教师必备的10项基本素质和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6:50:41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师必备的10项基本素质和能力

教师必备的10项基本素质和能力试读:

序:教师职业发展的终生要求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本世纪以后,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高质量的教师不仅被要求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教师这个职业尽管非常普通,但却又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首先,教师这个职业所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把未成年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虽然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很多,比如医生、律师等,但他们服务的时间很短,服务内容也很有限。可是教师不一样,他的工作对象众多,服务时间相对较长,服务内容广泛、全面。

其次,教师以自身作为教育手段来实施教育。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人格、素养,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材料,更是教育学生的手段,离开了教师这一最生动的教育手段,其他的手段,即便再先进,其教育的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古往今来,对教师这一职业都具有双重的要求,即“教书育人”。孔子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身正垂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与生活的模范和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他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再次,教师担任学生保健医生的角色。目前,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还担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最后,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发展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职业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那种一旦成为教师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思想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相吻合,教师职业已经成为终身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教育家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的这番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终身发展过程的本质。

总之,教师要合格地履行自己的专业角色,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丛书编委会

引言 时代呼唤高素质教师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在教师。——邓小平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师是发展教育的主要力量,时代呼唤教师具备高素质。一、教师职业与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职业。教师既然是一种职业,就必然有其特定的职业特点和与其相适合的职业精神和素质要求。

教师职业是与人类生存紧密联系的一种职业。教师的职业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级专业人才。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弗兰西斯·培根称:“教师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人们常常评价教师是培育新一代的辛勤园丁,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职业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徐特立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是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素质有特殊的要求。教师劳动的性质、职能、对象、工具、方式、周期、时空、成果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师劳动是一种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的特殊劳动。教师的劳动对象和劳动目的都是人。这种劳动成果不是通过教师个人努力可以见效,而是通过教师集体劳动、共同协作、师生配合才能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怀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共同完成培养人才的使命。二、经济振兴与教师素质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基础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不同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工业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知识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应用能力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取决于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邓小平同志早就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教育高度发达为发展前提的经济。据经济学家估计,当今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占60%~80%,其中教育和培训的贡献占20%左右。知识的劳动价值的贡献率越来越多地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的贡献率。经济学家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和人才积累不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认识最活跃、最可靠的因素。人的素质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没有人的高素质,就谈不上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实践反复证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人力素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政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取决于这个国家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直接与教育有关,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任何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腾飞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出路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三、科教兴国与教师素质“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民族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又集中在科学技术的角逐上。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大为缩短,因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逐渐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当代世界,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将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因此,为了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许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素质,一流的教育素质的关键是一流的教师素质,高素质的教育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学校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提高教师素质,不能缺少基本的办学条件,包括教育环境、教育设施、教育经费、教育图书等。但是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道德素质不高尚,即使学校有优异的校园环境、精良的教学设备、宽敞的教学大楼、丰富的图书资料,也发挥不了作用。可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素质,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素质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这是提高教育素质的根本大计。四、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邓小平说:“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代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

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不是那种仅限传授已有知识的“再现型”教育,而是那种传授已有知识的“发现型”教育。这样的教育,无疑更需要也更有利于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为了单纯传授知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的过程。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然而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要靠教师去调动。为了充分调动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取得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同时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改革,而深化教育改革,也必须依赖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改革要依靠教师去实现,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作为教师,仅仅会教、能教是不够的,要导教、善教、教好、教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仅仅满足于做娴熟的“教书匠”也是不够的,要争取做教育家、改革家。教师素质的全面展示,将对学生起无形无声的示范和教化作用。五、人才培养与教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德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师对学生一般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取决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要运用自己的品格、学识、智慧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就是通过教学和言传身教实现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那么,“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公民”靠什么?靠的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科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育学生成人首先自己要成人,教育学生成才首先自己要成才。然而,“成人”与“成才”要和谐发展,就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人才观,懂得“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成人”的具体表现。教师具有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教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和精神支柱,使学生“成才”和“成人”和谐发展,成为一名完整的人、有用的人。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创新人才培养,首要的是创新思维的开发,而创新思维的开发则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思维是指客观实体在人脑中概括、间接的反映。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决定着人们的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又体现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产生的条件主要是具有强烈的求异意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灵活机动的思维能力及环境的实际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教师要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开发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意义。首先,创新思维的开发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创新。创新的载体是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其次,创新思维的开发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素质。再次,创新思维的开发是增长人类知识总量、创造新知识的需要。最后,创新思维的开发是改变各类人才思维习惯的需要。个人思维的建立和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需要从小学生抓起,从中小学基础教育抓起,并坚持不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要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问题,归根结底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才能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站在抢占世界竞争主动权的制高点上,认识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并贯穿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和教育活动之中,把它作为自己人生实践活动的崇高追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教师是发展教育的主要力量,时代呼唤教师具备高素质。

第一章 师德无边师爱无限

《师德颂》师德,是热爱孩子的赤诚之心;师德,是热爱岗位的敬业精神;师德,是热爱事业的博大胸怀;师德,是以身立教的形象之本。忆往昔,师德,是孔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修养;师德,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仰;师德,是徐特立“忠贞为教,严谨治学”的优秀品格;师德,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声影响……看今朝,师德,是蒋筑英“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呕心沥血;师德,是董大方“既教书又育人”的自我超越;师德,是商静、齐丹对幼教事业的执著追求;师德,是托起明天太阳的崇高境界……啊!师德,师德,是夯实高楼大厦基石的高度责任;师德,是在希望田野上的辛勤耕耘;师德,是放飞理想的巨大力量;师德,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壮丽写真……

第一节 师德是教师永远的功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为师之道,重在师德。师德包括教师道德和教师德性两个方面。一、教师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不是靠国家强制,而是靠一定社会舆论、传统力量、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信念、教育等形成的。教师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教师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从通行的一般定义来看,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进行教育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教师是儿童进入社会生活后重要的师从对象,所以,师生关系不仅是一般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价值关系、道德关系。在学校中,教师是儿童模仿、学习和相处的主要对象,教师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持续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儿童的“向师性”及其教学意义。学生会模仿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甚至写字的字体。年龄越小的学生“向师性”就越强。因此,教师道德对学生影响巨大,实际上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家的角色。二、教师德性

教师德性,简言之,就是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说:“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道德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利益。”德性的获得“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不断增长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可见,教师德性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德性的获得不是对教师生命和精神的压抑而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有助于教师更加明晰教师生活的意义。三、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关系

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区别在于:教师道德师团体道德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总体要求,是外在规范,具有普遍性和基本性。它是一种直接的教育性道德,直接涉及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多以规范形式存在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他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或者私人道德,是个人的自我追求,它重在教师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激励自我不断发展,获得道德成长。

教师道德和教师德性不能混为一谈。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基督教哲学家尼布尔将道德划分为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体道德去规范群体行为,或反过来仅用群体行为道德去要求个体,都可能造成道德的沦丧,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消除社会不公正”。

当然,教师道德和教师德性又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范畴。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发展改善,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德性的提升是教师生命存在的保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标志。所以,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师德一旦内化为教师内在的道德,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因此,师德建设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又包括每个教师的道德完善,两者并不矛盾。但在理论上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既要积极提升教师的德性,使教师有对更高德性的要求,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健全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样,从制度上和个人道德修养两个方面促使教师队伍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四、科学的师德观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锐意进取等是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但是很空泛,教师无所适从。教师道德要求应该具体,比如不应该出现穿着打扮与职业或年龄不符,浓艳刺眼,或不修边幅;教育教学活动中预言不当或行为不检,如有不文明的口头禅、课堂上打电话或吸烟等;教育方法不当,不正当地公开名次;教学行为随意,无特殊原因上课迟到或随意拖堂;对学生态度粗暴、语言生硬或对学生没有爱心,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意见;不尊重学生人格,侮辱、讽刺、挖苦、嘲弄、耻笑、戏耍、中伤学生;私自向学生或家长推销商品或教参资料;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或利用职务之便,要求或暗示学生家长办私事、牟权利;不尊重家长,随意指责、训斥家长。显然,这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连基本行为规范都不能做到的老师,又怎么会有很高的德行呢!

提起教师,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无私奉献的形象。他们应该这样:起早贪黑,身体过于疲劳,处于亚健康状态;步履匆匆,一心工作,不得不放弃家庭、孩子,甚至放弃见上临终前父亲或母亲的最后一面……所有这一切,都被化为“师德”两字,被我们赞美、神化。然后,为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事迹的教师戴上沉重的光环。我们在对一些所谓优秀教师的宣传步入了误区,报道的许多优秀教师都不是好儿女,不是好妈妈,不是好父亲,不能给父母尽孝,不管子女的死活。这不应该成为宣传的方向。亲情和师德不是对立的,师德不等于为了学生一味地放弃自己的需求,不对自己孩子负责的家长(老师),也不应该是师德的榜样。教育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教师创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鼓励、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着不断前行,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有战胜挑战的成长体验,才有真正的教学生活,这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职业感受,也是师德要求的较高境界。事实上,有德的教师形象,不应该只是一味付出的教师形象。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每一个教师都是平凡的人。平凡人可以有一颗平凡而健康、美好的心灵,平凡的人可以干出极不平凡的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极不平凡的优秀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一个健康、快乐、善良、自信的老师。

做这样的老师,不能仅依靠外在规范,必须自我修炼德性。

第二节 修炼师德

师德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调解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推动着教师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促使教师向理想的职业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和确证,是具有统驭作用的生命力量,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是教师成长的标志,是创造和拥有美好幸福人生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用智慧启迪指挥,用情感激发情感,以灵魂唤醒灵魂的工作。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调查表明,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而是教师做人、做学问的态度,是学生与教师充满人格魅力或个性魅力的心灵碰撞,是教师对他们激励性(或相反)的评价。特级教师张思明曾经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过调查,他让学生谈什么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结果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主题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为人、教师的学识。教师教给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但是教师最有特点的表情、最有个性的语言、最伟大的人品、教师做人、做事情的态度等人格魅力,却给学生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有着长久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包含教师的正义感、公平、正直、富有同情心、仁慈、富有牺牲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识渊博、善解人意等等这样的品格,而这样的品格正是师德的丰富内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是在于它时时刻刻讲大道理,而是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能唤起学生做人的尊严,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

师德建设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师德建设是政府的责任。师德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是非常必要的。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然而当前,我们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教师是各种文明的宣传者,同时也是各种文明的实践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各项文明的实现,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专家们建议,我国目前需要从6个方面逐渐建立与完善师德建设制度:一是教师培养对象选择制度。在选择教师培养对象时,注意将个人申请、教师推荐、参加入学考试与面试等结合起来进行,重点考察其职业理想、品德状况等内容。二是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从入口上把好师德关。三是严密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将师德列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四是教师宣誓就职制度。这种形式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有利于震撼与净化参加者的心灵,强化参加者的角色认知,陶冶参加者的职业情感,规范参加者的职业行为,促成参加者的从众行为。五是教师聘用制度。将师德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与聘用教师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新教师入门指导制度。对新任教师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的入门指导,更要重视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指导。

但是,师德主要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教师从教育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教师职业生涯中,不仅用知识、技能、智慧教育影响学生,他们是在用情感、心灵和生命与学生共鸣、共融和共同发展。教师得到的成长是由教师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生命经历所构成,高尚师德的获得过程是教师踏踏实实、日积月累的生活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修炼品性、探索规律、提升德性;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发现生命意义;在自省、慎独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特性品质,发展为教师的精神核心。一、拥有新的师德观念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向倡导“红烛”精神、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热爱学生等传统师德师范。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传统师德中能够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师德品质还应当坚持发扬,但是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必定有着很多新的内涵,纵观他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作者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可认为今天的师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拥有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的认识。教育观念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能指导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也会贻误教育,甚至对教育产生负面效应。可以说,教育观念是师德的灵魂。

今天,我们要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人本主义认为,青少年的成长是由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三维世界构成的。在这三维世界中,学会做人即“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它对学生如何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师德”中有了“以育人为本”的观念,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书”,不能单凭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评判学生的好坏,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许有的教师说:“我不是思想政治教师,育人不是我的任务。”此话差矣。教书育人不可完全割裂开来,各学科都承担着育人的任务,所谓“润物细无声”,以语文学科来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有位资深的语文老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育人”责任之重大。2007年初的时候,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常常听老师和家长们说,一个人要怎样怎样的活着,才是有意义、有价值,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不知道我的这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活得是否有价值。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最终又赤裸裸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无论他生前有多少财富、多大的名誉,到头来还不是什么也没有吗?难道他可以带走什么吗?仔细想想,人活着真是没有什么意思,真的很累。在2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活在家人、老师的期许之下,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包袱;在20岁之后,开始走向社会,开始工作。为了有口饭吃,不得不拼命努力工作,依然很辛苦。到了40岁,要维持生活,养活孩子,整天忙碌着……如此看来,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来世上受罪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人生的意义在于何处,真想不通。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最后又离去,什么也没有了,来和不来又有多大区别呢?”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这位老师在同学的本子上写了以下几句话:“十分高兴地看到你能如此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活着的价值’这类问题。能作出这番思考,说明你不甘平庸。你说财富、名誉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了,这话也许不假,李白就曾感叹‘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但一个人来到这忙忙碌碌的社会,就不可能不创造财富,不可能不有所追求啊。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要官位、不图名利,可他还要‘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嘛。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功名富贵终成空,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认为活着是受罪的信条,那这个社会就不会前进,人类也就只能处在动物时代。以我个人而言,虽觉生活有重压,很苦、很累,但想到通过我的‘受罪’,可以让家中老母有口饭吃,可以让孩子有本书读,这就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尤其是看到像你们这些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那更是叫人感到欣慰。‘人生的意义’是个很大且很深奥的问题,我无从准确回答好这个问题,你相信老师,要我回答是给我出了个天大的难题。以上所说,不见得完全正确,供你参考。

下面是我昨天晚上在网上为你找的赵鑫珊写的一篇《人是什么》,望你仔细读读,看看哲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吧。最后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的开心与愉悦,并与大家分享。”

据说,这位女学生下一周交上来的小作文中,写了这样的话:“老师,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我想对你说声谢谢。看了你的回答和赵鑫珊的《人是什么》,虽然不能说使我彻底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但也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很多,对人和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我知道了我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的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的家人和整个社会。我不知道将来的我会怎样,但我会认真过好每一天,笑着走过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值得高兴的是,这个女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她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不但成绩很好,而且乐于为同学和班级做事。这件事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以育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所以今天,我们要确立“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的教育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人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可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而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出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坚信“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的学生观,这样我们就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那种不负责任地指责某些“差生”“无可救药”“真笨”“真傻”的做法只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教师要拿出表扬的武器,通过表扬使“差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抬起头来走路。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河南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对前途充满希望。校长王金海解释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的说法,而只说‘后进生’。因为‘差’表示在智力、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而‘后进’则是发展迟早的问题。”小高是被新乡市某学校开除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特别差,又有多种不良习惯,从小学到初中,从没有尝过受表扬的“滋味”。转到拍石头乡中心学校后,班主任张海军主动找他谈心,还在班会上发动同学们帮助他寻找优点,真正打消了他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戒备心理。一次考试,小高语文考了35分,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夸奖他的字比以前写得工整了。张老师在数学课上还专门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小高回答,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小高学习开始用功了。到二年级下学期时,他的数学第一次考了91分,其他学科也全部及格,使得这个差一点自暴自弃的孩子真正抬起头走路了。

今天,我们还要确立“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一遇到学生违反常规,一般是夹七夹八地一通训斥痛骂,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当面就跟老师唱对台戏,搞得教师下不了台阶;一部分学生虽然当面承认了错误,可也并非心服口服。这些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无和谐可言,教育教学活动也难以正常开展下去。相反,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当年陶行知任育才中学校长时,有一天他看见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令其放学后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我调查过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就是陶先生的教育艺术。陶先生独特的教育方式让那位男生发自内心地承认了错误。如果我们的教师都像陶先生那样,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以表扬代批评,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和谐教育就因此产生。要知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美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我们对学生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打骂责罚,不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更是缺少起码的师德的表现。

农民发现庄稼生虫了,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除虫呢;看见庄稼瘦了,他想,我为什么没有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不浇水呢?一句话,他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一样的道理,学生没有学好,肯定不是这个学生不可教,而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本领或者失职,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

2.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谁也不会否认今天的时代发展太快了。旧知识很可能过时,新事物层出不穷。一名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就算他当年在学校学得扎实,站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讲台,如果不学习,只能啃老本,甚至连老本都保不住了。这样的教师,上起课来也只能是捉襟见肘,毫无生气可言,谁会喜欢?因此,做一名好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才能使师德的表现更丰富。一名教师应该学些什么?一是教育教学理论,二是本专业知识,三是生活与实践经验。

今天,我们不再为没有东西可学而担忧。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新知。各类出版物浩如烟海,广播电视也多姿多彩,互联网更是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且及时互动、形式多样。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把握了教育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常教常新,充满活力。

3.会沟通、善交流、能合作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摈弃传统师德的尊严,反对用惩罚、体罚等手段维护师生关系,维护校内教育教学秩序,而是讲求师生平等,民主,互敬互爱,教学相长,保障师生在和睦的气氛下进行教学,让师生共奏和谐乐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会沟通、善交流、能合作。

沟通交流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凡是有失误和失败的地方,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教师与学生缺乏起码的沟通与交流所致。一有问题,总是尽量地指责学生,而不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说白了,还是顽固的师道尊严在作祟。由于我们的高高在上,学生只能对我们敬而远之,他们即使想跟我们说句真话、心里话,或是提个建议,也因为我们的“威严”而作罢。如果我们见到学生,主动热情地招呼问好;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善意地请学生坐下;师生交谈中,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保持平等,注意倾听;天气变化了,一声关切的嘘寒问暖……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双向交流中,师生间的距离在缩小,师生关系才和谐,师爱才真切可感,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下去。《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山东临沂八中的王立华老师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容忍甚至鼓励自己的学生直呼其名。这种做法虽然少了一些教师的威严,但多了一些师生间的亲切,让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只有“无视”自己的尊严,并注意随时维护、尊重学生尊严,学生才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教师,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地沟通。

今天,经贸交往中讲求合作双赢,同样,教育也应当把教师能否与学生合作看作是否具有良好师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师生能合作则多融洽,不能合作,则少和谐。

4.保护学生安全

2009年6月25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新《规范》。该内容的加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媒体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灾区广大教师像谭千秋则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以爱书写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但也有极少数教师像都江堰某中学的范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竟丢下学生不管,自己跑出教室。很显然,新《规范》写入该内容也明确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群体所应该遵守的职业精神,需要广大教师共同遵守。能不能保护学生应该是检验教师的一个道德标准,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要“爱生”,而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

保护学生安全不仅是指在发生灾难时教师能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救护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平静的学习环境,尽量避免意外发生。不久前,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2)班,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经贵没有及时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杨老师因此被冠以“杨不管”称呼,他是否负有责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管讨论结果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杨老师的保护学生安全意识淡漠,既造成他自身的遗憾,也造成教育的缺憾。

如果我们的教师弃学生安全而不顾,学生的健康成长势必受到威胁。再说,学生是把教师看作楷模的,教师缺乏师德规范的行为,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竞相仿效的榜样。如果真的是这样,教育的“育人”从何谈起,学生的良好品质何以养成,所谓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保护学生安全”毫无疑问是广大教师应当共同遵守的师德规范。

今天,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大事。教师重任在肩,没有良好的师德作保证,很难担起重任。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重师德、塑师魂。二、懂得关怀

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彼此都需要其他人的关怀,需要被理解、被给予、被接受、被尊重和被承认。学校是人们学习关怀的场所,而教师在培养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要求教师以关怀者而不是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主要凭借的是榜样的力量。教师关怀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关怀关系来阐明关怀,通过教师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关怀魅力使学生感受到关怀的力量,以身教来加以示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关怀的熏陶,从关怀中学会关怀。

教师的关怀表现为教师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和守望者。教师的关怀意味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平台,因为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共鸣和流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带着他们的理解的“前见”,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简介和认识强加给学生,而要在尊重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的前提下,将学生视为团体中的平等一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是老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关怀使学生对于外部影响和课程知识产生了接受性。因为“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你的学问”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及人际间的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的积极肯定的影响。它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帮助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道德走向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成为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道德人。三、学会宽容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别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而自尊心是人内心世界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一个人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就有这种自尊的需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老师要宽容学生。那么,老师要怎样做呢?

首先,宽容善待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我们知道,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总有好、中、差之分,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则尊重、偏爱,对差生则嫌弃、厌恶。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这一敏感的角落,轻者,使这些学生越发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不求上进;重者,则会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造成师生间的矛盾。

其次,宽容的内心是爱,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表现是好还是差。善待学生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最后,宽容学生善待学生应以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为基础。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现在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应运而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自尊心的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善待和宽容学生,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正在而且必将使我们的教育在新的世纪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丽——一种跨越百年的美丽、一种永恒的美丽。四、有责任心

有师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惟勤耕耘。”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表现为对学生、对事业的责任心。责任心促使教师热忱地、自觉地投入工作。具有责任心的教师不需强制,不需责难,甚至不需监督。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责任心是社会对公民的规范和要求。人活在世上,不仅有向他人和社会索取的权利,还有向他人和社会付出的义务。事实上,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工作懒散、见异思迁、不履行职责是公民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责任心还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是每个公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生活的社会、相处的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正由于责任心是对所有公民的基本要求,它便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愿意,也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责任心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你,表现着你。它既可以在个人对民族、对国家、对政党、对事业的关系中发生,也可以在个人对同事、对朋友、对家庭的关系中出现。正是由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负有一定的社会使命或任务,对社会和他人履行责任,社会才能得以正常有序地运行。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责任心也是教师职业的首要条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也不例外,“爱岗敬业”就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所谓“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当一个教师把爱岗敬业确认为自己的道德原则时,他就会产生对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又会使教师对工作表现出积极、热忱和全力以赴的态度。责任心又是教师自觉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基础和首要条件。许多实例表明,缺乏责任心的教师不可能有严谨治学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爱岗敬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管民族差异,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各国都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教师和教育家,无一不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无一不是对教育事业具有深沉的挚爱并为之献身的。陶行知就认为:责任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1919年,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演讲,提出新教员应具备5个条件:(1)要有信仰;(2)要有责任心;(3)要有共和精神;(4)要有开辟精神;(5)要有实验精神。前苏联教育家鲁普什卡娅说过:“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职业。”加里宁也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们身上的一种重任。”这些名言,是教育家的崇高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的真诚表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道德的基石。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近期和远期的需要,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法律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一个好教师还应具有道德责任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道德责任的重要范畴,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应负的道德责任的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道德责任作为教师的“良知”是教师信念的反映,是教师的自我法庭,它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教师的决策,导向师德规范,调节教师的行为,评价教师的价值取向。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智力与能力,完成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紧密相连。所谓今天的教育即明天的经济便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关注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研究社会的经济与政治需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既重视校内教育,又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工作的时空,自觉地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对学生、对家长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是教师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

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教师职业需要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对学校的热爱是一种内驱力,驱动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随时注意研究学生,自觉地尽职尽责。热爱还需和乐趣结伴同行。教师如果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热爱学生,便会把自己的艰辛与美好的未来,与人类的憧憬联系在一起,感受到辛劳的价值、为师的自豪和工作的乐趣。对本职工作深沉的热爱会使教师劳而无怨,苦中作乐。保持对工作愉悦、专注的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创造高水平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成果。爱岗敬业还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拥有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时空,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为: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设计、进行和不断改进考试,认真指导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工作。

做到这几个认真,就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模式,塑造学生的心灵。把教学作为手段、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一、师爱,是希望的火种

诗人柯岩创作的一段歌词写道:“生活虽然欺骗了我,但我并不甘心落后,当人间重新给我温暖,我就开始新的生活。”

江泽民同志说过:“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差”生从多角度讲,是诸多因素造成的。人们往往看到“差”生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差”生所受到的不公正和歧视,看不见他们的闪光点,没有寻找回来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应撒种师爱,让他们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例如: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没有得到过完整的爱,显得孤僻、缺乏自信。该学生的班主任特别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希望给他带去温暖。这位老师发现学生课余时间爱打乒乓球就鼓励他说:“你真不错!表现给大家看看!”并有意让他担任体育委员,果然,这个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开朗了许多,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虽然生活中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但我们一定要把它当金子去冶炼和铸造,这样,希望的火种就不会熄灭,火种点燃之后,希望就在眼前了。二、师爱,是理解的桥梁

教师的爱要爱得深沉,爱得理智,绝不能像一些孩子的父母,爱则溺爱酿成悲剧,恨则弃之不管不问。我们不能爱一时一事,满足于甜言蜜语,我们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师爱,要在学生感到迷惘,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刻,化作一座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这样,学生才会向我们走来,才能向我们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爱和教育。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智力发展快,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处于兴奋有余、抑制不足状态,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和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必须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犹如父母亲就在身边的温暖。没有师爱,是体会不到“理解”的甘甜。三、师爱,是无声的力量

师爱,不能满足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层次上,情感教育和塑造灵魂的工作要开拓新的领域和境界,使所教学生能适应新世纪,适应世界的竞争,给他们走向新世纪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也许大家有同感,班级较差的学生,整天受老师教育,毕业后对老师反而比优生更有感情。有人认为优生和老师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一段时间内产生师生关系融洽,但这种低姿态以抹平师生距离的方式赢得学生“喜欢”的做法,往往使得他再也无法在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信,赢得尊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权威要靠距离产生的“神秘感”来树立。师生间的平等应是双方基于人格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具体地说,师生平等包含这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一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任。应当承认在左右师生关系的两方面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占主导地位。

我们对待学生,必须坚信每个人的“可教育性”,不管是多调皮、多气人,只要我们穿透那张使人生气的表情,看到他们广阔的内心世界,对其正面教育,这样教师就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热爱与信任。当然,我们对学生倾注的师爱,并不想得到什么回报,也不想索取什么。我们爱过了,奉献了,就是幸福。

专栏 用爱心去赢得学生心灵

以下4位老师都曾获得过“优秀教师”的称号,让我们倾听他们用爱心去赢得学生心灵的故事,去领略他们热心待学子、丹心映教坛的教师风采。

1.段政辉:诚意打动辍学生

2000年秋季学期,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最边远的伟江乡崇林村完小任教。我当时接的是毕业班并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一个女生大概是因为家里贫困,开学好几天了,还不见来学校注册。我准备去她家家访,知情的老师一听说是她就直摇头,劝我别白费劲了。但是,作为她的班主任,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孩子回校上课。

随后2天,我两次踏进了她的家门,想把她劝回学校,但都无功而返。那几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怎样才能让她回校呢?到了周末,我再次来到她家,先和她的父母做工作,我从知识的重要性讲到没有文化走上社会后的艰难,其实她父母也深有体会,一直在那点头。为了怕他们担心学校费用,我说:“她学习生活上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她的。”见我如此有耐心和诚意,这一次父亲反倒做起了女儿的思想工作。

这名学生终于重回到学校。虽然后来又有几次同样的情形发生,但是经过我的努力,她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返回课堂。农活忙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学习,我和同学们去她家义务干活,她没有笔和作业本了,我自己掏钱帮她买。学习上有困难,我经常耐心辅导她,抓住她写字很认真、字迹工整的特点,我经常表扬她,使她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从一个差生成为了合格的毕业生。参加毕业会考她取得语文83分,总分160分的较好成绩,同事和家长都称这是个“奇迹”。

2.汪红春: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曾经有过一个学生,性格比较急躁,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一次,学校请专家来给家长做报告,结束后,我请家长顺便到教室里坐坐,交流一下孩子们的情况。这个男孩子就在球场上点着我的名字大骂,说我阴险,表面上说是请家长听报告,实际上是想跟家长告状。这个学生的篮球打得非常好,那天刚好是学校组织的篮球赛,他就因为这件事故意让班里输掉了那场球。

当时我很生气,真想大骂他一通,不过冷静下来后,我理解了他。他一定是怕我告状,怕家长骂,再加上性格急躁,所以才暴跳如雷。因此,我没有因为这件事骂他,而是在班上对自己留下家长的举动进行了解释,之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如既往地关心他、帮助他。后来,他悄悄塞了一张纸条给我,上面只有3个字:“对不起!”我在心里笑了,我对他的理解赢得了他对我的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下,后来的他越来越表现出善解人意的一面。

其实,学生是很纯洁的,给予他理解和尊重,他们就会有所触动,甚至对他今后的人生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呢?

3.雷雨:同位教育解开学生心结

在班级管理中我积极提倡“同位教育”和“心育”,同位教育简单来说指的是同等身份地位者的自我教育,“心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燕子的北方女孩,她高挑秀丽,能歌善舞,成绩也很优秀。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进入高三之后却变得沉默寡言,考试中出现的低级错误也越来越多。焦虑的我不断找她谈心,但每次她总是回避,趁她在校上课,我去家访。

她的妈妈说:“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倒霉,平时优秀,关键时刻就不走运。10岁参加省少儿舞蹈团复试前跌断了手。升初中时自己向往的实验中学又停止招区外生,初三转学,中考又遇到房子被拆迁,七凑八合影响了发挥,勉强才上了自费高中。她说自己是不走运的孩子,唉!”听到这番话,我总算明白了燕子变化的原因。

家访后,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孩子,只是简单的聊天谈心是不能帮助她解开心结的。几番搜索,我找到一位在湖南大学读书的学生小罗,要是用燕子的眼光看,小罗也算是一个正宗的“倒霉蛋”。中考失利,运动员评级不过关,高三因为小失误失去了保送良机,但她并没有气馁,凭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湖南大学。

趁着寒假补课,我把小罗和燕子都请到班上搞活动,燕子刚开始还不太情愿,可是后来和小罗聊得越来越投机,如同找到了知音。慢慢地,燕子恢复了她的开朗自信。

4.曾杰:老师眼中不能有“差生”

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我用最大的限度去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

昆昆是有名的捣蛋鬼,除了学习,什么都干,上课扰乱课堂,下课搞恶作剧,校外打架、吸烟,欺负女同学……接班第一天,我找他说:“昆昆,以前的过错,让它成为历史吧。老师今后不再盯你的缺点,我要给你记优点!”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平时我也经常进走他的生活,多方面教育开导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开始变了。在班会上,我表扬了他:“昆昆,你的进步让大家刮目相看!”在我的耐心教育下,他慢慢地转变为好学生。我想,只要有耐心,差生是可以转变的,老师的眼中不能有“差生”。——《桂林晚报》,2008年9月6日

第二章 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大众、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加里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古文《师说》中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应为“传道、授业、解惑”。显然教师要完成其基本职责,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素质的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第一节 教学离不开科学文化素质

一、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嘴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就是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的,而学生就像水槽一样接受知识的注入。这个观点质朴的解释了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学生的影响。然而,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优化单靠教师的嘴是灌输不来的。要使学生具有应付迅速变化的现实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学过程就不能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记。但事实上,现阶段我国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知识结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满足于“照本宣科”“满堂灌”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职能是缺乏灵活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书生型”人才。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是一个紧迫而又非常重要的任务。二、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全部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基础。如果教师本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专业知识系统就难以掌握得又透又深,就不能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更谈不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有驾驭教材、教育知识的本领,教师能总结出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经验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有西方学者指出,今后学校的教学内容应由三根支柱构成:第一根支柱——系统的知识掌握:(1)语言、文学及美术;(2)数学及自然科学;(3)历史、地理及社会科学。第二根支柱——智力技能的培养,即从事学习的根本技能:(1)是用语言的能力,首先是母语,其次是第二语言;(2)运用电脑和科学仪器一类范围广泛的符号装置的操作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就业、升学、也不能继续自学。第三根支柱——理解力、洞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扩大与提高。教师要胜任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高度重视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三、教师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自身品德的完善

人们通常认为,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又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当我们对某种职业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不能产生一种自觉意识去尽力从事这一职业。当我们具备了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认识到教育——人才——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时,我们就不能不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自豪,并产生崇高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教师具备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涵养人的品德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高尔基曾说过:“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就越臻完善。”教师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能提高道德认知和道德觉悟,增加自身识别美丑的能力;就能正确地把握自我、评价自我、自觉地用教师道德去调节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达到培养一代人的目的。

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实”。教师应该全面系统地钻研掌握本专业知识,做到踏踏实实、扎扎实实。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不仅无益于专业知识的巩固、拓宽、提高,就连最起码的课堂教学也胜任不了。可能有的教师对同行们在某一字一词的斟酌不屑一顾,也可能对那些面对千古沿袭的定理规则仍深究根底的“傻气”付之一笑,甚至还可能错误地认为教学年级越低,教师就越不需要什么深奥的专业知识。这些浅薄无知的看法恰恰说明了这些人缺乏做教师的“专业知识”。一个称职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对教学应“吃”透、钻研透,并能根据传统的教育对象的智力发展水平,把准教材的难易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要做到这些,不经过刻苦学习、训练是不行的。

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深”。人们常常喜欢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来比喻教师专业知识深度的重要性。对较喜爱以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不仅要“伸进去”知其然,而且也能“跳出来”知其所以然。只有“高”出学生,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起到向导的作用;只有“深”于学生,才能把握科学知识的体系和规律,教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深”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教学任务和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用难、深、涩的东西“难”学生、“镇”学生,以示自己学问有多高深。一个学识渊博、基础雄厚的老师,恰恰是在于能够将教材上那些抽象深奥的理论通俗形象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回味无穷。教师专业知识上的“深”就是为了从整体上深入把握各种具体科学的知识结构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将驾驭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扎实,知识面更宽、更厚。

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活”。我们知道靠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来的知识是死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存储在记忆中的材料。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能为教学服务。教师在备课学习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为什么”,一切要尽力弄懂弄通,并努力用实践检验。要使专业“活”起来,还必须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

第三节 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精深扎实,而且还应该具备宽阔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

要做到知识面“广博”,就要做到:

第一,每位教师无论你从事何种教学,都要把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等基础学科知识作为教师知识整体系统的重要部分来认识,无论执教何种专业,都要尽量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有条件的应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

第二,要及时吸收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了解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并有机融会于课堂教学之中,丰富、拓宽教材知识。

第三,要把握各学科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以便及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简言之,凡是与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大纲有联系的各门学科知识,广大教师都应有所涉猎和了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科瓦列夫所说:“不言而喻,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时存在着纵向分化和横向综合化两种趋势,即使是基本学科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扩大和综合。面对这种形势,教师居于一隅,假如只研究和精通某一专业以适应教学是根本不可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已经不允许人们按部就班地进行传统教育,因为传统教育只是单功能教育。目前在每一学科内部及其体系中,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的功能将日趋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横结合,“专才”与“通才”统一,以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需求。还要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开展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改革,适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

第四节 提高教师知识修养

在教师成长的历程中,求知始终闪烁着永恒的价值。教育的发展,为教师知识修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提高、充实的机会。如学历教育、进修培训、在职自学等,都是教师在教学岗位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可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一、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针对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为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首先,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而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几年了,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改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三个方面的挑战。为此,教师要会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在当前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一部分年轻教师,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因此,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新型的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

其次,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使得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因为如果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几乎是不能落实的。因此,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要求,应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终身学习者角色”。只有透过学习,我们才可以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才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可以说,技术会被淘汰,教师在终身学习中的自我发展不会被淘汰,相反,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在潮头冲浪。我们面对新课改,要正视新课改,要走进新课改,要努力地使自我在新课改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和收获同在,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改变自我、充实自我、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积极投入到改革中去。只要你努力,社会将给你无限的机遇。只有超越今天,才能赢得明天。二、不断地开阔视野

信息时代,教育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重视终身学习,破除传统的封闭型,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今天教师的职能已经远不能是仅仅来源于书本,那种只埋头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会使自己的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现代生活。这是因为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把该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进去,更不用说描写清楚该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却是各类各门学科走向综合。这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麦克斯·普朗克所言:“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食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在当今的教师中,不少人努力加强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目前,许多师范院校都在积极创办主修、辅修专业。目的就是要破除传统教师素质的封闭型,开阔当代教师的知识视野。很多学校还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搞文理渗透,给文科学生开自然科学史、电子计算机课,给理科学生开文学、美学选修课。不少在职教师还把教育学、心理学、未来学等学科当作攻玉的他山之石,不断地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之中,向“博、大、精、深”迈进;有的教师将心理学与犯罪学相结合,在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在山顶汇合。”对于当今的老师来说,在职能上必须是知识视野开阔、博学多能的“通才”。我们这里说的“通才”是指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教师。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还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代,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可见,破除封闭型,开阔知识视野,是提高和完善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三、加强相互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今天,教师的功能从传统的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为开发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当代教育科学表明,人类的知识不仅在不断分化,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生态环境、生物遗传、宇宙空间、海洋工程、能源工程等新的学科;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地积累,只是变得日益精深。教育也跟科技一样,不仅各门学科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就是教育学和教学法体系本身也日益丰富,同一知识的立体网络,就是教育学内容也因教法迥异而效果悬殊。为了保证自己能够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师就必须发挥群体优势,以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来弥补个人智能的不足。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形象而生动地评述过群体优势:“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在今天的教育界,各类学科的研讨会、各类学术刊物、各类观摩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对相互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校交流,不仅要求在教师同行中创造一种“文人相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好风气,还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大胆地跨出校门,与科研部门、企业挂钩,在生产时间和生活实践中搞科研、抓信息,是教师永远处在人类科学文化的前沿,不断地补充知识的新鲜血液。教师与社会发展横向的学术联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教师在参与这些学术交流后可以及时地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和教学水平,把最新的学术及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克服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弊端。四、树立科学的时效观,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师的生涯中,真正令人遗憾的并不是老师“红烛”般的命运,“照亮了学生,耗尽了自己的光焰”,从一个有高尚责任感的教师的角度来看,那正是对教师崇高精神的礼赞。真正令人感到遗憾的,常常是匆匆流逝的时间。教师的一生,都消耗在讲台前、学生的作业本上和备课的台灯下。难怪许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重要一环集中到能否树立科学的时效观。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时间就是智能”。苏联作家格拉宁说:“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地使用,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地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给青少年学生开时间利用课却是大有必要,但今天的当务之急是教师当中树立科学的时效观,让每一个教师掌握时间的运筹学,花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职能上的较大发展。

首先,是珍惜时间。长期以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思想使我们漠视了时间的价值。很多人认为时间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今天耗尽了,明天又复来。还有部分人对教师的“红烛”精神有曲解,认为从从容容地度过几十个讲台春秋,就算是一种贡献。所有这些都是产生于对时间宝贵价值的不了解,把时间和效益割裂开来。从教师的工作来看,他的时间应该是更有价值,更应该珍惜,因为一个教师的一个小时就是几十名学生的一个小时,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漫不经心的白耗一个小时,就等于剥夺了学生一个小时的黄金般的青春生命。所以鲁迅先生说:“无端地白耗人家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其次,是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工作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就是星期六、星期天有的老师还在工作。莫说学习提高,就连锻炼、做家务和休息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许多教师为此而苦恼。作为当代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科学、健康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科学的分配时间,掌握时间的运筹学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可以按照科学的比例分配好一天中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锻炼和睡眠的时间,有计划地调配一周乃至一月的活动,使之成为规律,不因工作繁忙而取消娱乐和不适当地压缩睡眠时间,也不要过渡地消遣而荒废学习和工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勤于耕耘,持之以恒,一定会成为一名自身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爱戴,得到社会承认的好老师。

专栏 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毛桂芬

十几年来,毛桂芬积极探索物理教学改革的新路,一步步攀登教育艺术的高峰,走在了教改的前沿。

毛桂芬,198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物理教研组组长。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

北京景山学校是全国知名的重点学校。毛桂芬是北京景山学校知名的特级教师。毛桂芬虽然刚刚四十多岁,但在物理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毛桂芬交谈,和她的领导、同事交谈,和她的学生交谈,你会被一种热情包围,久久难以平静。

她第一个用CAI课件作课

1994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一届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各路高手纷纷一显身手。毛桂芬讲授的是高中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难度比较大。当毛桂芬讲到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时,只见她轻轻地一点鼠标,一个“简谐震动”模拟情景便展现在与会者眼前,完美的课堂设计及生动清晰的教学,特别是恰到好处地使用CAI,使这节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毛桂芬的这节课使北京成为当年在全国物理教学大赛中唯一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省市,毛桂芬也获得了一等奖。

这令人羡慕的“第一”是来之不易的,究竟下了多大功夫,流了多少汗水可能只有她自己才知道。1983年,景山学校有了第一台苹果机。毛桂芬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不仅懂行的人很少,而且资料也不多,仅有的一本中文繁体版的说明书在几个人手中传来传去都快翻烂了。毛桂芬下决心学习编制物理教学软件,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她首先选择了“抛体运动”这个课题。课题选好后,她边干边学。学校新装修的计算机教室四壁和天花板新刷了油漆,气味刺鼻难闻,又不能开门窗。那时她正怀孕在身,在这样的教室里一坐就是半天。有时到了下午2点,才想起还没有吃午饭,站起来两条腿都不会走路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半年多的时间,除了“抛体运动”以外,她还制作了力、热、电、光一套物理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在全国第一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获得北京市科协颁发的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市政府电子振兴办颁发的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三等奖。

打开知识的“窗口”

毛桂芬认为,物理作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若干年后,学生们各司其职,可能在工作中不会直接用到物理知识,可能把某些知识的细节忘记,但是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应该在他们的工作中一直起作用。

毛桂芬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做法是: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并撰写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方法》《中学物理中的理想化方法》等论文。

打开科学知识的“窗口”。毛桂芬认为物理课能够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在物理课上结合物理知识,打开科学知识的“窗口”是有必要的。所谓开“窗口”,就是有目标地、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提供“窗口”。开“窗口”的作用是显著的:尽管高中的学习生活很紧张,仍有许多学生自己找来天文学、航天技术、宇宙学、黑洞理论、大学物理等书孜孜不倦地学习,甚至几个同学一起讨论。

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毛桂芬把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为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重点内容。为此,她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增加实验课。例如在“恒定电流”这一章,增加了“研究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课。上课之前,学生脑子里就是欧姆定律,总认为电流和电压是正比关系。上课时毛桂芬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讨论电路、动手操作、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图像法),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这节课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认识了小灯泡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还在于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毛桂芬也在不断改变着教学模式,就是在高考任务很重的高三年级,毛桂芬也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用多端性问题引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用多端性问题做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毛桂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在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的学生课后负担不重,成绩理想。

不断“充电”的“百科全书”

在北京景山学校,毛桂芬因为知识渊博被同事和学生们戏称为“百科全书”。物理界的任何最新问题,甚至一个名词、术语,毛桂芬都能很快地回答你。

毛桂芬说: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尚,在于它以育人为己任,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做一名优秀教师,为了照亮别人,仅仅燃烧自己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地用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担当照亮别人的重任。

她不仅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她从教2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充电”:一方面勤勤恳恳地工作,认真做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为了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她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反复琢磨。为了一节课的教法,她请教老教师,翻阅优秀教案,有时一个教案要推翻几次才能定稿。为了满足一些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的需要,她还准备一些更深的知识内容、更严格的理论推导、更复杂的题目作为选学内容。20多年来,毛桂芬从来没有用过旧教案上课。

1986年北京市教育局决定送一批青年教师到北京大学读硕士学位。经过考试,毛桂芬以总分第一被送入北大研究生院物理系学习,当时她心里的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她认为,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想教出一流的学生,起码应该知道一流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现在如愿以偿,对自己来说,是多大的欣慰啊!同时,她又非常发愁,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在2年之内必须通过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学分有效,可继续读学位;考试通不过,学分无效,就只有回家了。摆在她面前的困难很多,可她丝毫没有退缩,而是用超常的毅力投入了紧张的学习。每天,她的固定作息时间是: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在除睡觉外的19个小时里,时间被备课、讲课、听课、自己写作业、给学生改作业、看书、跑路、哄孩子排得满满的。她的英语单词都是在公共汽车上背下来的。

就这样,第一年她就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3年后修满学分,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在北京市教育局送入北京大学学习的30人中,她是5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之一。

有人对她说,你教中学,何必苦读研究生呢?有大专水平就足够了,学多了也没有用。毛桂芬回答:“读了硕士学位,虽然不等于今后工作中有成绩,但它确实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了。那些知识、那些物理学的思想、教授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开阔了我的眼界和思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它使我的根基更深更稳。”

十几年来,毛桂芬积极探索物理教学改革的新路,一步步攀登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走在了教改的前沿。——《中国教育报》,2000年8月1日

第三章 教育科研——求索者的平台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迅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提醒教育工作的境界与效力,将呆板枯燥的教师工作改头换面,变得生气勃勃;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

第一节 解读教育科研

我们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困惑,不知什么是教育科研,不知教育科研从何入手,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人员的事,实际教学中科研很难与现实结合;有的教师只顾蒙头教学,对教育科研与实际教学结合兴趣不高,凡此种种都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开展。那什么是教育科研?我们教师如何搞教育科研?

所谓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如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抄写生字一字多遍,负担很重,于是进行了“抄四遍和抄八遍的效果比较”的实验。结果证明抄四遍效果最佳。然后写成研究报告,论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大有潜力可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位老师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再如,2002年10月12日,一名来自苏北偏僻水乡小镇叫张向阳的老师,以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为追求,在网吧里写了他的第一篇教育日记《在理想的家园中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放弃霸权》。这位江苏盐城的农村小学教师竟然在200多个夜晚写出了近30万字的教育日记!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教育日记已在10余家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了50余篇近7万余字。

从上面教育科研的定义以及事例可以看到,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教育科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研活动,这同按上级规定的四平八稳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不同。有目的有计划就要有设想和超前意识,所以它是一种研究活动。

第二,教育科研是一种创新活动。它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要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它最终提出的必然是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

第三,教育科研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搞科研就要借助一定的理论来指导,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同时要选择恰当的科研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局限实验法。还可以采取观察法、调查法、总结法、个案法等。

第四,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规律的活动,它要求研究者对研究的教育教学现象的研究结果,达到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其研究成果有普遍推广和指导作用。

正因为如此,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是鼓励和重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教育法》指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成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也曾明确要求:“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改革实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

科研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首先,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学的途径之一。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特征,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知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实施的理解,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意义与方式的重新构建。教师的教育研究将通过不断反思把实践知识深化和系统化。

其次,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人们通常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是否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从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到埃利奥特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反映了国际潮流中教师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的具体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往往采用参与行动研究,参加课题小组或问题解决小组,观察同伴的教学,撰写教育叙事,编写杂志,参与教材和课程改革过程等方式。

最后,科研有助于教师自我提高。科研能使教师发现一个新的更丰富的自我,从而也能发现一个新的更广阔的教学天地。“我”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观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怀。由于自新,便会感觉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江河山川新,人工作起来才有乐趣、有意义,工作热情才会高涨,才会有创造性。大量实践表明:教师参与科研能唤起并增强教师自信心与教育的自我效能感,能不断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其不断探索新的东西、解决新问题,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学术形象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