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的勇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8:12:02

点击下载

作者:(日)田口佳史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示弱的勇气

示弱的勇气试读:

前言

当你渴望改变人生时,就去问《老子》吧!

直指社会运作法则的本质,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的生存指南《老子》是流传两千五百年的经典。

能够历经如此长久的岁月仍广为流传,就证明它具备了相当的存在理由及魅力。事实上,《老子》被认为是“期望寻求改变时的最高指导原则”。

像是“希望转换一下心境”“希望人生能焕然一新”,或是“希望让社会呈现崭新气象”……人们时常萌生想要转换、革新某些事物,让生活或人生更加美好的念头,期望让社会或国家有新的转变,历史能有新的进展。

但实际上,“改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光是改变每天的生活习惯,就是件困难的事。回想过去的自身经验,你应该更能体会这个道理。

即使想要每天早点起床念书,改变上下班路线以转换心情,只要稍微忙碌一点,或是发生什么令人烦心的事,就会立刻感受到挫折而气馁。

抑或者,原本希望往好的方向寻求改变,却造成自己及周遭的混乱;或是虽然想革新某件事物让它变得更好,却弄巧成拙比过去的状况更糟。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说不胜枚举。

这样的时刻,正是历经时代千锤百炼的资深顾问《老子》登场的最佳时机。

作为最实用的人生指南,《老子》给你的建议,重点如下。

当你想致力于某件事时,老子首先会确认你当下的心理状态——“等一等!”“就你的实力而言,你所设定的目标或收获,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会不会太贪心了点?”“而且,你想这么做的动机,是希望向同辈夸耀,还是存心在他人面前耍帅?是否出于这类不良的动机呢?”

接着,当你正在做某件事时,老子会提醒你——“不是任何事都只要埋头苦干就会成功,努力过头反而会坏事哟!”

即使与一般大众的意见相反,他也会依据真理,据实提出忠告。

而当你完成某件事时,他则会严厉地提醒你——“别总是留恋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这样简直乏味透顶,跟‘再三回冲得淡而无味的茶’一样。尽早迎向下一个挑战,好好享受你的人生吧!”

儒家和道家虽同属中国传统思想,两者的思想却南辕北辙。

例如,儒家的名作《论语》,对于想要维持现状,希望保持长期稳定状态的人而言,是最有助益的指南。

因为《论语》是从社会内部的角度观察社会,所以,它指导的是人们想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时须加以注意的要点。

相反的,《老子》则是站在社会外围观察社会,其中陈述的是由宇宙鸟瞰地球的观点。由于它极度客观且全面地观察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以《老子》往往能够切中事物的本质。

因此,当我们意图寻求改变或转换时,《老子》能够从客观且全面的角度,给予我们最中肯的建议。

一般认为,现代社会正面临“大转换期”。我们必须面对和明治维新时期同等程度的剧烈转换及变化。

留心回想,我们的周遭不是已发生许多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吗?“不知为什么,以往没问题的方法,近来却行不通了。”“以往水乳交融的关系,曾几何时竟然恶化了。”“从前不曾有过的全新竞争对手,接二连三地出现。”“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商业模式,整个业界和以前截然不同。”

诸如此类,以上这些都可说是“大转换期”特有的、最明显的现象。

因此,现代人更迫切需要的,正是“寻求改变时的指南”——《老子》。当你渴望改变人生时,就去问“老子”吧!

老子在他的著作中,详细解说了创造宇宙根源、世间万物(也包括我和你在内)的“道”。“道”的中文读音是“TAO”,因此,道家思想在英文中被称为“Taoism”。

老子之所以讲述“道”,原因在于“道”创造了宇宙万事万物,是这个世界运转能量的根源。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都离不开“道”。

因此,作为一切根源的“道”所阐述的生存方式及实践方法,才是最合理的。换句话说,“道”教导的是世上的真理,依照“道”去生活,去实践,本就是最佳的生存原则。

这就是老子的基本思想。“把‘道’的样子,作为自己应有的样子”,就是《老子》讲述内容的根本。

我在二十五岁那年,于泰国曼谷市郊的农田,被两头巨大的水牛牛角刺穿身体,身受重伤性命垂危。在当时孤单的住院生活中,一位住在泰国的日本人给了我一本书。

那就是我和《老子》的初次邂逅。

后来的四十七年间,《老子》从未离开过我身边,可以说是我片刻不离手的一本书。

而且,老子所讲述的“道”,正有如故乡的母亲那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时时伴我左右。“与道同行”的经验越深,我越觉得不该一人独享如此深远而实用的智慧,因而决定出版本书。

期盼借由本书,能够让更多人理解、实践老子所说的“道”,每个人都能借此实现“愉快的人生”,这将是我无上的喜悦。田口佳史一道可道,非常道真正坚强的人,总是“用心体验生活中的每一刻”01. 有实力的强者,是抛开“说理”,重视“体验”的人

道可道,非常道。(《体道第一》)

任何事不要光用言语去理解。重要的是亲眼去看,亲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品尝,用手实际触摸,体会实际的感受。真正的强者,指的是能亲身去感受、体会“道”的人。不是以言语去理解,而是透过经验去体会,这才是最重要的。唯有这样才能够培养真正的“实力”。

老子说:“‘道’是不能言说的,能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道’,已非那个真实、永恒之‘道’。”真正重要的道理,无法光靠言语去理解

这是老子《道德经》开头的第一句话。老子一开始就反对以言语去说明“道”。他是这么说的——“任何事不要企图光用言语去理解。最重要的是亲眼去看,亲耳去听,用你的鼻子去闻,用你的舌头品尝,用你的手实际触摸,体会实际的感受。”

比方说,对于一个连保特瓶装茶都没看过,完全不知茶为何物的人,你要如何用言语去说明,让他理解那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这应该不可能吧?没有实际去观察实物,抚摸触感,打开瓶盖,闻一闻气味,尝尝味道,亲自体验,根本无法理解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

有关“道”实际的“本质”,《赞玄第十四》是这么说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眼睛看不到的,叫作“夷”;耳朵听不到的,叫作“希”;手抓不到的,叫作“微”。“夷、希、微”三者不能探究“道”的玄奥,故混称“道”为“一”也。)

这段话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不能只因为“道”看不到、听不见也抓不住,就想以头脑去理解,必须亲自去体会。

这么一说明,你是否发现:我们必须重视的人心或爱情,具体来说是何物呢?其实也和“道”一样,是看不到、听不见也抓不住的东西。

现今的风潮倾向讲逻辑,任何事都满口歪理的人往往被视作聪明人,老子却斩钉截铁地表示“这是错的”。他认为“这样的理解方式,反而会远离正确的理解,重要的是去实际感受、体会”。

真正的强者,指的是能亲身感受、体会“道”的人。不是光凭言语“理解”,透过经验“体会”才是最重要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你的“实力”。02.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用心体验生活,就能愉快走到终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象元第二十五》)

一切众生万物皆从“道”而生,并回归于“道”。向养育天下的母亲——“道”学习生存方法的模板是自然合理的。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形成之前早已存在。它既没声音,也没有形体,超然于万物之上却永久不变,无时无刻不在运行而永不停止。它对万物有孕育之功,可比为万物之母。”快乐、痛苦、悲伤都是人生的风景,凡事都试着去体验

我们平时并不会去在意“何谓万物的根源”。但是,根源确实“存在”。否则,什么都无法产生,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万物的存在。

老庄思想把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确实能感觉其存在的万物根源”,命名为“道”,并且进一步阐释: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之为“道”吧!勉强形容它的形状,可说是广大无边。广大无边就运行不息,运行不息就无远不到,无远不到就回归本原,又返回到寂寥虚无。)

这句话也意味着老子的“生死观”。在《贵生第五十》当中,老子说“出生入死”,即指人类出生于“道”,然后远离“道”而走在人生道路上,最后又折返,回归于“道”,也就是死亡。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就像是经历一场名为“人生”的旅程。不论快乐、痛苦、悲伤、惊奇等,要去体验任何事,接受所有发生的事。如能抱着这样的想法,对于未来也会更加兴奋期待,涌起一股积极活下去的欲望。然后当愉快的旅程走到终点,就像回到故乡的家一般。任何一个人都不免一死,在结束人生后回归同一个故乡——“道”。

这么一想的话,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否也降低了呢?

我还记得当我面临生死攸关之际,读了老子这段话,心情顿时感到轻松不少。我们只要以享受旅程般的心情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够了。把那些让内心烦躁的事情,全都当作多余的包袱丢个一干二净吧!顺应道的生活方式,你将取得人生的平衡

我们常使用“因果报应”这个词。老子在《任成第三十四》也曾说明过因果报应。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大道广漠无边,不分左右,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靠它生长,它却默无一言;它成就万物,却不居功;养育万物,却不主宰它们。)“道”即使不言说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依然是伟大且永恒的存在。

将这段话做更进一步的诠释,老子提醒我们必须铭记一件事——相信“道”的生存方式。一旦怀疑“道”的存在或功能,就无法获得好的果报。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即使你这么说,既然‘道’肉眼看不到,我又怎么相信它是否真的存在?”

对于这么想的人,我想反问:“当你搭乘飞往纽约的飞机,在整段航程中,你会一直担心‘我不敢信任驾驶……’或‘等一下会不会坠机?’吗?”

应该没有人会回答“会”吧。既然连飞机这么危险的交通工具你都能放心搭乘,为什么无法信任宇宙的根源“道”呢?

事实上,我自三十五岁以后,四十年来都和“道”并肩同行,切身体会到再也没有比“道”更值得信任的事物。每当遇到困难,就像打电话给故乡的母亲诉苦那般,我也会与“道”交谈,并再三从它那边获得帮助。

各位是否也时常有“事情碰巧很顺利”,或是“碰巧有很棒的邂逅”这样的体验呢?这些“碰巧的幸运”,全都是“道”在全力以赴而浑然忘我的人身上引起的“必然”。换句话说,“道”有弥补不足,去除多余,取得人生平衡的作用。因此我才要再三强调,请大家相信“道”活下去吧!03. 只论输赢,是欲望的奴隶;致力于“创造”,才是人生的主人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成象第六》)“道”的最大使命是不断地孕育众生万物。人类也应该向“道”学习,无论是工作或每天活动,都必须以“创造”为核心。一旦能创造出好的东西,利益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老子说:“虚谷的神生生不已,其创生之力神奇莫测。其生化之门,是天地始生万物的根本。它虽幽微,创生能力却绵绵不绝,它虽没有形体,却确实存在。它的创生作用,真是无穷无尽,稳定一贯,永恒持久。”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创造,利益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老子》全篇中对于生育子女的女性,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谷神”指的是山谷间幽深的泉水,源源不绝让水涌出的神,也就是所谓的“道”。在这里,“道”意味着女性创造出众生万物的性器。

假设这个天地之母“道”,其最大使命是永无止息地孕育众生万物,那么,我们人类一定要以此为模板而学习。换句话说,无论是工作或每天活动,都必须以“创造”为核心。

现代人一味地追求业绩,令人联想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只顾着竞争所引起的悲剧。越想在竞争中求胜,欲望就越深。

但是,追求业绩往往让我们忘了更重要的事。

各位试着想想,业绩的根本应该是什么?

以出版社来说,出版书籍时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做出“读者想看,乐意购买”的书籍,对吧?这无疑就是创造活动,这一点不论任何行业都是相同的。

建构日本近代经济基础的涩泽荣一曾经说过:“不讲道德的经济不是经济;不讲经济的道德不是道德。”

他所说的“道德”,也就是透过秩序的形成与创造性的活动,产生新的价值,这个词汇衍生自《老子》的正式书名《老子道德经》,是犹如“道”一般的思考。

总之,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是创造。我们不应先着眼于利益,而是先致力于“创造出好的东西”。利益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忘了这一点:在创造的使命前,没有私利私欲进入的余地。04. 贪欲是诸多烦恼的源头,白开水般的平凡,才是最难得的幸福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仁德第三十五》)

相信“道”的人知道“最平凡的事,就是最值得感谢的事”。他们知道,随着欲望起伏,一个人的身心将严重失衡,所以不会随着竞争社会起舞。不与人发生任何纠纷,一切都能平安顺遂。

老子说:“把握生生不已的大道,可与天下万物共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贪欲的阻碍,便能和天下万物安处于平静康泰的和谐之境。”随时保持内心的清静,就能不被外在事物影响“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最平凡的事,就是最值得感谢的事。

平时,我们不觉得“最平凡的事”有什么值得感谢。不过,一旦遭遇巨大的灾难、吃了不少苦头、挨饿、疾病缠身时,你又会如何呢?此时,想必任何人都会觉得“平凡就是福”吧。

那么,何谓平凡呢?

以老庄思想来说,指的是起起伏伏的人生并不好,没有任何变化,每天平淡过日子才是最好的。

不过,老子并非要你远离尘嚣,到深山隐居。这正是老庄思想中最容易遭到误解的地方。这样的解释不仅偏离了本质,有时甚至会成为过度激烈的危险人生观。为了解开这部分的误会,我总是会用以下这句话来说明。

那就是“市中山居”。

居住在喧嚣的都市,在竞争社会的波澜起伏中生存,却能保持犹如在深山隐居般清闲安适的心情,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如水般淡淡地委身于尘世中,让“老庄思想的生存方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即使发生严重的问题,只要把心“瞬间移动”到深山的草庵里,将心扩展至浩瀚无垠的宇宙,问题对你而言就不再是问题,内心也不会因此产生动摇。你将开始体会到“平凡就是福”的道理。

年轻时虽然觉得很难,只要加以训练,随着年龄增长,让自己享有“市中山居”的时光逐渐增加即可。

别担心,相信“道”生存下去,最后你终将抵达那样的境界。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真正坚强的人,懂得“丢掉妨碍心灵自由的包袱”05. 抛开浮华、偏见、虚荣等“人生的包袱”吧!无欲无求,才能拥有最纯粹的生存能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玄符第五十五》)

婴儿有一颗纯粹无垢的心,他们充满了生存的能量。但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私利私欲等“俗世的阻碍”,束缚住自己。偶尔丢掉这些“包袱”,重回婴儿的状态,思考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说:“内含德行最深厚的人,可以和天真无邪的婴儿相比。”多多体验感动的瞬间,将唤醒你纯粹的生命力

有关婴儿的厉害之处,老子是这么说的:

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由于婴儿无欲无求,毒虫不来螫他,猛兽、鸷鸟不伤害他;他的筋骨柔弱,但力量强大到一抓住东西就紧紧不放;虽然他还不懂男欢女爱,却充满精力,天生自然地勃起;他即使终日号哭,声音也不致因而嘶哑。能够充满这样强韧的生存能量,正是因为婴儿纯粹无垢的赤子之心。)

经老子这么一说,你是否也不禁颔首同意:“嗯,原来如此,确实有道理。”

我们带着一颗纯粹无垢的心来到世上,却随着成长,为心灵背上各种“包袱”。因为在意周围的眼光而逞强;或是受到欲望驱使,贪求“越多越好”的财富或名声;或是追求豪奢享受,与人争夺;被“俗世的束缚”绑住,去做并非出于本意的事。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远离原本持有的纯粹无垢之心。

如果说这是“长大成人”的必经过程,或许的确难以避免。然而,若因此而把“包袱”一个个背在身上,实在不是件好事。

打个比方,这就跟身上同时穿了好几件洋装时反而难以行动自如是同样的道理。充满矫饰的人生,是不可能顺利的。

重要的是,察觉自己正背着“虚饰”的“包袱”。然后,偶尔刻意将这些“包袱”丢掉。

那么,怎样做才能丢掉“包袱”呢?

尽可能多去拥有感动的瞬间吧!例如,多去接触绘画、音乐或风景。或是透过戏曲、故事,接触人性中的美好之处。在神明桌或祖先牌位前双手合十祝祷,让内心充满感谢。可能的话,坐禅也是一个好方法,能够让你打起精神,心灵仿佛受到洗涤那般清爽。

像这样多多体验感动的瞬间,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更纯粹。请你偶尔试着返璞归真,重返婴儿时期,取回纯粹无垢的心与自由吧!06. 认清人的魅力来自其人格,比起外在的头衔和名声,更重视内在涵养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体道第一》)

世人倾向根据一个人的头衔或名声来评价他,但是这些往往和对方“是否值得尊敬”无关。不应以一个人的头衔有多气派,或是其名声是否举世闻名来评价他。包括你自己在内,人们不应该依赖头衔或名声,而是该以天生“最真实的原貌”活下去才是。

老子说:“名是一种称谓,能用名词称谓的物体,已非那个物体的真实、永恒之名。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头衔和名声无法表现一个人的人格

名字原本就是为了区别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而暂时命名的名称。换句话说,名字本身并不具备实质的内容。

更别说头衔或名声,根本是有名无实的虚名,并无法表现一个人的人格。

不仅是社会,人们往往会以“因为他是社长所以很了不起”“因为是大学教授所以很优秀”“因为他很有名所以很杰出”等理由来评价一个人。但其实这些虚名和对方是否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完全无关。

以周遭的例子来说,当你拜访某家公司时,你是否认为比起由课长接待,由部长接待更受重视?而由社长接待又比部长接待受尊重?

但是,这样的想法其实大错特错。即使不是管理阶层出面,依据洽谈内容,由最熟知业务内容的人来应对,不是更值得庆幸吗?

或是,换个例子来想,当一个不论资历、头衔或容貌都无可挑剔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否自然而然地会浮现“真想和这样的人结婚”的想法?

然而,如果你并非发自内心觉得那个人的内在有任何魅力,即使真的跟他结婚,两人的婚姻生活想必也很难长久吧?

因此,观察一个人时,重要的是应当抛开那个人的公司名称、毕业于哪一所学校、家世或头衔,甚至姓名,直视那个人“最真实的模样”。

举例来说,当你和人接触时,眼中看的是那个人的什么地方呢?

实际上跟他交谈时觉得愉快吗?他有什么地方令你尊敬呢?他在工作上诚实吗?他很重视他的家庭吗……对方应该有一些能够吸引你的特质。

请你把它找出来。

这么做才能让你了解那个人的本质。

当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同的。光是被头衔、名声所迷惑,却疏忽了内在涵养,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为了避免掉入“虚名的圈套”,观察某个人,或是评价自我时,请将目光放在那个人的内在特质,去感觉对方“最真实的面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07. 知识不是用来累积的,唯有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才华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病第七十一》)

你是否自认为脑袋里装满了大量知识及信息,什么都知道?其实这是非常严重的误会。最糟糕的是根本近乎无知,却故意不懂装懂,这样就只能说是“病入膏肓”了。唯一称得上真正了解的人,明白“道”无法用言语说明,是必须靠自身实践“无为自然”才能体会的真理。

老子说:“能知道自己无所知,此乃最上乘的境界。相反的,不知道自己无所知,却以为自己‘知’,这就是一种毛病。”自以为了解人生的人,其实才是最不懂人生的人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一个偏重知识的时代。而网络社会的演进,大量信息迅速传播,更使得这个倾向雪上加霜,人们光说不练的倾向似乎更加严重。老子似乎早已预见了这样的问题,说道:“是否具备知识,是否知道某件事,这些根本没有价值。正因为‘知识越丰富的人越伟大’这种莫名奇妙的价值观,才会出现不懂装懂的人,这些人都病了。”

老子说这是一种“病”,可说是极为辛辣的批评。

如果把这个论点和儒家的想法相比,你会发现很有意思。《论语》中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讲白了就是“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应当截然分明。”

但是,老子对于孔子所说的“知道”,却表示“那只是自以为懂,其实什么也不懂”。或许多数人都会认为“比起老子,孔子说的比较浅显易懂。话说回来,拥有大量知识究竟犯了什么错?”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疑问呢?让老子来说的话,他或许还会表示“‘浅显易懂’这句话本身,就是判断错误”。

老子认为要求知识浅显易懂与否并不重要,因为“人生在世若是连最重要的真理都不知道,拥有再多的知识也没用”。

根据老庄思想,知识只不过是让自己看起来显得很聪明的装饰品。

希望各位把这个观点当作“逆耳忠言”,重新检视生存的真理。08. 与其时时在意自己缺乏的特质,不如直视原本拥有的天赋和个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养身第二》)

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他人是相同的。上天赋予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天赋与个性。与他人比较根本没有意义。因此,我们不应与人比较而感到沮丧挫折,或是得意扬扬。直接观察自己的天赋是什么,个性是什么,然后加以灵活运用吧!

老子说:“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好的,如此,好恶之心便产生了。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是大家赞美的善德,如此,伪善之行便因之而起了。”以相对评价来论断哪个有价值,根本毫无意义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一个比较的社会,因此总是和他人相比来衡量自己的优劣,与其他事物相比以衡量事物的价值,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但这其实是错的。老子接下来又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底下的事物观念,“有”和“无”是相对而产生,“难”和“易”是相对而形成,“长”和“短”是相对而显出,“高”和“下”是相对而显现,“音”和“声”是相对而应和,“前”和“后”是相对而成序。)

以相对评价来论断人或事物哪个比较有价值,根本没有意义。

例如,当你说“薪水太低”时,一和薪资更低的人相比,你就成了薪资高的一方。

相对评价的结果,岂不是令思考变得不自由?岂不是看不见事物的本质,使见解变得贫乏?我们不能不注意这一点。

重要的是以绝对的个性来观察事物。

以人生来说,必须看清自己本身的天赋及个性是什么,然后加以运用。这样比追求自己并未拥有的特质,更容易将事物往有利的方向推动,活得更为自在。找到自己的天赋、个性,就能发展愉快的人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和他人是相同的。“道”确实赋予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天赋、个性,然后才让他们诞生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自己具备了什么样的天性。

话虽如此,完全耗费在比较社会中的人,往往很难了解自己的天赋及个性。

这时候不妨问问兄弟姊妹、朋友或恋人等亲近的人,你做什么事情做得最好?你做什么事情时看起来最神采奕奕?因为这些通常都吻合你的天性。

我是在将近五十岁之际,才终于确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推动组织”的人。我觉得那应该是我的天性。因为我成立了公司,雇用了许多员工,生意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是,其实那是相当逞强才能得到的结果。为了让公司看起来气派,我租用了昂贵的办公室;为了雇用杰出的人才,我砸下庞大资金挖墙脚,支付高额的薪水……

总之我什么事都想做得风风光光,即使营业额再高,手头却相当拮据。不知不觉中,我开始纳闷自己为了什么而工作,渐渐感到人生充满痛苦。后来,大约是在四十八岁吧,我开始思考这样的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因此,我问母亲究竟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结果,母亲告诉我:“嗯,你和一般小孩不太一样,以前不太好动,可能和你体弱多病有关。我记得你时常蹲在院子里,一直盯着院子里的小草,或是出神地看着天空。”

母亲这番话令我想通了。我之所以能在书桌前将中国古典经籍读得津津有味,正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天性。而且,我其实并不具备运筹帷幄的经营能力,我更擅长的是提供经营者建议。

于是在五十岁那年,我暂时结束了公司的经营,大幅缩小规模后再重新出发。这一回,我把从中国古典经籍中学到的心得与经营者分享,以提供建议的方式来经营我的公司。

我愉快的人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直视自己的天赋、个性,就能让人生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迈向愉悦人生。09. 不执着于社会认定的“成功”,以“兴趣”作为生存的武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养身第二》)

一味追求世间认定的成功,随着成败一喜一忧,久而久之,挑战新事物的能量将枯竭殆尽,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不要受世间的价值观束缚,也不要执着世间所谓的成功,请你追求喜爱的事物,这么一来,积极挑战的能量就不会枯竭,能够愉快地活着。

老子说:“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以‘不言’推行教化。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默不作声;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反而得到万物的尊敬爱戴,所以他的功德才能不朽。”减除杂念与欲望,专心追求“喜爱的事物”

这段话接续了前一节的文章,说明“无为不言”的教诲。

所谓“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无作为,其反义词是“人为”。“人”“为”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不就变成“伪”了吗?以人为的方式行事,人生总有一天会变成“山寨品”。

这里的“无为不言”,就是“道”。“道”能够诞生万物,毫不计较功名利害,也不居高临下地睥睨一切,认为自己最伟大,只是淡淡地生育万物。

把这件事和我们的人生对照思考,就是要我们别执着俗世所说的“成功”吧。

一味追求这样的成功,顺利时自大地认为“我比谁都厉害”,紧抱着这样的成功不放,反而不会再有进步,造成迎向新挑战的能量枯竭殆尽,最后总有一天开始质疑:“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不应执着于社会认定的“成功”,而是应该去做自己的价值观想做的事。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喜爱的事物”。

如果是喜欢的事,做的时候开心,自然不会出现能量耗尽的状况。因为挑战课题将接二连三地出现,所以也不会感到厌倦。最后的结果,不就能够丝毫不以为苦,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吗?

老子说的“即使功成名就,因为不会一直死守成功的宝座,所以也不会发生从宝座摔落的状况”,指的就是这么一回事。追求自己喜爱事物的人,不仅能够成就世人眼中成功的大事,而且能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持续累积成功。

在《忘知第四十八》中,老子从“舍弃多余的事物而达到无为之境”的观点,提出了以下看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在求知,知识是累积的,所以每日都有增益。为道的功夫,是日日减除人欲。减除后再减除,以至于达到自然无为的境地,自然无为便能无所不为。)

遵从“道”的生活方式,是否要学习一些小聪明小智慧,是否该在意周遭眼光让自己看起来显得很出色,或是成为人生赢家等欲望,都将变得无所谓。而且,你将会达到无为——自然而然地以自己原本的样貌活下去的“开悟”境界。“开悟”换成更浅显易懂的说法则是:

抛开过去那个被“世人眼光”绑手绑脚的自己,告诉自己:“好!我要重新充满朝气地活下去!”

这样的决心将会令你感到心情清爽无比。能对工作“乐在其中”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三宝第六十七》中这段文字也和前一节相同,谈的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善守而不失。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德,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人的先导。)

老子告诉我们,不须想着要背负天下的责任,也不须想着要扛起公司的责任。只须以自己的节奏老老实实地生活,总有一天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做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果。

只要是因为喜欢而去做的工作,无论在竞争中是胜是败,是否能出人头地,你都会埋头拼命去做不是吗?这么一来,即使你不刻意去追求,也能精通某个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有所贡献。

请别说“我只不过是个上班族,每天只是做主管交办的工作,谈不上喜不喜欢”。即使是交办的工作,其中一定也有令你觉得“我喜欢这个”的部分。

例如,主管对你说“你可以下班了”,你却能衷心回答“不,我再做一会儿”,认真投入的工作,就是你喜爱的工作。不妨设法去发现这样的工作吧!

能否喜欢上工作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乐在其中”的能力。累积成功体验,就能对工作乐在其中

有许多烦恼“工作一点乐趣也没有”的人,前来找我咨商时,我一定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你喜欢打麻将对吧?前阵子你好像说过曾经不眠不休地打了三天麻将。无法熬夜工作,却能熬夜通宵打麻将。不过,你一开始就觉得打麻将很好玩吗?”

这时候,对方多半会回答我:“不,刚开始一点都不觉得好玩。”于是我便追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好玩?”这时大家共同的回答几乎都是:“第一次赢的时候。”

从这样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唯有学会赢的能力,才能开始乐在其中。就工作来说,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没关系,工作上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开发你乐在工作的能力。

换句话说,不论工作或兴趣,无法赢就不会觉得有趣。

另外,你必须培养赢的能力。只要是曾经从事某种运动的人一定很清楚,暑期集训及魔鬼教练,可说是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换作是公司,就相当于研修和严格的主管吧?

那么,为了获胜,必要的能力又是什么呢?如果是棒球选手,就是“准确地接球”“正确地投球”“正确地打击”;若是上班族,则是“专注聆听”“专心阅读”“准确表达”“确实书写”“仔细思考”。

如果能做到这些,即使从事的并非自己原本喜爱的工作,也能在工作中得到乐趣。社会上被称作成功人士的人,多数都会这么说:“我原本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这个工作,不过,拼命投入目前的工作之际,不知不觉地就爱上了现在这个工作。因此提高了成效,变得十分愉快。”

因此,在思考究竟喜不喜欢你的工作之前,总之先心无旁骛地努力看看,相信你应该能创造出“因为喜欢工作所以能够投入;因为投入所以做起来很顺利;因为很顺利所以更加愉快”的正向循环。

我从前从事的工作是提升“员工的劳动意愿”,所以具备了丰富的员工意见调查经验。

当时我询问员工:“你喜欢公司的什么地方呢?”大部分的人几乎都默不作声,但是,只要一问:“你对公司哪些地方感到不满?”几乎每个人都滔滔不绝地抱怨公司。是的,因为他们无法乐在工作。

处在这种状况,就无法活出自己的人生。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乐在工作,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论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能够投入喜欢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是最理想的状况。10. “强求”只会结恶果,“顺其自然”与人为善,才能水到渠成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俭武第三十》)

不可光顾着追求成果,“为了取胜不惜把别人踩在脚下”只会自食恶果。若想做出良好的成果,必须像在大自然中细心栽培水果那般,借用自然的力量,多多关怀身边的人,同心协力去做事。

老子说:“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用兵力逞强于天下。因为用兵力服人,很容易引起报复,这样的冤冤相报,永远没有了结的时候。”为了追求成果把他人踩在脚下,终将自食恶果

师之所处,荆棘而已。

老子这段话要说的是战争的毫无意义。“以武力压制敌人的结果,农田成为战场而荒废;没有耕作人口的土地只能杂草丛生,毫无益处,带来的只有恶果。”

老子又继续说: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目的达到了不必骄傲自大,目的达到了也不必自吹自擂,目的达到了更不必自骄自傲。因为他们得到成果是顺乎自然的,即使有时为了卫国卫民要用兵,也是不得已的,因此已经达到目的后就不必再逞强。)

劝诫人们不要得到成果就心生傲慢。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使用了好几次“果”字。把这个“果”字用到工作上,指的就是“成果”。

现代的竞争社会只追求成果,因此很容易在工作上一味蛮干,只求自己好就好,不惜把别人踩在脚下,把竞争对手击倒,令对方体无完肤,因而招来怨恨或他人报复。有时也会因为一味蛮干,而陷入难以收拾的状态。老子认为这是“刻意作为及人为的界限”。为他人打造大显身手的环境,自能创造双赢

那么,同样是“果”字,若解读成“果实”,又会是什情况呢?

不论是苹果还是桃子,果实都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企图“快点长大”而拔苗助长,或是施与过多的水或肥料,会变得怎么样呢?可能在结果之前,树木就枯萎了吧?

话虽如此,也不能因此就完全不作为。

就像照顾果树,平时必须让果树得到阳光及泥土的养分等大自然的润泽,果树才能长大结出丰硕的果实。

持续让果树接受日照,给予充足的水分;若是土壤贫瘠,就要堆肥补充营养。狂风暴雨来袭时,也必须费心避免倾倒。在这样的照料中,与自然同生共存。

面对工作也应抱持相同的态度。不是把一起工作的人驱赶到不见天日的场所,害他们没有一展才能的机会,而是赞美对方“你这一点真是太出色了”,为对方营造能够大显身手的环境。不过,过度纵容只会使对方更加脆弱,所以该严格时就要严格。

以这样的方式照顾后进者,相互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成果,皆大欢喜不是很好吗?千万不能一个人独占功劳。

善加运用“自然力量”,就能让事情顺利运作。11. 不要被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凡事问心无愧为人着想,就能避免纷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俗薄第十八》)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组织,你的生存方式都不应该受此左右。只有思考什么才是让心情舒坦的生存方式,才能过与纠纷无缘的人生。

老子说:“当整个国家社会的人们废弃大道而不行时,贤哲们便提出了仁义等道德观念,来匡正人心。当一国的君主崇尚知识,以聪慧智巧来治国时,人民便忘了朴素的本性,相习伪巧,钩心斗角。当人类至亲的伦常关系发生问题后,贤哲们便制定孝慈的礼制来约束人心。当整个国家已经到了昏乱、危亡的时候,才出来一些忠谏之士,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思考让自己安心的生存方式,自然会涌出体贴他人的心情

这一段文字其实是对儒家思想的强烈抨击。“一再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就代表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已丧失了仁义。好比说尽孝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理所当然地实践,根本不需要刻意强调。”

老子以这样的方式,反过来批评儒家精神。

的确,环顾现代社会,制定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劳动节等节日,以及在地铁上安设爱心座椅……“难道非要这么做,人们才会懂得要对他人体贴吗?”令人忍不住想如此调侃的状况简直多不胜数。

暂且不提这些。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应该学习的道理是——我们不应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束缚,应该思考自己觉得最舒适的生存方式,并采取行动。从这样的思考出发,自然能够涌出体贴他人的心情,不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纠纷。

换句话说,就是避免散播纠纷的种子,因为只要一发生纠纷,就无法心情舒适地生活。与亲友借贷,就是播下纠纷的种子

更何况,纠纷麻烦的地方在于会生出怨恨。《任契第七十九》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旦有过深仇大恨,即使表面上已和解,也会有余怨藏在心底,又怎能称得上是善策?所以圣人待人谦下柔弱,即使手上持有借据,也不向对方苦苦追讨,这样仇怨根本无从产生,哪里还需要调解呢?)

这段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钱纠纷。当有人向你开口要求“可不可以借我钱?”时,你会怎么处理呢?你是否担心不借将招来怨恨,所以就借给对方?然而,要是对方借了却没还,你一定也会不愉快吧?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说:“不,我不能借你。你需要多少?十万圆吗?既然这样,我帮你垫个两万圆吧?这笔钱给你,但仅限这次,下不为例。”

像这样把对方要借金额的五分之一,作为一次了断性的约定。当然,金额多寡可以视情况调整,不过就一般常识来说,我认为五分之一是安全范围。

这么做的话,既不至于招来对方怨恨,也免去了担心对方借钱不还而坐立难安的心情,或要求对方还钱时必须承受的沉重气氛,钱包虽然稍微吃亏了点,但因为表明“下不为例”,还可以避免对方再次开口借钱的困扰。

不过,有些厚脸皮的人,很可能因为食髓知味而三番两次地借钱。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我一定会要求对方写个简单的书面证明,就好比老子说的借据。

当然,我也绝对不向别人借钱,无论如何都必须借钱时,也不是找亲友,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交易机构借贷,这样就不至于产生人际关系的纠纷。

就像人们常说的“钱尽缘亦尽”,和亲近的人之间发生金钱借贷,就是播下纠纷的种子,务必自我戒慎。

虽然这番话好像很斤斤计较,不过重要的不是只有金钱,而是对任何事都应该从“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最安心”的观点采取行动。

只要这个部分不犯错,就不至于做出散播纠纷种子的行为。12. 与其怪罪他人,不如全力以赴做自己该做的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任为第七十三》)

任何事都不可能照着你所预想的方向发展,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与其将这些不顺遂都怪在他人身上,怨天尤人,还不如把精力聚焦在自己应该做的事上,思考怎样才能让事情发展得更好。不论你遭遇多么过分的对待,也不说“绝对不饶他!”进行报复,或给予惩罚。因为这是老天爷的工作,老天爷自有一张不会放过坏人的天网,让做坏事的人遭天谴。

老子说:“天道的网罗虽宽大得看不见,可是天下万物却没有一个能逃得过去。”把善恶的裁判交给老天爷

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永远都照着预期计划运转,不如意的事情反而要多得多。

这种时候,你会不会把这些不顺遂怪罪在他人身上?觉得“要不是因为那个家伙碍事的话!”“都是那小子扯后腿!”“都怪那个混蛋背叛我!”“要是他照着我说的去做就没事了。”

如果只是这么唠叨几句还算好,有人可能因此火冒三丈,觉得“我绝对饶不了他”,采取报复行为,或给予对方惩罚。

不过,实际的问题是,不原谅某个人的心情背后,其实潜在着“把利益给我吧”的私利私欲。当对方优先考量自身的利益,你就百般谴责,就自私自利这一点而言,你和对方不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当然,有些事可能由任何人来评断都会认为错在对方。不过,无论是什么状况,判断是非善恶,给予惩戒的不是人类的工作,而是老天爷的责任。是的,老子是这么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虽然宽广而网目稀疏,却绝不会漏失任何一个坏人。更进一步解读的话,老子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烦恼着谁为非作歹,哪些事是坏事,只是浪费时间,裁判善恶应该交由老天爷,自己只须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应做的工作,全力以赴即可。”

这么一想,就不会再有“无法原谅的人”“无法饶恕的事”,能够虚心地专注于该做的事。13. “忙碌”不值得炫耀,保留适当余裕,身心才能保持良好状态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用第十一》)

不能以眼前的利益来决定有用或无用。即使现在认为无用的事物,只要未来是必要的,或许现在看起来似乎派不上用场,却能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发挥重要的作用。请好好地思考“无用之用”。别忘了为自己的日程表留下一些空白,保持足够的余裕,能让你维持身心平衡,对重要的工作更能全力以赴。

老子说:“‘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凭‘无’发挥它的作用。”“眼下的无用”或许是未来有效的投资

日本曾有一个时期,不论政府或企业都拼命节约开销。为了重整财政或提高企业成效,极力追求效率化。这么做当然是必要的。

不过,如果只就短期观点判断“那个没用”“这个浪费”,全部砍个一干二净,这样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就中长期的观点来看,“眼下的无用”或许对于未来是有效的投资。另外,有些乍看之下好像只会“烧钱”的部门或事业,虽然并未和营业额直接相关,实际上却负有支撑组织全体的作用。我们有必要仔细加以考量“是否真的没用”“对于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是否真的毫无贡献?”进行审慎的评估。

老子的“无用之用”,有三个很有趣的比喻。

第一个是车轮的花毂和辐条。花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中间空虚,辐条由花毂呈放射状延伸而出。乍看之下似乎没用的花毂,却不可能取下它,因为有花毂,车轮才能转动。

第二个比喻是黏土制成的碗。捏黏土时中央必须留出凹陷,如果认为“中央留一个洞好浪费”而把它填实,结果会怎么样?就无法当作碗来使用了。

第三个比喻是居室的空间。如果认为人进入的空间没用而填实,人就无法进入居室,老子透过这些例子,说明“无”对于“有”的支撑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认为记事本上的日程表空白太多表示浪费时间,而把日程表填满的人,也可以说是不明白“无用之用”的典型案例。一味地忙个不停岂不是将导致身心失衡?不留点空白的时间,保有余裕,就无法好好地完成工作,身心也得不到休息,不是吗?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记事本,绝对不值得自豪。14. 不执着于生,不畏惧死,这样的人往往最长寿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贵生第五十》)

太过执着于生,反而难以长命百岁。不要执着于寿命长短,顺其自然即可。不执着于生死寿命的人,因为不会感受到生死的压力,对身体健康反而有益,能活得较长久。

老子说:“人出生后,能够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己踏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求生反而速死?这是因为他们把形体的生命看得太重的缘故。”过度担忧“生死”,只会缩短寿命

这是一段令人诧异的话。“十个人当中有三个人原本就是长寿的人,有三个人原本就是短命的人,有三个人则是一心想要长命百岁,一再重复去做逞强的事,反而导致寿命缩短的人。我对于人的寿命,做了这样的分类。”

回顾过去的生活,你属于哪个类型呢?

比方说,你是否想着“希望长命百岁,希望享受丰裕的老年生活,所以一定要趁现在好好多赚点钱”,因而逞强地工作呢?

抑或者,过度在意健康,反而给身体带来许多负担呢?

现代人当中,尤其有许多人“人之生,动之死地”,这也可以说是“拔苗助长”的一个例子。

那么,十个人当中最后剩下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那是不执着于生,对死也不感到畏惧,顺其自然平淡度日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跨越生死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最长寿。

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人不会让生死操控人生,因此不会感受到生死的压力,对于身体健康而言是最好的一件事。

就像良宽一样,悠闲自在地看待“当死则死”,是最恰当的生存方式。

即使死亡,也只是回到故乡的母亲身边,无须把生死放在心上。三柔弱胜刚强真正坚强的人,拥有“以柔克刚的弹性思维”15. 养成接纳所有价值观的柔软思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保持平常心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戒强第七十六》)

包括人类在内,众生万物都是天生柔弱,但越接近死亡则越坚强。换句话说,柔软的事物被归类为生,坚强的事物被归类为死。但世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一味推崇“坚强实在了不起”的价值观。其实,真正的坚强往往内含在柔弱当中。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掉后却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死掉后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说坚强是死亡之路,柔弱是生命之路。”丢掉“非这么做不可”的执念“希望能够更坚强!”大概谁都曾经这么祈愿过。

然而,一味地追求变强,不可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柔软的思维。因为,“柔弱”才是通向“道”最无为自然的方法。

这段文章后面,老子继续说明“强大的军队容易仰赖武力,因而常与危险相伴,对树木来说,越粗大就越容易被强风吹折”。

换句话说,真正的强韧,对军队来说是能巧妙避开敌人的攻击;对树木而言就是拥有“柳树迎风摇曳”般的柔软。一言以蔽之,就是——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上风。)

说得更浅白一点,就是“绝不能成为冥顽不灵的人”。

所谓顽固的人,就是想法总是执着于“一定得这么做”“非那么做不可”的人。

这些人被世间的常识所束缚,总是拘泥于过去的价值观或做法,对事物抱着既定成见,缺乏灵活应对时代或情势变化的弹性。

一旦这样的话,就无法自由地思考,随机应变地行动。

而且,他们往往因为“为什么必须是我迁就?应该叫对方配合我才对!”的想法,导致与周围对立的状况日趋严重。当然也会留下痛苦的回忆,无法顺利行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身的孤立,甚至把自己逼到绝境。这就是顽固者的弱点。

老庄思想的目标是“绝对自由的境界”。

越是顽固,越会封闭你前往绝对自由的道路。

老子并不是要我们趋炎附势,或是迎合讨好周围人。老子说的是“接纳所有价值观的同时,解开束缚自我的绳索,以柔软的思维去应对事物吧”。

不是常有人说“年纪越大越顽固”吗?那正是有经验的人才能明白的道理。

累积经验阅历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这些经验形成既定或固定观念,也会夺去你的自由。所以请注意这一点,让自己保有柔软的思维吧。

过去一般社会上的看法是“顽固=老人”,但现在就连年轻人也有许多人相当固执己见。

他们不是受自己的想法拘束,就是被社会的价值观捆绑,拒绝接受其他价值观,紧紧穿戴着顽固的铠甲。其实这正是人类变脆弱时会有的征兆。

在此介绍一个技巧。当你觉得脑袋有点僵化,或是感到自己似乎有点顽固时,不妨试着让手心向上,自然地放松,调整为接受事物的姿势。

或是晒晒太阳,听听夏威夷风的轻快音乐,都可以让你的心情放松。

这些虽然都是很简单的动作,但意外地有效,不妨试试看。具备“复原力”的人才坚强

有关柔软的重要性,老子在《任信第七十八》中如此说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不能胜过水,因为它们无法改变水的属性。)

只要懂得柔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即使感到挫折也能立刻恢复原状。不论发生多么悲惨的状况,坚强的人必定能够重新振作,因为他们拥有“复原力”。“复原力”就像是使劲拍打,也能恢复原状的门帘那般柔软。只要具备“复原力”,就能在这个世上坚强地活下去。乍看之下,类似近年来流行的“逆境力”,其实并不相同。

说到“逆境力”,一般联想到的是勇于面对困难,排除障碍向前迈进的印象;“复原力”则是接纳困难,借由反作用力往前跨步的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