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家族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5:55:41

点击下载

作者:方向苹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家族传

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家族传试读:

前言

提到摩根家族,我们会想到它的众多头衔:“金融世家”“华尔街的朱庇特”“金融界的拿破仑”,甚至“美国无形的政府”……这众多的头衔足以说明摩根家族在美国的强悍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摩根家族堪称华尔街真正的主宰者。事实上,摩根家族不仅在华尔街叱咤风云,在美国也所向披靡,是全美国人民的债主,更是全世界的债主。

摩根时代,正是美国崛起的年代,摩根家族推动了美国的崛起,美国的崛起也为摩根家族提供了腾飞的契机。那个年代,经济领域有众多的佼佼者:“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福特……然而这众多的名头都没有摩根家族响亮,至于说对美国社会以及全世界的影响,它们都不及摩根家族那么深刻而长远。

摩根家族经历了一次次危机,又一次次安然渡过危机,并在危机中迅速强大起来;它一次次拯救美国经济,却一次次遭人诟病,但摩根家族从不解释。作为商业家族,摩根家族的目的只有一个——积累财富,但作为美国的企业,摩根家族为挽救国家的经济命运从不迟疑。

我们只知道摩根家族是强悍的商业帝国,却不知这个强悍的帝国曾经不过是孱弱的农耕家庭;我们知道朱尼尔斯.摩根、皮尔庞特.摩根,却不知道他们的祖辈辛勤努力为他们奠定了创业的基础。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评价摩根家族?它是商场中欲壑难填的魔鬼,还是正义与慈善的化身?它是国家经济的拯救者,还是底层人民的毁灭者?无疑,它的身份是多重的。但有一点,谁也不能否定摩根家族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所以,《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摩根家族:“上帝在公元前4000年前创造了世界,摩根在1901年重组了这个世界。”是的,摩根这个世界公认的“债主”支配着这个世界。但它不可能永远支配这个世界,也不可能主导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在前进,世界不是属于一个家族的。

而作为现代人,我们该从摩根家族身上学到什么呢?当然不只是津津乐道摩根家族的历史,羡慕摩根家族的辉煌,而是要学习摩根家族的精神和品质:在摩根家族里,没有坐享其成,只有勤奋不息、开拓不止;没有嚣张跋扈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只有注重合作、善于学习的前赴后继者。不服输的精神,与众不同的见识,认真的态度,正义的化身,对社会的关爱、对国家的使命感……这些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摩根家族的真正内涵。

时至今日,摩根家族或许不再叱咤华尔街,但摩根家族留给我们的一切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摩根家族的优良传统——拼搏的精神和正直的品行永远是我们生活的指引。第一章遥远的1838年,俱乐部式的融资银行

摩根家族就像一座高大的丰碑一样屹立在人们心中,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金融王国。然而,这个金融王国的创始人,却并不是摩根家族,而是乔治.皮博迪。让镜头回到遥远的1838年,乔治.皮博迪完成了一次神秘使命后,在伦敦创建了一个类似俱乐部的商号,并一点点地将它发展壮大。而这个商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根王国的前身。第一节创始人皮博迪的选择

如今,一提起JP摩根大通集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一个极具传奇性的金融帝国,被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它的金融大权为摩根家族的成员牢牢掌控着。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并非摩根家族的人,而是一位名叫乔治.皮博迪的美国商人。

一切要从1835年的美国说起。那时的美国政府正在经历一场“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美国的州政府大肆修建铁路、运河、公路……而这些项目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英国银行家们的贷款。有一天,马里兰州的议员们猛然发现,州政府已无力支付高额的债券利息,再这么下去,政府即将面临破产。于是,皮博迪作为美国政府的三位特派员之一,前往伦敦,与英国商人们进行新一轮的商务谈判。

皮博迪是位精明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深谙谋略的政治家。他来到伦敦后,首先摆下一桌丰盛的宴席,邀请十几位英国的银行家一起吃饭。这些大英帝国的绅士们全是美国政府的“债权人”,傲慢而不可一世。皮博迪则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理弱点,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放低姿态,极力表明美国人绝不是会赖账的家伙,另一方面则有意无意地暗示:“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这帮高傲的英国银行家们在酒酣耳热之际,又慷慨地掏出了800万美元的贷款。

皮博迪圆满地完成了美国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马里兰州政府支付给他一笔6万美元的酬劳。然而,皮博迪在对政府表示了谢意后,拒绝了这笔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虽然有人说:“离开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然而,皮博迪显然不认可这一点。1937年,他毅然离开美国,迁居伦敦。他在伦敦的穆尔门街31号开了一家商号。商号创办伊始,办公用具只有一张红木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但是很快,皮博迪就凭借着他精明的头脑和卓越的才干,进入了伦敦的金融圈子。他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人服务,为世界贸易提供大量的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19世纪5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为各种交易提供融资,从与中国的丝绸贸易到向美国出口铁轨,各行各业均有涉及。尽管皮博迪拥有了2000万美元的巨额财富,然而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的节俭却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年收入为30万美元,而花费却只有3000美元。不过,与他在个人开支方面的“吝啬”相对应的是,他在慈善事业方面的投入却出人意料地大方。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出资建造位于巴尔的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到了1862年,他又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并且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用于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到了19世纪50年代初,皮博迪已经年近花甲,他很不幸地患上了严重的痛风和风湿病。饱受疾病折磨的他知道自己在人世间的时日已经不多,但他却没有停止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接连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座历史博物馆,以及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博物馆,并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了一项教育基金……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这样评价皮博迪:“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

除了致力于慈善事业之外,摆在年迈的皮博迪面前的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他必须选择一位继承人,在他死后继续管理他的巨额财产。按照大多数商人的通常做法,他们会选择自己的直系亲属来继承产业,可问题是,皮博迪的一生并未婚娶,也没有子嗣,因此他必须考虑其他的选择。

很显然,在继承人这样重大的问题上,皮博迪不会轻易做出选择。对此他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继承人必须是美国人,而且有家室,擅长交际,同时拥有丰富的外贸经验。这几项条件缺一不可。于是,皮博迪在波士顿的合伙人詹姆斯.毕比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朱尼尔斯.摩根。

朱尼尔斯.摩根的个子很高,宽厚的脸庞上透露着一股成熟与坚毅。皮博迪一见到他,便认定他正是自己理想的继承人。皮博迪热情地邀请朱尼尔斯.摩根入伙儿:“嘿,小伙子,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不了几年了。如果你现在答应与我合伙的话,大概10年后我就会退休,届时我会把我的公司和资产都留给你。”

当普通人费尽心机地想要和皮博迪做朋友而不可得的时候,皮博迪却主动地找上了朱尼尔斯.摩根。这件事不管对谁而言,都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换了一般的人,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一口应承。但朱尼尔斯.摩根不是一般人。当他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时,他的反应却出奇地冷静。他简单地思索了一下,答道:“皮博迪先生,您的提议听上去确实很好。不过,我需要先查看一下您公司的账目,对公司的业务和运作方式作一个了解。在此之前我不能立即答应你。”

朱尼尔斯.摩根的这番回答令在场所有人都大跌眼镜,除了皮博迪之外。皮博迪笑了,他更加坚信自己没有看走眼,这位成熟稳重的中年人显然不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而是具备了一位优秀商人的特质:头脑冷静、虑事周全。皮博迪取来公司的账簿,递给朱尼尔斯.摩根。朱尼尔斯.摩根看完以后,也笑了。

45万英镑的资本总额,业务档次仅次于巴林和罗斯柴尔德。这样优质的资产,足以令任何一位银行家动心。朱尼尔斯.摩根当即答应了皮博迪的邀请,正式成为皮博迪公司的合伙人。第二节英雄出少年

作为摩根家族的创始人,虽然皮博迪的锋芒被显赫的摩根家族所掩盖,但是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是众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乔治.皮博迪是标准的英国血统,出生在一个古老的英国家庭。其家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波阿迪西亚女王时期,再经过伟大的圆桌骑士时期一直到弗兰西斯.皮博迪时期。在这之后,这个家族开始了离乡背井的生活。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1653年,弗兰西斯.皮博迪从赫特福德郡的圣.奥尔本斯来到新大陆,并在马萨诸塞州的丹佛安家落户。1795年2月18日,乔治.皮博迪出生了,这距离整个家族搬到新大陆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多年。

乔治.皮博迪的父母当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也注定了皮博迪的童年生活并不像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他从很小就要帮助父母下地劳作。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童年经历,才练就了皮博迪的多种技能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当生计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主要问题时,就更不用提孩子的教育了。因此,皮博迪很小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到丹佛的一家“乡村商店”做学徒,而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之久。

虽然说这只是一个乡村小店,但是皮博迪在这里获得了学校里不曾有的社会经验。同时,这种经历也让他的思想比他的身体成熟得多。当自己在这个小商店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学的时候,皮博迪开始憧憬能够到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皮博迪告别了极力挽留自己的店主普罗科特先生,来到了佛蒙特州赛特福特的波斯特米尔村的外祖父家里。曾经一位非常了解皮博迪的作家在书里这样写道:“乔治.皮博迪在波斯特米尔村的外祖父家里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他的外祖父多智先生和妻子都是非常睿智的老人。因此,当皮博迪感到迷茫的时候,他们会给他正确的指引。然而,他们也从来不会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自己的外孙头上。”

一年之后,皮博迪离开了自己的外祖父家。在回家路过新罕布什尔州康克德的时候,甚至通过为这家客栈锯木材,来换取自己第二天的早餐费。难道多智先生和他妻子是一个吝啬鬼吗?当然不是!多智先生当然不忍心让自己的外孙通过打工来挣取回家的路费。这一切都是皮博迪自发的节俭之举。当我们再去了解皮博迪晚年的一些吝啬的行为时,也不难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了。

从现有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更多关于这次波斯特米尔村之行的更多资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旅行给皮博迪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的机会,在外祖父的农场中劳作的这一年,让皮博迪的身心变得更加地坚韧。

1811年,16岁的皮博迪正是少年英姿勃发的时期。他决定前去投奔在纽伯里波特做干货生意的哥哥戴维.皮博迪。得益于之前在乡村商店的工作经验,皮博迪在这个行业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很多优秀的商人都把目光放在了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身上。诚实可靠的皮博迪在商贸圈里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也替哥哥招揽了不少的生意。除此之外,戴维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给纽伯里波特的联邦党写选票(还没有使用印制的选票),为自己存了第一笔钱。

前进的路上都会少不了荆棘和坎坷的陪伴。皮博迪在纽伯里波特还没有待多长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就烧毁了大部分的城镇,皮博迪哥哥的商店也没能幸免于难。无奈之下,皮博迪只好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旅程。

正所谓“患难之际见真情”,皮博迪年轻时的一个好朋友斯堡尔丁先生这时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邀请皮博迪来做当时非常热门的服务业生意。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积蓄,斯堡尔丁先生给了皮博迪一些波士顿的赊购信。通过这些赊购信的渠道,皮博迪可以从一个叫作詹姆斯.里德的人那里赊购价值两千美元的货。

虽然当时身无分文的皮博迪只有19岁,但是通过这次生意上的交往,诚恳的皮博迪给里德先生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在这之后,里德先生又先后给皮博迪赊购了更多的货物。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这才是我生活真正的开始”。

在波士顿的一次公共娱乐活动中,他甚至拉着里德先生的手,对身边的朋友说道:“亲爱的朋友们,这位就是上帝派来庇护我的圣人,这位是我的庇护人,如果没有他第一次冒着风险赊给我货物,我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说这番话的时候,皮博迪在商贸圈的信誉已经很高,能够赊购任何数量、任何数目的货物。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皮博迪对纽伯里波特是非常有感情的。

1812年的春天,新英格兰爆发二次革命。乔治.皮博迪又从新英格兰转向南方,来到了同样做干货生意的叔叔约翰.皮博迪那里做雇员。

皮博迪的叔叔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因此,他一直委托乔治.皮博迪来帮助自己进行管理。然而,因为财力不支,公司最终还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皮博迪只好辞去了职务,来到了以利沙.里格斯先生的服务部门工作。

里格斯先生也是乔治敦一家从事干货批发的商行,同时还兼营为其他商行提供资金支持的业务。了解到皮博迪在干货批发行业的经验,他便信任地把商行交给皮博迪进行管理。随着商行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皮博迪渐渐成为了商行的合伙人之一。

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当里格斯先生第一次邀请皮博迪当合伙人的时候,皮博迪担心19岁的自己无法负责整个商行而婉言拒绝。在里格斯先生的再三邀请下,里格斯才答应要尝试一下。从这里不难看出:里格斯先生看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身上的潜质。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里格斯作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自从两人合伙之后,皮博迪的公司主要经营进口并销售欧洲的货物,同时还兼营托卖北方货物的业务。随着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好,公司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大,这也让皮博迪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1815年之后,公司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最后不得不搬到巴尔的摩。这时候,公司的经营业务中又加上了不定期的银行业务。而这个建议,最早也是由皮博迪提出来的。从这项业务后期丰厚的回报也可以看出:皮博迪有着一个擅长经营的头脑!

随着商行的名声越来越大,皮博迪在巴尔的摩的商人中开始变得赫赫有名起来。他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目标坚定、谨慎而准确的判断、诚实守信的良好信誉……这些都让皮博迪的生意越做越大!

1822年,里格斯与皮博迪的公司已经先后在费城和纽约建立了分部,并且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对其进行管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皮博迪因为生意的原因经常往返于伦敦和纽约之间。

直到1829年,里格斯从两人合作的公司里面退出了股份,皮博迪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司一把手。随之带来的是公司经营风格的变化——由“里格斯和皮博迪”式变成了“皮博迪和里格斯”式。到了1836年,皮博迪决定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英格兰,他希望能够在伦敦开设自己的分行。1837年,为了更好地管理伦敦的分行,皮博迪甚至把家搬到了伦敦!

时隔多年,年轻的皮博迪终于带着自己的成就,把其变成家族的荣耀,重新回到了祖先远离的英国故土!第三节神圣的使命

19世纪的30年代前期,美国的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殊不知,这只是一片虚假的繁荣,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终于在1837年前爆发,很快就波及了全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经济泡沫”的泥潭!

全美的各行各业,都在饱受“经济泡沫”带来的伤害,所有的工厂机器差不多也已经停工,社会的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的国内银行也纷纷倒闭,停止了所有的业务。作为当时支撑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资金赊购业务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在这之前,美国政府一直依靠国际贷款来进行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幻想着能够把美国建成一个美好的国度。其中,最主要的贷款就来自英国伦敦。然而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导致美国在一夜之间丧失了还款的能力,也让英国方面丧失了对美国的信心。于是,英国的银行家们纷纷勒紧了自己的裤腰带。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当下真的是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一方面,其形象已经在贷款方那里变成了欠钱不还的无赖;而另一方面还迫切需要资金来走出当下的困境。而当时皮博迪所在的新大陆马里兰州的政府也正遭受破产的威胁。由于不能够支付一定的利息,伦敦的投资者已经不愿意再为其提供一分钱。而此时,焦头烂额的州政府从皮博迪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此时,正值中年的皮博迪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虽然难免会让人认为他是一个油嘴滑舌的人,但是在某些场合中,他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再加上皮博迪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政府就这么破产。于是,皮博迪带上自己的两个同事,以马里兰州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了英国。他是否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皮博迪来到伦敦之后,并没有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给了自己两年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有足够的了解。于是,在英国的第一年,皮博迪不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是在政治圈,还是经贸圈,皮博迪都结识了不少的好朋友。

第二年,通过一些朋友的介绍,皮博迪先是接触了一些小型的金融公司,接着又和英国当地一些非常有名气的大财团建立一定的关系。最初,皮博迪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在建立朋友关系的基础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也证明了皮博迪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懂得事情的进行要循序渐进,而不会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

1839年的某一天,皮博迪在英国举办了一次空前盛大的宴会,而出席的人员都是英国有头有脸的银行家、投资者。能够一下子聚齐这么多人物,可见皮博迪下了多大的功夫。

当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皮博迪向在座的大人物提出了希望能够获得资金支持的请求。别看那些客人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可是他们依旧保持着金融家独有的清醒。面对美国当下的情境,他们知道自己的钱很有可能有去无还。因此,在皮博迪的面前,有的人借着酒意打着马虎眼,有的人则是干脆地拒绝。不管怎样,所有人都不愿意从口袋里掏一分钱。

皮博迪非常清楚英国人对于美国人不偿还贷款的怨恨,但是他更清楚地知道这些英国人更渴望收回自己的成本。抓着这一点,皮博迪开始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引导。首先,他对美国人的“无赖”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告诉这些英国人并不是美国人想要赖账,而是实在没有资金来支付;其次,他又抓住了英国人想要收回成本的心态,告诉他们如果不继续进行投资,按照美国当下的财力情况,自己原来投进去的钱可就真的是打水漂了。对于这一点,皮博迪还是非常有自信的。投资者的贪欲和冒险精神,让他确信这些投资者会蠢蠢欲动。

事实证明,皮博迪把准了这些投资者的脉!听了皮博迪的分析之后,这些投资者似乎都意识到,只有再次对美国投以信任的支持,才有可能让自己之前投入的资金翻盘。于是,他们只得乖乖地从自己口袋中掏出更多的钱。

说到皮博迪的一番话对这些投资者们的影响,爱德华.埃弗雷特的一句话非常有代表性。他说:“皮博迪先生自己没有对美国丧失信心,并且也让其他的投资者拾起了对美国的信心,而且坚定了别人的信心。在当时欧洲的银行里,没有人听到美国的证券时会停留一下。然而皮博迪的判断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的诚恳也让英国人对美国的经历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就这样,皮博迪不仅改变了英国人对于美国人的看法,甚至又从投资者的手中拿到了800万美元的贷款。当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之后,当地人都开始对皮博迪刮目相看!

然而,别人赞许的眼光并没有让皮博迪丧失正确的判断。他知道,在英国人的眼里,他们还是会觉得美国人都是一切朝钱看。为了改变他们的这种偏见,皮博迪甚至放弃了马里兰州发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这在当时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可见,皮博迪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也正因为如此,皮博迪在美国人和英国人那里赢得了共同的赞许,而这也为其以后在英国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不是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影响自己一生的机遇,而皮博迪则是在其出现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它!这个意外落到自己身上的神圣使命,也改变了皮博迪的生命轨迹!第四节类似俱乐部的商号

因为皮博迪在经济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又加上其两年在伦敦的经营经历,很快就让他跻身到了优秀商人的行列中。也就是这个时候,皮博迪看到了英国的市场。于是,他决定重新回到祖先的故乡——伦敦!

1837年,伦敦穆尔门街的31号,一家商号正式开业了!其老板就是皮博迪。谁也不会想到,自此之后,皮博迪就跨入了另一个辉煌的创业时期!

在华盛顿的时候,皮博迪一直从事的是干货批发生意,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前面提到,早在1830年的时候,他的干货生意就已经在纽约和费城开设了多家分部。发展到1835年,他的生意额甚至达到了100万美元!倘若继续进行这样的生意,相信皮博迪也可以经营得更好。而一次带着神圣使命的英国之行,让皮博迪看到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商机!

在英国的两年之中,皮博迪对英国的商贸圈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他发现,英国的那些投资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他们并不从事那些实体货物的买卖,可是赚的钱一点都不少。

皮博迪所说的其实是在伦敦和一些英联邦国家非常有名的商人银行,主要负责办理一些承兑业务。例如,国外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需要资金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长期信贷。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这些商人银行的业务已经扩展到外汇交易、保管证券、基金投资,等等。

对于初来乍到的皮博迪来说,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开这样的商人银行。就在这个时候,皮博迪在英国结交的新朋友为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就这样,皮博迪的小商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家商人银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皮博迪开始真正融入了由英国顶级银行家组成的圈子里面!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兄弟这些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亨,皮博迪都与其保持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与其他的商人银行一样,皮博迪也很快就确定了自己银行的营业模式和方向,主要以高额融资为基础,通过为一些世界性的贸易提供资金、发行一些其他国家的股票和债券等来赚取高额的利润!除此之外,他们也会从事一些大宗的商品交易。

然而,不管是进行哪种业务,皮博迪都继承了伦敦金融界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只为各国政府、大公司以及有钱人服务。并将这种商人银行的古老传统发扬光大,这也逐渐变成了崛起后的摩根家族在生意上的一项重要特质!就像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一样,皮博迪从来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客户,而是等着那些需要自己的人主动登门拜访!如果你仅仅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很抱歉,恐怕你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和摩根家族的人合作。

当皮博迪的商人银行在伦敦站稳脚跟之后,他便开始筹划大规模地拓展自己的生意。于是,他购买了许多英国加工的产品,然后运输到美国去卖。同时,他也会从美国购买一些稀缺的产品运回英国。就是这样一些看似投机的生意,也让皮博迪大赚了一笔。除此之外,皮博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赚钱渠道!

为了节省资源,英国和美国的加工商就把货物委托由皮博迪全权负责,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货物还没有出售之前从皮博迪那里拿回成本。即使是货物已经全部卖完,他们也会出于对皮博迪的信任而把钱寄存在那里。皮博迪长久以来积累的信誉在这种时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商人相信,无论他们什么时候需要钱,皮博迪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他们的手中!

与此同时,皮博迪还会把手中的这些钱进行合理有效地投资。这样一来,那些商人存放在他那里的款项就生成了高额的利息,而皮博迪则会相应地收取一定的费用。无论是对于皮博迪,还是那些接受融资的商人,这都是一件双赢的事。因为皮博迪和自己的这些合作伙伴都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又同时都是英国上流金融圈的人士,因此,皮博迪的商号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俱乐部。在这里,他们彼此分享一些重要的市场信息,互通有无。

就这样,皮博迪的商号在伦敦越做越大。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美国。因此,他的商号更像是一把插在英国土地上的“美国旗帜”!

在美国早期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都在依靠着英国经济的支持。因此,美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海外大财团的控制。正如19世纪30年代的一位美国议员所说的那样:“美国货币市场的晴雨表就挂在伦敦证券交易所里。”英国那些有规模的商人银行里,几乎都卖有美国各州的债券,银行也常年在美国设有办事处。而皮博迪的做法却正好“背道而驰”,他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中,不断地推销自己手中的美国债券。就这样,他一直都是一些英国政客和商人的座上宾。而且事实也证明,他的这项业务确实进展得相当不错,自己的“俱乐部”吸引来了大批有雄厚资本的投资者。

从表面看,皮博迪和自己的这些“俱乐部”里的伙伴保持着非常融洽的关系,可是他的内心仍然装着自己的国家。在提到他自己公司的经营方式时,皮博迪曾经这样说过:“在公司人员的结构和职务的安排上面,我一直延续着美国一些商号的风格。我希望我的公司到处洋溢着美国的氛围,为此,我的公司里有免费提供的美国杂志,就是想让我的公司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皮博迪的身上还有一种自发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时的英国其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一家美国的商号可以在伦敦长久地支撑起信用。”而皮博迪的所作所为就是想要打破这个说法。而接下来的很多事实也表明,他这个俱乐部式的商号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第五节波折的财富积累

不管是出于对自己国家的爱国之情,还是出于对市场的判断。皮博迪一直都十分看好美国债券。他相信美国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卖力地在英国宣传美国的债券。

凭借着皮博迪的游说,在最初的几年,皮博迪让很多的英国人都成了美国债券的购买者。再加上和自己国家政府的良好沟通,很多英国人似乎也觉得美国的债券是一个潜力股,而且还有一定的信用。就这样,皮博迪从中赚取了不少的钱。

到了19世纪40年代,建设中的美国非但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反倒迎来了更萧条的“饥饿年代”!于是,美国各州政府的压力倍增,又重新走上了无法支付债权人利息的道路。随后,美国政府拖欠利息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更严重的是,美国的一些州甚至联合起来,公开宣布将不再支付利息和偿还债务。这让英国的投资者们陷入了恐慌。

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美国信誉,就这样一下子垮了下来,这给皮博迪带来无尽的烦恼。更加让他难过的是,自己的家乡马里兰州也加入了拖欠债务的行列。要知道,这个州将近半数的债务都是由皮博迪经手的。这对皮博迪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早上还是英国上流人士家里的座上宾,晚上就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从此,皮博迪在英国人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当他走到街上遇到那些持有美国债券的持有者时,皮博迪都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下去,他为一些美国人赖账的行为而感到非常羞愧。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我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正直、清白的美国绅士。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迎来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那个时候,我就会找到从前的自己,甚至要在英国人乃至所有欧洲人的面前昂头挺胸地宣布自己是美国人。而不像现在这样为我国某些州长不讲信誉的品行而无地自容。”

因为皮博迪经手了太多的美国债券,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乃至美国的形象,皮博迪不得不走上了艰辛的催债之路。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皮博迪决定还是先从自己的家乡入手!于是,他返回家乡,邀请自己在巴尔的摩的朋友们以及那些和自己境况一样的商人一起努力,希望说服一些欠款的州能够按时支付利息。然而,不管他们怎么软磨硬泡说好话,都没有收到什么显著的效果。如果不提到自己是催债的,那些州长可能还会笑脸相迎;一说到自己是要债的,他们马上就换了另一副嘴脸。皮博迪明白,很多州长现在已经没有把信用当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只能是无用功。于是,皮博迪决定另寻出路。

为了唤起美国人的信用意识,皮博迪这时候想到了大众媒体。当时的美国已经处于新闻高度自由的阶段,但美国的很多媒体也不排除是商人和政治家的工具。皮博迪认为,或许利用一些大众媒体来“曲线救国”,也许能够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靠皮博迪当时的财力,维持自己的公司已经是非常困难。于是,他找到一个财力雄厚的外援——巴林银行。巴林银行考虑到皮博迪此举也有可能帮助收回一些利息,于是给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就这样,皮博迪在自己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承包了美国的一些大众媒体的资源。皮博迪要求这些媒体花大部分的版面来宣传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够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影响那些赖账的美国州长。然而,这又是一次“对牛弹琴”的决策。事实证明,那些赖账的美国州长既然能够公开宣布自己要赖账,也就已经做好了“诚信缺失”的心理准备,也不会在乎那些媒体如何看自己了。

皮博迪费尽心思想出来的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效果,而社会的经济情况也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纵使前路艰辛,皮博迪也知道自己只能够勇往直前。通过总结前两个办法失败的原因,皮博迪觉得自己之前的办法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敷衍之策,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候,皮博迪想出来了一个绝妙的万全之策!

皮博迪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只要还是那些州长在任,他们就不可能支付自己拖欠的利息。唯有“改朝换代”,自己才会有说服的机会。皮博迪把目光集中在了那些讲信用的美国政客身上。于是,皮博迪不惜花重金资助那些愿意支付利息的政客竞选。这一次,皮博迪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通过收买家乡的那些官员,皮博迪最终开始让美国人偿还债务。

事实上,这一次的美国信用危机不仅波及皮博迪的商人银行的生意,也影响到了他自己的投资。到了1857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又开始严重起来,而当时皮博迪把自己大部分的资金都投资在了美国的一些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面。当英国的那些投资机构都在疯狂地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国债券时,皮博迪也深深地为自己手中的这些“废纸”发愁起来。这时候,英国的媒体也开始纷纷报道皮博迪的公司即将破产的消息。

为了能够尽快地回笼资金,皮博迪只好降低自己手中的美国债券的价格。然而,这样的做法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仍然无法弥补公司的资金漏洞。

或许是老天不愿意让皮博迪这样走投无路。在这一关键时刻,英格兰银行和巴林银行联手为皮博迪的公司提供了奖金100万英镑的巨款来帮助其渡过危机。

有了资金的支持,这一下就解决了公司的周转问题。然而,作为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皮博迪更希望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些资金。这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皮博迪的头脑中——大批收购廉价的美国债券!

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然而,皮博迪就是冒着这样的风险收购了大批当时被惊慌的投资者认为是垃圾债券的美国债券!谁也没有想到,1857年的这场经济危机就像潮水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就走出了危机的阴影,走向了更加明媚的春天!

此时此刻,皮博迪手中那些廉价的债券一下子又变成了宝。这让皮博迪又狠狠地赚了一把!伴随着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皮博迪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路波折起伏,但最终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第六节一次神秘的召见

我们前面讲到皮博迪在英国围绕着美国债券奔波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巴林银行。了解当时欧洲经济的人都知道,巴林银行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对皮博迪提供援助之手,这背后就要和一次神秘的召见有关。这还要从皮博迪刚来英国不久说起。

当年皮博迪刚在英国开始创业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焦头烂额的工作需要他去处理。因为公司刚刚开始转型做商业银行,有着很大的风险和市场压力,因此,皮博迪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这一天的晚上,皮博迪的秘书给他送来了一封信。皮博迪打开一看,信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原来这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内森先生的一封邀请信,信里诚恳地邀请皮博迪在适当的时间到他的家里做客。这个消息对于皮博迪来说确实是相当意外,他甚至不敢相信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怎么会关注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小卒。

然而,吃惊的情绪只在皮博迪的心中停留了片刻,商人身上独有的冷静让他开始飞速地思考起来。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内森先生邀请自己的具体原因,但是皮博迪认为自己应该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见罗斯柴尔德家族掌门人的机会。

就这样,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皮博迪来到了内森先生的家里。

在这里,我们要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当时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作为一个当时已经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的家族,当时已经引起市场强烈轰动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对其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皮博迪帮助自己的国家争取贷款的行为,却让他们从中看到了这个人身上的一些良好品质。同时,看到皮博迪一个人在英国辛苦地打拼自己的事业,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也让内森先生认为皮博迪将是一个绝佳的生意伙伴。而这也成了内森先生主动邀请皮博迪的重要原因。

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说,当皮博迪小心翼翼地来到内森先生的寓所时,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商人形象,而是一个亲切的如同朋友一般的主人。虽然他们之前从来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但就在他们看到彼此的一瞬间,他们似乎都找到了一种相见恨晚的默契感。

简单的寒暄之后,内森首先询问了皮博迪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且对皮博迪初来乍到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听了内森先生赞许的话,皮博迪也很有礼数地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谦虚之情。他知道,内森先生邀请自己来此不仅仅是为了称赞自己。就在他揣测着内森先生的真实目的时,内森先生却道出了实情。

听了内森先生接下来的话,皮博迪这才彻底确定了他的想法。原来,内森先生是想让皮博迪来当他公司在美国业务的代理人。从内森先生的这个想法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皮博迪来自美国,又对伦敦非常熟悉,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大西洋两岸经贸交流的业务。在他的身上,无疑有着很多商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时并没有怎么重视美国的业务,可是现在他们已经从中洞察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如果能让皮博迪来当这个代理人,肯定可以更好地开展业务!

对于皮博迪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自己在英国单打独斗,肯定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市场问题,如果有了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强有力的靠山,无疑也可以让自己逐渐壮大。无论从哪方面考虑,这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就这样,内森先生和皮博迪最终非常愉快地达成了这项秘密协议!

在内森先生的秘密帮助下,皮博迪的公司发展得非常迅速,很快就变成了伦敦金融街著名的社交中心。在那里,经常会有一些以美国名义举办的各种高端宴会。对于伦敦街上的金融才俊来说,能去参加这样的宴会将是一件让人引以为傲的事情。而其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罗斯柴尔德家族埋单,他们也不会有参加这样宴会的机会。

在1851年的7月4日,皮博迪甚至还在奥尔马克大厅里举办了美国独立日的宴会,伦敦那些有头有脸的商政界人物几乎是悉数参加。这又让皮博迪在伦敦的地位上升了一个大台阶!

虽然说皮博迪通过做实业也挣得不少的钱。可是在缺乏雄厚资金的支持下,直到1853年,他也只是一个百万英镑级别的银行家而已。然而,在秘密地做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美国代理人之后,他的资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到了2000万英镑,很快就成了伦敦金融街首屈一指的大人物!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皮博迪在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时的表现了。除了自己敏锐的金融市场的嗅觉之外,还离不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支持!如果没有人为他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大笔的资金做后盾,一向谨慎的皮博迪不可能会冒着破产的风险吃进大笔的美国垃圾债券。这也证明了当时的经济危机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杰作”,而皮博迪只是间接地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次神秘的召见,历史也很有可能会朝着另外的轨迹演变。第七节“慷慨”的吝啬鬼

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商界,皮博迪一直都是游刃有余。这也说明他很擅长社交。然而,这样一个商人,也有着非常“另类”的一面——“吝啬”。他的很多朋友都说:“在他友好的外表下,其实住着一个孤独的小气鬼。”

在最初创业的时候,皮博迪居住在摄政街一家饭店配置了家具的房间。除了偶尔会到附近的湖里钓鱼之外,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娱乐活动。在12年的时间里,他甚至从来没有连续休息过两天,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可以说,皮博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不停地积攒着钱财。到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将近2000万美元的财富。

或许是因为从小经历过苦日子的缘故,皮博迪在拼命挣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钱财非常地珍惜。尽管他在19世纪初曾为丹佛斯市免费建造了一座会堂和图书馆。然而,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他把自己大部分的钱都储存了起来。随着他的钱越来越多,他这种谨慎的思想反而越来越严重!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对中国的丝绸生意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商机。然而,因为他对中国的情况缺乏更加细致的了解,于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对于别人来说,当自己已经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对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尝试。而对于“吝啬”的皮博迪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虽然我自己现在已经拥有了不少的钱,可是我经历了太多的经济恐慌,即使是我自己没有遭受什么损失,我也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即使是我自己赚的钱,我也会非常小心谨慎地使用!”

一直到朱尼尔斯.摩根加入他的公司之后,皮博迪这种作风也没有什么改变。关于他的“吝啬”,朱尼尔斯.摩根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早晨,朱尼尔斯来到公司之后,发现皮博迪虚弱地躺在办公室里。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因为这几天接连下雨,皮博迪的风湿病发作了。出于对合作伙伴的关心,朱尼尔斯对皮博迪说:“皮博迪先生,你现在的病情这么严重,就不要坚持在这里工作了,还是回家休息吧!”

想到自己在这种状态下也难以更好地工作,于是皮博迪拿上自己的帽子和雨伞准备回家去。随后,朱尼尔斯也出去办事了。

半个小时之后,朱尼尔斯办完事准备回公司,路过附近的公交站时,他突然发现了在雨中瑟瑟发抖的皮博迪,这让他感到非常诧异!后来皮博迪告诉他,自己已经错过了两辆两便士的公车,就是为了能够坐上一便士的公车!朱尼尔斯知道皮博迪连一辆马车都没有,总是坐公交车上班,可是连他也没有想到皮博迪竟然已经吝啬到了这种地步。

除了自己的生意伙伴,皮博迪公司的职员对于皮博迪的吝啬也是津津乐道。

据他曾经的助手回忆说,皮博迪每天都要在办公桌旁吃午餐,使用的也是一个非常破旧的铁皮饭盒。有的时候,他会给自己的助手两便士,让其帮他买一个苹果,而苹果的花费一般需要一个半便士。就在他的职员以为自己可以从吝啬的老板手中拿到这半便士的小费时,皮博迪却把这半便士要了回去!

要知道,皮博迪当时至少已经是拥有了几百万英镑的商人!在他的节俭行为之下,他一年的个人花费甚至还不到他年收入的百分之一!甚至对于自己非常喜爱的一名情妇,他也只是通过一些甜言蜜语来哄其开心,一生花在其身上的钱还不足6000英镑。

当皮博迪将近60岁的时候,他的风湿病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他的个人储蓄却非常高。或许是晚年的皮博迪已经看透了世事,好像突然开窍一般,开始做起慈善事业来!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当病痛突然朝我袭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够永远存活于世。我告诉自己:是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我应该投入我当时挣钱时的那种热情来做这件事情!”

到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已经由原来的铁公鸡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大慈善家,其人生的前后两部分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他曾经是一名非常残酷冷血的政治家,一位曾经和他同时代的人说过:“在我看来,乔治叔叔是世上最乏味的人了,除了赚钱之外,他已没有什么擅长的东西了。”然而,他晚年的行善和年轻时疯狂地赚钱一样没有节制。尽管他坦诚一时之间并不容易和自己含辛茹苦挣的钱分手,可是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件事情。

在1857年的时候,皮博迪就开始资助自己家乡巴尔的摩的一家学院,或许是为了让历史铭记自己的这项善举,他甚至把学院的名称改为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把自己的15万英镑委托给了一家信托基金,主要用于改造伦敦的一些贫民住宅工程。经过改造之后,这些已经很有年头的住宅区都装上了当时非常普遍的自来水和煤气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贫民住宅相比,这种居住条件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到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伦敦看到一些皮博迪投资改造的住宅。

除此之外,皮博迪做慈善的力度也非常大。他还专门签订了契约转让哈德逊湾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为的就是能够给自己在伦敦的住宅改造工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正是因为这一革命性的慷慨举动,皮博迪成为了第一个荣获伦敦荣誉市民的美国人!

在一次伦敦市长举行的宴会中,皮博迪说道:“我今天之所以能够有机会得到这样的荣誉,都是对我50年来商业生涯的谨慎和忧虑的回报!”随着皮博迪这种慷慨行为为广大民众所知,他甚至每个月都会收到几千封的求助信!可见在当时的民众心中,他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善人了!

在皮博迪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做慈善的激情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澎湃。他先是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接着又向哈佛捐赠了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甚至还向美国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了一项专门的教育基金。效仿之前资助伦敦住宅的做法,他还把密西西比和佛罗里达拖欠的一笔高达100万美元的债券捐给了这项教育基金!“他教给人们怎样合理地使用钱财以及如何避免沦为金钱的奴隶!”这是格拉斯通对于皮博迪的评价。出于他对伦敦建设的一些贡献,维多利亚女王曾经甚至想要授予他一个男爵爵位或者是骑士地位。可是皮博迪好像对这一切并不在乎,谢绝了女王的这番好意。

于是,女王只好亲笔给皮博迪写了一封信,信里面对皮博迪的慷慨之举进行了高度的称赞,而且还随信寄了自己的一张袖珍画像。能够得到女王的亲笔信,这在当时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

1869年,“慷慨”的吝啬鬼皮博迪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英国人甚至为他在伦敦交易所的后面竖立了一尊雕像。虽然摩根家族的光环很容易让人遗忘掉这个奠基者。可是当人们走过他的雕像前,还是会想到这个奠定摩根家族基础的“开拓者”!第二章一个提议,十年的承诺

乔治.皮博迪在伦敦打下了自己的偌大基业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没有接班人的他,便将朱尼尔斯.摩根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朱尼尔斯.摩根最终接受了乔治.皮博迪的提议。当他们达成共识后,朱尼尔斯.摩根开始了和乔治.皮博迪并肩战斗的十年。第一节多事之秋

1857年,美国社会看起来一切如常,美国经济依然如往日一般繁华,美国街头的人们或行色匆匆,或闲适安逸,一点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异常。皮尔庞特.摩根走在纽约街头,看着街上的一切,却突然有一种不祥之感,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他虽然在经济萧条之时出生,但其实从未经历过令人寒心彻骨的经济危机,何况他还这么年轻,即便真的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他也不会意识到。但他的父亲朱尼尔斯就完全不同了。虽然父亲远在英国,但皮尔庞特已经从父亲写给自己的信中嗅出了一些危险的气息。

朱尼尔斯.摩根预感到,经济萧条可能马上就要来临,好日子马上要结束了。

纽约的一个出版商印证了他的预感:“腐败的政府、公共诚信缺失,人们也变得疯狂,他们抢占西部的土地、乡镇和城市,追求奢侈的生活,不管钱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他们也要花费在豪华的住宅和高档的家具上……社会中充满了罪恶,谁来拯救这些罪恶呢?除非是一场社会大崩溃。”

是的,人们的疯狂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也只有经济的崩溃才能阻止这种疯狂。

那么,崩溃对人们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不得而知。但这个出版商的话却得到了现实的验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华尔街的崩溃慢慢袭来了。8月19日,一颗消息炸弹把华尔街炸开了锅——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裁辞职。这则消息一公布,就在市场上激起了千层浪。很快,漫天的小道消息四处蔓延:“中央铁路公司遇到了大麻烦,快要倒闭了!”一时间,股价狂跌不止,连带引发铁路股集体大跌,最终被政府接管。

崩溃还在持续。8月24日,华尔街第一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接着,俄亥俄人寿保险和信托公司纽约分公司停止营业,这两家公司实际上是一家银行,只是打着保险的名号罢了。这家公司破产后,其公司的许多内幕交易被曝光,引得股价一次次疯狂下跌,进而引发挤兑风潮,其总公司也不得不关门大吉,停止营业。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市场正混乱不堪,英国的资本家也来搅和。为抑制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大量的英国资本撤出美国。

这一切变化使得朱尼尔斯再次预言:“世界金融市场新一轮的考验就要来了,就在今年秋天,暴风雨就要来了,谁准备好雨具,谁就能抵挡住暴风雨,谁没有雨具,谁就会被狂风暴雨所袭击。”朱尼尔斯的预言如同魔咒,10月份正是金秋时节,美国的景色迷人,但金融界的狂风暴雨却降临了。

这个秋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金融风暴来临之前,美国还经历了一次天灾。

9月中旬,一艘满载加利福尼亚黄金的轮船“中美洲号”驶向纽约,这艘轮船像当年美国的经济一样遇到了狂风,轮船行进到美国东部海角时遭遇了飓风,满载黄金的轮船沉没……损失是巨大的,价值160万美元的黄金全部沉没,400条生命丧生海底。消息传到美国国内,举国震惊,这幕惨剧比金融危机更令人痛心,但同时又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动:华尔街黄金供应量锐减。

这个多事之秋,天灾人祸共同发难,华尔街这条往日生机盎然的街道遭遇到沉重的打击。股票价格迅速下跌,无数公司破产,商业几乎停止了运转;金融市场一片萧条,无数的金融从业者一夜之间变成一无所有;许多靠投机赚得满盆金的投机主义者,现在却不得不交出全部家当;一些人在危机来临初期非常自信,因为他们曾在20年前的危机中安然无恙,所以这次他们对危机并没有过于重视,仍然专注于他们的证券业务,但此次他们没有那么幸运,危机击垮了他们。

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但不仅仅局限于美国。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其他国家,这场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欧洲大陆。和英国有密切业务往来的邓肯-舍曼公司也被这场危机卷入其中,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乔治.皮博迪的公司也受其影响,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暗中执掌皮博迪公司的朱尼尔斯万万没想到,这场早就在自己意料之中的美国金融危机,最终竟然危及到了自己。这个秋天,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这次危机对皮博迪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他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就从一片繁荣变成了一片萧条,而自己的公司也遭到危机的重创。而此时的皮尔庞特.摩根才20岁,他也在为父亲遭遇的危机而焦虑万分。朱尼尔斯.摩根该如何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呢?第二节在逆风中前进

1854年,对于发展中的英国金融业来说,摩根还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人物。当皮博迪选中他作为接班人的时候,英国金融业的大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追溯三十年前皮博迪的创业之路,当时的他还靠着自己艰难地向英国的上层阶级人士推销马里兰州的债券。随着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做投资生意的银行家们的工作显然要比以前轻松许多。加盟皮博迪的公司没有多久,朱尼尔斯.摩根就迎来了合作后的第一次机遇。

从1853年开始,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欧洲大陆爆发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随着战火的蔓延,很多未参战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其国内粮食的价格就在战争爆发后涨了好几倍,这样一来,交通的大动脉——铁路,也因为运输粮食的需要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对于当时的金融投资者来说,他们也看到了隐藏在战争背后的机遇。随着铁路股票的飞速上涨,那些在英国销售铁路债券的银行家们很轻松地就把自己手中的铁路债券推销了出去,这也让他们从中大赚了一笔!作为常驻伦敦的最主要的债券经销商,乔治.皮博迪的公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次,摩根和皮博迪两个人都可以说是赚了个盆钵满金!

在朱尼尔斯.摩根和皮博迪合作的十年间,这一次铁路债券的营销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案例。纵使如此,当说起和皮博迪的合作时,朱尼尔斯.摩根有时候还在怀疑自己当时搬来英国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作为皮博迪重要的商业伙伴,朱尼尔斯.摩根和皮博迪的关系并没有常人想象中的那么亲近。用朱尼尔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们之间甚至不存在“真正的交情”。从两人的一些通信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在书信中的用词都是非常正式的,甚至连一句玩笑话都没有。两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可以用“微妙”一词来注解,在这种合作氛围下,当公司的发展遭遇危机时,他们又能否安稳渡过呢?

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粮食价格疯狂上涨的态势也逐渐缓和下来,而很多投资铁路的银行家却对此始料未及,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的灾难。到了1857年10月份的时候,纽约的银行被迫“耍起赖”来,开始拒绝支付客户黄金。这样一来,美国的那些代理商也就无法把相应的收益转给英国的银行家们。作为英国从事此项投资的重要公司,皮博迪的公司也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战争进行的时候,他们的债券生意可以说是蒸蒸日上;而此时,他们公司所经营的美国债券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除了无法从美国方面获取相应的收益之外,英国本地的投资者也开始打了退堂鼓,他们相继从皮博迪那里转出了自己的资金,造成皮博迪公司的流转资金大部空缺。在此紧要关头,皮博迪公司将要破产的消息也开始在伦敦传得满城风雨。

正所谓“一家欢喜一家忧”,在进行美国债券生意的时候,摩根曾经大幅度地压低自己公司美国债券的价格,甚至在私下拉走了不少“金融大鳄”——巴林公司的生意,这引起了他们强烈的不满。而此时此刻,那些皮博迪公司曾经的竞争者们都在巴不得报纸上赶紧登出皮博迪公司破产的消息。

当朱尼尔斯.摩根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伦敦的一些“商号”却主动地找上门来,而他们所提出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让摩根和皮博迪在一年之内关掉他们的银行!当摩根把这样疯狂的条件提给皮博迪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的皮博迪瞬间就变成了一头“受了伤”的狮子,但是这位商业强人的心里非常清楚,越是在此时,就越是不能够降低自己的姿态。所幸的是,他的合作伙伴此时和他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摩根和皮博迪共同决定:坚持自己的高姿态,无论如何也不会关闭自己的银行!

在多方的斡旋之下,巴林银行从长远的利益考虑,最后决定为皮博迪的公司做担保,从英格兰银行那里得到了80万英镑的紧急贷款,最终把皮博迪的公司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对于生性“吝啬”的皮博迪来说,他显然对于之前的事情有点耿耿于怀,在他看来,巴林银行在他危难之时仍然强迫他支付之前尚未兑付的票据,于是,他坚持把巴林的名字从公布的帮助挽救他公司的银行名单中划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中也确实有几分“以怨报德”的意味。

公司这次所面临的重大危机,可以说是皮博迪漫长事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次!在公司出现危机之初,皮博迪曾经返回了自己阔别20年的美国,之后又不得不因为此事而匆匆离开。从他给他在美国的侄女写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对此事而产生的一些悲观的看法。他在信中这样写道:“细数起来,我离开你的时间还不到三个月。我刚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现在,整个国家都弥漫在忧愁和苦恼的氛围之下。”

不仅仅是皮博迪,关于这次危机对摩根家族产生的影响,朱尼尔斯.摩根的继承人皮尔庞特.摩根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当时年仅20岁的皮尔庞特还是在华尔街一家叫作邓肯—舍曼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