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3:32:55

点击下载

作者:贺耀敏,丁建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

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特别是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教育系统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且能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毕业生,以支撑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培养机制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员工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促进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2014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称《规划》),对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实行方法做出规划,重新设计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6年的整体体系。习近平主席曾为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第一,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

早在2002年国务院的决定明确提出“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14年国务院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强调“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到现在的“市场引导”,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方针和原则的重大调整。

第二,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国务院三次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采用了“大力发展”这一工作方针。2014年的国务院《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

第三,从企业是“重要力量”到企业是“重要主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由行业企业举办、追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到2014年国家提出“深化校企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这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政策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第四,从“管理”到“治理”

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提出“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管理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2014年国务院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五,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02年提出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和实用人才(高职)”,2014年国家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更加清晰,顺应国家产业升级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第六,从“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

我国原来对待职业教育的政策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所倡导的“组织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即通过政府的组织动员手段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2014年的新政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也就是政府是引导者,通过市场规则实现由主体自主“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兴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力量在教育、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上享受“国民待遇”,极大地拓展了民办职业教育的空间。

第七,从“加强衔接与沟通”到“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2002年国家就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2005年国务院强调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2014年国家首次提出“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发展原则,并对其具体路径、方式做出一系列的规定。也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构建中高职、高职与本科的互通“桥梁”。

第八,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原来国家的政策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国家提出,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国家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一方面要推动高职为区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构造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和建立符合高职特点的学位制度。

第九,从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2002年国务院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2005年国务院会议要求“一定要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各级发展总体规划”;2014年国家进一步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由此,大大提升了政府在规划职业教育上的责任。

第十,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目标进一步丰富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强调中国职业教育要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接轨,体现了更强的全球性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贺耀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证研究》(批准号:AJA10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从多方面对当今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热点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建设一个开放融合、协调发展、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书热点一首先从不同角度解读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分析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和动因,指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其次明确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并着重探讨了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模式以及深度融合的“校企双主体”模式;接着详细论述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社会观念的调整、考试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体制改革、职业院校定位不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模糊等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面面观的视角,分别探讨了政府、市场、行业组织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热点二: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占了高等教育体系半壁江山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极大冲击,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教育信息化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过程,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书热点二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形成过程,并全面解读了其内容和现存问题;其次提取了目前教育领域关注度较高且与教育信息化高度相关的热点词汇,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并对其内涵、特征、类型和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站在宏观的层面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并预测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热点三:职业教育法

1996年,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奠基石,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此后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相继出台。自《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如顶岗实习、学分制、校企合作等,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面临着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任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也应该主动变革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刻不容缓。本书热点三首先梳理了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其次简述了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职教法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法案本身及修订过程做出了深入评述;最后在系统思维的视角下,提出了我国职教法修订的若干建议。

热点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一直受到多方关注和讨论。顾名思义,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校企互动、产教一体,通过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有效地打破了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藩篱,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如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但长久以来我国的产教融合始终处在粗放松散状态,无法深入,致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企业得不到高技能人才资源的保障,结合各方利益,探索利益均衡、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势在必行。本书热点四首先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做了深度解读,并逐个分析了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的基本模式;其次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了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互动机制与激励补偿机制,同时从制度建设的层面,分析了目前产教融合领域的统筹督导制度、法律保障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完善对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践问题,参考国外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对策。

热点五: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长期以来,为就业做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终结性教育,其毕业生没有继续学业的机会,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在许多国家相继被打破,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迈向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学习深造。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开始走向实践探索之路。目前,我国正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过程中,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和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通过高职院校升学考试择优录取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主要通过单考单招的方式;二是学制一体化模式,例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等。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五年制高职尤其是五年一贯制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如招收生源综合素质较差、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学院五年一贯制管理运行机制尚未理顺等。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遵循中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衔接经验,是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人们对待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外部衔接和内部衔接双管齐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进一步发展。

热点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是一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作为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具有技能型、操作型的教学特点;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特性。由于职业教育这种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点,职教课程自然也不同于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课程,但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将职业教育课程等同于普通教育的理论课程缺乏应用性、导向性和针对性。课程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在我国职业教育国家政策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教学标准开发的支持体系和高水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队伍的缺失,以及在课程开发规划组织上的认识误区。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政策全力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应当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以职教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热点七: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不仅是一种技术传承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传统学徒制最先出现于手工业,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知识技能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学徒制的衰落、延续和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的反映,也是职业教育本身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变革的结果。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它吸收了传统学徒制做中学的现场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的人才培养优势,既弥补了传统学徒制效率低下、缺乏理论基础的不足,又避免了学校教育制度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与就业脱节的劣势。现代学徒制作为传统学徒制在新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现代学徒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更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使职业院校得以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本书热点七首先对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传统学徒制转化为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其次集中探讨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概述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之后立足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别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最后针对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于进一步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若干建议。

热点八:职业教育集团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各国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职业教育由此受到更多关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借鉴企业集团来组织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组织(企业),以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为合作纽带,将教育领域中原本分散的职业学校和法人组织(企业)以集团的形式有机连接起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中,“双法人制”的组织结构和委员会制的组织结构应用得比较普遍。职业教育集团化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产物,它在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拓展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分散办学,职业学校各自为政,办学效益差,而且发展很不均衡。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极大地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双主体办学,学校与企业之间局部的、分散的联系走向了规模化和常态化,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本书热点八首先从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入手,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其次集中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主要类型和组织架构,提出了目前这种办学模式在实践探索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最后立足于经验借鉴的国际比较视角,分析国外集团化办学的相关经验,借此提出若干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建议。

热点九:职业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所引发的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职业教育国际化:其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培养国际化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尊重别国文化和他人权利、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的人才”;其二,从教学的角度,在包含职教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三,从项目的角度,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和项目,如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学术交流等。综合看来,职业教育国际化即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职业教育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较高文化素养、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创造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行为或过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因而成为近几年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国际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加快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洪流,不断打造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成为了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主动面对的重大课题。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路和策略,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热点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处在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村职业教育遭遇发展瓶颈,因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议话题。目前学界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的范围是否仅限于农村?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具体是谁?成人教育是否应当包含在农村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最本质目的和使命是什么?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和区域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农村职业教育发生在农村,那么,对于相当数量的农业中专设在城市这一事实我们又该如何解释?究竟是以地域性作为定义内涵的标准,还是应该从服务性的视角强调凡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教育就是农村职业教育?理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分析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和科学界定是深层理解该问题的基础。本书热点十以农村职业教育这一热点话题为出发点,汇集了当下相关研究中的最新观点,首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分阶段提取了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关键词。几十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有所发展,但目前的发展态势并不容乐观,存在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设施缺乏、师资明显不足等问题,而其根源在于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农民对于向其他职业流动的愿望不相匹配。针对这一原因,书中从社会观念引导、社会阶层流动、实践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宏观解决措施,并辅以两个微观模式:政府主导和学校主导,以及相应的成功案例展示。除了为读者呈现国内成功案例,本书还从相关素材中提取总结了国外农业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上述热点问题,不仅是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切实关系着民生与就业。上述热点问题是我国深层次教育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反映,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极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些问题不仅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来破解,还要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调整、社会制度创新来改善,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和教育良好的联动机制,消除职业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为职业教育创造更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突破和发展。

本书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由贺耀敏教授确定了本书的总体框架,并进行统稿,丁建石教授协助工作。各热点分工与具体执笔:热点一:田学东、钟崑山、辜林;热点二与热点三:杨国良、丁建石;热点四:王洪珑、罗海林;热点五与热点九:张静、罗海林;热点六:杨晓彤;热点七与热点八:王思懿、张美丽;热点十:程诗云。热点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序言

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部署,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思路,引发了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广泛热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系列教育新理念、满足终身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见图1-1)。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图1-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图(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包含四个方面:

1.就业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都是促进就业。评价职业院校的底线标准就是“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长期职业发展能力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价系统,围绕“就业”这个基本点,政府综合评价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

2.系统培养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对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系统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我们经常提倡高等教育要多样化,但十几年来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对职业院校来讲,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会实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通过产教融合这条道路,高等教育同构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4.全面发展

各级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业导向是方向,系统培养是结构,产教融合是机制,全面发展是目标。(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四大特征,即贯通、衔接、立交、融合。

1.贯通

要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贯通的前提是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没有就业导向、产教融合,就没有贯通。

2.衔接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搭建起人才多样化成长路线图。要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划清学习者的成长路线,把在衔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隐性变成显性、从抽象变成具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这条路连通起来。

3.立交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角度来讲,“立交”更多地体现为怎样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上。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是学习型社会中人成长最普遍的路径。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充分体现了这个规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应按照“立交”的要求,打破各类教育“各自为政”的思维,打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把教育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认识和规划。“立交”不仅是衔接好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更重要的还要把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建立起来。

4.融合

要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都要建立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办学校必须要创造价值,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有问题,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规模越大,创造的社会价值应该越多,就能更加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难恰恰说明高校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没有形成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正循环。职业教育要另辟蹊径,走好产教融合这条路就能真正迎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因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

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

1.技术进步

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源泉,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强调技术进步对教育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中应承担的责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需要靠“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对教育战线来说,服务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成为关注的重点,此类人才培养的规模要占到较大比重,不管是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还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最核心的着力点也是如何加快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如何加快技术技能积累,从而使社会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2.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原有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出现了大量新兴产业。这对产业人才提出了两个新要求: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能力升级,更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动力。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增量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大量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需要培养大量新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所带来的人才结构调整,可概括为两个80%,即:人才队伍中的80%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中的80%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根据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对人才培养结构、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3.创新驱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三级跳经常跳不过去。这“三级”中,推广应用领域人才需求量最大;没有推广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把先进的产业技术、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到文化实践中去,是职业院校应承担的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职业院校使命艰巨,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职教界强调“产业链”的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组建专业群。此外,还要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结合起来。这“三链”和“三级跳”,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无论是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是谋划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归结起来都是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这是最大的规划、最大的质量、最重要的改革创新,是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决定》和《规划》给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要求学校突破“关门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敞开胸怀,拥抱新兴产业发展、拥抱新的技术革命、拥抱新的工业革命。(二)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沿革

1985年至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如图1-2所示。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面观

我国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从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以及发挥第三方作用做出大胆而又有益的探索,在这方面许多学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政府从“划桨”向“掌舵”转变

一是要保障未成年人接受基础职业教育,以及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等。

案例聚焦退役士兵自主招生

2013年,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安全保卫(航空安保)、安全保卫(安保管理)和安全保卫(高级随身护卫)3个专业方向开始招收退役士兵,并将学制缩短至两年。按考生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择优录取。录取成绩由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证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承认过往经验(士兵服役期间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或技能证书占总成绩的10%);单独编班,单独设置教学计划,重点在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训,符合毕业条件的学员可取得教育部统一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市、区财政负责学员在校期间(两年)的学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生活补助费等。

二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财政投入制度、质量评价制度、职业教育督导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有效地进行监管。

案例聚焦

2013年,天津建立了天津市高职教育教学督导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了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专家入校检查、教学常规普查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各校教学督导的优势,形成全市教学督导合力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有效保证全市高职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局面。

三是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充分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引导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特别是要把有限的财力从以往的圈地建校、购买设备等外延扩张转到课程资源建设、师资素质提高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内涵发展上来。如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及经费支出自2010年逐年增长,如表1-1、表1-2所示。表1-1黑龙江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预算内拨款情况表表1-2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支出情况统计表

四是要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核等专业的支持力度,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职教等。

案例聚焦甘肃省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从2013年起,甘肃省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加强县(区)职教中心建设等改革试验,探索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争取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从地区布局上看,按照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即以省会兰州为中心的省城高等教育区、以张掖市为中心的河西高等教育区、以天水市为中心的陇东南高等教育区,这三个高等教育区的形成改变了过去甘肃省内高校主要集中在兰州的局面,高等学校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全省14个市州,已有13个市州设立了高等学校(除临夏州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二)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职业院校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和底层突破的方法,“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案例聚焦

湖南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湘绣大师工作室、竹艺大师工作室、陶瓷大师工作室和根艺大师工作室等11个大师工作室,有21名工艺大师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案例聚焦股份制度合作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南充市政府主导下,经省政府批准,率先在省内公办学校中开展了股份制合作办学,建立了由政府、学院和香港利奥集团三方组成的董事会,制订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每年定期召开董事会,共同研究、制定学院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年度经费预决算及盈利分红、管理机构设置、股权转让等重大问题,达到了政府受益、企业获利、学院发展的合作目标。

1.政府受益

学院以股份制合作办学体制为引领,扩大校企合作,通过整合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引入境外资金建设新校区,校企合作开办新专业,不仅解决了地方政府对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而且使学院办学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2.企业获利

通过股份制合作办学,香港利奥集团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理想、急需的人才。目前,学院商务英语和印刷包装专业到香港利奥集团工作的学生已达1000余人。公司营业部60%的员工,营业部、报价部20%的高级经理来自该学院,学院毕业生已成为企业业务拓展的中流砥柱。

3.学院发展

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推动了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发展,提升了学院综合办学实力。香港利奥集团注资4500万元,推动了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的快速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自2003年起,香港利奥集团每年出资20万元在学院设立“利奥奖教助学金”。截至2013年,各合作企业在学院设立的奖助学金每年已达300余万元,企业捐赠设备总值达1206万元。(三)发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作用

一是定期进行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二是协助政府开展校企合作的立法咨询;三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制定本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并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四是联合本行业及教育领域专家共同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开发;五是参与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六是组织开展本行业的技能竞赛活动。把行业组织作为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对行业组织的作用及其独立性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的重要发展。

案例聚焦粮食行业指导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内涵发展

黑龙江省粮食职业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粮食行业高职院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黑龙江省粮食局带领省内多家粮油加工企业及仓储企业,与学校组建了粮食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系列制度。通过在学校设立专家工作室,十余名企业专家全程参加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各环节,使行业指导常态化;2013年3月,省大米协会和学校共同完成了对全省5个地区14家稻米加工园区发展建设情况的调研,指导了全省稻米加工园区建设;黑龙江省粮食局指导学校建立了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鉴定考点,学校10名教师被聘请为“国家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案例聚焦多方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

上海市教委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形成双场所(学校、企业)、双教师(在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能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行业部门参与制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标准,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供本市主导产业技能人才的供求信息。市教委组织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财政局确保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经费保障,支付高职学生实习保险,补贴每生每年2000元,并按每生300元标准支付企业实习带教师傅。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共有26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涉及59个专业项目的培训,共培养学生7300余人。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的发展,绝不该只停留在辞藻的堆砌和对文件的望文生义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落地生根?体制机制的障碍该如何破除?激发职教活力的关键点又该落在何处?(一)完成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对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1)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2)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和城乡布局。(3)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4)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5)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6)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和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7)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五年制高职,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8)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9)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0)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资格、编制制度及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11)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到2015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12)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

典型模式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模式探索

1.五年贯通模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推进五年制高职发展的重要体制创新,也是一所“另类”的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下设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40所分院和江苏省戏剧学校等36个办学点,设置16个大类、129个专业、399个专业点,年招生人数约6万左右,在校学生超过30万人,现有20多个教育部批准和15个省教育厅批准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技术学院。

2.行业纽带模式

在中高职体系构建中,天津市特别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始终坚持以行业发展的方向引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行业为纽带统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调控与优化“三二分段”和“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布局结构,不断拓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一体化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之路。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天津市,独立设置的26所院校中,由行业或企业办学的院校23所,占88.5%;由市、区县人民政府办学的3所,占11.5%。

3.职教集团模式

北京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集团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目前,由高职院校牵头的4个职教集团,覆盖了市内8所本科高校、26所高职院校、65所中职学校、83家企业、12个行业协会、9个技能鉴定机构和14家科研院所。

2013年底,在甘肃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及省教育厅的积极努力下,在相继成立的三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和中职学校牵头组建的四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同时,成立了三个由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职教集团。

广东省职业教育集团达到39个,拉动2000多家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

黑龙江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牵头成立了15个职教集团(其中黑龙江职业学院牵头成立职教集团2个)。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包括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等,共计995个(次),平均每个职教集团的组成单位为66.33个。覆盖中职学校240校次,惠及在校生37.36万人;覆盖高职院校108校次,惠及在校生66.88万人;覆盖本科院校29校次,惠及在校生38.85万人;同时覆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分别为61、42、468、52和44个(次)。

截止2013年,四川省共有24所高职院校牵头建立了38个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其成员单位涉及政府部门(165个)、行业协会(75个)、企业(787个)、科研机构(43个)等主体,极大提升了全省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能力。

4.职教园区模式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天津市,以海河教育园区为平台,中高职院校集约化、集团化办学。现在海河教育园区已有9所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入驻,园区的后期建设,将继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突出体现“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功能多重性、后勤社会化、信息网络化、管理法制化、专业集约化、布局人性化”的特点和理念,全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

湖南省以职教园区建设来统筹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和办学条件改善。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综合开发、资源共享、专业整合、学企分建”的原则,重点推进了投资14.8亿元的长沙职教基地建设、45亿元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

重庆市以覆盖渝西、黔北、川南、滇东等西部地区的重庆工商职教集团为依托,建成跨区域的职教工业园区,形成了拥有30所中、高职院校,58家企业,3个科研院所,1个行业协会,且在校生超过6万人的完整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搭建起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立交桥”。

甘肃省扶持建设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引进和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打造与兰州新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五年,在兰州新区建成占地2万亩、规模20万人的职业教育园区,到2020年,建成占地3万亩、规模30万人的职业教育园区。

5.国际合作模式

广东省由省教育厅、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英国文化委员会三方联手,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并开发初、中、高梯次递进的相关专业课程标准,将中英合作项目的经验推广到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之中,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沟通、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一体化,面向人人、能力本位、灵活开放、从低到高梯次递进、上下贯通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标准框架及质量标准体系。(图片来源:http://gz.jiaju.sina.com.cn/news/1340345113.html。)

案例聚焦深度融合的“校企双主体”

1.双师工作室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依托实训室,由学校名师与企业能人姓名共同冠名建立31个“双师工作室”,制定和实施“双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经费、考核及奖励等5个管理办法,每年设立30万元建设经费,每年开展考核评比,激发学校名师与企业能人在工作室建设动力,落实“校企双主体”负责人制,开创了一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近3年来,共引入合作企业35个,为企业技术开展服务91种,获得专利64项,获得省级创新创业项目48项,国家及省市技能竞赛奖92项,实现了“生产性实训、大赛培育、技术研发、师资提升”四合一功能。

2.校企合作育人

2012年开始,重庆市国家级、市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率先推行“二元双制”(即校企负责人互聘,交叉任职,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过程中,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各高职院校均建立了以企业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基本实现了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1:1,构建了相对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部分高职院校主干专业聘任了校企双带头人。

3.一套班子、二个平台、五个特色

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依靠天津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的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了一套班子、二个平台、五个特色。该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集团历任董事长兼任学院院长,人力资源部部长兼任学院副院长。从建院初期的基建投入到建设中的设备投入、从学院发展规划到每学年学院预决算的制定、从教育教学方向制定到招生就业总结,院长均亲临指导。学院还搭建了覆盖集团、学院及所属企业的OA办公系统和作为理事长、培训委员会主任单位的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的两个平台。从而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两个市级“职业培训包”;产教深度结合,围绕新能源开发新专业、针对就业岗位开发工学结合课程;资源深度共享,满足师生实践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优势深度互利,学院开展集团大培训39期次,培训总量数万人次;合作深度发展,借力中燃协拓展全国。(二)调整社会观念

要夯实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稳步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石,全社会都要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又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影响、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观念和制度障碍,“很重要,离不开,看不起”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缺少一技之长、流动性极强的两亿多农民工与中高级技工严重匮乏同时并存,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出现的“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现象,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生动反映。这些问题的出现,从社会层面讲,是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淡漠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较普遍地出现了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一线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抬头了;从教育层面看,近些年来“精英教育”情结误导了社会和学校,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从舆论到实践一度成了教育战线的主导性倾向;从社会治理层面看,则是不止一个方面地存在着漠视、轻视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设计、政策性规定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所有这些,就形成了边缘化职业教育的叠加效应,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应当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下工夫解决的问题。(三)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等体制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要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政策环境。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以及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不合时宜的设计和规定。比如,与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考升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标准大面积缺失,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当公务员,高技能人才户口迁徙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不合规律、不合时宜的多种关卡,鼓励校企合作的财税制度缺失,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制度设计中“一刀切”,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制度设计缺失,职教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设计不规范、不合理,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体系不统一、不协调,学校法人地位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等等,都应当在深化改革中抓紧解决。

要凝聚共识,统筹规划,全方位地大力增强通用型应用技术人才、岗位操作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稳固可靠的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一段时间以来在“精英教育”情结的误导下,学校不断“升格”超出了发展所必要的水平,较长时间里出现了“不安于职教,追求普教;不安于专科层次教育,追求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安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追求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和失衡,迟滞了我国高水平现代劳动力大军的形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