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医案医话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2:12:44

点击下载

作者:胡泉林、王宇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颜德馨医案医话集

颜德馨医案医话集试读:

出版者弁言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系先贤亚圣颜回之后裔,书香门第,家风醇厚。其父颜亦鲁先生为江南著名中医,颜老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复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毕业后悬壶于沪上,屡起沉疴,不坠家声。在七十余年的医学生涯中,颜老不仅临床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诊疗特色,尤其是诊治疑难杂病、老年病疗效显著,名扬四海;而且学术造诣颇深,勇探未知,不断创新,著书立说,硕果累累。他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理论,创立“衡法”治则,主持“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观点,并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从事疑难病症的研究,将其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述20余部。

为了更好地总结、传承颜老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颜老传人和弟子历时两年将颜老的众多著述、学术成就和研究成果进行了重新整理、编辑,结集为《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出版。其中既有精辟阐述颜老“衡法”治则的《颜德馨论衡法》,又有完整体现颜老临床独特诊治体系的《颜德馨急性热病诊治从新》、《颜德馨内科学术经验薪传》;既有真实记录颜老精湛医术和临证经验的《颜德馨医案医话集》、《颜德馨临证实录》,又有深入解析颜老处方用药技巧、心得的《颜德馨方药心解》;既有生动介绍颜老养生抗衰观点、方法的《颜德馨谈养生抗衰》,又有专门载录颜老珍贵膏方经验的《颜德馨膏方精华》,可以说比较全面展示了颜老七十余年的临床医学成就,内容丰富,分量颇重,价值很高。

明年恰逢颜老的九十大寿,这套《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的出版无疑是献给颜老的最好寿礼。衷心地祝愿颜老健康幸福,医学之树常青!

作为肩负传播中医药文化重任的出版人,我们将以此套《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的出版为契机,陆续整理出版其他国医大师和中医大家的著述、文献,并形成系列,从而给中医药宝库再添加一笔珍贵的财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10月

邓序

颜老德馨为颜回之后裔,颜回乃孔子之高徒,如果人类也有智慧“基因”的话,颜老便有较高的智慧遗传“基因”,堪称智者。

颜老之先翁颜亦鲁公,得“孟河学派”之真传,颜氏父子传承,则德馨老兄之医学源于有名之“孟河学派”。其后又负笈上海,从游于徐小圃、祝味菊、秦伯未、盛心如等名医门下,深得其传,则颜德馨之医学,根深叶茂,成为国之名医、中医泰斗,乃属必然矣。

颜老几十年来,在中医药学术处于风雨飘摇之时,仍坚守不移,绝不离开临证与心悟,不断进取,力挽沉疴,救人于水火,乃有今日之声誉,则颜老为名副其实的仁心仁术之良医也。

基于上述之根基,乃有《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之作。表面上这是一套医学丛书,但从另一角度看,这是颜氏几十年废寝忘餐之科学研究成果,又是其大半生(颜老必将超过百岁)的心血之作。

也许那些沉醉于西方科学的人士会问,这也算科学研究吗?不错,这不是西方医学所说的“科研”,这是中医学的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

我们应当觉悟了,千万不要事事以西方文化及学术为标尺,而忘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千万不要在“科学化”、“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等漂亮名词之下,晕头转向,把祖宗的瑰宝丢掉,却还说是“创新”!世界医学今天对“流感”很害怕,因为1918年西班牙“流感”流行,引起欧洲2000万人死亡。而在1800年前,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早就有办法对付“流感”,再加上明代之吴又可,清代叶、薛、吴、王等温病学家,中医学不仅不怕“流感”,连世界从未见过的SARS也能解决。反观西医方法,但凡见高热便给予冰敷,认为如此可以降温护脑,不知此法违背了中医之“治则”。叶天士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中医不在于捕捉病毒之样貌,也不是只知与病毒抗争,而是使邪气不得安生而又给邪以出路,恢复人体的正气,正足以拒邪而愈病。试问那些宜用桂枝汤、麻黄汤治疗的流感发热患者,如果只知冰敷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其他用药又伤正气,不死何待?希望今后之中医,千万不可以抗生素、激素等为万能,而应重视诵读四大经典,深研各家学说,尽可能不脱离临床实践。那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派各大名著,哪一部不是科研之伟大成果?因此,我大胆地说:《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是颜老“以人为本”的科研成果。何谓以人为本?是靠病人点头而不是靠白老鼠点头才算数之科学研究也。我不反对动物实验研究,但反对一切以西方规则为标准。如颜老《膏方精华》就是目前受到高度重视的“治未病”研究之独特的研究成果。又如对“血瘀”病证之研究,颜老除了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外,他没有忘记,病机与治法中的传统理论之“血与气”的关系,经几十年之临床历练与心悟,深感于“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气血之论。此足以纠正那些一知半解,只知血瘀而丢掉了“气与血”的关系,犯了丢掉中医之根本而不自知之弊!颜老又根据“气血”之论进一步提出“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为“衡法三要”之首要理论。衡法之研究应当说是创新。

如上所述,颜老假如没有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读经典,习百家,以及持续地临证与心悟,如果不能利用新的以我为主的实验方法,是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的。这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研究,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走自已之路以振兴中医之典范也。

据闻,《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是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邀而编撰的,这是出版社发展的又一正确指向。挖掘中医之宝藏以振兴中医,目前应大力发挥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名老中医及西学中之潜能,并发挥有真知灼见之中青年中医的作用,则中医之振兴有日矣。故乐为之序。邓铁涛于广州2009年10月

朱序

颜德馨教授是当代医林耆宿,“海派中医”的领军人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得到同道及后学的一致推崇。其为人刚正不阿,为学孜孜不倦,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堪称医界德艺双馨的楷模。

海派中医,是与孟河学派、岭南医学、新安医学等著名流派齐名的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术流派,特别是从20世纪初期以来在全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力,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海派”二字,既有上海地区的含义,也有更深层次的“海纳百川”之义,这是海派中医的精髓。申江是得风气之先的新兴城市、移民之府,不少名医虽来自江、浙、川、粤等地,但接受了上海的人文熏陶,成为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的大家而乐意定居沪上,百花齐放,织就了海派中医的灿烂图景。

颜老祖籍山东,是亚圣颜回的后裔。192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中医世家,尊翁颜亦鲁先生得孟河学派贺季衡先生之传,为孟河学派中流砥柱。颜老幼承家学,负笈海上,受到当时名医大师如徐小圃、祝味菊、秦伯未、盛心如诸先生的钟爱,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奠定了他后来擅治内外大小方脉的基础。颜老广泛浏览与医有关的各种书籍,包括笔记小说、民间传说,无不搜求。至于《内》、《难》等经典著作,更是刻苦钻研;对于其他古典医著,无论医案医话也都广为涉猎。对前贤医家,他特别推崇张从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数家,尤赞赏王清任的革新精神,在临证中大量吸取了王氏的活血化瘀思想,成为当代以善用活血化瘀而著称于世的一位著名中医学家。颜老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新观点和“衡法”新治则,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法。他还将气血学说运用到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中,主持“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提出瘀血实邪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新观点。此外,他领衔完成的“颜德馨治疗心脑血管病专家系统”、“颜德馨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总结”、“脑梗灵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衡法新药调节血脂功能的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均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

颜老一生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倾注心力。曾多次与我等儿位联名上书中央领导人,就中医编制、中医教育等列陈己见,得到领导支持。他深感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为培植中医中药接班人不遗余力,通过带教进修生、博士生、学术继承人,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播到全国各省市及港台、国外。1999年又将个人毕生积蓄捐资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2005年正式成立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2008年又积极倡导,精心策划,与老友邓铁涛、路志正、张琪、周仲瑛及我等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立大师传承人才培训班,为培养中医下一代高级人才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颜老虽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铄,精力充沛,仍然在为中医药事业工作着、思考着,乃吾侪众望所归之魁首也。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出版《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凡八册,囊括颜老一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公之于众,其仁心仁术,实令人敬仰!一经梓行,必能嘉惠医林、造福人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而弥坚,仁者必寿!故乐而为之序。朱良春于南通2009年10月

路序

颜德馨先生乃当代杏林耆宿,中医巨匠,为余之挚友,经常以研讨岐黄仁术而共勉。颜公祖籍山东,复圣颜回后裔,尊翁颜亦鲁深得孟河学派贺季衡先生之真传,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负笈海上,稍长即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得沪上名医徐小圃、祝味菊等大师青睐,其聪颖善悟,博采众长,学贯中西,奠定了其善诊内外大小方脉的基础,乃至成为海派的领军人物。勤求古训,对《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无不深研,博览百家,尤推崇张从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诸家,以善治疑难、急性病而著称医林。古左丘明《左传》有三不朽之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先生于此可谓德艺双馨,名如其人。

一者,立德。医者,仁术也,必先秉拯厄解民疾苦之心方能悬壶济世。颜公仁和中正,严谨敬业,素以济世救人为己任,从事医、教、研60余年,勤奋工作,孜孜不倦,年届九旬,仍亲临第一线,不问名利,视如亲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询其致病之由,详审谛视,辨证投剂,沉疴立起,医德高尚,医风正派,为人民防病保健,热情服务,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和赞誉。为培养中医药接班人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登台授业,善诱析疑,奖掖后学,正是“诲人不倦”之样板。多年来带教进修生、博士生、学术继承人,遍及全国各省市及港台和国外,为培养中医药接班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者,立功。范文正公尝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斯二者均为济世之举。颜公以中医事业兴亡为己任,倾注全力,奔走呼号。尝谓余曰:“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吾等必竭尽全力,穷毕生所学以培养之。”为此,曾多次联名上书中央,就中医医、教、研等建言献策。1992年创建上海铁路中医技术中心,经多年精心建设,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1999年又慷慨解囊,捐毕生积蓄,成立“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嘉佑后学。近年又不顾年高之躯、颐养天年之乐,在同济大学成立“中医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创建“上海同济大学大师传承班”,为中医培养后学的自主创新、思辨能力、提高疗效等能力,真可谓倾注了大量心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者,立言。在行医生涯六十余年中,于中医内、外、妇、儿、肿瘤等科,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不断总结经验,勤于著书立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从事“衡法”治则的研究,于“瘀血”一证更是独辟蹊径,创“久病怪病必有瘀”,“久病怪病必从瘀论治”之观点和“衡法”新治则。据疑难病多见病程缠绵、病因复杂、症状怪异的特点,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凡病之久者,必结而成瘀,这一法则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和“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理论,将气血学说运用到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主张调其血气,令其和平,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重视“脾统四脏,以滋化源”,处处顾护脾阳胃阴,认为“阳气为一身之主”,“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临证运用通阳活血法辨治心脑血管病取得了较好疗效。进而完成“颜德馨治疗心脑血管病专家系统”、“衡法新药调节血脂功能的研究”、“脑梗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颜德馨治疗疑难病的经验总结”等多项科研成果,堪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之典范。著《活血化瘀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中国中医抗衰老秘诀》、《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餐芝轩医集》等,著作等身,尤其注重现代知识,多学科研究,既重理论,更重实践,学用结合,贵在按照中医自身学术发展规律自主创新,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出版《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囊括《颜德馨论衡法》、《颜德馨谈养生抗衰》、《颜德馨急性热病诊治从新》、《颜德馨内科学术经验薪传》、《颜德馨医案医话集》、《颜德馨方药心解》、《颜德馨临证实录》及《颜德馨膏方精华》八种。全集是其毕生学术思想、宝贵临证经验,以及实验研究精髓之总结,内容翔实而全面,必能启迪后学,嘉惠医林,为中医药学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路志正于北京2009年10月

上篇 颜德馨医案

第一章外感病证

颜德馨教授诊治外感病证首要分析邪正相争的态势,善于辨识郁热、结热、蕴热、伤阴致热或气阴两伤发热的特征,治疗上要早用汗法、重用清法、注意保阴。

外感病证之发热,大体上说,初、中期由于正邪剧争,阳热亢盛;若有寒邪外束,或有瘀、湿内滞,热必郁而不发,留结为患。及于末期,邪热久羁,阴虚而阳热仍炽,常呈虚实夹杂之候,其热蕴伏;或热久耗气伤津,劫精涸液,转为虚家发热。

在病之早期要及时运用汗法,注重透、表、宣、达四字,慎勿失表。如用表散而热仍不解者,即当考虑其热有所依。如夹瘀血,宜于疏表透汗、清热解毒之中,加入活血化瘀药物,疏达营分血滞,外邪易于透发;如夹痰湿,常取羌活胜湿汤加减;虚人暑湿感冒或疰夏,习用东垣清暑益气汤治之。

若热势较炽,早期即用清热药与羌活等寒热并用,自拟经验方羌英汤疗效甚佳。如果热毒深入,阳热亢盛则宜重剂石膏,择方而从,俾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热势的蔓延。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医病房第一线,大量接诊肺炎高热患者,创制了以清热为主的肺炎方别具一格。另外,还善于重用大黄,这是应用清法的另一方面。所谓“客邪贵乎早逐”,“逐邪勿拘结粪”,“无拘于下不厌迟”,早用大黄是遏制病情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

外感病证之治疗,还要注重保阴,因伤阴是其基本病理之一。因此,病尚在表,即有薄荷与石斛同打、豆豉与生地同用之例;在气,则石膏与西洋参、鲜苇茎汁、雪梨浆并用,大黄与玄参、麦冬、生地兼施;老年病人最防热入营血,常用紫雪丹制热,羚羊息风除热,乃其孟河学派之风范,故有所发展。1.外感高热

例1:桑某 男 56岁

病史:肺结核史,近两年来,每遇冬季易发咳嗽,本次因外出施工淋雨受寒,旋即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咳嗽,迁延半月,症状加剧,伴周身骨节酸楚、胸痛、咽痒而燥、口干而不欲饮、纳差、大便干燥,曾以银翘散加味治之,热不减,因体温高达39.6℃,而于1985年2月7日前来门诊。

初诊:恶寒发热,无汗,咽痛而咳,且有周身骨节酸楚,口干不欲饮,纳差,面赤神清,呼吸气粗,舌红苔白腻,中微黄,脉细滑数。寒湿侵袭肌肤,蕴而化热。治以散寒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处方:羌活9g,独活9g,荆芥9g,防风9g,杏仁9g,苡仁9g,藁本9g,桂枝2.4g,豆豉9g,蔻仁3g,川芎3g,银花9g,连翘9g,甘草3g。7帖

二诊:服药一剂,头面微微汗出,头重减,热渐退,腻苔小化,续进之,体温已降为37.6℃。外受之寒湿已解,蕴遏之湿浊未清,症见胸闷口苦、便溏纳呆、咳嗽、咯黄黏稠痰、舌红苔腻、脉滑。治以清化湿热,三仁合连朴饮加减。

处方:杏仁9g,苡仁9g,蔻仁(后入)3g,半夏9g,朴花4.5g,黄芩9g,黄连3g,桑白皮9g,紫菀9g,款冬9g,炙百部9g,桔梗4.5g,枳壳4.5g,青蒿9g。

2帖后即热净神爽。

例2:胡某 女 62岁

病史:患者于6天前突然恶寒,高热,体温39℃,稍有头痛。血检:白细胞10.4×109/L,中性粒细胞75%,胸透正常,经前医对症处理,反见热势渐高,伴畏寒,以午后为甚,胸闷喜叹息,曾用辛凉解表化湿之剂,汗出热不退,遂请会诊。

初诊:恶寒发热骤起,头痛胸闷,前医予辛凉解表化湿之剂,汗出高热不衰,口中黏腻而不渴,有秽浊之气,舌红苔腻,脉弦数。证属风热之邪虽汗未解,湿热蕴滞三焦不去。治以宣化湿热,清透表邪。

处方:清水豆卷15g,黄连2.4g,青蒿9g,黄芩9g,枳壳6g,川朴4.5g,郁金9g,杏仁9g,苡仁9g,赤茯苓12g,蔻仁3g,玉枢丹0.75g(吞)。7帖

二诊:药来热退身凉,体温正常。但汗出较多,动辄更甚,头晕,神疲,少气懒言,饮食欠佳,口中无味,舌红苔根黄腻,脉细。表解而湿热未清,治以清热化湿,兼助脾运以善其后。

处方:杏仁9g,苡仁9g,白蔻仁3g,茯苓9g,炒白术9g,郁金9g,黄连2.4g,川朴4.5g,黄芩9g,清水豆卷12g,芦根15g。7帖

外感高热,属中医急证范畴,用药如用兵,贵在神速,但以辨证正确为要。例一因冒寒受雨而起,前医曾用辛凉清热之银翘散未效,故论治不忌其“体温”之高、内热之盛、血象之异常,而重用羌独散寒胜湿,药后得微汗而热解神爽,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然例二发热恶寒而兼胸闷口腻,纳呆而不欲饮水,且有苔腻,显系湿热胶结,而非汗出可散也,惟有先化其湿,其热始孤,故法以清透宣化兼施,湿浊得以宣化,无形之热则易解,此足见审证求因之重要。近人治热,曲解“热者寒之”之涵义,一则输液,二则大剂寒凉。不审其“表”之宜解,或“湿”之应宣、“滞”之宜导,失治而致缠绵之候,附案二则,平泛中可引为训。2.冠心病合并外感

孟某 男 63岁

病史:有冠心病史,近因感冒,畏寒发热2天,昨日体温39.4℃,经投银翘散口服,肌注复方柴胡针,身热似有下降,但今日热又复燃。检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79%。心电图提示“房颤,左室肥大,V3T波尖耸,ST段抬高”。胸片提示“主动脉弓膨出。”

初诊:形寒身热,神萎骨楚,微有汗出,头痛纳呆,胸次痞闷,心悸气短,时而加重,甚则不能平卧,口干便燥,舌尖边红少津,苔薄腻,脉弦滑小数,时而结代。年逾花甲,气阴两亏,胸阳不振,复感风热,经辛凉解表,风热未净,且有伤阴之兆。

处方:霜桑叶9g,菊花9g,桔梗4.5g,清水豆卷9g,花粉9g,麦冬9g,黄芩9g,枳壳5g,鲜菖蒲9g,佛手4.5g,杏仁9g,苡仁9g,蔻仁2.4g,芦根30g。 3帖

二诊:身热见退,测体温37.4℃,恶寒已罢,微有汗出,余证悉瘥,舌淡红有津,苔薄黄,脉弦滑小数,时有结代。治以轻清以扫余邪,理气宽中以通胸痹。

处方:清水豆卷9g,苏梗9g,太子参12g,全瓜萎9g,桔梗5g,枳壳5g,佛手4.5g,麦冬12g,杏仁9g,苡仁9g,蔻仁2.4g,菖蒲9g,酸枣仁9g。2帖

老人年逾花甲,宿有冠心病史,气阴两虚且有痰瘀交阻,胸阳不振,感受风热,邪势伤阴,其治寒凉太过则易遏阻胸阳,辛温发汗则易耗伤阴津,故用药应慎之又慎,案仿叶氏治温热法。以清水豆卷、桑叶、薄荷之轻清解表,佐以芦根、花粉、麦冬等养护阴津,且麦冬又有复脉之力;与菖蒲合用,又能宣痹;枳桔、佛手等理气以使气通则血畅,有助宣通胸阳;更合三仁化湿宣畅三焦,气化湿亦化。叶氏遗训可以师法。老人久病皆宜“轻可去实”,方药不奇,贵在投则必中。3.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外感

宗某 男 33岁

病史:胃脘痛病史10年,每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或寒热失宜而诱发,于饥饿时痛势加剧,得食则减,伴嗳气泛酸。1984年1月曾因黑便,经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一周因工作劳累,再以情志不舒,而致脘痛复作,口干而喜冷饮,自汗颇多,时有嘈杂,继之解黑色大便多次,量约500g,化验大便隐血强阳性,伴有畏寒发热,身楚头痛,测体温39.4℃,遂来就诊。

初诊:胃病多年,劳累则作,脘胀口干,自汗嘈杂,大便色黑,恶寒身楚,鼻塞流涕,发热咽红,舌淡苔白腻,脉细。内有瘀热,外有风寒犯表。治以清热止血,扶正解表。

处方:苏叶9g,苏梗9g,川芎茶调散12g,蔓荆子9g,太子参9g,杏仁9g,苡仁9g,陈皮6g,白蔻仁2.4g,茯苓9g。4帖“止血I号”4.5g,每日3次(土大黄、蒲黄、白及粉等分)。

注:药后身热退,头痛身楚瘥,仍有鼻塞、微恶风寒,再进2帖,诸症全消,大便日行一次,色黄成形,隐血阴性,纳可眠安,精神转佳,血家当以胃药收功,用香砂养胃丸善后。

本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又夹外感。证由血家阴分不足,复感时邪而起,治疗颇费心机。亡血家禁汗,因汗本津液所化,属阴,血亦为阴,津血同源,汗之则阴更伤也,辛温伤阴,虑血妄动。本例畏寒发热,头痛身楚,证属风寒袭表。但出血未安,焉能孟浪从事,故以轻清宣解,达邪而不伤正为原则,用川芎茶调散合参苏饮,一方而安。至于止血Ⅰ号,能清泄肠腑之瘀热,与宣解不相矛盾,且肺与大肠为表里,腑气一通,肺气亦得宣解,相辅相成也。4.经行外感

谢某 女 29岁

病史:四天前冒雨受凉,遂起发热,头痛,咽痛,适值汛期,少腹疼痛,量少色紫。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78%。用西药抗炎治疗,热不退,且腹泻数次,遂来就治。

初诊:经行感冒,发热无汗,微微恶风,头痛,咽痛,尿赤腹泻,纳呆口苦,口气秽浊,皮肤灼热,舌红苔腻微黄,左脉细滑,右脉滑数。当以清轻宣解,以防热入血室。

处方:薄荷4.5g,清水豆卷9g,桔梗4.5g,甘草3g,赤芍9g,黄芩9g,黄连2.4g,杏仁15g,苡仁15g,茯苓9g,益母草30g,枳壳4.5g,石韦9g,大力子9g,冬瓜子9g,炒荆芥6g。2帖

二诊:药后热退,精神亦振,纳馨,稍咳,咽干微痛,大便日行二次、质软,月经量少,舌尖红,苔薄黄。转以清解余热,以善其后。

处方:上方去豆卷、川连,加竹茹6g。2帖

感冒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治疗多用发汗解表或清热解表之法。然本例感冒在经期发生,不应以常法论治,因月经者,为冲脉所主,冲脉隶属于肝,肝藏血,调和营卫,汛期血虚,容易外感,感后又易热入血室,故本例治以清轻宣解外邪,而参益母草、赤芍活血畅经,以防热入血室,防患未然,寓“治未病”之意。经期发热,荆芥为防热入血室之要药。5.冠心病合并暑湿

陈某 男 68岁

病史:冠心病史住院二十余次,其中抢救数次,二次病危。诊断“冠心病,快速房颤,房早,快慢综合征”,动员装起搏器。近年发作频繁,一、二周“快速房颤”一次,一月需急诊一次,长期西药不停。1994年7月19日因外感、发热、胸痛、心悸。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快速房颤,心电轴不偏,心肌损害”而入院。

初诊:胸闷心悸时作,低热神萎,口干,舌尖碎破作痛,夜尿频频,苔厚腻,脉小数。暑湿蒙蔽清阳,心阳痹阻,治以清暑益气汤。

处方:党参9g,黄芪12g,苍术9g,白术9g,青皮9g,神曲9g,五味子4.5g,麦冬9g,黄柏4.5g,升麻6g,泽泻9g。7帖

二诊:服上方7剂,再上方加味7剂,随访三月证情稳定。

每入夏季,对于心血管疾病每喜用益气运脾、清热除湿、生脉生津之功。盖以暑月则暑必伤气,暑必夹湿,而“脉者,元气也”,肺主气,肺气旺则周身之气皆旺,其方中之人参、麦冬、五味子能补肺清心,能旺气而充脉,又合黄芪甘草二味,能令人气力涌出,故脉绝者服此,火有复生之功。统观全方,用于夏日实具巧思。但运用须注意三点:①夏月尤宜;②凡病机属暑湿或湿热困脾和暑伤元气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者;③其药味组成,剂量多少,当随时加减,随证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而斟酌之。6.疰夏

薛某 女 35岁

病史:每年入夏,便因“疰夏”而食欲不振,低热绵绵,头晕消瘦,无法工作,病休于家。

初诊:暑必伤气,神萎乏力,纳谷不馨,头晕心悸,汗出不畅,咽痛口黏舌苔薄腻,脉濡细。宗东垣清暑益气汤之法,扶正达邪。

处方:葛根9g,升麻6g,苍术9g,白术9g,神曲9g,泽泻9g,黄芪30g党参9g,青皮4.5g,茯苓9g,五味子9g,麦冬9g,黄柏6g。14帖

二诊:药后神情已振,纳食见馨,已能正常工作,虽有小恙,尚可坚持,终属佳象。刻已入秋,暑热尚未全消,再取前方巩固。

处方:升麻9g,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0g,枳壳9g,远志9g,茯神9g当归9g,陈皮9g,五味子9g,麦冬9g,甘草3g,桔梗4.5g,芦根30g。10帖

清暑益气汤渊于李东垣《脾胃论》,有清解暑湿之功。是方以清燥之品达祛湿热、健脾运、复津液之目的,用于暑邪夹湿之四肢困倦、身热而烦、不思饮食、胸满气促、自汗体重、大便溏薄等症,颇有效验,深受后世医家赞赏。近年来颜老以之治疗“疰夏”,颇感神奇。沪上历年来高温之时,服药后其效颇著。本例典型且症情严重,服药后释然,病家依方施于同类病人,俱获佳效。方中药味、剂量当随证而异:加入青皮则能振奋机能;黄柏一味为固阴降火要药,每随暑热之轻重而加减取舍。多有心得。7.败血症

杨某 女 43岁

病史:两周前因感冒发热,畏寒,热势时有起伏,缠绵不解,汗出而热不退,伴恶心胸闷,体温高达40℃,经用复方柴胡针剂肌注,安乃近口服,庆大霉素及氢化可的松静滴,热虽渐退,但停药复升。查血:白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80%。血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遂诊断为“败血症”。

初诊:发热恶寒二周,汗出热不解,神疲胸闷纳呆,口苦喜饮,大便四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而垢,脉细数。湿热蕴蒸,留恋气分,卫分表邪未解,阳明腑邪胶结。治以表里双解。

处方:清水豆卷9g,银花9g,连翘9g,川连3g,白蔻仁2.4g,杏仁9g,苡仁9g,生大黄9g,黄芩9g,鸡苏散(包煎)9g,甘露消毒丹(包煎)9g,芦根30g。2帖

二诊:前投清热化湿通腑之剂,热退身凉,恶寒已罢,胸闷亦减,大腑得行,苔仍黄腻而垢,脉细弦。续进清热化湿,以肃余氛。

处方:杏仁9g,苡仁9g,川连2.4g,陈皮6g,茯苓9g,白蔻仁2.4g,芦根30g,神曲6g,花粉9g,广藿香9g,佩兰9g,白术9g,枳壳6g。3帖

本例得疴于长夏,而渐入盛暑之际,湿热蕴蒸,留连三焦。体温虽高而恶寒未罢,故方中用清透之豆卷、鸡苏、银翘,配以大黄、黄芩,泻心下之痞,腑气一通,诸症随解。选用“三仁”,意在宣通三焦之气化。方循治热性病之大法,未用任何抗生素而取效。此类病例积累越多,则发扬中医特色越有基础。8.成人麻疹

刘某 男 21岁

病史:素体健康,于1985年4月4日骤感畏寒发热。体温38℃~39℃,伴头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咯痰,曾在保健室治疗,体温不退,双目沉重,纳呆,口干不欲饮,便溏。继则发现面部、颈项部及胸腹上肢逐渐出现淡红色丘疹,经检查口腔黏膜有柯氏斑,遂确诊为麻疹。

初诊: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咯痰,纳呆,口干不欲饮,便溏,面、颈、胸腹及上肢皮肤可见红色丘疹。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证属疹毒内郁,治拟透疹解毒。

处方:银花9g,连翘9g,豆豉9g,杏仁9g,荆芥9g,升麻6g,蝉衣4.5g,牛蒡子9g,芫荽子12g,西河柳12g,桑白皮12g,芦根30g,薄荷4.5g。1帖

二诊:昨晚腹痛较剧,大便七八次,泻下清稀,恶心呕吐一次,为白沫痰样,身热,头面及周身疹色带紫,舌红脉细数。疹毒较重,殊防邪毒内陷,阳气受遏。治以升阳化浊,予升麻葛根汤化裁。

处方:升麻9g,葛根9g,白术9g,荷叶一角,桔梗4.5g,半夏9g,橘红6g,姜竹茹9g,茯苓9g,荠菜花9g,炒银花9g。1帖

三诊:腹泻固使痧毒下泄,邪有出路,若泄泻太过,则使痧毒内陷。患者疹已出透,身热渐退,腹泻亦瘥,故属顺候。然邪虽透而未净,正已虚而未复,治当清其余邪,邪去正可安也。

处方:炒银花9g,炒升麻6g,葛根9g,荆芥炭6g,白蔻仁2.4g,生白术9g,生苡仁15g,茯苓10g,通草2.4g,橘皮5g,竹茹6g,荷叶一角,黄芩6g,炒白芍6g。2帖

四诊:痧疹已退,身热亦清,纳谷渐馨,腹泻已止,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细。麻疹后期,以清痧毒、保阴为重。

处方:沙参9g,麦冬9g,茅根30g,生白术15g,苡仁12g,甘草3g,桔梗3g,橘红4.5g,半夏4.5g,炒银花9g,茯苓10g。2帖

麻疹,古谓“胎毒”,小儿多见,一般从内而外发,身热三天,发疹三天,收疹三天。若见疹发红润,到时疹渐隐而热渐退,神清意爽者为顺。关键在于麻毒有外出之路。成人麻疹多为凶险,治之不当,易致麻毒内陷,治法不离透疹解毒。患者药后腹泻,为邪有出机,但腹泻太过,可致痧毒内陷而致逆证,故及时升阳化浊,剿抚兼施,转危为安。麻疹已不多见,最虑有合并症,常见白面痧、牙疳、肺炎等皆易出现之逆症,瞬息万变,投方给药务必大胆心细,不离其宗,庶免有失。拾案一则,聊备后学参考。第二章心脑病证

颜德馨教授临证倡导气血学说,在心脑病证的治疗上首创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在心病治疗中则重视阳气与瘀血。因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诸阳受气于胸巾,故凡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或终日伏案少动,致胸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又使外寒易乘虚而入,终致心病发作。颜德馨教授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及《素问·调经论》“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的理沦为指导,强调温运阳气、活血化瘀是治疗心病的重要法则。习用《伤寒论》之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通脉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心病,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急救回阳汤治心衰,自拟经验方益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皆有很好效果。

在脑病实践中,深感“脑髓纯者灵,杂者钝”意义的精深并加以引申发挥。他认为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聚而成,其性纯正无邪,其血气皆通过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上于面而走空窍,脑窍中容不得半点污秽之物,只有保持其纯净才能发挥“元神之府”的功能。若七情干扰,或思虑不遂,或悲喜交加,或恼怒惊恐,皆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衡,进而产生气血乖违,痰瘀互结。人体如被这些杂质玷污则致使清窍受蒙,灵机呆钝,并引起中风、痴呆、癫狂、头痛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因此,在诊治脑病时,强调邪去而正安,擅用调气活血豁痰诸法,而反对滥用滋肾补髓之剂。如用水蛭之散瘀活血,配通天草轻清上逸,引药入脑。川芎、黄芪气味俱轻,升发上行,两药同用,活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治脑病有标本兼治之妙。治头痛须重用川芎;治中风后遗症则重用黄芪,习用60~120g。脑病瘀热留于高巅,取大黄与水蛭配伍,走而不守,搜剔脑络,导热下行。菖蒲芳香开窍,清香馨远,归经入脑,配黄连之泻火,善治火炎髓竭,元神渐昏之脑病。这些用药经验屡屡奏效,值得珍视。1.冠心病

例1:于某 男 71岁

病史:患高血压病十余年,两年来胸闷心悸咳喘,近两月气急加重,渐至夜间端坐,下肢浮肿,甚则小便失禁,反复不已。

检查:血压150/10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70°,多源性窦性早搏,心肌损害,低电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以“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心病、心衰、慢支、肺气肿”入院。

初诊:咳喘有年,胸闷心悸,不能平卧,面色灰滞,口唇紫暗,咯吐白色泡沫痰,神疲乏力,腰酸肢冷,汗出心悸,小溲短少,面目下肢浮肿,舌质胖紫,苔薄白,脉沉细而结代。心肾阳衰,水瘀交阻。亟应温阳化瘀,益气行水。

处方:附子10g,白术9g,云苓30g,甘草3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桂枝4.5g,生半夏9g,干姜2.4g,葶苈子(包煎)15g,姜汁炒党参30g。3帖

药后胸闷心悸、咳喘气促悉平,原方增损调治,症情稳定出院。

王清任之急救回阳汤原为吐泻后转筋身凉汗多而设,此方回阳救逆,改善血液循环,曾施治于“三衰”病例,皆有效果。方渊于《医林改错》方后附有歌诀:“急救回阳参附姜,温中术草桃红方,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古人早已认识厥逆和血瘀有关,实具卓见。原方加生半夏温化痰饮,葶苈子泄肺中之闭,化痰利水。驱邪所以扶正,乃“急救回阳汤”之佐使而已。

例2:翟某 女 60岁

病史:冠心病反复发作,下肢凹陷性水肿,唇绀面紫,腹中胀满,电解质紊乱,心脏摄片:右心扩大。以“冠心、心衰”入院。

初诊:面浮足肿,不得平卧,饮水作喘,六脉沉细,舌胖淡暗。急喘治肺,慢喘治肾,痰浊夹瘀阻塞营卫,阴邪凝滞而阳失斡旋,气化失宣,升降出入障碍,病垂危矣。

处方:桂枝8g,小茴香3g,葶苈子18g,菖蒲9g,苏木9g,生蒲黄(包煎)9g,生半夏(先煎)9g,猪苓9g,茯苓9g,白术9g,椒目2.4g,防己9g,泽泻9g,黄芪15g,姜皮1.5g。1帖

服药一帖即见喘平,胸宇满痞见减,原方出入调治,症势平安,门诊随访。

病之始也,中药纳气补肺、西药激素、支持疗法均不为功,究其原因,气化不利,出入升降一旦见废,生机遂绌,通气活血后,电解质随之改善,再投之以补,方为着力。邪之不去,施补每多白费心机。温煦之药,桂为百药之向导;劫痰之味,生半夏得药性之全;配以椒目截喘逐水,均有功于心衰。

例3:陆某 男 72岁

病史:两年前体检发现心律不齐,随之逐渐胸闷气短,近半年胸闷伴心前区刺痛,发作时间持续一二分钟,后自行消失。曾间断服用麝香保心丸及硝酸甘油片,其效不佳,近两周心前区疼痛频作。

初诊:胸痹心痛有年,头晕胸闷,心悸刺痛,眠差,面色黧黑,巩膜瘀丝累累,舌淡暗略胖,脉结代,予温阳化瘀。

处方:淡附片15g,生地12g,当归9g,失笑散(包煎)9g,川芎9g,赤芍9g,红花9g,桃仁9g,枳壳4.5g,桔梗4.5g,怀牛膝4.5g,菖蒲4.5g,桂枝4.5g。3帖

二诊:胸闷、气促、心悸之症已减,但动甚及饭后心悸较显,唇有疮痂,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弦结代,守制再进。

处方:原方加黄芪30g。3帖

三诊: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之法,脉结代、心绞痛明显好转,舌边尖起刺,苔薄少津,脉细缓,上唇痂红肿痛,治以前方化裁。

处方:上方去桂枝,加远志9g。5帖随安。

冠心病之治,可守五法:①心阳不振,必用附子,此案脉结代,舌胖淡,又夜间痛甚,故又加桂枝通阳,如嫌附子太燥,可加麦冬、五味、玉竹、炙草以缓其燥性,阳旺阴消,邪尽正复;②气滞用降香、麝香、苏合香丸;③痰浊阻结用瓜蒌、薤白、半夏类;④瘀血阻络用血府逐瘀汤,益气化瘀用补阳还五汤;⑤心功能衰竭用附子、干姜、葶苈子,多有应者。

例4:阙某 男 74岁

病史:怔忡心悸,头晕,手指震颤,病历两年多,本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惟两年来症情明显加重,头晕欲仆,怔忡频发,两手指颤抖难以自持,下肢浮肿,血压172/105mmHg。心电图示:ST段下移,房颤。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罔效。

初诊:患者肢体肥胖,痰湿本重,郁久化热,气阴两亏。阴不足则虚少妄动,气不充则血停为瘀,肝风所以难平,怔忡因之屡发。亟予育阴潜阳,化痰通络。

处方:生地15g,麦冬9g,五味子6g,北沙参9g,太子参9g,丹参15g,百合9g,淮小麦30g,炙甘草4.5g,大枣6枚,海藻9g,生蒲黄(包煎)9g,龟板(先煎)15g,珍珠粉0.3g,琥珀粉1.0g(两味和匀吞服)。14帖

二诊:怔忡头晕见减,房颤未再复发,惟劳乏之后,肝阳上越,故头晕指颤仍见,加之秋燥在卫,咳嗽咽仄,痰咯不爽,舌红苔薄,脉弦小数。痰瘀交阻,久潜脉络,以平肝潜阳、痰瘀同化,方合机杼。

处方:生石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郁金(矾水炒)9g,橘络4.5g,僵蚕9g,生蒲黄(包煎)9g,天麻4.5g,海藻9g,苏木9g,益母草30g,天竺黄4.5g,降香2.4g。14帖

三诊:经治来,头晕怔忡已平,肢体震颤几未再作,高年之躯,气阴难复,面色潮红,舌紫苔薄白,脉弦数。水亏木旺之质,经脉失于濡养。拟滋水抑木,养心和血。

处方:生石决(先煎)30g,煅牡蛎30g,丹参15g,川芎9g,生地15g,全蝎1.5g,钩藤(后下)15g,天麻4.5g,杭菊炭9g,赤芍9g,牛膝9g,刺蒺藜9g,麦冬9g,泽泻9g,白术9g。30帖

四诊:诸症渐平,口干喜饮,便结不畅,舌红苔薄,脉弦数,阴亏津乏之象也。滋水所以行舟,抑木乃能平风。

处方:玄参9g,麦冬9g,细生地5g,桃仁9g,火麻仁9g,益母草30g,山羊角(先煎)30g,钩藤(后下)15g,泽兰9g,牛膝9g,生首乌15g。60帖

经治五月,诸恙平复,随访,已能再上舞台演戏,喜之不已。

水不足以制火,阴不足以恋阳,掉眩震颤,心不交肾。坎水离火两相契印则肝木达茂,脾土宣运,肺金通调矣。怔忡失宁,寝食不和,肝阳化风窜走经络则诸病丛生。脉行小数知少阴欠于藏蛰,治当举其纲领,撷其要害,毋遑病杂,若以杂应杂,必生偏胜之弊。

例5:王某 男 50岁

病史:1980年发“心律不齐”,1984年确诊“冠心病”,症情逐步加重。三日来上症又作,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呈二联律”。

初诊:胸闷心悸呈阵发性,夜眠较差,易惊难眠,唇紫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心阳不足,瘀滞脉络。治以温通心阳,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9g,赤芍9g,川芎9g,红花9g,附子15g,桂枝2.4g,枳壳4.5g,桔梗4.5g,川牛膝4.5g,川芎9g,麦冬9g,黄芪15g,菖蒲4.5g,降香2.4g。6帖

二诊:诸症皆失,舌淡胖、边齿印,脉沉细。瘀血渐化,心气仍具不足,改用益心汤以益气养心,活血化瘀善后。

处方:党参9g,黄芪15g,葛根9g,川芎9g,赤芍9g,丹参12g,山楂9g,石菖蒲4.5g,决明子9g,附子9g,降香2.4g。11帖

心电图复查示“正常心电图”。

按“冠心病”一般多取活血化瘀,因心主血,“脉者,血之府”,气血求其流畅。用附桂之温运阳气,以加强黄芪“逐五脏问恶血”之功;菖蒲、降香入心,调血中之气,又可制止参芪之壅滞,助桂之疏通。治疗一周,心电图已恢复正常,可见中医“固本清源”及“源清本固”乃治冠心病之基本法则。2.风湿性心脏病

例1:朱某 男 59岁

病史: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十余年,动则气促,时而浮肿,久治少效。

初诊:风心病十余载,面色苍白不华,四肢不温且色素沉着,动则气促,下肢浮肿,舌紫苔薄,脉沉细无力。血不利则为水,瘀水交阻,心失所养,肺气失于肃降,治当活血祛瘀利水。

处方:苏木4.5g,降香2.4g,生蒲黄(包煎)15g,桂枝6g,益母草30g,葶苈子(包煎)30g,丹参15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猪苓9g,茯苓9g,泽兰叶9g,泽泻9g。18帖

二诊:药已中病,14帖后浮肿先退,气促渐平,诸症随减,舌淡苔白,脉小数。前方合拍,效不更张。

处方:苏木6g,降香2.4g,生蒲黄(包煎)15g,桂枝6g,益母草30g,葶苈子(包煎)30g,丹参15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猪苓9g,茯苓9g,泽兰叶9g,泽泻9g,苏子9g,白术9g,枳壳9g,红花9g。14帖

三诊:温阳解凝颇合病机,诸恙渐退,秋分已届,当加味以资巩固。

处方:上方加附子4.5g。

14帖后康复。

例2:董某 女 52岁

病史:罹患风湿性心脏病16年,近月来因感冒而引发心悸、胸闷、气促、肢肿。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脏听诊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和Ⅱ级舒张期杂音。

初诊:心悸不宁,胸闷喘促,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面浮肢肿,小溲量少,腹鸣便溏,完谷不化。唇绀,舌紫,苔白,脉沉细结代。心阳不振,瘀浊内困,气机受制,生化无权。治拟温运心阳,活血通脉。

处方:淡附片6g,炙甘草6g,桂枝4.5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茯苓9g,枣仁9g,党参9g,淮小麦30g,远志9g,百合9g,白术9g,丹参15g,琥珀粉(吞)1.5g。7帖

二诊:心悸气促明显改善,精神亦振,大便成形,水肿消退大半,惟关节酸痛,腰脊尤甚。舌紫苔薄,脉小数,律尚齐。阳气初复,血瘀未消,活血通痹法续进。

三诊:诸症次第消失,偶尔肢体作痛,入夜难于安寐。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原方增损。

处方:附子(先煎)9g,桂枝6g,干姜24g,片子姜4.5g,威灵仙9g,枣仁9g,远志9g,当归9g,木香2.4g,黄芪30g,党参9g,炙甘草3g,茯神9g,苍术9g,白术9g。21帖

心血得养,心气得畅,诸恙见平。

风湿性心脏病出现水肿,可归入“水气病”范畴。《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之分,其治各异,本病治疗抓住“心主血,合脉”,以久病与舌紫为凭,决其水肿乃“血不利则为水”所致,以活血化瘀为主,取“化血为水”,血从水道而去。参入葶苈子、桂枝强心利尿,通阳化气,温中行血,既利肺气,又降逆气,所以能有一方而症平之效。案中“秋分已届”而加用附子,恰到好处。例一为“血不利则为水”示范,用药亦不尽相同,可资玩味。风心瓣膜受损,治疗自非易事,但心阳不振,瘀血内停是其主要病机,方用附桂、四逆之制,加减增损。如附子配麦冬、五味、百合、小麦有阴阳互生之理;黄芪引领海风藤、海桐皮、木瓜、地鳖有益气通络之用;加威灵仙通利关节百骸,苏木畅胸中积滞之瘀,皆属心法。本例为温阳通痹章法,又与例一迥异。3.心肌炎

余某 女 51岁

病史:1982年以来常感胸闷、胸痛,直迫咽喉,甚至昏厥,1985年明确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经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显效而来求治。

初诊:形体丰腴,面色苍白,始而心悸,胸膈痞闷不舒,继之心痛阵作,自觉阴冷之气上冲,神萎乏力,夜间少寐,脉沉细,舌紫苔白。心肌为痰瘀交困,心阳失斡旋之职,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不通,遂成心痹之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补心肾之阳,拯衰救逆。

处方:炙麻黄6g,附片6g,细辛4.5g,赤芍9g,白芍9g,生山楂9g,失笑散(包煎)9g,延胡索9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桂枝4.5g,炙甘草4.5g,九香虫2.4g。30帖

二诊:一月来所患已有转机,胸闷胸痛减轻,脉沉亦起,但舌体偶有强直,苔白腻。温阳解凝初见疗效。

处方:仍用前方,炙麻黄改为9g,加麦冬9g,菖蒲9g。30帖

服药两个月,症势已呈苟安之局,能主持家务,面色亦转红润,头晕、心悸、胸闷、胸痛均减,遇劳后感胸痞,前方去麻黄加苍白术、黄芪继服之,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法则,尤其对危重的心血管病,更不可忽视。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治少阴感寒证,麻黄解寒,附子补阳,细辛温经,三者组方,补散兼施,历代医家称其为温经散寒之神剂,故依此治疗虚寒型的心血管病,确有疗效。方中麻黄与附子并施,内外协调,振奋已衰之肾阳,中病即止。方中九香虫能助肝肾亏损,有画龙点睛之趣。4.顽固性心律失常

高某 男 47岁

病史:因劳累及工作紧张出现胸闷不适,自1991年4月至1994年3月反复出现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或三联律,动态心电图提示24小时室早40070次,最多2624次/小时,大部分呈二、三联律。心脏超声提示升主动脉扩张,西药反复加大剂量,依然无效,慕名而来求治。

初诊:头晕肢倦,胸闷心悸惕惕然,如人将捕之,手足欠温,纳食尚可,大便通调,少寐,脉沉细,时有结脉或代脉,舌红苔薄腻。阳失斡旋,心气不足乃其本,气血瘀滞为其标。拟温阳益气,化瘀通络。

处方:淡附片4.5g,丹参15g,麦冬9g,黄芪30g,炙甘草4.5g,生蒲黄(包煎)15g,川芎9g,桂枝4.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五味子6g,麦冬9g,薤白头9g,桂枝4.5g,炙甘草6g。30帖

二诊:经温阳化浊法,证势已定,面色亦展,胸前时有堵塞感,口干苦而不思饮,少寐,脉沉迟,舌淡紫,苔白。再以前法加味健运,盖脾统四脏,土旺则诸脏可安也。

处方:上方附片加至9g,菖蒲改为4.5g;再加苍术9g,白术9g,茯神9g,远志9g,淮小麦30g。30帖

两个月后,症情大减,神清气爽,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三年痼疾得以痊愈。

按《诊家枢要》云:“阴胜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抓住“为寒,为不足”,以温通心阳、益气活血为基本法则,用参附、生脉、桂枝、龙牡等复方图治,并以菖蒲引药入心,见舌红仍用附子,因炙草、麦冬、龙牡均能监制附子刚燥之性。得效后,章法不变,且加强温阳之力,最后以健运中州,护养心神收功。用药加减灵活,故能收效满意。5.高血压病

例1:姜某 男 70岁

病史:高血压史三十余年,三年前有缺血性中风,近周来因恼怒头晕较剧。测血压225/120mmHg,以高血压病收入病房。

初诊:头晕目瞀,面红颐赤,胸宇窒闷,左下肢疼痛,活动欠利,口干口苦,便艰溲黄,脉弦,舌暗苔腻。肝阳上亢,心脉失养,络道不利之候。治以平肝泻火,活血通络。

处方:龙胆草9g,黄连3g,黄芩9g,黄柏9g,决明子30g,生石决(先煎)30g,生蒲黄(包煎)9g,威灵仙9g,地鳖虫4.5g,防己9g,川芎9g,桃仁9g,水蛭1.5g,怀牛膝9g,生军(后入)9g。7帖

二诊:药后肝阳初平,肝火得下行之路,头晕胸闷减,目赤面红亦瘥,腑气已通,步履较前为利,血压略有下降,脉来亦缓,再予血府逐瘀汤善后。

例2:范某 女 53岁

病史:1986年出现头晕,测血压升高,1989年出现胸闷且痛,诊断为冠心病,曾住院治疗。二月来头晕、闷痛加剧,测血压180/100mmHg,以“高血压病、冠心病”收入病房。

初诊:形体丰腴,面色潮红,巩膜瘀丝,头晕而痛,胸痛时作,口干喜饮,口气秽浊,大便维艰,夜寐欠安,脉细弦小数,苔薄黄腻。肝家气火本重,肝阳上亢,痰瘀阻于心脉。亟拟清肝泻火,平肝潜阳,辅以活血化瘀。

处方:丹皮9g,生山栀9g,赤芍9g,薄荷4.5g,水牛角(先煎)30g,生石决(先煎)30g,梧桐根30g,黄芩9g,海藻9g,黄连2.4g,生蒲黄(包煎)9g,血竭1.5g,三七粉(和匀吞服)1.5g。7帖

二诊:药后肝家气火得平,肝阳亦有下潜之势,头晕面红已除,唯胸痛隐隐,乃心脉痹阻,血府有瘀之征象,转以活血通脉。

处方:柴胡4.5g,赤芍9g,当归9g,生地12g,桃仁9g,红花4.5g,枳壳4.5g,桔梗4.5g,怀牛膝9g,川芎4.5g,生草2.4g,决明子30g,海藻9g。7帖

药后诸恙初平,出院门诊随访。

例3:汪某 男 56岁

病史:高血压二十余年,血压最高达200/110mmHg,一月来头晕胀痛加剧,伴腰酸乏力而收入病房。

初诊:形体丰盛,头晕胀痛,肢麻乏力,心烦易怒,夜寐欠安,脉细弦,苔薄舌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治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处方:柴胡4.5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生地12g,生草3g,桔梗4.5g,枳壳4.5g,怀牛膝9g,川芎6g,磁朱丸(包煎)9g,黄连粉(吞)1.5g。7帖

二诊:药后诸症悉减,情绪安宁,精神亦振,脉小弦,舌紫苔薄,血压稳定,出院门诊随访。

高血压病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情志过用,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肝火炎上,面红目赤。例一:缘于肝火不泄,瘀血未化,投以三黄泻肝经之火,使火势之邪下行;例二:属肝郁不达,气火内炽,投以丹栀逍遥,从木郁者达之义取效;例三:属肝郁血瘀,血滞化火动风,拟投以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凡例皆属肝病,不同证候用不同治则。其中有一共性病理即为瘀血乃病之根,三例中除辨体质、辨病机外,方方皆以化瘀软坚为治疗之基础,为立方之特色。

例4:梅某 男 40岁

病史:素体强健,一年前觉头目眩晕,测血压165/105mmHg,二月来头晕目眩加剧,伴胸胁胀痛,B超提示: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以“高血压病、胆囊炎”收入病房。

初诊:头目眩晕,面色潮红,胸胁胀痛,纳食不馨,大腑通调,形体丰腴,眶周黧黑,脉细弦,苔薄白腻。肝阳夹痰瘀为患所致。

处方:钩藤(后入)15g,杭菊炭9g,虎杖15g,生山楂30g,丹皮9g,桑叶9g,薄荷(后入)4.5g,白薇9g,地骨皮9g,赤芍9g,白芍9g,川楝子12g,生山栀9g,紫草9g。7帖

二诊:药后头晕胁痛大减,血压维持在150/95mmHg,他症向瘥,但面红依然。骨穿提示:粒细胞增生减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脉细弦,苔薄腻舌红。从“血实者决之”例立法。

处方:三棱9g,莪术9g,生蒲黄(包煎)15g,桃仁15g,大黄9g,丹皮9g,赤芍9g,王不留行9g,威灵仙9g,路路通9g,虻虫4.5g,川牛膝9g,雄黄粉(另吞)0.5g。14帖

服药两周后,头晕胁痛若失,面色潮红亦退,他症悉除,实验室检查好转,门诊随访两年,病情稳定。

本例高血压、胆囊炎均属肝胆之病,肝主疏泄,喜条达,丹栀逍遥散获效后,因面红如酒醉,久治不愈,血红蛋白高达169g/L,一度曾考虑为“红细胞增多症”,经用桃核承气加味,面红退,血红蛋白降至131g/L,血脂亦趋正常,颇符“血实者决之”之义。

例5:浦某 女 47岁

初诊:素有心肌炎病史,常感胸闷且痛,三月来头晕而痛,两颧潮红,烦躁易怒,居经三月,两少腹不适,便艰,测血压165/95mmHg,脉细弦,苔薄腻。天癸将绝,冲任无权,阴阳失调。拟调补冲任,活血通经。

处方:仙茅15g,仙灵脾15g,黄柏9g,当归9g,巴戟天9g,怀牛膝9g,桃仁9g,锁阳9g,生紫菀9g,益母草30g,知母9g。7帖

二诊:上方出入治疗两周,诸症随安,血压稳定,月事得行。

奇经的冲任二脉,冲脉主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与肝肾也密切攸关。冲任无权可致肝阳上亢,甚则肾阳亦衰而成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上扰之证。本案年近七七,天癸将绝,冲任失调,肝肾阴亏,肝火偏亢,气血上冲而见头晕痛,面色潮红,心情烦躁,气血不畅,瘀阻胞宫而见少腹不适,居经不行,以二仙汤调补阴阳辅以活血通脉最为合拍。

论治高血压,有热者泄之,有火者发之,多以活血软坚收功。冲任失调则非二仙汤莫属,此案则已能反映颜老诊治本病之常矣。6.中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