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力培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8:30:30

点击下载

作者:杨永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球竞争力培育

全球竞争力培育试读:

本书赞誉

《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既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方法、路径,也分析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价值关怀,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立足中国特色,可以看出永胜同志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所需要的精神。只有革故鼎新、守正出新,把精神和勇气化为开拓创新的行动,中国企业才能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才能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何毅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 院 )长打造全球竞争力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在信息网络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家间融入越来越深、依赖越来越紧,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企业业态等的稳定期越来越短,这必将导致企业间竞争方式、竞争条件甚至核心竞争力的不断调整与改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刚刚开始,就整体而言,还是个“小学生”,但当今的国际市场及竞争态势又要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力要尽快“大学毕业”。“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打造全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舞台。中国企业要深耕“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很好的论述。企业全球竞争力是个理论问题,但本质上是个实践问题。本书作者是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企业家,对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有切身体验。他从实践角度把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深入认识和总结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培育与建设。这也是《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的特点和值得重点关注之处。冀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中国企业打造全球竞争力有所借鉴、有所启迪。傅成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和平与发展”是新时代的世界主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迈入新的境界。在此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如何努力陶铸自身?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攀登世界一流高峰?如何适应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并为国际大协作做出新贡献?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外界的欢迎,赢得普遍的尊重?本书作者经长期潜心研究和亲身实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独特的新视野,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点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所论所述,紧扣时代主题、切中时代脉搏、点中时代要害,开出了高质量“走出去”的良方,值得所有企业家、经营者和经济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参考与借鉴。金立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永胜同志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在相关领域所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可谓非常扎实,不仅提出了深刻的认知方法,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对于今天正处于全球竞争力培育探索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显得弥足珍贵。期待新书能够早日传播大江南北、惠及各方企业,开启美好的未来!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走出去”简单,站稳脚跟很难。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如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走出去”,值得每位企业家深思。本书作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思路、方法、路径的分析,是源于40年来中国企业实践经验总结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环境的深度剖析,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国企业更稳、更顺、更快、更远地“走出去”具有指导意义。刘永好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百名“改革先锋”之一永胜同志的著作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深刻把握世界竞争新格局,高度总结提炼40年来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的伟大实践,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路径与实务,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全面提升的实操宝典。宋海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理学博士企业强则国家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必须完成的使命。永胜博士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竞争力等问题,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全球竞争力培育》是其新著。作者从全球竞争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研究了世界竞争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提升认识、增强能力、防范风险,并最终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诸多重要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也有精彩的典型实践。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中国金融学》主编《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最吸引我的是:一位务实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并从中寻找出规律,其高价值成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有宏观鸟瞰又有微观透视,既立足国内当前经济形势又着眼国际未来竞争格局,不仅走向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的高位,还是一部接地气、有特色、重实效而又充满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佳作。其本身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展示中国形象的载体!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教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更加强调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永胜同志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为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分析框架、学习指南和案例素材。黄 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博士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全球市场格局中,需要拥有全新竞争力要素。本书总结出六要素:管理科学、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独特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企业文化、超强的执行力、引领行业趋势。这六要素同样是中国企业迈向全球市场的内在驱动力量。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也日渐成熟。但总体上,我们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尚未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尤其缺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跨界与深度研究。令人欣慰的是,永胜博士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立足本土、心怀未来,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中国企业领先之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与路径、“走出去”风险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颇有建树,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突破,是该领域屈指可数的“实践派”研究成果典范,对中国经济管理学科学术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更是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必备的参考书,而且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永胜博士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是其《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一书的姊妹篇。如果说《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是我国行业龙头企业竞争力跨区跨境成长的明晰路线图,《全球竞争力培育》则是我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竞争力跨区跨境内生,成长为国之重器的战略教学参考书,非常值得一读。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谱写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光辉篇章。在这个背景下,永胜博士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应运而生。本书很好地总结了40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创新而又务实传承、高度凝练的著作,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并打造一流的国际化企业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模板。杨百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创力讲席教授,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系主任当世界中心正在发生转移的时候,不同国家和企业的全球化视野也会经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面临一轮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多来自那些在位发达国家和在位全球企业反全球化的逆流。永胜博士的这本新著适逢其时,切中肯綮,从思维、格局、能力、模式、路径、风险等角度探析了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新环境,指出了新形势下高质量“走出去”的方略与道路。井润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本书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空背景,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为学科范畴,以培育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研究目标,重点论述了全球竞争力的六大构成要素,提出了新时代“走出去”所需要的能力再造,指出融入“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优途径,阐释了弘扬企业家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和“五大发展理念”对于中国企业培育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永胜博士作为国有企业管理者,较之学者著述,在书中融入了更多的切身实践、经验、感悟甚至情感,所思所想所言更加贴近企业,更加接地气。本书可作为指导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实践的一手素材。董大海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提升全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如何在“一带一路”实践中“走出去”、走得稳、走得好,在更高层次的开放格局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重新定义并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永胜同志的《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给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答案。郑金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难得机遇,作者以心系家国、情牵天下的情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历史到未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从理论到实践,系统而全面、深刻又透彻地阐述了培育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思维、运作法则和能力建设,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认真研读。陆红军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推荐序一

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技术大发展,进而对全球政治格局演变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无疑是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全球化演进的500年来,企业整合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商品、服务、货币在世界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流动,形成全球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塑造着国际格局、社会面貌、个体生活。企业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根据《财富》2018年世界500强的数据,排名第一的沃尔玛2017年营业收入超过5 000亿美元,略高于同一年比利时的GDP,超过了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最后一位的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236亿美元,相当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年的GDP,超过了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世界500强中利润最高的苹果公司2017年度利润接近500亿美元,和斯洛文尼亚当年的GDP相当,超过了世界上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这些大公司的影响,几乎浸入到世界每个角落。

在全球化演进的这500多年中,中国从经济科技全球领先到逐渐落后,错过了一轮又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丧失了一次又一次重要发展机遇。40年前,我们抓住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大步赶上了现代化最新浪潮。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成为过去20年来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壮观景象。同样以世界500强的数据为例,2018年上榜中国企业达120家,基本追平美国上榜企业总数( 126家 )。同时,中国企业有的掌握了核心技术,有的在世界上形成了领先优势,还有的在新的技术进步中发挥引领作用。所有这些企业,都在更好地服务中国人民,也在更好地服务世界人民。

我们分析一系列数据,就是要找到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我们分析企业在舞台上的角色,就是要获悉企业如何产生价值。中国企业站在了世界舞台上,它们发展的土壤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统一,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塑造了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企业继续集体崛起将成为未来30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壮观景象。与之前相比,这一景象背后的逻辑必然大不相同。中国企业规模继续扩大,但重点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强做优;中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但重点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继续立足国内市场,但重点是优化全球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国企业全球发展遵循一般市场规律,但根本遵循是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舞台上,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不会自动实现。要实现集体崛起,中国企业必须在三个维度持续努力:第一,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第二,中国企业必须培育全球竞争力,从管理到技术、从企业家到员工、从硬件到理念都需要全面系统的提升。第三,中国企业必须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和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推动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

理论的总结尤为重要。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习近平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不能心猿意马、犹豫不决,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逻辑,既要毫不犹豫地坚持也要深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中国企业40年发展的成就,需要也完全值得进行理论阐释、形成理论成果。

永胜同志的新作《全球竞争力培育》就是这样一个理论成果。永胜同志长期在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对中国企业成长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永胜同志能够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深化认识、不断进行总结、不断推陈出新,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全球竞争力培育上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理论收获。《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把握住了中国企业全球布局全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利用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立足国内市场借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优化全球布局和全球资源配置。《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还努力探寻中国企业发展的逻辑和特点,那就是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这是难能可贵的。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局面并不能自动实现良好的全球治理预期。回望500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史,企业的价值和作用更加清晰。企业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实现者,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推动者,是所在国战略利益的维护者,是价值在全球产业链的分配者。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弥足珍贵,拥有全球竞争力是当今世界各国企业的目标。展望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企业既是追赶者,也是“中国方案”的探索者。如永胜同志所述,“全球竞争力”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新概念。有志于培育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能力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全球竞争是技术、管理、人才、资金等全要素全链条竞争,所有这些构成了全球竞争力体系。二是在方法和模式上创造性转化。既要从企业发展历史中把握规律,又要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现实中找到路径,还要面向未来把握趋势。三是在思想和哲学上有充分储备。企业是人类解决自身问题推动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既体现管理思想也体现价值哲学。这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从对客观规律揭示的深刻性、对理论分析的系统性来看,这本书既有独到之处,也有未到之处。永胜同志还需付出更为艰辛的探索。历史总是循着曲折的道路前进,中国企业的发展,一帆风顺是理想,曲折前行是常态。持续进行理论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是可贵的,追求实践和理论辩证统一发展的努力尤为可贵。在永胜同志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的持续。6年前,永胜同志在企业管理中提出战略自信、制度自信、管理自信、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以及思想认同、战略认同、管理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等思路。《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既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方法、路径,也分析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价值关怀,同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立足中国特色,可以看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所需要的精神。只有革故鼎新、守正出新,把精神和勇气化为开拓创新的行动,中国企业才能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才能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何毅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 院 )长

推荐序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航天科技、中国石油、中国建筑等10家中央企业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将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内有针对性地铺开多领域综合性改革举措,这是2019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纲领到行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并积极探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途径。而究竟该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从理论到实践,皆处于探索、试行阶段。这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作为一名企业家,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这个问题。新年伊始,永胜同志邀我为其新书《全球竞争力培育》作序,所探讨主题与上述难题完全一致,正好借此机会谈谈个人一些新的思考。我想从企业与企业家两个层面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中国企业必须高质量“走出去”。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宏观的经济问题,对企业而言,也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的“大”企业已有不少,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已有120家中国企业,其中有48家是中央企业,有这么多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规模的公司是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巨大成功,应该充分肯定这个来之不易的好成绩。

中国建材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6年前,中国建材还是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年销售收入只有20多亿元,2018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3 500亿元。现在,中国建材在产能规模上有六个全球第一,包括水泥、玻璃、石膏板等,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制造商,确实是一家“大”企业,但是对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觉得尚有差距。从世界最大到世界一流,其本质要求就是高质量“走出去”,而这种高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至少要在六个方面做到世界一流:一是创新能力。企业不能只有规模、销售收入,关键还要有一流的技术,这就是创新能力。二是盈利能力。效益要好,效率要高。如果收入很好,利润很差,也不是世界一流。三是管理能力。到工厂一看,就知道管理处于什么水平,管理是久久为功的事情,不是短期能够做好的。四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五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六是美誉度。即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永胜同志对此也有很深刻的理解,本书不仅解答了全球竞争力相对过去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的“升级”特征,还通过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全球竞争力的六个核心要素,即管理科学、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独特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企业文化、超强的执行力、引领行业趋势。我觉得他对全球竞争力内涵的诠释非常全面、精准。

关于高质量“走出去”,还有两个关键字不得不谈,那就是“改革”。常有人问我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和目标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必须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必须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让国家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有正相关的利益关系,改革的动力来自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和员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想,回顾40年来自己的企业经历,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北新建材从极度困难的境地成长为闻名遐迩的上市公司,中国建材从一家资不抵债的中央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国药集团从一家规模偏小的贸易型公司成长为医药健康产业的领军者,这一切都源于改革。我曾经开创并成功实践了“央企市营”“整合优化”“‘ 格子化 ’管控”“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改革创新模式,提出“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公式,是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之一;在水泥领域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实践与经验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以混合所有制推动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荣获第六届管理科学奖。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国有企业凤凰涅槃般的新生,破解了国有经济和市场有效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未来,要继续高质量“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对过去改革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改革亲历者,我责无旁贷。为此,我于2018年撰写了《改革心路》一书,讲述了自己在北新建材、中国建材、国药集团亲历的改革故事,真实记录了中国企业40年来的沧桑巨变,希望这些改革经验、心路历程,对其他企业家有所启发与帮助。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永胜同志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在相关领域所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非常扎实,不仅提出了深刻的认知方法,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该书着重梳理和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并进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总结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以及中国企业领先之道。另一方面,该书针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进行能力再造,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其中特别强调坚持改革。这些理论的深度提炼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正处于全球竞争力培育探索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弥足珍贵。

第二,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熊彼特1912年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这本书里其实也提到了质的发展。他说,一万辆马车还是马车,只是数量的增长;只有马车变成蒸汽机车,才叫质的发展。他认为,解决质的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企业家引领。他这本书其实就讲了这几点,揭示了发展的问题就是创新的问题,就是企业家的问题。可见,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同样需要优秀的企业家予以支撑,更呼唤优秀的企业家精神。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对我们企业家来说是春风雨露。多年来,围绕有没有企业家、谁是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众说纷纭。因为企业家这个词是个舶来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提过企业家,毛泽东把企业家叫作红色资本家,习近平讲企业家的次数相对较多。他在福建的时候就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家,2014年福建的企业家联名给他写了封信,他回了信,讲到要发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敢为天下先就是创新精神,爱拼才会赢就是拼搏精神。这是企业家的两个核心特质。习近平后来又讲,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党的十九大也特别强调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注意,用的是“保护”,而不是“弘扬”。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活动中最可贵的精神,企业家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要倍加珍惜和爱护。而究竟该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呢?一言蔽之,就是六个字:创新、坚守、责任。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坚守,是要克服困难;责任,是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有家国情怀。不论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国有企业家,都要做到这三点,缺一不可。关于企业家精神,永胜同志在其新书中专门进行了论述,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超越优秀的必备“品质”,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在辩证统一之中实现超越,要想正确理解企业家精神,需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并结合其工作实际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深度解读。其剖析着实透彻到位,然又言简意赅,颇具启发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的浅显理解,正值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之季,希望这些新思考能够为更多志同道合者带来一些新启迪与新动力,更期待《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中的众多成果能够早日传播大江南北、惠及各方企业,开启美好的未来!

是为序。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推荐序三

企业强则国家强。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是一个经济体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国家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必须完成的使命。

全球竞争力一直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既包括比较宏观层面的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等,也包括比较微观层面的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几年前,我在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期间主持完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及全球竞争力”课题,对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个包括国家全球竞争力、企业规模、盈利、成长性、运营效率和跨国化指数等维度的指标体系。应该说,对此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进一步深化的必要,特别是考虑到正在兴起的新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中国未来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更加具有紧迫性。

新工业革命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按照关键投入品、主导技术及产业、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标准,世界经济史上至少已经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18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描述的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工业革命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以来的大国崛起史,就是一部工业革命引领史。

当前,正在兴起的这场新工业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簇群的突破发展和协同应用为核心,以人、机器和资源间的智能互联以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特征,为中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无限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降低。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将使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本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可能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的世界制造中心地位可能受到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范式的变迁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中国是一个人口接近14亿的大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左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弥补这一差距,首先需要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市场空间。但是,随着相对差距的缩小和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发优势的释放节奏已有明显下降,这正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的重要原因。此外,逆全球化、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升温,大国经济摩擦增多,可利用的全球市场空间和技术转移空间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深度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释放出新工业革命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创造新的巨大市场空间,并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至少有以下非常重要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一是要具有强大并且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现有技术前沿边界不断拓展并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从技术创新看,企业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所在。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等,基本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方面的追赶,在一些高科技和产业领域也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总体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在创新能力、资源效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尚未完成质量、技术、效率、服务、知识等方面的追赶目标。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必须要在一些重要战略技术领域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以推动全球技术前沿边界的不断拓展。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何通过新工业革命引领和促进中国企业的创新力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是要具有全球情怀,能够推动改变过去全球化红利主要由少数国家跨国公司分享的格局。回顾过去几轮工业革命,不仅影响的范围有限,而且工业革命的引领国和参与国之间利益分配很不均衡,引领国无论在贸易还是投资等方面均获得更多好处。毫无疑问,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原发性国家既应该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应该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影响范围也将更为广泛。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等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新工业革命的成果能够惠及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更多经济体;希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包容增长和共同繁荣;希望世界发展更加均衡平等。由此,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在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都不能只是以我为主,而应该是共商共建共享,拥有社会责任与伟大情怀。

三是要站在历史和未来的坐标系中思考现在,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全过程中。从鸡犬相闻的田园时代进入机器轰鸣的工业时代,全球的经济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成就。但是,历史上每次工业革命都没有解决好绿色发展问题。“先污染,后治理”几乎成了工业化过程的一种宿命。如果我们考虑到代际影响,过去工业化驱动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牺牲子孙后代未来的美丽生活为代价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味追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新工业革命绝不仅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更是高于历次工业革命的新一轮绿色革命。所幸的是,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创新,为我们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只要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把“绿色”这个变量纳入企业发展的函数中,就一定既能够成为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也能够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保护者。

永胜博士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竞争力等问题,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全球竞争力培育》是其新著。他从全球竞争力的相关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研究了世界竞争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提升认识、增强能力、防范风险,并最终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诸多重要问题,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也有精彩的典型实践。我非常荣幸能先睹为快,也非常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是为序。赵昌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中国金融学》主编

推荐序四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艰辛过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使得部分旁观者感到好奇又困惑,甚至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经济界的担忧。永胜博士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系统描绘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艰辛历程,总结了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国际学术界理解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增强的原因,避免引起误解和恐慌;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企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1)隐性知识:日本企业崛起与“走出去”的法宝。日本企业“走出去”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让世界震惊,引发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建立分公司的热潮。相反,此时的美国制造业却陷入了困境。以汽车产业为例,美国的汽车企业在与日本的丰田、本田等知名汽车企业的竞争中全面落败。日本三菱财团收购美国的国家历史地标洛克菲勒中心,让美国人感到震惊。

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在大量跟踪调研日本企业的基础之上,以“知识论”角度,诠释了“日本式管理”的秘密。索尼、松下、本田、佳能等一大批知名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既重视显性知识又重视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的知识,这也是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容易忽视的问题。野中郁次郎还提出了被管理学广泛承认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他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共分为四个过程:社会化(S)、外部化(E)、融合化(C)、内部化(I)。(2)活性知识: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秘密。如果仅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笔者认为其理论存在一定缺陷,即忽视了人们对于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知识的情感体悟知识。因此,笔者提出了知识整体论,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感性知识大体上对应隐性知识,理性知识大体上对应显性知识,而活性知识则是基于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知识,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活性知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激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与上述知识创新模型的四个过程相比,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有九个过程:实践化、概念化、具体化、系统化、有效化、合法化、质变转化、物质化、价值化。这是一种人们从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中提高认识,从而改变其活性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

如果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新模型大体上解释了日本企业超越美国企业的秘密,三元知识创新螺旋模型则大体上说明了中国企业近年来崛起的秘密。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华为创始人不仅重视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论与制度,也重视下属和员工的实践技能提升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华为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华为一向重视激发员工的内在斗志,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通信工业为己任。从知识整体论角度来说,这就是将活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的物质化过程,具体诠释了“精神力量也可以变成物质力量”。同样,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该理论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功不可没,而崛起的背后是一大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企业家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也正是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其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人类的行为受到现实、自由及理性这三个永不静止的力量的推动。因各种不确定性而生发迷茫,每个人要平衡相应的三个作用力:感知的外部世界和真实经验、被激活的理性、主导价值观。中国式管理之所以很有生命力,离不开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总结,离不开理性制度的规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借鉴了西方理性化的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内在精神,总结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实干经验。(3)三大法宝:明道、取势、优术。从三元知识整体论角度来说,中国式管理有三个重要内涵:一是重视活性精神力量,二是重视感性实践活动,三是重视理性制度建设。与之相呼应,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重视道( 精神力量 )、势( 感性力量 )、术( 理性力量 )。“道”在传统道家思想体系中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事物本来如此,不受人为干扰;二是从自然之道出发,进而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论证人要顺势而为,注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在全球空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经之“大道”;永胜博士所总结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中国企业领先之道,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遵循的内在成长规律之道,更是中国企业走向卓越、立足世界的精神力量与内在基因。“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语言,它反映了人类在遵循客观世界的“道”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理解静态的力量与动态的变化。所谓“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强调的就是审时度势、善于用势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由此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为几代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善于用势所带来的变革。我们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各级各类组织领导者的善于用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个构建”的思想是为“强起来”造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蓄势。在此战略前提下,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将逐步上升。永胜博士在《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中所分析的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国方案”推动新型全球化等,都很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之“势”。“术”本意是指技艺、方法、实施和执行,字典上解释为“思通造化,随通而行,运动”。术从本质上说,是在战略导向的指引下,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理性化和合法性的知识系统。永胜博士所提出的放眼全球、夯实基础、增强内力、找准模式、选对路径“五大步骤”,便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术”,为中国企业新时期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全球化新挑战创造性地开发了理想的途径和实施方案。

永胜博士是一位工作在企业一线的领导者,在工作中注重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以活性知识作为指导。他善于平衡理想、理性和现实,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精神导向、实践情景和理性方案。他以企业报国为导向,投身实践,勤于思考,在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余写出了这本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创新而又务实传承、高度凝练的著作,可喜可贺!承蒙永胜博士命我作序,深感课题之重大,惶恐之余写下上述思考,谨以复命。

是为序。杨百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创力讲席教授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系主任

序言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探讨,我一直甚感兴趣且持续在做一些研究。原因有二:一是我在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论文主题方向就是企业国际化,之后也一直未间断思考和研究;二是我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和中国通号集团,这些企业都是中国知名的国有企业,这几家企业的国际化都开始得比较早且成就斐然,是成功“走出去”的典范,因此,我也算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参与者与见证者。2013年,基于C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和全球知名建筑类企业的案例研究,我出版了《从竞争力到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国内典型案例剖析、国际对标案例分析以及基础理论研究,对中国企业集团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解答了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产品选择、市场选择和模式选择 ),如何培育和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该书出版以后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实践者的高度认可和读者的热捧。根据本人参与的新实践、新思考以及内外部形势的新发展,对中国企业培育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各方面做了更为创新且务实的剖析,2016年该书出版了第二版,为读者进一步梳理出企业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明晰路线图。该书还被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工商管理系维克多·斯捷潘诺维奇·叶夫列莫夫教授翻译成俄文出版,并在2018年9月东方经济论坛中俄双方互赠礼品时,作为国礼送给俄方官员和企业家。

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时代、新实践、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都在急切地呼唤新的伟大理论。伴随着国际“不确定性”格局的新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新发展、部分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最终产生“没有对标”的新困惑,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黄金发展期”,却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这一切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予以指导、需要新的研究予以支撑!2017年,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员令,“全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是新时期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和更新期待,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研究的新理论与发展的新目标!因此,从低水平“走出去”到高质量“走出去”,从核心竞争力到全球竞争力,从模仿追赶到创新超越,中国企业需要新的动能引领未来升级发展,其核心就是:培育全球竞争力!这是今天中国企业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笔者持续思考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近两年又深入学习有关“走出去”与国际竞争力的最新理论成果、分析国内外新环境与新形势、研究中国企业40年发展历程、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其间也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试图通过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延伸研究内容深度,而不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由此逐步形成本书的核心内容。“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深刻理解全球竞争力,是我们新时代高质量“走出去”的必修第一课。从国际到国内,从实践到理论,无论是质量奖、排行榜、绩效评价,还是课题研究、著作成果,关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研究,在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企业发展特质等方面的总结,均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与全球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球竞争力概念,是一个难题。本书第一章便从企业国际化与国际竞争力两点常识谈起,介绍了全球竞争力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从国际竞争力评价层面全面分析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国内外企业500强排行榜等情况,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央企业对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探索以及全球竞争力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新举措,并结合对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领先之道的总结,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全球竞争力的内核包括六个核心要素,即管理科学、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独特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企业文化、超强的执行力、引领行业趋势。二是全球竞争力具有“升级”特征,即相对过去提出的国际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中国的庞大企业,不再局限于世界500强的概念,不再局限于规模,要更具全球引领力,更具创新力,更具资本布局能力,更具责任与使命感等,而且要充分体现“中国方案”( 中国模式成功经验 )的特色、彰显中国形象,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认知和理解国内外大环境、大趋势,学会从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受百年未有之大考验,抓住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我们方可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本书第二章首先通过世界大棋局以及PESTEL分析,全方位扫描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法律环境,认为“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已成常态,全球经济结构周期性调整,争夺全球和地区主导权的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冷战之后一路狂飙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受挫,人类无法回避的国际性难题越来越多。然后通过分别阐述“两个构建”(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题曲”、覆盖全球的多边合作机制,认为与“不确定”相对应的是“确定”的新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更多国家期待合作与共赢的发展,人类也更期待和平与美好的生活。最后深刻解读了独特“中国方案”的内涵:以“两个一流”支撑“中国力量”,以“一带一路”作为“破局之道”,主动应对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并维护推进当今世界的确定性,从而助力全球治理并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中国经济仅用40年时间便赶超了西方的百年历程,中国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中坚力量,踏上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显得弥足珍贵,是我们培育全球竞争力的根基,值得我们“知之深”。本书第三章着重梳理和回顾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40年携手并进、从追赶到全球同台竞技的成长历程,并总结分析了各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发展特征、重要事件以及阶段成果等,其中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与成就,然后结合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企业案例分析以及全球竞争力的内涵,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日渐成熟,并呈现四大特色:( 1 )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2 )强大的党建文化体系;( 3 )先进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 4 )个性化的管理思想与经营管理模式。二是中国企业的领先之道为尊重四个重要规律,掌握七项关键能力。四个规律是指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时代变革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党建文化体系的核心作用,创新探索中国特色企业发展模式。七项关键能力包括:一个指引力,即战略引领;两个内核动力,即管理变革与创新驱动;两个外核动力,即资本运作与品牌塑造;两个保障力,即人才发展与文化建设。最后第三章还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机中有危”的常态中,把握先机、提升能力、突破瓶颈,为高质量“走出去”做好充分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到国内外环境的理性认知,再到中国企业40年实践经验的梳理总结,这是一个系统思考与科学判断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笃行之”。本书第四章基于“识大局、辨形势”“知己知彼”以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案例的研究,针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进行能力再造,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具体分为五大步骤。一是放眼全球:战略决定成败。要求“走出去”企业掌握必要的国际战略观、必会的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方法、必懂的企业国际化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二是夯实基础:练好六项“基本功”。即尊重规律、坚持改革、补齐能力短板( 增强创新力、提高资本运作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品牌形象 )、推动属地化发展、维护大国形象、抵御风险。三是增强内力: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主要指制度变革中管控模式、业绩考核与薪酬设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以及文化变革中跨文化管理是重中之重。四是找准模式:“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具体包括战略联盟、产融结合、跨国并购、产业园区、“互联网+”、第三方市场合作六大模式。五是选对路径:“走出去”的成长路线图。具体分为“走进去”( 本土化发展 )、“走上去”( 高质量发展 )、“融进去”( 价值观引领发展 )、“可持续”( 共生共荣发展 )四个环节。放眼全球、夯实基础、增强内力、找准模式、选对路径这五大步骤,有理论依据支撑,有大局形势引领,有经验总结指导,从战略到战役再到战术、从理念到措施再到行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更是中国企业新时期应对新要求、新挑战提高“走出去”质量与效益的理想途径,将会帮助每条“出海”的小船逐步成长为航母,且航行得更稳、更顺、更快、更远。“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患于未然,方能行稳致远。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愈来愈深,面对动态调整的世界大势、不断引发变革的科技创新、无法回避的国际难题与发展瓶颈,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同时还要居危思进、敢于挑战、超越自我,做到临危不惧、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本书第五章专门总结和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常见的八大风险因素( 政治风险、经济与市场风险、社会和文化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运营环境风险、国际化人才短缺风险、恐怖主义与治安风险 )与对策,其中包括各种风险的基本定义、具体特征、表现形式、发生条件、严重后果等,并结合案例、数据予以生动呈现。然后就每种风险提出了应对之策。最后选取了“走出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比较健全的A公司为案例,进一步帮助企业理解如何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思想格局决定未来。”优秀的企业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还应该在实践中形成伟大的思想和可借鉴的普适实践成果,并使其成为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撑。本书的前五章用了很大篇幅论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战术、方法等,可以称之为“法”。在中国哲学中,与之对应的是“道”,也就是中国企业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与认知新格局来引领“走出去”,这也是本书第六章的内容主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有必要也有能力产生伟大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培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以思想开启未来。一是着力思考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在辩证统一之中实现超越,并深刻理解中国国有企业家精神的特质。二是坚持从中国实践出发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企业的使命与担当、企业发展理论依据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与必然性、企业文化的内生动力等。三是对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或者世界发展的系统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深刻理解并懂得如何成功跨越“五大陷阱”,从而理性认知不确定的未来,这是一流企业的更高价值追求,也是优秀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基本遵循。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培育全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走出去”这一课题的系统思考,概而言之就是:在深刻理解全球竞争力内核、正确认知世界竞争新格局以及中国“破局之道”、科学总结中国企业40年来实践经验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清晰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的基础上,按照放眼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