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8:41:40

点击下载

作者:江兵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妈妈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试读:

前 言

可谓任重而道远。古今中外,很多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寻常的伟大妈妈,正是妈妈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品质,也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进取,坚持与命运抗争,最终他们才能出类拔萃,成长为国之栋梁。

当然,教育孩子也绝非简单的、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虽然因为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作为妈妈,要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从刚出生时的依附于妈妈,到渐渐成长为拥有自我的意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最终成为真正独立的生命个体,也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负起责任。

有人说,人世间的很多相聚都是为了在一起,唯独父母与孩子的相聚是为了别离。听起来,这句话带着氤氲的愁绪,实际上却道出了父母子女一场不可逃避的宿命。台湾作家龙应台也曾在文章里写过,她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意识到那个曾经无比依赖她的孩子现在宁愿坐公交车,也不想搭乘妈妈的车去目的地。作为妈妈,看到这一幕当然是伤感的,但是作为孩子,这一幕的出现恰恰意味着他们的成长。

的确,没有人能阻挡孩子成长,即使妈妈还想让孩子在自己的怀抱里再温存片刻,还希望孩子能够与她们亲密缠磨,但是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也开始对妈妈宣示自己的主权:“我的事情我做主。”如果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出华丽的戏剧,那么父母在这出戏剧里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演。尽管父母在孩子的人生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终究要谢幕,把舞台让给真正的主角——孩子。

如何成为好妈妈,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送他一程,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收获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每个妈妈都想攻克的难题。

其实,很多妈妈已经走入了误区,即误以为出人头地是每个孩子必然的归宿,实际上并非如此。妈妈一定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也要认识到孩子将来有可能不管多么努力,都只是一名普通人。只有妈妈摆正心态,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才能避免孩子因为无法承受之重而自暴自弃,而以轻松的认可与赞赏,激发出孩子生命的力量,让孩子的心灵在自由的天地里绚烂地绽放。

做好妈妈,没有一定之规,更没有量化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妈妈也应该和孩子一样独特。真正的好妈妈,是受到孩子欢迎的好妈妈;真正的好妈妈,是可以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的好妈妈;真正的好妈妈,也是能和孩子携手并肩成长的好妈妈!上 篇好妈妈内外兼修——细致观察,打开孩子心扉,走入孩子内心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经历敏感期。作为好妈妈,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从而及时捕捉敏感期的到来。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否则,就会导致孩子错过成长的最佳阶段,也使得孩子的成长发展滞后,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重重阻碍。第一章好妈妈不可不知的成长秘密,不要错过孩子敏感期视觉敏感期——为何婴儿喜欢黑白色

通常情况下,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视觉敏感期,直到半岁前后,都是孩子发展视力的最佳时期。为了促使孩子视力发育,父母应该在此阶段多多刺激孩子的视力,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视觉感知能力,以增强孩子的视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视觉呢?可以与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例如在婴儿床上悬挂一些饰品,还可以用浅色的布包裹手电筒,让孩子的眼睛追随手电筒的光束,这都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视力发育。

然而,很多父母对婴儿的视力发育存在误区,觉得婴儿一定更喜欢色彩绚烂的颜色,殊不知,出生不久的婴儿并不喜欢过于鲜艳的颜色,而是喜欢黑白色。新生儿在出生之前,视神经和与视力相关的中枢神经就已经联结起来,等到出生之后,在光线的刺激下,新生儿的视觉被激活,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看向发光的地方。但是这个阶段,婴儿的视线还不会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也正是通过对光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了生命,也喜欢上了有光线刺激的环境。此时父母以黑白色块刺激婴儿的视力发育。大概三个月左右,婴儿对色彩的敏感度会渐渐增强,父母可以以鲜艳的红色刺激孩子的视力发育。四个月后,婴儿的视力越来越强,他们的视线更为灵活,可以追随光源移动。半岁左右,婴儿的视力发育就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看清楚父母的面容,视力大大增强。

基于婴儿视力发育的规律,父母在刺激婴儿视力发育的时候,前期尽量以黑白色为主给婴儿视力刺激。随着婴儿渐渐长大,父母再用鲜艳的颜色刺激婴儿视力发育。如此循序渐进地提供婴儿所喜欢的色彩,才能真正起到刺激婴儿视力发育的目的。

艾米才出生两个月,妈妈发现,艾米特别喜欢看着窗户的方向。即使拉着窗帘,艾米也总是转动着小脑袋,瞪着眼睛看着窗户。因为担心艾米总是把头歪向一侧会导致偏头,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调整艾米的小床,让艾米在从窗户照射进的光线的吸引下,自然地把头再倾斜到另一侧。就这样,等到艾米三个多月的时候,妈妈发现她已经不再追随窗户的光,而是转而看着床头上方的风铃,嘴里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尤其是在看到红色的时候,艾米看上去特别兴奋。

为了迎合艾米的喜好,妈妈买了一些红色的球球挂在艾米床头的上方,这样艾米每天清晨醒来,都会对着球球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球球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两个多月的艾米之所以喜欢窗户处透进来的光,是因为她喜欢大片的黑白,而光正好是明亮的,这样可以刺激艾米的视力发育。到了三个多月时,艾米发现了床头悬挂着的床铃,就对床铃的鲜艳颜色产生了兴趣。在这个阶段,妈妈还为艾米准备了一些红色的气球,鲜艳的红色也许是艾米认识的第一个色彩,所以看到红色艾米就很兴奋。

妈妈对艾米的观察很仔细,她为了迎合艾米的喜好而做的一切,恰好能够刺激艾米的视力发育。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以为艾米妈妈为艾米做的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原因在于,很多父母误以为,只要孩子的眼睛没有毛病,等到了一定的月龄,他们自然就能看到很多东西。其实不然。孩子的视力发育是需要外界刺激的,曾经有一个白内障患儿一出生就因为白内障而失明,后来虽然通过手术治好了白内障,但是他的眼睛依然看不见,就是因为他错过了刺激视力发育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在婴儿的视力敏感期内,给予婴儿适度的视力刺激,对婴儿视力发育是很有帮助的。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为妈妈,一定要抓住婴儿的视力敏感期,让孩子拥有明亮的眼睛。口的敏感期——为何婴儿喜欢啃东西

婴儿出生之后,就会进入口的敏感期,一直到两岁前后,婴儿的口敏感期都在持续。在此期间,口对婴儿的意义绝非进食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婴儿还会通过口来认知这个世界,熟悉很多事物,也会通过口来表现自己的友好。听起来,这一切都很神奇,不是吗?的确,婴儿是通过用嘴啃食东西,进而来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的。在婴儿的口腔敏感期,妈妈不要阻止他用口来认知世界,因为如果婴儿在口腔敏感期没有通过口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那么他们的口腔敏感期就会持续下去,这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来说极为不利。因此,在这一期间,妈妈要有意识地帮助婴儿用口来认知和了解这个世界,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婴儿在这一时期有最大的自由满足其口腔敏感期的发展需要。

伴随着婴儿渐渐长大,他们的其他器官也相继进入了敏感期。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就不需要继续以口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同时,他们的独立行动能力也会大大增强,生活中的活动半径在逐步扩大。这也意味着,他们小小的人生开始逐步走向精彩。

艾米三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妈妈给她穿了一件带领子的衣服,这样在躺下的时候,艾米常常将头缩在领子里。有一次,艾米居然歪着头在用嘴巴啃领子,虽然口水已经浸湿了领子,但她依然无比投入地啃得津津有味。看到这一幕,妈妈觉得很好笑,赶紧喊奶奶来看。奶奶不以为意地说:“孩子都这样,就喜欢用嘴巴啃东西。”妈妈却感到很奇怪:孩子为何喜欢用嘴巴啃东西呢?

对养育孩子充满求知欲的妈妈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艾米已经进入了口的敏感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本能地通过吃奶来认识妈妈,通过啃衣服领子的方式来认识衣服领子。随着艾米渐渐长大,妈妈还专门购买了一些不同材质的摇铃。果然,艾米不管拿到哪个款式和质地的摇铃,都会第一时间把摇铃放到嘴巴里“吃”。一岁多之后,艾米口腔敏感期进入高峰期,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的她,还是没有改掉把所有东西放到嘴巴里品尝的习惯。有一天,妈妈给艾米买回来几本布书,艾米也手口并用,当即把布书放到嘴巴里撕咬起来。

在口腔敏感期结束之前,婴儿会一直热衷于通过口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对此,妈妈不要随便制止,而是要意识到口腔敏感期内的发育,对婴儿而言至关重要。否则,如果妈妈强行阻止婴儿用口,则婴儿在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们的口腔敏感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所以妈妈要尊重婴儿的口腔敏感期,允许婴儿在口腔敏感期内用口了解外界的一切。为了帮助婴儿快速度过口腔敏感期,妈妈还要为婴儿通过口认知一切提供支持和帮助。例如,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为他提供更多的物品,让他用口品尝。当然,病从口入,当婴儿张开饥渴的小嘴四处寻觅“美食”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证周围环境的干净卫生。妈妈要主动清洁婴儿喜欢“吃”的东西,也要在带婴儿出去玩的时候,注意不要让他把捡起来的任何东西都放到嘴巴里吃。例如当婴儿捡到一块石子准备放到嘴巴里吃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捡起一块石子,把石子扔得远远的,以此来演示给孩子看,并且鼓励婴儿也把石子扔出去。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婴儿病从口入的问题。

总而言之,婴儿喜欢啃东西,包括各种玩具,甚至是妈妈的脸颊,这都是正常现象。在口的敏感期,口就相当于是婴儿的手,可以说,婴儿用口来了解外部世界,和成年人用手来了解外部世界是一样的。因此,父母要正确看待婴儿口的敏感期,并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敏感期——这是我妈妈

大概在两岁前后,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妈妈会发现曾经不“小气”的孩子开始变得“小气”,以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的玩具美食,如今全都被他们据为己有,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哪怕是最亲爱的妈妈也不行。恭喜妈妈,当孩子有这种表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到自我意识敏感期,把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变成了有所区分的敏感关系。自我意识渐渐觉醒的孩子,不但对自己的玩具美食都很在乎和爱惜,对妈妈,也认为是他(她)一个人的,想理所当然地会据为己有,而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的时候,即使别人没有想要和他们分享妈妈,他们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警惕心理,对人说“这是我妈妈”。这句话里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情绪,有骄傲自豪,也有咬牙切齿,总而言之就是不允许有任何人分享妈妈,包括爸爸也不可以。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从意识上来讲与这个世界是浑然一体,根本没有自我。后来随着孩子不断地长大,开始逐渐地形成自我意识,朦胧地意识到“我”的存在需要,并通过占有某件物品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由此可见,当孩子出现占有物品的行为,这是其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所以妈妈发现孩子变得“小气”之后,一定要洞察孩子特性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孩子的成长,而不是随意给孩子贴上自私、吝啬等负面标签。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强大,为了区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们有时候会故意表现出执拗,坚持自我而不愿意妥协。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玩具“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妈妈也“是我的”。看似贪婪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强烈觉醒的时刻,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据为己有。

有一天,妈妈带着两岁的艾米去舅舅家里做客。舅舅家的小宝宝才刚出生两个月,妈妈因此带了一份礼物给小宝宝,没想到艾米却抱着礼物不愿撒手,一边哭泣一边还念念有词:“这是我的,是我的!”看到这样的情形,舅妈觉得很好玩,对艾米说:“嗯嗯,这就是艾米的,不是小宝宝的。艾米可以一直拿着这个礼物。”在舅妈的安抚下,艾米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过了很久,艾米忘记礼物,开始开心地吃舅妈为她准备的食物。

吃着吃着,艾米看到妈妈抱起了小宝宝,于是马上跑过去挤到妈妈怀里:“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说着,她还想推搡小宝宝,企图把小宝宝从妈妈的怀抱里挤出去。妈妈向艾米解释:“艾米,妈妈是你的。但舅妈还没吃饭,妈妈先帮舅妈抱一会儿小宝宝,好不好?”然而,艾米还是不愿意,一个劲地哭,还一直嚷着:“妈妈是我的,妈妈是我的!”舅妈见状只好放下碗筷,抱回小宝宝。

而艾米似乎受到了惊吓,一直赖在妈妈怀里不愿意离开,好像是担心妈妈再抱起小宝宝。妈妈向舅妈解释:“这个孩子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对什么东西都有霸占心理,总在强调‘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

似乎谁在跟她抢一样。”舅妈笑着说:“哈哈,没关系,这说明孩子长大了呀!我的小宝宝也要快快长大,到时候就可以和艾米姐姐抢来抢去、不亦乐乎啦!”

艾米不但抱着给小宝宝的礼物不愿意撒手,甚至连让妈妈抱一会儿小宝宝都不愿意,这是因为艾米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强烈,所以才会不断地把各种东西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诸如妈妈爸爸,都据为己有。

在儿童阶段的诸多敏感期中,对孩子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意识敏感期。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自我意识敏感期,未来孩子就会很健康,性格完善,人格力量强大;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发育不完善,导致性格有所欠缺,对未来的成长之路也会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区别自己与这个世界,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尊重。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妈妈不要强求孩子分享,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使得孩子性格发育不完善。对父母来讲,真正的尊重和接纳,是要接纳孩子的一切出乎自然的行为表现,尊重孩子的意志和选择。

记住,妈妈可以引导孩子,但是不能强求孩子,否则就会使正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和烦恼,甚至因为各种观念的冲突而出现分裂的情况。让孩子得到与其身心发展一致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好妈妈。秩序敏感期——我就要走那条路

两到四岁之间,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对生活的秩序有着强烈的要求,不管是房间里物品的摆放,还是做事情的顺序,都要严格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处理,不愿意被打乱。这是因为熟悉的秩序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一旦固有的秩序被打乱,孩子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因此在秩序敏感期,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固执刻板,妈妈一定要予以理解,配合孩子维护好秩序,不要随意打乱孩子的秩序。

很多妈妈对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不以为然,殊不知,秩序敏感期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当孩子的秩序敏感需求得到满足,他们的内心就会平静而踏实;但当孩子的秩序敏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陷入焦虑而无法自拔。秩序的形成,是在孩子成长中建立规则意识时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妈妈要保护好孩子对秩序的需求,也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井然有序的成长环境。

三岁,艾米进入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原本,妈妈担心艾米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一定会哭闹不休,但没想到艾米很喜欢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学习。虽然也哭闹了几天,但很快就可以做到早晨乐呵呵地

去学校了。

一天早晨,妈妈正领着艾米朝学校走,想到今天起晚了也没有吃早饭,妈妈便绕路想给艾米买粥。没想到刚离开熟悉的路口,走向一个新的岔路之后,艾米突然大哭起来,使劲儿拉着妈妈往回走。妈妈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艾米又不想去学校了,因此也使劲儿拉着艾米朝前走。就这样,艾米和妈妈谁也不愿意让步,相互僵持。这时,艾米说:“要走那条路,要走那条路。”妈妈脑中灵光一闪:“原来艾米不是不想去幼儿园,而是想走原来的路啊!”于是妈妈赶紧听从艾米的意见,往回走到了熟悉的路口。进入到熟悉的环境,艾米不哭了,妈妈也如释重负:“这丫头,我还以为又反悔不想上学了呢,原来只是要走老路啊!”送完艾米回家,妈妈赶紧翻开育儿宝典,果然,艾米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不愿意打破固有的秩序。

艾米不愿意尝试新的道路,是因为她知道老路才是去幼儿园的。对妈妈而言,也许不管走新路还是老路,只要能到达幼儿园就是好路。但是对孩子而言,走哪条路绝非到达目的地那么简单,而关系到他们去幼儿园的心情,也关系到他们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的认知。那么,面对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表现出来近乎偏执的坚持,妈妈一定要耐心引导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秩序需求,而不是强迫孩子打乱秩序,否则孩子对秩序的认知就会处于混乱的状态。

在秩序敏感期,因为孩子主动自发地想要建立和遵守秩序,妈妈正好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这个特殊时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督促孩子自觉遵守。如果不小心打乱了孩子的秩序,最好能够马上重新演习一次,这样孩子才能从秩序被破坏的沮丧中走出来。否则,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成长则毫无好处。有些孩子对秩序的表现可能渗透到生活的细节方面,例如吃饭的时候每个人要坐在哪个位置,开门的时候必须由谁去开等......这些在成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却是了不起的大事。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对秩序的维护,也要引导孩子建立对生活有益的良好秩序。诅咒敏感期——我要杀了你

三岁前后,孩子们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初期,对语言非常敏感,对学习语言也满怀热情。因此,他们在偶然接触到很多恶毒的话、脏话之后,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就会不分时间、场合、对象地进行使用,这就意味着诅咒敏感期的到来。虽然名为诅咒敏感期,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那些话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对这些话,他们越是被制止去说,就越是会变本加厉地去说。

在诅咒敏感期,对孩子故意说出来的恶言恶语,有些妈妈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严禁孩子再说。实际上,妈妈越是对孩子持有反对的态度,孩子越是会觉得有趣、好玩,因此更加乐此不疲。如果妈妈了解孩子诅咒敏感期的特点,就会无视孩子说出那些糟糕恶劣的话,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引导孩子把重心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渐渐忘记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回归到语言纯净的状态中。

才上了幼儿园没多久,有一天放学后,妈妈接艾米回家。路上,有个人闯红灯,艾米看到之后,突然恶狠狠地说:“可恶,我要杀了他!”妈妈非常震惊,当即蹲下来问艾米:“艾米,你说什么?”艾米奶声奶气地说:“那个人太可恶了,闯红灯,我要杀了他!”妈妈问:“你知道杀是什么意思吗?”艾米摇摇头。妈妈说:“杀是很可怕的,而且杀人是犯法的。你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不能说这么恶狠狠的话,好吗?”艾米对妈妈的话并不理解,只是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妈妈。

往家里走的路上,艾米一不小心差点被一块石头绊倒,她又愤怒地说:“我x!”妈妈简直无语,回到家,便把艾米的话学给爸爸听。爸爸想了想,说:“咱们俩平时也不这么说话啊,这才上幼儿园多久,肯定是和班级里的同学学的。”妈妈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次日送艾米去幼儿园的时候,还和老师反馈了这个情况。老师说:“最近班级里的确有孩子说脏话,不过我们建议您在家里听到艾米说脏话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否则孩子看到他的语言这么有力量,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又会马上说出来。所以无视就是最好的修正方式,在父母的忽视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忘记这些脏话的。”妈妈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连连点头,还当即把老师的建议告诉了爸爸。果然,过了大概一个月后,艾米再也不说脏话了。

艾米之所以学会说脏话,是因为她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也感受到了“脏话”的力量。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他人的反应越是强烈,孩子们对脏话就会越发地好奇和关注,而且会反复去说。所以针对说脏话的孩子,父母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忽视他们说脏话,这样一来,孩子们感受不到脏话的力量,慢慢就不会说脏话了。

生活中,老人常说:孩子们的很多言行举止都是一段时间出一个花样。实际上,这正是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因此,在发现孩子说脏话时不要紧张,要反思家里是否有人说脏话,及时净化家庭环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忽视孩子的脏话,帮助孩子遗忘,重新回归纯净的语言环境。社交敏感期——妈妈,这是我的朋友

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是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社交意识开始萌芽。大概在四岁半,孩子的社交敏感期会发展到巅峰,此后就会慢慢回落,进入平稳状态。所以在幼儿园中班时,孩子会进入社交敏感期,他们非常热衷于与他人交往,但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好感,所以常常会做出相反的事情来。例如有一个四岁的孩子想要交朋友,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推一推甚至打一下那个人。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是不友好的,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很渴望友谊的。

在社交敏感期,看到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妈妈先不要急于否定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一个因为着急而“打人”的孩子,妈妈要耐心询问孩子:“你是想和他打招呼吗?你可以去摸摸他的手或者拉起他的手,好不好?”这样一来,孩子就学会了向他人表示友好,自然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当孩子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敏感性,妈妈还要借此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交契机给孩子。例如,带着孩子去做客、参加集体活动等。在此过程中,在社交欲望的驱动下,孩子一定会发挥社交能力,结识更多的人,收获更多的友谊。总之,妈妈一定要保护孩子的社交敏感性,也要引导孩子珍惜友谊。

一天傍晚,妈妈和往常一样去接艾米放学。艾米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朝着家里走去,突然,艾米指着前面的一个女孩喊道:“桃子,桃子,等等我。”妈妈寻思着:哎呀,小艾米这是遇到同学了。艾米拉着妈妈的手快速朝前走去,想和那个女孩并排走。到了女孩身边,艾米松开了妈妈的手,拉起女孩的手,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妈妈,这是我的朋友。”妈妈高兴地笑起来,也一本正经地问候女孩:“你好,艾米的朋友。”随后,妈妈问艾米:“艾米,你的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艾米说:“她叫桃子。”妈妈又对桃子说:“你好,桃子,我是艾米的妈妈,很高兴认识你。”

走到岔路口,艾米和桃子分开了。回家的路上,艾米看起来心情很好,一直在哼着歌儿。妈妈问:“艾米,你在幼儿园里有几个朋友呢?”艾米想了想,说:“桃子,是我的朋友。”妈妈问:“还有吗?”艾米说:“还有甜甜,我们都是好朋友。”妈妈忍不住表扬艾米:“艾米真厉害,都有这么多朋友了。你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玩吗?”艾米重重地点点头,大声回答:“喜欢!”妈妈说:“那么艾米就多交几个朋友,好不好?”艾米当然同意啦。“这是我的朋友!”作为妈妈,在听到年幼的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一定觉得孩子长大懂事了,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屁孩突然都有朋友了。有朋友,意味着孩子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意味着在除了父母至亲之外有了其他关系亲密的同伴。所以对孩子而言,交朋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唯一的孩子,孩子们往往习惯了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呵护,因此难免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其实,这并不利于孩子走向社会。在孩子小时候,妈妈就要根据孩子所处的敏感期,顺势引导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更加顺利地成长。妈妈一定要多鼓励孩子交朋友,不要因为各种原因阻碍孩子与人交往。当然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妈妈也要贯彻尊重孩子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两到三岁之间,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萌芽和发展,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凡事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

第二个叛逆期出现在孩子七岁到九岁之间;

第三个叛逆期出现在孩子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因为与青春期重叠,所以又叫青春叛逆期。

在这三个叛逆期里,第三个青春叛逆期是最让妈妈头疼的,不过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妈妈就可以引导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无须畏惧叛逆期的到来。第二章让无数妈妈头疼的叛逆期,有备而来毫不畏惧指东往西的小家伙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妈妈会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蜷缩在自己怀抱里、依赖自己的孩子,变得不那么乖巧了,时时处处都要与妈妈作对。这让妈妈们感到很苦恼,曾经被孩子信任和依赖的美好感觉也遭到破坏。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大概在孩子三岁的时候,会变得指东往西,非要和妈妈反着来。有的孩子这个阶段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只要一两年就会过去;有的孩子则会维持很长时间,甚至要延迟到五岁才能好转。那么,对这阶段习惯指东往西的小家伙,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周末,妈妈带着三岁半的朵朵去游乐场玩耍。朵朵闹着要吃冰淇淋,妈妈不同意,但朵朵偏偏要吃。无奈之下,妈妈只好给朵朵买了一个冰淇淋,但走了没多远,朵朵看到卖棉花糖的小摊位,又叫嚷着要吃棉花糖。看着朵朵手里还没吃完的冰淇淋,妈妈想:如果这时拒绝,朵朵肯定该激烈反抗了。因此,妈妈主动对朵朵说:“朵朵,你还记得上周去医院看牙齿吗?”提起看牙的经历,朵朵感到很害怕,连声说:“我不要去看牙,不要去看牙!”

妈妈笑着说:“但朵朵要吃棉花糖啊!你知道儿童医院里为什么有那么

多孩子看牙齿吗?就是因为他们都很爱吃棉花糖,吃了棉花糖之后,糖分留在牙齿里,就会腐蚀牙齿,让牙齿生出虫子,这样就需要去医院看牙,把牙齿里的虫子捉出来。”妈妈说得绘声绘色,朵朵害怕极了。于是妈妈继续说:“那妈妈现在去给你买棉花糖,好不好?到时候牙齿长了虫子,就去医院捉出来。”朵朵想了想,哇哇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道:“我不吃棉花糖了,不吃了。”妈妈抚摸着朵朵的头,说:“朵朵真乖,不吃棉花糖,牙齿才能健康。”

朵朵三岁半,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因此她不愿意听从妈妈的指挥,只想证明自己有主见。一开始,妈妈对朵朵的坚持表示屈服,后来看到朵朵又想吃棉花糖,妈妈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从反对到支持,最后妈妈借看牙的事情达到了劝说朵朵不要吃棉花糖的目的。

孩子虽然小,却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遇事也想从自身的主观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在第一个叛逆期,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所以妈妈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我意识,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不要强制孩子必须听话,而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好好进行沟通,才能真正引导且有效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形成独立坚强的个性品质。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优秀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而言并非简单容易的事情。作为妈妈,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陪伴者和监护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步和成长。我不,我不,我偏不

看到这个标题,妈妈们是否感到非常熟悉,因为在孩子两三岁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句话简直就是孩子的口头禅。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努力把自我与外界区分开来,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行使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权利,因此不管妈妈说什么,他们都会反对,以“我不,偏不”作为对阵妈妈的武器。面对孩子的拒绝,妈妈往往会觉得很无奈,但对这个小小的生命个体,妈妈却也无计可施。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妈妈都知道,这时孩子正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一味地强制压迫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所以在这个时期,妈妈对待孩子要有耐心,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孩子,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外,孩子如果比较任性,也会故意违背妈妈的意愿,故意对着干。当然,任性并非是天生的性格特点,而是孩子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养成的性格习惯。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和所有长辈都会把爱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养成其唯我独尊的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把任何人的意见放在眼里。如果是因为自我意识觉醒导致的叛逆,那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在妈妈有意识地引导下,叛逆慢慢就会有所改善;但如果孩子是在妈妈和家人的长期骄纵下,养成了任性的坏习惯,要改变就很难。所以当发现孩子有任性的苗头时,妈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总是让孩子任意妄为,只有意识到凡事不可能顺心如意,才会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慢慢改变唯我独尊的不良心态。

三岁半的果果不但很叛逆,而且性情也变得很暴躁。原本果果不仅听话,做事也会参考妈妈的意见,但随着不断长大,果果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变得越来越有主见,索性把妈妈所说的一切话都拒之耳外,完全不愿意听取妈妈的意见。在和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果果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我不,我偏不!”似乎妈妈是在害她一样,对妈妈只有抵触,没有接纳。

一开始,妈妈也觉得果果是因为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期,所以不愿意接受妈妈的劝说。但等到快要四岁时,果果还是把“我不,我不,我偏不”当成口头禅,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发现果果变得很任性,所以不再继续满足果果的一切愿望。周末,妈妈已经做好了米饭,但果果偏偏要吃面条。放在以前,妈妈一定会重新给果果做面条,只要果果高兴就好。但这一次,妈妈对果果说:“果果,今天没有面条,只有米饭。如果你不吃饭,就只能饿着,而且妈妈很快就会把米饭也收起来,你必须等到晚上才能吃饭了。”听到自己要被妈妈饿肚子,果果开始哭泣,妈妈却不为所动,指着闹钟上的9对果果说:“果果,等到长针指着9,妈妈就会收拾米饭,你到晚饭之前就不能吃东西了,哭也没有用。”说完,妈妈就不管哭闹的果果,自己走到餐桌旁开始吃饭。果果一边哭,一边时不时地偷偷看一眼闹钟,发现长针在不停地走着,果果着急起来,也哭得更厉害了。

但妈妈就像没看到哭闹不休的果果一样,一直在怡然自得地吃饭。无奈之下,果果只好自己擦干眼泪来吃饭,也许是因为哭得饿了,她狼吞虎咽地将一碗饭吃光了。从此之后,果果很少再故意为难妈妈,也不再拒绝妈妈已经做好的饭。妈妈对此也感到很庆幸,为自己当初拒绝果果的决定而感到高兴。

如果妈妈顺从果果的意思,不吃米饭,去给果果做面条,那么未来果果每到吃饭的时候可能都会有意见。幸好妈妈坚持原则,没有向果果妥协,所以才改掉了果果任性的坏毛病。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妈妈几乎每天都在与孩子进行各种斗智斗勇。孩子虽小,但却有独立的思想,智慧甚至不容小觑。所以妈妈一定要避免被孩子抓住软肋,在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就要坚持原则,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我想自己去上学

在七岁到九岁时,孩子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叛逆期。这个叛逆期的到来和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在这个叛逆期里,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矛盾,也包括孩子无法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模式转变引起的矛盾。作为妈妈,要理解孩子适应崭新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的心态,才能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引导其适应小学生活。

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在心理上和幼儿园阶段也有所不同。从戴上红领巾、背上小书包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命体,开始作为社会的一员进行学习,活动半径也大了起来。面对孩子的成长,妈妈通常会感到欣慰,也时常饱含担忧:离开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会受到欺负吗?没有妈妈在身边陪伴,孩子会寂寞吗?……其实在孩子的成长期间,很多时候是妈妈依恋孩子,而不是孩子依恋妈妈。

升入小学三年级,艾米就一直央求妈妈允许她自己去上学,但妈妈一直都不同意艾米的请求,因为艾米才九岁,人生经验有限,万一遇到坏人,她根本无法应对。另外,从家到学校要过两个十字路口,妈妈也不放心艾米的安全。所以,每次艾米提这个要求,妈妈都会拒绝,连商量的余

地都没有。到了四年级,艾米再次请求妈妈允许她独自上学、放学。这次,艾米的说服能力显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她没有一味地请求妈妈,而是给妈妈摆事实讲道理。艾米说:“妈妈,我们班级里有好几个同学都独自上学和放学了。她们也是女孩,和我一般大,还有一个同学和我顺路呢。我想和她们一起走,不想被你们接送,我都多大了呀!”听到艾米这么说,妈妈也有些心动,问:“你能自己过马路吗?”艾米毫不迟疑地点点头。妈妈继续问:“那么,你告诉我应该怎么过马路?”艾米讲得头头是道,让无法反驳她的妈妈忍不住嘀咕道:“你说得倒是挺好,能否做好,还要操练。”随后,妈妈又问了艾米很多关于人身安全的问题,艾米都回答得很好。

看到艾米的确长大了,妈妈这才和艾米约法三章,约定艾米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必须遵守的约定。但即便如此,妈妈也不放心突然放手让艾米独自上学放学。因此,妈妈好几天都“潜伏”在学校门口,一直尾随艾米回到家里。一周之后,妈妈发现艾米过马路像模像样,而且走路的时候很专心,也从不与陌生人搭讪。这时的妈妈才真正放下心来。

当孩子七八岁时,妈妈总要面对这个问题——孩子要独立。这并非孩子开始嫌弃妈妈,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和妈妈亲近,而是孩子的身心发展到这个阶段,他们对妈妈的态度就会从非常依恋发展到特别想要独立行动。因此妈妈无须多想,只需考虑如何陪伴孩子度过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期即可。对妈妈而言,与其胆战心惊留在家里操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远不如亲自去接送孩子来得踏实放心!的确如此,但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如果妈妈始终不愿意放手,孩子就会失去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一直要依靠妈妈的保护才能生存。事实是,妈妈即使再爱孩子,也不可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一辈子。所以,明智的妈妈会早早对孩子放手,也会在保护好孩子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如何自由地飞翔。

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相聚都是为了在一起,但只有父母与子女的相聚,是为了送子女一程,让子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作为妈妈,面对孩子的顶撞和想要摆脱父母独立行动的渴望,心中一定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但只要知道孩子早晚都会飞出父母的老巢,独立生活,妈妈就会释然。所以,与其紧紧抓住孩子不愿意放手,不如趁着自己还有能力,多送孩子一程,多教会孩子一些面对未知世界保护自己的技能,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我就喜欢和他玩

自从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活动半径扩大,人际交往也更加广泛。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孩子都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彼此自然会建立深厚的情谊。当然,班级里的孩子那么多,自然也会有远近亲疏。这时,对孩子的交友,妈妈往往也会给予很多关注,例如要求孩子要和品学兼优的同学一起玩耍,远离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但其实,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很简单:情意相投,喜欢在一起玩耍。因此面对妈妈这样复杂的标准,孩子总是不屑一顾。

当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或者青春期,自主意识会越来越强,在择友方面,通常也不会听从妈妈的意愿。作为妈妈,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要求孩子必须和家境好、学习好的同学一起玩耍,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如果也以此为择友的标准,那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堪忧。所以,明智的妈妈会引导孩子以友情为最高标准,引导孩子珍惜友谊,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近,妈妈发现艾米和班级里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男生走得很近。当然,妈妈并没有把艾米和男生的友谊想歪,只是觉得那个男生对学习完全

不开窍,不能给艾米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妈妈旁敲侧击地说了艾米好几次,但每次艾米都假装听不懂,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有一次,妈妈实在忍不住,对艾米说:“艾米,你要和学习好的孩子交往,你没听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艾米故意瞪大眼睛看着妈妈,说:“我听不懂你的话,妈妈。”

妈妈很无奈,她知道艾米是故意听不懂,只好直截了当地说:“我的意思是,学习不好的男生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你的学习成绩下降。”艾米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对妈妈的话不以为然,她说:“那么,妈妈,这话你是听谁说的呢?”妈妈简直无语:“你别管我听谁说的,我说的就是真理。”艾米说:“那我就要证明你的真理是错的。我就是要和那个男孩一起玩,还要把成绩提高,也帮他把成绩提高,从而纠正你的错误。”看到自己好言相劝艾米非但没有起到预期的结果,反而激发起艾米的逆反心理,妈妈快要崩溃了。

妈妈不知道,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渴望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之中,也期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因此,当妈妈对他们的朋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甚至比侮辱他们更让他们觉得无法接受。妈妈之所以和艾米谈崩了,就是因为对艾米的朋友怀着轻视的态度,这让艾米无法接受。假如妈妈能够认可艾米的朋友,也很尊重艾米的友谊,再加以引导,也许效果就会好很多。

另外,从人权的角度来说,孩子喜欢和谁玩,完全是他们的自由,和父母没有关系。然而,妈妈总是过度关心孩子,想要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呵护,所以会在不知不觉间插手孩子的交友,导致说得太多或说法不当,引起孩子的反感。很多妈妈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把与婴儿相处的模式照搬过来对待已经长大的孩子。而且,因为亲自生养了孩子,她们往往会对孩子有着天然的亲昵,忽略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实际上,父母子女之间的修行,就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作为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在孩子年少时,不干涉其交朋友;在孩子成年后,不干涉其婚恋自由,这样才是民主开明的好妈妈。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妈妈对孩子的交友情况要完全不管不顾,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心智发育不成熟,人生经验匮乏,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青年、学校混世魔王等人的迷惑和影响。妈妈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是要帮助孩子辨别身边的不良人等,保证孩子在健康的人际氛围中成长。只要孩子交的朋友品格没有问题,妈妈就不要横加干涉,因为唯有妈妈的尊重,才是孩子信心的源泉。我的事情我做主

新生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依靠妈妈乳汁的滋养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生存。因此很多妈妈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一种错觉,觉得和孩子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渐渐长大,如果妈妈的观念不能与之俱进,还把孩子当成那个处处都需要依赖她的小小婴儿,可能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那个曾经依附于她的小生命在不断成长,与妈妈渐行渐远,再也不愿意亲昵地围绕在妈妈身边,不愿意凡事都听妈妈的话了。这可怎么办呢?

遗憾的是,对这个问题,除了妈妈调整心态,找到更合适的模式与孩子相处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更不可能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妈妈,必须接纳孩子的成长,也要接纳因为成长而变得让她感到陌生的崭新的小生命。

从懵懂无知、依附于妈妈做决定的小宝宝,到两三岁的叛逆期,到七八岁的叛逆期,再到十二三岁的青春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日益觉醒并完善,妈妈也会发现孩子在飞速成长。当已经和妈妈一般高的孩子,坚定不移地说“我的事情我做主”,妈妈的心应该是百感交集、喜忧参半的。从此,妈妈就要渐渐退出孩子的人生,适应不能代替孩子做主的人生。看着那个自己从小抱大的小生命如今渐渐坚强,日趋独立,妈妈又想拥抱他,又想目送他张开翅膀去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里翱翔。

转眼间,艾米已经读五年级了。

五年级的艾米个子和妈妈一般高,充足的营养让她看起来也很体态匀称,充满青春之美。看着艾米,妈妈常常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不敢相信这就是十年前降临人世的那个孱弱生命。当艾米初降人世时,妈妈甚至都不敢抱她,生怕弄伤她细嫩的胳膊。

继艾米要求独立上学和放学之后,妈妈一直担心艾米还会提出其他独立的要求。因为艾米是妈妈的心头肉,也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她不能容忍看不到艾米,无法把控艾米的实时情况。正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正当妈妈担心的时候,艾米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朱莉家里过夜。朱莉明天晚上要过生日,会邀请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和她一起过夜。”听到艾米的话,妈妈觉得脑袋瞬间大了。妈妈问:“你很想去吗?”艾米点点头。妈妈又问:“你能保证自身安全吗?”艾米说:“我能有什么危险啊,就在朱莉的家里,而且我们是好几个女孩呢,还有朱莉的爸妈。”妈妈劝说艾米:“艾米,你是大姑娘了,要有安全意识,不能随随便便就留在别人的家里过夜。在别人的家里,是别人的地盘,一个封闭的空间,你无法预期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一发生不好的事情,你连呼救都没有用。”

艾米对妈妈长篇大论的劝说不以为然,反而对妈妈说:“妈妈,我的事情我做主,我会对自己负责的。”尽管妈妈始终没同意艾米的请求,但艾米还是在次日放学之后去了朱莉家。妈妈很生气,为了保证艾米的安全,她不得不和朱莉的爸爸妈妈通电话,在得到了朱莉爸爸妈妈的确认之后,

她才稍微放下心来。

民间有句俗话,叫作“儿大不由娘”。意思是说,当孩子渐渐长大,对爸爸妈妈所说的话未必会完全放在心上。作为妈妈,要接受这个事实,不要觉得孩子必须听从妈妈的话,更不要觉得妈妈的话对孩子而言就是圣旨。这既给妈妈增加了担忧,也让妈妈感到高兴:孩子长大了,有主见了,至少敢于说出为自己做主的话了。然而,人生实在太复杂,做主不是权力,而是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孩子是否能肩负起这份责任,是让妈妈非常忧虑的。

当孩子说出“我的事情我做主”的话时,妈妈先不要着急,要意识到这是孩子自主意识的表现,并非意味着孩子嫌弃妈妈,更不是要和妈妈叫板。其实,孩子只是想得到更多的自主权而已。因此,妈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感受,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选择和做法。

教育孩子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妈妈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式,才能以恰好的表达方式打开孩子的心扉。只有沟通顺畅,妈妈与孩子的关系才会和谐融洽,沟通也才会顺利深入,彼此理解,相互包容,亲子关系自然会发展顺利。早恋的到来猝不及防

早恋到底有多早?随着孩子发育成熟越来越早,早恋到来的时间可能早已超出了妈妈的想象。可以说,大多数青春期孩子的早恋,往往在妈妈猝不及防的时候到来。看到稚嫩的孩子突然谈起恋爱,在懵懂不知爱的年纪自以为爱得轰轰烈烈,妈妈们不由得感到困惑:孩子的恋爱为何来得这么早呢?

一是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电脑、电视、手机等信息传递工具的普及;二是因为如今的孩子营养摄入充足,心智发育成熟早,身体发育成熟更早,一旦进入青春期,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必然会萌生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异性的好奇。在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下,孩子的早恋就这样来了。

作为妈妈,不要沉浸在自己年轻时连手都不敢拉的回忆中,要跟上节奏,接受孩子情窦初开时的青涩恋爱。

很多妈妈都把孩子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爱情的渴望,就像他们需要吃喝拉撒一样自然。正如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说:“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妈妈要在心中正视孩子对爱情的需求,坦然接受孩子的早恋现象,不要因为过分看重孩子早恋,就对孩子做出过激的反应。同时,在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时,妈妈的态度也很关键。如果妈妈态度冲动,给孩子施加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更加叛逆,变本加厉;如果妈妈能够理性对待,态度缓和,给孩子宽松的空间,那么孩子就可以做到不惊不惧,从容处理好早恋问题。其实,只要对孩子多加引导,早恋也不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有一天,妈妈提前下班,正好路过刘蕊的学校,就临时决定把车停在校门口,等刘蕊放学一起回家。然而,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如同潮水般涌出校园,妈妈并没有看到刘蕊的身影,不由感到纳闷起来:刘蕊怎么还没出来呢?难道是被老师留堂了吗?

正当妈妈等得不耐烦,准备下楼查看情况时,却看到刘蕊和一个男孩并排从校门口走了出来,两人有说有笑,看起来关系很亲密。妈妈心中一动:难道刘蕊开始谈恋爱了?妈妈不动声色,开车远远地跟着刘蕊,发现一直走到小区门口,男孩才和刘蕊告别,然后朝回走去。原来,这个男孩是特意把刘蕊送到小区门口的。妈妈的心里很乱:刘蕊才十四岁,年纪这么小,她懂什么恋爱呢?而且刘蕊正在读初二,如果因为谈恋爱影响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思来想去,妈妈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先按兵不动,假装平安无事地回到家里。

这个周末,正好爸爸出差去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妈妈漫不经心地对刘蕊说:“刘蕊,你们学校里有早恋的吗?”听到妈妈问这个问题,刘蕊心中一惊。妈妈假装平静地说:“我这两天上班,听到办公室的张姐说她家外

甥女才上初一就谈恋爱了,感到很惊讶。初一的孩子才十二三岁,知道什么是爱情呢?”刘蕊听到妈妈不是说她,悄悄松了一口气,低着头说:“的确是很小。”妈妈说:“其实,早恋通常都没有结果。因为年纪太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更不可能懂爱情。爱情可不像小孩子想得那么简单,等你们长大,才会发现爱情还与家庭有关系,要想最终走到婚姻,牵扯的因素特别多,也很复杂。”

听了妈妈的话,刘蕊一直没抬头,假装很专注地吃着饭。妈妈又对她说:“我当年也早恋。其实也不算早,大概十八岁,但那时也是什么都不懂。后来考上大学,就分道扬镳了,这么多年都没联系过。”听到妈妈说起自己的早恋,刘蕊感到很好奇,这才放松地抬起头来和妈妈对话。看到刘蕊愿意交谈,妈妈很高兴,借此机会和刘蕊畅谈爱情,像朋友一样谈心。到最后,妈妈说:“其实,与其早恋,还不如和喜欢的男生相互鼓励,一起考入大学,比翼双飞,那才是厉害呢!”刘蕊觉得妈妈说得很对,满脸憧憬地说:“嗯嗯,这样真的太完美了!”

这次交谈之后,妈妈留心观察刘蕊,发现刘蕊在学习上非常努力,并没有因为懵懂的爱情而分散时间和精力。而且,原本对考大学无感的刘蕊,还确立了目标,说自己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妈妈感到很欣慰。

其实,基于人对感情的需求,恋爱并没有早晚。但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就会影响学业。当妈妈发现孩子早恋的时候,不要过分紧张,因为如果妈妈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就会把这种紧张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内心也过分紧张和压抑。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的时候,如果妈妈对孩子限制得过多,孩子可能还会故意和妈妈对着干!所以,明智的妈妈会接受孩子对感情的需求,也会在了解孩子心理状态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方式正确有效地引导孩子。儿子的抽屉上锁了

作为妈妈,早已习惯了和儿子亲密无间,但当有一天突然发现儿子原本对妈妈开放的抽屉上锁了,该是怎样的心情?也许嘴巴上嗔怪着“小兔崽子,连妈妈也不相信了”,心里却感到很高兴“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但又忍不住惆怅“将来孩子有了心事,还会告诉我吗”。不得不说,当妈太不容易了,从孩子出生开始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到孩子渐渐长大,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心事和秘密。

进入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拥有很多心事和小秘密,他们要把自己的心事都锁在抽屉里。青春期因人而异,但通常发生在十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躁动的,心理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狂躁期。有些孩子的青春期会持续到十五六岁,也有少数的孩子青春期会持续到二十岁左右。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就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势必会带来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当然,妈妈只要做好准备,平和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情况可能就会有所好转。

人们常说,闺女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那儿子呢?在成长的过程中,儿子与妈妈的感情也是很亲密的。但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会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具备了男性的思维,所以更愿意和爸爸沟通问题。有些男孩心智早熟,大该在十岁就不愿意让妈妈看他们的日记、作文等。妈妈对此也无须感到懊恼,因为儿子的这些小秘密同样也不会给爸爸看。他们守着自己的小秘密,感受着内心的小确幸、小苦恼,独享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另外,作为男孩,的确需要一定的独处空间,很多妈妈会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却从未想过独处对孩子而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孩子以后长大成年,开始面对人生,都需要学会独处,才能在喧嚣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天地。

有一天,妈妈给张扬收拾房间,突然发现张扬的书桌上不知道何时多了一把锁,把抽屉锁得严严实实。妈妈顿时觉得有些失落:儿子长大了,就对我关闭了他的世界。不过,妈妈还是选择尊重儿子,并没有在张扬放学回来后提起这件事情。

没过多久,张扬带了几个同学来家里玩。看到抽屉上的锁,有个同学起哄道:“张扬,你的抽屉里锁着什么秘密啊?是不是你给哪个女生写的情书?”张扬顿时涨红了脸,矢口否认,但同学们并不相信。无奈之下,张扬只好把抽屉打开给他们看。原来,抽屉里只有张扬的日记本,还有几个小玩偶。妈妈借着张扬给同学看抽屉的时候,从客厅里用“火眼金睛”一饱眼福,不由得纳闷:儿子又没有秘密,为何要给抽屉上锁呢?正当妈妈感到疑惑的时候,张扬说:“我只是需要一种仪式感,让我觉得写日记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每当我把写好的日记锁进去,心里就会觉得很安全。”原来如此!

妈妈释然了,看来以后不能随便进入儿子的房间,他的东西最好让他自己收拾,这样他应该会获得更大的安全空间。

孩子大了,锁上抽屉,未必是有什么秘密不想给妈妈看,而是他们需要完全独立的空间,这也是他们的安全空间。妈妈得知儿子的这个需求后,顺势提出让他负责打扫自己的房间,张扬果然痛快地答应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安全边际,孩子也是如此。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对心理上的安全边际也会有更高的需求,妈妈要关注孩子这方面的需求,积极配合,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家里条件允许,最好单独给孩子准备一个房间,让他在独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自由活动,享受安静的世界。在现在的城市生活中,家庭住房紧张,父母往往会安排孩子住在客厅,当孩子内心有了独处需求的时候,一直开放的空间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妈妈尽量要为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尊重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小秘密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即使儿子的抽屉不上锁,但孩子长大了,妈妈也要尊重孩子的安全心理边际,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好性格,陪伴孩子的一生。

很多妈妈可能觉得孩子还小,就没有把孩子的性格培养提到日程上来。实际上,塑造孩子的性格,恰恰就是要抓住孩子小时候,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好性格。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作为妈妈,给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让孩子受益一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