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西方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9:45:51

点击下载

作者:米苏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读点西方哲学

每天读点西方哲学试读:

前言

一直以来,哲学给人的印象大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似乎哲学所谈论的都凌驾于生活之上,与现实脱节。其实不然,周国平先生在谈论哲学的用途时说道:“哲学无实用,实用无哲学。”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是要为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它是要我们去思考根本的问题。当一个人懂得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时,他就具备了一个宽阔的视野,具备了一个好的心态,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活得更透彻、更明白。

然而,对于不是从事哲学专业研究的读者来说,了解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往往都是碎片化的,许多人能说出柏拉图的名字,却未必知道他的思想;很多人能脱口而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却记不起这究竟是谁的名言、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在这个浮躁气息愈发浓烈的时代,潜心阅读已成了一种奢侈,更何况是那些读起来枯燥无味、与轻松愉悦简直格格不入的哲学理论书。可外面的世界越是喧嚣,我们的内心越当保持宁静。选择了浮华,注定要失去思想的崇高;出没于喧嚣,注定会陷入焦躁。读哲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哲人,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样先知先觉,而是要品味深藏在理论中的精髓,以此滋养心灵、提升内在,彻底唤醒沉寂的理性与桎梏的心灵。

一个人要活得明白,必须用头脑去观世界、树人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点儿哲学书,不是修一段苦行,而是开启心智的大门。为了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多了解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我精心策划编写了这本《每天读点西方哲学》。这本书以西方哲学史为基础,依据哲学发展的时间顺序,精心选取了50位著名的哲学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生平及其主要的哲学思想,文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大咖们的趣闻逸事,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走进哲学家们的真实生活和独特思想。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位翻开此书的人,都可以透过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和哲语,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华中发现真实,在繁杂中看到简单。卷一古希腊罗马哲学:神与脑的斗争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源,一切都充满神明博学的大家:从治驴有方到智斗商人

看过伊索寓言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驮盐和棉花的驴子》这个故事。一头自作聪明的偷懒驴子在帮主人驮运盐时,不小心在河里摔了一跤,盐溶化之后变轻了。驴子尝到了甜头,以后干活时都这样做,害主人损失了很多盐。后来,主人让驴子驮运棉花时,驴子故技重施,结果棉花吸了水越来越重,驴子被淹死了。

故事不陌生,但故事背后的事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个给驴子设计圈套的“主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大哲学家泰勒斯。

当时,盐矿需要用驴子把盐驮运到海岸线上,再将其放到货船上。在运盐的路上,驴子得蹚过一条浅浅的小河。一次,其中的一头驴不小心绊倒在河里,盐巴溶化了,驴子起来时发现身上的负荷轻了。此后,每次过河时,这头驴就故意在河里摔倒。盐矿主担心驴子腿部受伤了,便请医生给它做检查,发现并无大碍。无奈之下,盐矿主只好找泰勒斯来帮忙。

泰勒斯观察了几天之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第二天,他用海绵替换了盐塞在麻袋里,让驴子驮着。当驴子走到小河中央时再次摔倒,海绵吸饱了水,一下子重了许多。在背了几天沉重的湿海绵之后,自作聪明的驴子就改掉了偷懒的毛病。

泰勒斯不仅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还颇具商业头脑。

橄榄是希腊很重要的农作物,人们除了食用橄榄以外,还会榨取橄榄油用于做饭和点灯,或是当护肤品。有那么几年,当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橄榄生长,泰勒斯断定,这种糟糕的气候不会持续太久,于是他就走访了一些橄榄种植园,说愿意买下他们用来榨取橄榄油的设备。农民们一听大喜,因为急需用钱,就连忙把自己的榨油设备卖给了泰勒斯。

结果,泰勒斯买下榨油设备的那一年,气候条件出奇地好,橄榄大丰收。此时,农民们又需要设备来榨橄榄油了,泰勒斯便把之前买的设备租给这些人,一下子赚了不少钱。不久后,他又以合理的价格将这些设备卖给了橄榄种植户。

在此之前,曾有商人挖苦他:“理论是空口白话,有什么用呢?能给你带来金子和面包吗?”泰勒斯借助这次机会,给了对方一个教训,并对这位商人说:“我想要发财,简直易如反掌。可惜,我的心不在金钱上……”他追求的不是金钱,是知识这一无价之宝

泰勒斯的心的确不在金钱上,他追求的是知识这一无价之宝。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6)出生在小亚细亚爱奥尼亚西岸的米利都,这是古希腊的一座城邦。据说,他有犹太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的血统,当时社会对血统十分重视,因此他从小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泰勒斯热衷于研究哲学和自然,博学多才,被誉为希腊的“七贤”之一,与梭伦齐名。公元前600年,他从遥远的希腊到埃及游学,在此之前他已经去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不少数学和天文知识。在埃及这个古老神秘、充满智慧的国度,泰勒斯做了一件很“酷”的事。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在公元前2000多年,古埃及人民靠着最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如此雄伟而精致的建筑,的确令人佩服。只不过,在金字塔建成的1000多年里,因为它太高太大了,人们根本无法知道它究竟有多高,直到泰勒斯的出现,这个谜才有了答案。

泰勒斯的灵感,源于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那天,他当着法老和百姓的面,悠闲地踱着方步来到金字塔面前,阳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每过几分钟,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的身高相等时,他马上将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做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在场的百姓,无不佩服。

在天文学方面,泰勒斯也有不少的贡献。北方天空中最明亮、最重要的星座之一小熊星座,就是泰勒斯发现的。此外,他还曾经预言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确立了冬至和夏至,以及每月30日和每年365天;提出太阳的直径是日道的1/720,这个数字比我们当今知道的太阳直径只略差了一点。

这个通晓数学、天文学、工程学,有着商业才干的博学大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誉为希腊科学之父。直到白发苍苍时,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哲学,招收学生,并建立了米利都学派。打破神话的束缚,去自然界寻找本原水是万物之源

很遗憾,泰勒斯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他的哲学,那么“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泰勒斯是希腊的“七贤”之一,而“七贤”中每个人都有一句闻名的格言,泰勒斯的格言正是“水是最好的”。

早期的爱奥尼亚哲学家们,总希望能在变化不断的自然现象中找出不变的本体。然而,对于“宇宙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神话的解释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这些人一样,泰勒斯也想在宇宙间的各种质料中找到答案。

水、火、气、土,这四种物质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泰勒斯认为,水是这四种物质中形式变化最明显的:水冷到冰点时可以变化成固体冰,热到沸点时可以变化成气体。液体、固体、气体,这三种状态完全可以说明大部分的具体事物,最重要的是,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水才得以生存。

除了这一论据之外,泰勒斯又结合起早年在埃及游历时学习观察洪水的心得。当时,他仔细阅读了尼罗河每年涨退的记录,并亲自查看水退后的现象。结果,他确实有很大的发现:每次洪水退后,不仅会留下大片的淤泥,更重要的是,在淤泥中存在许多微小的胚芽和幼虫。看到这一现象,再联想起埃及人原有的宇宙神话,他得出了“水生万物”的结论。

这样的结论,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俨然有着石破天惊的力量。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用神话来解释这个世界,还从未有谁用经验所及之物来说明万物的起源。他的结论,简直就是一场思想变革的标志。《科学史》的作者、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在评价泰勒斯时这样说道:“他第一次从大自然中来寻找自然的本原,而不是再拿神话故事说教来解释这个大千世界了,泰勒斯第一次远离了神甚至是抛弃了神。”万物都有灵魂

如果说,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水才能够生存,那么没有生命的东西呢?

对此,泰勒斯又提出一个观点:世界充满神明。也就是说,神明的力量贯注于世间万物,无生命的东西也可能是“活的”。泰勒斯曾经用磁石与琥珀做了实验,发现这两种物体可以吸引铁片,确信它们的内部有生命力,只不过肉眼看不见而已。由此,泰勒斯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块石头,看起来冰冷坚硬、毫无生气,却也有灵魂蕴含其中。

米利都学派的毕达哥拉斯,在哲学观点上与泰勒斯对立,泰勒斯反复地向毕达哥拉斯强调:“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使一切生机盎然。”这一观点十分流行,直到公元前300年,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还在用泰勒斯的实验来证明世间万物因生命而相互吸引。

当然,泰勒斯的“万物有灵论”并不是真正的唯物论,而更像是活物论。因为,真正的唯物论是人类清楚分辨物质与精神的差异之后才出现的。但不管怎样,泰勒斯摆脱了人们一直以来的神话思维,只由经验所及的现象来探求万物的根源,并由此根源解释万物的变化,是人类思想的一次伟大飞跃。一个不属于常人的世界仰望星空的人

英国的王尔德曾经说过:“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一些人还在仰望星空。”

泰勒斯,就是那个仰望星空的人。据说,有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他预言第二天会下雨。就在他预言的时候,没看见脚下有个坑,扑通一声就掉了进去,险些要了命。好心人路过,将其救了起来。这时,泰勒斯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可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

后人把这件事纳入了哲学家笑话之中,嘲笑哲学家只知道天上的事情,却不知道脚下发生了什么事。可是,2000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却说:“一个民族有了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哲学的鼻祖,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专心致志,做到的又有几人呢?正因为泰勒斯心中只想着“天空的事”,他才能够成为希腊智慧第一人。孤独的绝世天才

泰勒斯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终身未娶。年轻时,泰勒斯的母亲劝他结婚,他说:“还不到时候。”等他年纪大了,母亲逼他结婚时,他又说:“已经过了那个时候了。”

梭伦曾经到米利都去探望泰勒斯,询问他为何不娶妻生子。为了让梭伦明白自己所想,泰勒斯雇佣了一个人假扮从雅典来的客人,带给梭伦一个噩耗,说梭伦的儿子去世了。听闻这个消息,梭伦悲恸欲绝。这时,泰勒斯对梭伦说:“像你这样意志坚强的人,遇到此事都会萎靡不振,何况我呢?这就是我不娶妻生子的缘故。不过,你不用难过,这个消息是假的。”梭伦看着面前的这个人,似乎在刹那间懂得了这位希腊第一智者。

大约在公元前546年,年近八十的泰勒斯在一次观看体育比赛时平静地死去。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将米利都学派发扬光大。经典语录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宇宙的起源是水,一切都充满神明。

★请进,神明也在这儿。

★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毕达哥拉斯 一切都是变化的,唯有“数”是永恒的一个极力推崇“数”的思想家

提起“勾股定理”,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为两个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发现这则著名的数学定理的人,就是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582年,在小亚细亚沿岸一座叫萨摩斯的岛屿上,毕达哥拉斯出生了。此时,岛屿正处于极盛时期,在经济、文化方面都超越了希腊本土的各个城邦。毕达哥拉斯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很小的时候,毕达哥拉斯就被父亲送到提尔,在那里他接触到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公元前551年,毕达哥拉斯到米利都拜访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并成了他们的学生,开始了他的哲学生涯。

与泰勒斯不同,毕达哥拉斯十分重视“数”,力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他主张,宇宙的本原不是水,而是数。在他看来,每个事物的背后都包含数,都能够用数来度量,数比起任何具体质料,都更适合作为万物的本原,因为它与存在着及生长着的物体之间有更多的相似点。整个宇宙,是这样从数中演化出来的:一产生出二,从一和二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可感物体。这种可感物体的元素,有水、火、气、土四种,这些元素以各种方式相互转化,结合在一起就产生出有生命、有智性、球形的宇宙。一切都是变化的,唯有数是永恒的。

毕达哥拉斯还认为,数既是本原,也是万物的质料及其本性与规定,数的元素是偶(代表无限)与奇(代表有限),而“一”则兼具奇偶两种性质。由此,他还推出了十对基本对立,即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单一与众多、直线与曲线、左方与右方、阳性与阴性、静止与运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正方与长方。他认为,有限与无限、单一与众多的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并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均还原为这十对对立。

在几何方面,毕达哥拉斯证明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的论断;研究了黄金分割;发现了正五角形和形似多边形的做法;还证明了正多面体只有五种,即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许多人不解,既然毕达哥拉斯对“数”如此着迷且颇有研究,那么为何将其称之为“哲学家”呢?这是因为,他一方面试图用一个元素,即数字,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论”及伦理观,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灵魂是不朽的东西,可以轮回转世

相传,毕达哥拉斯曾经看到一只被人鞭打的小狗而起了怜悯之心,并上前制止,说:“住手,不要再打它了,我一个朋友的灵魂寄居在它身上,我听到了他的声音。”

故事的真伪,我们无从去考证了,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毕达哥拉斯在离开萨摩斯岛后,迁往了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在那里,他为居民立法,手握大权,并创办了一个研究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团体,后来便发展成为一个有秘密仪式和严格戒律的宗教性学派组织。这个学派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把哲学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对灵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基本观点就是:灵魂不死,灵魂轮回,灵魂净化。

史料记载,毕达哥拉斯将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表象、心灵、生气。动物有表象与生气,而人还有心灵。灵魂的位置,是从心到脑,在心里的部分是生气,心灵和表象在脑子里。各种感觉就是这两个部分的点滴。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毕达哥拉斯将灵魂分为感觉和理性两部分,认为灵魂的感觉部分会死亡,理性部分不会死亡。他主张,一切生物皆有亲属关系,灵魂轮回会转生为其他生物,甚至是植物,所有的生物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灵魂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人生的目的就是妥善地照顾灵魂,借助静默修持、音乐熏陶、哲学思辨等方法来达到灵魂的净化,使灵魂处于和谐状态。伦理道德观:公正、尊敬、自律处世:公正,一定要公正

在早年治学时期,毕达哥拉斯经常到各地演讲,并谈起道德伦理的问题。他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公正,如果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与和谐。在这方面,那些掌握着权贵的大人物们,更应当重视。治家:奉献、尊重、珍惜

谈到治家的问题时,毕达哥拉斯认为,父母给予子女关爱,不应该是为了谋求回报,身为父母当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以此来赢得子女的尊重与敬爱。作为子女,应该珍惜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应当互敬互爱;夫妻之间,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忠诚于对方。修身:自律是一种美德

毕达哥拉斯曾经谈到自律的问题,他认为,对任何年龄层、任何身份的人来说,自律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人性的考验。养成自律的习惯,能够保持心灵的洁净,磨炼坚强的意志。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重要。宁死也不践踏豆子

毕达哥拉斯创建的学派组织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学员不仅要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还必须遵守组织内的各项规范与戒律,其中有不少规矩都属于原始的禁忌观念,比如:东西落下了,不可以用手捡起来;不可以碰触白公鸡;不可以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不可以吃动物内脏;不可以养脚爪有钩的鸟;不可以吃豆子,等等。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毕达哥拉斯本人就死于自己制定的戒律。

公元前500年的一天,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里做客,突然间房子遭人纵火。门徒们用身体在大火上搭了一座人桥使他得以逃离火海。仇敌们穷追不舍,他们几经突围才冲出了包围圈,最后跑到了一片豆子地旁。换作常人,肯定会冲过去保命,可是毕达哥拉斯没有这么做。

因为,在他们的戒律里,有一条就是不可以吃豆子。把豆瓣掰开,会发现里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尚未发育成型的“人”,如果吃豆子,或是践踏豆子,就是亵渎圣灵,所以任由门徒们怎么催促,他都不肯穿过豆子地。最后,他被仇敌抓住,割断了喉管。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太戏剧化了?经典语录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

★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

★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永恒的活火,万物流转不息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怪咖”

在众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中,有一位大家受的争议颇多。因为行为怪异,有人怀疑他精神可能不太正常;因为思想独特,有人称他为“晦涩哲人”;因为生性忧郁,有人给他起了一个文艺的别名,叫“哭泣的哲学家”。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咖,就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475)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米利都稍北的以弗所。他是爱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位继承人,可他不爱权贵,厌恶腐朽糜烂的贵族生活,就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独居的时候,他经常跟小孩子一起玩游戏,周围的人都觉得好奇,经常过来围观。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沉默不语?”他说:“为什么?最好的答案就是让你们去喋喋不休。”

赫拉克利特自视甚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人。”他敢于反对一切传统权威,就连声名显赫的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他也不屑一顾。他曾说:“应该把荷马从赛会中赶出去,并且抽他一顿鞭子。”

曾经,波斯国王大流士写信给赫拉克利特,希望他能到波斯宫廷去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忙忙碌碌地活着,但他们对真理和正义是如此陌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可恶的愚昧,生活上,保持着无节制和虚伪妄想的意见。但我已经把所有罪恶都遗忘了,那些跟随我的无边的妒忌和高高在上的傲慢也被我遗弃了。所以我是不会来波斯的,穷山野岭会满足我的卑微,并保持我的素志。”

赫拉克利特始终将目光对准自己的内心,过着自我封闭式的人生。生活中的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鄙视自己的同类,晚年的他几乎过的都是隐居生活,只靠着野菜和水维持生命,拒绝与任何人往来。在同类看来,他是一只稀有动物,独来独往,但不惹事,也不令人厌恶,对他只有尊敬和惊奇,并无敌意。赫拉克利特的作品里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女人始终处于跟男人的斗争之中,这是诸多斗争中的一个,世界就是在这些斗争中产生的。正因为此,他平日极少甚至避免跟女性接触。

尽管赫拉克利特性格孤僻,蔑视民众、厌恶政治、鄙视流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他在哲学史上的成就不可小觑。他曾写过一本名为《论自然》的书,分为“论宇宙”“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只可惜该书大多已失传,现只留存130多段残篇,里面的思想极为深邃,大都是深奥的辩证法,只是文字晦涩难懂、富有隐喻。有人说,他是故意把书写成这样的,目的是只给行家看。正因这本书难懂,他才被后人称为“晦涩哲人”。世界的本原,是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传统,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万物的本原。只不过,他跟泰勒斯的观点不同,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水,而是火——永恒的火。他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为什么要将火视为万物的本原呢?赫拉克利特给出的解释是,火比其他元素更活跃、更富有变化。他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火,又复归于火;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他认为:火熄灭变成气,气浓缩变成水,水凝固变成土,这就是火的熄灭过程,称“下行之路”;相反,土消融变成水,水蒸发变成气,气燃烧变成火,就是火的燃烧过程,称“上行之路”;上行的路和下行的路是同一条路,两者不断循环。

相比米利都学派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的本原观更加复杂而深刻,它揭示了火是万物的本原,且是一种运动着的物质性的基质,同时还指出了火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定不变的秩序或规律。逻各斯学说:万物永动,且有规可循

对于事物运动该变化所遵循的不变的秩序或规律,赫拉克利特将其称为“逻各斯”。在希腊语中,逻各斯可以解释为“道理、规律、理性”。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逻各斯特指“作为本原的火的本性”。他说:“这个火是富有思想的,并且是整个世界的原因。”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万事万物都是根据逻各斯产生的,并遵循逻各斯。逻各斯是驾驭一切的客观理性,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够支配人的思维的主观理性。通俗解释就是,认识事物的本原、本性不容易,因为它们总隐藏在可感事物的背后,只能靠思想和理性去认识。

就上述的观点来说,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已经有了认识论的雏形,而自从他第一次提出逻各斯这一概念并赋予它必然性和理性的含义后,它也一直被西方众多哲学派别沿用,甚至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为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河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时遇到的水,即刻就流走了,等你下次再踏进河时,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所以,你根本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的,也代表了赫拉克利特的主张——万物皆流,无物常往。据说,当他发现这一规律时还落泪了,因此得到了一个别名——“哭泣的哲学家”。对于此观点,恩格斯曾经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除了“万物皆流”的观点,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即对立统一的思想。

对立面的统一。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一与多、冷与热、好与坏、善与恶,但对立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如“疾病能使健康变得美好”“坏事能让好事变得愉快”等。

对立面的转化。对立的双方不是凝固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且不断地向着它对立的方向转化的。比如,冷的变热,热的变冷;湿的变干,干的变湿,等等。

对立面的斗争。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原因在于对立面的斗争。斗争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如果没有斗争,那么宇宙也将不复存在。

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一个思想,那就是认识的相对性。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性,事物性质的差异取决于认识主体和评价标准的不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驴子情愿吃草,也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跟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辩证法思想。他是爱菲斯学派的创始者,也是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创始人。尽管他的辩证法是朴素的、自发的,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可就他生活的年代而言,有这样的思想依然是很可贵的。他的思想观点以及贡献,得到了后世不少学者及哲学家的肯定与赞扬。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赫拉克利特不仅赋予了哲学“一个完善的开端”,他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自然的眼光看待死亡的哲学家。他说:“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睡眠就是我们梦寐中所看到的一切。不可以像睡着的人那样行事和说话,因为在睡梦中我们也以为在行事和说话。”

对于“睡着的人”,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死者,二是蒙昧者。他指出,要创造世界必须由两者合力才行。处于“创世”的状态中,太阳和光明被黑暗所遮蔽,此时就要寻找一盏灯,为自己点燃。

关于人的灵魂,赫拉克利特认为,它由火组成,但来自由宇宙之火所产生的水,如果它再度回归于水,则是死亡。因此,灵魂必须力求干燥,干燥的灵魂才是最智慧、最高贵的灵魂。有德的人,在身体死亡时,灵魂不会变成水,而是依然活着去加入宇宙之火。

不知是巧合还是怎样,这位孤僻而怪异的哲学家,生命之火最终竟然真的被水熄灭了。

赫拉克利特晚年流浪于山间,不食人间烟火,只吃草根树皮,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他在60岁时患上了水肿病。他到城里去求医,不直接说自己的病情,反而跟医生打哑谜,问医生能否在大雨之后使大地变干。医生不明白他的意思,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于是,赫拉克利特就把自己关进了牛棚,用牛粪覆盖全身,希望热力能使他变得干燥,结果就这样死去了。

而今,这位哲学怪咖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却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离不开本真的求索精神,都需要绝妙的辩证法。经典语录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猪在泥泞中洗澡,家禽则在灰尘中净身。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公正,一定会打倒那些说假话和做假证的人。

★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巴门尼德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横空出世的“存在主义之父”

当所有人还在咀嚼回味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变”的思想时,一个异样的声音出现了,他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这个横空出世的说话者,正是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前440)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埃利亚的一个豪门家庭,据资料记载,巴门尼德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知识渊博,他的品行在当时一度成为道德典范。他喜欢云游四海,向人们宣讲他的认识和见解,他曾经为埃利亚的城邦立过法,也曾到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克罗顿,晚年还游历过雅典。

年轻时,巴门尼德师从诺芬尼,受其“万物为一,一为神”思想的影响;但真正引导他走向沉思生活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阿美尼亚,两人交往甚密,有师友关系。因此,巴门尼德在思想方法和哲学原理上,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有更多、更直接的继承与批判。

巴门尼德的出现,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更是一次质的飞跃。他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命题,此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则逐渐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理性主义者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曾经写过一篇哲理长诗《论自然》,讲的是自己来自无知的黑夜,在人群中孤寂地走着自己的道路,最后得到了女神的教诲,觉悟了真理。诗中,他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通过逻辑论证,巴门尼德得出结论: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把第一条路视为“真理之路”,通过这条路哲学将走向世界的永恒真理;至于第二条路,他称之为“意见之路”,因为它会让哲学沉迷于轻浮的现象世界,根本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

沿着“真理之路”,以“存在”为认识对象,巴门尼德又集中探讨了存在的特性,以及它与思想的关系,即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当那些自然学家们试图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找到永恒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他认为,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即“存在者”,人们所感觉到的变化着的事物,并非是真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幻象。在感官和理性之间,巴门尼德果断选择了后者,可见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

关于存在与思想的关系,巴门尼德曾经说过:“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在他看来,只有“存在”才能被思想,不能被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是思想指向的唯一课题,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换而言之,当你在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想到了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定是某种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著名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而黑格尔也曾将巴门尼德称为“真正的哲学史的开端”。因为他不再像从前的哲学家那样侧重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派生物的关系,而是开始研究世界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这也为后来的西方哲学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婚姻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知道

现代人时常将婚姻比作鞋子,这看似前卫的形象比喻,实则在遥远的希腊时期,就已经被巴门尼德用过了。

相传,他跟贤良淑德的妻子离婚后,不少朋友们都替他惋惜,说如此尽善尽美的妻子,竟然被他抛弃,实在很过分。为此,有的朋友特意找到巴门尼德,质问他:“是不是你的妻子不够贞洁?”巴门尼德摇摇头,说不是。“是不是你嫌弃她不够漂亮,心有他属了?”巴门尼德依然摇头否认。“难道是因为她不能为你生儿育女?”巴门尼德矢口否认。他的冷漠和沉默让朋友很恼火,对方逼着他给出一个理由。

只见巴门尼德拿出一只鞋子,问朋友:“你说,这只鞋子怎么样?”朋友拿在手里,仔细瞧了瞧,说做工很精细。巴门尼德又问:“你说,这只鞋子新不新?”朋友点点头,说一看就知道没有穿过。这时,巴门尼德说:“可我就是穿着这双鞋不舒服,你能说清楚这只鞋子到底是哪儿夹我的脚了吗?”朋友哑口无言,终于理解了巴门尼德的苦衷。经典语录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

★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芝诺 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被称为“诡辩者”的哲学家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奥运会中的一名长跑冠军,然而有一个人却说,这个长跑健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提出这一有趣说法的人,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芝诺。

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25)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出生在埃利亚城邦,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兼朋友。据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讲,芝诺长得仪表堂堂、身材魁梧,真假与否我们无从考证。在品性方面,据说芝诺品德高尚,蔑视权贵,反对僭主独裁,曾经因为谋反被僭主逮捕,备受折磨。僭主让他说出同谋的名字,芝诺却说,僭主所有的朋友都是他的同谋;在被用刑之后,芝诺愤恨地对僭主说:“我的同谋就是你!”

有人说,芝诺最终唤醒了埃利亚人民的灵魂,激励了他们发动起义,杀了僭主,救了芝诺;也有人说,僭主最终命人打死了芝诺。真相究竟是什么,谁也无法说清,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芝诺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了,但他的思想一直没有被人们忽略和遗忘,围绕芝诺的争论也依然喋喋不休。

19世纪下半叶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芝诺的悖论不过是一些有意思的谬论。罗素曾经说:“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死后的声誉更变化无常了,死后得不到应有评价的最显眼的牺牲品莫过于埃利亚的芝诺。他虽然发明了四个无限微妙、无限深邃的悖论,后世的大批哲学家们却宣称他只不过是一个聪明的骗子,而他的悖论只不过是一些诡辩,遭到2000多年的连续驳斥之后,这些‘诡辩’才得以正名……”有关运动的四则著名悖论

芝诺全力维护老师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但与老师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从正面去证明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而是常常用归谬法从反方面去证明,他的议论后来就成了有名的“芝诺悖论”。他是第一个提出悖论的人。

公元前5世纪的评论家普洛克罗斯曾说,芝诺一共推出了40个不同的悖论。可惜,他的著作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论》及其注释里了解芝诺的悖论。现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8个,其中关于运动的四则悖论最为著名。二分说:运动是不存在的

芝诺的二分说认为: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位移事物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一半处。假设,一个物体要从A运动到B,那么它必须先到达AB的中点C;要到达C点,又必须先到达CB的中点D,再随后要到达DB的中点E……以此类推,这个二分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而中点也会有无限多。所以,该物体永远也到不了终点B。

由此说法还能得出一个结论:运动是不可能发生的,甚至连开始都有困难。因为,物体在通过后半段的路程之前,必须先得完成1/2的路程,在完成1/2的路程之前又必须先完成前1/4的路程……这么推算下去,物体根本就无法开始运动,它始终被道路无限分割阻碍着。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开篇时我们就已经提到芝诺这个有趣的悖论:长跑健将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这个论点的意思其实是在讲,一个跑得最快的人永远也追不上跑得最慢的人,理由与二分法如出一辙。

假如,乌龟的起点是A,那么阿喀琉斯首先必须跑到A点;当阿喀琉斯跑到A点时,乌龟已经走到了B点,阿喀琉斯又必须跑到B点,而此时乌龟又已经跑到了B前面的C点……以此类推,阿喀琉斯与乌龟的距离越来越近,但他永远在乌龟的后面,追不上它。飞着的箭其实是静止的

芝诺认为:“如果任何事物,当它是在一个和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里时(没有越出它),它是静止着;如果位移的事物总是在‘现在’里占有这样一个空间,那么飞着的箭是不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一个东西待在一个地方不能称之为运动,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时刻也是待在一个地方,既如此,它当然是静止的。运动场悖论

假设有三列实体AAAA、BBBB、CCCC, A列静止不动,B列和C列依照箭头的方向运动(如下图所示)。

那么,当B的前端通过全部四个C的时候,却只通过了两个A。因为经过每个物体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一半时间和整个时间相等。

上述的四种悖论可以划分为两组:前两个假设时间、空间是连续的,可以无限细分;后两个假定时间、空间是间断的。芝诺列举这两种情况,是为了证明一点:无论时间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运动都不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就会出现荒谬的问题。经典语录

★运动的东西既不在它所在的地方运动,也不在它无所不在的地方运动。

★飞箭在每一瞬间皆占一位置,所以它是静止的。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妒忌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恩培多克勒 用生命拥抱自己的思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预言家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前435)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阿克拉噶斯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年轻时的恩培多克勒,曾经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政治。当年,他在家乡策动了一场推翻暴君的斗争,那些感激的公民愿意把君王的位子留给他,但恩培多克勒并不在意名利、地位这些虚华的东西,他宁愿把时间花在研究哲学上。

在西西里这个城市中,民众和僭主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不管哪一方的领袖被打败,都难逃被杀戮或流放的厄运。那些被流放的人,为了生存,往往都会勾结希腊的敌人——东方的波斯和西方的迦太基。恩培多克勒在某一时期,也遭到了放逐,但他不愿做流亡的阴谋家,而是选择了一种圣贤的事业。

在流放之前他就把政治和科学联系在一起,但有人说他是到了晚年作为流放者的时候,才成了一个神秘的预言家。恩培多克勒有一大群追随者,他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将其当作神的启示,受他衣钵的人一定要心思纯洁、严守秘密。

据说,恩培多克勒曾经宣布,有朝一日他将会升天为神。就在这一天,他神秘地失踪了。人们认为,他为了证明自己是神,跳进了爱特拿的火山口。对于这件事,还有一句特别著名的诗句:“伟大的恩培多克勒,那位热情的灵魂,跳进了爱特拿火山口,活活地被烤焦了。”

当然,对于这个传说,还有很多揣测。有人说,他相信自己的预言,只是天国的马车没有到来,他绝望地跳进了火山口。更有可能,整个故事都是伪造的,他晚年曾经游历希腊,在那里死去。

不管这位神秘的预言家是如何离开这个世界的,但他的思想,同他的名字一样,永远地流传下来,生生不息。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

曾有人说,恩培多克勒是预言家、科学家、哲学家和江湖术士的混合体。在科学方面,恩培多克勒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全在于细心观察。恩培多克勒发现,类似瓶子这样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无法进入瓶子里去。此外,他还发现,如果把一杯水系在一根绳子的一端旋转,水也不会流出来。

不得不说,能在那个年代就有这样的认识,确实能证明当时的科学生气蓬勃。这一点,是希腊晚期所不能比拟的。爱与斗争,生生不息

关于宇宙的基本成分,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齐诺弗尼斯认为是土,可谓是众说纷纭。到了恩培多克勒这里,他将上述的见解糅合在一起,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万物的变化全是源自爱与斗争。

恩培多克勒承认,水、气、火、土,每一种物质都是永恒的,但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才构成了世界上所发现的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在某一时期,爱占据了上风,各种元素就被爱混合在一起;在某一时期,斗争占据了上风,各种元素就被斗争分离开来。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为此,恩培多克勒得出结论:每种合成的实体都是暂时的,唯有元素、爱和斗争才是永恒的。

在解释爱与斗争交替占据上风的过程时,恩培多克勒做了这样的比喻:他将物质的世界视为一个球,认为在黄金时代(那时爱是完全胜利的,人们只崇拜塞浦路斯的爱神),斗争在外、爱在内,斗争不断地侵入内部,爱被驱逐到外面,直至斗争完全占据了球的内部,爱完全被排挤到球外。之后,又开始相反的运动,直到爱完全占据球的内部,又恢复到黄金时代。如此,循环不息,无始无终。

恩培多克勒抛弃了一元论,将自然过程视为被偶然和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一点上,他的哲学比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更富有科学性。经典语录

★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中结合为一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憎”中分崩离析。

★有限的事散布于肢体的力量,众多的是袭击思想的恶,短暂的是给予我们的这段生命:注定如烟飞散、即刻消亡。

★每个人只相信自己在游荡中的偶遇,却虚荣地自诩目力宽广、遍阅世情。

★我们以为看见、听见、理解的事物,离我们其实遥遥万里。德谟克利特 靠想象探知世界的原子论者躺在墓地里的思想者

提到墓地,大多数人都是在祭拜先人的时候才会到访。然而,在2000多年前,有一个怪人却偏偏喜欢去墓地,说那里清净,没有人打扰,简直就是自由王国。他经常会躺在那个荒凉的地方,给思想插上翅膀,任凭想象力在脑海里飞翔。他时常会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让常人百思不得其解,族里的人都把他当成“疯子”看待。

不疯魔,不哲学。这句话说得一点不假。这个疯疯癫癫、满脑子怪想法的人,就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出生在爱琴海北部海岸,色雷斯南部沿海的阿布德拉市,父亲是富贵的奴隶主,上有两个哥哥,他从小备受宠爱。波斯王曾经赏给德谟克利特的父亲一些术士和星相学家,从童年开始,德谟克利特就跟随这些老师学习神学和天文学,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对学问的不断钻研,德谟克利特愈发觉得,阿布德拉这个小城阻挡了他的视野,他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为了求学,他与两个哥哥分了家,拿到了最少的一份家产,从此开始游学生涯。

德谟克利特先是到雅典学习哲学,后又去了埃及、印度等地,前后长达十几年。在这期间,他学过几何,研究过灌溉系统,学习观测星辰,推算日食发生时间,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向当地人请教学习。这段游历的岁月,让他大大增长了见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谟克利特称赞有加,说他是古希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事实上,他也担得起这个称号。他不仅对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生物颇有研究,在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方面也有建树,甚至连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有一定的造诣。

既然有如此渊博的知识,那为何后人还是习惯将其称为“哲学家”呢?这是因为,他最为突出的贡献是继承并发展了自己导师留基伯(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原子论”,使其成为系统化的自然哲学世界观。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德谟克利特的导师。原子学说最早就是由他提出来的,他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本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生成,也不能毁灭,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进而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中,既不能无中生成,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因为原子引起的结合与分离。他还认为,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物体的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存在差异。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所谓的“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既然万物皆由原子与虚空组成,那么人呢?世间又到底有没有灵魂呢?

对此,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论里没有神存在的空间,原始人不了解奇妙的自然现象,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就臆造出了神,用以解释一切的未知。事实上,除了永恒的原子与空虚之外,根本没有不死的神灵。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组成它的原子非常活跃且精微,但不管怎样,它都是一种物体。原子分离,物体消失,灵魂也将随之消灭。

对于认识论的问题,德谟克利特依然用原子论来解释:“影像”是由事物中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的,人的感觉和思想,是这种“影像”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的。此外,他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级阶段,它无法感知所有的东西,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够看见、听见、闻到、摸到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他主张,世上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幸福论:快乐来自节制与修养

德谟克利特属于奴隶主民主派,代表着奴隶主工商业的利益。他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奴隶主民主共和国比贵族专制更为优越,即便是在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的日子,也好过在帝王统治下过所谓的幸福日子,因为自由永远比奴役更被人们所向往。他还说,国家不应该获得太多的权力,这样可能会对公共事业造成一定的妨碍,但是公民的幸福又完全取决于国家,如果国家灭亡了,公民也必然会灭亡。

在伦理思想上,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而躲避痛苦,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他特别强调,这种快乐绝非是短暂的、低级的感官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正因为此,他对任何能够引起热烈情感的事物都持排斥的态度,比如不赞成恋爱,认为情欲的波澜会打破心灵的宁静。

依照他的幸福论原则,德谟克利特对智慧、正义、节制、勇敢、良心等道德范畴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做出了重要的、积极的贡献。真理不是每个人都懂的

德谟克利特在游学时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他想把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然后著成一本《宇宙大系统》。可就是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依照阿布德拉城的习惯,父亲死后,儿子有义务增加财产,让自己的家族更强大。可谁都知道,德谟克利特在分得父亲的遗产后就去各国游历了,浪迹天涯几十年才回来,大部分的财产都花完了。族里人认为他是一个“败家子”,有些贪财的亲戚企图侵占他剩下的财产,就以浪费祖产、不务正业、荒废宅院等罪,把他告上了法庭。按照该城的律例,犯有这样的罪行不仅要被剥夺所有财产,还会被驱逐出城。

好心的邻居提醒德谟克利特,让他当心一点,可他根本不拿这些当回事儿,每天依然忙着解剖动物的尸体,忙着研究和写作。邻居以为他疯了,还特意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

当希波克拉底来的时候,德谟克利特正在解剖野兽,他一边翻看野兽的内脏,一边在本子上记录。邻居对希波克拉底说:“您看,他的精神已经失常了。”邻居刚说完,就被天上掉下来的一只大乌龟砸破了头,当场晕了过去。大家都说,老鹰是最高神宙斯的传信鸟,宙斯很喜欢德谟克利特,听见邻居说他的坏话,就让传信鸟叼着乌龟来教训他。

希波克拉底本是被邻居请去给德谟克利特看病的,结果却先给那位邻居包扎了伤口。临走时,他完全成了德谟克利特的崇拜者。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谈了什么,但希波克拉底告诉小镇上的人:“真有人精神失常的话,那一定是你们自己,不是德谟克利特。”之后,他们频繁往来,成了一生的朋友。

不久之后,德谟克利特果然被亲戚告到法庭,但他并不畏惧。当法官问他:“那些控告属实吗?”他辩说:“我的亲属说我花光了父亲遗留下来的钱,这是真的,但我是为了研究整个宇宙的知识,我在写一部《宇宙大系统》的书,里面涉及哲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伦理学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方面的问题。”

法官又问:“为什么你研究的那些学问里,没有神学呢?”他的亲属马上说:“他不信神,按照法律当判处死刑。”德谟克利特灵机一动,说:“法官先生,您最敬仰神,这固然很好。你一定听说了,前不久我的邻居诬蔑我得了精神病,结果被天上掉下来的乌龟砸破了头,神喜欢谁可想而知。现在,请您判我的罪吧,反正最高神宙斯会为我做主的,我已经看到他派出的老鹰正朝着这里飞来。”结果,法官当即就判他无罪,那个贪财的亲属被判了诬告罪。

走出法院,希波克拉底问德谟克利特:“你不是不信神吗,怎么在法庭上又说宙斯会为你做主呢?”德谟克利特说:“真理只能和相信真理、爱好真理的人谈论。对于那些昏庸的家伙,只能用别的办法去对付!”秃头与石头

德谟克利特极力推崇因果论,反对唯心的目的论。他说:“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为此,他举例说,老鹰抓起一只乌龟,飞到空中把乌龟扔下来,恰好落在一个秃子头上。人们认为这是偶然的,可他觉得这并非偶然,是老鹰为了打破乌龟来吃掉它,却错误地把秃子的头当成了石头,仅此而已。经典语录

★不爱任何人的人,据我看也不能为任何人所爱的。

★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连一个高尚朋友都没有的人,是不值得活的。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看上去像而事实上却不是朋友,看上去不像的却往往是朋友。高尔吉亚 一切皆不存在,一切皆不可知古希腊的雄辩“智者”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一批职业教师,收取学费,教授修辞学、论辩术。这些人将自己命名为“智者”,也就是智慧的教师。不过,他们可不是在学校里工作,而是以雅典为活动中心,巡回各邦,在一些盛典上发表演说、解答问题,训练青年们的演说和诉讼能力。

这些智者们并不是统一的哲学派别,他们的观点往往相互冲突,但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全都落在“人们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在诸多的智者中,有一位颇具代表性,他就是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约公元前483-前375)出生在西西里岛的雷昂丘城。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公元前427年锡拉库萨入侵,他代表自己的城邦出使雅典,寻求支援。他的雄辩术在雅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之后他四处演讲并开始招收学生,这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的财富。据说,他曾经用黄金铸造了雕像放于庙中。高尔吉亚很长寿,享年逾百岁。“非存在”的三个命题

高尔吉亚有一本重要的著作《论自然或非存在》,在这部作品里,他用高超的论辩术论证了许多荒唐的哲学命题。概括说来,主要是下面三个论断。无物存在

对于这个命题,他是利用反证法来论证的。假定有物存在,那么只有三种可能: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

如果是存在者,必然会有三种情况: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产生的,或者既是永恒的又是产生的。如果是永恒的,那么它就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无限的,也就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存在,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比无限大还要大的地方让它得以存在。如果是产生的,那只能是或由存在者产生,或由不存在者产生。如果由存在者产生,那么产生之前就有存在者了,不存在者更不会产生出存在者。

既然第一种和第二种可能都不存在,那么两者合之的第三种可能,就更不会存在了。所以,他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

对于这个论断,高尔吉亚是用“思想”来说明的。他说,如果被思想的东西不存在,那么存在就不能被思想;如果被思想的东西是存在的,那么只要有人思想它们,它们便存在。如此一来,谎言与妄想也都将存在。

如果说,存在的东西能够被人们想到,不存在的东西不能够被想到,那为何人会想到种种妖魔鬼怪呢?这说明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认识不到的。既然思想无法接触到存在,又怎能认识世间的万物呢?即使有物存在,能被人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

告诉别人时运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和存在物并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告诉别人的就只能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比如,耳朵听到的是声音,不是颜色,那如何用语言来传达对颜色的认知呢?可服人之口,难服众人之心

高尔吉亚列名于辩士学派,他也许可以服人之口,但很难服人之心。此学派的学者们对许多问题都有一针见血的看法,但都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以现代的认知看来,高尔吉亚的论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错误的,在内容上,它否定了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可知性;在形式上,它违背了形式逻辑推理规则。比如,在讲“存在者没有开始就是无限的”问题时,这里所说的无限指的是时间无限,可接下来,他就把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