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7:31: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海林, 编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

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张海林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9ISBN 978-7-305-15453-9Ⅰ.①中… Ⅱ.①张… Ⅲ.①文化交流—文化史—中国、西方国家—图集 Ⅳ.①K203-6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44179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书  名 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编  著 张海林责任编辑 李鸿敏编辑热线 025-83593947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 刷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889×1194 1/16 印张 22 字数 506千版 次 2015年9月第1版 2015年9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5453-9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自序

与文字材料相比,图像材料在历史研究中至少有四大优越之处:第一,图像可以展示大量的历史细节,如从图像中可以正确地知道人物的长相、物件的形状、服饰的变化、故事的场景等等,这是文字史料难以转述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有助于后人对历史真相的把握。清初传教士有关中国皇帝南巡、大阅、秋狝、祭祀、行乐等纪实性绘画,马戛尔尼使团随团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绘有关于中国刑狱、军伍、运输、商业、民风、习俗等方面的速写画,都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相应时代清王朝的真实国力和心态。第二,图像在某些方面能提供比文字记载更生动、更传神的信息,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能用图像来传递,如广州外销瓷融合了中国的工艺手段和西洋元素,有其独到的使用价值和艺术境界,但它很难用文字说得清楚,只有用直观的图像资料才能达到生动传神的解读,体味到其中的真意。第三,图像保存的信息量有时比文字要丰富全面,要可信,晚清和民国相当数量的老照片流传下来,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看见”已经消逝的前人的生活实景和全景,其蕴藏的历史信息量和可信度是文字难以比拟的。第四,不同民族、不同母语的人可以创作和阅读同样的图像,因此,图像不用翻译就可以通行于世界,它在中外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传播中有其不可替代性。

鉴于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优势作用,编者从教以来一直处处注意搜集历史图像资料。计算下来,自己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胼手胝足辛劳了三十年,其间搜集到的历史图像何止千万!内中所浸渍的心血和汗水又何以计算!这些年,每想到自己接近花甲微恙不少,总担心那些得来不易的图像流散于无形。于是乎下定决心,拟定框架,将这些原本零乱的“陈年旧影”条贯缕析,去粗取精,名之“中西文化交流图像史”,付梓出版。

本书除每篇开头的总叙文字由编者最近写就外,图像大多来自长期的教学实践,其中有自己拍摄者,有同仁拍摄者,有学生拍摄者,有前人拍摄或绘画者,有朋友相赠者,来源既杂,时间又久,考虑到全书的联贯性和雅俗共赏性,未便一一夹注。本书编者首先要向这些数量众多的“资料供应者”表示敬意和感谢。上下五百年的文化交流图像史,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劳而基础牢靠,神采迭现。

本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意和编就的,师生互动和合作给了编者极大的助益。曾经跟我读书的博士研究生周雷鸣、赵林凤、戴迎华、梁玉泉、高晓东、谷永清、王泽京、祝小楠、杨吉安、李凤成、祝太文、陈剑平、刘亮、秦韶华、杨国山及硕士研究生杨凯、陈春晓、朱洪、刘恋、李雯等都曾参与本书的部分工作。编者在此特表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还得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美国堪萨斯大学图书馆、美国伊利诺大学图书馆、德国弗赖堡大学图书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上海海关档案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馆、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图书馆等机构的帮助。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程爱民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陈谦平教授在教学与经费安排方面也给予了不少关照。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虽然是一部图像汇编,但在表面散漫的图像之间有编者的理解逻辑,在图像选择、图像编排、图像解读中有编者的明确路径和独到辨析。这些都对后来的历史学习者有所裨益。张海林二零一四年初夏于南京大学西苑目录

自序

第1编 洋客踏海东来 第1篇 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时代第2篇 欧洲人在远东的扩张第3篇 英国的海盗式竞争第4篇 “佛郎机”窜据澳门第5篇 东印度公司的黄金岁月第6篇 踏上“天朝”的上帝使者第7篇 西学东渐第一波第8篇 大清皇帝的“洋天官”第9篇 中国宫廷里的洋画师

第2编 西方的中国印象 第1篇 中世纪欧洲人的“中国梦”第2篇 耶稣会士的生花之笔第3篇 幻化的中国印象第4篇 西方上流社会的“东化”第5篇 中国印象的颠倒第6篇 打开“中国后花园”的西方人第7篇 “中国劳工旅”传递的“中国形象”第8篇 弥漫西方的“恐龙病”

第3编 地下文化交流与地上文化冲撞 第1篇 教仪主客之争第2篇 天主教的“文化潜伏”第3篇 东正教间道入华第4篇 新教传教士冒险闯关第5篇 两个聋子的对话第6篇 滑出“夷夏大防”的先行者第7篇 “利玛窦路线”的隔代传人第8篇 圣经流布的意外之果第9篇 连绵不绝的“驱教”第10篇 西方汉学家的文化偷盗

第4编 行商与“番客” 第1篇 商馆时代的十三行街第2篇 令外人称羡的帝国行商第3篇 “港脚商人”的兴起第4篇 中外贸易的大掮客——洋行第5篇 自说自话的“番官”第6篇 有禁无止的“夷人学语”第7篇 中西合璧的外销瓷第8篇 啉呱画室与外销画第9篇 “两面胶”的买办

第5编 西方文化的“飞地” 第1篇 晚清“口岸知识分子”第2篇 九州尽见洋教堂第3篇 从“教士”到“教师”第4篇 教会女子学堂第5篇 医学与神学联姻第6篇 半僧半俗的外人社团第7篇 口岸城市的“洋报刊”第8篇 西方冒险家的乐土第9篇 京城里的“洋村落”第10篇 租界西洋景

第6编 “华夷”重新排座 第1篇 酣睡中的早醒人第2篇 贵胄始学“旁行文”第3篇 留美学童的悲喜剧第4篇 “洋气”十足的大清海军第5篇 毁誉参半的西式兵工厂第6篇 “洋船”的“本土化”第7篇 钦差使节来到“夷邦”第8篇 姓“洋”的中国海关第9篇 华人参加“赛奇会”第10篇 “满大人”向西转第11篇 大清国的“军中洋干部”第12篇 西学自“东夷”涌来

第7编 跨文化的“边缘人” 第1篇 大清总理衙门的“客卿”赫德第2篇 “三品衔处长”傅兰雅第3篇 在中国经典中寻找圣人的理雅各第4篇 “十项全能”的李提摩太第5篇 超宗教的传教士卫礼贤第6篇 达尔文的头号中国信徒严复第7篇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辜鸿铭第8篇 用洋文向西方喊话的林语堂第9篇 西方热东方冷的赛珍珠第10篇 千年一见的“洋帝师”庄士敦第11篇 “大半个中国人”司徒雷登

第8编 “西化”年代 第1篇 教会大学风起云涌第2篇 文化向西看第3篇 西式体育在中国的进展第4篇 “洋字”的尊贵化第5篇 “洋货”的流行第6篇 “花旗国”后来居上第7篇 法国“社会大学”里的苦难学生第8篇 庚款留学名人谱第9篇 民国“洋顾问”第10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第11篇 北方吹来“俄国风”

附录 外国人名中英对照表第1篇 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时代

15世纪是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伴随着西方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黄金热”、“香料热”成为驱使欧洲人一次又一次远洋探险的强劲动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开展全球性海上扩张和殖民活动,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性海洋贸易的新时代。近代意义上的东西文化交流由此拉开序幕。

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那些驾着简陋的船只,吃着发霉的食物,甚至蛆虫、老鼠,喝着变质的臭水,没有航海图,只能靠上帝决定航向,为看一眼新海岸的模糊轮廓就离家漂泊数年的航海者,的确是真正的勇士。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不管他们曾经是贵族还是贫民,是兵士还是囚犯,因为他们的确在东西交往的历史上跨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葡萄牙大航海纪念碑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3世纪世界地图首次描绘出北美洲海岸哥伦布的四次航行路线图好望角的发现者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为了纪念他,新发现的大洲被命名为美洲西班牙探险家埃尔南·科尔特斯在墨首次环球航行的葡萄牙航海家麦西哥建立殖民地哲伦首次绘有欧洲、非洲与亚洲的弗拉·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毛罗地图(1495)卡布拉尔被认为是最早到达巴西的欧洲人盛行于15世纪的卡拉维尔帆船16世纪流行欧洲的航海手册《航海必备》插图中的航海测量仪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2篇 欧洲人在远东的扩张

随着新航道的发现,欧洲人展开了世界性的殖民扩张活动。印度、印尼、中国等所谓的“远东”成了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海上强国激烈争夺的对象。欧洲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

葡萄牙是海上扩张的急先锋。15世纪末,这个国家只有110余万人口,经济并不发达,但拥有长达8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一支令人畏惧的海军,在建造能够长距离远洋航行的“大船”方面,也胜过其他国家。

1415年,绰号“航海家”的亨利亲王率葡军攻占摩洛哥休达(Ceuta)港,迈开了葡萄牙向海外扩张的第一步。1487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成功航行到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后改名“好望角”)。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抵达印度。16世纪初,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和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相继征服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南的格什姆岛),印度的柯钦、果阿(Goa)等地。随后葡萄牙人又占领了当时亚洲最重要的一个商业据点马六甲,并在科伦坡、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Maluku)等地建立商站,控制了经好望角、印度洋,进而到达中国沿海之间的欧亚非海上贸易。手持葡萄牙旗帜的达·伽马1599年荷兰商人远征东印度后返回阿姆斯特丹的情形荷兰海事博物馆中展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阿姆斯特丹号”模型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府(现雅加达历史博物馆)1743年至1750年荷兰东印度公果阿旧城的一座葡式风格教堂司总督古斯塔夫·冯·伊霍夫1830年荷兰殖民者征服爪哇18世纪成功航行太平洋并留下详细英国孟加拉总督罗伯特·克莱武航海资料的英国库克船长1779年库克船长命丧夏威夷第二任英国印度总督兼威廉堡总司令查尔斯·康沃利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的武装商船Carracks第3篇 英国的海盗式竞争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鼓励本国商人从事世界范围的财富角逐与航海竞争。都铎王朝不仅以国家的名义与欧洲其余各国签订一系列商业条约,以保障英国商人在欧洲大陆从事贸易的权利,还通过提供津贴、帮助筹资、赐予专利或特许证、投资参股和出面组织等多种形式支持英国商人成立海外贸易公司和从事航海探险活动。都铎王朝后期执政者伊丽莎白女王自己就曾投资一千镑和提供一艘二百吨的海军船只,参与英国商人、航海家及官吏在1576—1578年间的航海探险和海外贸易新公司的筹组活动。这项意在向外扩张并打破葡萄牙人控制的活动在英国被称为“契丹探险”(Cathay ven-ture)。1580年,伊丽莎白女王又支持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进行环球航行。在弗朗西斯·德雷克满载着从西班牙船上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归来时,女王不仅慷慨地赏赐给他一万英镑,还加封他爵士头衔。英国海盗从此一变而为“皇家海盗”。英国都铎王朝创始人亨利七15世纪被亨利七世授予“海上将军”的世探险家约翰·卡波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