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大直播视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0:01:30

点击下载

作者:刘志才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动物大直播视频

动物大直播视频试读: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土地广袤,物产丰饶,汇集了世界上众多复杂的地形、地貌: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共同构成了我们美丽祖国的广阔大地。

我国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有四大高原,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外貌特征各异。我国有四大盆地,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我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东部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我国有三大平原,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我国还有很多岛屿、沙漠、草原、森林等,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美景,那简直是无穷无尽。

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在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美景、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等,都是人文气息浓郁,景色绮丽迷人。

总之,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最高山坡……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我们大中国呀好大一个家,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它……”

为了培养广大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自豪之感,全国认识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我国的江河、湖泊、名山、景观、自然、地质、水文、名胜、生态、动物、植被、森林等。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察青松多——白唇鹿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白玉县境内,是以保护白唇鹿、金钱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隶属于白玉县的麻绒乡、安孜乡、纳塔乡和阿察乡。东面以纳塔乡和白玉县与新龙县的县界为界,西面以麻曲河以西的分水岭为界,南面以白玉县与巴塘、理塘县的县界为界,北面以麻绒乡的集体林与国有林分界线和若当沟与哈皮柯的分水岭为界。

保护区因处在青藏高原东部,加上高海拔及特殊的地形地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大陆型季风高原气候。干湿季节分明,日温差别较大,干燥、寒冷、日照充足,气候立体特征明显,垂直差异大。从低到高可划分为3个垂直气候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

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优美,风光秀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植被原始状态完整,森林生态系统中浓密的林冠层、较厚的苔藓、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及大面积的高山草甸、湿地系统使它能涵养水源、稳定河川流量,因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察青松多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原始完整,湖泊紧密相连,水清见底、水平如镜,飞禽走兽结伴成群。栖息在这里的珍稀动物种类繁多,经调查区内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有30种之多,而且分布数量密集。其中重点保护对象白唇鹿有600只以上,在整个自然保护区中以白唇鹿分布数量最大而闻名中外。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雪豹、黑颈鹤、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绿尾虹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斑羚、山驴、藏原羚、水鹿、白臀鹿、林麝、金猫、石豹、天鹅、藏马鸡等。另外,在察青松多的高山湖泊中还有原始种的裸鱼。

保护区的自然条件适宜以白唇鹿为主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存。白唇鹿分布集中,丰富的动物物种是巨大的生物基因库,构成绚丽奇特的自然生态王国。

从动物地理分区上看,察青松多靠近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属于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其动物地理群为南北物种混杂,特有种十分丰富。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动物,为我国特有,是典型适应高寒草甸生活的种类。白唇鹿是集群生活的鹿类,其集群的大小根据季节和环境的不同有很大区别。

据调查,白唇鹿在我国共有15000余只。在四川分布于甘孜、阿坝、凉山和雅安的24个县境内,甘孜州分布较广,17个县均有。但白玉县察青松多保护区是白唇鹿最集中的分布区之一,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白唇鹿及其栖息地。

白唇鹿被誉为中国“活黄金”,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

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

白唇鹿根据组成鹿群的个体年龄和性别,可分为由雌鹿和仔鹿加上1岁雄鹿的雌性群、雄性群以及雌雄混合群3个类型。

白唇鹿在分类上,白唇鹿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鹿亚科,鹿属。在进化系统树上被认为是鹿属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种类,其顺序是:泽鹿—水鹿—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白唇鹿起源于青藏高原,没有亚种分化。

白唇鹿体重200千克以上,体长1.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米,臀高1.2米至1.4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

白唇鹿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个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个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作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

白唇鹿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白唇鹿通体呈黄褐色,因此当地人又称它“红鹿子”。唇端、颊后、颏至喉部毛色纯白,因此称白唇鹿。

白唇鹿的头骨与同属的其他鹿相比,由于鼻部颜面的幅度宽,所以显得幅度宽于长度。这大概与适应干燥而寒冷地带的生活有关。泪窝大而深,被认为可能与在草原上的相互通讯有关。

白唇鹿牙齿的特征表现为臼齿的旁茎锥、中茎锥以及后茎锥发达,被认为这是对采食青藏高原坚硬的禾本科和莎草科草本植物的一种适应。

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孕期约8个月,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鹿支配全群其他成员。

白唇鹿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夕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

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要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

白唇鹿雄鹿长茸期间,一般七八只组成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受惊时均向高处逃窜。雌鹿常10多只一起组成家族性的鹿群,多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受惊扰却朝较低处跑。至繁殖季节集群可多达数十只,乃至百余只。

白唇鹿在晨夕采食,以高原生长的草本植物为主,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也啃食山柳、金腊梅、高山栎和小叶杜鹃等灌木的嫩枝叶。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和分布状况,致使种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白唇鹿保护区对各地资源进行了普查,在查明的基础上,制订了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对策和行动计划,包括规划出以保护白唇鹿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严加控制捕捉幼鹿驯养,坚决制止盗猎雄鹿取茸,确保白唇鹿种群的恢复和稳定。修建较大规模的白唇鹿饲养基地,进行人工圈养与散放。

保护区白唇鹿资源的保护是非常好的,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善于利用当地的习俗,建立了村社野生动物保护目标责任书,通过努力,保护区周围的居民把“不杀生”作为行为准则之一。如果发现有人到此打猎,当地人会主动去制止。

为了发挥保护区生态保护、科研考察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效应,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

首先是利用两个管理保护站的基层优势,对自然保护区开展定期巡查管护,防止野生动物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破坏,打击偷猎盗猎活动,预防森林火灾,并对当地生态植被进行恢复治理。

同时还组织业务技术人员和邀请专家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随时监测了解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分布数量和生活习性。

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自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管理局切实按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要求,及时完善了管理机构、加强了宣传教育、强化了保护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了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的全面发展。

管理局紧紧抓住每年4月的“爱鸟周”和10月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开展的有利时机,出动大量人力,进行大张旗鼓地以“爱护家园、珍爱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相关知识宣传。

同时,管理局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并在保护区周边的路边、沟旁和群众聚集的地方张贴宣传标语,让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深入人心和家喻户晓。

管理局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切实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参加省州林业部门组织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并切实加强与各个自然保护区的交流工作,认真借鉴其他保护区的一些成功经验,提高广大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拓展阅读哈昂那喀,藏语的意思为“鹿哭山”。这是白玉县纳塔乡境内一座被沼泽包围的山,而纳塔乡也属于察青松多白唇鹿保护区的范围。据说,每当鹿群遭到天敌袭击而丧失伙伴时,住在附近的藏民们就会听见鹿的叫声,那声音就像在哭一样,听起来十分凄惨。

四川卧龙——大熊猫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千米。这里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另外,这里也是小熊猫、雪豹及云豹等濒危物种栖息的地方。

大熊猫主支在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后来的熊猫还要小,从牙齿推断,它进化成了兼食竹类的杂食兽的卵生熊类。

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等处。

在大熊猫演化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万年至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后来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从有关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二三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当时大熊猫栖息地曾覆盖了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大熊猫化石通常在海拔500米至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独自存留了下来,并保持了原有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

古时候,大熊猫被称为“食铁兽”。汉代东方朔著的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说:“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晋代郭璞注释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兽》中说:“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

清代袁枚著的奇书《新齐谐初集》:“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600只,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在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非常可爱。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大熊猫体长1.2米至1.8米,体重60千克至125千克。前掌除了五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大熊猫主食竹子,属于杂食动物,除了竹子以外,非常喜欢吃苹果。它嗜爱饮水,因此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

大熊猫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三四十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尔食用其他植物。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了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从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和鼎盛期,现在开始进入了衰败期。因此必须加强大熊猫的保护。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包括7处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夹金山自然保护区以及草坡自然保护区等。

卧龙保护区面积达20万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最重要的核心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而享誉中外。

卧龙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卧龙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1/10。

四姑娘山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属邛崃山脉,面积48500公顷,由横断山脉中4座毗连的山峰组成,根据当地藏民传说,为4个美丽的姑娘所化,因而得名。

四姑娘山区内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生物群落类型多样,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物种十分丰富。

本区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动物类群分布区,动物种类丰富,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已发现的脊椎动物54科27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牛羚、金丝猴、白唇鹿、雪豹、绿尾虹雉等。

在西藏神话传说中,有四位年轻牧羊女为从一只饥饿的豹口中救出大熊猫而被咬死的故事。别的大熊猫听说此事后,决定举行一个葬礼,以纪念这四位女孩。

那时,大熊猫浑身雪白,没有一块黑色斑纹,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崇敬,大熊猫们戴着黑色的臂章来参加葬礼。

在这感人的葬礼上,大熊猫们悲伤得痛哭流涕,它们的眼泪竟与臂章上的黑色混合在一起淌下,它们一擦,黑色却染出了大眼点,它们悲痛得揪自己的耳朵抱在一起哭泣,结果身上却出现了黑色斑纹。

大熊猫们不仅将这些黑色斑保留下来作为对四个女孩的怀念,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们记住所发生的一切。它们把这四位牧羊女变成了一座四峰并立的山。这座山就是后来矗立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四姑娘山”。

蜂桶寨保护区位于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下,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面积40000公顷,群山连绵,河谷纵横,箭竹茂密。

蜂桶寨保护区还是大熊猫、金丝猴等标本的采集地。从宝兴采到的金丝猴标本,曾经引起世界生物学界的巨大兴趣。从此,宝兴被誉为“采集圣地”。

喇叭河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共23872公顷,位于夹金山东南麓,处在绵延起伏的龙门山、邛崃山脉的南缘,是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

保护区内动物种群以扭角羚及水鹿两种种群数量大,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区域,大熊猫分布在从索棚沟至石板沟的广大区域内,但种群数量较少。

黑水河保护区地处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接壤地带,保护区总面积450.2平方千米,动植物资源丰富。

夹金山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约240只左右。雅安市夹金山脉地区向国家先后提供活体大熊猫,占国家调用的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中的近一半,我国赠予外国的“国礼”大熊猫的2/3由这里提供,是国际上野生大熊猫的最大供给地。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还是大熊猫等脊椎动物与珙桐等高等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

草坡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总面积55678公顷。 同卧龙自然保护区一样,草坡保护区地处我国大熊猫分布的五大山系的中心地带,位于邛崃山系东麓,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大熊猫栖息地除了以上保护区外,周围的一些景区也有部分大熊猫出现。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的都江堰市。这里山青水秀、生态绝佳、历史悠久,曾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邛崃市天台山景区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端,属邛崃山脉,景区面积达192平方千米。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红腹角雉、大鲵等。

西岭雪山景区位于大邑县西部边缘,地处邛崃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成都平原过渡地带。景区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3000余种,其间常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猕猴、云豹等珍稀动物出没。

灵鹫山大雪峰景区位于芦山县林区,面积300平方千米,是距成都较近的一片可供游览观光的雪山、高山、草原和原始森林等多种景观区,这里是“大熊猫走廊”。

大风顶景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大猫熊以极为稀少的数量引起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我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开拓出新的保护局面,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共存。

经过多年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有着显著提高,这就证明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

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将为大熊猫放归野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被人们尊为“国宝”的大熊猫,有着可爱的面孔、蓬松的皮毛,顽皮的动作和几乎像人一样的进食姿态,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逗人喜爱的动物之一。就连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时,也把大熊猫图像作为会旗和会徽。

大猫熊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大熊猫已成为了我国人民情谊的“友好使者”与“和平使者”的象征。

大熊猫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大熊猫除了科学和生态上的特殊价值外,还被赋予了道德和伦理等多种内涵。我们人类的繁衍发达,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同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相生的。当我们人类处于古猿阶段的时候,大熊猫也已在地球上存在了。

在保护大熊猫的历程中,我国人民培育和形成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爱心、同情、仁慈和友善,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一种新的关系。拓展阅读相传远古时候,大熊猫是黄龙的坐骑。有一天,黄龙预感到大地要发生重大变化,食肉动物将难以生存,就劝大熊猫修心吃素。大熊猫就改吃箭竹。后来地质变化,与熊猫同属的食肉动物逐渐灭绝,唯有改吃箭竹的大熊猫适应环境生存了下来,成为古生物的活化石。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

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内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中部的芒康山,南接滇西北的云岭山脉。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斑尾榛鸡、马来熊、绿尾虹雉等珍惜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现有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500只。

保护区地形相对高差大、纬度较低、强烈深切、地形破碎。

山高、谷狭、坡陡,裸露岩石与山底原始森林交叉镶嵌是保护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点。

著名的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大河奔腾于深山峡谷中。

保护区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温暖、晴朗和干燥;夏季,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暖湿气流相遇,在此形成降水。年降水和温度的分布极不均匀,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点。

保护区气候温凉,森林植被保存较好,除阳坡有较大面积高山栎灌以外,阴坡及众多支沟中都生长着原始的云杉和冷杉林,并混生有落叶松与大叶杜鹃。

自然景色呈明显的垂直地带规律,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是芒康红松的故乡,是植物的王国。

森林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成林、高山草甸等。分布着云南红豆杉、油麦吊云杉、云杉、冷杉、红松、雪松、高山松、高山柳、红柳、白柳、山杨、云松、高山草甸等珍贵林木。

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造成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为野生动物扩展提供了通道,使保护区内孕育了众多的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除濒危动物滇金丝猴外,还发现了云豹、雪豹、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等;小熊猫、猞猁、马来熊、藏马鸡、鹦鹉、秃鹰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等。

滇金丝猴数量在全国不超过1100只,仅分布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不到40千米的云南德钦县、芒县非常狭窄的区域内。

在云南境内仅有350只至450只,而西藏境内就有570只至690只,滇金丝猴结群生活,每群均在100只以上。各猴群的领地比较固定,人们比较容易接近。

保护区内有三个家族的滇金丝猴,以滇藏公路214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两个片区。西片小昌都境内红拉山有一个家族,东片徐中乡的比拉卡、卡拉、那弟贡、玛龙普、重重普等地有两个家族。

滇金丝猴,又称黑抑鼻猴,也因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于是有人又称之为黑猴或花猴。

滇金丝猴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0.7米至0.8米,尾相对较短,约等于体长,约0.5米至0.7米,但比较粗大。

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30多千克。

滇金丝猴主要靠吃果子及云杉、桦木等树的嫩芽、幼叶,松罗秋贝母成熟时,它们也挖食贝母、蘑菇。冬季,大雪封山后,它们也转到村边农田或家畜草堆上抓食麦秆。

滇金丝猴的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滇金丝猴社会是一夫多妻制,猴群没有猴王,各个家庭之间友好相处,又往往保持着互不相犯的默契。每个家庭都有一只强壮的公猴担当保护任务,它往往占据树上的有利位置,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准备驱逐来犯之敌。

在滇金丝猴社会,幼猴是猴群之间联系感情的唯一纽带,它们可以突破猴群之间互不相犯的戒律,聚在一起玩耍。

天真的幼猴有时甚至敢拉住大公猴的尾巴荡秋千,大公猴也不会对它发怒,但亚成年猴却不行,它们胆敢雷池半步,就会遭到大公猴的严厉呵斥。

滇金丝猴大多在原始森林里嬉闹玩耍,其群猴吵闹声响彻山林,对坡观望,遍山树梢摇动,甚为奇观。

滇金丝猴还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孔白里透红,再配上它那当代妇女追求的美丽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就一个普通人的审美观念来说,滇金丝猴无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物。

亲眼目睹这一生灵的人都会为其“美貌”所倾倒,赞叹不已。

可是迄今为止,有机会见到它的人寥寥无几,当今世上绝大多数人还想象不出滇金丝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甚至科学家们对它的了解也极为有限之时,这一物种已濒临灭绝。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金丝猴属是现生灵长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

因此,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金丝猴属中的四个物种,即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之中,其中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

这四种金丝猴当中除越南金丝猴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余三种均为我国大陆特有分布种。因此,均应视为我国的“国宝”。

但由于一些地区人们滥猎滇金丝猴作为毛皮用,再加上不断采伐森林、毁林开荒以及放牧等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滇金丝猴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滇金丝猴保护区的建立,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从滇金丝猴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我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15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一。

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20世纪80年代以来,芒康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其中一方面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再加上当地百姓保护意识的提高,即将灭绝的滇金丝猴在芒康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了明显上升。拓展阅读1871年,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人根据传闻报道了这种当时尚未科学命名的滇金丝猴的存在。1890年冬季,两名法国人索利和彼尔特在德钦县境内捕获七只滇金丝猴,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博物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于1897年对这一物种正式命名。

阿尔金山——双峰骆驼

甘肃省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金山北麓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总面积为396000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骆驼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是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

保护区地貌以戈壁、荒漠、沙漠等为主。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干燥是这里气候的主要特征,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年均蒸发量接近或超过1630毫米,水资源比较缺乏。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以旱生、超旱生为主,共有高等植物24科68属116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23科67属113种。有些区域灌木覆盖率甚至超过30%,为野骆驼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保护区栖息的动物有野双峰驼、蒙古野驴、雪豹、盘羊、岩羊、鹅喉羚等多种珍稀动物。

野双峰驼群落作为第四纪遗留下来的化石动物,在地球上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生存的珍奇动物,是世界上趋于濒危灭绝的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野骆驼的总数已远远低于大熊猫的数量,成为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珍稀物种。

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野骆驼的分布范围应相当广泛,整个中亚到西亚东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区,都可能有野骆驼分布。

从发现的野骆驼骨架和历史记载的分布地点来看,东部可达陕西黄河,西部达里海,北部至贝加尔湖,南至青藏高原北部,这说明历史上野骆驼分布范围较大。

世界上野双峰驼仅分布在四个区域,加上非洲撒哈拉留存的野骆驼,全世界也不足1000峰。其中三个在新疆境内,即罗布泊无人区、阿尔金山北麓地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另外一个在中蒙边境外阿尔泰戈壁。

四个分布区都处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环境十分恶劣。

双峰野驼属大型偶蹄类动物,体形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成年野驼体长约2.3米至3.4米,肩高约1.8米至2.3米,体重约600千克至700千克。

但双峰野驼体形俊俏,毛短,背部有圆锥形小而直立的双峰,峰尖毛短,呈淡灰色,峰间距约0.7米左右,前峰高0.25米,后峰高0.2米。

双峰野驼头小,耳短,眼大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还能自动关闭。上唇中央有裂,吻部毛色稍灰,鼻孔自动闭合,鼻孔内有瓣膜可防沙尘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顶鬃毛短,颈部鬃毛呈棕褐色,颈部毛呈棕黄色,毛尖呈棕灰色,四肢、臀部毛短呈棕黑色。

双峰野骆驼全身有浓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尾较短,长约0.4米至0.5米,尾毛,棕黄色,尾尖,呈灰色。

双峰野骆驼的四肢细长,与其他有蹄类动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别发达,趾端有蹄甲,中间一节趾骨较大,两趾之间有很大的开叉,是由两根中掌骨所连成的一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为“Y”字形,并与趾骨连在一起。外面有海绵状胼胝垫,增大了接触地面部分的面积,因而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还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热、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伤。

双峰野骆驼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后膝的皮肤增厚,形成七块耐磨、隔热、保暖的角质垫,以便在沙地上跪卧休息。驼掌生有宽厚而又柔韧的肉垫,胸部和膝部有角质坚韧的肉垫,起、卧时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

扁平的四蹄可在山地、沙地和雪地中起稳定作用,行走自如,故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双峰野骆驼栖息于海拔1000米至3000米的干旱、寒冷、荒漠、半荒漠山区和沙漠中,以红柳、芨芨草、芦苇、骆驼刺、白刺、梭梭、野葱等的枝叶为食,能耐饥渴及冷热,能喝又苦又涩的咸水,吃饱后静卧反刍。

双峰野驼性情温顺,胆小谨慎,适应性强,视觉很好,能辨别各种色彩。而且其机灵敏捷、听觉灵敏,很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得到,奔跑速度较快而且有持久性,时速每小时可达40千米至60千米,是很难捕捉和难以接近的动物。

双峰野骆驼从生态地理特征讲,它属于亚洲中部极端干旱区域的特有动物,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耐旱和逐代传递信息寻找水源的能力方面。

其栖息地不仅远离人群活动区的环境严酷地域,同时是天敌难以存活的地带,自卫能力仅靠躲避,远离侵扰。

双峰野骆驼属群居动物,活动时一般由10多峰大小不等的集群为规模。每个种群由一峰成年的母驼带领几峰或10多峰母驼和一些未成年幼驼组成。

每个种群一般有固定的活动区域,一般觅食范围在20千米至50千米之内,季节转换时才进行几百千米的长途迁徙。

双峰野骆驼的繁衍是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进行的,能够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的个体存活下来,其他的因自然死亡而被无情淘汰。另外,公幼驼一旦到了3岁左右,就会被驱逐出种群,去别的种群或过流浪生活。

双峰野骆驼每年五六月份脱毛一次,脱毛时身体几乎裸露,双峰野骆驼的寿命一般在20年至35年左右。

过去曾有人认为驼峰是贮水的器官,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驼峰的结构主要是脂肪和结缔组织,隆起时蓄积量可以高达50千克,在饥饿和营养缺乏时逐渐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

它还具有适当变化的体温,在傍晚时升高至40℃,在黎明时则降低至34℃,从而适应荒漠地带一天中较大的温差。

据说双峰野骆驼能够预感到风暴的来临,《北史》中就有记载:且末(即新疆南部的一个县西北)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甘肃省阿克塞县安南坝双峰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经常出没的双峰野骆驼共有7群,近200峰,约占我国野骆驼数的1/3。

但由于历史上人们占据水草丰美的淡水区域,因而双峰野骆驼只能饮用盐水或劣质水来维持生命。

有的水源长期受风蚀等缘故,如今已干涸或趋于干涸,因而双峰野骆驼只能长途跋涉去找水源,出现途中部分骆驼因体弱年老而死或遇狼而被害,这是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保护区气候干燥,再加上寒流和强降温天气的影响,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野骆驼的食物出现短缺,这是导致双峰野骆驼种群下降的又一原因。另外,土壤碱化、退化及沙化对野骆驼栖息地环境构成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采矿业也逐渐向荒漠中部无人区扩展。

在双峰野骆驼分布区铁矿、金矿的开采已深入到荒漠腹地,大量采矿人拥向这里,采矿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对双峰野骆驼的活动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狩猎是导致双峰野骆驼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另一直接原因。一些武装偷猎者,乘坐卡车和越野车明目张胆的猎杀活动,现存的双峰野骆驼为躲避人类而远涉荒漠深处,只能在那些人类极难进入的地方栖息。

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双峰野骆驼已成为地球上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的野生动物。

据中外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全世界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1000峰,而且仅存于我国新疆、甘肃及这两个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地带的荒漠戈壁地带极其狭小的“孤岛”地区,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因此,对于野生骆驼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