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实用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2:17:11

点击下载

作者:谷振伟,肖占君,回欣露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通心理学实用教程

普通心理学实用教程试读:

编写说明

职业教育教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系统培养的要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强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普通心理学作为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和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目前还鲜有专门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咨询与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特点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高职高专普通心理学教材迫切需要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改革,更新教材内容和结构,反映产业技术升级、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本教程正是基于上述需求,由学校教学专家和曲伟杰心理学校的心理咨询专家合作,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基础性,突出实践性,查阅当前国内各种版本的心理学方面的教材,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而编写的一本高职规划教材。

本教程是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编写的,并根据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需要加入实践教学内容。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编者希望这本借鉴了以往教材之长,加入企业元素,也融合编者多年经验和一定创新的专业性教材能满足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和文化教育类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的不同需求,但由于学科内容的庞博精深和学科前沿的不断发展,难免有所疏漏。在此,真诚地欢迎所有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学生和关注普通心理学的爱好者提出您宝贵的意见,我们将本着虚心学习、合理吸收的原则,不断改进,使这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得到不断的完善,成为优秀之作。

本书第一、二、三、四、五、六、七章由谷振伟教授编写,第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和附录部分由肖占君编写,各章实训项目部分由肖占君和曲伟杰心理学校的回欣露共同编写。李红霞、盖妮娜、管玉清、于洁、李兴国、李红平分别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资料和校对。编者2012年12月于哈尔滨第一章绪论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有多达两千五百多门学科,其中,心理学居于中心位置。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它不仅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和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人的心理,即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但是,心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又是什么;心理现象是怎么发生,它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意识的水平的;心理活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怎样掌握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有人把心理学与算命和占卦术等封建迷信相提并论,认为心理学可以猜度人心,预测人生祸福。这些都是完全不正确的。

在词源上,心理学的英语词汇是“Psychology”,它源于希腊文的两个词“Psyche”和“Logos”。 “Psyche”的含义是“灵魂”或“精神”, “Logos”的含义是“知识”、“规律”或“研究”。把“Psyche”和“Logos”合起来即为“对灵魂或精神的研究”之义,它是心理学最早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并没有对心理学做出科学的解释。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其研究内容和重点几经演变,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相对地统一于如下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中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例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管理的组织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心理学分支。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反过来,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得到发展与表现。要掌握人的心理规律,必须从研究人的行为入手;而要了解、预测、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则更需要探讨人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被人们普遍接受。此外,心理活动不是虚无缥缈的,由于它在头脑中产生,必然接受生物学规律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性动物,一切活动都无法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得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二、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这就是普通心理学。可以说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变成了人的活动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有制约的作用。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如肺是呼吸的器官,呼吸是肺的机能一样。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灵长类动物,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从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以致今天“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论断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常识性的知识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机能,心理并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是指在人的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通常将这些环境划分为物质环境(既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如天体宇宙、四季变更、飞禽走兽,也包括人造环境,如城市、乡村、住宅、交通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20年代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即让狼叼走养大的孩子,他们有健全的人的大脑,但是,他们脱离了人类社会,是在狼群里长大的,他们只具有狼的本性,而不具备人的心理。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因为通过心理活动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淆,否则便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本身从外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自然科学的任务,研究社会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又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如果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果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他就是一个社会科学家。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及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

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行动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如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感情的元素。这样就能把经验分解为一些基本要素,这像建筑结构中的一块块砖瓦那样。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内省法是个体对自己体验的内省或反思,例如,你在阅读中稍停片刻,探察一下自己现在的思想、感觉、情感等,这就是内省。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学派之争的开始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任何一门独立科学的形成,都要经过一段不同的思想认识之间的争论才能逐步达到统一。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尤为突出,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h psychology)之间。

机能主义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是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先驱,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需要,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理为基础,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认为人是在适应社会生活中成长。詹姆士于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这一部名著,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机能主义概念。他主张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各个元素,也不能划分为各个阶段,而意识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思想流”或“意识流”,他强调心理的效用方面,认为心理活动有助于人们的生存需要,因而心理学应研究有效用价值的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

詹姆士的后继者,在20世纪初,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等人建立起机能主义心理学,即芝加哥学派。杜威的研究为这一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以婴儿抓烛火而缩手为例,说明作为反射活动时行为动作应以其适应意义来解释,而不能把它还原为感觉运动元素;安吉尔强调了心理学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有所为”的科学,以有目的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心理活动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保持、组织和评价人的经验,以指导行动。这一学派主张应对注意、学习、智能等对人的适应行为有用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范围上,机能主义比构造主义心理学广阔得多。在研究方法上,这一学派认为研究意识有必要运用内省法,但要注重客观的观察和实验,从而认为,一切有益于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包括日常观察和历史文化档案的分析,都可采用。

机能主义心理学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已不复存在,但它的观点已融合在后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之中。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初期在美国,正当构造主义学派与机能主义学派争论不休之时,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华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客观研究的意识。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成为行为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总之,华生否认心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从而他否认遗传。他夸口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行为主义》,1924年)华生在心理学领域破旧立新,在当时独树一帜,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由于他主张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对于后来心理学以行为测量为手段,在医疗、教育、人事管理等广泛领域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Skinner,1904~1990)。由于斯金纳的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所发展,通常把他的理论称为新行为主义,而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古典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采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件来解释行为是不必要的,为人认识人类的行为,应该注意环境在有机休做出反应之前和之后的作用。他指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决定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二是认为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为此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

行为主义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一直流行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但行为主义以客观的、可以验证的实验方法,其意义影响深远,尤其在学习的规律、条件反射、奖励和惩罚的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等方面极具价值。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191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创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五、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六、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1896首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方法,它用潜意识来解决个体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并在临床中寻找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从此,心理学不仅注重对意识的研究,而且也开始了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样,精神分析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便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表1-1 心理学派的基本情况总览第四节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来解释事物。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认识它、解释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心理现象的探索,取得过辉煌的成果,也走过许多的弯路,甚至犯过不少的错误。关键在于,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靠思辨和总结自己经验的方法,所以心理学只能孕育在哲学的襁褓中。19世纪中叶,心理学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中叶,心理学和先进科学技术,例如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有了更多的手段。脑外科手术的进步,脑化学、电子技术,脑电波、脑成像、记录单细胞活动的微电极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了解和人的行为相联系的脑结构、脑的生物化学活动,以及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过程提供了基础,也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途。

有了科学的研究手段,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们往往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有好恶之分,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轻视和自己的假设不一致的资料,因而会歪曲事实;人们也往往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不去找它的证据,因而以臆想代替事实,像对动物心理或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发生的那样。(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至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种族发展;婴儿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衰老的过程。就是同一心理现象,例如人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婴儿时期,人的生理需要是主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提高;在不同的场合,人的需要也不一样。20世纪中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小康的象征;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宽敞的住房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学校、课堂,人们在追求知识;到了餐厅,人们想吃到美味佳肴。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

心理现象又像其他现象一样,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又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个性一旦形成,又会对心理过程产生制约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思维又影响着人的感性认识。所以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断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其理论目的,这就是探索心理发生、发展和活动的规律,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还有其实践的任务,这就是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解答教育、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体育运动、司法、交通、文化艺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出来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提高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理论脱离实际的研究既没有效益,也不利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或叫自然观察法。例如,观察儿童的游戏,记录儿童每天所说的话,了解儿童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比较儿童语言的发展等。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不应干预活动的进行,应该客观地进行观察,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因此,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但是,观察法所得到的资料比较客观、真实。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也可提供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为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打下基础。(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用口头提问进行的调查叫访谈法;用问卷的方式提问,让被调查者回答进行的调查叫问卷法。例如民意测验、人口普查就是调查。在进行口头调查的时候,事先要列好提问的问题或提问的提纲;在用问卷进行调查的时候,要按科学的程序制定好问卷,即问卷要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具体,而且不能有暗示的作用,不能让被调查的对象难于理解,或者产生歧意,或者暗示出问题的答案;在选择调查对象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随机的原则,否则调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调查的总体。(三)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目的在于发现音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对超常儿童的跟踪研究就是运用的个案方法。通过对超常儿童的个案研究,可以了解超常儿童的个性特点,影响他们创造性发挥的主客观条件等。此外,像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问题儿童所受到的影响等等也都可以运用个案的方法进行研究。个案法是对一个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能否加以扩展,应该慎重分析。(四)实验法

实验研究的方法就是主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被试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叫因变量。我们所要寻找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了研究的成功,实验者还要控制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够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叫作控制变量。例如,在研究不同的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的时候,记忆的方法是自变量,被试的记忆效果是因变量。但是,除了记忆方法之外,记忆的材料,被试的性别、年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等,都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是确定记忆方法的优劣,在研究中我们只能让记忆方法这一个因素起作用,其他条件都要加以控制,不能让它们影响记忆的成绩。控制的办法很多,主要是要保持这些条件的恒定,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相等。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也就是在实验中不该起作用的因素起了作用,那么,就会造成自变量和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引起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验就失去了它的效用。(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典型的心理测验要求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某些结论。一般把测验分为两类:直接心理测验和间接心理测验。直接心理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个体能觉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行为等;间接心理测验如投射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个体不能意识到的动机、情感和人格特质等。

测验法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测验法的使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求: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某次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测验的可靠度高,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该测验时,可能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是指某些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研究者所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验的程度。如果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正确验证了测验的理论假设,即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测验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即具有良好的效度;如果一个人测验得分能够很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活动绩效,即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例如,智力测验是度量智力水平,而不能用来度量人格,否则就是无效的。

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学?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4.心理的本质是什么?人和动物的心理有哪些异同?

5.你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什么问题?

6.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实践训练

项目一 参观心理实验室

一、参观目的

了解实验室的布置和常规管理,初步认识常用心理实验仪器,形成严谨的学科学习态度,树立科学心理观,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参观内容

1.心理实验室布局

2.心理实验仪器分类

3.心理实验操作常规

4.心理实验室管理制度

5.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参观过程

1.参观准备

2.参观流程介绍

3.参观实验室全景

4.实验仪器的分类

5.实验仪器的常规操作演示

6.实验室日程管理规范

7.参观记录整理

8.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参观报告

在心理实验室参观活动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__,撰写参观报告。

附1.心理实验室内部分布图 

附2.心理实验仪器分类表

附3.心理实验演示记录

1.演示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

3.演示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

4.演示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附4.心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附5.心理实验室常规管理制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 心理学与生活

一、实训目的

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程行为中发现和体验各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与应用心理学的信心,改变心理学的神秘观。

二、实训内容

1.阅读《生活中的心理学》(魏清月,地震出版社,2006年1月),从书中自主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并且未能完全知晓的心理现象。

2.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发现这种心理现象在自身过去生活中的存在和体验。

3.观察目前自身或周围人中存在的这种心理现象,并从情感变化、行为变化和活动结果的变化等维度去记录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对个体生活的全面影响。

4.分析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调控这种心理现象的策略。

5.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训程序

1.阅读《生活中的心理学》(魏清月,地震出版社,2006年1月)目录,从中选择一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阅读。建议选择在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心理现象,或者在自己的周围人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心理现象,或者只是自己目前感兴趣的心理现象。

我选择的心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选择心理现象是过去存在的,对所选择的心理现象进行回忆式再观察和再体验;如果选择的心理现象是正在发生的,对所选择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如果选择的心理现象是自己感兴趣的,但是在自身和周围人中既未发生过也没有正在发生,请参考阅读书目中的指导,寻求合作伙伴创设发生的情境,引起自身或合作伙伴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并观察和体验。

我进行观察和体验的心理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面的过程中记录这种心理现象发生前、发生时和结束后的情感、行为与活动结果的变化。

4.分析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5.提出调控这种心理现象的策略。

6.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训报告

在自主实训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__,撰写实训报告。

附:实训记录表

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现象观察与体验记录表

对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

1.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体验记录:

1.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一)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系统和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是由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如图2-1)。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细胞体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并产生神经冲动。轴突负责把细胞体发出的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树突的主要功能是从其他神经元处接受信息。所谓接受刺激就是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至中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整合信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图2-1 神经元(二)神经元的种类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又称为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将连接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上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信息经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又称为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后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关节、腺体等效应器。中间神经元又称为联络神经元,它们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之中,将来自感觉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联结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和实现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它们有三种接触形式,即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和轴突与树突。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如图2-2所示)。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它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根神经。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图2-2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

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有感觉的,有运动的,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图2-3所示)。(一)脊髓

脊髓由外周神经系统的脊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图2-3 人脑的结构

它能向大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如呼吸、心跳、体温调节等生理活动的主要机构。

延脑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但是,从身体两侧来的神经纤维,经延脑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与身体两侧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此外,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脑桥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以及两个小脑半球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

中脑在脑桥之上,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也是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散在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维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络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它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和觉醒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丘脑还是大脑皮质下感觉的较高级中枢,除嗅神经外,其他感觉神经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皮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的机构。

边缘系统是由大脑皮层底部向内翻卷而形成的。它由覆盖在脑干和间脑之上,并延伸到整个大脑皮层里面的边缘叶,以及连接在边缘叶下边的杏仁核、下丘脑、脑下垂体组成。它调节着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是支配动物本能行为、调节内脏器官活动、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机构。边缘系统的海马结构是短时记忆的机构。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其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

从表面来看,大脑有几个裂缝,也有许多沟。把两半球分开的裂缝叫中央裂,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裂缝叫横裂,大脑左右两侧的裂缝叫外侧裂。沟是由大脑皮层的褶皱形成,褶皱增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在有限的颅腔内可以容纳更多的神经细胞。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以前是额叶;中央沟之后,枕顶沟之前是顶叶;枕顶沟之后是枕叶;外侧裂之下是颞叶。大脑皮层不同脑区位置(如图2-4所示)。(二)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三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皮层感觉区又分为视觉区(枕叶后端)、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和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皮层运动区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皮层联合区是不直接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它在大脑皮层中执行着高级的心理功能。图2-4 大脑皮层不同脑区的位置

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和味觉中枢。感觉区主要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加工。(如图2-5所示)图2-5 大脑皮层主要分区图

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回的左、右顶叶部位,是躯体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叫作机体感觉区。例如,人的触摸觉、温度觉、压觉等躯体感觉都在顶叶的机体感觉区上。

视觉区位于脑后部的枕叶,它专门处理由视网膜传递的视觉信息。从两个眼睛传递的信息都会到达大脑两半球的枕叶,但需要经过视觉交叉,即来自双眼右半边的信息(视野的左半边),传递到大脑皮层右半部,双眼左半部的信息(视野的右半边)则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左半部,枕叶对经视觉神经交叉的信息整合后产生视觉。

听觉区位于大脑外侧裂下部两侧的颞叶,专门处理由耳朵传递的声音信息。大脑皮层颞叶区接受来自双耳的信息,与视觉区一样,大脑皮层颞叶得到的信息,主要来自头部另一侧的耳,因此带有双侧性。如果听觉区受损,即使其他听觉器官正常,也将造成听觉丧失。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作“单侧化”(如图2-6所示)。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的分工形成以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图2-6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患者仍保留了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布洛卡的发现已经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为纪念布洛卡的发现,人们把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作布洛卡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R.Spery)所做的“割裂脑”实验,即在切断胼胝体(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一束横行的神经纤维),把两个半球分裂开的右利手病人身上做的实验证明,他们在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但在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会写字,左手会画画的能力;右手不再会画画,左手不会写字了。因为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了,所以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样的结论,即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第二节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如图2-7是女性和男性的内分泌腺分布)。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内分泌系统由许多腺体组成,它制造和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并直接释放到血管或淋巴系统中,被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或荷尔蒙(hormone)。激素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下边介绍的是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最为直接的几种内分泌腺。(一)垂体腺图2-7 女性和男性的内分泌腺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二)肾上腺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似。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三)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或不足都要造成代谢机能的疾病。亢进者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病人过分敏感、紧张,情绪容易激动。分泌不足者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儿童期患者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呆小症。(四)性腺

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女性的性腺是卵巢。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它刺激精子的产生。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二、内分泌的活动方式

内分泌的活动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自主神经来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腺体活动;另一种方式是神经系统使脑垂体分泌激素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例如,当个体处于应急状态下,恐惧、暴怒或难忍的疼痛时,神经冲动就通过交感神经纤维到达髓质,引起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从而使机体进行“总动员”,促使血糖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并为骨骼肌和心肌提供更多的能量。二是神经系统使脑垂体分泌激素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例如,甲状腺素水平高会使人易怒和出现神经质症状。除了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外,内分泌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和功能。例如,当甲状腺分泌激素过多时,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兴奋性增强的现象;但是,如果甲状腺分泌不足或功能低下时,就会出现感觉迟钝、行动迟缓、言语缓慢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的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见图2-8)。在这里,我们把大家经常使用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的概念介绍一下。图2-8 巴甫洛夫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例如,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见图2-9)。图2-9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装置

除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之外,桑代克和斯金纳也对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斯金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这个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开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这样进行多次之后,只要把白鼠放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便获得食物,这时白鼠也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对动物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或操作的奖励,所以叫作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为了区别,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如灯光、铃声所引起的条件反射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信统,它是人所独有的。例如对学生来说,电铃坏了,铃声没响,只要喊一声“下课了”,学生照样会走出课堂,这是词的作用,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活动。在森林里有人看到一条草绳子,以为是蛇,回头就跑,这是第一信号系统;这个人一边跑一边喊:“蛇、蛇!”后边的人听到前边有人喊蛇,也回头跑起来,这是词作用的结果,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五)动力定型

连续给狗形成几个条件反射:灯光的食物条件反射,铃声的防御条件反射等等。当这些条件反射都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的话,多次训练以后,只要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刺激灯光一亮,狗就会流口水,而且吃完食物还没听到第二个条件反射的刺激铃声响,它便会出现第二个条件反射,即防御性的动作反应,此后,按照固定的顺序,其他的反射活动也会陆续出现。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作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等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的新的任务上了。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是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有天天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他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与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虽然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相反,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例如,听课时视觉和听觉中枢兴奋占优势,躯体运动中枢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从而保证了有机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为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外抑制是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