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超级大脑:家庭中的儿童大脑启蒙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0:23:22

点击下载

作者:大J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打造儿童超级大脑:家庭中的儿童大脑启蒙课

打造儿童超级大脑:家庭中的儿童大脑启蒙课试读:

引言

“全脑启蒙”概念被说得太多,但我觉得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是不够充分或存在误区。在规划该系列课的时候,我问自己:“‘全脑启蒙’最重要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够抓住核心,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这个思路,我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将整个课程分为了6大模块。

第一个模块——基础模块。6大模块中,第一个模块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如果把“全脑启蒙”看作一棵树,基础模块就是根基。没有这个根基,后面所有的能力都长不出来,或者长不好。

接下来的5个模块是关键能力培养——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情商培养、执行能力和感知能力。以往的学习方式

很多父母给我留言:“我也想学,但学完好像一直没有效果。”“我也想学,但是好像坚持不下来。”……所以,在具体谈这门课的内容之前,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妈妈几年来的成长经历。

我们以往的学习方式,有3个特别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喜欢灌鸡汤、打鸡血。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一篇文章,突然就变得非常振奋或者焦虑,觉得“再不××,孩子就××了!”“是啊!那我马上要××!”但很多时候却坚持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尝试了几天之后就会觉得:“没什么效果。既然没效果,我就不进行了。”“鸡汤”和“鸡血”只是暂时的心理安慰剂,并不能让你得到真正的长进。

第二个误区:总是学些零散的招式。

很多父母,包括我一开始也是孩子一有问题,就赶紧上网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看书,学一招半式,然后在自己孩子身上用一用,用完觉得:“怎么没有用。”最后就告诉自己说:“估计我家孩子就那样了。”

其实,这个过程会耗费我们很多时间,因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包括我在微信公众号分享那么多我带小D的方法,你能说对所有的孩子都有用吗?肯定不是。

那怎样才能有用呢?我觉得最有益的方法是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用?这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了解的。一旦明白了“为什么它是这么用的”,对照自己的孩子时,你就会进行变通。不然,所有零散的招式都会变成东施效颦。我们在依样画葫芦,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葫芦”。

第三个误区:看过就以为做到了。

有好多妈妈告诉我说:“大J,你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我每篇都收藏了。”但是收藏不等于做到了。就像你学完第1章的内容,这些知识还是我的,不是你的。

当我讲完后,这份学习的责任就递交给你了。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的内化?首先需要实践,并从中得到反馈,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把知识真正地内化。很多时候,我们都缺少了实践反馈机制。如何帮助你学得更好

在进行这次课程准备的时候,我曾问自己:现在大家不缺知识,不缺信息吧?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每个人手上可能订阅的微信公众号有十几个,每天光看微信公众号都看不及,为什么大家会花时间来学习这样一个系列课呢?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我需要给大家更多的附加值。这个附加值不应该只是知识,而是怎么更有效地学习。这是我的要求,这个自我的要求会体现在整个系列课当中。

对于这18章内容,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我觉得最有效的是掌握3个关键点。

第一,“学习路径”——真正可以实现的目标。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育儿或者一开始学习任何一个新东西,就像在隧道里走,你刚刚踏入这条隧道的时候很兴奋。走到一半的时候,你突然有一些害怕,有一些动摇。因为这里漆黑一片,你不知道自己走得对不对,不知道这么走下去到底有没有效果,会不会浪费时间。

所以,学习路径——真正可以实现的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旦能够看到隧道尽头有那么一丝光,你就会告诉自己:“尽管辛苦,我会走到底,因为我看到了那个目标。”

如果正好周围有一个火把,你就会觉得:“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走,原来有那么多伙伴一起走!”你也会告诉自己:“我是对的,我会坚持走!”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这样一个火把。所以,这是我第一点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在谈任何“全脑启蒙”之前,我会告诉大家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是特别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第二,基于刚才说的误区,这门课会提供给大家更多的“方法论”,而不是简单的招数。

我首先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背后支撑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如果你把这两个问题想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各种可变化的招式,来帮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甚至这也能成为改变我们本身思维模式的契机。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紧张,觉得好像学习没有效果,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方法论,只是在学简单的招式。

第三,每一章最后,我都会提醒大家两件事情。

一是学完这一章,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是什么,从明天开始,马上、立刻行动起来,打铁要趁热。

很多人学完一章后,说:“等我以后有空了再复习,大J写的东西,我先收藏。”这样就没用了,因为我们的记忆曲线马上就会下降。如果你立刻行动起来,立刻去实践,马上就会得到反馈;一有反馈,我们就会思考;有了思考,再回去重温,这时候知识就内化了。

很多父母会说:“带娃很忙,没时间复习。”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我会给大家立刻行动的3个要点。很多时候,就这3个要点,你只要用起来,实践起来,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二是布置作业。一旦有了作业,就会督促我们更好地去思考、去反思。现在的慢,才是将来的快

为什么在接下来的18章,我觉得可以帮助大家学得更好?记得之前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全脑课程的推文后,好多妈妈给我留言:“我想学,但是我觉得学习很难。大J,你觉得我能够听完你这门课程,能学好吗?”

我想说,学习的本质就是难的,因为只有发现难,你才会觉得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如果不难,说来说去都是你懂的东西,那就是无效学习。每一次觉得难时,你才知道,我的时间没白花。但不要怕,因为我想通过这本书带着大家一起来实践:通过我们的方法论、立刻行动的要点、作业打卡、学习路径等,来帮助大家不断地去实践。不要怕学习难,就怕你没有开始的勇气。

另外,学完这个系列课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清空自己的脑子,不要去想:“孩子今天奶没有喝足。”“我早上好像又吼了孩子一下,特别不好。”“明天的辅食做什么?”“孩子哄睡这个问题总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而是要活在当下,跟着课程大纲回想。因为投入越多,越活在当下,收获就越多。扫描二维码关注“大J小D”公众号 CHAPTER  01掌握大脑的设计图1.1 大脑启蒙概述早教启蒙最容易让我们焦虑

为什么早教启蒙很容易让我们焦虑?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今后的大脑灵活,这是为人父母的愿望。但我们没有全局观,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很多时候执行到一半,我们脑子里两个分裂的小人儿就开始打架了。

另外,我们死扣局部,事倍功半。看到很多微信公众号都在说绘本,你突然觉得亲子阅读特别重要;过段时间,你再去看微信公众号,大家都在说积木、乐高,突然你又觉得:“是哦,空间能力特别重要,我也要抓紧时间培养。”结果就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没有一个全局观。

最后,也是最可惜的,我们通常所做的只能作用于孩子大脑的某个部分,然后重复了很多次,我们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好长一段时间后,你回头来看,却发现:“我家孩子好像就喜欢‘过家家’游戏,其他的好像都不行。”然后,一下子又慌了。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大脑的设计图,而这正是本章内容想告诉大家的。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像毛坯的连体别墅

我们现在都在说“启蒙”,启蒙的主要对象就是大脑。那大脑到底像什么呢?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在其著作《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曾对人的大脑结构做过一个比喻,他认为大脑就像一座两层小楼。如果让我对儿童的大脑结构做一个比喻,我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就像毛坯的连体别墅。

孩子出生后,这个连体别墅就“交货”给我们了,有一些东西,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户型大小。有的孩子的连体别墅是特别大的户型,有的孩子的户型就会局促一点儿。这个户型大小就是智商,很多时候,智商是基因决定的,我们无法改变。

此外,还有硬件设施完善程度、透光度等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小D是28周的早产宝宝,出生时候窒息,没有自主呼吸,左右脑有最高级别的出血。那她自带的连体别墅有可能窗户是破的,墙也是破的,这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很多父母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所以常常会觉得“别人家孩子已经会××了,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行”,其实有一些东西是硬件和户型,是天生的。对于天生的这些局限,我们首先需要接纳。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启蒙了?全都是天生的,我干吗费劲做启蒙呢?”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如果有装修经历,对于这个比喻应该特别有共鸣。上海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住房条件特别困难,但上海人有一句话“螺蛳壳里做道场”。北方人来上海人家做客都会说:“哟,家里看上去特别小,但是女主人一收拾,感觉也挺敞亮的,而且感觉物尽其用了。”

这就是我们做启蒙的关键,也就是装修的艺术。不装修的房子能住吗?也能住,但装修得当的房子,一定看上去更敞亮,住起来更舒适。

天生有局限性的户型,我们可以让他更加物尽其用;天生就好的户型,就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启蒙真正的意义所在。你的设计图在手吗

孩子的大脑是毛坯的连体别墅,启蒙就是装修的过程。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想一想,装修一开始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一定是画设计图。

装修前,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知道这两点:

第一,理想的户型是怎样的?我们要规划的这个户型,最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

第二,现有户型的局限性是什么?它的现状是什么?

回到全脑启蒙的话题,好的父母也一定要知道这两点:

第一,大脑的理想户型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孩子自带户型的局限在哪里?

有了这样的设计图,我们才能够有全局观,有了目标就不会焦虑,因为这份设计图你已经拿在手里了。早教启蒙的真正意义

早教启蒙的真正意义,是一个整体规划、综合调理的过程,是装修的艺术。

第一,我们不强求要提高智商,但是我们能让大脑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管别墅户型大小,通过整体的规划,让它看上去更敞亮、更宽大,住起来更舒适。

第二,要接受、允许每个大脑存在偏好、差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启蒙,让大脑整个团队的合作达到最优化。如果是小户型,就让使用面积最大化;如果是大户型,更要锦上添花,让它看上去更大。

第三,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如何学习,让大脑主动运作的积极性更高。教会孩子怎么打扫自己的连体别墅,等我们帮孩子装修、规划以及教会孩子怎么去维护和打扫以后,就可以退出了,孩子接下来知道自己该怎么弥补。比如,哪一天窗户破了,孩子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去修补。1.2 左右脑的性格特征左右大脑——住户性格不同

前面说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像连体别墅,为什么叫“连体别墅”?我想象中的大脑就是分为上下左右这样的两层连体别墅。

大脑分“左右脑”,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概念。打个比方,左脑和右脑相当于连体别墅里面住的两个住户、邻居。现在有很多人会把左右脑称为“情绪脑”和“理智脑”。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人把左右脑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认为左脑这个邻居特别严谨,是个“老学究”,喜欢细节、秩序、文字和逻辑;右脑是一个“艺术家”,特别自由,喜欢大方向,不喜欢细节、秩序这些,更喜欢随性、情感、表情等。左右大脑——理解练习

每个孩子,包括我们成人都有“左右脑”偏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练习:现在你闭上眼睛,回忆(或想象)一下你结婚的场景。

现在睁开眼睛,描述给我听,一定可以听到下面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的人会这么说:“3年前结的婚,那时候是2014年10月1日,正好是国庆节,我们在上海的锦江饭店办了一场婚礼。人不多,我和他的亲戚朋友加起来大概有8桌人,但是整场婚礼还是办得挺温馨的。”

这种人就是左脑偏好者。为什么?因为他谈的是逻辑,会告诉我们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的,一开始怎样、接下来怎样、后来怎样。他讲述的很多是事实,突出的是故事的完整性。

但还会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天我哭得不行,你知道吗?真的,这一辈子我所有的眼泪都在那天流了。我爸爸后来也哭了,特别是当我爸爸牵着我的手,把我的手交给我老公的时候,我看到我爸爸的眼睛也红了,然后我就哭得不行了。我从小到大跟我爸爸的关系其实不好,但是爸爸那一天眼眶却红了,特别舍不得我。他告诉我说,你接下来要好好过日子。当老公拉起我的手,把戒指戴在我手上的时候,我又哭了。然后我就觉得,哇,我长大了,接下来我也有家庭了,我一定会好好对他,那一天特别感动。”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右脑偏好型。你听半天可能都不知道她是哪一年结婚的,你也不知道在哪里办的婚礼。她的描述是跳跃式的,强调的是情感,突出的是非常零散的片段。

希望这样的一个小练习,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左脑、右脑有怎样的区别。其实不光是为了给孩子进行全脑启蒙,我们理解这一点后,对于工作、生活以及跟老公的沟通、跟领导的沟通都有好处。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

所有学龄前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他们的思维都是跳跃的、随性的、自由的,他们才不管道理和逻辑。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你有没有喜欢我?有没有感动我、打动我?我有没有兴趣?我讨不讨厌?

这是他们最本能的反应,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在进行早教启蒙时,会产生沮丧感、无力感、无助感。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这个年龄段都是右脑偏好者。

有的妈妈经常说:“你这孩子,跟你说了那么多遍道理,你为什么不听呢?”也有的说:“我教你那么多遍,你怎么还是学不会呢?”这些妈妈在沟通的时候,所有的话都是说给“左脑”这个邻居听的。我在跟你讲道理,我在跟你谈逻辑,我在跟你演示一步一步怎么做,你为什么听不进,为什么学不会?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右脑偏好型,所以孩子的反应是:“我已经被右脑绑架了,我控制不住。我当下的情绪就是不感兴趣、不喜欢、不要听。”这就回到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启蒙很难?就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左右脑的差异性。

所以,进行启蒙的要点之一,是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再引导孩子使用左脑。我们先要安抚好右脑自由的“艺术家”,然后再请出左脑严谨的“老学究”。让“老学究”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家,互相串门,互相合作,这样全脑启蒙就会更有效、更轻松。

说完左右脑,很多父母肯定会有些共鸣,说:“对哦,回想之前好多次跟孩子发生这样的冲突,就是这个问题。”接下来,很多父母就会问:“那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在后面会进行详细的分析。1.3 上下脑的进化程度上下大脑——施工进度不同

为什么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毛坯的连体别墅?因为连体别墅分上下层,分别对应着孩子大脑的上层和下层。

西格尔把人的大脑分为上层脑和下层脑。其实上层脑和下层脑并不是医学名词,但这样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加直观来说,如果给脑部拍一个CT,从侧面看,从鼻子下面一直连接到颈椎这一块大脑发育特别完善。从娘胎里起,它就开始发育了,因此进化程度会更高、更完善、更成熟。

下层脑这块区域管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人类需求,比如吃、喝、吞咽、呼吸,以及一些非常激烈的情绪反应。

为什么每个孩子一出生就会大哭?这说明他下层脑这一块发育得很完善。所以,医生会说:“你家孩子哭声响亮,特别好,新生儿打分很高。”

那么连体别墅上面的一块,或者也是我们叫“上层脑”的那块是完全未发育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恰好走进孩子的大脑连体别墅,走到下层一看,哇,已经收拾得挺整齐,好像马上就能拎包入住了。这时再往上走,你可能会发现,往上走的楼梯被堵住了。然后,你好不容易把楼梯上的东西挪开再往上走,里面是水泥地,破破烂烂,还有一些小工具散落在地上。

这就是上层脑的现状,完全未发育,但是又特别重要。它管的是人类更加高级的一些思维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计划性、同理心、自我管理这些东西。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以帮助大家理解上下层脑到底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下,你工作时和伙伴们一起做一个项目,你是主要负责人,辛辛苦苦熬夜一周,赶出了一份特别好的报告。但第二天去分享成果的是你的同事,老板赏识的也是你的同事,对他大力表扬:“哇,你真是可造之才。”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我相信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有的人马上生气:“怎么可以这样?”有的人可能直接跟同事大吵大闹,去讲理:“你为什么抢了我的功劳?这个公司太不公平了!”有的人会生闷气,在心里想:“吃了个哑巴亏。”也觉得很郁闷:“在这个公司干活儿没劲,我跳槽吧,这个公司什么都不好。”

还有一种人,当下会生气,但是马上就想道:“我要找领导谈谈,因为我要给自己争取利益。”接下来他就会想:“我跟领导谈时要说什么?”因为光去抱怨情绪没用,跟领导谈话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然后,他就会说:“我做了什么?我的预期是什么?我需要从领导那里得到的支持是什么?”

我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一定遇到过这3种人,说不定你本人就是其中的某一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就是上下脑的区别导致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会评论一类人:“他做事很靠谱,行事果断,情商很高,涵养很好,我就做不到,我肯定当时就大吵大闹了。”

说“我当时肯定就大吵大闹”的人,就是在运用下层脑,用本能应激反应看待一件事情。我不爽了、吃亏了,那我就要吵、要闹,但是这样的吵和闹有用吗?

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光宣泄情绪没有用。很多人到事后,反而会感到后悔、郁闷,觉得没解决问题,发泄过后会问自己:“如果重新来过,我应该怎样?”

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表明我们的上层脑开始参与工作了,上层脑这些更加高级的思维开始加入后,你会用同理心去想:“我要找老板去谈,老板希望得到的信息是什么?”你会进行计划:“既然要去谈,要争取的是自己的利益,那我应该一步一步怎么谈?”你也会进行自我控制,会告诉自己:“生气没用,所以我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进行思考。

这个过程就是上层脑参与了做决定。学龄前的孩子都是上层脑未开发的人

如果你想明白了下层脑和上层脑的关系,回到孩子的启蒙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都已经是几十岁的人了,做很多事可能还是用下层脑在进行决策,本能反应就是:“我不爽,我要论个理。”孩子更是这样。

孩子的上层脑完全没有开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会说:“孩子脾气太臭了,一不满足就撒泼打滚。”有的长辈会说:“这孩子从小就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上层脑根本没有开发。孩子一不开心,就进行下层脑的应激反应,这是最原始和本能的反应,因为他们还不具备人类的高级思考能力。

所以,全脑启蒙的第二个要点,是我们要理解下层脑的“初级化”特征,多用策略去把上下脑之间的楼梯打通,运用策略,让孩子在这些应激本能反应之后或者之前,学会多引进上层脑的高级思维参与决策。1.4 本课小结真正的启蒙是装修的艺术“理想户型”是我们要去理解左右脑邻居的性格特征不同,上下脑装修施工的进度不同。这两点特别关键,没有这样的理解,就没有抓住全脑启蒙的要点。总结一下,全脑启蒙其实是装修的艺术。这句话包含了以下4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合理预期。我不能奢求每个户型都是高级别墅,即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都是高智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脑启蒙,即通过装修、合理规划,让每个户型都更宜居,都能做到物尽其用。

第二,巧妙规划。每个户型肯定都有死角和不满意的地方,好的装修师、好的设计师一定会扬长避短。他们知道、认识、接纳某些短板,通过合理的整体规划,让短板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才是全脑启蒙的关键。

第三,抓住重点。一方面,要知道左右脑住户的性格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对右脑自由的“艺术家”投其所好,然后才能引入左脑严谨的“老学究”,促进双方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了解上下脑施工的进程不同。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上层脑加入思考决策中,帮助孩子在上层进行施工。上层施工的进度越完善、越好,上下层才能共同成长,参与到决策中。

第四,回到装修的艺术。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好,接下来在所有的课程中,也会反复提到设计图、装修、连体别墅。装修过的人都知道,硬装和软装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希望大家不要厚此薄彼。

硬装,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些显性的东西,跟孩子成绩、考大学挂钩的,比如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情商培养等。软装,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些隐性的东西,比如感知力、执行力等。小结

学完这一章,相信大家会有很多熟悉的地方或者有共鸣。但我也知道,很多人会问:“那怎么做呢?”别着急,这一章讲的理论很多,而且这些理论是特别重要的。

总结一下,这一章内容的关键点是什么?我总结了以下4点:

第一点,户型和装修的关系:智力是天生的,认知是可以提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连体别墅交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接纳它的局限性,不要再去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怎样,而是告诉自己:“不同别墅的户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相信装修的重要性,因为认知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点,在大脑连体别墅里面,住着两户性格迥异的邻居:左脑非常严谨,右脑十分自由,要让它们联合协作,这是关键。

第三点,下层大脑施工进度完善,发育非常成熟;上层大脑完全没有装修过,有待开发,所以不厚此薄彼是关键。

第四点,很多妈妈问:“我家孩子已经3岁、4岁,甚至7岁了,还来得及吗?”这又回到装修的艺术。我们知道,任何时候开始装修都是可以的,但越早开始装修,屋子收拾起来就越容易。今天起就能改变的3点

希望大家消化完这一章内容后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一份设计图了。可能你还不太明白怎么开始装修,但至少心里有底了:“这个设计师靠谱,这份设计图我已经有了。接下来我愿意去试一试这样的装修。”那么,第1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完这一章内容后,明天起我们可以马上去改变、去行动起来的是什么?我觉得有以下3点:

第一,当你又因为孩子无理取闹而发火时,告诉自己:“这是因为他的上层大脑发育没完成,他需要我的帮助,需要我去帮他装修。”

第二,当你又一次因为引导孩子玩某个玩具失败而感到沮丧时,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先去对他的右脑——那个自由的‘艺术家’投其所好呢?我有没有去进行感情的呼应?我有没有让他觉得这是有趣的,而不是急着搬出那个‘老学究’,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呢?”

第三,当你再一次面对“别人家孩子”焦虑时,告诉自己:“每个孩子出生自带的户型是不同的,但是我已经知道理想户型是什么,知道孩子的规划目标是什么了。”从现在开始,我们手里有了设计图,一切就会不一样了。1.5 课后答疑

课后大家反馈,大脑户型图特别好理解,很形象易懂,但同时也有一些疑问。Q

◆和我之前学过的右脑开发理论有类似或者有冲突;

◆大脑那么复杂,只是简单分成4个区域,是不是太过于简单粗暴了?

◆现在不是不谈左右脑区分了吗?

这些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因此先说一下大脑户型图到底怎么用。

首先,记住学习此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系列早教启蒙的实践内容,绝对不是单纯的脑科学知识。如果第1章课我跟大家说,大脑有脑干、大脑皮层、小脑、前脑、额叶、顶叶、枕叶、神经纤维等,第1章看完,估计大部分人会抱怨说,我又不想学这个。

我之所以简单地做4个区域的户型图区分,是因为我们学的不是脑科学,而是早教启蒙。左右脑区分永远都存在,关键是怎么解读和运用。不同流派的观点有所不同,怎么解读大脑的脑科学知识并落实到早教启蒙中,是这本书的附加值。其实大部分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复杂的脑知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怎么在家进行早教启蒙。

这份大脑户型图是一个非常简单易懂的切入点,让大家理解怎么早教才真正有效,大脑户型图不是测试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也不是用来了解大脑结构的,我把它解读为一种思维模式转变的指导。如果第1章内容的作业反馈都告诉我,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孩子了,这就达到目的了。因为所有的早教启蒙要有效,一定是基于父母先理解自己、理解孩子,然后才能真正地因材施教,进行早教。Q

◆父母大脑属于户型不好的,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开发?大脑户型不好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一个大脑户型好的孩子?

这个问题特别好,因为我一直觉得,所有育儿的起点应该是自我反思。当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局限性在哪里,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时,才是真正育儿的开始。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3点建议。

第一,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在哪里的,所以很容易用我们最习惯、最舒适的模式去对待孩子,甚至不知道这是限制孩子发展的因素。只有你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局限性,例如脾气不好,或者学习策略有问题,才能打破自己无意识的循环,把自己的局限变成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好的育儿理念永远始于控制自己,并停止控制孩子。上面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我们在进行育儿时,先要想的是:“我自己可以改变什么?我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所谓言传身教,前提是当我们自己意识到差距在哪里以后,才能带着孩子共同努力。所谓的育儿,其实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不要怕自己户型不好,你要怕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户型不好,还对孩子恨铁不成钢。

第三,需要掌握策略和方法。这是接下来所有学习的目的,我会介绍好多方法,并提供打开大脑之门的钥匙,一旦有了这样的新方法,不断地操练,就可以突破自我局限性。把这些好的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同时这些反馈也会作用在我们自己身上,这就是所谓的“育儿育己,共同成长”。Q

◆隔代育儿观念差异很大,全脑启蒙怎么做?

这个问题也挺普遍的,因为很多父母身在职场,平时带孩子时间有限,都是老人在帮忙。我对这个问题也有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要相信父母的力量。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自己要明白,先把父母的位置坐稳,遇到问题你要先告诉自己:“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尽管老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帮我们带孩子,陪伴孩子时间更多。”但你要相信,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纽带和联系是最紧密的,而孩子永远模仿的是和他最亲密的人。我们要相信父母的力量,尽管我们陪伴的时间短,但我们可以提高陪伴质量,把这根纽带联结得更紧密,这就是我说的相信的力量。

第二,说明白比争论重要。隔代育儿观念一定有差异,但我们不妨自问一下,当我们建议老人怎么做的时候,你只是下命令或者抱怨,还是不仅把“做什么”说清楚,还能把“为什么”说清楚?甚至不仅把这些东西说清楚,还能用老人能够理解的一些方式说清楚?

我遇到很多父母跟我抱怨,具体问了案例以后发现,这些父母也说不清,只会和老人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也不懂,反正按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这没有用,所以说明白比争论重要。

第三,演示比说明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老一代的生活环境一定有局限性。与其花时间去说服他们,不如趁着你下班或者双休日带孩子的时候,用一些你学到的东西演示给老人看。老人会发现:“孩子是真的更高兴了,孩子玩积木玩得更好了。”这就是演示比说明更重要。

第四,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有的选择,没有最佳,只有当下最合适。如果夫妻二人必须上班,这是家庭选择,老人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撇开权衡以后,你要知道,已经有人帮自己带孩子才是更重要的。所以任何时候,如果让我选,家庭和睦、一家人开开心心,比育儿的任何结果都更好,因为家庭开心是一个孩子最希望得到的礼物。如果第二点的两个方法你试过,也做到了,那不如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Q

◆我自己上层脑没有开发好,孩子总是哭,我总是对他发脾气,我该怎么帮助自己?

这说明你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上层脑没有控制好。我分享一下自己情绪管理的3个步骤。

第一步,可以记录、复盘。记录我们每一次面对孩子哭闹的发火情景。引入一个情绪管理笔记或情绪日记,详细地记录下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什么行为让你一下子火就上来了,然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等到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你更加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复盘,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发火?导火线是什么?如果你能坚持不断地去记录,就会发现,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也就是我说的导火线。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只要吃不好,你就会发火,或者孩子大叫,你就会发火。

第二步,就是演练。在你平静的时候,脑海里浮想:如果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例如孩子又不吃饭了,我差不多又准备发火了,这时候我怎么来掌握这个暂停键。每个人的暂停键是不一样的。例如,当我意识到火上来了,就会让自己说话更慢、更温柔。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冒火,嗓门就变大,从而让火气更大。我曾经把这个方法分享给我的闺密,她告诉我她的暂停键是在心里默念:孩子吃不吃饭不关我的事。但每个人需要进行自己的演练,因为只有在做演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让自己暂停的键是什么。然后,在心里排练几遍,等再次遇到想要发火的情况,就可以按下暂停键。

第三步,就是接纳。人无完人,谁都可能控制不住地发脾气,我也有过。对我来说,不是去压抑自己的脾气,如果你做到上面两点后,发火的频率就会越来越低,如果有那么一两次你控制不住发火,也要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我建议选择一个安全的发泄方式。小D还小时,我的发泄方式是把她放在小床上,告诉她:“你在这里待一会儿,妈妈要出去冷静一下。”然后离开她的房间,在外面让自己冷静一下。所以,如果真的控制不住,不妨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母亲,其实我已经努力了。无妨,我可以找一些安全的发泄方式。”Q

◆对于号称开发右脑的闪卡早教课程,你怎么看?

闪卡的鼻祖是一个名叫杜曼的美国人,他当年设计闪卡主要是针对有严重脑损伤的学龄前儿童,从视觉入手,通过强刺激,对脑损伤孩子的大脑修复有一定效果。

但闪卡在之后的运用中慢慢变了味儿,美国在20世纪的确有好多闪卡应用于健康思维的学龄前孩子身上。后来,美国教育部、很多脑神经专家和儿童教育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测试,发现大部分所谓的学龄前认识几百、几千字的神童,到学龄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学习上的优势,有一大部分神童还出现了忘记这些字的倒退现象,还有少部分儿童出现了学习障碍问题。

之后,美国叫停了闪卡的大规模运用,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大脑中的神经键只有在儿童主动用脑时才会被点亮,才会有锻炼启蒙的作用。如果孩子只是一味被迫看闪卡、用大脑,单纯地想提前学习的时间,并不能加速大脑的开发,相反还会有一些副作用。Q

◆关于对右脑“投其所好”,具体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第2章——到底怎么对右脑“投其所好”,到底怎么让上层脑走下来,参与下层脑的运作。1.6 课后作业

学完课程,如果没有作业,是不能让大家真的去思考的,人还是需要有一点点外力来督促自己。

这一章有3个作业。

1.学完这一章内容以后想一想:平时你对于家人,对于公司、职场,对于孩子,你的大脑户型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一定是有偏好的。你没有了解自己,就会永远用自己最喜欢、最熟悉、最习惯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所以你一定要去问。就像很多父母说:“我就是控制不住,孩子一哭,我也哭,还大吼、打他。”你会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上层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决策参与。所以,大家先想一想,你自己的大脑户型是怎样的?

2.回忆一下,通过孩子平时的言谈举止等表现,你认为孩子的大脑户型的特点是什么?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举的例子越详细越好。当你举了非常生动、生活化的例子时,就能理解这一章所说的“上下脑”“左右脑”的特点。

3.学完这一章内容,哪一点最能改变你之前已有的早教方面的观点?

所谓的学习,是一种连接,由点及面不断地把过去的知识连接到新学的东西上,有的旧知识可能被颠覆了,于是就摒弃了。然后不断滚雪球,雪球会越滚越大,从而由点及面形成一个系统。

所以,学完这一章内容,你问问自己:哪些知识点我以前没有想过?哪些知识点改变了我以前对于早教启蒙的想法?全部列出来,然后带着这些疑问,接着往后学,你会发现又有新的东西,再把它填进去,这样我们的知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CHAPTER  02早教的关键,是打通全感官2.1 打开大脑的5把钥匙最容易出现的抱怨

我们对孩子进行早教启蒙的时候,最容易出现以下这些抱怨:

·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讲道理根本没用;

·这个玩具怎么玩,我已经演示了,但就是教不会;

·好好说没用,只能靠吼;

·孩子总是记不住,前说后忘;

·孩子只会疯玩,一刻停不住,怎么教;

·我平时要上班,光靠周末进行早教启蒙有用吗;

·孩子不感兴趣的就不玩,只玩自己擅长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几乎所有父母都有以上类似的抱怨。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大家先思考几个问题:

·你真的进入孩子的大脑别墅了吗?

·你有打开别墅大门的钥匙吗?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未打开过孩子大脑的那扇大门,徘徊在门口却不自知,还常常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这一章就来揭秘打开孩子大脑的5把钥匙是什么。回顾上一章要点

·要点一: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再引导孩子使用左脑;

·要点二:理解下层脑的“初级化”特征,运用策略多引入上层脑参与运作。

这两个要点会体现在5把钥匙的运用上。下面将运用一个场景对应一把钥匙的方式,逐一分析这5把钥匙是什么以及怎么用。钥匙一:接纳情绪场景一

孩子尝试了好几次,都无法把积木叠高,最终生气地把积木扔了一地。

妈妈:你不可以这样,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再动动脑筋就可以了。(孩子愈发生气,继续扔。)

妈妈:我和你说了,不可以扔玩具。(孩子还在扔。)

妈妈:我数“一、二、三”,不能扔玩具。(孩子继续扔。)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皮,这么不听话呢?积木搭不好,不能乱发脾气!(孩子大哭,妈妈生气。)

这是不是很熟悉的一个场景?每个家庭应该都遇到过。这一章要介绍的第一把钥匙就是接纳情绪,使用这把钥匙有两个要点。

◇要点一:说“不”之前,先说“你……”“我……”

妈妈说:“不可以这样”“不能扔玩具”“不可以发脾气”……说了好多“不”。

正确的做法是,在说这些之前,要先说“你”或者“我”。比如:

·“你搭不好积木很生气。”——描述孩子情绪是怎样的,即“你怎样”;

·“是啊,积木总是搭不高,我也觉得好难好沮丧啊。”——共情孩子,让孩子知道,我感受到了你的情绪是怎样的;

·“我也好希望积木可以搭好高,嗯……这么高,不对,这么高,这么这么高!”——提出一点希望,帮助孩子把内心想要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事情表达出来。

我们总希望孩子表现好、行为对,但在这之前要先回到全脑启蒙的要点之一——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孩子感觉对了,才能表现对。

相信很多人会质疑这把钥匙:“这样的话,不就是宠孩子、溺爱孩子吗?因为什么都是顺着他们来的。”这就引出使用这把钥匙的第二个要点。

◇要点二:区分情绪和行为

当我对右脑“投其所好”以后,接下来会说:

·“你还在为搭不好积木而生气,你在扔玩具。”——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扔玩具是不可以的,但你可以到妈妈怀里消消气。”或者:“玩具不能用来扔,如果你觉得太生气了,可以和妈妈一起跺跺脚/画画。”——把情绪和行为做了区分。

情绪没有好坏,但是行为有好坏。孩子哭、生气,这些情绪都能被接纳,我会告诉孩子,行为是有好坏对错的,有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作为父母,接纳情绪指的是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要限制孩子的坏行为。当我们开始限制孩子的坏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运用他们的左脑进行参与。

你说“玩具不能扔”,孩子会思考:扔玩具是不可以的,但是我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疏导自己的坏情绪。这时左脑就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决策。孩子慢慢就会理解:

·情绪是怎样的?

·有坏情绪的时候,一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怎样来排解自己的坏情绪?

·我可以做什么?钥匙二:描述问题,给予信息场景二

孩子在画画,把颜料弄得地上到处都是。

妈妈:你怎么又把颜料弄到地上了?(孩子没理妈妈,还在兴高采烈地画画,时不时还有颜料滴落在地上。)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不听呢?你弄得一塌糊涂,待会儿谁打扫呢?(明显孩子已经没了画画的兴趣,准备离开。)

妈妈:画一会儿就走,弄得乱七八糟,你怎么这个样子?(孩子之后对画画也许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这是本章要介绍的第二把钥匙——描述问题,给予信息。使用这把钥匙有两个要点。

◇要点一:别用质疑句,多用陈述句

刚才的场景中,妈妈的每一句话都是“你怎么又”“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这些全都是质疑句。在表达时,能不能不用质疑句,而用一些陈述句呢?

·比如,把“你怎么又把颜料弄到地上了”换成“我看到颜料掉在地上,到处都是”。——这是你看到的一个事实。

·再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喜欢看到地上到处都是洒落的颜料。”——这是你在和孩子分享你的情绪,你不喜欢看到这样。

针对大一点儿的孩子,例如四五岁或学龄期的孩子,在说了无数次这个问题之后,你有时候只需要说两个字“颜料”,使个眼色,看一下地上,可能孩子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这个要点的核心是对事不对人,通过陈述句让孩子的上层脑参与运作。

场景里的妈妈说的所有质疑句其实都是在否定孩子,和孩子的右脑发生了冲突,孩子感受到的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碰撞,于是更加不会配合。但是当我们运用陈述句以后,就可以让孩子的上层脑参与运作。

孩子开始有了一些觉察,会觉得:

·“对哦,我也看到颜料在地上。”

·“对哦,我这么做,妈妈不喜欢。”

当上层脑参与运作以后,孩子慢慢就会有一些更高阶的人类思考技能,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了。

◇要点二:多提供信息解释“为什么”“怎么办”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颜料在纸上更容易清理,可以在纸上画。”

·“地上的颜料干了不容易清洗,所以我们要在纸上画画。”

·“嗯,地上那么多颜料,我们一起用一块湿布擦干净吧。”“为什么”“怎么办”让上层脑开始施工。

我们很容易责怪孩子做得不对,却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对,他们因为不懂,所以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会运用下层脑最本能、最激烈的反应,这样上层脑永远没有机会得到装修和施工。

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告诉他们“为什么”“怎么办”,带领孩子运用高阶的思考能力和同理心,孩子慢慢就能理解为什么不可以做,万一做错了可以怎么弥补,让上层脑开始施工。钥匙三:总结需求,邀请动脑场景三

孩子在玩拼图,找到一块后没放到正确的位置,还在尝试。

妈妈:你这样不对,要放这里。(孩子没听,还是执意要放在他认为对的地方。)

妈妈:你怎么没听妈妈说的话呢?妈妈告诉你了,那里不对,要放这儿!(孩子双手一摊:妈妈放。)

妈妈:好,妈妈放给你看,放这里,你继续玩。(孩子再也不想玩拼图了,一片一片拿给妈妈:妈妈再放。)

妈妈:你自己来啊,妈妈教过你了。

孩子:不要,妈妈放,妈妈放!

这是我曾经走过的小弯路,应该也是很多父母有共鸣的典型案例。

这就是本章介绍的第三把钥匙——总结需求,邀请动脑。使用这把钥匙有两个要点。

◇要点一:动手之前,先用嘴

场景里的妈妈特别着急,说“来,妈妈教你”,之后就直接上手拼拼图了。她着急动手,却没有用嘴。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

·“我看到你尝试把这块拼图放在这里,但似乎放不进去呢。”

·“你看上去有点儿沮丧,你尝试了好几次,拼图就是放不进去。”

·“如果你继续在这里尝试,也许结果还是放不进去呢。”

我们用嘴来帮助孩子总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因为孩子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所以我们需要先让孩子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很多孩子玩拼图时,放不好就沮丧、发脾气,这其实是因为孩子只用右脑进行反应。当我们用嘴巴描述孩子的需求,其实就是请出左脑那个“老学究”,他是讲逻辑、关注细节、喜欢用文字描述的。我们给予孩子解读问题的视角,让孩子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让左脑、右脑进行沟通与合作。

◇要点二:真正的帮忙是让孩子自己会做

这个要点也是需要我们用嘴而不是用手,我们可以这样说:

·“如果我们两个一起动脑筋,说不定可以有办法呢。”——邀请孩子跟你一起想办法。

·“我看到这块拼图是正方形的,拼板上哪个空是正方形的呢?”——引导孩子去发现,而不是替孩子做。

·看到孩子拼图时上下放倒置了,你就可以说:“如果我们试试把拼图转个方向,你觉得会怎么样?”

我们用嘴巴说出了一个学习或者思考的策略,让孩子的上层脑参与作用,让思考能力、计划性这些高阶的思维方式参与进来。当孩子感到“原来可以这么解决问题”时,这就说明他们的上层脑已经开始进行装修和施工了。钥匙四:万能钥匙一——打通全感官

接下来的两把钥匙,我称为万能钥匙,一通百通,是所有全脑启蒙的基础。

第一把万能钥匙是打通全感官。

感官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是靠感官输入的,学龄前孩子感官的培养、启蒙、刺激越好,他们学习的通道就越畅通,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感官开发是基础,追视、追听和触感是重中之重。

追视是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我们指哪儿,他会有意识地看哪儿;孩子玩拼图的时候,我们不是着急让孩子拼对,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拼图和板子上的哪块是相同的。这样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是视觉的开发。

追听。例如,我们跟小月龄的孩子说话时,看他会不会转向你;我们和大一点儿的孩子沟通时,孩子是不是在听着我们说话。

触感。触感的好坏影响精细运动的开发,而精细运动是很多学习技巧的基础。对小月龄孩子进行抚触,提供的各种玩具一定要保证材质的多样性,比如动力沙、木质玩具,甚至用意大利面条等。让孩子触摸不同质地的东西,从而明白不同事物的触感是不一样的。这是触感的开发。

以上这3个感官特别重要。退一万步讲,比关注孩子玩具玩得好不好、学习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玩或者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在看,有没有在听,有没有真的运用自己的手,这比“做没做到”更重要。

当我们在运用感官策略与孩子互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3点:

第一,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并且保证孩子的眼睛在看你。看着孩子的眼睛慢慢地说,帮助孩子打通视觉感官。我们说话时,孩子也看着我们,配合他的听觉,沟通会更有效。另一方面,我们解读绘本或玩具时,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证他的眼睛也在看我们说的东西。

第二,条件允许时,让孩子通过全感官加深体验。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苹果时,与其看绘本,不如找一个真的苹果,让孩子看一下、摸一下、闻一下,把孩子的全感官打通,孩子会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第三,感官参与越多,效果越好。这和互动技巧的前两点相呼应:看着眼睛说,不仅作用于听觉,同时也作用于视觉;摸苹果、看苹果、闻苹果,3个感官同时参与,感官参与越多,效果越好。钥匙五:万能钥匙二——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第二把万能钥匙,是很多父母一直忽略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有趣比有用更重要。对右脑“投其所好”,所有启蒙一定是让孩子感到有趣、快乐、轻松的。

这把钥匙有如下3个要点:“玩中学”的意义。所有学龄前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学。学龄前孩子一定是通过玩具、游戏、玩耍等方式开心地去学习。因为孩子都是右脑偏好者,他们首先会判断“我喜不喜欢、开不开心”。只有当他们觉得喜欢、开心之后,左脑的那位邻居才会出来串门。

态度、语气比内容更重要。父母的声音是有魔力的,同样的一句话,父母温柔地、慢慢地说,孩子会更愿意听,但如果着急地说或对着孩子嚷,孩子就听不进去了。所以,我们怎么说很重要,说话的语气、语调一定是有趣的、轻松的、平稳的、没有压力的。

先进门,再谈装修。对所有容易着急的父母,我特别想说的是,只有先进门,才能谈装修。我明白你特别着急,觉得自己的孩子认知启蒙落后了好多,特别想教他有用的东西。但你要记得,先把那扇门打开,进去以后,才能教那些有用的东西。而打开那扇门的方式,一定是有趣的。

有些父母平时讲话不像上面建议的那样,觉得这是“讲人话”吗?但这就是我们自己缺失的“说话艺术”的补课。

如果你把第1章和第2章讲的内容串起来,会发现贯穿始终的原则是相同的,即先对右脑“投其所好”。我们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但要限制孩子的行为。我们先去理解孩子的下层脑,但要邀请孩子的上层脑参与运作,转变思维,建立新的准则。

最关键的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练习。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带着大家一起针对16大核心能力,运用这5把钥匙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包括哪几把钥匙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运用哪几把钥匙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能力,等等。

这才叫内化,更是育儿育己的自我提高。2.2 本课小结5把钥匙

·钥匙一:接纳情绪;

·钥匙二:描述问题,给予信息;

·钥匙三:总结需求,邀请动脑;

·钥匙四之万能钥匙一:打通全感官;

·钥匙五之万能钥匙二:有趣比有用更重要。今天起就能改变的3点

第一,当你着急孩子怎么也教不会时,别再责怪孩子“不听话”,而是反思自己:我该怎么教,他才会听?想一想5把钥匙里哪几把可以用。

第二,当你被质疑接纳孩子情绪就是宠爱孩子时,你心里要有底气:我明白情绪和行为是不同的,我接纳的是情绪,并对行为设立了规则,我有能力区分情绪和行为。

第三,当你忍不住想要替孩子做事时,提醒自己:我的工作是装修,房子最终还是孩子自己住,让孩子自己摸清户型,意义更长远。

希望大家把第1章的大脑设计图和第2章打开别墅大门的5把钥匙相结合,当我们手里有了设计图,又有了打开大脑别墅的钥匙,才能称得上可以开始进行启蒙了。2.3 课后答疑Q

◆孩子表达积极的情绪,却出现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例如,宝宝表达高兴却咬了/打了妈妈。我们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第2章我特别强调过,我们要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情绪无论好坏,我们都要接纳,但要限制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孩子有积极的情绪,却出现了不太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确认孩子是出于好意的。一旦我们确认孩子确实想表达积极情绪,就可以做以下3步。

第一步,先对右脑“投其所好”,回应情绪。

你可以说:“宝宝很开心呢。宝宝想告诉妈妈你也很开心,对吗?”

这样的一个反馈,又回到了本章后面提到的社交语言的表达。我们在说上面这句话时,脸上的表情应该是微笑的,眼神是温柔的,语气是轻松的,这样回馈给孩子的同样是开心的情绪。这就是社交语言的应用。

第二步,安抚好右脑,开始引入左脑,边说边演示给孩子看,注意自己的情绪、表情也是开心的。

安抚好右脑以后,我们开始引入左脑,我会说:“宝宝开心时,可以拍手。可以把手举过头顶,说‘耶’!”这时候,给予孩子一种表达开心的方式,这就是引入了左脑。然后,我会说:“接下来宝宝和妈妈一起做一次,好吗?下一次宝宝如果想表示开心,可以怎么做?对,拍手。拍手,特别开心。我们还可以怎么做?把手举过头顶,说‘耶’!对,把手举高。哇,这么高!说‘耶’!”边说边演示给孩子看,注意自己的情绪、表情也是开心的。

第三步,当孩子开始做以后,父母要及时回应和强化。

当孩子开始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后,父母要回应说:“对,这样妈妈就知道宝宝是想告诉妈妈你好开心,妈妈也好开心呢。”呼应孩子的动作,做一遍,用于强化。

这就运用到之前的内容,即对右脑“投其所好”,安抚好右脑,引入左脑。呼应孩子的情绪,限制一些不好的行为。同时社交语言也用上了。Q

◆打孩子“解决”问题快而有效,为什么打孩子收效快?打孩子长远的害处是什么?

管教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不管,让孩子“自治”。也就是当我们以后无法时刻在孩子身边,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还能保持这样的自觉性。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打孩子不是长远之计。

首先,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屈服,他就被剥夺了理解规则、懂得道理、内化自治的机会。打孩子看上去的确很有效,但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屈服。孩子如果从小只记得爸爸妈妈要打我,所以我要听他们的话,他就不会理解规则,不明白为什么要懂这个道理;不会内化,不会认为接下来爸爸妈妈不在,我也要自己约束自己。

其次,从小被打的孩子,情绪没有得到接纳,问题也没有解决,只是暂时被掩盖。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哪里有镇压,哪里就有反抗。等到大人打不动,等到孩子没有了外力的震慑,他们会用更加极端的行为来挑战。我的堂哥从小被打,但是当他14岁,他爸再用皮带抽他的时候,他一下就把爸爸的皮带拿走了。之后,不仅是父子关系决裂,所有的叛逆和问题全部爆发了。

最后,任何所谓特效药,一定都有副作用。不妨从孩子还小,还能管得了的时候,从源头去解决问题,这样看上去的确收效慢,但对长远来说更有益处。Q

◆打通全感官对于三四岁及更大的孩子是否还重要?如何针对大孩子使用5把钥匙?

打通全感官对大孩子也是适用的,并且原则一样,任何学习都要尽量调动更多的感官。

不要说三四岁的孩子,对于学龄后的孩子也是适用的。对于学龄前孩子的引导,有的父母会觉得“特别麻烦,要进行刻意的练习”。这是为了今后显得自然而然,我们现在多做一步,多引导一步,让孩子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孩子的本能反应,就不需要我们的刻意引导了。接下来,孩子学习越来越轻松,做人也越来越轻松。这就是学龄前早教启蒙的意义所在。

那对三四岁的孩子打通全感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原则是一样的,任何学习方式都应该尽量调动更多的感官。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妈妈会觉得“大孩子不适用”。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年龄大以后,逐渐从“玩”转到了“学”,经常是坐着学习、活动或者游戏,减少了学习的趣味性。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反思,孩子的活动有没有更好地调动孩子的感官,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坐着“闷头学”。

比如,玩“橡皮泥”。我知道很多接近学龄的孩子,父母都开始教认字了。回想一下,认字是怎样教的?很多时候是特别枯燥的,让孩子“闷头学”。所以,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怎么打通全感官?我当时用橡皮泥做了字母轨道,上面放一个滚珠,小D通过手腕的控制让滚珠滑动,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笔画顺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视觉、语言、运动都参与其中,这就是打通全感官。Q

◆宝宝年龄太小,还不会用肢体和语言表达情绪,针对小月龄孩子,应该怎么引导?

这个问题,在看完第3章内容应该就有了答案。社交语言的演示是需要从小月龄孩子开始的,孩子的肢体、表情等这些非语言的情绪表达,就是从养育人那里学到的。孩子太小,没有特别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我们需要演示给孩子看。我们希望孩子今后的情绪表达是怎样的,就要提醒自己,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这样来要求自己。2.4 课后作业

1.你和孩子日常互动启蒙时,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2.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你觉得哪一把钥匙是最有效的?你可以先尝试一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