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新进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4:24:42

点击下载

作者:范瑞强 陈达灿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新进展试读:

前言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在我国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书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编写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之一,也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第二本专著。编写目的是总结和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诊治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指导性,适合临床医生阅读,能够指导临床医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参考书。

本书由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授、主任医师临床专家编写,由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家秦万章教授、禤国维教授(国医大师)、温海教授、许德清教授、张曼华教授、廖元兴主任医师担任主审。

全书分为上篇、下篇两大部分。上篇总论主要介绍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历史、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研究展望。下篇各论主要介绍本学科中西医结合防治临床疗效较好、特色明显病种的研究进展。包括最新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诊疗指南、专家共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病案报告、实验室研究等。

本书主要供中、高级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科的临床医生阅读使用。西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亦可参考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编写者所在单位领导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大量参考并部分收进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上述专家、领导、单位和有关作者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虽然我们为本书的编写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写人员的水平所限,所以书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6年6月上 篇第一章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宝库。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战国前至秦汉时期

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中医皮肤性病学起源于远古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灾害、虫兽及疾病作斗争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用泥土、灰烬和捣烂的青草树叶来外敷处理皮肤上的外伤创口,和治疗皮肤感染可以看作是中医皮肤病外治法的最早医疗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和开始应用醋、酒、盐、饴、姜、植物、动物等材料外用内服来治疗皮肤上的疾病。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中医皮肤疾病病名记述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和青铜铭等,当时就有“疥”“疕”“癣”“疣”等皮肤病名的描述。疥是指多种具有瘙痒性的皮肤病,疕是指顽固难去的一类皮肤病,癣是指皮肤粗糙脱屑一类的皮肤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古代将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视其各自的擅长进行了医学的分科。《周礼》记载:医分四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即外科医生,包括了现在的皮肤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皮肤病。

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有关皮肤病病名的记载逐渐增多,而且有了皮肤病病因病机和方药治疗的描述。如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冻疮、疣、诸虫咬伤等皮肤病名的出现和有用葱熨治疗冻疮,以灸治疣的记载。该书治疗皮肤疮疡的外用制剂有40种之多,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按摩等疗法。外用药的剂型,已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成书时间晚于《五十二病方》的《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论著,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石,其中有关皮肤病的论述颇多,仅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就有痱(痱子)、痒疥、秃疮(头部脱发性疾病)、皮痹(类似硬皮病)、尤赘(疣)、痤(痤疮)、大风、疠风(麻风病)、皶(酒渣鼻)等数十种之多。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这里的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硬皮病。另《黄帝内经》曰:“风邪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疠者,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死色败,皮肤溃疡,肌肉不仁。”这里的疠风描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麻风病。又《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关于“膀胱不利为癃”的论述很近似现代医学尿道炎的临床表现。《黄帝内经》还记载了毛发生长和内脏的关系,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的名著,其中也有许多有关皮肤病性病的论述。如《金匮要略》论述了浸淫疮(相当于湿疹)的症状,并提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方法;此外还论述了瘾疹(相当于荨麻疹)、狐惑病(类似白塞病)、淋证(相当于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小便不利疾病)等多种皮肤病性病的症状和治疗。从战国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到后汉的《金匮要略》开始有了较多皮肤病的病名、病因和治疗的论述,这可以认为是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萌芽。二、晋、隋、唐、宋、元朝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整个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关中医皮肤病性病的论述也不断增多,使中医皮肤性病学开始进入了一个初起发展时期。

例如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卷五和卷六是专门介绍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等皮肤病治疗方药的篇章,提到的皮肤病有40余种,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治疗的方法包括内服、外洗、外搽等,并介绍了多种外治皮肤病的简单方法,如疠疡风(麻风病溃疡)用乌贼骨敷之,白驳风(白癜风)取鳗鱼脂敷之,白秃(头癣)用藜芦、猪油搽之,漆疮(漆树皮炎)用汉椒汤洗之,等等。南齐人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较早并具代表性的中医外科专著,基本上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论述皮肤病的,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方法,为中医皮肤病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如该书首次记载了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这比其他国家要早600多年。所记载的皮肤病包括疥、癣、疮、疖、鼠乳、瘾疹、白癜、秃疮、痱、热疮、皮疱等几十种,每一病种均有相应的治疗方药,如用紫草膏方治疗小儿头疮,用白蔹膏方治皮肤热痱,用五黄膏方治久病疥癣,用白芷膏方治发秃,等等。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治疗方药更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诸病源候论》所记载的皮肤病多达一百多种,几乎包括了当今常见的皮肤病。如该书对漆疮(漆接触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的描述就十分详细,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皆悉瘙痒,面为起肿。”认为瘾疹(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明确指出疥疮的发病是“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而西欧有关疥虫的报告最早见于18世纪,迟于我国一千多年。又认为酒渣鼻是“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

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对皮肤病的治疗方药作出了较大贡献,弥补了《诸病源候论》中有症无药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疮疡病的中草药有197种之多。另外,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赵佶的《圣济总录》和陈无择的《三因方》,元代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都对皮肤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较多论述。如《圣济总录》认为丹毒是由于“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形象地描述寒疮(寒冷型多形红斑)的皮疹表现“似猫眼有光彩无脓血”。元代出现了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和朱震亨的《丹溪心法》,这些书都对皮肤病有论述。如《外科精义》用于皮肤疮疡的药方多达145个。这一时期中医对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有了一些论述。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膏淋、痨淋、热淋、血淋、寒淋等七淋,其中膏淋、热淋、气淋、血淋的症状描述与当今的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很近似。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古籍还有疳疮(下疳、臊疳)、妒精疮、阴疮、阴蚀等病名之记载,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曰:“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疳疮,作臼齐食之大病,疳即不痛也。”这些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的病证与当今的硬下疳、软下疳和其他皮肤溃疡性性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三、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医著林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医皮肤性病的理论和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发展和提高,初步有了中医皮肤性病学的雏形。这一时期随着西医学进入中国,开始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萌芽。

明代对皮肤病论述较多的医著主要有刘纯著《证治要诀》、薛己著《外科发挥》和《外科枢要》,汪机著《外科理例》,申斗坦著《外科启玄》,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陈司成著《霉疮秘录》,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等,其中以《外科理例》、《外科正宗》和《霉疮秘录》三书对中医皮肤病性病的发展贡献和影响最大。《外科理例》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皮肤疮疡病的证治方法,尤其强调外病内治,曰:“外治必本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另外,该书还附有较多医案,其中治疗杨梅疮的医案就有5个。《外科正宗》全书4卷,论述的病种一百多个,其中将近一半是属于皮肤病范畴的。该书的特点是论述每一个病种的理、法、方、药齐全。如该书对大麻风(麻风病)的论述,首讲大麻风的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次讲大麻风的临床表现,描述十分详细,最后讲述大麻风的治疗方药。《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性病学的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16~17世纪治疗梅毒的经验,例如,该书曰:“霉疮一症,细考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午会之末,起于岭南之地,致使蔓延全国,流祸甚广。”明确指出梅毒始见于我国广东,以后逐渐蔓延至全国。所以古时霉疮又有广疮之称。据医史学家考证,我国的梅毒确实是在16世纪初期由西方经广东传入中国的。在梅毒传染方式上,该书明确认为是因不洁性交而传染,妓院是主要的传染场所。如该书云:“一狎有毒之妓,初不知觉,或传妻妾,或于姣童。”在梅毒临床表现上,该书已认识到了由硬下疳到二三期梅毒的发病过程。如该书曰:“霉疮始生下疳,继而骨痛,疮标耳内、阴囊、头顶、背脊,形如烂柿,名曰杨霉疮,甚则毒伤阴阳二窍。传于心,发大疮,上下左右相对,掣痛连心;移于肝,眉发脱落,眼昏多泪,或疳爪甲。”在梅毒的治疗方面,该书对各期霉疮的治疗均有详细论述,其中最突出的是首次介绍了用中药砒制剂治疗梅毒,这比国外欧洲开始用砒剂治疗梅毒要早300多年。在预防方面,该书告诫人们洁身自爱,不要接触带病的妓女,有了病不要与亲人居住,等等。如该书云:“或问其疮传染不已何也?余曰昔人染此症,亲戚不同居,饮食不同器,置身静室以俟愈,故传染亦少。”

清代有关皮肤病的主要医著包括祁坤著《外科大全》、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吴谦著《医宗金鉴》、赵学敏著《串雅外编》、顾世澄著《疡医大全》、许克昌著《外科证治全书》、邹岳著《外科真诠》、张正著《外科医镜》、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张山雷著《疡科纲要》、吴师机著《理瀹骈文》等10多部,它们之中要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和《疡科心得集》对皮肤病的论述最多和最为详细。例如《医宗金鉴》提出梅毒感染有“气化”和“精化”之不同,气化是间接传染,精化是直接传染,“气化者,或遇生此疮之人,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受梅毒不洁之气。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精泄时,毒气乘肝肾之虚而入于里。”

据中国医史文献记载,西方医学约在明万历(1573—1619)年间传入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传教士医生在我国的增多,加快了西医学进入中国,从此我国开始有了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萌生,例如美国传教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编著的《花柳指迷》、《皮肤新编》记载用部分中药治疗皮肤病和性病,以补充西药之不足。中药品种包括熟石灰、硫磺、硼砂、蜂蜡、猪脂、杏仁油、三仙丹、密陀僧、鸡蛋黄等。其后至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为唐宗海、张锡纯、张山雷、丁福保、恽铁樵等,他们的部分论著中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的记载。

综上所述,中医皮肤性病的理论源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病因病机、证候、方药发展于晋隋唐宋时期,代表作是《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和《备急千金要方》;充实于明清时期,代表作是《外科正宗》、《霉疮秘录》、《外科理例》、《医宗金鉴》和《疡科心得集》。清代以前多达260余种的中医外科专著中几乎都包含有皮肤病的内容,它们之中或专卷,或专篇,或专段对皮肤病予以论述,理、法、方、药一并具全,这都是形成当今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基础。明清时期,随着西医学进入中国,开始有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的萌芽。

在性病方面,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众多的医籍和性病专著中记载了“疳”“下疳疮”“鱼口”“便毒”“  横痃”“霉疮”“杨梅疮”“结毒”“遗毒”“阴痒”“带下病”“阴蚀”“疥”“淋证”“妒精疮”等十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病证。究其病因,中医多责之于感受疫毒、湿热、淫秽浊气或虫邪,并认识到这些疾病的传染性和严重危害性。在治疗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新中国成立以后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医学获得了新生,发展迅速。中医皮肤性病学也因此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并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了中医科,一代名老中医赵炳南、朱仁康等从中医外科学分脱出来专门从事中医皮肤性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我国首次有了独立的中医皮肤性病科这一临床学科。与此同时,1955年底,国家试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一批有西医基础和临床经验的西医师专职学习中医,我国开始有了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办了第一批中医学院,我国开始有了现代中医的高等教育。在这以后,每年都有一批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西医学习中医的临床医生和同时具有中医和西医知识的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中医皮肤科,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北京的张志礼教授、天津的边天羽主任医师和上海的秦万章教授是我国当代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他们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得到了进一步快速发展,标志性的成就有:全国省市一级的中医院基本上都设立了中医皮肤科;出版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学术专著;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组织;有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3年全国有3个单位的中医皮肤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重点学科建设点,即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之后又有多批次几十个单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纵观未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有:1.理论创新

随着中医皮肤性病学科学术发展,将会有而且也必须有新的理论来充实发展中医皮肤性病学科的学术内涵,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2.学科分化

可以预计,随着中医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中医皮肤性病学将出现下一层次的学科分化,包括中医性病学、中医美容学,等等。3.研究病种

今后一段时间中医皮肤性病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将仍然是:①疑难皮肤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病和有遗传倾向的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②与美容有关的皮肤病:包括脱发、痤疮、白癜风和其他色素性皮肤病;③感染性皮肤病:主要是性病、真菌病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4.中医特色

皮肤学科是中医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未来中医皮肤性病学发展的方向和最大优势仍然是中医特色的挖掘和发挥。5.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皮肤性病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国内已经显示,而且必将继续证明中西医结合将有力促进和推动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

相信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科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更成熟、更壮大。(范瑞强)第二章 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主要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从研究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状况及预防部分皮肤性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从近几十年发表的近2万篇文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疗效较好的有170多种,包括湿疹、荨麻疹、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病、银屑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也包括红斑狼疮、硬皮病、天疱疮等少见病和疑难杂症,以及脱发和痤疮的预防。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是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病相结合,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证型相结合,并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到的客观数据,来探讨其疗效或机制,使中西医结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客观,更具说服力。

从部分著作及近10年来发表的近3000篇较高水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在基础理论和实验室研究上不断深入,在临床研究上更加广泛。现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部分研究成果加以概述。一、皮肤科常用中药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

在现以查明的12 772种中药中,皮肤科应用的不下千种,其中,黄藤、黄芪、丹参、黄芩、薄盖灵芝、甘草、莪术等较多中药都已取得较好的开拓领域,现选取几个重要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的研究与应用叙述如下。(一)中药的研究1.丹参

丹参有50余种化学单体,它的药理作用也是多方面的:①对微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从而改善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②抗炎、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铁锈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③对结缔组织的作用,可促进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抑制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对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④抗凝血作用,能有力地使纤维蛋白降解,高浓度时促使血小板解聚。丹参中的一些单体如丹参酮等对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痤疮均有良好疗效。2.黄芪

中药黄芪具有抗病毒、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而不同剂量的黄芪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其免疫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大剂量黄芪本身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IL-2分泌,上调Treg及Foxp3的活性,Treg又反过来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和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提高IL-10的水平,降低IL-6水平,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黄芪除了可以通过提高Treg拮抗移植排斥反应外,在创伤或心理应激后的小鼠模型中,黄芪多糖亦可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小鼠的Treg水平降低,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疗效。(二)中药提取物的研究1.白芍总苷(TGP)(1)白芍总苷的药理研究:

白芍总苷是从中药白芍干燥根中得到以芍药苷(paeoni fl orin)为主的生理功效成分混合物。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作用。TPG对B细胞的增殖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TGP可影响Th2细胞的增生,在低浓度时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起到抑制效应;TPG通过抑制T细胞转铁蛋白受体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TGP则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的表达。TGP可通过调节炎症局部PGE、LTB的合成,起到低浓度促进、高24浓度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TGP则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产生NO,减轻炎症反应。TGP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从而达到抗炎的效应。此外,TGP还具有直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2)白芍总苷的临床应用

1)银屑病:

研究表明,TGP可能通过抑制HaCaT细胞IL-6、IL-8、IL-17及IFN-γ的分泌,提高IL-10的分泌,进而发挥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张宇虹等选取PASI评分为轻、中度的银屑病患者30例为治疗组,经口服TGP 600mg/次,每天3次;并外用5%松馏油氧化锌软膏,每天2次,治疗6周,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20名健康志愿者)比较,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2)红斑狼疮:

经TGP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水平可明显升高,TGP还可通过升高ITGAL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从而降+低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中CD11a表达水平,初步揭示了TGP抑制SLE自身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ZhaoM等研究发现,白芍总苷可能通过诱导Treg细胞的分化,从而调节Foxp3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并激活IFN-γ和IL-2信号通路,最终抑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自身免疫反应。陈静将4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白芍总苷,观察两组患者日平均糖皮质激素用量、环磷酰胺总量、SLEDAL评分、尿蛋白、复发例数及不良反应病例,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后,得出结论: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患者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用量,降低感染发生,长期服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李艳梅通过对9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后得出:①白芍总苷的起效速度缓慢,如持续用药时间较短,通常情况下很难见到明显效果,但用药治疗时间越长,效果也就越明显;②治疗开始时就应该开始服用白芍总苷,当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量至10mg/d时,白芍总苷恰好能够显示出其最佳的治疗效果;③白芍总苷能够对由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纠正,使由于糖皮质激素剂量不足所造成的病情不稳现象得以纠正;④白芍总苷在少数患者中只有程度轻微的不良反应;王华通过小鼠实验得出,白芍总苷的保肝作用非常明显,可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肝损害程度减轻。

3)白癜风:++

白芍总苷可能通过升高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值和CD4CD25Treg水平,从而提高患者对维持机体免疫自稳和免疫耐受的能力,进而促进皮损的愈合,且这种作用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减弱。但白芍总苷是如何调节T淋巴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可能通过诱导Treg细胞的分化而实现这种调节,又可能通过何方式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叶蓉等选取45例白癜风患者,根据皮损及病程分为轻、中、重3组,均给予白芍总苷联合吡美莫司治疗,得到白芍总苷联合吡美莫司能促进散发型白癜风++++患者皮损恢复,改善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提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

4)口腔扁平苔藓:

尚书等随机选取两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初诊患者各30例,分别采用羟氯喹及羟氯喹与白芍总苷联合治疗三个月后,结果发现:白芍总苷和羟氯喹联合用药,对OLP糜烂型和充血型损害有效;单用羟氯喹治疗OLP糜烂型和充血型损害无效;对于OLP斑纹型损害,两组均有效。苏奎等把50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枸橼酸铋钾、白芍总苷以及两者联合治疗。停药两周后发现:接受枸橼酸铋钾组总有效率为56.25%;接受白芍总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1.4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后CD3、D4、CD4/CD8升高,CD8降低,差异非常显著。

5)慢性荨麻疹:

石全将11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和依巴斯汀,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疗程4周。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6.79%,治疗4周后两组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安全可靠。

6)结节性痒疹:

张颖鹏等将78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白芍总苷胶囊及外用0.05%卤米松乳膏,对照组外用0.05%卤米松乳膏,分别于2、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节性痒疹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值得临床选用。

7)复发性口疮:

苏葵等让343例复发性口疮患者分别接受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组)、昆明山海棠片剂(对照组)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1%,优于对照组3.53%(P< 0.05)。停药一年后治疗组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水平显著降低(P< 0.05),对照组NO、NOS水平稍降低(P>0.05)。表明,白芍总苷疗效优于昆明山海棠,采用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复发性口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2.雷公藤多苷(1)雷公藤多苷的药理研究:

雷公藤多苷(TWG)主要成分为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现已证实雷公藤多苷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及抗菌等多种功效。大量研究表明,TWG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及补体的活性;TWG可下调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抑制钙离子通道,并通过抑制IL-2转录影响T细胞活化;TWG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呈小剂量促进、大剂量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TWG还能抑制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对细胞因子的合成起到调节免疫的功效,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可抑制白细胞介素(IL-2)浓度及IL-2R的表达;TWG能选择性影响免疫细胞的环磷酸腺苷(cGMP)代谢,降低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TWG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TWG能够抑制iNOS及COX-2的表达,减少NO和前列腺素的产生,其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TWG对HPAA表现为兴奋作用,具有增强肾上腺素皮质的功能,且与泼尼松的药理作用存在互补性。TWG对急、慢性炎症所致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有抑制作用。(2)雷公藤的临床应用

1)红斑狼疮:

彭学标发现用雷公藤治疗后的SLE患者血中外周血单核细胞(BPMC)中CD40LmRNA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对照组;将活动期SLE患者BPMC与雷公藤水煎液共同培养48小时后,其CD40L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同样,活动期SLE患者F-kB活性显著降低,与非活动期SLE患者相当,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雷公藤在体内外均可抑制了CD40LmRNA的表达,进而影响CD40L信号的传导,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但雷公藤不能完全使NF-kB活性恢复正常水平,可能仅在某些环节抑制了NF-kB的表达,提示在SLE的治疗中雷公藤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更为理想。秦万章总结雷公藤治疗SLE疗效满意并解释:①轻、中型SLE可以单独应用雷公藤治疗,中、重型SLE可以与激素合用;②可较好地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内脏功能;③可相对减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维持量。

2)湿疹、皮炎:

雷公藤多苷在中低剂量应用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在治疗一些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皮炎湿疹方面可代替激素维持治疗。陈丹等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中药治疗泛发性湿疹36例,治疗组采用雷公藤多苷60mg/d,西替利嗪10mg/d,联合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或0.1%雷夫奴尔湿敷,3次/天。连续观察4周,总有效率为89%,高于单纯用西替利嗪组40%的治愈率。崔生海等分析了40例用雷公藤加甘草甜素片结合局部外用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患者,发现急性亚急性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慢性湿疹,其有效率均大于80%,提示雷公藤在治疗急性皮炎或湿疹的急性发作期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姜志业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用雷公藤煎剂冷湿敷治疗婴幼儿湿疹45例,结果治愈32例,显效9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97.78%,说明雷公藤煎剂外用治疗湿疹同样有效。此外,雷公藤对多形性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表现为纤维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形成的慢性增生肥厚性皮肤病变也有一定的效果,如神经性皮炎、化脓性肉芽肿、扁平苔藓。

3)银屑病:

李淑玲用阿维A、雷公藤治疗中重度银屑病40例(皮损面积>30%),连续观察8周后,治疗组40例中,基本治愈20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中,基本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阿维A、雷公藤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等优点。在治疗银屑病型关节炎方面,也有很好优势,顾宁琰对29例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甲氨蝶呤、来氟米特、阿维A、雷公藤多苷、沙利度胺、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非甾体类抗炎药、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合理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谷雪虹等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银屑病关节炎10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1例,认为雷公藤多苷是一种能够替代糖皮质激素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药物,不论长期或短期服用都可以使关节病症状减轻。红皮病型银屑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糖皮质激素能很快控制症状,但减量较为困难,而雷公藤制剂有助于激素减量,并使病情得到较久控制。刘梅观察了雷公藤多苷联合维甲酸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同时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用支持疗法均痊愈,显效,且副作用小,但缺乏其远期疗效的评价。吕香花认为对首次发病、病程较短、症状较轻以及以往未曾系统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予雷公藤多苷、甘利欣等治疗,尽量避免使用皮质激素;对无禁忌、皮损重、全身症状明显的急性期患者,早期应用皮质激素可及时控制病情,症状控制后及时加用。

4)皮肌炎:

孙乾等使用雷公藤多苷治疗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患者40例,治疗后临床病情好转35例,36例肌酶升高者中有30例恢复至正常,12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治疗效果较差的复发患者8例肌酶恢复至正常,临床病情亦明显好转,由此可以看出雷公藤多苷是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一个较理想的药物。林霓阳等报道1例伴有皮肤钙质沉积的儿童皮肌炎病例,经予泼尼松、甲氨蝶呤、华法令等治疗1年肌酶仍轻度升高,皮肤钙沉积无改善,遂加用雷公藤多苷片10mg,每天3次,用药2年后,钙化灶基本消失,肌酶恢复正常。由于病例不多,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5)天疱疮:

雷公藤对PHA或PWM丝裂原诱导的健康人及天疱疮患者T、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外周血B细胞产生天疱疮抗体有明显抑制作用,雷公藤制剂作为天疱疮治疗的辅助用药能部分替代或减少皮质激素用量。在临床上,激素中加用雷公藤治疗的适宜对象主要为以下3种:①对于激素量小于80mg的轻、中度症状的患者,若病损出现轻度波动,提示激素量相对不足,加用雷公藤后病情稳定。②对于激素量已超过80mg/d的重症患者,若病损仍轻微波动,而激素副作用已较明显,加用雷公藤后可获得一定疗效。③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病损小幅度波动或为预防病损“反跳”可加用雷公藤。吴建兵认为联合使用氨苯砜和雷公藤的治疗过程中,激素减量时间皆在2周左右,但免疫抑制剂发挥疗效所需时间约在4周以下,说明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不能减少糖皮质激素起始控制剂量,但可能在以后的早期减量中发挥作用,从而减少激素总的用量。

洪青等报道40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的用雷公藤治疗患者,其中3例在病情明显好转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并加用阿维A和雷公藤维持治疗,经8天左右渗出部位皮疹干燥未复发。另外3例给予阿维A、雷公藤和氨苯砜等治疗,10天左右皮疹干燥,角化性丘疹变少,说明雷公藤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能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6)掌跖脓疱病:

刘桂英分别采用阿维A、雷公藤多苷结合局部外用药治疗掌跖脓疱病,12周后,发现两者在治愈率及半年内复发率上差异不大;潘坤等观察到单用雷公藤与单用其他免疫药物治疗效果相当,而雷公藤联合应用泼尼松或氨苯砜疗效显著增加,王红梅用阿维A联合雷公藤治疗掌跖脓疱病28例,采用阿维A 30mg/d,雷公藤20mg,3次/日;对照组26例单用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0mg,3次/日,3~4周后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情况递减,总疗程为8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2%和61%~65%,差异有显著性,也表明雷公藤联合阿维A治疗比单用雷公藤效果好。崔德彬使用雷公藤多苷等治疗掌跖脓疱病,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配合中药明显提高了疗效;以上说明雷公藤与其他药物有协同作用,应该联合应用方可取得满意疗效。3.复方甘草酸苷(1)复方甘草酸苷机制研究:

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具有类激素样作用,而无类固醇样不良反应。近年来,其在皮肤性病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均有较好的疗效。(2)复方甘草酸苷临床应用:

变态反应样皮肤病,如皮炎湿疹、慢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性反应,常反复发作,在临床上治疗较困难。袁伟等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方法: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3片,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85.00%。

1)婴儿湿疹:

俗称“奶癣”,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许菊珍等用复方氟米松软膏与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治疗婴幼儿湿疹6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局部温水洗净后直接均匀涂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每次12.5mg,每日3次。用药期间不加用其他任何药物,忌油腻及腥发食物,忌用热水局部烫洗。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为56.7%(34/60),总有效率为95.6%(58/60),复发率为11.8%(4/34);对照组痊愈率为26.7%(16/60),总有效率为73.3%(44/60),复发率为50.0%(8/16),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玫瑰糠疹:

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过敏、病毒及细胞免疫等因素有关。治疗效果不佳,但为自限性皮肤病。任丽萍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将78例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并应用中波紫外线隔日照射,对照组38例,单用中波紫外线隔日照射。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0% vs 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斑秃:

李洁华等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外用5%米诺地尔溶液治疗斑秃的疗效,118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外涂米诺地尔溶液治疗;复方甘草酸苷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米诺地尔组外涂米诺地尔溶液。结果显示,复方甘草酸苷组、米诺地尔组、联合治疗组痊愈率分别为62.16%、42.42%、83.33%,总有效率分别为78.38%、69.70%、97.92%,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米诺地尔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P< 0.01)。张质刚等纳入研究质量均为C级的40篇中文RCT文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方甘草酸苷组可以显著提高近期有效率(RR = 1.41;95%CI为1.35~1.49;P< 0.000 01)和痊愈率(RR = 1.69;95%CI为1.56~1.83;P< 0.000 01)。根据治疗方法或对照方法不同采用亚组分析,得到相似结果。但复方甘草酸苷组面部或下肢轻度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性病临床研究(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分阶段,结合辨证,运用中西医互补治疗,急性进展期,常见脑损害及间质性肺炎,以西医治疗为主,中药为辅,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并对症应用抗生素及抗凝药,中药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为主,常予丹参注射液静滴;慢性进展期,以小剂量激素联合羟氯喹或雷公藤多苷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结合滋补肾阴类中药改善症状,具有重要辅助作用;稳定期,患者因长期的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体质较弱,易感冒,不时关节肌肉酸软,易疲劳、满月面或虚胖,最好结合中医治疗,扶正固本,养阴补气,加强体质,并有利于防止病情反跳。禤国维教授的狼疮灵2号(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鱼腥草)、狼疮滋阴胶囊,经过观察,患者反映很好。口服火把花根和硫唑嘌呤、激素联合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也收到良好疗效,对环磷酰胺冲击无效的病例也收到较好疗效。

通过分析近10年来有关文献,我们发现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中药或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存活时间延长。而近年来,雷公藤、白芍总苷、青蒿素等的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陆续被发现,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开拓了新方向。(二)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具有慢性易复发的特点。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许多方法疗效还不确定,部分药物因为不良反应较大,药物价格较高,而限制了使用,这都促使一些新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综合本病的最新进展,可得出,全身治疗药物包括维A酸类(阿维A),甲氨蝶呤,环孢素,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有报道生物制剂(包括依那西普、阿法赛特、依法利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也在银屑病治疗上有着突出疗效,但价格昂贵,不良反应明显。

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药治疗银屑病不但有效而且不良反应较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田刚用凉血解毒汤(白鲜皮15~20g、紫草根15~30g、生槐花15~30g、土茯苓30g、蚤休15~30g、赤芍10~15g、生地黄15~30g、白茅根15~30g、大青叶15~30g,水煎,每日服用1剂,分2次早晚服用)治疗血热型银屑病36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4.4%,与口服复方青黛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卓等用清热凉血解毒汤(水牛角60g、蒲公英100g,紫草、大黄、玳瑁各20g,金银花、石膏各50g,白鲜皮、丹参、丹皮各30g,白茅根150g、甘草10g,水煎,每日服用1剂,分3次服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0例,同时加外用药洗癣方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林国书等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中药药浴(土茯苓30g、地肤子15g、当归20g、白鲜皮20g、长卿20g、苦参15g、蛇床子20g、苍耳子15g、百部15g、土槿皮10g、白蒺藜15g、大黄10g,每剂每次煎煮30分钟,滤药液约5L溶于盛热水的浴盆中,温度调至35~42℃,水位调至浸到患者全身),结果单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三)斑秃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具有遗传素质和环境激发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西药米诺地尔是一种周围血管扩张药,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脱发的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提出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其外用后能阻止钙离子内流,从而减轻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毛发生长抑制,且外用后有扩张血管作用,使毛乳头血流量增加,直接作用于毛囊,促进毛囊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局部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医认为斑秃多属肝肾不足,血虚不能上荣肌肤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以致气滞血瘀,血不随气营养肌肤所致。治则上,重在滋补肝肾,益精养血。养血生发胶囊主要成分为熟地黄、当归、制何首乌、川芎、白芍、菟丝子、天麻、木瓜、羌活,全方主要功能为养血、活血、补肾、祛风湿、促进毛发再生。近来有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药治疗斑秃疗效甚佳。白芍总苷也有潜在治疗价值。

邹德明采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养血生发胶囊并外用米诺地尔搽剂治疗斑秃,3个月后评价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此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且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有研究认为其治疗轻型斑秃安全有效,推测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以达到治疗目的。郭顺等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养生丸联合白芍总苷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养生丸口服;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检测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β、C-球蛋白(C3)与 β、E球蛋白(C4)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斑秃患者较正常人群C3、C4下降,治疗后两组C3、C4水平均有上升。(四)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常伴有剧烈瘙痒,口服抗组胺药,有助于控制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是AD的一线治疗药物,根据皮损炎症程度,选用弱、中、强效外用激素,当病情加重,甚至继发红皮病时,可口服环孢素A,或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治疗。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抵抗的患者,也可采用窄波紫外线进行光疗,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西医对症处理后,本病都能得到相应控制,但病情易反复,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大,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有利于病情控制,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量,尽早控制皮损、瘙痒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陈达灿等近十余年来治疗AD,常运用“培土清心法”,以中药内服为主,按需使用外用激素,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撤停药物治疗。“培土清心法”的近期疗效与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相当,而远期观察则显示其在控制AD病情复发方面优于西药治疗组。整个试验治疗3个月,随访6个月,未发现中药组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史永俭等将47例特异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单纯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天1次。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合并加味当归饮加减治疗,疗程4周。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10、12(IL-4、IL-10、IL-12)水平。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愈显率为56%(14/25例),2西药组为22.7%(5/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 5.38,P< 0.05)。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肯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五)艾滋病

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治疗上以西医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为主,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有它自身的缺陷;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毒副作用小,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感染者或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提高或稳定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可有效降低HAART疗法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HAART疗法的疗效。丹妮等学者提出:急性期不治疗;无症状期不合并机会性感染时,根据病毒载量的高低分别采用HAART或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无症状期合并机会性感染时,不论CD4和病毒载量的值是多少都用HAART加TCM;艾滋病期不管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不论CD4和病毒载量的值都用HAART加TCM。

李秀惠等对8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症状积分和CD4细胞计数比较后,认为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医组、西医组。马伯艳等将艾可清胶囊与抗病毒西药合用治疗18例病人,也认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医组。有学者对艾滋病并发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硬皮病、皮肌炎、荨麻疹、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白塞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不一一赘述。

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除了上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成就外,还出版了一系列紧跟学科发展的优秀著作,在临床交流与临床医师继续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方面,全国中医药院校继续招收并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以及建成了几个博士流动站,这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提供了大批储备力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