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了,醒醒吧:不要再犯迷糊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6:45:25

点击下载

作者:赵凡禹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十几岁了,醒醒吧:不要再犯迷糊了

二十几岁了,醒醒吧:不要再犯迷糊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二十几岁了,醒醒吧:不要再犯迷糊了作者:赵凡禹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9-01ISBN:9787802515536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20几岁常犯的迷糊事儿

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莫过于青年时期,20几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我们对世界充满着热情,精力充沛,有用不完的力气和能量,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这又是一个人生角色转换的年龄段,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子曰:“三十而立”,这也正是为我们未来人生发展打下基础的时候。这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人生未来的发展和成功。

然而,20几岁也正是人生困惑的时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性与理智的碰撞,让很多年轻人无所是从。从单纯无忧的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很多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几次碰壁后,是心灰意冷,还是变得坚强;是不断的努力,还是从此消沉。20几岁的选择,决定着你未来的成就。年轻,我们可以犯错,但是,我们不能一错再错。20几岁,不要再迷糊了,看清你自己的人生,勇敢去追吧……

你的人生目标在哪

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你启程上路前就应该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你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只有确定了目标那你才能风雨兼程而不绝疲惫,因为你心中有个美丽的期待。没有目标的旅程是可怕的,没有目标就会让你犹豫,遇上苦难就不会有坚定的意志,因为你不知道是不是要坚持,也不晓得坚持了又什么用。人说:“心中有了目标,脚下就有了力量”,有了目标的旅程是充满激情和快乐的。所以,人生要早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少走弯路,尽快达到目标。

20几岁的我们心中的目标有在哪呢?记得,小的时候,父母、老师们经常问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长大了你们要做什么啊?”“科学家、宇航员、作家……”20几岁的我们,还有几个记得当年的目标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小时候的事情太可笑。请你不要笑,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没有目标的人生,往往就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小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在父母的安排下,读了小学、然后升中学、读了中学再读大学。仿佛读书上学成了我们的目的,而忘记的自己最初的梦想。就像哲人所说:“人在不停的向前赶路,去追寻着自己的目标,结果把赶路当成了目标,而不知道应该追寻的东西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习很多的学生,走向了社会却变得不知所措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一路走过来的学校环境了,没了这个环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你是否注意到了20几岁的我们,人生似乎被操控了,从小在父母的安排下,走完了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的路程,接下来该怎么办,不知道了?因为,真正的生活,必须有你自己来做主,没有人生的规划,就像没有舵的船一样,任凭你再努力的摇桨,也只是在原地打转,不会前进。

于是,很多人屈服了,继续过着由别人给安排的生活。比如,有些人再次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工作,虽然可能不太喜欢,但有没有办法,就这样做着吧;有些人,漫无目的的漫天的散发简历,打算采取广撒网的方式,捡到几个漏网之鱼。于是,当有工作机会的时候,便不管怎样,先做着再说;还有一些人,面对着社会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又担心,有恐惧,于是选择再回学校读个研究生,等几年再说,更有甚者,既不工作,也不去找工作,更不选择学习,整天无所事事,做起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20几岁的年轻人们,该醒醒了,你该何去何从,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啊?

没有目标,大船永远也不能到达彼岸;没有目标,你永远也攀登不到顶峰。梦想成功的你是否摸着胸口,想过你要去那里,你到底要干什么?人生必须给自己找准一个方向,找准了方向也就成功了一半。刚刚入伍的拿破仑也跟其他人一样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是他心中有一个做将军的梦。最终,他成了全军的统帅,而其他人还依然是普通士兵。错误的方向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甚至误了一生;只有正确的方向让我们事半功倍。

你知道怎么达到你的目标吗

有了理想,还要知道如何才能够达到目标。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理想,那么,理想只能是空想。看着美丽的月亮,古人们幻想着嫦娥奔月的美丽场面,那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登月。只有有了神州飞船了太空,才能让我们到达月亮的目的变成现实。

要让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就要做到三点: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选择适合自己方法。

首先,你了解自己么吗?这看似简单的话题,却是一个人类永恒追求和反思的话题。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的一个哲学命题就是“认识你自己”。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明了自己的行为。20多岁的人,大多是满腔热情,一踏入社会就想着自己如何如何?很多人在应聘面试的时候,都会提出要多少多少工资,公司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待遇?而从不考虑自己能够给公司带来什么。狂妄骄傲的姿态,往往是在不断的受挫后才渐渐的清醒。

其次,你了解社会吗?20多岁的人,刚刚走出校园对社会缺少基本的认识。不懂得人情世故,人际关系的重要。积极努力聪明能干却得不到好的效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我们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情都要与人接触:与朋友往来,与同事沟通,与领导交流,等等。只有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你才能在现实的社会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才能让为人处事获得成功。

20几岁的人,最缺少的就是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在工作生活上,往往因此而吃亏。你是否因得不到领导的重视而烦恼;你是否因得不到同事的认可而苦闷;是否因金钱的关系让朋友越走越远;你是否在说话时触碰到了别人的禁区而遭到奚落;你是否也有因工作和生活不能兼顾而搞得一团糟呢?等等,不如社会的你会发现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理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让自己成功,那你就要认真了解你生活的环境,去接受它,适应它。

最后,在成功的路上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而且,对于别人来说是成功的路,对于你自己来说,则未必。20几岁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很多人学者别人的样子,跟从大众,甚至是盲从。比如,公务员考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公务员是否适合自己,就跟着报名了。而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丁俊晖放弃了学业,走了和同龄人不同的路,但是,那是适合他的路,所以他成功了。

对自身有个清楚的认识,你就会知道哪是自己的优点,哪些地方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去改进;对社会有了清楚的认识,你就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应对外界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是通向成功最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顺利、顺畅的达到你的人生目标。

你的行动在哪里

成功是在一次一次不停的努力下促成的,一切成功最终都源于行动,没有行动,在美丽的梦想也只是纸上谈兵。人们常说:“20多岁的这一代,是在蜜罐子里长大的,从来没有吃过苦。”生活的安逸,20多岁的人最缺少的就是实践精神,执行计划的能力。很多年轻人,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很多很好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因遇到苦难而夭折了。

20多岁的人喜欢想,把计划说的天花乱坠,而到了实行的时候,便没有了下文。有资料统计,在选择的人群中,年初制定的计划,在年终执行完毕的连20%都不到。计划放在那,永远只是计划,只有你的行动才能让计划变成现实。哪怕是在远大的目标,只要你迈出一步,距离目标就近一步,关键是你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打算从德克萨斯到佛罗里达做个徒步旅行。要知道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香港的距离,很多人都不相信她能够完成,可是老太太凭借她的毅力成功的完成了旅行,当有记者问她是如何办到的?她说:“我确定了目标,就一步一步的向前迈,就这样迈到了啊,这没有什么神奇的。”是的,梦想的实现关键就在于这一步一步的行动。很多年轻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抱怨,而不为理想付诸行动。当周围立志当作家的朋友,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的时候;当要创业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管理了;想出国的同学已经考过了托福了……等等,才发现自己还在原地不动,被别人甩掉了一大截了。

成功等于科学的方法加上努力的行动,这已经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了。行动最让人放心。当我们没有如别人一样取得很好的成绩的时候,先不要抱怨,首先,要想想你做了多少,而别人付出了多少。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背后掩藏着多少努力和汗水。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成功的时候,也要反观一下自己,做了多少努力,下了多少工夫。

时间如白驹过隙,人生短暂,倏忽而过。2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把握住了这个阶段也就成就了你的人生,错过了这个阶段,你的人生至少就已经失败了一半。这个阶段,我们从校园走向社会,从懵懂走向成熟,如何做好人生的转折至关重要。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不要在迷迷糊糊的过日子了,该猛醒了。选择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吧,然后努力把他付诸实现吧,这样才能成就你的完美人生。第一章二十几岁不浪费时间——让青春的每一分钟都轻舞飞扬

青年人最引以为骄傲的就是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是作为20几岁的人,你是否注意到了时间正在你身边悄悄流逝呢?你懂得珍惜时间吗?你会珍惜时间吗?时间是诞生一切的土壤,一切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年轻人要走向成功,首先就要节约时间,不浪费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在生活中要养成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时间意识。利用好零散的时间,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今日事,今日毕。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不浪费时间,让青春的每一分钟都随旋律舞动,轻舞飞扬。分秒必争的活法与虚度年华的活法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问过他的学生们这样的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既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既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既能分割有不可分割;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大家众说纷纭,琢磨不透。这时候一个叫查第格的学生站起来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是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也是转瞬即逝的;对于在等待的人,时间最慢;对于在享乐的人,时间最快;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时间可以将一切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和事从人们的心中带走,时间也能让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是的,这个神奇而伟大的东西就是时间。

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不是珍视时间的人,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康德打算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启程前,他曾写信给彼特斯,约定好3月2日上午11点前在他的家中见面。3月1日康德到达珀芬的小镇。第二天一早康德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皮特斯家住在离小镇19公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之间有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发现桥坏了。康德下了车看了看,河虽然不宽,但水很深且结了薄冰,桥中间已经断裂,不能通过。

康德焦急的问:“附近还有其他的桥吗?”“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10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要12点半。”“如果我们从前面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能到?”“40分钟之内。”

于是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车夫看着疑惑不解。这时康德向主人问到:“请问您的那间小木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夫很吃了一惊。心想:“我这破旧的木屋,这么简陋,怎么会有人要呢?”

康德看出农夫的疑惑就说:“您不用疑惑,您愿意还是不愿意呢?”“给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马上从小木屋上拆下几根长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就把木屋送给您。”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就这样快速的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着,10点55分的时候康德终于感到了皮特斯的农场。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康德为了准时赴约,不惜花费200法郎重新修桥,这体现了他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更体现了康德对时间的重视,正是他对每一分每一秒的珍视才成就了他伟大的人生。世界上没有全能的天才,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是分秒必争的。当有人问鲁迅怎么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时,鲁迅意味深长的说:“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珍惜时间、分秒必争让平凡变得伟大,相反即使你有再高的天分,再好的条件不珍视时间,虚度年华也会一事无成,甚至抱憾终生。

明朝的熹宗皇帝是一个有名的“木匠皇帝”。这位熹宗皇帝从小就不爱读书,动动这,动动那,对手工艺很感兴趣。其父亲光宗在位的时候哦,大臣们劝谏让太子读书知事,光宗不以为然,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结果,熹宗整天悠悠荡荡荒废了学业。待其继位后,更是不理朝政,无所事事,把弄他的那些手工艺了,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木匠活上了。国家大事从不管理,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九千岁”魏忠贤,结果奸党横行、民不聊生,大明江山日渐衰落。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早在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断。游戏人生、虚度年华也是一种活法,但这种活法即使你富有天下又如何?最终落得个无所成就,遗憾终生。

现代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更加的激烈。电子化、信息化把很多浪费时间的人摔在了生活的后面。这些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在跟时间赛跑,跑在前面的就是胜利者,被甩在后面的终究是要被淘汰的。下面这个故事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清晨,非洲草原上从睡梦中醒来的羚羊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就是跑得最快的狮子,想要活命,就必须比跑的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同样,狮子也意识到,假如它没有跑的最慢的羚羊快,等待它的将是被饿死。所以,每当太阳升起时,一场为了生存的奔跑就开始了。狮子之强大,羚羊之弱小,其差别不可谓之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力却是平等的。

同样,在我们现代的人类社会里,为了生命的竞争角逐也是在这样的上演着。不管你是总裁还是职员,当你稍有放松的时候,你的对手已经赶在了你的前面。当别人休息的时候,也正是你超越他的最好时机。抓紧时间,分秒必争,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成功法则。

生活就是这样,时间一点一滴走过,今天变成了昨天。生命是有限的,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在有限地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情,只有分秒必争。正如鲁迅所说:“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时间也是最好的评判家,分秒必争的人必然会得到时间的褒奖,虚度年华的人也必然会受到时间的惩罚。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不我待,请抓住流逝的分分秒秒吧。给要做的事贴上顺序标签,分清轻重缓急

古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说,每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谁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工作难题,做完所有事情。当一大堆工作同时压到你身上时,按“轻重缓急”的次顺序来完成,是最合理的解决的办法。做好一件事,远比事事都尝试、最终却是一件事都做不好要强得多。

的确,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常会出现拿不定主意的情况,这时,陷于各种事务中的我们就必须先对这些事情做出判断,一一将复杂的事情分类,排列出紧急的程度,归纳出来之后再一一地解决,日积月累,我们就能轻松学会面对各种或急或缓的事情。

下面这个故事对大家学会轻松面对各种或急或缓的事情不无裨益。在一次学习控制时间的课堂上,老师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杯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杯口放进杯子里的鹅卵石。老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杯子是不是满的?”“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的吗?”老师笑着问。然后他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杯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杯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学生们不敢回答得太快,大家都迟疑着。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也许没满。”“很好!”老师说完后,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杯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杯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没有满。”全班学生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好极了!”老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老师接着从桌底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进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杯子里。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老师问学生们:“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结论?”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学生回答道:“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堂课到底讲的是学习控制时间啊!老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乐呵呵地说:“答得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知识。”说到这里,这位老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学生扫了一遍说:“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知识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杯子里去,也许以后你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学生们恍然大悟,老师是在教他们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安排做事情的顺序。在生活中,当我们做事情手忙脚乱时,我们就要好好找一下原因,通常都是由于我们没有把事情的顺序安排好。因此,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只能自讨苦吃,因小失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宝石,他打算把这颗宝石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宝石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宝石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这个美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宝石做了一个箱子,用桂椒香料把箱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箱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美国人将宝石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美国人的箱子。一个日本人将箱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美国人的箱子买了下来。日本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箱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美国人以为日本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美国人想完,日本人已走到美国人跟前。只见日本人将打开的箱子里的宝石取出来交给美国人说:“先生,您将一颗宝石忘放在箱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日本人将宝石交给了美国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箱子,一边往回走去。美国人拿着被退回的宝石,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宝石,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美国人哭笑不得。而那个日本人则做出了买珠宝只买珠宝箱子这样的舍本逐末的傻事。

可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日本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这就是说,对于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事情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来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好之后,再进行全面的时间控制,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

怎样分清轻重缓急?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即在日常生活中,20%的事情就足以决定80%的成就,所以应该先辨别什么是最可能见效的20%的事情。一旦辨别清楚了,用80%的时间做好这些最重要的事情,再用剩下的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虽然每个人在每段人生情况不同,不必机械地套用这些百分比,但把这个定律的精神融会贯通,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就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及做好最重要的大事。寻找工作的窍门,切莫盲打蛮干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说在学习上要多思多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奥妙,才会有更好的提高。学习是这样的,工作同样是这样的,盲打蛮干,只会费力不讨好,只有寻找工作的窍门才会省时省力的完成工作。

的确,事务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同样如此,找到了其中的窍门,不但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甚至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前进。下面的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在一个普通的英国的英国小镇,一个手工工场的工人和其他普通人一样辛勤的劳动着。这个手工工场正在使用着一种叫做“飞梭”的工具,这在当时看来已经非常先进,让工人们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力量。但是,这个工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工具,他总觉的还可以有更好的办法来提高生产的效率。

一天,他正在工作的时候,在一旁跑跑跳跳的女儿不小心碰倒了他的机器,这一碰一下提醒了他,解开了他多日的思索,原来把机器放倒下会有更好的效果。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对“飞梭”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新式的纺纱机。这比“飞梭”大大提高了功效。尽管这个纺纱机仍在使用人力,但它具备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已经是一台机器了。这个人就是哈格里夫斯,这机器被她以女儿的名字命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正是这小小的发现改变了世界,这正是哈格里夫斯处处留心发现的。工作的窍门不是多么高深的学问,也不是藏在深处或者悬在高处,不可触摸,平常人难以达到的。他只不过是需要我们平时多留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工作,窍门自然会被发现。反之,盲打蛮干,必然费力而不讨好。我们来看下一下下面的这个寓言故事,在莞尔一笑之余,你是否有所体悟呢?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每天都上山砍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把柴劈好垛在一起,用来冬日生火。小伙子,每天很勤快,可是每天劈的柴并不多。

一天,小伙子正在院子里劈柴,从院门走进一老者,老者看着小伙子劈柴便笑了起来。“老人家,你笑什么?”小伙子不解的问。

老者说:“我要跟你打个赌。”“赌什么呢?”“就跟你赌,相同时间内谁劈柴多。”老者微笑着说。

小伙子看着说瘦弱的老者很不服气。于是两个人的比赛开始了。

小伙子抡动着大斧子开始劈柴,大斧子被他舞地霍霍生风,可不一会他头上就沁出了汗水。而老者则不慌不忙,把木头摆放好后,用斧头一个一个劈开,不一会就劈了一堆。似乎不用多大的力气木头自然就被劈开了。小伙子看了着急,可是越着急越觉得木头异常的结实,很是费力。

后来,小伙子认输并向老者请教其中的奥秘。老者从劈好的柴中捡了一块,指着斧头批过的印记给小伙子看。小伙子看着那一条一条的纹理,似乎明白了什么?

老者拍拍小伙子的肩膀,哈哈大笑,出了院子离开了。

朋友们,相信聪明的你早就明白了,是的劈柴是要看纹理的,只有按着它的纹理才能又快又省力,如果蛮干只能向故事中的小伙子一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但是,道理却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遵循工作的规律,寻找工作的窍门,才会事半功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可见方法的重要。

我们寻找工作的窍门,不是为了投机取巧,更不是为了不劳而获。恰恰是因为人生是有限,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只有找到了窍门,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让我们的有效工作时间变得更多,无形中延长了我们的生命。

大发明家爱迪生是非常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窍门的,他一生中有三千多项发明,这在常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他这样一个只上过三个月学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就是正确合理的方法,才让他节省了时间,完成了别人所不能完场的任务,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助手:“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他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是啊,人生太匆匆,吃饭睡眠等必要的生理需求已经占去了我们的一半人生。怎样才能在我们短暂的工作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情;怎样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出比对手更多更好的工作呢,无疑那就必须寻找工作窍门,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窍门,不要把我们有限的工作时间浪费在盲打蛮干上。很多的道理可以由别人来告诉你,但是其中的思索必须由自己来完成。在心中印刻“危机”二字,每天都要有所进步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时刻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战斗。在狼生活的领地里,到处暗藏着杀机,据说只有1%~1.5%的狼能寿终正寝,可见其生存环境的险恶。能存活八九年的老狼,都经历了太多的生存与死亡的战斗。他们身上太多的伤痕见证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狼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在狼的眼睛里,处处充满危机,任何疏忽都可以葬送了自己。或许也正是因为狼有这种出乎寻常的危机意识,狼才成为草原上永远不会绝种的动物。

与狼相比,人的危机意识就差多了,大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思新变,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生活。在疲倦的精神里消耗生命。而有强烈危机感的人大多成了精英一族。著名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只有180天。”海尔总裁张瑞敏讲“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危机感会让人警醒,让人未雨绸缪,让人求变求新,让人谋后而动,让人永远有准备,让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有句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只有时刻存有危机意识才能不断地前行。而安于现状是走向死亡的开始。我们生活和工作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挪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因此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人们想了很多的办法,绝大部分的鱼还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这时候人们发现总有一条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后来人们得知,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一条吃鱼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由此可见,正是外界的这种危机才保持了沙丁鱼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的管理同样如此。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清楚,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时刻都处于危机之中,我们必须把公司潜在的危机规避到最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因失误或失职而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企业的全体员工,上到高层管理者,下到一般的员工,都应“居安思危”,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早在1985年的时候,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将76台带有轻微质量问题的电冰箱当众砸毁,这一举动让使海尔人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与责任感,由此创造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海尔式产品质量和服务,譬如“用户永远是对的”,“海尔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信誉”,“真诚到永远”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成为海尔集团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大到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的26分之1,人口的密度确是我国的2—3倍,且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日本也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但经过40余年,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发展成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日本人靠什么创造奇迹?靠的是不知疲倦的进取精神和举国上下的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一种对环境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反应的意识,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认识上:我们的头顶都高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有个著名的实验,如果把一只青蛙扔进沸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是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逐渐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跳出的能力,直至被热水烫死。这就是危机意识的最好诠释。当你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当你在为无往而不胜的记录而骄傲时,你应该经常扪心自问,自己是那只温水中的青蛙吗?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心中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会让我们每天充满信心。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在别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然而,尤如滴水穿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是这样积累出来的。《易经》上说“日新之谓盛德”,《尚书》上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名言正是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由于比别人聪明多少,而只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

人生如战场,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每天只有你比对手多进步一点点,你就向胜利迈进了一点点。那一点点的进步,也许是意味着又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也许意味着你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又有所提高,也许意味着你经过深沉的思索和沉淀后的一种人生感悟。其实,人生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时时完美,但是我们必须每天都坚持向前走。因为只有进步的才是真正美丽的。每天进步一点点,这就是大智者的生存态度。

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挫折,问题是你怎样对待这些困难或挫折。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够成功,而97%的人只是普通者?成功者与普通者的差异在哪里?成功的人总会把每一次困难或挫折当作是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然后去不断地学习进步;而普通的人总会把每一次困难或挫折当作是绊脚石,从而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正是他们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把每一次的压力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每次都会有一点进步,才获得了成功。盘点你的零散时间,挤出多少就能是赚多少

现代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每个人似乎都在不停地工作,没有空闲的时间。其实不然,我们每天的时间被条条块块的分割了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之间总有一些衔接的时间被我们所忽略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零散时间。很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以为这些短暂的时间能没有什么用途,其实,这些零散时间正是上天赋予我们超越对手的时间,能挤出来多少就能赚多少。数学家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一个人如果认识到学习或工作的重要,通常就会自觉地去利用零散时间。利用零散时间,也许一时得利或许真的不大,但如果长期积累,愚公可移山!对于学习而言,利用零碎时间去识记单词或背诵古诗词,甚至远比用整块时间要好得多。

我来看一看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是如何利用零散时间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古稀之年身兼数职,但是他却仍能连续的发表很有影响力的新作品。当人们问起他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的时候,他笑着说:“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但是零料拼接的好,照样能做出漂亮的衣服。时间也一样,把零星时间用起来,只要一天二三十分钟,加起来也很可观。”是的,苏步青教授就是用了这些零散时间,把这些积累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零散时间中度过的,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零散时间,那么积累下来的成就会超出一般人想像。如果一个人一天读10页书,从16岁到70岁,就可以读20万页,堆起来,有2层楼那么高;如果我们每天记10个单词,一年下来就是3650个;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日积月累下来,唐诗三百首就不在话下了。

看到这里您早已纪懂得了零散时间的重要了。要想抓住零散的时间,就必须能够找的零散的时间。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每天很忙,没有空闲的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时间才是零散时间呢?这些零散的时间又是怎样被利用起来的呢?也许从美国诗人爱尔斯金这里你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爱尔斯金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又是出色的钢琴家。他在谈到如何利用零散时间的这个话题时,曾深有体会地说:“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我想兼从事创作。可是每天要上课,看学生的试卷,开会等等事情把我白天、晚上的时间全占满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一字都不曾动过,我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我发现有些时间在我不知觉中就溜走啦,比如开会的间歇,等公车的时间等等,这些时间对于我来讲是多么的宝贵啊!就这样,只要有五分钟左右的空闲时间,我就坐下来写作一百字或短短的几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那个星期的终了,我竟积有相当的稿子准备我修改。”“后来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我的教授工作是一天繁重一天,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短短空闲。我同时还练习钢琴,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够我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我们的生活和爱尔斯金是多么的相似啊。想想,每天我们在等公交或者坐在地铁里在干些什么,是无聊的发呆,还是利用起来记一点东西亦或是梳理一下一天的工作呢。只要你真心的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你就会发现更多你可以利用的时间。

利用闲散的时间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其实,当你找到了合适方法,你会发现同事做几件事情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一心二用”会为你创造出更多的可利用时间。数学家华罗庚用他的统筹方法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们一般人早晨起来都会有洗漱、准备早餐、准备上班或者学习的东西、听听新闻等,这样的几件事怎样安排才是合理的呢?才会节省更多的时间呢?如果我们这样按照顺序一样一样的做,肯定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其实,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比如,我们先进行了洗漱,然后打开电视机,一边听着新闻一边准备早饭,在早饭在炉灶上加热的时候来收拾出门要带的东西。这样你准备早餐、听新闻和收拾东西就是同时进行的了。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对于时间的安排都需要你自己的把握,抓住零散时间,把你所要做事的先后顺序,你一定会从中获益,对你的生活影响深远。人的心理有时是很微妙,一旦知道时间很充足,注意力反而会下降,效率也随之降低;一旦知道必须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某事,就会自觉努力,从而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在短的时间高效的完成任务,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成绩。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零散时间的把握正是这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也可以让你在无形中超越对手,爱因斯坦说的“人的差异就在业余时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时间是人生的全部财富。我辈自当惜时如金,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应该追求,但最为要紧的则是紧紧抓住今天!给透支的身体放个假,别大事未成身先垮“上班以后,我就不知道什么叫不忙碌。每天,接电话要二三十个。然后是一个一个的事情,已经到了必须拿本子一条一条记录的状体,一写就是一整页,不然根本记不住。

事情太杂、太碎,提不起来,捏不成块,要让我对这一天的工作进行大体总结,就是繁琐、麻烦,因为几乎没有哪个事情是一组,甚至毫不关联,事情也不是特别大,就是一件接着一件的向你涌来。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吧,我总是皱眉但认真努力的去做,时间久了,都有了很难看的皱纹,我告诉自己要乐观,可是啊,有时候真是这样,不自觉就撅起嘴巴,皱了这么久的眉头也很难不皱,改,难哦!

傍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刚刚吃过晚饭,手机铃声响起,又有新的任务。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能是头啊!”

这是一个年轻的都市白领的一篇博客,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对生活的些许无奈,心情的烦躁,对工作的厌恶,以及每天忙碌无比的状态都溢于言表。这个个例似乎也是现在很多都市白领的工作状态的写照。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叫“亚健康”的词悄悄的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现在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量繁重,生活压力大,产生了一种比“亚健康”更可怕的现象,那就是“过劳死”。近几年“过劳死”的现象频频的出现在媒体上,引起人们对“过劳死”的关注。知名企业“华为”的员工累死在工作岗位;著名播音主持人罗京因过分劳累而永远倒下。鲜活的例子一次次向我昭示,身体的重要,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

2005年8月18日凌晨4时,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46岁。几乎每个听说高秀敏去世的人都惊呼:“怎么可能!”在外人看来,只有46岁的高秀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这么年轻就走了。熟悉她的人说她生前工作常常不分昼夜。

成名之后的高秀敏,各种各样的活动、演出,安排的非常繁忙,同时还在拍摄电视剧,“身体透支”很厉害。去世前几天,高秀敏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她于8月11日晚从北京乘机飞往长春,12日,又乘大巴到达通化参加拜谒杨靖宇将军的活动。他的同事说,他几次看到高秀敏一天要赶两三个场子,非常疲惫。高秀敏在拍摄电视剧《圣水湖畔》后,就表示自己身体已经出现许多不适。她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有时觉得很疲惫,但有那么多观众的期待,无论如何我都硬撑着。”据悉,在高秀敏去世的前一晚还没有休息,她拿出了即将拍摄的新电视剧的剧本仔细研究,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睡觉。

人的身体都是按照生物的规律在运行的,就像是一架机器,过度的损耗必然减少其使用寿命。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自然规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懂得工作,更要学会休息,生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不会休息自然也就不会做好工作。下面这个小寓言故事也许能让你悟到其中的真谛。

从前,有个年轻的伐木工人第一天砍了十棵树,他的斧头锐利,而且身强力壮、精神奕奕。第二天的时候,他还是一样地努力工作,甚至是比第一天更加努力工作,但是只砍了八棵树。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用尽全力地砍树,但是只砍了七棵树;到了第四天,数目减少到五棵树。到了第五天的时候,他只能砍倒三棵树,而且在黄昏之前就觉得精疲力尽。隔天早上,他正在费力砍树的时候,一个经过的老者,问他:“你为什么不停下来磨一磨斧头呢?”他继续低头砍树,并说道:“没时间,我正忙着砍树呢。”

其实,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总有某些时候曾经像这个伐木工人一样,因为过于沉溺于一个活动之中,而忘了应该停下来,歇一歇,给自己的身体放个假。磨斧头可能是浪费了短暂的时间,但是这换来的是更高效的动作,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却无人理会了。

很多时候,先人们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沙漠上有一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迁徙,居无定所。但无论去什么样的地方,他们都有一个习惯从来不变,那就是每次行走了两天,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有些部落以外的人很疑惑的向部落首领问道:“为什么你们要坚持走两天歇一天呢?”年迈的部落首领慧心的一笑慢慢说到:“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我们的灵魂赶上来!”

现在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赶路、奔波。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而上帝给我们的时间又太少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惦记着心目中的峰顶,走得太过匆忙、执著、焦急,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忽视了给自己的身心一个缓冲和恢复能量的机会。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多少金钱都是买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今事今毕,日清日高“今日事,今日毕。”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座右铭,这句话也是无数人,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企业如何向管理要效益,如何通过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名员工、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即当天的事情必须当天完成,今天的业绩应该比昨天有所提高,明天的目标要比今天有所提升。”

我国著名的海尔公司可以说是执行这种理念的典范。海尔CEO张瑞敏对公司的管理理念就是“今事今毕,日清日高”。上到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都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做事不拖拉,讲求效率,雷厉风行。在海尔广为流传着一个崔淑立“夜半日清”的故事。

崔淑立接手洗衣机海外产品经理的时候,大家说告诉她说:“美国的×客户是非常难拿下的!”因为前几任经理都对这个客户束手无策,几次尝试都无功而返。

真这么难吗?崔淑立心里暗暗地叫着劲。有一天,崔淑立一上班就看到了×客户发来的要求设计洗衣机新外观的邮件。因时差的原因,此时正是美国的晚上,崔淑立很后悔,如果能即时回复,客户就不用再等到第二天了!从这天起,崔淑立决定以后晚上过了11点再下班,这样就可以在美国上午的时间里处理完客户的所有信息。

就这样连续三天过去了,“夜半日清”让崔淑立与客户能及时沟通,产品开发部很快完成了新外观洗衣机的设计图。就在决定把图样发给客户时,崔淑立认为还必须配上整机图,以免影响确认。当她“逼着”自己和同事们完成“日清”,把整机外观图一并发给客户时,已经是夜里12点了。大约凌晨1点,崔淑立回到家,立刻打开家中电脑,当她看到客户的回复:“产品非常有吸引力,这就是美国人喜欢的。”这一刻,她满是欣慰,高兴得睡意全无,这么多天的“夜半日清”产生了效果。美国的客户完全被崔淑立如此的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打动了,推进速非常快,×客户第一批定单就这样搞定了!

其实,市场没有变,客户没有变,拿大定单的难度也没有变,变的只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人——崔淑立。崔淑立完全有理由说:“有‘时差’,我没法当天处理客户邮件。”态度决定了她的成败。崔淑立说:“因为,我从中感受到的是自我经营的快乐!有‘时差’,也要日清!”

多好的计划,都不如一次实施。多美妙空想,都不如一次行动。下决心其实并不困难,难的就是行动。不要把事情都推到明日,今日事,今日毕。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静止不动的平面,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向前滚动着奔赴目标的车轮。你会发现在,你每日完成工作的时候,你已经在进步在提高了。很多人每天都在给自己定计划但是能够真正完成的却不多,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日事日清”也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我们来看看时代的楷模张海迪是如何来要求自己的。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后来,她做过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在然刻苦学习知识。由于身体不能动,她就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她给自己立下一个规定:每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每一天都要按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这样不断地积累,她进步很快,渐渐地,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坐着轮椅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当一天结束的时候,扪心自问:今天的工作是否完成了?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是否完成了?今天的事做不好,留到明天也不会做好。德国剧作家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中说:一天也不能够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完成的事情,一把抓住并且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走,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非常简单,能做到却非常不容易,每一个人都需要严格的自律。不仅仅是这些,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决彻底的执行力,每个人都应该定下时间表,只要时间一到,就必须要下决心、作决定,并且马上开始执行。成功者善于利用时间,信息化的今天,时间就是速度,速度就是财富。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今日事今日毕”就是对时间的节约爱惜,是对生命的尊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这首诗大概是妇孺皆知,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据说,年初的计划到年终能完成十分之一的人就是相当不错的了。如果要今天的事情明日来做,你总会找到理由和借口的,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与其从明天开始,不如从当下开始,“今日事,今日毕”。找准前进的方向,漫无目的时间会过得更快

在广袤的草原上,凶猛的狮子在追赶一群羚羊,这是一场残酷的生命角逐。狮子每次捕食羚羊的时候,总是看准一只羚羊不停地追下去,这是这样才使得它无往而不胜。要想让自己成为强者,必须培养专注做事的习惯,专心地把时间运用于一个方向,这样,你才不会因为漫无目的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在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人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却最终一事无成呢?关键在于他没有注意到所做的事情的方向性,而把精力消耗在偏离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了,从而做了无用功,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一个人最重要的成功原则就是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要做什么样的事。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个口腔医生艾尔·司徒伦保,他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开车走同一路线上班,把车停在同一个停车位。他穿外科手术服时总是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总是先洗右手,再洗左手;检视病人时总是站在同一位置。他是在按照一定的方向行事,这样能够使自己有条不紊地处于专注状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发现,人类在处理事务上,只发挥了自己极小部分的潜力。在做一件事情时,甚至可以在做每一个步骤时,都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同样人生也是如此。我们要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不断地为之努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人们往往在在确定自己的方向的时候,左右摇摆,而浪费掉了大部分的时间。下面这个小寓言故事恰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头饥饿的驴子外出觅食,找到了两堆距离差不多的草料。左边是一大堆干草料,右边是一小堆新鲜的嫩草。驴子很高兴,跑到大堆的干草料处刚要吃,突然想到,右边的那堆草料那么新鲜,肯定好吃,现在要是不去吃可能会被其他的驴子吃掉,于是它就跑到嫩草堆前。在它刚要吃的时候,它又想,这堆草虽然很嫩,可是其他的驴子要是把那一大堆干草料吃光的话自己就要饿肚子了,还是回去吃干草吧!就这样,它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程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这只可怜的驴子,最后饿死在草堆旁。这就是著名的“布里丹效应”。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何尝不存在着那只小驴的影子呢。当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选择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两难的选择,比较来,比较去,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一直拖延到最后的时刻,最后被迫接受他人的意志。甚至有的时候,就彻底的浪费了时间,失去了机会。由此可见,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掌握好方向性,即目标性。

做大事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善于把握方向。不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把目标看清楚后才开始行动。一旦找准的了方向就要沿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不要轻易地放弃,或者更换,这样一定会获得成功并达到理想的彼岸的。正像汪国真在诗中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让想起很久以前曾经看过的一幅漫画,一位口渴的人扛着铁锹到处挖井找水喝,可他挖着挖着没看到水就放弃了,其实,水就在他挖的井不远的地方了。这个人又重新找个地方接着再挖,仍然是在还没有到水的地方就以为没水停下了。再挖、再挖、再挖,仍然是一样的结果,于是他就彻底放弃了。很沮丧的得出结论:“这些地方都没水。”现在回想这个故事,讲得就是我们选择与放弃,对人生的一种规划。

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次要明了自己能做的又是什么,两者结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就要不断地努力坚持,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摇摆不定,如果舍弃你曾经为之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重新再来,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我们的人生中,大部分人是经不起这样的重头再来的,我们的时间和生命也不允许,我们这样重头再来。所以,挖井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判断,确定自己的方向,如果方向确定了就要发扬一直挖一口井的精神,直到挖成功。

当我们懂得了确定自己的方向并一直努力的坚持下去,摆在我们面前的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如何确定我们的方向呢?这个选择就是一门人生哲学,是一门有舍有得的艺术。你只有放下了手中的小贝壳,才可能捡到更漂亮的贝壳;也有可能,你为了追逐更大的麦穗而丧失掉了原有的麦穗而一无所获。智者说:“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在印度洋的大海啸中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为了救三岁的儿子忍痛放弃了五岁的大儿子。如果不是这样,母子三人可能就共同葬身海底了。在救了小儿子之后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了,大儿子竟然也得以生还。人的生命的确是薄如蝉翼的,在沙漠上驮着金子走不动的旅人为何不肯卸下金子,轻松寻找维持生命的水源呢?在现实的生活中,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之间可能并没有这样打的差别,在几乎同样的选择中该何去何从?要把握时机,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放弃,当机立断。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顾全大局,果敢且有胆识,睿智而有远见,实乃人生难得之境界。

生命是短暂的,真正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就更是短暂。正如张爱玲所说:“成名要趁早”,及早的为我们的人生道路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要在左右徘徊中虚度年华,耗费生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