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古代兵计的精彩荟萃,军事谋略的宝贵遗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3:55:58

点击下载

作者:佚名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十六计(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古代兵计的精彩荟萃,军事谋略的宝贵遗产)

三十六计(全新精编精校修订)(国学大书院)(古代兵计的精彩荟萃,军事谋略的宝贵遗产)试读:

前 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人类的知识宝库里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传习久远、博大精深而又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便是宝库中的瑰奇。《三十六计》在众多的兵书中独树一帜、雄踞一流,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故古书中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追根溯源,“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全书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计谋中,每六个为一套。这六套依次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都有开始和结尾,顺序相接,作战谋略,尽在其中。所谓“三十六计”就是对战的策略,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计 瞒天过海:此计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法,主要用于战役的伪装。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就是把秘密之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战例,它主张对敌方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方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完满的成功,此乃转化敌我地位的迂回战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此计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去消灭自己的敌人,以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 以逸待劳

:这是一条养精蓄锐、以守为攻、使敌人疲劳的谋略。此计策说明强敌当前,不一定只用直接进攻的方法,而是积极防御,慢慢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由强变弱,再等待时机一举消灭敌人。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运用此计的关键是找准敌人遭遇困难、力量薄弱、无力还击的时机,趁机加以打击,这样就可以就势取胜。这也是乘危取利,攻其不备之策,也叫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之策。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就是故意制造假象,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然后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一举歼灭敌人。

第七计 无中生有:此计的妙处就在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使敌人判断失误,从而出其不意地把敌人击败。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达到目的之计谋。

第八计 暗度陈仓:此计是一种以迂为直、以明隐暗、以正隐奇的战术。就是以虚拟的正面攻击来迷惑敌人,当敌人集结力量固守时,又悄悄派出部队迂回到敌人后方,乘虚而入,使敌人因措手不及而战败。

第九计 隔岸观火:在敌人内部有矛盾时,我们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安静地等待敌人内讧,让他们互相仇恨,互相争斗,最后自取灭亡,这样我方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十计 笑里藏刀:“笑里藏刀”的意思是表面装出十分友好、充满诚意的样子,使对方信以为真、放松警惕,但实际上却暗中策划、积极准备,一有机会就立刻行动,使对方措手不及。此乃一种刚中柔外的伪装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此计用在兵法上,是说当战局发展到必然会有所损失时,就要放弃局部的利益来保全大局的利益。这也是丢卒保车、弃子争先之策。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这是一条乘敌之隙、补己之短的谋略。为了削弱敌人的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要善于利用敌方的弱点和失误,捕捉战机,眼疾手快,果断采取行动,顺手捞一把,以削弱敌人的力量。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此计是一条间接的侦察谋略。它提醒我们对有怀疑的事要了解清楚,等明了以后再行动,否则会一败涂地。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消亡的、不存在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作为一个军事计谋,则是说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看上去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也可加以利用,争取主动,扩大成果。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此计是一种调动敌人的策略,把“虎”调开,使敌人部署上出现漏洞,自己则乘虚而入,这样就可以轻易取得胜利。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在敌我交手时,如果逼得敌人走投无路,他就会反扑。而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反而会削弱他的气势,瓦解他的斗志。我方就可以寻找适当时机,征服敌人。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此计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引敌人入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本计认为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更快地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军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而溃。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此计是当两军对垒时,一方不直接针对敌人的锋芒与敌人抗衡。而是另想办法,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气势,这样就可以以弱胜强。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浑水摸鱼”意即乘乱取胜。中国古代军事家运用这一计策时,大都是先设法把“水”搅浑,然后利用敌人互相混战之机,把他们一一消灭掉。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留着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以实现我方战略目标的谋略。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此计是说对弱小的敌人要采取四面包围的策略,这样就可以全歼敌人。当然,这个计策如果运用得好,甚至可以围歼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此计是指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与远隔的敌人取得暂时的联合。等攻取了近敌之后,再一一击破远敌。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对于处在敌我两个强国中的弱国,当敌方逼迫它屈服时,我方立刻出兵援救,借机把军事力量渗透进去,控制其局面,再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取得胜利。也可理解成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运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暗中抽换敌人的主力,然后乘机控制或吞并敌人。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指桑骂槐”的意思是故意利用某些人的过失,通过对这些人的惩罚,去警诫那些不服从自己指挥的人。“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均属此列。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此计重点在一个“假”字。“假”的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软弱忍让,使敌人放松警惕。等时机成熟,再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猝不及防,必然失败。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向前而断其后路,最后将敌人围歼的策略。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花,但可以借用假花点缀在上面,让人真假难辨。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当自己的力量薄弱时,可以借别人的势力或某种因素,使自己看起来强大,以此虚张声势,慑服敌人。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反客为主”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主人不去招待客人,反而受客人招待。用在军事上,就是趁支持盟军的机会,把自己的力量安插进去,然后有计划地逐步控制盟军。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美人计”的实质是面对兵力强大的敌人,要先制服他的主帅;对足智多谋的主帅,要设法腐蚀他的意志。只要让敌人的将帅斗志衰退,士兵士气消沉,那么敌军就没有战斗力了。因此,针对敌人的弱点渗透瓦解,就可以更容易地消灭敌人。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此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通过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运用此计就要故意示其空隙,使敌人更加难以揣摩,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时刻,运用这种策略就更加奇妙莫测。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本计实质是利用巧妙的计策,使敌方间谍反过来为己方服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苦肉计”是一种特殊的离间计。运用这条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己方要做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迫害,借机打入敌人内部进行间谍活动,以达到操纵敌人、打击敌人的目的。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多计并用,计计相连,一计累敌,一计攻敌,这样在面对任何强敌时,都会攻无不破。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己方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暂时避开敌人锋头,而后再寻找机会。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乃此计之要旨。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都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全诗如下: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三十六计》虽说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政治、军事及商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巨子都潜心研究的著作之一。缘于此,读者手上捧着的这本《三十六计》,在我们的精心策划下新鲜出炉了。

该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领域辟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谋略案例。本书一改俗规常势,以新的视角和立意对古典计谋做现代释析;以谋略故事为主体,加深读者对计谋的感受和思悟。严密的逻辑结构,精辟的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三十六计》原书的原解部分文字又过于艰深晦涩,难于理解,版本亦繁多冗杂,所以在编著该书过程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人在防备周密时,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人就不会产生疑惑了。密谋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不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最公开的事物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一定要在无人的地方进行。在深更半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当,真正的智谋之士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开皇九年,隋兵伐陈,便是运用“瞒天过海”的典例。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移防时,他都把部队调往历阳城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帐蔽野,声势浩大。第一次时,陈国以为隋将大举进兵,便调集全国兵卒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在移防,陈国便把军队遣回各地。隋军后来屡次移动部队,陈国便习以为常,不再戒备。贺若弼趁机挥师渡江,陈国居然未曾察觉。隋军因此攻下南徐州。

※计谋精解“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定势,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乱真。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置对方于死地。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瞒得过则万事大吉,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一)以假乱真蒙骗敌人。这是一种被优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隐蔽起来。此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而且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骗效果。(二)隐藏行迹自由行动。敌人总是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判断我们的意图,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进行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我们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势“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干涉。(三)以公开行动混淆视听。将秘密的行动掩盖在公开的行动之下,把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秘密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不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们以公开行动抛头露面,会使敌人失去警觉,这更利于我们实施计谋。

当敌人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怎样隐蔽,总难免会露出一定的破绽,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可依据敌人露出的破绽,顺藤摸瓜,见微知著,确定敌人的真实企图。绝不可被敌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总要戴上假面具,一旦发现敌人遮遮掩掩、鬼鬼祟祟,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寻根究底,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纱。(二)及早发现,及时反馈。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多么隐秘,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敌人有了新动向或策略行为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应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导致最后失去有利战机,追悔莫及。(三)严密防备,决不懈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我们的敌人,更要提高防备意识,做到常备不懈,以防不测。敌人善于以假乱真,善于蒙骗,把敌人牢牢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是预防被敌人蒙骗的最有效的措施。(四)穷追到底,使敌人的企图无法得逞。一旦发现敌人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我们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只要有一丝追上的希望,我们就不要放弃,直到追上为止。追赶敌人要讲究方法,不可死追硬追,要选择捷径。另外,要把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

※智慧谋略案例

一、政治谋略

丁宝桢斩杀宦官安德海

清朝时,咸丰皇帝死后,东太后和西太后共同帮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东太后地位较高,西太后善于权谋,两人面和心不和。

这天,山东巡抚丁宝桢正在书房读书,只见德州知府匆匆跑来求见,而且哭得泪珠横飞。丁宝桢见状,忙问缘故。知府哭哭啼啼地说,安德海曾到他府上索要白银五千两,而且限他三天之内交出,否则性命难保。

丁宝桢明白:安德海的确不好惹,他在西太后那里可是最得宠的一个太监,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但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一般人都惹不起他。丁宝桢决定趁机把这个宦官除掉。

原来安德海私下里得到了西太后的恩准,出宫搜刮民财,但是他并没有皇上的圣旨,也没有太后的手谕。而大清祖训规定:内监不许私自离开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条,感觉事情有了转机。因为东太后素来与西太后有矛盾,东太后若是知道了此事,定会降旨斩杀安德海,而西太后明知自己有错,所以也不敢太张扬。

于是,丁宝桢立即命知府去抓安德海,同时将此事禀报了东太后。不久安德海就被抓来了,他见到丁宝桢便破口大骂,因为他以为西太后拯救他的懿旨不久就会到。可是安德海怎么也没想到,东太后的懿旨来得更快。

丁宝桢拿着东太后的懿旨念道:“安德海私自出宫,出京城四十里,依祖训,就地正法。”安德海一听,两腿顿时软了下来。

丁宝桢大喝一声:“来人啊!推出去斩了。”

正在此时,忽听有人在门外高喊:“西太后懿旨到!”丁宝桢知道西太后的懿旨肯定是来救这个太监的。放了安德海,得罪东太后;不放,西太后更是不好惹。他想了一想,命令道:“前门接旨,后门斩首。”说完命人将安德海推出后门。等丁宝桢跑到前门跪听懿旨,安德海的人头已经落地了。

丁宝桢不仅刚正不阿,而且足智多谋。他以大清祖训和东太后的势力为后盾,巧妙斩杀了作恶多端、背倚西太后的安德海,而且不留余地,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宋太祖造伪书愚民保位

唐朝人李淳风曾作过一本《推背图》,据说能推算出上下几百年的大事,也能推算出帝王是谁。这使得在群雄并起的五代十国大动乱时期,《推背图》之风兴盛。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中原登上帝位之后,开始颁布诏令禁止此类书籍在社会上流行。

但此书流传甚久,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宰相赵普也主张不可能把违犯此诏令的人都抓来严惩。为了有效地降低推背之风所带来的危害,宋太祖想出一条妙计:他命赵普取来旧存的刻本,亲自加检验后,对于其中没有应验的内容,打乱顺序重写一遍。然后秘密命人把这些伪书投放到民间与原来的《推背图》一起发行。于是,传习“推背”之学的人也不清楚书中的内容先后顺序到底如何。他们无法辨别书中内容的真伪,再加上内容烦琐,就丢弃了旧本而不再收藏。宋太祖以假乱真,最终瞒天过海,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二、军事谋略

苏军施障眼法破敌防线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德国法西斯在东西两线受到苏联红军和英美联军的沉重打击,陷入绝境。为了彻底击败负隅顽抗的德军,占领德国首都,与英美盟军会师,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发动柏林战役。柏林战役动用了苏联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共有4个方面军和10支舰队参加。围歼德军残余主力和包围、突入柏林的任务,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同完成。

4月14日,柏林战役打响。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挺进到奥得河畔。奥得河是一个关键的战略要地,德军在这里建立了两道坚固的防御带。朱可夫元帅决定对奥得河防御区实施坚决、迅速、集中的突破,为此调集了强大的兵力与火力。同时,为了使进攻更具突然性,加强突击的奇效,更有力地摧毁敌军的抵抗,朱可夫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措施。进攻开始前,苏军实施了战斗侦察,先头部队越过敌军雷区,弄清了敌军主防部位。4月16日夜间3点,进攻正式开始,苏军从空中和地面向敌军阵地猛烈轰击。20分钟后,轰击停止。就在轰击停止的一瞬间,苏军的143部强大功率的探照灯突然同时打开,光束强烈地射向德军,整个战场亮如白昼。这一前所未见的冲击方法使德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一时之间,德军弄不清楚这是什么新式武器,更弄不明白苏军下一步要做什么。剧烈刺目、迎面而来的灯光使处于黑夜里的德军几乎全成了瞎子。他们看不清苏军的位置,不知道要向哪里还击。同时,炫目的强光也使德军看不清自己阵地的情况,军官找不到士兵,下级找不到上级,炮兵弄错了武器结构的位置。而德军阵地则在苏军眼底暴露无遗,毫无遮拦地遭到苏军的强烈打击。苏军步兵和坦克兵未费多大力气,就冲入德军阵地近两公里。

在朱可夫元帅指挥大军向奥得河德军阵地突击的同时,科涅夫元帅领导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尼斯河畔也向德军发起了突击。德军在尼斯河沿岸构筑了两道防御阵地,企图以此阻挡苏军的攻击。16日凌晨,科涅夫指挥先头部队渡过尼斯河对敌发起冲击,查明了敌军沿河岸的阵地。天亮后,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同时发起,苏军阵地上大量烟雾冲天而起。浓烟缓缓向河对岸德军阵地飘去。很快,尼斯河和德军阵地被浓重的烟幕所笼罩。德军被苏军释放的烟雾弄得眼前混沌一片,既看不清对岸苏军的情况,也看不见自己阵地上军队和装备的情况,顿时丧失了视野。苏军乘机强渡尼斯河。工程兵迅速开始架设载重舟桥,步兵则利用就便器材渡河。几个小时后,舟桥和可以通过炮车、坦克车的低水桥全部架设完毕。苏军的步兵、坦克兵、炮兵顺利越过尼斯河。这时,席天卷地的烟幕还未散去,德军明明知道苏军在强渡过河,但他们无法判明苏军强渡尼斯河的突破地段在哪里,因而更无法瞄准射击,就只能这样,眼睁睁地让苏军渡过大河,突入自己阵地。苏军当天晚上就突破德军第一道防御带,并楔入第二防御带近两公里。

在战场上,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有效地打击敌人,必须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敌人成为瞎子、聋子,看不见、摸不着自己,而使敌人暴露在自己面前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三、商战谋略

初东明绝地逢生夺商机

1981年,初东明就任郑州化学试剂厂厂长。他上任之时,工厂产品滞销,困难重重,濒临破产。初东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方打听有利信息,希望工厂能绝地逢生。几经周折,他了解到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国家商业部所属有关部门进口了一批价值9000万元的油漆,但这批油漆都是按照欧洲地中海区域的特点配制的,在中国不适用,必须重新配制,否则全部报废。商业部连续向国内十多家工厂求援,可是谁也不敢接这种差事,商业部为此一筹莫展。

初东明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油漆市场前景看好,他们的化学试剂厂完全有条件揽下这笔业务。可是他的这种想法遭到了厂里其他几位领导的反对,他们都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了。初东明认准了这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地接下了这笔业务。厂里的职工不知道新厂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他们也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都会努力去做。经过全厂职工一个多月的苦战,油漆终于按照中国市场的需要调制完毕,油漆一上市,马上销售一空,当月创产值40万元,工厂随之扭亏为盈。

有时,让员工知道要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每一种商业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把全部的计划和盘托出,势必会造成员工心理的恐慌,从而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初东明厂长在工厂危难之际,果断把握商机,但他并未告诉员工其中的风险,而只是给他们以希望和鼓励,工厂在他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困境。

假耳聋真推销

美国人德鲁比克兄弟二人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他们对顾客热情、周到,而且善于经营。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门口招徕顾客,弟弟在店里照顾顾客,两人配合默契。两兄弟有他们独特的销售谋略。

有一天,两兄弟中的哥哥十分热情地把顾客请到店中,大讲特讲衣服的好处,劝说顾客买一件,顾客就问多少钱一件。“耳聋”的哥哥把手放在耳朵上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好吗?”

顾客又高声问道:“这衣服多少钱一套?”“你是问价格吗?请等我问一下老板吧,不好意思,我有些耳聋,呵呵……”他转过身去向那边的弟弟大喊道:“喂!这套全毛衣服卖多少钱?”

弟弟站了起来,看了顾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装,然后回答说:“那套嘛,至少72美元。”“42美元?”哥哥回转身来,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42美元一套。”

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便宜”的衣服匆匆走了,还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其实,德鲁比克兄弟谁也不聋,兄弟俩假耳聋真推销,巧妙地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既让顾客高兴地买走了商品,自己也赚了钱。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攻打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有效。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用兵作战,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避开其锋芒,如同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来势虚弱的敌人,就要堵住他、歼灭他,这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坝一样。所以齐国派田忌为将援救赵国之时,军师孙膑对田忌说:“要想解开纷繁杂乱的丝线,不能用拳头去捶打;要劝解打架斗殴者,自己就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要避开势头击其要害,使对方的形势受挫而不能发展,赵都之围自然而然也就解决了。”(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计谋精解“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最成功的军事谋略,因而被历朝历代屡屡采用,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计被运用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围攻第三者,解救陷入困境的人。它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与敌死拼,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在这种不利于我方的情势下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敌人被这么一折腾,必然会丢弃到手的肥肉,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御。

在运用此计时,必须明确“围魏”是因,而“救赵”是果,不论“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救赵”。如果“救赵”这一目的不能实现,那么“围魏”则毫无意义。

我们在运用本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巧妙地选择突破口。突破口的选择是此计谋得以成功运用的关键,在选择突破口时,必须注意是否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是否比“赵”容易进攻,从相对容易的地方下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容易的地方突破不但能鼓舞士气,而且能形成破竹之势,如果难易程度相差不多,则应选择从对全局影响较大的地方入手。二是“魏”一定是敌人的必救之处,否则“围魏”便徒劳无功,无法实现“救赵”的愿望。(二)要采取迂回进攻的策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有些事情,如果直接去办,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绕一绕弯或增加一些中间环节,就可以把困难避开或者化解掉。(三)要避敌锋芒,直捅敌人要害。我们都知道敌人是强大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向敌人横冲直撞,其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对于气势强大的敌人,要巧妙地选择进攻的部位,比如主动地避开敌人的实处,攻击其虚处。这样不但自己可以免受重创,而且可以保全实力进攻敌人的要害部位。

当敌人运用此计谋时,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加以应对:(一)要迅速攻取眼前的目标,不可延误,以防留下后患。对于到手的肥肉要迅疾吃掉,以防被狼叼走。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赵国”,我们应该迅速攻取之,以防其被救走。(二)提高警惕,以防身后遭袭击。当我们正在忙于追逐一个目标时,往往无暇顾及身后的祸患,这时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防敌人突袭。(三)要分清轻重缓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哲学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不分轻重同等看待,况且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问题都兼顾。在不可两全的情况下,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有重点地突击,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

※智慧谋略案例

一、政治谋略

曹操巧解东武阳之围

曹操曾经在袁绍的手下,负责歼灭黄巾军。袁绍对曹操既利用又拉拢,为了让他帮自己守住冀州的南大门,并利用曹操使自己的势力伸展到黄河以南,他又热心地加封曹操为东郡太守。而曹操对袁绍也巧妙地加以利用,他很顺从地接受了袁绍给他的职务,做起了东郡太守,并将治所从濮阳迁到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意图借机经营兖州、青州。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义军于毒率部准备进兵东武阳,曹操决定立即派兵攻击于毒西山的大本营。众将不解:东武阳正告急,为什么不回救东武阳?

曹操对众将解释说:“东武阳和于毒的大本营,哪一个对他更重要?”众将都回答说,当然是于毒的大本营更重要。曹操接着说:“这就对了,他们攻打我武阳,我们攻打他的大本营,他必然发兵回救,这样一来,东武阳之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各位将领恍然大悟,奋勇向西山攻来。于毒果然回救,东武阳之围不救自解。

曹操在这场争斗中,运用的就是“围魏救赵”的策略。“围魏救赵”这个策略能够运用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一定要“攻其所必救”。曹操正是抓住了攻打于毒的大本营这个关键,东武阳之围才不救自解。

二、军事谋略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打赵国,魏王以庞涓为将,率兵八万伐赵,很快就兵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当时田忌主张直接进军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配合赵国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可是,孙膑认为不可与魏军直接交战。田忌不解,孙膑解释说:“魏国现在将所有的精兵强将都调集到了邯郸城下,国内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之士,如果直接派兵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必然率军回救,而自动撤离邯郸。这样,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而且还可乘机狠狠打击魏军回救的疲劳之师。”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扑大梁。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心急如焚,立即回师救援。魏军长期攻城作战,此时又长途回奔,人困马乏,疲劳不堪。而回师途中又遭齐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孙膑通过围魏而达到了救赵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孙膑此计做到了“攻其所必救”,试想,对于魏国来讲,是攻下别人的城池重要,还是保住自己的国都重要?毋庸置疑,当然是后者重要。所以庞涓急令回师救援,可是却又遭受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孙膑此计,近乎完美,可谓登峰造极。

挥师外线,克敌制胜

1931年7月,第三次反围剿开始了,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亲率“进剿”军30万人,兵分三路,长驱直入,妄图逼迫红军于赣江歼灭之。而红军当时只有3万人,完成第二次反围剿仅一个月时间,未休整、未补充。在敌强我弱、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主力绕道千里,回到赣南兴国一带集结,敌人进入中央苏区后,20余日找不到红军主力,直到7月底才发现红军主力在兴国地区,于是分路疾进,暴露了其侧后富田、陂头、新安一带防守力量的薄弱。红军决定避实就虚,先在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使敌扑向赣南根据地的主力不但不起作用,还要回过头来救援。但是,当红军向富田开进时,被敌发觉,不得不回到兴国的高兴圩,此时,敌人主力已逼近兴国城。红军用一部分兵力将敌主力引向万安、良口;主力集中一天之后,趁黑夜转到莲塘,消灭孤立之敌一个旅十一个营,并接连打了几仗,每仗皆胜。红军的这一举动,迫使向西之敌主力掉转方向,一齐向红军扑来。红军发现敌军之间有一条20华里长的大山涧是个空隙,又向西猛扑。此时,红军已休整半个月,敌人则筋疲力尽,无力进剿,只得退走。红军又乘机消灭蒋介石的一个师和一个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红军抗日军民反围攻的作战经验时指出:在我方处内线作战、敌方处外线作战的情况下,若我方兵力优裕,可使用次要力量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人交通,钳制敌人之增援部队。如果敌方在根据地内久踞不走,我方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人的后方或老巢,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方法。

1947年8月,当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时,毛泽东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主力打到外线去。刘邓大军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一举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可以说,这是对“围魏救赵”战法的又一运用和发展。“围魏救赵”作为一种军事策略和方法,为历代军事家所赞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围剿,前四次都被红军粉碎了,主要是因为红军多次在军事指挥上采取了围魏救赵的谋略。

三、商战谋略

变形金刚以迂为直打入中国市场

商战中,出于各种原因,有很多时候无法直接达到经营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取“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策略。这种策略看似迂回曲折,其实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达到经营的目的。

很多人都熟悉孩子们的玩具——变形金刚,它那造型各异、变化多端的形象连大人们都觉得新奇可爱。变形金刚是由美国玩具巨头“孩儿宝”公司生产的儿童玩具。1988年,它一投放中国市场,立刻就掀起了一股“变形金刚热”的旋风。20世纪80年代初,“孩儿宝”投放美国市场后,一下子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为美国玩具市场的畅销产品,“孩儿宝”公司也因此发了财。可是到了1986年,“孩儿宝”变形金刚却渐渐变得滞销。公司于是决定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最后选中拥有3亿儿童的中国市场作为主攻目标。他们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中国父母很注重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而变形金刚又是一种智力玩具,因此断定它在中国大中城市一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确定了目标市场,“孩儿宝”公司便开始实施一系列推销战术。他们首先将自拍的变形金刚动画片无偿赠送给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电视台播放。每晚6:30准时播出,数以万计的小朋友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那奇形怪状、变化多端的变形金刚的画面,这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形金刚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屏幕伙伴。“孩儿宝”公司见时机成熟,立刻让变形金刚走下了屏幕——把大量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变形金刚投放到中国市场上。就这样变形金刚一举打入了中国市场,而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孩儿宝”准备开拓中国市场,他们并没有急于投放产品,而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术,首先让变形金刚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中国儿童的脑海里,然后趁势出击,结果大获全胜。

盛田昭夫的“间隙理论”

索尼公司不断地实验开发新产品,却都无法长期独占市场,其主要原因是当索尼生产了录音机时,其他公司会跟上,而当索尼更进一步研究制造晶体管收音机时,其他公司也会纷纷仿造、生产、销售,与索尼争夺市场。

尽管索尼公司不断地研究开发新产品,但是,一旦三菱、松下这些大厂商也加入生产行列,索尼这家小公司的市场就很容易被搅乱甚至被吞没。这就是为什么小企业的产品无论多么优良,都无法长期独占市场,而被大组织吞并的原因。

处在这些大厂商的重重包围之下,盛田昭夫不断地谋求着生存之道,他最后终于发展出一套“间隙理论”,也就是在这些无数的大厂商包围之中,还存在一些空隙,也就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市场尚未被占领,只要看准这些空隙,立即行动,再发现并占领其他小空隙,必定可以组成一个大的市场。

索尼公司就在国内市场竞争之际,用这种“间隙理论”向国外发展,在世界各地成立销售据点,形成一个销售网。到1961年,全球登记销售SONY商品的国家多达一百多个。索尼公司用这种“围魏救赵”的方法,确保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点。从此,索尼公司逐渐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器企业公司。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很明了,盟友的态度尚不明朗,这时应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须自己出力。这是从《易经·损》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短经》卷九《格形》)

※译文

打击的目标已经显露出来,而与此同时另一股强大的势力正在发展,而且将有所行动,这时便应借此势力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有才之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公开张贴布告,说如果攻下郐国要选择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封给他们官爵,并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用公鸡、公猪作祭品,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作乱,便按照布告上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郑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见《韩非子·内储说下》)又如,诸葛亮与吴国结盟,共拒魏国;当关羽围攻魏国属地襄阳、樊阳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及蒋济劝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内心里却隔阂很深。关羽得志,孙权内心是不甘愿的,因此,可以派人跟在孙权身后(做说客),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除了。”曹操听从此计,关羽终于兵败麦城,束手被擒了。(见《长短经》卷九《格形》)

※计谋精解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成功时,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失败时,自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其中的“杀人”不能仅理解为损人利己之事,而应从广义上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利害,或许以重利。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方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之处,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者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

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多是与使用间谍相联系的。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的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策略也可称之为借刀杀人。

此计包含以下几种含义:(一)巧用外力为己所用。借用别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动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价,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二)争取第三方加入,并利用其刀杀人。借人之刀去杀人,刀之主人必然也就被诱迫入伙,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地入伙,也必然逃不脱杀人的干系,自然也就被拉下了水。(三)血染他人刀,自己一身净。借刀杀人,可以不露任何痕迹,不抛头露面,也就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既落得两手干净,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当敌人采用借刀杀人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对策:(一)谨防成为敌人猎捕的对象。对于这一目标,我们要做好三点:一是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时时警惕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二是揭露敌人的险恶用心。一旦发现自己成为“被杀之人”,要及时对“借刀之人”进行揭露,指出他的阴险用心,使“被借之刀”醒悟,悬崖勒马;三是分化敌人,还击敌人。如果敌人已经结成联盟,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拆散,不使他们互相借刀对付自己,必要时要对危害自己的行为予以坚决果断的打击,削弱其嚣张气焰。(二)谨防成为敌人所借之“刀”。对于这一目标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跟风不盲从,要分辨是非,不可脑子一热就去干,要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被人利用;二是要清楚自己为何要“杀人”,是不是被人利用了,当这些问题没弄清楚之前,一定不可盲目行动;三是要善于比较利害得失,不为别人作嫁衣。如果“杀人”对自己没多大的价值,而对敌人意义重大,这就说明被敌人利用了,一旦醒悟,应及早回头,不能再让敌人继续利用下去。

※智慧谋略案例

一、政治谋略

朱元璋坐收渔翁之利

1357年冬,朱元璋的爱将俞廷玉被陈友谅手下的勇将赵普胜杀害。朱元璋决定借陈友谅之手除掉赵普胜。

于是他派出一名说客,潜入安兴城,结交赵普胜的门客赵盟。说客极尽所能,与赵盟拉近关系。一天,说客故意将朱元璋写给赵盟的信交给赵普胜,赵普胜阅罢心中大疑,遂疏远了赵盟。赵盟坐卧不安,与说客一起逃至应天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格外优待赵盟,赐给他重金,让他回陈友谅军中散布谣言,中伤赵普胜,说其有谋反之心。

陈友谅听到传闻,半信半疑,遂派使臣去赵普胜营中探听虚实。赵普胜是一介武夫,对使臣傲慢无礼,自恃战功,对陈友谅颇有微词。使臣回报,陈友谅怒火中烧,亲率重兵来到安兴城。赵普胜尚蒙在鼓里,慌忙前去迎接,却被陈友谅的亲兵一举拿下,赵普胜还未来得及辩解,就已经身首异处。

朱元璋巧妙地用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的关系,然后借陈友谅之手,杀死了毫无防备的赵普胜。赵普胜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屈死鬼,而陈友谅还为自己及时“剪除”了叛逆而暗自庆幸呢!两人,一个失去了性命,一个失去了大将,均损失惨重。而朱元璋却在一旁坐收了渔翁之利。

史思明借力壮己谋仕途

史思明是少数民族突厥人,本名宰干。据史书记载,他从小就瘦弱不堪,头发几乎全部脱落,而且驼背弯腰,单肩上耸,相貌极其丑陋。长大以后,他的相貌才变得好看一些,并以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而闻名远近。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走投无路,逃至北边的奚族地区,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捉住。奚族人想杀死这个外地人,可史思明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奚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就惹下了灭族的大祸。”奚王信以为真,于是以贵宾的礼节接待他。

奚王畏惧唐朝的势力,决定派100人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对奚王说:“你派去的人虽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浅薄之徒,这样的人怎能去见大唐皇帝呢?我听人说,你手下有一个才华超群的琐高,何不让他去呢?”奚王听从了史思明的意见,让琐高和他手下的300人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

这一行人快到卢平的时候,史思明先派人见卢平守将裴休子,煞有介事地报告说:“奚族人派来的精锐将士马上就要到了,他们嘴上说是朝拜天子,实际是来偷袭卢平,你应该做好准备,不等他们动手就干掉他们。”

裴休子相信了史思明的话,在奚族人进入卢平后,将琐高手下的300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单单留下琐高。

史思明把琐高押送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张守珪见奚族人中最有才能的琐高被捉来了,非常高兴,认为史思明为唐朝立了大功,当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对史思明大加赞赏。从此,史思明得到张守珪的器重。

在张守珪的保荐下,唐玄宗召见了史思明,还赐座给他,同他交谈,称他是世间奇才,并授予他大将军、北平太守的职务。

史思明在与奚族人的斗争过程中,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利用卢平守将裴休子杀死奚族士兵,献上才华出众的琐高,令节度使张守珪刮目相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史思明借刀杀人之举竟使他官运亨通。

二、军事谋略

罗荣桓借力除奸细

1942年,侵华日军驻山东济南高级特务机关为刺探新四军的情报,采取释放俘虏的办法,派奸细打入抗日根据地,进行谍报活动。具体做法是:让看守故作疏忽以便使俘虏三五成群地逃跑,有时放跑的纯粹是新四军被俘人员,有时放跑的是伪装成被俘人员的奸细。

这一次,新四军侦讯科又审查了一批由敌占区逃回来的被俘人员。经严格审查,最终有五个人来路不明。在侦讯科同志的耐心说服教育下,五个人中有两个人承认自己刚当了特务,而另外三个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是特务。其实,侦讯科已掌握了这三人当特务的材料,其中一个外号叫“催命鬼”的人原来就当过国民党特务。

侦讯科科长找到罗荣桓汇报了此事,并请示如何处置这5个人。罗荣桓先让科长谈自己的看法。科长说:“把那两个主动坦白的,按政策放了;‘催命鬼’等三人顽固不化,枪毙算了!”罗荣桓慢慢点上一支烟,思考了片刻,然后对科长说:“我看把这五个人全部放了。”科长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罗荣桓把自己的妙计和盘托出,科长连连称妙。

这天下午,侦讯科的同志向两个新入特务讲了政策,并布置了四项任务。之后,将“催命鬼”等三人押来,也讲了政策,但没有布置任务。最后派人把这五个人分别送出根据地。

这五个人一回敌占区,就被日本高级特务机关关押起来。他们开始都说是逃跑出来的,后来受不了皮肉之苦,两个新特务先招供,并说有任务在身。当问到“催命鬼”等三人时,只说优待三天,没布置任务。日本特务头子起了疑心:为什么两个人有任务,而另外三个人没有?不承认有任务的这三个人一定隐瞒了什么。于是,对“催命鬼”等三人用酷刑,这三个人胡编乱供,更加驴唇不对马嘴,引起了更大的怀疑。最后日本人决定把“催命鬼”等三人枪毙,另外两个也被关进集中营。

三、商战谋略

威尔逊逆市而上获巨利

20世纪40年代,一种新式影印机在美国全录公司诞生了。公司的创始人威尔逊获得生产该影印机的专利权。这种被命名为“全录91型”的新式影印机第一批出厂时,成本仅为2400美元,威尔逊竟将售价定为29500美元,超出成本10倍以上。

公司里的知情同事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大家禁不住问威尔逊:“你是想做暴发户吗?”“那当然!只要不是傻瓜,谁都想当暴发户呀!”“我看你是想暴利想疯了。否则,请你想想,这样高的价格卖得出去吗?卖不出去的东西还有什么利润可图?”“放心吧,我正常得很,我的脑袋比谁都清醒。”面对一连串的质问,威尔逊一概回以神秘的微笑。“那……”“请允许我打断你的话。听我说,我不仅知道这样高的价格可能会使影印机一台也卖不掉,而且我还知道,这个定价已经超出了现行法律允许的范围。等着瞧吧,我们的这项宝贝很可能被禁止出售。”“那还得了!就算有跟你一样的疯子来买我们的宝贝,你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法律的许可呢?”“什么办法也没有。即使有,我也不用。我要的就是法律不允许出售,允许了也不卖。做到这两点,巨额利润就稳稳到手了。”“什么?不准卖,而且卖不出去我们反倒能获得巨利?”“是的,我本来就不准备出售影印机的机体,而是卖影印机的服务!从服务中取得利润。”威尔逊胸有成竹地说。

不出威尔逊所料,这种新型影印机果然因定价过高被禁止出售。但是由于在展售期间已经向人们展现了它独特的性能,消费者莫不渴望能使用这种奇特的机器。加上威尔逊早已获得了生产专利权,“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当威尔逊把新型影印机以出租服务的形式重新推出时,顾客顿时蜂拥而来。

尽管租金不低,但受到目前售价过高的潜意识影响,顾客仍然认为值得。

没过多久,威尔逊追求巨利的目的就达到了。

表面上是法律禁止了威尔逊的产品出售,实际上是威尔逊借法律这把“刀”,封死了消费者的购买之门,把他们逼向威尔逊为其准备的租借之路;同时威尔逊还利用超乎平常的高定价,斩断了消费者廉价租用的念头。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耗损敌人的力量,迫使敌人陷于危难,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因为这自然减弱了敌人的强势而增强了自己的弱势。

※按语

此即制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这是采用人为手段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者,他就显得安逸而有精力;而后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显得疲劳困顿,被动应战。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兵书讲的是战争中的劳逸形势,这里讨论的是如何挖掘主动权。并非仅仅指选好地形来等待敌人,而是泛指以简便控制繁难、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变动对待大变动,抓住关键以控制周围局面。例如春秋时代,齐国的相国管仲,寓军事于内政,寓兵于民,这是“实而备之”的施政大战略,做到有备无患,以逸待劳(见《史记·管晏列传》);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劳(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戍守北方的雁门,备战已久而不轻易挑起战端,他是在养精蓄锐,一旦奋起,便一战而大破匈奴。(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计谋精解

以逸待劳,是指在敌方气焰高涨,或当我方已占据有利地势时,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增强自己的力量,首先主动采取守势,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养精蓄锐,并因势利导地控制敌人,调动其在预设的战场上四处奔命,待敌人疲惫不堪、锐气削减、敌我态势发生变化时,抓住战机迅速调动兵力,一举击败敌人。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在现代商战中,“以逸待劳”表现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对待大变的谋略。

以逸待劳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一)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应清楚地认识到要攻击敌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避免过早地同敌人直接交战,而应主动退守,抓紧时机,扩充力量,使我由弱变强。另外,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时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二)与敌周旋,以守为攻。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采取调动敌人四处奔命的方法,使其体力疲惫,士气低落,进而削弱其力量。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战争中,有时防守是为了更大的进攻,有时防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这时的“不战”便是战,“战”便是不战。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特殊情况下,积极主动自守的不战策略,对敌人力量的消耗、斗志的消磨,甚至比打斗更有效。

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来应对以逸待劳之计:(一)抢先进入战场,先入为主。赶在敌人前面进入战场,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休整,进行战前准备,能全面熟悉环境,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是战争取胜的关键。(二)以简驭繁,灵活应变。在战争中应舍掉不必要的行动,加强关键的程序;控制多余的消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精干灵活的机动部队与庞大疲惫的部队进行周旋。此外还要灵活应变,以不变应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变应大变。我们若以小动、小变来应付敌人的大动、大变,我们就会相对地付出较少的代价,而敌人就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三)削弱敌力,养精蓄锐。利用疲劳战术,削弱敌人的力量,使自己的力量相对增强,还要积极利用这个时机,暗中养精蓄锐,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永占优势地位。

※智慧谋略案例

一、政治谋略

斯大林胜算罗斯福

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美、苏、英等各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取得重大战果。为了研究如何处理战后一系列遗留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这一问题,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再次举行最高首脑会晤。

最高首脑会晤的时间、地点和会议程序的选择与确定,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因此他提出,会晤是否可以订在1945年春天,这时天气已暖,他的身体可以吃得消。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早已了解到罗斯福的病情,他知道,一个疲惫不堪、精力不支的首脑在谈判中不能很好地保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是无法与一个体魄强健的对手较量的。罗斯福在这种身体状态下,很容易感到厌倦、焦躁、虚弱,从而轻易地向对手让步。于是斯大林电告罗斯福:由于形势发展急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最高首脑会晤不能拖延,最迟要在1945年的2月份举行。

无可奈何之下,罗斯福只好同意。他又提出,因为健康原因他只能坐船去开会,这样旅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希望会谈地点不要选得太远。另外,开会的地点和气候最好能温暖一些,对身体有利。

斯大林则拒绝去任何苏联控制以外的地方,而坚持会议必须在黑海地区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城镇举行。这样,斯大林以逸待劳,并可随时与莫斯科保持联系。

罗斯福再没办法讨价还价,他只好拖着病躯,硬着头皮,前往冰天雪地的雅尔塔。当罗斯福经过几十天艰辛跋涉到达雅尔塔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总统面色憔悴,几乎精疲力竭。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到达雅尔塔后,无休止的会晤、谈判开始了。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张,首脑会谈多达20次,每次罗斯福都得参加,另外还有大量的宴会、酒会、晚会。这一切使罗斯福疲劳不堪。在谈判中,罗斯福勉强打起精神,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争辩不过斯大林,最后不得不草草结束会谈,按苏联的意思签订了协议。

罗斯福回到美国几周后,就逝世了。美国人强烈批评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认为它对苏联做了大幅度的妥协,是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背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