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0:56:52

点击下载

作者:史寿山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域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全域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试读:

自序

三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叫作《大旅游》,主要对增城“大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过粗线条的理性思考,那时关注的主题是旅游产业如何做大;现在写的这本《全域旅游》,是《大旅游》的姊妹篇。本书试图从推进增城全区域旅游化的视角,研究总结如何进一步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做深做细,重点是关注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就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经济,为全国旅游界同行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旅游的学术研究部门提供典型案例。2016年是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域旅游发展年,希望本书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全域旅游,从各地自发探索实践至上升到国家层面作为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关注度也很高。近两年来,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主政以来,《中国旅游报》曾多次刊登类似研究文章;国家旅游局也于去年下半年发文提出在全国县一级地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活动,目前首批创建名单已经公布。2015年12月,广东省旅游局举办旅游局长培训班,邀请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就全域旅游进行了权威解读,之后,《中国旅游报》发表了《看魏小安如何解析“全域旅游”》的长篇文章。2016年初以来,我不断看到全国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发表关于全域旅游工作在本地试点的文章。近日,《中国旅游报》刊登了李金早局长《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专题署名文章,在全国旅游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掀起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新热潮。这些,均令我受益匪浅。目前,国内各种媒体、学术界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探讨仍在升级。

我认为,增城全域旅游发展,可以追溯到增城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2008年。从那时算起,增城至今每年都在建设绿道公园、广场及休闲体育等配套设施,城乡休闲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之后,又开始提出从全区域公园化提升到全区域旅游化的发展层次。增城抓全域旅游发展,是从“面、线、点”全方位推进的,思路很清晰。从旅游方面看,“面”,就是要建设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提倡“不收费、促销费”,面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主要城市群的潜在游客,吸引其低门槛开放式进入增城,整个城市投入产出也是“算总账”;“线”,就是不停地建设绿道网,不停地发展各种节点,然后用“藤结瓜、瓜连藤”的方式,将城乡碎片化“小而美”的景点或节点资源整合地串起来,形成“珠链格局”,构造城乡休闲旅游的“小绿道、大产业”,这样就把平凡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转化成了神奇的旅游资源;“点”,就是抓核心景区或景点(如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设,用收费或不收费的核心景区,带动和辐射各种旅游新业态发展。与此同时,增城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全区域的环境治理,包括关闭大批各种污染企业,规范所有“散小乱”养猪场,多触角地保护环境与营造环境生态并举,全域构造生态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线、力保森林绿化带和城乡全面卫生保洁“清洁美”“绿上添花”工程齐头并进,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机制和镇级科学合理的考评工作机制,全面改造和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完善自驾车游配套设施,促进高、中端与大众化旅游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实施“千园计划”“万家旅舍计划”以及推出休闲农业、林业、水利、交通、体育、文化、卫生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诸多措施,在全区域营造了“处处像公园、处处有景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这样一来,增城的旅游产业,不仅做大了,而且做强了,连续几年在广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

增城的经验表明,只有发展全域旅游,才能构建在不改变部门行业属性前提下的相关行业围绕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格局,从而真正培育国家所倡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发展全域旅游,必然要一个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方可奏效,只有这样旅游业“综合产业综合抓”的规律方能得到“落地”遵循。

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一朝一夕”的功效,是完不成、做不好的,必须是“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持久战”。虽然综合治理牵涉面较广、战线较长、投入较大,但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欣慰、多方共享、持久受益的:城景相融,主客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永续发展。

我认为,全域旅游发展与核心景点打造,是“普及与提高”“泛品与精品”的关系,二者不矛盾、不替代、可并存,是由以景点为核心向全域旅游迈进而非过渡或转变的问题,这与“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存的道理一样。发展全域旅游和打造核心景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苍天赋予了一流天然资源,就应该造就一流的旅游景区;而一旦再次发现一流资源,仍是优先打造一流的旅游景区。但这样的地区,也需要以核心景区带动,而延续至全域旅游可能会使旅游业的功效更好、更大。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凡的旅游资源。在这样的地区,在权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努力寻求区域发展路径时,“全域旅游”将“大有可为”。全域旅游是解决缺乏一流旅游资源困境、整合平凡资源为优质旅游资源、把区域旅游目的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

世界公认,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综合型产业,是最有前景的朝阳、低碳产业和具有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民生福祉的导向型行业。全域旅游,使旅游工作的地位更重要、作用更突出、责任更大、使命更光荣。

作为一个长期在县级旅游部门工作的基层实践工作者来说,立足增城论道全域旅游战略的把握和实践思考,可能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恐有待不断深化。恳请有识之士和旅游专家、学者及广大一线工作者给予斧正。

是为自序。史寿山(广州市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主任)2016年2月14日于增城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综述

一般说来,全域旅游起源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同时,它还得益于全国生态、卫生、环保、休闲、幸福、智慧、文明等综合性、示范性城市创建“外力”配套设施的推动以及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和实践,得益于新型城镇化、旅游扶贫、旅游惠民、“美丽中国”整体形象宣传等民生工程的政策支持,得益于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区)”以来,全域旅游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其发展理念才被上升为自觉实践,地方探索才被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全面推动实施。特别是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报》刊登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关于《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专题署名文章之后,在全国旅游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掀起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新热潮。可以说,全域旅游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举、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主客共享文明成果的一种全新的、大旅游格局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看到的是生态与人文和谐发展、现代文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产城融合、景城一体及旅居一体的文明景象。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把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营造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过去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主要是靠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的这种“景点旅游”模式。这种模式使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在当今人们的富裕程度和社会共享文明程度普遍得到提高的新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建设模式,经实践证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旅游发展必须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

全域旅游,也称为泛旅游或无景点旅游,有的也叫全景区旅游、全景域旅游。全域旅游要求一切以旅游优先发展为核心,其他行业在不改变自身属性的前提下为之配套“处处是景、时时见景、触景生情”和“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休闲旅游新格局,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这里讲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包括县、市、区)、一个乡镇(包括街道)、一个村庄(包括社区),也可以是根据旅游资源禀赋要求的跨行政区域范围。也就是说,把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按照景区化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该区域,即视为进入了旅游区域,给人全区域景区化的旅游引导性的视觉体验。旅游“全域化”,是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一个“大旅游”发展的新概念。它的发展方向是旅游空间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化、旅游受众全域化等旅游全覆盖的模式。它契合了旅游业的综合性、系统性、服务性、带动性等特点,因而具有构建旅游大产业、新兴产业的颠覆性、革命性的意义。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全域旅游区别于传统的景区(点)旅游、门票旅游。全域旅游,强调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能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中,全景是吸引游客,全时是留住游客,全业是提升产业,全民是构建和谐社会。它突破了传统景点旅游发展单一的局限性,让旅游事业与旅游产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把全区域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实现景城合一、城乡一体化互动、产业融合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功能区各自打造差异化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产业突出全域布局,纵向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进程;横向推进旅游业同其他产业融合。这样,使旅游业真正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构想变为现实,有效地提升旅游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区域、全产业、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全区域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持续奋斗,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需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气魄。

二、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大旅游”格局的呼唤

进入21世纪后,城市人们期盼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农村人们期盼“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坚信一个共识,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种期盼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一切以旅游业发展为核心的景区泛化的“大旅游”新格局,都在呼唤全域旅游新业态的诞生。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个实现区域“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解决方案。另外,近年来人们外出旅游的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屡屡出现传统景区旺季人满为患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旅游者的舒适度,于是形成了人们在旅游旺季选择不去传统景区而到休闲城市、乡村、商业街等进行旅游休闲的趋势。这也说明,过去那种以单纯旅游景点为核心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同时,由于旅游者兴趣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以及交通的便捷化,人们对大的旅游平台和空间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在旅游发展创新模式上也要求突破传统景区的界限、突破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人们这种对旅游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旅游空间更大、旅游资讯更便捷的巨大需求,也使区域空间的全景化、消费的全时化等,成为“大旅游”时代的一种新趋势。全域旅游,不仅在空间上强调立体化、全景化打造,还在时间上注重全时化体验,能有效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发展全域旅游对于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大旅游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旅游“大市场”的呼唤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使传统出游两个基本条件——“两个闲”(有闲时、有闲钱)中的“有闲时”将更加有保障。而随着游客的旅游需求正逐渐由游览广度向体验深度转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景区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创新旅游活动空间和内容,促进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来满足休闲大市场的需求。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充分地展示出来?如何让游客感知与体验?全域旅游,通过文化全域化渗透到旅游中,旅游全域化体现文化底蕴,激活沉睡的文化,传播丰厚的文化。国民假日增多,带薪休假成为常态,汽车产业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加上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大流动等因素,造就了庞大的休闲旅游大军,尤其是在“黄金周”和周末形成了国民休闲旅游的买方“大市场”。据《中国旅游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年人均出游率为2.5次,一般城市年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为常住人口的4~6倍。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薪休假全面落实,人均年出游率将达到4.5~5次,城市年接待游客数量将达到常住人口的8~10倍,外来游客对城市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2015年10月26日,第四版)。因此,休闲旅游的“大市场”,呼唤着全域旅游目的地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大产业”的呼唤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把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分为11大类,27个中类,67个小类,顺应了大旅游发展趋势,促进了全域旅游业地位的确立。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从而进入后工业时代。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升级的大产业发展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以出游型消费经济进行全域全产业融合,发展泛旅游产业,能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由此可见,全域旅游发展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力会更大、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性会更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贡献率会更高。旅游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产业、朝阳产业、低碳产业,其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全域旅游新业态的成长。

(四)旅游“大政策”的呼唤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双重定位,这就要求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一手抓旅游事业发展,两手都要抓。如果只抓旅游事业,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很难突出;如果只抓旅游产业,如同抓工业没有考虑环境影响一样,就可能产生很大、很深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二者必须兼顾发展。旅游产业是全球关联度最大的综合性产业,必须加快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同样,旅游事业发展也需要文化、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增强硬件的配套和软件的实力。《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以及《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等一系列旅游发展的“大政策”,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全域旅游强调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能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美丽中国”形象宣传口号的提出,为我国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从上到下优化了政策大环境。

(五)旅游“时尚生活方式”的呼唤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和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健康、养生、休闲和幸福生活的愿望也不断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追求休闲放松的慢生活,希望能够住下来、深度游,慢慢去体验、感悟、享受。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的城市既属于本地居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外来游客,兼顾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它既是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园,宜游、宜居、宜业;也是外来游客的旅游热土,让外地游客有“出门在外犹如家”的感觉,从而构建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成为现代城市时尚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全域旅游的主要特点

全域旅游的特点很多,在这里主要介绍以下三点:

(一)全域景区化的体验

全域旅游是将一个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全覆盖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众多“旅游+”的组合产品,通过整体科学规划、建设和营销,实现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全域景区化的广泛性、系统性、深度性体验,甚至是触及心灵的体验。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全区域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艺术化的大视野,利用中国造园技艺的本土手法,挖掘和激活全区域特色文化,整合优化全区域社会资源,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无限化和创意化,推进旅游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形成全域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格局。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是某一个或几个旅游景点的打造,而是追求全区域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按照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全域旅游化进程,从而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建设和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全域旅游是无景区旅游,游客不依赖于传统的景区景点,不以观光为目的。游客崇尚或渴求到处都是景点,随时都能成行。旅游的组织者尤其是在亲子旅游、科普旅游、户外运动上,更多地注重旅游体验,多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强调场景营造、创意引领、挖掘和提炼,甚至通过服饰化妆旅游、历史穿越旅游、微视微影故事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用“玩儿的心态”,提供一种令人惊艳的场景,并让游客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上形成旅游热点、时景直播亮点,实质上就是一次开心之旅。实际上,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城镇与乡村本身就是如诗如画的风景,山水田园就是如梦如幻的景观,村庄、社区就是有故事的亮丽景区,生产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化的、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来自于对生产生活的提炼解读,旅游行为是对生产生活的深度体验,旅游结果可以成就新的时尚生活。全域旅游提倡活化、活态、活色、活动,强调参与、联动、互动。全域旅游强调休闲旅游,提倡解压、放松、轻快旅游,探索深度、反复、体验旅游。其实,去旅游就是去寻找幸福,不仅要快乐、愉悦,还要获得健康、学养、智慧、身心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域旅游中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域旅游情况下,每一个做旅游服务的人,本身既是一个旅游者,又是一个目的地的居民。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要组织全过程体验,与游客互动起来,用一颗同样的心去发展旅游,以人为核心去设计体验旅游产品,以幸福感为准绳去衡量产品的精度,以共享、共生为依归去追求体验式旅游的效果。说白了,就是用全域旅游的发展思想和建设手段,为居民和游客创造富有体验和想象空间的高品质休闲生活。这就是全域旅游追求的全景区化旅游体验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二)全域行业与旅游融合

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党政统筹、资源整合以及行业和产业的融合。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旅游业为引导或主导,在全区域合理、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关联产业融合,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也就是全面做好“旅游+”的工作,以旅游业为核心,进行产业纵向脊骨结构式延伸和横向圈层结构式拓展,实现全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各行业的旅游业附加值,同时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升级,使旅游业成为辖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辖区内,开始是相关行业密切渗透、融合,进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全区域旅游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于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旅游质量的全面提升,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以及旅游在人们时尚生活方式中的价值体现。实现全域行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从旅游的单一部门统筹行为向区域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全域旅游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良好局面。真正抓好全区域、全领域旅游,目的是从战略上用旅游业这个终端产业做抓手,最大广度、最大深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尽快把旅游业办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当地居民和游客“主客共享”的新型生活方式,进而把旅游业作为消费经济的新引擎,因此必须得到区域“党政一把手”的大力支持、深度理解和全力帮助。这是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的一步。例如,“多规合一”的旅游项目规划编制、旅游用地的落地保障、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巧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重大旅游项目的培育和引进等,都需要“一把手”的支持。同时,还要通过对旅游综合体制的创新做制度保障,例如组建区域旅游发展委员会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等,强化旅游综合协调功能。要通过市场化引导,善于牵线搭台、有效整合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大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敢于作为、善于担当。旅游部门要积极、认真地加强行业指导和业务培训;要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发动旅游专业人员做精做细旅游专业技术的事务。只有全域行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一张图、一盘棋、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中心”的格局,发展全域旅游才会有显著效果。

(三)全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和运营

全域旅游的落地形态是建设区域旅游目的地,就是把整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这种整体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而集聚,工业发展薄弱或受限制,又或有严格的生态环保门槛,有严格的生态保护底线。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强调旅游要素的规模化发展和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其关键支撑是核心吸引物的竞争力、旅游业态配置、游客接待容量和公共服务能力。一般来讲,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包括:国内外认知度,一定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吸引物,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较高水准的旅游设施,周密细致的安全保障,便捷的可进入性,较高的游客满意度,科学的旅游整体营销,用心管理、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措施,合作发展的旅游业潜力,当地居民获益、满意和参与度等。在全区域内以全域旅游理念进行统筹,保证全要素投入、全产业参与和全社会受惠,具体以旅游功能区为平台加以统筹。全域旅游是一项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和运营的系统工程。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个需长期工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旅游发展保障要素如信息、资金、人才、装备、土地、环境等方面的支撑,并实现重点突破,逐年实施。举例来说,规划要落地引导,实行“多规合一”;城乡居民住房、小区建设、古村落活化等建筑外立面,要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旅游景观的需要;水利建设,不仅要考虑防洪、排涝、抗旱、蓄水等必要功能,还应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公路路桥规划建设,不仅要满足交通功能,还应考虑区域旅游目的地打造的景观协调和增加旅游亮点的要求,做到“一路一景、一桥一景”;在封闭性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中,应考虑改变景点景区内外被割裂、孤立甚至冲突的“两张皮”状况,使核心景区与社会和谐并更好地带动周边发展等。全域旅游要求在一定的区域内,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规模发展,在要素利用上要重视当地居民作为吸引力载体的作用。全域旅游强调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品牌建设,真正做到在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同时重视国民休闲度假地的建设,从而既满足外来游客的休闲度假旅游需要,又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度假诉求。

全域旅游要求建设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式、便利化的旅游目的地,这是一个能够全面整合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变观光旅游为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举,变一日游为两日游、三日游甚至平日游或长短期度假,变“8小时经济”“周末经济”为“24小时经济”或“平日经济+周末经济”,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长夜间休闲旅游的产业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全域旅游追求的境界是不断提升区域内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游客的快乐指数。通过“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共享”机制,构建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的目的。

四、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

发展全域旅游业态,是构建区域性大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的一个创举。

(一)全域旅游适应了国民休闲旅游飞速发展的需求

全域旅游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风景旅游目的地,其中各行业、各单位都可以有选择地对游客开放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成为自然或人文的风景地。国际旅游地理学者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国民年收入平均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进入了闲暇、游憩和旅游的时期。我国出现的全域旅游是同我国进入闲暇、游憩、旅游的时期相联系的。改革开放以来,有车、有钱、有闲一族显著增多,周末休闲观光度假成为时尚生活潮流。随着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包括自驾车家庭旅游、散客自由行已经成为主导旅游形式,游客不再满足于对景区(点)的按图索骥,而是希望在广大城乡内开展深度探访体验。这要求区域旅游业打破空间界限,打造覆盖全域的旅游产品体系,提供全域均质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全域旅游为大众化旅游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区域选择,也为重游地的深度旅游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逐级上升。全域旅游业将日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发展全域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本地居民,因为它的目标是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大景区,那么相应地,这座城市的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交通建设等将得到较大的完善和提升。

(二)全域旅游是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是近年来在城市旅游、景点旅游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城市旅游是以人们选择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为出发点的,而城市的规划布局、风情特色和一系列的服务设施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这些城市既包括历史文化小城,也包括工业化、商业化的大城。在城市旅游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包括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都直接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世界上一些主要城市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如巴黎、罗马、纽约、华盛顿、东京,甚至出现了游迪拜、巴厘岛、马尔代夫以及深度游欧洲小镇等地的热潮。这种城市旅游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完善的服务设施为吸引物。国内许多地级市县借鉴大城市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思路,都把自己所属的行政区域作为一个风景区来建设,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部署。近年来,全域旅游的悄然出现,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的。全域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与创新。加强区域内的农业、手工业、文化、体育、商业、工业、房地产等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来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附加值,产业间相互“借力、借势、借船”,有利于推动产业融合及共同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我国旅游业已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关联,体现在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在GDP和就业岗位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实现与其他产业门类的融合发展,在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强,对地区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渐显现。由此,旅游业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确认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行重点培育。这既是对旅游业30年来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旅游业寄予的更大期望。同时,以封闭式管理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作为主要项目形态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实际需求。传统项目形态的主要问题包括不利于协调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容易造成同质竞争,游客体验碎片化,不便于开展目的地管理与营销等。这些问题共同指向对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和流动的管控方式,需要通过顶层政策设计加以统筹解决。可见,在旅游等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全域旅游是引领此轮转型升级的必然抓手。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导向,将对未来旅游的资源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全域旅游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当前对自然、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和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浪费严重,并造成很多不可逆的破坏。通过引入全域旅游理念,以集约化、可持续为原则,对统筹这些资源要素,实现旅游空间、业态、设施、活动等多层次体系的最优发展,并有利于保障旅游发展综合效益的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全域旅游不仅使区域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的规模上有一个量的迅速提高,而且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质上有一个显著飞跃。

(三)全域旅游是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

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时期新政策的导向下,探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并给出量化工作目标,即“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2015年要推进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3年实现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国家旅游局认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更能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工作的重点仍然局限在景区(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宏观效果都会受限。要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作用”。随后,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抓全域旅游,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精品景区。积极适应旅游取向个性化的新特征,为的是拉长全域旅游发展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建立健全由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集散中心体系。促进一批新业态产品脱颖而出,实现旅游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等复合型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

(四)全域旅游是对旅游经济绩效的综合提升

地方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绩效不是以“一个景区论英雄”,而是着眼于“拉动整个区域现代服务业算大账”。通过不设门槛或低门槛,不收费促消费,先旺人气、再旺财气等一系列措施发展休闲旅游,全面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以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黄金周”,游客规模过度集聚给很多顶级景区造成严重的管理负担和保护困局,游客人均消费增长不高。同时,人看人、人挤人、旅游服务品质下降,也给旅游安全生产带来较大压力,负面影响较大。如果不把景城融合起来发展,难以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全域旅游通过“以面育点”“面线点结合”,构建全域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深挖游客消费潜力,可以真正提升旅游经济的综合绩效。旅游经济的绩效应该是多方面的,在包括拉动就业、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直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改善提升城乡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那种单纯以“两个数字”(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绩效的简单化指标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旅游业资源消耗低、环境友好、生态共享;旅游业消费潜力大、消费层次多、持续力强;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层次多样、类型丰富、方式灵活;旅游业还兼具消费、投资、出口功能;旅游业增强国民幸福感、提升健康水平、增进社会和谐;旅游业促进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实现;旅游业带动开放、增进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优化区域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这些往往都可以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展现出来。

五、全域旅游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全域旅游既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旅游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幸福导向工程。发展全域旅游是有条件、有前提、有重点的,切忌一哄而上。因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全域旅游规划的核心是特色旅游功能区

通过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打破都市或单一景区旅游一枝独秀的接待格局。目前国内旅游规划行业还处于一个以观光为主、休闲为辅的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主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一般旅游活动集中在已开发成熟、接待成熟的城市或景区,所以,目前几乎所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都集中在城市或成熟景区内进行,比如北京、杭州、大连等,而远离城市的郊区,即使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也依然不能进入旅游者的主要视线。因此,全域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的提出,最根本的就是打破这种都市或单一景区旅游一枝独秀的接待格局,在不同的区域内打造各自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业态。发展全域旅游,要以旅游功能区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进而达到全区域统筹规划引导、有效协调和可持续有序发展的目的。

(二)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对资源的重新深度整合

发展全域旅游就是对旅游功能和产业分布进行重新“洗牌”。目前,传统的旅游资源观已经不尽适合现代旅游业规划的需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旅游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市场区位资源、交通资源、城市载体资源以及地方特色产业资源等,也都应该是旅游规划开发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基础。因此,以泛资源观、全域景区化观来重新审视和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往往能够得到对全域旅游产业策划开发的新成果。

(三)全域旅游开发的起点要适度超前

第一,跳出区域看区域,要有宽阔的视野。要从超越区域的角度审视全域旅游城市的功能定位,跳出本地看本地旅游承载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内部竞争,一致对外,为全域旅游找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第二,要跳出旅游看旅游,破除传统行业的局限性。要跳出旅游规划行业看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落地。由于旅游业的开发周期长、环境建设要求高、基础设施投入大,从经济建设角度上看,旅游行业的容量和增量是有限的,要实现地方产业的迅速健康崛起,必须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建设。第三,强调特色组团式的差异化开发,切忌同质化。全域旅游既不是旅游产品的“遍地开花”,也不是旅游功能的重复建设,一定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产业特色,立足打造区域标志性旅游项目,并通过差异化、独特性的品牌产品的建设,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的组团。

(四)全域旅游要坚持全域“一盘棋”发展

第一,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抓全域旅游发展。发展全域旅游需要强有力地整合旅游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围绕旅游业进行配套融合发展;同时,把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也需要从上到下形成共识和产业发展的合力。这就要求,全区域上至地方党委书记、政府主要领导,下至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乃至普通百姓,都要非常重视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为己任,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一切以旅游为中心,所有产业都要给旅游发展让道、提供支持,使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全域旅游发展。第二,政府主导全域旅游规划实施。全域旅游必须要把所辖区域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甚至世界的范围来谋划,统一设计、统一美化、统一亮化,与省内外黄金旅游线路上的其他旅游板块实施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坚持走城市精品旅游、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推动文旅结合、医旅结合、科旅结合、商旅结合、农旅结合,着力建设以生态旅游为本底,以产业旅游为特征,以城市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都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第三,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计划,全力引进和培育旅游支撑型项目,建立全域旅游发展的项目库,助推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狠抓环境提升,把旅游环境的打造作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的都市型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第四,不断发现和挖掘旅游资源,组合新的旅游产品。要建立泛旅游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体系。跳出传统的旅游资源观,用泛资源观来重新审视、整合、拓展示范区旅游吸引物的范围,重视传统旅游业之外的农业、工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要素资源,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吸引要素,如传统文化氛围、休闲环境、空气质量等,重视交通资源、市场区位资源、城市载体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打造全要素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在旅游功能示范区建设中,要把村庄环境整治、森林生态优化、河湖生态修复、古树名木保护、区域绿道建设与旅游环境营造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体验与旅游业态创新相结合。

在坚持全域旅游“一盘棋”规划建设中,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扭转对山系、水系等地理单元进行的封闭式、碎片化景区开发,逐步实现公共旅游资源的整合化、开放式管理,集中供给公共旅游休闲产品,以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扩大有效旅游容量和增进国民旅游休闲福利。第二,落实旅游产业差别化用地。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发展用地作为专项类目,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利用低丘缓坡、滨水地带、矿产采空区、滩涂用地等,鼓励对其他产业门类的发展用地进行旅游增值复合利用,充分盘活土地资源。第三,强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通过“旅游+”产业融合探索,引导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门类联动,实现对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共享利用,推动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业态、产品与服务创新。第四,实现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均质化。为全域旅游景区和城乡社区配置均质化的旅游公共设施、服务乃至景观体系,在保障游客享受品质如一的旅游接待服务的同时,兼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宜居环境,特别是提升农村旅游社区的发展能力。第五,统筹规划和管理以保障实效。全域旅游是对给定行政区划内旅游发展时空体系的统筹安排,必须构建层次清晰、承接有序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应以全域旅游为契机,进行旅游主导下的“多规合一”与“部门协作”的有益探索。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泛旅游产业的差异开发和集聚落地。在全域旅游的开发中,要达到能和都市旅游并举、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必然要求是以特色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催化,促进本地旅游规划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市场化开发,促进地方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建设。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全域”两个字必须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的那样: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而是强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四,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进行示范引导。理论上讲,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推进发展,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资料来源: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中国旅游报》2016年2月7日,第一版)

六、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的路径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核心理念,积极谋划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全面规划,提速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在实践全域旅游发展道路上探索奋进。

(一)抓规划,以重点项目提速全域旅游发展

要确立“城市即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把全城全域旅游化规划理念和手段融入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并以旅游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为抓手。一个城市应从理念、功能、技术、环境及领导层面侧重和加强构建全城全域旅游化体系格局,打造全域旅游景区。重点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完善提升相关规划。以旅游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大力度推进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签约、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业集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廊道绿化和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旅游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发展全域旅游就是力求打破景区与景区外的二元对立结构,为游客营造处处皆美景的体验。这一理念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旅游业从单纯门票经济向实现综合性收入的转变。

(二)抓环境,以全域公园化推进全域旅游化

全域旅游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改善全域旅游大环境,实现全域旅游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一个使旅游公共服务重新组合、自由组合的体系,以重点景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增城的做法是:实施全区域公园化,包括一镇(街)一主题公园,一行政村一生态公园,结合全区“万家旅舍”建设有条件的配套设施,实施“千园计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生态旅游乡村建设;结合公路交通建设,推进生态旅游公路建设;结合增城绿道建设和景区点的建设,配套旅游设施等,进而推进全区域旅游化。

(三)抓整合,以“六化”城乡联动打造旅游吸引物

全域旅游需要打破城市或传统景区一枝独秀的旧格局,需要城乡联动全域打造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业态,多部门联动推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向农村配备,引导资源要素由城市走向农村。增城的做法是强有力地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六化”,即社会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无限化、旅游产品创意化、旅游产品形象化、旅游形象市场化、旅游市场信息化。旅游业是最具附加值的产业,通过全域大旅游乘数效应和关联带动作用,打破产业界限,融合第一、二、三产业,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建设,凸显“全产业链融合拓展”效应。

(四)抓配套,以主体功能分区构建完整推进体系

对于一个行政区域而言,全域景区化不仅会让游客拥有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会让当地居民享受更多的休闲生活。增城全区域旅游化,提出的口号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全方位带动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崛起。全域旅游在打造全域景区时要注意突出区域特色文化主题,构建一套完整的推进体系,必须和整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发展定位、都市特色等环环相扣。全域旅游,意味着这个城市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更高的生活品质和更鲜明的城市特色。

在抓配套功能区建设时,应重视以下几点:

1.设置旅游功能区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以景区为中心,到以城市为中心,再到目的地城市全域旅游综合发展的转型升级历程。全域旅游以旅游业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应实现旅游产业的高度集聚,进而实现产业集群,同时还应对资源载体实现可持续性开发保护。按照区域科学发展的要求,对全区域经济功能进行分区,例如,增城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增城北部生态优势区域设置生态旅游功能区,以旅游业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像发展工业一样对产业要素进行集中,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如编制印发《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5%。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拉长全域旅游产业链。

2.统揽引领+统筹谋划

旅游业不仅可以直接带动交通业、餐饮业、商贸业、文化产业等的发展,还可以间接推动城乡建设、加工制造、生态保护、文化教育等工作,在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中逐渐具备一定的引领作用。要坚持将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用发展旅游的理念谋划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谋划扶贫工作,谋划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的传承创新,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引领各产业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步布局旅游产业发展。

3.坚持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业是大产业、大环境、大民生。发展旅游产业必须用大产业、大环境、大民生的理念来谋划。

在发展大产业方面,要以旅游为中心,整合休闲、农业、商业、文化、运动、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围绕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统揽谋划文化传承创新和文物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形成全新的旅游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作用和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突出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效能转变,由以景点建设为主向全产业链打造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切实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擎产业来培育。

在优化大环境方面,要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交通枢纽建设、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文化文明建设等工作,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把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按照“城乡即景、景即城乡”的旅游发展新要求,实施城乡景区化战略,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发展全域旅游,用旅游的吸引力、亲和力、辐射力来充实和提升城市硬实力。要加强旅游服务意识和观念,营造规范健康的旅游市场秩序,建立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构建诚信旅游服务及监管体系,以机制改革激活旅游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业态,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树立世界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

在惠及大民生方面,要把握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就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来谋划推进。要以旅游的理念统揽谋划扶贫工作,通过旅游发展所需要的软硬环境建设,为广大城乡居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把乡村旅游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动具备条件的村庄脱贫致富;通过大力发展城郊旅游、休闲旅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分类打造旅游品牌

要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全域旅游的专项规划》《全域旅游核心景区的开发规划》的要求,通过编制《全域旅游发展的年度计划》并实施,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国内优质旅游品牌、区域知名休闲旅游品牌,打造全区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5.发展新型旅游业态

为拉长全域旅游发展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商贸旅游、工业旅游、户外拓展运动等新型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休闲旅游的产品;积极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与扶贫有机结合,贯彻旅游精准扶贫、旅游富民的理念,打造新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群,要依托龙头项目作用,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积极推进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大型旅游项目和旅游园区,加快建设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适合不同消费人群需要的休闲度假产品,建设适合多元化消费的休闲度假体系;打造时尚娱乐休闲旅游精品项目,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要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生态旅游的开发,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探索发展研学旅游,开发利用特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学教育、科普教育资源,寓教于游,以适应中小学生的旅游求知需求。着力发展养生旅游、养老旅游,积极开发运动健身、温泉养生、森林度假、户外运动、红色旅游、乡村亲子教育、亲子旅游、家庭旅游等多种适应形势发展的旅游新业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