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疏导治疗纪实:附长期随访案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1:52:29

点击下载

作者:鲁龙光,黄爱国,陈建国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强迫症疏导治疗纪实:附长期随访案例

强迫症疏导治疗纪实:附长期随访案例试读:

前言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临床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症状严重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强迫症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良。

有关强迫症的长期随访追踪研究报道较为少见。本书中12个长期与作者联系的“老大难”病友,均达到心理疏导治疗“最优化”的标准。这12个案例多数追踪随访在20年以上,其中两例达30年以上。这些患者全部以心理疏导治疗为主,个别病友仅服用少量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多方面综合考察、回顾,可以看出,心理社会因素是疗效得以巩固的关键,在他们病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起着主导作用。显著地表现为:病情痊愈后,能够调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本身的有利条件,改变和优化环境;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步入良性循环,心理素质升华,成绩显著。虽然12个案例表现各异,文化差异较大,治疗难度也很大,但进入良性循环,疗效得以巩固的关键条件是一致的,也是值得总结和深入研究的。有些病友不但能够深刻理解心理疏导疗法,而且还创造性地将疏导疗法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适合自身、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不断战胜强迫障碍的同时,较好地补充和发展了心理疏导治疗理论,充分践行了心理疏导疗法“从患者中来,再回到患者中去”的辨证施治原则,使该疗法不断完善。

在本书案例中,有两位40多岁接受疏导治疗的患者(男女各1位),接受疏导治疗前,这两例强迫症患者均有明显的恐怖症状。他(她)们在60岁后出现脑器质性疾病。其中,男患者在退休后患了脑癌,经手术合并放射治疗后,记忆、智力等恢复良好;女患者出现一次癫痫发作后,没有用药,数次检查,脑电图均高度异常,但后来没有再发作过。强迫症与脑生理病理间的关系是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另有一例强迫症人格障碍且具有超价观念者,自幼自我要求过高。在幼儿园,有一点错误就会自责、后悔几天。在15岁时,一次在公共汽车上遗精了,数年后突然想及此事:“当时身前可能有一女孩,精液如果沾到她身上,如果她因此受辱而自杀,我怎么办?”因此,他无法摆脱此事的困扰。曾两次住院,经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及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无效。第二次出院后,屡屡自杀,多次送至医院抢救。经与心理医生共同做工作、疏导治疗半年后,一切恢复正常,二十多年来工作、生活、家庭等较为满意。

这12个案例各有特色,本书详细介绍其病情、症状表现、治疗过程、治疗后的反馈材料,并附随访追踪、医生点评等,阐明了从病到愈的病理心理向生理心理转化的过程,整体资料较为齐全,可供广大读者借鉴。

心理疏导疗法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予以衷心的感谢!心理疏导疗法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真诚期望广大读者予以反馈,以期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本书写作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和粗疏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鲁龙光2011年8月于南京第一章 心理疏导疗法简介第一节 疏导疗法概述

心理疏导疗法由鲁龙光于1984年创立,1987年荣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委科技研究成果(编号:870156),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概念

心理疏导疗法:医务人员在与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治疗方法。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是语言。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形成的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以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促进患者自身病理心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

所谓“疏导”,即“疏通”与“引导”。“疏通”是指医患之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患者心理阻塞的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从不愿合作到愿意合作、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指在系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逐步优化和改变患者的认知结构,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健康的轨道,这也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化过程。“疏通”与“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它是引导的前提。如果疏通不好,不能广开信息交流之路,就无从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标,是疏通的继续。不引导只疏通就会停止不前,放任自流,只有疏通与引导达到统一,才能使治疗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不是一般的生命体,而是有着高度发达的心理系统并在其统一指挥下精密协调的有机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十分密切,人天天和自然界打交道,自然环境的变化,无不对人施以影响。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性,就其本质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为复杂微妙。而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有这一切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必然呈现出难以名状的复杂情况。因此,心理疏导疗法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简单化地对待人类的疾病,认为必须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贯穿辩证法的思想。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心理疏导疗法反对有意无意地把患者当成“一架损坏了的机器”去进行“修理”,强调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充分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引导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心理障碍者情况复杂,个体差异大,心理疏导疗法反对“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主张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因人而异的方法。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众多,病状繁杂,患者及家属的陈述有时令医生也不得要领。因此,心理疏导疗法要求经过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抓住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疏导,使之迎刃而解,切忌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

心理疏导疗法严禁信息失真,必须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准确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特点,然后对症治疗,不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和“想当然”。

心理疏导疗法要求医务工作者不论对何种疾病患者都应强调一个“爱”字,对他们要满腔热情、体贴入微、关心备至,要千方百计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生活。

二、基本理论

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是多学科交叉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是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内容为:

1.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心理疏导疗法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

心理治疗理论需要解决的是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当前,心理治疗理论非常薄弱,世界上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治疗学派及方法,但由于社会制度、民族特点、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不一定适用。因此,必须要重视中国自己理论的研究。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要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在心理疏导中始终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逐步探索和解决临床实际中的新问题。该疗法是从患者中来、又回到患者中开花结果的,是适合中国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2.以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疏导的思想方法为主导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特别是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及东方世界的心理治疗理论中起着指导作用,影响最为深远。研究传统文化旨在为现实服务,它既是中国的特色,也是心理疏导疗法的优势。

传统文化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输入养料,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开拓,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治疗方法上也开辟了新的途径。如《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已是比较完善的心理疏导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告之以其败”,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态度;“语之以其善”,告诉患者要与医生配合,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就一定可以治愈,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所便”,劝导患者安心进行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解除患者的畏难情绪以及恐惧和消极的心理。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3.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

此“三论”是心理疏导及治疗的“三位一体”的支柱。心理疏导及治疗系统在理论上可以归纳出一个信息和控制科学的模型。其从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心理和躯体、机体和环境、生理与病理、整体与部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植根于当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沃土之中,吸取多种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本系统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心理疏导系统及治疗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患者三个要素构成,以社会信息——语言或文字作为治疗的基本工具,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疏导信息和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信息转换,从而优化认知结构,改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

三、心理疏导治疗模式

1.心理障碍“树”的模型

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个性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成长起来的个性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发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

因此,要治愈心理障碍,就必须除去这棵“树”。具体程序及操作见第三章“集体治疗”。

2.疏导治疗模式

心理疏导及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在此模式实施中,要求被疏导者做到:“善”:善于设疑(提问);“精”:精于理解(内容);“巧”:巧于联系(自己);“勇”:勇于实践(付诸);“贵”:贵于检验(结果);“少”:少想多做(认识与实践同步)。

四、治疗程序及操作要点

心理疏导与治疗主要通过医患互动实现治疗信息与反馈信息转换,达到患者认知结构的改变、优化的目的。

1.治疗程序(1)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翔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2)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3)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4)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体会)材料。(5)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6)整个治疗按以下图解(图1)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图1 心理疏导及治疗程序示意图

K——患者对治疗信息变换(加工处理):[理解(深、透)→联1系(自我)→转化(优化认知结构)→反思(总结、记录)]

K——医生对患者的反馈信息变换(校正):设计新的方案,预2输出新的治疗信息

——综合器:提取诊断参数,预计新的治疗信息输出

以上治疗程序反复循环,不断提高、优化认知结构,直至痊愈。

该图解是心理疏导治疗对各种心理障碍规范操作的统一模式,必须按此模式执行。从表面看,该图示较简单,但实际操作时,难度却极大。因为它涵盖着心理疏导疗法的全部理论及操作要点。疏导治疗程序模型好比制造月饼的“模子”,造出的产品虽然都是月饼,但却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配料,以适合不同人群的要求……这些都不是操作师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研究对方输出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疏导者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习,具备疏导医生应有的素质、条件及疏导技能,才能按此模式顺利地开展工作。

图解的疏导技术操作规程是以优化被疏导者认知结构为目的的,表现为医患双方协作互动的技术整合,包括疏导工具、规则、程序、方法和条件等。其中,疏导工具主要是社会信息(如语言、文字等)和载体(声、光、电等),其代表了疏导技术的硬件。疏导规则、体系、程序、条件等则是疏导技术的软件。疏导技术可操作性较强,应用广泛,有一定的科学规则和体系(有关疏导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的整合),如各种逻辑方法、信息顺序和推理分析等。疏导技术操作具有规范化规程和方法,如引出问题、摆出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对策、进行信息加工和认知的转化操作等。疏导技术操作性的实现有赖于来自被疏导者足够的、可控制的真实信息输入疏导治疗程序,使信息加工处理活动朝着预期的疏导目标前进。疏导者通过学习掌握并运用操作规则及治疗程序进行操作,遵循一定的信息加工流程,有序地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互动,从而优化认知结构,最终达到疏导治疗的目标——最优化。因此,心理疏导疗法的可操作性是心理疏导技术的一个基本特点。

疏导技术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会进一步形成了心理疏导技巧,并不断通过实践检验、经验积累上升到心理疏导技艺,即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疏导方法。在心理疏导治疗的训练中,技术与技艺应视为有机的统一体。在心理疏导技能掌握、发展和提高过程中,必须经过疏导技术的严格训练,通过疏导治疗实践逐渐丰富、积累经验,培养形成技艺。一个资深的心理疏导治疗师的疏导技艺是熟练的疏导技术与灵活应变的疏导技巧有机的整合。

总之,在心理疏导治疗程序的操作过程中,疏导技术和技艺的统一,表现出心理疏导疗法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稳定性和流动性、规范性和应变性、严密性和开放性的整合,这也是一个成熟的心理疏导者优秀疏导治疗能力的表现。

2.操作要点(1)心理疏导及治疗医生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疏导治疗的操作规则和治疗程序,具备疏导医生条件及疏导技能后,才能完成疏导治疗工作任务。否则,就很难达到“最优化”的治疗目的。(2)必须掌握被疏导者足够的、可控制的真实信息及反馈信息,才能使信息加工处理操作活动朝着预期疏导目标前进。(3)心理疏导及治疗必须按照图解程序规范化操作,但具体疏导内容应随时根据被疏导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4)疏导内容要科学、通俗易懂,结合实际,应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忌生搬硬套,可用载体,多讲实例,引用故事、成语等,以帮助深化认识。(5)多提问题,启发患者联系自身。

五、特点

与其他心理疗法相比,心理疏导疗法综合性强、适应性广,以自我认识为主,实与虚密切结合。其特点如下:

1.心理疏导是多学科的交叉。心理疏导具有多学科综合的、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心理疏导疗法理论走的是“综合科学”的道路,以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把临床、基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文学、行为科学、伦理学以及其他许多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心理疏导疗法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2.适应性广。心理疏导疗法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的应用性强、适应性广,改变了一般心理治疗中的教条、单调、被动的状况。它的主导思想是以“治病救人”为目标,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虚实同步、发展潜能,实质上就是提高心理素质,保障身心健康,将心理疏导工作融入“治病救人”这一总目标之中。

3.强调被疏导者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心理疏导要求被疏导者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实质,揭示心理障碍的形成规律,消除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的神秘性,不断促进自我个性改造,保障身心健康。疏导者和被疏导者一起商讨疏导中的信息交流问题,目的是双方均承担义务,以保证疏导效果。心理疏导要求被疏导者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根据被疏导者的心理特征和事件,重点解决其心理逆流,必要时,动员其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

4.治疗目标是长期的。疏导过程是连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提高认识水平、改变认知和更新、补充、完善自我的过程。

5.强调“最优化”。以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控制,达到最佳的疗效,即疗程短、疗效好、效果巩固。第二节 心理疏导医生的条件与技巧

一、发挥主导作用

心理疏导治疗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在疏导者(医生)与被疏导者(患者)这一对关系中,医生处于主导地位。医生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医患双方能否造成一种信任、融洽、良好的关系,决定着患者的心理病理状态能否发生良性转化,决定着患者被阻塞的心理能否重新畅通。

医生的主导地位要求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医生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则受他的品德和技术修养的制约。医生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求医生自始至终对患者发生良性影响,这种良性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生要排除名利得失杂念的干扰,竭尽全力地投入治疗,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患者,忘掉自我,把一切聪明、才智、精力集中到为患者解除痛苦这一点上。

2.要热情。医生心里要有一团“火”,使患者一接触就感到医生是可亲的,是同情自己、愿意为自己解除痛苦的。医生的热情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为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

3.要诚恳。医生要用真实诚恳的态度去赢得患者的信赖,使患者感到医生是可靠的、认真负责的,从而向医生敞开胸怀,积极配合。

4.要踏实。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踏实、冷静、沉着的态度和作风,时时处处显得扎实、安定、稳妥,力戒浮夸、急躁。医生要时时注意保持自己庄重的形象,既要亲切,又要严肃,既要密切接近患者,又要保持一定距离。心理疏导治疗从实质上来说,是医患双方的一种心理交流,只有依靠医生正确的思想去排除患者的病理心理,才会产生治疗效果,使心理阻塞得以畅通。医生一旦在患者心目中失去尊严,便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时医生的思想虽然正确,患者也不易接受。医生要言传身教结合,努力成为患者心目中的表率。患者是带着解除痛苦、求得生存的目的和情绪来到医生面前的,他的眼睛就像摄像机,他的耳朵就像录音机,他的心理就像电子计算机,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储存在患者的大脑里。有时候,医生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在患者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坏的印象不但会伤害患者的心灵,也会影响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修养有素的医生不但要重视自己的内在品质,也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做到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衣着朴素大方、整洁利索。所有这些对于激发患者治疗的信心,向往良好的预后,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5.方法要灵活。医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心理阻塞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不同,疏导的方法也应不同,必须做到因人施治。这是向医生提出的较高的要求。医生只有经过艰苦的劳动,不断摸索患者的特征,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才能完成心理疏导治疗任务。

当然,我们强调医生起主导作用,并不是说患者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医生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辅导患者掌握解决心理冲突、战胜疾病的方法,使患者发挥自我调节机能。可以把医生喻为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执“钥匙”的人,因为一个高明的医生能够打开各种患者不同的心理之“锁”,使患者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决不应总把“钥匙”握在自己手中,而要善于教会患者自己学会使用这把“钥匙”,主动去打开战胜疾病的大门。如果能启发诱导患者自己制造“钥匙”,结合自身情况,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心理阻塞,打开新的阻塞之门,那自然更胜一筹。方法灵活,这对于心理疏导治疗来说,较之于其他领域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关系到心理治疗成败或疗效大小的主要条件之一。善治者使人得其法,或者说,使人得其法必须善治。医生要善于启发患者抓住要领,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很多的“钥匙”,这是最最重要的,否则,患者离开医生以后,遇到新的心理社会刺激,出现新的心理阻塞,就会又一筹莫展了。

6.学识要渊博。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患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医生就像一部“字典”或“百科全书”,能够从容地应付这一切,并能旁征博引、机智生动、无可辩驳地说服患者放弃自己的错误想法,接受医生的正确思想,从而战胜疾病。这些要求远非才疏学浅者所能达到的。

心理疏导疗法是一门艺术,医生在治疗中应努力设法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心理治疗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好的气氛能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医生在治疗时应有张有弛,既紧张又轻松,既严肃又活泼,但要防止华而不实的庸俗作法。心理疏导治疗是神圣的心灵转化工作,不能为博得患者一笑而不择手段,不能使患者嬉笑之后一无所得,要使患者在每次治疗之后,在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战胜疾病的实践能力发展上都有所前进。

医生要善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准确确定每一步骤的治疗内容,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都要胸有成竹,通过生动、活泼的疏导过程,激发患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主动探索自身心理病理的规律,培养和发展患者的意志品质,从而使患者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和阻力,不断前进,使症状逐步消失,疗效逐步巩固。

如果治疗气氛过于平淡,容易使人疲劳,不利于激起患者活跃的心理火花;如果治疗气氛过于高昂,则容易使患者兴奋过度,这些都不适宜于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特征。因此,医生对心理疏导治疗中的气氛要掌握得有节奏、有起伏,不断地使患者的心理向良性转化。

二、做好信息收集

信息的利用是心理疏导疗法的根本手段,没有准确、足够的信息,心理疏导就无法进行。

诊断与治疗是心理疏导疗法的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前者是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后者是引导患者战胜疾病的过程,这两者都离不开信息收集工作。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无误地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症状、心理等,才能诊断为何种疾病,才有可能对症治疗。诊断的失误必然导致治疗的失败,甚至加重病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正确的诊断只有通过心理信息收集才可能得出。

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进行信息收集,才能不断调节治疗系统,逐步达到最佳疗效。

信息收集工作不能排斥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决不可将辅助检查当作信息收集工作的捷径。心理障碍不是物理化学检验数据的总和,单纯的辅助检查不能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只能反映疾病的表面现象。因此,不能用辅助检查代替心理信息收集工作。

临床实践证明,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患者的心身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信息收集,全面细致深入地考察,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特点、规律和变化状态,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例如,有一被外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女患者(已治疗4年无效),转来后经细致交流,患者自述:“我是独生女儿,从小自尊心强,固执任性,爱清洁,从不吃别人的东西……自从我的孩子得了肝炎以后,我看到书上说到处都有细菌,就开始怕细菌,手和衣服都要反复洗,还要用开水烫,自己明明知道不需要这样,但总控制不住。我爱人故意把我洗好的衣服扔到煤球和粪堆上,向我手上吐口水。以后我就不洗衣服,不换衣服,看他怎么办。从此我也不愿见人,不想活了……”经诊断她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强迫症,于是对症进行疏导治疗,结果痊愈。

再如,一女患者,30岁,6年前因子宫出血在乡医院就诊,医生当着其他患者的面随口定论为“流产”。患者说:“我还没结婚。”但医生不置可否。由于医生没有询问病史,又不考虑环境,不但诊断错误,且将“流产”之说传出。患者在部队服役的对象听说后坚决要求解除婚约。此后患者经别的医院详细会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很快治愈。但患者心理上受到了严重创伤,又出现腰酸背痛、便溏等症状。患者又一次到乡医院求治,医生仅根据转氨酶(GPT)偏高又误诊为慢性肝炎。患者否认,医生竟粗暴地说:“你懂什么?我是医生!”患者又到外地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患者到乡医院将情况告诉医生,不料医生竟极不负责地说:“你是神经官能症,不看死不了,看也看不好!”患者听了心里很难过,连续恶心呕吐。以后一吃东西就呕吐,整天心慌头痛,彻夜不眠,逐渐消瘦,卧床三年不能活动,反复治疗均无效。后经我们详细询问,将心理、躯体症状全面联系考察,确诊为心身疾病,然后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全部症状很快消失,身体痊愈。

以上两个典型病例足以说明,是否重视信息收集工作在治疗和诊断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

疾病的本质是通过症状表现出来的,但有的症状可能是假象。而且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的临床症状往往大不相同,就是同一个患者,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在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医生在信息收集工作中要多看、多问、多听、多想,才能准确把握疾病的规律、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心理状态以及该患者与其他患者的区别和联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诊疗患者。

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科学的方法以及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遵循普遍规律,从具体患者出发,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关键性的材料,站在高处,抓到实处。信息收集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患者的实际出发,不凭主观想象,不凭表面印象,不凭零零星星的片断材料,而是要全面、细致、深入地考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伦理道德观、经济状况、经历、信仰、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卫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家庭状况、社会关系、既往病史、患病时间、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认识、现时情绪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再反复进行比较、分析,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一个正确的诊疗方案往往要经过从临床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临床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成功。

胸无全局,保守僵化,主观武断,冒险蛮干,讲话不掌握分寸、不着边际,不尊重患者等,都会伤害患者的感情,都会导致信息收集工作的失败。在没有取得患者信任的时候,患者往往不愿讲出内心的隐秘。信任是从患者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高度负责等高尚医德后才建立起来的。因此,只要诚心诚意地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尊重患者,视患者如亲人,努力建立起医患之间的鱼水关系,哪怕患者有铁石心肠、冷若冰霜的病态心理,也会感受到温暖,会向医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包括那些“难言之隐”。

例如,有一位大学教师,在反馈材料中写道:“在医生耐心热情的讲解、启发、帮助下,我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我深深地感动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了,为了让您给我彻底治好病,今天我决心把埋在我心头多年的病因向您讲出来……”

又如一位大学生,长期失眠、焦虑、紧张,整天控制不住胡思乱想,医生从各方面诱导启发他谈出自己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他都予以拒绝。医生毫不急躁,耐心地跟他进行了几十个小时的接触和谈话,他终于坦露了自己的思想:“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真实可靠的感情。如果你把真心话讲给最要好的朋友听,一旦与他的利益不吻合时,他就会毫无保留地把你出卖掉,这是我在实践中经受过的教训。”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他的强迫症。

再如有一位青年教师,四年前恋爱对象抛弃了他,从此他脑子里不断出现对象的名字,回想对象的好处,不能自已。经住院治疗,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均无效,多次自杀未遂,表现消沉颓废,丧失了一切兴趣,病情越来越重。刚开始接受心理疏导治疗时,医生要求他谈病因,他断然拒绝,说:“我不愿作那种痛苦而不光彩的回忆,因为她作为女性已经做出了最大的牺牲。从心里讲我很想和她在一块,但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我衷心祝愿她工作顺利、生活幸福。酿出的苦酒我一个人终生来喝吧!我不麻烦您了,我能坚强而理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从此他不再来心理门诊看病。医生深切地了解并同情患者的痛苦,下决心要治好他的病。于是医生给他打电话,但他不接;医生给他写信,他也不回;最后医生亲自登门拜访,终于感动了他。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医生的恩情,在医生的身上我感到了温暖……”他谈出了一直不愿告诉别人的内心的最大痛苦。医生获得了真实信息,对他进行了精心的疏导治疗,症状很快消失。两个月后,他便恢复了正常工作。后来他给医生来信写道:“四年来,我多次徘徊在死亡线上,是您拯救了我的灵魂,使我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鼓起了我继续工作的勇气。因此,我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埋头做事,勤奋学习,做出成绩,才能报答您及其他所有关怀我的朋友的恩情。”

由此可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医生对患者的诚心,以及伴随而来的耐心、细心和热心,是最能打动患者的,也是做好信息收集工作的关键。

三、培养治疗情感

心理疏导治疗的目的和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靠医生对患者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说服并引导其实践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但如果因此就忽视了情感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那就未免失之偏颇了。实际上,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患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医患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心理疏导治疗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强求治欲望和治疗勇气,产生意向,调动能动性,产生新领悟;它会使医生增强责任感、耐心、毅力和钻研精神。

心理疏导治疗过程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心理相互沟通的过程。患者通过对医生治疗情感(如热情或冷漠、友爱或嫌恶等)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治疗情感。医生不友好的治疗情感与患者的心理渴求格格不入。医生在患者没有良好的治疗感情的情况下施治,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引起患者的对抗性心理。医生从行为、心情、言谈中表达出来的友爱和情感使患者受到感染、得到鼓励,获得信心和勇气,从内心产生对医生的喜悦、希望、寄托、信任和尊敬等情感,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能很好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并密切配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倾向是密切相关的,认识活动伴随一定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进行。情感影响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效果。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的情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患者良好的治疗情感,则是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治疗的前提。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把热爱患者的情感投射到患者的心里,患者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应。这种情感的一致,会引起心理的共鸣,这时患者对于医生的心理疏导治疗的接受性最强,治疗效果最佳。一般地说,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对患者应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而晓之以理又能进一步动之以情,于是情理交融,相互作用。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如果医生具有先进的思想、优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那么他的良好情感就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不是勉强的、做作的、虚情假意的。自然流露是美的、感人的,也是持久的;虚情假意是丑的、令人反感的,也是短暂的。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者对医生的心理反应都是极其敏感的,医生的虚情假意很快就会被患者洞悉,而患者一旦洞悉了这一点,那么对医生的信赖也就随之消失,配合和合作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医生一定要加强自我修养,真情实意地对患者怀着满腔热情,自然地流露出对患者的良好情感,使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关怀、爱护和温暖,好好地接受治疗。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患者的治疗情感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当患者对医生充满信赖时,就会遵从医嘱,认真地执行,做到言听计从,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充满信心,艰苦奋斗,争取胜利。反过来,患者良好的反馈回路,又会激发医生的治疗感情,增强治疗信心,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给患者更多的关心、更好的指导,进一步激发患者的治疗情感。医生和患者之间这种良性的双向反馈在治疗中是一种很大的动力,对疗效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个态度冷漠、言行粗暴、处理问题简单生硬的医生,不可能唤起患者的治疗信心,不可能培养患者良好的治疗感情;一个不热爱自己的事业、玩忽职守的医生,不可能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不可能激发患者向疾病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总之,这样的医生是不可能医好患者的心理创伤的,也是不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也能够极大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培养患者良好的治疗感情。必要的批评则要掌握分寸,尤其态度要诚恳,让患者感到是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以不影响患者情绪为度,如果一旦影响了患者的情绪,必须立刻进行解释和抚慰。绝对不可以粗暴地训斥患者,那会造成患者的自卑感、对医生的恐惧心理或对立情绪,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于那些能动性强、疗效又好又快的患者感情容易融洽,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对待那些能动性差、疗效差的患者怎么办?医生应该更加热爱、关心他们,更多地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转化。当然,要做好这些极不容易,但作为心理医生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患者摆脱痛苦。

四、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们之间交往需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在心理疏导治疗中,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它是沟通患者与医生心理的桥梁,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建立情感的纽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有着神奇的力量,使一个人从悲、愁、忧、痛走向喜、乐、愉、悦,发生心理状态的转变。

心理疏导中的语言涉及语言学、逻辑学、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科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主要靠语言来防病、治病的心理医生来说,不仅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必须具备高度的语言修养。从事心理疏导治疗的医生缺乏语言修养,就如一个木匠不善用锯和刨一样蹩脚。心理医生必须重视对语言技巧的训练。

医生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词汇贫乏,总是那几个词,总是那几句话,不可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更只能使人感到软弱无力,不知所云。词汇丰富,可以选择那些最恰当的词进行表达和阐述,做到准确;可以使用那些最贴切、最形象的词增强表现力;可以不断变换词汇,避免重复,增加新鲜感;可以出口成章、言语流畅,增强说服力。同样,正确的语法和严密的逻辑,不仅使语言准确,而且能增加言语的力量。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要一边说,一边听,一边看,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节自己的语言。医生要善于对自己的语言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肯定的应加强,否定的应改变,灵活巧妙,运用自如。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使用语言要谨慎,力戒错用、乱用。过分的夸张、不恰当的形容和比喻、艰涩的词句、粗俗的俚语和通行面狭窄的方言都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科学概念和描述复杂微妙的心理现象。有时,一句话不到位就可能使患者丧失信心,或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前功尽弃。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的语言要尽可能通俗明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新鲜活泼、凝炼隽永、幽默传神、意味无穷。这样就可能引导患者沿着医生语言的路子打开思维的通道,积极地进行治疗。医生运用干练、中心突出、提纲挈领、符合患者实际的语言,常常能在患者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相反,医生语言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等都会给患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而拖泥带水、单调刻板的语言,则可能成为抑制的信号,促使患者大脑皮层的疲劳。这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医源性疾病。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讲得具体形象,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明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人入胜,激发联想,这确实不易,但又必须努力做到。

医生在与患者交谈时应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情况有所变化,有时需要提高声音,引起患者的注意;有时需要重复,加深患者的印象,对于富于暗示性的患者,语言要明确坚定,带有命令性;对于癔症患者,在关键之处,语言要适当夸张,富于感情色彩;对抑郁性和心因性患者,语言要温和,充满同情;对强迫症患者,论证要逻辑性强。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患者也应注意针对性。

虽然我们要求医生的语言要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千万不可过分,千万不可忘了质朴。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切忌花言巧语、玩弄辞藻,凡是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可以表达、描述清楚的地方,都不应故作姿态甚至故弄玄虚。

五、注意科学性、趣味性结合

心理疏导治疗是一门科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疏导的内容是用各种科学知识排除患者头脑中各种虚妄的、扭曲的、错误的认识。科学的内容需要与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相适应。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和方法是科学的,但它必须与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相结合,要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疾病和患者的实际,要求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态度思考。总之,心理疏导治疗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稍失误、偏差,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这就是心理疏导疗法的科学性。

但是,心理疏导疗法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医生如果能够针对患者的实际,讲得见解精辟,语言优美生动,饶有趣味,引患者入胜,就可以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患者。这正是我们要对医生提出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要求。

医生不仅要透彻地掌握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熟练地驾驭心理疏导疗法的方法,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平时还要加强学习,广泛涉猎,既专又博,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知识全面武装自己。医生平时还要注意广泛收集各种可供运用的宝贵资料,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富于哲理的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寓言、笑话,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值得反省领会的论断,能开阔视野的各种知识等。这些资料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情趣的目的。例如,医生在讲解个性类型和个性缺陷时,如能把患者熟悉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穿插进去,就比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论证显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患者的兴趣,并加深印象。

如果医生在治疗时不注意趣味性,只死扣概念和专业术语,不管患者愿不愿意听,能不能接受,这样,患者很快就会对治疗不感兴趣,并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科学性与趣味性要互相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应该强调指出,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心理疏导治疗从根本上来说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因此,医生必须明白,对趣味性的追求不是哗众取宠,博得患者一笑;不能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以至破坏治疗的科学性。讲求趣味性是为了更有效地阐明科学道理,使患者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加深印象。科学性与趣味性要相互结合,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六、掌握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既反映了心理疏导治疗体系的有序性,也符合患者认识疾病的有序性,这两者是一致的。

患者认识疾病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样都是有次序的,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疾病症状到疾病本质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心理疏导治疗的内容应该先谈浅近的、基本的,再谈深远的、难度大的,并采用必要手段使患者先用感官直接感受,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进行能动的实践。每次治疗都要考虑患者的接受能力,考虑治疗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联系,哪些是患者容易掌握的,哪些是重点和难点等。有了“循序”这个前提,“渐进”就有了基础。

医生要做到循序渐进,必须做好信息收集,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谈不上治疗中的循序渐进,治疗时,不是失之太浅,就是过于艰深。太浅,往往只在患者印象中一掠而过,留不下痕迹;艰深,则会使患者感到困难重重。这两者的结果都只能使患者的认识来回滑动或止步不前。医生在了解患者情况后,要一点一滴去做,一步一步前进。如果贪多而求全求快,就会欲速则不达。少则得,多则惑,医生一次讲得很多,患者所得往往很少。医生讲得面面俱到,患者反而感到模糊,结果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如果医生虽然讲得不多,但都被患者听进去了,那就是一个进步。循序渐进从全局看、从长远看,患者得到的更多、收效更快。古人谈兵法云:“地有所不争,途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在心理疏导治疗中也是如此。为了攻下这一座主要的心理冲突关,就要暂时放弃其他的心理冲突关;为了吃掉这一部分主要的心理之敌,就要暂时甩开其他心理之敌。如果逢关必攻、逢敌必克,那么必然四处分兵,不仅不能克敌制胜,还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取与舍、得与失、快与慢、急与缓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循序渐进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前进,做到攻必克、战必胜,抓住一个问题就要透彻解决,然后再前进。不能这个问题摸一摸,放下了,那个问题再摸一摸,再放下。这样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不能前进半步,同样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难点、难关,此时,一般不应绕过。医生与患者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攻破难关。

循序渐进要一进到底,不能半途停步。有的患者浅尝辄止,略有进展就满足了,这样往往可能前功尽弃。例如,一位患病十年的女性强迫症患者,经过三天治疗,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这时她就满足了,以为留点残余症状没关系,自己已经习惯,不去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也不去作艰苦的锻炼,结果其他许多患者从她初期治疗迅速获得进步的反馈信息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努力奋斗,最后痊愈并使疗效巩固,而她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疾病迟迟未能痊愈。

如果是集体心理疏导治疗,为了循序渐进,则应尽可能安排同一病种及认识水平近似的患者在一个治疗班中,免得医生顾此失彼,出现一种欲浅不得、欲深不能、前进艰难的被动局面。

七、指导患者做好信息反馈

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医生将治疗信息输送给患者,在患者身上发生作用,患者又把对这种作用产生的感受、体验等回输给医生。

在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反馈回路是治疗控制患者心理状态的根本手段,患者的每一次反馈都是医生下一步治疗的依据。医生的信息输出,患者的信息反馈,如此循环,就是心理疏导治疗的过程,是医生接受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也是患者接受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治疗使命的完成就是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的流程的完成。医生将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输送给患者,这只是一次流程的一半。要构成一次完整的流程,还需要患者将自己的认识、联想、实践及其产生的心理状态信息反馈给医生,这就是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的一次反馈回路。

在每次治疗后,医生要启发和鼓励患者及时思考、积极进行动机斗争。所谓动机斗争就是患者在几种不同的愿望、意图、行为之间互相冲突的心理状态中究竟该怎样行动。同时医生要鼓励患者在写反馈材料时,放胆写,写真实,写具体,谁敢想、敢写,敢大胆联系自身写深、写细,谁就能充分暴露矛盾,展现心理活动的状态。医生可用“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名言警句,向患者强调做好反馈回路的重要性;明确告诉患者,在每次治疗后患者认真地回顾、检查,有所侧重地进行实践锻炼检验,进行反刍、消化,是保持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心理疏导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医生要启发患者独立思考,广泛联系自身,主动进行反馈。反馈回路不限于患者已知的现成的知识,还包括通过思考获得的新认识。患者认识和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是患者从医生那里得到治疗信息后,进行分析和综合,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产生新的领悟,有所发现,从而努力向治疗的目标迈进。患者在反馈回路过程中做出的机灵的推断、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实践,是使治疗走向成功的宝贵动力。所以,医生对患者在反馈回路中的点滴所得、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充分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在集体治疗中,医生要引导患者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个别治疗中,医生要引用典型病例进行启发。一个思路灵活广泛、体验具体生动的典型病例的反馈材料会使患者受到启发和感染。很多心理障碍者由于经过长期多种手段的治疗均告无效,治疗信心不足,最初接受心理治疗时往往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医生如果能用活生生的实例现身说法,则往往使患者改变态度,心悦诚服,树立信心。拿出一个典型患者的反馈材料让他反复阅读,很可能使他心领神会,努力开拓,做出很好的反馈回路。

有一些患者在做出反馈回路过程中,不能自觉地产生积极的动机斗争和深入探索的欲望,以至使反馈回路发生转移或中断;有的患者则对反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有的患者没有勇气反馈,这些可以说是心理疏导治疗中的老大难问题。这时,医生应设法培养患者主动积极地进行动机斗争的能力,引导患者而不是代替患者进行积极的动机斗争的探索。可以采用形象的、深入浅出的教育方法,提供探索积极的动机斗争的桥梁或阶梯。医生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使患者发现问题的情境,诱导患者学会探索积极的动机斗争的方法,养成反馈的习惯。

医生引导患者做好反馈回路应该注意的基本点有:

1.医生与患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和谐的气氛。医生在信息输出时态度要和蔼、亲切,使医患之间没有隔阂。医生的信息输出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形式灵活多样,不就事论事,不从本本出发,而是从患者实际出发,将理论与患者的实践结合,同患者讨论交流,既有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又有深思熟虑、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见解新颖精辟,情趣横生。在讲解实例时,要选择使患者有同感的内容,力求能给患者以启发,不断产生激情和灵感,使患者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做好反馈回路。和谐的气氛能使患者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接受医生输出的信息,并能联想自身综合分析推理,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反,医生与患者之间气氛沉闷、不协调,会使患者望而生畏,心理紧张不安,大脑皮层就会处于抑制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接受医生输出的信息。这时,医生应改变态度,和颜悦色,启发鼓励,患者的紧张心理就可能逐渐平静,兴奋代替抑制,出现灵感。当患者信心不足或处逆境时,医生要多给予表扬、鼓励,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满足感,产生愉快的体验,大脑皮层就可能逐步地兴奋起来。当然,有时也需要给患者以必要的批评,但必须从爱护患者出发,并掌握分寸火候,恰到好处,使患者乐于接受,从而发生转机。

2.医生要心中有数,抓住患者主要的心理矛盾,启发患者树立求治欲望,引导患者去通过难关。医生要善于引导患者找出主要矛盾,针对患者的重点、难点提问,帮助患者突破难点。这样不仅能使患者的思路清晰,还能使患者了解心理疏导治疗的系统性,训练患者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心理疏导过程就是引导患者学和用的过程,要帮助患者学会不懂的东西并善于应用。疏导过程是由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组成的。由于医生在疏导治疗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只有医生善于发问才能引导患者善于提问,才能提高患者解决疑问的能力。医生的发问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医生在疏导治疗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提问,以引起患者注意,让患者回答,比平铺直叙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这是促使患者思考、提高患者认识、引导患者做好反馈回路的有效方法。例如,强迫症、恐怖症患者讲解“怕”字之前,可首先向患者发问:“怕”的实质是什么?“怕”的原因何在?所“怕”的一切究竟存不存在?等等。然后根据患者的回答掌握患者的认识程度和病情,再分别给予讲解,这样效果较好。在患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医生要用巧妙的发问给患者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医生的发问要能创造出那种使患者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患者的求治欲望和治疗能动性。医生的问不仅仅为了解决疏导治疗中的某一个具体矛盾,使患者获得某一项具体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患者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

发问应是开动患者思考机器的钥匙和推进器,它能使患者的思考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医生的发问越尖锐、越有针对性、越在点子上,启发性就越强,越能引起患者思考的兴趣,并把思维活动不断推向前进。

3.医生要善于引导患者经过积极的思想斗争,不断努力探索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使认识转换深入进行。患者的反馈回路,医生应继续深入引导,能够使患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补充。医生要追寻并获得患者的思绪,把潜藏在患者内心深处的隐情挖掘出来。这时,患者可能高兴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与医生辩论,由被动转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至饭吃不下、觉睡不好,联系自己作广泛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取得胜利后,患者内心的愉快是别人难以理解的。这时医生要引导患者把取得的胜利作为探索、解决下一个矛盾、问题的起点。在取得胜利的愉快心理体验下,患者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进一步提高。为了调动患者治疗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保护患者探索的情绪,医生应特别重视患者自己的新体验、新见解、新发现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如果医生硬拉着患者按照自己的既定设想去想去做,不让患者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那么治疗效果将会很差。

4.如果患者写不出反馈材料,提不出问题,或想不到点子上,医生要指导患者提高认识水平和明确自己的心理体验。实际上有些做不出反馈回路的患者在治疗中不乏丰富多彩的体验,但患者视而不见。这就需要医生去帮助患者认识和分析体验。只要患者打开了思路之“泉”,反馈回路的材料就会源源涌出,不仅能总结出自己前进的经验,还能提出新的疑问。医生还要为患者创造一些条件,帮助或带领患者进行实践,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使患者不仅治有所得,而且得到巩固。这是提高心理疏导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

做好治疗反馈回路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通过反馈回路能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发挥其潜力。(2)在反馈回路中患者有所发现,就会产生治疗能动性的内在动机。(3)在反馈回路中能使患者学会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4)治疗反馈回路因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病情而异,没有僵硬的固定模式,可以培养患者的灵活性,善于分析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5)通过反馈回路患者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优点和进步,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给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6)反馈回路可以激发患者的治疗欲望,对疏导治疗中所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能加快治疗进度,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7)反馈回路能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昨天与今天的对比,正确认识自我。(8)反馈回路能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评价,仔细思考,反复锤炼,使心灵中疑惑的东西逐个得到解决。(9)反馈回路可以使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信心、能动性情况以及收获多少,还有什么问题、困难、要求等,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内容,使治疗更有针对性、适应性。(10)反馈回路可以加强患者认识、联想、记忆、分析等能力,从而巩固疗效。(11)反馈回路能帮助患者认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调整,增强自己应付环境的能力。(12)反馈回路资料可以作为心理疏导治疗中客观评价患者疗效的依据,并可以供其他患者借鉴和参考,也可以用来增强其他患者的信心,它是一种财富。

八、培养患者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患者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自信心。否则,治疗难以进行。

为什么说,在心理疏导治疗中一定要使患者建立起自信心呢?这是因为:(1)坚强的自信心能有效地诱发和提高治疗欲望和动机,调动治疗的积极性,促进转化,加速达到治愈目的。(2)坚强的自信心能发动和强化患者治疗的内在动力,促进治疗主动性,自觉不懈地配合治疗,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以完成治疗计划和要求。(3)坚强的自信心能使患者加强自己的毅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全神贯注,不断联系自身,产生新的体验。(4)坚强的自信心能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看到希望,感到有盼头,不断产生欣慰愉悦的情绪,有利于患者在实践锻炼中刻苦、勇敢,突破难点。(5)坚强的自信心能激励患者驱除精神疲劳,振奋精神,有利于逐步战胜各种心理病理症状。(6)坚强的自信心能使患者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发挥优势,缩短疗程。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患者取得疗效的大小与患者自信心的大小成正比。自信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包括远期疗效的巩固。不少长期用药物和其他方法治疗无效而丧失信心的心理障碍者,在心理疏导治疗中经过医生的启发和实例的感染,树立了信心,感到异常愉快,就能接受治疗。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的认识不断提高,疗效不断增加,信心就会越来越强,精神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又会进一步促进疗效,形成良性循环。

患者的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医生疏导的得法、得当和得力。患者一旦有了信心,疾病的治愈就有了希望。例如一位24岁的男性强迫症患者,由于久治无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堪其苦,想要自杀。在心理疏导治疗开始,医生让他阅读一份份同类患者经过疏导治疗获得痊愈的反馈回路材料,他激动地流出了眼泪,心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医生鼓励他“要像他们一样去争取胜利”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不,要稳拿胜利!”短短一句话表现了这位患者充满信心的心理状态。此时,他的心头确实充满了与顽疾斗争的必胜信念,呈现出最佳心理状态。结果,十年顽疾霍然而愈。

心理疏导治疗的临床实践表明,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对某些患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把这种自信心化作与疾病斗争的实际力量,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则更困难。没有自信心或自信心不能与治疗实践结合,落实到行动上,要取得治疗效果只是一种空想。

患者的自信心树立起来之后,还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在患者取得一定治疗效果后,如不继续巩固、强化自信心,就会对治疗起干扰和破坏作用,甚至出现反复,重新丧失自信心。对于那些个性偏激,固执,任性,满脑子都是“病”字、“怕”字,视野和胸怀狭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在病情出现反复波动时,情绪马上就会低沉下来,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又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这种情况,医生需要特别注意。

病情反复,出现逆境,这在心理疏导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任何患者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治疗不能顺利进展,出现停顿,有些患者甚至会暂时地又濒临绝境。那种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曲折的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指导患者如何对待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发生曲折和反复时,特别是处于逆境甚至濒临绝境时采取什么态度,是垂头丧气、失去信心?还是顽强战斗、百折不挠?这是关系到能不能获得疗效、能不能巩固疗效的重要问题。好像爬山爬到半山腰,滑了一下,这时是被吓破了“胆”,还是冷静沉着?是继续上,还是往回走?沉着冷静地继续上,山路更加崎岖陡峭,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然而山顶有无限风光;往回走,看起来是不费力气,然而下面是无底深渊、苦海无边。临床证明,治疗中出现反复、处于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精神崩溃、丧失信心,结果前功尽弃。因此,这时医生要引导患者遇反复而不惧,处逆境而不气馁,树立坚定不移的自信心,高瞻远瞩,临危不惧,一往无前,力挽狂澜,顽强战斗。只要坚持下去,任何困难、障碍都阻挡不住患者前进的步伐。而每战胜一次反复和逆境都能使治疗取得大的进展,使疗效获得进一步的巩固。这种胜利的取得首先是来自坚强的自信心。所以,患者自信心的建立是心理疏导治疗的起点和基础。

培养患者的自信心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做好对患者治疗前的接待工作。患者初次接触医生,医生留给他的印象极为重要。患者是怀着各种复杂的心理来求医的,有的是被家属逼来的,而自己毫无信心;有的是来试一试,碰碰运气的;或者是孤注一掷,抱最后一线希望的;或者是慕名而来,寄予很大希望的。这时,医生应热情接待,同情患者的不幸,关心患者的痛苦,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同时明确告诉患者,他的病可以治愈,并尽可能地以实例证明,使患者有直接感受。医生较好的共情,会使患者受到强烈感染,痛苦的心由此得到安慰,这本身就是一副最好的灵丹妙药;而活生生的实例使患者看到了光明,更易于接受医生的诊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即使尚不能一下子树立坚强的信心,至少也会增加希望。

2.应向患者讲清心理疏导的目的和意义。患者一旦了解了心理疏导治疗对自己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治疗欲望,明确奋斗目标,并把艰苦的治疗当成一种奋发图强的乐趣。

3.要向患者准确透彻、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地阐述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患者一旦确认医生的理论是科学的,就会对医生产生信任感。

4.要向患者进行实例分析。医生通过对一个病情相同或类似的患者治愈过程的有声有色、准确明了的叙述和分析,会把患者引入同感境界,使患者不知不觉地从原来焦虑抑郁、紧张不安、颓丧失望的病态心理中解脱出来,转入一种轻松平静、乐观愉快、充满信心的心理状态,并为自己产生了战胜疾病的力量而欣慰不已,庆幸自己找到了生路。

5.要注意心理疏导治疗手段的科学性和生动性。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自不必说,合理地使用图片、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也很必要。

6.要多鼓励患者。对于患者在治疗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医生要及时总结、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不断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

7.在疏导过程中要注意冷热结合。热是指引导患者勇于斗争、孜孜不倦;冷是指要求患者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总之是既不退缩,也不急躁。没有热,冷静变成了冷漠,心如枯水,毫无生气;没有冷,勇敢变成了莽撞,急于求成,流于浮躁。这两种情况都难免碰钉子,都容易动摇信心。

坚强的信心会使患者百折不挠,战胜心理障碍也需要患者百折不挠。心理疏导治疗的临床检验证明,患者面对矛盾,经过艰苦斗争而暂时失败,比回避矛盾而轻易、侥幸取得的暂时“胜利”更有意义。从长远看,回避矛盾,侥幸取得的“胜利”后面隐伏着更大的失败,而主动向矛盾挑战,经过艰苦斗争遭受的失败中却孕育着胜利和持久的疗效。这更说明了树立坚强信心的重要意义。

九、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

患者的治疗能动性是心理疏导治疗中推动患者进行治疗的内在动力,是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所谓能动性就是患者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种自觉、积极的活动能力。它一旦调动起来,就会成为促进心理、生理、病理向良性转化的巨大力量。

能动性的调动首先是一种知识武装。一个知识贫乏甚至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的人谈不上能动性的调动。在心理疏导治疗中要调动患者的能动性,首先要教给患者以科学知识。这种科学知识的传授应视不同患者的不同文化知识修养而定。但无论对什么患者,都必须教给他们人类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识,教给他们心理障碍的心理、生理、病理知识,教给他们所患疾病的本质、特点、表现和变化规律的知识。患者没有知识,不了解疾病的本质、规律,必然陷入唯心主义,不可能发挥能动性,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反之,患者有了知识,了解了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能采取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能动性,就能使病情好转乃至痊愈。

例如,有一位女性患者,34岁,患心因性疾病。其母迷信鬼神,常常讲一些妖怪迷人、变成人的模样缠人害人的故事,并常常做噩梦,梦见妖怪缠身,自己拼命挣扎,醒来后便大喊大叫,把患者惊醒。因此患者从小非常怕妖怪,18岁起经常做噩梦,也有鬼怪内容。后来一次午睡时,突然感到有一个人压在自己身上,这人样子很可怕,头上有三根头发,眼睛大得怕人。当时患者心里似乎明白,拼命挣扎,但醒不过来,醒来后也不敢讲。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性格活泼,喜欢与女性说笑,患者对此不满,郁闷在心。不久发病,只要入睡就感觉有一个男人与自己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日夜如此。经中医中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痛苦万分。后来又去找巫婆,巫婆说:“你是大仙附身,这位大仙最喜热闹,每次要收爆竹香火钱数十元,给几次钱就好了。”结果仍无效,巫婆便说:“附在你身上的大仙道行太深,我捉不住他,也赶不走他。你最多只能活三年,非被他缠死不可。”于是患者病情严重恶化,只要一闭眼就看到一个男人抚摸自己,与自己说笑、性交,睁眼后又什么也没有了。于是不敢入睡,不思饮食,焦虑不安,极为痛苦,卧床一年半,骨瘦如柴。患者认为自己的元气已被妖怪吸去,只等三年期满死神降临。接受心理疏导治疗后,患者掌握了科学知识,破除了迷信观念,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调动了治疗能动性,疾病很快痊愈。至今随访十余年,一切良好。

患者治疗能动性的产生与患者治疗的目的性有关。通常患者的治疗目的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目的性是指患者由于长期病痛的体验而产生的解脱疾苦的愿望。间接目的性是指患者对疾病产生影响的关注,如疗效的巩固等。医生要明确告诉患者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目的性。如果患者间接目的性不明确,那么他解除痛苦后由于没有认识到远期疗效巩固及改造个性的意义,治疗能动性消失了,就可能出现病情复发。

患者的治疗能动性与患者十分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医生对患者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做出基本的分析,帮助患者认清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对治疗能动性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动。临床上常见的影响患者治疗能动性的心理社会因素有:(1)基本心理社会因素,指患者的个性特征、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这种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强烈、持久地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能动性,具有调节、节制力量,支配着患者的心理和行为。(2)实际心理社会因素,指现实生活给予患者的各种刺激因素,如工资、职称、住房、集体、家庭等问题,它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能动性。(3)偶发心理社会因素,指治疗中给予患者的各种刺激因素,如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和治疗效果等,它对患者的治疗能动性会产生暂时的影响。

以上三类心理社会因素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相互交织,影响患者心理、生理、病理的变化。医生要善于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帮助患者调动治疗能动性。改造患者个性,树立乐观的人生观,是心理疏导治疗的根本目标,但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然而这一工作必须从治疗开始就帮助患者着手进行,并要求患者坚持下去。实践与偶发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外界对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心理疏导治疗的迫切任务就是帮助患者正确评价、对待和处理这些影响,并能适应各种急剧的社会应激反应。

心理疏导治疗的对象是人,人有情感等心理活动,情感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医生对患者有了深厚的感情,就能发现蕴藏在患者身上的治疗能动性,并把这种能动性调动起来。患者对医生有了深厚的感情,患者就会信任医生,就易于接受医生的疏导,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这种良好的治疗效果又会进一步激发患者的治疗能动性。当然,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的情应与理很好结合,情不能代替理,只能帮助理、促进理的作用的发挥,因为心理疏导治疗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医生的充分说理,以理服人,提高患者的认识。所以,只有把情与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患者的治疗能动性,才能发挥心理疏导治疗的巨大威力。

例如有一位大学生,患心理障碍,有心悸、右手发抖不能写字、恐惧等症状,两年来经多方医治均告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后经过心理疏导治疗,很快痊愈。愈后他写道:

症状消失至今已半年有余了,这些日子里心情很好,还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种变化甚至连我自己也感到十分吃惊,怎么能想象到一个在病魔折磨下痛不欲生、对自己感到悲观失望的人,竟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以前心理障碍的痛苦凌驾在我的头上,我时刻遭受到它的折磨和威胁,疾病在我面前显示着无比强大的威力,一种“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观点压抑着我的心,我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在漫长的两年多时间里,对心理障碍没能理解,终日陷于痛苦(各种病态反应)—消沉—痛苦—消沉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圈中。

记得我刚踏进医院心理室的门时,完全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来的,不相信自己的病有谁能治好。可是在医生精心的疏导和耐心的启发下,我不断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我逐渐认识到心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到我所患的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等。于是,在医生的疏导下,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其他患者所积累的经验,寻找自己疾病的规律和战胜它的方法。经过反复的斗争,从无数次的认识和实践与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取得了进步。在医生的疏导下,通过实践,我也积累了经验。我认识到,我不能受对疾病错误认识的支配,不能去消极地适应,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我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使疾病接受我的支配。我还认识到,必须按照疾病客观发展的规律,发挥自己的治疗能动性,才能取得胜利,否则,治疗必定失败。这样,我的心境完全变了,我已经是疾病的主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人。我千方百计利用自己的一切有利条件,改变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条件,同各种错误的不科学的认识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并以翻江倒海的气概,战胜各种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和个性缺陷,逐步形成了成功—愉快—成功—愉快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圈。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我好了,而且好得很快,很彻底。这怎能不使我激动呢?在这没有疾病折磨的幸福的时刻,我也更加回味到在治疗中发挥自己治疗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十、激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新领悟

医生应向患者指出:在心理疏导治疗中,一帆风顺的病例是极少的。在心理疏导治疗中,许多患者经过疏导似乎懂了,明白了,认识了,可一接触实际,眼前又是一团“迷雾”,回到原来的认识之中,情绪又复归低沉,处于冥思苦想的精神逆境,甚至濒临绝境,走投无路,这是正常现象。这时,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助患者产生新领悟。

什么是新领悟呢?就是突如其来的灵感,是突然爆发的照亮心灵的火花,是突然涌出的冲破心理阻塞的清泉。它是体验、记忆、联想、想象、推理、判断等巧妙的结合。这种新领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自己产生的,而是艰苦的动机斗争的产物。心理疏导治疗中,控制作用不能一次完成,而是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经过挫折和失败,在大脑中建立起许多间断的、暂时的联系。这种联系积累多了,达到了一定的量,这时一旦受到某种启发,就会产生新领悟,如同一按电钮,电灯就大放光明一样。当然,这是需要付出力量和代价的,需要把一定的时间消磨在失败中。有位患者在反馈回路中说得好:“自己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在不断失败中看到最后胜利的信心。”

联系、联结是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构成了联想的心理活动机制。联想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和人脑联系联结的结构功能相结合的产物。联想在人类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意义和独特的规律性。丰富的想象必然伴随着丰富的联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想象是对知觉材料的新的配合和新的创造,联想是对知觉材料的联系与联结。想象和联想能开拓思路,使思路不断延伸下去,是新领悟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需要广泛地运用想象和联想。医生应运用恰当的比喻,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激发患者的新领悟。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新领悟是使患者从精神逆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契机,是促使患者认知结构转化的关键因素。患者长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忽然由于医生一句话或自己触景生情,受到启发,灵机一动,顿时大彻大悟,心境豁然开朗,一通百通,问题迎刃而解。这时患者的症状霍然消失,内心的快乐愉悦难以用语言形容。这种新领悟在患者的内心体验中,好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强迫症患者在医生的疏通引导下,为摆脱一种顽固症状而不断进行动机斗争,大脑皮层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把许多有关信息贮存着、联结着,就像架起许多电线一样。这时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斗争是激烈的,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如果没有出现新领悟,问题仍然不能解决,而如果出现新领悟,电钮一按,线路突然贯通,问题就马上解决了,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性功能障碍患者也是这样,由于新的领悟,产生良好的激情,心理活动转变,影响机体神经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的改变,从而导致症状的消失。可见新领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通过医生的疏通引导,在患者经过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对问题的认识已经基本成熟但尚未最后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某种信息的启发而产生的新认识。这种新认识会使整个认识融会贯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认识,优化或转化自己认知结构,促进疾病的痊愈。

新领悟有时孕育于意识之外,在潜意识中。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活动在人脑内活跃的范围和能量都很大,往往在意识活动停止以后,潜意识活动反而更强烈。但潜意识活动有极限,其极限就是人的实践经验。潜意识活动区域多居于“沉默”的大脑的右半球,它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与综合整体性的几何空间识别能力,而行为驱动主要留在大脑的左半球。领悟思维表现的综合整体空间性能最突出,它有时可以起突破作用,它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疏导治疗临床证明:领悟、灵感、激情来自患者的刻苦思考和实践,是患者取得认知转换中出现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患者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这些活动都是人类大脑机能的一种表现。

患者应该充分解放思想,明确动机斗争的目的,增强信心,造成紧迫感的情绪,这样能使思维高度集中在一点上,对单点深入思考有利;而暂时性的松弛则有利于改变患者的不良心境,有利于沟通信息和贮存全部资料,有利于冷静回味以往的得失和忽略掉的线索,有利于消除大脑神经疲劳,使良性兴奋灶扩散而占优势,抑制惰性兴奋灶,使大脑再度兴奋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反复的认识实践之后,才能接受启发,产生新领悟。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患者一旦对自己反复寻思的问题有新认识的苗头,就要及时抓住,否则便有丢失的危险。所以,患者对于出现的新领悟哪怕是苗头,应根据反馈回路的要求及时记录下来。新领悟是患者在治疗中控制功能的可贵火花,可能稍纵即逝。有的患者有时脑海里闪现了一个新领悟,却没有把它记录下来,加以巩固强化,结果很快又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

心理障碍者的心理活动是五花八门的,其错误认识也是千奇百怪的。医生要抓住患者的主要矛盾,抓住患者心理病理活动的基本点,抓住患者最基本的错误认识进行疏通引导,才能激发患者在动机斗争中尽快产生新领悟。

应该指出,所有患者都有产生新领悟的能力和可能,即使是处于“山穷水尽”的患者,也能独辟蹊径,获得新路,最终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主要靠医生的引导。例如,一个患者经过长时间紧张的动机斗争,苦苦思索而问题不得解决。这时患者情绪低沉,思路闭塞,灵感枯竭,认识深入不下去,大脑高度疲劳。面对这种情况,医生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最重要的是使患者松弛。由于患者长时间毫无进展地思考一个问题,原地徘徊,所以患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不协调状态。医生就应注意患者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诱导,把问题暂时放一放,调换一下环境,让脑子休息一下,可以改变交谈的内容和方式,并使患者睡眠良好。也许患者经过良好的睡眠之后,大脑皮层完成了输入信息的整理、编码,该贮存的贮存,该舍弃的舍弃,加上没有“前摄抑制”现象的干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心境转佳,就会增强大脑皮层良性兴奋灶的建立。如果再使患者生活丰富多彩,情绪活跃,思路开阔,就可能迸发出新领悟的火花,产生“长期思考,偶然得之”的疗效。可见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治疗进度,注意调整治疗内容。有时医生要少讲,多让患者进行实践锻炼,激发患者治疗的内部动力,拨疑难,排障碍。有时医生要用实例示范,使患者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医生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一味讲解,忽视患者实践;另一种是一味要求患者实践,忽视透彻的讲解。这两种倾向都是刻板而缺少变化的,不利于引导患者产生新领悟。

十一、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

在心理疏导治疗中,医生在向患者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自我认识是指患者对个性缺陷、病理心理和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等的自知之明。自我矫正是指患者为改变个性缺陷、病理心理和不良行为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和不断提高,是心理疏导治疗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主要依靠患者自身发展着的各种内部有利因素。这种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在医生对患者自身的评价中开始萌发,接着在患者的评价中得到提高,最后在自我评价中得到确定并进一步发展。

怎样激发和利用患者的各种内部有利因素,培养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自觉性。患者要把医生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否则仍是无知,而无知就无法进行矫正。医生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巧妙地提出一些患者关心的问题,诱发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性质和规律的兴趣。当这种兴趣诱发出来以后,就要进行系统地阐述,帮助患者把有关的知识系统化。这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有一个过程。医生要以真诚来感染患者,对患者一时还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认识,要循循善诱,不要压服,给患者时间考虑,让患者自己去想,而一旦想明白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医生在治疗中要具体分析事实材料,努力强化患者开始形成的良好情绪和行为概念,帮助患者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医生要鼓励患者通过实践,自己建立信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观察和聆听医生对自己的赞许、开导、解释,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强化和巩固自己的是非观念。

例如,一位32岁的男性患者,每次治疗时总是强调爱人态度不好,对他治病不利,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病态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生活方式已构成对家庭的威胁。经过医生的耐心疏导,他开始认识到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意义,确认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非要建立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来改变它不可。于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提醒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矫正自己一些特殊的不符合社会准则的习惯和行为,而且确实有了改变。这里,患者已不单是为了消除症状,而是去追求行为的社会准则和社会价值了。这标志着患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已发展到高一级的水平。这正是心理疏导治疗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2.要培养患者善于广泛运用激发意志、鼓舞情绪的手段。如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努力、自我鼓舞、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以实现自我矫正,达到治疗胜利的目标。

3.帮助患者建立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决心。有决心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决不能使治疗获得成功。必要时医生要与患者共同去实践,使从强制矫正、引导矫正向自我矫正发展。自我矫正的能力一旦建立又会反过来强化自我认识能力。要帮助患者下定决心,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行为斗争,抛弃自己长期形成的错误观念,与不良行为和习惯实行决裂,并进而改造个性。

4.培养患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是心理疏导治疗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对神经症、心身疾病、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尤应使患者对治疗保持一个良好的注意力。这就要根据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既要充分利用患者的无意注意(被吸引的注意),又要培养患者的有意注意(自觉的注意)。对于某些精神处于疲劳状态的患者来说,无意注意比有意注意发展形成得快。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唤起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可以利用直观的医用模具,尽量把抽象的概念解说得具体生动、有趣味。不要轻易批评患者的个别消极现象,防止患者自责自卑、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有时患者由于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一般只能维持20~30分钟,医生讲的时间稍长,患者就会注意力分散。有时患者由于症状的干扰而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这些情况都要求医生贯彻精讲多问原则,把每次治疗内容组织得严密、紧凑,争取患者在处于精神最佳状态、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把理论性的内容讲完,然后进行大量的、方式多样的、联系患者实际的提问,这样可以保持患者的注意力。然而,医生不可忽视培养患者的自觉注意,因为自觉注意带有根本的意义。由于医生实际上很难做到每日每时都使疏导内容趣味盎然,从而吸引患者的注意;而且依靠兴趣吸引的注意还不如自觉注意保持得长久,也不能培养患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能力,所以,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医生要努力启发患者接受心理疏导的自觉性。自觉性提高了,就能逐步形成自觉注意。患者的有意注意(自觉注意)培养起来了,无意注意充分利用了,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就能逐步建立,心理疏导治疗也就有了保证,治疗质量就能得到提高。第二章 治疗方式——个别治疗第一节 个别治疗概述

个别心理疏导治疗是咨询师必须掌握运用的治疗形式,它是集体心理疏导治疗的基础。个别治疗由于面对着的是单个求助者,可以把整个治疗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全面、深入、具体,更有针对性,对特殊的病例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因为个别心理疏导治疗面临着单个的求助者,而在这个求助者的心目中,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所以咨询师的每一表情、每一姿态都必须是严谨的、准确的、科学的、友善的,以产生良性影响。这是很高的要求,咨询师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良的效果。

个别心理疏导治疗根据每个求助者的具体情况,随时可通过解释、说服、教育、保证、劝告、制止、转移、暗示、讲理、激励、赞扬和辩论等手段来改善求助者的心理状态,鼓舞求助者增强意志和信心,同求助者一起战胜疾病。

个别心理疏导治疗是一种艺术,通过疏导使求助者结合自身领会要领,实与虚密切结合。疏导过程是一种双向活动,它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获得精神食粮的信息传递过程,疏导中任何方式的信息输送都要通过求助者自己的积极认识和实践,才能促进病理心理向良性转化。要依据疏导过程固有的规律与实际去引导求助者主动地获取认识,并使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解释、说服、教育等一般疏导方法的运用,应从求助者的原有认识水平着手,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采用旁敲侧击、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实例说明等不同方法。例如:对某些性格拘谨、内向的求助者,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开展辩论:一方面达到分清是非的目的,同时也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疏通其阻塞的心理;对情绪不稳的人,要帮助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主观片面和感情用事,以减少情绪波动;对于文化水平高、抽象思维能力强的求助者,要多进行逻辑的分析和说理,揭示发病的原因和机制、症状的含义和客观的表现,以使他们能认清虚实、真假、是非,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他自己进行思考,产生领悟;对一些文化水平低、受暗示性强的求助者,多用暗示性的语言和行为,在心理疏导治疗的同时,加以其他一些暗示条件作为辅助治疗,常可在短时间内收到显著的效果。第二节 强迫症个别疏导治疗的原则

1.要认识及消除阻碍强迫症、恐怖症心理疏导治疗的三个要素:个性缺陷、逃避现实、言行不一。(1)强迫症、恐怖症的症状是由个性缺陷衍生而来的,大多数患者发病在青少年时期,早年的个性偏移往往不能引起家长及本人的重视,作为一种怪癖、坏习惯,病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方来求治。这正是治疗难、预后差的主要原因。(2)个性是自幼年开始形成的,家庭教养、社会影响、自我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对个性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个性缺陷已成为自身精神面貌以及心理活动的一部分特征,改变个性缺陷是心理疏导治疗的根本任务。(3)病理心理形成定势后,由于自己习惯于它,要消除这种顽固的病理心理定势本身就很困难,而多数患者表现言行不一,逃避现实的自我意识是干扰治疗的最大阻力。

2.强迫症、恐怖症心理疏导治疗的目标是长期的,因为改造个性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根据我们上万例的疏导治疗实践证明,凡取得“最优化”的案例都是在症状减轻及消失后,不断地根据医生引导,继续付诸改造个性而取得的。病情反复、半途而废的患者百分之百是因为在症状消失后放弃了长期的、艰苦的个性改造。坚持不懈地改造个性是强迫症、恐怖症取得“最优化”的重要环节及要素。

3.引导患者做到认识与实践同步。要认识一点做一点,避免“什么都懂,什么也不去做;什么都知道,什么也做不到”。实际上是抱着“惰性兴奋灶”死不肯放,终日陷在“痛苦”的泥潭中,怨天尤人,强调种种理由及变相地为“病”辩解,逃避现实。习惯于“丢了一万之实,只图万一之虚,避一时之苦,造成终身毁灭”而无怨的观念,是强迫症、恐怖症的致命杀手。

认识与实践同步的目标是在提高心理素质、改造个性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实则殆”,达到“反省内求”的心理境界,即实(践)的具体应用。“知行统一”、“知行合一”、“慎言力行”就是少说、少做虚、假、空的胡思乱想,而想到、说到、做到,禁忌“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言行分离、言行不一的做法。

4.克服“病态心理”,一切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辨别是非真假,凡是真的、是的坚决去做,假的、非的果断地丢。从认识中找出事物本来的、固有的而非虚假的、臆造的规律性,即自己个性形成及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在联系,作为行动(实践)的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病理思维的标准。自己的思维及行为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到“适应社会”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大多数人的思维及行为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以此为自己认识与实践的标准去判定自己。不唯书、不唯上,随大流,以实践来判断思维及行为的是非对错,减少或消除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的阻力。这是对强迫症、恐怖症改造个性、具体务实的概括要求。那么具体改造目标是什么?应建立的又是什么?在临床实践检验中,我们把改与造分解,提炼、归纳出24个字,即改掉:紧张、悲观、恐惧、犹豫、固执、严谨;建立:轻松、乐观、勇敢、果断、灵活、随便。

这24个字,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融科学性、普遍性为一体,一般人都能接受这些简单明了的概念,患者更应将此作为改造个性长期目标的指南。

5.疏导过程中,要克服病理思维,要在认识深化、疏通引导中通过理解、联系、转化、反思等信息加工过程,实现病理思维的转化,使自我认识不断提高,冲破顽固、陈旧、僵化的病理观念(惰性兴奋灶)的束缚和禁锢,从认识个性中过头的偏向入手,从逐步适应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以长远利益为目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标准,客观地分析病理思维的原因,揭示病理思维形成的实质及个性根源、病史发展和自我认识,克服观念上及行为上与现实的矛盾,鉴别是非真伪,做到“自我解放”,即从病理思维到正常思维,从陈旧观念到现实观念。首先实现思维变革,使正常思维奋起,建立适应现实要求的新的思维观念。结合个性改造,以顽强的精神付诸实践,不怕反复、不怕逆境、不逃避现实,最终达到深刻与彻底的自我认识,达到“最优化”的目标。

6.在疏导中能抓住自身和外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及时解决克服病态心理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避免干扰治疗进程,强化心理转换过程。

7.对强迫症、恐怖症的治疗,无论病情轻重、症状多少,都不能脱离正常的社会活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正常生活)。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离,对治疗没有好处。

8.借鉴理论,联系自身具体实际及他人取得优化的经验,有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灵活地付诸实践,并反复进行检验。要树立和发扬敢想、敢做的“两同步”精神。只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勇敢的行动是不行的;而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勇敢的行动的,都难以达到真正的心理转换。同时,既要正确认识心理发展的全面性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性,又要打破逃避现实的顽固的病理观念模式,才能消除病理思维,实现心理转换。注意使自己的个性多点灵活性,尽可能地忠实于客观现实。因为长期受严谨、僵化模型的个性特征的束缚,所以一旦禁锢自己的病理思维被解除了,就会感到不习惯。因此,必须加强信念,不怕反复,不断强化新的观念,警惕因循守旧的病理思维重来。巩固良性兴奋灶的基础就是信心与价值。第三节 个别治疗案例介绍

患者,男,46岁,大学文化,公务员,1983年8月来诊。患强迫症三年余,不能参加日常工作,病休在家。经两次个别疏导治疗(每次约十五天),症状逐渐消除,并恢复原有工作。原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在疏导治疗后,逐渐停服。随访20余年,各方面适应良好,并担任了处级、厅级职务。

病情自述

1983年8月26日

一、诱发原因

我于1979年12月底患肝病(只有单项指标转氨酶升高,其他肝功能均正常),身上症状较多。住院一个多月后,痊愈出院,但自我感觉症状仍然较多、较重。因以前没有患过重病,所以,思想有一些紧张。刚出院几天,有一次我外出买东西,单位有个同事告诉我说,跟我关系很好的一位副所长突然被他患精神病的儿子活活打死了。当时,一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从头到脚全身发麻,两腿要瘫了似的,感到很惊奇,很难过。此时,我还没上班,在家休息,单位的同事们经常来家里看我,他们不断讲副所长被打死的具体情节。所以,我每听一次,思想就紧张一次,身上就会发麻。本来肝病未痊愈,思想就比较紧张,加上这一意外刺激,思想更加高度紧张,由最初的惊奇、同情、难过逐步发展到紧张、恐惧、害怕。此后,整天就摆脱不开这件事情,除了睡觉以外,整天想的就是这个与自己关系很好的老所长被打死的事情,处于紧张、恐惧之中。这样,身上的症状又加重了,思想更加紧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时又怀疑自己身上有了别的病,全身不舒服,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两个月内,做遍各类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后经中医、西医、精神科门诊,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开始,除了全身难受外,精神方面主要是紧张、恐惧、怕死,总觉得死人老在纠缠我,因而一个人不敢在房子里,不敢去没有人的地方。在知道老所长被打死的消息后十天左右,脑子里又出现了很多异常情况,到后来我才知道是强迫观念。脑子里想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不自觉地与死人联系起来,一讲到死人,我就紧张、害怕,与死人有联系的事不敢听,有联系的字都不敢看,三年来没读过报、看过书。

二、主要治疗经历

1982年3月以前,一直以针灸和吃中药为主(偶尔到过一两次精神科,说是强迫观念),身上的症状有时有些减轻,但强迫观念始终未见明显效果。症状严重时,幻想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幻想一件东西是死人,就觉得是死人,幻想动物和物品跟我讲话,就觉得它在跟自己讲话。

1982年3月到6月,在湖南某医院看病四个月,诊断为强迫症伴抑郁情绪,吃了四个月西药,先后有丙米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症状有所减轻,但还是不能有意识地去想。1982年7月后,自己停服抗精神病药物,病情很快反复,且增加了很多新的症状,具体症状见下条“目前主要症状”。从今年4月起又进行针灸,6月开始继续服用奋乃静,再加上自我调节,目前症状有所减轻:

1.不是成天想着死人。

2.不是不自觉地把什么事物、事情都与死人联系起来。

三、目前主要症状

1.强迫观念严重。严重时,幻想什么就是什么,幻想什么是死人,什么就是死人。脑子无法进行思维活动,无论想任何事物、人、时间、地点都不自觉地与死人联系起来,看到“这个东西像死人用的”、“那个东西像死人看的”等等。

2.焦虑、多疑。做完事、讲完话后总怀疑自己的不对,怀疑别人会怀疑自己。

3.大小事脑子都放不下来,事后总是不自觉地去回想、琢磨,自己从中找自己的毛病。

4.有自言自语的趋势(思考问题时,嘴常似动非动)。

5.不能谈别人的缺点,严重时还不能说物体的不是,谈论人物非要完全准确不可,否则,身上就难受。

6.有时,事情怎么做都觉得不好,一件东西怎么摆放都不舒服,看一件东西不能太久,否则,就有发呆感。

7.有时还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8.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怕惊、忧伤、烦躁、易怒等,神志恍惚,严重健忘,思维很不集中。

9.身上症状很多,全身难受。

以上病情,除对医生讲过外,我不愿意对任何人讲,包括领导、知心朋友、亲人和家属等,原因有二:一是不好意思;二是每给人讲一次,就紧张一次,病情就加重。

反馈一

1983年8月29日

您今天给我看了孙××等四位强迫症患者的病历,很受启发,只因时间紧,未作摘要,现在只凭粗浅的记忆(现记忆力严重衰退),写一个简单的反馈材料。

四位病友的症状可以说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差异,症状各自的轻重程度不同。我个人感觉,总的来说,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些明明知道是非正常的思维和行为,自己就是控制不住,非去这样思维和行动不可,致使病越来越严重。另外,不同的人得这种病的诱发因素不同,从今天看的材料及我本人的情况来看,确实又与个性有关,这一点我越来越意识到了,不知对不对。

第二点,就是我患病三年多来,经四处求医,精神方面的症状改善不大,近半年多来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不但我个人的思想很苦恼,亲人和家属、领导和同事们都很苦闷(虽然他们不知道我的病因和具体症状)。今天看了他们的病历,使我很受启发,他们的病都经您治好了,有的时间短至几天,简直难以置信,因而我对治好自己的病增强了信心和希望。换句话说,我对您抱以极大的信赖和寄托。但话又说回来,我还未经您具体治疗,我的病能否收到上面四位病友的效果,多少还有疑虑心理,但我一定要好好吸收您的信息,积极配合进行治疗。

反馈二

1983年8月30日

您今天主要讲了人的大脑构成及其作用,讲了什么是人的心理活动,讲了强迫症的特点以及产生的病理机制。虽然其中的一些内容听得不很懂,但整个内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讲到强迫症与个性缺陷的关系,对我启发很大。今天我主要向你汇报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在没有听您今天的讲课以前,自己虽然初步意识到自己的病与个性有关,但还是把得病的主要原因推到客观方面——诱发因素上去,今天我才进一步认识到强迫症的主要病因是内因——个性缺陷。

我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变化过程是这样的:小时候,即12岁高小毕业以前,我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性格比较浪漫、活泼,1949年冬高小毕业,1950年考入初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只念了8个星期就休学了。当时家在农村,父亲在矿区工作,不常在家,收入比较少,家里人又多,经济困难。母亲主要在家料理家务,农业生产和经济收支问题主要由我考虑。换句话说,当时我当半个家,在家的三年半时间,我逐步养成了循规蹈矩、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原来淘气、活泼的习惯逐步被懂事、严肃所代替。1953年下半年,我又重新上了初中,除了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外,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担任团干部。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考虑问题过于严肃、认真、仔细,谨小慎微,生怕工作没做好,做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由于自己过分严肃、认真,当时有些同学不敢接近我。另外,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自己各方面表现不错,又经常得到学校的表扬,无形中内心里又滋长出一种自我陶醉情绪。这种情绪自大学毕业后,特别是“文革”后才逐渐有所收敛。

正是由于什么事自己都过分认真、仔细、谨小慎微,因而就使自己思想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很少有放松的时候,这是导致疾病的内在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自己考虑问题比较仔细、全面,因而耳朵听到的往往是一些顺耳的话,又导致了性格上的另一弱点——脆弱,受不起大的刺激。我虽然能经得起批评,但一点也受不了委屈。从今天的疏导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性格不改变,个性缺陷得不到修补,我的病是难以好转的,即使暂时好一点,也是难以巩固的。因此,在今后的治疗中,要逐步重视自己的个性改造。

反馈三

1983年9月1日

您昨天跟我讲了强迫症的特点,对强迫症作了深刻的剖析,把强迫症比作一棵大树,这种讲法很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并剖析了这棵大树,使我懂得了强迫症的共同点就是一个“怕”字,也就是这棵树的树干,这正切合我的实际。我现在身上和头脑里的各种各样的症状,就是来源于这个“怕”字。我所怕的主要是死人,由此派生出怕这怕那,因而使自己原来就紧张(历史条件形成的习惯紧张)的思想越来越紧张,这又反过来使“怕”加重,也就使树干越来越粗大,枝叶(症状)也就越来越茂盛。

我的所谓“怕”,就是怕死人,或者说是所谓的鬼。这正如您讲的,它的本质在客观上是虚、假、空的,而自己主观上却把它当成真、实、有的,这个“怕”字的来源就在于自己在认识上犯了错误,即认识与客观的不统一,在主观上把客观上不存在的东西当成了实际存在的东西,这样,由此派生出各种各样的“怕”。从理论上来说,要使自己的强迫症消除,就要在主观上去掉这个“怕”字。也就是说,要砍掉这棵树干,在主观认识上做到与客观相符。

通过您这几天的细心讲解,我在主观上逐步加深了认识,在实践中要求自己逐步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因而这几天怕的情绪有所减轻。比如,以前见到或听到“死”、“鬼”就紧张害怕,这几天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听到或者见到“死”、“鬼”字或事情,怕的情绪就减轻,还勉强可以写这些字。以前不敢一个人睡一个房子,昨天我弟弟回杭州,昨晚开始一个人睡一间房子就有些怕,但一想到自己怕的东西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就鼓起勇气一个人睡了,结果也睡得很好。由此可见,要做到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相当,这个“怕”字就可以慢慢地根除。当然,由于病根较深,病情又久,病态较多且严重,一下去掉“怕”字确实还有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幻想或自我暗示的东西,实践中一下去掉困难比较大。但我想,只要按您的引导和教育去做,自己主观上时时提醒自己,这个“怕”字逐步是可以去掉的。

另外,“怕”字的特征是欺软怕硬。对我来说,由怕死人而派生出来的怕这怕那的问题,最近几个月来我确有体会。以前连动物和动物画报及一些比较惊险内容的报纸、报道、电影、电视,我都不敢看,最近几个月我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慢慢去接触这些内容,怕的情绪也确实慢慢减轻。经您深刻的讲解,我体会更深了,今后更应该去有意识锻炼自己。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不清楚,请您在下次治疗时讲解一下:

1.强迫症的特点都是一个“怕”字,是不是所有强迫症都有这个特点?这个“怕”字是不是指强迫症症状中的“怕”,而不包括正常思维的人日常生活中其他种种怕的情况?

2.我的症状除了“怕”以外,还有幻想、多疑等症状,这是否也是强迫症的症状?

反馈四

1983年9月2日

您今天讲的治疗过程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并用钢笔尖对我进行了初步实践,还要我把从“认识”到“实践”过程及从“实践”到“效果”的心理状态写下来,我简要汇报如下:

我现在知道强迫症的共性是“怕”字,它的本质又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不相符,就我来说,主要怕的是鬼、灵魂,症状严重时,不但认为死人是鬼,有魂,有时还认为动物及物品都有灵魂,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怕”。比如,医院是一个死人集中的地方,我一进医院无形中就紧张害怕,不是心慌胸堵就是两腿发软。另外,在外边见到戴黑纱、拿花圈的也不自觉地紧张。还有,认为动物也是有灵魂的,生病以来,就不敢伤害动物,连一只蚂蚁和蚊子也不敢打死。经过这几天的治疗,认识到了我所怕的是主观上的臆想,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今天我初步作了实践。例如,今天我是一个人到医院来的,心里也不是很紧张,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先后看到两个戴黑纱的人,也不紧张,并有意识地看了看。此外,今天是我几年来第一次有意地伤害动物,有意识地打死了一只蚂蚁,打的时候开始闪念过蚂蚁有灵魂,不能打,但我马上又想这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客观上并不存在,下决心打死了。打死后也没有异常感觉,但正因为这是目前的病态,心情总是跟正常人不同,不太自然。正如您教导的,我要通过实践来加深认识,取得疗效。今后我要逐步做到这一点,目前要一下子完全做到有困难,那种不自然、紧张、恐惧,甚至出现幻想的现象还会出现。究竟存不存在鬼?我思想上还未真正搞通,请您作进一步的讲解。

反馈五

1983年9月4日

关于鬼、魂是否存在的问题,我写了一下认识,不知对否,请指教:

一、鬼、魂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1.心理正常的人,谁也没有见过鬼、魂是什么东西,所以鬼、魂是人们长期传说留下的影响。

2.如有鬼、魂,谁敢在坟地、太平间附近居住,否则,不是会经常闹鬼吗?

3.如果有鬼、魂,谁还敢去枪毙人,有意打死人,有意整死人?

4.有的人昏死后又活过来,未听说活过来的人说自己死的时候变成了鬼或者有魂存在。

5.还可以假设做一个试验(当然实际上不可能做这种试验),把数个婴儿集中起来,一块长大,但不让他们接触外界,特别是不让他们接触鬼、魂等字眼及其传说,我想,他们长大后就不会知道什么叫鬼、魂,更谈不上怕鬼了。

二、我之所以认为有鬼、魂存在的原因

1.从历史条件来说,从小受到周围环境、传说的影响。

2.受诱发因素——惊恐的影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3.由于自己一时受惊,而后胡思乱想,以致使鬼、魂存在的幻想越来越严重,发展到“幻想什么是鬼,什么就是鬼”的不可自制的程度。

三、我今后的态度

只有真正从思想深处否定鬼、魂的存在(而不是口头上的否定),才能使怕鬼的病根(而不是指强迫症的病根)除掉。否则,病是不会好的。越是认为有鬼、魂存在,病情就愈加严重,甚至发展到不可自救的地步,这是自己把自己推向绝路。

四、怎样才能真正从思想深处否定有鬼、魂的存在

简单地说,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

1.脑子思考问题和做事时,当要联系到鬼、魂时,先否定鬼、魂的存在(根据前面鬼、魂不存在的理由),然后再思考问题和做事。

2.上一条如事先没有注意到,随时出现有鬼、魂存在的想法,随时否定。

3.考虑鬼、魂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只要记着上面谈的不存在的几条主要理由就行了,不要去钻牛角尖。否则,不能自拔。

4.对强迫症症状而言,在认识清楚的基础上,凡事要顶着干,加强自我克制,自己不断强化自己,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以上均是理论上的认识,实际上要完全做到,还要经过艰苦努力,加强认识和实践。

昨天,您在百忙中亲自带我到急诊室、抢救室、太平间去实践,您的这种医务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您对我这个素不相识、又没有事先预约临时从外地来宁治疗的患者,在百忙中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讲解,亲临实践,进行心理治疗,这种对待一个陌生的患者的态度,使我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激之情。

昨天您说要带我去急诊室、抢救室和太平间,说实话,在经您治疗前,我是不敢轻易去急诊室和抢救室的,太平间就更不用说了。经几次治疗后,我精神上有些放松,说去抢救室,我并不是很紧张(不是说一点没有),但要去太平间,我就有些紧张(马上胸闷)。在您的带领下,还是去了太平间,虽然仍有些紧张,但还没有紧张到不能自控的程度。您又要我单独去太平间一次,我还是壮胆子去了,但有紧张情绪(胸口又堵又闷)。回家后,按您的要求,把平时我最不敢听、见,更谈不上自己写的以下一些字重复写了四页:死人、鬼魂、太平间、尸体、坟地、送葬、埋人、墓地、火葬场、他杀、枪毙、整死人、自杀、跳楼、骨灰盒等。

在写时,有紧张感,越写越放松,直到基本消除。

这些就是我这一天实践的基本情况。

反馈六

1983年9月5日

在您精心的疏导下,经过一周苦口婆心的治疗,我的各种症状都有了明显的减轻,特别是怕的症状收效更大,情绪也明显好转。病虽然没有痊愈,但几天的治疗却胜过了我三年多吃过的几百副中药和无法计数的西药。我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你的感激。

今天下午我又看完了病友吴××的病例,一方面使我很受鼓舞,他患二十多年的顽症(我俩症状大同小异,有的他比我重,有的比我稍轻。我虽然有多次想死的念头,只是左思右想,未实施行动。这一点我一直不好意思写,请您原谅),在您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得那么快,那么彻底,无不使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我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您的治疗,我的效果却没有他那么明显,这肯定是我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还请您给予指导!

另外,我还有几个难受的强迫症状,请下次治疗时再予开导:

1.有时做事、说话,怎么做、怎么说都觉得不好。比如“做一件事情要去做不好,不去做也不好”;“一件东西这样摆不好,那样摆也不好”,这些症状如何解决?

2.有时还想一些不应该想的事情。比如“药吃下去了,又认为是不该吃的”;“事情做完了,又认为是不该做的”等等,这种病态如何消除?

3.疑心重。做什么事情都对自己不放心,同时又怀疑别人怀疑自己,如何克服?

反馈七

1983年9月8日

……

这两天听您讲课,更加深了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几天我主要是看病例,从他们身上取得经验,以便在您的疏导下结合自己的病情理出些头绪来,使自己的病好得更快一些。所以这两天没有写反馈材料,过两天再继续写。

这两三天我的病情又有一些反复,主要表现在疑心重、做事不放心。这几天也没有受什么意外的刺激,不知是怎么回事。我知道有点反复不能紧张,但怎样才能减少这种反复?请您多加指导。

反馈八

1983年9月13日

我从9月7日起听了您的心理疏导,使我对很多的理性问题加深了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最后两次讲课的内容“培养患者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和“挖根——改造个性缺陷”对我教育启发更大,这两个问题正是我犯病的根本原因和久治未愈的根本所在。经过您半个多月的精心疏导和一层层深入启发,我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患强迫症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个性缺陷。我从少年时代就逐渐养成了过于严谨拘泥、胆小犹豫、谨小慎微、紧张焦虑的性格,这种过头的个性,是犯病的必然内在因素。另外,患病以来,一方面对这种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对待疾病,使病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自己对待疾病没有一个坚强的自信心,因此情绪老是处于低沉、悲观状态,反过来又使病情加重,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通过这两次课,我明确认识到,要战胜目前的疾病,没有一个坚强的自信心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自信心,情绪就不稳定,就会降低自身的免疫机能,就不会调动内在的积极性,这样要想使病痊愈是很难想象的。正如您所讲的:患者取得疗效的大小,绝不会超过他自信心的大小;患者自信心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治疗的深度与广度,包括远期疗效的巩固。这话讲得千真万确,我这半个多月来的实践就很具体地证明了这一点。过去患病几年,由于对这种病的特点、发病原因以及如何对待这种疾病,心中茫然无数,虽然经多方医治,未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情绪总是悲观、消沉、颓废,病情也就一天天加重,经过您的耐心疏导,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走“心病还要心药医”之路才是治疗强迫症的最好途径。由于我真正从道理上弄清了这一点,因此无形中就产生了自信心,由于自信心的增强,心情也就比较轻松、愉快,强迫症状也就随之减轻,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自信心的加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然要使疾病彻底痊愈,还有一个不断强化巩固自信心的问题。

您讲过:病情反复、精神状态处于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前进和攀登的勇气。凡胜利者都属于自信心强、敢于抗争、在艰苦的斗争中屡败屡战者。今后我一定尽量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病情反复不惧怕,精神状态处于逆境不气馁,始终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与疾病作斗争。

我的个性存在比较突出的缺陷,而要改变个性缺陷确实又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但是只要我有决心,个性就可以改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关键还在于自己有自信心、决心和毅力。为了根治疾病,今后我一定做长期的艰苦努力,尽力按您教导的12字方针去做,逐步做到轻松、愉快、勇敢、果断、灵活、随便,使疾病早日痊愈并不反复,从而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下面就向您汇报一下我的病情进展情况: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疏导,我的病接近痊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或者基本消失,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条怎样对待这种疾病及如何根治病根的路子。具体疗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明显好转,抑郁、悲观等情绪大为减轻。过去我的病情是不愿对别人讲的,现在我可以向不熟悉我的人如病友讲(但熟悉我的人我还不愿让他们知道);过去别人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我不能听,一听别人的这些症状,我一幻想就马上变成自己的了,现在别人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我可以听了,听后没有不良感觉。

2.强迫观念大为减轻。过去脑子无法进行思维活动,无论想什么事、物体、人、字、时间、地点等都不自觉地与死人联系起来,接下来的念头就是死人纠缠着我,现在除有一过性的这种思维外,大部分基本消失了。

3.强迫行为明显减轻。如有时做事怎么做也不舒服,说话也是如此,另外,不能谈论别人的缺点,严重时还不能说事物的不是等行为明显减少。

4.“怕”的症状基本消失。

5.大、小事脑子都放不下来,事后总是不自觉地回忆、琢磨及自言自语趋势已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减轻。

6.随着上述症状的好转,情绪紧张、抑郁、焦虑烦躁、忧伤、易怒、怕惊等症状也随之减轻或者基本消失。

7.自知力有所加强。

目前存在的收效不甚明显的症状就是疑心重,这点还有待今后努力,逐步予以克服。

上述疗效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您的精心治疗、忘我无私的医务精神、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给我指出了光明大道,我在此不再多做具体解释了。

2.其他病友的经验总结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开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我自己的主观努力,这有以下几点体会:(1)随时随地要记住您的话:“患者要有坚强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强迫症患者至关重要,有了自信心,才能保持或者控制情绪的稳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开始治疗的几天,对心理疏导虽有信心,但总有疑虑心理,后来在您的一再启发和其他病友经验的影响下,我越来越认识到这种病没有别的路可走,心理疏导才是最好的出路,因而坚定了信心。这样,收效越来越明显。(2)初步掌握病情规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这样大部分症状都得到了减轻和好转。在如何对待强迫观念时,我就从思想上时时强化一点:鬼、魂不存在,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对强迫行为我就采取做完了事不去琢磨的方法对待。对怕的东西,我就采取“硬顶——不能怕、没有必要怕”的方法。(3)不断强化自己,深刻理解“习以治惊”的道理。牢记您的话:战胜了的东西,都是由不习惯到习惯而已。这里的强化,包括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和强化实践。得这种病的人,情绪往往容易波动,这就需要时时强化自信心,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另外,在症状没有消失之前,经常有意识地去进行实践,不断强化这个过程。(4)遇到逆境和挫折,时时提醒自己,做到有备无患。我自己患这种病后,心理越来越脆弱,经不起一点刺激。如果遇到一些不利因素时,要时时提醒自己(能预测的事情事先提醒自己更好),记住12字方针。简单地说,就是要胸怀开阔些,克服一个“过”字。这样,就能减少或者避免情绪的波动。(5)病友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想消除强迫症,不能以病态压病态,这点很有道理。

反馈九

1983年9月13日

我的病经过你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病情接近痊愈,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患病三年多来,我一直在疾病的折磨中度日,心情万分痛苦,度日如年的日子确实难熬。如今症状明显减轻或者基本消失,我感到轻松多了,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不光如此,我全家都为此感到幸福和愉快,领导和同事们都为我感到轻松和高兴,这怎能不叫我对你发自内心的感激?过两天我就要离开南京,离别之际,好像有很多话要对您说似的,但又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不再多说了。

随访

反馈十

1984年2月27日

我在南京经过您治疗(1983年8月29日至1983年9月13日),至今已5个多月了,一直没有给你写信,实在抱歉。我原来的想法是,在您的精心的心理疏导下,同时吸取其他已经治愈的病友的经验,加强自我心理疏导,使病情基本痊愈后再给你写信汇报情况,所以信一直拖到今天才写,实在对不起。经过几个月来的实践及自我心理疏导,现汇报一下我这几个月的病情,并请你对我还存在的症状给予进一步指导。

一、对强迫症的进一步的认识

自从1983年9月返回北京后,我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对自己的病情作了进一步的剖析,我深深地认识到个性中的“过”字是强迫症的内因所在,由于这个“过”字的存在,使自己的思想不自觉地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自己又不易察觉到这种情况,一遇到诱发因素——外界刺激就使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的改变以及躯体疾病,这些病态又加重了思想紧张和忧虑,就这样恶性循环,致使强迫观念和行为越加严重。经过这几个月的实践和总结,我意识到,之所以产生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各样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由联想思维所引起,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距离正常思维越来越远,从而产生的强迫观念和行为也越来越多、越严重。以上是我对强迫症的特点和病因的进一步认识。

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实践和总结,病情虽然还未完全痊愈,但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几个月来病情好转的表现

1.强迫观念(即幻想、暗示)明显减轻,有时接近基本消失的程度,不像过去那样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死人或与死人有关的事物,也不像过去那样看到什么东西都不自觉地与死人联系起来,但在有外界条件影响时,有时还有一些一过性的病态反应。

2.强迫行为大有好转。不像过去那样做事情怎么做都不好,摆样东西怎么摆也不行,现在要随便多了,但症状还未完全消失。

3.联想思维明显减轻。以前脑子整天无法进行思维,一想问题就不自觉地与死人或紧张、恐惧、焦虑等事物联系起来,现在自我控制能力有较明显的加强,基本上能控制自己不去这样无限制地胡思乱想。

4.以前那种各式各样的“怕”的症状基本消失。特别是怕看、听、写与死人有联系的人、事、字等症状好转更为明显。

5.情绪明显好转,恐惧、烦躁、易怒、忧伤、怕惊、情绪低落等明显减轻,但如有外界因素影响时,情绪很不稳定。

6.由于上述症状的减轻和好转,具体的症状也有不同的减轻和好转,晚上基本能睡5~6个小时,中午能睡1个多小时。

三、病情好转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症状的好转和减轻能起到很大作用:

1.不断掌握病情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对待之。我的强迫症状之所以越来越重,产生各种强迫观念和行为,出现各式各样的“怕”字,除了个性缺陷和诱发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发病后的无限制、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以及联想思维所致。因此,我随时随地以很大的毅力控制这种胡思乱想,并随时随地注意中断这种联想思维,这样,原来症状便没再加重,有的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和好转。偶尔出现新的强迫症状,也会很快消失。

2.对待强迫观念的办法:随时随地以很大的毅力控制自己不要无限制、无根据地胡思乱想,注意控制非正常的联想思维;思考问题和做事时,如出现强迫观念,先将强迫观念压下去(即控制自己不要胡思乱想),然后再进行正常思维活动和行动,这样强迫观念就不致发展、加重。

3.对待强迫行为的办法:做事时,事先经常提醒自己到时候不去琢磨,顺其自然,如一旦出现强迫行为,切忌自己以病态压病态,而是要分清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就坚持,错的就不去管它。这样,强迫行为引起的难受感就会减轻。

4.对待“怕”的办法:就按“习以治惊”的教导,去习见、习闻,采取强迫的办法去适应那些不敢见、不敢听、不敢写的事物,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做到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样怕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

5.注意自己情绪的转移,适当工作和参加有益的活动。整天的空闲无聊对强迫症状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就按您的教导,从1983年国庆节后坚持上半班,干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具体工作,午睡后就干点家务或者听听音乐,这样,无形中就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不像以前那样成天陷在胡思乱想的精神状态中。

6.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助于战胜强迫症状。对待强迫症状,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和不回避的态度。我这几个月的实践中有一个粗浅的体会,即在病情严重反复时,采取适当的暂时的回避还是必要的:即不去想与病态有关的东西。这正如攀登高峰一样,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暂时休息一下是必要的,有利于继续攀登。否则,只会使病情加重,但是一旦减轻,就要主动进攻,争取全面的胜利。

7.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逐步培养自己战胜强迫症的信心,这是战胜强迫症的先决条件。这几个月的实践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出现反复,有时甚至出现暂时性的濒临绝境。这时情绪往往易于波动,自信心也就出现动摇。但我不像以前那样任其发展,使病情愈加严重,以致到了难以自控的程度。现在出现这种病情反复、情绪波动时,我就常常翻阅心理疏导的记录,特别是反复读“培养患者树立坚强自信心”一节,牢记“精神状态处于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丧失自信心,丧失了前进攀登的勇气”的教导,从中吸取营养,培养自信心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另外,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其他病友的经验也是需要足够重视的。其一,对今后的事情不去做可怕的预测,逐步做到“到哪个山唱哪个山的山歌”的思想准备;其二,要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回想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我觉得这两点对一个伴有紧张、焦虑的强迫症患者来说,对稳定情绪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话又说回来,要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和保持情绪的稳定,对强迫症患者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毅力,需要艰苦的努力,有时甚至是极端痛苦的,几乎一天到晚需要随时随地与强迫症状进行不懈的斗争,确实痛苦至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转败为胜。

8.在与强迫症进行顽强战斗的同时,要时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个性,克服个性中的“过”字,这一点不再多述。

四、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的大部分症状都有好转,但目前还有以下问题:

1.焦虑、疑心重(这是我目前最难受的症状)。做一件事,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做事时和事后总要怀疑自己做得不对或者不安;与人谈话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事后马上就不自觉地去回想,找到自己话中的毛病。

2.由于事后好不自觉地回想琢磨,因而有时出现自言自语的趋势,但没有讲出声音,嘴也未正式动,只是有似动非动的感觉。

3.什么事都放不下,每件事(指工作中的事或者与人交往)都要在脑子里不自觉地遗留一二天才能基本消失。

由于上述三个症状的存在,因而焦虑、犹豫情绪相对在南京时要加重,精神上也不易轻松起来。我时时提醒自己要轻松、果断、愉快,但就是不容易做到。对于疑心病,我还常常看在您那里抄的《总疑心怎么办?》一文的概要,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这是强迫症的一种症状,但却不易解决。

此外,记忆力严重衰退,思维也很不集中,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

反馈十一

1985年9月18日

我于今年2月离开南京返回北京,至今已有7个多月了,一直没有给您写信。

2月从南京回家后,在家休息了20来天,过了春节,于2月底去疗养院疗养,因不习惯疗养院的生活,住了不到两个月又出院,回家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一个月,于5月下旬开始上半班至今。

回家7个多月了,5月份以前,无论在家休息还是在疗养院疗养,整个症状没有见到明显进展。根据您“不同意你在家休息和去疗养院疗养,一定要上班”的教导,5月下旬,我硬着头皮去上班(半班)了。开始上班时,顾虑重重,怕这怕那,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但我没有退缩,还是顶着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自上班以后,主要是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心理疏导。因而整个症状逐步减轻,到目前为止,病情还不算完全痊愈,但整个症状明显减轻,基本上能适应各种环境,基本上能应付各种事物,因而感到一身轻松,整天有说有笑。这是我患病6年来从未有过的精神状态,你可想象我是何等的高兴哪!我的病今天能好到如此程度,万分感激您。

下面就谈谈我这几个月来对待疾病的一点体会,作为体会,实际上是“分清是非真假,贵在实践”在我身上的体验而已。

我觉得在整个症状特别严重、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的情况下,用一定的药物是必要的,如去年9月我第二次来南京时,当时强迫症状特别严重、濒临绝境之际,您给我开了阿米替林才使我当时症状得以缓解。但是一旦症状有所减轻,自知力有所恢复后,药物的作用就处于次要地位,而按照医生的启发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则成为主要方面。最近几个月来我的症状之所以取得上述疗效,在心理疏导方面我主要总结了下面一句话:“三自一转移。”所谓“三自”,就是对待疾病在精神要做到:自我矫正、自我控制、自我改造。“一转移”就是转移思路。下面就具体谈谈我是怎样进行“三自一转移”的。

像我这样强迫症状又多又重的患者,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随时随地都在缠绕我,使我有时濒临绝境之地。病情之所以发展得这么严重,主要是在没有得到您的心理疏导之前,自己的思维和认识上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即老是往病态上进行联想,因而产生了许多正常人没有的病态反应——强迫观念。因此要使自己的病情减轻以至痊愈,首先在认识上就要来一个大的转变,即进行“自我矫正”。当不自觉地出现非正常的思维活动——强迫观念时,我就立即认识到这是病态的,就马上中断这种思维,换一个思维内容,也就是进行“自我抵制”。这样,久而久之,许多强迫观念淡薄,只偶尔出现,有的基本消失了。“自我矫正”和“自我抵制”收到的效果还体现在对待强迫行为上。过去我的强迫行为也是很多很重,如有的东西只能这么放、不能那么放,严重时,这么放不行,那么放也不行;做事也是如此,这么做不好,那么做也不好,最后就弄得自己一身难受。现在我就在认识上先自己矫正过来——这些病态完全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框框,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正常人是怎么做的,我也完全可以这样做。对病态的行为,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随时矫正。这样矫正和抵制的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好的条件反射,形成了好习惯,强迫行为自然而然就减轻直至逐渐消失了。“习惯成自然”,这一切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另外,由于我的“过”字的个性缺陷——办事过于认真、过于胆小,做什么事都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要求过严,不能叫别人有看法、说闲话等等。在患强迫症以后,慢慢又产生一种新的病态——说话、办事时总喜欢不自觉地去回想、琢磨,什么事都放不下来,疑心重。而由这些个性缺陷产生的这种病态关系,在没有得到您去年9月的第二次疏导以前,我思想上认识是很不足的,或者是基本没有认识,更谈不上去进行个性改造。自去年9月您在第二次疏导时严肃指出:“你要是按我讲的做到20%~30%,病就不会反复到这么严重。”您的这一教导,我最近一段时间通过实践才体会得越来越深了,因为这段时间时刻记住您的教导,进行“改造个性”,每当我不自觉地去回想、琢磨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个性缺陷而产生的病态,就有意识地去进行自我抵制,改变这种思维方法。我冷静地想过,像我这样“严谨”的人,一般是不会做错事、说错话的,即使是偶尔做错点事和偶尔说错点话,也不去预先作可怕的预测,做到“不要想得太多,到哪个山就唱哪个山的歌”。一旦出现不自觉的回想和琢磨,我就设法去想别的问题和做别的事情,这样做的时间久了,不自觉的回想、琢磨的症状也就慢慢减轻乃至基本消失了,伴随着的疑心病也就明显减轻了。从这里我才开始真正尝到了改造个性的甜头。

所谓转移思路,在上述内容中我已经谈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即当不自觉地出现强迫观念时,就有意地转移思路,去想别的问题或做别的事情,这样就避免了过去老往病态上进行联想,长时间去这样有意识地转移思路,强迫观念也就越来越淡薄了。转移思路的另一方面,就是在体质和思维活动能勉强上班时就去上班,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转移思路。上班后干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思考一些与工作有关的问题,无形中也转移了思路,避免了一个人独自闷在家里或在疗养院里,在强迫观念里兜圈子。

这几个月来我进行了“三自一转移”的实践,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的确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话又说回来,在开始的实践中,是相当痛苦的,几乎是时时刻刻、处处事事都要进行“三自一转移”的苦战,但这种苦战,却给自己带来了胜利后的喜悦。由于强迫症状明显减轻和好转,随之忧郁、焦虑情绪已大为减轻,食欲和睡眠也好了,真是一好百好。但是这种病是相当顽固的,时时有反复的可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还需要在初步胜利的基础上继续奋战。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药我还没有停,服药情况如下:

阿米替林每日三片减至两片,舒乐安定已经停掉了。我准备在病情进一步好转和巩固后,把药物逐渐停了。

反馈十二

1986年2月2日

这半年来,根据您的教导,我以自我心理疏导为主,认真总结“三自一转移”的方法,治疗进一步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在,我能适应各种环境,基本上能应付各种事务,因而感到一身轻松,基本上解决了我的精神枷锁,时常会有说有笑。另外还要告诉您,从1985年的国庆节后,我开始上全班,尽管开始时还有一些顾虑,但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不但没有使病情加重,相反的,我时刻记住“三自一转移”的心理疏导,使病情又进一步地好转,这样又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

反馈十三

1989年3月26日

我患病到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前5年是在疾病的折磨中度过的,弄得我死去活来,痛苦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好在现在已经死里逃生了,我的病情现在可以说已经痊愈了。虽还有一些残余症状——主要是有时还有点焦虑情绪,但这已经不影响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我的病得以痊愈,主要不是药物的治疗,最根本的作用是您的心理疏导治疗,我总结摸索了一条如何对待这种病的方法,我时常根据您教导的原则和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对待症状和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很多症状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可以说我现在得到了精神上的彻底解放,如果拿现在的精神状态与五年前相比,我现在是另一个人了。我从1985年上班到现在,情况一直稳定良好,没有出现过大的反复(小的波动有时还有一点,但已不影响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几年一直上全班,工作量越来越大,担子也越来越重,但我都能基本适应,吃饭、睡眠均正常。药已经全停了,只是在情绪波动时偶尔服用很少一点。以上是我近几年的身体情况,特向您汇报,我想您也一定会感到格外高兴的。

随访

1990年11月3日

作者到该病友所在城市开会时,受到他和另一病友的热情接待。在他们送作者到机场时,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两位病友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实际上是第一次见面),谈笑风生,回忆起当时患病时的幼稚、可笑和荒唐,有声有色地描述症状。笔者就很顾忌,怕他作为领导,在下级(司机)面前暴露发病的过程及内容,会影响他的威信。因此,笔者多次试图转移话题,但都未能打断他们热烈的交谈。到机场后,笔者怕司机对他患病情况有什么误解,特请司机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由此看来,作者的思想倒不如他解放,他的心理素质提高后,能够以轻松、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不但没有影响到他的威信,反而进一步得到了同事的理解。

反馈十四

1991年2月7日

我们几年未见了,经过您两次长时间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使我摆脱了长期顽疾的折磨,我是多么幸运和高兴啊。近年来尽管工作比较繁忙,但病情一直没有反复,而且身体健康,情绪很好。正如你来信中所说,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像我们过去一样在疾病中受到折磨,愿您用高超的医术和医德,帮助他们从疾病中摆脱出来,同我们一样享受幸福与欢乐。

反馈十五

2005年12月18日

一转眼,又是几年没联系了。我已于2002年退休,儿子、女儿都在美国工作,现在可以说在安享晚年了。今天我把二十多年来的总体情况(包括疾病症状和治疗过程)作一简要的总结,作为对您的汇报,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我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强迫症”和“恐怖症”患者,我将症状简要重述一下。强迫症状举例叙述之:有时做事、说话怎么做、怎么说都觉得不好。做一件事,这么做不行,那么做也不行;一件东西这样摆不好,那样摆也不好;怎么放都不好,弄得自己成天难受,苦不堪言;有时还想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药吃下去了,又认为是不该吃的”;“事情做完了,又认为是不该做的”等等,这种病态如何消除?疑心重。做什么事情都对自己不放心,同时又怀疑别人怀疑自己,如何克服?

恐怖症状更是严重,如:见到别人手指上贴点胶布都害怕,一支削尖了的铅笔对着我,也害怕,更怕见到“死”和“癌”字,还觉得床下有死人。严重时,幻想什么就是什么,幻想什么是死人,什么就是死人。脑子无法进行思维活动,无论想任何事物、人、时间、地点都不自觉地与死人联系起来,看到“这个东西像死人用的”、“那个东西像死人看的”等等。

强迫症和恐怖症的其他症状就可想而知了,在此不多说了。时间长了,焦虑、抑郁症状伴随而生,弄得自己成天痛苦极了,班也上不了。起病2~3年内,在北京、杭州、长沙请中外专家用药治疗过,症状没有减轻,由于自己老是想病态上的问题,症状反而越来越重。在此期间,曾几次都想自杀,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而没有付诸行动。后经好友介绍,要我请南京精神病防治院鲁龙光教授诊治,会有好的效果。我两次到南京求治于您,您不用药而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我的病。第一次回北京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由于自己没有掌握好您的心理治疗的精神实质,很快就反复了。第二次又去南京,您用心理疏导疗法和行为疗法治疗我的病,您亲自带我去急诊室和太平间去实地体验,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回北京后,我认真回顾了您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精髓,从而启发了自己对心理治疗方法的探索。实践一段时间后,症状慢慢减轻,最后基本消失。此时,我感到一身轻快,由原来的不能上班,到后来还担任过处、厅级职务。能有这个结果,全是您全身心地为患者健康而着想的结晶。

对待恐怖症状我也采取了“三自一转移”的方法。首先在思想上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随时进行矫正。如患病之初,我看到别人手指上贴着胶布就害怕,后来,我认真分析过,这是正常人的普遍现象,没什么可怕的。自己认为可怕,正是自己的病态想象,再遇到这种事时就加以认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如前面提到的,铅笔削尖了对着自己就害怕,自己就亲自用手去摸笔尖,亲自去体验,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其他类似的情况也是如此去体验。慢慢地,正常人不怕的,自己也就不怕了。到后来连患者和死人都不怕了。

二十多年来,我时时都用“三自一转移”来提醒自己,所以,一直未出现过反复症状。

点评

该病友经心理疏导治疗后,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了“最优化”。他坚持提高心理素质,不断完善个性,通过患者系统的反馈材料和23年的长期随访(包括1990年及1998年两次专访),都有力地说明,在克服顽固疾病——强迫症及癌症中,他是医患学习的一位楷模,打破了“强迫症不能治愈”的保守观念,在心理治疗中树立了一面“最优化”的旗帜。据作者了解,几年前,他患了脑部恶性肿瘤,在早期发现切除后,一直保持良好和积极的心态,已较好地康复。

本案例,有三点值得大家借鉴:

1.他的“最优化”的实现,来自于自我认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自我认识的高度,他充分发挥了自我改造的能动性,不断完善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克服顽疾与外界各种不利因素,审视、理解现实的需要,自觉立足于现实进行自我认识、实践和奋斗。在克服疾病的过程中,随环境变化而灵活应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克服强迫观念的方法——“三自一转移”来应对病理心理。这个方法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病友,许多病友借鉴了他的方法,在克服强迫观念的过程中取得了同样优异的效果。因此,他被誉为克服强迫症的楷模,成为“认识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

2.“最优化”还突出在他始终坚持以“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个性”为精髓方面。在克服顽疾的基础上,始终以此为座右铭,实现自我监督,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使自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因病不能工作的普通职员,到承担处、厅级领导的重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个困难,体现了乐观、豁达、不惧痛苦和死亡的精神。在近日来信中只字未提癌症之事,当作者问及此事时,他说:“已完全好了,不愿再让人为我担心了。癌症并不可怕,早期发现了,只要心平气和,按医嘱办,身心保持和谐,就会发挥最大的抗癌效应。近来复查,一切正常,请放心!”他不但战胜了自我的束缚,而且以实际行动为子女及他人做出表率,给家庭带来了真正的幸福,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3.“最优化”表现在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中,拥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消沉、不绝望,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走出一条自我革命之路。不断地把新的高度当成新的起点,在一次次自我超越中,开拓了事业,净化和提升了心灵的境界,这也是“自由度”不断提升的表现。这种自强精神,来自于他的理想和信念——自我深化认识,坚定付诸实践,也来自于他对社会和家人的责任,来自于他对人生的透彻理解,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案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第三章 治疗方式——集体治疗

集体心理疏导治疗是把若干患有同种疾病或类似疾病的求助者集合在一起,通过讲座、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些求助者由于同病相怜,很容易互相理解,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而互相主动交往。在这种气氛下,团体的力量、智慧、意志、毅力、勇气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相互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共同享受战胜疾病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时可以忘掉自我。很显然,这对他们战胜各自的疾病十分有利。集体心理疏导治疗能同时对很多求助者进行治疗,节省人力和时间。集体心理疏导治疗能使那些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求助者尽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集体心理疏导治疗也占有自己的优势。

当然,同类疾病和类似疾病不仅具有共性,同时具有个性。因此,在团体疏导治疗中,对于尚有特殊问题的求助者,可以安排进行个别辅导、解答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最后要求大家经常将自己的情况反馈给咨询师,以便继续巩固治疗。

在团体疏导治疗中,如何确定每次讲座的内容;如何使讲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如何在讲座时更好地照顾到点(个别求助者)和面(全体求助者);如何组织引导好讨论;如何指导求助者写好反馈材料;如何使讲座、讨论、反馈三者有机统一、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增强整体功能等,目的是尽可能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都需要医护人员苦下功夫,善于创造。

集体心理疏导治疗的基本程序:

根据心理障碍病理之“树”的模型可知,要消除心理障碍,就必须除去这棵病理之“树”。系统性的心理疏导治疗共分疏通、实践锻炼和巩固三个阶段。(1)疏通阶段。咨询师在详细收集求助者病情资料的基础上,对求助者系统地、启发式地讲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科学知识,并阐明心理疏导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求,激发求治欲望,培养治疗情感,树立治愈信心。此阶段一般讲述:①心理生理的基本知识(配合模型、图画,结合实例)。②心理障碍的科学本质、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等。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地描述,达到求助者与自身联系、密切结合、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是提高认识阶段,也是“不知→知→认识”的过程。(2)实践锻炼阶段。在求助者提高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大家进行实践锻炼。以“习以治惊”为原则进行实践锻炼、克服“怕”字,在锻炼中检验。一旦求助者尝到了与“怕”字作斗争取得胜利的甜头,战胜疾病的信心就会增强。同时,在斗争的胜利中获得了新的领悟,心里豁然开朗,症状会随之而去,认知结构得到优化。这个阶段应讲座与讨论并重,边讨论边讲,尽量让求助者自己谈体会,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怕”字的特性,与之进行斗争,这是“认识→实践→效果”的过程。(3)巩固阶段。即改造性格、提高心理素质阶段。在症状消失或减轻后,继续讲解心理障碍与性格缺陷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性格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的,指出只有逐渐改造性格才能巩固疗效,获得彻底的胜利。引导大家逐步掌握改造性格的方法和武器。还要让大家认识到:改造性格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症状是会反复的,要正确对待症状的反复。这也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反复,也是“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的过程。

以下为一次强迫症、恐怖症的集体疏导治疗过程实况录音。通过医生每次讲座的讲稿以及一个具有典型症状的患者(A患者)在每次听讲后写出的反馈材料,介绍了这个患者从病到愈的最优化治疗过程,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参考与启发。第一节 概述

强迫症、恐怖症是心理障碍中的常见类型。在以往的疾病分类中统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因为它们的症状近似,有时候难以将它们分开。近年来,由于恐怖症具有独特的回避反应,故从强迫症中分化出来,单独列为一种疾病。当恐怖与强迫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临床上一般多诊断为恐怖症。尽管如此,由于强迫症和恐怖症病因相同,症状近似,治疗原则和方法也基本相同,所以本书一并论述。

恐怖症是指在某种特殊环境,或与某些物体和人接触交往时产生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在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虽然明知其不合理性和荒唐性,但一遇到相应的场合即反复出现上述异常体验和回避反应,难以自控。恐怖症的临床常见类型大致有:(1)社交恐怖。主要症状为怕见生人或怕见某些熟人,怕人注视自己,怕自己注视别人,怕与别人(尤其是异性)目光相遇,也不敢与别人交谈,接触,交往。(2)处境恐怖。主要症状为怕登高,怕深渊,怕独处室内,怕过街、过桥,怕乘船、乘车,怕进学校、商店等。(3)物体恐怖。主要症状为怕尖锐物,怕某种动物,怕细菌,怕不洁物,怕骨灰盒,怕坟墓,怕尸体,怕戴黑纱的人,怕流血,怕某种疾病等。

强迫症(也称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指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这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重复出现是不恰当不合理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患者强烈的紧张不安和严重的内心冲突。患者的重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愉快的观念和意向,或为了与之进行对抗而呈现出来的继发现象。强迫症一般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其具体定义参见本书后面的案例介绍部分。

强迫症、恐怖症患者往往明知其症状是毫无根据甚至是荒唐的,但却无力自控和摆脱,陷入极度的内心矛盾冲突之中,因而感到极为痛苦,不仅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对一切失去信心,以致产生轻生观念和轻生行为。

目前,强迫症和恐怖症已经成为神经症中的多发病。由于它们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病程长、痛苦大,症状顽固,往往影响患者终生的事业和生活。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和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起病年龄为10~54岁,平均20.2岁,平均就诊年龄25.3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90%;多数智商偏高,家族史中有神经精神病史者占4.4%,父母有性格偏差者达63.3%,95.6%的患者病前性格为不均衡型,其中60.2%伴有强迫性格特征,其个性形成与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者占71.1%。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症状的轻重明显地受情绪的影响,并随着病程的延长或减轻而趋于单一,或加重而趋于多元,没有显示发展为重性精神病的倾向,病症的发生多数与幼年时期受不适当教育和训练有关。根据多年的临床和研究,笔者总结设计了一个对强迫症、恐怖症统一进行疏导心理治疗的模式。经过对1000多例强迫症、恐怖症患者的疗效鉴定,治愈率(痊愈和症状明显缓解)达86%。为了满足众多患者的治疗需求,又在进行个别疏导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摸索治疗规律,创立了对强迫症和恐怖症的集体疏导心理治疗。从对疏导心理治疗强迫症和恐怖症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来看,集体治疗均较个别治疗的效果要好。强迫症集体治疗治愈率为84.7%,个别治疗的治愈率为79.6%,恐怖症集体治疗治愈率为90.4%,个别治疗的治愈率为82.5%。因为集体治疗进行系统讲解,组织患者展开讨论、交流体验,便于患者之间互相启迪、互相激励,能促使患者主动锻炼,患者们同病相怜,互相理解,在短时间内结成向疾病作斗争的亲密战友,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集体治疗不但收效快,疗效高,而且节省时间和人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这当然不是排斥个别治疗,集体治疗方法就是从个别治疗中摸索出来的。个别治疗能更深入地帮助患者挖掘心灵深处的隐痛,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症结所在,更有针对性地给以疏导。在集体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辅以个别治疗。

一般人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少讲些理论,多讲些具体疏导的方法。”这说明了患者希望了解和掌握疏导疗法的迫切心情。但是,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是从实践治疗当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中就包含有方法,方法绝不能与理论脱节。因此,要想几句话就把一个病“怎样疏导的”讲清楚,的确难以做到。由于各人病种,病情的不同以及个性的差异,使得疏导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此,缺乏心理治疗基本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难以理解。为了解答这一共性的问题,现在将一次集体治疗强迫症和恐怖症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一个模式,以便让大家了解疏导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必须指出,每次治疗的具体内容,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来灵活决定,严禁照搬教条,僵化地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有的放矢地解决具体问题,是疏导心理治疗的关键。

附:A患者的病情及反馈

男,48岁,某单位高级编辑,因受强迫症折磨,长期在各大城市治疗无效而绝望服药自杀,经抢救后第七天来南京,疏导治疗10天,症状基本消失。同年,在“心理疏导疗法”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并撰写成专著的过程中,他主动要求协助修辞、整理,借此深入钻研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结合自己患病的亲身体会以及与病友共同学习讨论的情况,从此开始致力于医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心理咨询的应用研究,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上,主攻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等心理疾病,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较强的治疗能力,尤为广大患者所称赞。二十多年来,他不但自己保持心身健康,而且写出不少有关心理健康的著作,帮助了不少患者,在心理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些专业医生称他为中国的“森田”。

多年来,他一直与作者保持联系。现将他的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刊载如下,以供读者借鉴、参考。

病情自述

1986年11月10日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偏爱。五岁上学,期期考第一,深得老师的偏爱和同学的尊敬。我在中、小学时期性格很开朗,上大学后由于组织劳动太多,耽误了学习时间,心中不满,闷闷不乐。后来眼睛疼痛,到处检查都说没毛病,就担心会瞎了,心里十分痛苦,曾经觉得活着没多大意思,一个星期瘦掉10斤。后来有个老师同我谈了一个下午,一句话解开了思想疙瘩,她说:“人的生命是延续的,历史是永恒的。”我原来就嫌人生太短,没意思,她这么一说使我想开了。

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当时很多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去当中学教师,仅有几个能到该单位,应该说这是最好的工作单位了。但我不喜欢这个工作,希望调到研究单位去,结果受到组织批评,说我个人主义严重,我因此很不痛快。不久,让我下放农村劳动,紧接着搞了三年农村“四清”,我由一般四清工作队员到当组长,直到担任县团委秘书。四清工作很累,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长期失眠,加上同工作队长产生矛盾,心中闷闷不乐。“文化大革命”中,我本来是个逍遥派,后来不得已参加了进去。当时对运动很不理解,心情十分紧张,情绪很不好,觉得搞得不像样子,很不满。

1969年参加了一个批判会,批判某人的反动日记,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以后写字可千万要小心,千万不能写出反动口号。后来,这个念头越来越重,以致不敢写字了。当时到医院治了两年多,有所好转,但远未根除。

1970年底我被诬陷,被关了两年。因不服气,受尽了折磨。两年后病情稍见好转,能正常上班,但并未根除,写字仍然不放心,怕不小心写出反动口号来。后来担心的反动口号越来越具体化,像这样的境况持续了近八年。1984年春节,因爱人得病,孩子出了意外,心里着了急,病又严重发作。到医院治疗,有时好些,能勉强参加工作,但每年几乎都要休息3个月。近两年来病情日益恶化,脑子里总有“枪毙”二字,老怕写出来成为一个反动口号。今年以来更严重了,拼命洗手,因为怕此二字写在手上;又发展到拼命洗脸、洗头,怕此字写在脸上、头上,心里十分痛苦,生怕写出“枪毙×××(指国家重要领导人)”来,有时痛不欲生。医院的大夫说:“你绝不会写出反动口号。”我却总是不放心。

还有一个怕,就是怕脏,特别怕尿,总怀疑脸上、手上有尿,怕脸上沾了尿会影响眼睛看字。因此,不停地洗手洗脸,有时要洗二三小时甚至六七小时,今年五一那天,从白天洗到晚上九点多,还不肯离开水龙头,弄得家里无法做饭。医院的大夫一再说明尿并不脏,我也不信。而且脑子里总有尿的观念,一接触水,洗脸洗手,它就出现,于是口中常常念“自来水”、“美好”等语,企图排除那两个强迫观念,但也无用。有时洗脸反复多次,就记在纸上加强印象,企图减少再洗的次数,往往也不成功。

有时也怕眼镜上有尿,老是擦,擦几百次还不放心,有时用自来水冲洗,有时自己控制不住了,就让爱人帮忙拧毛巾,洗眼镜。脑子里特别痛苦时就不想活了。去年五一用脑袋撞墙,用拳头捶脑袋;今年五一也较严重。由于住房的厨房厕所紧挨着,中间仅隔着一堵墙,坐的马桶和厨房水管水池遥相对应,就以为尿会返流到自来水中,每次洗时更为紧张。组织上为照顾病情,将住房调换,厕所、厨房分开了,心情稍有好转。7月底至国庆前上了两个多月班,国庆后,病情又严重了,可能因赶发国庆重点节目,工作累了,有一天审阅了七八篇稿子,甚至十篇,当时不觉得怎样,次日就有反应。孩子不太听话,也使我着急、生气。十一后病情恶化,有一二十天围绕生和死的问题而斗争,终于在10月31日,趁家中无人,服了400片利眠宁,被家人发现后,送进医院抢救过来了。在抢救时,接到鲁大夫的通知,医院和单位领导坚决劝说来治,并提供了许多方便和照顾,才使我下决心前来求鲁教授诊治。第二节 集体治疗第一讲

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心理治疗班,给大家进行心理治疗。我们这个治疗,叫做疏导心理治疗。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如何解脱心理痛苦,是很难得的。现在急需治疗的患者很多,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得到治疗。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争取在预期的7~10天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疗效。今天我们已组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为了顺利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尽量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作为战友,应当携起手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今天首先和大家谈一谈什么是疏导心理治疗,为什么要进行疏导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顾名思义不同于通常看病的吃药打针,它是一种心理疏通。患者和医生的心相互贯通和融合,相互了解和信任,相互紧密配合,共同战斗,力争全胜。所以请大家在治疗前写一份关于自己的具体、真实、详细的材料。从历次治疗的病例看,治疗效果的好坏与这份材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曾有一位少年大学生前来要求心理治疗。医生让他写材料,他写了,而且写了不少,但医生从他的材料很难判断他真实的心理活动,因为材料中提供的情况不仅与他的年龄不相符,而且也不符合一般的疾病规律。以后他越写,医生越看不明白。医生向他进一步了解情况时,他却要求医生少跟他自己谈,他要多听医生与别人谈,说这样对他收效大,但实际上没有疗效。三个月后,突然有一天他向医生痛哭忏悔,并交给医生一份反馈材料,说:“我欺骗了百问不烦为我治病的恩师,我白白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我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您要知道在讲清楚之前我内心是何等的痛苦,进行了何等的激烈的斗争啊!……三个月来,我所写的病情和反馈全是从学校图书馆中的青年心理学书上抄改的。我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失恋。我从11岁时就开始怕死人,只要知道已死了的名字,不论在任何场合,每看到那名字中一个字,就恐惧不安,夜不能寐,不能集中思想看书、听课,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在家乡时,只要知道谁家死了人就不敢从他家门前走过,要绕道而行。平时怕听怕看患者、死人、坟墓、骨灰盒,火葬场等。而恰恰火葬场就在我们学校南面的一条路上。大学四年,我没敢向南方看过一次,因为那可以看到火葬场的烟囱。这样,我一直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有一次,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国外有心理疗法,便带着好奇来试试看。我抱着怀疑的态度观察医生三个月,医生的真诚、耐心、科学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又亲眼看到一个个患者很快被治愈了,我才认识到自己……”他在说出了真实病情,坦露了心迹以后,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疏导,他的治疗能动性随之而来。当晚,他就自己一个人到一个大医院的观察室,努力实践,帮助危重患者做事情,看到死亡的患者能帮助抬到太平间,并独身一人到火葬场的礼堂、告别间等处观看,毫无恐惧。从此,他多年的恐惧感消失了,轻松愉快地回去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材料真实的重要性。

俗话说:“心病要用心药医。”心理治疗作为一门科学,就是从这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这门科学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我国医学典籍《内经》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心理疏导。目前国外心理治疗法有200多种,由于国情、民俗等等不同,这些方法大都不适合我国具体情况。我们现在采用的心理疏导疗法,就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崭新的心理治疗法。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各种心病来说,它是一剂良好的“心药”。大家再看一个例子,一位老画家,年近60岁,病期近40年,20多年来病情加重,每天怕写字,怕画画,不敢拿笔,不能工作。他害怕会写出一些政治上反动的内容,作画、写文章他害怕在纸边上写出反动字句,在公共场所更不敢动笔,比如登记旅馆写字也害怕。他明知不会这样做,不必害怕,但克制不了,他还害怕会被人打,也害怕夜里睡觉会起来打妻子。他的衣服的四个口袋全部用线缝起来,为什么?害怕有人无意中塞进去一支笔,他会用这支笔写出或画出反动内容来。这样一个强迫症患者,20多年来,曾经过各种治疗一直无效,来到我们这里经过短时间的疏导心理治疗就好了。回去后他参加了正常工作,并提笔画了这幅画送给我们。你们看,他在上面写着:“余患强迫症二十余载,鲁大夫以疏导法治之三日而起沉疴,长安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画上一幅老梅树,又开出梅花来了,树上还有三只小鸟。老梅是作者自喻,三只小鸟代表三天治疗,真是寓意深长。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两点:第一,心病就是要用心药医;第二,心理疏导疗法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正常的心理活动比作一渠流水,它本来是畅流无阻的,但是如果经常有一些沙、石、泥和其他不纯物质不断淤积,久而久之,这渠流水就会受到阻塞,变得不流畅了。只有经过疏通,它才能重新畅通无阻。人的心理活动本来也是畅通无阻的,由于内外各种刺激的不断作用,久而久之,也会出现心理障碍。要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使不畅通的心理活动重新畅通起来,就必须通过心理的疏通和引导,这就是疏导心理治疗。它主要通过交谈,谈心理阻塞的方面,引起阻塞的原因,怎样疏通和引导。

心理疏导疗法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人的心理特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祖国医学的疏导原则为基础,综合吸取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学、哲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有价值的成果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心理疏导疗法既充分发掘和运用我国古代心理治疗的学术思想,又注意吸收国内外现代心理治疗和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成果,将这些精华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人的心理就是一个大系统。人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一员,与社会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各种外在因素发生作用。而外界环境又是一个大系统,人也加入这个大系统之中。因此我们研究人的心理,就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当从多方面去联系考察,注意其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在将病理心理转化为正常心理的过程中,只有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和相互作用,才能因势利导,对症疏导,逐步挖除病根,理顺关系,治愈疾病。我们的疏导心理治疗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含有医生、患者、信息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三要素。朋友们,我们之间本来是互不相识,但是在消除心理障碍,治愈心理疾病这样一个共同目标,这样一种特定场合下,我们相互发生了联系,我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联系的桥梁是什么呢?这就是信息论中所谈的信息。信息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来说,凡是不知道的或不清楚的某种内容都是信息,或者说,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疏导心理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语言交换信息,医生通过语言向患者输送信息,患者也通过语言向医生输送信息。疏导疗法就是根据控制论中的信息转换和反馈原理来实现心理、生理、病理的相互转换的。医生向患者了解病情,接受信息,然后根据他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诊断。医生将诊断意见作为信息再输出给患者,经过患者的加工、处理,再反馈出来,然后医生再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输出的信息。这样循环往复,多次控制,直到病愈。在治疗过程中,疗效的高低取决于信息转换的技巧和真实性。我们说,信息丢失,即对一些情况一时想不起来是允许的,但信息失真,即编造假情况是绝不允许的,它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少年大学生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什么叫反馈?它是指患者接受了医生输出的信息后,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处理,然后将所起的作用和结果再输出的过程。我们要求大家写好反馈,是因为医生只有看到患者所写的反馈之后,才能根据你们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在写反馈时,患者必须要回忆医生所讲的内容,并密切联系自己,否则一个真实的具有价值的反馈是写不出来的。写反馈可以加强对医生所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调动自己的治疗能动性和自信心,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且便于今后进行长期的自我矫正。因此,写好反馈是疏导治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控制论中的信息转换和反馈原理在疏导心理治疗中的运用,主要的目的是力图以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控制,获得最好的疗效,这就是系统论中的“最优化”原则。它对于我们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疏导心理治疗中,“最优化”的例子是很多的。前面举的那位老画家的例子,患病近40年之久,三天治好了,而且疗效比较巩固,就算是“最优化”。

下面再介绍一例,患者,女,32岁,护士,患强迫性恐惧近10年。1972年因丢失钱和布票,以后总出现怕丢钱的紧张恐惧心理。平时房间里不许别人打扫,垃圾不许外倒,要反复挑拣垃圾,再用纸或布包起来放在自己认为保险的地方才放心,每次大便后的手纸及月经纸也要反复检查,最后带回房里收藏起来。后来,大便要用手反复摸抓,直到确认里面没有钱,再用水边冲洗边检查。每天早上起床时,要从头到脚反复用手摸,认为身上没有钱了,再将衣服鞋子一件件抖来抖去,一边哭,嘴里一边说着:“一二三、王八蛋、精神病……”(这是一种矛盾痛苦心理,觉得这样做不对,但又控制不住,所以痛骂自己)直到认为没有钱了方罢,然后再检查床前铁丝上有钱没有,还将一件件抖过的衣服放在铁丝上,最后边抖边穿衣服。平时她用过的东西,走过的房间,都要反复检查有无丢钱。平时不敢到商店,不敢工作,不敢外出。如做以上强迫动作时有人干扰,或自己不慎碰到其他东西,就要重做多遍。她的两个2~4岁的小孩不懂事,每天也跟着模仿做。疾病的折磨使她感到很痛苦,她曾长期大量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未见效果。1980年6月前来就诊,经过三天六次治疗,未服任何药物,强迫行动基本消失,但对某些问题思想上仍较紧张。第四天继续矫正锻炼,患者写道:“……在做‘怕’的事情前,首先认真地考虑一下如何办,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或不对的,弄清了界线,思想上有了准备,也就不怕了,经过多次实践,强迫想法也就不再出现了。”第五天愉快地返回原地。回去后即恢复护理工作,一切正常。她爱人调干读大学三年,她挑起全部家务重担,同时自己也考入职工大学学习。至今随访6年,情况良好,全家过着愉快、幸福的生活。

从以上所举的治疗“最优化”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强迫症、恐怖症不仅能治,而且可以很快治好,关键就看患者和医生怎样配合。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疏导心理治疗强迫症、恐怖症的程序,并对大家提些要求。

首先,在参加集体治疗前,我们要求每个人写一份关于自己病情的材料,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再强调一下。材料内容包括个人简史,疾病症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便我们读后对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你目前感到痛苦的、要求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作出正确判断。材料要详细、真实、具体。这是你们向医生输送的第一个信息,绝对不能失真,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做到。这次集体治疗时间是7~10天,每天上午听我们讲课,下午分组讨论,加深理解,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然后写反馈。写反馈不要长篇大论,应当根据上午我讲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内心体验和变化过程。反馈要求真实,结合自己实际,举一反三。反馈就是我们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是实现“最优化”的控制方法。所以一定要认真写,不能含糊。每天写好的反馈,第二天上午带来交给我们,我们就可以随时了解大家的情况,调整我们输出的治疗信息内容。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大家要巧战猛攻,力求全胜。

下面说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集体治疗?一是为了节省时间,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二是经过我们临床实践证明,集体治疗的效果比个别治疗效果好。朋友们在交谈中,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许多患者就是在看看别人、对照自己的情况下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从而在认识上产生飞跃,达到新的领悟,心里豁然开朗,霍然而愈的。当然,集体治疗最主要是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某些共同的规律进行讲解,引导大家结合自身产生领悟,必要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进行个别辅导。

我们每次讲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地听,细心地揣摩、领会。疏导心理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朋友开始时总觉得医生讲的和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认为太简单,不认真听,也不做笔记,不认真思考。结果别人都在前进,他却停滞不前,跟不上大家的步伐,最后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际上,我们所谈的问题不光有共性和规律性,同时也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因为我们的每次讲课都是研究了大家的情况以后准备的。

疏导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疏通工作,医生在治疗中起引导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必须自己发挥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医生的信息一旦输送给患者,要求患者融会贯通,理解它,使用它,变为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过去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集体治疗中,有少数朋友想:我是来接受医生治疗的,我就坐在这里认真听,听完医生几天的讲课,我的病就会自然痊愈,我的心理障碍就会自然消除。他们在听完几天的讲课后突然问医生:“您讲的我都听了,怎么病还没有好啊?”其实他们的想法错了!心理治疗医生的讲课不是什么仙丹,不是几句话就能把患者的心理障碍讲跑了。我们的讲课是要使大家对心理障碍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了解,对自己的疾病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不断自我认识、自我领悟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疾病的规律,掌握与疾病作斗争的武器和主动权,坚持不懈地向疾病作顽强、艰苦的斗争,从而解除痛苦,达到治愈的目的。我们的治疗过程就好像在爬一座山,朋友们来了,我们形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一支战斗队伍,一道去爬山,去攀登高峰。我们都是战友,医生在这里起引路人作用,因为医生熟悉路径,可以给大家做向导,有谁爬不动时,可以拉一把,扶一把,但最终还是要靠各人自己迈动两条腿爬上去。

疏导的意思就是通过疏通、引导使阻塞的部分重新畅通起来。这里,首先要求患者自己要有强烈的求治欲望,改变目前心理病态的愿望,这是治疗最基本的动力。第二是要有信心,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疏导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恐怖症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一千余例的治疗经验说明,绝大多数患者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好转甚至痊愈。许多患者被强迫症和恐怖症折磨了几年以至几十年,有的不能工作,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有的不止一次想自杀。许多朋友在全国各大医院服用过各种药物,采取过各种技术手段,总是没有效果,但经过短短几天的心理疏导治疗,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扬起了前进的风帆。因此我们希望在座各位也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勇敢地和疾病作不懈的斗争。第三是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并肩作战,让医生、信息、患者这三者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效的、灵活的、不断运动的整体。在医生讲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医生所讲的是原则,是共性的问题,患者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举一反三,进行对比。比如医生讲到某个人的病例,你们就可以拿自己去比一比人家的病期长短,病情轻重,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树立信心,增加勇气,再比一比别人致病因素,致病原因,就能够帮助自己逐步地挖出心理障碍的根源,再将它清理出去。因为我们的治疗是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要求一步比一步高,所以大家要和医生密切配合,努力在自己身上找出病的本质所在,也就是找出病根,然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去挖掉病根,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人家三天治好了几十年的病,要知道在这三天当中人家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有位患者也是长期患强迫症,不敢拿笔写字,生怕写出“打倒×××”的反动话,也是几天就治好了。开始时我们要求他写反馈,他硬着头皮写了,花了整整一天一夜,不吃不喝写了这么一页多纸的字,他是克服了多么大的内心冲突,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后来他好了,一个小时奋笔疾书写了整整七张纸,他终于解脱了长期压在心头的重荷,获得了新生。他的胜利是在医生的引导下靠自己努力唤来的,而不是医生赐给的。所以大家从现在起就要有个思想准备,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来攀登我们面前的这座高峰。

今天我在这里所讲的算是一个战前动员,朋友们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迎战!共同向心理障碍这个敌人作坚决的斗争。每个人都应当这样想,别人能够治好病,我和他们的病一样,同属强迫症、恐怖症,那么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治好。

A反馈一

1986年11月11日

今天上午听了鲁教授的讲课,我觉得我的病完全属于心理障碍。我是搞新闻工作的,得病前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写错字。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一次参加批判会,批判一个人的反动日记,听着听着,突然产生心理障碍,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今后千万小心,别不当心写出反动口号。又如病前,并不觉得尿可怕,也是突然出现心理障碍,怕尿怕得不得了。从此怎么也摆脱不开,排解不了。

我觉得我的思维障碍严重,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写错字,更不可能写出反动标语,可就是不放心,生怕万一写出来,而且怕得要命。又如明明知道手上没尿,但就是怀疑,控制不住,反复去洗。

在多年的治疗过程中,我曾订过自我治疗计划,力求战胜强迫观念,但是只执行了几天,就成了一纸空文,执行不下去,这说明我的意志薄弱。多年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都说我神经过敏,神经脆弱,做事没有必要过分细心。

我的性格内向,喜怒无常,特别容易生气,一点小事,我就可以生气几天,甚至气得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我想这都是我心理上的弱点。

我还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多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都容易多疑,怕写出反动标语和怕尿也是多疑所致,要是克服了多疑的毛病,我想我的病就会好了一大半,甚至全好。

我今天听了鲁教授的讲课,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我一定和鲁大夫好好配合,鲁教授要我怎么做,我就一定怎么做,力争这次把病治好。第三节 集体治疗第二讲

今天向朋友们介绍一点心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因为历史原因,社会上多数人对心理缺乏了解,甚至有些人听了“心理”两个字就把它和算命、看相等封建迷信等同起来,或产生神秘感,这是一种误解。心理现象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较为抽象,难以把它拿出来作具体的试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人曾把心理学污蔑为“伪科学”,使心理学成为禁区,人们不敢对它进行研究,更说不上将心理学用于社会实践、指导社会实践。现在,心理科学在各领域已恢复了青春,“心理疏导疗法”的科学成果就是一个证例。为了改进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提高医疗工作质量,改善人类的心理素质,解除人们心身障碍的痛苦,人们都迫切希望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基本知识,我们相信通过实践的检验,大家共同努力总结提高,疏导心理这项工作能更快更好地得到发扬光大。

什么是心理?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实质呢?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

在人类身体上,每个组织器官都有其独特的基本机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理功能,心理是属于脑的功能,如同呼吸属于肺的功能、血液循环属于心脏的功能、消化属于胃肠的功能一样。脑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桥脑、延脑,都被保护在头颅骨内。出了头颅骨由延髓往下伸延到骶部,这段神经叫脊髓,被保护在脊椎骨管内。由脑发出的12对脑神经(延髓、中脑)和脊髓发出的31对脊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叫作周围神经。中枢神经通过周围神经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相联系。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关系是上级和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是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最重要部分是大脑两半球的大脑皮层,它由150多亿神经细胞组成,在机体的一切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最高司令部,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器官,也称为高级神经中枢。没有这个高度完善、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就无心理活动可言。如果先天大脑发育不好或后天大脑中毒、感染、外伤、退化等原因使大脑细胞变性死亡,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原来心身健全的正常人,由于大脑部分区域有了损害,如大脑听觉语言区损坏了,再悦耳的音乐在他耳边回响也不能得知,书写语言区损坏了,那么他即使原来是书法家也写不出自己的名字,说话语言区损坏了,天才的演说家也只能哑口无言,记忆区域坏了,无论是痛苦或快乐的过去都会忘记,甚至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当有人尝试在大脑皮层颞叶进行电刺激时,遥远的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再现。这些事实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大脑,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各种组织器官的机能和活动都要靠人的心理活动来推动和调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正常的大脑+反映=心理。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官能反映到大脑中来才产生感觉、知觉、情感、认识等心理活动和现象。如果把大脑比作发电厂,那么电厂本身再好,没有原动力(水、火、原子能)是发不出电来的。根据调查发现盲童、聋哑儿童由于对外界的反映发生部分障碍,在智力发展方面比一般儿童至少推迟1~2年。巴甫洛夫曾看到一个患者,他的大部分感觉外界的器官都破坏了,只剩下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如果再将这健康的眼、耳蒙上,患者就进入了睡眠状态,因为感觉器官是大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是心理活动的“后勤部”。声音作用于听觉神经,产生听觉,光线照射视觉神经产生视觉,这就是神经系统实现反映的形式,这种反映就是心理。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实践的特点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的大脑是在高级动物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起来的,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产生心理现象。如果一个人出生后闭塞视听,与现实社会生活隔绝,就不会有正常的心理活动。人们的大脑不只是为了适应环境消极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在认识现实过程中积极主动,能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现实。但动物没有能动性,没有实践能力。它们为了寻求生存,只能不断转移而不会改造环境。坦桑尼亚北部的国家野生动物园里有一种舌蝇,这种贪食动物血的昆虫可在30秒内吮吸比它的身体重几倍的血。作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却无法对付这种小东西的侵害。为了避开那十分难受的叮咬,生存下去,不得不爬到没有舌蝇,离地面很高的不舒服的树冠上睡觉。人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十分复杂的语言,使人们的心理现象更加复杂化。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住院多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脱离正常社会活动,与生活在正常社会中的患者相比,前者很快发生智力行为退化——痴呆,而后者则罕见。1976年在印度的丛林中被发现的一个“狼孩”,名叫拉穆,他从小由狼喂大。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10岁。他用四肢爬行,毛发纠结在一起,指甲已长成爪子,手掌、手肘、膝盖都长起了厚厚的茧子,同狼的蹄子一样。当地贫民救济院把他收养后,十年来,设法训练他过人类社会生活。他学会了洗澡,穿衣,但一直未能学会说话,他还一直保持食生肉的习惯,有时溜出去捉鸡。1985年因发病治疗无效而死亡。不久前,在非洲塞拉利昂地区的森林中也发现了一名约7岁的女“猿孩”。她的行走、进食和两手动作与猴子一模一样。当她被收进笼子时,行为表现与一般野兽被困在铁笼时的情况一样。她不会站起身,吃东西时四肢伏地用嘴咬食。她身体健康,力气很大,但不会讲话。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因为没有人类社会实践,没有劳动,没有语言,尽管是人类的孩子,具备产生心理的前提条件——人脑,但也没有人的心理。

如果还要进一步发问:心理活动究竟是怎么回事?换句话说,这150亿神经细胞到底是怎么活动的?譬如我在讲这句话,你们的接收都是哪些神经细胞相互联系作用而完成的?这些问题,现在仍是一个谜。正因为心理活动瞬息万变,又十分抽象,所以无法拿出来亮相一番。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人为探索心理活动的秘密而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当代探索这一领域的有医学、哲学、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电子以及化学等上百个学科,真是各显神通。通过电子学及生物化学研究,对大脑神经细胞内部极微小的微粒运动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但即便如此,这巧妙而复杂的脑器官仍然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烟雾之中而处于模糊状态。当然,由于近代科学迅速发展、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心理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就。如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大脑皮层活动有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兴奋与抑制。“兴奋”就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抑制”就是休息,两者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诱导、相互转化的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状态之中,从而保证正常的心理活动。大脑神经细胞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诱导作用表现为,在大脑某一区域发生兴奋或抑制变化时,可以影响另一个区域的兴奋或抑制。这种相互诱导作用,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正、负诱导两种。大脑的一个区域发生抑制过程时,引起另一个区域兴奋性的增高称正诱导;大脑一个区域的兴奋性增高使另一个区域发生抑制过程的强度增加称负诱导。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机能的基本规律是扩散或集中相互诱导的复合变化。举例来说,大家因心理障碍而十分痛苦,希望通过疏导心理治疗解除痛苦,每天焦急地盼着早日得到医治,当收到前来接受集体疏导治疗的通知时就很高兴,因为你们的动机目的达到了。这时你们见到了医生都很高兴,用心听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力集中,理解、分析、判断、联想、概括、抽象、想象等能力增强,情感活跃,接受的信息能很快贮存并能联系自己举一反三,表现精力充沛,情绪良好。这就是兴奋过程。如果你们从祖国各地充满信心地为解决自身心理痛苦而前来接受心理疏导治疗,情绪很高,但是医生不了解大家的实际情况,只是教条、机械、刻板、单调、枯燥地说个不停,你们听了与自己病情联系不上,挂不上钩,越听越糊涂,越急越不懂,与自己的动机目的越来越远,这样原来的精神兴奋状态就会降低,相应抑制过程就会增强,思想不集中,感觉疲倦,而医生硬要你们听下去,眼睛盯着你们讲。这时你们的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在相互斗争,你们就会感到头昏、头胀、头痛。如果这时医生转移一下目标,你们的眼睛很快会闭上睡着了。这一入睡就说明了抑制扩散到了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区域越大,由局部到全部,由大脑到大脑下部神经部位,睡眠就更深,你可能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打起呼噜来。一有动静你又会惊醒,再从抑制过程转为兴奋。以上是对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及扩散与集中的简单形象的说明。这就是目前我们能了解到的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些活动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没有矛盾对立统一的大脑,就失去了心理活动的意义。巴甫洛夫学说用辩证的方法说明了心理活动的过程。大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准备了抑制的到来,抑制过程又替兴奋过程打下了基础。只有具备了抑制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才能保证心理活动不至于过劳而衰竭,才能使大脑的神经细胞维持正常的心理基本活动过程。

希望大家对照正常的心理活动,看看自己有没有心理障碍。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想象、抽象、联想等)各个方面有无障碍?在哪个阶段有了障碍,特别是从思维过程对照自己的情感反应,喜、怒,哀、乐哪个方面出现了障碍?用正常的心理活动来对照和检查自己的问题,看看自己的意向、意志、行动究竟如何。有的人虽然认识是正确的,但敢不敢去实践?敢不敢付诸行动?要勇于对照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诊断,自我画像,看看自己有无心理障碍。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咱们的认识统一了,我们就有了共同语言,下一步就好办了。

A反馈二

1986年11月12日

昨天我写的反馈中已经认为我的病是属于心理障碍。我觉得治愈我的病是不成问题的。

下面进行我的性格分析:

我小时候聪明可爱,深得父母钟爱,学习成绩又好,深得老师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