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心理学:诱人在心、化敌为友的心理行为强化疏导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0:43:06

点击下载

作者:韦秀英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诱导心理学:诱人在心、化敌为友的心理行为强化疏导训练

诱导心理学:诱人在心、化敌为友的心理行为强化疏导训练试读:

前言

处理社交生活问题,不仅要凭借聪慧,还要凭借对他人心理的洞察和引导,这就需要诱导心理学。诱导心理学上的斗智不斗力,客观上是指在计谋上较量,而不从武力上比高下。

中国人对智斗的热衷,源于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讲究忠孝、顺从而压抑个性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制度无疑会引起被压迫者的不满。但被压迫者不满归不满,若要付诸行动,还得反复掂量:官府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明目张胆地跟他们诉诸武力无异于以卵击石。只有借助于智斗,正面不行从反面,明的不行来暗的,硬的不行用软的,方有获胜的可能。

于是乎,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无中生有、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偷梁换柱、调虎离山、欲擒故纵、破釜沉舟、瞒天过海、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空城计等计谋智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争斗场中,愈演愈烈,经久不衰。

所以,中国人在名利场上的较量,大多会采用智斗而绝少采用武斗,尤其是暂时处于弱者的一方。弱者跟强者争斗,硬碰硬肯定不行,明智的做法应是兜个圈子,绕个弯儿,想个法子,再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身处这样的氛围,如果谁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坚持诚实守信,那一定会大吃苦头。楚汉相争时,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项羽曾希望和无赖出身的刘邦单挑,话音刚落,就被刘邦以一句“吾宁斗智不斗力”回了个干净。在刘邦看来,好勇斗狠,那是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们干的粗活,档次低,堂堂大丈夫要玩就玩智慧,才够档次,够水平。

事实上,科学研究也证明,懂得斗智的人总比斗力的人在事情上的成功率要高很多。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谓知己知彼,无非就是懂得对方的心理思维。其实人都是感性动物,当你学会怎样触动一个人的内心情绪的时候,远比蛮横地以武力解决问题要容易得多。

其实,生活本就是一场斗智的过程。无论你是驰骋在商场的经商高手,还是在职场不断晋升的职场达人,还是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你都应该掌握一些斗智不斗力的心理战术,这样才能保证你趋利避害,不断地实现人生质的飞跃,而本书正是你最好的选择。

本书从“斗智不斗力”入手,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如何诱“敌”深入,掌控对方心理的学问,通过对大量斗智案例的讲解和阐述,相信一定会帮助大家掌握“斗智不斗力”这项心理战术的精髓。Chapger 1智慧决定胜负,出拳头总是不如玩心理大部分人不擅长心理战

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也难免面对形形色色的竞争,在面对竞争时,善用智慧的人总比那些喜欢凭借武力解决问题的人,成功率要高出很多。

用拳头能解决的问题,常常只是痛在一时,治标而难以治本。大到国家大事,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不可少了智慧与思维,否则再强大的力量都不过是莽夫之勇。小到生活琐事,充满智慧的人幸福感也远远大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人。学会运用智慧,善于运筹心理,总能事半功倍。

生活中最常见的困扰,往往和人有关。不了解人心,走到哪儿都碰壁!可人心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难以感知和触摸。虽然《明明白白我的心》这首歌唱了这么多年,但要想读懂人心、参透人性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的社会新人而言。

无论身处职场、商场,抑或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实都是心理战,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面对心理战。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擅长运用心理学的人,很容易击破心理防线较弱的人。

比如在销售行业中,同样的产品,在面对顾客的时候,不同的卖家带给顾客的心理上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懂得将产品情感化、赋予它生命意义的卖家,使产品和顾客之间有了精神上的契合,就能给顾客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总能比那些只是单一介绍产品的卖家要容易卖出产品。这是种商业技巧,也是一种心理战的体现。

曾经有个很内向的朋友跟我说,自己一直比别人工作更努力,分内的事情完成得兢兢业业,可升职加薪似乎与她都无缘。相反,公司里那个学历比她低,工作态度也不温不火,只是擅长交际,和上司、同事关系都处理得不错的普普通通的姑娘比她晋升得更快。她博士毕业,却怎么都不如一个本科生在单位吃得开。为此,她苦恼了很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她不擅长面对心理战。

相信不只是她,很多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什么得不到上司的认可?为什么明明你对她很好,她却和别人是很好的朋友?为什么你总是“想做却做不了”、“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决定却又下不了决心”?会不会其实你内心隐藏着“害怕跟人争执、害怕受伤害、害怕失败、害怕被讨厌、害怕被排挤、害怕伤害对方……”这样的恐惧情结?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自己不擅长面对心理战。

有人靠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用环境成就自己,有人发挥失误进入大专也能靠主观努力创出一片天地。前者只懂得客观维护自己,后者懂得用自身的智慧发展自己。不过这样的人,生活中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都只是习惯于墨守成规地呈现自己。我们曾用很多方式去努力证明自己,以期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学会心理战。

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求职中,很多人都有遇到过黑中介这样的事情,今天有人被骗四百,明天有人被骗五百。其实那些骗子不过就是比较善于利用心理战来摧毁你的防线,让你心甘情愿地进入到他们的局,而你恰巧是那个不太擅长心理战的人。

美国联邦调查局是个打击犯罪、维护美国司法权力的机构,现在已经成为全美最令国民信服的机构,这是任何其他侦破和安全机构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是如何成为当今全球最著名的侦破和安全机构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个,但是有一个答案最为人们所熟知,美国联邦调查局能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心理,掌握操控人心理的技术,从而完成侦破和安全工作。准确地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和不法分子的心理的掌控,破了一起又一起重大案件,创造了在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上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这就是擅长运用心理战的力量。如果能把这种心理学战术在生活上加以运用,我们也都能生活得更加轻松。

斗智法则

心理空间的对抗是无形的,也是变幻莫测的,这是一种软实力的智力竞争。它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主战场,是人与人之间信念、意志、决心的比拼与较量。生活中时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的心理战。要想打赢心理战,就要懂得各种斗智法则。斗力不如斗智

何谓斗力不如斗智?从客观来说,它其实就是指在计谋上较量而不从武力上比高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汉王谢项王曰:‘吾宁斗智不斗力。’”

斗力是人类很自然的反应,可是斗力只能带给人一时激情式的满足,本身并没什么建设性,甚至可以说,斗力更多的是具有破坏性,原因如下:

—斗力会模糊你应追求的目标。例如夫妻斗力会妨碍家庭幸福;同事斗力会荒废事业;公司斗力会互相毁灭;国家斗力而打仗会导致民不聊生。为“力”而投入时间、精力、金钱,智者不为也。

—斗力会使人失去理性。“力”是属于情绪性的产物,“力”的存在,使人呈现冲动的一面,但若上升到要“斗”的程度,则会使人失去理性,让人做出错误甚至后悔莫及的决定。所以智者不为也。

—斗力有时是对方的策略。或许他知道你容易动“力”,所以故意激你,好把你引到歧路,让你因此毁灭;或许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动“力”,仅是激一激你,以了解你的底细,而他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破坏你,或是毁灭你!所以,斗力,智者不为也。

—斗力会使人气度变小,“忘记”了“斗力”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更广大的天地。

所以,斗力,智者不为也!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智者只会选择斗智!

人生的竞赛往往是这样:获胜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最接近人性的,因此只有靠逻辑做事才能更符合自然规律,才更容易成功。语言的智慧,策略的智慧,行动的智慧,都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男女朋友意见不合而吵架,两人都很生气,谁也不想先开口道歉,这便是斗“力”。

某甲得罪了某乙,某乙回头羞辱某甲,某甲失了颜面,与某乙结下了梁子,从此天天斗,月月斗,年年斗,这也是斗“力”。

A公司生产某产品,独占市场,B公司也推出类似的产品,瓜分了A公司一半市场,并声言将击败A公司,A公司不甘示弱,花大钱打广告,发誓要把市场夺回来,这也是斗力!

中国人在名利场上的较量,大多会采用智斗而绝少采用武斗。尤其是在暂时弱小一方,弱者跟强者争斗,硬碰硬肯定不行,明智的做法应是兜圈子,绕个弯儿,想个法子,再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身处这样的氛围,如果谁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坚持,那一定要大吃苦头不可。

一个孩子在山上种了一片苞米。苞米快要成熟的时候,被狗熊发现了。狗熊钻进苞米地吃了一些,扔了一些,糟蹋了一地。

孩子找狗熊去讲理。狗熊满不在乎地说:“你的苞米是让我给糟蹋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孩子说:“我要你包赔。”

狗熊说:“我若是不包赔呢?”

孩子说:“那我就叫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狗熊说:“我劝你还是忍了吧,我有的是力气。”

孩子说:“我光听说狗熊傻,可没听说狗熊有力气。”

狗熊火了,指着一个磨盘大的石头说:“等我把这块石头扔到山下去,你就知道我是不是有力气了。”

狗熊背起了磨盘石,故意在草地上走了一圈儿,顺着陡坡把石头扔下山去。磨盘石发出隆隆的巨响。狗熊得意地哼了一声。

孩子说:“背石头不算力气大,能拔下一棵树才算力气大。”“那你就等着瞧吧!”狗熊说着,便拔起树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底把一棵松树给拔出来了。

孩子说:“你能把松树拖到东边的湖里去吗?如果你能把树扔到湖里,让它像船一样漂起来,我就服你了。”

狗熊真的把大树拖到湖里了。可是,它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站进湖里以后,本想爬到岸上来,却“扑通”一声落到水里去。孩子趁机跳过去,揪住狗熊的耳朵,把它的脑袋摁到湖里,灌了它一肚子水。

狗熊告饶了,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给孩子赔偿:自己要当头牛,学会拉犁,帮助那个孩子种地。

上述故事就是对斗智比斗力好做得最好的诠释,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人们都应该学会利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蛮力。

斗智法则

真正勇敢的人,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羞辱,不以身外的荣辱介怀,用息事宁人的态度避免无谓的横祸。秀才真的斗不过兵?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要说这秀才遇上兵,好像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从“武”的角度来说,笔杆子绝对是斗不过枪杆子的,但很多时候枪杆子是受笔杆子指挥的。关键是我们在碰到那种情况时首先要把持住自己的情绪,将“热”问题冷却,避其锋芒,再慢慢地梳理,直至疏通。如此,再要说斗不过,其实那就只是智慧不够而已。

森林里,住着一只凶猛残暴的大老虎,它每天都要抓几只小动物吃,吓得许多小动物都不敢出门了。

一天,首领猫头鹰把小动物们叫到一起,讨论对付大老虎的办法,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没有一个好办法的时候,聪明的小兔子勇敢地站出来说:“我去对付它!”大家望着它不敢相信地说:“你?瞧你这小身板,还不够大老虎塞牙缝的,怎么可能斗得过大老虎呢?”小兔说:“我自有办法,我这就去。”

小兔跑回家拿了一点水果和一篮五彩缤纷的奶糖,便兴冲冲地跑向了大老虎的家。来到大老虎家门口就冲屋子里喊道:“老虎大哥!看我给您带来了好东西啦!”“什么好东西?”大老虎直奔门口大声问道。

小兔子回答道:“来看看吧!又甜又好吃的东西噢!”“我尝尝!”大老虎一边说,一边将糖果塞进了嘴里。“真好吃,还有吗?”大老虎嘴里塞满了糖,一篮子糖很快吃完了。

小兔子说道:“只要您喜欢吃就好,只要您不吃我,我就每天给您送一篮子糖果来,好吗?”

大老虎看了看小兔子的身板心想:“就这小身板还不够塞牙缝的,还不如每天换一篮子糖果划算。”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连续一段时间的糖果吃下来,大老虎的牙齿就被蛀掉了,牙痛得厉害,小兔子出了个主意,用大铁钳把牙齿都拔了。大老虎实在是牙痛得厉害,就只好把牙都拔了。

从此,大老虎再也不能吃小动物了,小动物们都安全了,纷纷给小兔子道谢,小兔子成了森林里的英雄。

上述小故事就充分体现了智斗的威力,既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又能取胜。如果兔子和其他动物们强行和老虎发生蛮力冲突,结果肯定会是个悲剧。

其实,许多事实都说明,并非“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而常常是大兵有理说不过秀才,因而被秀才所制服,不得不听命和屈从于秀才,进而被秀才支配、利用。所以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大兵遇秀才,有理头也埋(低)头。”

过去当兵的大多数是农民或被抓来的穷苦壮丁,他们只知盲目服从命令,不知行动的本质和目的。他们即使手里有枪杆子,但大多是“为他人所用”,或者“枪杆子无用武之地”。所以,他们始终离不开、也躲不开秀才们的控制和圈套。

你看,古今中外的事实基本都是:军人挥大刀,秀才摇扇子;兵哥卖性命,秀才出计谋;武将打天下,文人坐江山;大兵战沙场,智囊登殿堂。打天下时,即使秀才和兵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也不是“有难同当”,而是有难兵先挡;坐天下时,也未必“有福同享”,利益均沾,合理分配。相反有许多战功赫赫的武将,或因功高震主,或因与当权的“秀才”政见不一,而锒铛入狱,甚至被满门抄斩,没有好下场。怪不得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在梁山泊集团被招安、并奉命消灭方腊之后,朝廷要给梁山英雄们嘉奖、加官晋爵时,他说:“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享太平。”他有功不受禄,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少数兵丁,远渡重洋,到东南亚一带当草头王去了。

可怕的是,掌权的秀才们要想整治当兵的,可以不需要什么真凭实据,可以随便找个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例如,岳飞被害后,有人问秦桧(应当算大秀才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莫须有。请问,在这样的秀才面前,哪个当兵的能有理说得清楚呢?

本来嘛,秀才们有书本知识,花花肠子也多,理论一大套。他们既可能宣传正义,也可能宣扬邪恶;既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也可以将白的说成黑的;今天说你是民族英雄,明天可以是罪孽滔天。而当兵的却没这种本事,许多人不懂得什么叫韬光养晦,而是一根肠子通到底,说话不留余地。他们在秀才的理论和学说的鼓动下,能够赤胆忠心,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战争胜利了,那是秀才们的理论指导下方针路线正确的结果。如果失败了,那是当兵的战斗不力,贻误战机所致。真正的胜利果实和实权主要还是落在秀才手中。这样看来,大兵见到秀才岂有不“把头埋”之理?当然,以上说的秀才,不包括历史上那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杰出“秀才”。

斗智法则

秀才遇见兵,有理能否说清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只要秀才是有智慧的真秀才,那主动权就永远不会丢失。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不可取

匹夫之勇,即是血气之勇,表现出来的就是:无容人之量,易怒。易怒,也就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因为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毁掉一件事或者一个人。

在芝加哥一家大百货公司里,拿破仑·希尔亲眼看到了一件事,说明了自制的重要性。在这家百货公司受理顾客提出抱怨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女郎诉说她们的遭遇以及这家公司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合适的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拿破仑·希尔对她的自制修养大感惊讶。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个年轻女郎,她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女郎。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了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这些妇女原有的尖酸而愤怒的语气。

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女郎是位聋子。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的事实告诉她。

拿破仑·希尔对这种安排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去访问这家百货公司的经理。他告诉拿破仑·希尔,他之所以挑选一名耳聋的女郎担任公司中最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具有足够自制力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

拿破仑·希尔站在那儿观看那群排成长队的妇女,他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女郎脸上亲切的微笑,对这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个个像是温顺柔和的绵羊。事实上,她们之中的某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惭愧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女郎的“自制”已使她们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惭愧。

自从拿破仑·希尔亲眼看到那一幕之后,每当对自己所不喜欢听到的评论感到不耐烦时,就立刻想起了柜台后面那名女郎的自制而镇静的神态。而且他经常这么想:每个人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拿破仑·希尔个人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对于所不愿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生命十分短暂,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我们不必对每个说出我们不喜欢听到的话语的人进行“反击”。

拿破仑·希尔在他事业生涯的初期,他发现,由于缺乏自制,对生活造成了极为可怕的破坏。这是从一个十分普通的事件中发现的。这项发现使拿破仑·希尔获得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训。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对拿破仑·希尔的不悦,当他知道整栋大楼里只有拿破仑·希尔一个人在办公室中工作时,他立刻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几次,最后,拿破仑·希尔决定进行“反击”。某个星期天,机会来了,拿破仑·希尔到书房里准备一篇预备在第二天晚上发表的演讲稿,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

拿破仑·希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他知道可以在那儿找到这位管理员。当拿破仑·希尔到那儿时,发现管理员正在忙着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内,同时吹着口哨,仿佛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

拿破仑·希尔立刻破口大骂。连着5分钟,他都用比那个锅炉内的火更热辣的词句对管理员痛骂。

最后,拿破仑·希尔实在想不出什么骂人的词句,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站直身体,转过头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并以一种充满镇静与自制的柔和声调说道:“呀,你今天早上有点儿激动吧,不是吗?”

这句话就像一把锐利的短剑,一下子刺进拿破仑·希尔的身体。

想想看,拿破仑·希尔那时候会是什么感觉。站在拿破仑·希尔面前的是一位文盲,他既不会写也不会读,虽然有这些缺点,他却在这场战斗中打败了自己,更何况这场战斗的场合,以及武器,都是自己所挑选的。

拿破仑·希尔知道,他不仅被打败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而且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更增加他的羞辱。

拿破仑·希尔转过身子,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办公室。他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当拿破仑·希尔把这件事反省了一遍之后,他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坦率地说,他很不愿意采取行动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拿破仑·希尔知道必须向那个人道歉,内心才能平静。最后,他费了很久的时间才下定决心,决定到地下室去,忍受必须忍受的羞辱。

拿破仑·希尔来到地下室后,把那位管理员叫到门边。管理员以平静、温和的声调问道:“你这一次想要干什么?”

拿破仑·希尔告诉他:“我是回来为我的行为道歉的—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管理员脸上又露出那种微笑,他说:“凭着上帝的爱心,你用不着向我道歉。除了这四堵墙壁,以及你和我之外,并没有人听见你刚才所说的话。我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就把此事忘了吧。”

这段话让拿破仑·希尔的心情好受了许多,因为他不仅表示愿意原谅拿破仑·希尔,实际上更表示愿意协助拿破仑·希尔隐瞒此事,不使它宣扬出去,对拿破仑·希尔造成伤害。

拿破仑·希尔向他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使劲儿握了握。拿破仑·希尔不仅是用手在握手,更是用心和他握手。在走回办公室途中,拿破仑·希尔感到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终于鼓起勇气,化解了自己做错的事。

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拿破仑·希尔下定了决心,以后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失去自制之后,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他打败。

由拿破仑·希尔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理智在做人处世中是多么重要,一个人无论你怎么强,如果你在性格上过于情绪化、易怒,爱逞匹夫之勇,那结果也只有走向自我毁灭,而弥补这个弱点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理智。

斗智法则

逞匹夫之勇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在战场上,一听到敌人的辱骂就暴跳如雷逞强冒进的人,不是勇敢而是愚蠢。生活中也一样。逞匹夫之勇的结果就是费力却不讨好,因此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智,切不可鲁莽行事。伸拳头与收拳头“伸”是一个漂亮的姿态。它代表勇敢、有力,代表着毫不畏惧地迎击。相应的,“屈”则被人看轻,因为它看起来畏缩、可怜,是面对问题时无力的闪避。而事实呢?“伸”是否真的如它看起来那么有力度,“屈”又是否如它的姿态那样胆怯?

有一个词叫作“游刃有余”,所谓“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三言两语,一个真正强者的姿态,被“有余”二字勾勒出来。是的,真正的强者绝不是胜得大汗淋漓、满身伤痕,真正的强者,永远是“有余”的。

伸出去的拳头,固然是一个强硬的姿态,然而从物理角度讲,这样的漂亮并不代表强大,因为你没有留给自己发力的余地。显然,收回来的拳头在此时才具有真正的优势,它又积蓄着无穷的后劲儿,只待时机一到,万钧之力便可将对手掀翻在地。

能留方寸之余地者,方可成经天纬地之大事;能忍一时之屈者,才可就万世之功业。

我认识一个朋友。今年三十来岁,博士毕业,能力也强,读书的时候就是他导师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不过,二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多多少少将他锤炼得有那么点儿清高,那么点儿倨傲,也有那么点儿不食人间烟火。

毕业那年,拿着漂亮的简历,他很快找到了一份薪资待遇十分满意的工作。刚刚拿到offer的时候他激动得不行,直跟我们说,拿到工资请我们吃饭。我们几个了解他的人都笑笑,纷纷或明示或暗示地提醒他,收敛一下自己的学生脾气,职场不比实验室,不全是你专业好就能搞得定的。

这位朋友没在意,回我们说:“我多大的人了,还要你们提醒这个?”

我当时没有继续说下去,心中默默地想,校园生活里你面对的是考试,进了社会,你就该面对真正的人生了。

果然,社会很快就教给了他第一课。

一个月不到,他悻悻地来跟我抱怨,他被那家公司炒了。“那个经理,自己一点本事都没有,看到我提出的意见比他的强,就嫉妒了!这下可好,到处给我软钉子碰,最后干脆找了个理由把我炒了!我看那家公司也是快完了!”

我默默地听着他抱怨,等他讲完,才问他:“你做了什么让上司这么不喜欢你?”

他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种种作为倒给我,最后一句总结:“我这都是为了公司发展好啊!”

听完我有点想笑,又有点可惜。不出我们几个朋友所料,他果然是把他的一身书生气带到了公司里。也不怪他,刚刚毕业,雄心万丈,只想能在公司里成就一番大事业。于是还没到公司干几天,就凭着自己的观察和专业知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管理意见,小到公司内部琐事,大到公司管理,他无一不有意见,无一不能发表点儿看法。

他自然是理直气壮的:“我这些都是苦口良言!”

可管理层怎么想呢?我们干了这么久,竟然还要你这个小毛孩指手画脚?又或者,他的意见根本早就在处理之中,他根本就多次一举?总而言之,落到领导眼里的,不是他的眼光见识,而是他的不合时宜,不识抬举。

我将我的想法说给他,他无言半晌,末了长叹一声:“社会可真是难混啊!”

强者的强不在于其力大,而在于知道何时发力。拳击场上的拳击手们全场几乎都是以防卫的姿态蜷缩着,可是他们一旦出拳,就必须要击中,一旦落空,就会遭到难以承受的还击。

生活中,职场上,我们也是拳击手,我们有能力,有实力,但我们不可无限地挥霍。那些力量,我们必须要好好地蓄在拳头中。招摇地伸出拳头只会让我们更快地被生活击倒,只有蜷缩着,积蓄着,然后等待着一个正确的时机。那一刻的出拳,才会是制胜之拳,那一刻拳中的力量,才会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制胜之力。

那件事后,我与朋友各自忙各自的,在自己的角落里拼搏着,联系一度淡了,只是那份友谊还在心间。我再一次和那个朋友遇到是在同学会上,已经是两年之后,那时候的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莽儿,转身一变,他已经是一家著名公司的部门经理了。

同学们冲着这个“成功人士”尖叫起哄,让他给大家介绍成功经验。

他先是冲我抬了抬手里的杯子,然后笑着说:“没什么别的秘诀,就是记住一句话,伸出去的拳头只能被人打,收回来的拳头才能打人。”

同学们对着他大喝倒彩,嫌他装神弄鬼,我却知道,现在的他已经真正知道如何在社会里生存,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化作自己成功的力量,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拳手”。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角斗场,我们生存在其中,很难不被迫面对一些挑战。可我们不能时时保持着张牙舞爪的样子。在职场上,青涩的我们不可急于付出,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自以为的“付出”是否得当,我们应该适时地收敛拳头,去看、去听、去想、去学,当我们积攒了足够的力量,躲过了足够多的陷阱,这时候,不要犹豫,朝着目标狠狠出拳。

斗智法则

出拳的力量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掌握出拳的时机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找对时机,此刻的我们带给公司的,将不会是好心办坏事,或者仅仅是一沙一砖逐渐积攒起来的力量。看准时机,我们的拳头也许将给公司,也给自己带来一片全新的天地。用智慧还原魔方

粗暴的毁坏是容易的,但往往不具有任何建设性,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思考,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才是人在面对问题时的正确做法。

魔方是一种神奇的玩具,很难想象,竟然会有这样一种东西,将趣味和智慧结合在一块小小的方块里。很多时候我们拿到它,就开始绞尽脑汁,而后很快的,因为玩不出什么名堂而放弃,丢在一边。

当然,这是早年间的事情。那时候网络不普及,玩魔方就是一个人在那边瞎玩,小小的孩子,不懂技巧也没有同伴。现在呢,年代变了,网络串联一切,也给许多问题带来了答案。闲暇无事时,张莉看到了一个解魔方的帖子,不禁心思一动,买了个魔方回家。

没想到,魔方放在家里,张莉还没开始对照着网上的公式试试手,下班回家,就看到一地的破塑料块和旁边大哭的侄女。

大致看一眼,张莉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张莉没发火—老实说,其实也不是特别生气,七岁的小孩子嘛,拆个把玩具,都是家常便饭,家里的电话、收音机都不知道被拆装几次了,何况是一个几块钱的魔方。她不是完全不生气,但是要真的生气也实在是犯不着。

侄女“嘤嘤”哭得可怜,张莉知道,她哭不是因为她拆了魔方—她拆过的玩具还少吗?—而是她发现,这个魔方拼不起来了。

她早已习惯了拆了玩具然后装起来—或者说,按她想要的样子装起来。谁能想到,这小小的魔方拆开就装不回去了。小女孩儿委屈极了,她说:“我只是想给你一个惊喜!”

张莉当然不会和一个哭成这样的小姑娘说什么重话,她蹲下身子,好声好气地哄:“乖,乖,娜娜乖。我们再买一个,把它还原好不好?”

魔方买回来了,看着小朋友期待的表情,张莉能说现在不想玩吗?她继续僵着笑脸,从网上扒拉出一份公式,把着侄女的手,一步一步地把魔方还原了。“啊!还原啦!还原啦!”娜娜大笑着拍手,脸上的阴霾尽扫。张莉也算是第一回体验还原魔方,累是累了点儿,不过也还挺高兴。

小侄女捧着已经被还原的魔方,爱不释手,左看看右看看,想再弄乱,又不忍心似的。最后她亲昵地蹭到张莉跟前,拉着张莉的手说:“我明白啦,有些东西,不能用蛮力,要用脑子的!”

小孩子童言童语,却刻意拿出大人讲道理的语言腔调,张莉不禁听笑了,点了点她的鼻头说:“对,对,娜娜说得对极了。”

可不是吗?世事洞明皆学问,小孩子单纯的眼睛看过去,大大小小的事情里,很多道理显得更加纯粹清晰。

在宇宙的怀抱里,我们不也就是一个个幼稚孩童吗?世界是我们的魔方,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起初岂不也是如这个小小孩童一样,粗暴地毁灭着一切,不计后果,不想代价—那时的我们可能也不懂,思维是什么?智慧是什么?技巧是什么?稚嫩的我们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消耗着一切够得着的资源。

还原魔方,我们是否也曾只想用蛮力,不过大脑,用拆毁来成就心中的愿望?又是否在现实中认清,巧妙地依靠智慧,不用蛮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在商业中也比比皆是。

曾经有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几度下海都因为资产实力不足而最终失败。一天,他颓废地回到家中,脚上的鞋子已经烂得不能再烂了,他一脚踢掉鞋子,这只皮鞋的鞋尖像是一张开口大笑的笑脸,正在嘲笑着他的无能。

他愤怒极了。他已经那么多次,几乎可以说是付出自己一切地去努力、奋斗,他已经尽可能地克服一切他所看到的障碍。他甚至放弃了他的女友以及可能的美满家庭。可他还是没有成功,甚至还要被一只鞋子嘲笑。

他愤怒地拿起鞋子,想要把它抛到楼下。突然,鞋子的诡异笑脸吸引了他,一个创意攫住了他的脑袋。

他发现,这张皮鞋的笑脸,像极了一张又诡异,又有趣味的脸谱。

他灵机一动,忽然茅塞顿开,觉得自己之前的死磕又傻又可笑。他开始收集各种各样的破皮鞋,然后对这皮鞋进行艺术加工,将这些皮鞋变成一个个外形各异、表情诡异的面具。这些面具表情生动灵活,有露齿微笑的,有横眉竖目的,有张口狂笑的,有着非常诡异的艺术魅力,让观者回味无穷。

这些面具一经推出,立刻被火热抢购,这个曾经撞破南墙的青年商人,终于靠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一条生路。

还有一个广西的小青年,原本也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在工厂里上班,后来厂子效益不好,最终倒闭,他也就失业在家。但他并不安于就这样待在家中,于是决定自己干,开始经营地板砖。地板砖这一行,竞争非常激烈,他的生意做得并不是很顺利。但他头脑灵活,很会琢磨事情,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出路。

有一天,他去厂家进货的时候,发现工厂旁边堆积着大量的破损板砖,他灵机一动,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因为这些破损的板砖,因其破损状况不同,经过切割加工后,又可以做成规格不同的新的板砖或者地脚线。因而他开始大量购入破损砖,自己装配机器进行统一的加工,最后,收获了很高的利润。

这两个小故事讲述了“巧劲儿”在商业里的作用。在商场之上,蛮力能有作用吗?也许有那么一点儿。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精力付出,种种这些能够起作用,但通常只能锦上添花,难以扭转乾坤。

就像玩儿一个魔方,我们想玩儿出样子,玩儿出名堂,用拆是根本不行的,它除了破坏,起不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只有将脑子放进去,用思维,用技巧,才能将魔方还原,才能获得我们希望的结果。

斗智法则

蛮力能解决的问题永远不是问题,如果不懂得运用智慧,人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Chapger 2诱敌深入,让对方深陷泥潭的心理战术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资源有限的时候,一定要单点突破,不能面面俱到。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

法布尔同情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的兴趣也很浓,为此,我把全部时间都用上了,却总感觉一无所获。”

这时,法布尔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凸透镜,做了一个“小实验”让这位青年看:当凸透镜将太阳光集中在纸上一个点的时候,很快就将这张纸点燃了。

接着,法布尔对有些惘然的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试试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启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这个道理虽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语言表达,则很容易平淡和一般化。法布尔借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集中起来并点燃纸张的现象,来说明有所不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动。

或许如今的很多年轻人都与上面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能将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件事,所以总感觉事业上力不从心,前途茫然。他们今天做着这件事,但当出现困难时,就感觉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或许行不通,于是辞职或转行;但明天做着另外一件事的时候,又碰上了困难,于是又辞职或转行。如此反反复复,不能试着将精力集中起来对某一件事稍做坚持,稍做努力,这样又怎能获得成功呢?

其实,不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容易犯忽视集中精力的毛病,而且有所专长的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有一天,19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耐心地倾听一位画家诉苦。那位画家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一天时间,可卖掉它,却要等上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回答:“亲爱的!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要是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你在一天里准能卖出去!”“请你颠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尔的这句话,巧妙地揭示了一天画完的画往往得需一年才能卖出去,而一年画完的画则往往只需一天就能卖出去的规律性,说明了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幅画上,才可能创造出为人们喜爱的佳作。

祖籍湖南湘乡的张天翼是现代有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讲的是华威先生为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而把工作揽得多多,一天到晚就只坐着他的包车奔跑在各个工作地点,每到一个工作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先急忙发表意见—因为他说他的时间很宝贵,他还要立刻赶到下一个会场—自己认为似乎永远都只要注意的两个观点:一点要热心工作、加紧工作;一点是要每个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虽然在每个工作地耽误的时间往往十分钟都不到,可他仍然觉得时间不够,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他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只有使自己嘴巴痛苦地抽着歪着而且害怕地看着四周了。

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方面,要善于集中精力,抓住机会,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舍弃不重要的事情或暂时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句老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现在的痛苦正是因为自己追求“多”的结果,那么,就赶紧反省、认真思考一下对自己最重要、最有利的是哪一件事,然后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去做好这一件,然后再做下一件,如此,相信再大的痛苦也会被你所征服。

毛泽东曾经说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众所周知,史玉柱是毛泽东思想的狂热崇拜者,在营销战中他一贯采用毛泽东的作战思想,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员工总结的“史玉柱营销法则”有6条,其中3条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具体化:

第一法则:一个产品必须要做第一品牌,否则很难长久,很难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

重点法则: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必须有一个重点,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做重点地区,使用重点手段,做深做透。一个企业资金实力再雄厚,也只能在几个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产品上下工夫,如果没有重点,而是平均用力,必会失败。

品牌延伸法则:一个产品一个品牌,品牌不能乱延伸。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中小公司以弱欺强,依靠集中战略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西方一些战略学者曾经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同是获得高收益,取得成功的中小公司,在竞争中战略上毫无例外地具有如下特征:注意细分后的小市场,追求差别优势;接触的总经理各人统一指挥领导;注重实际收益;有效地集中使用研究与开发经费。

其实不止这些,不管是做事还是与人相处,只要你能找到那个最核心的点,集中自己的力量,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集中优势力量,方能各个击破。

斗智法则

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想要样样通的结果,只能是样样“松”。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适当地退并不是消极被动,不是一味忍让,也不是永远放弃,而只是一种谋略,避其锋芒、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再更好地进。

进退决不能妄从他人。固然,退可能是受人所迫,但是退的主动权要在自己手中,要主动地退。否则,你就很可能受制于人,一退再退,终不能进。

先看一个民间笑话:

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

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不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固然令人捧腹,但其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深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生活中也不乏实例。

前些年,山地车流行起来,人们对其极为青睐,该车型适宜爬坡和骑行崎岖不平的路面,对于平坦的都市马路则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状况做出灵巧的应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声,真正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蠢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表面上自我感觉良好得一塌糊涂,然而这份潇洒的背后,却有许多无奈。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荡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个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从于人,不知情势,随波而流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做人要想做得成功,做得让人喜欢,就一定要摆脱盲从众人的坏习惯,善于运用自己的头脑,进退之间主动权要握在自己手中。

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坚持下去的话很可能彻底失败,难再翻身。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考虑退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此时的退,我们必须考虑周全,该怎样退,退到哪里等都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对自己所面临的困境的危险程度有深刻的认识,再做出相应的退步之策。因为,“撤退”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如果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可见,做出这种决定必须慎之又慎。

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取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撤退”,她还在安排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

唐太宗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就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冰雪聪明,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就已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在这件事中,武媚娘的机智之处在于,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撤退”,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后来,时机成熟,武则天便果断地由退转为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斗智法则

为人处世,难免会碰到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你因为好胜心或勉强答应别人而去做,那么结果只能是失败,这个时候我们与其硬撑,勉强自己,倒不如勇敢地后退一步不做,这于人于己都大有益处。牵制住对手,才能更好地前进。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千里马的力量用尽了,劣马也可能超过它;勇士疲惫不堪了,小孩子也能胜过他。并不是劣马的筋骨、小孩子的气力,比千里马和勇士还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凭借后发制人的作用。后发制人,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略。“先发”未必制人,“后发”未必制于人。《孙子兵法·军争篇》也主张:“后人发,先人至。”认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可见后发制人,也深为兵家所瞩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经营者推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用兵原则,“先下手为强”,力争抢先行动,先变于人,从而获得丰盛战果。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家,持重待机,后人而发,一样在市场竞争中争雄称霸。竞争中的后发者之所以也能制人,在于他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先发先变者。比如,先发先变,前途莫测,风险迭起,容易遭受挫折;而后人而发,前车可鉴,可以做好周密安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再如,先发先变,急于开拓,遇到的困难较多,即所谓创业维艰;而后人而发,顺势而进,可以乘人之隙,击人弱点,容易轻取疾进。还有,先发先变,一切从头做起,投资较大,产品低级,利润往往不佳;而后人而发,可以学人仿人,改进品质,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获得更好利润。

如果市场已被对手占领,企业要在后发的被动形势下迈出主动的步伐,经营者需要高度的预见力和牢牢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轨迹。后发的行动是有计划有目的,胸有成竹,一切在我掌握之中。退却不是被对手赶着跑,而是牵着敌人走;放弃不是永久的丧失,而为了更多的取得;避免决战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待机待战。所以,发于后,要想在前,备于先。

著名的日本松下公司就一贯奉行“不抢先战略”。该公司从不热衷于扮演新技术先驱者的角色,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之上。自恃势大财雄、人才济济的新力公司,却常常以开拓者的姿态抢先而变,总想在技术上领先于人,从而霸占家电市场。两者反复较量多次,结果失败者往往不是松下,而是新力。以录像机市场的争夺为例:1969年,新力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家用小型录像机,一时风靡市场。松下并不急于跟风,而是伺机而动,根据市场的新变化,及时推出消费者喜欢的可录像4至6小时的机种,并且价格比新力产品低了15%,上市后很快压过新力,独占鳌头。

后发制人不可拘泥一法。经营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机,采取如下的一些各具特色的后发制人之术。

以逸待劳,待竭制人。古语说得好:“物速成而疾亡,晚就而善终。”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明智的经营者绝不能意气用事,去争一时之高下。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更要注意避其锐气,以待其竭。比如对方推出一种新的产品,就不要急于推出自己的产品。等到对方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开始下降之时,则可乘其颓势,一鼓作气,占领市场。再如行销广告,大可不必针锋相对唱对台戏。等到对方的广告高潮已经过去,再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产品,从而收到“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的绝佳效果。

窥测方向,乘隙制人。当今市场无限广阔,并且不断变化发展,永无止境。因此,先变者绝难窥市场之尽。后发者则可静观变化,详加预测,抓住潜在需求,瞄准市场的空隙,乘虚而入,后来居上。瑞士的机械手表长期雄踞世界之冠,日本却以电子石英表后发制人,抢夺了瑞士手表业的许多市场。日本的电子表当推世界之先,香港的钟表商却避高就低,以中低级产品,进入了更多消费者的手里,瓜分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观人成败,窥短制人。先发先变,没有前车可鉴。后人而发,则可以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取人之长,避人之短,后发先至。美国的汽车长期在世界上领先,但一味求大求阔,生产耗油的豪华车,许多低收入的消费者不敢问津。特别是石油危机的出现,更多人垂青小型省油车。日本汽车业抓住这个机会,针对美国汽车的弱点,迅速推出自己的小型省油车,一举而打败美国车。美国的纸尿裤,曾经一度在日本市场上得势,但渐渐不被消费者欢迎。因为其吸水性能较差,日本公司看准这一短处,研制出可吸入比本身重1500倍的化学绵,迅速占领了85%的日本纸尿裤市场。总之,后发者只要处处留心,则可从产品品质、包装设计、销售通路、销售方式以及价格等方面,抓住对方的弱点,克敌制胜。

学人仿人,反制其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一条自然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后发者往往可以学习和模仿别人,节省自己的研发成本,并回马一枪,反制其人。日本的“尿裤大王”尼西奇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特别注意收集其他公司的产品,然后模仿、改进。该公司的开发中心专门设有一个资料室,除了陈列日本所有尿裤厂的产品外,还陈列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种尿裤产品,以便员工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博采众家之长,设计自己的新产品。

斗智法则

后发制人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是必不可少的。贝勃定律:慢慢地习惯了就接受了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这即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实质上是一个普遍的定律,它的效应在各个方面几乎都能屡试不爽。因为,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总是会有一种逐渐适应的机制。有头脑的人会利用贝勃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比如:

商家经营

商家一般会小幅度上涨他们的产品价格,但在人们都接受以后就会加价更多。或者有的商家起初一直把价位抬得很高,某天突然大幅减价,虽远远高于成本,却也会起到招引顾客的效果。

人力管理

贝勃定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谈判设计

一般有经验的谈判专家都是在谈判临近结束时才提出一些棘手的条件,而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也就不怎么在意后来才知道的那些缺点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的砝码,这时左手上砝码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到重了。也就是说,原来的砝码越重,后来就必须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差别。这种感觉很好地诠释了贝勃定律。当一个人习惯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就慢慢接受了。

在情人节之前两个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一束红玫瑰;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

而那个从来没接到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红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然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一起。

故事中经常收到红玫瑰的那个女孩实质上只是习惯了,所以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而那个不经常收到花儿的女孩则是很意外地惊喜。

习惯常常让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习惯即适应,工作环境习惯了,工作流程习惯了,原来的磕磕碰碰现在变得顺风顺水,原本复杂的事情逐渐变得简单,本来是好事,至少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但不知不觉间,我们缺少了对现存环境的审视,我们变得不愿冒险,不愿质疑,不愿“自找麻烦”。已经习惯了,为什么要改变呢?于是,我们总是更加愿意重复昨天的故事,总是登上那艘客船,哪怕故事已经过时,哪怕客船已经破旧;于是,我们开始甘于平庸,不知不觉中开始了自我放纵,改变与创新渐行渐远,我们更加热衷于遵循与沿袭。曾经的一汪清泉,因为没有了源头而变成了一潭死水,开始发绿变臭。这些,都是在习惯中悄悄地发生着,如温水煮青蛙,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斗智法则

习惯的力量真的很强大,不管任何事情,无论起初你有多不愿意接受,时间久了自然也就接受了。这是贝勃定律的强大心理效应。这其实也就是应了那句老话“习惯成自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