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现代科技与体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8:05:4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现代科技与体育

新版现代科技与体育试读:

内容提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进程。没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发生。没有近一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运动也不会有今天的这种规模和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体育运动中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体育变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进程。没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发生。没有近一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运动也不会有今天的这种规模和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体育运动中的各个领域。

工业革命后奥林匹克运动的复活

早在十八世纪,人们在工业生产以及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发展中,认识到体育对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巨大价值,于是把体育引入学校,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进入十九世纪,工业革命进展迅速。蒸汽机的使用和各种机器、机床的发明,不仅引起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也使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此外,自然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医学、生理学等有关人体的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欧洲出现了一个需要体育,并创造出新的体育手段的时代,形成了欧洲大陆的体操和英国的户外活动及竞技运动体系。体育运动由学校向社会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先后获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三个重要发现,即1842—1845年间提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38—1839年间提出的细胞学说和1885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这些重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各领域以及对自然界研究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证明了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工种专业化的条件下,人的身体被残酷的肢解成机器的附件,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同时,大工业生产引起的文明公害在英国和欧美大陆相继出现。大工业生产造成了都市化生活方式和紧张的节奏、污染的危害、肮脏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种种弊端,诸如吸毒、赌博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求新鲜的空气和健康的活动。在新时代条件下造成的人的隔绝的生活方式和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又使人们产生相互接触和了解的要求。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这些社会因素,促使人们去寻求一个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人的身体本身,于是体育成为一种日益迫切的社会需要,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发展出现两个明显的倾向:

第一、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

当现代体育在欧洲兴起时,欧洲大陆矛盾交错,各国笼罩着浓厚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各国都很注意体育的军事效能,强调体育与军事训练的结合。因此,各种体操体系比较盛行,而英国则由于文化传统和“绅士体育”的影响,以及海外贸易的需要,流行着竞争激烈、变化复杂、能激发强烈情感的户外游戏和竞技运动。

十九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的竞技运动,越过大洋,远传美国和加拿大。但这种与体操在形式、内容、功能各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的体育形式,在体操的故乡——欧洲大陆,却遭到非议和排斥。

到十九世纪后期,体操和竞技运动并存的体育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欧洲大陆各国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所造成的都市化生活和生产的节奏加快,越来越明显。人们需要寻求具有较好娱乐功能,能有效地消除紧张状态的新的身体活动形式。在体育内容和形式方面,面临一次新的选择。因此,在欧洲出现了有关体操与竞技运动孰优孰劣的争论。社会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新的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更富于游戏性的与更复杂的身体运动。而竟技运动作为各种动作的综合体,较之分解的孤立的体操动作更能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竞技运动终于在“体操危机”中迅速地发展起来。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美国竞技运动的繁荣,是十九世纪末世界体育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体育的国际化趋势

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壁垒被打破,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于是,十九世纪末,体育也超越了国界,出现了体育国际化趋势。兴起于欧洲的西方现代体育,通过涌向各地的殖民者——主要是商人、军人、传教士和各种文化人为媒介,向世界传播,形成了东西方体育以及其他不同类型体育的交流融合的体育国际化大趋势,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如1851年伦敦的第一届世界国际象棋锦标赛、1858年澳大利亚的国际游泳锦标赛、1871年布德的国际射箭比赛、1889年阿姆斯特丹的世界速滑冠军赛等。这些早期的国际体育比赛,由于没有公认的权威性组织和统一的比赛规则,秩序混乱,水平较低。但这些“非正式”的运动会,对以后出现的正规国际比赛起了促进作用。在“非正式”的国际比赛中,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陆续诞生: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此后,划船、滑冰等项目的国际组织也于十九世纪末相继出现。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出现,使各运动项目在国际范围内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能够制订统一的比赛规则,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真正的国际性。

在新建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主持下,各单项的欧洲的和世界的比赛陆续兴起:1891年,汉堡举行了第一届欧洲花样滑冰赛;1892年,欧洲速滑锦标赛在维也纳举行;第一届世界速滑锦标赛也于1893年在阿姆斯特丹拉开战幕。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扩大,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体育交流的大舞台,建立一个协调各单项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发挥管理作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此后,在奥林匹亚考古成果的启示以及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下,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于1896年4月在雅典成功举行。

二战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体育地位的变化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在科技方面有六大成就:第一,1942年建成第一座核反应堆,使人类掌握了核能量,掌握了新能源,进入了原子能时代。这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第二,1946年宣布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我们知道,机械是人类四肢的延长,而电子计算机则是我们思维和脑力的延长,它可代替部分脑力劳动。当时的计算机还相当庞大,具有一台现在的台式微机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在当时要有几间房子才能装下。若具备现在电子表的功能,当时则需要一卡车的元件。这个发展是相当快的。第三,1947年出现的第一批半导体晶体管,1959年又出现了集成电路,即产生了微电子技术。现在电子技术的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第四,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是划时代的一个技术进步。这标志着人类活动从地球走向宇宙空间。这次新技术革命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也可看作是这项新技术革命的开始。第五,信息技术。这是七十年代产生的。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在几个方面的结合。这里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远距离通讯、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产生、储存、加工和传递这一套技术。第六,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包括四个方面:遗传工程、细胞工程、海洋工程、微生物工程。这些在过去也有,但把它发展成为改造自然,改造生物,改造人本身这样一种研究以及对基因的研究是最近一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而生物工程这一技术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一个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即是托夫勒所说的“第四次浪潮”,生物工程浪潮。现在对生物工程的设想很多,有些已进入实验阶段。如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把粮食作物改造成像树一样多年生长,每年到时即可收获。这样就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危机问题。再如对人类本身的改造研究等。还有把西红柿改造成方形的,这样便于包装运输。所以生物工程的潜力是很大的。其它还有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的发展。以上是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重大技术突破,由于这六大成就,对世界经济、技术产生了五个重大影响。首先,是促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据1983年联合国统计,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有65%都和信息技术有关,与电子计算机有关,这就产生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知识和智力的开发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能力高低的一个主要因素。知识这个因素越来越重要。过去讲物质经济,现在讲信息经济,信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一种普通材料当把它做成集成电路时,价值要翻几千倍,其道理就在这里。第三,由于信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劳动方式。第四,管理方式出现明显的变化。过去的托拉斯,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现在是横向联系。在国际上设立许多分公司、子公司,用这种方法来管理生产。第五,由于技术发展不平衡,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其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导致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强度的减轻,并使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使社会经济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便是第二次世界战后所发生的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积极的结果。但是,科技的进步为社会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人们甚至认为:人类是否将被自己创造的高度文明所毁灭。

机械工业造成的身体活动减少的现象,随着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严重。如今,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干净的工作室,用手操纵键盘,观察仪表指针和荧光屏上的数据,便可完成业务工作;上下班以车代步,去运动场的时间已经被极具诱惑力的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机娱乐所占据,因此,在生产、生活中运用自然体力的程度大为下降。至于一些尚需体力的工种,动作也越来越单调,致使人的身体不能正常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功能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大城市表现得尤其明显。例如,1978年,一个前苏联研究人员的统计资料指出:农村女学生投掷垒球的距离平均为35米,而城市女学生则只能投掷20米左右。现代文明毁坏人类健康的现象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参加世界学术会议的医生指出,坐骨神经痛、颈部骨质增生、腰腿痛等疾病已经是在职人员中的常见病,而且,越是先进的国家,这类疾病越为普遍。同时,由于先进科学的运用,过去还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的问题,即生产、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损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了。由于现代生产的复杂条件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人们更加紧张,并增大了人的心理负荷,尤其是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几百年来被资本家无限延长的劳动时间所占有的劳动者的个人生活,现在则是被资本家对劳动力的更苛刻的要求剥夺了。与现代科技进步成正比的整个生产节奏的加快,不仅把劳动者的几乎每一根神经都铆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而且也迫使他的个人生活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从而使他的全部个人生活被逐渐扭曲、破坏。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在紧张的节奏中败下阵来,一些神经病患者出现了,一些人患上了失眠症,出现了心烦意乱等病态的心理症状。另外,社会学家还发现,战前在机械工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孤独感,在战后新的科技革命条件下也变得更加严重,人们比过去更加需要相互交往,彼此了解,需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身体生理指标的下降和心理负荷的加重,使体育的传统代偿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人们必须广泛参加体育运动,以恢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生理损伤的机体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又需要利用体育运动,以及一些必要的身体活动形式创造适当的生活环境,建立必要的生活方式,以缓冲心理紧张状态。这便是《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所指的平衡高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情感的需要。这样,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让自己的孩子老呆在电视机或电子游戏机旁,越来越多的人奔向野外,去野营、旅行、打球、游泳、钓鱼或骑自行车,享受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这类活动不仅可以平衡他们的高情感,而且,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摆脱由高技术带来的孤独感。

也正是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作为对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积极因素——人进行再生产的工具,体育的培养、教育功能也有了新的侧重。由于现代生产的节奏加快,一些工种对动作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因而,对人的劳动训练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即是除按传统的原则采用一般体育运动项目以继续提高人的整个身体能力外,还必须利用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以使之适应现代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要求。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少国家十分重视开展汽车、摩托车、摩托艇、射击、潜水、跳伞、滑翔、无线电等技术性运动项目。因为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培养公民的军事素质,而更主要的是,它们比传统的奥林匹克项目和各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更有助于形成现代生产所需要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陡增的闲暇时间(据统计,一个人如果以活70岁计算,一生时间约为60万小时,其中闲暇时间约为20万小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今天,人们已清楚地看到,闲暇时间既为人实现其才智、表现其作为人的价值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某些危害社会、妨碍青少年正常发展的消极因素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若对闲暇时间的活动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国外近年来的骚乱和青少年犯罪行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闲暇时间发生的。因而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政界、教育界都把怎样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闲暇时间内出现的消极行为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明显的共同之处,即是使用以体育活动为主、文娱等其它活动为辅的社会活动来充实青少年的闲暇生活。例如,在香港六十年代中期的动乱使政府意识到,青少年过剩的精力是带有危险性的,因此必须加以疏导,而课外活动在这方面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工具。于是,在政府和热心分子推动下,课外活动逐渐受到社会人士的重视。1968年,在市政局和一些团体的策划下,香港首先举办了多项大规模的青少年暑期活动,其内容包括宿营、远足、游泳、舞会、综合晚会及粤剧等。

虽然,上述情况表明,在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体育的地位日渐增强,其发挥的功能却仍未超出过去代偿、教育、调节工具的范围,但在实施内容、手段等方面有了相应的改变。不过,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已进入信息社会的国家,体育开始发生一次质的变化。

这次变化是近二十年来物质“宽裕”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少国家的大多数人已经基本上从温饱的重压下解脱出来,不再为衣、食、住、行的问题犯愁,从而得以不用单纯的物质的量的标准来衡量生活水平和考虑人生价值,人们向往着具有乐趣和美感,富于变化和色彩,符合个性和爱好的生活,这是一种重在生活“质量”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人们把精力转向体育和其它社会娱乐活动,并将其引入现代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人的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仅仅作为代偿、教育、调节工具存在的历史至此结束。日本于1975年到1980年间出现的“提高生活型”体育(也称“自我设计型”体育),以及八十年代后出现的“追求乐趣型”体育便是这次体育质变过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实践形式。

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的特点

随着体育地位的改变,其实施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明显变化。体育的社会化、娱乐化、终身化发展,竞技体育的空前高涨,体育运动和现代科技的联系更加密切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体育发展的几个重要特征。

体育的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社会化”(或“大众化”)、“娱乐化”、“终身化”反映了科技革命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几个重要侧面:“社会化”体现了体育实施范围的扩大;“娱乐化”表达了体育向消遣形式的转移;“终身化”则意指个人参加体育年限的增长。

1.社会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的迅速发展,军事需要的急剧增强、阶级斗争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日渐尖锐等因素,把大量社会成员推入体育运动之中,导致体育社会化早期趋势的出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体育社会化有较大局限性,如妇女的体育运动还受到伦理和生理方面的一定限制;老年体育也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六十年代起(有些国家还更早一些,如美国便从五十年代末起),体育社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体育不仅在在职人员中全面铺开,而且把妇女、老年人,乃至身体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人都卷入了这一行列。七十年代时,体育的社会化逐渐进入高潮。近年来,这种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如在1983年时,前西德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达全国人口的93%,美国更高达96.3%。在前苏联、日本、丹麦、东欧各国,参加群众体育的人数也都在急剧增加。

各国政府为鼓励群众参加体育运动,都拿出了数以百计的美元进行广告宣传和修建场地设施。英国政府在发起多锻炼、少吸烟的“照顾自己”运动时,便耗资150万美元;德国在近二十年间,也花去157亿马克的巨资,修建群众体育运动设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前东德为了满足人们开展业余体育和娱乐活动的需要,在全国修建了成千上万个体育和娱乐设施,其中1981年3月向公众开放的体育和娱乐中心仅建筑面积便达35000平方米,内设水温不同的游泳池、室内排球场、篮球场、手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和各种健身房。在室外45000平方米的非建筑面积中,也建有排球、篮球、手球、足球、羽毛球、滚球场地。这样的群众体育设施是当今世界造价最为昂贵的体育建筑之一。

为了鼓励群众体育的开展,特别是促使青年参加体育运动,不少国家都规定了自己的体育节。这一措施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前德国、前捷克、前苏联的经验采取的。如日本为纪念1964年东京奥运会,规定从1966年起每年10月10日为全国体育节。1980年的体育节,全国各地共有17000处举行了纪念活动,参加活动者竟达1100多万人次。在前西德每年7月4日到5日的体育节期间,全国举办足球、排球、自行车、摩托车等体育活动,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伤残人也可投身其中,领略体育活动的乐趣。从1949年起,每年10月初便成为朝鲜的体育节,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全国单项锦标赛。法国的心脏病基金会发起的“为心脏健康而跑”的活动,由于深受群众欢迎而终于发展成每年3月中旬一个星期日的全国性体育节。体育强国——美国1978年也规定了每年从7月23日开始的为期一周的节日期。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规定了每年自8月1日开始的,为期达1个多月的体育节。一些小国对群众体育也关心备至。

在体育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瑞典、荷兰、前德国、前苏联通行的群众体育达标活动已经传向世界各地,成为群众体育最引人注目的实施形式之一。除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外,亚洲的中国及其台湾省、日本、朝鲜,非洲的南非,南美洲除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以外的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都在战后开始施行群众体育达标制。随着经验的日益积累,比利时、芬兰、日本、南非、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中国台湾省逐渐开始采用体能测验代替运动技术水平测验,甚至连匈牙利和前西德一类一直偏重于运动技术测验的国家也都出现了类似热头。1963年欧洲议会的“欧洲运动证章”达标标准的通过和“国际体质测验标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群众体质测验活动已经出现了国际化的新动向。但是,由于地区和民族特点很难顾全,这种统一测验法还未收到明显效果。另外,在群众达标体育活动中,一些欧洲国家还对使用信誉管理系统代替传统的组织机构实施群众体育进行了尝试。例如,芬兰于1963年推行的健康卡片制,要求公民在100天内抽70天参加每日半小时的体育活动,在参加达标活动自觉完成规定的时间限额后,即可申请运动证章,这种新的实施形式为欧洲议会所采用。

2.娱乐比

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流行的个人或集体项目,除有健身性质外,大多具有娱乐性。因而有些人根据这一特点把体育的发展趋势称作体育的娱乐化,或干脆称当代群众体育为“娱乐体育”或“快乐体育”。

根据娱乐项目的实施形式和待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

娱乐性健身类——包括现代舞、家庭体操、健美体操、艺术体操造型等;

旅游类——包括远足旅行、旅游、野营、登山攀岩等,驾舟渡洋等探险性活动也可归入此类;

冰上、雪上、水中、空中活动类——包括各种传统冰上、雪上、水中和空中运动项目,以及一些娱乐性极强的活动形式,如冰上溜石运动、冰上障碍赛、转球、带翅滑雪、狗拉雪橇、摩托雪橇、风帆滑雪、飞翼运动、空中冲浪、“打水片”、滑水、冲浪、水下曲棍球等;

球戏类——包括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滚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

另外,还有钓鱼和狩猎等,棋牌类和民间游戏类。后者包括大量民间游戏,其中有的属于以旧翻新,如飞旋镖、膝球游戏、吹箭运动等,而有的则为新创,如飞盘、陆地风帆等。

在世界性娱乐热潮中,旅游和健美性娱乐活动的发展最为突出。

旅游活动虽然在战前便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进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时代”。国际官方旅游联合会(1947年)、国际旅行社协会(1949年)、国际旅游学院(1951年)、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1952年)、拉丁美洲旅游组织联合会(1957年)、阿拉伯旅游协会联合会(1964年)、世界工会联盟所属的社会旅游和休息工会委员会(1964年)等组织机构的建立,表明旅游活动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荷兰、挪威、瑞士的旅行活动形式已经成为传统。如荷兰每年的4日旅行便成功地进行了多年。另外,随着自行车、滑雪、帆船等运动进入旅游活动,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在世界已经十分流行,滑雪旅行在欧美、日本等也蔚然成风,驾艇横越大洋探险等已不再被认为是时髦之举了。

健美活动是保健、娱乐、审美需要结合的产物。今天,健美活动风靡全球。美国有7000万人在从事各种类型的健美练习;在法国,仅报名参加健美中心活动的便达400万人;在英国,每日清晨就有270万人在电视台辅导下进行各种健美锻炼。健美活动在前苏联、东欧、拉美、亚洲也同样受到群众的欢迎。

健美练习主要采用节奏感极强的现代舞和器械体操,并辅之以桑拿浴。以迪斯科等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舞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强壮心脏,使全身各部分受益,器械体操则可使身体局部部位得到锻炼。桑拿浴通过冷热交替的物理刺激除有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血管功能外,也能增强神经、肌肉的反应性和应急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适应社会体育娱乐发展的需要,在美国等国已经开始培养娱乐指导者,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附设有娱乐学院。在亚洲,日本于1981年4月决定创办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的专科大学——鹿屋体育大学。该校于1984年正式招生,娱乐体育的教学和研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3.终身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提高劳动率生产,各发达国家对在职人员的教育比战前更为重视;由于知识不断更新,对生产者进行再教育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的发展终于揭示了幼儿和老年人教育的必要性,加之近二十年来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教育更势在必施;另外,由于闲暇时间增多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强烈,过去那种把人的生活分为前期学习知识,后期从事生产实践的两个部分的观点,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这终于导致了一种代表当代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所谓“终身教育”思潮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这种思潮主张教育应当成为包括有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新的实践形式。终身体育便是终身教育伸延到体育领域内的必然产物。

五十年代时,由于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终身体育的概念在英美开始萌发。当时英国的贝蒂·梅瑞迪斯·琼斯和美国的伊利莎白·哈洋塞等便曾提出“运动教育”的主张,力主体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去自由寻找和创造适合他们自己运动类型的运动,而不使之受单调无味的口令的限制”,因为这样“可以发展整个儿童的一切潜力”,为未来一生参加体育运动打下基础。这种看法已经预示着体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的出现。进入六十年代后,在欧美等国,又相继出现了一些与传统的将体育作为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社会成员的培养手段的观念迥然不同的新理论。在这些新问世的理论中,“人体运动论”(1963年,布朗、卡西迪等)、“运动教育论”(1979年,西米兹等)和“活动体育论”(1981年,西登托波等)最具代表性。这些理论虽然在探讨原则,以及由此在采用活动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将体育活动作为人的终身活动内容对其进行培养、训练这一点上,却有其共同之处。七十年代时,“终身体育”思潮也在日本出现(“终身体育”在日本多被称为“生涯体育)。它指出体育不仅是人的发展手段,而且也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内容。六十年代时,东欧和前苏联学者开始对”终身体育问题进行探索。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对从0岁至100岁的人实施体育的主张。另外,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关于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会议,也确认终身体育对学龄前儿童、在职人员、妇女、高龄人和伤残人的生活具有极大价值。这些情况表明,体育终身化已开始逐渐成为一种体育的世界发展趋势。

竞技运动的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迅猛异常,已经成为一个与蓬勃开展的群众体育同样突出的社会现象,其表现有如下几个特征:

1.运动成绩日益提高,难度日益加大

1956年以来,在46个可以精确计量的奥运会项目中,平均每届奥运会有75%的项目的成绩超过前一届,男子1500米自由式游泳的1978年世界第10名的成绩,比1972年世界冠军的成绩还快59秒;1976——1984年举重成绩平均每年递增1.1%;田径尤为突出,1985年破世界纪录20次,比1981年(9次)多一倍多,而且突破了很多大关,如男子跳高(2.40米)、撑竿跳高(6米)、女子标枪(75米)、男子铅球(22.50米)、男子1500米(3分30秒)等,就连沉睡了10年的三级跳远纪录(17.89米)也被改写为17.97米,撑杆跳高1960年以前,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越过5米大关,而1978年,仅前苏联就有64人跳过5米。冬季项目也不例外,以速滑为例,1984破5次世界纪录。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技巧性项目的难度日益增大,以男子体操为例,国际评分标准每4年修改一次,1985年公布的新标准难度组由3个增至4个,难度动作从519个增至608个,增加了17.1%,总分中的难度分值也从3.4分增至4分。

2.运动训练逐渐专业化

五十年代以来,各项竞技运动水平和技巧的迅速发展,使得那些没有从事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与金牌无缘。运动训练的实践证明,虽说提高运动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即使具备最优越的身体条件,如果不经过多年系统的训练,要达到高水平也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以培养优秀选手为目标的训练机构。这种训练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前苏联和东欧的训练体制,其最大特点是由国家投资来培养运动人才,中国也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大多数西方国家和日本均采用这种体制,即主要通过学校、私人俱乐部、企业培养和训练运动员,国家很少拨专款。第三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第一和第二这两种体制的综合。

3.奥林匹克运动会走向大型化,作为世界竞技比赛竞争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121个,选手7147名,设项为21大项、195小项。1988年汉城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增长到160个,选手8143名,设项为23大项、237小项。据巴塞罗那市市长帕·马拉加尔说:“1996年第25届奥运会的规模将超过洛杉矾和汉城奥运会,成为奥运会史上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据估计,将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选手参加这次大会。蒙特利尔奥运会耗资65亿美元,莫斯科奥运会耗资90亿美元,洛杉矾和汉城奥运会分别耗资6亿和31亿美元。汉城奥运会期间,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6家电视台转播了奥运会实况,每天至少有10亿多人收视,使奥运会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国际活动之一。在奥运会期间,无论是庶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奥运赛事成了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和情感反应强烈。汉城奥运会期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得知本国足球队以4:0的战绩赢了意大利,十分兴奋地说:“今晚我可以香香地睡上一觉”,“这是赞比亚伟大的一天”。

4.竞赚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金钱渗入竞技体育活动之中

在竞技体育各项活动之中,竞技比赛是商业广告最富有成效和价值的载体,各种大型竞技比赛都被各种企业的广告充斥着。据统计,1987年美国企业用于竞技体育的广告和赞助费达62亿美元。居第一名的企业是菲利普·莫利斯香烟公司,达3.51亿美元。目前,电视体育节目成为最吃香的广告载体,1987年美国利用体育节目做广告的费用就达15.9亿美元。电视转播权之争总是每届奥运会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赚了2.88亿美元,引为骄傲。1988年南朝鲜同世界226家广播公司打交道,最后赚了4.07亿美元,更为得意。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间竞争,结果NBC以4.01亿美元中标,创下最高纪录。

商业界对竞技体育的介入,使竞技比赛的胜负和金钱的得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汉城奥运会上各国政府为了刺激选手夺取金牌,奖励金额大大加码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在体育商业化程度高的国度中,体育名星的收入令人瞠目。世界著名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的年收入为250万美元;韩国足球名将朴忠焕年收入近4000万韩元;美国职业篮球选手中年薪愈百万美元者达20多人,其中约翰逊为250万美元,卡林为210万美元,欧文为200万美元;网球女将纳芙拉蒂洛娃1986年赚了190万美元,1987年名声更大,经营有方,竟赚了400万美元。被人称为“上帝也会忌妒的人”——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年收入在千万美元以上,更是令人惊诧不已。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运动员的身价倍增,马拉多纳以一千万美元的身价转会,贝肯鲍尔以5500万美元的身价到美国执教。比赛的出场费也在不断加码,据报道,刘易斯的出场费为2.5至3万美元,摩西、奥伊塔、格里菲斯等为2.5万美元。泰森在1988年东京拳击争霸战中只用35分54秒的时间就赚了1000万美元,折合每秒得28248美元。但是,与此同时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制造了难局。美国体操选手雷顿在23届奥运会一举成名以后,立刻处在500多家公司、厂商、广告商的包围和追逐之中,使之无法进行系统训练,断送了运动生涯。

金钱奇妙地进入了赛场,同时也奇妙地进入了赛场之外。汉城奥运会入场券的公价为200美元,然而黑市价却暴涨到5000美元。每每大赛,黑市票贩们便像幽灵一样地周旋在人群之中兜售黑市票,大发横财。在体育彩票市场上,幸运的希腊人买的足球彩票中奖,创造了体育中奖的新纪录,谈笑间做成了一本万利买卖的缅尔明斯只花了14美元,就获巨奖144万美元。此外,运动员的职业化也是一重要的趋势。

学校体育的变化

虽然,同战前一样,学校体育也仍然承担着传统的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任务,但是,近20多年来,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述新的发展趋势,却已经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之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原则方面都出现重大的变化。

在美国、日本、前西德等国家,学校体育在完成传统的培养教育任务的同时,已开始被视为未来终身体育的入门阶段或一个环节,这便自然要求学校体育的目标作一定程度的转移,即从单纯的教育目标向形成学生的运动和娱乐运动兴趣、培养从事活动的基本能力及对活动的鉴赏力的目标过渡。从这一原则出发,美国卫生、体育和娱乐学会便曾协助学校推行钓鱼、射击、射箭、划船等活动;1965年成立的终身运动基金会也在学生中传授羽毛球、滚球、网球、高尔夫球、滑水、潜水、花样滑水、自行车等运动项目。这两个体育团体在学生中实施的体育内容,与过去体育课的田径、体操等已经不同,它们更具娱乐性,与社会体育的内容一致。在学校体育进入“快乐体育”阶段后的日本和体育课更名为运动课后的前西德,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了。

在日本发生的教学方法的变化颇有代表性。过去工业时代各级学校无视个人兴趣,无视个人的能力差异,对学生作统一要求的体育课(即日本广岛大学团琢磨教授所谓“大家一起跑步前进型”体育,基本上是采用相同内容、同一方法指导),曾引起学生普遍反感。但新的体育方法则首先考虑学生的个人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过去由学生适应体育课标准的状况改变为体育课顺应学生需要的新的局面。例如,小学低年级的“跳箱”教学便不再硬性规定克服障碍的难度,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力所能及的障碍,向其挑战,并在克服障碍过程中掌握技巧,获得乐趣。

鉴于竞技体育的空前发展,东欧一些国家对学校体育也作了相应调整。如1972年匈牙利进行教育改革时,便制订了新的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由传统的普通体育课和附加体育课两部分组成。前者由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的体育知识,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后者由各运动俱乐部专业教练员承担,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某一专项运动的知识,使之掌握某一专项运动技术。匈牙利的这一改革不仅保证了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为国家各运动俱乐部和运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材。

体育运动的科学化

体育科学化是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并且首先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体育科学体系的形成、体育科研广泛深入的开展、现代科技成果在体育领域的运用,是现代体育科学化过程的几个突出方面。

1.体育科学体系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后的二百多年间,伴随近代体育的产生、发展,体育的专门知识体系也逐渐形成。从英国绅士体育的兴起到前德国博爱主义教育家登台执教的整个时期,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菲特、古茨穆斯等,便已经开始根据近代社会的需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进入十九世纪后,在体操和竞技体育、户外活动勃兴的年代,各国的体育开拓者又进一步结合自然和社会科学,更加有侧重地对体育的政治和社会、生理与心理功能进行研究。如英国的阿诺德、前德国的杨氏对体育(或体操)的培养教育作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瑞典的林氏、瑞士的克里阿斯等也曾把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知识运用于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之中。他们的尝试对后来体育的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一批对体育的生物和社会作用既能兼顾、同时又有所侧重的著名研究者,如俄国的谢切诺夫、列斯加夫特,美国的伍德、海斯林顿、列维斯,法国的德梅尼、拉齐涅,丹麦的萨多林等人的影响和推动下,诸如运动医学等学科开始逐渐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个别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团体,如瑞典的运动医学委员会(1922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1928年)等。但是,这一时期的体育学科,“在很长一个时期主要是沿着分化途径”(马特维耶夫语)形成的,都只是作为直接或间接反映体育及其一些边缘现象的学科而存在。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人们主要是从教育以及代偿作用来认识体育的功能,因而,虽然也有一些国家,如二十年代的前苏联,便为建立综合性的体育科学作过努力,但提出的综合性体系也主要建立在同教育、生理学联系的学科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迅速发展,体育的社会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任务也超出了过去的教育的范畴,因而对其科学认识、系统把握,已经十分必要。而战后几十年在科学各个领域的信息联系的增强,又使过去相对单一、片面的研究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过渡,因此,建立整体性更强的综合性体育科学体系有了可能。

由于学者们的教学分类原则不同,各国对体育各领域的需要不尽一致,战后各国提出的体育体系也自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日本福冈大学教授川村英男在五十年代末写成的《体育原理》中,认为体育科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三大科学:人文科学(含体育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统计学)、自然科学(含体育心理、解剖、生理、卫生、工程学)、身体运动学等。

前东德辛德勒1970年提出的体系,是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导思想,其结构为:属于社会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运动物理学、运动生物(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属于医学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运动医学、运动卫生学、运动创伤等;属于结构科学门类的学科包括体育统计学、体育情报学等。

七十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和诺维科夫在《体育理论与教学法》中也提出了体育科学体系应包括人文科学类和生物学及其相邻的自然科学的观点。另外,前西德的哈格和英国的安德鲁斯也仍然在自然和社会两大门类科学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只是后者的体系是以实践研究为其重点。

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的理论研究者也对体育科学体系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科学的建立不仅不应当脱离体育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设置来考虑问题,而且,还必须建立一些边缘学科,如体育管理学等,并将其列入与体育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并列的第三类。

当前体育科学体系的逐渐形成,标志着体育已进入系统性更强的阶段。这也同时反映出,体育研究领域中,已经出现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时代待征。

2.体育运动科研的广泛开展

由于近三十年来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运动员靠天赋的体质战胜对手,教练员凭自己的经验培养人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运动员(或运动队)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不仅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且在训练和比赛中还必须依靠大量的运动研究成果。另外,为培养能适应现代生产、生活节奏的新人,合理满足其体育运动、娱乐运动的需要,消除现代文明对其造成的生理、心理损害,也必须对群众体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探索。因而战后的体育科研既是因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促动而勃兴,同时,其研究方向也为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所决定。这是近几十年来体育运动科研方面的第一个特点。

例如,前苏联最重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全苏体育科研所,其研究内容便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类。前一部分内容,由所属竞技体育研究室等机构承担,而群众体育研究室则负责制订群众体育发展规划,完善全国体育教育制度,以及促进学校体育开展等方面的工作。1970年前西德成立的联邦体育科研所的科研内容也与之相同。该所除研究运动员的选才、训练、营养、心理,以及运动场地等问题外,对群众体育也十分重视,如运动医学研究便越来越涉及非竞技体育领域,其中列有伤残人体育、疾病的体育防治、衰老的推延、营养饮食等方面的专题。在竞技体育享有世界声誉的前东德,情况也不例外。七十年代前,前东德的竞技体育科研已经成果累累,但此后,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出现了探索健康与体育关系的新方向。1977年成立的“业余活动和疗养体育研究所”便是一个重要的群众体育科研机构。

战后体育科研的第二个特点是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分析。如为了探索人类潜力和最大运动能力,便需要教育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控制论、人类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而运动员选才研究也涉及到生理、心理、体形等这样一些传统范围外的诸如遗传因素等领域。

战后体育科研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活动中,定量分析研究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能对影响体育运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新学科的相继建立,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大脑神经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定等学科可为这些新学科的代表。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体育成果的交流受到特殊重视。这是当代体育科研中的又一特点。近二十年来,前苏联和东欧学者之间经常举行不定期的学术讨论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建立了北美——亚洲体育情报中心;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也已经或正在筹建本国的体育情报机构。1960年国际体育情报联合会成立后,各国的体育交流正在日益加强。

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不断创造、改进器材设备,也是现代体育运动科研的特点之一。

3.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体育运动是科技的橱窗”。当前,电子仪器、激光、光电、电声及卫星通讯技术大量运用于体育领域,使运动训练、比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面貌为之一新,其中电子仪器的运用对体育运动的现代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离不开电子器材。通过电子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图象和数据,能直观、及时、明确地为运动员提供最佳动作的有关资料,同时又在大银幕上再现优秀运动员动作的真切实景,起到了教练员所不能起的作用。因此美国、日本、前德国、前苏联等国家都建立了电子计算机测试中心来指导训练。

现代科技成果也把运动成绩的评记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使用了电子光学、电子石英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级精密计时器,可使运动员的成绩精确到0.001秒(瑞典运动员在1972年奥运会上便是靠了电子计时器的精确计时能力,才以0.002秒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对手,夺得金牌);电子仪器通过红外线的帮助,能在几秒钟内测出运动员的投掷距离,田赛的测定时间因而大为缩短;在花剑、重剑比赛中,电子仪器正是借助红外线的效力承担了裁判工作,并且避免了过去裁判员的误判,使比赛成绩公正。

另外一些科技产品的问世,也为体育发展铺平了道路。斯太洛泡沫塑料包(海绵包)取代了沙坑和木屑坑,使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地都不再发生危险,为新纪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玻璃纤维竿的诞生,使今天一个普通中学生的撑竿跳高成绩都达到了过去优秀选手的水平;塔当跑道不仅消除了运动员在煤渣跑道上蹬地时容易发生的轻微滑动,并因其带有一定的弹性对提高运动成绩有一定作用;人工草皮的问世使足球运动有了广泛开展的可能……

但是,现代科技成果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由于科技成果能提高运动水平,运动员当前在运动场上的比赛越来越成为旧科技与新科技的对抗,从而改变了体育运动竞赛是天生的能力和训练水准比较的本来意义。另外,专家们还发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运动器材和设备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塔当跑道的弹性会损伤赛跑运动员的阿基里斯跟腱;人工草皮球场容易造成橄榄球运动员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严重创伤;橄榄球运动员坚硬的头盔虽然可以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但也经常成为攻击对手的武器。尤其是不少新器材价格昂贵,也非一般人能问津。

生机勃勃的体育科学技术

体育科学的产生

体育科学的起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社会起,在劳动与生活技能传授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体育。到了奴隶社会,体育活动和教育、军事、宗教祭祀活动发生了联系,逐渐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

在古代体育中早已存在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可以认为这些属于体育科学的萌芽。例如古希腊人在体育方面早已注意到身体全面发展,要求青少年锻炼为身体匀称的一种人体美。早期雅典人还指望通过体育使青少年发展自我节制、勇敢、谦让、果断和运动道德等品质。从公元前776年一直延续到公元293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促进社会文化有重大影响。当时已出现了掌握训练专门知识的专业教练员。到了公元五世纪,教练已开始掌握人体和营养学知识,产生了医疗体操,体育开始与科学发生了联系。在史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个时期人们已懂得运用负重练习的方法进行跳跃练习。

1538年,前德国的威曼教授发表了《游泳》专著;1569年意大利医生麦克利亚发表了体育对健康影响的专著;弗朗于1705年发表《医学的运动论》。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许多先进的思想家,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弗尔特、前捷克斯洛伐克的科迈纽斯、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卢梭等人,他们作为教育家,研究教育和体育的基本理论、教育方法、教学和组织形式等问题。推动了体育教育研究的发展。18世纪体育教育理论有较大的发展,1787年前德国学者维罗姆发表了《身体的形成》,共二十一章,系统地阐述了身体练习的原理,是早期的一本体育教育论著。在同一时期,意大利的贝纳第发表了《游泳理论》一书。

可见,体育科学是伴随着体育的发展而产生的。

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

现代体育科学是随着现代体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伴随着19世纪末工业革命而进入现代体育的新的历史阶段之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体育运动。无论在提高竞技体育的运动技术水平方面,还是对于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保持人类健康水平、防治“文明病”等方面,许多学科如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数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法学等等都为了解决体育运动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与体育相结合,逐步向体育科学渗透,形成了体育科学的各个学科的专门知识体系。

法国在运动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方面较早,如贝尔特(1827—1917)对呼吸的压力和呼吸生理以及人类机体构成进行了研究。肖汶(1830—1904)纪录了跑和跳的情况,通过连续图片来研究运动生理。拉格朗热于1889年发表了《不同年龄身体练习的生理学》和《身体练习的医疗措施》。法国儒安维尔体育师范学院在1912年就建立了生理解剖和力学实验室、放射性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当时在科研方面已应用了照像术和电影术。该院1911年就出版了运动生理学著作。1920年出版了《运动医学知识百科全书》。法国在1921年成立了运动医学协会并创刊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运动医学》杂志。

前德国在1921年召开了世界第一个运动医学大会,1924年成立了临床医生参加的“体育医学振兴委员会”。北欧国家在1911年建立国际体育学会,1913年在巴黎召开国际体育学术会议。瑞典于1922年成立运动医学委员会。日本早在1879年就开始进行人体测量,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臂围、握力、肺活量和力量等测定研究,并于1924年成立国立体育研究所,对体育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及教育学角度进行研究。

前苏联、东欧国家体育科学的开展较晚,但发展较快。前苏联从1931年才开始在体育院校设立运动医学课程,1932年在莫斯科体育学院成立了科研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莫斯科全苏体育科研所,东欧各国也纷纷成立体育科研机构,美国于1954年建立全国性体育科研协调机构——美国运动医学会。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后美国开始建立训练与科研相结合的训练中心。前西德于1970年才建立前西德联邦体育科研所。法国于1975年建立了教育、训练和科研三结合的法国国立体育运动学院。

在国际体育科学的学术组织方面,除了国际体育教育联合会(1923年)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1928年)成立较早外,其他如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协会、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国际体育史学会、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国际体育社会学会、国际比较体育学会等都是近二十多年来相继成立的。

总之,现代体育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年轻的科学。由于体育在发达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发展体育运动;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体育科学渗透,逐步形成了体育科学的体系,现在体育科学正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

迅猛发展的新中国体育科技事业

从零开始

从三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虽有一些体育学术论著,但体育科研的基础十分薄弱,实验研究几乎是空白,而且没有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科研工作差不多是白手起家,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体育科研机构——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后改称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是1958年创建的,它以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毕业的研究生和1955年选派出国学习归来的研究生和大学生为基本力量,由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赵斌兼任所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条件,先成立了医学生理研究室和理论方法研究室。1959年,卫生系统成立北京运动研究所。进入六十年代,上海、黑龙江体育科研所,广东省体委科研室,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运动医学研究室相继建立。

1960年3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对1960年重大科研项目计划作了补充修改,讨论了1961年到1962年体育科学发展纲要。为了促进交流,建立了体育科学通讯网,出版了体育科技刊物。由于加强了对体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建立了一支体育科研队伍,在国家编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体育科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大大增加,其中包括运动训练、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运动创伤、医务监督和祖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气功等方面。

1964年,为了进一步组织协调全国的体育科研工作,国家体委成立以李梦华为主任的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196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要求体育科研人员深入第一线,在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中发挥作用。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科研机构被撤销,队伍被解散,科研工作完全中断。1970年,周恩来总理针对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被撤销的事指出,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1972年恢复了一些体育科研所,但当时还很难有所作为。“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得到确认,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迅猛兴起,体育科学的春天也到来了!1977年国家体委召开全国体育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草拟1978—1985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从1978年起,体育科技列入了国家科委制定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78年5月,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加强体育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体育学院按照文件精神,陆续建立和充实科研机构,抓紧科研队伍的建设,科研工作摆到日程上来了。

1979年5月,第二届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开展体育科研工作的问题,初步总结了体育科研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研究了国际上体育科研的新动向。会议明确了:体育科研为体育运动服务,主要是研究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技术水平,以便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赛的挑战;同时研究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多种组织形式,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到八十年代,体育科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机构发展,队伍壮大,新建了昆明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和北京、吉林、广东、江苏、江西等10多个体育科研所,到1990年底,全国体育科研所已达35个,人员1450余,其中,科技人员1145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为178人,中级职称为327人。

成果累累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体育科学提供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推动体育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可喜成果,有一批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和体育系统的奖励。1979—1989年的十年间,国家体委主管的重大成果有893项,其中有29项获国家体委体育科技成果奖,280项获得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1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发明奖。这些成果包括群众性体育运动,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运动训练,高山科学考察、科技情报、体育仪器研制等方面。参加的不仅有体育系统的科研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干部,还有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的研究人员和一些大学教师。

在学校体育方面,多年来对体育的特点、任务、教学原则和类型、结构、密度的研究,以及评定学生体质的方法和锻炼标准的研究,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像六十年代陈明达等人的论文《增大运动密度是当前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以较丰富的材料和有说服力的论证,指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改进体育教学有一定价值。

为了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些科研人员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商店、与群众一起认真总结了许多新经验,还根据需要和可能,参与创编了多种广播操、生产操。对防治职业病,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生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主要进行了3项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

1.1978年,由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1500名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对全国16省、市的青年、少年和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抽样测试。根据1210所大、中、小学校183414人,23项指标测试得出的4,401,936个数据,分析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制定了生长发育、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这项研究对我国学校教育、卫生保健、体育教学、运动员选材和多年训练,以及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有实际应用和参考价值。

2.1982年,国家体委组织了有关《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年龄分组、项目和评分评级标准的研究。大家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所大、中、小学中,收集和研究了约90,000名青年、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25项近75万个数据。为修改《体育锻炼标准》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

3.1981—1982年底,由国家体委科研所,上海、广东和辽宁体育科研所,北京、上海、武汉体院和甘肃省体委科研室合作,完成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题《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研究人员对优秀运动员、业余体校学生和普通中小学生共14,871人,进行了102个指标的测试,获得形态、机能、素质、心理、遗传等原始数据74.8万多个。经过分析研究,完成论文123篇,对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参考数据和某些理论依据,对选拔和培养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科研领域里,开展研究比较早的学科是运动医学。五十年代末,在曲绵城教授主持下的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在郑怀贤教授主持下的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在分别采用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为运动员消除疲劳和治疗运动创伤疾病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国家体委科研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深入运动实践,注意对大运动量训练的研究。总结出耐力训练可以提高投掷运动员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帮助教练员改进训练方法,促使我国女子投掷项目的水平获得较快提高。1965年,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建议用三磷酸腺苷(ATP)治疗游泳运动员的局部肌肉僵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梁伟芬在参加1979年大学生运动会之前,双臂肌肉僵硬,技术变形,出发前1周注射14针三磷酸腺苷后,疗效明显,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利用按摩治疗伤病和消除疲劳的效果尤为明显。按摩疗法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1978年,英国布朗米奇足球队访华,著名国际裁判员泰勒在广州的一场比赛中不慎跌跤,跟腱受损,行走困难,而在北京的一场比赛迫在眉睫。当我国足球协会派运动队的医生为他治疗时,泰勒说:“我到北京来,就是想在10亿人口国家的首都当一次裁判,然后向世界宣布与足球告别,可惜现在不行了!”经过一番治疗,医生让他下地试试,他不敢。医生说:“过6小时,我来看你。”6小时后当医生来到旅馆时,英国电视记者已摆好摄像机,泰勒正在房里走动,他高兴地:“我已经不疼,能当裁判了!”布朗米奇足球队回国后,英国电视台介绍了“东方医学的奇特疗效”。1979年,我足球队访英时,英国电视台重播了这个录像,表示对中国运动医学工作者的钦佩和感激。

在运动训练研究方面,科研人员长期以来努力探索运动训练的最佳化,并获不少成果。我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三十多年来,在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员梁焯辉等10人著的《现代乒乓理论、技术、战术及其训练的研究》一书,针对乒乓球比赛中的主要技术因素——准确、速度、力量、旋转、落点,运用力学的及生理学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了提高这5个因素的有效方法,对20种发球及214种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中各类技术的特点、质量要求作了深入的分析。它对我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分别获得全国科技成果和科技图书等奖,该书还在国外翻译出版。

排球中的快球和一套快攻战术是我国首创的,但过去主要用于一攻,难以在快速反击中得分。《女排发展快速反击新技术、新战术的设计和实验》这项科研成果,根据反攻的特殊规律,设计了全网进行快速反击的多种技术配合,对充实和发展我国排球快速多变的进攻的反击战术具有指导意义。

在迅速提高体操运动技术方面,科研人员也做出了贡献。例如,《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技术原理及其特征的研究》,分析研究了单臂向后大回环的基本力学原理和单臂向后大回环的技术特征。在研究中发现和论证的“无重量时相”和下摆最大受力点不在垂直面等新的论点,充实了体操技术理论。体操运动中的“晚旋”技术原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的课题。《单杠“晚旋”的力学原理》这项成果,通过科学的概括,把一个复杂的人体动作抽象为一个简明的力学过程,阐明“晚旋”形成的原因和力学特征。这项研究有助于设计新颖动作,对体操空翻技术有指导作用。

国家体委先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等10多个单位,上百人次配合登山运动进行高山科学考察,对保证登山成功、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上海生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对潘多在登上珠穆朗玛峰时遥测心电图,国家测绘局测量了珠峰的准确高度,这些都是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国家体委科研所翁庆章等的《高山缺氧时人体若干生理机能变化的研究及其应用》,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和贵阳地球化学研究人员的《珠穆朗玛峰的大气环境本底调查》,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体育科技情报人员,还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大量文献情报和声像情报。在文献情报方面,通过《国外体育动态》、《国外体育科技》和《国外体育期刊目录索引》,向体育界传递各种信息。在声像情报方面,主要靠卫星地面站接收和电视录象,及时了解运动技术的发展情况,提供给有关方面参考。六十年代在成功地对付国外乒乓弧圈球技术上,八十年代我国运动员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比赛创造优异成绩上,情报工作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体育仪器、器材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昆明体育电子设备研究所吸取世界先进技术,完成了田径比赛成套电子设备的研制。通过仪器测试并在我国大型比赛中多次使用,可以看出这套设备的计时精度高。运转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基本上达到国际标准。它已作为体育援建项目出口。我国科技人员还研制成功了乒乓球发射机、JY—I型八道肌电遥测系统、MB—Ⅱ型脉冲水力按摩机、SQB型电动手枪靶、连续闪光机、CH—I型创纪录专用(1毫升)航模发动机、SHZJ—I型速度滑冰自动计时仪、CT—3型神经机能测量仪、电子计算机运用于排球技术战术分析系统、球类统计微型计算机等。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游泳事业受到国际专项组织的限制,致使运动水平极低,形成了男的游不过外国女的的局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对游泳这一拥有32枚奥运会金牌项目的全面攻关。在引进国外先进训练方法的同时,大胆进行尝试,从选才到年龄阶段训练方法上,摸索出一条自己培养游泳人才的路。同时,科研人员计算出目前我国竟技游泳总体水平与世界最高水平差距比值,我国男女分别为94.6%和97%,我国女子已超过男子水平。

在第24届奥运会上,我国女选手钱红、庄泳、杨文意、黄晓敏,在与前东德选手奥托的竞争中,仅以微小差距,首次在世界游泳大赛上夺得银牌。这一成就,是与多年潜心致力于科研工作的人们分不开的。

进入八十年代,游速虽是各国大为关注的课题,但转身技术仍是竞技中的首要问题。为此,赤旭明、于仙贵大胆研制出YZ—B型游泳转身测试仪,运用光源系统、光栅发生装置、水下光电探头及电子计算机,同时在水上、水下分别检测运动员转身各环节的时间和速度,并通过计算机打印出相应的数据,将数据存入计算机,便于分析之后在短期内提高成绩。这一仪器在世界尤里卡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这两项科研成果及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是我国游泳事业翻身的关键,成为我国游泳研究史上一项巨大成就。

学术交流

随着新学科、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国内外体育科学学术交流尤为迫切,学术活动日益活跃。

1964年4月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收到82个单位的321篇学术论文,在会上宣读了109篇。

1980年10月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研究科学论文报告会上,交流了130篇论文,对推动体质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同年12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这次入选论文257篇,比第一届科学报告会增加了1倍多,质量也有显著提高。1992年举行了第4届体育科学大会,总录取论文456篇,比第1届增加了3倍。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科的增多和领域的扩大,选题更有实用价值。尤其是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有了加强。涉及的领域有:体育理论、学校体育、体育史、体质测试、体育统计、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仪器和器材,以及竞技体育中的绝大多数项目。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技术的运用,或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推断,科学性都比先前增强。电子计算机、超声心动仪、遥测心电仪、心输出量测定仪,还有遥测心率、血气、肢体血流图、甲皱微循环,阻抗测心输量,以及儿茶酚胺指标等,都在体育科研中被采用。

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还参与重要体育科技政策和问题的咨询工作,积极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有关专家根据本学科今后5年、10年在人员培养、机构设置、重大课题研究以及主要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发展的设想和1982年的打算,对国家体委拟订的《1981年至1990年体育科技发展计划纲要(草案)》、《2000年的中国体育》研究提纲,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为了普及体育科学技术知识,传播交流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多次组织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专家到有关单位讲学。还举办老年保健讲座,出版《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等学报。

在开展国际体育科学学术交流活动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加强了同国外的体育科技团体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发展同友好国家的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我国体育科学工作者先后参加了国际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亚洲运动会体育科学、英国运动医学、日本运动医学等学术报告会;考察了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瑞典、前西德、瑞士的体育科研工作。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科教部与日本体育协会科学委员会,国家体委科研所与前西德体育科研所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加强科学合作;与此同时,分别邀请了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的体育科学专家来我国讲学,从1980—1989年间,我国共有3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1986年第10届亚运会科学大会和1988年第24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我国在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曲绵域、杨天乐、晏苏民等被选为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目前,有5个学科加入了国际组织。1985年在我国召开了国际运动医学学术讨论会,该学会主席认为,此会已达到国际A级水平。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和掌握了世界体育科学的研究方向,促进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当代体育科技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体育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它的发展中与日俱增地吸收其它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这是当前世界体育科学总的发展趋向和特点。可以设想,随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在体育上的应用,必将大大加速体育科学的发展进程。从目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体育科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体育科学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目前世界上凡是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无不十分重视体育科学研究。这不仅仅是因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各国教练员和体育科学工作者都在应用最新科学训练方法来发掘人体最大潜力;同时,由于现代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大大减少,但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运动缺乏和精神紧张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因此必须进行科学锻炼,合理利用余暇时间,保持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发挥工作能力和创造才能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前苏联是世界上体育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1982年材料,他们有3个体育科研所和25所体育学院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共有教学科研人员5366人,其中教授和博士147人,副教授和副博士1641人。规模最大的莫斯科全苏体育科研所在50年代只有200多人,1977年为700人,1982年已发展到1200人。

1976年奥运会之后,美国奥委会认为,他们输给前苏联和前东德,主要是输在科学训练上。于是在1977年初在海拔两千米的斯阔谷建立第一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投资200万美元。集中了一批生物力学、营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专家,与教练员配合进行科学训练和技术诊断,以准备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东山再起。到1980年共集训了5000名国家级运动员,后来又在科罗拉多普林建立了另一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此外,美国还有450所大学开展体育科研。原东德仅1700万人口,而他们曾有体育科研人员1200人,有些项目科研人员与一线队员的人数比例接近1比3,如男子体操队一线队员不足60人,而科研人员竞达20多人,原东德大力开展体育科学研究,是他们在短短三十年内跃居体育强国的奥秘之一。

体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任何一个学科只能解决体育研究中的某一个局部,只有多学科综合研究才有可能解决整体问题。以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提高成绩为例。根据外国专家研究,一个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因素有150多个,包括素质、体质、机能、心理、技术、战术、智力以及许多社会因素。从训练过程看,它包括科学选材、少年儿童系统训练、高水平的控制和安排、训练水平的测定和评价、技术诊断、机能评定、营养卫生、医务监督、伤病防治和体力与精神恢复等等。涉及许多学科,如:形态学、遗传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学、生物力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管理学、情报学等等学科,而训练学本身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联合训练实践与各学科的桥梁。科学训练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

体育科学的综合研究,正如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一样,不是各个学科结论的相加,而是运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取得各种参数然后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运算,以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前苏联全苏体育科研所在综合监督训练过程中,可运用近600种检测方法,检测3000多种训练水平参数。在训练总时间中,约25%的时间用于进行各种检测。

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广泛应用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形成模式训练法,给运动训练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前苏联从1968年开始采用模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鲍尔佐夫进行控制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鲍尔佐夫一举获得男子100米和200米两枚金牌,从此引起了国际体育界的重视。模式训练就是把训练看成是一种可控制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依靠信息(指各种测试数据)的传递和反馈,不断调节训练过程,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成绩。模式训练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奥运会战略服务,密切联系训练实践

尽管体育科学研究的方面很多,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多年以来一直把训练研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奥运会战略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他们不仅在认识上比较一致,做法上也大同小异。近年来国际体育竞争越演越激烈,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也纷纷效仿。但在科研和训练结合上各国也都存在不少问题。大家重视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为了解决结合问题,从体制上加以改革。例如前苏联体育科研所向国家队派多学科综合研究组并按项目分研究室或课题组,以利于结合。美国、前西德、法国、瑞典等国把研究中心和训练中心合而为一,以解决结合问题。

大众体育研究越来越占重要位置

大众体育的兴起是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突出现象。有人把大众体育看做是世界上第二股体育力量,认为与竞技体育有并驾齐驱之势,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体育科学必然适应这一趋势。

前苏联在1981年公布《进一步普及群众体育运动》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建议国家体委和有关部委及单位制定和批准科研措施。加强群众体育的科研力量和科学研究。”前苏联全国共有四所体育科研所,其中在基辅的一所就以群众体育研究为主。

前东德在六十年代科研重点是对训练过程进行研究,到七十年代它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1981年—1985的年研究计划中,列在首位的是《青少年的身体功能》和《全体公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问题。前西德还专门成立群众体育研究所,美国有专门从事群众体育锻炼研究的库珀研究所,日本有体育科学中心运动处方委员会等等。

国际体育科学活动中,大众体育研究的比重也有增加趋势。如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与大众体育有关的论文约占30%。1985年的国际学科活动日程表中,属于大众体育的学术会议就有三项。

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体育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虽不涉及探索性最强的基础研究,但如果没有应用基础理论的突破和进展,科研工作水平就难以提高。正如全苏体育科研所副所长库兹涅佐夫在《体育领域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所说的“基础研究不是抽象的科学活动,而是任何知识领域中的理论实用研究的开始和必要的阶段”。

目前国外在医学生物学方面已经用肌肉活组织检查对红白肌纤维进行生理、生化及组织化学的研究;用血乳酸及无损伤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无氧测定,对他们进行心动间期及超声心动图的研究;对运动与酶、内分泌、蛋白质、糖代谢及电解质变化的研究,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的研究已进入到线粒体和肌原纤维之中;有的对肌肉疲劳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同时对恢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总之,研究层次越来越深,研究方法日益精密。如前苏联全苏体育科研所建立独特的综合试验台,可供对人的运动功能进行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研究。遗传学家、教育学家、生物力学家、生理学家、生化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等可以在统一的试验对象身上进行分子的、亚细胞的、细胞的、各器官的、各系统的以及整个有机体的试验研究。

体育科学仪器和体育器材研制系列化

体育科学仪器和体育器材的研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延伸和应用,也是体育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目的是为适应体育和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供仪器器材方面的物质保证。体育科学仪器,是搞好科学研究实现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减少运动伤病不可缺少的科学手段;体育器材,不仅是实现体育运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提高运动成绩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仪器器材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要研究单个仪器器材,解决科研、训练中测力、测速、心率、肌电等测定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仪器器材的系列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体育中的应用,要求对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整体的影响。因为体育科研的对象是人,是运动中人体的整体,科学研究仅停留在单个测力,测速指标上是不够的,是不能反映运动中人体的全貌的。国外体育科学仪器和体育器材的研究已越来越系列化。例如,测力、测速仪器系列化;人体测量仪器器材系列化;裁判电子计时、计远、计高仪器器材系列化;运动训练器材系列化等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正在采取措施,加强系列化的研究。又因为体育运动的特点是“动”不是“静”,这对体育科学仪器和体育器材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附加在运动员身上的测试仪器要求更高,一是微型化,二是精密化,三是稳定性。就是体积小,质量高,实用意义大,要求系列化的程度更高。

学科体系日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逐步开展

总的情况来看,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在西方国家比较发达,目前有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大部分在欧洲。

如体育社会学就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体育范畴中的社会问题。它的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探讨体育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寻求切实可行的科学办法来解决体育范畴中大量存在的社会问题,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前苏联在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已开始重视。在全苏体育科研所中也增加了以下一些课题:发展体育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前苏联体育运动综合发展大纲、体育教育体制等等。

知识更新加快,体育情报发挥更大作用

今天我们已面临一个以知识和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知识传递和更新的速度加快,从事知识创造、加工和传播工作的人数剧增,逐步向信息社会过渡。体育知识也不例外,据国外报道,世界上体育报刊已达五千余种,每年出版有科学价值的体育文献已达二万五千至三万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在世界上要出版近八十篇体育科研文献。体育文献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由于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语种繁多,给科研人员查阅文献造成很大困难。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科技知识的更新率大体上每年20~25%左右,这意味着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经过4~5年就已过时,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情报工作。

金牌的奥秘

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专家预言,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国外有种说法:“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首先,正如前西德著名运动医学权威霍尔曼教授所指出:“人体机能至少有60%取决于遗传,只有40%受训练等外界影响的制约。”其次,国外有人研究,取决于遗传的潜在运动能力只有当机体在“敏感发展期”——4至17岁期间受到适当刺激时,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此,把先天条件优越的少年儿童选拔出来进行科学训练,对培养奥运会冠军、世界纪录创造者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我国从1980年开始进行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制定了我国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发现了通过XY染色体长臂及头型的测定,可预测今后的身高,通过对第二性征、骨龄、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可预测少年发育潜在能力的大小,对发现有发展前途的青少年提出科学依据,提高了选才成功率。

对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在理论上,表现为运动技术现有的已知值和未来不定性的影射关系。运动技术最佳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对运动技术发展进行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环节。运动技术预测,分为对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对特定运动技术研究规划的预测。前者的目的是认识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为制订运动技术发展规划和训练计划提供情报。后者是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的前提。对运动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

预测的方法,大体上分为直观法(技术考察、参观比赛、训练)、探索法(进行探索性的模拟实验)和规范法(根据客观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分类)。例如,近来国外科研人员对人的运动能力和世界田径的发展作了预测,认为:大约还可以将现有的世界纪录提高15—20%,其最终极限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肌肉和骨骼组织的承受能力。据原东德1979年《田径运动员报》报道,他们采用数学模式方法,对今后的田径运动成绩进展作出了预测。如,男子100米,1984年9.92秒一9.84秒,1988年9.90秒—9.82秒;男子跳高,1984年2.385—2.440米,1988年2.439—2.42米;女子100米,1984年10.81秒—10.72秒,1988年10.75秒—10.65秒;女子跳高,1984年2.05—2.08米,1988年为2.06—2.10米。

预测科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运用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绩预测准确性的提高是同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分不开的。目前,一些国家已根据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专项成绩和各种训练负荷等多种数据及生理指标,编制了专门预测运动成绩的电子计算机程序,可预测该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取得什么成绩。原东德曾采用这种方法准确地预测了女子游泳运动员恩德尔将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

科学预测提供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依据。拿一场比赛来说,教练员只有正确地预测了对方的战略战术意图,科学地分析了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有利或不利因素,才能做到全局在胸,对策适当,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加快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受到外界各种各样因素的刺激、影响而进行调整、纠偏,这种调整、纠偏就是反馈。例如,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依靠教练员的经验是不够的。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术动作的“捷径”,也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员学习掌握技术的状况进行研究,对运动员生理机能进行测定,并及时将研究测定的信息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

近几年,由于信息科学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大大加快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为运动训练领导部门、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已使用一种数字转换器来代替拍摄影片的方法,可直接获得数据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强国,教练员在训练现场运用现代技术设备,不但能立即获得运动员训练的某些反馈信息,而且能通过终端设备立即向电脑检索该运动员过去的信息资料,以及有关的国内外运动员的信息资料,以便进行对比。此外,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1.运动员机能的科学诊断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机体能力和最大限度地运用、发挥机体能力,不断提高运动成绩。从纯理论的角度讲,高水平运动员任何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成绩,都要承受极大的负荷。而这种负荷(包括某一器官的局部负荷和全身负荷)与运动员机能之间往往产生不平衡,其结果,轻则或多或少地在局部产生机能紊乱,重则会发展为全身机能紊乱,因而,在运动训练中极需对运动员的机能进行诊断。这种诊断,单靠教练员的经验和运动员的自我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科学的诊断。(1)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机能变化进行科学诊断。例如: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运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运动员进行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测定;采用肌肉活检针对运动员肌肉活组织检查;心导管检查心脏功能,等等。(2)对运动员进行机能科学诊断,主要目的是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前后机能的检查测定,分析研究运动机能的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通过指导训练,获得训练最佳效果。例如,前西德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十几年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别是有氧竞技能力提高较快,如长跑运动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原因是什么呢?按传统的方法从运动员的心脏大小及最大吸氧量的能力去寻找的话,那是找不出结果的。如1960—1970年期间,所测得的优秀运动员(包括世界尖子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为80—90ml/kg体重,可是现今的测定值仍然是这样。显然这十几年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不是由于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的结果。研究推测,是由于骨骼肌的代谢能力提高而引起的,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诊断,运动训练就会陷入盲目状态。

2.运动技术的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譬如,体操教练员要分析运动员在单杠技术训练中的动力学特征,而且在同一次训练课中还想运用分析的结果,从而反馈给他的运动员关于力的信息。为此,这些测量就必须同时能得出所需要的这些参数的函数曲线,若没有一定的仪器设备和合理的方法,就做不到这点。而要做到这点,必须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运动技术,对技术进行科学诊断。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客观的测定出人体在剧烈运动中的各种参数

一般来讲,教练员在实践中用眼睛观察到或用秒表记录下来的仅是原始数据,只表现了现象。要想了解肌肉发力的情况,都是肉眼看不到的,同时也不可能得到定量的数据。而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从过去的机械测量,发展到现代的电子测量、光学测量、电视录相、电影摄影、立体摄影等方法,通过影片解析仪得到各种数据,并把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各种参数运用于运动训练,可提高训练效果。得到参数的情报越多、越早,对训练越有价值。(2)对运动技术最佳化的模拟

①统计学处理。从多因素的各种参数中,找出决定性因素,对关键技术进行最佳化模拟。

②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运动技术进行模拟,从各种统计数据中推算出最佳参数。

③跟踪研究,层层逼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运动技术最佳化在任何时候也总是相对的,因为技术是人掌握的,人的特点不同,在掌握运动技术时,其特点也有个体差异。虽有共性,但不能像机器生产一样,用一个模式,而应根据其特点,进行多种方案的模拟,以取得多种模式,层层逼近最佳化。(3)对技术、战术进行分析

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和对运动技术最佳化模拟,使运动训练有了科学依据。如美国科研人员用高速摄影机、录像等对我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和访美比赛的技术、战术进行了拍摄,通过影片解析仪获得了大量数据,并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出对付我国女排的办法,进行模拟训练。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科学性强,效果显著。

对运动训练效果最佳化影响

1.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确定训练最佳目标,提高训练效果

由于现代运动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水平运动员适应训练负荷能力的要求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因此,所有为提高竞技能力所作的努力都要将运动员引向他的“生物极限”,即生理界限结束和病理界限开始的临界线。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在生物极限范围上下徘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指导训练就显得十分迫切、十分重要了。运动训练最佳化,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的捷径。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为运动训练系统定量地确定出最佳目标,并运用最先进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训练系统逐阶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训练系统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训练总体的最佳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为训练系统提出运动员选材、训练方法手段、训练负荷(运动量、强度、密度)、运动技术、运动营养、运动心理、训练恢复、训练器材设备条件等运用的最佳方案,并付诸运动训练实践。这方案是一种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局部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案,它运用数学语言定量地、精确地描述运动训练状态和规律。这种方案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意义深远。从掌握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