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2:09:48

点击下载

作者:三山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你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

教你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试读:

内容提要

一个孩子很聪明,只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无论哪个孩子,都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培养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势在必行。本书将教你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出人才。

■思维概念

引言:一个孩子很聪明,只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无论哪个孩子,都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培养他优秀的思维方式势在必行。

□超常儿童拥有出众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超常儿童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即出众的思维能力。一名5岁就成为大学生的孩子就有着超乎寻常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他3岁时,有一次拿起蜡笔在一本新本子上横七竖八地划起来:1-1=0,2-2=0,10-10=0。爸爸责怪孩子太不爱惜,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乱划一通,但他兴冲冲地说:“爸爸,同数相减等于零。”使爸大为震惊。还有一次,访亲戚时,碰到一位歌剧院的阿姨也在作客,两人又唱又跳,一见如故,临别时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四座皆惊。据说,儿童牙膏是塑料管的,头一天用完了,第二天看到牙膏又鼓起来了,用力一挤,空欢喜一场,他随口就说:“The dead-apple.”(死海的苹果)当问他:“死海的苹果是什么意思?”他振振有词地说:“据说在死海岸边有很多苹果树,树上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红,可爱极了,但当你把它采下来时,它就变成灰了,大——失——所——望。”还有一位孩子,2岁时就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在玩积木时,每次均是花样翻新,5岁半时造句从不抄袭老师示范的句式,在听过老师的解题方法之后,经常会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去解题。所以,尽管他解题的结果有时也出现错误,但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却有其独到之处。6岁的马可,思维的逻辑性十分出色。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某仓库里有7个车头,25个车轮,把它们全部用起来能装几辆三轮车和几辆四轮车,请你用32根火柴迅速摆成。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她首先取7根火柴摆出了7个车头,接着在每车头下方放4根火柴,摆到第6个车头时,只剩下一根,将其放到第7个车头下,经调整,迅速摆成。总共只花了3分钟。

专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智能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其中思维能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所谓概括的反映,就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比如,通常感觉和智觉,能够感知铅笔、钢笔、毛笔等各种各样的笔,而通过思维,则可以舍弃“笔”的外形、颜色、制作材料等非本质特征,概括出“笔”这一书写的工具的本质特征。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可反复看到:在正被太阳照射的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洗好的衣服经太阳一晒,也会变干,火炉上烧水,不仅水开冒汽,时间长了还会烧干。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就能够概括地认识到水经加热之后的变化,即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蒸发。

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比如,虽然未听到雨声,但早晨起来见房顶、地面潮湿,就能推知昨晚下过雨。

思维是人的高级认识活动。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应的事物,能透出现象看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可借助于一事物,了解其他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无怪乎人们称思维为智能活动的核心!

孩子的思维与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维活动一开始是以实物和活动为基础的,思维在具体的感知和行动中进行。当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做游戏的时候,倘若没有看见小勺、小碗,他就绝不会想到给布娃娃“喂饭”、“喝水”。生活中还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当你给孩子一套积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样搭以后再开始时,孩子却愤愤不平的抗议:“我不要想,我要搭!”当一块一块积木堆积高了,孩子会高兴地叫起来:“啊,房子!我在造房子!”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孩子不会先想好再行动,而只能是一边行动一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了。这种直觉行动思维的典型特征正是人类思维的初级形态,一般大约发生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起来。这一特点在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思维主要是依靠具体形象和已有的表象来进行。当孩子思考3+2=?时,其头脑中思考的必然是“3条香蕉加2个苹果”或“3颗糖加2颗糖”。如果遇着一位年龄比你的孩子小,按辈分却应称作“叔叔”的人,那就有趣了!你的孩子一定不愿叫“叔叔”,因为在孩子看来,叔叔应该是与爸爸差不多的形象,而比自己小的人只能是弟弟。

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6-7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也就是说开始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了。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对事物的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类似“人为什么飞不起来”、“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的问题令你难以招架。你还能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认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当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会强忍疼痛,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嘴里自我标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思维的魔力

广告大师实格威说过:“人类重要的是思维力,而绝非经验”这句话包涵深刻的哲理。

思维是在感觉、智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又远远超过这些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可以认识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思维是指人脑对周围事物的概括性间接性的反映。这种概括性的、间接性反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只有人脑才会有这种机能。概括的反映,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经过多次感知后,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在根据反映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认识,间接地理解和把握那些没有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即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思维运动的发展史。人类智慧是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决定因素之一。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感到,重视人类思维能力的开发,将成为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的冲击,何以掌握、创造、传播更多的知识,全在于我们的思维能力,现在已经进入智力竞争、思维能力竞争的时代。

□智商高,思维力不一定强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智商高,那他的思维能力一定强。其实这是错误的概括,智商高并不能与思维能力强、会思考划等号。多年来致力于对思考技术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迪·博诺先生曾指出: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潜力,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是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开快。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因此,即使在智商测验中分数很高的孩子也不一定善于思考。无论对哪一个孩子,都不能忽视思维训练,培养他优秀的思维方式。

父母必须谨记:依样画葫芦的思考方式不会激发他造的火花。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高分低能,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优秀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思维能力不够强。老师、父母能否把思考教给孩子呢?孩子能不能学会思考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仍是迪·博诺先生说:“思考可以直接当作技能、技巧来教授。”

在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首先要破除对思维的神秘感,思维训练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次对思维的训练宜早不宜迟,孩提时期是训练思维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上,孩子的各种智力因素都呈上升趋势,缺少思维定势、经验偏见,是一张白纸,容易吸纳新事物,可以描绘最美的图案。另外,从人脑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年纪小,机械记忆能力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析综合能力将要增加,而机械记忆能力将自然衰退一些。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理解记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充机械记忆在衰退,就势必造成智力的严重缺陷。因此,孩子的思维训练极为重要。

□如何认识孩子思维力的发展状况

●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直至占据主体地位。在幼儿期,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抽象思维的范围对于人巨大的大脑潜能来说太狭窄了,还只是思维的原始水平状态。这个时候,多给孩子些具体形象刺激,能促进这种形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形象刺激量的积累,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到孩子四五岁时,思维的独立性开始表现出来,可以逐渐摆脱物体和动作的支持,而主要依靠事物的表面形象进行思维。例如,幼儿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时,从表面上看他能算出3+4=7,但实际上他并非对抽象的数学进行了分类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或数自己的手指头等具体形象才能算出来,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的教育要多用具体形象教育法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

到了6岁,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思维终于“站起来了”,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进入思维的高级领域了。

●概念在孩子脑中增多概括能力飞速发展。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以词和词组为标志。孩子掌握的概念,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6岁的孩子,已能按物体的外部形状、表面现象进行概括,把苹果、梨、香蕉、桃、杏等统称为水果,而5岁以前的小孩子是很难这样概括出来的。

会概括,随之而来的是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5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问他们:皮球为什么会从斜面上滚下来,他们一般只会答:“皮球没脚,站不住。”6岁后,他才能用概念推理来回答:“皮球是圆的,它会滚。”这是孩子一般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做父母的只要在孩子处在一定年龄阶段时施以适合他智力发展水平的训练就可以了,不要一味超前,拔苗助长。

□认识思维力

儿童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分析和综合阶段、比较阶段,抽象和概括阶段。

●要析和综合是孩子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的过程;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和各个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这种综合分析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发展前提下,通过知识经验的增加、记忆力的发展,逐渐摆脱直接观察的束缚,开始在表象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训练思维的综合分析能力也主要借助于上述条件的发展。

对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很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了,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交谈,在谈话过程中引导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又发展他的语言能力。对于3岁前的孩子,我们可以不断向他们提问题,如“狗有几条腿?”“猫有耳朵吗?”“你的头上都有什么?”等等,到了孩子3岁以后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训练了。例如,指出图画中缺少的部分,并让他填图,拼图,找错误的游戏,拆毁玩具然后让他拼好等等,都能有效地训练孩子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比较孩子思维过程的第二阶段。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过程。通过不断比较,我们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

对孩子比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的生活实践入手。从儿童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如:“两只狗谁大谁小?”两棵树哪个高哪个低?“两只碗,哪个大哪个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较的内容应从事物的单一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对多种特征的比较,由对外部明显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内部特征的比较,由对非本质特征的比较过渡到本质特征的比较,多对孩子进行直观的比较如图形比较,实物分类游戏等。

●孩子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与非本质属性分开的过程。例如,我们对苹果、梨子、香蕉、菠萝等东西进行比较后可以提取出“水果”的特征,并把形状、颜色等特征与这一本质特征区分开。概括过程是在思想上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抽象的过程,或抽象过程出现错误,那就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特征。当然,只有抽象并不一定就有正确认识,还需要正确的概括。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的直觉概括和凭借具体形象和表现进行思维,以及随着语言的丰富发展出现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好从直接感知事物中得来,他们的抽象概括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婴儿时期应尽量扩大他们的感知范围。让他们尽可能多看、多听、多摸、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父母指导他们多动脑,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下面是一位父亲和儿子进行这种训练的对话:父亲:鸡、鸭、牛、羊是动物吗?儿子:是的,因为它们都会叫。父亲:可蚯蚓不会叫,它也是动物啊。儿子:蚯蚓会爬,会爬的就是动物。父亲:鱼不会爬,会游;鸟不会爬,会飞。他们也都是动物呀。儿子:那,能动的就是动物。它们都能动。父亲:可汽车、火车、自行车都会动,它们是动物吗?儿子:当然不是,它们自己不会动,得让人去开。自己动的才是动物。

这样的对话,能训练孩子正确的抽象概括能力。

我们应经常问孩子一些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会滚动?”“什么东西能浮起来?”可让孩子做一些分类游戏。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概念的水平。概念通常由词来表示,所以努力发展丰富孩子的语言,使孩子掌握科学的概念,是培养孩子这种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扩展孩子的词汇量,让他多开口,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语言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是孪生子,所以古希腊教育中把培养演讲能力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认为演讲水平高的人往往思维水平也高。

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这些思维形式。

●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和词紧密相联,任何概念都通过词来表达。但它们又有区别,词是概念的外在形式,是物质现象;概念则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映,是心理现象。同时词与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儿童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做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受儿童知识经验的限制,常是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会缺少本质特征,而包括非本质特征。孩子3-6岁时发展的主要是这种前科学概念。

孩子的掌握概念的另一条途径是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儿童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从而形成概念。这种概念叫科学概念,主要由学校教育获得,与家庭早期教育不同,故在此不细说。

3-6岁的孩子,概念发展才起步,发展速度较慢。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概念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发展他的语言,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概念发展就会很困难。

b.把词和相应的一类事物多次结合,强化联系。如“汽车”的概念,让孩子见到各式各样的机动车。

c.引导孩子对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由概念与概念联系在一起,以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联系的思维方式,判断通常是以语句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语和一个宾语通过一个关系词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语句,表达一定的判断。

推理是判断与判断的联系,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反映着事物之间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形式。从个别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从事实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归纳推理。进行归纳推理时,应从观察到的种种事实出发,加以概括,从中得出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一般性结论。

从一般到个别,把理论、原理运用于具体事物,反映其特性的过程是演绎推理。例如“凡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浮萍是绿色植物,所以,浮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两种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种,人都难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

孩子早期的判断推理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不能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正确区分开来,并且,幼儿早期的判断推理还常常以儿童的主观经验或情绪为依据进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称这种现象为“自我中心”。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儿童总是从自己的立场看待事物,不会从别人的立场或从客观事物的逻辑性看待事物。

要培养孩子的判断、推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对概念的深入、灵活的掌握,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现在向大家推荐几种训练的方法,以启发大家找到更多的方式。

a.父母用简单的话语说出某种东西的特征让孩子来说出它的名称,也可用谜语的形式。建议每一位父母买一本谜语大全之类的书籍,经常考一考您的孩子。

b.和孩子玩一种找错误的游戏。例如让孩子看一些有错误的图片,让他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并试着改正。

c.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中间突然停止,让孩子想象故事以后的发展。

d.把几幅表示一个完整故事的图片的顺序打乱,让孩子恢复原来的顺序,并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

孩子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独创性等内容。

儿童思维的敏捷性训练。

儿童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儿童思维的轻快速度。思维敏捷的儿童,善于从复杂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实质性的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迅速找出解决的办法。与之相反,思维迟钝,不善于发现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犹豫不决,是缺乏思维敏捷性的表现,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正确性为前提的。离开思维的正确性而大谈思维的敏捷性,只能导致思维的轻率,反而欲速则不达,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品质,草率、马虎、漏洞百出,我们应从小注意引导孩子避免养成这种不良的思维品质。

思维活动的速度即敏捷性是可以培养的,经过一定的合理教育和有意训练的孩子,其思维敏捷性要比未经训练的孩子好得多。训练孩子思维敏捷性的方法很多,在此仅举几种,以供参考。

a.例举特征法:

给出一个具体的事物,让孩子尽快说出它有哪些用途、特征。

b.例举相同特征事物法:

让孩子尽快说出带有某种特征的事物都有哪些。例如,让孩子举出有四只脚的动物有哪些?可以吃的甜东西有哪些?

c.例举同义词、反义词:

说出一个词,让孩子说出它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既能训练思维速度,又能扩大词汇量。

e.利用算术法:

列出一些适合孩子运算水平的算术题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来。

儿童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又叫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是指儿童进行思维时,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认识,而是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发现事物的运动规律,正确地预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重要品质,是伟大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最突出特征。他们能在简单的、普通的、司空见惯的事实中洞察到重大问题,揭示出重要规律,“一叶落而知秋”。

与思维的深刻性相反的是品质的表面性,即认识事物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善于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走马观花,粗枝大叶,一知半解是它的表现。

a.训练孩子思维的深刻性,主要在于引导他积极思考。我们应针对孩子的活动和接触的事物向孩子提出问题,引起他思考,让他来回答,并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启发和指正,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使孩子思考深化、细化、准确化。

b.可以用智力游戏来训练,主要有分类游戏和算术游戏,这两种游戏都可以很好地训练这种思维品质。

c.猜谜语。这是一种独特且效果极好的训练思维的方法。

●思维的广阔性训练。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从全局出发,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但又不遗漏事物的生要细节的思维品质。与思维广阔性相反的是思维的狭隘性。思维狭隘的人,思维僵化,目光短浅,看问题往往较片面,拘于狭隘的人,思维僵化,目光短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于我们正确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一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许多原因引起,同一个原因又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个事物的存在,往往要依赖于其他事物,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要训练孩子思维的广阔性,就要培养他全面地普遍联系地考察事物问题,不仅要从时间维度,也要从空间维度考虑。观察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名词性特征,如它的部分、全体、材料、质地等,还应观察它的动词性特征,如它的功能、功用等,每增加孩子思维的一个维度,思维的内容就会增加很大一部分,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们可以参照训练思维敏捷性的方法对广阔性训练加以改进,不仅要求孩子讲得快,还要求讲得全面,注意提醒采用他不同的思维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此不处处赘述。

[4]儿童的思维独创性训练。

思维独创性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是智力的精华,是智力诸因素的聚集。因此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成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内容。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儿童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颖的思维。

□用多种方法锻炼思维力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过程和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基本形式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正确的思维可以预测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此事物了解另一事物。而创造性的思维是有创见性的思维,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说、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成果。因此,思维是人智力的核心,是智力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思维能力的高低上。

婴幼儿时期是思维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思维能力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未来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是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

心理学家研究了许多思维能力强的人,发现他们的思维具有以下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

表现在善于把握问题的全部条件,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

表现为能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既能看到近因,又能看到远因,找到事物发展的各种依据,明白事物发展的意义,并能正确预见未来。

●思维的独立性。

表现为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指望现成的解决方法,总是努力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很少受别人的暗示。

●思维的批判性。

表现为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善于从定论中找毛病,善于分析事物的长处与短处,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轻信权威。因而往往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思维的灵活性。

表现在思维活动能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能适应新的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善于从实践证明行不通的思路中解脱出来。

●思维的敏捷性。

表现为迅速、果断而且正确地解决问题。

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的品质及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形式和基础上,提出训练婴幼儿思维的方法如上。

1.让孩子学会分类

根据幼儿的特点让他按着确定的标准如颜色、功用等对事物进行分组,锻炼幼儿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

●教孩子按颜色分类

准备两套彩色卡片,一套是8张正方形的形彩色卡片,红、绿、黄、蓝各两张;另一套是12张,红、蓝、黄、绿4种颜色,正方形、三角形、圆形3种形状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套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卡片乱摆在桌面上,然后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摆开。

当孩子能顺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类后,出示第二套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卡片,把颜色形状打乱摆在孩子面前。

首先让孩子找出所有有绿色卡片,再分别找出所有的黄色和红色卡片,最后问孩子剩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

除此以外,还可让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以颜色分类的活动。比如让孩子找出屋子里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黄色的?什么是……然后扩展到你见过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绿色的。

●教孩子按形状分类

拿来各种形状的积木、扣子,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卡片,杂乱地摆在桌子上,让幼儿分别把圆形的东西挑出来;把三角形的东西挑出来;把方形的东西挑出来;把菱形的东西挑出来……还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形状相同的东西。

●教孩子按大小分类

准备外形颜色等相同只是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对,如商标相同的大小牙膏盒各一个,形状相同的一个茶匙和一个汤匙,一大一小形状相同的两个食品盒、盘子、皮球、肥皂及积木等,摊在桌子上。拿起一个拿子问孩子,你能找出和这个拿子相像的另外一个盒子吗?那个大?哪个小?你能把其余的东西按大小一一分开吗?

●教孩子按功用分类

[1]带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类,懂得买食品应到食品店,买衣服应到服装店,买玩具应到玩具店等。

[2]问孩子:哪些东西能乘坐?哪些东西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能降温?哪些东西能发光发热?哪些东西能防雨?哪些东西能写字绘画?哪些东西是打扫屋子的……让孩子回答,答得越多越好。

●教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分类

让幼儿说出什么东西能飞,什么东西4条腿?为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游?什么东西会下蛋?什么动物吃人?什么动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能生活?在进行上述活动时,可以先去参观动物园或者让孩子看图书。

还可以问孩子什么东西能穿?什么东西危险?什么东西是甜的?什么东西保暖?什么东西能骑?什么东西是光滑的等。让孩子一一回答。

●让孩子按生存地点分类

让孩子看一些动物图片,并回答问题,哪些是海里的?哪些河里的?哪些是山上的?哪些是田里的?然后进一步让孩子回答山上还有些什么?海里、田里、河里各还有些什么?

●教孩子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在分类活动中,要教给幼儿必要的概念,如动物、植物、水果、玩具、蔬菜、交经工具等。

让幼儿回答: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水果、蔬菜、劳动工具等。

●教孩子按物品的材料分类

[1]让孩子在屋子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木头做的?哪些物品是金属做的?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哪些东西是陶瓷的?哪些东西是橡胶做的……

[2]让孩子回答:你还见过哪些铁制品、木制品、橡胶制品、铝制品、塑料制品。

●教孩子按有生命和无生命分类

[1]展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孩子标出哪些是有生命的东西。

[2]让孩子回答,还有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最后对孩子进行综合分类练习

[1]将杂物分类:准备20几种类似下面的物品:一张锡纸、一个扣子、一支钢笔、一块肥皂、一个夹子、一个卷发夹、一个线轴、一个衣服架、一块海绵、一块石头、一个瓶盖、一把牙刷、一张砂纸、一个别针、一把钥匙、一颗珠子、一块积木、一把勺子等。

将上述物品摊在幼儿面前,让他先根据颜色、形状、大小、功用等特征分类,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想出新的分类方法。从多角度分类,既能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也能提高思维的灵敏性。

[2]准备这样一些图片:各种建筑物如大会堂、火车站、百货大楼、影剧院;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各种动物如鸡、鸭、鱼、猫、狗、猴、羊、牛、狼、虎、狮、雁、鹰等。将它们打乱摊在桌子上,让孩子把同一类的东西挑出来,然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并类说出各自的名称,要给予指导。

从上分类活动可以看出,要使孩子能够成功地分类,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正是思维广阔性赖以实现的基础。

2.让孩子善于比较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过程。越善于比较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异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要想使幼儿养成比较事物的习惯,具备较强的辩别事物的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比较训练。

●比较大小

当幼儿玩了皮球、足球、乒乓球之后,可让他从中比较出大小,哪个小些。可供比较大小的东西到处都有,如各种大小的碗、盘、瓜、果、树叶……随时随处可进行比较。

●比较高矮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事物的高矮,如两幢楼房、两棵树、两个人……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高矮,如椅子和桌子、草和树、人和房子。

●比较长短

先让幼儿比较同类物体的长短,如长裤和短裤、长袖衫和短袖衫、长钢笔和短钢笔、长蜡烛和短蜡烛……然后比较不同事物的长短,如猩猩和鹿比脖子、老鼠和松鼠比尾巴、仙鹤和鸭子比腿长……再让孩子在图上比较长短。

●比较上下

先让孩子在三维空间比较下下,如桌上桌下、各层楼房、各层书架或玩具架、床上床下、飞机和汽车、飞鸟与兔子、桌子与台灯……然后让孩子在两维的平面上比较上下,例如让孩子观察一幅画并指出画上物体的上下位置。

●比较薄厚

各种书本、布料、纸张、被褥等,都可让孩子进行薄厚比较。

●比较轻重

比较各类物品的重量,如足球与乒乓球、大书与小书、玻璃杯与纸杯……

●比较粗细

先让孩子比较两个或两个心上物体的粗细,如两棵树、两支笔、三根管子……然后比较同一物体的粗细,如树干与树枝、胳膊的上下、腿的上下、手指的指尖等。

●其他比较

其他比较包括:颜色深浅、精糙与光滑、温度高低、声音强弱的比较等。

在进行以上单因素的比较之后,就可让幼儿比较两个物体的异同,如鸭子和鹅、猫和虎、猩猩和猴子、西红柿和柿子、钢琴和风琴、小提琴和吉它……这是对各种比较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不断的比较,可以逐渐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3.引导孩子注意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

孩子凭无目的偶然认识也可以知道一些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下雨——地湿、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等。然而,若想使孩子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思维能力,还必须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度注意万事万物的关系或联系和追根问底的心理品质与习惯。

家长在做引导工作时,要按照由近及远,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简单到到复杂的原则去理解事物的性质和联系。从这一原则出发,家长和老师不妨给孩子出下面的一些题目或类似的训练。

●列出下列物品(体)的图片,让幼儿配对,看看各种动物喜欢什么食物。

猫   羊   兔   鸡

青草  白菜  骨头  小虫

●让孩子细心观察家里或邻居家里饲养的几只小鸟或别的小动物,以理解动物与水、食物的关系。在屋子里养一些花或蒜苗,让孩子细心观察培育过程以理解植物与水、阳光、肥料、温度的关系。

●抓一只大昆虫放入小瓶并将瓶盖紧,让孩子观察昆虫的变化,让孩子捏住两鼻孔闭住嘴体验其感觉。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理解人与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的道理。

找一本书、一个气球和一个打气筒,把气球放在书下面,然后用打气筒向气球里打气。让幼儿看到书本被顶起来的过程,以引导他们理解空气能举起重物或推动重物的道理。

●让幼儿观察烧开水的全过程,引导他理解温度、水、蒸汽三者的关系。

●让幼儿向空中抛一些可扔的物体,如球、积木、小布口袋,观察回落过程。此时,告诉幼儿地球上有一种力量,能把任何物体拉到它身边,这种力量叫引力。这样,孩子就可以理解物体与引力的关系,家长还可以拿小磁铁和大头针、回形针、小刀等,让幼儿观察理解磁体与钢铁的吸引关系。

●在幼儿看电视时断开电源,过一会再接通电源,让孩子理解电与电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进一步讨论电的其他用途,使他逐渐认识到电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例如各行各业与幼儿生活的关系,通过各种例证,让幼儿理解世界上万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

4.教孩子学推理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应该引导幼儿尽早学会推理。

●让孩子在深浮游戏中学习推理

拿来一盆水和许多不同材料的物品,如积木、玻璃球、小扣子、铁钉、木梳、塑料梳、瓶盖、皮球、纸做的小船、小石块等,让幼儿把这些物品一一放在水里,并把浮起来的物品挑出来,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找一个木制的物体,如吃雪糕剩下的木棍,问孩子这是什么做成的?把它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吗?如果孩子说能,但不能说出道理时,就趁机将推理的方法告诉他:你刚才看到的木制的东西会浮起来,这个小木棍是木制的,所以会浮起来。

接着,找一个金属品如不锈钢勺,让孩子猜猜能否浮在水面上,然后实放。重要的是要孩子回答为什么。引导他说出,不锈钢小勺不能浮出水面,所以不是木制的。

在此基础上,找一个铁制的小罐或铝制饭盒,让孩子看清是什么制成的,然后放在水里,当孩子看到小罐和饭盒浮起来时,再把铁罐和饭盒里盛满水放入盒内,告诉孩子“有些金属制品也能浮在水面上,但要做成空的。”告诉孩子大轮船也是金属做的,做成空的才能载人载物,如果船里灌满了水,船就会下沉了。

●教孩子学会因果关系推理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善于利用它来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例如,早晨起来推开窗子一看地面上有许多积水,就问孩子:“昨晚的天气怎么啦?”一盆花几天没有浇水,可让孩子推断如果继续不浇水花会怎么样?

要使孩子习惯于从果推到因、从因预见果,就要经常进行这类活动。此外,猜谜语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推理能力,每天给孩子说一两个谜是很有好处的。

5.对孩子进行解决实际制题的训练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使幼儿的认识不扩大、丰富和深入,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从个别事物出发逐渐掌握了一般结论之后,还应设计问题情境来让他们运用这些结论。下面就是一些问题情境。

●你该怎么办

[1]当你发现着火了怎么办?

[2]你捡到钱包怎么办?

[3]你和妈妈到公园里玩,一下子找不到妈妈该怎么办?

[4]陌生人让你跟他走,你该怎么办?

[5]皮球掉到深坑里怎么办?

[6]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怎么办?

[7]有人触电怎么办?

●请你帮助我

[1]妈妈把针掉到床下了,床下很暗又没有电筒,用什么办法能找到。

[2]妈妈不小心把铁砂和和大豆混在一起了,你能用什么办法分开?

[3]大米里混入许多小纸屑,你能用几种方法将它们分开?

●你能做到吗?

给幼儿提供一些物品,让他解决一些问题。

[1]给他一只气筒、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条线、然后问他:“你能让这张纸飘起来吗?”

[2]给幼儿提供一小瓶水、一小瓶酒精或汽油,然后对孩子说:“除了用鼻子闻以外,你还能用什么办法区别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或汽油?”

●走迷宫

不少实验表明,走迷宫不仅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而且对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

相关题目可以从杂志、书刊中收集到,但一定注意难度适中。

6.培养孩子思维的批判性

有所发明创造的人思维的批判性都很强,他们习惯从定论中找出毛病,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寻常的事物,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这种品质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从小培养的结果。培养这种品质也要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可让幼儿从言语中、图画中找出错误或矛盾的地方,然后再从似乎正确的事物中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一些例子:

●下面的话中有不对的地方,让孩子听后立即指出来。

[1]我已经长大了,所以爬着走。

[2]今天下雨,所以不用打雨伞。

[3]小狗爬大树。

[4]猴子不会爬树。

[5]过人行横道时,待对面出现红灯时再过。

[6]盐多就变成甜的。

[7]马有三条腿,所以跑得快。

[8]乌鸦是白色的。

[9]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

[10]香蕉是红色的水果。

[11]电车冒着烟跑着。

[12]救护车是红色的。

[13]彩色电视的图像是黑白的。

[14]年轮是方形的。

[15]迎春花是秋天开的。

总之,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活动中提高。所以我们应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发幼儿思维,除上述训练外,还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训练。

通过具体事物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展望未来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幼儿的疑问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假想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暗示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实验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具体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口头作文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玩玩具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观察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探索活动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给予条件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分析因果关系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偶然发现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参观活动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幼儿的必需感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聆听他人的谈话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讲故事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幼儿的小挫折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游戏启发幼儿思考。

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启发幼儿思考。

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同样一道题,不同的孩子的解题速度是不同的;而且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也有很大差别。爸爸们可能说,这是孩子的反应能力问题。其实这是关系到思维的敏捷性问题。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所费的时间。思维敏捷的人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判断,迅速地做出反应,迅速地得出结论。

我们平常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要能“触类旁通”。其特点是: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一个问题能够,全面灵活地加以综合分析;不仅考虑全体,而且考虑细节,不仅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

培养孩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运算能力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在自己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将一道普通问题运用多种办法去解答。经常坚持训练,必能收获硕果。

还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要求算时既准确又迅速

敏捷的前提是正确,如果错误百出,那么运算速度再快,也毫无意义。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在做时一定要做到: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每题都进行验算,及时纠正错误。

●进行准确而且迅速的计算训练

具体措施:

[1]在低年级时,应将正确而迅速作为学习计算的常规要求。

[2]形成一定学习“常规”的基础上,每天让孩子坚持5分钟左右的速算练习,具体可采取口算、速算比赛或速算接力赛等形式。

[3]教给孩子一定的速算要领。

□抓住思维力发展的关键期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地发现了两个狼孩,即从小被狼抚养的儿童。两个狼孩都是女性,大的发现时约8岁,后来取名为卡玛拉,小的2岁左右,取名叫阿玛拉。人们从狼窝里捕获她们后将她们送到了孤儿院,辛格牧师对她们进行精心地照料和教育。卡玛拉活到了17岁,阿玛拉第二年就死了。虽然辛格牧师对卡玛拉进行了长达10年的培养,但她只学会去掉了一些狼的习性,学会了穿衣、直立行走,知道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讲一些简单的话。尽管人们费了很大的精力,卡玛拉17岁时的思维水平仅能达到正常儿童3—5岁时的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在于思维水平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某些行为是在人发育的某个阶段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才会出现,而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不再产生或很难出现。这个时期就叫关键期。有人提出,8岁以前的任何一名儿童无论把他放在世界上什么国家,他都能很顺利地学会那个国家的语言,而8岁以后去别的国家,语言的掌握就会得非常困难。因此,8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任何人的思维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在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后,提出了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来控索世界,思考问题,这是儿童思维的萌芽阶段,比如小孩子拿上一根木棍,当他用两腿把木棍夹住时,可以用“骑木马”来思考此事;当孩子将木棍拿在手上玩耍时,这根木棍就成了一把剑;当孩子将木棍扔掉后,他的思维便结束了。

●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儿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开始凭借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孩子们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思考。比如一个小孩子一个人玩太寂寞,当他看见一只小燕子飞过,他会叫住小燕子说“燕子,燕子,能下来和宝宝一起玩吗!”他还不能将自己与事。物分割开,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

●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是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还离不开具体形象事物作为思考的对角,对于他们思考的内容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所以只是初步的逻辑思考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属于这一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也叫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这是与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基本成熟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

孩子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在这关键时期,非常有必要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当然这一关键年龄也是有可变和可塑性的。如果教育适当,孩子的关键期可能提前,可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如果教育不当,没有适合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能推迟到五年级才发生。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家H·罗伯特教授在对小学生数学概括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在一般的教育条件下,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数的概括能力发展中有显著的变化。这是小学生在掌握数的概念中,从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要形式过游戏到以抽象逻辑概括为主要形式的一个转折点。这就是小学生数理概括能力的一个飞跃期。强调这个关键年龄,就要求家长和老师要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飞跃,施以适当的的教育。这一转折点何时出现,主要取决于怎样教育孩子。而在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情况下,到了三年级下学期,经过多次思维发展水平测试,平均有86.7%的小学生已达到了小学数学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这样经过训练的学生在三年级就实现了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同时还对一些学生进行实验,由于数学不得法,到了小学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小学数学运算思维的高级水平。

这些都说明,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提高,也可以延迟;可以加快,也可以迟缓。只要有好的训练方法,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这意味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很大潜力。家长朋友了解了孩子思维发展的这一规律,就可以加强对孩子的思维训练,这对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在本章最后,向父母提供一些发现和测验孩子的方法,以供参考。

1.发现孩子的思维力

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思维潜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

什么是思维?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推想。有许多概念和定义,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靠间接地推想感觉到它的存在,即必须靠思维去完成。

人能思维,动物却没有这种间接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比如,往猴群中扔一个橡胶或塑料做成的苹果,第一个猴子抢到后咬了一口,发现不能吃就扔掉了;另外的猴子不能从第一个猴子所出现的情影中去思维,还是要亲自咬一口发现不能吃后才扔掉。

思维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即人们可以通过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一般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完整的反映。

思维是人的大脑活动的形式,但也必须有材料基础。思维材料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形象,即所谓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孩子们一般很怕写作文,为什么呢?没有写作基本功和没有生活底蕴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差。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信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孩子写篇文章,那无异于逼公鸡下蛋!因为如果孩子没有对此形象的了解,要把它写成文章谈何容易!做数学应用题也是如此,应该先让孩子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进行抽象思维,对题目分析、剖析,最后解题才不难。

孩子认识过程的发展,都和思维有紧密的联系;孩子学习成效的好坏,取决于他的思维过程和实现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而大人的行动,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替孩子完成作业,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思想和不良的思维习惯等。所以,孩子思维的发展,不应从外部强加于他。相反,应该极力从孩子的内部去发掘。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要使孩子不仅习惯于做他感兴趣的事,而且还要习惯于做他不感兴趣的事……”而这全靠对他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望子成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开发、培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训练与培养。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开发、训练与培养,甚至是高强度地刻意开发、训练及培养,就一定会使孩子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其道理就在于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能力的潜能力,是否具有特别着意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家长是否具有良好的开发、训练及培养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开发、训练及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时候,首先要有所发现。发现什么?发现孩子是否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如果说具有高思维水平的潜力则就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当然无论怎样,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都有开发、训练及培养的必要和价值,区别在于特别的刻意的与一般的接受)。下面对具有高思维潜力孩子的思维活动表现特征介绍一下:

●思维范围比较广阔

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考虑问题时,能够全面地看问题,不是只看问题的某一侧面,能够考虑到各种有关的因素。不是只看到某个单独的因素,能够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综合、比较,从而找出事物的本质来,而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据说牛顿小的时候,长呆头呆脑的。一天,他所在学校的老师突然来家访,吓得妈妈连声说:“我们家牛顿挺笨的,可能又让老师费心了吧?”“哪里,哪里,牛顿是个顶聪明的孩子。昨天,校门口出了一道难题,牛顿立了一大功,没想到那道题叫他解开了。”原来,一个年轻的售货员用扁担挑着两筐细瓷碗,路过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口时,被一辆柴草车撞翻了。因为责任在于柴草车的车轱辘进入了人行道,赶车人也只好认赔。但是,一筐破碎的细瓷碗,究竟有多少只,双方争论不化,互不相让!这时,过往行人和下课后从校门涌出的学生都围着瞧热闹,但谁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了,好了!不用吵啦!”小牛顿看了一阵,眉头一皱想出了办法。“好什么呀!你能把碎碗一个一个对上茬,数出多少碗来吗?”赶车人不满地说。“可以查出来。”小牛顿说,“你们找杆秤来,先把碎碗碴称出个总数,然后用一个好碗的重量去除,一下子不就得出了碗的总数来了吗?”这是一道简单的除法,有什么难的!

你看,小牛顿能够全面地看问题,考虑到了整体碎碗碴与个体每只碗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抓住了重量的该问题的本质,小牛顿的思维范围多么广阔呀!

在一般智力竞赛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当问到:“世界上什么最大?”时,有的孩子只能凭其直觉说:“天空最大!”殊不知,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不管你说出一个多么大的东西来,别人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更大的东西来……而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居然能答出:“想象最大!”

●思维程度比较深刻

思维肤浅的孩子,只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上看问题。所以,一旦问题繁多、复杂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思维程度比较深刻的孩子,则能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善于发现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他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靠一位盲人学者指点,自学成才的道尔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家居住的地方离广播电台约三四英里远。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听不到播音员的声音,可是每当早、晚,不但听得很清楚,就是换了播音员都能察觉出来。一天晚饭后,道尔顿全家人在树荫下议论起这种怪现象来。“平时听不到声音的原因,主要是大街小巷生意兴隆,叫卖的人太多,声音嘈杂,所以难以听到播音员的声音了。”弟弟抢先说。“还有楼房、树木的阻挡呢。”妹妹天真地说,“楼房、树木可是早晚和白天都一样的呀!”“你们只答对了一半,或者说你们讲的都是些表面现象。”道尔顿说,“你们不知道,天气的阴、晴、刮风、下雨,或者下霜、下雪,还有温度、空气对声音的传播都有影响。我讲给你们听,你们不一定相信,我这里有较详细的天气变化对声音传播影响的日记,你们看看就明白了。”道尔顿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因素中发现了声音传播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后来,他在气象学、化学和物理学上都做出了不少突出的贡献。

●思维过程善于独立进行

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这类孩子遇到难题,不是马上去问老师、问父母、而是自己先苦苦思索一番。而且在问题的思考上,不肯盲从他人,不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或影响,也不轻易动摇自己的观点。比如,思维能力较差的孩子遇到数学难题,一般都急于完成它,自己做不出来,也不去苦苦思索,求父母代做而得过且过。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却宁愿憋上它三两天,直到自己独立地把问题解决出来才满意。

●思维敏捷,思维方法灵活

思维敏捷的特点在于,能够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灵活的表现在于,不墨守陈规、因循守,而是善于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的条件、时间、材料、对象等去灵活地改变思维的方法和方式。

一般孩子面对提出的问题,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墨守陈规,依然用以前用过的成功之方法去解决。一旦成功,则沾沾自喜;一旦失败,却束手无策!这些孩子的思路比较狭窄,方法比较单调。

鉴别这两类思维方法的最好办法是观察孩子的的解题过程。思维敏捷而又灵活的孩子,看到一道题后,先看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然后去理解题目的内容。经过这些准备后,他会选择方法去解题,一旦发现此种方法不行,则立即放弃而去寻找别的方法。而一般孩子则见题就“套”,看看这道题像老师讲过或自己做过的哪一道题。“套”住了,就解出来“套”不住,则弄得他满头大汗、懵头转向,花了很长时间还是解不出来。发现孩子属于前一类型,应该鼓励他,向这方面继续发展。发现孩子属于后一类型,则应让他向前一类型发展,摒弃因循守旧的毛病。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在他不满6周岁时,由爸爸送进了小学校。学校老师按照录取新生的惯例首先测试了小门捷列夫的数学知识。老师叫小门捷列数1到100,然后问他这100个数里有几个10,几个1。门捷列夫不仅对答对流,还额外地回答了1000个数里有十个100,有一千个1;10000个数里有……一般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缓慢,因为他们只能遵循幼儿园老师所讲的扳着手指一一去数的方法,而门捷列夫却选择了自创的新方法,迅速地回答了提问以外的一连串问题。思维敏捷的门捷列夫很快就经过跳级结束了小学的学业,15岁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后21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当上了彼得堡大学教授。后来,因发表了化学无素周期表而震惊世界。

●思维程式逻辑性较强

有些孩子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杠地让人摸不着头脑。而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能准确无误、层次清楚地叙述问题。这说明思维能力较强孩子的标志之一是思维具有逻辑性,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思维具有逻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遵循逻辑规律而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和推理。即能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出新知识,得出一个结论的能力。

检测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可用一些简单、明显的问题来考核。如

问题一 张老师比王老师小,

赵老师比张老师小,

其中谁最小?

问题二 玛丽比露西小,

吉妮比露西大,

其中谁最大?

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孩子能一下子说出问题的答案,一般的孩子也许要用手指头或者摆出铅笔、橡皮等物品,作一番比较以后才能回答。前用的是逻辑推理,后者用的是直觉推理。

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如果基本的论据和前提是正确的,由此而推出的结也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前提是错误的,则推出的结不一定成立,有时还会谬误百出。

比如,思维罗辑性强的孩子能够判断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一 所有的蚂蚁都是昆虫

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

因此,所有的蚂蚁都有六条腿

问题二 所有蘑菇都适于食用

毒蘑是一种蘑菇

因此,毒蘑菇也适于食用。

显然,问题一的前提正确,它的论证形式也是正确的。问题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的大前提就不正确!

上述几点是我们发现具有较高思维才能品质潜力孩子的重要标志。

2.推测孩子的思维能力

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按心理学的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天底下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机灵、智慧过人呢?诚然,智慧由许多智力因子构成,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孩子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尽早推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无疑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重心,也是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这是向年轻父母介绍一下关于检测孩子思维力的“加算测验”。通过这个测验,可以看出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此法适用于8岁以下的孩子。

加算测验材料详见如下:“加算测验”材料表

5 7 8 5 5 4 9 6 8 5 3 4 8 9 4 7 3 6 8 7

5 5 4 7 8 5 3 8 4 9 7 4 6 8 7 5 5 3 8 9

9 7 6 8 4 6 7 9 3 8 4 7 6 5 3 8 5 9 4 6

8 3 4 7 6 9 5 3 8 7 4 5 8 9 4 8 5 7 3 9

9 7 5 9 4 3 5 7 8 6 5 7 3 8 5 9 5 5 4 7

7 4 8 9 5 4 7 8 6 3 8 5 9 6 4 8 7 5 8 3

7 6 8 5 3 8 4 9 7 5 4 3 9 3 6 7 8 5 7 6

5 9 1 3 8 4 6 5 8 7 5 9 6 8 6 4 7 3 9 8

6 9 3 6 7 4 8 7 5 4 6 9 3 5 7 6 3 8 9 4

3 6 7 8 5 6 3 8 4 9 7 5 6 4 8 7 4 3 9 6

8 5 4 7 8 6 5 9 7 5 3 8 7 4 6 7 9 6 3 5

6 3 8 6 7 8 4 5 9 7 6 4 8 7 5 8 5 3 7 6

5 6 9 8 4 9 7 3 5 8 7 6 5 8 4 5 7 9 3 7

7 6 9 3 4 7 8 5 7 3 9 7 4 8 3 5 5 8 7 6

3 8 7 4 3 9 8 6 5 8 3 6 7 4 7 6 8 5 3 9

6 7 4 5 7 8 9 5 6 3 8 7 6 4 8 6 5 4 7 8

8 3 6 7 8 6 5 4 9 6 8 7 4 3 5 9

8 4 5 6 8 7 5 4 7 9 5 6 3 8 7 4

5 8 7 6 4 8 5 9 7 4 6 7 6 8 4 3

3 9 5 8 7 3 8 4 6 9 5 4 7 6 8 9

5 8 7 6 4 1 6 8 5 4 8 6 7 9 5 3

3 8 9 4 6 7 5 6 8 7 3 9 6 8 3 8

6 1 8 7 5 7 3 8 5 6 8 4 7 9 3 6

4 9 7 5 3 8 9 4 5 8 6 6 4 7 6 8施测方法:把上表中每相邻两位的数字进行相加,然后把答数去掉十位数,只要个位数(如8+5=13,只要写3),写在这相加的两个数字的中间下方。如:3 5 8 5 7 9 8 2 6 7 9 8 4 3 7 58 3 3 2 6 7 0 8 3 6 7 2 7 0 2要求孩子写得又准确又快。测验时间为4分钟。记分方法:4分钟内总计加算的数字个数减去加错的数字个数后,除以4。参考标准:平均每分钟加算34~40为优;21~29为一般;20以下为很差。测验目的:了解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判定预测发展趋势。

平均每分钟加算得30-40分者为优,表明孩子具有敏捷灵活的思维能力,这很利于求学和科学研究,如能强化且充分发挥利用,则很可能在数学、哲学、绘画、工程设计、工艺美术、推销、公关等学科或行业中有所突破;加算得21-29分者,思维能力一般,若培养方法科学、有效,也能在各学科的各行业中,牛刀小试,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好成级。平均每分种加算得20分以下者为差,这显然是不利于求学深造的。

3.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

促进孩子思考要讲究的方法很多。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突出,从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出来。一般说来,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全面和深刻,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其思考能力是比较优秀的。

如果孩子未进入思考状态,那么就可以采用刺激思考的方法,刺激思考就是具体地考察试验者运用某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刺激大脑的思维系统,使之产生思维欲望,进入思考状态。刺激思考试验的目的,在于考察思维发展潜力,特是孩子的刺激诱导思维发展潜力和理性辩证思维发展潜力。

●检讨你自己对思考的态度。

不要误认为聪明的孩子就一定善于思考。事实上,聪明人可能拙于思考或懒于思考,因为他们不加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而反应迟缓的孩子却往往能说出一些有深度的意见。

检讨,是思考试验的评判原则。

●及早开始。

一位母亲,或是一位老师,经常给孩子朗读一些简单的诗歌,启发他们的思维。

及早,是思考试验的时限。

●给孩子一些思考的题材。

跟他们一块儿看书,陪他们看电视。然后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题材,是思考试验的物质基础。

●全家动员。

只要不是跟一大堆人在一起,孩子听和讲的机会就较多,因此几个人闲聊时最能诱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即使是年龄最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应该让他说出来,大人也应该听取。这并不需要正式的课程。

一家人吃晚饭时,谈谈白天发生的事,就是一个指导孩子如何思考的绝佳机会。

环境,是思考试验的一般条件。

●说笑话。

有幽默感的孩子,就会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比方说,文字游戏和双关语能令人发笑,因为那是从另一角度去看某个字词。

幽默是善于思考的结晶。

●全面思考。

专家发展了一项技巧,叫做,利弊得失参考法,这是很流行的思考试验法,这项技巧教人无论对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各方面的优点、缺点、有趣而值得参考的地方。

研究者有一次问30名10岁的儿童:“你们想不想每周上学可得到的五块钱?”30个孩子一致热列赞同这个构想。然后他要孩子列出这个提议的“利弊得失”,经过3分钟的利弊评议之后,30名儿童中有29人改变了主意。孩子列出的缺点包括:“这样父母就不再给零用钱了”,“学校会提高餐费”。想深一层之后,这些孩子就发觉最显而易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答案。

全面,是善于思考的一般技巧。

●归纳、类推。

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汇成知识的海洋。把知识归类之后,我们就无需一而再、再而三的学同样的东西。我们一旦明白了选购自行车的方式,买牛仔裤或球拍时,也就知道应用什么准则去选择了。

归纳和类推,是善于思考的一般方法。

●“即使没坏,修修也无妨”。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在爱迪生之前,人们在家中点盏油灯就很满足;在计算工具以及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会计员一直在用纸笔算盘。年轻人尚未定型,常会质疑“一向的做法”,父母应鼓励子女把质疑变成终生的习惯。

质疑,是善于思考的动力。

●提出不落俗套的问题。

要孩子思考这类问题:“如果汽车都漆成黄色,利弊何在?”(如利:都漆成黄色车会比较便宜。弊:在停车场找不到自己的车。)“有助儿童思考的问题,并不是那些好像‘成吉思汗的军队何时入主中原’之类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而是能引导兴趣、不易解答的问题。而且答案可以有很多个。

不落俗套,是善于思考的一般体现。

●说话精确。

精确用词不但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使思想更清晰。

试试在家里玩这个游戏:将一个孩子双眼蒙上,叫另一个孩子描述两幅类似的画面。然后拿下孩子的蒙眼布,问他刚才描述的是哪一幅画。设计这个游戏的认为,描述图画的孩子所用的词句往往极为含糊,不能给蒙眼的孩子任何有用的提示,这种试验不但能训练孩子说话更精确,也能使他们观察更细心。

说话精确,是善于思考的必然反映。

●多听别人的意见。

孩子往往是这样的:把自己的想法急急说出来,等别人说完了又再把自己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对别的意见充耳不闻,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吸收不到能扩展视野的东西。在做思考试验时,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多听别人的意见,是善于思考的标志。

●写下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我不写下来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鼓励子女写日记吧,写作是严格的心智训练,也是练习思考的好方法。

事实上,写作就是思考试验。

●未雨绸谬。

鼓励子女凡事都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后果,子女经常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那会怎样?”“退学之后,会怎样?”“逃课、不参加考试,会怎样?”

未雨绸缪,是善于思考的规则。

●学习。

思考不能代替知识,知识也不能代替思考,发展心智,两者都不可或缺。

学习,是善于思考的源泉。

●努力不懈。

儿童少年不会一夜这间就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

思考需要练习。但绝对值得。

坚持不懈,是善于思考的先决条件。

●注意训练孩子多用脑勤思考。

父母应重视孩子勤动手的训练。双手的活动是由大脑神经支配的,勤动手就可以使更多的信息不断地、反复地刺激大脑细胞,促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手和脑有很密切的关系,孩子的双手掌握技巧越高明,就表示越聪明。让孩子从实践中探索科技的奇妙和原理吧。

某些幼儿园,增设儿童电脑游戏机、电子计算机游戏机等,可以训练孩子双手的灵活反应和刺激大脑神经的活动。

训练,是善于思考的翅膀。

●给婴儿想要的东西时,先给他一个“小小的难题”。

出生后7个月大时,婴儿会爬向母亲或喜欢的玩具,这表示婴儿已开始积极地关心周围的东西。此时的反复行动能促进脑神经的发达,因而此时是开始试验透视婴儿思考能力的最好时机,即使是一些微小的运动或游戏,也能促使其思考力的萌芽。

例如在6个月大的婴儿面前,有意地把发出声音的玩具藏在纸下或被子里,让婴儿试着找找看,然后,掀开覆盖物露出玩具来,再和婴儿一起发出喜悦的声音。也就是在游戏中给婴儿一个“小小的难题”,培养其记忆与预测的能力。像这样反复不断的游戏,是刺激婴儿脑力发育的最佳营养剂。

难题,是善于思考的关键。

思考试验的一般要求有二:

要求一:想得活

想得活,是指思维灵活,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灵活的孩子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能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择优秀的方案。司马光破缸救人,就是思维灵活的生动例子。他并不是只想到把人拉起,而想到水的流失会使落水的孩子自然得救。

要想孩子想得活此,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

[1]鼓励孩子进行一题我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2]帮助孩子在学习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适移。

[3]让孩子经常考虑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问题。

思维灵活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只要经常训练,孩子想问题时的思路就会变得愈益开阔,灵活性也会不断提高。

要求二:想得深

想得深,就是要让孩子的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深刻的人常常能从一个细小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形成概念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数学是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孩子思维深刻性的基本手段。

培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要从小让孩子学习数数,使孩子初步认识数的意义。

使孩子懂得10表示10个,可以是10个苹果、10个李子或10个人。进一步,可让孩子懂得二分之一、0.50等的意义。让孩子理解二分之一代表半个西瓜、半个苹果、半本练习本。

●要努力让孩子建立数序的概念。

数有大有小,自然数的大小容易理解;而分数、负数的大小则不容易理解。父母要训练孩子懂得12、13、14、15的大小和-1、-3、-7的大小比较。

●培养数的分解组合能力。

要让孩子领会10可分成几组数,100可分成几组数。

●要培养孩子数学原理的抽象能力。

例如,孩子们容易领会3个苹果加5上苹果与5个苹果加3个苹果的结果是一样的,进一步让孩子领会a+b=b+a。孩子由具体运算到类型概括,总结出一般性的算术原理,有利于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提高。

●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让孩子想出一个合适的题目;给孩子讲一个寓言,让孩子领会寓言说明的道理。这种方法能培养孩子概括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让孩子想得深些,还可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发现的故事,如牛顿怎样由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让孩子领会一引进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原理。

促进孩子思考要讲究的方法很多。孩子的思考能力是否突出,从引导孩子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全面和深刻,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出行之有效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其思考能力是比较优秀的。

好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刺激诱导思维能力和理性辩证思维的能力,是优秀的学者、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等必须具备的才能品质。这样的孩子可以综合其他能力和条件选择更适宜自己的学科和职业。

■发挥孩子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将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

□创造力使孩子适应社会

创造力与孩子成长密不可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创造力被誉为人类智慧的最杰出表现和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创造力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特别是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重新发现人,发现了人的无穷创造潜力,并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全世界都形成了鼓励创造的风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竞争是如此的普遍、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造力上。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这个制高点上。

专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之一。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涵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是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具体看来,判别创造力的标准是看其产品是否新颖、是否独特、是否有个人或社会的价值。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与一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以及个性特征关系非常密切,需要在此花笔墨说清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让父母掌握创造力的本质独创性强的孩子在思维的过程中比较客观、实际、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自信、乐观。

思维独创性有三个特点:

●独特性,即个体独特地而非人云亦云地分析条件和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散性,即从一定的已有信息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大量新信息,能找出不同的几种解决方案。

●新颖性,其结果包含新的因素,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要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和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是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阻挠孩子的自由发挥。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嘴上的话的百依百顺。

●讲一些发明家的个人传记来影响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孩子的求新观念。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的办法来做老事。

●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具有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特征方面的优势。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学习出众,但都很独立且有自己的兴趣。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的意志和独立性,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优秀的孩子来。

能自己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子女的超常创造力。

想象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想象。它不是大脑中已有的各种形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的新形象。许多创造活动,如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和创见,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改进与发明,文学家、艺术家的构思,甚至儿童的学习,包括画图画、做游戏,以及解答数学题,都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因此,有人将创造性想象比作创造活动的翅膀。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现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研究创造力的专家吉尔福特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流畅性。心智活动流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反应迅速。二是变通性。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不易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固定性的束缚。三是独创性。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是与人不同的新观念、新创意、新点子。我们可以从立体的、多向的、横向的、逆向的思维角度来训练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若没有创造个性,即便具备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也只是光说不练无济于事,有创造之心却无创造之胆,等于浪费了一个聪明的脑袋。

创造性个性体现如下:

●主动进取

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积极进取,驱使他不安于现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观念。

●提出质疑

对现成的事情不盲信,能大胆质疑。

●勇于挑战

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不敢独立承担风险因而不敢行动,是不能有所创造的。

●强烈的自信

坚信自己思想、行为的价值,即使在遭到阻挠和贬斥时,也不改变信念,百折不挠。

●坚持不懈

一个创造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没有恒心一事难成。

●有比较远大的理想。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想像丰富、新颖、思维敏捷独特,有批判精神,敢于破旧创新。

●勤奋、勇敢、自信、廉虚、谨慎、有责任及正义感。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像及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性想像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互相制约,因此,要鼓励孩子好奇、求知和自信。孩子们得到鼓励和赞扬,将促进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当孩子的想法、做法与父母不一致时,父母不要妄加批评,孩子偶有失败也不要责难,否则会挫伤孩子的创造性,使孩子丧失积极性和自信心。只要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不离谱,家长就不要横加指责,要支持孩子自行处理,以坚定孩子的自信心。

游戏是儿童的想像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最自然、最有效的手段。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操作、探索、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能表现自己的目的、执行自己的决定、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可使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言语、想像,特别是创造力等方面得到显著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把游戏称为“创造性想像的源泉”。不仅因为游戏使幼儿有机会发现物体的新特征,而且游戏能刺激儿童的想像,从而使创造性行为更有可能出现。

要使游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注意让儿童按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要尽力使游戏内容和形式更为全面;家庭和学校都要努力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给以强化。

可适当增加意愿活动,减少模仿活动。例如在绘画中可让幼儿听故事绘画,听音乐绘画、外出参观绘画等。这比模仿画或临摹实物更能表现和发展创造性。

根据创造性作品和产品都是对原有水平的突破,即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改造而成的这一原理,对儿童进行想像中的改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围绕着自然界、人类及社会三大方面的变化事实让幼儿观察。例如观察各动物出生——生长发育——死亡的变化过程,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自然现象,观察人的生长变化、人的活动变化等等,观察人类各种工具的变化,例如让幼儿参观各种时代的灯具、炊具等。通过这些观察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形成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认识,并进行积极探索,尽早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理论框架,这样就不会墨守成规,就敢于对生活中的一切不断进行变革。

应该鼓励儿童不同寻常的探索行为和奇异的幻想。鼓励他们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例如,有一个小朋友把大海画成红色的,此时如果碰到一位有创造意识的教师,就会启发式地向儿童提问“是什么把海水染红了?”如果小朋友回答:“打死了大鲨鱼,它们的血把海水染红了。”那么,不仅不应责难,而且应大力表扬。

拥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能提高创造力。一项对富有高度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他们常常对各种科学思想十分熟悉,他们在广泛的科学领域里汲取营养。

另一项研究表明,使用两种语言的儿童,在语言创造性测验中比只用一种语言的儿童获得更高的分数。在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经验是想像和创造的原材料,知识和经验积累得越多,就越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崇拜、模仿心目中敬重的人是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共同特征,孩子们常常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学习他们的精神。家长和老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有计划地向他们介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著作。有条件的,最好能带孩子走访一些有成就的学者、专家、科学家、革新者、技术标兵等。

从小培养孩子动脑、动子能力,可以培养孩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学实干的习惯。家长可以结合孩子在校内学习的科目,指导孩子搞小小实验、小小制作,也可以帮助孩子在家里布置一个“生物角”、“植物园”,指导孩子饲养小动物,观察动物生长的规律,种植一些花或果树、研究植物的生长特点。在以上活动中,应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深入观察、仔细记录、积极思考并和孩子共同分析、研究、讨论。

特别要热情支持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一些创造性活动。例如,校内的各种科技活动小组、文艺活动小动、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校外的科技、文艺活动以及野外参观采集活动、暑期夏令营活动等。

通过以上合适的活动,培养孩子的精细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精确记忆力的独立的创造力。

□教孩子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力是创造思维的一种体现。

发散性思维、辐合(集中)性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衡量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并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即对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开放性,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发散性思维是最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从某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要求他讲得越多越好,那么孩子就会展开思想,想出水的许多用途:供人畜及其他动物饮用、浇灌植物、洗澡、水利发电、供蒸汽机用水、制作各种饮料、散热、做各各溶剂、和泥、淘金、载船、冻冰、养鱼、养虾、和面等等。这就是孩子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的结果。

辐合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许多假设和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解结论。辐合性思维又称集中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性思维。辐合性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医院为某病人会诊总是从数种治疗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运用辐合思维的结果。

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性思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往往要经过从发散性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例如,某库房夜里失火了,起火原因是什么?怎样找出起火的证据?侦察者就要根据现场种种可疑现象,作为种种可能性的推断,这时的思维模式基本上属于发散性思维。进一步根据取证材料,逐一推测,缩小范围,最后集中到某一点,得出正确结论,这后半段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辐合性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新的方法。据说,最早的自行车轮不是橡胶轮胎,骑起来硬梆梆的,很不舒服。美国人邓普禄手持橡胶管浇花时,软软的橡胶管使他受到启发,他想用这种材料的轮装在车轮上,自行车不就不再颠簸了吗!于是制造出充气轮——邓普禄轮。这便是动用侧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反向思维是将思维的方法倒转过来,用对立的、表面上看来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一个例子便是运用反向思维而成功之例。债主逼商人还债并想得到商人爱女为妻。债主建议:他在布袋里放一黑一白两块石头,由商人女儿从中抓出一块,若抓出白的,债务一笔勾销;若抓出黑的,她就得嫁给债主,抵偿债务;如果她拒绝抓拾,商人就得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入狱。在装石头时,债主把两块黑石头迅速放进布袋里,但被商人女儿看见。当她的手从布袋里取出一块石头时,故意让那石头掉在地上与乱石混在一起,无法辩认。然后她说:好,只要你们看看袋子里剩下的那块石头,就知识我刚才抓出来的是白石头,还是黑石头了。商人女儿的反向思维救了父亲和她自己。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有利武器,能使孩子不得到全新结果。

创造性思维还有一些独特的品质,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独创性、联想思维的广阔性等。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怀疑意识,能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并灵巧地从一类现象转换到另一类内容相距甚远的现象和能力,遇到问题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立体的思维功能,能够突破思维定势,转向新思路。思维的独创性是指通过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从别的途径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联想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具有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之间建立广泛联系,从其相关性中得到启发,变未知为已知,进而有所发现。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多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让孩子解答,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的毛病,让孩子在游戏的学习中发展创造思维等多种方法。

经常就水、沙子、冰、自行车、花、树等题目向孩子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木头有什么用?迷路怎么办?世界上没有太阳怎么办?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漂浮?水里通常有什么东西?有几条道能到姑妈家?还可以让幼儿列举常用物品的一切可能的用途。例如,说出砖、水、纸的用途,让儿童看图联想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问题,让儿童说出某一玩具的各种玩法,让儿童由一个词联想到各种事物。

设立或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解决。例如,老奶奶不慎将蚕豆和铁砂混在一起了,你怎么帮助她尽快地分开等等,要求孩子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家长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约孩子开阔的思路。因为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异想天开,并非都符合逻辑。

探索的敏锐性和怀疑意识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究。所以应启发与鼓励孩子提问与探索。培养孩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并鼓励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

幼儿思维往往体现为单向性,即只从一个角度,而且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思维的发展,应通过“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启发培养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

猜谜与玩各种游戏一样,能促进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谜语对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反向思维与侧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崇拜的对象,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创造动机和好奇心强的父母,教出的学生创造力也较高。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是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是创造型的父母。”这是因为父母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创造性较强的父母,往往喜欢使用比现行的方法更为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他们倾向于“建设性的行为”,倾向于发展儿童的潜力和可能性的心理状态。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更是对孩子们创造性的激励。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大量人才当教师,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是明智之举。教师也要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以此来影响儿童。

民主型的教师惟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常以商量的口吻、讨论的方式指导孩子的活动,这会使孩子的思维处于活动跃状态,从而提高儿童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而威严型的教师惯于发号施令,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受到限制,自主权被剥夺。长期下去,形成儿童只会按教师的指示办事,不愿独立思考,成为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使他们的创造性完全泯灭。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托立斯教授提出的有助学生发展创造力的五条原则值得愿成为民主型教师的人借鉴。

●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疑问。

●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观念。

●向孩子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

●评价孩子要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专家指出,父母的行为特点与孩子的创造力密切相关。当父母感到自信,不大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自己的地位和角色相一致时,他们的孩子倾向于有较高的创造性;另一项研究表明,有较高创造力的男生,他们的母亲都比交开明豁达。

著名的心理学爱布鲁姆曾对杰出的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父母通常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卷入了对孩子天资的开发中。他们一方面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另一方面自己积极参与这些领域的活动,对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充满了热情,从而成为孩子的榜样,激发出了孩子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

还有一项对31位诺贝尔奖获得太的研究发现,在他们中有74%的人,孩提时代在家中有特殊地位,而这就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当今的家庭中也确有不利于发孩子创造力的因素,这就是溺爱型家庭的日益增多。由于过分溺爱,削弱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探索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严重的阻碍了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应从上述研究中汲取经验,使自己的家庭及父母本身具备有利于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特征及父母行为特征,科学地为人父母。“父母”并不仅仅是亲情的象征,还应该是理智和科学的角色。

□家庭对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巨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经济、政治等各种功能逐渐分化出来,由社会所取代,但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内容也丰富起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许多研究都证实长子往往比弟妹更有创造力。

有关有脑的生化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到5岁时大部分已经形成,各种机能特征也已趋完善,而通常的人只利用了神经细胞所具有的巨大潜力的1/4,有的人未被使用的开发的大脑神经细胞竟高达90%以上。因此,儿童大脑神经细胞的潜力大得惊人,如果能在丰富的环境和合理的教育条件下得以发展,就完全可以把巨大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创造力的开发,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对近千人的追踪研究认为,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一般来说,如果把17岁的个体所达到的平均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便获得了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获得30%,余下的20%则是从8到17岁获得的。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婴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很难达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而在其他阶段,造成影响则相对较弱一些。总之,教育越晚,儿童生来而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也就越少,反之亦然,良好的早期教育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十分巨大。家庭实施早期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儿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使儿童不虚度智力发展的最宝贵的关键期,充分发掘其潜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个体从出生到学龄前期,随着各种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认识的范围和深度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而家庭在这时又以特殊的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美国儿童教育布雷丁阐述了父母影响儿童的6种直接方式:

●通过活动为儿童树立了观察和模仿的榜样;

●运用言语或身体的奖惩;

●提供直接的教导;

●通过规则表明期望;

●建立物质环境;

而儿童早期在家庭中,最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言行的榜样,进行模仿,并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幼儿从父母身上将获得关于生活和人生行为举止的最初概念,吸取生活经验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出生顺序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一定联系。

研究发现,杰出科学家大多数是长子或长女,其后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对于许许多多领域的创造性成就,创造者大多数是长子或长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并不支持上持上述结论。为了解决结论的冲突性,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此提出解释,他认为从本质上看,不是出生顺序影响了个体后来的创造力发展,而是由于个体在家庭中处于特殊位置,引起父母的特殊关注和重视。最先出生意味着家庭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其他在家庭中处于特殊位置的儿童,如独子、长子或长女逝而成为老大的次子或次女,早年丧父或丧母的孩子,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效应。有人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对31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其中74%属于上面所列出的特殊位置中的一种,在另一组杰出科学家中,76%的人在家庭中处于某种特殊位置。这些结论都说明了给个体以特殊的关注和重视,提供各种机会,将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家长的期望也与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家长具有较高的期望,即使孩子表现较差,家长依然会提供各种机会,并加以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就有助于个体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美国教育权威布卢姆等人对于天才的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研究,结果表现,父母通常从一开始就对孩子寄予原望,不仅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而且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师,并且自己对这些领域充满激情,积极参与。大量的事实都证明,家长的良好期望将会引导孩子向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家庭的教育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研究发现,压制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思维懒惰,创造力水平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则让儿童积极参与各种事件,以激发孩子强烈的创造动机。因此,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气氛对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之间才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儿童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加独特;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式的氛围中,父母才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孩子的独立性,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服从意识减弱,独立意识加强,创造性才得以发展。

雷丁总结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后指出存在四种促进了个体创造力量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

●对规定的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

●适时地把对孩子的期望表达出来,并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在家庭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

●家长有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60年代,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盖兹尔斯和杰克逊比较了26名高智商低创造力青少年与28名高创造力低智商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和家庭特征。结果显示:

●两组的父母尽管都高于一般人的教育水平,但高智商组被试的父母获得的教育水平比高创造组被试的父母还高,并且有更多的特殊训练。另外,高智商组被试的母亲参加整日或半日工作。

●两组父母对孩子创造行为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高智商组被试的父母对孩子及其学校更多地提出批评。

●在阅读兴趣上,高智商组被试家庭所订的刊物不仅在数量上超过高创造力组,而且在质的方面更侧重于学术性。

●两组父母的差异还表现在价值方面,高智商组父母比较重视诸如整洁、礼貌、好学上进等社会外部特征,而高创造组被试的父母则偏重于诸如兴趣、价值、坦率等个人内部特征。将这四项概括起来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智商组被试的家庭生活比较安全有规律,高创造力组被试的家庭生活比较独立和自由,有大量解决问题的机会;高智商组被试的家庭鼓励遵从,降低风险,而高创造力组被试的家庭却鼓励多样性,并接受风险。

美国儿童教育家尼科尔期对母亲抚养儿童态度的调查产生了同样的结果。他发现母亲专断性抚养态度,与儿童的独创性和创造力呈负相关,而与学校年级、良好的教师评价都正相关。概括地说,专断性抚养习惯倾向于促进遵从,却抑制儿童的创造性。多米诺关于母亲特点的研究表明,具有创造性的学龄男孩的母亲,表玩出较高的自信、生动,自我意识增多强;喜欢变化和无系统的要求,更具直觉,更易宽容别人;珍惜自治和独立性。但她们同时又缺乏认真、可靠性,欠守纪律,不善交际,不太关心是否给人留下好印象,对别人更少关心和帮助。盖泽乐斯和狄龙,在1973年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似乎暗尔她们自己非墨守成规的力量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另外,迪温在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其父母兴趣、爱好广泛,母亲更能平等待人,少专断,允许孩子与外界发生联系,更多样化而少教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创造力个体的家庭和父母有如下特征:

●表现出更民主和宽容,而不是专断的抚养态度;

●重视社会所要求的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

●他们自己更具有独立性,但缺乏社会交往。而且,家长的特点与同性孩子的创造性有更紧密的关系,他们自身更富创新精神。

□学校对创造力的教育更有意义

孩子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潜能开发的因素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一方面,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儿童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可能性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儿童的发展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科学家让三至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托兰斯测验”,在五个语词创造性测验中,有三个测验结果表明:如果教师的创造性测验成绩低,那么他的学生的创造性测验成绩则高。另一个研究探讨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自主的重要性的认识,与儿童倾向于挑战、好奇心,独立控制自己一样,也是受到内部推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和自我指导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创造性。罗森塔尔在其研究中发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学年开始时,在某个学校的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一次智商测验和一次“无限制”的绘画测验,然后把班级里接近20%的学生名字告诉教师,说那些儿童在本学年将显示出较大的创造性方面的进步。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随机取来的,但在学年结束时再进行相同的测验,得到提名的学生与控制组组的学生相比,前者的创造性分数显著提高了。

美国教育专家布拉弗德和李波特根据教师能力和性格的多样化,将教师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并系统地探讨了各种类型的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导致学生的反应,研究结果参见下表。教师的类型、特征与学生的反应

尽管这些研究结果不完全是结论性的,但是它说明教师的能力结构、期望和个性对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些使学生显示出最大创造性进步的教师,往往更热爱自己的职业,与学生关系更友好。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有研究发现,公立学校的学生与在教区学校的学生相比,前者在创造性测验中的成绩明显高于后者。这引发了大量关于课堂气氛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现在关于课堂整个气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开放”课堂与传统课堂之间的有效差异上。

哈佛教育专家希尔伯曼认为开放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而不是大班教学”。开放课堂形成了一种气氛,它有助于促进批判性研究、好奇心、冒险精神和自我指导的学习,而不是分等级的或权威的教学。相反,在传统课堂中,司空见惯的是考试、评分、大班教学、课程呆板、频繁地进行集体阅读和练习。

有专家研究分析了开放课堂和传统课堂每周花在各种课堂活动的时间频数。在传统课堂中最频繁的是集体阅读和数学练习,而在“开放”课堂上最频繁的是创造性写作、小组设计和个人阅读。因此,在“开放”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大量研究中,大多数都证明了“开放”课堂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哈登等人的研究。研究者选取了200余名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学生,他们一半来自实行传统教学的小学,一半来自于实行开放教学的小学。对被试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测验的结果证明,实行开放教学的非正规学校学生的测验成绩始终高于传统学校的学生。以后的追踪结果也显示,来自开放课堂的个体离开小学4年后,其发散思维的水平依旧高于对照组。类似地,高耶尔的研究表明,开放课堂中的学生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方面,比中间型课堂的学生得分高,而后者又比传统课堂里的学生得分高,开放课堂里的学生,在无限制的测验中得分比较高。

总之,大量的研究表明,开放式的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有助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向封闭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掌握“费氏创造力教学+原则”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创造力培养的原则与建议。我们认为美国学者费氏所提出的创造力培养原则很有代表性,对父母如何搞好创造力训练有很大的启发,其主要内容如下:

●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

孩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父母的方向发展”,当孩子提出了有独特的意见与想法时,如果父母暂缓判断,给予支持与鼓励,不但会增强这个孩子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孩子,使他们勇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讨论的气氛,而这正是创造力培养的起点。

●以失败作为实际的教材“成功是不怕失败,能够做最大的努力,让今天比昨天好。”父母应当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在一种支持他的气氛下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而不是责备与惩罚。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怕孩子犯错误,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把握机会,让孩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及学习机会。

●适应孩子的个别差异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想法,不要强求一致的标准或答案,应让孩子能依据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父母应依孩子的个别差异作弹性的要求。当孩子从事于他所喜欢的活动时,父母应尊重他的选择,并鼓励他独立学习。

●允许孩子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灵感,但更需要思考的时间。父母在设计活动或提问时,应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而不是一提出问题马上就要孩子回答。父母在培养活动中,可尽量提供一些激发性的情境,善用各种教学媒体,如实物、标本、图片……等,配合发问的技巧,给予孩子充学的思考时间,让孩子能够酝酿及发展其思考的问题,以提高回答的质量。

●创造良好的父子、母子关系

良好的父子、母子关系是一切培养活动的基础,成功的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自然也离不开它。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以促进相互尊重与和谐的气氛,使父子都养成“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的好习惯,而不是急着对别人的话题进行评判。

●注意创造力表现的多方面性

一个人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上,而且在个性特征上也会有突出的表现,如好奇心、冒险性、挑战性等方面。其表达方式不仅仅限于纸笔,在游戏、制作、劳动等方面均可表现。因此,父母在培养时应让孩子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作品,如可以用讲故事、唱歌、捏泥巴……等方式来表现。

●鼓励孩子的课外活动

让孩子有机会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例如从观察绿豆发芽了解植物的奥秘,由观日出日落学习大自然的变化。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更多的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

●学会倾听并与孩子打成一片

父母能够专心听孩子的叙述,接纳孩子的反应,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共同评估。在课前课后与孩子打成一片,减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以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促进教学的成功。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如今天要做什么游戏,学些什么?……等,并尽量采用孩子的意见。准许孩子自己做决定,不仅会让他觉得受到尊重,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总之,创造力培养与训练的原则是建立良好的培养风气,重视孩子的意见,不立刻下判断,并能鼓励孩子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同时,父母能分享孩子创造的喜悦,热衷于孩子的表现与想法,进一步鼓励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助于创造力的提高。

□风靡全球的“发展儿童创造力十要点”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追根究底的冒险精神。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东西太脏,不能用手抓”、“那地方危险,不能去玩”、“这玩具很贵,不要拆开”。“地上有虫子,不要坐”,等等。在这许许多多,天天日日的“不能”“不许”“不要”中,儿童中天生的冒险,探求精神溺爱殆尽,做事畏畏缩缩,最终他的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改变这种早期家庭教育的方式。美国学者伯顿提出的“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十要点”的方法足为父母们参考。下面请看伯顿的“十要点”:●创造一种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受敬重,并作为小组的成员受重视;●使每个儿童都懂得自尊并学习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每个儿童应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应当允许他们进行创造性尝试;●儿童需要利用和体验其能力和环境的自由,以及学习自由;●儿童需要对他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和别出心裁进行称赞和鼓励;●应当鼓励儿童去探究、选择新途径,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好的态度应当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避免引起儿童害怕的压力,害怕会禁锢儿童的智力,阻碍儿童通向新的思想,而敢于认识可导致探险;不安全感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主张和阻塞儿童选择答案的途径;●父母、老师应当能做到倾听、观察和沉默;●应当在评价儿童中避免迷信权威的做法。

伯顿的“十要点”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美国《教育文摘》就儿童创造力教育的观点与措施问题,提出8条对策,比伯顿的“十要点”更具体一点,在此一并介绍给。●用儿童读物和玩具等物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儿童易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问题并可以自己找出答案。●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从而树立起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信念。●对儿童提出的问题,甚至是一些荒唐的问题,也应该重视,鼓励,有时不置可否也是一种鼓励。●允许儿童对自己所做事情表示后悔,鼓励他嘲笑自己所犯的错误,引导他从中吸取教训。●给儿童布置一定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但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能过长,应让儿童用大部分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给儿童订立略微高于同龄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提供同一问题的几种答案,让他自由挑选,使他产生信任感。●对于儿童的任何想象力都应该给予鼓励。

创造力的培养与思维力培养的办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提高思维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创造力,还有,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创造力培养的方法,诸位可再重温一下这些培养方法,相信您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已胸有成竹。

□威廉姆斯的创造力十八法

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指的是创造力教学的原则、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有很强操作性、实用性。美国学者威廉姆斯曾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而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十八种教学策略,概括说明如下:

●矛盾法

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事实,包括不合理的事情,自相矛盾的现象,让学生发现一般我们认为对的观念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却免不了“以貌取人”,你认为“勿以貌取人”是绝对正确的吗?提出你的看法和理由,可举个例子来说明。

让学生从报纸、电视、杂志中,发现存在于现今世界的种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如:少数服从多数,但有时多数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见。

引导学生去思考世界上有些发明创造既有利于人类又会危害世界的发展,如火药、核电厂、汽车等。

引导学生思考今后有哪些事物会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继续发生,并且超出我们的控制,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大空污染等。

●归因法

指导学生注意事物的许多属性或特征,并加以归类。这些属性包括事物的固有特质、相似的情境、传统的看法或象征性的意义。

让学生列举出有洞的东西,并归类为哪些东西的洞是有用的,如轮胎、气球、鞋子,哪些东西的洞是无用的,如衣服的破洞、椅子等。

收集许多东西并试验它们能否被磁铁吸住。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边,不能吸住的放在另一边,并猜想尚未收集到的哪些能被磁铁吸住。

让学生假设他们被放逐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他们没有日常用品,怎样才能逃离这个荒岛,要求他们想出前人没想过的方法。

给学生三角板,鼓励他们以三角形画出一般人很少想象到的东西,也可增添某些细节。

给学生一个长方形,要他们运用想象力尽量添加细节,画出最有趣的东西。

●类别法

指导学生比较类似的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做适当的比较。

手套对手同鞋子对脚是一样的,衣服对人同毛皮对动物是一样的。指导学生想出其他的类比。

指导学生共同讨论,说出类似的事实。如:眼睛对人体和窗户对房屋是一样的,化妆品对脸犹如灯罩对类是一样的。

用图解说明一架钢琴和一把梳子的相似处。

给学生每人一张纸,要他们每个人尽可能写出与动物有关的形容词,如慢得像山羊、狡猾得像狐狸、忠实得像条狗。

指导学生收集矿物标本,然后说出它们相似的性质,并写下来。

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他所想到的各种汽车的名称列出,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决定自己的分类方法而且决定每一分类的特性。

●辨别差异法

指出事物间的差异或缺失,包括发现知识上的不足或缺漏,各种资料遗漏部分,以及未被发现的部分。

请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季节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想一些现时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记下可能的结果。如:地球没有了吸引力,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有一天早上醒来,你发现有10个太阳,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要求学生假想在地下及空中如何生存,然后再比较地球和太空中各项不同的生活环境:地质、水利、空气及衣、食、往、行等多方面的差异。

放一套故事录音带的头和尾,接着要学生回想他们所听到的故事,列出他们想要知道故事中哪些要点还没放过,然后再把整盘音间带完整地放一次,让学生做一个比较。

让学生欣赏一篇短故事,想象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就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人物作一比较,写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激发性问题法

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追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控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

教师提出“如果所有有树都因人类的疏忽而被破坏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老师对学生说:“一个士兵,夜里站岗,发现有人偷越国境线,他该怎么办?”提出的方法愈多愈好。“海”使你想到了什么?你能说出多少就说出多少来。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如你重新排列,你喜欢哪一种排列,为什么?可能会有小朋友说冬、夏、春、秋,因为……,也可能有的会说春、冬、秋、夏,因为……等。

●变化的事例法

提供变化的事例,演示事物的动态本质,使学生充分表现选择、变通、修正及代替的能力。

假如我们没有带量尺之类的工具,要测量长颈鹿的脖子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鼓励学生尽量想出各种不平常的方法。

如果印刷厂不再印日历,也不再有日历,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除了用纸、笔做功课外,你还可以想出哪些不同的材料、方法来写功课。

●习惯的事例法

讨论习惯对思考的影响力,建立敏锐的感受性,避免功能固定的现象,以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从今天起,每个人都长了一对翅膀,可以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那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如果从今天起,地球上的海水全部干涸了,那将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如果从今天起,世界上只有白天没有夜晚,或者只有夜晚没有白天,那么将会有什么情形产生。

如果从今天起,所有的轮胎都从世界上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情形呢?

●有计划性的随机探求法

同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引导至另外的结构,从随意的一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

让学生选出他们最喜爱的一个电视广告,要求他们运用想象力,构出一张图来描述这个广告的主题。他们可以利用许多方法来表达。

●探索法

探索有关的一些处理事物的方法(历史的研究)探讨某事物的现状,建立实验的情境,并讨论其结果。

学生在报刊杂志上阅读古人类学家利用挖掘到的古物来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情况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如雕刻、图画、衣饰、用具等资料去研究当时的文化。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成语卡片、新词卡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学生要猜之前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东西的形状,用途等有关线索,而教师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而学生可根据教师回答的有关线索来判断是什么。

当教“植物”时,要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用显微镜观察,每一片叶子均有其独特的纹路。然后,教师再提出另一个问题:“你想想出有多少种方法来记录或辩论一个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指纹,老师应借此机会指导学生印出自己的指纹,并用放大镜加以观察。归纳结果:任何人的指纹都不相同,因此可利用它做更多的事。

●容忍法

提供各种困扰悬疑或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开放而不一定有固定结局的情景,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

某国正在闹饥荒,假如你是该国的总理,你会如何处理?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了解该国地理环境、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及闹饥荒的原因,再作发散性思维。

如果你是探长,你如何侦破某件银行抢劫案?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收集材料,了解案情发生经过,追录线索及可能发生的情况,此例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直观表达法

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使其具有表达情绪的技巧,并能启发对事物的敏感性。

选择一些有插图的儿童读物给学生看,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让其想象自己在故事中的情境,要求他们不单用视觉来感觉自己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且还要运用其他的感觉,如嗅觉、听觉、动觉、触摸觉等,以丰富他的想象力,并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老师出示投影图片三张,然后说:现在想请小朋友利用图片中的三个人物,设计一个短剧。在构想情节之前,请先给这三个人物赋予不则的个性,例如:妈妈是慈祥的、和蔼的,或是不守信用的,或是机智聪明的。然后再根据他们的个性,去设计合理的情节,符合身份的对话动作、表情等。

让学生观看有关采媒的幻灯片或录相带,并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像成里面的一位矿工,利用视觉、听觉、触摸等各种感觉,描述煤矿的作业情形及周围环境与地面上有什么不同,矿工如何生活?进而推想出如何改善设备及发生灾难时如何求生等。让学生尽情想象,并将它们记录在纸上。

每人发一小线条,让学生写出一种行业各称,如:邮递员、教师、医生、司机、清洁工……等。将纸条收好后,由一位学生抽取,阅读后表演,表演后对同学们说:“假如我刚才表演是真的,我是什么职业?”同学举手猜,答对者,继续到台前抽题表演。

老师出示人类活动的照片,从古至今各类型的衣、食、住、行……。让学生利用其想象力及独创性思考,以素描、漫画等种种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未来世界”将是怎样,并说明理由。

●调适法

引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吸取教训,积极发展多种不同的选择及可能性。

下雨天学生在室内上游戏课,让学生思考过去在室内游戏时遇到的困难,然后考虑在室内游戏需要考虑哪些安全因素,最后辅导学生设计一些既新颖有趣,又安全的游戏。

彼得在家里,经常为选择电视频道与妹妹争吵,不仅伤了和气而且还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我们可以请他把不愉快的情境利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全班分组,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启发变通能力与独创能力。

每人发六张纸条,然后依序写上如下的内容,时间、地点、衣着、表情、动作、姓名,试着想出一些别人不曾想到的内容。

●研究创造者与创造过程的方法

分析著名的创造者的特质,研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一篇著名科学家传纪给学生,并讨论此人一生成功的原因。

为了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分别提出下列几种日常生活用品:圆珠笔、书包、雨伞、排球、手套。请学生分别说明各种物品不寻常的用途,能列出越多,越独特的用途表示语生越具有创造力。

让学生读一位艺术家及一位发明家的生活传记,从中比较促使他们进行创造发明的动机的异同。在学生了解了这些人的共有的人格特征后,老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于今天世人对自己作品或发明的价值评价作一番比较。

●评鉴情境法

根据事物的各种结果及含义来判断其性能,以衣检查或验证原来的猜测是否正确,以便指导学生在分折利弊得失后作出决定。

暴风雨对人类生活危害很大。老师指导学生尽量列举暴风雨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并将这些损害加以分类,对于损害的原因,也可以作一番探讨。

为了增加学生对地球的兴趣,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国内外大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判断每一件事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创造性阅读法

由阅读中发展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产生新观念的技巧。

辅导学生剪报,将阅读中所看到比较好的文章或图片剪贴下来,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读后感。

选择有插图的儿童读物,让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想像自己是故事中的一员。充分运用他的感觉,如嗅觉、触觉、听觉等,以增加阅读的兴趣,然后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

选择几本名人传记给学生阅读,然后分组研究。每一组专门研究一位,并请学生用最佳的方式向同学报告。

●创造性倾听法

辅导学生从别人的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天才与勤奋哪个重要”让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可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轮流发言,提出理由进行辩论。

辅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想象出音乐所描述的景物,并能把最精彩的部分说出来。

●创造性写作法

利用写作,学习沟通观念、表达意见以及产生观念的技术。

教师任意提示一个标题,如“农夫见到外星人”,让学生写一篇假想事件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利用“假如……”的方式写作。

随意给学生一些词,如“早上,黑猫,花狗,山洞……”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撰写一篇帮事,并替故事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利用“假如我是市长”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见解。

●视觉法

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或经验。

学生听老师讲述一个神秘的故事,讲到一半时,老师突然停止。接着老师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想象力,继续说完,并编个结局。同时让学生想象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并能加以形象的描述。

教师讲述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词,如“欢欣鼓舞”、“伤心”、“沉思”……要求学生用画画的方式体现出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学习如何把抽象的词汇形象化。

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即他们都有希望、幻想……让学生发表各人的梦想,并提到画家经常把他们的梦用图画表示出来,作家用笔写出自己的梦想,希望学生也把自己的梦用笔记录下来。

创造力的强弱是衡量人素质和价值的一项主要指标,并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哈佛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专家则认为,注重创造力培养,就是给孩子“腾飞的翅膀”,对人一生的影响无法估量。

□让孩子的个性富于创造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爸爸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爸爸,他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

巴甫洛夫的成长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巴甫洛夫的爸爸是一个穷教士,但他却喜欢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也有民主主义者的革命刊物,为此巴甫洛夫的爸爸被当地的教士们指责为“自由思想家”。爸爸的嗜好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爸爸的书架成了巴甫洛夫的乐园,并且要求每本书读两遍,读后要能够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十三四岁时,巴甫洛夫在家中书架旁广泛阅读了俄国的许多进步书刊,使他的眼界大开,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怀疑宗教神学而崇尚的自然科学与民主气氛。巴甫洛夫15岁的一天,这一天对于一般人也许是极为平常的一天,但对于巴甫洛夫,从这一天开始,他的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巴甫洛夫在书架上翻到了英国生理学家路易斯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

从此巴甫洛夫便在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那本小册子谨慎珍存了一生。

巴甫洛夫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爸爸的开明态度。

当巴甫洛夫打算放弃神学而学生理时,爸爸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衰而斥责他。相反,爸爸十分尊重他的兴趣与新的选择。“你的教会学校毕了业再转学吧!”爸爸建议说。“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声而肯定地回答。“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我特别想知道,人是怎么构造呢?”“你为什么想知道这些呢?”“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激动地回答。“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爸爸关切地问。“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功夫的。”爸爸明白儿子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好吧,我祝你成功!”

巴甫洛夫成功了。其主要原因是他有一个好爸爸,一个善于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咱的好爸爸。

而且科学家也发现,创造型儿童的父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行为风格与作风。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乐于思考事物的内部规律。

由这种特征的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是融洽的,教育方式也是民主型的。

另外两种教育方式——压制型与溺爱型,则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往往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创造力水平低。

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动机,因此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和善、温暖与民主的气氛是十发重要的。

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孩子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独特。

□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男孩子,很晚才学会阅读,在校的学习成绩从未在中等以上,在他12岁那年,曾经有人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不可能成才。但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星星能让他痴迷。他一旦对某种东西有兴趣,就会百分之百地专注。一次他坐在他农村亲戚的拖拉机上研究零件构造时,其他的孩子爬到他的头上,他都毫无感觉。他喜欢玩游戏,喜欢设计规则,对发明复杂的游戏非常在行,喜欢思考不可思议的东西。他后来身体残废,但残缺的肢体并没有阻挡他的思考。就是这位身有残疾,终日坐在轮上、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的史蒂芬·霍金,却被全世界,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因为,他惊天动地的学说彻底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宇宙观。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在浩翰深远的宇宙面前,人类以及其居住在整个地球不过是沧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他在其印数超过1000万册、用近40种语言文字发行的《时间简史》一书中告诉我们,宇宙不再是人类有感觉却永远不能完全分析和理解的东西,尽管我们对于宇宙还有大量无知或不解之处,但我们终将完全理解宇宙,成为宇宙的主宰。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从地球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是如此,其他科学家也是如此,在自然科学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具有高超的创造力。因为新的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传统的束缚。

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要培养你的孩子具备下述品格:

●独立与自治的需要强烈,爱自我满足、自我指导。

●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力。

●创新能力强。

●在思想上能不顾体的压力,较少从众行为。

●与其他人关系比较疏远,态度比较超然,喜欢处理抽象的问题而不喜欢与人交往。

●喜欢揭开未知领域的奥秘。

●喜欢有秩序的和正确的事物,但也接受矛盾和无秩序所产生的挑战。

□尊重孩子的创造潜能

创造力需要父母去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有的儿童拿起一支铅笔就可以给布娃娃打针,能把一块没有颜色的木头当做一匹马,用一团粘土可以塑造出小白兔;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熊猫妈妈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有的儿童看见“~”这样的符号,可以想像出波浪、河水、绳子、蚯蚓、枕头套的边、蝌蚪的尾巴、鞭子等,有的儿童在讲故事时,可以将几个毫无联系的故事人物及情节揉在一起讲得津津有味……这些在成人眼里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就儿童自身而言,它们确实具有了新颖的独特性,即多多少少包含了创造的成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一定要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颖的、自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新机器的发明、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出现等等,都属创造活动。需要记住,创造是一种探索活动,并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只运用以前的经验和现成的答案是不行的。

如果你的孩子提出一些听起来怪诞的问题,你一定要慎重对待,说不定,它还是一个伟大发明的前奏呢?

□关于创造教育的故事

这是一篇出自中国人之手的文章:中国留学生高钢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当他把儿了送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所与中国学校完全不同的学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而最让人惊异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他的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这位家长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这位家长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因为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3个大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美国,他没有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家长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送给爸爸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这位父亲的脑门上。此时,做大人的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家长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来什么,儿子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敲着计算机键盘,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这位家长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儿子的家长严声厉色的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家长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他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家长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连他自己也有点发懵,一是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这位家长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法,那时,他已30岁。不久,他的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那么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父亲:“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家长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他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看到他那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做父亲的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儿子洋洋得意对父亲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的让人享受的一切。”那种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小家伙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他儿子回答:“老师没为我骄傲,便是她为我震惊。”儿子接着问他父亲,“是不是?”面对儿子的提问,家长竟无言以对。他觉得这孩子怎么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用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这位家长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别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这位家长也能够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种设问之中,给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去寻找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给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这位家长不禁想起了他自己当年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能通过考试去奔光明的前程呢?由此可见,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这位家长的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儿子和他父亲二人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儿子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做父亲的十分高兴地发现,他的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儿子的变化促使这位家长重新去认识美国的小学教育。他发现,美国的小学没有在课堂上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出人意料的一切思考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这位家长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这位家长听了老师的一番讲解,不禁想起了他的一个好朋友的故事。这位好朋友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项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位家长琢磨,这个朋友所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最容易感到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惘然。美国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教科书,但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的甚至根本不用教科书。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部是独立完成。自然课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几部分:假说、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或观察)情况、分析、结论。美国中小学生的研究报告,博士论文也不过就是这种结构。一位中国儿童到美国读书,在一次课后的研究题目是“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她自己跑步、记录心率,然后分析数据,在计算机上作图表并撰写文字,再打印出来贴在大黑板上加以彩色插图装饰,最后当众演讲。老师给了她B的评价,她很高兴。这类学习方式的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她亲自体会到科学家是怎样思考、观察、工作的。这个儿童小时候最突出的毛病是上课不爱发言,被老师点名发言声音也像蚊子一样小,到美国后由于经常有当众讲演的练习,特别是从不会有任何人嘲笑,任何时间都是为你鼓掌,胆子就渐渐大了。美国人在谈到他们自身的特点时常常会说,美国人不大欣赏谦虚谨慎,从小就喜欢表现自己,如果你不善于表现自己,就会很吃亏。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里是很多的。比如音乐课,这位从大陆去的学生在中国学了5年钢琴,但从未有表演的机会,而在美国,钢琴老师隔几个月就为自己的学生举办独奏会,在市中心正式的音乐厅里演奏,第一次她犹豫是否参加,演奏时有点紧张,第二次就大方娴熟多了。直接感知和自己动手在美国是很受重视的教学方式。学校提供教学用的各种工具、机器十分齐全,比如讲矿物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先裁石料,再打磨加工成石珠项链;上艺术课,可以制作陶瓷的、纸的、瓦的、石膏的、木头的、金属的等等各种艺术品。有时一件作品中有许多道工序,要花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学期去完成,孩子们从中不仅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快乐,也体会到艺术家的艰辛。这位从大陆去的学生从小就喜欢动手,这下她如鱼得水,做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刚去美国的那个学期,她的两幅画参加了全市少年艺展,第二学期又在精心创作一件石膏雕塑,名叫“大自然的母亲”,她充满自信地要参加下届的艺展。美国的中小学也组织一些社会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课后去社区推销商品,之后按销售额大小给予奖励,销售的利润用于学校集体活动。在美国买东西非常方便,超级市场24小时营业,有邮购服务,所以上门推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敲开人家的房门,说服别人买你的东西,这无疑是一种能力。美国小孩子从小学会挣零花钱,到高中后,打工则成为非常普遍的课余活动之一。发行量十几万、几十万份的报纸,都是靠这些孩子送到各家各户的。我们上面所介绍的从中国赴美的这位学生后来也参加了送报纸的工作。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工作,也进行了职业培训,她的经理还特地上门两次给予指导。虽然仅有十几份报纸,但每天放学后及所有周末、节假日早上7点都要按时送到订户家门口,无论寒暑晴雨。特别是不能让订户有任何抱怨,否则他就会被取消送报资料。有一天晚上10点钟,这个学生已经睡着了,一们订户打电话说没有收到报纸,虽然这位订户并不在她所管的范围,但既然打电话找上门来,这位学生就爬起来,自己掏钱到卖报纸机买了一份报纸给他送去。她懂得什么叫作服务。当她用自己挣的钱第一次买一条牛仔裤时,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这还不算。有一天,楼下的一位美国妇从想请她去每天帮助看两个小时小孩。这个学生竟十分高兴满口答应下来。她说:“既然做母亲的放心,又是邻居相求,我只好去试试了。”等干了一个星期之后,她便把这份工作转给了另一个女同学,她说:“这家的孩子太缠人,简直让人受不了啦!”现在让我们走进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这儿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艺术课,老师并没有让同学们照着范例临摹,而是为孩子们描述一个环境范围:克里斯蒂安娜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面,房子是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鲜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你能把克里斯蒂安娜的新家画下来吧?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发挥。有的学生在画中添上了克里斯蒂安娜的小狗和小猫在屋外的草坪上玩耍,有的学生画了在屋顶上栖息的小鸟,还有从屋前驶过的汽车。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而孩子们的思维也在想象中得到的伸展。教孩子们物理的歇佛尔夫人正在向中学生们讲述关于引力及其作用的问题。但当歇佛尔夫人讲完与此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以后并不满足,她最重视的是接下来的课堂提问阶段,“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她总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于以掌握的知识为起点,再向前跨一两步或是更多。很快就有一名孩子站起来发问:“我们能否说一个物体是他物体重量的二倍,其引力大于他物体的二倍。而地球引力作用于二倍重量物体,其作用和这一重量有关?”只要孩子们认真地思考问题,无论结果是对是错,都会得到歇佛尔夫人的赞扬。然后她会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歇佛尔夫人喜欢对学生们引用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打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以后就会停下来;爱因斯坦则会把整个草垛掀开,他可能将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亲爱的孩子们,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就要学会像他们一样地思考问题。他们遇到问题很少去想,‘我以前学过的东西是怎样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根据经验去照做就是了。他们的方式是会去考虑‘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看待这些方法?’当你对差别题有了多种多样的推测和选择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

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们之间的自由讨论占了课程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学生正在就教授提出的社会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几种针对性很强的意见相互摩擦碰撞更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路。教授此时不失时机地提醒大家,可以试着从相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能把两种对立的观点结合在一起,你的思想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德国人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你不应成为第二个莫扎物,你应该成为一个贝多芬!”他们认为单纯的重复模仿就好像花瓶里的假花,创造力才意味着生命的源泉。

德国人不断创造的精神更多地来自于他们追求完美的个性。永远向上探求的浮士德式的灵魂使他们从不肯静止满足于一个层次。于是,在音乐上创造新的意境,文学上抒写新的风格,哲学上开辟新的领域,科学上发现新的理论,建筑上构思新的设想,甚至对于他们机械工业产品的第一个零部件也总是力求革新,精益求精。德国人深知,一个民族之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也正是由于它所充溢的创造的力量。

因此从近代到现代,从家庭到社会,无数人在争取为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片沃土。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曾在基尔大学发表过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他以德意志思想家的洞察力与激情呼吁人们注意,纯粹的知识不该是教育的目的,也不该是人生的任务,它只会是一种历史累赘,使德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教育者们一致反对的是那种缺乏个性的要求和一味追随的思想。对此心理学家曾经作出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人的“从众”意识。如让7个人为一级看两张卡片,第一张图上有A、B、C三条长短各异的直线,第二张图上只有一条直线并且和B线长度一样,心理学者要求人们回答的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第二张图上的那条直红长度与A、B、C哪条长订相等?因为7人小组中6位的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他们故意地作出统一的错误答案。唯一的那名真正被试者起初对这种情况还有所怀疑,但最后也作出了和众人同样的答案。类似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的确存在个人在认知或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相一致的“从众”现象。

学者们还揭示了人们这种放弃主体性去“随大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客观上可能会有一些诸如事物本身模糊不清、所跟随的群体成员的地位或能力高于自己等原因。而从主观方面来看,排除真正的智商低下以外,“从众”的人们相当一部分都包括这样的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而且容易焦虑、过分依赖他人、重视社会秩序与权威,以及喜欢墨守成规或息事宁人。

由此可以看出对创造力的锻炼不仅仅是一个关乎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的问题,而且又归到人格与心理的培养上来。创造给一些人以黎明的感觉:总有曙光在前吸引他们不断求索,心中充满喜悦的感觉;而对另外一些缺乏自信的人来讲,可能就如同被弃置在黑夜,无所适从又找不到出路。

孩子在降生以后,总要经历一段“趋同时期”。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那时总是绝对信任被模仿的权威并努力与其趋于一致。而后随着自信心的增强,孩子们会超越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想到要表现自我,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个性因素诸如信心、动机与创造力之间的重要关联。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没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作事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了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作法以后,家长也许就有不同的反映了。可能有的父母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下去了”,也可能有的父母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其实是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学习上是没有什么权威可以绝对信赖的,对权威提出置疑也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凯斯特纳曾经在他的《开学致词》中告诫孩子:“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从旧地教科书里抄来的,旧的教科书又是从老的教科书抄来的,老的教科书又从更老的教科书抄来的。人们说这是传统。传统可是另外一回事。……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

青少年专家舒里安指出一些对创造力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学校要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创造。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偏离一个自身作为教授的立场,允许学生们对权威质疑。创造性原则上要加以褒奖。此外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主要成长在自由的、亦即非权威性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本身也是乐于试验的,也是生活的乐观派。米勒先生是慕尼黑一家拥有80人的中等企业的负责人,这样的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所产生的产品价值了德国经济的近三分这二的比重。德经经济竞争能力所依托的大部分技术发明与革新创造,均出自中小企业。米勒先生经常不无骄傲地告诉儿子安德烈斯,他们的企业也正是靠着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与灵活的经营策略立于不败之地的。因此他也很注重孩子的实际创造能力,从小孩子标新立异的作法总会得出父亲的称赞。在他们的家庭里洋溢着一种愉快而活跃的思维气氛,米勒先生会主动在生活和闲谈中训练孩子:“你觉得这幅画挂在什么地方最好?”“你想想是否能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呢?”有时候米勒先生还特地启发孩子想一些“怪”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有趣而没有定论的,如“恐龙如果真的复活,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米勒先生个人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答案,对答案脱口而出的孩子也未必是聪明的孩子。”在这一点上米勒先生很为勤于思考的孩子而自豪。安德烈斯已经开始习惯逆向的思维方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想。安德烈斯特别喜欢学校里的手工劳动课,在学校的劳动车间里,孩子们用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经过多道程序以后,孩子们的手下就诞生了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老师们会对这些作品的形状、设计作出肯定,并把这些诸如孩子们用木头作成的碗、盆等东西展览在学校的橱窗里,让孩子们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自豪。这种学习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使孩子领会到了创作的喜悦,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创造的积极性。米勒先生有自己动手修车的爱好,而安德烈斯从小就常和父亲一起呆在家中的业余活动室里,看父亲是如何拆装汽车的各种零部件的。受父亲的影响,现在安德烈斯有了自己的爱好,不过不是修理汽车,而是制作飞机模型。

著名的学者弗姆谈到,人们意识到生和死的偶然性,意识到生活的随机性,他们力图超越这种生活的偶然性和被动性,他们手中掌握的力量就是创造。人的创造意向不仅可以实现创造性的思维,而且还包括创造性的爱、幸福和道德心。也就是说“创造”的意义不止在于使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延伸,而且可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进步——这也是世界各民族教育的最终止标。

以下部分是考验孩子创造力的一些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你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发现孩子的创造力

如果孩子能提出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的问题,回答出新奇的观点,也正是孩子用了与成人不同思维形式的结果,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具备前所未有的思想或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东西之能力,叫发明创造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是一种生产性思维活动,它是人类经常进行的最高级的精神活动之一。

发明创造能力的大小,被社会公认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标准。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发明创造能力估计得高深莫测,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发明创造能力,只是大小有所不同或者社会价值有大有小罢了。

孩子的创造发明能力,比起已经失去灵活思维的成年人,能产生更为惊人的结果,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美国的一位“神童”西迪斯,6个月竟能认识英文字母,3岁能用本国语流利地读写,5岁对家里的骨骼标本及人体感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居然达到开业医师考试合格的成绩,6岁那年春天进入小学,上午9点编入一年级,中午母亲去接他时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而且当年就小学毕业了。9岁就通过了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校方让他等了两年,11岁进入哈佛大学,入学不久作了一次关于四维空间这个数学难题的讲演,使教授们大为震惊……

对于一般孩子来说,当父母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时,往往会做出父母所意想不到的解答。有的父母反而认为这是孩子智发展不足的一种幼稚表现,常常付之一笑。其实,孩子的解答,可能很多是有重大启示的内容。

应该说,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发明能力。但是,很多人原有的创造发明能力却早早地被破坏掉了。有的早在进校之前,顶多保留到进学校不久!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发现、及时训练这一方面的才能。

当然,尽管所有的人都具有创造发明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贝多芬、毕加索、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那样的创造发明天才。人们在这方面的才能通常可分四大类:创造发明完全丧失,普通创造发明能力;优秀创造发明能力;创造发明天才。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不要认为创造发明能力与智力、学习能力是同样的东西,也不要认为创造发明能力是人们对问题获唯一正确解答的一种能力。所谓创造发明能力,是思考出过去谁都不曾有过的、崭新的解答的能力,这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与前面所要区别的能力完全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如果孩子能提出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的询问、回答出新奇的观点,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及时发现孩子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创造发明能力较强的孩子的特点[1]天资聪明,风趣幽默俄国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诞生在一个渔民家里,他从小头脑乖巧、风趣幽默,好学善问,是个卓尔不群的孩子。海滨渔村只有铺晒渔网的场所,没有上学的地方。他就创造条件学习,有时把邻居的书借来看,有时趁着跟爸爸去镇上卖鱼的机会,带着疑难问题到姑姑家里,找表哥或表弟帮助解答。一次两次还没引起姑姑全家注意,时间长了,姑姑打心眼里喜欢他了。天资聪明而刻苦学习,终于使罗蒙诺索夫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学者、诗人,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创办了莫斯科大学,著有《论化学的效用》、《真实物理化学概论》等论著。

[2]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相信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对的,却很少想到这些知识有什么不对之处。因此,孩子总是用前人所用过的传统方式去看待事物。这样,他们只能见到前人已见到过的东西,只能想到与前人已经发现了的东西有什么联系,却容易忽略新的联系。而有旺盛求知欲和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却不这样,他们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并且发现有意义的问题以后,能够请教老师和父母。因此他们进步很快。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人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由于他好奇,所心他不仅在生活中养了多疑善问的习惯,还常常在家里搞些小试验、小发明。有一天,爱迪生气喘吁吁地跑来问:妈妈……妈妈!那只鸡……把蛋放在屁股……屁股底下坐着……干吗呀?“妈妈回答说,那是在孵小鸡,并为他讲了孵鸡的道理。当天中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接连好几个钟头不露面。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四处寻找,结果在邻居家的仓库门前找到了他。嗬!小爱迪生在人家仓库里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一本正经地蹲在上头孵小鸡哩!就是这位充满好奇心的爱迪生,一生之中所发明的东西约有1328种之多,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

[3]触类旁通、思维流畅,能把他人和自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爱因斯坦曾说:“为什么有些重要的科学理论往往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人提出来的呢?正是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用新的方法去看待已有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许多连专家也从未发现的联系。”比如,17世纪天文大师弟谷是丹麦天文台台长,他经过30年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但是,他总是按前人的观点,尤其是按照哥白尼提出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个正圆的错误观点去思考问题。所以,他的这些宝贵资料只能作单个独立的资料而已,而没有太多天文知识的开普勒,他用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通过对弟谷的大量资料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原来所有的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形的。

[4]喜欢幻想,爱作“白日梦”

因为学校的教育大多因循守旧,强调抽象语言和有序的学习方法,所以一些恩维活跃的杰出人才常常不能被发现。历史上,许多后来被证明最杰出天才的人都未被及早发现,有的甚至受到埋没。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八岁才上学。学校老师一手拿着教科书,一手执皮鞭,扯着学生耳朵,硬把课本上的知识往他们脑子里灌。一不对头,就是顿皮鞭。爱迪生对此甚为反感。功课很难学进去,加上他提的问题老师总不能回答。三个月下来,每逢考试,爱迪生总是全班倒数第一!老师说他是个“糊涂虫!”爱迪生哭着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气得拉着孩子找到学校责问老师。老师说:“你那孩子就会捣蛋!有回上算术课,别的学生听得挺专心,可他偏没话找话问:‘教师,二加二为啥等于四呀?’你说这不是捣蛋是什么?”其实,爱迪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传统的日常功课格格不入,他将时间花在做“白日梦”上,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而对学校的功课很少用心。

这样的例子很多。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可能表现在爱幻想、爱做“白日梦”和顽皮等。所以,当孩子不太听话时,尽管可能存在其他原因,但必须考虑到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他很聪明,他很富有创造性!

[5]爱学善问,兴趣广泛火柴的发明者是一位名叫查理·索理亚的中学生。他从小就是一个爱学善问、兴趣广泛的好孩子。他在小学读书时,不仅门门功课成绩名列全班之首,而且特别对自然常识感兴趣。别的孩子做完作业就算完事,他却不然。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已经给他们做了试验,他回到家里总是还要亲手再试上一试。火柴的发明就是他一次化学试验中的收获。老师讲硫磺、氯酸钾、磷都是易燃品,可作炸药……他就想,既然它们是易燃品,能不能用来做成理想的火柴呢?于是,他在家里搞起了试验,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成功了。

[6]不受禁令约束,敢于冒险富兰克林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城郊一个贫寒的手工工人家里,他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帮爸爸做工了。一天,富兰克林跟着爸爸到远郊送货,路上见到一棵百年老松树被雷劈开,残枝败叶落了一地。围观的人无不望而生畏。富兰克林不受禁令约束,根本不相信有“雷公”,他认为打雷是几朵黑去相遇的结果。于是他想把几朵黑云装进大铁瓶。富兰克林学习前人经验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一次实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电容量加大了,不料一不小心,碰动了瓶里的金属棍,只见一团电火花随着一声脆响一闪就消失了。后来他把这种产生光和声音的现象叫放电现象。为了进一步证实放电现象普遍存在,他于1752年7月的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一次风筝试验。那天,天黑阴沉,乌云翻滚,雷雨就要来临。富兰克林在风筝上端装一小段铁丝,使铁丝直插云层,绳弦末端接上铁片。这项实验终于证实雷雨中的闪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接着,他发明了避雷针……为人类真正掌握电的知识,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7]敢于对现状质疑,具有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修道院里度过的。孩子们进入修道院后,首先受到教育是上帝创造世界一共用了六天时间。第一天,上帝创造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空气、水及广阔的宇宙;第三天,上帝创造了江、河、湖、海……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月亮、星星、云彩、雷、雨、露、霜、冰、雪……第五天,上帝创造了飞禽、走兽、虫鸟;第六天,上帝创造了人类;第七天,上帝创造了上帝说万物造齐了,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牧师讲完后,大多数小孩子都伸直小手争先恐后地喊:“明白了!”可是伽利略想:我怎么就和其他同学想得不一样呢?我怎么总有疑问呢?比如,上帝从哪里取的材料呢?有谁看见了呢?我可不能不懂去装懂!从此,伽利略对天、地间的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找来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尤其是有关天、地间的奇怪现象,他更是一睹为快。为了弄清楚天上的日月星辰、银河云层等自然现象,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制成了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终于亲眼看到了天体部分真实的现象,为人类的天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8]别出心裁,搞点花样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一对爱别出心裁、搞点花样的人。兄弟俩本来是靠修理自行车过活的,本可以守摊混饭吃,但他俩并不满足现状。一天,兄弟俩在站前马路上试骑刚修好的自行车,由于车闸失灵、路陡坡大,自行车一下冲了出去,吓得路上的鸡、鸭到处乱飞!“哎!要把咱们的自行车变得能往天上飞,那该多好!”“把汽车、火车都安上翅膀,就都能上天了!”……兄弟俩真想搞点花样了。“连小孩子都明白,铁跟空气比谁轻,想让很重的发动机飞上天,那不成神话了吗?”莱特兄弟在“花样”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莱特兄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观察雄鹰盘旋、燕子高飞,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钻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成了第一架双翼飞机。兄弟俩高兴地把这架用内燃机作动力、用木料做骨架、用幅帆布做机篷的飞机叫做“飞行者号”。从此,莱特兄弟开辟了航空科学的新纪元。

当然,尽管所有人的都具有创造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爱迪生、莱特兄弟、富兰克林那样上述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天才。所以,对待孩子的创造发明萌芽,也不需要求太高,只要有那么一点儿迹象,就应该努力去发掘、培养和更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孩子创造发明能力萌芽的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现

[1]触类旁通、思维灵活,脑子不“闲”着;

[2]喜欢冒险、敢做没有多大把握的事情;

[3]喜欢一题多解,有时甚至还能提出独特的见解;

[4]不愿受习惯的约束,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5]富于幻想,爱别出心裁,搞点小聪明、奇花样;

[6]幽默、有丰富的想象力;

[7]不怕与众不同,喜欢强烈的刺激;

[8]敢于对现状提出质疑,能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

[9]具有较强的直觉能力,对环境敏感;

[10]自尊心较强,能有自知之明;

[11]能正确评价自己,心胸较宽;

[12]虽然有时也会放弃和退缩,但对自己的计划总充满自信,竞争意识较强;

[12]在个人活动受到干扰时,容易烦躁,有时还表现为喜怒无常,竞争意识较强;

[13]不喜欢常规和重复性的工作;

[14]能有目的地抓住整体,工作起来目的比较明确;

[15]喜欢选择能发挥创造力的工作。

我们从孩子具体行为活动中发现了具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能,则还很有必要进行创造力测试和评价,便保证我们的发现更为合乎实际。

对孩子创造能力测试和评价,可以通过以下6个测验进行。每个测验由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可以有许多个不同的答案。测验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运用的时间不限,鼓励孩子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想出与人不同的答案。每一个可接受的、意义不完全雷同的答案得1分,每个测验的总分为所有项目得分数的总和。将各个测验的总分填入表中,并作对照,可以评估你的孩子创造能力的高低。

测验一:列举

1、列举具有某一特征的事物(1)请你说出会飞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2)请你说出冷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3)请你说出可怕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4)请你说出红色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5)请你说出亮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6)请你说出能发出声音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7)请你说出会滚动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8)请你说出滑的东西,说得越多越好。

2、列举此事物的缺点(1)手帕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2)自行车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3)铅笔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4)太阳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5)风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6)水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7)船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8)纸有些什么缺点,说得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

1、列举具有某一特征的事物(1)鸟(麻雀、老鹰、喜鹊等都属鸟,只给1分,下同)、飞鱼、树上的落叶、蝴蝶、火箭、气球、飞机、肥皂泡、降落伞、滑雪的人、蒲公英、鹅毛……(2)冰、风、雪、冰箱、雨、水、冷饭、冬天的被窝、水泥地、湿衣服……(3)蛇、老虎、龙卷风、地震、黑夜、妖怪、毛毛虫、死人、雷电、妈妈发脾气……(4)火、花、红绿灯中的红灯、红旗、赤豆、晚霞、小孩的脸、金鱼、血、红衣服、兔子眼睛、西瓜瓤、草莓、太阳、红墨水、红封面的书……(5)太阳、电灯、电视屏幕、镜子、萤火虫、火、钻石、动力的眼睛、金子……(6)雷电、枪、喇叭、织布机、声带、风、收音机、自行车上的铃、乐器、鞭炮、飞机、炸弹……(7)皮球、轮子、西瓜、刺猬、铁罐、球糖、鸡蛋、马铃薯、哭闹在地上打滚的小孩子、雪球……(8)油、香蕉皮、肥皂、滑石粉、打蜡的地板、溜冰鞋、滑滑梯、道林纸……

2、列举此事物缺点(1)容易脏、会湿、会破、会褪颜色、用它蒙眼睛捉迷藏时太小,用它折东西时太软……(2)会撞倒人、下雨下雪时容易滑倒、比汽车漫、会生锈、不能坐很多人、轮胎会漏气 初学时很难……(3)要削、笔芯容易断、携带在身上不方便、短的铅笔握在手中很费力……(4)夏天的太阳热、太阳光很刺眼、会被云遮住、会把皮肤晒黑……(5)西北风很冷、会把皮肤吹裂、会使暴雨下得更猛……(6)洪水会淹死人和冲坏庄稼、雨水会弄湿衣服、会使铁生锈、会使人滑倒……(7)会沉、会撞坏、会漏水、会搁浅、在陆地上不能开、比汽车慢、体积太大……(8)容易撕破、遇到水会变烂、折过以后会有痕迹、容易燃烧、太软……

测验二:用途

[1]你能说出椅子的各种用途吗?

[2]你能说出茶杯的各种用途吗?

[3]你能说出筷子的各种用途吗?

[4]你能说出纸的各种用途吗?

[5]你能说出绳子的各种用途吗?

[6]你能说出铅笔的各种用途吗?

[7]爸爸能说出小铃的各种用途吗?

[8]你能说出积木的各种用途吗?

[9]你能说出钉子的各种用途吗?

[10]你能说出水的各种用途吗?

参考答案:

[1]坐人、放东西、当“小火车头”、垫高、当武器、当柴烧、表演杂技……

[2]渴水、盛放东西、养鱼或小蝌蚪、刷牙、当乐器、种花、烧饭……

[3]吃饭、当柴烧、当小旗的旗杆、做乐队的指挥棒、做教鞭、做箭、当觉拦棒、当压舌板、当……

[4]写字和绘画、做信封、印书、包书、做风筝,糊墙壁……

[5]捆东西、跳绳、拔河、晒衣服、登山、升旗、当鞭子、做渔网……

[6]写字和绘画、当筷子、当教鞭,当乐队的指挥棒……

[7]当乐器、作为信号的发生器召集儿童、作装饰品、当娃娃家里的餐具……

[8]搭小房子、敲门、当柴烧、分凳子坐、计算数字……

[9]钉家具、打洞、当吸铁石的吸物、做挖土的工具、当电线……

[10]喝、洗澡、洗衣、救火、行船、浇花、发电、养鱼……

[1]汽车和自行车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2]桌子和椅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3]桔子和苹果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4]碗和杯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5]马和牛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测验三:相似

[6]收音机和电视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说得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

[1]都有轮子、座位和刹车、都能用水冲洗、都是交通工具、都要人驾驶、都用漆漆过、都能发出声音、都比人走得快、坐在上面都比走路省力、都会撞伤人……

[2]都有四条腿、都是木头做的、都是木匠做的、都能放东西、都能坐、用钱都能买到、都在家具店里出售、每个家庭都有……

[3]都是水果、都是甜的、都是圆的、都有营养、都有皮和核、都能吃、都是和在树上的、都在水果店里出售、都比蔬茶贵、都能做成罐头……

[4]它们的口都是圆的、都可以盛放东西、都可人用来喝水、都会被打破、都是瓷器、打破以后都会伤人……

[5]都是动物、都有四条腿、都有尾巴、都会跑、都会叫、都可以给人骑、都有毛、都吃草、肉都可以给人吃、都会耕田……

[6]都会发出声音、都要用电、都有开关、都是长方形的、都有天线、都是工厂里造出来的……

测验解决问题:

[1]请告诉我能使别人笑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2]请告诉我能使地上变干净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3]请告诉我能使小猫不动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4]请告诉我能使人不感到冷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5]请告诉我能使大家都安静下来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6]请告诉我能使水变冷的办法,说得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

[1]扮小丑、讲笑话、变戏法、告诉别人喜讯、抓痒、看幽默画……

[2]扫地、用吸尘器吸、用布擦、用水冲洗、用嘴吹灰尘、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

[3]抚摸它、给它打麻药、用木棒吓唬它、把它杀死……

[4]穿衣服、烤火、吃热的东西、渴酒、跑步、晒太阳、睡在被窝里、用热水袋取暖、吃辣的东西……

[5]吹哨子、大声喊、拍手、叫其中的一个人站起来、开始放电影或演戏……

[6]将热水放在电风扇前面吹、加冰块或冷水、把杯子放在冷水里、用嘴吹、放在冰箱里、用东西搅拌……

孩子创造能力的评价方法

●将各测验的分数真入下表中,并计算出各测验的总分。孩子创造能力测验记分和对照表

●将被测儿童的各测验的分数和总分与同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作比较,如果明显地高于同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则说明你的孩子在这方面或整体上思维方式具有较好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分数越高越好。

●进一步分析各项测验的答案,是否常出现与众不同的回答,以此评价你孩子的思维方法是否肯有独特性。

孩子创造能力测验评价的实用价值,在于能够发现并判定孩子创造能力发展的潜力及能够正确处理今后孩子并努力重点与成才发展趋势。当测验评价结果明显地高于同年龄儿童的一般水平,即4岁孩子测验评价结果大大地超过30分,5岁孩子的测验评价结果远远地超出63分,6~7岁孩子测验评价结果的绝对高于120分时,表明孩子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潜在素质,这样的孩子很有培养前途,若求学深造,经过不懈的努力很可能在科学、建筑、设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2.多兰斯创造力发现法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但重要的是能否技高一筹或出类拔萃。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创造力方面比较出众时,父母就应该及早打算,对孩子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了。

在考察孩子的创造力时,父母首先应持有下列四种态度:

●正确对待孩子的观点和表现。创造力高的孩子往往会有“奇思怪想”,与众不同,父母切忌随意讥笑或斥之为怪物。在考察孩子的创造力时,最忌讳的便是告诉孩子:“你怎么不像你大哥?”人比人气死人,孩子的创造力越高越不一样。

●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马肥,你得有草让它吃,即使可以不用人去喂它,也要有“草”。同理,要孩子具有创造力,非得创设环境不可。家里可以买些孩子看得懂的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书籍;玩具坏了,不必动不动就买新的,可以提供一些简单工具,让孩子自己动手改造、修理。

●让孩子有机会模仿创造。创造在于求变求新,怎能模仿呢?其实,模仿的是创造的态度,创造的情操。如果母亲一味买新礼服,而不将旧衣服改制成新衣,她的女儿就很少有机会模仿这样的创造态度。透过“模仿”,可以感受到创造的魅力。

●鼓励孩子的创造。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创造往往很难得到鼓励。固然,父母很难判断孩子的这些作品或想法的是非,但这没有关系,作父亲的应该记住一点,孩子的“有心创造”这种精神就值得特别鼓励。

●在考察孩子创造力时,父母除了应该抱有以上态度外,还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考察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譬如:

流畅性:

●让孩子尽快说出什么是红色的,说得越多越好;

●尽快讲出桌子的用途,讲得越多越好。

●给孩子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要求孩子编出故事结尾,而且至少要编出三个不同的结尾,等等。

流畅性,是思维敏捷的镜子。

变通性

●铅笔除了写字绘画还可以干什么?孩子能说出“当鼓捶”、“搔痒痒”等,就算摆脱了固定的思维习惯。

●有10根长短不齐的小棍,让孩子将小棍按照长短排列一行,孩子如果能想到把10根小棍往桌上戳,一下分出长短,就算有变通性。

交性通,是思维灵活的标志。

●树上有5只鸟,“砰!”一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有几只?你一定为孩子答“还有4只”而不满意,认为应该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枪一响所有的鸟都吓飞了。请注意:如果孩子答“还有一只”,才是有独创性也的答案。理由可以是:打死的鸟儿正巧挂在树上。

●鱼缸里有5条鱼,死了2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答“还有3条”,不好。“还有5条”,也没有独创性。孩子如答“一条也没有了”就有独创性。理由可能是:死了鱼,一定要换水,活鱼死鱼都捞出来了。

独创性,是思维高超的体现。

这种例子很多,父母可以找一些相关书刊中登载的难易适中的“智力测验”题,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查。

创造力,对人的生活生存相当重要,因为,只有有了创造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没有创造力很难取得什么成就。

创造力是表现人类智慧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同于另一个方面——智力。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创造力高低并不呈完全的对应关系。但可以说,创造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综合反映,是想象思维与现实存在融合的产物。

创造性思维表现,如前所述有三:

一是流畅性,譬如给您一个空罐子,看您能想出多少用途来,越多越流畅;二是变通性,譬如一个空罐子您可以把它归到多少个类别中去,越多越变通;三是独创性,譬如您读完一篇文章,便有自己的结论,见解很独特,和人家的观念不同,这表示您的独创性很高。

那么,怎样测定孩子的创造性或创造力呢?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用于测定创造力的试题,但这些试题的合理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使用较多的是多兰斯提出的方案。他认为以下这些项目是孩子富有创造力的特征:

●常常专心致志地倾听别人的谈话。

●说话或作文时常使用类比和推断。

●能较好地掌握阅读、书写和描绘事物的技能。

●喜欢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爱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爱好细致地观看东西。

●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

●即便在干扰严重的嘈杂环境中,仍能够埋头于自己的研究,不大注意时间。

●常常能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

●即使走在街上或回到家里,仍然喜欢反复思索课堂上学的东西。

●有较强的好奇心。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动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

●喜欢对事情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努力去证明自己预测的准确性。

●很少有心不在焉的时候。

●常常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理论重新进行概括总结。

●喜欢自己决定学习或研究的课题。

●喜欢寻找所有的可能性,常常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

上述17个项目是供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潜能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势的。

如果实现了上述17个项目,那么就证明这孩子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很有发展前途,也有继续深造的价值,如自己又肯努力刻苦,则必有所作为,有所发明,甚至可能成为创造发明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体系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能成名成家,也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较一般人要好。如若能做些小努力,即可得小成,若肯做出大努力,定能得大成。

3.创造力测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