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9:09:40

点击下载

作者:兰强,徐方宇,李华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越南概论

越南概论试读:

前言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11个国家。该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北接东亚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毗邻,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桥梁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邻国最为集中的地区。通过陆地和海洋的连接,东南亚与中国为邻,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门户。由于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虽然其间也曾有过摩擦和冲突,但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主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周边环境。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出现了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大气候,为中国稳定周边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既是中国实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的重要目标,也是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窗口。无论是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是实施“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东南亚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经济上,东南亚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市场,是中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因此,密切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对于中国构建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全面、深入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真诚支持和援助获得了东南亚各国的一致赞赏,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也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全面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双方又将合作拓展到政治、安全和战略领域,相继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等,奠定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整体性制度合作的框架基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由此进入了合作共赢的发展阶段。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昆河铁路、昆曼公路等一批跨国合作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以预见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机制会更加健全,双方的相互依存度会更加牢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希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东南亚。有鉴于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依据自身拥有覆盖东南亚地区主要语言的优势和东南亚语种群办学52年的历史积淀,组织编写了《东南亚概论》、《越南概论》、《老挝概论》、《柬埔寨概论》、《泰国概论》、《缅甸概论》、《马来西亚概论》、《印度尼西亚概论》等,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简况、民族与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政治制度、国民经济、军事与国防、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东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与社会文化进行了阐述。参加丛书编撰工作的均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种方向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英语和东南亚语言,熟悉东南亚文化,在编写过程中多采用第一手资料,使丛书内容具有丰富、翔实、权威的特点。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把握住时机,继续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提升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是一个重要课题。《东南亚研究》丛书旨在为希望了解东南亚情况的人士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知识和信息。由于受资料收集和学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书中所表述的观点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东南亚研究成果问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东南亚研究》编辑委员会2012年11月

引言

越南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东部,面积329 556平方千米。越南的国土形状呈S形,南北两头较宽,为湄公河三角洲和红河三角洲;腰部较细,以长山山脉为骨架连缀两大平原。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主要气候特征为湿热。越南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山脉多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部长山山脉为南北走向。越南河流众多,越北山区的河流,流程较长,多数汇入红河;长山北段和西原东坡的河流大多流程短、落差大,东流入海;西原西坡的河流流程较长,汇入湄公河和同奈河;众多的河流不仅是稻作文明的基石,还提供水运的条件,并蕴含了丰富的水利资源。越南海岸线长3 260千米,沿岸不仅有众多美丽的沙滩,还有不少丰产渔场。越南森林覆盖率约39%,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是最具生态多样性的国家之一。越南还是黄花梨、金丝楠木、沉香等珍贵木材的重要产地。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越族,也称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86%。截至2011年,越南全国共有8 784万人,人口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66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6%。越南还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东方的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西方的天主教、福音教,以及本土的高台教、和好教共同组成越南的宗教信仰体系,信教人数约占越南人口总数的80%。

越南属于汉文化圈国家(也称儒教国家),其文化底色是以儒教伦理为基础的秩序观,并在文学、艺术、习俗、伦理、典章、建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佛教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其慈悲、因果、超脱、修行等思想也强烈地影响了越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他宗教多具有区域性影响力,对区域文化的塑造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越南,具有普适性的信仰是“祖先崇拜”和“城隍信仰”,家中的供台是越南人寄放心灵、情感的第一圣地,本地的城隍是寻求安全庇护的精神归所。

越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今越南北中部地区出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居民。距今2 700年以前,北部及北中部的各个文化群落已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东山文化”,制作精细、纹饰精美的铜鼓是该文化的代表。公元前214年,秦设象郡,管辖今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区,越南被纳入中国的版图,进入中国郡县时期。968年,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之乱,建立自主封建国家——大瞿越国。此后,除了短暂的属明时期,不管朝代如何更替,越南封建王朝一直向中国封建王朝“称臣纳贡”,维持着稳定的“宗藩关系”。1858年,法国入侵,越南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1945年,越南共产党领导“八月革命”,推翻了阮氏封建王朝并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54年,越南人民军在奠边府大败法军,法国被迫在《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上正式签字,越南北部全部解放。1975年4月30日,越南人民军攻占西贡,越南全国解放,南北统一。1976年,越南全国举行普选,成立统一的国会,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从1986年起,越南推行革新、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越南用20多年的时间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成长为人均GDP超1 000美元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革新成就巨大。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越南经济发生巨大震荡,增速放缓,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增多。

从历史上看,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民族同源,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末,今越南北中部和北部即成为秦朝郡县,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越南,促进了越南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近千年的自主时期,两国虽偶有嫌隙,但友好交往是主流,汉文化继续南传,越南成为濡染汉文化最深的地区之一。近代以来,越南饱受侵凌,法国、日本、美国相继入侵。在反抗殖民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中越两国的仁人志士多有合作,两国人民相互支援,互相帮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国间建立起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在中国的无私援助下,越南取得抗法、抗美战争的胜利,最终统一祖国。

从1975年开始,越南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出兵柬埔寨,大肆排华,与中国渐行渐远。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革新、开放”政策,全面调整其内外政策。1991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随后逐渐升温,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签订了两国《陆地边界条约》和《北部湾划界协定》。进入21世纪以来,中越两国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民间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占领中国南沙29个岛礁,并企图使之长期化、法理化。这是中越两国交往中最大的不和谐“音符”,并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预见,南沙问题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影响中越关系的主要变数。但是,中越友好符合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妥善解决南沙问题,为中越世代友好扫清障碍。

第一章 自然地理

越南地形狭长,呈S形,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邻中国,西邻老挝和柬埔寨,东、南临南海。越南从最南端到最北端直线距离为1 650千米,东西最宽处位于越北地区从广宁省的芒街到奠边省西部的越老边界,约500千米,最窄处位于中部的广平省,约50千米。

越南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境四分之三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和高原。西北地区和越北地区主要为山地。长山山脉从北纵贯至西原高原,是越南地形的骨架。红河平原和九龙江平原是越南最大的两个平原,分别位于长山山脉的南北两端,是世界闻名的谷仓,因此有人形象地把越南地形比喻为“一根扁担挑着两个谷筐”。中部还有一些狭长、破碎的沿海小平原。如此,越南地形大致可以分为越北山地、红河平原、长山山脉和西原、中部沿海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五大板块。

第一节 地理状况

一、山地、丘陵

越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有的大山都位于越南西北部和西部,越往东地势越低,沿海地区常常是窄窄一带冲积平原。越南境内的主要山脉是横断山系在中南半岛的延伸,云南、广西境内的的哀牢山、六诏山、十万大山向南和东南延伸构成了东北山地;云南境内的无量山沿越老边境向南延伸,在越南西北部称“拾宋早再”山,从清化北至西原称长山山脉,在藩切附近入海。(1)越北山地。越北山地包括黄连山和东北山地两部分。红河紧贴着哀牢山麓,由西北向东南奔流,流经越南北部山区,把山区分为两半,河西称西北山区或黄连山,东北部称红河以北山区或东北山地。黄连山长200千米,海拔一般在1 200米以上,不少山峰海拔超过2 500米,是中南半岛地势最高的地区。其中,黄连山主峰番西邦峰高达3 143米,不仅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的最高峰。黄连山峰峦叠嶂,山势高峻,谷深坡陡,道路艰险。东北山地,南北宽90~120千米,东西长260~300千米,海拔1 000~1 600米,地势北高南低,高山主要分布在中越边界地区,最高峰是海拔2 431米的西昆岭。东北山地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交错,多卡斯特地貌,既有深切的峡谷,也有宽阔的谷地。不少山岭间的川道自古就是中越交流的通道。(2)长山山脉。长山山脉因其形状狭长而得名,它绵延达1 100千米,宽50~200千米,是越南地形的骨脊,也是越南和老挝、柬埔寨的自然边界。它从乂安—清化北部山地往南,一直延伸到越南中部的最南端,是中南半岛气候和河流的分水岭。长山山脉以海云关为界可分为南北两段。北长山与西北山地相呼应,海拔较高,山势险峻。北长山位于越南领土最窄的部分,实际上它只是长山山脉的东坡,西坡在老挝境内,地势较平缓。由于岩性脆弱,地层断裂,这一地区形成不少山口,可穿越长山。这些山口成为越老两国的重要通道,如12号公路经过的穆嘉关,9号公路通过的辽保山口。南长山从海云关一直延伸到南部平原,其走势由北向南转向东北,而后又拐向西南,形成一个巨大的弓形,其突起部面向东部大海,南北长45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南长山实际是高原和山地的混合,山峰和盆地相互交错,地形复杂,植被茂密。

海云关,又名“海云隘”,实际是长山山脉向东的一个支脉,绵延20余千米,在岘港以北入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成为南北长山的界山。海云关是越南南北交通的必经山隘,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雄关漫道,风景峻秀,一直以来都是越南的文人墨客寻找灵感、抒发豪情的地方。同时,海云关阻断东北季风南下,还是越南气候的分界线。二、平原

越南平原面积为8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7%。共有五大平原:北部平原(主体为红河平原),150万公顷;清义静平原,68万公顷;平治天平原,20万公顷;中部南区平原,60万公顷;南部平原(主体为九龙江平原),600万公顷。北部平原平度较差、河堤密布、有较完善的人工灌溉体系;中部平原坡度较大且比较破碎;南部平原河渠纵横、地势平坦、土壤肥沃。(1)红河平原。也叫红河三角洲,主要由红河水系和太平江水系冲积而成。红河平原像一个顶点向西斜立着的等腰三角形,顶点是越池,底边在北部湾西岸,两腰分别长约180千米,底边长约150千米。红河平原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至今仍在不断生长,在宁平的入海口,平原仍以每年约100米的速度向海里延伸。红河平原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越南主要的稻米产区。红河平原还是越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红河文明”的发祥地,人类活动频繁。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使这里发育成为最具越南风情的地方。(2)九龙江平原。也称湄公河三角洲,主要由湄公河冲积而成,面积约440万公顷。由于湄公河在越南境内形成六大支流、9个入海口,恰似九龙入海,因此,越南人更习惯使用九龙江平原这个名字。九龙江平原地势低平开阔,海拔一般不超过5米,河渠交错,沼泽遍布,是典型的水网稻作区和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产量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九龙江平原在相当广阔的面积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尤其是在同塔梅地区和金瓯半岛。现在,九龙江平原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向西南方向生长,金瓯角地区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年60~80米。

连接红河平原、九龙江平原的是从北到南的沿海狭窄平原,习惯上叫中部沿海平原。中部沿海平原实际上是清化到藩切间各个小冲积平原的总称。每个平原都是一条源自长山东坡的河流的作品,而每条河的流域常常又是一个省的地域。沿海平原并非完全连成一片,因为长山山脉有一些支脉向东横向发展,直至入海,把中部沿海平原切割成相对独立的小块。中部平原一般形状狭长,面积不大,从乂安至绥和以南没有一个平原超过20万公顷。三、高原

越南最大的高原是中部以西的西原高原,简称西原,面积3.7万平方千米,包括崑嵩高原、波莱古高原、多乐高原、林同高原和夷灵高原,这五大高原像相互连接的五层台阶,其中最高一层是林同高原,平均海拔1 500米以上。西原高原大部分森林密布,草原辽阔,有公路通沿海和老挝、柬埔寨两国。西原高原的气候适合种植咖啡、茶叶、胡椒、橡胶、鲜花等经济作物。同时,由于四季如春,适合避暑,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达叻就位于此。

较小的高原有老街省老街高原、河江省同文高原、高平高原、山萝省木州高原等。四、河流

越南河流众多,据不完全统计,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 860余条,总长4.1万千米。沿着海岸线行走,大约每隔20千米就可以见到一个河口。总体来看,越南河流的总流量很大,但分布不均匀,因为气候分旱季和雨季,河流也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在丰水期,其流量占到全年流量的70%~80%。越南河流的泥沙含量很高,其中,红河水的泥沙含量最高,雨季时,含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千克,每年红河向大海平均输沙约2亿吨。

各地区的河流具有不同的特点,越北山区的河流,流程较长,多数汇入红河;长山北段和西原东坡的河流大多流程短、流域小、落差大,直接入海;西原西坡的河流流程较长,汇入湄公河和同奈河。众多的河流不仅提供了水运的条件,还蕴含了丰富的水利资源。越南的河流主要有红河水系、太平河水系、湄公河水系、同奈河水系。(1)红河。红河又称珥河,是越南最大的河流,也是北方最大的水系,由于河水中夹带大量的泥沙而呈红色,俗称红河。红河发源于中国云南,全长1 140千米,在中国境内称元江,在越南境内长505千米。其中老街—越池段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多险滩和瀑布。越池以下,流量大增,水流平缓,河道曲折。红河河内市区段,宽1 500米,水深15米,可供上千吨的轮船航行。红河的主要支流有沱江和泸江。沱江发源于中国云南,全长982千米,其中在越南境内长543千米,因河水呈黑色又名“黑水河”,位于红河右岸,与红河并行流淌至越池市汇入红河。沱江水流湍急,蕴含丰富水利资源,由苏联援建的和平水电站就位于沱江上。泸江发源于中国云南境内,位于红河左岸,由斋江、锦江、明江汇合而成,在宣光汇合后称泸江,在越池汇入红河。泸江全长450千米,在越南境内长270千米,多流经荒山秃岭,含有大量泥沙,宣光以上河床狭窄,礁石浅滩较多,宣光至越池,河床逐渐展宽,水流平稳。(2)太平河。发源于越南东北部山区,主要支流有求江、陆南江、商江等,流经海阳、兴安一带后又分多条支流入海,全长69千米。太平河水量较丰富,流程短、水流缓、含沙量小,与红河有运河相连,形成水网,便于交通和调水灌溉,保障了红河平原的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3)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东坡,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注入南海。湄公河全长2 888千米,越南境内的部分是湄公河的下游,长约220千米。湄公河自金边以下,分成前江和后江两大干流进入越南,在三角洲地区又分为六大支流、9个入海口,俗称“九龙江”。九龙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水流平缓,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湄公河终年均可通航,3 000吨轮船可以溯流而上,直达金边。(4)同奈河水系。发源于西原地区,流经林同、同奈省,长300千米,河宽200~300米,水深2~6米。在胡志明市南,西贡河、东威古河、西威古河分别汇入,从同一河口入海,因为同奈河的长度最长,所以一般也把这一流域称为同奈河水系。入海口至胡志明市段约69千米,水深4~12米,可通航1.5万吨以下的轮船。

除了上述四大河流或水系之外,越南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性河流,如:谅山地区的奇穷河,高平地区的平江,这两条河都流入中国广西的左江;北中部地区有马江和朱江,主要在清化省境内;乂安、河静省的蓝江,发源于老挝川圹附近,全长390千米;广平省有日丽江;广治省有边海河;承天—顺化省有香江;广义省有茶曲河、卫河;富安省有达让河等。五、海岸和海岛(1)海岸。越南三面临海,东面、南面濒临南海,西南临泰国湾。越南的海岸线曲折,总长3 260千米。越南海岸既有低平的泥沙海滩,又有曲折深邃、岩丘环抱的天然港湾。大体分为四段:(1)红河平原以北海岸曲折,岛屿众多。(2)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所处海岸为淤泥质,岸线大致平直。(3)清化以南至贤良河口段,海岸多平直的沙滩,往往夹有向海突出的小岩丘。(4)从贤良河口到藩切段,海岸线最曲折,多岬角、崖壁和山丘环抱的天然港湾。

由于河流众多,在越南的海岸线上形成大大小小上千个入海口,河流带来大量有机物,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因此,越南沿海有不少高产的渔场,尤以风岛、顺安、劬劳秋地区的鱼类储量丰富。(2)海岛。越南的岛屿大大小小有2 700多个,总面积达1 700平方千米。其中有84个岛屿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4个,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个。还有近1 300个海岛没有名字。越南的岛屿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广宁—海防以东海域和最南端的建江—明海以南海域。其中广宁—海防以东海域的岛屿占岛屿总数的83%,占总面积的48%;建江—明海以南海域的岛屿占岛屿总数的5%,占总面积的35%。

沿海岸线从北向南,较大的岛屿有:永实岛、盖毡岛、陈岛、青磷岛(又译香葩岛)、姑苏岛(又译苟枢岛)、盖宝岛、茶班岛、青兰岛(又译群兰岛)、吉婆岛、湄岛、麦岛、昏果岛、占岛、李山岛、列岛、水牛岛、青岛、竹岛、富贵岛、昆仑岛、快岛、水濑岛、南游岛、土珠岛、富国岛。

广宁省以东海面上有几个大岛自然条件好,岛上居民多,如永实岛、盖毡岛、盖宝岛、吉婆岛等。其中,吉婆岛被越南政府公认为国家生物园,拥有许多珍稀动物。

富国岛面积600平方千米,人口7万多人,有机场和大型码头。富国岛是著名的海洋捕捞基地,发展海水珍珠养殖和胡椒种植,富国鱼露、珍珠、胡椒都是越南著名的出口产品。同时,由于富国岛海水清彻,沙白细腻,是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昆仑岛是昆仑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距头顿近100海里,总面积76平方千米。昆仑岛被公认为国家森林公园,附近海域是储量丰富的大渔场。六、自然地理区域

按比较粗放的标准,越南大致可以分为越北山地、红河平原、长山山脉、西原、中部沿海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六个地理区域。如果再参照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自然景观等要素,划分为8个自然地理区域更合理。(1)西北区:包括山萝、奠边、莱州、和平4省,属于高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2)东北区:包括河江、高平、老街、北、谅山、宣光、安沛、太原、富寿、北江、广宁11省,属于山地、丘陵区。(3)红河平原区:包括河内、海防、永福、北宁、兴安、海阳、河南、太平、南定、宁平10省、市,属于稻作平原区。(4)中部北区:包括清化、乂安、河静、广平、广治、承天—顺化6省。该区位于北长山东麓,是由沿海平原、丘陵和山区组成的复合地形区。(5)中部南区:包括岘港、广南、广义、平定、富安、庆和、宁顺、平顺8省、市。该区地形地貌类似于中部北区,只是沿海平原更加狭窄,气候更加温暖。南长山东麓的山地高度有所下降,丘陵所占比例增大。(6)西原区:包括崑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5省,属于典型的高原区。(7)南部东区:包括胡志明市、平福、西宁、平阳、同奈、巴地—头顿6省、市,属于平原和低丘陵混合区。(8)南部西区和南部南区:包括隆安、同塔、安江、前江、建江、芹苴、后江、槟椥、永隆、茶荣、朔庄、薄寮、金瓯13省、市,属于典型的水网平原区。

第二节 自然资源

胡志明主席曾经用“金山银海”形容越南自然资源的丰富。越南的山脉属于横断山系地质构造带的南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岸线长,不仅有丰富的海产资源,还存在不少优质油气沉积带;多山的地形又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河流众多,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一、矿产资源

经过地质勘探,越南已发现了金、银、铜、铁、铅、锌、钡、钼、镍、钨、铬、锰、钛、锑、煤、硫、汞、石油、天然气、重晶石、铝矾土、石英、云母、磁石、磷灰石、硝石、石墨、石膏、磷酸盐、石棉、红宝石、石灰石、肥煤、稀土、矿盐和矿泉水等90多种矿藏资源。储量较多或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钛、锰、铬、铝、锡、磷灰石、稀土等。(1)煤。越南煤的储量丰富,品种多、质量好。除广宁省外,太原省太原、宁平省儒关、谅山省禄平和红河上游沿岸地区均有煤,总储量达65亿吨。广宁省东北部地区出产的无烟煤,外观黑亮、热量高、含硫量低、杂质少,属于优质煤,是主要出口商品。此外,越南还有褐煤、泥煤、肥煤等。(2)石油和天然气。越南是一个油气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据估算,其石油储量约100亿吨,在东南亚诸国中,仅次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几个沉积带:红河沉积带,预计储量为15亿吨;九龙江沉积带,勘探预测储量为25亿吨;昆仑岛以南沉积带勘探预测储量为30亿~40亿吨;此外,中部沉积带也有10亿吨储量;土珠—马来沉积带储量较小,约2亿吨。据越南油气总公司预测,越南的天然气蕴藏总量约为16 520亿~22 12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平原和红河平原。(3)铁。越南已发现了三个主要铁矿区。西北地区红河沿岸的贵砂、宝河、兴庆等地形成一个铁矿带,贵砂矿床主要贮藏褐铁矿,储藏量为1.25亿吨。北、高平、太原等省的铁矿储藏量为5 000万吨,主要是磁铁矿,含铁量在60%以上。越南中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是石溪矿床,储藏量约4.8亿吨,属于高品质磁铁矿,含铁量达60%~65%,但该矿床距海仅1千米,开采的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都很差。(4)铝土。北部的谅山、高平、河江、宣光等省有铝土矿床,估计储量为1 000万吨。西原地区是铝土矿最丰富的地区,林同省的保禄、新来等地最为集中,估计有几十亿吨的储量。(5)铜镍。铜镍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现,一般是伴生矿,如生权矿床的铜矿储量为55.1万吨,混合金35万吨,银为25万吨。镍集中在班福矿床,镍的储量达12万吨,铜为7.3万吨。根据地质分析,红河右岸、沱江以南地区可能还有铜镍矿。(6)铅锌。北方各省的田市、朗希、秀丽、银山、谅山等地都发现了矿床,其中田市矿床的储量估计有49.5万吨。(7)铬。已探明储量370万吨,估计总储量达1 700万吨,主要分布在清化市西南约18千米的矿床带。(8)稀土。莱州省已发现稀土矿,那车、东宝、封土等矿床氧化稀土的储量估计达1 000万吨,其中优质富矿占10%~30%的比例。(9)非金属矿。老街有大量的磷灰石矿,已探明储量为5.78亿吨,估计总储量达20亿吨。此外,河内市巴寨的硫化物矿床,清化蛇纹岩矿床,广南省的石墨矿床,永福省盛宽的瓷土矿床,林同省三布地区膨润土矿床,安沛省陆安的宝石矿床,河江、宣光等地已初步探明的重晶石矿床等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二、森林资源

越南地跨多个纬度,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三是山地、丘陵和高原。越南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降雨量约2 200毫米,非常适合森林的繁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越南的森林是典型的热带森林,不仅有常绿林、落叶和半落叶林、半常绿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各种山地灌木,还有大面积的海生林。目前,越南森林覆盖率为38.3%,木材储量达6亿立方米。越南是柚木、铁杉、榛木、花梨木、樟脑木、花纹木、楠木、格木、铁木等珍稀树木的主要产地。越南出产茴香、紫梗、砂仁、桂树、香菇、木耳等天然香料和食用植物。越南还有药用植物1 500余种,竹林170多万公顷,红树林45.3万公顷。据不完全统计,越南有约1.2万种有种属植物,620种菇,820种苔藓。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在黄连山、玉灵山、林同高原和北长山四个地区。三、海产资源

越南的海产资源十分丰富。海产资源一般包括渔业资源、海生植物和海盐。越南海洋多处于浅海大陆架,海底多为沙质或珊瑚礁,适宜鱼群生存;同时,从北到南有众多的河流入海,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因此,沿海有不少丰产渔场。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海域,约占全国储量的44%,尤以风岛、顺安、劬劳秋地区的储量最为丰富。越南盛产鲳鱼、金枪鱼、秋鱼、飞鱼、红鱼、狗母鱼、石斑鱼、海虾、墨鱼、海蟹、蛤蜊等。越南各种海藻的产量也相当可观。越南的海盐资源也比较丰富,海水平均盐度约3.5%,在清化、乂安、广义、庆和、平顺、巴地—头顿省都有大型盐场。四、水能资源

越南的河流总长4万多千米,总流量8 500亿立方米,潜在水力发电量为750亿~1 000亿千瓦时,水能资源的分布密度为94千瓦/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密度的3.6倍,但是分布不均。北部地区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5成,中部约4成,南部仅占1成。北部的沱江就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8.5%,贯穿中部和南部的同奈河占14.1%。

越南比较重视大、中、小型水电建设,但因资金困难和其他原因,目前水力发电量只达到潜在水力发电量的2%左右。目前,越南已建成的较大水电站有:托婆水电站、和平水电站、雅里水电站、多尼姆水电站、治安水电站、油汀湖水电站。2006年12月2日,国家级工程——山萝水电站开工建设,这是迄今为止越南最大的水利工程,设计最大蓄水量92.6亿立方米,安装6个机组,装机容量2 300兆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94.29亿千瓦时。

第三节 人口与行政区划

一、人口

据越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底,越南的人口总数为8 784万,比2010年增长1.04%,其中初生婴儿性别比(男:女)为111.9:100。越南的人口总数在全世界排名第12,在东南亚各国中仅次于印度尼西亚。

1975年5月,越南南北统一,全国有人口4 500万。1979年10月1日,越南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公布的人口总数为5 270万。1989年4月1日,越南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公布的人口总数为6 440万。1999年4月1日,越南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公布的人口总数为7 726万。2003年越南人口突破8 000万,达到8 090万。2011年,越南总人口为8 784万,其中城市人口2 688万人,占30.6%,农村人口6 096万人,占69.4%;男性4 347万人,女性4 437万人。

越南人口主要集中在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其次是沿海地区,北方山区和西原地区则人烟稀少,全国人口密度平均为266人/平方千米。其中红河三角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千米933人,湄公河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千米435人,西原地区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千米92人。5个中央直辖市中,胡志明市人口661万,河内市人口612万。人口最多的省是清化省,共有371万人;人口最少的是北省,只有31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胡志明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为3 149人。人口密度较高的省、市还有河内、北宁、兴安、河西、南定、海阳、太平等,平均每平方千米都在1 000人以上;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莱州省,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37人。

越南总体上是一个年轻的国家,30岁以下年轻人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60%,但是也有较重的养老负担,现在有200多万人退休,350万革命功臣。另外,城市登记失业率常年维持在8%左右,农村隐性失业率更是高达35%。

越南的人口政策是实行“家庭计划化”,提倡1对夫妇只生1个或2个孩子,妇女22岁以后才准生育,并规定头胎和第2胎之间必须间隔3年;遵守“家庭计划化”的家庭在购买住房、孩子入学、就医等诸多方面可得到优惠。违反“家庭计划化”政策的家庭则在有关福利和迁入城市、工业区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二、行政区划

越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行政区划几经变动。全国行政系统分为中央、省(直辖市)、县(市、郡)、乡(镇、坊)四级。目前,越南有63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58个省和5个中央直辖市。图1-1 越南行政简图

58个省:奠边、莱州、山萝、和平、河江、高平、北、宣光、老街、安沛、太原、谅山、广宁、北江、富寿、永福、北宁、海阳、兴安、太平、河南、南定、宁平、清化、乂安、河静、广平、广治、承天、广南、广义、平定、富安、庆和、崑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宁顺、平顺、平福、西宁、平阳、同奈、巴地—头顿、隆安、前江、槟椥、茶荣、永隆、同塔、安江、建江、后江、朔庄、薄寮、金瓯。

5个直辖市:首都河内、南部工商业中心胡志明市、北方工业港口城市海防、中部工业港口城市岘港、南部南区中心城市芹苴。

截至2010年底,越南全国县级单位643个,包括553个县、43个省辖县级市(小城市)、47个郡(城市区)。省辖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等城市)54个。乡级行政单位11 111个,包括9 084个乡、624个镇、1 403个坊(相当于街区)。三、省级行政区简介

1. 河内

河内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是国家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心。河内市原有行政区划包括还剑郡、巴亭郡、栋多郡、二征郡、西湖郡、青春郡、纸桥郡、黄梅郡、龙编郡、嘉林县、东英县、青池县、慈廉县、朔山县共9个郡、5个县,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350万。2008年5月,越南政府根据首都管理职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向国会提出扩大河内市地界和管辖区域范围的建议,国会通过决议批准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扩大河内市地界和管辖区域范围。新河内市包括原有的9个郡、5个县,原河西省全部以及永福省的麋泠县、和平省梁山县的4个乡镇。新河内市下辖共9个郡,20个县、市,新增15个市、县分别是河东市、山西市、常信县、富川县、美德县、应和县、青威县、彰美县、国威县、怀德县、丹凤县、福寿县、石室县、巴维县和麋泠县。面积扩大到约3 34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612万人。

河内市位于北纬20°25'至21°23',东经105°15'至106°03',属热带季风气候,只有旱季和雨季。旱季从10月到次年4月,天寒、雨少;5~9月是热季也是雨季,雨量充沛,且有台风。细分起来,河内也有较明显的春、夏、秋、冬。春天极其短暂,天气转暖,马上就热起来了;夏天漫长而炎热,是河内气候的基调;从9月中、下旬到11月中旬这段时间天清气爽,气候宜人,是河内的秋天;接着是冬天。河内夏季平均气温为28.9℃,冬季平均气温为18.9℃,年平均气温为23.2℃,年均降雨量为1 763毫米。

河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元11世纪以前,先后名为“龙编”、“紫城”、“宋平”、“罗城”、“大罗城”。1010年李朝创建者李公蕴从华闾迁都大罗城后改名升龙。1831年(即阮朝明命十二年)易名河内,取意于环抱在红河之内,沿用至今。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定都于此;1976年,越南统一,河内被定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

河内商业比较发达,交易成行成市。当时的街道往往以集中交易的货物名称命名,如棉行街、纸行街、帆行街、鱼露行街、银器行街、锡行街、糖行街等,不少街名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1875年,河内已有36条街,不仅交易的货物品种丰富,数量也十分惊人。

河内是越南北方的交通枢纽。河内是5条铁路干线的起点,最重要的是连接河内—胡志明市的统一铁路,全长1 730千米,是越南铁路的南北轴线,此外还包括直通昆明、北京的国际联运列车。公路交通极其便利,以河内为中心,国道呈放射状通向红河平原和西北、越北各省,更有1A公路和胡志明公路通向南方。河内有内排国际机场和嘉林机场,内排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次于胡志明市的新山一机场,已开通数十条国际航线。红河水系的内河航运也很可观,尤其是货物运输。

河内是越南主要的旅游城市,市内湖泊星罗棋布,终年树木常青,鲜花盛开,风光秀丽,有“万花春城”之称。河内市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巴亭广场、胡主席陵、胡主席高脚屋、主席府、大歌剧院、还剑湖、西湖、文庙等。巴亭广场位于河内市中心,是胡志明主席宣读《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独立的地方,现在是国家领导人迎接外国政要、举行重要集会和重大活动的地方。广场周边分布着胡志明陵、胡志明博物馆、独柱寺、胡主席高脚屋、主席府、总理府、越共中央机关大楼、国会大厦等。还剑湖位于市中心,周边是河内的商业中心,古老的三十六街坊位于湖西北角,商铺相连,车水马龙,整日熙熙攘攘。文庙建于1070年,供奉孔子、周公,其中有国子监、太学堂等。

河内市还是越南的文化中心,有国家图书馆、河内图书馆;有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军队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妇女博物馆、胡志明博物馆、河内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八大博物馆;有河内国家大学、百科大学、河内外语大学、河内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河内医科大学、河内建筑大学、河内水利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和上百家研究所。

2.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629年开始修建,1698年阮朝派阮友景到此治理南方,逐渐成为南部经济、行政中心。1975年以前称作西贡市,1976年7月2日,越南国会决定更名为胡志明市。今天的胡志明市包括原来的西贡、堤岸、嘉定3个行政区域,面积2 099平方千米,城区面积14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661万。下辖24个郡、县:1郡、2郡、3郡、4郡、5郡、6郡、7郡、8郡、9郡、10郡、11郡、12郡、新平郡、平盛郡、富闰郡、守德郡、鹅邑郡、平新郡、新富郡、芽县、芹惹县、霍门县、古芝县、平政县。胡志明市居住的主要民族有京族、华族、高棉族、占族。

胡志明市位于东经106°22'至106°54',北纬10°10'至10°38'。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雨季从5月到11月,旱季从12月到次年4月。1、2、3月最为干爽晴朗。年均降水量1 979毫米,年均温度27.55℃,年均湿度为79.5%,年均日照时间为2 299小时,没有冬季。

胡志明市还是南部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水路、海运和航空都很便利。从胡志明市到河内有1A公路、胡志明公路,通向九龙江平原有1N公路,此外还有连接胡志明市—头顿的高速公路、直通金边的13号公路。胡志明市还是统一铁路的终点。新山一国际机场距市中心7 000米,是国内最大的机场,有几十条国际航线。西贡港是越南最大的港口群。

胡志明市是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外资涌入,建起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如新顺、铃中、边和、仁泽等。同时,胡志明市还是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和最国际化的城市。

胡志明市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远东明珠”之称,风情游、怀旧游是该市的名片。统一宫、大教堂、槟城市场、古芝地道等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胡志明市还是越南南方的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中心,有不少著名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3. 海防市

面积1 522平方千米,人口184万。海防市现辖有6个郡、8个县,分别是鸿庞郡、吴权郡、黎真郡、海安郡、建安郡、涂山郡、安阳县、安老县、建瑞县、水源县、先朗县、永保县以及吉海岛和白龙尾岛两个海岛县。

海防位于越南东部,距河内104千米。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3℃~24℃,年均降雨量为1 600~1 800毫米,温度适宜,草木终年常绿。

海防市的工业较发达,主要工业有造船、修船、机车、玻璃、塑料、罐头、地毯、纺纱等。

海防港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越南海军司令部、越南海上警察总部都设在该市。

4. 岘港市

1997年1月1日,越南国会正式批准岘港市成为中央直辖市。面积1 283平方千米,人口82万。岘港市下辖海州郡、清溪郡、山茶郡、五行山郡、连沼郡、和荣县。岘港市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旱季和雨季。年均气温28℃~29℃,每年的9、10月,经常有台风登陆。岘港市的地形多样,北面是雄伟的海云关,西北的和汪县为山区,有高达1 780米的芒山,东面为山茶半岛以及一连串美丽的海水浴场,南面为五行山。

岘港市从1888年开始建城,一直以来都是越南中部重要的海港,旧称土伦,日属时期改称岘港。现在是中部政治、经济、交通和商贸中心,是越南陆路、水陆和航空交通网络的中点,不仅对越南中部各省意义重大,而且对西原、老挝南部、柬埔寨东北部都有辐射作用。

岘港保存有大量占城文化的遗迹和文物,仅占婆博物馆就保存有300余件古占城的文物。

5. 芹苴市

2003年8月,芹苴成为越南第五个中央直辖市。面积1 402平方千米,人口117万。芹苴市下辖4个郡、5个县,分别是平水郡、丐让郡、乌门郡、宁侨郡、格多县、丰田县、永盛县、脱诺县、泰来县。

芹苴市是越南南部西区重要的城市,是九龙江平原11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芹苴位于后江的右岸,法属时期就被视为越南南方的西都。芹苴是南部地区水陆交通的中心,连接南部西区七省的公路在芹苴交汇,后江多条水系也在芹苴汇合,水路还可直达柬埔寨。

6. 奠边省

2004年5月新设立的省,之前属于莱州省,面积9 563平方千米,人口48万,省会奠边府市。下辖奠边府市、孟来县、巡教县、奠边县、奠边东县、朵佐县、芒茶县、孟涅县。因为“奠边府大捷”而闻名于世,每年都召开大捷纪念集会或联欢,逐渐成为越南“红色旅游”胜地。

7. 莱州省

面积9 112平方千米,人口34万,省会莱州市。下辖莱州市、孟得县、封土县、辛霍县、三塘县、潭渊县。境内河流多,水流湍急,流量大,水电潜能巨大。

8. 山萝省

面积14 174平方千米,人口104万,省会山萝市。下辖山萝市、琼崖县、孟拉县、顺州县、扶安县、北安县、枚山县、马江县、安州县、木州县、索沟县。省内主要为山地和高原,河流密布,水资源极其丰富,水电潜能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发展采掘工业具有十分便利的条件,工业前景广阔。

9. 和平省

面积4 595平方千米,人口82万,省会和平市。下辖和平市、沱北县、枚州县、奇山县、梁山县、金杯县、新乐县、乐山县、乐水县、安水县、高峰县。和平是首都河内西北的重要门户,沿6号公路距河内约70千米,自然风景美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村落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客。

10. 河江省

面积7 946平方千米,人口70万,省会河江市。下辖河江市、同文县、苗旺县、安明县、官坝县、北麋县、黄树皮县、箐门县、渭川县、北光县、光平县。河江位于越南的最北端,多高山和河流,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出产稀有贵重木材。

11. 高平省

面积6 725平方千米,人口53万,省会高平市。下辖高平市、保乐县、河广县、通农县、茶岭县、重庆县、原平县、和安县、广和县、下琅县、石安县、保林县、复和县。高平气候凉爽,天然风景宜人,是避暑、休闲、旅游的理想去处。著名的板约瀑布、马克思山、列宁溪位于该省。

12. 老街省

面积6 384平方千米,人口60万,省会老街市。下辖老街市、孟康县、巴刹县、北河县、保胜县、沙巴县、保安县、新马街县、文盘县、滩渊县。老街是连接越南与中国云南省的枢纽,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街省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丽迷人,著名的避暑地沙巴位于该省。

13. 安沛省

面积6 889平方千米,人口75万,省会安沛市。下辖安沛市、义路市、陆安县、文安县、姆庚寨县、镇安县、安平县、文振县、站奏县。安沛省地处内陆,是越南西北部的门户和交通枢纽,有著名的陆安宝石矿。

14. 宣光省

面积5 870平方千米,人口75万,省会宣光市。下辖宣光市、纳杭县、占化县、咸安县、安山县、山阳县。宣光是北部山区省份之一,矿产、林产资源丰富,原始森林中有很多稀有的动植物。

15. 谅山省

面积8 327平方千米,人口76万,省会谅山市。下辖谅山市、长定县、文浪县、文关县、平嘉县、北山县、右陇县、支棱县、高禄县、禄平县、亭立县。谅山是越南北部的边境省份,与中国有着253千米的边界线,矿产品、农产品发展潜力大,盛产八角,省内名胜古迹众多,旅游业前景好。

16. 广宁省

面积6 100平方千米,人口111万,省会下龙市。下辖下龙市、锦普市、汪秘市、芒街市、平辽县、海河县、潭河县、先安县、巴节县、云屯县、横蒲县、东潮县、姑苏县、安兴县。广宁省位于越南东北部,其北面与中国有170千米长的边界线,海产、林产、矿产资源丰富,原煤储量占整个越南原煤储量的90%。下龙市是越南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有世界自然遗产——下龙湾和上百个历史文化遗迹。广宁省北部口岸城市芒街隔北仑河与中国的东兴相望,在革新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猛,成为越南北方经济重镇。

17. 北省

面积4 859平方千米,人口31万,省会北市。下辖北市、波背县、银山县、白通县、则屯县、新市县、那里县、北捻县。北省属半丘陵和山区,境内河流密布,矿产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资源丰富。

18. 太原省

面积3 534平方千米,人口115万,省会太原市。下辖太原市、公河市、定化县、大慈县、武涯县、同喜县、富良县、富平县、普安县。太原是越北公路、铁路枢纽,还是重要的钢铁、冶炼、制造基地,盛产茶叶。

19. 富寿省

面积3 528平方千米,人口136万,省会越池市。下辖越池市、富寿市、夏和县、青波县、端雄县、临洮县、安立县、三农县、青水县、青山县、扶宁县、锦溪县。红河水系的三条大河洮江、泸江和沱江在越池市汇合,水路、陆路和铁路交通都很便利。著名的雄王庙在该省。

20. 永福省

面积1 232平方千米,人口101万,省会永安市。下辖永安市、福安市、三岛县、立石县、三阳县、平川县、永详县、安乐县、糜泠县。永福省交通发达,靠近内排国际机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良好条件。三岛山区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为21℃,是北部理想的避暑胜地。

21. 北江省

面积3 827平方千米,人口163万,省会北江市。下辖北江市、山峒县、陆岸县、陆南县、安世县、谅江县、安勇县、越安县、新安县、协和县。地形包括平原、半丘陵和山地,境内有裘江、商江、陆南江三条大江流过,水路运输便利,同时也给农业和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北宁省

面积823平方千米,人口102万,省会北宁市。下辖北宁市、桂武县、安丰县、仙游县、顺城县、嘉平县、良才县、慈山县。北宁是越南文明的摇篮之一,境内的历史遗迹众多,礼会极富特色,传统手工业发达。

23. 海阳省

面积1 654平方千米,人口174万,省会海阳市。下辖海阳市、至灵县、南策县、清河县、荆门县、金城县、嘉禄县、四岐县、锦江县、平江县、清沔县、宁江县。海阳省位于红河三角洲中心,地形相对平坦,水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农业较为发达,绿豆糕是该省著名农产品,近年来着力承接河内、海防产业转移。

24. 兴安省

面积923平方千米,人口117万,省会兴安市。下辖兴安市、美豪县、文林县、安美县、快州县、文江县、恩施县、金洞县、芙渠县、仙侣县。兴安省地形相对平坦,河流湖泊多,水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献街是兴安著名的历史古街,从17世纪繁荣至今,此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金钟寺、南献亭等。厚肉龙眼是本地最有名的特产,曾是皇室贡品。

25. 河南省

面积860平方千米,人口83万,省会府里市。下辖府里市、维先县、金榜县、里仁县、清廉县、平陆县。河南省在红河三角洲南部,是首都河内南大门。土质大部分是冲积土,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6. 太平省

面积1 560平方千米,人口187万,省会太平市。下辖兴河县、琼附县、太瑞县、东兴县、武舒县、建昌县、钱海县。太平省处于红河平原上,是越南北部的谷仓之一。

27. 南定省

面积1 652平方千米,人口199万,省会南定市。下辖南定市、务本县、美禄县、懿安县、南直县、直宁县、春长县、胶水县、义兴县、海后县。南定省位于红河三角洲南端,农业是该省的支柱,纺织工业较发达,此外,南定的手工艺品也很有名。

28. 宁平省

面积1 392平方千米,人口93万,省会宁平市。下辖宁平市、三叠市、儒关县、嘉远县、华闾县、安谟县、安庆县、金山县。宁平省位于北部平原南端,有发展多样化农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方面也有较大潜力,境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如三谷、碧洞、华闾故都、发焰石制教堂建筑群,国家级森林公园——菊芳园也在该省,该园以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著称。

29. 清化省

面积11 135平方千米,人口371万,省会清化市。下辖清化市、岑山市、碧山市、孟辣县、关化县、关山县、巴托县、锦水县、琅政县、石城县、玉乐县、常春县、如春县、如青县、永禄县、河中县、峨山县、安定县、寿春县、厚禄县、绍化县、弘化县、东山县、肇山县、广昌县、农贡县、静嘉县。清化省是越南的大省,连接着北部与中南部,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沿海滩涂。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30. 乂安省

面积16 499平方千米,人口313万,省会荣市。下辖荣市、格卢市、演州县、琼琉县、安城县、都良县、宜禄县、兴元县、南坛县、清漳县、新圻县、英山县、义坛县、葵合县、葵州县、桂峰县、襄阳县、祈山县、冠桄县。乂安是越南中部的大省,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也是中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31. 河静省

面积6 025平方千米,人口131万,省会河静市。下辖河静市、鸿岭市、香山县、德寿县、宜春县、甘禄县、香溪县、石河县、锦川县、祁英县、武光县。河静省处于越南中部,与老挝接壤,葛糖口岸是与老挝、泰国交流的重要通道。

32. 广平省

面积8 065平方千米,人口86万,省会洞海市。下辖洞海市、宣化县、明化县、广泽县、布泽县、广宁县、丽水县。广平省位于越南中部,西与老挝接壤,曾是胡志明小道著名的集结地。广平省风光绮丽,头枕雄奇俊美的横山岭,沿海有美丽的金色海滩,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丰芽洞是世界自然遗产。

33. 广治省

面积4 744平方千米,人口64万,省会东河市。下辖东河市、广治市、永灵县、由灵县、甘露县、肇丰县、海陵县、向化县、达克容县、昏果岛县。广治位于越南中部,将南北方分隔了近20年的分界线即在本省。境内河流密布,落差大,蕴藏了丰富的水能。气候恶劣,有干热的西南风和老挝风。抗美战争时期,广治是敌人狂轰滥炸的对象,至今,广治还保留着不少革命历史遗迹,如长山烈士陵园、永牧地道、溪山战场等等。

34. 承天—顺化省

面积5 065平方千米,人口115万,省会顺化市。下辖顺化市、丰田县、广田县、香茶县、富荣县、香水县、富禄县、阿雷县、南东县。境内的平原基本沿海岸线呈西北—东南分布,狭长,面积1 400平方千米,是中部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顺安港及水深达18~20米的真梅湾,有条件建设深水港;富排机场位于1A公路和统一铁路旁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都十分便利。

35. 广南省

面积10 438平方千米,人口149万,省会三岐市。下辖三岐市、会安市、大禄县、奠盘县、维川县、南江县、升平县、桂山县、协德县、先福县、福山县、成山县、北茶眉县、南茶眉县、富宁县、东江县。考古学家在广南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世纪铁器时代的遗址,被命名为沙潢文化,而后被占婆人继承并发展成占婆文化,广南省现在还遗留有不少占婆文化的遗迹。

36. 广义省

面积5 153平方千米,人口130万,省会广义市。下辖广义市、李山县、平山县、茶蓬县、山静县、山西县、山河县、思义县、义行县、明龙县、慕德县、德普县、巴德县、西茶县。广义省位于越南的正中部,盛产水稻和甘蔗。广义的榕橘港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深水大港,以后将是越南最大的油气港。

37. 平定省

面积6 040平方千米,人口159万,省会归仁市。下辖归仁市、安老县、怀恩县、怀仁县、符美县、扶吉县、永盛县、西山县、云耕县、安仁县、绥福县。归仁港是南中部地区最大的港口,平定的特产有丝绸、燕窝、沉香、建筑石材、各种手工艺品等。平定有悠久的文化,保留着许多传统礼会,是剧的摇篮,西山武术的发源地和光中鼓阵舞的故乡。这里留存了许多占婆人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最为集中和著名的是搽磐城,这里曾经是占婆王朝的都城。

38. 富安省

面积5 061平方千米,人口89万,省会绥和市。下辖绥和市、同春县、裘江县、绥安县、山和县、绥和县、馨江县、富和县。富安省是南中部沿海省,海岸线长100多千米,有些陡峻的山一直延伸到海边,把沿海平原分割成不连续的块状,并形成许多水潭和海湾,主要种植水稻。富安省有许多遗迹和旅游景点,如位于绥和市中心的雁山,矗立在沱然河畔,景色秀丽。此外,还有不少美丽的海滩,如叠滩、拜仙滩,山石嶙峋,风景峻美。

39. 庆和省

面积5 218平方千米,人口116万,省会芽庄市。下辖芽庄市、金兰市、万宁县、宁和县、延庆县、庆永县、庆山县。庆和省是南中部沿海省,海岸线长200千米,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岛屿,鱼和虾的产量较大,燕窝、沉香是该地特产。庆和有不少优良的海港,其中,金兰港是世界级的深水良港,在冷战时期是苏军的海军基地。芽庄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40. 崑嵩省

面积9 690平方千米,人口40万,省会崑嵩市。下辖崑嵩市、达格雷县、玉回县、达多县、公伯陇县、达河县、沙泰县、公瑞县。崑嵩位于嘉莱—崑嵩高原的北部,大部分位于长山山脉的东面,是峥江、秋盆河、茶曲河、波河的发源地。境内50%的面积为森林覆盖,有各类珍贵的木材、林特产和珍稀鸟类。除此之外,崑嵩的土质为巴赞(bazan)土,适合种植橡胶、咖啡、茶、甘蔗、蚕桑等经济作物。崑嵩以自然景色优美著称,著名的景点有玉灵峰、沙忒原始森林、多苏温泉等。此外,崑嵩监狱、胡志明小道、多苏战场、新景战场等是抗美战争时期的见证地。

41. 嘉莱省

面积15 537平方千米,人口119万,省会波莱古市。下辖波莱古市、安溪市、阿云巴县、诸巴县、诸博容县、诸色县、德基县、罗格莱县、克邦县、克容巴县、公则若县、芒杨县、罗跋县、多朵县、多博县。嘉莱省境内有许多湖泊、溪流、险滩、山岭和原始森林,形成了雄伟旖丽的自然景观,带有西原山林浓厚的原始色彩。

42. 多乐省

面积13 125平方千米,人口178万,省会邦美蜀市。下辖邦美蜀市、亚赫勒澳县、以苏县、克荣能县、克荣布县、邦敦县、居玛甲县、亚卡尔县、玛德拉克县、克荣巴县、克荣阿纳县、克荣崩县、多米尔县、乐克县。多乐省是全国自然面积最大的省,森林资源丰富。此外,这里的红土土质利于橡胶、咖啡、茶、胡椒和甘蔗等经济作物生长。

43. 多农省

面积6 515平方千米,人口43万,省会嘉义市。下辖嘉义市、居瞿特县、多农县、多双县、克荣诺县、多日勒普县、多米县。多农省是2004年5月新成立的省,之前属多乐省。

44. 林同省

面积9 772平方千米,人口120万,省会达叻市。下辖达叻市、保禄市、乐阳县、单阳县、德重县、林河县、保林县、夷灵县、达怀县、达得县、吉仙县、丹龙县。林同省平均海拔1 500米,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为平坦,人口较稠密,70%的面积是山地和森林。达叻市为著名旅游胜地,四季如春,有“春城”之称,终年有日照,花开不断。

45. 宁顺省

面积3 358平方千米,人口58万,省会藩朗—占塔市。下辖藩朗—占塔市、宁海县、宁福县、宁山县、北爱县。宁顺省气候干热,风多,蒸发量大,无冬季。盛产葡萄、烟叶、甘蔗、糖、棉花、葱、蒜等,水产养殖业也相当发达。旅游景点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占塔保存完好,海水浴场水清沙白,占婆人的礼会独具特色。

46. 平福省

面积6 874平方千米,人口83万,省会同帅市。下辖同帅市、同富县、福隆县、禄宁县、布当县、平龙县、真城县、布窦县。平福省地处高原与平原的交界处,高原区森林资源丰富,地势较平坦的地区,适合橡胶、咖啡、红木和芭蕉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47. 西宁省

面积4 049平方千米,人口106万,省会西宁市。下辖西宁市、新边县、新洲县、杨明州县、周城县、和成县、边求县、峨油县、壮庞县。西宁与柬埔寨接壤,地处连接胡志明市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的交通线上,是经济与国防战略要地,境内有木排、沙玛两个国家级口岸。

48. 平阳省

面积2 695平方千米,人口107万,省会土龙木市。下辖土龙木市、边葛县、油汀县、新渊县、富教县、顺安县、以安县。平阳省是胡志明市的北方门户、战略要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平阳省土质肥沃,适合种植橡胶、咖啡、杂粮、水稻,果园经济潜力大,出产的榴莲、山竺、红毛丹、菠萝蜜闻名全国。

49. 同奈省

面积5 903平方千米,人口229万,省会边和市。下辖边和市、隆庆县、新富县、定贯县、永久县、统一县、春禄县、隆成县、仁泽县、掌奔县、锦美县。边和市是南部工业重镇,边和工业区有大量外资企业,经济发展迅猛。此外,传统手工业也很发达,陶瓷器享誉全国。

50. 平顺省

面积7 810平方千米,人口119万,省会藩切市。下辖藩切市、绥丰县、北平县、咸顺北县、咸顺南县、咸津县、性灵县、德灵县、富贵县。平顺省有较长的海岸线,海产丰富,优势产业是海洋捕捞、鱼露生产、制盐和海产冷冻。此外,木材加工、腰果加工以及手工艺品生产都是传统悠久的产业。

51. 巴地—头顿省

面积1 990平方千米,人口95万,省会头顿市。下辖头顿市、巴地市、周德县、川木县、新成县、隆地县、德道县、昆仑岛县。巴地—头顿省的油气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港口相关产业也很发达。巴地—头顿还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美丽的山海风景与都市风情,再加之纪念台、庙宇、教堂等各种文化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巴地—头顿成为有特色的旅游城市,充满吸引力。

52. 隆安省

面积4 494平方千米,人口144万,省会新安市。下辖新安市、边沥县、芹德县、芹约县、周城县、德和县、德慧县、木化县、新盛县、新柱县、盛化县、守承县、永兴县、新兴县。隆安是农业省,东威古河与西威古河冲积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和水果栽培。

53. 同塔省

面积3 375平方千米,人口168万,省会高岭市。下辖高岭市、沙沥市、新鸿县、鸿御县、三农县、清平县、塔梅县、高岭县、勒普瓦县、周城县、来翁县。同塔省境内水网密布,多池塘和大湖,前江和后江终年冲积而淤积的泥沙使这里土地肥沃,村落密集,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和各种热带水果,同塔梅地区被誉为全国的粮仓。

54. 安江省

面积3 537平方千米,人口225万,省会龙川市。下辖龙川市、朱笃市、安富县、新洲县、富新县、周富县、靖边县、知尊县、新市县、周城县、话山县。安江的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一(200万吨以上),除了水稻,还种植玉米、大豆和养殖鱼、虾等淡水水产。安江的传统手工业很有名,如新州丝绸、朱笃鱼露、守集木器、富新虾片(饼)、牛干等,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占婆族人的手工织布工艺极富特色。

55. 前江省

面积2 484平方千米,人口174万,省会美萩市。下辖美萩市、鹅贡市、丐贝县、丐磊县、周城县、米市县、鹅贡西县、鹅贡东县、新福东县。前江省靠海,每年能捕获大量海产;土地肥沃,是九龙江平原的大谷仓之一。美萩市和鹅贡市是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每年在这里交易大量的农产品和水果。

56. 永隆省

面积1 479平方千米,人口107万,省会永隆市。下辖永隆市、龙湖县、芒铁县、平明县、三平县、茶温县、泳濂县。永隆省地处前江和后江之间,位于九龙江平原的中心,因其富饶,人口众多,而且具备九龙江平原的所有特征而被喻为微缩九龙江平原。永隆土壤肥沃,种植业是优势,除种植水稻外,还种植大量水果,如柑、龙眼、桔、柚子、椰子等。

57. 槟椥省

面积2 360平方千米,人口136万,省会槟椥市。下辖槟椥市、周城县、则来县、楳棋县、榕淳县、平大县、巴知县、盛富县。槟椥省盛产多种农作物和水果,如稻米、玉米、甘薯、菠萝、红毛丹果、蟒求果、牛奶果、榴莲等。

58. 建江省

面积6 346平方千米,人口173万,省会迪石市。下辖迪石市、河仙市、安边县、安明县、土块县、新协县、周城县、榕莲县、鹅瓜县、永顺县、坚海县、坚良县、富国县。建江地处西南边陲,所辖海域有100多个大小海岛,战略地位重要。农业、渔业、矿产以及旅游方面都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

59. 后江省

面积1 601平方千米,人口81万,省会渭清市。下辖渭清市、渭水县、周城县、周城A县、凤协县、隆美县。后江省位于九龙江平原的中心,河渠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稻米之乡,水稻种植和果树栽培是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相当丰富的水产资源。

60. 茶荣省

面积2 295平方千米,人口106万,省会茶荣市。下辖茶荣市、冈隆县、苟格县、小芹县、周城县、茶句县、求昂县、沿海县。茶荣省位于湄公河下游,为前江与后江所环抱,经济支柱主要是水稻种植、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和种植园经济。茶荣地区的文化带有浓厚的高棉民族色彩。

61. 朔庄省

面积3 312平方千米,人口130万,省会朔庄市。下辖朔庄市、计策县、美秀县、美川县、盛治县、隆富县、永州县、容岛县、阿南县。朔庄以农业为主,水稻种植是支柱,此外,还种植杂粮和热带水果。本地的高棉文化极具特色。

62. 薄寮省

面积2 585平方千米,人口83万,省会薄寮市。下辖薄寮市、洪民县、永利县、稼来县、东海县、福隆县。薄寮省位于九龙江平原,号称越南陆地的尽头,这是一片年轻的土地,由泥沙冲积而成。薄寮省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主要种植水稻、杂粮、水果以及捕鱼、制盐。薄寮省的龙眼十分出名。

63. 金瓯省

面积5 332平方千米,人口125万,省会金瓯市。下辖金瓯市、蝙蝠潭县(登瑞县)、玉显县、丐诺县、陈文时县、乌明县、太平县、富新县、年芹县。金瓯省位于越南的最南端,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307千米,由于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所以渔业较发达,每年的鱼虾捕捞量十分可观。

第二章 历史简况

越南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部落联盟时期、中国郡县时期、自主时期、法国殖民时期、民主共和国时期和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其名称几经变换。自秦至唐,越南为中国郡县,汉代时称交趾、交州;公元679年,中国唐朝调露元年,在其地设置安南都护府,故又称“安南”,治所在交州。968—980年为丁朝,国号“大瞿越”。1010年,李朝更名为“大越国”。1803年,阮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按惯例向清廷遣使请封,且请改国号。1804年,清朝封“越南”国号,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838年,明命皇帝改名为“大南”。1858至1945年,越南被法国殖民,多使用“安南”和“印度支那”等名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76年7月2日,越南全国统一,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为国名。

第一节 古代部分

一、远古时期

关于越南的起源,《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首《鸿庞纪》有如下记载:“按黄帝时,建万国,以交趾界于西南,远在百粤之表。尧命羲氏宅南交,定南方交趾之地。禹别九州,百粤为扬州域,交趾属焉。成周时,始称越裳氏,越之名肇于此云。鸿庞纪,泾阳王讳禄续,神农氏之后也。壬戌元年,初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岭,接得婺仙女生王。王圣智聪明,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王固让其兄,不敢奉命。帝明于是立帝宜为嗣,治北方,封王为泾阳王,治南方,号赤鬼国。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龙,生貉龙君。”

泾阳王之子貉龙君娶妪姬,生下百男,封长者为雄王,嗣君位,国号文郎。后为蜀王子泮所灭,改国号为瓯雒,自称安阳王,迁都古螺城。有的越南历史学家把文郎国和瓯雒国列为存疑,如陶维英在《越南古代史》里写到:“传说中关于我们民族起源的记载,当然这些材料实属怪诞,姑且存之以质疑。”但是后来的越南历史学家根据传说和一些历史考古材料,大多倾向认为越南最早的国家雏形是文郎国。(一)越南的考古发现

根据考古发现,在越南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人居住。他们会使用黏土或砂石做模子,会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如水牛、黄牛、猪、鸡。可以确定的有三个文化群落,第一个通常叫做“前东山”文化,分布在红河、马江、大江流域。第二个文化群落是分布在南中部的“前沙潢”文化。第三个文化群落分布在东南部的同奈河流域。

1926—1927年,法国女学者科拉尼(M. Colani)博士在越南和平省首先发现了“中石器时代遗迹”,称为“和平文化”,随后,又在宁平、清化、乂安、广平一带陆续发掘了70多处遗址。“和平文化”距今1万年至五六千年,基本特征为:穴居、打制石器、屈膝葬,并出现了磨石、锯石技术和绳纹陶。“和平文化”之后,过渡到以磨光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北山文化”,最后形成了统一的“东山文化”。“前东山”文化时期相当于传说中的雄王时代初期。在距今2 700年以前,北部的“前东山”文化各支以及北中部的文化群落已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统一的“东山文化”。“东山文化”被视为铁器时代的早期,因为已经出现了一些简单的铁器,但作为该文化代表的是一些制作精细、有着精美装饰花纹的铜鼓。同一时期,南中部的“前沙潢”文化也发展成铁器时代的“沙潢”文化,这一文化的代表是从墓葬里开掘出来的大量铁制工具以及玛瑙、碧玉等装饰品。这一文化广泛地分布于承天至同奈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沙潢文化”的主人或许是占人的祖先,他们曾建立过“占婆国”。(二)“瓯雒国”和“文郎国”

根据越南史书记载,雄王时代曾建立过“文郎国”;在雄王时代之后,安阳王蜀泮又建立了“瓯雒国”。瓯雒国当时创造的奇迹是修建了有3圈城墙的古螺城,今天仍可寻见一些遗迹。另有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居住在中国南方和今越南北方的各民族已从原始群居阶段过渡到部落社会阶段。其中越族的一支在中国浙江一带建立了越国。公元前4世纪,楚国灭越国。越族大量南迁,其中一支迁至红河中下游流域,形成越南民族的祖先——雒越人,其中一支较强的称“文郎”部落,在首领“雒王”的带领下吞并了一些小部落,建立“文郎”部落联盟。公元前3世纪中叶,北部较强的部落“瓯雒”部落,以“蜀王子泮”为首领,南下灭“文郎”部落,建立了称为“瓯雒”的部落联盟,“蜀王子泮”自称“安阳王”。

这一时期,应该说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关于“文郎国”、“瓯雒国”也都来自古代传说,还有待于考古和史料的证实。那时可能已经出现了贫富的差异以及氏族首领、部落首领等。二、郡县时期

秦灭六国,统一中原,而后派军深入岭南,继续其统一事业。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象郡包括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秦设象郡为中国封建王朝在越南实行郡县统治之始。

与此同时,秦朝大批向岭南移民,“与越杂处”,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龙川令赵佗(真定人)乘机于公元前207年“击并桂林、象郡”,建立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于其地设交趾、九真二郡。越南古代史书把南越国列入王统,称赵佗为赵武王,推尊为开国之君。赵佗对交趾、九真二郡的统治,是“从其俗而治”,仅派“二使者”典主。因此,越南把赵佗尊为开国之君实在是一厢情愿,缺乏基本逻辑。公元前204年,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汉王朝赐予的“南越王”封号,称臣于汉,成为汉王朝属下的诸侯王,与中原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公元前137年,赵佗死,其孙赵胡继位;公元前112年,丞相吕嘉反。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灭“南越国”,在其领地设置9郡:南海(广东)、苍梧(广西)、郁林(广西)、合浦(广东)、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海南岛)、儋耳(海南岛)。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相当于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郡之下,交趾辖安定、糜泠等10县,治所在龙编(今河内东北);九真辖胥浦、都风等7县,治所在胥浦(今清化西北);日南辖朱吾、象林等5县,治所在西卷(今广治附近)。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管,从此直属中央王朝管辖。这种行政机构的设置更加严密,也为以后越南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在西汉末东汉初,锡光、任延任交趾、九真太守,他们大力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下令铸造铁农具,推广牛耕,教习耕作,建立学校,倡导一夫一妻制等,使该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由原始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越南的封建化主要是在中国的影响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残存着许多前封建的残余,主要表现在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和奴隶制残余十分严重,这是越南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1世纪中叶后,中国封建统治者进一步加强郡县制的推行,修筑道路,建造城池作为统治中心;施行中国法律,取消与之抵触的习惯法;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大量中原人来到越南,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同时,越南的一些农作物和水果如稻种、龙眼、荔枝等也传入中国。2—3世纪,越南的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交趾成为当时中国同东南亚和西洋各国海上贸易和交通的重要港口。3世纪时,孙吴曾征调交州的1 000余名工匠至南京,说明交州的手工业技术已经有较高水平。到了隋唐时期,越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相当发达,不但种植了双季稻,发展了蚕桑业,而且广泛使用铁制工具,修筑了防洪堤坝和灌溉沟渠。在文化方面,由于中原文化和汉字的传入,越南士子较早就参加科举到中原做官,到了唐朝,考中进士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做了翰林,姜公辅甚至官至相当于宰相的“中书门下平章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南当地的封建势力逐渐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大的权力。同时,中国朝廷派去的官吏有不少贪墨之徒,不断激起反抗。1—10世纪,起义连绵不断,这些起义为摆脱中国的统治和越南自主封建国家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40年,交趾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大的起义——征侧、征贰姐妹领导的起义。二征原是雒将之女,因姐姐征侧的丈夫——“诗”被交趾太守苏定杀害,二征姐妹遂起兵反对东汉王朝,攻陷了一些城池,并自立为王。41年,东汉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43年,起义失败。

从43年起,越南又轮番被东汉、三国时代的东吴、晋朝、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统治。其间,交趾三郡地区爆发了大大小小几十起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控制地区最广的是248年爆发的九真地区赵国达和他的妹妹赵妪所领导的农民起义。

541年,即梁武帝大同七年,李贲兴兵起事,占据龙编城。544年,李贲自称“李南帝”,立国号“万春”,封赵肃为太傅。545年,梁武帝以杨标为交州刺史,并派陈霸先率兵平南越。李南帝战败,退守屈僚峒,并把军权交给左将军赵光复——太傅赵肃之子。548年,李南帝在屈僚峒病死;次年,赵光复在夜泽得知这个消息,乃称越王,史称“赵越王”。当李南帝逃到屈僚峒时,其兄李天宝与族人李佛子逃至老挝,称桃郎王。555年,李天宝卒,无嗣,兵权归于李佛子。571年,李佛子举兵攻赵越王,赵越王兵败。李佛子夺取龙编城,袭王位。

李佛子在南越称王时,隋文帝统一了中国。602年,隋文帝派大将刘方攻南越,刘方派人劝李佛子归降,李佛子怕势不能敌,于是请降,交州之地又归中国封建王朝统治。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唐高祖以丘和为大总管,治理交州。679年,唐高宗分交州之地为12州59县,并设置安南都护府,越南称安南从此开始。在交州的西北面,又设置一个州,称之为蛮州,统辖这个地区的诸“芒”,规定其每年向唐朝皇帝纳贡。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唐朝派往安南的节度使都不能稳定局势,土豪曲承裕趁机崛起,控制了安南。905年,曲承裕得到唐朝的承认,被授予“静海节度使”。曲承裕虽然接受了唐朝的任命,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的首领,开创了越南人建立独立政权的先河。曲氏祖孙三代统治安南26年。到930年,南汉刘龚发兵掠取交州,俘曲承裕之孙曲承美,以李进为交州刺史。安南为南汉统治仅一年,曲氏旧将爱州人杨延艺发兵围困交州,南汉所派援军未到,交州即陷于杨延艺之手。之后,南汉无力收回安南,为示羁縻,只得任命杨延艺为节度使。

937年,杨延艺牙将矫公羡杀杨而代之。次年,杨延艺旧将吴权发兵于爱州,北攻矫公羡。矫公羡向南汉求援,救兵未至,身已先亡。吴权转而击败南汉救兵于白藤江。939年,吴权称王,建都古螺城(今河内东英县)。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并整顿国内政治,欲为长久之业。三、自主时期(968—1858年)(一)丁朝(968—979年)

944年,吴权去世,出现了“十二使君”之乱。使君们相互攻伐,给民间造成很大痛苦。华闾的丁部领平定了使君之乱,统一江山,定都于华闾,称丁先皇,建国号为“大瞿越国”。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承认大瞿越国是自己的“列藩”。丁朝时,中央政权不太稳固,主要依靠军事专制统治,严刑峻法;同时依靠佛教势力维持国内封建秩序,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官僚和寺院封建主是丁朝的统治支柱。979年,丁部领及子丁琏被太监杜适杀害,“十道将军”黎桓趁机独揽大权。因为黎桓篡权,980年,宋朝出兵干涉,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丁朝大臣们便拥立黎桓作皇帝。(二)黎朝(前黎)(980—1009年)

黎桓建国于华闾,年号天福,史称前黎朝。黎桓即位,首要的紧迫任务是组织力量对抗宋军,最终在支棱打败宋军。抗宋胜利后,黎桓马上又与宋朝和好、纳贡。986年,宋朝承认黎朝。993年,宋朝封黎桓为“交趾郡王”;997年,又加封为南平王。1005年,黎桓病死,太子黎龙钺即位,登基三天就被其弟黎龙铤杀害。1006年,黎龙铤正式登基。黎龙铤推行暴政,生活荒淫无度,1009年病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趁机夺权,建立李朝。

丁朝和前黎朝是越南封建国家发展的初期,仿效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依靠军事专制和佛教思想控制民众。农业有较大发展,但是生产力依然低下。(三)李朝(1010—1225年)

1010年,李公蕴在华闾登基,称李太祖。由于华闾地处丘陵,李公蕴决定迁都至大罗,为此还专门撰写了流传千古的《迁都诏》。1010年7月,开始迁都,当抵达大罗时,太祖以见黄龙出现之兆为由,改大罗为升龙城。

李朝是越南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时期,统治机构和官制皆效法中国。(1)中央朝廷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文武官员皆设九品。(2)在行政区划方面,李朝废除丁朝的10道,划分全国为24路,下有州和府,最基层为社。(3)颁布越南历史上第一部刑书,废除酷刑。(4)广修佛寺,以佛教“慈悲”的信条治理国家,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治。(5)削减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耕。(6)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7)效仿唐宋,实行征兵制。同时,李朝统治者还吸取前朝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危及中央政权的教训,削弱地方军权,加强中央禁军。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增强,其军事扩张的野心也同步膨胀。

李朝时期,农业得到很大发展,民间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兴旺。音乐、歌舞、戏剧、水木偶等逐渐发展起来。1174年,南宋改称交趾郡为安南国,封李英宗为国王,进一步承认大越的独立地位。

1225年,掌握李朝大权的辅国太尉陈承与殿前指挥史陈守度强迫年幼的女皇李昭圣让位于其8岁的丈夫——陈承之子陈煚,李朝灭亡,越南开始了陈朝的统治。(四)陈朝(1226—1400年)

陈煚,即陈太宗,因年纪太小,登基时年仅8岁,诸事为太师陈守度把持。当时的陈朝面临着北方元蒙的威胁,但陈朝的君王以及将领上下同心,同仇敌忾,分别在1258、1285、1287年三次击败元蒙军队的入侵。这几次战争的军事指挥都是兴道王陈国峻,他是这一时期卓越的军事指挥家。这一时期,陈朝还向南扩张占领占婆。

陈朝继承和完善了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是越南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1)政治上,陈朝为了加强皇权,实行有利于政权稳定的“上皇制”。(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国王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并把大量的土地分封给王室、贵族和功臣,赏赐给寺院。据旧史记载,陈太宗时(1255年),土地分为四类:①国库田,是王室直接经营的田地;②公田,即农村公社的田土,分给农民耕种,向国家缴纳租税;③拓刀田,是国王封赐给功臣的土地;④私田,即个人占有的私有田地。贵族、官僚强迫农民向他们交租和服各种劳役,以作为他们的俸禄;国家的赋税、徭役也都压在农民头上,农民与农奴无异。同时,陈朝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如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等,耕地面积为之大增,从而使陈朝的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较快,开始出现专业的手工制作村,分别制陶、铸铜、炼铁等;中国和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商船在会统、云屯等海港频繁出入。(4)军事上,推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军队分为常备军和屯军。屯军平时在家务农,根据相应的制度轮值。当有战争爆发时,王侯贵族的军队也调归国家使用。(5)文化方面,佛教占统治地位,对同时期的文学、艺术有较大影响;儒学开始发展,11世纪末,供奉孔子的文庙建成;到陈朝,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渐渐完善,得到有序的组织;儒学出身的官僚集团日益庞大。这一时期,越南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并在文学创作中大量地使用。1227年,越南最初的官修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编撰印行,记载了从南越王赵佗至李朝时期的历史。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离散的因素。从14世纪中期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属1344—1360年的吴陛起义。起义高举“赈救贫民”的旗帜,吸引了许多贵族田庄的农奴参加,极大地动摇了陈朝的统治,朝政日衰。1400年,胡季犛篡夺王位,建立了存在时间极为短暂的胡朝。(五)胡朝和属明时期(1400—1427年)

1400年,胡季犛称帝,迁都至清化,设立西都,定国号大虞。胡朝曾一度准备实施新政以摆脱陈朝末年的恐慌状况,内容包括出版14篇《明道》,批判宋儒思想,主张限田限奴、发行纸币、革新课税、驱散僧侣、限制宗室贵族等。但是,由于胡氏政权大规模地屠杀陈朝宗室,对人民也采取残暴的高压手段,引起各种力量的反对,政权不稳。因此胡朝的改革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人心离散。1406年10月,明朝出兵伐胡。1407年5月,明军占领升龙,胡朝灭亡。

1414—1427年间,明朝在交州设“交趾布政使司”,辖17府、5州,进行直接统治,为短暂的“属明时期”。1418年,黎利发动蓝山起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麾下聚集了许多有才华的军事、文化人才,经过10年的艰苦战争,1428年,黎利打败明军,建立后黎朝。(六)后黎朝(1428—1788年)

后黎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428—1527年,为黎朝中央集权时期;第二阶段从1527—1592年,为莫、黎纷争时期;第三阶段从1592—1788年,为郑、阮割据时期。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也统称南北朝混战时期。

1. 中央集权时期(1428—1527年)

1428年,黎利称帝,定都升龙城,史称后黎朝。15世纪,越南封建社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1)朝廷大力削减地方官吏权力,设置监察御史监察地方政权,并废除宰相职位,皇帝的专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2)以儒学经典为内容的科举考试有序进行,为政府培养、选拔了大量人才。(3)在圣宗时期,编撰、颁行《国朝刑法》。(4)推行募兵制,选拔壮丁入伍,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对占城和老挝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5)推行均田制,把田亩平均分配给国民,尤其是乡村的农民。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6)手工业和工商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商业集镇。(7)文化方面,1479年编撰出了《大越史记全书》,成为越南历史的定本。

2. 莫朝和莫、黎纷争(1527—1592年)

到16世纪,黎朝衰败,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社会混乱,国家陷入南北分裂局面。1527年,大臣莫登庸杀掉黎昭宗,废除了黎朝最后一个皇帝黎恭皇,在升龙自立为王,建立莫朝。莫朝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历史留给莫氏王朝的时间并不多,他们还来不及稳固政权,各个对立的封建集团就在光复正统皇帝的旗号下纷纷起兵。1530年,黎朝大将阮淦起兵,立黎维宁为帝,称黎庄宗。从此,以清化为界,莫氏控制北部,阮淦家族控制的黎朝占据南部,形成了“黎莫对峙”的南北朝局面。在南朝,阮淦死后,其女婿郑检大权独揽,谋害了阮淦的长子,幼子阮潢装疯才幸免于难。1588年,郑检派阮潢镇守顺化,以后阮潢逐渐在顺广地区形成割据势力。1592年,郑检之子郑松带领郑家军攻下升龙,黎王复位,莫朝撤退到高平,固守至17世纪末。

3. 郑、阮纷争(1592—1788年)

黎氏能够打败莫氏,主要依靠阮淦和郑松两位将军。郑松在打下升龙后,独揽朝中文武大权。攻打升龙时,阮湟协同郑家军作战,胜利后,郑氏排除异己,阮湟逃回顺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从峥江以南到广义的广大地区。阮氏家族各个首领都重视开疆拓土,其控制的领地一度达到九龙江平原。1697年,阮氏攻占占城,占城国消亡。当时的越南被一分为二,以峥江为界,北方由郑氏家族控制,中部、南方由阮氏家族统治。

1627年,郑氏家族向南方阮氏家族发起进攻,此后,战争不断,一直持续到1672年。连年的战争,人力、物力消耗过大,农田荒芜,天灾不断。郑、阮政权不断向人民增加苛捐杂税,供战争和宗室贵族使用。这一时期,均田制被破坏,乡村的公田公土落入地主的手中,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整个18世纪,北方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黎郑王朝日益衰败。

这一时期,越南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专业的手工业村发展较快,尤其是传统的纺织和养蚕剿丝业。从16世纪末,特别是17世纪,与西方各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的贸易往来有所发展。在北方,外国商船有时购买蚕丝达920担,约合4.6万千克,数量相当大。越南的王室公卿纷纷投身到丝绸贸易中来,从中获取利润。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买卖的村子和人群,产生了生产、贸易的基地。由于商业的发展,许多都市兴起,南方有会安、清河、咸水,北方有升龙等。(七)西山朝(1788—1802年)

在南方,1771年,阮氏三兄弟,阮岳、阮惠、阮侣在西山(今平定、崑嵩)起义,很快蔓延到各地,最终推翻了阮氏家族的统治。阮公的一个孙子阮福映逃到暹逻(今泰国)求援,1784年,暹逻军护送阮福映回到九龙江平原。1785年初,暹逻军在美萩江被西山起义军击溃。西山起义军又引军北上,推翻了郑氏政权。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黎昭统逃到中国,请求清王朝出兵镇压。1788年,阮惠在富春(今顺化)登基,而后率军北进,于1789年正月在升龙击退清朝19万大军。

西山朝的开国君主——光中帝阮惠,实施了一些有利于民众的土地和文化政策。但是由于阮氏三兄弟各据一方,相互倾轧、内讧、火并,西山朝存在时间很短。1792年,光中帝去世,阮福映借着法国的势力重新回到九龙江平原。1802年,西山起义军被打败,阮福映占领富春。(八)阮朝(1802—1945年)

1802年,阮福映登基,即嘉隆帝,定都富春,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阮朝。阮朝逐步统一了国家,建立起了稳固的中央集权,控制了越南历朝历代都从未有过的广大疆土。在国内,平定农民起义之后,阮朝调整政策,鼓励开荒屯田、发展水利,各地的农业生产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明命和绍治帝允许商船跨海贸易,与法国、英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建立商贸往来。从1835年到1840年,阮朝曾派出21艘商船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在发展海外贸易的同时,阮朝又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最终走向闭关锁国。

阮朝还组织编撰了国家的历史和地理,印刷了多部重要的文献、典籍,对民族文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儒教处于独尊的地位,并成为统治阶级的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这一时期,儒教与天主教产生过激烈的冲突,最终虽取得胜利,但式微的趋势却已经很明显。

阮朝最后确定了现今越南的版图,10世纪中期,越南疆域仅限于红河中下游和中部地区,只有现在版图的四分之一,其余领土全是从邻国逐步侵占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占城,占城大约在2世纪立国,是一个在历史、文化上与越南完全不同的文明古国,从10世纪至17世纪,越南不断蚕食其领土,最终完全兼并了占城。在14世纪以前,老挝的国土上已经存在不少小国和部落,它们都成为越南侵凌的对象,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自李朝至陈朝300多年间,越南对老挝境内诸王国发动了13次战争,其中攻击琅勃拉邦和盆蛮(今川圹地区)的战争最为惨烈。17世纪末,越南灭掉占城后,继续南侵水真腊(柬埔寨),到18世纪后半期已经兼并了从嘉定到河仙的广大领土。

到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竞相开拓和争夺东方市场,并逐步侵占亚洲各地。孱弱的阮氏封建王朝很快进入法国殖民者的视野。1858年,法国炮轰岘港,公开武装侵略越南。从此,越南被法国殖民。一直到1945年,法国政府都保留了阮氏王朝,充当自己的傀儡。

第二节 近代部分

一、殖民入侵和殖民统治

法国殖民者早就觊觎越南,从16世纪后期开始,法国传教士和商人开始进入越南。18世纪末,法国的传教士们帮助阮福映扑灭了西山起义,其时,侵略野心已经暴露无遗。1858年,法国以保护传教士为名,勾结西班牙,组成法、西联合舰队,炮轰岘港,发动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腐朽的阮朝抵抗不住洋枪、洋炮的进攻,节节败退,被迫于1862年6月5日和法国签订了《西贡条约》,把南圻的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和昆仑岛割让给法国,并接受了法国提出的一系列有损主权的要求。1867年,法国又侵占了南圻西三省,南圻全部落入法国殖民者之手。

1873年法国第一次入侵北圻,占领河内。法国侵略者遭到了越南军民和当时在越南北部的中国农民起义军——刘永福黑旗军的痛击,黑旗军在纸桥击毙法军头目安邺。但阮朝还是于1874年3月15日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承认法国对南圻的占领;开放海防、归仁、河内3城和红河,准许外国商人通商;允许教士自由传教,并允许国内民众自由信教;给予法国航运和通商权;给予法国领事裁判权。

1882年,法军再度侵犯北圻,包围了河内城,4月29日,占领河内。1882年5月,黑旗军在第二次纸桥战役中,又一次重创法军,击毙头目李维利(Henri.Rivière)等。但是法军利用阮朝内部的斗争,于1883年3月乘机占领了鸿基、南定等城镇,北圻形势紧张。1883年8月,法军攻占顺化,迫使阮朝签订《顺化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直接威胁中国南部的安全,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冯子材率部在谅山大败法军,消息传至法国,费理(Jules.Ferry)内阁因之垮台,但是昏庸的清政府却害怕战事扩大,于1885年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宗主权”,从此越南完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与此同时,柬埔寨和老挝也先后于1863年和1893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殖民者把越南分为北圻、中圻、南圻,并连同老挝、柬埔寨组成所谓“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殖民统治的中心设在河内,由法国总督独揽军政大权。阮氏封建王朝被保留下来,名义上有权统治中圻,实际上完全是殖民统治的傀儡。

法国在越南推行殖民教育体系,逐渐改变越南的官员、文职人员的培训方式。1905年,建立起了最初的3级普通教育,小学、中学、秀才。1915年,法国废除了越南的科举制度。1917年,正式成立专门培养官员的学校,按西方的模式培养人才。

1904年,印支全权(总督)当局颁布决议,重组越南的基层行政,即通常所谓的“乡政改良”。这实质上是法国殖民势力向乡村渗透的制度安排,通过“乡政改良”培植新的地主阶层,接受殖民教育,以之取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老地主阶层。

对于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法国殖民者施行一以贯之的愚民政策以钳制思想;通过密探和官僚体系管控人身自由;通过苛捐杂税盘剥、压榨血汗。可以说,农民的生活境遇极端黑暗和凄惨。

殖民时期,法国殖民者集中投资的部门是矿山开采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对农村的投资极少,但农业生产仍有较大的变化。除了种植水稻,还种植茶、咖啡、橡胶、蓖麻等经济作物,农业产品开始成为商品。手工业渐渐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部门。伴随着经济生活的变化,越南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在法国的统治下,越南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反抗法国殖民的斗争

从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的那天起,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抗法起义首先从最先沦陷的南圻爆发,影响较大的有张定的鹅贡起义(1859—1864年),起义得到广泛支持,张定死后,其子继续斗争,坚持到1867年。北圻和中圻被法国侵占后,各地起义不断。潘廷逢的香溪(河静)起义,从1885年到1896年,坚持斗争达11年。1887年,安世农民在黄花探的领导下起义。各地“勤王运动”的义军失败后,不少投奔到安世根据地继续战斗,黄花探的队伍日益庞大,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沉重打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1913年,在安世附近的森林里,黄花探被内奸杀害,起义失败。

到20世纪初,越南民族解放运动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阶段,越南的爱国者们,主要是富有民族意识的士大夫们,开始思考越南亡国的原因,探索拯救民族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倾向不同,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但都为祖国解放采取了积极的行动。1904年,潘佩珠成立“维新会”,号召恢复越南,成立独立政府。潘佩珠还领导“东游运动”,组织越南青年到日本留学,培养革命人才。梁文干、阮权等共同创办“东京义塾”,宣传维新思想,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智。潘周桢等领导的中圻维新运动最终发展成中圻各地的抗税运动。1912年,潘佩珠等在广州建立“越南光复会”,组织“光复军”进行武装斗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但是光复会缺乏群众基础,最终被法国殖民者、中国军阀、泰国军阀共同镇压。潘佩珠也在上海被捕,押回越南,软禁在顺化。“越南光复会”的失败标志着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1930年2月3日,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胡志明领导越南的三个共产主义组织合并成为统一的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发展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斗争阶段。

第三节 现代部分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越南革命者逐渐看清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那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武装反抗的道路。1921年,阮爱国(即胡志明)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当时指出:越南人民要解放,只有走俄国人的道路,走列宁指出的道路。1925年,胡志明在中国广州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组织了“共产团”,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与此同时,越南国内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小组也开始出现,但是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2月3日,胡志明在香港召开会议,宣布成立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举行党中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政治纲领——《政治论纲》,并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的诞生宣告越南革命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时期。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掀起了新一轮的革命高潮,1930年5月,爆发了“义静苏维埃”运动,一些地方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但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在法国殖民者和阮氏王朝的联合绞杀下,很快失败。1940年9月,日本法西斯入侵越南,法国殖民者无耻地出卖了越南,同意日本在越驻军,越南进入法、日共同侵占的“双重枷锁”时期。越南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反法斗争,成立了一些武装组织,其中较著名的有北江县的“北山游击队”。1941年,胡志明从中国云南回到越南,直接领导革命运动。同年5月,在他主持下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这是越南第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解放阵线组织,简称“越盟”。越盟决心团结和发动民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夺取全国政权。在越盟的领导下,各地抗日、反法武装组织蓬勃发展。1944年12月22日,根据胡志明的指示,组建了“解放军宣传队”,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由党领导的军队。

1945年3月9日,日本发动“三九政变”,踢开法国殖民当局,建立亲日傀儡政府,独占越南。越南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1945年4月15~20日,越南共产党在河内郊外召开了“北圻革命军事会议”,决定将救国军、自卫队、游击队和解放军宣传队合并为“越南解放军”。1945年6月,解放区扩大到越北的6个省,成立了各级政府,这为“八月革命”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1945年8月14日,日本法西斯投降,印支共产党于8月13日召开全国大会,决定发动全国总起义夺取政权。1945年8月19日,河内起义取得胜利,顺化和西贡也分别于8月23日、25日取得胜利。8月25日,阮朝保大皇帝在顺化宣布退位,胡志明主席代表越盟出面组织政府。1945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的巴亭广场宣读“独立宣言”,庄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八月革命”成功。这一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粉碎了殖民枷锁,为人民夺回了政权,为独立、自由、幸福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打下了基础”。

越南民主共和国刚刚诞生,被日本法西斯赶走的法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在印支共产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越南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击法国殖民者、保卫民族独立的斗争。当英、印军队根据盟国协议进入越南南方(北纬16°线以南)接受日军投降时,英、印军队就默许法军尾随进入。法国殖民者于1945年9月23日进攻西贡,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越南的战争,这一天也成为南方抗战日。1945年9月26日,胡志明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全力支持南方同胞的抗法战争,保卫国家的独立。战争初期,由于力量悬殊,越南军队向北部山区撤退,以广大农村为依托开展游击战。1947年,法军向越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消灭越军主力,越军粉碎了法军的大扫荡,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有了可靠后方,并源源不断从中国获得各方面的帮助。1950年9月,越南人民军在中国的支援下,发动“边界战役”,消灭了中越边境地区的法军,解放高平、谅山等地区,扩大并巩固了解放区,掌握了北部战场的主动权。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和党纲,改名为“越南劳动党”,确定了党在抗战中的基本政策,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抗战积极性,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兵力大增。1953年,法国殖民者在美国支持下,实施“纳瓦尔计划”,企图在18个月内消灭越南抗战力量。越南军民在中国的大力支援下,积极应战,于1954年5月7日赢得了“奠边府大捷”,消灭了法军在越北地区的主力,取得了抗法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954年7月21日,法国被迫在《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上正式签字,越南北部全部获得解放。根据此协定,越南暂时被分为南越和北越,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分界线,并决定两年后通过全国的总选举来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时期北越称为越南民主共和国,首都为河内,在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开始恢复和平,建设国家。在越南南方,由法国和美国扶持的吴庭艳集团,于1955年10月宣布成立“越南共和国”,以西贡为政治中心。吴庭艳傀儡政权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越南全国总选举的举行,镇压和排斥抗战人士,由此引发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运动。1960年12月20日,在越南南方成立了以阮友寿律师为主席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把南方各界人民反对美国干涉、反对吴庭艳伪政权的斗争推向新高潮。为了维持西贡政权及其制度,美国加强了对南越的军事援助,1961年发动了由美国顾问指挥的“特种战争”;1964年8月5日又挑起“北部湾事件”,开始轰炸北越;1965年3月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把侵越战争升级为直接出兵的“局部战争”,向越南派出了50多万美军和联合国军直接参战。但越南军民没有屈服,在胡志明主席“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珍贵”思想的鼓舞下,在南方和北方各个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美国、西贡伪政权、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四方经过谈判于1973年1月27日签订了关于在印度支那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美国被迫同意从越南撤出全部军队。1975年春,越南人民军对南越伪政权和伪军发起了总进攻,并于1975年4月底,发动了著名的“胡志明战役”,4月30日攻占了西贡伪总统府,解放了南方的全部城市、农村,统一了全国。1976年4月25日,越南全国举行普选,成立统一的国会;同年6月24日至7月3日,统一国会通过决议,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三章 民族与习俗

第一节 民族

一、概述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1979年3月2日,越南政府根据语言特点、文化生活特点和民族意识三项原则颁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确定越南共有54个民族,京族为主体民族,其他53个为少数民族。京族(越族)人口约7 476万,占全国人口的8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1 217万,占全国人口的14%。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不过数百人,如:布娄族397人,俄都族376人。

根据各民族使用语言的状况,54个民族分属南亚、汉藏和马来—波利尼西亚三大语系。

属于南亚语系越芒语支的有:越(京)族、芒族、土族、哲族。属于南亚语系高棉语支的有:高棉族、巴拿族、色当族、格贺族、赫雷族、莫侬族、斯丁族、布鲁—云乔族、戈都族、叶坚族、麻族、克木族、戈族、达渥族、遮罗族、抗族、兴门族、莽族、布娄族、俄都族、勒曼族。

属于汉藏语系壮泰语支的有:岱依族、傣族、侬族、山仔族、热依族、佬族、卢族、布依族。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支的有:赫蒙(苗)族、瑶族、巴天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的有:哈尼族、拉祜族、夫拉族、倮倮族、贡族、西拉族。属于汉藏语系华语支的有:华族、艾族、山由族。

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有:嘉莱族、埃地族、占族、拉格莱族、朱鲁族、拉基族、拉哈族、布标族、仡佬族。二、民族的来源与分布

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居住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少数民族除高棉族、占族和部分华族居住在平原地区外,其余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中越、越老和越柬边境的广大山区和河谷盆地,居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越南民族的分布特点是:(1)在北方多交叉居住,有的山区一个乡就有六七个民族;(2)在南方,多形成单一的小块民族居住区;(3)岱依、傣、侬、苗、瑶、山仔、热依、克木、哈尼、拉祜、倮倮、布依、华等十几个民族为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虽有国界分割,但其分布区基本连成一片,互相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民族特点。

越南北部和西北部的绝大多数民族是从中国迁入的,有的迁入很早,如岱依族、傣族、芒族等;有的则较晚,仅仅一二百年,如侬族、瑶族等。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密切,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很相似,他们是越南少数民族中文化比较先进的民族。居住在中部长山和西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人口稀少,居住分散,文化和生活水平都很低。

居住在南部平原和西南部的大多数民族很早以前就居住在那里,他们与东南亚和印度的许多民族有着历史联系。其中高棉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西南地区。越南的高棉族与柬埔寨的高棉族原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完全相同,受古印度文化影响较深。

各少数民族的具体分布情况大致如下:岱依族分布于越南西北和北部;傣族分布于西北和中部;芒族分布于西部;华族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如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以及南部地区;高棉族分布于南部;侬族分布于北部和南部;赫蒙(苗)族分布在北部;瑶族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嘉莱族分布于西原;埃地族分布于多乐、庆和;巴拿族分布于西原、平定;山仔族分布于北部;占族分布于南部(古占城地区);色当族分布于广南、平定;山由族分布于东北部;赫雷族分布在广义;格贺族分布于林同、宁顺;拉格莱族分布于西原、宁顺、庆和;莫侬族分布于多乐、平福;土族分布于乂安、清化;斯丁族分布于同奈、平福;克木族分布于山萝、莱州、乂安;布鲁云乔族分布于广平、广治、承天—顺化、多乐;热依族分布于老街、河江、莱州;戈都族分布于广南、崑嵩;叶坚族分布于广南、崑嵩;达渥族分布于广治;麻族分布于林同、同奈;戈族分布于广义、广南;遮罗族分布于同奈;哈尼族分布于莱州、老街;兴门族分布于山萝、莱州;朱鲁族分布于林同、平顺;佬族分布于莱州、山萝、清化;拉支族分布于河江;夫拉族分布于老街、莱州、山萝;拉祜族分布于莱州;抗族分布于莱州、山萝;卢族分布于莱州;巴天族分布于宣光;倮倮族分布于高平、河江、莱州;哲族分布于广平;莽族分布于莱州;仡佬族分布于河江;布依族分布于河江、老街;拉哈族分布于莱州、山萝;贡族分布于莱州;艾族分布于广宁、谅山、同奈;西拉族分布于莱州;布标族分布于河江;布娄族分布于崑嵩;勒曼族分布于崑嵩;俄都族分布于乂安。三、主要民族简介(一)越族(京族)

越族又称京族,现有7 476万人,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最为密集。越族讲越南语,文字为拼音拉丁文。在古代,越族一直使用汉字,后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立了喃字,16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越南后开始创立拉丁化文字,经过几个世纪的应用,到20世纪初逐渐取代汉字成为国语。

越族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越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雒越的后代,生活在红河平原地区,后来不断向南扩张,至17世纪,越族已经分布在整个越南的平原地区。

越族是农耕民族,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史,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地带培育了几百个水稻品种。另外,越族还种植玉米、马铃薯等杂粮。越族居住地区河网纵横,水资源丰富,渔业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稻作生产方式和水网环境决定了越族的饮食结构以大米以及大米制品、蔬菜、鱼类为主,鱼露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调味品。

越族的手工业比较发达,纺织业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生产的“安南绸”闻名于世。越族的典型服装是男性着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宽裤脚的长裤,赤脚或穿橡胶拖鞋;女性着长衫裙,丝绸质地宽裤脚长裤。

越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其庆祝形式和内涵略有变化。

越族人的姓名格式与中国汉族相同。姓(约400多个)是不能改的,世代相袭,以阮、范、陈、吴、黎最多。男子姓名一般都是三个字,如阮志清。姓和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称为垫字。男子的垫字多种多样,女子的垫字多用“氏”来表示,如阮氏玄。

越族主要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也有信奉天主教的。普遍崇拜祖先,每家的正房都供奉祖先牌位,每逢重大祭日或节日均隆重祭拜。(二)岱依族

岱依族是越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60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北、太原、河江、宣光、老街、广宁和山萝等省。岱依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共同的民族特点,属于跨国界而居的同一民族。

岱依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基本词汇方面都与壮语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岱依语受越语的影响较多。岱依族多居住在比较平坦的河谷平坝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有着发达的传统农业,家庭饲养业和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岱依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是父权制小家庭。岱依族主要信仰大乘佛教,城镇居民也有信仰天主教的,同时受道教、儒教的影响也很深。(三)傣族

傣族约有145万人,人数居越南少数民族第2位。按他们的服饰颜色可分为黑傣、白傣和红傣三大支系。黑傣主要居住在山萝、老街、奠边等省。在清化、乂安和河静省西部,也有属于黑傣支系的“傣腾”、“傣梅”人分布。白傣主要分布在莱州省的琼崖和山萝省的北安、扶安等县。红傣是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支系,主要分布在山萝省的木州县与和平省的梅州、沱北县。

越南傣族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移去的,与中国云南的傣族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和共同的民族特点。越南傣族多居住在肥沃的山谷盆地和河流两岸,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傣族的家庭饲养业比较发达,手工业还未与农业分开,只能说是家庭副业。越南傣族除红傣人信仰小乘佛教外,黑傣人和白傣人都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越南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留下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四)芒族

芒族约有123万人,主要分布在老街、安沛、和平、永福、河南、宁平和清化等省。芒族与越族同源,二者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受傣族影响也较大,住高脚屋,妇女穿筒裙。芒族是农耕民族,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五)高棉族

高棉族有约112万人,主要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九龙江平原。这一地区古代属于真腊(今柬埔寨),18世纪中叶并入越南版图,因此,这一地区的高棉人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与柬埔寨高棉族保持着一致。高棉族以种植水稻为生,信仰小乘佛教,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很深。(六)侬族

侬族有约91.5万人,主要居住在与中国交界的谅山、高平、北、太原、老街、河江、宣光、北江、北宁、广宁等省。越南侬族与中国壮族也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的共性较岱依族和壮族的共性还多,也属于跨境民族。越南侬族大多是10世纪前后由中国广西迁徙去的,与广西左右江一带壮族的“布侬”是同一支系。越南侬族又分为许多支系,由于各支系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不多,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也略有差别。侬族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家庭饲养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比较发达。(七)苗族(赫蒙)

苗族有约89.7万人,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萝、北、太原、河西(今属河内)、和平、清化、乂安等省的山区。越南苗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与中国苗族同源,17世纪后陆续从中国贵州、广西、云南迁来,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大体相同。越南苗族有白苗、黑苗、红苗、花苗、汉苗五个支系。苗族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生产比较落后。其春节(苗历新年)在农历十一月底。苗族妇女有剃眉毛的习俗。(八)瑶族

瑶族有68.6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中越、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地区。越南瑶族与中国瑶族同源,其祖先是从中国西南地区陆续迁过来的。根据服饰特点分为红瑶、白裤瑶、窄裤瑶、蓝靛瑶等支系。瑶族的生产、生活非常落后,至今还有部分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信奉多种神,有祭祀“盘王”的习俗。(九)华族

越南有关部门将1975年后改换成越南国籍的华侨和华裔越南居民统定为华族,又称“汉族”,是越南的第六大民族,现有91.3万人。华族大多居住在越南的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市。从地域上看,居住在南部的华族数量更多,仅居住在胡志明市的华族就超过越南华族总数的一半。北部华族大约有30万人,其中广宁省约有18万人,海防市有5万余人,河内的华族也为数不少。此外,山区、平原、海岛、城镇都有华族居住。

历史上,中国人移居越南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从秦汉时期开始,就不断有中国人迁入越南,从事农业、渔业、商业和工矿业,与越南人杂居通婚。宋代以来,随着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人移居越南者日渐增多。南宋末年,由于社会动荡,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元朝、明朝,由于战乱,大批士卒流落越南境内。明朝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经商者众多,越南中部会安古镇浓厚的中国风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移居越南的情况。自19世纪以来,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东南沿海人民大批破产,纷纷外流谋生;另一方面,法国占领越南后加紧开发资源,急需大量劳动力,便采取免税优待等多种手段,吸引众多的中国人到越南开发。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因逃避抓丁、纳税、迫害、追捕等原因而流亡越南。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对越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节 风俗习惯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礼仪、礼会、饮食、服装、禁忌等方面也各有差异。但是,越(京)族作为越南的主体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因此,在越南各民族中,越族的风俗习惯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饮食

越南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模式决定了越南人获取淀粉和蛋白质的途径。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和水网平原利于水稻和蔬菜种植,利于各种鱼类的生长,大米、蔬菜和鱼类是越南饮食的基本结构。

越南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粳米,也有的民族以食糯米为主(如傣族),法国的殖民者还给越南带来了吃面包的习惯。以大米为原料制作的米粉是越南人的最爱,单单是米粉的种类就有十数种之多,从北到南叫法也有区别,再根据制作方式和添加辅料的差异,竟可以变化出上百种米粉。在河内市的几乎每个街区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招牌米粉店。

越南的河流、湖泊、水塘众多,鱼虾产量大;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有不少丰产渔场,海产品丰富,海鱼产量极大,所以鱼在越南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越南人烹制鱼一般采用清蒸和油煎两种方式。由鲜鱼加工而成的“鱼露”是越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其地位、作用相当于中国的酱油。其他肉类副食还有牛肉、猪肉和鸡肉等,不少地方还有吃狗肉的习俗。蔬菜常见的有空心菜、小白菜、竹笋、黄瓜、茄子、水芹、生菜等。酸菜和腌茄子也是常见的佐餐菜。大米饭、清水煮空心菜浇鱼露、煎鱼块,外带小螃蟹酸汤是越南人最常见和最爱吃的家常饭菜。每逢节日、祭日或做酒席时必不可少的是白切鸡,越南俗语云“无鸡不成席”。此外,炸春卷、酸肉丸、方粽子、烧肉等也是常见的节日菜肴。

越南人还普遍喜欢吃孵化十天、半月的鸭蛋。鸭蛋用沸水煮熟,趁热摆在放有香草和红辣椒的碟子上食用。其次公认的美味食品是煮蚕蛹,蚕蛹加少量蔬菜用薄饼裹好、煮熟。

在饮料方面,越南人喜欢饮酒、喝茶、喝咖啡。越南传统的酒类主要有糯米酒、菊花酒、莲花酒、槟榔酒等。由于越南地处热带,啤酒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最爱。茶是越南人最常用的饮料,不少人喜欢饮用“功夫”茶。农村人多饮粗茶,城市人喜饮绿茶,无论贫富,每家有一套茶具,可见饮茶在越南之普遍。太原地区产的茶叶质量最好,俗语云“宣光女子,太原茶”。饮咖啡也是越南一大特色,以西原地区所产咖啡为佳。

在饮食器皿方面,越南人用筷子吃饭,开饭时,把菜和汤放在圆形或方形的大托盘上,一起端出,置于床上、席上或茶几上,全家围坐而食,两腿盘坐是比较普遍的姿势。在城市,坐在餐桌上吃饭逐渐取代席地而食。

自古以来,越南人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把槟榔与一种叫“蒌”的藤类植物的叶子和石灰同时放在嘴中嚼,三样东西混合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血红色的汁液,再将残渣吐出,长期嚼食槟榔,嘴唇变红,牙齿变黑,以前,妇女以此为美。据说,嚼槟榔还有健齿和杀菌的作用。槟榔在越南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有重要的社交作用,婚丧嫁娶、节日祭祀都要用到槟榔。

总体看,越南人喜食生、冷、酸、辣食物,饮食清淡。二、衣着

以越(京)族为代表的越南人的衣着,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早的穿着是男子用粗布兜裆缠腰,女子围裙,以后逐步发展到穿各种套头衣服和长裙。中世纪时,越族平民喜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色葛衣。近代以来,越族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衣着更为简单朴素,妇女时兴穿结纽上衣和裤子。到了现代,由于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越族人的服饰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男子一般以西装为正装,平时也穿休闲裤和衬衣,年轻人也喜欢着T恤衫,不穿短裤。丝绸质地的长衫裙及宽腿长裤是越南妇女的民族服装(礼服),越南人认为,长衫裙能充分展现越族女子婀娜窈窕的特点,既庄重又飘逸,美不可言。城市女子平时一般着牛仔裤和衬衣,穿着裙子不普遍,这可能与她们需要骑摩托车有关。在农村,男女大都穿褐色或白色窄袖无领上衣(南方多穿黑白两色)及黑色宽腿长裤。

越南男子一般蓄短发,不少人喜欢戴帆布硬壳盔型帽。女子多数留长发,疾驰而过的摩托车和女子飘逸的长发被认为是最具越南特色的街景之一。年长女子梳发髻,农村女子还有系黑色头巾的习俗。劳动时妇女大多头戴葵叶和竹篾编制的圆锥型帽斗笠,打赤足。越族人普遍喜欢佩戴首饰,首选是金饰,其次是银饰。越南城乡大大小小、成行成市的金店反映了越南人的黄金消费状况。越南人普遍喜穿橡胶质地的拖鞋,现在各种时装鞋也越来越受到年轻男女的喜爱。

其他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如岱依族、傣族、侬、芒族等,男子的服饰与越族差别不大,普遍穿蓝色、黑色、白色等的无领对襟上衣和蓝、黑、褐色的宽腿长裤。但妇女服饰仍保留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如傣族妇女喜欢穿缀有两排漂亮蝴蝶形银制钮扣的对襟紧身短衣,下身穿一条长至脚背的紧身筒裙,下摆织有雅致秀丽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瑶等山地民族的妇女服饰也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苗族妇女传统服饰由斗笠形折裙、前襟开缝带有短围胸的上衣、围裙、腰带、绑腿组成。而瑶族支系的名称则是由妇女服饰特点而来:红瑶妇女头戴红巾,胸前缀有红花图案;钱瑶妇女衣领后钉有几枚铜钱,故名钱瑶;角昂瑶,姑娘出嫁时要戴一块缀有兽角形木块的头巾;青衣瑶,穿青色衣服,头戴角状帽;白裤瑶,姑娘出嫁时穿白色裤子;窄裤瑶,穿长衣,过膝短裤;等等。

各少数民族普遍喜戴装饰品,如侬族,男子戴手镯和戒指,妇女戴项圈、项链和手镯、脚镯。越族、傣族男子喜欢文龙形图案在身上。布娄族男女都有文身、文面习俗,还有锉齿习俗,不论男女到了青春期就要将4颗上门牙锉短锉齐,以此作为成人标志。芒族少女有文唇的习俗。三、住房

在农村,越族人房屋建筑的布局一般为一排三间,中间为堂屋,两边厢房。堂屋正中对着门的墙上一般设有供台或供桌,上面供奉着祖先牌位。堂屋为家庭用餐、待客和活动的场所,两边厢房为卧室。其他如厨房、库房、猪舍、厕所等一般建在正房的一侧。在红河平原地区,一般每家都围有一个小院子,房前屋后常常有槟榔或菠萝蜜树,院子里总要留出一小块地种花、种菜。几十户、上百户组成一个自然村,北方的村庄周围一般有茂密的竹丛环绕,南方的村庄则隐没在椰树林中。每个村庄一般建有村亭或寺庙,位于村寨中央,村亭是村社传统的“政治中心”,也是节日举行庆祝活动和平日闲聚的场所。竹丛、榕树、椰林、槟榔树、池塘和村亭(庙)构成了平原地区越族人传统的村舍特征。

居住在城市的越南人住房主体为自建房,一般是临街一面较窄,从两米到十几米都有,长度一般超过10米,有的甚至长达30米。形状细长,通常建三层,少数也有建十几层的,一层一般为客厅和餐厅,设祭祖供桌,如果没有院子,晚上还放摩托车。二层以上每层结构类同,都一般地布局卧室、卫生间等。房屋外墙一般刷成土黄色,窗户使用百叶窗,颜色以深绿色居多。在陈兴道街、黄妙街、潘廷逢街、陈富路等古街上可以看到不少歇山屋顶的古建筑和法式建筑,古朴漂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日益稀缺,自建房由于土地使用效率较低,难以规划和管理,政府开始鼓励房地产商开发出售公寓房,河内的美庭新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而且正逐渐为城市年轻人认可。

傣族、岱依族、侬族、芒族一般住竹木结构的高脚屋,因为上述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山区,较少大片平地,而高脚屋非常适合依山建构,还兼具防潮、防野兽和蛇等功能,屋脚空间可以住牛等牲畜,可谓一举多得的建筑模式,充分反映了民族智慧。

岱依族的住房形式较有特色,住房主要有三种形式:高脚屋、平房、防守屋。高脚屋最为普遍,有木结构和土墙结构两种类型。防守屋多见于边境地区,墙高而厚,一般不开窗户,四角有岗楼式建筑,下面是地堡,所有的房间都有暗道相通,墙上开有枪眼,有的还在房屋四周挖有壕沟,布有尖桩和鹿砦。四、交际

越南人注重社交,见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妇女喜欢串门,此外村亭也为越南人提供了交际平台。越族人的名字与中国汉族的姓名特征基本相同,一般是“姓+垫字+名”模式,称呼时只称名。越族人的称呼极其复杂,同时缺乏汉语中“你、我、他”一类的中性称谓,有时难以选择。越族的称谓向来被认为充满了越族人的交际智慧,初学越语者很难真正地理解这个系统的精华,因为它有定式无定论,有规则看情形,特例繁多,因势灵活,灵活是核心,但须是恰当的灵活,不合时宜的灵活只能给交际带来麻烦。比如,在交际过程中他们常常以降低自己的身份和辈份的方式贯彻“称谦呼尊”的礼貌原则,如有客来访,称作“龙到虾家”;应称为“哥、姐”的却称作“伯”,应称作“弟、妹”的却称作“叔、姑”(以自己小孩的身份来称呼)等。但是现在城市人,尤其是女性,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叫得老了,所以,近年来,“称谦呼尊”原则也遇到挑战,“称兄道弟,呼姐叫妹”变得十分流行。总的说来,需要交际者在每一个交际场合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并通过尝试交际获得肯定或否定来进行修正。

越南人非常好客,周到殷勤,热情大方,“逼”客人吃喝,把最好吃的留给客人,把方便留给客人,彬彬有礼。去做客一般不空手,礼物不必珍贵,主要为表达心意。家中待客的一般程序是男主人陪着喝茶聊天;然后是家宴,开饭时,小辈儿要逐个“请”餐桌上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先用;餐后男主人继续陪着喝茶;告别时,全家送到门外,并热情邀请下次再来。

越南人好奇心也非常强。陌生人即使初次见面也会问姓名、年龄、籍贯、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家庭情况、结婚与否、有几个小孩等等。笔者以为这是越南人进入角色较快的缘故,中国人从认识到相熟的过程一般都比越南人长。在越南生活过的人大都有越南人“太热情”的印象,因为自与你相识以后,在越南人的心目中已经把你“想象”为家庭中的一员了,所以关心你的一切。你越是放松,越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虽然有时这种温暖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越南人与人交际非常重感情,只要有感情,规定、原则都可以灵活,俗语云“一亲二熟”,因此,在越南生活,交几个朋友很重要。不守时也是越南人的痼疾之一,越南人也常常自嘲为“橡胶时间”,不管政府机关的会议还是重要的商业谈判都可能会迟到,好在大街小巷无数的咖啡馆和路边茶水摊可以打发足够多的等待时间。

越南人的交际风格总体表现为含蓄、温情,重和睦,重细节等,越南人微妙的民族心理还使他们十分注重面子。五、婚俗

越南现行婚姻法规定男子20岁,女子18岁可以登记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结婚须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婚姻登记。由于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及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的婚俗各具特色,在农村,这种特色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农村,提亲、订婚要通过媒人介绍,然后男女双方见面,最后由双方父母决定。一门亲事一般包括问名礼、红绸礼、订婚礼、送彩礼、缴费礼、婚礼、喜酒礼(由男女双方家庭分别主办)、回门礼等步骤。现在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是一旦确定关系,还是要托媒人上门提亲,问名、订婚、送彩礼、婚礼四个主要环节不能少。(1)问名礼。男方家看中某个姑娘,就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若姑娘本人和女方父母都同意,男方才带着槟榔、茶叶、糕点、布料或衣物等礼物去提亲,并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家找算命先生测算,看是否与男子八字冲克,如果不冲克,即可订婚。(2)订婚礼。男方送礼,女方受礼,传统的礼物包括一个红绸子包裹的圆盒子(象征幸福),若干布匹、首饰、两支红烛、两瓶酒和一头猪。现在有逐步简化和货币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送一头猪越来越难操作。媒人在男女双方亲友的见证下,签字写婚约并把它放在男方家神龛上祖宗牌位前,既显示庄重,也有禀告祖先的意思。(3)送彩礼。订婚之后,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通常由女方家规定彩礼的品种和数量,包括衣服、鞋帽、大米、糖果、糕点、酒、茶、槟榔、鸡、猪、鱼露、首饰和现金等。同时,女方家还会提出婚礼宴席的规格、规模等。有时,女方还把嫁女应向村社缴纳的财务和礼金也转嫁给男方,完全由男方负担。彩礼的数量问题常常引起双方的矛盾。(4)婚礼。订婚一年半载后,如果男女双方家里都没有发生不吉祥的事情,便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定吉日,举行婚礼。婚礼同时在男女双方家分别举行,双方家庭在家中摆下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出席。女方酒宴在先,男方家庭要先组织迎亲。婚礼正日,新郎身着新衣,与迎亲的队伍一起到新娘家。证婚人手捧礼盒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然后是拿彩礼的人,接着是新郎和伴郎,新郎的父母亲朋走最后。到达新娘家后,新郎新娘先拜祭女方家庭的祖先,请祖先认可,保佑一对新人幸福美满,接着新郎拜岳父岳母。迎亲队伍在女方家吃过婚宴后迎接新娘回新郎家,离开时,要行告别礼,女方父母坐在家正门一侧,新郎新娘站在长辈面前,或跪拜或鞠躬,长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给一对新人。新娘接到婆家后,同样按祭拜祖先、拜见公婆的程序进行一番,然后逐桌敬酒、敬烟或敬槟榔等。婚礼后第四天,新郎新娘带着礼物回新娘家祭拜祖先,称回门礼。

以上为传统婚俗,今天越南人的婚俗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在城市,程序已经大大简化,但无论如何简化,婚礼是必不可少的。

越南少数民族的婚俗也颇有特点。芒族举行婚礼当天,新娘家会烧一锅污水,全家放声大哭,新娘被迎出门时,新娘家人就向参加婚礼的人群扔大米和盐,并把准备好的污水泼向人群。赫蒙族还遗留有抢亲的习俗,先把姑娘抢到手,第二天,“新郎”去敬告“岳父岳母”,使其放心,第三天,“新郎”托媒人去提亲,最后把彩礼送到女方家及其村寨。傣族的婚俗是男方上门入赘,8至11年后方举行正式婚礼。六、葬俗

越族人死后,按传统实行木棺土葬,也有遗骨改葬的习俗。葬俗一般包括报丧、成服、入殓、守灵、吊丧、出殡、下葬等过程。报丧一般采取放鞭炮、树丧杆、孝子登门磕头告知等方式;成服包括沐浴、穿衣、放置各种象征物等;出殡时,棺材在前,死者家属按亲疏远近,列队排在棺材后面,死者的长子排在最前面;棺材下穴后,所有送葬的人围着墓穴走一圈,每人向墓穴中撒一把土,填土起坟毕,所有人围坟站立,行终止礼,葬礼结束。传统葬礼还有“作七”、“卒哭(即百日祭)”、周年祭和三周年祭等。如今,有社会地位的公职人员去世后,一般都要出示讣告,成立治丧委员会组织葬礼,开追悼会。国家领导人去世后,根据相关规定可享国葬。国葬仪式包括:以党中央、国会、国家主席和政府名义出示讣告;成立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组织瞻仰遗容、开追悼会和送葬仪式;降半旗以示哀悼;暂停3~5天的喜庆活动。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亲自参加治丧活动,有时甚至亲自将棺材送上灵车,送往最后的安息地。

在城市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火葬,傣族中的黑傣,部分占族、佬族、高棉族人死后用火葬。七、禁忌

越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有的民族禁忌很多。越(京)族忌讳当众挖鼻子、掏耳朵;不愿别人拍自己的肩膀或用手指着人大声呼喊;不能用脚指物;席地而坐时不能用脚对着人;更不能从坐卧的人身上跨过去;不能睡在妇女的房门口和经常来往的过道上;不准进入主人的内室;不能三人一起照相;正月初一早上忌不吉之人冲家等等。

大多数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禁忌,带有普遍性的禁忌有:不准进入坟山、鬼林,更不能在鬼林打柴,若打了柴,也不能带进村里;不能触动神树(龙树)、寨门、村边路旁的祭品;不能触动家里的供台和火塘三脚架;家里有人生病、生小孩或在祭鬼时,门口挂有绿树枝,外人不能进入;在祭寨时,村口挂有绿树枝等标志,外人不能进入;喝酒不能倒扣酒杯;不能靠着正房的中柱坐立;不能在中柱或门上钉钉子;不能把青叶子带进家;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间里;席地坐卧的人家进屋要脱鞋等等。

傣族禁忌最多,而且也最繁琐。比如,在屋内,有的傣族设两把楼梯,一是男人和客人用的,一是女人用的,不能混淆;进屋要脱鞋;可以将红纸、红布带入室内,但不能铺开,其他红色物品则不能带入室内;不能在供家神的供台上及两侧挂东西;不准在中柱和墙上靠人和挂东西;各家祭鬼的地方不能动,也不准打扫卫生;不准挂白色蚊帐;不准跨火塘,也不准在火塘边烘烤鞋袜和裤子;家里生小孩,门口要挂青竹叶,不许外人进屋;在屋外,外人不准进入“龙山”、坟山,更不准去拾柴、动土;在村头或门前设置竹笆和绿树枝等时,表示村内或家里正在祭祀或有人生病,禁止外人进入;不准骑马由村寨通过;自己不挖厕所,也不准别人挖厕所;不准摸小孩的头;说话要和气,声音大了被认为是蛮横等等。

苗族忌讳说菜里盐不够;不准用脚踩炉灶或在炉火上烤衣物;人死后要停尸家中,让亲友吊唁,有时发了臭才下葬,不得掩鼻嫌臭。其他民族禁忌较少。如岱依族不准外人进入内室,在神座面前不能乱讲话。芒族不准站在家门口,不准从家里向外泼水,在家里不准脚朝厨房方向,侬族忌讳外人触动烧火用的铁三角架,正月初一不准戴帽子,认为会遮住太阳以致遭灾。瑶族不准外人靠近供奉祖先的神台,家内不准挂白色蚊帐和带进黄色物品,不吃狗肉。占族中的白尼人忌吃猪肉,加非尔人忌吃牛肉。高棉族忌用左手行礼、进食、递物和接物。南方有些山区少数民族忌说主人的庄稼长得好,认为说了就会变坏。

第三节 传统节会

一、传统节日

越南很早就使用中国历法,越族民间节日与中国基本相同,只是赋予一些节日新的内涵,或因地制宜增减一些庆祝方式。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上元节(元宵节)、寒食节、雄王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祭灶王等。(一)春节

春节是越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一样,春节是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时候,有贴春联、采绿、开笔、冲喜、贺岁、送年礼以及各种娱乐活动。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开始,家家打扫房间、清理旧物垃圾、整理供奉祖先牌位的供桌或供台、理发、置办新衣服等。到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春联有直接用汉字书写的,也有用越南国语字写的。城里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到花市购买桃(树)花、金橘、鲜花以装点房间。到除夕夜,一般也要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除夕时刻,燃放鞭炮。大年初一开始互相拜年,人人见面都要说吉祥话。越族人还特别忌讳有不吉之人“冲家”——即开门看见的第一个人,因此,过去的一年家里发生不吉之事的人在大年初一上午都会自觉在家呆着。同时,第一个来拜年的人非常重要,因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全家的运势,不少家庭会事先安排最亲近和尊敬的亲友,被邀请第一个来拜年是很大的面子。在一些农村地区,去拜年,要喝点酒、吃点儿菜,主人才高兴。孩子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压岁钱。此外,春节还有“采绿”的习俗,由于越南语“绿”与“禄”同音,“采绿”即有“进财进禄”的意义。一般在初一(也有在除夕夜的)早上,越早越好,到庭院或田野采一支新绿的枝条回家,插在瓶中,预示来年财运好。

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最具特色的要数年粽,年粽也是过年祭祖必备的祭物。年粽与一般粽子相比要大很多,且是方形的,与之相配的是圆形糯米饼,象征“天圆地方”。此外,春节期间还举行不少文艺娱乐活动,比如传统的戏剧表演、杂耍、舞狮、舞龙、荡秋千、斗鸡、下人棋等。整个春节期间,保持着热闹欢乐的气氛。(二)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为上元节,与中国人一般认为这天是元宵节不同,越南更把它作为一个礼佛的重要节日,从朝廷到民间都举行拜佛仪式,佛教徒更是相约到庙里进香拜佛。越南俗语云:“终年拜佛,不如正月十五。”越南是传统的佛教国家,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拜佛最是灵验。(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24节气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阳历4月4日或5日,农历一般为三月份。清明即气清光明,是一年之中的美好时光。此时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与中国相同,越南人也在清明节期间到祖宗坟茔祭奠扫墓,所谓扫墓,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坟墓,一般会清除坟头杂草和败叶,如果需要也会培一些土。然后焚香烧纸,献上鲜花等祭品,燃放鞭炮。有的地方还有插一支纸幡,或铺上新冥币等习俗。人们在扫墓的过程中,也顺带欣赏乡村美景,呼吸乡野清甜的空气,进行野餐等活动。(四)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在越南,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纪念屈原、除虫等风俗,还兼具教师节的意味。“端”者“始”也,意为开端、开始;“午”者“中午,午时”,端午即从中午开始,即表示这是一天阳气最盛之时。按惯例,端午节要在正午12点,即午时正刻祭拜祖先。此外,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阳”者“阴阳之阳”,意味着阴阳转换;“阳”又有“太阳之阳”之意,意味着太阳大盛,标志着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开始了。

在越南,端午节一般被认为是为了祭祀和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楚襄王十分悔恨,让人们到江边祭祀屈原,并把祭品投入江中,但这些食品都被鱼虾吃掉了。于是屈原托梦给楚襄王,说如果真的怀念他,投入江中的祭品必须用叶子包起来,用五彩线拴好,如此,则祭品不会被鱼虾吃掉。楚襄王下令照办,用绿叶包裹,五彩线拴缚的粽子出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就沿袭下来。

阳气上升,万物活跃,端午节有除虫的习俗。端午节清晨,要让孩子在床上就吃下柠檬、杨桃或李子等水果之一种,喝点儿糯米酒酿,吃煮鸡蛋,同时,把雄黄涂在小孩的头上、胸前、肚脐等处以除虫。成人则喝雄黄酒、糯米酒酿或化有“三神丹”的药酒。此外,各地区在辟邪方面的习俗也略有差异,如:有的地方人们在门口挂菖蒲;有的地方小孩用指甲草染手指甲和脚趾甲;有的地方佩戴特别的香囊;有的地方佩戴巫师用五彩线编制的符咒或者在衣服上别布制的杨桃、柠檬、辣椒图案以辟邪。(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即“秋之正中”之意,此时,秋收已毕,天气转凉,正是阳气和阴气的交接点。中秋节这一天,代表阳气的炎夏彻底退去,代表阴气的冬季开始来临,中秋夜之圆月即节气转换的标志。与其他民间传统节日一样,祭祖是必不可少的。

中秋节,越南各地吃月饼的习俗比较普遍,不少地方还有赛月饼的习俗,不少妇女乘机展示自己制作月饼的手艺。此外,中秋夜还有点彩灯的习俗,比较典型的是鲤鱼形状的灯笼。相传,有鲤鱼修炼成精,专门在中秋之夜出来作怪害人,后来,菩萨教人们点鲤鱼纸灯,吓跑了鲤鱼精,从此有了中秋点鲤鱼灯的习俗。

中秋之夜,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赏月、吃月饼、玩游戏,有的地方还组织舞狮、舞麒麟等娱乐活动。在北方一些农村,青年男女和着“军鼓调”对歌,载歌载舞,同时也结识如意伴侣。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上述习俗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民间儿童节”,节前,国家领导人一般会接见优秀儿童代表,通过国家电台给孩子们写一封信等。这一天,14岁以下的孩子一般都会收到礼物。至于为什么中秋节变成了“儿童节”?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儿童节”?现在几乎没有人能给出比较信服的解答。据笔者揣测,大概因为越南家庭等级观念俨然,平时在家孩子们都比较拘谨,在中秋月夜,举家在露天吃喝玩乐,大人自顾说话聊天、饮酒赏月,孩子们便撒欢儿在月亮底下疯玩,难得地高兴放纵,于是,逐渐演变成以孩子们为主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越南也有嫦娥、玉兔、吴刚等传说,但是最具越南特色的还是阿桂的传说。阿桂原本是个撒谎精,以骗人为乐,而且确实骗到了很多人。后来,他骗了一位老翁,老翁给了他一棵榕树,说榕树的叶子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是要常常浇水,才能枝繁叶茂,而且,榕树忌尿。榕树栽在东边,小便就要向西方,否则榕树会飞上天。榕树种下后,阿桂每天上山砍柴,嘱咐妻子小心照料。一天,妻子忙于家务,忘了浇水,待到阿桂快到家门口才想起浇水的事情,想去取水浇树,又怕阿桂看见责骂自己。她就匆忙跑到树根边,撩起裙子撒了一泡尿。于是榕树慢慢地连根拔起,向天上飞出,阿桂正好到家,他挥起斧子去勾榕树,想不到他自己也随着斧子一起被榕树带进了月宫。每年八月十五,人们赏月时就能看到大榕树下阿桂的形象。

此外,越南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农历三月初三的寒食节,缅怀介子推、祭祀祖先;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祭祀亡魂;九月九的重阳节,登高踏秋;十月初十,俗称下元节,人们祭天祭祖,避灾祈福;阳历12月21日、22日为冬至节,一般要杀鸡、割肉,进补御寒,祭祖。二、民间礼会

礼会是越南常见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一般以村寨、寺院或庙祠为中心展开,多集中在农闲时。越南各地的礼会非常多,没有人能说清楚越南究竟有多少个礼会。越南民间礼会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均相似,依据礼会举行的地点划分为寺院礼会、村亭礼会和庙祠礼会。(一)寺院礼会

永福省的菏寺、香更寺、蒲草寺,海防的茶方寺,河内的西方寺、金莲寺、香迹寺,北宁省的百间寺、笔塔寺,太平省的鹦鹉寺等都是经常举办礼会的地方。越南儒学家范贵释(1760—1825年)在描述老百姓为建造寺院,打铸钟磬、筹办礼会而捐钱捐物时写到:“您看看村里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为致富,终日奔波以谋生,一个铜板都不会给人家,但一到布施生怕落于人后。连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小子们,听到募捐也非要翻箱倒柜,掏口袋摸出几个铜板或是捐出一斗米而没有丝毫犹豫。”

寺院礼会以祭祀佛祖的香迹寺礼会规模最大,参加者最多,最为典型。香迹寺又名香山寺,位于河内市美德县香山乡。香迹寺是越南北方名胜,黎朝圣宗皇帝称赞其为“南天第一洞”。香迹寺礼会是包含香迹寺在内的,燕溪沿岸群山中的约70座寺庙、道观、尼姑庵礼会的总称。香迹寺礼会开始于每年的正月初,结束于二月底,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礼会期间,正逢春回大地,天气转暖,各地游客纷纷到香山进香朝拜,人们往往举家前往,准备吃食、香火,席地进餐,见庙烧香,十分热闹。香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山不高,但形状丰富,多溶洞,神秘幽微,加之草木葱茏、繁花竞放,确乎是春游佳处。香迹寺位于最大的溶洞之中,香客历经艰辛,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心旷神怡,突然路随山转,豁然见一拱门,穿过拱门,石砌的台阶陡然下行,向左直拐,再下行约百级台阶即进入香迹寺。溶洞阔约三四百平米,因势在溶洞较高敞各处供奉着各种菩萨,香火终年不断。

参加礼会的人,如果要到香迹寺进香,都必须乘坐小船进入。从香山乡游船码头到登山码头,船行约40分钟,燕溪两岸的姑娘们是主要的船工,她们都能非常熟练地用双手或双脚摇橹。燕溪两岸山川如画,摇橹船娘身姿婀娜,香客互相致意问候,歌声塞川,实乃难得之意趣。(二)村亭礼会

村亭是越南村社传统的政治中心,是村民祭祀城隍的地方。16世纪越南的村亭代表主要有北江省的鲁幸亭、土霞亭,北宁省的扶流亭,河内的西腾亭等。到17世纪,特别是17世纪后半叶,建亭运动达到顶峰。阮郑战争结束后,各村社争先恐后地建立新亭。在越南北方的北宁、北江、河西、河南、宁平、永福、海防等地建立许多名亭:北江有高尚亭、胜亭,河内有黄舍亭、联协亭、吹舍亭,宁平有重上亭和重下亭,永福有土桑亭、桃舍亭、玉更亭和仙香亭,富寿省有楼上亭,海防有乾沛亭等。18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新亭建成并获得全国性声誉,如:北宁省的庭榜亭,永福省的富美亭,海洋省的石磊亭、仁里亭,海防的航庚亭等等。

北方村亭礼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宁省的村亭礼会,京北民歌有云:“说道礼会,第一要数东康,第二属庭榜,光荣属于恬亭。”东康、庭榜、恬亭礼会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村亭礼会。庭榜礼会主要祭祀本村城隍——百丽大王(Bách Lệ),也称丽神。据传,远古时期,庭榜人不懂稼穑、饲养,兼之猛兽、水怪祸害,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一天,一位老农出现在村里,教给村民开荒种植之术,在低地种植水稻,高地种植玉米、南瓜等,村民们逐渐过上了衣食丰足的生活。又一年,丰收之后的一天,老农突然拿出丽神画像,让全村修庙祭祀以保佑全村幸福安康。第二天老农就消失了,村民才明白老农原是神仙。从此,丽神被奉为庭榜村的城隍,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祭祀、娱乐活动以感谢丽神的保佑。庭榜礼会的祭祀仪式十分隆重,而更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是礼会期间娱乐活动,如斗鸡、放鸽子、嘲剧表演、丛剧表演、官贺民歌对唱、摔跤等。二月庭榜礼会的热闹劲刚过去,规模更加宏大的都祠(đền Đô)礼会就开锣了。有人戏说,庭榜村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春天。(三)庙祠礼会

越南礼会不仅在寺、亭,而且还在庙祠中举行,但与寺、亭相比,关于庙祠的文字记载要少些。据有的史书记载,兴安省金洞县有一座女王庙修建于17世纪;宁平省的华闾县有两座庙祠,一座供奉丁先皇,一座供奉黎大行,这两座庙都始建于17世纪,后世得以修复。河内的白马庙、关圣庙、灵郎庙和高王庙组成一个庙祠建筑群,它们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方。其中的关圣庙又叫镇武观或镇武庙,是河内举行庙祠礼会最重要的地方。这四座庙祠是按照李太祖的旨意建立的,意在用神权收复人心。如今,每年这里都举行礼会。

富寿省的雄王庙无论在建筑规模还是礼会规模上都较其他庙祠要大,它已于1962年被越南文化通讯部列为国家历史文化遗迹。雄王庙是供奉雄王的信仰建筑群,包括上祠、中祠、下祠、井祠,如今又新增了妪姬祠和貉龙君祠。相传雄王建文郎国,传18世,世世皆号雄王。越南人将其奉为“国祖”。雄王庙的主要庙祠坐落于富寿省越池市羲岗乡古迹村的义岭山上。上祠、中祠和下祠最早分别是周边三村的村庙,在国家权力的不断渗透下,它们逐渐转变为象征民族—国家起源的神圣空间。阮朝时,越南封建国家直接参与雄王祭祀,20世纪初,雄王礼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1917年,阮朝礼部依当地民俗定阴历三月初十为国祭日,并制定了祭祀的礼制,此后形成了三月初十祭雄王的传统。每年的这一天,越南人民都会怀着对民族祖先崇敬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朝觐。越南有民谣曰:不管你身在何方,请记住三月十日祭祖的这一天吧!从2001年起,越南国会通过决议,定农历三月初十为雄王节,举行公祭,全国放假。雄王礼会前后延续约一个月,各地都有文艺、杂耍队伍参加,每天都有助兴、比赛活动。(四)民间礼会的特点

长期以来,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种植水稻为生,每年农闲时节,他们就会祭拜神灵,感谢神灵赐给他们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同时,因地制宜组织游艺、竞技活动欢庆丰收。这种文化生活逐渐固化,形成礼会。礼会的意义和性质日益丰富和复杂,一个礼会常常具有多层意义、多个目的并反映不同的文化。

每个礼会都祭祀一个中心人物,有关历史的礼会祭祀历史人物;有关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礼会祭祀宗教人物和神灵(如佛祖、柳杏公主);有关风俗的礼会祭祀与之相关的人物。大部分礼会还与村社相联系,不同的村社有不同的礼会。礼会在任何时候都与一定的社会群体相联系,其民族性也非常明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会。

礼会多由各地民间群众组织举办,礼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男女老少就有了一个参与公众活动的机会,特别是青年男女借助乡村礼会这样一种形式,渐渐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尽管在时间和程度上都是有限的),借赶礼会之机结伴同行、认识朋友、谈情说爱,享受人间的平等自由。

除礼会外,越南还有许多民间节庆活动和集会,如博览会、花会、联欢、斗牛赛等。

礼会是越南文化中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在培养越南人民爱祖国、爱家乡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俗学家吴德盛提出了礼会在越南当今社会的五条基本价值,即:增强村社共同体的凝聚力;归向自然和社会的本源;寻求精神生活的和谐;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保存、丰富和发扬民族文化特色等。但在越南礼会活动中也存在着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诈骗等消极现象。

第四章 宗教信仰

第一节 概述

越南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由于历史上越南与中国、西方的特殊关系以及地理条件的便利,东方的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天主教、福音教等在不同时期传播至越南,成为越南宗教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此外,产生于本土的高台教、和好教以及民间宗教等在越南也有广泛的影响。

据统计,越南信教人数约占越南人口总数的80%。信众人数较多的六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天主教、高台教、和好教、福音教、伊斯兰教等,共计约2 000万人。具体为:

佛教信徒(皈依佛教“三宝”者)有近1 000万,分布于全国各省、市,较为集中在河内、北宁、南定、海防、海阳、顺化、岘港、广义、平定、庆和、胡志明市、同奈、林同、朔庄、茶荣、芹苴等地。

天主教有信徒约550万,分布于全国50个省市,人数较多的有南定、太平、海防、乂安、河静、岘港、崑嵩、多乐、庆和、同奈、胡志明市、前江、永隆、安江、芹苴等省市。

高台教有信徒240万,主要分布于越南南部,如西宁、隆安、槟椥、胡志明市、同塔、前江、芹苴、建江、金瓯、安江等省市。

和好教有信徒130万,主要集中在越南西南部,如安江、芹苴、后江、同塔、永隆等地。

福音教有信徒约100万,主要集中在岘港、广南、胡志明市、槟椥、隆安、林同、嘉莱、多乐、多农、平福以及北方一些省份。

伊斯兰教在越南又称为回教,有信徒6万多人,几乎是占婆族和高棉族人,还有一小部分是马来西亚、印尼裔以及南印度裔的教民,集中分布在胡志明市、西宁、同奈、安江、平顺、宁顺等地。越南回教信徒诵读《古兰经》,供奉灵物,不吃猪肉,戴头巾,每年并不集体到麦加圣地朝圣,且每星期只有一天诵经。

儒教对越南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但不像其他宗教那样有固定的宗教组织和教职人员。道教传入越南后很快与本土的巫术等传统信仰结合在一起,并对越南民间信仰的神灵起到系统化的作用。

除上述正式宗教外,还有一些地方宗教,以及新成立或新引进的教派,如净土居士、宝山奇香、四恩孝义、祖先正教、婆罗门教以及福音教的支系等。

越南的民间宗教信仰类型也非常丰富,包括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以及自然神崇拜、神灵信仰(包括城隍信仰、“四不死”神崇拜、母道教信仰)等,其中祖先崇拜和城隍信仰是越南最普遍、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有图腾崇拜、拜物教、萨满教等原始宗教形式。

越南以其宗教类型的多样性,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它一方面极大丰富了越南文化,另一方面也给越南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

越南宗教有如下特点:(1)宗教信仰更多地表现在情感方面。越南有很多虔诚的宗教徒,但大部分对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了解甚微,且不恪守某一宗教教规,可以同时信仰几个宗教或宗教与民间信仰杂糅。这体现了越南人宗教信仰的灵活性和综合性;(2)越南有影响力的宗教大都是外来宗教,但它们或多或少地被越南化。在传统信仰和原始宗教影响占据越南人精神世界的同时,外来的儒教、佛教和天主教等在越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各宗教基本上能“和平共处”。各宗教之间几乎未发生冲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越南党和政府将宗教信仰视为越南人民的精神需求,并允许其在建设国家的进程中长期存在。政府的宗教主张是从物质、精神、法理和教育等层面支持宗教信仰和祭祀行为,鼓励宗教人士从事爱国政治活动;尊重和保证广大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对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以及不同宗教的教徒和教职人员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第二节 佛教

佛教在越南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曾被尊为国教;在越南现世宗教体系中,佛教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对越南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越南佛教发展史(一)郡县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越南学界普遍认为,佛教于公元初年就已通过海路从印度传入越地。中国学界一般认为佛教传入越南的可信时间为2世纪。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正是在避居交州的过程中,大批中原士民和僧侣给交趾地区带去了北传佛教。牟子就是其中最早且成就最显著的代表。他奉母流寓交州,潜心佛学,力图融儒、释、道三家观点于一炉,并于交州完成了著作《牟子理惑论》,在当时影响极大。

3世纪,西亚僧人康僧会、支疆梁,印度僧人摩罗耆域、丘陀罗等先后从海路经扶南或从陆路经由缅甸、云南到达交州,奉译佛经,弘扬佛法;并在交州建有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四座寺院。中国高僧西行取经,也多取道交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交州郡的首府羸,成为当时重要的佛教中心。

如果说早期越南佛教曾受到南传佛教影响的话,那么自6世纪之后,越南佛教主要是北传佛教。由于其时越南北中部属中国郡县之地,其佛教受中国影响很大,而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兴盛也给交州佛教带来了广泛的发展。中国的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传入越南,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南传佛教。

580年,在中国承袭了中国禅宗衣钵的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从广州到达交州,在法云寺(北宁顺城)创立了“灭喜禅宗派”,是为越南禅宗之始。820年,唐代广州籍僧人无言通到达安南北宁扶董村建初寺,在那里传授禅学,并创立了越南第二支禅宗派“无言通禅派”。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

除了来自中国以及南亚、西亚的僧侣外,唐代,交州当地也出现了不少名僧,如运期、解脱天、慧琰、智行等。一些交州僧人也应邀到长安讲经。

总之,早在越南建立自主封建国家之前,佛教就已在今越南北方广为发展。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从此脱离了中国的郡县统治。在此后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里,越南统治者笃信佛教,优容僧侣,佛教迎来了其创新、发展和鼎盛时期。(二)独立自主时期佛教的兴盛

建国之初,因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越南丁、前黎朝各代帝王均重用佛教僧侣。971年,丁先皇定文武品秩时,对僧道品阶也做了规定,定“僧统”为佛教官职之首,下设“僧录”管理僧侣事务。当时被丁先皇封为僧统、僧录的分别是匡越大师和张麻尼。匡越大师(933—1011年)是无言通禅派的第四代,“匡越”二字即丁先皇所赐,意即“辅助越国”。黎朝黎大行得帝业后,对匡越大师“尤加礼敬”,“凡朝廷军国之事,师皆与焉”。除匡越大师外,前黎朝辅佐朝政的还有杜法顺(915—990年)和万行。杜法顺为毗尼多流支禅派第十代,博学多才。万行为毗尼多流支禅派第十二代传人,精于禅法,曾为黎大行的顾问,“黎大行皇帝军国之事必依万行言”;李朝初年,万行因以符谶之言支持李公蕴夺得政权而被李太祖尊为国师。

李陈时期(11—14世纪初)是越南佛教发展的鼎盛期,佛教被尊为国教,以佛教为代表的神权与封建王朝所代表的政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僧侣集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势力:经济上寺院拥有大量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侣持度牒享有免除赋税徭役之特权;组织上形成了上有国师、僧统、僧录,各府有教门公事的严密的僧团制度;政治上则具有参与朝政、左右政局及改朝换代之势。当时辅佐朝政的高级僧侣除万行和尚外,还有满觉禅师、圆通国师、明空法师、玄光禅师等。

李朝各代国王也大力推崇佛教,亲身传播禅宗佛学。《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在“宗庙未建,社稷未立之时”,便“创立八寺,又重修诸路寺观,而度京师千余人为僧”。李太宗在位时(1028—1054年)大力修建寺院,1049年因梦见观音佛坐莲花台而命造延佑寺,也就是如今著名的独柱寺。李圣宗(1054—1072年)在攻获占城时发现了客居占城的中国禅师草堂,备加赏识,赐其居于升龙开国寺,封其为国师。草堂禅师创立了越南禅宗第三派系——“草堂禅派”,主张“禅净一致”,把禅宗和净土宗结合起来。草堂禅派传五代十八祖,李圣宗、李英宗(1138—1175年)、李高宗(1176—1210年)分别是草堂禅派首传、第三代和第五代弟子。随着李朝的衰亡,草堂禅派也走向衰落。

陈朝建立后,各代帝王继续推崇佛教。陈太宗(1225—1258年)下诏“国中凡有驿亭,皆塑佛像事之”,其著有《课虚录》和《禅宗指南歌》,前者是越南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之一。第三代国王陈仁宗(1279—1293年)更是笃志禅学,以至弃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寺出家修行,并正式创立了竹林禅派,是为越南竹林禅派的初祖。竹林禅派是由越南人创立的第一支禅宗,被认为是真正越南化的佛教宗派,受到陈朝皇室的大力提倡,并成为以后若干世纪越南佛教的主要流派。它继承无言通派,将儒、释、道学说综合到禅宗完整的经验中,借鉴了中国禅宗“见自性”、“无杂”、“无念”的思想,不尚礼仪,宣扬“佛在心,心即涅槃,即佛”,这实际上是中国禅宗的翻版。

在民间,佛教影响至深。陈朝儒臣黎括欲明儒道而排佛,“卒不能行”,不解于“佛氏之福祸动人,何其得人之深且固矣”,并对当时的崇佛景象概括道:“上至王公,以至庶人,凡施于佛事,虽竭所有,顾无靳啬。苟今日托付于寺塔,则欣欣然如持左券,以取明日之报。故自内京城,及外州府,穷村僻巷,不令而从,不盟而信。有人家处,必有佛寺,废而复兴,坏而修复。钟鼓楼台,与民居怠半,其兴甚易,而尊崇甚大也。”越南很多大型的著名佛寺如佛迹寺(北宁)、普宁寺(南定)、广严寺(原河西,今河内)、安子寺(广宁),以及上文提到的延佑寺等均始建于这一时期。(三)15世纪后宫廷佛教的式微和民间佛教的发展

佛教信徒数量的激增和佛教势力的恶性膨胀引起了越南统治阶级的忧虑和惶恐:寺庙成了藏污纳垢之所,淫荡奸邪之地;一些高级僧侣甚至干涉朝政,决定皇帝的废立。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压制政策,通过勒令还俗、服兵役、没收土地、降低僧侣身份等方法打击佛教。事实上,到陈朝中后期,随着儒士阶层的日渐崛起,僧侣便逐渐失去了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僧侣人数锐减。15世纪黎朝建立后,越南的政治体制从之前的贵族君主制转向了官僚君主制,封建统治制度高度发展;与之相应,儒家思想取代了李陈时期崇佛和三教并尊的思想,在越南社会中占据了正统性和支配性地位,越南封建社会从此进入了崇儒重道、独尊儒学的时期,宫廷佛教开始走向衰落。1500年以后,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佛。

佛教虽告别宫廷,但在乡村中仍保持其原有地位。乡亭成为村社的行政中心,但是寺庙仍是善男信女们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地方。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越来越深入人心。吃斋、受戒、诵经、放生、赈济、建庙、修塔、塑像、印经等仍是大众信徒必行之事,以为自身及家庭积下功德。这一阶段,氏敬观音和南海观音作为佛在越南的本土化形象开始在大众信徒的精神生活中占居重要位置。

16世纪时,禅宗和净土宗融合为莲宗派。17世纪,以拙公和尚和元韶禅师为代表的中国禅师到越南北方和南方弘扬佛法。拙公和尚以河内、北宁为中心,广泛传播中国临济禅宗思想,并创立了竹林新派——拙公派。在中国侨僧的影响下,17—18世纪的越南“南方佛教带有浓厚的广东特色”,“越南中部寺院建筑则深受中国寺院建筑的影响,屋顶普遍以筒瓦覆盖”。

南北纷争时期,郑氏、阮氏两大封建集团为了笼络人民,开始扶持佛教,传教活动逐步开始恢复。禅宗和净土宗进一步结合,并于17世纪起陆续形成了拙公派、水月派、莲宗派、元绍禅派、了观禅派、宝山奇香派等六个新教派。18世纪,越南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权腐败,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国家危机重重。儒家思想已不足以成为百姓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儒学虽然仍为官学,但其实际地位已经下降;民间和上层社会又刮起了崇佛、崇道之风。(四)20世纪初佛教的振兴及当代越南佛教的发展

在各位禅师的努力下,1928—1935年,各佛教教会,如南圻佛学研究会、安南佛学会、北圻佛教总会等先后在西贡、顺化和河内成立,佛教徒和国家知识分子共同致力于收集经书、讲经说法、修复寺院、出版各种越文译本的佛教经典和杂志等活动,拉开了越南佛教振兴运动的序幕。1935年,北圻佛教总会的僧尼数量达到2 000人,有1万名佛教徒会员;1937年,中圻佛教协会会员也达3 000人之多。1948年,统一越南佛教徒协会成立;1950年,中越、北越成立了联合性的新佛教协会;1951年,国家佛教会议在顺化召开,大会成立了“越南佛教总会”,以统一所有的佛教协会,重组佛教教会活动;但随着1954年《日内瓦协议》将越南一分为二,越南佛教的统一之路也因此受阻,南越佛教界也因总统吴庭艳信奉天主教而遭受歧视,南越佛教徒掀起了非暴力佛教反抗运动,在军警的镇压下,牺牲、自焚者众多。

1963年12月31日,统一越南佛教大会在舍利寺(由南越佛学会所建)开幕,大会决定以“统一越南佛教教会”的名义统一越南佛教,总部设在印光寺。统一越南佛教教会成立后,大力弘扬佛法,并对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批判。

这一阶段越南佛教徒剧增。1975年南越解放后,越南的佛教宗派和组织再次得到统一,次年,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越南佛教联合会”。1981年越南佛教教会作为越南佛教界唯一的官方机构得以成立,分设两个办事处于河内馆使寺和胡志明市舍利寺,由三个宗派即北宗、南宗及乞士宗组成。

2007年12月,在河内友谊文化宫举行了越南佛教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2007—2012年的行动纲领和主要活动计划,大会肯定了越南佛教团结、和谐和与民族同行的精神和传统,主张遵循“道法、民族、社会主义”的方针,弘扬佛法、传播佛教道德,为建设贤善、幸福、安乐的社会,消除各种消极腐败、抢劫暴力等而努力奋斗。大会还选举了越南佛教新一届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

如今,佛教是越南的第一大宗教。主要修行法门以净土为主,禅宗次之。全国有75%的人受过佛教教育或影响,农历初一、十五,民众去寺庙烧香拜佛者甚多。二、越南佛教的特点(一)综合性

首先,佛教被越南人接受后,很快便与越南传统的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比如,越南的四法寺实际上是供奉云、雨、雷、电等自然神的寺庙体系;并且,越南寺庙普遍的建筑风格是“前佛后神”,寺庙同时也是供奉神灵、圣人、土地城隍和民族英雄的场所。而在越南人民眼中,佛祖同时也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它能通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并能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出来惩奸除恶,救助心地善良的人。

其次,佛教的各教派也互相结合,使得在越南没有一个纯粹的佛教派别:毗尼多流支派中掺杂密宗派,这一派别中的万行大师、阮明空法师、徐道行法师等均精通法术;李朝的草堂派将禅宗和净土宗合二为一,即把自身修行和借助外力结合起来;禅宗本主张不立文字,但越南的禅师们却留下了许多颇具价值的著作。(二)灵活性

农业文明赋予了越南人明显的实用主义心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民间俗语有云:“在家修行为第一,集市修行排第二,寺庙第三。”又说:“建九级浮屠,不如救一人性命。”与拜佛相比,他们更愿意孝敬父母,有歌谣云:“修行不如在家,孝敬父母乃真修行。”

这种实用主义心理也使得佛教徒不重视形式。比如,越南北方寺庙往往将不同宗派的佛祖、菩萨、罗汉等塑像供在一起;在南方,大乘和小乘佛教关系密切,很多寺庙形式上是小乘,即供奉释迦牟尼,僧侣穿黄色袈裟,但却信奉大乘教义,许多清规戒律也都根据实际需要来删减或保持。为了留住村社的寺庙,有些地方的村民甚至给住持组织婚娶仪式,使得寺庙几乎变成村社的家户。

越南佛教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其本土化方面。首先,在形式上,越南人供奉的佛祖受到东南亚地区妇女地位较高等文化特性的影响——不仅来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佛祖被女性化,而且还诞生了南海观音、氏敬观音、妙善观音等本土化的女性佛祖。其次,在越南人的观念中,佛祖无异于传统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其职能是救苦救难于人间、赐一方福祉于百姓、赐风调雨顺于农业、救度超脱亡灵等等。(三)明显的“入世”色彩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越南佛教在追求“出世”的同时,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入世”特征,佛教与政治、国家结成了密切关系。封建时期,僧侣们积极参与朝政、外交和文化教育事业,对越南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寺庙和僧侣成为抗法救国运动的基地和主要力量之一。如1898年武著领导的抗法起义,得到了富安、平定两省广大佛教徒的支持。1945年“八月革命”期间,僧侣和佛教团体通过《慧火报》提出了“拥护人民政权”、“反对一切侵略”、“越南完全独立”等口号并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吴庭艳、阮文绍南方执政期间,南越佛教徒遭到歧视和迫害,他们中的释广德、释善美、妙光等人通过自焚的方式反抗南越政府的统治和宗教不平等政策。

当代,越南佛教协会奉行“团结、和谐、服务祖国、保卫和平”的理念,积极从事爱国和慈善活动,在宣传越南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国家的法律政策和革新开放事业方面,在消除饥饿、减少贫困、维护社会安定、预防社会灾难、建设文化生活等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越南佛学教育与越南国民教育体系并行,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越南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天主教、福音教

一、天主教

天主教由基督教西部教会发展而来,是基督教三大主要派别之一。16世纪越南后黎时期,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天主教开始在越南传播,由此开启了越南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天主教传播的初期阶段(16—17世纪),宗教和贸易是主要目的。是时越南正处于北莫、南黎的“南北朝”对峙以及“郑阮纷争”的长期割据时期,为了争取国外势力,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各自的军事实力,越南各封建集团十分欢迎西方传教士的活动。1615年,法国在越南成立“法国耶稣会”。1624年,在越南传教多年的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德(Alexandre de Rhodes)返回欧洲向罗马教皇争取法国在远东地区传教的权利。1658年,教皇封两位法国传教士帕吕(Pallu)、朗贝尔·德·拉莫特(Lambert de la Motte)为越南南北方主教。1664年,法国国外传教会成立。法国逐渐垄断了天主教在越南的传教权。传教士活动从宗教、贸易领域逐渐转向政治领域,传教士以扩大传教区域为名对越南进行殖民侵略。

18世纪末,阮主和西山王朝之间的内战给国外传教会的扩张以及法国殖民主义的入侵创造了机会。越南南部教廷代表、法国传教士百多禄积极为阮福映集结武装力量,助其扑灭西山农民起义。这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在越南的宗教和政治影响:宗教方面,至1802年,越南北方教民人数已达30万,南方有教民6万,共由6个主教统管;政治方面,在法国传教士支持下而称帝建元的阮福映,即位后即使用一些法国人作为朝廷顾问,帮助法国殖民势力迈出了其侵占印支半岛的第一步。

尽管受恩于法国传教士,但是在封建制度危机下依靠外国侵略势力而起家的阮朝,也十分担心基督教的发展将会给民族的传统道德习俗以及国内的政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加之巴黎传教会中一些传教士的活动不够光明磊落, 且天主教的教义与越南传统的风俗习惯相冲突,导致阮朝实行了闭关锁国和维持现状的外交和宗教政策,规定修缮教堂须经呈批,并禁止修建新教堂。1847年,绍治皇帝在一封治罪谕旨中称天主教为邪教,嗣德年间实施了更加严格的禁教政策,如在教民脸上刺字等。

上述举措不仅未能阻碍法国殖民者的步伐,还为他们进一步武装侵略提供了借口。在传教士的积极运作下,1858年,法国殖民者炮轰岘港,侵占嘉定。迫于压力,1862年,阮朝与法国签订了《壬戌条约》,条约规定越南割让东南部三省,并取消禁教政策。这一事件引发了中部的“平西杀邪”(平西敌,杀邪教)运动。获得了传教权的法国传教士与殖民者亦步亦趋,利用传教来实现政治企图,巩固殖民统治。天主教势力进一步扩大,在越南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直至1933年,梵蒂冈教廷才赋予越南教会以自管权,并第一次封越南人阮伯从为主教。20世纪50年代初期,越南抗法战争接二连三取得胜利后,一大批越南主教才开始代替法国人主持活动。

1954年越南赢得了奠边府大捷,法军撤出越南,越南暂时分裂为南越和北越。在殖民者散布的“主已南下”的谣言影响以及南方吴庭艳政权的大力支持下,北方约65万天主教徒逃亡南方,越南南方成为天主教的活动中心。越南天主教分别在河内、顺化、西贡成立了由3位越南主教负责的三个省级教区,越南的教堂也升级为正座。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下令外国传教士限期离境,加强对各地教会组织的管理,严格教堂法规和传教活动等。1976年,河内总教主陈如奎接受了红衣主教头衔。1980年,越南天主教教主理事会成立,确立了“在越南民族中传播福音,为越南同胞谋幸福”的布道方针,争取天主教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83年,河内召开越南天主教徒国民大会,成立了天主教团结委员会。革新开放时期,天主教在改善越南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过程中表现十分活跃。天主教徒提出“在民族怀抱中福音地生活”的口号,努力建设“敬主爱国”的传统,积极融入越南社会。

如今,天主教成为越南第二大宗教。但相比于天主教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而言,其在越南的影响仍然有限。究其原因,首先,天主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史就是一部法国入侵越南的殖民史。胡志明称其为“教会主义”,它使越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教民”和“良民”的对立。天主教知识分子李政忠分析道:“教会肩上有一笔沉重的遗产:成立之初含糊暧昧的性格,一个世纪公开与侵略者的妥协,一个故意或无意的愚民政策。(这使得)教会的在场对于越南人而言如鲠在喉。”其次,与其他外来宗教(如佛教、道教)不同,天主教带有强硬的西方文化传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越南文化相融合。从形式到内容,从仪式到信仰,从拉丁经文到崇拜对象,从教堂建筑风格到宇宙观,天主教都与越南已有的宗教形式相对立。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天主教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而祖先崇拜则是越南人不可动摇的信仰。

当然,为了融入越南社会,天主教也不得不进行本土化。受越南重女性传统的影响,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多次出现在越南天主教中,越南天主教徒甚至还创造了自己的圣母——罗旺圣母(Duc me La Vang);在教堂建筑、装饰风格方面有的也根据民族传统风格加以改造,这类被越化的教堂风格被越南民间称为“南教堂”。

天主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越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对越南建筑、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报刊、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字是天主教对越南文化最大的贡献。为了使传教活动更有效率,传教士将越语拉丁化,并添加若干符号,创造出国语字;同时,大量借词进入越语,极大丰富了越语词汇,越语语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欧语系的影响。在生活方式上,天主教徒的家庭观、婚姻观、集体观形成了对越南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二、福音教

福音教即基督新教,是从天主教(罗马公教)中分离出来的教派。福音教深受资产民主思想和个人自由主义倾向的影响,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福音教视耶稣为救世主,信奉上帝,崇拜圣经。福音教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都与天主教相似,但在观念和组织方法上两者有些差异。福音教的教职人员有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

福音教于19世纪末由联合福音教传教会传入越南。1911年,第一个福音教圣会分会在岘港成立,开启了越南福音教的历史。1916年,联合福音教传教会在越南设立了16个分会,其中北圻5个,中圻6个,南圻5个,皆隶属于东法福音圣会。1920年,河内建成了第一个福音教印刷厂,越语版的圣经、圣歌以及传教印刷品得以大量印制。1921年,岘港成立了第一所圣经学校。1928年,牧师大会决定在越南成立北中教区和南部教区;1931年又拆分为北、中、南三个教区。1940年,越南福音教已成立了189家分会,拥有信徒1.5万人。日本入侵印支半岛时期,大部分传教士被召回,许多圣会停止了宗教活动。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后,圣会更名为越南福音圣会,直到1948年北、中、南三区的宗教活动才恢复。

1954年,随着《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以及越南暂时被分为南越和北越,越南福音圣会也一分为二——南方福音圣会和北方福音圣会。大部分牧师和信徒移居南方,南方福音圣会也因此被视为对越南福音圣会的继承。北方只留下了约2 000名信徒、20名牧师和传道员。1954—1975年间,南方相继成立了许多不同教派的教会,如越南传教基督圣会、越南福临基督圣会、基督联友圣会等等;而北方福音圣会则于1958年被国家正式承认为教会组织,并作为越南祖国阵线的成员,按照“敬主和爱国”的进步方向和“热爱祖国、保卫和平,实现公平、博爱、自由、平等、劳动”的宗旨组织活动。

抗美救国期间,福音圣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牧师投身到抗美救国运动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革新开放时期,福音圣会又投身到“报恩答义”、“发展生产”、“消饥减贫”,尤其是越南祖国阵线发起的“全民团结建设居民区文化生活”以及“为穷人日”等社会运动中。

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如今,越南福音教的组织机构、牧师及信徒大部分隶属南方福音圣会。南方福音圣会的组织机构分为总联会和分会两级,牧师和信徒数量分别为115名和35万名;其次是联友基督圣会,拥有信徒4.5万名;福临基督圣会、传教基督圣会的信徒数量分别为2.2万名和1.5万名,北方福音圣会有信徒约1万名。

第四节 儒教、道教

一、儒教

儒教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儒家思想早在秦汉之际就传入越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一)儒教发展史

1. 传入时期

儒教是在越南成为中国郡县时代传入越南的。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在今越南北中部设置象郡,大批中原人向南移民,“与越杂处”,拉开了儒学传入今越南地区的序幕。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末之乱,击并桂林、象郡,建立了以番禺为中心的南越国。身为中原人的赵佗,在南越国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越南古史学家黎嵩也指出:赵佗“武功慑乎蚕丛,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教民耕种,国富兵强”。这说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儒学已经开始传入越南。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今越南北中部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从此越南直属中国中央王朝管辖。其时汉朝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文化,在马援、锡光、任延、士燮等汉朝官吏的推行下,随着中原与交趾地区交流的增加和汉字的输入而进一步传播。其中,汉朝官吏对于儒教南传功不可没。《安南志略》记载:“西汉末,锡光治交趾,任延治九真,建立学校,遵仁依义。”《后汉书》说:“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和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对于士燮,越南史学家吴士连评价道:“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

2. 发展时期

越南封建国家建立之初大力推崇佛教,佛教僧侣受到朝廷重用,儒教的地位受到抑制,李陈时期佛教更被尊为国教。但是佛教并非一枝独秀,11世纪后,儒教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出于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越南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举措发展儒教,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政策。主要表现在:(1)建文庙、国子监,塑孔子及周公像以祭祀;(2)诏天下儒士诣国子院,讲四书六经;并在各州、县建立学校,实行科举制;(3)儒士开始在朝廷中任要职,如被公认为“越儒第一人”的朱文安就曾于陈明宗至陈裕宗时期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儒士阶层日渐崛起。这些都表明,李陈时期儒教已显现出其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到了陈朝后期,儒教的优势地位已逐渐显露。

胡朝实行了限佛尊儒的政策,胡季犛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按照儒家思想治国的封建君主。他征召僧人当兵,勒令不合格的僧人还俗;同时扩大儒学教育,重新制定科举规范。他以自己的观点解释儒家经典,体现了其试图批判地吸收和发展儒教的倾向。他还将儒家经典译成喃字,对儒教的民族化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3. 兴盛时期

后黎朝初期,政治体制从之前的贵族君主制转向了官僚君主制,封建统治制度高度发展。与之相应,儒家思想取代了李陈时期崇佛和三教并尊的思想,在越南社会中占据了正统性和支配性地位,越南从此进入了崇儒重道、独尊儒学的时期。为了建立集中、高效、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维持稳定、太平的社会秩序,黎初的各代皇帝借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治国经验,以儒家学说作为立国治民的指导思想和制定各种典章制度的理论依据,宋明理学受到黎朝统治者的欢迎,并被提升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儒教被尊为国教。

黎初儒教兴盛表现为:(1)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和考试制度,形成了官学、私学并重的封建教育体系和规范完善的科举制度,以此培养、选拔人才,培养官吏。官学有国家直接管理的国子监,以及地方政府(府、县)管理的学校;乡、村则私学普及,由儒生办学并教授。在科举方面,明确规定了考试的目的、方法、内容和要求。1434年黎太宗定取士科,1462年黎圣宗定保结乡试例。为了提高儒士阶层的名望和地位,黎圣宗于1442年命制文题名竖碑,1472年定进士资格例。据统计,黎圣宗在位38年,开科12次,取士511人,两项超过了李朝陈朝开科取士数目的总和。(2)经济、政治、文化等皆以儒教为中心。经济上大力发扬儒教重农传统,如黎圣宗于1437年“亲耕籍田”,并“率群臣耕”,黎嘉宗令“亲民之官,当存心抚字,劝课农桑”。政治上以三纲五常等儒教伦理规范社会等级秩序,黎圣宗参照隋唐律例颁布《洪德法典》,制定《二十四训条》,黎玄宗颁布教化四十七条,通过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师徒、乡党、男女等各方面关系的规定以厚风俗,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文化上经学、史学繁荣,黎朝大量输入、翻刻儒教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出现了不少贯彻儒家思想的史书如《舆地志》以及吴士连撰修的《大越史记全书》等;儒士还大量参与文学创作及儒学研究,著书立说者众,出现了大批名儒如阮秉谦、潘孚先、吴士连、黎贵惇等。(3)孔子作为儒学祖师被推到了极高的位置,国家尊孔、祭孔之风盛行。黎朝开国之初黎太宗便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黎太宗“率百官谒太庙”;黎圣宗时期则大修文庙;黎显宗时,文庙改用王者之服,以示崇重,越南自此开始以王者尊孔子;除京都外,地方也普遍建有文庙。史载越南“崇儒教,交州有国学、文庙,各郡县皆建学,祭祀、配享俱如中国”。

由此可见,后黎朝初期,儒教的发展在越南已达到极盛。此后,后黎朝后期、西山王朝以及阮朝各代统治者均以儒家思想立国,继续崇儒重道,独尊儒学。特别是阮朝建立后,为了恢复官僚集权制,巩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大一统局面,统治者对儒教的推崇较后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学教育渗透到府、县一级,府级学校设教授、县级学校设训导;除京都外,各省立文庙,各府、县(乃至乡)立祭孔祠和祭孔坛,祭孔之风盛行,祭孔仪式隆重;各村社成立由儒士组成的咨文会,负责劝学、科举、卫道以及祭祀圣贤之事。这样,儒家思想不仅随着阮朝疆域的扩张而遍布越南全境,而且进一步渗透到民间村社,成为越南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

4. 式微期

儒教作为越南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是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法国殖民者的入侵和阮朝的灭亡,它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1918年,越南废除汉字教学和科举制度,汉语被国语和法语取代,儒教也结束了其在越南的历史使命。但是儒家的思想体系不会消亡,它已经成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各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越南人的现世生活。

如今,越南仍然供奉孔子,位于河内的文庙就是越南尊孔崇儒的象征。每年高考前,前来祭拜孔子的考生和考生家长络绎不绝。此外,越南新晋教授的晋升仪式也在文庙举行,由教育部颁发证书、送花,与教育部官员合影留念。越南北、中、南部各地如谅山、顺化、胡志明市等都建有文庙,很多民间信仰庙祠如关帝庙、海神娘娘庙也供奉孔子。另外,很多地方还建有专门供奉越南历代大儒的祠庙,如阮秉谦祠等。(二)越南儒教的特征

尽管在学术层面上,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越南人的儒学著述多局限于理解、解释汉儒,尤其是宋儒的范围,与中国儒学没有大的出入;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越南儒教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越南封建时期基本上实行“三教并尊”政策,即便是在15世纪后独尊儒教时期,也不排斥佛、道,强调“三教同源”。儒、释、道三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并相互融合。越南封建统治者为治国安民推崇儒教,在出世学问上则崇奉释、道;越南儒学家如阮秉谦、黎贵惇等既受儒学的深刻影响,又兼具释、道思想;而民间也常常将儒、释、道三教杂糅,20世纪20年代越南南方出现的高台教就是三教归源的典型例证。(2)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忠孝”观不同,越南儒教的“忠孝”加入了“国家”因素。忠孝是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儒家学说中的“忠”讲的是“君为臣纲”,即忠君;而越南人理解的“忠”则是忠于国家。胡志明提出的“忠于国,孝于民”的口号就是对越南人“忠孝”观的最好诠释。(3)“男尊女卑”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越南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也较为低下;但另一方面,东南亚文化的重阴性特征以及妇女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得越南妇女地位较中国高,这一点在婚嫁、继承、祭祀等方面皆有所体现。(三)影响

诚如越南著名学者潘玉所言:“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学、政治、风俗、礼仪、艺术、信仰,没有哪一点是不带儒教印记的;也没有哪一个越南人,不管其怎样反对儒教,都不可能不受到儒教的影响。”可见儒教在越南影响之深、之广。

首先,在政治方面,儒教作为一种治国学说,适应了越南封建时期国家组织和管理的需要,因此在摆脱中国的统治后,越南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选择了儒教。尤其是后黎朝和阮朝,皆效仿中国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这种封建政治体制有助于增强一个以村社为基础的农业国家的凝聚力,对于越南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教构成了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儒教在巩固社会秩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与爱祖国、爱家乡是融合在一起的。不仅如此,儒教还深刻影响了越南民间文化,其中包括越南人最重要的信仰——祖先崇拜。儒家思想将原始形式的祖先崇拜系统化、礼仪化和体制化,为越南祖先崇拜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深刻的思想、道德、哲学及法理基础,并使祖先崇拜受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保护。越南人另一个重要信仰——城隍信仰以及供奉城隍的村亭的产生也与儒家思想在越南社会主导地位的确立息息相关。这些都反映了儒教在民间的广泛影响。

最后,儒教推动了越南教育以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儒教历来重视教育,越南很早就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取士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和以儒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队伍,儒士在民间特别受到尊敬,尊重知识、尊师重道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儒教的载体是汉字,因此,越南大量以汉字撰写的历史、哲学和文学著作无不带上儒学的印记;而儒教的宗经重史传统则为越南成为“文献之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在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是鲜有的。二、道教(一)道教在越南的传播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不在儒、佛之下。道教早在创立初期就传入作为中国郡县的越南,传入时间与佛教大致相同。牟子《理惑论》序云:“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这说明,东汉末年,避难交州的道教术士将道教带入交趾地区。

道教传入越南后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是符箓派道教,其起源于民间巫术的祈禳、禁咒等信仰仪式与越南人的原始巫术有诸多契合之处,因此很容易被越南人接受。

除了得益于当地的原始宗教外,这一时期道教在越南传播和发展主要依靠到交趾郡避难的道士和官吏。《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了仙人董奉以药丸医治士燮的故事,由此可管窥三国时期道士在越南的活动。隋唐时期,道教受到中原统治阶级的推崇,越来越多的道士来到越南传播教义和法术;是时在交州任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官员高骈也信奉道教,《旧唐书·高骈传》记载其开凿交州至广州的海道时,遇巨石则“作法去之”。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刺激了道教在越南的发展,信奉道教的人逐渐增多,据《交州八县记》载,当时越南北部有名的道观就有21座之多。

越南自主封建国家建立后,道教仍然盛行。李、陈时期实行三教并举的政策,道教被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之一。朝廷还专门设立管理道务的道官,如“道録”、“威仪”、“都官”等。统治者大都崇信道教,优礼道士,修建道观。史书对李太祖、李圣宗、李仁宗、李神宗、陈太宗、陈仁宗、陈英宗、陈裕宗等皇帝虔信道教之事皆有所记载。民间对道教醮仪方术亦十分崇信。

后黎朝初期,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教,佛、道受到排挤和压制,道士地位下降。但统治者如黎太宗、黎圣宗等遇灾年仍偶尔借助道教醮仪禳之。16—18世纪越南处于剧烈的动荡时期,上层社会又刮起了崇道之风。如1514年黎襄翼统治期间,曾在河内西湖兴建真武庙,供奉真武师铜像;1567年,莫氏谦太王等亲王公侯在海阳省修建道观;1680年,郑柞重修河内镇武观;等等。

17世纪黎神宗时,越南出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道教支派——内道,创立者为清化人陈全。他原是黎朝官吏,因不愿跟随莫朝,遂辞官回乡修行。自称得药师佛传道,领命在欢州、爱州地区驱魔除鬼,有信徒十万,被尊为“上师”。相传他曾医好黎神宗及公主之子的病,为答谢他,黎神宗在其家乡为他建房,并亲笔题下“内道场”三字。他的三个儿子都精通道法,被尊为“三圣”。

随着越南版图向南扩展,道教也逐渐向南传播。阮氏政权的太祖阮潢对道教非常重视,每“有醮禳忏谢请福之事,常爱用道士”,也正是得到精于术数的阮秉谦的暗示,他才移军顺化开阮氏基业的。此外,阮氏政权还专门设有“道士道录司”、“道士良医司”等机构,管理有关道教事务。

道教在民间也有广泛影响。史料记载广义、广治、平顺等地“尚巫觋”,“春首延符水以祀土神”,“以术咒人或致病死者”。抗法时期,起义者以道教的斋醮、科仪作为战胜敌人的精神武器。一战后,在河内的讲武乡每年都有三五万信徒前来祭拜内道法师或治病。道教之所以能在民间流行,与农民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以及消灾祛邪、保佑平安的朴素愿望有关,道教正包含了能实现这些愿望的因素。尽管道教影响了高台教以及越南民间信仰的诸多方面,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其在近代已逐渐走向衰落。(二)越南道教的特征

中国道教传入越南后,与当地信仰融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越南道教深受符箓派道教的影响,但在崇奉的神灵方面,除供奉中国道教常见的神灵,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玄武大帝、关圣帝、南曹、北斗等外,越南道教还供奉越南本土神灵,如三头神、独脚神、玄檀神、五虎神、巡争大官(青蛇白蛇)等,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陈兴道大王和柳杏公主。越语俗语有云,“八月祭父,三月祭母”,即指兴道大王和柳杏公主。

丹鼎派道教在越南也有其表现形式,它被称作神仙道教,分为外养和内修。外养注重炼丹,但在越南并不多见;内修更为普遍。越南历史和传说记载了很多道士或真人修炼成仙、身怀法术的故事,褚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褚童子被奉为越南道教的祖师(因此又被称为“褚道祖”)。神仙道教的占卜方法为求仙(扶乩),即神明附身于乩人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了解神灵的旨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