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用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2:06:55

点击下载

作者:骆广才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极拳实战用法

太极拳实战用法试读:

前言

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是炎黄子孙用以强身健体和自卫御敌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尚武精神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作为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太极拳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高深的哲学原理、技击秘诀和健身价值,深受全世界人民青睐。经过多年发展,太极拳已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甚至有不少国际友人因为迷恋太极拳而喜欢上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数已达三亿多,但知晓太极拳实战用法者甚少。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练习者既要熟知太极拳套路,更要明白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只有这样,打拳才能有的放矢、准确到位。为此,笔者编写《太极拳实战用法》一书,旨在让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实战用法,更好地弘扬太极拳文化。本书共分八章,其主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突出技击性。太极拳一招一式都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技击性是太极拳之魂。太极拳看似柔软却暗藏杀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化刚发、借力打人、舍己从人等技击方法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本书从技击理论到实战用法,对太极拳的技击性进行了诠释。在讲解太极“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基础上,第六、七和八章分别讲解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八十八式太极拳》三个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希望能对读者起到启蒙和引导的作用,使大家对动作理解更加深刻、出拳更有意境、兴趣更加浓厚、锻炼更有成效。

二、注重基础性。本书第一章讲解了太极拳的身体姿势、运动方法和实战原理,注重规范化、科学化。第三、四和五章分别讲解了桩功训练、基础训练、辅助训练,对提高读者内外兼修、修身养性具有重要意义。《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些都说明了基础训练就是培根润源,习练者只有勤学苦练,练好内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三、讲究养生性。太极拳运动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体疗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一章讲解了太极拳医疗、保健、养身、健身的价值,旨在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并喜欢这项运动。第三章专门讲解了桩功,通过桩功训练,既可以培养人的正气,修身养性,又可以产生强大的内劲,提高功力。养身功法适宜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水平者锻炼,气以直养而无害。第五章讲解了健身跑等辅助训练方法,对读者进行健身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四、强调道德性。武术教育目的是“善”,是培养“善良的人”,就是有武德的人。第二章专门写“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武者既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又要有谦让、和睦、团结、友爱的高贵品质。太极拳实战是一项对抗性强的运动,如心术不正则极易伤人。本书强调习武者要“内外兼修”,在提高外在武艺技能的同时,注重内在武德修养。

五、增强可学性。为提高可读性、可看性和实用性,避免重复,针对三个太极拳套路相同和重复动作比较多的特点,原则上作者对相同名称、重复动作采用不同技法。全书共有350多组示范动作、1200余张图片,其中,列举太极拳实战动作260多组。读者可以从不同套路、技法中选择适合自己技术特点的技法。太极拳内涵丰富,无处不是圆,无处不是拳,套路中的任何动作都具有多种攻防技法,本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世界上有许多格斗运动项目,但它们都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强大而独特的技击性,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神奇莫测的技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应该做的。身为一名武术爱好者和工作者,笔者更当义不容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骆广才2013年8月8日深夜于义乌绣湖之畔第一章 概述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北京人”在采集和渔猎的原始生产中,已经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这些既是原始工具,同时又是武器。《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可见,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斗争中逐步获得了格斗搏杀的技能,这便是武术格斗的萌芽。

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使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在促进武器的改进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格斗技能的提高和完善。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自卫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武术可以强筋骨、调气息、除疾病,具有增强体质和提高格斗技能的双重作用。《礼记》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文中有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中国武术与中国京剧、中国医学、中国画等一样成为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

太极拳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称为“长拳”、“十三势”等。“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两仪”就是指阴阳。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家各抒己见,其中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明末清初陈王廷及王宗岳等不同说法。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借鉴、融合的历史。明末清初,中国武术泰斗、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多种传统拳术,其中包括明代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的拳经。陈王廷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中华传统哲学、中医经络、道家导引吐纳和养生功法、《易经》太极阴阳等学说,荟萃了中华传统武术、医学、哲学、兵学、美学、运动学诸多优秀文化精华,融技击、健身和养生功能于一体,创编了具有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快慢相间等特点的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因老少皆宜、延年益寿而备受推崇,在武林独树一帜。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太极拳已形成陈、杨、吴、孙、武、和等诸多流派。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一样,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群众体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1960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太极拳好”,全国上下掀起了太极拳运动的热潮,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另外,许多武术大师、好手成为和平友谊的使者,带着太极拳文化,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功夫,让世界通过太极拳了解中国。从某种角度来说,太极拳已成为代表中国综合国力的一种软实力,在全世界发出了璀璨光芒。

据不完全统计,太极拳如今已在全世界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习练者已达三亿多人。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名太极拳选手行云流水的表演震撼了世界。可以说,融健身、防身、修身、养身、娱乐于一体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21世纪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

太极拳实战用法也叫太极散手,散手技击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境界,是以太极拳的攻防技法进行格斗的对抗运动。从外形看,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动作圆活并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串,其内涵技击却神奇莫测。正如陈长兴在《用动要言和战斗篇》中所说:用武时,“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掤而捋,或挤而按”;“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绷得有力”。

太极拳讲究“体用兼修”。练“体”是知己功夫,指通过拳架的练习,体会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由内而外、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的运动方法,使内气的流量畅通无阻,达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等运动效果。练“用”是知彼功夫,指通过推手的练习,体会柔化刚发、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等实战技法。交手时遵循“沾粘连随”的原则,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方法,按照“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要求,把对方发放出去。如果只练拳架,缺乏实战经验则“有体无用”;如果只练推手,缺乏内功基础则“有用无体”。唯有体用兼修,方为知己知彼。第一节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

宇宙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就是圆周运动,从太阳到月亮、从地球到星星,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圆的运动最饱满、最稳定、最平衡、最坚固、最完美。圆周运动也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征,从拳架的曲线运动,到实战的柔化刚发,都运用了圆形的运动规律。在实战中,一方进攻发力为阳,另一方弧线化解为阴,一直一曲、一阳一阴达到平衡;接手、引进、化解、发力都是在一个圆弧运动中完成的,一个圆形可以千变万化。无处不是圆,无处不是拳。

不同的太极拳流派有不同的特征,但都遵循着相同的拳理,万变不离其宗,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阴阳相济、以静待动、曲中求直、虚实开合等。这不仅要求习练者拳架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拳架动作体会以气运身的感觉,从内动催动外动。这就是太极拳运动由心而发、以意导体、由内而外的过程。

习练者通过拳架练习达到极松柔,即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处于舒松状态,使内气的流量畅通无阻,而且不断加大,当内气流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做到由外及内、由内及外,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起手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发劲时快,是太极拳的技击属性。

习练者除了要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外,还要熟知正确的身体姿势、合理的运动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气畅通无阻。如果动作不当则会造成阻力,导致内气不畅。这里的内气指神经,神经中有热流的感觉。太极拳是一种境界,一旦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每练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这就是太极拳的魅力。一、太极拳的身体姿势

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其中,中正对人体起中枢作用,能够稳固重心。实战中起支撑八面和平衡作用,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之气势。《太极拳十三行功歌》中说:“立身中正转换易。”立身有一条中轴线(在实腿上),如同门的转动轴,上边比喻头顶的百会穴,下边比喻脚底的涌泉穴,上下垂直,转动灵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果门轴不正,转动则不顺。太极拳“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周身协调。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之正直。正如《拳论》中说的:“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一)头颈部

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提项”、“吊顶”、“竖项”,就是要求头部自然上顶,神贯于顶,既要避免颈部肌肉僵直、僵硬,又不可东偏西歪、自由摇晃。僵硬则气血不能流通,头歪则身体不能平衡。虚领,就是颈部放松;顶劲,就是头自然上顶。当头自然上顶和身体自然松沉,产生一个上下对拔的感觉,有利于脊椎的拉伸和身法的灵活。

要求:头颈正直、面部自然、下颏里收、舌抵上腭、用鼻呼吸、牙齿轻合、嘴唇微闭、目视前手(或后手或平视前方)、耳听八方、神态自然、聚气敛神。(二)躯干部

1.胸背

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含胸,指胸部肌肉自然放松,两个肩膀骨微微向里内扣,但不是凹胸。通过含胸使肢体松弛柔和,促进气血畅通,在黏接、引进、化解对方来手时有利于以柔克刚,化解对方之力;通过含胸使呼吸自然、气沉丹田,横膈膜向下拉,增强肺部的呼吸功能。反之,如果挺胸,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底盘不实,影响松沉。拔背,指背部自然弧形,但不是凸背。通过拔背使背部肌肉尽量舒展和松沉,有利于上肢虚灵、重心下沉;通过拔背使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武术家陈鑫说过:“胸要含住劲,又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

2.腰脊

拳谚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腰为车轴”。这些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运动中要求松腰松髋,松腰即腰部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力气下沉和腰劲下塌,增强两腿力量,稳固下盘。松髋即膝关节要自然弯曲、自然放松,才能使重心自然下沉;同样踝关节也要放松,脚尖不能过度上翘,脚掌与地面不超过60°,否则会造成踝关节紧张,并导致膝、髋关节的紧张。各关节松沉,运动时才能节节畅通、一气贯串,以最快的速度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着力点。陈鑫说:“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即“直腰”,以维持立身中正,使腰脊更好地起到“车轴”作用。不可故意后屈前挺、左右歪斜,应做到端正安舒。

3.臀部

练习太极拳时务必要做到“尾闾正中”、“垂臀”、“敛臀”,指脊椎尾段端正,臀部自然下垂,避免臀部凸出或左右扭动。尾闾正中在外形上为中正,在内在上是精气神“内三合”的贯穿和配合。敛臀、提肛是指臀部保持自然状态,而不是把后裆夹住,两胯根与两膝盖要撑开、撑圆而又有相合之意即圆裆,否则会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垂臀和顶头应用意识调整,而不是用力去控制。实战中尾闾正中、身体松沉,可以稳固下盘和提高抗衡对方的能力。(三)下肢部

拳论说:“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又说“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这说明太极拳要求裆要圆、虚、松、活。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在于腿。腿部活动时,总的要求是胯、膝关节放松,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和膝关节的调节来完成的,这样可以保证进退灵便。太极拳讲究曲中求直,要求臂和腿自然弯曲。如弓步,前腿要自然前弓,后腿要自然蹬直,而不是完全蹬直。膝关节的微屈,一是为了松腰松髋,二是为了腿部的弹性。

前进时脚跟先落地,后退时脚掌先落地,然后慢慢踏实。横步时,侧出腿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依次落地。跟步、垫步先脚尖或脚掌落地。虚实分明,相互转化。除个别动作外,蹬腿、分腿动作宜慢不宜快。

在实战中,虚实分明,则转动轻灵,毫不费力;虚实不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四)上肢部

太极拳讲究“沉肩垂肘”或“松肩沉肘”。在实战中,要沉肩垂肘,使肩肘关节松沉下来,这样有利于起手的快速反应和放长击远。肩、肘两个关节是相互联系的,能沉肩就能垂肘,松肩沉肘使两臂圆满松活、气血畅通,内劲才能达于掌指。收掌时,手掌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推掌时,手腕微微下塌。掌指舒展,拳要松握。拳谚云:“蓄势散手,着人成拳”,指蓄劲时拳心要空,发劲冲拳着人的一瞬间成拳,并要求直腕,以防受伤。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太极拳要求曲中求直,就是在弯曲的过程中达到伸直的感觉,对肢体的要求是弯曲的,感觉是伸直的。太极拳的手形为自然掌形,即虎口自然撑圆,掌心内含,五指自然分开。手臂的过分伸直、弯曲都达不到太极拳“处处带有弧形”的要求。如勾手,不可用力死勾,死勾则僵,气血不通;要放松有弧形。收势时两臂不可软化,如太极拳收势动作“两掌慢慢下落至大腿外侧”时,以肩带肘、以肘带腕,节节连贯,保持弧度,这样显得有气势、有气感、有沉劲。如果突然断劲,两肘关节一软,在实战中容易挨打。二、太极拳的运动方法

1.心静体松

心静就是心理上安静,保持周身之静,意识上不可紧张,保持心情愉悦;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使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动作中去。体松就是全身的肌肉、关节和内脏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通过意守丹田而达到思想入静、身体放松的状态。只有心静,才能全神贯注地练拳,才能做到“意到身随”、“以意导体”、“以意运劲”。只有体松,使不该用力的肌肉、关节等部位放松,即使用力的部位,也要保持自然开展的状态,才能避免紧张、僵化、拙力、拙劲。体松便于力的上传,练太极拳才能气血畅通、精神饱满。只要姿势正确,打上半小时的太极拳,身体各部位就不会酸痛,反而让人浑身舒适,气不通出,脸不改色。

练拳时要全身放松,不能有丝毫拙劲,以免全身僵劲,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血畅通。太极拳的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连。松是太极拳之魂,人体在松的状态下,腰胯自由灵活转动,各个关节轻灵无拘,筋骨顺畅,气脉贯通,意无间断。“舒松”并不是松软无力、松懈疲怠、摇荡飘浮、上下异动,而是肌肉、关节尽量放松。

实战中,肌肉放松才能快速蓄劲、快速出手。“臂有力则肩僵”,动手时,如果肩臂硬僵,则出拳速度就慢;如果肩臂松沉,则出拳速度就快。武术实战讲究快,快打慢,慢打迟。拳理中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一是借力。对方进攻和撤退,需要一定的行程和时间,而我的接手、引进、化解、发劲皆走内圈,运用离心力原理,顺势借力,所以省时、省力。二是放松。有人说:“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放松包括肌肉放松和精神放松,精神放松是灵魂,肌肉放松的前提是动作准确到位,缩小误差。松才能使力的传递畅通无阻,才能使劲力百分之百到达着力点,才能有强大的力量。体松要做到无过而不及,过紧则滞,过松则懈;刚柔相济,外柔内刚;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松的手段让身体更多的肌肉去参与运动,最后达到内外合一。内外合一体现在太极拳的发劲中,叫整劲。

2.圆活连贯

太极拳运动中,人体如同一个太极球,阴阳在太极球里边转换,手转到上面为阳,下面为阴;手转到外边为阳,里边为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感觉气到阳极则变,感觉气到阴极则变,如此阴阳转换,圆活连贯。无过而不及,超过极限不圆,未到极限不圆,不圆则不活。

太极拳动作到位才能放松,放松才能圆活,圆活才能连贯。连贯从外表上看指练拳的速度、动作的衔接,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从本质上看指气血的畅通和劲力的传递。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即“圆则活,方则滞。”只有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才能做到圆活连贯、行云流水。练习圆弧动作一定要松静轻柔、沉稳缓慢、自然而然、以意运劲、自始至终、绵绵不断。

拳论中所说的“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指的就是太极拳全部动作节节贯串、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中间既有分节,又要连贯,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称之为连贯。所谓圆活,指灵活自然,衔接合顺,似展非展,曲中求直。避免动作直来直去,拐直角、转死弯。比如进步、退步时,一腿经过另一腿内侧运动时,不需要有意去画圈,而是根据重心稳固的需要由身体带动腿自然到位。太极拳讲究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躯干带动肢体运动,转腕旋臂,轻灵圆活,自然从容,柔中求刚。

太极拳无处不是圆,圆活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套路中,如简化太极拳中的“海底针”动作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圆弧运动规律,但许多人会将这个动作做成垂直向下插掌的动作,以为是像针一样直插。其实不然,这不符合太极拳曲线、圆弧的运动规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右掌向前下方的抛物线运动。

太极拳的圆弧运动千变万化,体现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手法。拳谚说,全身上下都是手。无论是肩、背、腰、肘,还是其他部位,随处能御能放,劲布周身,遍体是手。

在实战中,接手、引进、化解、发力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只有连贯才能乘势借力,才能牵动四两拨千斤,才能达到绝伦的实战效果。太极拳实战要贯彻“管活不管死”的原则,乘势借力,牵动动态的对方,而不是牵动静态的对方,因为“死物”难以牵动。

3.柔缓均匀

放松慢练是太极拳独特的练习方法,柔和缓慢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说的就是脚步轻灵,动作均匀,运劲时如抽丝一样绵绵不断,不僵不拘,不忽快忽慢。如果动作过慢,则气势散漫。太极拳动作既要轻灵,又要沉稳。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需贯串。”可见轻灵身法的重要性。“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身灵则收发方能随心所欲。”这是太极拳的上乘身法。轻是力度,灵是能觉。松柔方能轻灵,轻灵方能快攻。《太极拳论》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充分说明了轻灵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放松、缓慢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却很难想到放松、缓慢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快如闪电的进攻。拳论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松是手段,紧是目的,放松才能快速蓄劲、快速出击;慢是手段,快是目的,慢是相对的,快是绝对的,缓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快速进攻。没有慢而不散的锻炼,就不可能达到快速发力的效果;练习太极拳由慢入手,以气运身,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国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认为:“缓慢是为了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松为蓄劲,过松则懈,懈则脱节,脱节则滞;紧为发劲,过紧则滞,滞则被打;做到由松到紧,由慢到快,慢而不散,快而不乱。”

4.上下相随

简单地说,上下相随是以丹田为核心,丹田一动,上下全动,内外一体,节节贯串,一通百通。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上指手肘肩胸腹,下指髋膝踝脚以及腰、眼神等处处都要一起动、一起到,意识、呼吸与动作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谓之上下相随。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上下相随要求动作到位准确,否则难以相随;肢体松活,不僵不滞,上下支持丹田,丹田影响整体。太极拳有“三尖相照”之说,即鼻尖、膝尖、脚尖上下相照。一些人练太极拳造成膝关节痛,其原因多数是由于动作不正确所致,比如膝尖与脚尖方向不正,造成扭伤。

实战中,击首尾呼应,击尾首相应,击中间两头和之,有“上下相随人难进”之说。

5.虚实分明

虚与实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的腿为虚;攻击的手臂为实,配合的手臂为虚;定势动作为实,过度动作为虚等,在运动中相互转换。实的时候沉着充实,虚的时候轻灵含蓄。虚实变化要轻灵圆活,不可起伏无常、左右晃动。通过调整步幅,使重心在不断的虚实转换中保持平衡。

身体如一个球体,要保持这个球体的平衡和圆活,上下要成一条直线,即上边百会穴、下边涌泉穴垂直;并通过两腿的虚实转换和腰的左旋右转,左顾右盼,调整身法,稳固重心。在实战中既能保持自己平衡,又能破坏对方平衡,达到省力借力效果。

6.意识、动作、呼吸三结合

太极拳要求“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指的是意识引导动作,动作结合呼吸;“先在心,后在身”,则表示意识引导劲力,劲力产生运动;势换劲连,劲换意连。拳势呼吸与自然呼吸相结合,一般规律是屈吸伸呼;重心后移时吸,重心前移时呼。凡是用力含蓄轻灵,肩胛开放,胸腔舒张时,应该吸气;凡是用力沉稳,肩胛内合,胸腔收缩时,应该呼气。由实转入虚的动作轻灵自然,如开、起、升、屈等,就当吸气;由虚转入实的动作,即完成动作时,劲力沉着充实,动作稳定,沉肩、虚胸、实腹,如合、落、降、伸等,应该呼气。

太极拳习练者可以适当地运用“腹式逆呼吸”方法,以加大腹肌和膈肌的活动范围,使呼吸更加深长,动作更为沉稳、轻灵,即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意想丹田与命门相合,腹壁回缩或稍内凹,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胸腔自然舒展,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意想丹田与命门打开,腹壁隆起,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胸腔自然平复。腹式逆呼吸法的实质是通过气沉丹田,达到拳论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

著名武术家杨澄甫说:“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领顶劲;属于外则,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又说:“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勤学苦练太极拳是练好内功的筑基,实战招法俱在拳架中。习练者只有掌握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才能真正享受到太极拳带来的运动的乐趣和精神的愉悦,真正享受到太极拳运动带来的柔和美感和平静心态,真正享受到太极拳带来的文化魅力和内外兼修。三、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人类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几百年来,太极拳运动为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具有较好的健身和医疗价值。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体操可以治疗疾病的记载,曾这样提到:“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这里所说的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1800年以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充分说明体操在防病治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导引”和华佗的“五禽戏”与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几个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方法,还可以提高智力,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延年益寿。太极拳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正气,增加正能量,产生强大的内劲,除健身防身外,还是辅助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脂肪肝、胃溃疡等疾病的好办法。所以太极拳能配合药物来治疗某些疾病,应是毫无疑问的。进行太极拳运动时,全身肌肉、骨、关节、韧带等几乎都要参与活动,其他如五脏六腑乃至大脑、五官、皮肤等也都要参与活动。同时,打拳时特别要求做到体松、心静和意识主导,这样就可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给全身各器官机能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健身和防病的效果。(一)太极拳对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脑的代谢过程几乎都是需氧的代谢,太极拳运动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精神的集中需要脑部的控制,使神经系统的意念高度集中。打太极拳时要求放下一切杂念、排除各种干扰,全神贯注、心静气平和轻松自如地完成各个比较复杂的动作,为身心入静、稳定情绪创造了良好的生理学基础。在训练全身肌肉、骨骼的同时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提高了大脑的调节作用,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可见,打太极拳对增强人的平衡能力、记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益处。

神经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和死亡,老年人脑血流量均比年轻时相应减少,由于各种修复过程的逐渐衰退,削弱了神经细胞持续进行高水平修复的工作能力。为此,脑力劳动能力下降,较易疲劳,且恢复过程延长,记忆和分析综合能力减退。坚持太极拳运动可延缓脑细胞的萎缩和凋亡,促进对大脑皮层神经的修复,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让习练者保持精力充沛,并能迅速消除疲劳,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表明,进行太极拳运动时可分泌一种叫“愉快素”的物质。它使人精神振奋,周身愉悦,并能抗寒防冻,提高反应灵敏度,使机体不易受害。也有人认为这种物质就是五羟酚胺(5-HT),它是人类重要的神经递质。适量的5-HT分泌对身体有好处,可使人舒适,增加食欲,改善睡眠。(二)太极拳对肌肉骨关节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全面的锻炼,肌肉血管处于有效的舒展和收缩状态。长期的锻炼,全身各部骨骼、肌肉群通过微循环提供充足的氧气,改善与提高这些组织的弹性、韧性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肌肉的耐力与氧供给能量有密切关系,毛细血管血液含量多时,肌肉对氧的利用率就高,太极拳运动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和血氧含量。因此,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能提高肌肉耐力和平衡能力,增强敏捷性和适应性,松弛肌肉神经,有利于关节运动和软组织弹性的恢复与提高,使肢体屈伸转动灵活自如。

长期打太极拳可促使组织中无机盐代谢,促使钙、磷的吸收与代谢。因为太极拳运动使骨骼内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促使骨的新陈代谢,从而防止骨骼中无机成分的丢失,同时使血钙向骨组织内转移,使骨骼中钙离子成分有效提升;增加骨密度,骨胫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规律,使骨的弹性、韧性加强,防止骨质疏松,延缓骨骼老化进程。从而提高骨骼的抗拉、抗折、抗压和抗扭转的能力,还能提高关节和韧带的活动度。

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是练习平衡能力的,而且成效明显。练习时,习练者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肌肉群、肌腱、韧带、骨骼得到长期锻练能提高平衡能力。要知道,许多老年人跌倒是因为平衡能力不够造成的,如果平衡能力提高了老年人就不易摔跤。(三)太极拳对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来研究太极拳对人体的健身作用。太极拳是项较好的有氧运动,主要对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进行有氧代谢,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等被排出体外,合成的三磷酸腺苷(ATP)给身体供能。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组织细胞重要的供能来源,占人体能量来源70%之多,以糖原的形式存在,有氧运动时首先消耗肌糖原,当肌糖原不足时消耗血糖,肝糖原又不断补充血糖。长时间进行太极拳锻炼能改善碳水化合物的良性代谢,高血糖的人可使血糖下降(配合药物治疗)。

脂肪是人体内最大的能量贮备,也是运动中补充能量的重要来源,在较长时间有氧运动中脂肪氧化供能超过糖的供能。在运动开始阶段,以糖原供能为主,随着进一步运动,脂肪酸供能的相对比例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可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与代谢。从这个角度来说,太极拳运动可有效防止体内脂肪过多贮存,能使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血中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可以有效改变或减轻肥胖症、高血脂、高胆固醇给机体带来的损害。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运动能加强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如增加肌球蛋白加强肌肉收缩力;增加胶原蛋白能改善皮肤弹性和骨细胞的有序排列;增加免疫球蛋白能维护机体免疫功能。还能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分解低密度脂蛋白(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起到有效改善载脂蛋白组成、改善载脂蛋白的功能。HDL-C能附在动脉血管壁上保护血管,并能清除其他有害物质在血管壁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以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

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人能显著提高补体、受体(C3、C4)的合成能力,并增加T淋巴细胞的含量,增强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和整体免疫机能,增加抗病能力。(四)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全身各部骨骼肌会有意识性地收缩与舒张,加速血液流动。心脏功能的主要变化是增加每搏心输出量和每分钟心输出量,进行太极拳运动时会加速血液循环,各组织器官的血液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心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的能量供给需要。并且能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增强右心室充盈。呼吸运动加深时,同样也能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如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胸内部的负压增高,中心静脉的压力减低,结果是加速上下腔静脉血液回流。还能加强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通过运动可以使心肌纤维粗壮,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每搏出量增多时说明心脏对太极拳锻炼的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每搏出量与最大吸氧量呈正比例关系,运动时心搏出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各器官的有氧代谢,当心搏出量达到高峰时,吸氧量也是最高峰。因此,心搏出量又是决定有氧代谢能力的关键,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又是全身构成体力和耐力的主要因素。有氧运动可使心输出量增大,可以改善全身各器官的耐力进而增加体力,使精力旺盛。(五)太极拳对肺功能的影响

人体的肺功能主要表现在肺活量、肺通气量和肺换气量。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有很好的帮助,使胸部呼吸差和肺活量增大,胸廓活动度增加,通气功能增强。因为经常打太极拳能使胸部肌和膈肌活动有力。有意识的深呼吸与轻慢的太极拳动作相配合,加大胸廓的活动幅度,保持肺组织的弹性和呼吸肌的力量,肺部的通气功能得到保证。对于已有肋软骨骨化和胸廓活动受障碍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太极拳深沉而又均匀的呼吸,既能增加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节律地改变血流,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有效换气功能,这些都有助于保持和增强肺的活动能力。

太极拳运动时许多动作要求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这就是一种横膈式呼吸,膈肌与腹肌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腹压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下肢的血液向腹腔输入。这种横膈式呼吸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进而改善肺通气量及肺换气量,降低肺动脉高压状态,使得气体交换更加完善,以增加血中含氧量,促进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加快新陈代谢。(六)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改善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让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也得到改善。为了满足体力消耗的需求,消化功能增强,促使胃肠蠕动,加深转化营养物质,促进消化过程。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运动时呼吸加深,膈肌大幅度上下移动和腹肌的运动可以给肝、肠、胃、胰等脏器有规律的按摩,加速门静脉血的回流,是消除和改善内脏淤血的良好方法。另外,肝、肾的血液流动增加可加速肝、肾的排毒解毒功能。由于锻炼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所以蠕动加快可预防便秘。第二节 太极拳的实战用法

太极拳的散手技击是太极推手的高级阶段,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境界。太极拳看似松柔缓慢、画圆行弧、行云流水,实则暗藏杀机,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太极拳快慢相间,上下相随,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进退神速,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高深莫测的技击方式让世人着迷和神往。太极拳以圆弧运动引化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符合圆周运动和力学原理。把这种弧形运动运用在实战中,使技击千变万化,如对方进攻,我用手“接、引、化、发”(接手、引进、化解、发劲)划一个圆就完成了防守与进攻动作。

人体就是一个太极球,无论是拳架还是实战,阴阳在太极球里边转换;对方进入太极球范围之内,使其随球而旋。一方进攻发力为阳,另一方弧线化解为阴,一阳一阴达到球的旋转和平衡。从实战角度看太极球,球的旋转是上下中正、左右旋转;因此,习练者应该时时保持下盘稳固、立身中正,处处不忘以腰为主宰,以腰的旋转来调整平衡,这是立身之本。

形象地说,人体如一个圆形转动的柱子,遭对方攻击时,通过腰的旋转,使胸部的平面转变为斜面,使其力偏离,改变方向;如不能及时调整身法,使身体成为一个平面,则容易承受冲力。太极拳无处不是圆,无处不是拳;圆到打时方,圆到方时快。快如闪电不及合眸,快如迅雷不及掩耳。拳理说:“全身上下都是手”,不管对方攻击何处,都能调整阴阳、开合变化使对方落空拔根。技击是太极拳的技术核心。

太极拳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无过不及,连绵不绝,体现着做人外圆内方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圆的,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方的,这个方就是坚刚。《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可以蓄积巨大力量,无坚不摧,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如滴水穿石。可见,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人能做到刚柔相济,方圆相生,灵活多变,才能顺应潮流的发展;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的人,才能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实战用法原理包括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化刚发、借力打人、舍己从人、随屈就伸、避实击虚、开中有合等,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是太极推手的灵活运用。明白太极拳实战用法后,练拳时无人如有人,遇敌时有人如无人。太极拳别具一格、特点鲜明的技法举例如下。一、柔化刚发

所谓柔,就是力点变化的弧形运动,这个运动是缓慢进行的。外表看是肢体放松,内在却是运劲蓄劲。所谓刚,体现在力,就是发劲,瞬间将全身之力百分之百发到一个点上,这个力叫刚劲。刚劲是太极拳技击之根本,否则就无法技击,就成花拳绣腿;纯刚无柔是硬手,纯柔无刚是软手。太极拳是以丹田来带动周身一家的整体运动,发劲完整协调。陈小旺大师提出“一个核心、一个运动体系”的理论,就是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在动的时候,周身各关节、肌肉群一动全动,劲起于脚,由脚而腿而腰,整体一气贯串,发劲快速完整。这个整劲来源于松柔,“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松才能达到柔,柔才能达到刚;先有柔有松,才有刚有紧;柔是手段,刚是目的,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太极拳运动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这是一种非常深厚、非常沉稳的刚。

对方发劲,我方用柔化的方法改变对方用力的方向,化解其劲的过程,叫柔化;对方因我方的柔化而失去平衡,我方乘势对其要害部位发劲进攻,叫柔化刚发。柔化的目的是避其锋芒、蓄劲待发,在其失去平衡时乘势发劲;柔化的方法是螺旋转化和杠杆支点原理在实战中的运用,可以化解一切重力,以轻制重,此为化劲。实战中有“直来横拨,横来捧压”之说。发劲要求,一是通过蹬地产生地面的反弹力;二是通过腰的转换,以腰催肩,以肩催臂。一切由心而发,由内而外,发劲完整。

以柔克刚,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比如篮球运动中接篮球时,手臂放松、伸臂迎球、随球后引,“缓冲”来球之力;足球运动空中接球时的“缓冲”,犹如球落棉里。实战中,引化对方的各种拳法、腿法、身法的进攻,避敌之锐,避实击虚,这个引进落空的过程就叫以柔克刚。在松柔缓慢的引进落空的过程中抓住机会瞬间击倒对方,这种以柔克刚的过程叫蓄劲,实战中的蓄劲和发劲是相互变化的。

刚柔相济,就是劲力变化的过程,是指一个动作的形成是从松柔开始,从不用力到逐渐的用力,一直到用力的顶点(就是刚劲),然后又从用力的顶点逐渐恢复到松柔。

以柔克柔,就是双方都不用劲,都在轻轻探听对方的劲,并引着他变,感觉到对方暴露弱点,迅速抓住对方的核心(要害地方)发劲。探听的过程叫听劲,听,不是用耳听,而是通过肢体接触即皮肤灵敏度的感觉来判断对方运劲的力量、角度、速度和意图。通过听劲找到对方的中线、弱点、虚点或气不够的地方,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以柔克柔是双方比柔化水平。技击中要观察对方抬手起脚的预兆,做好防备,随机应变,根据对方力的变化,进行引化、发劲。

以刚克刚,就是双方同时发劲时,比刚劲。基本功扎实者劲更刚、更坚。太极拳技击,既可以以柔克刚、以刚克柔,也可以以刚克刚、以柔克柔、刚柔相济。拳论上讲:“人刚我柔为之走,人柔我刚为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千,而理为一贯。”此为刚柔相济的攻防技法。在敌强我弱时,化解其力,避实击虚,以柔克刚。当敌弱我强时,虚手变实,攻其不备,以刚克柔。太极拳中的刚柔充满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太极拳总论》陈鑫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拳论上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可见,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要做到刚柔相济。二、乘势借力

太极拳技击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为宗旨。当对方进攻时,我方要顺着对方的劲引进落空,并借力发力;当对方见势不妙欲回撤时,我方乘势而进、乘虚而入,顺着对方撤退方向,借对方之力,合周身之劲,瞬间顺势发力,这叫乘势借力。借力发力要在对方失去重心的前提下才能奏效,使其失去重心的前提是引进落空。引进落空在太极拳运动中占主导地位,所谓引进,就是把对方的劲引进我方的空间,使其失去平衡;所谓落空,就是对方到我方的空间后,其着力点落空、击空,接地点落空、拔根。引进落空是避其锋芒、顺从对方、舍己从人、不顶不丢、乘势借力的具体运用。

借力发力是太极拳实战技法的重要原则,力学上有杠杆力、螺旋力、离心力、向心力、惯性力等原理,运用在技击上,使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以小力胜大力,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两人肢体接触的瞬间,根据对方用力的方向、速度、力量、力点,运用借力发力的原则,以小力牵动大力,以小力转换大力。对方用力越猛,牵动效果越好。牵动四两拨千斤要贯彻“管活不管死”的原则,一方面要乘势借力发力,要在引进落空使其失去平衡时发力,如果对方站着不动,成为“死物”则难以牵动;另一方面要管住对方活动的关节,比如固定其腕、肘关节,使对方关节受制,不得进退,不得化解,这就叫“管活不管死”。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可见,太极拳技击显然不是全靠力取胜,而是运用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等太极拳的实战用法取胜,达到以轻制重、以弱胜壮、以慢胜快等效果。而通过常规方法锻炼,增强攻击力量和速度,达到战胜对方之目的,这种“壮欺弱、慢让快”,在太极拳里被认为是先天自然之本能。

后发制人,就是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太极拳运用离心力原理,把身体当成旋转球体或旋转球柱,以腰脊为中轴,借力而转,我方走内圈速度虽较慢,但仍比对方走外圈快,达到“后之发,先之至”和“弱胜强,慢胜快”之效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