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1:29:37

点击下载

作者:丁伟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增广贤文译者:丁伟排版:KingStar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01ISBN:9787545507812本书由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增广贤文》,又称“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在明朝万历以前就已经广泛流传,被认为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晶。《增广贤文》全书三千八百字左右,将各个时期流行的格言俗语按照韵部进行编排,句式长短不一,灵活多变,朗朗上口;所收录的格言俗语,有的来自经史诸子,有的来自童蒙家训著作,有的来自宋元以来的通俗文学,有的来自民间口口相传的民谣谚语……阐述了处世、修身、治学、持家、交友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人处世智慧的集大成者。

此次,《增广贤文》被收入“国学名句故事绘”第二辑丛书中。因其内容丰富,知识量大,考虑到普及的需要,编者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6则名句,逐条释义、明理、讲故事,辅之古画碑帖,以供读者阅读、赏析。作为具有人生教益的国学普及读本,编者衷心期望这套书能对读者朋友的生活、学习有所裨益。修身篇日勤三省,夜惕四知。【注释】

省(xǐng):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惕:戒惧,小心谨慎。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译文】

曾子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杨震深夜能自我警惕,不收意外之财。【道理】

君子“慎独”,应该像曾子那样自我反省,完善自己;像杨震那样清正廉洁,远离贪欲。

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有一个聪敏好学的人叫杨震,他勤奋刻苦,满腹经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为了能专心奉养母亲,拒绝了官府的多次征召,直到五十多岁才出来做官。杨震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日常起居和寻常百姓一样,粗茶淡饭,徒步而行。族里的长辈劝杨震置些产业留给子孙后代,但他说:“还有什么能比‘清白官吏的后世子孙’的名号更珍贵的呢!”

杨震在任东莱太守时,有一次路过昌邑(今兖州),从前他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此地当县令。夜色降临,王密带着十斤黄金悄悄来到驿馆,想要送给杨震作为见面礼。杨震见王密如此,有些不高兴了,说道:“你我号为知己,难道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王密靠近杨震,小声说道:“夜深人静,此间只有你我二人,此事无人知晓。”杨震勃然大怒,斥责王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举头三尺有神明,还说什么没人知道!”原本想要讨好上司的王密,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带着黄金灰溜溜地离去。

后来,这件事传遍了朝野,大家都知道了杨震的清廉正直。在以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杨震始终恪尽职守,勤政廉洁,最后官拜太尉,位列三公,被后世称为“四知先生”。清·居廉《山水图册》(之一)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注释】

犹:还;尚且。再:继续;再出现。两度:两次。【译文】

枯树遇到春天还能再次发芽,人却不能有两次少年时代。【道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孙康映雪

晋朝有个名叫孙康的少年,家里很穷,却十分喜欢读书。由于白天要上山砍柴、下地种田,所以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寥寥无几。晚上倒是一个不错的读书时间,可是偏偏孙康家里买不起灯油,所以天一黑,孙康就不得不放下书本,躺在床上闷闷不乐。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孙康心里既着急又无奈,他深知人的一生很短暂,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读书,实在太遗憾了。

不知不觉地到了冬天。有一天,孙康睡到半夜醒来,突然发现窗缝透进来一丝光亮。他以为天亮了,翻身下床,推开窗户,只觉一股寒气迎面扑来。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场大雪突然降临,附近的山川、林木、房舍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在月光的照耀下,厚厚的积

雪发出幽幽的光。“原来如此!”孙康心想,这雪光不知道可不可以用来照明?想到这里,他马上取出书,走到屋外,借着雪夜的微光如

饥似渴地读起来。时值隆冬,正是北方一年里最冷的时节,孙康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书本里,完全感觉不到刺骨的寒意,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从此以后,只要是雪夜,雪地上就有孙康读书的身影。雪夜读书,不仅使孙康学问突飞猛进,也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最终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而映雪读书也成为一个典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清·陈字《寒林踏雪图》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注释】

略。【译文】

人衰老了,心却没有跟着衰老;人虽然走投无路了,志气却没

有跟着走投无路。【道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满怀志气,人生才会变得更精彩。

陈胜胸怀大志

秦朝末年,有一个叫陈胜的年轻人,出身农家,以帮人种地为业。有一次休息的时候,陈胜躺在地上,望着天空,幽幽地说:“假如我们中间有人将来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曾经一起劳动过的好朋友!”周围的人听了哄然大笑:“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给人种地的,怎么可能会有荣华富贵的那一天呢!快别做那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啦!”陈胜感到很无奈,叹道:“唉!都说燕雀不知道鸿鹄的志向,你们这群庸庸碌碌的人怎么可能知道我的志向呢!”

当时正值秦二世即位不久,陈胜被征调到北方服劳役。在赶往北方的路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耽误了行军日期。按照秦朝的律法,陈胜等人都应当被处死。与其白白送死,倒不如以死相搏,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陈胜心一横,率众杀死了看守将领,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揭开了反抗暴秦统治的序幕。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陈胜最终自立为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政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虽然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故事被司马迁大书特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宋·马远《水图之五——长江万顷》版权信息书名:*作者:*排版:昀赛出版社:*出版时间:*ISBN:*本书由*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将相头顶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注释】

堪:能够,可以。【译文】

宰相头顶上宽阔得可以跑马,公侯肚子里宽敞得可以撑船。【道理】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拥有宽广的胸怀。

陆逊宽厚容人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是个智勇双全、颇具谋略的常胜将军。他攻城拔寨,屡建奇功,而且宽容大度,公私分明,因而深受孙权信赖。

有一次,孙权打算提拔一些地方官员,准备委以重任。陆逊推荐了淳于式。孙权很不理解,问道:“淳于式告你恶状,你为何还推荐他?”原来淳于式在做会稽太守期间,曾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陆逊在会稽平定山匪叛乱期间,大肆征兵,聚敛民财,百姓怨声载道。此道奏疏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陆逊微微一笑,说道:“淳于式对我的指责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带兵打仗的角度来说,必须要有充足的兵源和物资。征兵敛财,我有不得已的苦衷。从保养百姓的角度来说,淳于式爱民如子,直言进谏,是一个难得的父母官。即便我与淳于式不和睦,也是私人恩怨,我不能够因私废公。倘若我公报私仇而乱了圣人之德,那将不利于我们东吴的长治久安。”孙权听了,不禁感叹:“先生光风霁月,德行非凡人能比,真不愧为我东吴的中流砥柱啊!”清·曹垣《孤舟击浪图》(局部)贫寒休要怨,富贵不须骄。【注释】

怨:埋怨,责备。骄:自满,自高自大。【译文】

贫困不能怨天怨地,有了钱也不能放纵自我。【道理】

无论身处贫困还是富贵的境况,都要时时刻刻修身立德。

叔向贺贫

韩宣子身为晋国的卿族,却因为家徒四壁而发愁。好友叔向知道后,却向他表示祝贺。

韩宣子说:“我这个晋卿有名无实,贫困不堪,有什么值得你祝贺的呢?”

叔向回答:“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掌管祭祀却连祭祀所需的器具都不全。可是他能够遵循法度,传播美德,于是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安邦定国平天下,立下不世之勋。再看郤昭子,家族中五人为大夫,三人为卿,财产抵得上半个国库,家里的佣人抵得上半支军队,穷奢极欲,为富不仁,最后落得陈尸朝堂、满门抄斩的下场,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的你像栾武子一样清贫,我认为你应该能继承他的德行建功立业,所以特来表示祝贺。如果你不忧道德之不建,只愁财产之匮乏,我哀怜尚且来不及,哪里还会来向你祝贺呢?”

韩宣子听了,顿时醒悟。于是向叔向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走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所有的韩氏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清·方以智《策蹇图》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注释】

略。【译文】

懂得满足的人常常快乐,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而停止,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遭受耻辱。【道理】

做人要保持头脑清醒,该知足的时候知足,该止步的时候止步。

胡九韶知足常乐

胡九韶年轻时家里很穷,他既当乡村私塾教师,又种田耕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虽然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胡九韶却感到十分满足,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祷告,嘴中总是念着:“感谢上天赐给我的清福。”妻子看到他酸腐的样子,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忍不住讥讽道:“一日三餐,顿顿都是菜粥,这算得上哪门子的清福啊!”胡九韶听了,莞尔一笑,说道:“你我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不遭受兵荒马乱之苦;一家人骨肉相聚,没有饥寒冻馁之忧;家里既没有卧床病人,又没有在狱囚犯,生活能够如此平安,这难道还不算人间清福吗?”

虽然处境贫寒,胡九韶总能保持达观知足的心态。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始终坚持自己的治学兴趣和理想。经过多年的努力,胡九韶最终成为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不做风波于世上,但留清白在人间。【注释】

略。【译文】

不在世上兴风作浪搬弄是非,只愿在人间留下清清白白的人品。【道理】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这样的人永远受人尊敬。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于谦所作的一首诗,诗人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事实上,于谦也是这样做的。

明英宗时,大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肆无忌惮地公开索贿。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献金谄媚,少则白银百两,多则千两万两。于谦每次进京都两手空空,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即便不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于谦潇洒地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在此。”不趋附权贵,这是于谦清白人格的体现。

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大举清算前朝旧臣。于谦成了朱祁钰、朱祁镇兄弟俩皇权之争的牺牲品,被人诬陷谋反,含冤而死。于谦被杀之后,他的家照例被抄。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非常吃惊,因为他们发现堂堂于少保竟然家徒四壁,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一无所有。于谦正是用这种实际行动,践行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诺言,世世代代受人敬仰。元·郑思肖《墨兰图》郑思肖于宋亡后作兰皆不写土,人问何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注释】

履:鞋子。冠:帽子。【译文】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去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

整理帽子。【道理】

一个人要时刻提醒自己主动避嫌,避免无端的怀疑。

何乔新拒不受金

明朝有个叫何乔新的大臣,为官清廉,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在工部任职的时候,有一次到淮西去察访。当地官员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纷纷备好礼物,准备孝敬何乔新。出乎意料的是,何乔新对于送礼者一概不见。有一个叫阎徽的县令,他曾经是何乔新父亲的学生,也带着白银前来拜访。碍于往日情面,何乔新接见了阎徽。一番寒暄之后,阎徽拿出精心准备的礼物,满脸堆笑地说:“小小意思,不成敬意。”何乔新的脸色马上沉了下来:“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收礼吗!”阎徽见势不妙,马上改口说:“这是给我老师祝寿的礼品,还请大人代为收下。”“你要为老师祝寿可以,寿礼可由他人转交,通过我那可不行。”何乔新的这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我何乔新身为朝廷命官,不仅不能私收贿赂,还要主动避嫌。

即便何乔新谨小慎微清廉如此,最后还是被人诬陷——说他私受贿赂。好在他生性恬淡,辞官回家后,藏书校书数万卷,成为有名的藏书家。后来,皇帝知道何乔新是冤枉的,为他恢复了名誉,赠谥号“文肃”,史称何文肃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注释】

过:错误,过失。非:不对的,不合理的。【译文】

静处时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闲谈时不要议论别人的过错。【道理】

认识自己的错误可以不断进步,少谈论别人的是非可以避免招致麻烦。

马援驰书教子侄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两个侄子,分别叫马严和马敦。小哥俩生性豪爽,喜欢结交侠肝义胆之士。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谈天,品评人物,议论时政。马援当时还在前线作战,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忧虑,生怕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子闯出什么祸来。于是他在百忙之中给两个侄儿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古人听见别人的过错,就像听到了父母大人的名字,耳朵听听就算了,绝对不会去妄加议论。议论他人长短,评说朝廷法度,这些都是我最厌恶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看到家里子孙有这种行为。我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口无恶语,谦虚朴实,廉洁有威;另一个叫杜季良,为人侠肝义胆,忧人之所忧,乐人之所乐,什么人都结交。我希望你们以

龙伯高为榜样,因为即便学他不成,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恭的谦谦君子,就是俗话所说的‘刻鹄不成尚类鹜’。可是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很容易成为一个举止轻佻的纨绔子弟,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马援的谆谆教诲,点醒了马严、马敦两兄弟。自此,他们修身养性、闭门读书,后来德行闻名于天下,被当时的人称为“钜下二卿”。清·高其佩《虎》溪壑易填,人心难满。【注释】

壑:深谷,深沟。【译文】

深沟容易填满,人的欲望却永远难以满足。【道理】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不能被无止境的贪欲蒙蔽了内心。

贪得无厌的代价

古时候有一户特别贫困的人家,大人小孩一年到头都穿着破衣烂衫,面黄肌瘦,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结果。可即便穷成这样,这家的主人却一直供奉着洞宾老祖,特别是神龛前面供奉的清油常换常新,而且他还朝夕祷告,从不间断。

一天,洞宾老祖终于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从天上降到他家。老祖看见他家一贫如洗,不禁心生怜悯,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庭院中一块石头,石头一下变成了同样大小的一堆黄金。“你想要它吗?”老祖问他。那个人拜了两拜,摇摇头说:“不想要。”老祖又变出更大的一堆黄金,那个人还是说不想要。老祖非常高兴,以为这个人不贪婪,没有私心,具备修道潜质,打算收他为徒:“不错,我可以收你为徒,传授清修之法了。”那个人头摇得更厉害了:“不,我只想要你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老祖一听,气得七窍生烟,立刻消失不见了。那个人见老祖不见了,只好转过头来看院中的两堆黄金,可映入他眼帘的却还是那不名一文的石头。这个穷人为他的贪得无厌付出了代价,从此以后,无论他怎么虔诚祈祷,洞宾老祖再没显过灵。清·吴琪《松石图》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注释】

责:要求做成某件事或行事达到一定标准。【译文】

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喜爱自己的态度去喜爱别人。【道理】

人要学会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晏婴劝景公

有一年冬天,齐国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就像冰雕玉砌一般。齐景公披着狐皮袍子坐在厅堂里欣赏雪景,大夫晏婴走了进来。他站在景公旁边,若有所思地望着眼前的景色。景公兴致正浓,对晏婴说:“今年天气真怪,下了三天大雪,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冷。”晏婴反问道:“真的不冷吗?”景公没听出晏婴话里有话,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冷。我又不是小孩子了,难道连冷热都分不出来吗?”晏婴见景公只顾自己安乐,全然不顾百姓饥寒,便苦口婆心地劝说道:“我听说古代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也许有人还饿着,自己穿暖了要去想想也许有人还冻着,自己安逸了要去想想也许有人还在劳累着。可是君王你却不懂得为别人着想啊。”景公听了晏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拿出一部分衣服和粮食分给受饥寒的百姓。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卫女矫桓》(局部)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注释】

略。【译文】

人格高尚的人安守贫穷,通晓事理的人知道天命所在。【道理】

做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不以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节操和志趣。

原宪安贫乐道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原宪,他勤奋好学,品性高洁,因为不愿做官,便和家人在卫国过着隐居的生活。原宪一家的生活非常清苦:两间低矮的小草房,好像随时都要垮掉;一扇木门吱吱嘎嘎乱响;房子里没有窗户,大白天屋子里也是昏黑一片。这样的房子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可是原宪却一点也不在乎,每天看书写字,弹琴唱歌,从他脸上一点也看不出抱怨和不满。

有一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受朝廷所派,骑着高头大马打这里经过,顺便来看望这个同门师弟。子贡此时已经做了大官,当他看到原宪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下穿着草鞋,拄着一根拐杖,满脸菜色,就故作关切地问道:“老朋友,你怎么落到这个地步,脸色这么难看,是不是得什么病了啊?”原宪看到子贡趾高气扬的神态,心中颇不以为然,说道:“古人说过,财产匮乏是穷,学习君子之道而不能造福百姓才是病,所以我只能算是穷人,而不是病人。我不像某些人,违背君子之道迎合权贵,只顾谋取个人私利!君子安贫乐道,这才是我的人生追求。”子贡听罢,开始的那点优越感瞬间荡然无存,似乎被原宪点出了心病,满脸羞愧地离开了。)《归庄图》清·华喦(yán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注释】

略。【译文】

赞美和诽谤每天都有,如果你不去听它,自然就没有了。【道理】

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要在意别人嘴里的是是非非。

吕蒙正不计较毁誉

北宋初年有个读书人叫吕蒙正,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状元。他知识渊博,清正廉洁,深受皇帝器重。吕蒙正虽然官位节节高升,可是他虚怀若谷,对别人的赞美和诽谤从来都是一笑而过。

有一天,吕蒙正上朝议事,有个官员在他背后指指点点,愤愤不平地对别人说:“就这小子竟然也能当上参知政事(官职相当于副宰相),真是苍天无眼啊。”声音虽然很小,却清清楚楚地传到吕蒙正的耳朵里。可吕蒙正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向前走去。和吕蒙正一起上朝的官员们感到愤愤不平,都想去查个究竟,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竟然在背后肆无忌惮地说人坏话。吕蒙正摇手制止,对他们说:“算了,那人说我的坏话,对我没有损失,如果我执意要去查,知道了谁在说我的坏话,那我就会永远记住他的姓名。这样一来,就扰乱了我宁静的心,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赞美和诽谤这种东西,天天都有,行得正坐得端,计较那些只是自寻烦恼罢了!”宋·佚名《八相图》(局部)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注释】

略。【译文】

芝草兰花生长于深林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散发芬芳;君子修身养性,不会因为生活贫穷而

改变气节。【道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够考验人的品德修养。

孔子困于陈蔡

孔子周游列国,在蔡国待了三年都得不到重用。这时楚昭王向孔子提出了邀请,于是孔子想要率领众弟子前往楚国。陈、蔡两国的大夫得知这个消息,很是吃惊,他们怕楚国因重用孔子而变得强大起来,从而威胁到自己。于是陈、蔡两国联合发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了个严严实实。

孔子和弟子们与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没有粮食,最后连野菜也吃完了,很多人因此病倒了。孔子知道弟子中很多人有怨言,便把子路叫到跟前,问:“是不是我们的学问不对头,要不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呢?”子路早就心存疑虑,迫不及待地说:“我以前就听过一

句古话,为善者天报之以善,为恶者天报之以祸。老师您天天讲仁义道德,我们却处处碰壁,不知是我们仁德不够,还是智慧不够呢?”孔子呵呵笑道:“如果有仁德就能让人信服,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如果有智慧就可以行得通,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挖心。博学而没有机遇的人多了,怎么会只有我孔丘一人呢?”子路忍不住又问:“既然这样,您为什么还要讲求仁义四处奔波呢?”孔子想了想,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至于结局如何,那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

孔子认为,做人应该像芝草兰花一样,不要因为无人欣赏身处困境而改变气节。孔子用这样的话语激励处于困境中的弟子,帮他们调整心态,而自己却依旧传道授业、弹琴唱歌,终于等来了救兵,顺利渡过了难关。明·戴进《关山行旅图》讳疾忌医,掩耳盗铃。【注释】

略。【译文】

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就不敢去看医生;害怕别人听见铃铛声,

就堵上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道理】

因为害怕被批评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只能是逃避现实、自欺欺人。

讳疾忌医

扁鹊是战国时候的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国的国君桓公,端详了对方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还只在皮肤表层,如果马上治疗,很快就会好。”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啊!”蔡桓公连连摇头说:“见鬼了,我哪来什么病!”

再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可是这一次他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蔡桓公,立马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表层,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为大王治病了。”

不久之后,果然如扁鹊所说,蔡桓公病发,不治身亡。清·戴熙《清泉空亭图》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注释】尚;没有贪欲,才能心平气和。

容:宽容。【道理】【译文】做人要宽容,豁达大度。

宽厚容人,品德才能显得高

韩魏公宽容大度

北宋仁宗年间,韩琦被任命为枢密使,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由于他勤于职守,政绩卓著,后来被英宗皇帝封为魏国公,人称韩魏公。韩魏公虽为高官,但待人宽厚谦和,深受属下爱戴。

韩魏公在大名当官的时候,朋友送给他两只玉杯。玉杯古色古香,玲珑剔透,年代久远却没有半点瑕疵。韩魏公对这两只玉杯简直爱不释手,平时把它们当作稀世珍宝一样倍加爱护,从不轻易拿出来示人。

有一天,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来拜访韩魏公。韩魏公非常高兴,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席间,韩魏公兴致勃勃地拿出玉杯,一则让大家伙儿饱饱眼福,一则以玉杯劝酒,显示自己殷勤待客之道。刚刚开席不久,一个男仆不小心碰到桌子,玉杯落到地上,摔了个粉碎。满座客人无不大惊失色,人人都知道玉杯是韩魏公的心爱之物。男仆更是吓得面无血色,跪在地上发抖,嘴里不住地求饶。众人都将目光投向韩魏公,空气一下变得紧张起来。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韩魏公神色自若,一点怒气都没有,平静地对客人说:“世间万物的存在与毁坏都是有定数的,不可强求,看来这两只玉杯也是这样。”接着又安慰那个男仆说,“快起来,不是你的过错。你也不是故意的,何罪之有呢?”满座客人听后转忧为喜,都十分佩服韩魏公的胸怀。明·唐寅《柳荫高士图》治学篇字经三写,鸟焉成马。【注释】

略。【译文】

字经过多次传写,“鸟”“焉”最后就变成了“马”。(繁体字“鳥”“焉”“馬”三字字形相近。)【道理】

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博学多艺,最得孔子真传。

有一次,子夏受命前往晋国。在途经卫国的时候,他看见一个读书人拿着本史书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晋师三豕涉河,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听了,非常纳闷:“晋国军队三只猪过河”,这是什么意思?凑近一看,那书上确实写着“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想了很久,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玄机”:“三豕”应当是“己亥”之误。己亥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晋国军队在己亥这一年过河,这就说得通了。“己”和“三”相像,“亥”和“豕”形近,书本经过多次传抄,“己亥”就变成“三豕”了。到了晋国,子夏找到晋国的史书,上面的确写着“晋师己亥涉河”,这证实了子夏先前的推论是正确的。

子夏就是这样不盲从,勤思考,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明·文俶()《花鸟图》chù笋因箨落方成竹,鱼为奔波始为龙。【注释】

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译文】

竹笋因为脱了外壳才能变成竹子,鱼儿因为奔波磨炼才能变

化为龙。【道理】

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艰苦磨炼和刻苦努力。

邴原有志于学

十一岁那年,邴原的父亲去世了,从那以后,他每天耕地放牛,砍柴打水,稚嫩的肩膀上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有一次经过学堂的时候,听到里面传出琅琅书声,小邴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痴痴地听着,泪流满面。老师注意到这个奇怪的孩子,就问:“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邴原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孤独的人容易伤感,贫贱的人容易多愁。我很羡慕其他的小孩子,有父母兄弟相伴,又能坐在课堂里读书。可是我幼年丧父,为了生活奔波劳碌,有心求学却不知门路。想到我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不禁感伤。”老师问邴原:“你为什么不来读书呢?”邴原答:“家里穷,没钱交学费。”老师大为感动,对邴原说:“你真有志向学,我免费教你读书!”

就这样,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异常刻苦的小邴原学业大进,仅用一个冬天就学成了别人要一两年才能完成的学业。稍稍长大以后,邴原外出游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先后拜陈留韩子助、颍川陈仲弓等人为师,虚心向他们请教。白天与老师切磋讨论,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把一天的收获认认真真记下来,寒来暑往,一天也不放松。历经种种磨难,邴原却一直坚持学术理想,终于成为东汉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明·钱谷《松荫清话图》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注释】

略。【译文】

读书时要认真用心,因为书里字字精妙,价值千金。【道理】

读书一定要用心,仔细体会,否则无法领会其中的精妙处和作者的良苦用心。

引发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西晋太康年间,大文学家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争相传抄这篇千古奇文,顿时洛阳城内的纸价因此而一涨再涨,到最后纸张竟然销售一空,不少人不得不从外地买纸抄写。所以,史书称《三都赋》一出,“洛阳为之纸贵”。

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这篇凝聚了作者无数心血的《三都赋》,其创作经历了十年之久,中间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左思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小时候甚至因为长相丑陋和口吃被父亲瞧不起。但是,左思没有因为父亲的鄙视而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读书。

有一次,左思读到班固的《两都赋》,一下就被它华丽的文辞和

宏大的气魄所折服,反复吟诵。但同时,左思也看出班固的文章存在华而不实的弊病,于是立志要写出超越《两都赋》的更伟大的作品。

为了完成这个伟大志向,左思遍读古书,四处走访,广泛搜集与魏、蜀、吴三座都城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相关的资料。他在院子里、房间里甚至厕所里都放了纸笔,一想到好的句子就马上写下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他凝神思索的身影。十年辛苦磨一剑,《三都赋》一问世,便受到读书人的热捧,人人都夸赞左思文章字字千金。)《秋山读书图》清·王翚(hu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注释】

略。【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由水凝

结而成的,但是比水更寒冷。【道理】

不要迷信权威,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后来居上,超越前人。

李谧后来居上

北朝时,北魏有个读书人叫李谧,他从小聪明好学,被人们称作“神童”。十八岁那年,李谧拜在小学博士孔璠门下,学习文字音韵学知识。孔璠非常赏识李谧,认为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

为了能够专心做学问,李谧多次拒绝了官府的征召,在杳无人烟的山崖下盖了一间小房子,不问世事,一心读书。经过数年的努力,李谧的学业突飞猛进,成为名噪一时的学术大师,聚众讲学,桃李满天下。

李谧曾经和太常卿刘芳探讨历代治乱兴衰的问题,刘芳被李谧的见解深深折服,感叹说:“如果高祖早年遇到李谧,哪里还轮得到我做太常卿啊!”李谧被学界推崇如此,以至先前的老师孔璠也拜到他门下,虚心请教。大家为此感到不解,孔璠却说:“李谧曾经是我的学生,然而青出于蓝却远胜于蓝,现在他已成为一流学者,学术造诣远远超过了我。自古以来,以能者为师,李君学识渊博,讲课条理清晰,常常使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在他门下学习也是一种荣幸啊。”

李谧后来居上,孔璠以能者为师的故事传扬开后,人们给他们师生二人编了一首歌谣:“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