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创意写作书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3:07:01

点击下载

作者:诺亚·卢克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创意写作书系)

写好前五页——出版人眼中的好作品(创意写作书系)试读:

前言

抵制写作指南类书籍的人不在少数,我也是其中一个。为艺术立法是愚不可及的笑谈。绝大多数实至名归的大艺术家都不惮于打破一切常规,而这才是其过人之处。假如贝多芬墨守成规而不是听从灵感的召唤,他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假如梵高不打破常规,他的画作又能价值几何?

或许也没有什么常规可以保证你写出优秀的作品,然而能保证你写出拙劣作品的常规却是存在的。简单地说,本书关注的焦点正是下面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识别出拙劣的文字,从而避免写出这样的东西?这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让大家饱受折磨,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品也概莫能外。我们只要把前前后后考虑一遍,把那些不要做的事情仔细分析一下,让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轻松发现作品中的这类毛病;接下来,我们还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题,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学苦练,你就能跨越这道鸿沟,知道有所不为即有所为的道理。这个办法未必能保证你会拥有这样的觉悟,不过假如你幸而确有领悟,那么你至少也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为从终极意义上说,能教会你写作方法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大家往往羞于承认下面这件事情,即当一个稿件放在你眼前的时候,往往只需读完五页就会马上作出放下不读的决定,哪里管它是作者主动投来的普通稿件,还是福克纳的鸿篇巨制。不过,审稿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假如你知道这部书拥有“经典”的名号,大多数人就会继续读下去,在作者的盛名之下你必须坚持读完,以便维持这种先入之见,因为假如你不慎看走了眼,眨眼之间就给一部优秀作品草草地宣判了死刑,难免会给别人留下有眼不识泰山的恶劣印象。然而在读完第五页之后,心里早已暗自作出了裁决,而且十之八九这个裁决是不容变更的最终裁定。这种情形跟下面的情形并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人走进博物馆,面对梵高的画作他只是瞟了一眼就转身离去了。批评家肯定会嘲笑这个人,说他是一个大傻瓜。可是艺术终归是艺术,每个人都有权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别人用质疑的眼神瞪他一秒钟还是一年。

说真的,人们是否可以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将一件艺术品判定死刑?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给辩论家和批评家去解决。一言以蔽之,本书关注的焦点是要大家明白另一个问题,即我们要判断一件艺术品在基本技艺方面是否足够高超之前,首先判断一下:它是否值得大家严肃认真地作一次艺术评估?这种判断不同于一个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并对梵高的画作或者伦布兰特的画作作出判断。这就像你参观一所小学举办的学生画展,你要判断的是相对而言哪些学生的习作表现出了更多样的绘画技巧。艺术评估则是另一码事,它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主观判断,大体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此本书要谦虚谨慎,宁可把目标定得低一点,判断的标准要更加简单一些。这就好比电影公司雇来审稿人对两大摞的稿件进行初次评阅,其中一摞稿件应该读到第五页之后,而另一摞则不必读完五页。如今,在100份主动投来的稿件中就有99份稿件都属于后一摞。本书将告诉你其中的缘由。

很多专业的文学经纪人和图书编辑听说了这本书的书名之后,就抓住我的胳膊,盯着我的眼睛,诚心诚意地说:谢谢你。可以看出他们眼里压抑已久的失落感,他们本想跟好多编剧说好多事情,但是他们却没有机会说这些话。过去几年,我草草看过数千本作者邮寄过来的稿件。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尝到这种失落的滋味,因为难以置信的是,所有这些剧本所犯的错误竟然惊人的一致。从得克萨斯到俄克拉何马到加利福尼亚到英国到土耳其再到日本,全球各地的作者都居然在犯同样的错误。单单最近这几年,经我评阅的剧本就有1万本之多,慢慢地我就能把这些错误分门别类了。最后,我终于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稿件评审标准,按照这个待查项目表逐一给作者退稿。这就是《写好前五页》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要把自己的标准公之于众。

尽管这本书名叫“写好前五页”,但是它探讨的问题其实并不仅限于稿件的前五页。毋宁说,它假设的情况是:通过细读几页书稿,尤其是前面几页,只要读得够细,你就能为整个稿件下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假如你在第一页发现了一句多余的对白,那么依此类推,在后面的每一页你都可以找到一句多余的对白。这个假设并不是异想天开的凭空捏造。你可以想一想其他艺术门类的情况,就拿音乐来说吧,只要听五分钟,你就应该能够判断出这个音乐家的技术水平。音乐大师甚至对此都不屑一顾,他们说自己可以在五秒之内判断出一位同行的演奏水平,根本用不了五分钟。音乐大师通过刻苦的训练和耐心的学习已经把耳朵培养得足够敏锐,只消片刻就能作出基本的判断。本书将教会你掌握这个层层推进的判断尺度,这样你就可以练就敏锐的听力,从而作出瞬间的评判了,无论你判断的对象是自己的作品还是别人的作品。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不应该取名“写好前五页”而应该叫“写好前五句”了。

经纪人和编辑审读稿件绝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欣赏活动,他们阅读的唯一目的是把整整一摞稿子全都读上一遍,其着眼点就是如何把一个稿件否决掉。请你相信我,为了尽可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否决稿件的机会,他们真可谓是挖空心思,其阅读之详尽到了每个字都不放过的程度。因此我刻意调整了本书的章节目次,这个次序正是我寻找否决稿件的理由时采用的顺序。你会发现,本书和其他许多有关写作的同类图书有所不同,它真正采取了经纪人或者编辑的视角,它真正是在战壕这一边的人写出来的书。

另外,我也希望本书可以对图书出版业的人士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出版这个行当与其他行当不同,它并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文凭,尤其是当今社会,许多新入行的出版业者要么是刚刚大学毕业,要么是从相关的媒体转行进来的。即便前途无量的经纪人或者编辑本身知道如何评估一个稿件,即便他们有那么一点儿“感觉”,但是大多数人除了含含糊糊地说一句“这个稿子我不感兴趣”之类的话外,其实并不能清楚阐明自己退稿的理由。对于这些人而言,明白自己这样做的准确原因而且头头是道地把理由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本书能帮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然,每个人根据经验提炼出的退稿程序各有特色,各人反感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因此本书无意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不过本书的19章基本上详尽地覆盖了稿件评估工作的一切基本点。

出版行业的年轻一代还必须牢记一点,即有的稿件虽说前五页写得很糟糕,然而后面的内容却相当精彩(反之亦然)。因此他们不应该一味株守本书制定的审稿尺度,同时还应该使用我所说的“三次检验”的方法,即假如前五页看上去很糟糕,那么你可以随便从稿件的中间部分再挑出一部分进行抽检,最后在临近稿件的结尾处再抽检一次。 (三次抽检都凑巧检到稿件的瑕疵部位的概率极低。)尤其是当你第一次作稿件评审的时候,使用这个方法还是相当稳妥的,以后你要继续使用这个方法,直到你感觉在审稿过程中自信心大增为止。

话说回来,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群体还是稿件的作者。因此除了一些笼统的判断标准之外,本书还希望深入研究一下稿件写作背后的基本技巧和构思过程。本书的创作初衷并非仅仅在于帮助刚刚入行的作者,而且也包括经验丰富的作者。因此它既可以当作一本通俗读物,也可以当作一本写作参考书和写作实务指南。本书要完成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写作新手,也不只是为了让作者顺利写出前五页。写作需要作者拥有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因此即便你注意到了写作的方方面面,依然还有一些你可能一时疏忽的东西,你仍然需要某种工具书不断提醒自己。这本书里有许多建议,有些建议是你早晚会用得着的,有些建议可能是你并不认可的。文字写作和其他艺术创作活动一样,其本质都是主观的。我只能说哪怕你读完本书之后只能得到一点启发,哪怕它能给你的写作带来的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益处,那么本书也算是物有所值了。写作之路上的重重挫折令人沮丧,无论你参加研修班、会议、论坛,抑或是写书或文章,但凡能有一得,皆可欣慰,这个有益的原则你要切实牢记。

本书与其他绝大多数写作指南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这本书面向的读者不仅包括虚构文学作家,也包括非虚构文学作家;不仅包括新闻记者,也包括诗人。虽说书中有些话题肯定和某类作家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不过其中的原理却是旨在适用于更广大的写作群体,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写作形式。这就能给你阅读本书时带来趣味性。由于电影编剧原则上必须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点,新闻记者必须捕捉人物的对话,诗人必须紧扣语言的韵律,因此当他们尝试自己无法回避的一些创作原则时,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艺术家从来都需要出人意料地使用一些并非中规中矩的东西才能打破常规,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

一想到自己是个大作家,或许你就会觉得很不自在。在刚刚从事文学写作的作者中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往往一听见“大作家”这个名头儿就唯恐避之而不及,坚持说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作家,不过因为脑子里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所以才写了一些东西而已。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即如果你想以“大作家”自居,你就必须拥有多年的创作经验。社会公众普遍相信,大文豪往往穿黑色的衣服,胡子拉碴,病怏怏的,在纽约的东村附近出没,动辄口吐妙语警句,吓得小孩子乱跑;或者一个死去的白人男性穿着三件套西装,一脸高贵,嘴里叼着烟斗,长髯飘飘的模样。另外,这跟年龄也没有任何关系。 (我自己就见到过几个20岁的年轻作家,他们勤奋笔耕的历史也不过五年而已,却已经跻身于优秀作家的行列;我也见过几个作家虽然已经年满60岁,但从事写作才一两年而已,60岁了依然还是业余作者。当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一年”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作家一天要创作十小时,有的作家每周爬格子的时间才不过几分钟,前者的“一年”相当于后者的“十年”。)只要你有意加入作家这个圈子,只要你写出一两句话也可以自称作家,正如你在画布上画上一笔你也能算是个画家,或者奏出一个音符就可以称为音乐家那样简单。

成为作家表面看似容易,实行起来却真的很难,因为要想在创作领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要想把写作水平提高到极致,首先你需要的就是信心。你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信心才能扎扎实实地跨进这个创造性的王国。面对浩如烟海的伟大经典,要想创造出能够脱颖而出的新经典也确实是让人怵头的挑战。如果想让自己的作品在书架上能够跟但丁、福克纳的经典著作平起平坐,这简直是妄自尊大的狂想。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文学巨匠在世的时候没准儿也曾有过这种感觉。我们读的东西越多,吸收的信息量越大,我们就越有义务不要让自己屈服于大约300年前莎士比亚所描述的那种困境:“艺术被权威巨匠唬得瞠目结舌。”

当然,增强信心只是第一步。掌握写作这门技艺还需要勤学苦练。写作的艺术不可能得自别人传授,但写作的技巧是可以传授的。没有哪个人能够教你如何打开灵感的水龙头,如何收获灵光的想象和敏捷的文思,不过人们能够教会你把自己的话说清楚,用最清晰、最有力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倘使没有记录愿景的技术手段,纵有愿景也只是徒劳无益。

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诸如伟大的写家这种人物,世上有的只是伟大的改写家。正如你曾经听人说过的那样,写作的百分之九十是改写。假如有些经典著作的第一稿得以流传至今,你就会发现许多都是很糟糕的。这个改写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还得有赖于编辑加工,而编辑加工的技术是可以传授的。因此姑且不论灵感,单就写作的技法而言,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别人教给你的。即便是最伟大的作家也必须有老师领进门才行,难道当他们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写作了吗?

作为一名编辑,你和普通读者看待一本书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你不应该满足于享受,而应该感觉自己在努力工作,你的脑袋应该开足马力,让机器轰隆轰隆地转动起来。你应该时刻警惕错误的东西,注意可能让自己独树一帜的地方。只有当你把这本书完完整整地写出来之后你才可以喘一口气,不过即便这时候你还不能喘一口气,因为往往书稿告竣三天之后的半夜里你还会突然惊醒,想起某某页上你还应该再添上一个逗号。编辑唯一可以真正歇口气的时候是当自己编的书被装订成册之后。但即便这时候,他还是不得安生。

当一名编辑审阅稿件的时候,他不只是在阅读,而是在把句子拆解成若干部分,苦心思索前半句和后半句是否应该颠倒过来,是否中间的部分应该跟前半句调换一下位置。更优秀的编辑心里考虑的是:整句整句的内容是否能在段落内部调整一下位置。伟大的编辑能把完整的段落甚至完整的页面内容都记在脑子里,他们担心的是这些内容能否调整一下位置,取得最佳的效果。真正伟大的编辑把整部书都记在脑子里,灵活机动地掂量着如何把每一个词调整到书中的某个地方。即便跨越300页,他们依然能记得文字前后唱和的回音。如果他们是专家级的,他们能够在脑子里同时储存十部这样的稿子。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尽可以在一年之后打电话给他们,询问其中某处细节,即便在读完你的稿件之后又读了5000部稿件,他们仍然能够马上回想起你的稿件。

大师级的编辑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对于艺术的精通程度必须臻于此境方可。他们不仅能履行伟大的编辑的一切职责,还能把自己脑子里的某个想法注入一个稿件中去,给予作者高屋建瓴的指导,让作者明白从艺术方面考虑某个场景是否应该全部砍掉,稿件的前50页是否确实应该全部删去,书的结尾是否过于突兀生硬,人物形象是否塑造得不够鲜明。他们永远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或者为了编辑而编辑,而是像一位伟大的编辑那样,自己化身为变色龙,把稿件消化吸收,让稿件在自己体内生长,然后他就能够建议作者为了文本自身的缘故而作出相应的修改。就像伟大的书法大师大笔一挥就能创作出价值连城的书法作品那样,大师级的编辑不必大刀阔斧,他们只需用一个词就能将一部完整的书稿点石成金。

不过,即便你变成了大师级的编辑,你手下仍然需要有一群敏锐的审稿人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新鲜的视角。这是我在本书中多次反复阐明的观点,所以你最好现在就能完整地掌握。这些审稿人的感觉要么跟你的保持一致,要么跟你的存在分歧。最好是两类审稿人都有,不过前提条件是他们应该是支持你的、诚实的、有批判精神的人,同时他们还要时时刻刻给你鼓励。即便最老练的作家也不能把自己的错误全都一网打尽,即便他们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仍然不能够作出中立的判断。外部的审稿人可以看到作者无法看到的东西。哪怕他们的审阅仅仅能帮你修正一个用词,这也是值得的。

通过勤于创作、努力修炼,写作的技艺是可以精通的。

尊敬的先生:

大稿已拜读一遍,不由得大喜过望。遂以八辈祖宗誓:大作精湛称一绝,史无齐驱并世无。若将大稿付梓,唯恐来日方长他稿并肩无望,辜负读者厚望,有损出版社令誉。窃思贵稿世所罕见,唯恐万载之内难冀再得他稿媲美。故:虽大作如日中天,我等宜坚决退稿。不到之处,万望海涵,渎职在我,切勿自责。——某某出版社一家中国出版社的退稿信,摘自路易斯·祖科夫斯基所著的A第一部分初级问题

很多作者都舍得花时间设计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但他们似乎并不明白,假如他们的作品连开头都没有写好,假如他们的文字功夫都没有达到普通水准,那么压根儿就没有人会把他们写的故事情节看在眼里。

经纪人和编辑往往不看故事梗概和情节提纲;相反,他们往往会跳过这一部分,直接从实际写成的正文开始读起。假如正文写得好,大家才会回过头来,看看故事大纲到底写得怎么样。如若不然,这个稿子就被直接扔进了废纸篓,也就永远没有人看其情节梗概了。我们必须牢记,优秀的作家根本用不着什么情节就可以写出令人击节称赏的作品来。为了突出强调情节之微不足道(虽说这有点儿感情用事),我在本书中还是有意删除了专门讨论故事情节的一章。

因此我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词法和写作技法,这本书开门见山就要讨论可以在文章预审阶段发现的毛病。第1章递交书稿

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请不要和编辑或者经纪人联络。这会儿,他们要和其他同仁共进午餐。午餐之前也不要打搅他们,因为这会儿他们刚刚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午3点到4点之间也不要跟他们联络,因为刚刚吃过午餐他们得消消食儿,还得给那些午餐期间打进电话的人回电话。5点之后打电话也不行,因为这会儿正是好莱坞的交际活动刚开始活跃的时候,也是他们下班的时候。所以说,假如你实在非得跟他们联络不可,那么就在4点半准时给他们打电话好了。

说来说去,本书关注的是创作活动而不是出版业务,因此开门见山就谈论“递交书稿”的内容似显唐突冒昧,并且这种事情在艺术创作领域几乎是不足挂齿的(我原本并没有打算把它也写进来)。不过既然本书的主旨在于制定出一套判断是否退稿的标准,要是不把它写进来就是不务正业了,而且不把它放在最前面也不妥。在审稿过程中,经纪人或者编辑难免要先看看书稿投递时的外观状况,看看有没有外行的信号,然后才会进入内容审阅阶段。因此,权且把这一章当作一个例外吧。

令人惋惜的是,一些琐碎而且容易完善的外观细节可能决定整部书稿的成败,这些因素可以让审稿人看上一眼就将之拒于千里之外。不过另一方面,见微知著,小小的瑕疵足以让明察秋毫的审稿人产生一个确凿的总体印象:这些错误可以说明作者的态度不认真,思路不严谨,对于行业标准他要么是一无所知,要么是公然蔑视;这还可以说明作者连最起码的调查研究工作都没有做,也不在乎作品拿不拿得出手。一般说来,如果作者连稿件投递这道手续都如此草率马虎,他的作品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位作者提出了修改意见,随后收到了她的最后定稿。我一直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部书稿,可是当它放到我面前的时候,连格式都不符合标准,不禁让我大失所望。书稿是用点阵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不仅难以认读而且错误连篇,甚至连页码也有错误。我要求她修改这些错误,把书稿的排版格式弄得正规一些。但是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她居然断然回绝了我的好意。她说,因为缺钱她甚至把电脑都拿到当铺典当了,自己手头上既没有保留磁盘也没有纸稿。我手头的那个差点儿扔掉的稿子居然是世上仅存的孤本!由于这位作者已经有多年的创作经验,我质问她为什么不把书稿弄得漂亮一些。她回答说,对于业内所谓的“标准格式”自己心知肚明,不过她藐视这些标准,因为她的前三部书稿的格式也一样不大讲究,不也都卖出去了吗?显然,这件事情强化了她对于业内标准的蔑视态度。我为她开了一次罕有的先例,把这部书稿原封不动地提交上去。结果,这部书稿没有卖出去。

你总能发现有些作家或者更广泛的各种艺术家,他们对于“业内标准”的建议有一种固有的蔑视。他们会说,好些稿子尽管外观不合规范却仍然能够热卖。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确实有这样的人,包括有些演员,他们无须试镜就能拿到想要扮演的角色;有些歌唱家无须提交歌曲样带就可以直接录制唱片。切不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就认为自己也不必遵守行业规范。作为作者你前面还有许多障碍、许多地方需要你坚持自己的原则,切不可因为稿件格式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让人家不把你当回事。经纪人和编辑可不会把一个回避行业标准的人看作是独一无二或者不同凡响,他们只会把他看作刺儿头,不理会他们的殷切期望。因此要用作品表现你的创新精神,而不要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字体做到这一点。稿件外观

在动手写作之前,我们要了解审稿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对你的作品作出评判的,这很重要。不管你乐不乐意,书稿能否受到重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身份。假如是大作家斯蒂芬·金的小说新作,代理人肯定连正打着的电话都要撂下,马上开始阅读。相反,假如小说的作者名不见经传,稿子就会跟痴男怨女的言情类小说搁在一堆,甚至要等半年之后才会有人翻上一翻。更重要的是,经纪人自打翻开大腕儿的书稿那一刻起就像看情人一样看好它,积极地寻找理由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是好的,甚至连书稿中的错别字都会视而不见。然而不知名的作者的小说稿一般是由实习生审阅的,实习生往往性情急躁而且操劳过度,巴不得赶快找出小说稿中最细微的小毛病,然后心安理得地把稿子扔到一边,接着读下面的5000部稿件。

你能拿他怎么办,谁叫你不是斯蒂芬·金呢?不过你也能做些实事,帮自己的作品争取稍好一点儿的待遇,而不至于被扔进废纸篓里,或者在这个废纸篓里争取稍好一点的阅读待遇。这些实事包括:

1.多花点时间搞好前期的研究工作。一个原本前途无量的作者遭到退稿的头号原因是他联系的经纪人或者编辑并不适合自己的作品。这个道理听起来很明显,不过让我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好多作者耗费多年的心血辛辛苦苦写出书稿,而在给自己挑选经纪人或者编辑的时候却仅仅只花几分钟时间!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哪位作者寻找经纪人或者编辑的时间跟他搞创作的时间一样多。

当然这也可以谅解,毕竟作者哪能这么容易就知道哪个经纪人合适、哪个不合适。出版行业素来以口风紧著称,即便你找到了符合作品的绝佳人选,这也会成为对你不利的因素。有时候,正是因为某个经纪人或者编辑已经成功地卖出(或者买进)了一部跟你的作品类似的书稿,所以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买进一部类似的作品。不过,心里有谱儿的猜测也比盲目的瞎猜要好一些。把你能使的十八般兵器都用上好了:查阅一下类似书籍,记下作者的致谢名单;尽量多读几本作家指南,互相对比参照一下;问一问懂行的人。只要花点儿时间、费点儿力气,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精神上不要有压力,你不必感觉自己非得咨询20~30个经纪人,咨询两三个足矣。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仔细甄别,找到更有责任心的经纪人。

2.让经纪人或者编辑知道你与他们联系的具体原因。既然你已经作过研究,那么现在你的研究成果就能派上用场了。大多数作者只会简单地跟经纪人说:“我在某某指南里看到你从事‘小说’类书稿的经纪业务,因此我就奔你来了。”这是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并不会给经纪人留下深刻印象。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你要使用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成果。获得经纪人青睐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趁热打铁地告诉他,你注意到他代理了某一部书稿,而你的书稿跟那本书很相似。看到你费心费力研究,经纪人自然会欣赏你。他会感觉你投稿给他是投其所好,而不是随便地广撒网、碰运气。作为回报,他会对你另眼相看,格外用心。当然,最好的接洽办法还是通过朋友推荐,虽说不是所有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位作者的来信,他在信中提到了一本由我代理的小说,而且吹嘘说自己的小说跟那本小说非常相似。由于他肯下工夫了解情况,我深受感动,他的小说我马上就读了。不过,结果我发现他的小说却是一部商业恐怖小说,跟他提到的那本小说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类型。显然,他知道我卖出了那本小说,但是他根本没有费神去看看自己的小说和那本有没有相似之处!不要为了查阅图书而博览群书,前提条件是这些书真正符合你的需要。

3.与经纪人和编辑联系时要格外细心。很多经纪人在接收邮件的时候会先看看邮寄的地址。如果他们看不清楚邮件上面的地址,那么一连数周或者数月他们都不大可能拆开这种邮件,更别提阅读书稿。普通编辑的要求甚至更加苛刻:见到这种邮件,绝大多数编辑连看都不看就直接退稿了事,再附上一封短笺,声明不是由经纪人经手投递的稿件他们一概不予考虑。

作者有两个办法可以绕过这个难关。第一个办法是只寄一封仅有一张纸的短笺,并附上写明自己地址并贴好邮资的信封。薄薄的信件人们往往会拆开看看,而厚厚的信件往往遭到收件人的冷遇或者怠慢。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审稿人需要每天阅读因而精神压力很大,一想到要拆开信封、翻阅长篇稿件就会感到头疼。

第二个办法是用快递邮寄(或者通过其他要求收件人在回执上签字的投递方式),而不要使用平信邮递稿件。宁可花费11美元的快递费,也不能使用32美分的平邮。如果稿件是通过联邦快递送来的,那么收件人就得签收邮件,因而通常当场就要拆开邮件瞅上一眼。虽说这并不能保证稿件就会有人读,甚至可能收件人还会因此恼羞成怒,但是他们至少会知道这个稿件的存在。同时,他们也有可能会读得更仔细,因为他们知道你对待这个稿子的态度很认真,所以你才肯在投递上面花大价钱。经纪人可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愚蠢:既然作者肯多花钱跟他们联系,而且对他们又仔细研究,再加上作者肯花钱快速地把稿子投递过来,这给他们发出的信号是:作者真的很关心这部书稿,他还没有把这部作品邮寄给满世界的出版业同人过目。这种先声夺人的做法让对方倾向于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你的稿件。

你的时间价值几何?每小时5美元? 10美元? 20美元?还是100美元?为了写作书稿你投入的时间又得有几百个小时呢?既然如此,我们就得从投入方面想一想,你完成这部书稿付出了多少时间成本?姑且不说纸张、打印机墨盒、复印费、文具用品、硬件设备,你的成本很可能也得有几十万美元吧!或者,你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和其他艺术家相比,作家的花销要少得多。画家购买画布和颜料要花费几千美元,音乐家购买乐器要花上几千美元,而且还得再花几千美元录制样片。作家主要需要哪些设备呢?不过电脑(无论如何,如今人人都缺不了这东西)和一点儿想象力而已。我并不建议你在其他地方多花钱,不过我强烈建议你多花点儿钱把投递稿件这件事情做好。这条建议的初衷并非提倡奢侈浪费,而是提倡在表现个人品质方面多花点儿心思、多花点儿钱。排版格式

好吧,你已经寄出了自己的咨询信函,你也收到了经纪人或者编辑的约稿信,他们请你把书稿的前5页(或者前10页,或者前50页)邮递过来。那么,现在我们就要谈谈有关稿件外观的事情。甚至在经纪人或者编辑审视作品的内容之前,他们仍然有可能对你的稿件产生偏见,或者干脆把稿件打入冷宫。让我们看看哪些事项可能影响别人阅读你的稿件的吧:

●纸张。你的稿子应该打印在标准尺寸、标准重量的A4白色打印纸上面(不要用高光纸),而且应该单面打印。可能让你给对方留下不够专业的印象的负面因素有:纸张有污损、撕破或者外观有破损的地方,稿件是用穿孔机打出三个孔后装订起来的(从编剧转行的小说家常常会犯这个错误,因为这是电影剧本的标准装订方式,但是书稿不是这样的),纸张采用法律文书的尺寸(或者其他罕用的尺寸),纸张是彩色的(包括米色的或者带底纹的纸张),纸张太薄或者太厚(比如履历表用纸),纸张是双面打印的。最后还有一个最普遍的情况,即纸张有破损的现象。看到这种情况,经纪人和编辑都会非常敏感,他们甚至会寻找最细微的迹象,看看这部书稿有没有别人读过的痕迹。能够进入审稿阶段的稿子其外观往往都是符合书稿格式的,甚至装订得十分整齐,而且一眼看上去都是崭新的。不过,细看之下我还是有可能发现页角处有非常细微的折痕(或者页面边缘处有痕迹),这样我就明白自己面前这个书稿之前已经有人读过了(因此这是别人退回的稿子)。我马上就对它产生了消极的偏见。事实就是这样。你多年勤奋笔耕的成果就因为这样微不足道的细节给糟蹋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一本磨损得特别厉害的书稿,稿子上面满是污迹,而且纸质非常脆,翻页的时候居然还发出哧哧啦啦的杂音。这让我吃惊不小,作者哪能这么粗心大意呢?我马上就想写退稿信了,这时我猛然看到书稿的页角还贴了一张短笺,为稿件的糟糕状况而道歉,并且解释了其中的缘由。原来,这位作者当时正在监狱服刑,所以他没有办法制作新的书稿。所以凡事也都有个例外,而我们干出版这一行的人也一定不要太摆架子。有时我们也必须妥协一下,打破常规,不必株守自己的原则。自然,作者给编辑营造出“先声夺人的好感”并不意味着编辑就得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于那份残破的书稿我也回信提出了修改建议。不过如果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何必要冒减少成功机会的风险呢?

●字体字号。正文应该使用黑色油墨打印,使用12磅字。下面是几件可能让你遭到退稿的情况:字号太大(看上去不正常)或者太小(这种情况更糟糕,不易认读,你要知道,这些人的审稿任务非常艰巨,所以千万不要给他们不易认读的稿件),鉴于12磅字因机器型号不同而有所差异,假如你无法确定打印出来的字号大小,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字号稍微大一些,也不要使用比标准字号小的字号;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有些作者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是为了突出强调这部分内容,不过这只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麻烦);稿件上触目所及的全是黑体字、下划线、大写、斜体字(格式杂乱如此足以把经纪人逼疯!这种书稿让人看一眼就够了,压根儿就不会再往下读了);文字采用打字机格式,有白边、页边空白和露头线的切边标记,仿佛待会儿还要再打印似的;字迹太模糊,或者太黑,或者是用马上要报废的墨盒打印的;文字是用点阵式打印机打印的。今天,绝大多数作者都使用喷墨打印机或者激光打印机。我强烈建议你购买一台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点阵打印机早已过时了,况且现在买一台激光打印机花费也不多。这也是我建议你要做的一项投资。

●行间距。书稿应该采用双倍行距,页面四周的边白应该是一英寸。新起的段落应该像对话部分一样缩进两格。我还要建议你每次新起一章的时候要从页面中间开始(从页面一半开始新的一章能让人翻阅的时候产生速度更快的错觉)。下面几种典型现象表明作者是业余的:书稿要么是单倍行距、1.5倍行距,要么是两倍行距以上;段与段之间也画分割线(这是常见的毛病);页面边距不到1英寸(虽说不少出版业同人感觉读这种稿子很费工夫,但我并不介意空白稍微大一些,这样方便阅读);段落或者对话起头的首行不缩进,或者缩进的距离不符合“Tab”键的标准缩进距离。业余作者不明白,在经纪人审稿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书稿的外观整洁与否给他们的感觉大不一样。漂亮的书稿是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的,字迹清晰,字体漂亮,易于认读,行距够大。仅仅因为书稿观感不雅、阅读不便这些细节而令书稿难以卒读的情形到底发生过多少次,我数都数不清了。

●其他因素。另外还有几种炫才耀己的地方也可能让作者的业余身份暴露无遗:页面上到处都是艺术字或者插图(从书稿卖给出版社到装订成册之前这段时间,假如你真的需要艺术字或者插图,你可以把这项工作交给编辑处理。出版社往往无论如何也会使用自己的插图设计人员而不希望作者越俎代庖,自行设计插图);许多作者在第一页或者标题页写上“授权”文字,其实他们对于相关权利事宜一概不知,他们只管给书稿盖上橡皮戳,因为这好像很时髦。实际上,当他们把书稿提交给经纪人或者编辑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把一切权利都授予了对方(少数情形除外)。还有一种就是我所说的“妄想狂患者”的手稿,每页都盖着“版权所有”或者“? ”或者“绝密文件”的戳子。经纪人和编辑是不会剽窃你的构思的,他们担忧的情况多着呢。我本人也是一位作者,我从来不担心经纪人或者编辑剽窃我的思想,因为剽窃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即便他们真的起了这个邪念,他们也得另外再找一家出版社才行。这又谈何容易!白璧微瑕

即便书稿的格式是完美的,还有一些零星小事会导致书稿刚刚进入审读阶段就被搁置下来。也许,问号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十之八九是因为问号的用法错误,尤其是因为问号出现的时机过早或者用得过于频繁。通常我们只需发现有一处此类错误,就足以把这部书稿放下(假如一部书稿处处都有这种错误,那就更不用提了)。感叹号也是同理。括号亦然,只是错误的严重程度较轻。不过括号的误用修改起来相对容易,只有在括号误用过多的情况下,后果才会比较严重。

此外,还有一些文本方面的小毛病,虽不能证明你是业余作者,却能马上引起审稿人的反感。其中包括:装蒜卖弄,比如洋话连篇或者频繁地使用俏皮话,或者不恰当地使用华丽的辞藻;粗鲁的或者粗俗的语言或者画面;血腥的场面和色情描写;最常见的则是使用陈词滥调。下面这种书稿我也数不清了:作者要么开门见山就使用陈词滥调,要么在第一页就来一两句老生常谈。这种情形几乎总是明确说明,作者的感知能力平庸迟钝,稿件很可能马上会被退回。

现在,你呈送的书稿已经做到完美了,有人读你的作品了。然后你出现在聚光灯下,施展拳脚的时候终于到来了。现在,我们该看看你的作品正文了,看看你能否顺利熬过前五页这一关……第2章形容词与副词

可以从许多方面剖析一个故事,要么是人物动机的充分性,要么是模仿生活的真实可信性,抑或是正统的宗教信仰,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只要这个故事能够被完全肢解净尽,那么在严肃的小说家看来,这个故事就还算不上包孕万有,不足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它的创作过程中。这并不是说他不必关注动机的充分性、指称的精确性,或者精神信仰的正确性。他确实很关注这些因素,不过他之所以顾及这些因素的唯一原因只能是:除非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潜力并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否则他自己的故事就无法显露出意义的曙光。——摘自弗兰纳里·奥康纳1957年的一次演讲

限定词:起限定作用的词。

形容词:用来限定名词的词。比如说,在“智慧的统治者”这个词组中, “智慧的”就是形容词。

副词:用来限定动词的词。比如说,在“他飞快地跑着”这句话中, “飞快地”就是副词。

通过初步审查之后,拒绝一部书稿最快捷、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寻找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过多或者使用错误的地方。很多初出茅庐的作者以为堆砌形容词和副词就可以烘托名词和动词的活力。假如他们把某一天的天气描述为“炎热的、干燥的、晴朗的而且灰尘漫天的一天”,他们就会以为可以把这一天描写得更加生动逼真。然而,正确的做法几乎总是恰恰相反。

为什么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稿件一般都是不能采用的呢?下面我列举其中六个原因加以说明:

1.用得越多,效果越小。当作者使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或者副词的时候,它们的效果就会互相抵消。当读者读到这个被修饰的名词或者动词的时候,读者的脑海里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留存这一连串限定词的全部印象。

2.当作者把所有细节都灌输给读者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贬低读者的智力。这个做法假定的条件是,读者本人压根儿没有任何想象力可言(作为读者,我们总要把自己联想到的许多细节线索贡献出来。无论作者如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描写某辆“汽车”的模样,读者还是会用自己心目中汽车的形象代替作者笔下的汽车形象)。

3.通常更好的做法是留下空白,逼迫读者不得不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这样一来读者就必须把文本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更能全心全意地参与到文本的创造活动中去。假如这个文本同时也是读者本人用心参与创作的作品,他是不会搁下它的。

4.过度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作者往往使用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词汇,大多是他们此前听到有人在同样的语境中使用过的,于是乎,流于俗套的恶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很少能在稿件中发现真正不同凡响的形容词和副词。

5.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形容词和副词往往还会削弱它们所限定的中心词。这就好比作者告诉读者说:“这个名词(或者动词)劲道不足,无法自立,所以我才要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副词)把它限定一下(或者强化一下)。”

6.假如一部作品使用的形容词和副词过多,自然就得多用逗号,这会拖阅读的后腿,其总体后果就是读者读起来速度非常缓慢,感觉非常不流畅。假如作者抽出时间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他们应该自己就能发现这样的毛病。

经纪人或者编辑一搭眼就能揪出那些大量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稿件,有时候甚至从最前面的几句话就能发现问题。具体方法就是:看看里面用的逗号或顿号是不是很多(一连串的形容词免不了要用逗号或顿号隔开)。他们或许还能发现一种情况,即作者甚至连逗号或顿号怎么使用都不知道。具体办法就是先直接把名词和动词找出来,然后再看看它们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形容词或者副词。解决方案

好消息是,过度使用形容词或者副词的稿件修改起来很容易。下面是一套可以迅速实施的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

●削减用量。奇妙的是,你只要通读自己的书稿(着眼于这个问题)并且砍掉大部分的形容词和副词,就可以提升你的文字水平。

至于具体要删除哪些东西,你可以留心三个地方:(1)多个形容词并用的地方。剔除所有形容词,只留一个。在决定保留哪个形容词的时候,问问自己哪个词是最强烈、最不同凡响的?问问自己,假如只能给这个名词或者动词加上一个修饰语,那么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通常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形容词或者副词的意义要比其他同类词是你更迫切表达的。)比如说,刚才例子里说“炎热的、干燥的、晴朗的而且灰尘漫天的一天”,或许你会认定描写这一天最重要的形容词是“晴朗的”。的确,缺了其他几个形容词,这个词组的意义会有一些损失。不过失去某种意义却有人读,难道不比根本没人读好吗?(2)找出所有普普通通的或者俗套的形容词(比如说“炎热的”),然后把它们砍掉。(3)另外寻找不同凡响的名词或者动词进行替换。假如这些词已经足够强烈,就不必用形容词或者副词进行额外限定了。

●把现有的形容词和副词用较不常用的词汇来代替。现在,你已经把多余的形容词和副词全都砍掉了,你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剩下的词语上来。很有可能,针对每个词你都能想出一个更不一般的、更出人意料的替代词。在较小的篇幅范围内,这种做法似乎不能产生让人刮目相看的效果,不过在更大的范围内这样做的效果就很明显了。在300页的稿子里随处可见俗不可耐的形容词和副词,累积起来这个稿子给人留下的印象就只能是平庸的。

●强化你的名词和动词,达到它们无须形容词和副词加以修饰的程度。你与其说“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男人”,不如干脆说“他是一个暴君”;你与其说“她是一个善良的、仁慈的女人”,不如干脆说“她是一个活菩萨”;你与其说“这是一场一泄如注的雨”,不如干脆说“这是一场暴雨”;你与其说“他在很快地跑”,不如干脆说“他在冲刺”。正如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形容词或者副词一样,同样的方法至少有时候能让你想出更强大的(或者更精确的)名词或动词,而这样的词压根儿就用不着形容词或者副词。在修改稿件的时候,想象你每剔除一个词就能得到100美元的奖励,那么仅仅通过加强主词这一条,你就可以剔除几十个形容词和副词,这会让稿子整体上紧凑得多。正如斯特伦克和怀特所说, “写文章要用名词和动词,不要用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构造强度不足以从一个紧凑的地方把一个松散无力、不甚精确的名词抠出来… …总的说来,是名词和动词而不是它们的修饰语赋予优秀的作品以力量和色彩。”

●有时候你可以用比喻(类比、明喻或隐喻)来替代形容词。你与其说“他把办公室打理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不如干脆说“他把办公室打理得像一条船一样”;你与其说“这人长得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膀大腰圆”,不如干脆说“他的体格就像熊一样壮硕”;你与其说“他大口吃东西,吃相一点儿也不优雅”,不如干脆说“他吃饭时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你当然不想把稿子里的每个形容词或者副词都用比喻来代替,不过偶尔这样效果很好,可以进一步削减形容词的数量,同时更多的直观形象也可以充实你的书稿。这样做还可以减少文字的绝对数量,读起来也更显紧凑。例子

囚车沿着崎岖颠簸的公路急速前行,有时很快地紧急地急转弯,避开那些正面撞向泥乎乎的挡风玻璃的又大又胖的飞虫。炎热、潮湿、憋闷的天气从打开的窗户里灌进滚滚热浪,让人们不得不用脏兮兮油腻腻的抹布擦拭满是汗水黏糊糊的额头,在脏兮兮的额头上留下了黑乎乎的印迹。罪犯正在迅速逃窜,在让人视力模糊的薄雾中越来越难以看清了。最后,他们把他拉到公路的左边,汽车急刹车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尖叫声。他们迅速地跳下车,飞快地跑向那辆加长的深色的破旧的卡迪拉克车。他们慢慢地掏出手电筒,明亮的光柱照向汽车里那些面色苍白困惑的大惊失色的人的脸上。一名警察掏出他那支大大的沉重的金属制的枪,高高地举过头顶,另外一名警察摸出光溜溜的银光闪闪的手铐,在汽车里面的人那警惕的恐惧的脸前面危险地晃动着。他们高声命令汽车里的人下车,汽车门慢慢地小心谨慎地打开了,发出吱吱声,咔嗒咔嗒地,还在不停地摇晃。

这段话有许多问题,不只是形容词和副词,但是我主要关注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问题。在有问题的地方下面画线,这些部分可以砍掉或者用更好的词语替换。在第一行中, “急速前行”可以用“疾驶”; “崎岖”和“颠簸”这两个词虽然略有差异,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删掉一个;如果汽车在公路上疾驶而且“急转弯”,我们就知道这肯定是“紧急地”,所以这个副词可以删掉;另外, “大”和“胖”表达的意思也一样,所以可以删掉一个(顺便说一下,最好把打在挡风玻璃上的“飞虫”换成某种具体的飞虫,在写作中越具体越好);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飞虫“撞向”挡风玻璃,肯定是从“正面”撞,所以这个副词可以删掉;而且如果这些飞虫正在撞向挡风玻璃,玻璃上面肯定是“泥乎乎的”,所以这个形容词可以砍掉;依此类推… …其余画线部分的删除理由是不言自明的,只有一处我要说一说。 “滚滚热浪”是老套的说法,并非真有必要,而且如果空气涌入汽车,那么我们就知道车窗是“打开的”。在第九行中, “面色苍白困惑的大惊失色的”,显然要么用“困惑的”,要么用“大惊失色的”,这两个词传达的意思大体上是一样的。不过“面色苍白”这个词呢,你可能会说,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里必须用两个形容词。也好,它们的意思确实不一样,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决定在那个时刻什么是更重要的:是要传达罪犯们是“面色苍白”,还是要说他们是“大惊失色的”。你不是总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都传达出来,但是最起码你的表达要更加紧凑,而且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是有效果的。让我们看看上面这个例子修改之后的情况:

囚车在颠簸的公路上疾驶,时而急转弯避开那些撞向挡风玻璃的大蝗虫。闷热的天气从车窗灌进来,让人们不得不用抹布擦拭额头,在额头上留下黑乎乎的印迹。罪犯正在逃脱,让人在薄雾中越来越难以看清了。

最后,他们超过了他,汽车急刹车时发出尖叫声。他们迅速跳下车,飞快地跑向那辆深色的卡迪拉克轿车。他们掏出手电筒,照在汽车里茫然无措的人的脸上。一名警察掏出手枪,举过头顶;另外一名警察摸出手铐,在那张恐惧的脸前面晃动着。他们高声命令汽车里的人下车,汽车门慢慢打开了,发出吱吱的声响。

这还算不上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手笔,其中的问题仍然有不少,不过至少,剔除了那么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这段话的可读性提高了。请注意,没有那些被删除掉的词语,作者的大致意思仍然表达出来了。

在昏暗的寒冷的狭小的监狱里,约翰感觉凄惨、气愤、伤心,没有人来探监。他来回踱步,紧紧地抓住长长的圆形铁窗栏杆。他想从又窄又小的栅栏缝隙中探出头去,可是这完全不可能。他大声叫喊着要人答话,但是他听到的回音全是隔壁囚犯的狂笑、讽刺、嘲弄的声音。他坐在长长的铁制的硌得难受的床上,以手抱头,歇斯底里地哭了起来,身体抽搐着,大汗直流。

这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这个段落是问题多多的,我们很难仅仅关注其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在第一行中, “昏暗的寒冷的狭小的”是三个独立的意思,只应保留一个。 “狭小的”这个词可以不要,因为不这样这还是监狱吗?因此就要在“昏暗的”和“寒冷的”之间选出一个词来。虽然这两个词都是俗套的,但是假如必须作出选择,我会选择“昏暗的”。因为寒冷的信息可以通过监狱的其他方面得到传达,比如说栅栏的铁条或者床或者地板。 (一般说来,当你纠结于哪个形容词要剔除的时候,浏览一下文本,看看你能不能在别处把其中一个意思传达出来。)对于“凄惨、气愤、伤心”这三个词,作者必须判断哪个词是最主要的感觉。其他画线部分的语病大多是不证自明的,不过我还要提一下第二行中的那个问题。 “来回”这个词是一个老套的修饰语,一般和形容词联用,通常可以砍掉(在前面的例子中,空气涌入的修饰语“滚滚”也是一例)。在第四行中,“隔壁”是一个不必要的修饰语,因为其他狱友难道还能待在别的地方吗?

在明亮晴朗的天空里出现了两只体型庞大肥壮的鸟,慢慢地在那只小的害怕的兔子上空盘旋。小兔子飞快地跑,勇敢地跳过小小的尖利的岩石,想要拼命跑回它的小洞中去。两只鸟凶猛地俯冲下来,用长长的尖利的爪子抓住了小兔子短短的白色的毛皮,然后骄傲地把它掠上了广阔的空旷的天空中。它们胜利地飞回家,其宽大的黑色的光滑的翅膀反射着炎热的午后阳光。

到此为止,你应该清楚地看到其中许多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错误。这些细微的错误有:第一行中的“慢慢地”就是一个完全可以砍掉的修饰语,假如鸟在盘旋,我们就知道这肯定是“慢慢地”。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并非所有用得不好的形容词或者副词都必须被替换下来,其中有一些应该完全砍掉,这永远是最可取的常规做法。第二行里的“勇敢地”说明作者没有给读者“疑罪从无”的好处,不允许他用想象力想象小兔子想要逃脱的情形。在最后一行, “炎热的”这个形容词丝毫无助于达成这个句子的目的。假如你由原路返回,你会看到这句话的主旨是说鸟的翅膀“反射着”阳光。因此假如要使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阳光的时候,就应该与“反射着”这个词有关,比如说“闪耀的”或者“明亮的”,而不是“炎热的”。本章练习

现在,你已经注意到形容词和副词出现问题的大致范围,你也知道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你也看到运用这些办法的一些实例。接下来,我要给你出几道练习题(在每一章结尾处,我都会出一些练习题)。这些练习并不限于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正如我们在应用实例中所做的那样),而是帮助你进一步从整体上改掉这一毛病。

这些练习你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跟一个同伴或者一个小组一起做,你可以在闲下来的时候做或者现在马上就做。唯一的要求是:在做完全部练习之后,再开始下一章的学习。

●把你的稿件第一页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都摘出来,然后把它们单列出来,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总共有多少个?然后大声朗读第一页的内容(不读形容词或副词),读起来感觉怎么样?读得更快了吧?剔除了这些形容词和副词,是否仍然表达出了你的主要意思呢?

●看看你摘出来的形容词和副词清单,其中有多少是平淡无奇或者俗不可耐的表达方式?把这些词划掉,然后在每个词旁边写上一个不太常见的替代词。现在回到第一页,把替代词插入其中。大声朗读一下,现在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

●把你的稿件第一页中的每个名词和动词都摘出来,然后把它们单列出来,这些名词和动词有多少个是常用语或者老套的词语?把这些词划掉,在每个词旁边写出一个不太常见的替代词。现在回到第一页,把替代词插入其中。大声朗读一下,现在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

●最后,把第一页全部重新改写一遍,但不可以使用任何形容词或者副词。看看这样一来你会如何不得不想出可以独立表意的名词和动词,而无须任何由形容词和副词提供的支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些改动有没有可以采纳的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