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天津科技大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1:47:06

点击下载

作者:论文集编委会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天津科技大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天津科技大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试读:

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刘婕

摘要:本文以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目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专业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找出当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试图寻找其在网络时代发展的新态势。

关键词:互联网+,服装表演,人才培养

进入创新2.0时代,没有什么比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影响更为广阔和深远了。教学课堂的天平悄然从传授者向学习者倾斜,这是教育行业长期以来忽视已久的问题,今天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升温,这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接轨的新业态悄然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也不可避免地对今天的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入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24个省市,102所高校中开设有服装表演专业,就各校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呈现出学科定位不一、培养目标多样的局面。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文创产业中传播途径最为广泛的一支,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本科人才的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更是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服装表演专业具有其复杂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独特特征,互联网文化也逐渐由边缘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一系列的发展都成为今天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调整和转型的契机。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新增艺术学门类并对以前的各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这样的调整后使得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在艺术学门类下缺乏一个明确的专业区分。

在我国服装表演专业目前发展定位主要在两个学科领域:设计学和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学科主要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专业方向,而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则主要以表演为专业方向。随着中国模特行业的发展,这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目标也出现了区分。如何在现有学科定位基础之上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探讨的问题。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服装表演专业从开办伊始,大部分从属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而存在。随着中国服装与模特行业的发展,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服装表演专业所属学科分类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当今开设服装表演专业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仍把服装表演专业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一个专业方向,而非专业。但随着“互联网+”带动表演文化产业的繁荣,模特行业已经开始涉猎越来越多的表演领域,因此在广告拍摄、宣传片拍摄、微电影中也常出现模特的身影,这对于模特的表演水平无疑是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很多高校把服装表演专业设置在表演这一学科之下的主要原因。这类以表演专业为依托的服装表演与传统的模特表演略有不同,它是以服装表演为表演素材,融服装、表演、时尚、舞蹈及音乐等多种艺术形态为一体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因此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以及专业的发展建设上都要与传统服装表演专业有所区别。

有些观点认为将服装表演专业设置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之下是一种模糊概念的举措,而实际上随着互联网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服装表演专业的外延在不断拓展,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与交叉也越发紧密与频繁。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中最为火爆的产物“直播”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3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网络直播用户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在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下,甚至催生了“直播+”的概念。直播是现场进行语言视频传播,是媒介中非常重要的两方面资源的综合性传播方式,具有很大优势。除却处于不同的平台,它的框架和课堂教学形式如出一辙,同时搭载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模式更为受众提供了分享和表达的通畅渠道。以表演为专业学科内核的服装表演专业与这样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是毫不费力的。由此可见,在这个传统媒体衰落,网络媒体迎头而上的时代,互联网的介入将成为服装表演专业定位及创新发展的新“蓝海”。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发展既要有学科基础作为支撑,又要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规避“互联网+教育”中泛滥的泡沫,使得学生在互联网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丰富得知识,又培养出主动学习的能力。“互联网+”不等于简单的1+1=2,教育行业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显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董泽芳教授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一文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要素分为: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评价方式八个方面[1]。这八个方面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也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框架。(一)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指中观(高校)与微观(教师)层面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在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与网络时代的模特经纪公司有哪些区别?“互联网+”为人才培养口径带来哪些变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调整?这倒是当今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互联网+”环境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调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二)专业设置模式“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无疑拓宽了专业设置的口径,活化了专业设置方向,也为专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设置空间。就服装表演专业来说,专业口径从传统的模特经纪公司、服装企事业单位、服装表演教育延伸至媒体、新闻出版、文化经纪人管理等领域。学生培养方向也从服装表演拓展为表演编导、组织策划、媒体广告等更多层面。在这一模式下的专业设置对自我学习能力的需求成为必须,也为学生在未来学习中涉猎跨学科领域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课程设置方式“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轻选修、课程传授模式单一等不足。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内容在网络框架中得到了深入和拓展,课程结构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尤其是综合性课程的设计使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这让学生对每一门课程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四)教学制度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变量,教学制度体系影响也尤为巨大。网络的渗透不再仅停留在课堂采用互联网手段,而是与整个教学制度进行了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制度体系,从学分制度、学位制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进行革新,为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选课、分配导师、实习及日常教学管理等提供了多种选择。(五)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课堂的定义被无限拓展,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都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课程的传授者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学习者同样通过互联网探索获取的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深度都得到扩展。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服装表演专业领域中大量资料和行业最新的知识都来自国外同行,因此“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各季全球时装周、时尚前沿信息、时尚学理论发展信息化的程度也在无形中将服装表演专业的认知度大大地提升。(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管理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的手段与方法。通过互联网手段为拉近师生距离,实行科学化、个性化的制度管理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此外,互联网语境下的教学管理也呈现出更为人性化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弱化教学成果评价。通过对开放教育资源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习动机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七)隐性课程形式

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类:显性课程是指有一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有一定教材为依托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中除正规课程之外所学习的一切东西,[3]是学校经验中隐蔽的、无意识的或未被完全认可的那部分经验。由于隐形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因此互联网环境对当代高校的隐性课程呈现出极大的影响力。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隐性课程的设置看似充满着随机和未知,但它并不是臆想和编造出来的。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中,隐性课程是可以人为构建的。尤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的时刻,基于“互联网+”的隐性课程设计更是奠定学习基调,增强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八)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形式,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评价模式容易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效果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无法通过教学评价真正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很难判断出真实的教学效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维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任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评价时间,设置灵活的评价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是极有效的内部激励手段。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根据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理论,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加入了技术领域知识这一要素,彰显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也改变了未来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能力的发展方式。(一)学科专业内容知识

今天的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成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学习和提升,作为高校教师也不例外。依靠互联网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在今天成为每个人自我学习的必备手段,尤其是一系列社会化媒体更是为学习者搭建了广阔的学习交流流派。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跨学科领域知识的结合都比以前实现起来更加的便捷。(二)教学方法知识

互联网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作用不仅是一种为改变传统课堂枯燥印象而寓教于乐的方式,更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根据美国“教育游戏峰会”的发现,学生通过“读”只能记住10%,通过“听”能记住20%,两者结合后的效果可以提高至“30%”。如果形式变为某人用行为实践对某个知识加以阐释演绎,孩子能记住50%;但如果[2]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模拟的方式实践,他们将能记住90%。这恰恰是互联网教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传统讲授与网络互动在教学中的深层次作用,能产生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策略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执行能力等多方面素质都有多维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互联网技术的浸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不再仅由教授者设计,每一位课堂参与者都能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无论是课程资料的整理还是教学内容的示范,在教学双方之间都不再具有唯一性,学生可以自主浏览、添加,甚至体验教学内容。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课堂超越于教师或者课程开发者的直接掌控,因此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在很多语言课堂教学中会使用“浸入式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互联网+”课堂中,教师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营造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学习,首先从心理上确立了归属感,快速地建立信任,继而带动他们更为积极地支持学习任务,更好地深入课堂互动。2.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互联网世界,对信息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在社交网络发布的内容都希望得到朋友的点赞,新闻消息的热度以关注者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因此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课堂学习中以后,即便是在线课堂的学习也需要教师保持激励和赞扬,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动力。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学习时间的设计,教师只能给予少数学生反馈,而在网络课堂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在线提交的每个学习成果进行反馈。3.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是永恒的,这也成就了今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感和未知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庞大和源源不绝,可以成为学生探索未知的动力;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设置开放性任务也能够刺激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深入研究。4.拓展学生的探索领域

在学生浸入课堂之后,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对学习体验、学习效果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在线课程往往是改变了授课地点的传统教学,教学形式普通,缺乏多样性内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网络终端的发展理念,为未来的课堂带来了更多充满技术的学习场景,也扩展了知识领域探索的维度。(三)技术领域知识“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核心工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十三五”期间又再次提出全面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发展,推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作为教师也需要在提升学科领域知识的同时,对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一门必修课。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未来为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会将传统教育手段完全取代。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此外人工智能、VR虚拟实境、无人机车、机器人助理等技术也呈现出日益火爆的行业前景。这些对于传统教育行业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更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参考文献[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2]潘恩伯格.反枯燥:游戏化思维开创商业及管理的“新蓝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1.[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互联网+”时代下的“慕课”课程学分互认浅析谢蕴江 王亦旻 胡海涛

摘要:互联网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知晓你想要的信息。基于此背景下,依赖于网络所开设的课程—“慕课”孕育而生,全球各种“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诸多著名高校及组织加入到“慕课”平台当中,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全球任何学习者都可通过其聆听到知名学者的授课,预计2016年国内平台注册用户将超过1000万。“慕课”平台课程学习合格之后,互认为大学学分将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慕课”学习平台、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在学分互认时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慕课;学分互认;“互联网+”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新资源和新场所。George Siemens 和Stephen Downes两位学者依托该技术合作开设了一门大型网络课程,其名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在[1]2008年,学者Dave Cormier将该门课程定义为慕课,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术语被广泛接受。

慕课,其英文直译就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顾名思义,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相比,慕课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其以学习者兴趣为导向,在有电脑有网络的条件下,全球任何国家的学习者,注册即可学习。[2]

2012年,慕课教育元年诞生。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自此发展进入快车道,风靡全球,全球已有600多[3]所大学参与,课程总数超过4500多门,注册学员数达4000万,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各领域相互交融,高等教育融合不断加快,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相互渗透,优势资源互补并共享,慕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慕课基于其自身特点,学习者和学习课程不受地域、时间等影响,同时学习费用低廉,甚至部分平台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这些优势会更容易吸引学者通过其平台学习,在保证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为学分互认提供了可能。二、国外慕课平台建设及学分互认现状(一)慕课平台建设1.美国

美国是慕课兴起地,拥有慕课平台三巨头:Coursera、edX、Udacity。(1)Coursera

Coursera是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所创立的,提供免费在线课程,目前其拥有146个合作伙伴,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耶鲁大学、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等知名院校,来自29个国家,提供1837门课程。(2)EdX

EdX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创立的,提供免费课程,目前其拥有章程会员48个,会员58个,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京都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知名院校,包含人文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超过950门课程。(3)Udacity

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等人创建的,主要聚焦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其提出纳米学位概念,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在实战中学习,让学习者快速获得新技能,并为学员积极创造就业机会。2.英国

FutureLearn是由英国大学联合开发建立的商业公司,其拥有99个合作伙伴,包括英国以及世界最好的大学,还有一些拥有大量文化和教育资料的机构,例如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囊括了自然、环境、法律、历史等各方面的课程。3.其他国家

Open2Study是由澳大利亚开放大学所提供支持建设的,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慕课平台,提供了财务金融、商务、健康与医学等领域的课程。

Iversity是德国创立的免费慕课平台,该平台并不与学校或机构进行合作,而是直接同教师合作,并对优秀课程设计者给予奖金。

同时还有日本的Schoo慕课平台、巴西的Veduca慕课平台、芬兰的Eliademy等各国慕课平台。(二)学分互认现状

在2013年,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了Coursera慕课平台上的5门课[4]程,推荐高校认定这些课程学分。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球学院[5]宣布承认Udacity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学分,安蒂奥克大学学生可通过Coursera获得学分,麻省理工学院超过50%选择慕课成为其课程的一部分,面向成人教育的约翰·F肯尼迪大学承认学生在EdX上获得[6]的学分。欧盟部分高校是有条件的认可慕课,相关条件由高校自身

[7]确定。慕课国际学分互认也在进行,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6所高校,承认学生慕课学习所获得[8]的学分。三、国内慕课平台建设及学分互认现状(一)慕课平台建设1.学堂在线

学堂在线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向全球发布,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提供免费网络学习课程,致力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在2016年6月6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在线教育平台。其提供计算机、创业、工程、数学、物理等19个领域的课程,拥有合作院校31所,与EdX合作院校及伙伴44所。2.好大学在线

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助研发的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对外发布。其提供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等13个学科门类376门课程,拥有以国内高校为主的合作院校69所。3.中国大学MOOC

中国大学MOOC是由高教社与网易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其课程内容主要是由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所组成,与97所高校合作,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等7类共计2000门在线课程。(二)学分互认现状

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指导部分高校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之间的具备一定条件的慕课学分认定机制,也鼓励高校自主探索慕课的学分互认工作。

上海19所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好大学在线”平台打通“慕课”学分互认,大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可以修读联盟内其他高校的第二学位。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三校在其联合开发的“慕课”平台上,指定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5所交通大学联合建立的“慕课”平台上,在校生选修的课程是相互承认的。天津医科大学规定在校本科生可自主选修“慕课”通识类课程,同时选修课程限定在Coursera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所获得课程学分仅计入公共选修模块,并最多不超过2学分。武昌工学院规定认定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课程,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平台学分最多为5学分,获得平台证书后进行相关课程认定,最终计入公选课模块,国外“慕课”平台学分认定也遵循以上要求。杭州师范大学容许本科生选修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并实现学分互认。中国海洋大学规定在选修“慕课”前,需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以认定学分。四、慕课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宏观政策支持

虽然教育部鼓励各省市高校自行探索“慕课”学分互认工作,但缺乏宏观性的指导,由于国家层面政策的缺失,省级层面也同样无法拿出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使得高校联盟或高校自身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政策。(二)学分互认范围有限

目前来看,国内外高校“慕课”互认学分仍旧集中在通识教育或公共选修课程上,学生虽然可选择的“慕课”很多,但是,所认定的范围被限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专业课程的互认并没有纳入到认定体系当中。(三)“慕课”质量难以控制

2012年以后世界各国“慕课”平台纷纷建立,我国在2014年以后也进入了建设平台的高峰期,高校、公司蜂拥而入,其中一些不乏跟风者,使得“慕课”质量参差不齐,给学习者带来极大困惑,给高校学分认定带来一定的障碍。(四)“慕课”宣传力度小“慕课”平台注册人数持续增长,预计到2016年国内注册人数可以达到1000万,但仅就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来讲,注册数量仍旧偏少。由于宣传力度小,仍有不少学生对“慕课”比较陌生。部分高校教师对“慕课”也很陌生,精力仍旧专注于传统的课堂当中。(五)“慕课”考核结果难认可“慕课”本身的特点,是在线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学习者在网络上学习,当课程提出相关问题或是布置作业后,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答案,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学习者仅仅是为了拿到证书,无法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五、慕课学分互认的建议(一)出台宏观政策支持

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慕课”学分互认,真正保障优秀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后,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省级管理规定,确保“慕课”互认的可操作性和合法性。(二)扩大“慕课”学分互认范围

目前,“慕课”的互认范围集中在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当中,但在平台当中,不乏知名高校精心制作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不论是何种属性的课程,高校可以逐步适当扩大认可范围,建立有章可循的原则,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教学,真正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可。(三)建立“慕课”质量认证及分级体系“慕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讲,仍旧是一个新兴事物。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突出优势体现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国家要尽快建立对“慕课”的质量认证体系,从“慕课”的制作直到上线都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可以引入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第三方,由第三方为“慕课”制作方提供指导,以及在他们的监督下最终上线。同时建立分级制度,在通过质量认证之后,达到一定级别的课程才可以互认。(四)加大“慕课”宣传力度

从中国“慕课”元年——2014年,到现在已经走过2个年头,要进一步加大“慕课”的宣传力度。高校要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深入地介绍“慕课”。

就教师来讲,面对“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为教师营造直面挑战、争取主动的氛围,“慕课”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要鼓励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实践,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其中。“慕课”制作所付出的工作量等同传统课堂所付出的工作量,高校应予以认可。

就学生来讲,高校要将国内外优秀的“慕课”平台介绍给在校生,同时可以将已经做过认定的课程进行罗列,学校承认学分的课程,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一并公布“慕课”学分认定流程,为学生提供明确指导。(五)规范“慕课”考核过程“慕课”考核过程的规范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线上通过网络技术的控制,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一定时间节点需要学习者的参与才可进行,若超过一定时间则自动退出学习,如要继续该课程的学习,则要从课程断开节点处开始,保障整个课程的参与度。线下可以采用传统考场的形式,进行“慕课”课程的考核,一方面“慕课”授课内容同校内教师授课内容相近的,可以一并要求学生参加该门课程的考场考试,最终学分认定以该门课程考试的结果为准;另一方面,集中校内“慕课”学习者,从“慕课”平台题库中随机抽取考核题目后,教师断开网络连接,在教师的监督下,给予一定考试时间,在独立完成考题后,开网现场将作答上传至平台,最终学分认定以本次考核反馈结果为准。五、结语

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慕课”的出现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慕课”的授课方式有利于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高校对“慕课”学分的认定,必将对“互联网+教育”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WileyD.Open Ed Syllabus[EB/OL].[2014-11-28]htttp.//www.opencontent.org/wiki/.[2]Pappano L.The Year of the MOOC[N].The New York Tines,2012-11-02(26).[3]汪琼.慕课运动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2016(3):37.[4]36氪.Coursera宣布5门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认可[EB/OL].http://www.cmr.com.cn/html/xydt/hyxw/9517.html.2013-08.[5]Katherine Mangan. A First for Udacity: A U.S University will Accept Transfer Credit for One of Its Courses[EB/OL]. http://chronicle.com/article/A-First-for-Udacity-Transfer/134162. 2012-09.[6]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The Digital Degree. The Economist[EB/OL]. http://www.economist.com.2015-03.[7]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5):30.[8]世界教育信息.国际:慕课国际学分互认体系渐行渐近[EB/OL]。http://lib.cqvip.com/read/detail. aspx? ID=668738 865。2016-09.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张丽 李佳鑫

摘要:协同创新、整合资源、集聚思维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追求的一种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大也提出目前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不同情况,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创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助推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国情,实现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目标,成为了当下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完善,通过对比分析,为完善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高校、政府、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都把知识和创新作为驱动自身发展、收获财富的重要引擎,创新理论也逐渐演变成如今的非线性过程。集聚思维、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一种主要战略选择。早在20世纪末期,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就发现了传统研究型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变革趋势,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创新[1]创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1983年,作为创业型大学研究先驱者之一的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Etzkowitz)率先使用创业型大学的理[2]论对当时美国高校间兴起的创业教育活动进行了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亨利·埃茨科维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共同提出了三螺旋理论,从多维角度分析创业教育,将创业型大学的转变过程和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发展作为提升生产力的一个有力结[3]构,为后续专家学者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极大地帮助。Gartner(1985)总结出创业环境的构成和周边资源的可获得性、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政府相关政策的干预程度以及创业者自身的态度等因素息息[4]相关。Duval-Couetil, Nathalie(2012)则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创业教[5]育的实行对于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态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对于外国学者通过案例与实际结合,对理论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研究,我国国内的学者则主要是通过对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华静雨、翁清(2014)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6]汇总,总结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启示。刘军(2015)通过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颁布的政策体系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提出了[7]更有效的完善策略。李双寿等(2015)以我国的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进行分析,梳理出其发展历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概括出我国[8]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与产生的影响。李培凤(2015)基于[9]三螺旋创新理论对我国大学发展模式的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丽燕(2016)紧贴时代发展要求,总结概括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10]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1.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

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的大学发展模式总共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与科学之间的不断碰撞,更是加速西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但是创新创业体系的评判不能仅仅考虑高校这一主体,还有对与之紧密相关的政府、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正如前面国内外学者所采用的三螺旋模型,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双螺旋模型,三螺旋模型可以更好的避免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双螺旋模型长期的运作可能会导致政府干预模式或者自由放任主义的产生,以及其他可能[11]出现的对立关系或局面失衡问题。

作为三螺旋模型中的核心主体,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科技产业园区硅谷就有一批由师生共同创立合作的公司成功运营,这些成功的例子不仅推动早期美国经济走向繁荣,更使得美国的创业教育开始兴起。现如今,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自己的课程安排中加入了多门创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由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资深专家进行讲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提升创业素质。此外,美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市场保障体系、资金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来为新兴企业的成功发展保驾护航。2.日本创业教育的实践

作为亚洲经济强国的日本,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被视作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规划。在日本,创业实践实习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受到了高校、政府和企业广泛的关注。很多大学将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树立更真切更坚定的责任感。比如东京大学就通过学科交叉和实习课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与美国稍有不同的是,日本从小学开始就会通过一些手工课程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企业家精神。日本政府方面,会通过投入大量物资的方式来支持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与企业和高校一起积极推进创业计划大赛的改革,促进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3.印度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

除了发达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也是着重关注这一部分的建设。和中国同样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就是较早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目前,印度的综合国力并没有排在世界的前列,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成为印度强有力的国家战略之一。

在印度,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教学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很多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避免翻译的误差,选择直接使用国外著作进行课堂教学。很多企业也同学校进行联合,反映自身发展的需求,引导学校的改革方向,重点培育所需要的人才,有效实现人才对接。从印度地政府方面来看,从1963年进行德里自治区“科学天才”选拔活动开始,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培养选拔计划,同时对于创业教育的发展投入了专门的资金保障,资助建立拓展[12]训练机构。因此可以说,印度的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方面都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完善印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由于文化思想的差异,在中国很多人都认为找到一份工作,特别是国有企业那样稳定的工作是最好的出路,受到这种长久以来固化的陈旧思想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是在“互联网+”浪潮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创业其实也是值得鼓励与尝试的。但是在体系还并不成熟的现在,该如何正确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成为了高校迫切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包含着出色的沟通交际能力、丰富的社交经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综合能力,对于每个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部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是具有一定认知和自己独特的想法的,但是对于如何培养、提升自己的这种能力,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兼职等途径才能实现。目前,高校通过改革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很多支持性的扶植政策,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众创空间等新兴平台的指导合作来完成这一目标。1.国内部分大城市的推行发展

在上海,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组成的上海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于2015年1月成立,这种区域联盟的发展方式能够更好地通过对区域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全面思考,研究出最适合本区域的创新实践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智能管理系统,组织论坛活动,评选优秀项目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等等。在2016年8月,“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创业浦东”第五届全球青年科技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这场从同年5月就开始启动的项目,共汇集海内外2000多个团队的积极参与,极大提升了创新创业的影响力。

在天津,由天津大学成立的宣怀学院就是响应政策的要求,融合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探索试点。2015年2月3日,由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出资33亿元的宣怀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通过配备实践导师、提供场地支持以及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打造出从创意产生到实践成果完美对接的服务平台。截至2015年底,宣怀班共帮助100多名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进行了系统的培养教育,组建了50多个创业团队,成功开展“北洋创业俱乐部”“1895创意咖啡”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人群,形成开放式的建设示范区域,为推进天津地区的众创空间发展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天津市已经过认证的众创空间数量已经达到86个,经过众创团队服务帮助而建立起来的注册企业也已经超过了460家。可以说,天津市的创新创业发展正在向着集成化、专业化的方向更好的发展。2.清华大学发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成立

作为在世界上享有美誉盛名的清华大学,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走在前端,在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清华大学主要通过SRT项目、学生科技竞赛项目、X-Lab、清华创客等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探索,建立了比较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就对校内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后来随着进一步的统筹规划,该中心在2014年正式转型升级为i.Center,提供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让创客研究开发使用。清华大学i.Center的设立,推动了清华创客文化的兴起,取得了一系列创新项目的成果,还通过和美国不同高校的交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5年4月,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成立暨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高端论坛活动在清华大学i.Center成功举办,作为倡议发起者的清华大学,连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137所高校一起,与阿里等50家企业为共同推进现代中国对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聚合学校相关创新实践资源,进一步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建设创客交叉融合的空间,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三、国内外高校发展情况对比1.中美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区间的差异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显著发展有效带动了创业教育兴起的时候,就率先开设了以创业为主的MBA课程,后来又逐步进行推广尝试,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比较完善、成熟的。根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据统计显示,仅1996年一年,斯坦福大学创业企业的收入就高达1000亿美元,大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左右。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紧密联系协同合作的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高效益,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根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由斯坦福大学培养出的企业家创建的公司每年可以获得2.7万亿美元的收入。从1930年开始,斯坦福大学走出的校友和老师一共创造了39900家公司和54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这些公司聚集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它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将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表1所示为斯坦福大学校友成功创建的公司举例)。

在中国,我们也有一个被称作中国硅谷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科技园。这个紧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所高校,中国科学院等206家科研院所,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方,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截至2014年,中关村上市公司数量254家,其中境内156家、境外9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0804亿元。百度、联想、博奥生物等一批企业都是从中关村走出的成功典范(硅谷与中关村的差异见表2所示)。表1 部分斯坦福校友创建的知名公司表2 硅谷与中关村的差异

硅谷和中关村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区,都是智慧知识经济时代下活跃的发展中心,在发展中虽然都离不开高校这个汇集人才与创新思维的区域,但是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还是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如表2所示)。2.中英高校推行制度的差异

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国家的不同高校都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不断的追求。牛津大学作为享誉世界的英国高等学校,以培养有教养的绅士为目标,坚持以宽松温馨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牛津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导师[13]制,即学生和老师在入学初期彼此审阅了解相应的人员情况、喜好方向等信息,然后进行双向选择。这样可以在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有利于后期深入研究学习的推进。在这一点上,我国很多高校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比如天津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就是导师双选制。如果可以将这一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后更多地投入到本科生教育计划中,将会激发更多学生的自主兴趣,从而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灵感。3.中澳大学创新创业运行机制结构的差异

莫纳什大学作为澳大利亚的高等学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也有独特的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它通过从组织的使命和战略层面、结构层面、支撑层面三方面,由内而外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大学组织生态[14]系统和完整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图1 莫纳什大学创新创业机构组成

我国的北京大学作为一流学府,也在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发挥学校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格局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如图2所示)。图2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机构组成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领导的组成,还是支撑资金的来源等,我们都应该更广泛地面向社会,力求多元化的组成,可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由图3可知,近6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持续上升,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却在2015年迎来一个高峰之后降低了一半的人数比例。究其原因,还是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完全做好充足的准备情况下盲目创业,以至于在遭受失败后很快就放弃了创业的想法。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的创新创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业意识越来越强,创新企业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等等。

如何更好地帮助我国大学生群体成功创业,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结合三螺旋模型,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政府作为一个管理职能部门,要体现出它合理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财政方面的支持等方式来保证创新创业过程顺利实施,确保结构模型中稳定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要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模式,解决因缺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统一领导机构而造成的整体性不足、层次不清、合力不足等问题。创新创业作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应该在具体推进落实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合理安排科研项目和科研场所,避免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等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区域,从而造成区域间发展差距拉大的现象。除了这些政策的运行外,还要加强对于创新创业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条款来规范整个市场,保证创新创业的有序进行。

其次就是高校要发挥核心推动力作用,通过教学研究不断地产生新知识,推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发展。虽然很多高校现在都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自身的发展改革计划中,但是多数学校还是实行传统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应该改善自身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以更生动更多变的教学方式去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软环境建设,寻找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更好地激励老师、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热情。高校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改革僵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加大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课程设计力度等就成为了高校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图3 2011-2016年毕业生人数及创业比例

最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因为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主要场所,更是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具体途径,是研究成果价值化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在现如今知识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中,企业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拉动作用。所以,企业要积极发挥拉动促进作用,更多地和高校进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面临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五、结论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的有机建构可以将知识经济社会的弥散性特点通过跨界协同创新进行加强与改善,从而集聚优质的资源来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多途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地选择。参照国外高校先进成熟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调整,为实现我国“产学研”向“政用产学研”的过程转变发挥协同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中,激发改革的热情和动力,向着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参考文献[1]Etzkowitz H, Webster A&Gebhardt C.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M].Research Policy,2000,29(2):313-330.[2]Etzkowitz H.Entrepreneurial scientists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American academic science.Minerva,1983, 21(2):198-233.[3](美)亨利·埃茨科维兹著,周春彦译,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45-148.[4]William B.Gartner.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4):696-705.[5]Duval-Couetil, Nathalie,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volvement, Attitudes and Outc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ING EDUCATION.2012(28):76-78.[6]华静雨,翁清.美日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年6月.[7]刘军.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8]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等.《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A].《现代教育技术》;2015.[9]李培凤.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大学发展模式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5.[10]刘丽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科技经济导刊》;2016.[11]张荔.西方创业型大学发展对我国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启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12]徐苏晓,俞姝玥.印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2016.[13]董泽芳,袁川.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与启示——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为例[A].《现代大学教育》;2014.[14]陈笃彬,李坤皇.三螺旋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以莫纳什大学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4.[15]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A].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张丽 王向向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内外创新创业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分析政府、高校和企业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动态的多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演化体系,即通过政府的制度创新、高校的教育模式创新和企业的实践平台创新三者逐步演化融合,形成育才共同体,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从依靠物质资源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集约式增长,而集约式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全民创新创业。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政策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1]大。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在高校内部势在必行。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Horace Moses(1919)首次在美国建立青年商业社进行商业创业教育和创业理论的教学和宣传,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Solom on(1994)提出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体验教学与评价教学,如将实际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讲[2]座等。Donald F.Kuratko(2005)在《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趋势和调整》一文中指出创业课程和创业项目及新企业的数量都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渐兴起而出现较大增长。Jeffry A.Timmons(2005)[3]提出强化人才创业素质的综合培养与创业体系性教育程密切相关。Yonca Gurol 等(2006)将土耳其大学生分为创业倾向和非创业倾向,发现具有创业倾向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高。Andreas Altmann 等(2013)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挑战和机遇。[4]

1999年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党政文件的正式下发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兴起。相较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我国高校创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质量低,且整体发展趋势相对较缓慢。张小刚(2012)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从创新[5]创业制度、理念和教育活动等方面构建我国创业生态系统 。钟春玲(2012)提出我国高校的创业体系在教育体系、教学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在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6]了创业型大学教育体系 。万荣根和曲小远(2014)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7]政策建议。[8]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