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1:34:48

点击下载

作者:张新成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爱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

我爱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爱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作者:张新成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2-01ISBN:9787538183955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艾灸治疗常见病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是祖国传统医学内病外治法的一种特色疗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也难以考究,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常常因外感风寒而发生恶寒、发热、头痛以及全身酸痛不适等病症,然后就火取暖,经火热之气的烘烤之后,往往因周身出汗而使疾病痊愈,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灸法的萌芽。

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的一种方法。

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礼记》中所记载的“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便可证实。张仲景虽被推为汤药之祖,但“导引吐纳,缄灸膏摩”也未尝或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疗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艾灸)第一。”《黄帝内经》中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等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被誉为百草之王。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作用。中医学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因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的认识正在呈上升趋势,艾灸的好处也充分得到了广泛的肯定。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艾灸器温灸和药物温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瘢痕的特点。

追溯到古代,人们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黄帝内经》中说“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阳气若足千年寿,扶阳方法第一方”,说的就是艾灸的好处。既然好处这么多,艾灸应该得到大力的应用和宣传,让艾灸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福音,灸出健康好身体。张新成养生灸常用的施灸穴位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息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为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是全身退热之要穴,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主治外感、疟疾、寒热无汗、咽痛、咳嗽、虚寒性哮喘、头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

●风池穴: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后脑乳突后5厘米凹陷处。具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通经活络的作用,对感冒多汗、热病无汗、腰背肩酸痛、鼻炎、耳鸣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风门穴:位于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宣肺解表、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伤风、咳嗽、气喘、发热、鼻塞、流涕、项背疼痛。

●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养阴清热、调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外感发热、痰多。《灸法秘传》称:“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行间。”《千金方》中说:“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血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神道穴:位于背部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清热通络、养心宁神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身热头痛。

●膏肓穴: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0厘米,肩胛骨内侧缘。具有养阴清肺、补益虚损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完谷不化。《针灸资生经》说:“久咳嗽宜先灸膏肓,次灸肺俞。”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具有宽胸理气、化痰利咽喉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咽痒。《玉龙歌》曰:“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易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神龙本草经》中记载“天突治气喘咳嗽,可灸七壮”。

●定喘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大椎穴旁开1.7厘米处。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主治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百日咳。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气喘、咳嗽、胸痛、胸闷、心悸、心烦、乳汁不足、呃逆。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等疾病的调理。

●大杼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祛风解表、宣肺降逆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鼻塞、气喘。

●身柱穴:位于后背部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具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宁心镇痉的作用。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

●肾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2腰椎棘突旁开5厘米处。具有补肾益气、利水消肿、滋阴壮阳之效。主治腰痛、消渴、虚喘。

●云门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20厘米,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中府上3.33厘米处。具有宽胸理气、清肺除烦、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胸中热、胸中烦满、咳嗽、气喘、肩臂痛、上肢不举。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3.33厘米,前正中线旁开20厘米,平第1肋间隙处。具有宽胸理气、清热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胸胀满、气喘、胸痛。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腧穴之一,胃腑的下合穴。位于犊鼻穴下10厘米(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驱邪防病、补虚强身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灸足三里穴养生保健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记载,提出无病之人,常灸足三里穴可以延年益寿,故称长寿之灸。还有常灸足三里,胜过吃老母鸡之说。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健脾利湿、益气和中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呕吐、痢疾、泄泻、便血、水肿、肩背腰疼。

●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具有清热调肺、疏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咯血,喉痹,咳嗽,哮喘,鼻出血,胸胁胀满,肩、臂痛,肘臂挛痛,手臂不得举等。尺泽穴对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所致的咳、痰、喘、吐血、咽喉疼痛有效。

●太渊穴: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利咽、通调血脉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痰多、咯血、吐血。

●孔最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在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23.33厘米处。具有清热止血、润肺理气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咯血、热病无汗。

●辄筋穴:位于腋下中线10厘米,第4肋间隙,平乳头处取之。具有疏肝和胃、疏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胸闷、气喘、多涎、呕吐。

●期门穴:为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与巨阙穴齐平。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肝病、胸部胀满疼痛、咳喘、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腹部要穴,位于肚脐旁开6.66厘米,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的作用。艾灸此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病症有显著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等疾患。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6.66厘米处,肌腱之间,属于厥阴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通络的作用。主治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如胃痛、呕吐、呃逆、心痛、胸闷、烦躁。

●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20厘米,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即足三里穴与下巨虚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阑尾炎、胃肠炎、泄泻、痢疾、疝气、便秘、消化不良;运动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麻痹或痉挛、膝关节肿痛。

●下巨虚穴:位于犊鼻下30厘米,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在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具有调理肠胃、通经活络、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等胃肠病症。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5厘米处。具有益肾固精、升阳补气、调理冲任的作用。此穴有强壮之效,为保健之要穴。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症;小便不利、遗尿、夜尿症;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梁门穴:位于肚脐中上13.33厘米,前正中线旁开6.66厘米处。具有理气和胃、消积化食的作用。主治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痛、腹胀、腹泻、肠鸣、呕吐。

●中脘穴: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13.33厘米处。中医学认为,胃是五脏六腑之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以后,首先要经过胃的腐熟阶段,而腐熟水谷正是胃的功能。所以将胃的功能和肾的功能称为“肾为先天之根,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胃气之盛衰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是很大的,因为五脏六腑都要得到来自于胃的水谷之气才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凡治疗疾病应首先提升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故为养身保健要穴。灸中脘穴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如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等。中脘穴施养生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胃俞穴: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理气和胃、化湿消滞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腹泻、反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在脐下10厘米,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是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古人认为进入老年后,应该每年灸关元穴300壮,可以使老年人身体矫健、胃口好、面色红润。中医学认为,关元穴部位为一身元气(真阳)所在,化生精气之处,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艾灸关元穴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具补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之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将艾条点燃后,靠近关元穴熏灸,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致局部皮肤微微红润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个月灸10次。艾盒灸30分钟左右;关元隔姜灸,将生姜切成0.2~0.4厘米厚的小片,用针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置小艾炷点燃施灸。每次灸3~10壮,隔日灸1次,每个月灸10次;关元附子灸:将附子切成约0.4厘米厚的薄片,用水浸透后在中间刺数孔,放在关元穴上。然后置上小艾炷或中艾炷点燃施灸,灸致局部皮肤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3~5壮,隔日1次,每个月10次。需注意的是孕妇忌灸关元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处。具有补益脾胃、理气和肠、培元固本、回阳救逆的作用。主治四肢厥冷、泄泻、痢疾、腹痛、淋证、便秘、不孕症等。

●章门穴:位于第11浮肋游离端的下际。简便取法,当屈肘靠近身体时,肘尖处即是此穴。具有疏肝健脾、化积消滞的作用。主治腹部胀痛、泄泻、呕吐、神疲乏力、胸胁疼痛、疳积、腰背痛不能转身。

●不容穴:位于上腹部,肚脐上20厘米,距前正中线旁开6.66厘米处。具有理气调中、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胃不适。

●巨阙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上20厘米处。具有和中降逆、宁心安神、宽胸化痰的作用。主治胸满气短、咳逆上气、呃逆、呕吐、腹胀、反胃、吞酸、泄泻、心烦、胸痛。

●膈俞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与肩胛骨下角平齐。具有调和脾胃、益气补虚、理血化瘀、宽胸降逆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胁腹胀满、呕吐、呃逆、吐血、便血、鼻出血、潮热盗汗。

●三焦俞穴: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通利三焦、疏调水道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痢疾、泄泻、水谷不化、便秘、水肿、小便不利、腰背酸疼。

●大肠俞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约与髂嵴高点相平。具有强壮腰膝、通肠利腑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痢疾、泄泻、便秘、肠痈、痔漏、腰背酸疼。

●命门穴:督脉之穴,位于在背部第2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之要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命门穴施养生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30分钟左右。

●腰俞穴:位于骶管裂孔处。具有清热利湿、调经通络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疮、月经不调、淋浊。

●中膂俞穴:位于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益肾壮腰、清利下焦的作用。主治痢疾、腹泻、腹胀、疝气、消渴病。

●下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6.66厘米处。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反酸、吞酸、呕吐、呃逆、腹泻、痢疾、消化不良、痞块、虚肿。

●阑尾炎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在足三里穴直下3.33~6.66厘米之间,压痛最明显处取之。具有清热化瘀、通调肠腑、健脾利湿之效。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故对于阑尾炎有效。

●承山穴: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用力伸小腿时,在人字纹凹陷中。具有理肠疗痔、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腿痛转筋、痔疮、便秘、便血、腹痛、鼻出血。

●太白穴:位于第1跖趾关节内侧后下方,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具有理气化湿、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饥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下脓血、便秘、痔漏。

●呃逆点:位于乳头之下,平第7肋间隙。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呃逆、呕吐、乳腺炎。

●内庭穴:位于足背第2、3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第2、3趾缝间的缝纹端,赤白肉际处。具有清胃泄热、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胃痛、热病无汗。

●独阴穴:位于足底第2趾远端趾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具有行气止痛、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心痛、腹痛、呕吐、吐血、月经不调、死胎、胞衣不下。

●胆俞穴:位于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疏肝利胆、调和脾胃、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胸胁疼痛。

●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舒筋利节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口苦、呕吐、黄疸。

●阴陵泉穴: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具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调补肝肾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胀、黄疸以及妇科疾病。

●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中。具有清热利湿、调补肝肾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痒、阳痿、崩漏、赤白带下、胸胁胀痛。

●三阴交穴:位于脚内踝高点直上10厘米,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具有调补肝肾、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主治腹胀、腹泻、肠鸣、脘腹疼痛及各种妇科疾病。

●胰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具有养阴生津、润燥止渴、养胰健脾、调和肠胃的作用。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多饮多尿、消食、盗汗、胸胁疼痛。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中点。具有清热开窍、醒脑宁神、升阳益气、平肝息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耳鸣、耳聋。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端凹陷处。具有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主治发热、咽喉肿痛、耳鸣、头痛、高血压、半身不遂、瘫痪等。

●涌泉穴:位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的交点处。具有清热开窍、交济心肾的作用。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中风昏迷、高血压。灸之可引热下行、调和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

●血压点:属于经外奇穴,位于第6、7颈椎棘突旁开6.66厘米处。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主治高血压、低血压。

●曲泽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具有疏经活络、清热宁心、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咳嗽、呕吐、胸胁胀满、口干。

●郄门穴:位于腕横纹上16.66厘米处,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有宁心安神、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胀、咳嗽、烦闷。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通络止痛、养血宁心、宽胸理气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健忘、心烦、吐血以及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等。

●乳根穴:位于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13.33厘米处。具有宽胸理气、活络通乳的作用。主治胸下满痛、胸闷、乳少、乳痛、乳腺炎。

●厥阴俞穴:位于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宽胸理气、疏通心脉的作用。主治胸闷、气短、心悸、呕吐、咳嗽及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等。

●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26.66厘米,条口穴外1横指处。具有疏经活络、化痰祛湿的作用。主治痰多、气喘、咳嗽、胸闷、胸痛、眩晕、头痛、便秘、呕吐、癫痫。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5厘米处。具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息风宁神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失眠、胸胁胀痛、中风先兆。

●安眠穴:位于风池穴与翳风穴连线的中点。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烦躁。

●阴郄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7厘米。具有宁心安神、益阴固表、调和气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心痛、心悸、骨蒸盗汗。

●环跳穴: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舒筋利节的作用。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挫闪腰痛、不能转侧。

●肩井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具有疏经活络、理气豁痰的作用。主治肩背痛、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偏瘫、落枕、头痛。

●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23.35厘米,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下即是此穴。具有疏经活络、散风除湿的作用。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腿膝无力、遍身瘙痒。

●委中穴:位于腘横纹的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央。具有清热解毒、舒筋利节的作用。主治腰背疼痛、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腘筋挛急、半身不遂、腹痛、疟疾、小便不利。

●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10厘米,腓骨后缘处。具有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膝腿疼痛。

●足临泣穴:位于第4、5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具有通经活络、疏肝利胆、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中风偏瘫、痹痛不仁、头痛、月经不调。

●阿是穴:自我感觉不适的部位进行施灸,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效果。

●秩边穴:位于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0厘米处。具有疏通下焦、强壮腰膝的作用。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便秘、痔疮。

●率谷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5厘米处。具有疏经活络、息风止痉的作用。主治偏头痛、眩晕、烦满、小儿惊风。

●太溪穴:位于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具有滋阴补肾、清肺止嗽、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糖尿病、失眠、健忘、月经不调、气喘、咳嗽、耳鸣、耳聋。在此穴施灸对改善贫血有很好的帮助。

●人迎穴:位于喉结旁5厘米处,与喉结相平,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具有理气化痰、清肺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10厘米,尺骨与桡骨之间。具有清泄三焦、和解少阳、疏经活络、通利胸胁的作用。主治便秘、热病无汗、肩背酸疼。

●八髎穴:位于腰骶椎处。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8个穴。主治腰骶部疾病、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腹胀痛、痛经、盆腔炎、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小便不利等病症。

●中极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13.33厘米处。具有补肾培元、通利膀胱、调经止带、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淋漓不尽、阳痿、遗精、早泄及女性妇科疾病。

●会阴穴:位于男子阴囊根部与肛门的中间,女子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具有清利湿热、调经补肾的作用。主治小便不通、遗尿、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及男科和妇科疾病。

●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息风的作用。主治黄疸、胸胁疼痛、吐血、鼻出血。

●阴廉穴:位于大腿内侧,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6.66厘米处的气冲穴直下6.66厘米处。具有通经止痛、疏肝调经的作用。主治不孕、股内侧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痒、少腹痛。

●膀胱俞穴:位于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处。具有清热利湿、通调膀胱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赤浊、遗尿、遗精、阳痿、阴部湿痒、女子瘕聚。

●落枕穴:位于手背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1.7厘米凹陷处。具有舒筋通络、健脾助运的作用。主治落枕、手背红肿、手指麻木不仁不能屈伸、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急慢性惊风、脘腹疼痛。

●肩外俞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6.66厘米处。具有疏经通络、宣肺解表的作用。主治肩背酸疼、颈项强痛、咳嗽、气喘、寒热、目视不明。

●后溪穴:位于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掌指关节后横纹头,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落枕、头项强痛、腰背痛、盗汗、颈项肿痛、臂重肿、肘挛痛、手指拘挛疼痛、癫狂、痫证。

●肩髃穴:位于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具有疏经利节、理气化痰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手臂挛急、半身不遂、瘾疹、瘿气、瘰疬。

●秉风穴:位于肩胛冈上窝中央的凹陷中。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肩胛酸痛、肩臂痛不可举、上肢麻木、颈项强直。

●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具有疏经通络、清热宣肺、降逆利水的作用。主治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瘫痪、肘臂挛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咯血、潮热。

●膝眼穴:位于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具有舒筋利节、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腿脚重痛、鹤膝风、下肢痿痹、脚气。

●血海穴:位于髌骨内上缘上6.66厘米处。具有祛风除湿、理血调经的作用。主治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湿疹、皮肤瘙痒、瘾疹。

●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央与外踝尖相平齐。具有疏经活络、调理肠胃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胃热、腹胀、便秘、下肢痿痹、脚踝腕疼痛、癫狂。

●肘髎穴:位于曲池穴外上方3.33厘米处。具有疏经利节的作用,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上肢不遂、嗜睡。

●志室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0厘米处。具有补肾益精、通阳利尿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淋浊、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腰阳关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具有补肾强腰、通络调经的作用。主治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阳痿、早泄、遗精、淋浊、月经不调、白带异常。

●腰痛穴: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背横纹下3.33厘米处。具有舒筋止痛、活络壮腰的作用。主治急性腰扭伤、腰痛。

●承扶穴:位于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处。具有疏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腰、骶、臀、股骨部位的疼痛、阴痛、大小便不利。

●大钟穴:位于太溪穴下1.7厘米稍后,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中。具有滋阴补肾、清热肃肺的作用。主治足跟痛、嗜睡、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咳嗽、气喘。

●然谷穴:位于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疼痛、自汗、盗汗。

●昆仑穴:位于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具有舒筋活络、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仆参穴:位于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具有疏经活络、舒筋健骨。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

●隐白穴:位于足指内侧端,趾甲角旁0.333厘米处。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摄血、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月经过期不止、量多、崩漏、子宫出血、腹胀、吐血、便血、尿血。

●交信穴:位于太溪穴上6.66厘米,胫骨内侧后缘与复溜穴之间。具有通调经水、清利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子宫出血、子宫脱落、睾丸肿痛。

●阴交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33厘米处。具有调理冲任、温肾益精的作用。主治子宫出血、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产后出血。

●气门穴:位于腹部中外侧,脐下10厘米,正中线旁开10厘米处。具有调理冲任、利水通淋的作用。主治女子不孕、崩漏、淋证、子宫出血。

●带脉穴:位于第11肋骨游离端前直下与脐相平处。具有调经止带、疏经活络、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赤白带下。

●子宫穴:位于脐中下13.33厘米,旁开10厘米处。具有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不孕症。

●照海穴:位于足内踝下3.33厘米处。具有滋阴补肾、清利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症、阴痒、子宫脱垂等。

●天宗穴:位于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处。具有舒筋活络、宽胸行气的作用。主治肩胛酸痛、肘臂外侧疼痛、咳嗽、乳腺炎。

●少泽穴:位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333厘米处。具有活络通乳、清心开窍、泄热利咽的作用。主治乳腺炎、乳汁少,咽喉肿痛。

●乳房反射区:位于双足背面第2、3、4趾后方,即第2、3、4跖骨所形成的一片区域。主治胸部及乳腺疾病。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具有清头息风、清热解毒、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失眠、颜面疔疮、产后血晕。

●阴都穴:位于肚脐上13.33厘米,前正中线旁开1.7厘米处。具有调理冲任、和胃通肠的作用。主治胃脘痛、腹痛、不孕症。

●石门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下6.66厘米处。具有调经止带、温肾固精的作用。主治崩漏、带下症、经闭、产后恶露不尽、遗精、阴缩、下元虚冷、绕脐腹痛。孕妇慎用。

●地机穴:位于阴陵泉穴下10厘米处。具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理血固精的作用。主治子宫肌瘤、痛经、月经不调、男子精子少、水肿、痢疾。

●中都穴:位于内踝尖上23.33厘米处,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具有通络调经、疏肝理气、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崩漏、月经不调、恶露不尽、小腿痹痛。

●归来穴:位于肚脐下13.33厘米,旁开6.66厘米处。具有调补冲任、理气活血、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闭经、崩漏、不孕、妇女阴冷肿痛、子宫脱垂。

●气穴:又名子户、胞门。位于肚脐下10厘米,前正中线旁开1.7厘米处。具有调理冲任、调补肝肾、清利下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闭经、崩漏、不孕。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具有祛风解表、通络开窍、清泄阳明、疏经镇痛的作用。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瘾疹、疔疮、疥癣、丹毒。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具有固肠止泻、清热利湿、镇痉息风的作用。主治脱肛、泄泻、痢疾、便秘、痔疮、阴部湿痒。

●会阳穴:位于尾骨下端旁1.7厘米处。具有清热利湿、壮腰补肾的作用。主治痢疾、泄泻、便秘、便血、痔疮、腹痛、阳痿、腰骶疼痛。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开1.7厘米处。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塞、鼻出血、鼻炎、不闻香臭。此穴乃通鼻窍,治鼻塞、鼻炎的有效穴位。

●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的上方,腕横纹上5厘米处。具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利咽快膈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伤风、咽喉干痛、口眼斜。

●扁桃体穴:位于下颌角下缘,颈动脉前方,具有消肿止痛、清热利湿的作用。此为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的经验效穴。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333厘米处。具有清肺利咽、开窍苏厥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腮肿痛、中风昏迷。

●牙痛穴:位于掌心掌指纹与第3、4掌骨交点处取之。主治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颞骨乳突之间凹陷中。具有聪耳通窍、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齿痛。

●下关穴:合口取穴,在颧弓下缘,下颌髁状突的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具有通利牙关、活络止痛、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开合不利、口眼斜、耳聋、耳鸣。

●颊车穴: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或者用力咬紧上下齿,在咬肌隆起的高点处取穴。具有通利牙关、疏风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斜、齿痛、脸颊肿痛、失音。

●百虫窝穴:位于大腿内侧,血海穴直上3.33厘米处。具有清热利湿、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虫积、疳积、风疹、湿疹、皮肤瘙痒、下部生疮。

●四花穴(膈俞穴、胆俞穴):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呃逆、失眠,配翳风穴治疗久治不愈的面瘫;配脾俞穴治疗贫血;配膀胱俞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艾灸治疗常见病1.感冒【症状】

感冒时多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发热、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自我诊断】

一般是着凉了之后,鼻子有些堵塞,不通气、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疼痛不适、发热或怕冷、全身酸痛、疲乏无力。严重时会咳嗽得厉害,引起声音嘶哑,甚至咳嗽时胸部疼痛,一般1周左右即可好转或痊愈。【施灸部位】

感冒根据症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发热型,二是不发热型。不发热时,取大椎穴施灸;发热时加灸神道穴、肺俞穴。对于发热严重、顽固性高烧的患者以及病毒性感冒者,根据情况每天可灸3~5次。儿童发烧时,可以在大椎穴、神道穴、肺俞穴进行施灸,灸10~20分钟,每日多灸几次。

大椎穴:艾条灸15~20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大椎穴刺血拔罐,再进行艾灸,对流感的疗效更好。风池穴、风门穴、肺俞穴、神道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1)。图1【老中医的话】

感冒俗称“伤风”,是着凉了或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后,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烧、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的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以冬春季节和寒冷季节最为多见。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有时有一定范围内的流行性。总的来说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时行感冒(又称流行性感冒)。感冒初期应及时施灸,灸至身热汗微出为好。应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注意休息。【温馨提示】

◎感冒,现代医学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容易患感冒的人,大多数是身体免疫力低或者是自身经络气血不通畅。大多数人1年会感冒3~5次,有些体质比较差的人好像一年四季都在感冒。身边一有人感冒,一定能传染到他。感冒算不上大病,但症状恶化时会引发并发症,因而不能忽视对感冒的治疗,尤其是对体弱或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感冒有寒热之分。对于风寒感冒者,禁食生冷寒凉、肥厚油腻及过甜的食物;风热感冒者,禁食辛辣燥热及助阳生热之物,如辣椒、油炸食物等。感冒的时候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吃些新鲜的水果。寒证感冒者,宜喝生姜红糖水、热汤或热粥等。热证感冒者,伴有高热、口渴、口干、小便黄等热性表现时,可吃些苹果、西瓜、梨、香蕉等水果。感冒初期的人一定要慎食清热解毒之类的食物,如西瓜。因为食物清热解毒的作用会引邪入里,加重感冒症状或延长治愈的时间。

◎感冒发热可以捂着,但要适度地捂,因为捂着一方面不利于散热,另一方面捂着会引起大量出汗、脱水,甚至会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发烧时一定要多喝水,一方面可以补充发烧丢失的水分,另一方面多喝水可以多出汗、多排尿,带走部分热量,也有利于毒素的排泄,从而使体温下降。

◎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冬春寒凉季节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常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多的公共场所。经常锻炼,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作用。

◎艾灸治疗感冒,可用双孔艾灸盒、四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每天各穴位灸1次,6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即有明显效果。体质虚弱者,可以坚持长期艾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对于艾灸效果不明显者,应及时配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当然,采用其他方法治疗时,也可配合艾灸,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咳嗽【症状】

初期有咽喉部发痒、咳嗽、发热等表现者,一般都是受凉引起的外感性咳嗽,这种咳嗽大多发病1~2天后可见少量的黏痰,继续发展可出现咳嗽并有黄稠痰、白黏痰,病程可持续2~3周。还有一种咳嗽就是早晚咳嗽加重,大多是稀薄的痰,白色、黏性的泡沫痰,反反复复,经久不愈,寒冷季节加重,病程可持续2~3个月,甚至2年以上,有些人终身为此病困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老慢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等病症所致。【自我诊断】

主要以咳嗽为主,但应及时排除肺痨、肺痈、哮喘等肺部疾病引起的咳嗽。【施灸部位】

肺俞穴、膏肓穴、天突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灸法秘传》称:“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行间”(图2)。图2【老中医的话】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排出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以消除对呼吸道的刺激。

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即有急性和慢性的区别。外感咳嗽(西医称急性支气管炎)多因外感病邪,导致肺气失宣,肃降失常,肺气上逆,痰饮犯肺而致咳嗽。内伤咳嗽(现代医学称慢性支气管炎)多因脏腑有病或功能失调,累及肺脏所致,或由急性转为慢性而成。若急性治疗不当或失治,可转化为慢性。而慢性病又可引起急性发作。【温馨提示】

◎艾灸对急性支气管炎(外感咳嗽)的疗效较好,但必须及时彻底地治愈,防止转为慢性。艾灸疗效不明显者,应配合其他疗法,防止贻误病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咳嗽期间不宜食用肥甘厚味、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应以清淡的饮食为主,采用此类方法效果不明显者,应配合其他方法,以免贻误病情。

◎咳嗽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一种自然的保护性反应,但是咳嗽比较剧烈,症状比较重,而且连续不间断的、持续性的咳嗽会使人感觉特别的难受。咳嗽在急性发作期如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可转为慢性咳嗽;而慢性病所引发的咳嗽,也可引起急性发作。

◎咳嗽如果伴有头痛、鼻塞、流鼻涕、浑身发紧、酸疼及发热等表现时,其实是邪气在表,此时的咳嗽属于外感性咳嗽的初期,不可以急于应用止咳之类的药物,适量地用葱姜汤,再放些红糖,一起趁热喝下,身上微微地出少许汗,这种因受寒、受凉引起的咳嗽即可化解。

◎艾灸治疗咳嗽,可用双孔艾灸盒、四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每天各穴位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开始下一疗程,1个疗程即有明显效果。对于体质虚弱者,可以坚持长期艾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3.哮喘【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伴有肺部哮鸣音。哮是一种发作性气喘疾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喘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自我诊断】

引发哮喘的主要病因是过敏原和肺部感染。有寒冷季节容易发病或病情加重的特点,常先有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迅速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时,有气急、哮鸣、咳痰、咳嗽,每次发作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方可缓解,哮喘症发作的时间大多在晚上,咳嗽、咳痰、胸闷、憋气加重,甚至整夜被折腾得无法入眠。若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气道增厚与狭窄,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气胸。【施灸部位】

天突穴、肺俞穴、定喘穴、膻中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3)。【老中医的话】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哮证、喘证、痰饮”范畴,皆因宿痰内伏于肺,外感风寒、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导致痰随气上,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气道不畅,哮喘发病。

引发哮喘的原因还有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灰尘、病毒、真菌、吸烟、化学气体、动物皮屑等,日常生活要尽量避免。本病有寒冷季节容易发病或病情加重的特点,在艾灸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防受风寒,戒烟酒,忌食刺激性食品。图3【温馨提示】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是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一种临床症状,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呼吸道变应性反应和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轻度哮喘可采用食疗,重度哮喘需配合中西药物一起治疗。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对于哮喘可以通过食疗、药物敷贴、艾灸等方法进行“冬病夏治”,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病夏天治疗。“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学等诸学科的知识,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和“冬病夏治”的理论,在农历“三伏”期间采用食疗、药物敷贴、艾灸等方法,具有极好的防病治病作用。具体来讲,“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冬季加重的病变,如颈、肩、腰、腿痛,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因风、湿、寒、火毒引起的各种疾病。而“夏治”是指在夏天人体阳气升发,体内寒气通畅时,采用“食疗、药物敷贴、艾灸”等方法治疗,对防治冬季旧病复发,有着显著的功效,目前此疗法已取得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广大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明显疗效。

◎无论是过敏性哮喘还是成人哮喘,包括儿童哮喘,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可用双孔艾灸盒、四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每天各穴位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开始下一疗程,1个疗程即有明显的效果。对于体质虚弱者,可以坚持长期艾灸,既可增强身体免疫力,又可预防疾病的发生。4.肺炎【症状】

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咳嗽、咳痰、寒战、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自我诊断】

症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吸延长;或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呈黏沫状,形寒无汗,面色晦滞,四肢不温。【施灸部位】

大椎穴、风门穴用艾条灸15~20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神道穴、肺俞穴、定喘穴、膻中穴、大杼穴、身柱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4)。图4【老中医的话】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肺热病”“风温”相类似,常因外感风邪、劳倦过度,导致肺气不固、肺失宣降、痰热郁阻肺部而发病。【温馨提示】

◎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按病变部位与性质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麻疹性肺炎及过敏性肺炎等类型。最常见的为大叶性肺炎,多发于冬春季节。

◎艾灸治疗对缓解咳喘症状有较好的效果,本病需配合药物治疗。急性期应卧床,注意室温以18~20℃为宜,并保持适当湿度,经常翻身,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瘀血。

◎治疗肺炎应以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为主,艾灸疗法只用于辅助治疗。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注意休息。一般只要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艾灸治疗肺炎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艾灸治疗,一定要灸好、灸透,才会有较好的疗效。5.肺气肿【症状】

肺气肿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脏过度充气而导致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气道阻塞、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过度膨胀、充气,导致肺组织弹力减弱,容积增大,呈桶状胸。晚期可发展成为心力衰竭、肝脾肿大、肢体水肿、腹水等。【自我诊断】

经常有反复咳嗽、咳痰、喘息、气短、气促、胸闷、乏力,甚至出现唇甲发绀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症状。【施灸部位】

大椎穴用艾条灸15~20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天突穴、肾俞穴、云门穴、中府穴、肺俞穴、定喘穴、膻中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5)。图5【老中医的话】

本病属传统医学认为的“肺胀”“虚喘”的范畴,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以肺部弹性进行性减退为特点,目前医学尚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防止其恶化。肺气肿以呼吸道梗阻引起的最为常见,而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重症肺结核等。【温馨提示】

◎注意防寒保暖,科学锻炼,增强体质。戒烟限酒,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之品。

◎治疗肺气肿,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才会有较好的疗效。6.肺结核【症状】

表现为咳嗽、咯血、盗汗、午后潮热、疲乏消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最后可形成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自我诊断】

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潮热、盗汗、消瘦、乏力等;有肺部组织受损后引起的咳嗽、咯血、咳痰或痰中带血丝、胸痛、呼吸短促等症状。【施灸部位】

足三里穴对调理肺结核有很好的帮助,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脾俞穴旁边5厘米处、尺泽穴、太渊穴、肺俞穴、膏肓穴、孔最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6)。图6【老中医的话】

本病属“虚痨”“肺痨”范畴。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耗为内因,外受“痨虫”感染而致。疾病过程以阴虚为其特点。肺阴亏损见疲乏无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声嘶;气阴两虚则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消瘦;肾阴亏虚,相火灼金,而致咯血、骨蒸潮热、经血不调、腰酸滑精诸症;还可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肺结核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喷嚏、讲话等喷射出来的细小飞沫,易被吸入而在肺泡内沉积,当结核菌接触到易感的肺泡组织,即在其中生长繁殖而造成感染。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多见于儿童,继发性多见于成人,常见的多属于继发性。肺结核在20世纪80年代被基本消除,但20世纪90年代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温馨提示】

◎本病要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艾灸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消毒隔离,以防传染。

◎结核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要加强营养。患者必须有充足的热能和营养素供给,以满足结核病灶修复的需要,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物,禁止吸烟和饮酒。

◎艾灸治疗肺结核,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艾灸治疗,一定要灸好、灸透,才会有较好的疗效。7.胸膜炎【症状】

以胸痛、咳嗽、气急为主症。阴虚内热伴见呛咳少痰,口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邪犯胸肺伴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少、胸胁刺痛;饮停胸胁则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喘息不能平卧;痰瘀互结见胸痛胸闷、呼吸不畅、迁延经久不愈,舌紫暗脉弦。【自我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有干性和渗出性之分。干性胸膜炎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起病急、胸痛明显、咳嗽时疼痛加剧以及胸腔积液。当结核杆菌进入胸膜腔,而人体正处于高度过敏状态时,可能引起渗出性胸膜炎。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施灸部位】

大椎穴用艾条灸15~20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辄筋穴、膻中穴、身柱穴、期门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图7)。图7【老中医的话】

本病属中医“胁痛”“悬饮”的范畴。肺主宣发水谷津液的功能失司,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失司及肾主温化水液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停留胸胁而形成悬饮。【温馨提示】

◎胸膜炎是胸膜的一种炎症,它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上以结核性胸膜炎为多见。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外,肿瘤和类风湿、风湿、红斑狼疮、尿毒症、胸腔内出血、创伤均可引发胸膜炎,其中以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最多见,多见于青少年。

◎注意卧床休息,结核性胸膜炎宜食用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不宜食辛辣刺激、寒凉性、油腻性食物。

◎艾灸治疗胸膜炎,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艾灸治疗,一定要灸好、灸透,才会有较好的疗效。8.急性胃肠炎【症状】

临床表现为突然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物多呈稀水样,无脓血;重症者多表现为吐泻频繁、腹中绞痛、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甚至脱水、休克等。【自我诊断】

进食后不久或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突然起病,最初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继则恶心、呕吐、腹泻。外感者吐泻急迫,受凉者见粪便清晰,水谷相杂,肠鸣腹痛,拒按,恶寒;湿热者进食即吐,便泻稀黄有黏液,肛门灼热,小便赤,头痛身热。伤食者呕吐尚未消化的食物,吐后轻快,嗳气食酸。【施灸部位】

天枢穴、内关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气海穴、梁门穴、阴陵泉穴用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0~20分钟(图8)。图8【老中医的话】

本病属中医“泄泻”“呕吐”范畴。此病多为饮食不节,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所致。饮食过量,宿食内停,过食肥甘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湿热侵袭,伤及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升降失常而发病。【温馨提示】

◎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道黏膜弥漫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特点是有明显的饮食不当病史。如进食污染食物或暴饮暴食、酗酒、进食生冷或有毒食物的病史。本病发病急,病程较短,多发于夏秋季。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

◎治疗期间多休息,症状轻者进流质易消化食物,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及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发病之初24小时给予流质饮食,多喝开水,症状重者禁食,并采取输液治疗,以防脱水休克。急性期患者失水较多,需补充液体,可供给小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

◎治疗急性胃肠炎,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可多灸几次。9.胃痛【症状】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其中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自我诊断】

胃脘部近心口窝处,胀痛不适,痛连胁背,嗳气泛酸,此为肝气犯胃;或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或有便溏,多为脾胃虚寒。【施灸部位】

中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期门穴用艾条灸5~15分钟,艾盒灸15~30分钟(图9)。图9【老中医的话】

胃痛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胃脘部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症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温馨提示】

◎日常生活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及腐败变质的食物。调畅情绪,心胸豁达。

◎治疗胃脘痛,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艾灸治疗,一定要灸好、灸透,才会有较好的疗效。10.胃炎【症状】

胃炎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恶心、胃部胀满、食欲不振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自我诊断】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胃炎常见的有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单纯性急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糜烂性急性胃炎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便。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转变而来,临床通常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3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胀、嗳气等症状。【施灸部位】

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巨阙穴用艾条灸5~15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图10)。图10【老中医的话】

中医学认为,此病属“胃脘痛”范畴。多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不节、不洁,情志失调而致。或长期服用有刺激性的药物,口腔、鼻腔、咽喉、幽门部位的感染病灶以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都可造成此病的发生。【温馨提示】

◎日常生活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变质食物。慢性胃炎要坚持连续施灸,坚持才有疗效,坚持才能康复。坚持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的免疫力。

◎治疗胃炎,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长期坚持艾灸治疗,一定要灸好、灸透,才会有较好的疗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