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3:32:08

点击下载

作者:孙仲仪,高天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试读:

前言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建设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在内的综合文化建设。因为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软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体现班级的精神。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当然,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反之,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想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图书,包括《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学习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生热爱劳动教育理论指导

1.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指导

如果问:“劳动光荣吗?”相信很多教师都会说:“劳动光荣。”劳动的作用是什么?恩格斯早就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活动,它既创造了社会财富,又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从事一定的劳动并在其间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立足于社会。所以现在世界各国的初等教育都比较重视劳动教育课,但是劳动教育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又怎样的呢?学生劳动的现状

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劳动甚至不会劳动。在班主任工作中,每天放学后的值日情况笔者都要在旁监督或者督促,经常会发现所谓的完成值日后,教室里仍然不干净,现在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不会,他们长大了怎么立足于社会?孩子们为什么如此不愿意劳动?出现目前这种劳动现状的原因(1)社会上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雅虎”到人才市场招聘大学毕业生,当招聘方问到“愿不愿扫地”时,竟惹恼了不少大学生。一位自称“可以胜任任何职业”的学生愤然离席,然后又折回来怒斥招聘方:“你们对大学生如此无礼,肯定招不到人才!”如此轻视劳动的现象还可以经常看见和听见。当看见环卫工人时,一些父母会说:“看见没有,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像他那样。”孩子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就这样被扭曲了。热爱劳动成了“另类”也就“见怪不怪”了。另外,在我们的报刊、电视里,对体育明星、电影明星宣传得很多,而对劳动模范则宣传得太少了。(2)家庭教育的不当后果。现在普遍存在学生轻视劳动现象的问题,父母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其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要求孩子埋头读书,不让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应该做的事,家长们都“代劳”了。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弱不禁风、厌恶劳动”等不良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也造成了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偏失。(3)学校教育的偏失后果

①教育思想的偏差,用劳动代替惩罚,劳动观念无形中被扭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学生迟到、早退,罚擦黑板一周;学生打架,罚打扫卫生区半个月;甚至考试成绩不理想,也要罚倒垃圾一周;如此等等,把本应由全体同学共同承担的班级劳动强加到部分违纪学生的身上,长此以往,自然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调皮捣蛋和学习差才劳动”的不正确观念。

②教育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较少,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也开设了一些相应的简单劳技课程,但是大都形同虚设。只是简单介绍劳动过程和步骤,没有开展劳动实际活动,相当于纸上谈兵,另外学校的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一般上劳动课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带劳动工具,一旦学生不带,那么课怎么上?如果学校的劳动室能真正起作用,里面的劳动工具是齐的,劳动课不就能落实了吗?可事实上,学校的劳动室真正用过几次?里面有和教材配套的设施么?

我们的教育如果长久如此,人人不爱劳动,社会还会进步和发展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可见,在学生中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活发展中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生活素质。劳动的重要性(1)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了“生存教育”,这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较高的劳动素质,一定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将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2)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手脑并用的劳动训练是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而且能认识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珍惜因劳动得到的荣誉,产生自尊感和尊严感。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美化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劳动教育(1)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有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特指培养重视和热爱体力劳动并形成相应观念的教育,让青少年对体力劳动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体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就无法与客观世界结合,就无法改造世界,没有体力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所需,哪一样不是劳动创造的?要让学生明白,劳动者最光荣。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受到尊重。(2)学习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感情

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者对劳动的观念如何。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必须意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早期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生活在和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以父母的行为做榜样,同时应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断增强子女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②学校采取措施,重视提高劳动素质。学校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生们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热爱劳动的意识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个育人的大集体,而班级是这个育人大集体中的一个小集合体。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励志、理想前途教育和人格培养,所以班主任要发挥自己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要在一下方面开展学生的劳动教育:(1)要注意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劳动光荣”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班主任的实际行动。在劳动观教育中,班主任不能只做夸夸其谈的“理论家”,更要成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2)创建“人人爱劳动”的班风。感受劳动的美,利用班会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创建“人人爱劳动”的班风。教唱一些劳动歌曲,让孩子们在歌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每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比如烧饭洗衣等家务劳动;安排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共同劳动,并评选每周的劳动之星。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而且能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密切亲子关系,增进家庭的感情。(3)教育中把劳动当奖励。不再作为惩罚的工具,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引导学生把劳动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感悟劳动创造的美妙心情,让劳动成为自身快乐的源泉。奖励学习进步的孩子为班级擦一天黑板;奖励课堂发言积极的孩子打扫一天卫生;奖励作业工整的孩子倒两次垃圾……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4)义务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学校劳动观念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劳动理论,掌握一定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参加简单的劳动实践。因为让学生树立爱劳动就是爱自己的劳动观,仅仅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

开设基础劳动技能科目

效仿国外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开始家务课,并用事实说话,切实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生活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今后生活打下基础,为日后成为社会人做准备。

记得日本国家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2.学生热爱劳动品质的教育指导

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职阶段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是中职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日制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中职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不仅关系到集体良好班风的形成,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劳动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动脑,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正确的劳动态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呢?(1)要教育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现在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2)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果实。要让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父亲,母亲,叔叔、阿姨或前辈们劳动的结果,因而要珍惜。学生应该做到:吃饭不掉饭菜;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图书;对家里的各种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袜等要爱惜。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用品、物件是经过许多人的劳动才制得的,不能随意浪费。(3)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有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劳动习惯呢?(1)身教重于言教。人的一生一直处于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入学之后老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好班级工作,并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员,当学生参加了一些劳动之后,对班级的感情就不一样。老师现在也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也要增强劳动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里发育。(2)订适当的班规。班规作为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班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学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是班规的内容之一。班规的条理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必须自己叠好被子,清理房间,打扫卫生等,班规也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作改变。聪明的班主任总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担当责任,履行义务,让学生在劳动方面日益成熟起来。(3)及时进行鼓励。许多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每个学生每次劳动的一点点进步,并及时进行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和表扬那些没有其它特长性格内向平时受表扬很少的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比如你得知学生洗了水桶后,可称赞说:哇,这桶谁洗的呀,这么干净。在比如说,打扫教室卫生时,班主任可以一直观察,盯住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干了什么活,在劳动结束之后及时进行点名鼓励这些同学,我这么做了,学生听了以后,比奖给他一块蛋糕还要甜得多,效果非常好。可以说“鼓励——价值廉成。”(4)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学生不参加劳动并非他们不愿意劳动,而是有些父母从小就不愿让他们参加劳动,连拖个地扫个院子也以为孩子干不干净,稍重一点的活就怕孩子累坏了身体,稍花些时间的活又以为会浪费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业,更不愿让孩子参与。许多父母在孩子求学期间包揽了所有家务,只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从小做家务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务的人要充实、幸福得多。而教育的秘诀却在于:使孩子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因此,学生住校离开父母是锻炼劳动意识的绝好机会。(5)自我服务。学生住校之后,个人卫生,内务卫生都需要自己来完成,有的同学从来没有洗过衣服袜子和叠过被子,这正是学生学会自己做事的决好机会,不仅能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尤其独生子女能及早摆脱对大人的过分依赖,养成好的劳动习惯,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6)做家务。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家里的活就干得较少了,班主任要在每次的放假之前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可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里种地,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家里卫生;开饭时可让他们帮着搬凳子、摆碗筷,饭后让他们帮收拾清洗碗筷和收拾厨房;也可以让他们帮家长一起刮土豆皮、摘菜、洗菜;这些事情可以使学生感到十分快乐,觉得自己长大了,能帮助爸爸、妈妈干事情了。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7)参加公益劳动。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劳动意识的一条途径。老师可以在天晴朗时带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居民区组织的一些公益劳动,例如,参加春天的植树,夏天的灭蚊蝇,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扫雪等;也可以带学生照顾附近的孤寡老人、军烈属;让他们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来培养劳动习惯,增强公益爱心。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1)认领班内一项劳动项目。坚持完成,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老师班长分配了,我就做;老师班长不分配,我就视而不见”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劳动的积极性,把班内的劳动项目一一列出,尊重学生的意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你愿意干什么工作,你就负责这一项。并且每组分设劳动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劳动情况。从班里的每一扇窗户的明亮,到教室内外地面的清洁,到每一行桌椅的排列整齐,甚至讲台、电视柜、窗台上的每一盆花都有专人负责。这样做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是神圣的,自己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是光荣的。(2)组内评选劳动红旗手。利用班会课决定进行每周劳动红旗手的评比,条件为:1.能够持之以恒;2.劳动效果良好。只要达到这两个条件的同学,都可以被评为劳动红旗手。评比形式为小组评选。而劳动红旗手的评选促进了日常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班内卫生状况日趋好转。随着劳动习惯的逐渐养成,班内卫生评比每周一次,渐渐变成两周一次,然后三周一次,学生能够坚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习惯了。(3)校园绿色行动。为强化习惯的养成“心动不如行动”,让学生把热爱劳动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更能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利用业余时间打扫学校的公共区卫生:有捡瓶子,有捡垃圾的,有扫地的,还有清理卫生死角的……当学生回到教室后,在教室里发现垃圾,都能够自觉的捡起来。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从而逐渐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4)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劳动表现。借助学校家长会,除了谈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之外,要说上几句孩子劳动方面的表现,这样家长也可以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表现,并对劳动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做好假期在家劳动的安排,请学生在开学时交回《致家长的一封信》反馈表。这一活动将对学生的劳动习惯的培养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向家长发出倡议,建议给学生更多的劳动锻炼机会,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恰当的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把培养劳动态度与习惯与班级体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以激励为主,逐渐建立以劳动为奖励的机制,而不是以劳动为惩罚,可以有效的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自觉劳动习惯。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到劳动是中职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为我们将来的定位就是技术工人,并且在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

热爱劳动,戒奢尚俭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华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所得出的真知灼见,是炎黄子孙最引为自豪的优良传统。“八荣八耻”中也强调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更应响应号召,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成才先成人,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因此我们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是坚持思想教育,重视政治思想和品德的培养,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渗透德育,我们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2)坚持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把“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落实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会做人”行动的系列活动,以“请把我关紧,别让我流泪”、“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暖化出一把力”、“珍惜纸张一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等适用小学生的公民环保公约,使学生得到打动身心的教育。(3)以实例促学生思想发展。通过讲解领袖等革命事迹如:毛泽东做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周总理也这样做出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

当前社会上有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去盲目跟风,做出超出我们经济能力的各种消费。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如果我们养成了这种铺张浪费的习惯,即便是有金山银山,也满足不了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大手大脚的花钱,对于各种劳动的逃避,非但不是一个人所谓“个性”、“能力”的象征,更是一种让我们值得为此感到羞耻的不良行为。(4)以评比促学生养成好习惯。实事求是地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名牌”,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从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即使家庭条件再优越,也不应攀比,成为学校的“大款”,社会中的“贵族”。这些都是我们班级“节约标兵”评选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更好的实施。(5)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习惯

①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老师应要求和指导孩子从小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如叠被、钉扣子、整理书包等。孩子开始做这些事情时,难免不像样,家长、老师不能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否则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从而诱发厌恶劳动的心理。当孩子的劳动有不足时,家长、老师应首先肯定孩子,然后耐心、亲切地指其出差错的原因,并当面示范,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方法和技巧。

②教育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家长应及时安排孩子做一些适合其能力的家务劳动。如吃饭时排筷子、端饭菜、洗碗、扫地倒垃圾、购物等。不论事情的大小轻重,每一件家务事尽可能都让孩子参与,每一件家务事都让孩子试一试。这样,孩子不但会提高做家务事的动手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会逐步增强家庭责任感——我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中的事我有责任承担。

③教育学生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家长、老师应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公益劳动,如打扫教室和校园、植树种花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服务劳动。这是培养孩子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家长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多做集体的事是吃亏的。家长应该懂得这样道理:你的孩子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得多,得到集体和社会的回报也会多,因为一个人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于你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大小。

崇尚热爱劳动,戒奢尚俭,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强人的责任感、进取心。

4.培养孩子爱劳动习惯的方法

做勤劳爸爸,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创造财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童年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

家教案例

王灿很小就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6岁时,他负责给家里的盆景浇水,7岁时,每天清晨,他要早早起床到楼下取报纸和牛奶。爸爸看着他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地独立,心里很高兴。

爸爸常跟他讲自己当年勤工俭学的故事,王灿也激发了劳动热情,他选择在暑假打工赚零花钱。王灿热爱劳动,爸爸也一直支持他。现在,王灿只有13岁,却已经有了1万块的存款,这些都是他通过劳动赚取的。

王灿独立性强,品学兼优,个性坚强乐观。他最大的特点是勤奋,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中,王灿都愿意以勤奋获得最优的成绩。

劳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技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孩子的许多生存技能都是在劳动中获得的,劳动给了孩子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还能有效调节大脑。

童年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劳动并非和痛苦相连,它也可以是愉悦的体验。爸爸要做的事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劳动的愉悦,让孩子借助童年时对劳动的美好体验,走上热爱劳动的道路。

孩子不能只一心学习不爱劳动,劳逸结合才能发挥潜能。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他的综合能力才会显著提升。(1)培养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孩子要形成勤劳的品质,需要具有“劳动光荣”的观念。爸爸要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孩子也就会喜欢上劳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孩子要从小铭记于心的。孩子要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活动。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才会喜欢做个勤劳的人。(2)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自我服务也属于劳动范畴。爸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就是在鼓励孩子劳动。在孩子两三岁时爸爸就让孩子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庆振在家里是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爸爸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他就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爸爸无微不至的照顾。

今年他上幼儿园了,吃饭、穿衣这些事情还是由爸爸代劳。在幼儿园,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个橘子让他们吃,庆振拿着橘子竟然哭了起来。老师询问之后才知道,他在家里根本就没有自己剥过橘子,所以才会哭。

老师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庆振的爸爸,爸爸这才知道自己在教育方面所犯的错误。于是他有意识地开始教育庆振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整理玩具。没过一个月,庆振就学会了很多简单的生活技能。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手能力就会逐步增强,生活技能也会慢慢得到提高,就会摆脱对父母的依赖。(3)要求孩子分担家务劳动。孩子在幼儿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务劳动充满了热情,爸爸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无论大小,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四岁的江帅很爱劳动,看到爸爸在扫地,执意要帮忙。爸爸把扫帚递给他,他很认真地把瓜壳、纸屑扫进垃圾筐里,看到有“漏网之鱼”,就会马上补救。不到半个小时,江帅把地扫得干干净净。

一次,爸爸要修电风扇,也让江帅来帮忙。他的劳动热情非常高,兴致勃勃地帮爸爸拿东西,还非常专心地看着爸爸修理。从那以后,爸爸只要做家务,都会请江帅来帮忙。

爸爸别怕孩子干家务活慢、质量差,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孩子的技能是在反复实践中提升的。爸爸多给予孩子鼓励,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乐于做家务。(4)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爸爸可以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地点,让孩子看到劳动中的爸爸。孩子观察了爸爸的劳动环境、劳动状态,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劳动。孩子最终要参加社会劳动,爸爸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明白爸爸是如何用劳动创造财富的。

爸爸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需要劳动,劳动是光荣而伟大的。爸爸要将劳动的热情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理解社会劳动。

5.让孩子爱劳动巧劳动的教育指导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456名青年的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不难看到,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即参加劳动,对其发展躬促进功能。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但在这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几个方面:(1)做事要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己及人。孩子做事,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9岁的孩子,父母可让他扫地,却不能让他拖地,因浸湿了的扫把太重,会超过孩子的体力,如强制他拖地,一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不敢拖;二是会以为父母虐待他,以至产生怨恨情绪。(2)做事要启发自觉性,恰当鼓励,持之以恒。启发自觉性就是逐渐让孩子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开始,一般都是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孩子去做,以后,家长不再提出具体要求,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则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家长只是适时点拨。在孩子做事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

同时与鼓励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孩子做家务,难免笨手笨脚,难免做错事,这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谅解与宽容。

做错事,犯错误,家长要指出问题所在,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应该如何做。过于严厉的批评,琐碎的捞叨。是极容易扼杀孩子劳动热情的。(3)做事要引导孩子多动脑,多体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盲,做事也经相导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动手中动脑。在做一件事之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先想想准备怎么做,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

孩子做事后,父母要和孩子一道体验劳动成果,这可以增强孩子自豪感、成就感。如衣服洗干净后,父母与孩子—起看看,说句“多漂亮”;房间打扫干净后,父母—起去房间坐坐,脸上现出幸福的微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更乐意更自觉地去做事。

6.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教育指导

劳动使世界更美丽,劳动使人民生活更富裕。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无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无产阶级的劳动观。

近年来,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忘记了这一条,开始看不起劳动,看不起劳动者了。尤其在对青少年教育上,忽视了这一条,以至使不少儿童从小就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如任此现象发展下去,将会影响整整一代人,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家长,有许多只抓孩子读书,不抓孩子劳动,在他们眼里,读书好了,孩子才能有出息,才能飞黄腾达,于是他们甘心自己“做牛做马”,将所有劳动全包,为了孩子读书,以牺牲孩子的全部劳动作为代价,这是不可取的。君不见有的大学生由小到大,从不洗衣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北京上大学,自己的衣服还要老母亲从南方乘飞机来洗,或者邮寄到家里叫母亲洗。有的大学生嫌伙食不好,经常叫家长不远千里乘飞机送好吃的东西来。有的孩子从不做家务,偶而洗两次碗,扫两次地就开口向家长要钞票奖励。有的学生放假回来,连宿舍清洁工作都要叫钟点工,自己不做……凡此种种,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由于家长的错误教育,由于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中国儿童的劳动观念普遍淡薄,劳动时间普遍很少。据一个调查显示:美国孩子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

可见,中国孩子的劳动观念及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何等严重啊!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即使富裕家的子女,收拾房间,帮助洗餐具,外出购物,擦洗鞋子,浇花,耕土,擦洗汽车,人人都做,人人都会。

德国小学每周有两节手工课,内容包括折纸、编织、木工、制作陶器。中学设有劳动学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既要学习劳动价值于报酬,工人基本素质等理论,还有学会制图、绘画等实用技能。德国中小学都设有专用教室,分为金属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和编织五大类。家长深知要让孩子不做寄生虫,就要教会他们劳动的技能。

日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日本小学开设图画课、美工课、家庭课、生活课、校外学习课等,孩子们学会逢纽扣、洗衣服、使用剪刀、做日本菜……美国学校都设有一些供选修的劳动课程,如电焊、机械加工、农业和牧业等。这些课程不但能满足孩子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从小培养孩子对劳动的热爱,受益一辈子。

相比他们,我们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分率。分数,分数,满脑子分数。学校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片面化。家长将孩子的培养目标简单化,读书就是一切,一切为了读书。孩子将奋斗目标错误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从小抓不抓孩子的劳动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做人,成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头等大事问题。从小不热爱劳动,不参加劳动,以劳动为耻,就会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好逸恶劳,就会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社会,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孩子容易染上极端自私、极端无能的心理。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是绝不可取的。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全社会人人关心的大事。学校、家长、学生应该通力合作,在社会上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良好风气。家庭教育责无旁贷。从孩子懂事起,家长要手把手教会孩子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校教育更为重要。要把学生热爱劳动,参加劳动作为教育和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习技能,与学文化一样重视,一样考核,一样打分。学生自觉也非常重要。学生从劳动中体会乐趣,劳动中学会本领,劳动中领会人生。将劳动作为学习的必须,生活的必须,自觉的,愉快的参加劳动,不管是苦的,还是累的,不管是否有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和奖励。

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不劳动可耻!不劳而获者丢人!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个个争当劳动的模范!

7.小学生劳动观念教育指导

现在的小学生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环境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渡。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五六年级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擦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

他们不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艰辛而光荣的道理。他们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由于不少学生很少参加劳动也不主动帮助家人,从小就滋生了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思想。

如大扫除时,许多学生表现出挑轻怕重,嫌脏嫌累现象;而扫地又扫不干净,擦窗擦不干净;有的不能按时做班上的清洁卫生,有的甚至鄙视劳动。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惰性思想严重,“怕”学习。课前怕预习,上课怕思考,怕回答问题;课后怕作业,怕读书,怕问老师同学,更不复习功课。学习上听之任之马虎了事,作业时没有笔没有墨、没有应备的本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甚至从来不做家庭作业。

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成绩不理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有懒惰、不爱劳动造成的。

然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当代学生身系国家的未来,肩负历史的使命。我们的国家能否繁荣昌盛,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青少年这一代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有没有劳动观。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因此,学校要培养一代新人、有用人才,就需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懂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创造美。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儿童的劳动技能,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大量事实证明,劳动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家庭只知道片面关心“心肝宝贝”的“吃和穿”,而忽略了对“心肝宝贝”的劳动教育。有这样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个冬天的早晨,一名五年级男生可能是因为当天起床慢了,来不及吃早饭,匆忙赶到学校上学,他的老奶奶紧追其后来到学校送早点,老奶奶很有耐心,直等到课间才把孙子叫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孙子直挺挺站在走廊,两手自然下垂,老奶奶手持早点,直往孙子嘴里送,并小心翼翼的看着孙子一口一口的嚼,嚼完一节再往里送一节,然后再换饮料往孙子嘴里送。这样的场景,您说是不是“奇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居然还享受婴儿般的待遇!我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怎样过日子。

劳动教育应当作为德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教师群体要对劳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事,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生活困难大的病人收拾院落、清洗生活用品等力所能及的劳动,营造爱劳动的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都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小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

学生的情操会在劳动中得到陶冶,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因此而降低。一句话,劳动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8.小学生劳动素质教育指导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把进入重点学校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和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劳动教育,而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培养,忽视了劳动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有位伟人说过,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最光荣,特别在目前形势下,劳动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效。本文学校的实践略谈小学生劳动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1)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开荒地。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在家帮妈妈做什么家务。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孩子说:我的妈妈天天都打麻将,所有家务都是请工人做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你考试成绩好,家里的事就不用你做了,抓紧时间学习吧。他们生怕多做家务会影响学习时间。还有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懒”字,讨厌劳动。如此种种,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在如今,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缺失。

怎么办呢?难道我们的教育只是培养“精英”,只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人?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在全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蔬菜的劳动教育。(2)全体动员,开展劳动竞赛。各班领受任务后,即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劳动的动员,首先,在学生中开展讨论,如:你认识的蔬菜种类有多少?你知道蔬菜是怎样栽培的吗?你渴望创造财富吗?你知道种菜也是创造财富吗等等?同时给同学们宣传劳动的意义,让大家明白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让大家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尔后作出具体的安排,下达任务目标,制定竞赛方案,短时间内,同学们都会跃跃欲试,劳动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织学生进行开荒,平土。同学们有个别曾经帮家人种过地,而更多的同学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活动,但他们对劳动充满了热情。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同学们的劳动参与率达到100%。

土地平整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访问老农以及互相交流,根据这里的土质来确定自己所种植的品种。可以种植辣椒、茄子、豆角、芋头、南瓜、生菜、花生、玉米、向日葵等十多个品种。各班选定品种后,适时地下种、淋水、施肥、观察。

通过劳动,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居然能够创造财富,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1)劳动基地是科普基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科普。对学生进行科学普及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到植物的播种、发芽、生长既施肥、管理等全过程。从而对植物的生长有了初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校在菜地的周边树立了蔬菜种植科普宣传牌,图文并茂,上面有蔬菜的种植技术,其中包括各品种的学名、俗称、生长所需的温度、生长的周期,田间管理等。

各班还设立观察记录,对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定时写观察日记。观察种子的发芽,长叶,分枝,开花,结果等。记录了植物生长的速度,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淋水,出现的问题,开花的时间以及结果的喜悦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定时将这些记录公布以让大家共同分享。

通过劳动,我们的学生开阔了视野,增添了阅历。(2)劳动让学生渴望知识。通过活动,同学们更加认识到,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必须提高自身能力以及全面素质。

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有靠我们的双手去学会改造和创造世界。

也就是说,我们的理论知识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另外,我们所学的理论本身就是指导实践的。通过劳动,让我们的学生能深切地体会到伟人提出的“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劳动锻炼,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同学在体力上得到锻炼,社会阅历更加丰富,情操得到熏陶,同学们更加深切地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变我们落后的面貌,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就只有更加认真地读书,掌握更多的本领。劳动使同学们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更加有责任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在劳动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增进了团结,培养了协作精神,也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学生由于对种植蔬菜产生浓厚兴趣后,放学后想的是如何种好自己的地而不是想到去网巴。劳动还能通过刺激大脑,缓解压力,劳动使人心灵手巧。对学习大有帮助。提高自身能力以及全面素质(1)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我们的劳动教育从开始就与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劳动,让学生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才懂得父母每天是多么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生活。懂得感谢父母。(2)学生学会回馈社会。回馈社会,我们劳动教育计划中已明确:劳动成果收获后,每个班将这些成果送给各班所联系的本社区孤寡老人。劳动基地开创能够初步在学生中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我们也能体会到,我们的劳动基地,不仅仅能收获物质成果,同时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及情操的熏陶。

学校可以开展以“学会感恩”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活动。要在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上下更大的气力,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不断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学校发展新路子。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大部分不愁吃不愁穿,但他们不是吃成小胖墩就高得像豆牙,真正健壮的不多。我们的劳动教育,恰恰就锻炼了学生的体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科普教育。经常性的劳动,又改变了他们对劳动的看法和对参加劳动的态度。

9.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孩子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重大意义。

当前的小学生尚具有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劳动的重要,但很缺乏劳动的习惯和技能,不少孩子在生活中懒惰成性。根据调查220名l~6年级学生,每天早晨起床自己收拾被褥的仅占26.4%,饭后经常洗碗筷的只占13.2%。其中五年级学生,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小衣物占64.1%,倒垃圾占62. 2%,帮助烧饭菜占20.9%,拖地板占42.9%,扫地、擦灰尘占55.5%,买菜占25.8%,洗衣服占28.5%。以上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懒惰问题很严重,缺乏劳动习惯,对自己应当干的事,甚至连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条件日益优裕,不少家长对子女娇惯,什么活儿也不让孩子干。据调查,有的低年级的孩子早晨起来伸出一只胳膊让妈妈给穿袖子,又伸出另一只胳膊让爸爸给穿另一只袖子;有的早晨起来伸着脖子等家长给戴红领巾,伸出脚等家长给系鞋带;连刷牙都由家长挤牙膏。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怕累着孩子,把学校的值日劳动也包起来,亲自去代劳。这样,大部分“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他们或是不爱劳动,或是不会劳动,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劳动教育。

劳动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觉悟,而且能发展智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才能和天赋的起源在他们的指尖上,形象地说,从他们的手指淌出涓涓细流,汇成创造思想的源泉。”这位教育家告诫人们不仅要把劳动看作生活的必需,而且要把劳动看作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多方面表现。

劳动能培养孩子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人民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四化”大业的主力军。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珍惜是与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密不可分的。种粮的农民绝不会把馒头、面包扔掉。制造桌椅的工人,也不会用刀子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姓名。自己洗的衣服穿起来在意,自己烧的饭莱可口,自己种的花草爱护……劳动将使孩子逐渐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劳动还可以促进意志品质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意志形成的过程。

例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打扫卧室,没有相当的意志力是不可想象的。

再如自己洗衣服、倒垃圾、刷厕所等劳动,没有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是不行的。不难看出,劳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独特的作用。劳动是孩子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劳动首先是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时他才渴望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的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劳动的快乐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使劳动不成为额外的负担,家长千万不能用劳动惩罚孩子。如果孩子形成了一种成见,劳动就是惩罚,这给整个教育工作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我国人民有一条金科玉律,任何劳动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很尊敬地和电梯女司机、邮递员、清洁工打招呼,就会使孩子明白一条十分重要的真理:日常的平凡的劳动都是很重要的,在我国一切劳动都是受尊敬的。

在劳动教育中,不能溺爱。认为“孩子小,大人干就行了。”或者认为“学习就够累的了,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往往孩子应该做的事,就由大人代替了。这是不对的,要想改变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真正认识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1)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以说是最经常、最基础的内容。它是劳动的起点,又是其他劳动内容的基础。

①什么是“自己的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事”是属轻微的劳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力所能及的事,如学习方面的削铅笔,包书皮,整理书包,准备文具等;生活方面的穿衣、洗漱等;集体方面的值日、扫除等;家庭方面的做饭、洗碗、扫地等。

②放手让孩子干自己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自己的事,既不要怕累着孩子,也不要怕孩子干不好。要想培养孩子会做事,就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份劳动任务,如铺床、缝扣子、热饭、洗小件衣物,准备上学用具等。当孩子干得好时,要给予表扬,孩子干得不好时,家长要给以指导,千万不能责骂或挖苦讽刺。

③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家务劳动有难有易,开始不要让孩子做复杂劳动,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要求,让孩子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由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有时不能平衡,往往心到手不到,干事拖拉,丢三落四,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要认真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让孩子重新做,达到家长满意为止。

④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使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尽量多和成年人一起劳动,对成年人来说,劳动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共同感受劳动的快乐是自我教育的第一步。”当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时,他的内心会流溢着自豪和欢乐,会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做人的尊严,因为这是他劳动所得。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良好习惯,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事做起,在自我服务和家庭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2)艰苦朴素、勤劳节俭。今天的孩子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的,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家长给买什么,只要孩子开口要,家长就千方百计地去满足。孩子们所要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了,丢了不找,坏了不心疼,不知道爱惜。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让他们知道“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是我们的“传家宝”。

教育孩子不乱花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在孩子身上肯花钱,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很多孩子,平时口袋里的零用钱已从过去的几角钱,变成几元钱,十几元钱,甚至更多。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家长给孩子带了满满一书包吃的东西,烧鸡、鸡蛋、香肠、面包、水果、糖、饮料以外,还给不少零花钱。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毫不吝惜,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有的学生口袋里有钱,就常去玩电子游艺机,买不适宜的书或看不应看的录相。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不但影响学习而且发展下去容易变坏。

所以,家长要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把钱攒起来,购买文具、图书,养成从小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朴素节俭,对孩子的成长是无声的教育和影响。

总之,要让孩子在自我服务、家庭劳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好品质;培养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使孩子在家庭这个摇篮里健康成长,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少年时代。

10.低年级学生劳动教育指导

一年级学生的劳动能力低下,不但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还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关。因此,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显得越发有必要。(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要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光靠老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密切配合。列出一年级小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洗脸等,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对于一些自我服务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要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否则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2)在家主动做家务。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家要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家务劳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知识、技能,养成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一年级的学生因年纪尚小,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可布置学生帮父母洗筷子、洗碗,扫地、倒垃圾等,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3)做好值日生工作。学生参加班级劳动,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值日生要从基本的“把地扫干净”、“桌椅排整齐”、“窗户擦干净”、“扫把排整齐”、“垃圾桶倒干净”……等等入手,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并在值日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激起劳动的欲望。

了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同时学习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让学生用实际行动高唱一曲“我有双勤劳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用他们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1.低年级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培养

热爱劳动的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及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使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校积极地参加班里的劳动,当好值日生。还要使学生知道衣食住行来之不易,要节约水电,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爱护学校桌椅、设备以及花草树木。围绕热爱劳动的教育内容,开展以下的工作。(1)针对情况,开展教育。可以将本班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不爱也不愿劳动的学生;第二类:视劳动为游戏活动的学生;第三:具有强烈劳动意识的学生。

针对三类学生,为了使每位学生都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使每位学生都热爱劳动。对第一类不爱也不愿劳动的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校配合,促使学生进步。同时发挥优劣互补的作用,将热爱劳动的学生与不太爱劳动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成为同桌。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影响下,孩子们渐渐懂得了该如何做值日。

先洒水,后扫地;擦黑板,抹桌椅;

对齐课桌倒拉圾;清洁工具放整齐;

关好门窗回家去。(2)从扶到放,开展值日。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一年级小朋友,决定了班主任开展值日工作只能从扶到放的循序渐进。同时也决定了必须要以最精细的分工来合作完成值日工作。为此可以将工作任务分成若干项:洒水、翻凳、扫地、擦门、窗、柜、台、桌、椅,整理卫生工具、倒垃圾、打水、排桌子、拖地、关窗、关门、擦黑板、讲台、整理讲台、队角,管理饮水机的卫生等等,形成了事事有人干的局面。再利用“捡豆”效应,由热爱劳动、工作能力强的小朋友胜任值日组长,再由班主任对昨日值日情况做出评价,表扬并奖励先进者,总结值日生的优点,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孩子们渐渐认真地打扫卫生了,速度也快多了。(3)为人师表,树立榜样。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即所谓的“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平日里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12.小学劳动课的劳动习惯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魏书生认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教育家洛克则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

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就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肯定应该是一个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可思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教育应当培养对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他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如果形成了不良习惯,要想改过来则谈何容易,会让人一辈子吃亏。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谓是用蜜水泡大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反而易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

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一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其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从经一事长一智的角度考虑,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做一项重要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全面理解大纲教学目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多项,其中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学生一旦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了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会更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对大纲教学目的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可把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但是小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落实教学目的中使小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决不可以偏概全,就轻避重,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流于形式。系统把握、使用教材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中原油田所用的小学劳动课本是由河南省教委教研室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编写的。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构成了上述四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

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在于小学劳动课教学一般是一学期使用一册课本,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孤零零地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那么,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链条。

因此,教师在使用小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渐近性。认真搞好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

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艺术,克服种种困难,为进行劳动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坚决杜绝像进行语文教学那样只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的现象,切实组织指导小学生搞好劳动实践。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要在课外组织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

总之,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善劳动课考核办法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劳动课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劳动表现应写进操作评语,劳动课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办法对考核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诸内容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

因此,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法。

例如关于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当然应该考核。对于小学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在中年级劳动考核中,除了对洗餐具、茶具等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仍应予以考核,以防止出现小学生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拉倒,到头来只做最后学的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从而促使小学生把有关的家务劳动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考核人而言,可以因内容不同而异。

如考核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就应该向学生家长负责。届时劳动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家务劳动考核表交学生家长填写,表中宜列上学生所学过的全部家务劳动内容,如铺床、叠被等,每项内容下再分几种情况,如依次分为“经常”、“比较经常”、“偶尔”、“无”等几类,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在表中打“√”。这样,劳动课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家里却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让家庭甚至社会参与一定的劳动课内容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一是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热情地予以表彰,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是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其力量比有声的说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

13.农村小学生劳动素质教育指导

五、六十年代,一提到“农村孩子”,给人印象是“朴实、勤劳”。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小学生都会干家务活,平时一放学和星期日,有的提着篮、背着筐、拿着镰刀去割草,有的喂鸡鸭放牛羊,有的还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劳动光荣”思想在社会上很盛行。

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方面重文轻劳思想作祟,社会上、农村中普遍存在着一股“望子成龙”、“跳农门”思潮。学校受应试教育束缚,明显存在片面讲分数、追求升学率倾向,忽视学生劳动教育。这个时期,农村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明显淡化,不爱劳动、害怕劳动现象很普遍。

进入九十年代,不论是杜会舆论导向,还是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宣传、领导力度都是不够的。学校对于劳动教育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农村小学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他们“骄”“娇”两气。随着农村经济模式变化,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存在不爱农、不学农、不务农的现象,对农村小学生影响很大,使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炼,缺少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少农村小学生也养成了讲吃穿、乱花钱、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依赖父母。

农村广阔天地曾滋润、养育了一批批朴实、勤劳的农家孩子。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生不爱农村,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技能低下的情况比较严重。发现如下几种令人担忧的趋势:(1)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小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2)农村小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3)环境变化起着一定熏染作用。搬迁到城镇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劳动内容、场所减少,劳动习惯养成更差,极少参加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基本不参加。

综合上述,学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结合正面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努力去改观这种现状。加强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1)要重视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劳动教育新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育和各种培训已成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他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

当前,我们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既要让小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目的,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理,又应让他们知晓劳动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两大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劳动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劳动不再是谋生一种手段。体力劳动的强度日益减轻,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在被更带有知识性和脑力性的生产劳动所取代,但不管是劳动形式变化,还是劳动价值的变化,社会现代化既需要培养大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少大批的工人、农民,不能缺少大批的热爱劳动、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普通劳动者。从我国国情来分析,更是如此。

因此,我们必须组织和指导好农村小学生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简单生产和科技劳动,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磨炼意志,增强体质,陶冶情趣,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培养自力更生和创造精神。(2)劳动教育要体现知行结合原则,特别要重视体验教育。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力度,明确劳动教育任务、目标,开设好劳动教育课。

教育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劳动习惯,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还要让小学生明白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代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在成才过程中,劳动是必修课。

要注意优化劳动教育环境,如在餐厅醒目的地方,张挂一些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等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标牌,经常展示一些农村小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校园劳动的照片,起到宣传作用。

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劳动教畜资源,加强劳动基地建设,开展好劳动实践活动。这对乡镇农村学校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

我们还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安排好自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一些简单生产劳动,我们还开展“当劳动小主人”活动,教育和要求小学生自己事自己做,自己东西自己洗。

学校还经常组织一些校园劳动,如辟出一些绿化地交给小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采购树苗和花种,亲自动手种植、浇水、管理,命名为少年林等。对没有成活小树,他们还会分析原因,到第二年的植树节,他们就会及时补种。这些小学生有空就去观看亲手种植的小树和盆花,心里甜滋滋的,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欢乐和幸福。

通过这些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农村小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熏陶、情感交融、意志培养、知识积累、技能互补。(3)劳动教育要注意针对性、艰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根据市情、县情、乡情,学校可以自编一些劳动教育乡土教材,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采的“趣味型”“知识型”和“艰苦型”相结合的劳动竞赛。

如进行穿衣服、系鞋带、洗手绢、洗衣服、穿针线、钉纽扣、包书皮等生活自理技能表演;进行剥豆、削土豆皮、削水果皮、包水饺等家务劳动比赛;进行挖坑种树、挑土负重简单生产劳动竞赛;还可开展一些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劳动竞赛。同时,评选出一批劳动小能手起示范表率作用。特别是小学生的劳动成果获奖或予以认可后,他们喜悦的心情无法形容。小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回家就练,手剥疼了也不叫苦。这样既有利于变被动劳动为自觉劳动,又有利于坚强毅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劳动教育发展。(4)要通过立法等手段,保证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参与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有必要制订劳动教育法规,促进我国的劳动教育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学校应坚持劳动教育制度化,建立劳动检查、总结、评比制度,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案,定期对学生劳动认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劳动习惯、劳动成果进行考核鉴定,并将劳动教育达成度作为班级评先和个人操行评定、三好学生评定基本依据之一。学校要经常分析研究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利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劳动教育。

人类离不开劳动,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即使国家进入到现代化程度很高阶段,也同样离不开劳动。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劳动是立国之本;对于个人来说,劳动是成人之本,成才之本。从我国国情分析,农村学生始终占全国青少年的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是现代教育需要,是现代化建设需要,是21世纪需要,是农村学校当务之急。

14.农村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导

提出课题的背景《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它与德、智、体、美四育列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方面,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加强对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

当前农村小学有些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主要是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文化学习上,家庭劳动教育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上述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等等,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

我们及时地向家长广泛宣传子女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家长的育人意识和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通过家庭、学校的共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和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利用班队会、午会课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因此我们注重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一定的社交能力。

不知不觉中,孩子变得爱劳动了,教师反映班里的事大家抢着干了,周边群众反映学生随意采摘花朵,破坏庄稼等不文明的行为也少了,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通过劳动可以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主动自觉地承担些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和睦,在学校社会,孩子们通过一些集体性的公益性的劳动可以使孩子养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质。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

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家长们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实践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3)制作时间内容记录卡。确保劳动的落实,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

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少先队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课堂,紧紧抓住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针对性地开展分年级主题队会活动,以“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爸爸妈妈我能行”等为主题的班队,从学生自身着手,中高年级由自己,低年级由家长帮助制定好一周劳动计划,并邀请学生家长一起观摩队会,参加亲子劳动小竞赛,提高家长的家庭劳动教育意识和学生的劳动兴趣。

同时结合五小行动评比出能为集体出力,为他人着想,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小主人和孝顺父母,主动做家务的小帮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抢着做的小能人,通过橱窗、红领巾广播台等宣传途径加以表扬和激励,从而以榜样的力量辐射全体,激发学生争当小标兵的浓厚氛围。少先队的争章活动中各年级有不同内容的自理章,五小行动中的小帮手,每天的值日生工作,定期的大扫除活动等劳动教育的资源,使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

家长价值取向的理性化和对孩子期望的合理性,教育心态和行为上的逐步归于理性。学生养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提高,养成较好的人格品质。

15.弱智儿童劳动意识培养指导

如何让低年级中度弱智儿童知道为什么要劳动,怎样劳动,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精神。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精神,就要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爱劳动的情感,实践是:

首先让学生夸夸自己的父母(或长辈)是如何能干,从对能干父母(或长辈)的热爱中引导他们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再给他们讲故事,看图片,了解工人叔叔农民伯伯他们是怎样辛勤劳动的,让他们从图片中了解到钢铁是怎样炼出来的,漂亮的玩具是如何经过一道道工序由叔叔阿姨做出来的,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田埂上稻谷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怎样辛勤耕耘的。最后让学生就有关的知识内容说说,念念,唱唱,跳跳。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弱智儿童不但从理性上认识了劳动,更在实践中逐渐了解了劳动的重要性,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爱劳动是光荣的。(2)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掌握日常生活的本领,首先让弱智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摆好自己的桌椅等一些日常的劳动技能,具体方法是先请能干的学生做一遍,然后老师再示范讲解正确的操作过程,结合劳技课比比谁做得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其次要求学生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在家里帮助父母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捡菜等。在学校帮助老师擦窗台、摆桌椅、清扫包干区,定期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让学生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成人劳动,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如学生在“工厂”里制作各种玩具,用纸析出“猴子”、“裤子”、“衣月良”、“皮球”、“小乌”、“帆船”后,送到“商场”,当看见有许多人来“买”,学生便会产生成功的体验。

最后,发挥自然角的作用,让学生轮流照料自然角。这样学生既获得了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又学到了墒单的种植管理技能。(3)创设劳动环境,养成劳动习惯。首先让学生轮流做值日生,要完成各项工作,像擦桌椅、清扫等,逐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一些缺点,熟练劳动技能。

其次根据弱智儿童的劳动能力,要求每天到校后把教室内外打扫干净,老师天天检查督促,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天天劳动的习惯,劳动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最后让学生去厨房帮阿姨捡莱,拔拔花坛中的草,清扫校园,让弱智儿童在为别人做好事的同时又一次锻炼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光荣。(4)校内校外相结合,巩固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弱智儿童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做些小家务,让其父母说说孩子多能干。老师还应经常和家长沟通情况,商讨好的教育方法,如此持之以恒,弱智儿童定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16.青少年劳动意识的教育指导

社会主义教育把劳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学生参加劳动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本文针对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适应四化建设。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为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开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当前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对劳动课不重视,对劳动有厌恶感,在劳动中消极怠工,应应付付。导致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劳动活不会干,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去作用不大。社会主义的学校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如果学校不注意从各方面的教育入手,那就会偏离方向、尤其忽视了劳动教育确实是十分危险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完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参加劳动的思想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德育的发展。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及原因

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为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目的为出发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开设劳动教育课产生了怀疑,出现了问题。(1)学生对劳动课不重视,把劳动课当成负担,在劳动中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在上学的学生很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过分溺爱,家中的一切家务都由家长“承包”了。长期下去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学生中学毕业了,还什么都干不了,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学校搞建校活动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带工具,有个别家长认为送到学校是念书的,不是劳动的,对学校有意见,长期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还在人们头脑中存在。(3)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促进德育的发展。目前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不重视,只求升学率,对劳动教育偏废了。劳动教育技术课图了形式,教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认为劳动技术课就是劳动时好好干就行了。产生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只重视其他的课,对这门课是可有可无,不讲求效果,只看表面现象,使学生缺少正确的劳动观念。又没有受到基本生产技能的专门训练,就必然会影响四化建设的步伐。(4)学校开展服务性的劳动和公益劳动,有个别师生怨声载道、不愿意参加,出现在劳动中不带工具,应应付付,观念模糊。主要是学校没有经常开展服务性的劳动,学生对这些劳动缺乏知识与技能。(5)现在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不发展,除了上文化课还是文化课,加班加点,使大部分学生体力下降了。出现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产生以上种种原因是新形势下不可避免的,应强化劳动教育,认识其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

以道德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通过明确意义、培养习惯、学习技能,综合评价,建立制度、巧妙管理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开展一听、二看、三议活动。在学生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人物和场面,学校要经常把劳动模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带领学生上社会去看。去调查研究,看劳动人民他们是怎样从事建设祖国的劳动和为他人工作的,看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的劳动场面,使学生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思想感情,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

在劳动教育中经经常开展议论,以树立劳动光荣感作为劳动教育的基本点,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劳动不分贵践,劳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造福,经常开讨论会、演讲会,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性。(2)要坚持上好劳动课。生产劳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手的灵活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劳动技术教育还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劳动课上,在讲一般的劳动技术的同时要广泛地介绍劳动知识,通过擦洗、修理、种植,让学生认识物质的特点,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内容。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个人的实践关系,劳动教育与其它教育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受到劳动教育,才能学到本领。因此在劳动课中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3)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实际上就是头脑里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就是在重复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系统,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人们在行动上就会做出自然的反应。比如学生早晨到校值日的习惯,早晨到校自然而然地去找笤帚扫地,不用别人督促。就成为一个人的内心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常开展劳动评价工作,充分利用综合评价做导向,激励、改进评定的职能,使评价方法逐步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

针对青少年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评价方法上也要有不同的侧重: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根据他们富于模仿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身边的榜样身上最直观地看到爱劳动的孩子的具体形象,使榜样对他们习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的头脑形成理想人的形象,因此,低年级的评价工作坚持以表扬,点评为主的方式进行。

在每次劳动结束后都要进行评价,进行记分,同时以表扬出光荣形式,强化评价的导向和激励的职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后的愉快,把劳动变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天长地久便发展为习惯了。

在组织评议时,对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疏导,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提出克服的办法,对学生的劳动技能的缺乏进行补课。同时利用评价导向,评先进,树标兵,造成既竞赛又合作的局面,自评时能实事求是,评价时能诚恳虚心。(4)培养锻炼学生劳动意志。在劳动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问题和困难。因为困难就放弃劳动教育,这显然是不对的。反之只有在困难中才能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制度管理是学生能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

①要设立劳动责任制:要在学生中建立劳动责任制,如卫生大扫除,擦桌子,抬水成了学生们自觉干的事。这样形成了制度,自我意识增强了。自觉地制约了有个人的行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意志都得到普遍的培养和锻炼。

②要建立家务劳动制度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制度:家和学校结合起来加强劳动教育,要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同步宣传,明确这两项劳动制安排的意图,增强学生自立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我服务性的意识。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在围着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转,他们实在被宠坏了。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坏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改掉它也非一日之功,于是,我们就要从小事入手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自理、帮助同学、学做家务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舆论引导,积极表扬。教师是班级舆论的引导者,教师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比如:有的教师会对调皮的学生说:“你再不听话,今天就罚你打扫教室。”这类话无形中表明了教师对劳动的态度,暗示学生劳动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是要被人笑话的。无形中在班级内造成了错误舆论。(2)有偿劳动,端正思想。美国影片《小鬼当家》中小男孩家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但他仍会在冰天雪地里到邻居太太家门口扫雪,然后从中得到相当的报酬。对于小孩子来讲这钱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向家人要到钱,但这是一种对他劳动的肯定。

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普通表现可以用一朵小红花或者一次掌声来表示肯定,学生已经很满足了;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奖励一块橡皮,一把小尺等表示肯定,学生会为得到这样的奖励而乐开花,更加有激情。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完全可以跟他们来个劳动约定,如:每洗一次碗可以得到5角钱,每次孩子洗完后就给他一枚硬币,这个5角钱已经是他自己劳动所挣,可以随时使用,也可以自己保管,待积攒得多了再买个贵点儿的东西。让孩子体会金钱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体会到劳动对自己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3)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案例: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全校大扫除中,我们班的任务是打扫厕所。同学们听到这个任务后一个个伸伸舌头,眉毛鼻子皱成一团,互相诡秘地对望着笑,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讲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乡下农民的儿子,以前我那儿很穷,一部分家务活就落到了我这个大儿子身上,于是由我担负家里挑水浇菜和清扫牛栏、猪圈这三件又脏又累的活。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多么不容易。挑水浇菜只是累点,但是打扫牛栏、猪圈可真是臭得让你无法忍受。每次打扫牛栏,我都要把裤管卷得高高的。一扫完,就赶忙跑出去,只见两腿上爬满了跳蚤。但我喜爱劳动,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劳动对家人是多么重要……”

听完老师的话后,我们不再嫌弃学校分配的任务,反倒觉得光荣。

劳动开始了,老师和我们一起扛着水管走进了厕所,歌声、笑声夹杂着水声一起从厕所里传出来,大家很开心,我们也更加尊敬老师了。他有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他的言行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动里。天长日久,我们渐渐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这大概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

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其力量比有声的说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同时,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热情地予以表彰,让榜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力所能及,自己动手。在班上组织展开“我会干什么”“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