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2:16: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

2015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土木之变

答:土木之变是指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击败、英宗被俘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掠大同。英宗在宦官王振鼓动下领兵五十万亲征。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军屡败,因而惧不敢战,立即折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结果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

2.三三制政权建设

答: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七千人大会

答: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4.滑铁卢战役

答:滑铁卢战役是指1815年拿破仑与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1815年3月,拿破仑一世重登帝位。英俄普奥等国君主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进攻法国。6月双方在滑铁卢决战,拿破仑最后遭到失败。滑铁卢战役的惨败结束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的统治。

5.俄国边区殖民地

答:俄国边区殖民地是由自18世纪起,沙皇政府先后吞并的黑海沿岸、高加索、中亚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所构成的。俄国的“边区殖民地”对于俄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俄国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无力打入西欧国际市场,而农奴制又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因此,“边区殖民地”的开拓,为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边区殖民地”自然资源丰富,为俄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原料,扩大了俄国商人的财源,从而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二、简答题

1.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

答:1979年元旦,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尊重解决台湾现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将这一方针科学地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内涵“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体现为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和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刷了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民族耻辱,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2)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②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③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④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⑤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

答:英法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领土争执和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法王从12世纪开始以封君的身份力图夺取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国王则企图恢复亨利二世时“安茹帝国”的版图。(2)英法争夺法国北部的工商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3)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瓦罗亚家族的腓力六世即位,英王爱德华要求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继承法国的王位,王位继承问题终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3.20世纪亚洲觉醒的性质和意义。

答:20世纪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性质

20世纪亚洲觉醒是一次新型的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2)意义

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②它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③它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的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⑤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三、论述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王朝杰出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1)改革背景

①北魏统一之初,为维护拓跋部特权,并取得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不利于社会发展。

②北魏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深化,由于承认了豪强地主的宗主地位,他们大量兼并土地、荫庇人口,直接影响政府赋税收入。

③北魏政府不重视农业,听任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经济萧条。

④北魏结束了北方长期战乱的局面,人心思治,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的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必然结果。(2)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484~486年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①吏治改革,以“治绩”好坏为准确定地方官的任期,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

②实行均田制以保证赋税征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建立三长制,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

③迁都洛阳,摆脱了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干扰。

④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下令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朝廷上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改繁复的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3)历史意义

①孝文帝改革是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②整顿吏治等措施,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也有助于招揽人口,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经济。

2.新文化运动内容并论其意义。

答: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内容和意义如下:(1)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主要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重要代表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

④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2)意义

①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⑤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3.概述苏联工业革命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和问题。

答:苏联工业革命和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大重任,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1)主要成就

①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使苏联在30年代获得了极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实现了国家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

②这一模式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战后苏联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基础。

③30年代苏联人民迅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又以创造性的劳动,在短期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

④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

⑤“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⑥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存在的问题

①苏联工业革命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⑤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2013~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寇谦之将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工具。【答案】陶弘景;葛洪【解析】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领袖为了使原始道教获得官方承认,开始改革原始道教,使道教向成熟化、定型化、官方化发展。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南方有葛洪、陶弘景,北方有寇谦之。

2.“长庆会盟碑”是唐朝和______友好团结的象征。【答案】吐蕃【解析】吐蕃是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吐蕃曾侵入唐朝,一度攻陷长安。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710年,唐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821年,唐与吐蕃长庆会盟,大昭寺会盟碑流传至今。

3.______整合儒学,结束了经学今文、古文之争。【答案】郑玄【解析】今文经与古文经两大学派的争论,起自西汉中期,焦点集中在立学官上。东汉建立后,今文经虽立于学官,但古文经已有相当大的势力。汉章帝时,召集两派大师讨论,讨论内容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义》,经今古文学的综合趋势明显。东汉末,郑玄兼采今古文注经,今古文渐趋于混同,结束了二者的争论。

4.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誊录制度确立于______。【答案】北宋【解析】科举制度是隋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重要的选官途径。唐朝科举考试分常举和制举,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制度,增设武举。北宋时期建立了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先由弥封人员密封考生的姓名、籍贯,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对考生无从辨认,科举徇私舞弊现象大为减少。

5.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答案】《史通》【解析】《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他认为,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三长论”),而以识最重要,主张秉笔直书(“直笔论”)。

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规定______。【答案】按军功授爵赐田【解析】公元前356年~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被封为商君。变法措施之一就是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赐田。新兴地主可以通过军功取得爵位,而传统宗族势力因不能通过恩荫获得特权而激烈反对。商鞅后遭车裂,与此不无关系。

7.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______。【答案】《五经正义》【解析】《五经正义》是一部解释五经经义的书,由孔颖达等人撰写,撰成于高宗朝,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前,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文宗时期郑覃主持修刻《开成石经》,逐步完成了五经在文字上的统一。《五经正义》撰成后,成为官定注释儒经的标准和科举答题标准。

8.______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答案】一条鞭法【解析】一条鞭法是明代张居正推行的赋税改革措施。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折银上纳,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改革。另外,一条鞭法也推动了人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

9.张居正提出了______,让吏部、兵部把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员的姓名、籍贯、出身、资格书于屏风上,严格考核其政绩、功过。【答案】考成法【解析】考成法是明代张居正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整顿吏治。考成法的具体措施是,各地官员列出该年应完成事项,其中一份留存中央,年底核查,不合格者降级或免官。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官场作风。

10.元代“也里可温”是指______。【答案】基督教【解析】基督教在元朝被称为也里可温,意为信仰基督之人。元代中国的基督教有两派:一为聂斯脱里派,随波斯商人由泉州、广州传入内地;另一派是天主教的圣方济各派,教皇曾派传教士来大都传教。

11.1858年签订的______是致使中国领土被割占最多的不平等条约。【答案】中俄《瑷珲条约》【解析】近代以来,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和强占等方式,掠取中国大片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沙俄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割占7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12.______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答案】一二·九运动【解析】一二·九运动是北平学生举行的反日救国示威游行。1935年,日本在华北五省策动了一系列自治的侵略行动(华北事变),华北主权危急。12月9日,北平学联组织学生举行反日救国示威游行,有力地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13.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_____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答案】《八一宣言》【解析】《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华北事变导致华北主权危急。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以中共的名义先后在《救国报》、《国际新闻通讯》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传后,______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答案】美国【解析】国民政府建立后,即宣布关税自主,但遭列强反对而作罢。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仍以关税自主为核心。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通过改订新约,国民政府取得了有关各国的承认。国民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关税税率,关税成为国民政府重要财源。

15.______是古代亚非第一个国家的开国君主。【答案】美尼斯【解析】古代亚非第一个国家建立于古埃及早王朝时期。据曼涅托(埃及祭司)记载,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但这一记载未能得到考古证实。

16.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事统帅是______。【答案】汉尼拔【解析】汉尼拔是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被誉为战略之父。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其中第二次布匿战争最为著名。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17.______被称为埃及新王朝的“异教徒法老”。【答案】埃赫那吞【解析】埃赫那吞即古埃及新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新王国第18王朝中期,神庙祭司集团势力庞大,插手王位继承,但阿蒙霍特普四世最终登上王位。他决定同以阿蒙神庙祭司为代表的神权势力决裂,采取了推出太阳神拉,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等措施,因此被称为“异教徒法老”。但由于神庙势力过于强大和军队的不支持,改革未能取得很大成效。

18.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中,军事贵族属于______。【答案】刹帝利【解析】种姓制度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他们之间有严格的地位和职业限制。刹帝利是其中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国王也属于刹帝利。列国时期,四等级出现明显分化,种姓制度衰落。

19.______考古发现了古希腊米诺斯“迷宫”。【答案】阿瑟·埃文斯(或译作“亚瑟·伊文斯”)【解析】米诺斯“迷宫”是古希腊克里特文明的产物,出现于古王宫末期的米诺斯王朝,1900年为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斯所发现。米诺斯王朝时,克诺索斯已统一全岛。王宫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和经济中心。王宫曾多次遭到破坏,最后落成的王宫被誉为“迷宫”。

20.《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三国。【答案】日耳曼、法兰西、洛林【解析】路易(查理曼之子)死后,长子罗退尔继位,他的兄弟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联合起来进行反抗,三方战争不断。843年,三兄弟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分别是日耳曼、法兰西、洛林。这三个地区基本具备了以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雏形。

21.“大化改新”借鉴了______的经验,实行“班田收授法”。【答案】隋唐均田制【解析】“大化改新”是7世纪中叶日本孝德天皇(建年号“大化”)时期进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在经济上,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22.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原则体现了启蒙运动思想家______的观点。【答案】孟德斯鸠【解析】孟德斯鸠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著有《法的精神》。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原则,在北美启蒙思想中有很大影响。1787年美国制定《联邦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牵制,正是孟德斯鸠的观点。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在于争夺______的控制权。【答案】巴尔干半岛【解析】巴尔干地区位于地中海与黑海之间,这一地区毗邻奥匈帝国和沙俄,长期为两国争夺。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各国分为两大集团,直接引发了背后大国势力的对立。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发生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引发了一战。

24.19世纪末,德国威廉二世奉行的“建立大德意志,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外交政策被称为______。【答案】世界政策【解析】世界政策是19世纪末德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的外交政策。统一后,德国长期奉行俾斯麦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的“大陆政策”。80年代末,德国帝国主义的兴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陆政策破产,被迫让位于争夺世界范围的“世界政策”。

二、名词解释

1.金瓶掣签

答:金瓶掣签是乾隆年间,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而确立的认定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金瓶掣签制度设立了两个金瓶,分别放在北京雍和宫和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转世,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2.“改土归流”

答:“改土归流”是指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上书﹐全面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奏请立即推行。雍正帝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辛酉政变

答:辛酉政变即“祺祥政变”,又称“北京政变”。1861年(旧历辛酉年)清咸丰帝病死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皇子载淳即位,载垣等八人受遗诏辅政。定翌年改元祺祥。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于11月利用皇室回京之机,突然发动政变,杀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余五人或革职,或充军,废祺祥年号,改元同治。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

4.江华条约

答:江华条约即《朝日修好条规》,是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仅10年,日本即开始对外扩张,第一步就是征服朝鲜。1875年,日本军舰“云扬号”在草芝镇炮台被击退。1876年1月,日本舰队侵入江华岛一带,以“云扬号”事件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日本在汉城设使馆,在各开放港口派驻领事;日本人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从此,朝鲜开始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5.神圣同盟

答:神圣同盟是俄、奥、普三国组成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815年,30年代基本瓦解。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存留的君主国家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宣布成立“神圣同盟”,目的是共同镇压一切革命运动。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神圣同盟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三、简答题

1.简述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1)政治、军事方面

①实行“叁国伍鄙”制。把“国人”分为三部分,设三官管理。把郊外分为5个属,设立五大夫管理。

②“作内政而寄军令”。在“国”内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兵民合一。国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2)经济方面

①除继续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外,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即按土质肥瘠征税。

②由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鼓励贸易、促进生产。(3)外交方面

建议齐桓公“尊王攘夷”,打击戎族侵扰,保卫北方中原小国,树立威望。

2.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答:行省制是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1)基本构成

①中书省总理政务,直辖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为“腹里”,有关事务由六部掌管。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原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常设机构,长官为丞相。十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河南、湖广、江浙、四川、江西、陕西。

③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为达鲁花赤,有最高裁决权。

④基层机构:农村有社、乡、都,都设主首。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2)意义

①元代的行省制度,从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3.简述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答:(1)相同点

①两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法西斯势力在国内发展并攫取了政权。

②两国遭受在经济危机的打击相对较重,回旋余地很小,都希望对外扩张寻求出路。

③德日两国都受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压制,打破该体系的情绪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2)不同点

①德国法西斯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选举上台的,是自上而下的形式;日本通过军部和政变建立法西斯专政,形式是自下而上的。

②德国法西斯对国家政治体制做了彻底改变;日本没有突破天皇制的框架范围。

4.简述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答:公元前522~前485年,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为巩固波斯人统治和自己的专制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1)原因

①波斯原来的国家机器极其薄弱和简单,与庞大而复杂的帝国极不相称。

②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极为尖锐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2)措施

①政治

a.确立了君主专制,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将全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

②军事

a.将全帝国划分为五个大的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

b.军事长官和行省总督互不相属。

c.军队划分为多个兵种。

③经济

a.统一铸币制度,中央政府掌握金币铸造权。

b.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

除此以外,大流士一世还采取了一些拉拢政策,如: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参照各地原有法令习惯制定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3)影响

①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②客观上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

答:(1)西汉到唐代赋税制度

①汉代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征收的赋税主要是按照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

②东汉

东汉末年,曹操颁布租调令。“租”按田亩收谷物,“调”按财产数额分九个等级征收实物,称为九品混通。

③北魏

北魏时,孝文帝颁行了新的租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隋、唐前期

这个时期继续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称作“租”;交纳绢、绵或布、麻,称作“调”。不服役者可输绢替代,称作“庸”(输庸代役)。

⑤唐德宗建中元年

改行两税法,过去的税收项目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办法分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2)发生的变化

①税收项目逐渐简化,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土地向单一的土地、财产转变,扩大了赋税征收面。

②由于征收标准的改变,国家对土地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采取放任态度,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2.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答:近代中日之间有两次大的战争,分别是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和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中国的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b.甲午惨败惊醒了国人,引发了“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

②经济

a.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b.准许日本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严重打击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③国际地位

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2)全面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

a.中国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收复了台湾等大片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b.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经济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了空前的打击,沦陷区土地、矿产资源等遭到了严重的掠夺,这是战后经济发展困难的重要因素。

b.战时形成了统制经济,但战时建设对后方工业基础的形成和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③国际地位

a.中国在抗战中起到了消耗和牵制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认可。

b.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联合国的创建,位列世界四大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简述希波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影响。

答: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之间发生了长期战争。(1)原因

①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世界、波斯帝国都取得巨大发展,此时波斯已经控制色雷斯,严重威胁希腊。两大政治力量的接触,必然导致双方之间的战争。

②公元前500年,反抗大流士统治的米利都起义爆发,得到大陆希腊各邦支持,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大流士在镇压起义后发动了希波战争。(2)过程

①第一阶段(公元前492~前490年)

a.公元前492年,第一批波斯军队在阿多斯遭飓风袭击,几乎全军覆没,未交战就退回亚洲。

b.公元前490年,大流士派外甥阿尔塔弗涅斯率大军渡海西侵,攻陷了厄律特里亚。但之后在马拉松战役中遭空前打击,波斯军退走,双方隔海对峙。

②第二阶段(公元前480~前478年)

a.公元前480年春,薛西斯横渡赫勒斯滂海峡,攻破了希腊的温泉关,期间希腊联军主力完成了集结。随后薛西斯随后席卷中希腊各邦,攻占雅典,把全城付之一炬。

b.公元前480年秋,希腊和波斯的海军在萨拉米湾展开决战,波斯惨败,匆忙撤回亚洲。

c.公元前479年,普拉提亚战役中,希腊歼灭了希腊陆地上最后一支陆军,全境获得解放。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小亚的米卡尔海角再次取得胜利。

③第三阶段(公元前478~前449年)

a.公元前478~前449年,希腊解放了爱琴海上和小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免除了波斯的威胁。

b.公元前449年,波斯同希腊缔结和约,承认小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希波战争遂正式结束。(3)影响

①希波战争成为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格局的分水岭,一致延续至今。

②希腊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各邦得以继续发展,尤其使雅典达到空前的繁荣,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

③波斯虽败,但希腊人还无力越过小亚进入东方,古代东方文明得以传承不绝。

4.试析雅典民主政治之利弊。

答: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繁荣,既有优越性,也有明显的局限性。(1)优越性

①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候选人资格已尽量放宽。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握有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实行直接民主制。

③贵族会议丧失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出身平民的执政官能在贵族会议据有席位,这个会议也逐渐变质。

④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为贫苦公民广泛参政提供经济保证,也使广大群众关心城邦收入而支持对外扩张掠夺。(2)局限性

①广大奴隶是被专政的对象,雅典公民则是大大小小的奴隶主。

②自由民中,妇女皆不能参政,外邦人也无任何权利。

③雅典对内虽行民主,对外却极端专横残暴,毫无民主可言。

④城邦只给自己公民享受权利,非公民获得公民权相当困难,阻碍了民主政治的扩大。

⑤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十将军制是民主政治的漏洞,导致一般公民不能掌握兵权。

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开始改革赋税制度,鲁国于公元前594年实行______。【答案】初税亩【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答案】《史记》【解析】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3.北朝贾思勰所著的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答案】《齐民要术》【解析】《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唐代绘画艺术成就突出,______被尊为画圣。【答案】吴道子【解析】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代表作《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

5.西夏是______族建立的政权。【答案】党项【解析】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国立“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6.1689年中俄双方在______签订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答案】尼布楚【解析】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开始会谈。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

7.鸦片战争后,魏源在______一书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答案】《海国图志》【解析】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8.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在日本主编______,与革命派论战。【答案】《新民丛报》【解析】《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9.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______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答案】《新青年》【解析】《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10.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标志是周恩来等领导的______。【答案】南昌起义【解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1.1937年10~11月,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抗击日军的战役是______。【答案】淞沪会战【解析】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1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我国提出了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答案】互相尊重领土完整【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3.希波战争从公元前500年持续到公元前449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______用大量篇幅记述了该次战争。【答案】《历史》【解析】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在古罗马时代,希罗多德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14.日本的班田制废止后,______在私田上发展起来,造成天皇权力衰落。【答案】幕府【解析】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共682年。幕府的统治基础是班田制废止后在私田上兴起的武士阶层,幕府统治下天皇处于同而不指定地位。

15.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______帝国灭亡。【答案】拜占庭【解析】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建立东罗马帝国,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16.英国都铎王朝前期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由国王任命的______拥有广泛的维持地方秩序、司法、征税、管理商业等权力。

17.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隆福德建立英国第一座以______为动力的棉纱工厂。【答案】水力【解析】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伙在在德比附近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棉纱工厂,用机器进行生产,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18.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______的领导下,尼加拉瓜进行了抗美游击战争,迫使美国撤出侵略军队。【答案】桑地诺【解析】桑地诺(1893~1934),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其游击队最多时达3000多人,他坚决而顽强的抵抗意志,使他成为拉丁美洲诸国反抗美国控制的标志性英雄人物之一。他率领的游击战最终迫使美国从尼加拉瓜撤军,但是他本人却被阴谋夺取独裁地位的国民警卫队负责人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所暗杀。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按照艾哈德提出的______理论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答案】社会市场经济【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邦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并创建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基本要义是要处理好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亦即克服漫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和严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之间的矛盾,在绝对自由和集权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广为流行,代表人物是______。【答案】萨特【解析】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淝水之战

答:淝水之战是指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383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万大军溃散。此战虽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东晋却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下来。

2.东北易帜

答:东北易帜是指1928年张学良将控制的东北地区归属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的事件。l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3.“制宪国大”

答:制宪国大是指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王云五等“社会贤达”l600多人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各项基本制度。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

4.英国“长期议会”

答:英国“长期议会”是指1640年至1653年存在英国13年的议会。16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4月13日召开新的国会,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的抵制,他们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给予发展工商业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绝,于是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短期议会。随着苏格兰起义军又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1月3日重开议会,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

5.“神圣同盟”

答:神圣同盟是指1815年9月,在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和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三国君主在打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三、简答题(任选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多选者按前两题计分)

1.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针。

答: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队伍发展壮大,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已经成为决定中国前途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共产党在清醒估计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前提下,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1)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和途径,即“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并以“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2)确认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应先采必要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

2.简述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形成过程及其职能。

答:英国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议会中产生,并对其负责。英国议会创建于13世纪,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议会之母”,其形成过程及职能如下:(1)形成过程

①1215年出台的《大宪章》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为议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经验。

②1265年,贵族领袖主持召开由贵族、骑士和市民等代表参加的会议,这成为议会的开端。

③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国库筹措经费召开国会,除教俗大封建主外,每郡选举2名市民与会,此次国会的组成和职能成为后世的楷模,是为模范国会,标志着议会制度的正式创立。

④爱德华三世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国会由临时性机构转变为永久性机构,1343年国会在发展中逐渐分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2)职能

①上院的立法职权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审判弹劾案;行使国家最高司法权。上院是英国本土各级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有权审理除苏格兰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

②下院的职权主要是立法、财政和监督政府这三种权力。立法权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之权。

3.简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推行开明专制改革的措施。

答:开明专制是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统治思想与政策。由绝对君主制演化而来,在思想上否定君权神授,认为人民应该服从君王命令或法律而并非君王本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开明专制旗号下推行各项改革,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开明专制改革的措施如下:(1)鼓励并保护工商业的发展,特别对军火工业更为重视,甚至对其免税和给予津贴;(2)统一币制、创办银行、建立邮政,而且修公路、开运河等;(3)在农业上则鼓励垦荒,将奥得河沼泽地改造成耕地,宣布在王室领地上废除农奴制;(4)在发展科学文化方面,重建了普鲁士科学院,还支持艺术的发展;颁布全国教育法,对男性居民实行初等义务教育;(5)军事上,使常备军增到20万人。

四、论述题(任选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多选者按前两题计分)

1.试论唐代“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实施的原因和意义。

答:两税法是唐代后期德宗推行的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780年,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1)内容

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②“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④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

⑤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2)实施原因

①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难以维持。

②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开始实行两税法。(3)意义

①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②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③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显然比租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论其影响。

答:马关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1)主要内容

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