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7:01: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中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国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综合论派。综合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整体的,全面研究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索罗金和齐默尔曼,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在与城市社会的比较中描述农村社会普遍而持久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农村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特殊论派。特殊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具体、特殊的问题,只研究农村社会某一特定的领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学与其他研究农村的学科相区别。在美国农村社会学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主张以农村居民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是霍桑、纳尔逊和罗杰斯。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应以农村居民的社会化为中心。后两者关注的是处于农村社会群体或群体关系中的个人,尤其是罗杰斯强调要从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去研究群体关系中的人。

b.主张以农村社会心理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是威廉姆斯,他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描述农村社会的生活。

c.主张以农村社会组织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是桑德森、鲁米斯和比格尔。前者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农村社会组织,并试图通过农村社会组织实施农村建设。而后两者则更多地着眼于包括农村社会组织在内的农村社会体制或农村社会系统。

d.主张以农村社会问题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代表人物是泰勒和卡弗尔,他们认为农村社会学就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主张农村社会学去研究农村中那些无专门学科探讨的政治、宗教、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2)我国社会学者的认识

我国农村社会学者对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大体也分为两类:

①农村社会学是应用社会学。例如,童润之认为农村社会学应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乔启明也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一种应用科学,以社会目光观察及解释农村人口的经济、文化、组织等复杂现象,以供指示农村社会活动之正当方向。

②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例如,杨开道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种特殊的纯粹的社会学,主张研究农村社会生活的性质、特征、种类、起源、进化、人口、环境、生活、组织等基本问题。冯和法强调农村社会学不是应用社会学,而是理论社会学,应有理论系统,并且理论的中心是一元的,有专门的对象和体系。(3)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4)农村社会学的特点

①整体性。整体性是从整体角度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同时强调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实用性。农村社会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

a.经验性。研究农村社会必须从实际出发,到农村去观察、调查、了解。没有农村实地调查就没有对农村问题的发言权;

b.工具性。它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方案都将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能够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依据。

③本土性。本土性在理论上反映了农村社会学的特殊性,在实践上反映了农村社会学的针对性。农村社会受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重视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农村社会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特征。

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农村社会学的特性,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它的研究内容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

作为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诸要素,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

a.农村社会的个人,包括农民的社会化及现代化、农民的社会心理、农民的生活方式;

b.农村的社会群体,包括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邻里、农村宗族等;

c.农村的社会组织,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村民间组织等;

d.农村环境,包括农村的社会文化、农民合作组织、农村政策、农村地理、生态环境等。

②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

a.农村产业,包括农业结构、乡村工业结构、乡村服务业结构等;

b.农村人口,包括人口结构、人口素质、职业构成、社会分层等;

c.乡村文化,包括家庭与家族、制度与道德、风俗与习惯等。(2)农村社会变迁研究

农村社会的变迁研究是要具体探究社会结构要素的运动与发展。这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农村社会流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流动加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活跃了城乡经济,另一方面也给城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急需对农村流动人口进行研究。

②农村社会分化。最近20年来,原属于农民的人群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他们在收入、职业、生存环境上有了很大差距,使我们在谈到“农民”时已无法一概而论。产生这种中国特有的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农村社会出现差别,人群出现了分化。要完整地把握农村社会结构,除了考察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社区等横向结构之外,还必须深人研究农村社会的分化、分层结构。

③农村社会问题。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变迁时期,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等状态都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问题尤其突出,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a.历史原因导致的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长期存在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劳动力问题、农村贫困问题;

b.群体利益冲突问题,即由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负担问题、农民教育问题、农民土地问题等;

c.外部环境问题,即主要是由于农村外部环境如外在文化的影响、政策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影响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村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城乡关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农村的社会生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农村生活的多面体。社会管理是对农村社会整个有机体、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从而保证农村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①农村社会制度。现阶段农村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家庭制度和生育制度、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②农村社会保障。现阶段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和农村优抚安置等。

③农村社会控制。农村社会控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其控制机制从手段上而言,主要包括权力控制,习俗、道德和宗教控制,舆论控制等。

3.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以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探索农村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农村经济运行的机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农村社会学与这两门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①学科性质不同。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科的范畴,是所谓的部门经济学。而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属于社会学学科。

②研究对象不同。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以农村经济过程为中心展开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而对于农村中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活动及社会关系只是略有涉及。而农村社会学既要研究农村经济现象,又要研究众多的非经济现象。这也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所强调的整体性。

二者的联系主要在于:

①农村社会学要从根本上认识农村社会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了解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中蕴含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②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要全面阐明农村经济问题,也必须借助农村社会学对农村社会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2)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社会学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范围的不同。农业社会学集中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特点和农业经营组织,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及农业组织的影响,研究它们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概括而言,农业社会学关注的是农业这种产业的发展状况,而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为对象。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社会学是现代农村社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3)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所研究的内容大体一致。例如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农村群众组织的管理、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农村人口的管理、农村教育的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秩序的管理等,这些既是农村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的不同。农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问题,而农村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应该说,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管理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和依据。(4)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生态学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

①研究对象不同。农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农村生态系统,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农村社会。

②研究内容不同。农村生态学研究农村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强调农村中自然环境与人的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农村社会学则从整体出发研究农村社会,它把农村的一切关系、一切过程都纳人到了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中。

③研究方法不同。农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5)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在:

①社会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来自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他们都非常重视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来分析人们的行为,重视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它们从各自的角度来研究相同的研究对象,如研究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以及社会问题等。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心理学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农民社会心理的研究,如农民的需要、态度、动机、价值观、群体心理等所揭示的农民行为规律,又为农村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6)农村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①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和进化过程,特别是以研究落后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为特色。文化人类学对农村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②对农村社会的结构、农村群体的相互关系、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的基础。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不仅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社会学的产生(1)农村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农村社会学在美国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当时美国农民的困苦和抗争。南北战争后,美国农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a.在工业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一些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却大幅下跌,使农民深受其害。

b.铁路公司肆意剥夺农民。铁路公司在运费方面实行歧视的政策:资本家运输大宗货物时,收取运费很低;而农民运输小宗货物时,则课以很高的运费。

c.随着农业的日益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广大农民急剧分化,大量小农破产。这些破产的农民,除大批流人城市外,还有许多纷纷沦为租地农户和农业雇佣工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美国农民在南北战争后不断地掀起了反抗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三大运动是:“格兰其”运动、“绿背党”运动和“平民党”运动。

正是农民的上述困苦和抗争,促使美国学者和政府开始密切地关注农村、农民问题。这一切引起整个社会对农村研究的重视,为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从而逐渐催生了农村社会学。(2)美国农村社会学产生的基本历程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①从知识准备上看,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是和社会学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不开的。

②20世纪初,世界社会学的中心由欧洲转移至美国。美国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从事农村调查和农村研究,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纽约农业大学的贝利教授。他实地调查了美国的一些农村,发表了有关农村问题研究的文章,并编成讲义向学生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

③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亨德森开设了“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

④1904年,农村社会学家巴特菲尔德担任路德岛农工大学校长,在该校讲授农村社会学,这是美国也是世界农业类高等院校首次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

⑤1908年,第26届美国总统罗斯福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任命农村问题专家贝利教授为主任,主持对美国农村的大规模调查研究。

⑥1912年,在美国社会学会年会上,该会主席文森特发表了《美国农村生活》的主题演讲,其他一些学者也在会上宣读了多篇有关农村生活的论文。

⑦1915年,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葛尔宾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研究报告,提出“贸易圈”概念,并首次用于农村社区的界定,使农村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

2.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农村社会学一经产生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门学科的影响和研究队伍不断地扩大。(1)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

①1923年,农村社会学家吉勒特的第二部《农村社会学》出版,是美国农村社会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②1921年,已有114所高等院校、90所师范学校和30所神学学校开设了农村社会学课程。

③1912年美国社会学会举行年会,即以农村社会学作为讨论主题。1917年,美国社会学会成立了农村社会学部,1936年出版了《农村社会学》季刊。在研究课题方面,自开始至1956年,美国人做农村社会学范围内的研究至少有千余种。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美国的农村社会学家为了开拓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正在把视线转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参与或组织这些国家的农村研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世界农村社会学的发展。(2)农村社会学在西欧诸国的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诸国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很不发达,人们只专心致力于农业技术及农业经济的研究,很少顾及农村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些社会学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忽视了农村社会调查和应用社会学的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农村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开展农村社会学研究,以指导乡村重建工作。

③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西欧开展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都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兴起。

④西欧农村社会学者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帮助下,于1957年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者协会”,不久成立了“欧洲农村社会学会”。(3)农村社会学在日本的发展

①日本农村社会学家铃本荣太郎介绍了美国的农村社会学,同时提出了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取得了实证的调查结果。并将这种研究集大成为《日本农村社会学原理》一书。

②有贺喜左门卫和喜多野清一还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了农村社会的家庭、亲属关系的研究。有贺的巨著《日本家庭制度与佃耕制度》是这一领域的优秀作品。

③战后,由于日本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福武直的《日本农村社会的性质》为开端,出版了许多调查研究成果。1953年,组织了包括邻近学科的研究者在内的村落社会研究会,第二年就出版了年报。

④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资料的积累,20世纪60年代,日本农村社会学领域出现了一些大部头的著作,如岛崎稔的《日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逻辑》、二宫哲雄的《日本农村社会学》等。(4)韩国、印度和某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也有了农村社会学。

3.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批职业社会学者开设农村社会学课程,编写农村社会学教材,开展农村调查研究。

②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参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和陈翰笙。

a.毛泽东通过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即不合理的地权关系;只有实行“耕者有其田”和平均地权,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需要社会革命,而不是点滴的局部改革;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同盟军甚至是革命的主体。

b.陈翰笙利用他主持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公开合法身份,组织力量,在国民党统治区农村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调查研究。1934年,陈翰笙与薛暮桥等几个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中国农村》月刊,形成了“中国农村派”。

③乡村建设派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a.乡村建设派出现的背景及其基本主张。

背景: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匪祸为害,加上天灾不断,使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那些试图通过推广某些改良措施,复兴农村,繁荣农村,并希望借此找到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的知识分子被称为乡村建设派,他们的活动被称为乡村建设运动。

主张: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乡村建设成为中国全国性的政治思潮与社会运动。乡村建设是一种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改良性质的建设。乡村建设派主张即从乡村建设人手,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复兴,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该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等。

b.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921年晏阳初先后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平民教育机构,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时,中国平教运动被称为“世界空前的大教育运动”。在城市平民教育取得成绩之后,晏阳初又进一步把视野转向农村。

1928年,晏阳初到河北定县搞“平民教育实验”,从单纯的识字运动转向全面的“农村建设”。晏阳初在定县进行了长达10年的艰苦实践,探索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系统改造的“定县模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通过调查研究,晏阳初提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其领导的定县乡村改造运动通过家庭、学校、社会3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4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定县试验被迫中止。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他先后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推行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指导各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验。

c.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梁漱溟以“文化复兴中国”为理念,以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为认识基础,认为中国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近代西方文明冲击造成的文化失调问题,其出路是改良文化而不是制度革命,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的惟一出路是通过乡村建设复兴中华文明。

1931~1937年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推行乡村建设运动,以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作为指导,以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中心,分别在邹平、菏泽两个“实验县”进行实验,然后以济宁专区为“实验区”,逐步向全省推广普及。梁漱溟在邹平等地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创办山东乡建研究院,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并为山东各县(主要是邹平、菏泽两县)培养乡建工作人员;

②建立“乡农学校”,即在村建立“村学”,在乡建立“乡学”,将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为一体,取代过去的行政管理机构;

③建立“乡村自卫组织”;

④建立“合作社”;

⑤开办医院;

⑥革除乡村的恶习,清除诸如赌博、吸食鸦片和缠足等不良风俗,同时致力于提高民众的道德风尚。

同定县试验一样,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的乡村建设运动也被迫中止。

d.乡村建设派的主要贡献

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存在着重大甚至根本的缺陷,从总体上看是失败的。但是具体而言,乡村建设派也留给我们不少有益启示:

①乡村建设派认为不真正解决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问题,就不可能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这种看法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②乡村建设派的工作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及其他公益事业,改革农村陋俗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③乡村建设派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尤其是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并丰富了中国社会学的建构。

④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一再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掀起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这些知识分子为着自己的理想,勤勤恳恳,勉力为之,力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农村、为国家开出一条路来,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2)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社会学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学经历了中断与重建的过程。

a.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时,将高校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专业通通撤销掉了,从而中断了我国社会学学科包括农村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正常发展进程。

b.1979年后,中国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得以恢复与重建。

②中国农村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

a.20世纪90年代前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1980~1988年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的影响,涉及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农民的角色观念变化、农村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婚姻与家庭、农村自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人口、农村发展及现代化等。

1989~1993年期间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开始步入理论与实践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阶段,此期间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6大方面:当代农民问题研究;农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农村社会组织与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婚姻家庭;农村社会问题。

b.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新进展。

1996~1997年中国农村社会学取得的成果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农村社会组织研究;农民分化与分层研究;农村人口及人口迁移研究;农村家庭与亲族关系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学科规范意识明显增强,一批村落类新研究成果突出;

第二,农村社会学已经由以前那种缺乏社会学理论命题和范畴、关注的大量社会调查现象描述逐渐转向实证研究与社会学理论范畴的积极对话,社会史、范畴研究和农村社会学实证研究的联系更为密切;

第三,加强了理论对实证研究的指导,理论命题也在接受实证研究的重新界定、补充和验证;

第四,现实发展与历史资料比较研究有上升趋势。

c.21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现已经涉及农村妇女、农村婚姻家庭、农村社区、农村干部、基层组织、小城镇、乡镇企业、家族宗族、农民分层、农民流动、农民素质、农民观念、农村消费、农村贫困、村民自治、村庄重建、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礼仪、农村社会学的整合与分化等领域,农村宗教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我国是一个农民国家和农民社会,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村的进步,农村问题仍是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相比较城市而言,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农业也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伴随着改革的过程,农村中新的问题不断产生。(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农村社会学是以整个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整体发展的角度,以综合的观点来研究它们。因此能够避免局部性学科研究容易产生的狭隘性和片面性,引导人们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表现在:

①对原有社会学理论的检验和再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理论受到新的实践环境的挑战,从而不断修正不足、创新发展。

②有助于社会学的本土化。从社会学传人中国之初,我国的社会学界就主张将社会学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结合,这不仅在实践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理论上也使得中国社会学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

深入进行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制定农村政策上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农民的意愿,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农民问题,只有农民问题解决了,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1)国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综合论派。综合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整体的,全面研究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②特殊论派。特殊论派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农村社会具体、特殊的问题,只研究农村社会某一特定的领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学与其他研究农村的学科相区别。(2)我国学者对于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大体也分为两类:

①农村社会学是应用社会学。例如,童润之认为农村社会学应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乔启明也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一种应用科学,以社会目光观察及解释农村人口的经济、文化、组织等复杂现象,以供指示农村社会活动之正当方向。

②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理论社会学。例如,杨开道认为,农村社会学是一种特殊的纯粹的社会学,主张研究农村社会生活的性质、特征、种类、起源、进化、人口、环境、生活、组织等基本问题。冯和法强调农村社会学不是应用社会学,而是理论社会学,应有理论系统,并且理论的中心是一元的,有专门的对象和体系。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2.简述农村社会学与二三个相邻学科的关系。

答:(1)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的关系。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以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探索农村各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农村经济运行的机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农村社会学与这两门学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①区别:

a.学科性质不同。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都是属于经济学科的范畴,是所谓的部门经济学。而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属于社会学学科。

b.研究对象不同。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这两门关于农村的经济学科,研究农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农村经济发展。它以农村经济过程为中心展开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而对于农村中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活动及社会关系只是略有涉及。而农村社会学既要研究农村经济现象,又要研究众多的非经济现象,例如农民的社会生活,农村的政治现象等。这也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所强调的整体性。

②联系:

农村社会学与农业经济学和农村经济学又存在密切的联系,表现为二者需要互为补充:一方面,农村社会学要从根本上认识农村社会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了解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中蕴含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而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要全面阐明农村经济问题,也必须借助农村社会学对农村社会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2)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所研究的内容大体一致。例如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农村群众组织的管理、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农村人口的管理、农村教育的管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秩序的管理等,这些既是农村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的不同。农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问题,而农村社会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应该说,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管理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和依据。(3)农村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①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和进化过程,特别是以研究落后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为特色。文化人类学对农村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②对农村社会的结构、农村群体的相互关系、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人类学的基础。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不仅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3.请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了解。

答:(1)乡村建设运动出现的背景是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匪祸为害,加上天灾不断,使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一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推广某些改良措施,复兴农村,繁荣农村,并希望借此找到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2)乡村建设是一种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改良性质的建设。旨在从乡村建设人手,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复兴,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该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等。

①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发现中国农村最根本的是4大基本问题即愚(文盲、无知识)、穷(贫穷)、弱(病痛、体弱)、私(自私、不团结)。并开展了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的改造运动,取得较大成就。

②梁漱溟以“文化复兴中国”为理念,以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为认识基础,提出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的惟一出路是通过乡村建设复兴中华文明。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等地推行乡村建设运动,逐步向全省推广普及。(3)乡村建设派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存在着重大甚至根本的缺陷,从总体上看是失败的。但是具体而言,乡村建设派也留给我们不少有益启示.

4.农村社会学可以在哪些领域作出独特贡献?

答:农村社会学可以在以下领域中作出独特贡献:(1)家庭作为农业(或牧、渔、林业等)的经营形式的适应条件和范围,它在今后进一步发展中会碰到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变化进程与趋势;(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问题及其对流入地与流出地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对策;(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道路和方式以及国家应对此采取的步骤、方针和政策;(4)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分层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后果;(5)农村社会制度改革与创新以及农村管理;(6)对目前农村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合作组织)功能、产生与发展条件的研究;(7)对农村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变革及发展趋势的研究;(8)对农村社区规划及对经济建设、教育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9)对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及小康指标的研究;(10)对当前农村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的研究;农业社会功能与农业政策的研究;(11)对现已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困、青少年犯罪、人口增长过快等)的专门研究;(12)对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各种社会工作的研究等。

第二章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

2.1 复习笔记

一、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1.农民的内涵(1)界定农民的原则:

①现实原则。各国的国情不同,农民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属性以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农民的内涵也要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改变;

②本土原则。对农民的界定应当以中国的国情为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参考国际标准;以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为主,兼顾历史上发生的事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2)农民的内涵

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具体地说,农民的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①农民是一种职业。从社会职业构成来看,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和专门从事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生产劳动。

②农民生活在农村。从居住区域上看,农民是相对城镇居民而言的,农民的居住地不是城镇而是农村。农民是农村社会的实际构成者,是农村各种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在过去,农民是作为一种户籍身份来体现的。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的人,是与“非农”人口相对而言的,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与非农业人口之间出现了身份区分。这种划分农民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甚至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有诸多的阻碍作用,并且成为“三农”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3)农村居民

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农村居民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群体,同时也包括居住在农村并且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其他人口,即非农人员。

2.中国农民的特征

我国农民的基本特征为:(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从人口数量上看,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民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就业极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农民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传统农业劳动从种到收都是由农民独立完成的,在农业内部没有分工。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职业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是就全国整体而言,农业作为一种职业还处在尚未分化的阶段,广大的农民还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农村居民之间在劳动、生活等方面差异较小。(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及综合素质还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

农民的价值观念受现代化进程及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正在发生变化。

①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传统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

②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意识,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求稳怕变的守常观念以及依赖心理、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也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5)农民问题突出。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增收困难、就业不充分、权益保障缺失,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

3.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农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突出的角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不论是从王朝更替的农民战争来看,还是近现代中国重大的变革,农民都担当了历史的推动者与承担者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农民的革命历史。(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政策。农民用自己的血汗支撑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农民的贡献,中国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具体表现为:

①农民创造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将中国推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家庭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而且在于它对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②农民创造了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③农民创造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了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1980年底,发轫于广西宜州市农民自发组建的村民委员会,逐渐演变成群众性自治组织。1998年11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了村民自治的基本性质和职能,标志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走上法制化轨道。(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新农村建设,农民都是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和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农民生活方式

1.农民生活方式的内涵(1)农民社会生活

①广义的农民社会生活是指农民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活动或生活活动。它既包括农民在一定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又包括他们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动。

②狭义的农民社会生活是指他们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交往互动,也可称其为日常生活或闲暇生活。(2)农民生活方式的含义

①广义上的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②狭义上的农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闲暇生活方式。

2.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①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农民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农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农村社会的大多数居民来说,农业生产,是构成他们生活活动的重要内容。农业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农村“草根工业”,不仅是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部分,成了他们自我实现的基本愿望和要求。

②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农民的整个生活格局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元的,表现在:

a.家庭是农民的生产单位。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分工,组织农业生产和各种经营活动;

b.家庭是农民的消费单位。农民的消费意愿、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都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

c.家庭是农民的交往单位。在农村社会,人们往往把家庭当作交往单位,把家长当作交往单位的代表,从而强化了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格局。

③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农民大多成长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基本上从事相同的职业,并且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交往范围有限,他们往往只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交往,因而造成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兴趣爱好上是趋同而不是趋异的。

④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农民参加的是一种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工作时间和强度受规范的约束小,随意性大。另外,农村人口密度稀疏,农民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节奏正在发生变化。

⑤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农民在经济上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但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这种状况正日益得到改变。(2)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影响和制约生活方式的诸因素中,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水平;

b.生产关系决定着生活方式的性质;

c.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必然会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

②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不同的影响:

a.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生态资源,使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c.地理环境的变化,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是指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千百年来积淀在某一民族人们身上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

a.不同的民族传统,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内容;

b.不同的民族传统,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c.不同民族还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不同的婚葬习俗与多样的礼仪风尚。

④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步由野蛮、愚昧、落后向文明、健康、科学发展: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b.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农民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⑤其他的因素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习俗、宗教信仰、阶层地位、意识形态、人口性别、年龄、职业特征。

3.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农民生活方式作为他们从事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有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婚丧嫁娶方式、文化娱乐方式等。(1)农民的劳动方式

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是我国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是他们生活的基本来源。根据我国大多数农村发展状况,当前农民的劳动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以农为主兼营他业。农业劳动仍然是大多数农民生存的基本手段,但也有不少农民的职业模式是以农为主兼营他业。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民的职业趋向多元化,他们的劳动方式渐趋多样化。

②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

③劳动时间的分布由不均衡到趋于均衡。基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广大农民的劳动时间受季节和动植物生命周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过程在新条件下的延伸以及农民务工人数的增多,农民的劳动时间分布也渐趋均衡。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恢复并超过了以前的水平。在发达地区农村,灌溉、耕地、田间管理、收割、粮油加工等各个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2)农民的消费方式

我国农民在消费水平、内容、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诸多新的特征:

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已经过上温饱有余的生活,农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正迈向小康,部分农民生活已进入富裕阶段。尽管我国农民消费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是一个相当紧迫的任务。

②农民消费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消费中的现金支出份额比以前明显增加。农民的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消费在家庭总支出中的份额在不断地下降;农民建房从数量扩展转向质量提高;农民在家庭生产设备、文化娱乐用品、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③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快速增加。(3)农民的交往方式

农民的社会交往是他们社会关系的实现方式。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交往方式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

①在血缘、亲缘、地缘交往的基础上,向业缘交往拓展。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职业的多元化,他们的交往对象扩大到了与社会化生产、技术和职业分化直接联系到一起的业缘之间的交往。

②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条件的便利和交往手段的多样化,业缘关系交往的增强,农民的交往范围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甚至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展了交往活动。

③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了农村社会的自给自足状态,人们的交往范围拓展到业缘关系,现代交往手段使得农民的交往范围相对扩大,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间接交往形式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相对减弱。(4)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

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是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它生动地体现着农民的文化和习俗特点。

①农村婚姻方式。

婚姻方式是指把两性结成夫妇的整套活动形式。以当事人的自愿程度为主要标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将农村的婚姻方式大体划分为: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和介绍性婚姻。

a.包办婚姻是传统婚姻形式,作为婚姻的当事人,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由父母包办儿女的婚姻。

b.自由恋爱婚姻是通过双方的互相交往产生好感、爱情,结成夫妻。

c.介绍性婚姻是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婚姻的过渡形式,它是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交替的产物,是目前我国农村比较普遍的婚姻方式。

②农村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是安葬死者的整套活动形式。目前,土葬是我国农村主要的丧葬方式。土葬要占用不少的土地和浪费大量的木材,因此,在农村要大力推行殡葬改革,变土葬为火葬,这样既节省耕地、木材,又会减轻农民负担,还会减少疫病传染。(5)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娱乐方式是指农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生活活动方式。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娱乐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娱乐活动的内容多样化。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民娱乐活动趋向多样化:

a.“文革”期间被取消的一些传统娱乐活动得以恢复;

b.现代的一些娱乐活动逐步开展;

c.农民还开展了一些体育活动。

d.有些迷信活动和宗教活动又重新兴起。

②娱乐活动的方式城市化。现代传媒在农村的普及,不断地向农民介绍着城市文化。城市的价值观和文化开始被许多农民所接受,从而使农民的娱乐活动前所未有地受到了都市文化的冲击,越来越趋向城市化。

③娱乐活动的开展不平衡。我国农村现在娱乐活动的不平衡性比改革开放以前有所增强。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农村经济差异扩大造成的。

三、农民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学用社会分层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是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的划分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结构。

列宁进一步阐明了阶级划分的经济根源,并给阶级下了定义:由于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才使社会成员划分为各个阶级。所谓地位不同,就是:

①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有的集团占有生产资料,有的集团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

②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人是生产的指挥者、监督者和管理者,有的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劳动者;

③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有的集团以利润、地租等形式摄取大部分社会财富,有的集团以实物或工资等形式领取仅够维持生活的极小一部分社会财富。

其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划分阶级的诸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划分阶级的基础。列宁还指出,阶级的本质是剥削,没有一个集团剥削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就没有阶级的划分。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把旧社会的农村阶级划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①大地主及土豪劣绅,中小地主、高利贷者和较富的工商业者,他们是乡村的统治阶级;

②中农、手工业者、小业主和乡村教师等,他们属于中间层次,其中虽有人为统治阶级服务,但自身不是统治者;

③乡村中的贫雇农、店员、佣工等,他们是农村社会的最底层。

阶级分析的局限性:

①它无法明确地把阶级社会中许多并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其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又明显高于一般人的群体划归到某一阶级;

②它无法用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阶级只是和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的,即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除,阶级亦将消亡。然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和社会层次却是永存的。(2)马克斯·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在近代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中,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创始人、德国社会学系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并不是一元分层体系,而是多元分层体系。他用秩序来表示社会分层,把秩序分为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并相应地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地位——社会标准,权力(声望)——政治标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