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交错在哪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4:29:23

点击下载

作者:孙颢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社交错在哪里

你的社交错在哪里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交礼仪作为调解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在日常学习或者工作中,你也许或多或少会发现自己在社交上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也是竖在你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越来越冷漠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重要了。的确,从工作角度讲,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几乎没有人可以脱离他人而独立完成一件事;从生活角度讲,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世外桃源”,通讯的高度发达,信息的快速增长,让任何个体都成为了整个社会链条中的一环,想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变得愈加困难。

既然一个人要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关联,夹杂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那么社交就变得异乎寻常地重要。正如励志大师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社交高手能够迅速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能够与上上下下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一般人望之兴叹的人际关系难题。重视社交,还必须锤炼良好的社交心态。不要把社交活动看成简单的待人接物、关系往来,社交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更是一个人处世心态的体现。

饮誉全球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这句话足以表明社交能力在洛克菲勒心目中的地位。

一个人不具备社交能力,就不懂得怎样与人相处,不会取悦别人,也容易触犯社交禁忌,对稍微复杂一些的社交问题会束手无策,就更不用说在某一领域上取得成功了。

因此,社交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社交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改正平时在社交上所犯的错误,学习和运用必要的技巧和策略,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之水中畅游。/上篇/不要在社交技巧上犯错误第一章初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

第一印象在社交当中十分重要,因为先入为主的个人印象,决定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你的看法和态度。为此,在与人第一次见面时,要尽量有所准备,在细节处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不足的方面,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分。

正确利用第一印象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没有任何成见的基础上,完全凭着你的“自我表现”来判断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观、鲜明、强烈而又牢固。如果你的相貌俊美,举止端庄大方,言语机智,谈吐风趣幽默,风度翩翩,你就会给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当然,人无完人,所有的优点和美德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你若具有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再扬长避短,将其发扬光大,也同样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第一印象的影响力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着社交活动能否继续下去。第一印象好,人家就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通过一段时间的相识与了解,人家觉得你的确不错,你们的关系就会顺畅发展。如果对方是你的客户,你在事业上就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工作中就多了一个支持者;如果对方是你的邻居,你在生活里就多了一个朋友。第一印象不好,你与人家的交往便不得不就此止步了,因为人家不想再见到你。不管你有多么美好的动机、多么宏伟的蓝图设想,都只能化成泡影了。

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对一个人的评价。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构成人们对他直观评价的主要因素。许多人在初次交往时,就很快被对方所接受,或被奉为事业的楷模,或被尊为学业上的恩师,或被敬为思想上的领袖,或被定为人生的伴侣,也就是一见钟情。

第一印象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很长时间都不容易被改变。在许多回忆录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他还是老样子,像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多少年以后,时势的变化,更加之岁月的沧桑,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变化呢?但在作者眼里,对方还是他初次见到的模样。事实上不是对方依然如故,而是留给作者脑中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由于第一印象扎根太深,以后感知或应该感知到的东西,也都被冲淡或忽略了。其好处是,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出现本质问题,偶尔的一些矛盾或不快很可能被忽略,二者的关系仍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其不利处是,两人之间若有一人发生了本质变化,另一方仍忽略不计,势必要丧失立场,乃至上当受骗。

(2)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一般来讲,第一印象还是基本准确的,尤其在有阅历之人的头脑中,准确度更高。首先他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其次,他只凭客观判断。只要此人不是高明的玩家,不是擅长演戏,正常的人际交往总能感受个八九不离十。人们的思想深浅、学识的高低、教养的好坏,从对方三言两语的言谈中,便可一见分晓。所以在社交活动中,把握好第一印象,关系十分重大。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初次交往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第一印象接触的毕竟是表面的东西,本身就潜伏着偏差,再经过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化,其距初始感觉已越来越远。当初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反目为仇;当初两人山盟海誓,后来形同陌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是由于第一印象的偏差所致。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应该重视第一印象。怎样减少偏差,如何使人一目了然,都是未来很好的研究课题。就我们自身而言,要增加阅历,提高修养,加强识别人、判断人的能力。同时也要把第一印象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它、丰富它,使它发挥更准确、更巨大的作用。

(3)第一印象与先入为主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是遵循其自身规律,而是受制于第一印象,在它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第一印象的好坏,已被社交者在头脑中固定为一种倾向,由此决定他们的社交态度。如果第一印象好,双方就愿意交往,这是社交继续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不想再见,社交也就无法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你的第一印象不好,可是出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你也不得不和对方继续打着交道,这时,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便开始显现出来。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位多年的领导干部,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业绩卓著,深孚众望。突然有一天,政治运动兴起,他被造反派揪出来,说是一个叛徒。人们怎么也不相信,平时最受他们尊敬的领导,一夜之间会成为叛徒。于是,有人默默哀叹,有人愤愤不平,有人呼冤告状。一贯的思想,使他们坚信,他们的领导是个好人,不可能是叛徒。运动过后,这位领导得以平反昭雪,证实了人们的看法。这种情形,说明先入为主的思想在发生着积极的心理效应。

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某工厂的一名工人,人见人夸,都说此人老实能干,尤其见到女同志就脸红,更让人觉得放心。突然有一天,公安局来人将其带走,说他是强奸嫌疑犯。人们乍听时,谁也不相信,如此腼腆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后经公安局的大量证据证实,犯人自己也招了供,人们才不得不信。不过,这一事实仍然让人们费解,无法将前后判若两人的情况联系到一起。这时先入为主的思想,产生的就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都免不了被先入为主的思想左右。对印象好的人,怎么看怎么好,越看越顺眼。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的许多不是,你或者不放在心上,听而不闻;或者根本不相信,还要反驳几句;或者将信将疑,持怀疑态度。让你相信真有此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若有人在你面前顺势夸他,你会连连点头,坚信不疑。

对印象不好的人,你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越看越别扭。如果有人向你提及他的优点,你会很反感,不仅不信,还要将对方驳斥一番,把你长期的不满,连带今日的“话不投机”,一并泼向对方。如果有人指责那人时,你听起来就很受用,即使不参加讨伐,心里也是认同的。

(4)避免成为先入为主的牺牲品

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在与人交往时要善加识别。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相符时,就能够亲近好人,远离坏人;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不相符时,就会以偏概全,错待朋友,善待敌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所有那些上当受骗的人们,多数都是先入为主的消极心理效应的牺牲品。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和把握,看待事物不能受先入为主心理的牵制,要防止思想的偏向,克服狭隘心理,积极诱导出先入为主心理的有利因素,注意纠正其以偏概全的不利因素,将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发挥到最佳状态。

会讲打破沉默的开场白

面谈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找出话题,等待时间越长,就越困难,当然,也不要一见面就打开话匣子。开场白可以打破与某人初次见面时的可怕沉默。

如果想与人建立联系,就必须保持清醒,这比聪明更为重要。有时,你使用别出心裁或诙谐的语言,却可能起不到什么效果,相反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对方不了解你是谁,最好先作自我介绍。

你的开场白不外乎是一些常用的套话。比如: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评论,先渲染一下气氛。“这是一个精彩的晚会!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参加这个会的人真不少,看样子许多地方都有人来。”

提一些无确定答案的问题,争取得到对方的响应。如:“今天的交通这么糟,你是怎样闯过来的?”“您做什么工作?”“您怎么认识我们主人的?”

或以轻松的方式作自我介绍:“我刚开始读研究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年会。”“我刚参加完一期商务礼仪研讨班回来。”

或问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您是哪儿的人?”“您上班的地方远吗?”“您打过高尔夫球吗?”

可以选定一句适合与朋友一起进行工作午餐时的开场白作为练习。例如,假定与一位卖主会面并共进工作午餐,在下述四种选择中任选其一(热情的评论、无确定答案的话题、自我介绍及一般性问题),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和别人面谈时,如果一个开场白没有奏效,可以另换一个。应付出多大的努力使谈话进行下去,主要取决于这次谈话的重要性。要是某人不爱讲话或者性格腼腆,就提一个无需确定答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他总是能回答的。如果不能奏效,而且有很多人在场时,就尽快与另一个人攀谈。

尽快缩短感情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交谈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应酬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来,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目的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说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2)以表示感谢来加强感情

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之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应酬方式。有个善于应酬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做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啊!”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的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给人留下真诚的第一印象

真诚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为人的一大美德,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的纽带和桥梁;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关键。第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十分重要。

(1)保持本色不做作

内在的气质是最宝贵的。一个真正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绝不会因场合或对象的变化而放弃自己的内在特质,绝不会盲目地迎合、顺从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禀性,你要作为你自己出现,不是装做别的什么人;而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本来的面目不如别人,气质不如别人高雅,谈吐不如别人脱俗,等等,于是随着环境、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改换自己,结果弄得面目全非。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不等于要使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或标新立异,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或具有某种不良习惯还固执己见,而是保持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健康的个性。那些具有个性的人,都具备一定的魅力。

(2)不要不懂装懂

不懂装懂的人是令人厌烦的,特别是在长辈、知识渊博的人面前,更不要班门弄斧,以免贻笑大方。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或学问,哪怕是在同辈面前,也要不耻下问。

在长辈面前感到说话困难的原因是难以寻找共同的话题。与其如此,倒不如当对方说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后,就老老实实地请教说:“那么,请教教我吧。”这样,不但自己增加了知识,对方也传授了他的知识和经验,这应该是件好事,也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交往方法。

(3)不掩饰自己的缺陷

真诚首先就体现在对于自己外在形象的态度上,适当的掩饰是可行的,但过分的掩饰反而适得其反。身材矮小、皮肤黝黑,虽说是美中不足,但要坦然面对,以出类拔萃的另一面作为弥补,如果太过计较,难免跌入自卑深渊。

身材矮小的男士,如果穿上超出常规的高跟鞋“垫一垫”,会让人觉得比身材矮小还滑稽。

皮肤黑黑的女士,如果涂上一层厚厚的白粉掩饰,容易让人产生粗俗不堪的印象。

忘掉自己的缺陷,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把精力集中在更有意义的活动中,这是最好的办法。

(4)不要否认自己的过错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硬着头皮不认账,甚至还要为自己争辩,致使矛盾得不到解决,彼此的隔阂不能消除,相互之间的交往是谈不上了,还让人觉得此人蛮不讲理,像个无赖之徒。

其实,一个人有勇气用让步的办法,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由这项错误所造成的问题,而且也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你错了,就很快地、很诚恳地承认。这样你获得的友谊将使你分外满足。

(5)表达真诚的方式

①真诚的眼睛。坦荡如水,平静地注视,不用躲躲闪闪或目光下垂、不敢直视。从容、平静,如一池风平浪静时的湖水;热情而自信,无丝毫的掩饰和不安。

②真诚的举止。自然,大方,从容不迫,举手投足一副安然之态。手足无措,有自觉不自觉地摸鼻子、玩弄手指、绕头发、揉眼睛、抓耳朵等小动作,声音也会不大自然,说话的频率和声调都有些异样,肯定在掩饰某种不安。

③真诚的微笑。如一缕温馨阳光,充满暖意。如一朵早春的花朵,在唇边绽放,发自内心,暖人肺腑;若皮笑肉不笑,故意挤出的笑,都缺少真诚。

④真诚的称赞。如果一个人称赞别人是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心灵之语,而不是带有某种企图,那么这人是真诚的;如果称赞一个人只是为了从中得到某种东西,那么他是虚伪的,称赞就属于奉承的范畴了。

⑤真诚的握手。握手是否显得真诚在于握手的轻重。握得太重,可能是想表示热忱或有所求,握得太轻,会显得有些轻视对方,或者自己是有严重的自卑;恰到好处的握手,是大方地把右手伸出去,手掌和手指全面地去接触对方的手。

消除与人见面时的自卑心理

有的人不善于与人交往,尤其怕跟生人见面,这是一种自卑心理作怪。若想有顺畅的社交、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需要祛除这种心理。

(1)消除对他人的恐惧症

心理学家列举了几种代表性的对人恐惧症:

①赤面恐惧症。一见生人,脸就红。

②发臭恐惧症。总认为自己的哪个部位,如口腔、腋窝、脚发臭,而不敢站在别人面前,实际并没有发臭。

③视线恐惧症。既害怕被别人注视,也总以为自己看对方好像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既怕被人注视,也不敢注视别人。

④貌丑恐惧症。总认为自己容貌丑陋,见人就低头。

感到怕见人的人,是个只注意对方、感情细腻、腼腆型的人,可是,这么一来只会更加羞于见人。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考方法。世上的人不管怎么想,结论是自己就是自己,无论多么好的人,无论是谁也不能代替你生存,因此必须具有自信的能力。如果总注意周围的人的评价而自己又没有办法的话,那就自己在心里经常高呼:“我就是我,不好吗?”那就一定会产生出力量来。

(2)战胜自己的羞怯心理

如何战胜自己羞怯心理?唯一的办法就是知难而上,害怕什么就战胜什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办法。

①如果你害怕见生人,那么:

a.径直迎着别人走上去,心里就想着他欠了你的钱。

b.训练自己盯住对方的鼻梁,让人感到你在正视他的眼睛。

②如果你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那么:

a.在喧哗的人群中大声说话,声音宏亮,让人在喧哗中也能听到。

b.背诵几篇著名的演讲稿,然后独自大声地演讲。

③如果害怕见到地位较高的人,那么:

a.想方设法参加有大人物出席的活动,看到他们也同样要端起杯子喝水、用手纸揩鼻涕、咳嗽等,消除心中的神秘感,增强自己的信心。

b.与地位较高的人会面前,先预设几个话题,使你在与他会面过程中滔滔不绝,不会冷场,下次你就不会再发怵了。

战胜羞怯心理的方法很多,可以自己不断地设置。

(3)多想想自己的长处

人不应该只看自己的长处而无视短处,但当你初次在社交场上失败时,就应该多想想自己的长处了。

在交际场合最大的弱点便是自我贬值——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贬值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说:你正在寻找工作时,看到一个招工广告,那正是你所期望的职位,但是,你却没去应聘,因为你想:“我够不上他们提出的条件,为何要去自寻烦恼?”或者你想与人约会,但却不敢打电话给她,因为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她。

知道自己的先天不足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人毕竟有很多缺陷;如果我们仅仅注重消极的一面,为自己的缺点、短处和无能所笼罩,所谓一叶障目,情况就很糟了,这就会使你失去自信心和认识自身的价值。

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衡量你的真正价值:

①了解你的几个主要的长处。请几个朋友来帮你寻找优点,这些人是你所敬重的,也是会对你说出真实而客观的评价的,他们将给予你真实的看法。

②在每个优点之下,写下一个成功者的名字,而这些人都是你所了解或钦佩的。在这几个方面,与他们相比,你会发现在某些方面他们不如你做得好。

当你结束这一练习时,你会发现你超越了许多成功者,至少在某个方面。

(4)做点“白日梦”

虽然你还不是成功者,也可以在“白日梦”中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一下,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也会使你在别人面前显得信心百倍。事实上,这是一种增强自信心的方式。

花点时间想象一下,如果你登上事业顶峰,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不妨想象你坐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的情景,想象随之而来的巨额报酬和发号施令的权力。然后,再想想在通向总经理办公室的道路上,你经历过的每一阶段,那些你已经达到并超越的前期目标。在白日做梦里,当想象自己达到某种近期目标时,还要在想象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有人设计了这样一种做“白日梦”的方法:

第一步,想象自己是某家公司的大老板,正坐在豪华的办公室或会议室里,正在对手下的一批管理人员训话。他们专心致志,聆听着你的每一句话,而现实中的你确实在说着某些话。

第二步,闭上眼睛,全身放松,尽可能地在脑子构想上述情景,使你作为大老板的形象进一步具体化或者视觉化,你以怎样的语气说话,用什么样的手势、表情,你如何发脾气,等等,像是在大脑中放一部电影,而那主角正是你!就这样持续10分钟,眼睛始终闭着的。

经过一星期左右的这种“形象化预想”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某些态度或行为已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比较果断、比较轻松或比较热情了。不管怎么说,这种变化表明你的直觉正在引导你慢慢地接近你想象中的而且渴望着的成功形象。

不断结交新的社交对象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善于交际的人,总是在不停地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等于进入他的社交圈,从而认识一批人,不断地产生倍数效应。

(1)广泛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对于参加联谊会、集训、研讨会或志趣相同者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都是许多人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即便你兴趣不浓也还是积极参加为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类活动所创造的交际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些不喝酒的人,稍微喝了一点,就把心里话全都倒了出来,从此与这些人结成了好朋友;如果你总是说“乱哄哄的有什么意思”之类的拒绝之辞,那么以后就不会有人再邀请你了。

各类社团组织、学术团体聚集着各种人才,大家志趣、爱好相投,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切磋技艺,研究学问。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可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所以,不要放弃你感兴趣的任何团体。

(2)好好利用与人合作的机遇

与人合作的过程也是交友的过程,为扩大社交范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为共同的事业是寻觅知心朋友的前提条件,比如,鲁迅以兄弟般的情谊同瞿秋白、冯雪峰协作,领导了革命文化运动。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当年和友情甚笃的三位女友互相帮助,最后一起考入北平协和医科大学。

不可错过与人合作的项目,还要积极寻找共同完成的事业,才可广交朋友。

(3)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爱好、兴趣广泛的人,易于同各种人交朋友。一个人如果会打桥牌、跳舞、游泳、滑冰、打球、下棋等,爱好一多,与大家“凑趣”的机会就多,结交朋友的机会也就多了。

即使自己并不擅长某一方面,但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博得对方的欢心,因为你肯定了他的特点,引发了共鸣感。

然后就是要有好奇心,集体活动时,不管谁邀请,都要去一块儿活动。自己感兴趣的要去,不感兴趣的也要去,不管男性和女性都要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受你的魅力,让人感受快乐的气氛,自己也能感受,当大家聚到一起时,不要忘了这一点。

再有就是关心各种问题。常关心周围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事,特别是关心你结交的人所感兴趣的问题。

(4)不要让性格差异成为障碍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人容易接近,反之,则容易疏远。但要记住,社交与选择朋友不完全是一回事,社交圈中,有朋友,但更多的不是朋友,或者只是普普通通的朋友,因此,社交过程中,不要用选择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的条件来作标准,凡是志趣不符、性格不合的人一概拒之门外,是不对的。

威尔·罗志斯说过:“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我不喜欢的人。”这句话用在社交圈中是很合适的。要扩大社交范围,就要学会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即使是自己并不喜欢的个性。

在社交圈中认识的新朋友应是与你有较大差别的人才好。朋友之间在知识结构、性趣爱好、生活经历、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别,有助于双方广泛地了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层面。新朋友的见解即使与你大相径庭、迥然不同,也是一大幸事,这可以补充、丰富你的思想。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有些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这些人老埋怨自己没有朋友,实际就是缺少热情,其实这种心情他自己最清楚。无论大家做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就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绝不与大家一起干。什么都是自己决定、自己能领会的才想做,像这样个性强的人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如果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致不高,你就坐在兴致高的人对面去。“自己没有可以露一手的专长,即使去了也只是凑凑热闹,真无聊!”情绪如此低下,往往会影响周围的人,会令人扫兴。因此,如果坐在性格爽朗、幽默风趣、感召力强的人对面,受其感染,就不会那样无聊、寂寞了。大家不知不觉地畅所欲言,原来兴致不高的你也许会发觉自己急不可耐地想参加下一个联谊会。

参加聚会、联谊会一类的集体活动,绝对不能表现出勉勉强强的态度。“啊,毫无意思。不参加就好了!”这样的人,即使去联谊会或集训,好像是局外人一样,自己什么也不去干,还在一边一个劲地发牢骚。这样,不但周围人的情绪受影响,自己也比谁都不愉快。一旦参加活动,对什么事情都应当积极地参与,要努力让大家都快乐。

如果你不会唱卡拉,回避也不是办法,当别人唱歌的时候,你要积极应和,为他们打节拍,让大家感受到你的热情。

不会喝酒的人也不要独自走开,更不要感到这种联谊会、聚会对自己是一种无聊的集体活动。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自己滴酒不沾,然后,主动地揽过专司斟酒的活儿,并监督每个人是否完成了“任务”,找点话题挑动大家“斗斗酒”,自己当公证人,活跃一下气氛。这样,自己也不会因为不会喝酒而感觉被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还可以逃避别人的苦劝,真是一举两得!

尽量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既然很重要,就要刻意通过对某些细节的强化,加深对方的这一印象,从而提高社交的效率。

(1)充分调动视线

不管是跟一个人还是一群人说话,一定要让对方在你的视线之内。有些人在开始时望着你,但才说了几个字,视线就移到了别处,让人觉得你很胆怯或者不耐烦。进入坐满人的房间时,如果自然地举目四顾,微笑着用目光照顾到所有的人,不要避开众人的目光,这样就会使你显得轻松自若。

视线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当向对方强调你所说的内容的时候,应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听别人说话时也是这样,表明你很重视他所说的。自己的身体要面向对方,一边注视着对方,一边随声附和,这样对方才知道你在认真听他讲话。

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对方压力感。一边看着对方,一边经常把视线转移到对方的衣领处,使对方精神放松,这也是一种风度。

(2)让表情再生动些

表情其实是谈话的一部分。对于用期盼的表情正在听自己说话的人来说,谁都愿意继续说下去。而且自己说话的时候,用与讲话内容相协调的表情配合,对方会容易倾听自己的意见。

应该避免以下情况:即对别人说什么都以不耐烦的表情回答问题,或以阴沉的脸色勉勉强强地说话,也不应该用戏弄人的冷笑的表情说话。

表情应丰富多彩。不管你是讲述者,还是聆听者,表情应随谈话的内容不断变化:会心的微笑、哈哈大笑、蹙紧的眉毛、悲戚的面容、红红的眼圈、愤怒的神色、惊愕的表情……该用哪种就“表演”哪种,以极大的兴趣鼓励对方说下去,或表明自己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其中,而不要面无表情,摆着一副木刻似的脸。

(3)运用手势强化效果

过分夸张固然不好,但说话时显出愉快的样子,巧妙地用一些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太棒了!”“交给我来办吧!”如能爽朗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自然地采用一些手势也是很好的。

当轮到你说话时,可以先通过手势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强调你谈话内容的重要性。比如你可以身体前倾,把手肘撑在桌子上,将手指头轻轻并拢;摘下眼镜,然后强调你的论点;用手轻快地掠掠头皮。

但千万不要用不文雅的手势,如大幅度飞舞、无目的性的乱摇乱摆,揩擦鼻尖、抠脸上的皮屑、当众搔痒等等。

(4)利用声音加深印象

最好的效果就是要利用一些演讲式的方法使你的谈话显得有魅力,但又不能真的像演讲般拿腔拿调,在一般场合说话,太像演讲,就显得“表演”过分,反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了。演讲技巧中值得借鉴的有:

①声音响亮,富于抑扬顿挫。

②速度适中,吐字清晰,条理分明。

③在适当的地方稍作停顿,不要连珠炮似的喋喋不休。

④适当地用些疑问语调,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力。

最忌讳的是声音平缓无力,吐字含糊,或语速过快。第二章言语之间的社交距离

社交场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十分关键,把该说的话说到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话也是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社交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日常打招呼的话不能省

如今,人们见了面无论何时何地,第一句问话就是“吃了吗”的现象,在城市里是越来越少了。第一个指出其不合理之处的,大概是语言大师侯宝林。他在相声里曾举一个欲进厕所的人问刚出厕所的人“吃了吗”的例子为笑料,说明千篇一律地以“吃了吗”为招呼语的可笑。

汉语的丰富性是世人皆知的,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只以“吃”为话题打招呼,确实令人费解。当年老舍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的解释好像是说,广大下层民众生活贫困,每日里忙忙碌碌不过为混饱肚子而已,于是“吃”成了天下第一要义,所以见了面第一句话就是“吃”。

如果这种解释有道理的话,那么如今已经温饱了,为什么还总是一见面就“吃了吗”?

原来,招呼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的意义只在于说话本身而不在乎说的是什么话。美国人的“嗨——”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只一个声音而没有含义。

所以我国传统的招呼语除了吃的话题外,常用的还有天气如何、工作忙否、身体状况之类。比如甲乙见了面,甲:“今儿天气不错!”乙:“可不是,天气挺好!”然后各奔东西;或者甲:“最近忙吧?”乙:“还可以,凑合吧!”或者甲:“近来身体可好?”乙:“还行,没病没灾的。”

总之,人们在这里决不是谈吃饭、谈天气、谈工作、谈身体,只要是说了话,便已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呢?礼节的目的,表明承认对方的存在。当然不一定都是用语言打招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礼节的必要性,就要设法把它运用得更好些,以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

做到与周围的人愉快地交谈

一般人总以为女性最爱讲话,因此有“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其实男性也是一样。人的本性都爱说话,但是有人却在正式的说话场合紧张慌乱,不知如何措辞,不能流利地抒发己见。那是因为觉得话题贫乏的缘故。若是遇到了特殊的事件,或是自己很熟悉的话题,绝不会无话可说。从这里可以说明能否滔滔不绝地陈述己见,和话题的丰富有密切的关系。

要挖一个洞,需要有某种程度的宽度才有可能,而洞愈深,宽度要愈广。如泰山,其山麓也相对地宽阔,所以同理,讲话的题材也是从许多话题当中选出来的,运用判断力选择能够达到说话目的的适用材料,成为强而有力的话题。那些高谈阔论、颇具声色,并能令大家注目的成功说话者,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这个丰富的说话材料是从何处而来呢?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话材料,只是看我们如何用心地去搜集和利用这些资料而已。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碰到许多不同的情况,看见无数的现象,听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自己也读了不少的书,然而却仍旧无法活用谈话题材,这是因为观察力不够的缘故。一般人看一件事物,往往不经过思考,只是映现在眼睛的网膜上,未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每个人都应培养细微的观察力,把每天所看见和体验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记忆在脑海中,即可成为日后可资应用的谈话题材。

你知道拍立得照相机是如何发明的吗?听说只是从一个小孩单纯的质问:“为什么照片不能照了就立刻出来呢?”而获得提示才发明的。这是因为大人观察事物时,不再有新鲜好奇的心,经常有固定的观念,认为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忽略了洞察问题本质的存在。

有一位年轻的寡妇,丈夫死后,她必须独立经营自己的公司。公司里有50名员工,她忙得分身乏术,无法妥善地照顾自己的小孩,但是她仍然含辛茹苦地扶养两个女儿到大学毕业,只是这位母亲对于新潮派女儿的生活方式,以及她们对于母亲不够尊敬的态度和任性的行为非常不满意,认为自己已经对女儿付出如此的爱心和关注,却得到这种态度的回报,感到失望。

不久大女儿结婚了,在婚宴当天,朋友们帮忙分发给参加宴会的贵宾一人一份小小的卡片,卡片里面写着新郎、新娘的情况简介、读书经过、家庭状况介绍,其中有一栏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位母亲看着卡片,忽然激动地哭泣起来,看到大女儿在这一栏里填着“我的母亲”。这时含辛茹苦养育女儿20年的母亲,恍然明白了女儿并没有忘记母亲的恩德,她深深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观察事物时,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本来就是差劲的人”、“我的父母不行,我的祖父母也不行,我看这是遗传”。这样的说法都是失败者自圆其说和推卸责任的托辞罢了。天赋并没有什么极端的差异,一个人的能力强否是与他本人的努力有关的。

为了能和周围的人愉快地交谈,我们应该尽量使自己的谈话题材丰富。我们对于平日的所见所闻,以及从阅读的书籍中吸取到的丰富知识,还有自己亲身体验的各种事物里,培养一种思考的习惯,并且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日积月累,就能丰富自己说话的题材,于是不管是和怎样的对象以及不论在任何场合中,都能轻松地应付自如、谈笑风生而受人欢迎了。

善于捕捉说服的时机

若不能好好把握说服的时机,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懂得把握时机的人,要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第一,善于寻找时机。

第二,要有果决的说服胆量。

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判定时机到来,千万不可犹豫,否则机会难再得。

例如,某职员还需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上司交待的工作,所以他想说服上司宽限工作天数。他一早就到上司的办公室去了,面对上司,这位职员说话时竟显得吞吞吐吐的,半天说不出所以然来,一副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样子。

这时,上司虽明白职员的意思,但是看他一直说不出口,就先发制人地说:“对了!我忘了告诉你,这件企划案明天就要交出来,知道吗?”

他本来想说服上司将工作延到第三天的,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被上司要求提前完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上司的办公室。

其实这位职员一见上司,应马上开口:“上次您交代的工作,无论如何还需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事实上,再加上三天还是有点赶,但我们全体工作人员一定会全力以赴的。请经理再给我们三天的时间吧!”

想要说服他人,就应把握住时机,直截了当地说服对方。先下手为强说服,才能一举成功。下面列举一些社交场合中最好的说服机会:

(1)当你要找时机说服别人时,大清早是最好的时机。

(2)欲将私事拜托他人,或与之讨论较困难的事情时,在做完一件事的休息时间是最好的机会。

(3)当你要别人同意你所提出的事情时,在外出前、开会之前,或者当对方非常慌乱之际,都是最好的时机。

(4)一般低血压的人,通常在中午时身体状况比较差,所以如果有比较复杂的事情要处理,最好是在午后比较恰当。

(5)事情要有本末之分,你可以将较不重要的部分,预留到下一个阶段再来说服:“原来在上一周就应该有结论的,但是……”以这种方式说服定能让对方接受。

(6)同样的,在周末你可以说:“如果拖到下星期,将会有更多的麻烦,所以必须在这个星期……”这也是迫使对方接受的一个好机会。

(7)当对方对你心怀感激时,是说服的最好时机。换言之,当对方处于低姿态时,你去说服绝对会令对方难以拒绝。

(8)你可反过来利用对方说服你的时候说:“刚好,我也有事拜托你。”

(9)如果你能够掌握到对方的工作流程,确定对方什么时候忙,什么时候空闲,便能掌握到最佳的说服机会。

(10)过一段时间后再找寻机会,这是最需要注意的事情。在高尔夫球场上遇见的对象,如果你第二天就去向他推销,往往会被拒绝。但如果隔了一周以后再去拜访,你只要简单地向对方打招呼,就能够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也是最聪明的做法。

(11)对工作场所的气氛,对一个人的心情、神色、观念、生活态度等,都必须有敏锐的感觉,如此才能掌握好说服的契机。

培养出口成章的语言能力

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却有货倒不出。什么原因呢?这两种人不是心理素质不同,就是语言能力有差别,并且往往是两种原因并存。

如果不是心理障碍,就是语言功能不行,这种人常常是有话想说却又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是话语断断续续,难以连贯。其结果是心里想的一个样,嘴里说的又是一个样。

可见,假如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口齿又比较清楚,那么他的口才如何就取决于他的语感了。

所以培养语感是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一环。

语感敏锐,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口才、学识和智慧的一种标志。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书面语言有着思考的余地,口语表达就必须是直接沟通,即兴构思,不可能总是依循规则。敏锐的语感、机智的口才绝非才子名人固有的专利,任何人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培养语感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语言素材

积累语言素材主要是指积累词汇。

词汇的数量要比一般掌握的字数大许多倍,难以统计。我们要培养敏锐的语感,首先要积累词汇;否则,语感只是空中楼阁。

有位教务处的老师在谈到建立教学档案的经验时,一连用了“翻阅”、“调阅”、“借阅”、“参阅”、“查阅”等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不同的借阅档案形式。其实,这里的“翻阅”、“调阅”、“借阅”、“参阅”等词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因借阅人的身份和用处不同又各有区别,表现了说话人丰富的学识。

要积累词汇必须处处留心。

平时读书看报、与人交谈、听课、收听广播、观看影视等等,随时都能获得新的有用的词语,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词语。关键是要认真搞清楚每个词的音、形、义,随时贮存在大脑中,选抄在笔记中,使用在表达中。久而久之,就会有许多精词妙语供你随时随地选用了。

假如你是搞音乐比赛的主持,除了要有这方面的知识、规则,了解参赛者的有关情况之外,还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高亢嘹亮等等。

如果你有很多的词语渲染气氛,你这个主持人自然就给人博学多识的印象了。当然,词汇不可滥用,多了,也会造成卖弄的印象。

(2)辨析词语特点

词语的妙用,有许多微妙复杂之处,语感的敏锐意味着用词选句又快又准,这就要对每个词的词性、程度、色彩以及相互搭配的特点加以分辨。如:“讲话”、“讲课”、“讲解”、“讲座”、“讲演”等词,主要的意思都是讲,但讲的内容、对象、场合和范围有所不同,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加强语感就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

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色彩和意味都是要着重注意的,如果忽视了细微的差别,把贬义词当做褒义词或中性词,把适用于书面的词语用在口头上,那就会闹笑话。“接到你从千里之外捎来的礼物,我内心的激动真是罄竹难书!”“罄竹难书”固然是程度很深,无法说尽的意思,但一般是指罪行严重,用在这里就很不恰当。当然,也并非绝对不能用于罪过以外的事物,如“我小时那个傻劲哟,真是罄竹难书!”这样说带有调侃的意味,也有奇妙的效果。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词句只适于口头或书面,用反了也会闹出笑话。比如熟人见面常会招呼一声:“你吃了吗?”如果换成“你进餐了吗?”别人自然感到别扭。又比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用在书面未尝不可,但口头上这么说人家就会嫌你咬文嚼字,倒不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得明白自然。

(3)养成遣词造句的习惯

培养这个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读,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所谓“良好”是指语言的质量较高,既符合规范,又简洁生动。有些尚未学过语法的孩子为什么说话通顺,头头是道呢?因为他从大人的言谈话语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学校里的语文课为什么要学许多典范文章呢?因为这些范文正是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示范。语言能力较强的青少年为什么大都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呢?因为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感。

我们说的话和书报上印的文章、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可是句子的构成方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多听多读,经常接受符合规范、质量较高的语言刺激,那么无形之中我们就会养成一种正确的遣词造句的习惯。

总之,要使自己能在交际活动中出口成章,一定要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有欠缺,那么,就请你从以上的三个方面努力吧。

赞美是交际的润滑剂

喜欢听赞美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赞美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也就为交际成功创造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特别是当交际双方在认识上、立场上有分歧时,适当的赞美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它能弱化矛盾,克服差异,促进理解,加速沟通。所以,善交者每每运用赞美武器,为自己开路。

赞美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表达方式,应区别对象,掌握火候,讲究技巧,恰到好处。其原则主要有:

(1)赞美要真诚自然

真诚的赞美有纯洁的动机,它不是为了谋求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才赞美。如卡耐基所说:“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同时,真诚的赞美又是发自内心的,它是对对方的优点表露出来的由衷的赞赏,所赞美的内容是确实存在的,不是虚假的。赞美的语气通常亲切自然,表情和悦真挚,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如果赞美他人时,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或满脸讪笑,语气阴阳怪气,那么,对方会认为你在耍笑他,是虚情假意,是别有用心。这样的赞美就变了味,难以取悦于人。比如对一个胖子说:“呀,你好苗条!”这种失真的赞美是最蠢的,只能自寻难堪。

(2)赞美要恰如其分

当对方期待得到赞美时,你给予赞美,那是最得体、最有魅力的赞美。同时,这种赞美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空洞的。周总理对罗杰斯的称赞之言就属于这一类。一般说来,具体的赞美指向明确,对方会感到受之无愧,而抽象的赞美缺少特指意义,可以用在任何人的身上,有寒暄客套之嫌,难以使人产生特别的激动之情。与之相关的是赞美用词应恰当准确,有分寸感,不要夸大其词,要避免使用“最最”、“绝对”、“举世无双”之类的极限性词汇。比如,对一个做出一些成绩的人赞美说:“你真伟大!简直无与伦比!”这样的赞美不但不会使对方高兴,反而使之感到紧张、尴尬,进而怀疑你的诚意和动机。

(3)赞美要适可而止

赞美性语言虽然有积极作用,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对人施以赞美,毕竟不是交际活动的最终目的,它不过是促进心理相容,是交际进程中的一种手段,因此,赞美之言不能滥用,应点到为止,而后要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迅速转入交际的正题,追求交际的成功。如果一味赞美,把交际活动当成歌功颂德的舞台,就会适得其反。过头的赞美一旦变成肉麻的吹捧,赞美就失去了积极意义,赞美者就成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可耻之徒。这里应记住一句古语:过犹不及!

总之,我们应牢记一条重要的交际原则:赞美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为此,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随时捕捉交际对象的可赞美之处,那时,得体的赞美之辞就会随口道来。

学会暗示的说话技巧

在交际口语中,有一种暗示说法,即当某种意思不便明说时,用半露半藏的语言,间接地传递信息,使对方领会其意。暗示能体现委婉,而且比委婉说法更隐蔽些。下面介绍几种语言暗示方式:

(1)谐音双关

运用同音异义现象,一语双关,暗示出本义。如,在一条坑坑洼洼的路上,上级领导这样说:“你们这里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在笑谈之中,巧用谐音暗示出当地交通状况需要大力整治。这是不批评的批评,部下从暗示中深领其意。显然,这种方式比直接批评效果要好。

(2)巧妙截取

在成语、俗话、歇后语上,有的由两部分词语组成,且意思相对或相反。说者有意识只说前半句,而把下半句留给对方去意会。比如,有个人对领导的不实而片面的批评不满,说:“兼听则明啊……”尽管后半句“偏听则暗”未说出,但领导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3)言此意彼

即明里说此事,而暗里指与此紧密相关的其他事物,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暗示作用。如,妻子买了一块鲜艳的料子叫丈夫看,自己想做衣服,丈夫觉得她穿不合适,但又不便扫她的兴,就说:“挺漂亮,要是给女儿做件连衣裙,那是再好不过了!”他很巧妙地暗示妻子穿太艳了,聪明的妻子自然心领神会。

有人比喻说:暗示是从旁门进入人的意识的,往往不会遭到人们有意识的抵制。这就容易使人们自然地在心理与行为上接受暗示者的影响,这话很有几分道理。暗示和委婉一样对于表达否定、贬斥、批评性内容的语言有特殊的效果。这种方式,既可以巧妙地传递信息,又能表现说者的策略性和对听者的尊重,易于为对方接受。

当然,暗示方式的成功也得看对象,因为它需要听者有较强的理解力,以积极的思维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道歉是必不可少的社交语言

道歉,即向对方致以歉意的一种礼仪。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因自己的言行失误而打扰、影响了别人,或者给别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或物质上的损害时,都应主动向对方道歉,挽回影响,以便继续维持相互间的来往和友好关系。

那么,怎样向别人道歉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道歉的范围

在下列情况下都应向对方表示歉意:

①同学、亲友和老师托付自己办的事情未能办好时;

②自己失礼、失手时;

③无意中碰撞了别人时;

④在拥挤街道、公共车辆上挤了或踩了别人时;

⑤在食堂排队买饭碰落了别人的餐具时;

⑥因有事而必须打断别人的谈话时;

⑦打扰了别人的工作或休息时;

⑧敲错了别人的家门或叫错了别人的姓名时。

(2)道歉的词语

表示歉意的词语一般有这样一些:“对不起”、“请原谅”、‘打扰了”、“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等等。在向别人道歉时,一定要说得极为诚恳,否则不但不会被对方谅解,还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愤怒。另外,在向对方表示歉意时,除了态度要诚恳外,还要选择对方乐意接受的语言。

(3)道歉的方式

向对方表示歉意的方式有:

①当面口头道歉;

②约时间面谈道歉;

③打电话道歉;

④书信道歉;

⑤到对方家中或单位亲自拜望道歉;

⑥托第三者转达道歉等等。

向别人道歉所采用的方式,一定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熟悉的程度和歉意的程度认真选择,一般以当面口头道歉为宜,如果带有赔偿性的道歉,才选用到对方家中或单位拜望道歉的方式。

(4)道歉的时机

同学、朋友之间可能因为一些误解发生摩擦和纠纷,事后应立即向对方道歉。如果对方的火气正旺,感情非常激动,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待对方冷静下来后,再主动向对方道歉,这样可能比立即道歉的效果更好,也易于对方接受。

(5)道歉的礼节

道歉时,态度要严肃。首先主动承认自己犯的错误和过失,对给对方带来的损害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内疚,然后请求对方给予谅解和宽恕,并询问对方有什么具体的条件和要求,对方的理由和要求如果合理充分,要给予满足。如果对方一时不理解或拒绝接受道歉,要反复表达自己的诚意,对于对方的冷言相待和粗暴的态度,应体谅人家的心情,用实心实意的言语感动对方,该赔礼的赔礼,该赔偿的赔偿,以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可在道歉时再次与人家发生争吵,也不得在虚情假意地赢得了对方的谅解后,再去指责对方的不是。

会拒绝是社交语言技巧成熟的标志

在社交活动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好直接顶撞对方;当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又不愿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很好地应付上述各种情况,你就要学会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巧妙地说“不”,让“不”有一副可亲的面孔。这种拒绝要讲究艺术方法:

(1)彬彬有礼法

当别人邀请你出门,而你又不愿去时,可以彬彬有礼地说:“我很感谢您的盛情。不过已经有人约了我,所以我今天就没有福气享受您的美意了。”

(2)不说理由法

在有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明拒绝的理由,有可能会节外生枝,事与愿违。为减少麻烦,可以不说理由。如遇到曾经借钱不还的人又来向你借钱,你就可以明确表态:“实在对不起,我恐怕帮不上您这个忙。”如果他继续纠缠,就再重复一遍,他就会知难而退。

(3)诱导对方法

这是通过巧妙的诱导使对方否认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做法就很值得仿效,当他被好朋友问及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时,他就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回答是“能”。于是,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就不好再问了。

(4)答非所问法

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与之不相符的内容来回答。比如一外国人来访时问周总理:“中国的银行共发行了多少人民币?”对这一保密数字,自然不能轻易回答,于是周总理幽默地说:“一共十八元八角八分。”对方先是不解,经周总理一解释,不禁佩服周总理的智慧。原来,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分别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加在一起就是这个数。

(5)妥协应付法

当别人提的要求使你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可以妥协应付说:“这事不久以后就能解决。”“您的病慢慢就会好的。”

委婉拒绝的方法远不止上面这几种,你尽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只是一定要记住,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以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为原则。第三章举手投足间的社交形象

社交形象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天长日久自然形成的,但恰恰这些细节处不为人所注意。如果在自己家里,这些细节确实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在社交场合却会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因此,它们又都是影响社交形象的大事。

从走路的姿势开始做起

在美国,有一种新的机器,这个机器可以判断前面10公里走来的是男还是女,它主要是靠测量臀部的摇摆度来判断的,因此闹出不少笑话,有的女性被判断是男的,因为她虽然拥有女性的外表,走路的方式却似男子。

无论是谁,都有特殊的走路方式。平常,当我们在距离很远的地方看到老朋友或是家人时,能很快认出他们,因为我们已熟悉他们走路的方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