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红颜·武则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9:33:01

点击下载

作者:古婷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至尊红颜·武则天

至尊红颜·武则天试读:

前言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女人,集美貌、理智、坚韧、无畏于一身,又被冠以了无数罪名。在她的家族中没有一个人能与其匹敌,她的智慧、她的个性、她的政治才能最终将她从一个才人变为一个独立的统治者。她就是中国历史上颠覆男权传统的唯一女皇武则天,以卓绝的智慧和胆识主宰大唐盛世50年,是历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一个人。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喜读书,知书达礼,深谙政事,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眼界宽广,才干超群。唐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入宫,唐贞观十七年(643)削发为尼;唐永徽二年(651)五月再次入宫;唐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武则天被立为后;唐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唐永淳元年(683)十二月被尊为皇太后;唐载初元年(690)九月称帝;唐神龙元年(705)正月退位。

武则天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亦有用人之术,她大兴科举、任人唯能;重用酷吏;清除异己;封禅泰山、修建明堂。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也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承上启下者。

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大多数男人都无法企及的政治才能,她的一生空前绝后,惊艳传奇。

本书力求还原武则天最真实的一生,细数武则天的政治生涯、历史功绩、家庭生活、情感逸事等,内容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真实厚重。正所谓悠悠千载无字碑,是非功过任评说。第一章为你一笑倾城生逢其时

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如戏,所处的时代、社会、国家、地域、家庭,就是人们无从选择的舞台。有些人一生囿于有限的戏台,或耕种见方土地,或辗转固定商道,或围绕柴米灶台……有雄心的人想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拳脚,于是赤脚农夫成了奉天承运的龙子,白衣书生成了一人之下的权臣,寒门弱女成了倾国倾城的嫔妃。

人往高处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高处;高处不胜寒,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味风光背后的辛酸。舞台越大,越需要付出常人无法付出的辛劳和代价。尽管如此,很多人不甘于碌碌无为。生逢其时,他们一展抱负;生不逢时,只能郁郁而终。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幸运者,她出生的年代,所处的环境,让她的一切野心成为可能。

武则天这个名字并不是女皇的本名,古代女子的闺名只有她的父亲、夫君、兄弟才能知道,少数女人才能留下名号,很多才貌兼备的传奇女子的名讳,只能在野史中一窥一二。“则天”来源于她后来为自己加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以天为则,代天作则,强调自己的尊贵与威严。后来,她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武曌,“曌”是她生造的汉字,寓意日月当空。一千多年来,人们习惯称呼她为武则天,为了叙述方便,本书在多数时候也会使用这个流传度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名字。

武则天的舞台在大唐,贞观之治之后,开元盛世之前,前有一代明君李世民,后有传奇帝王李隆基;前者创造了垂范千古的开明政治,后者缔造万代敬仰的大国气象。夹在两位熠熠生辉的明星帝王之间,女皇武则天不弱于人,可见其智慧与魅力。更有史学家称她“智启开元,弘治贞观”,也可见她非同一般的治国才能。

论起这位女皇的家世,要从隋末说起。

隋末动荡,隋炀帝杨广革吏治,创科举,开运河,无疑是位天才帝王。但三次征辽失败搞得国库空虚,再加上隋炀帝本人太过好大喜功,导致民怨沸腾。不过几十年,隋文帝杨坚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又陷入群雄割据。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杨广也失了早年平定江南的锐气,哀叹着国运一天比一天衰颓。

隋末起义与秦末起义又有不同,秦末起义由做苦役的陈胜、吴广打头阵,一呼百应,各地起义军不断建立,最后变为刘邦、项羽等人的争霸战;隋末农民起义却从一开始,就由从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的反对力量把持。第一个起兵反隋的贵族杨玄感是隋朝权臣杨素之子,官至礼部尚书;瓦岗军首领李密为侍从官,其父李宽为隋朝上柱国;太原李渊之母与杨广之母独孤皇后为亲姐妹,七岁便袭父职为唐国公。

隋末是乱世,但乱中有序,各地起义首领稳稳占据自己的地盘,且对敌对阵营的有能有才之士报以宽大的态度,一方消灭另一方,便会很自然地接受对方的军队和部下。李渊就是这样一位领袖,他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怀柔、招降、结盟等方法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稳扎稳打,成为隋末起义军中颇有声势威望的一支。

乱世之中的有识之士希望和平,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某一位领袖,李渊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河南李密有粮有兵有胆略,河北窦建德有仁有义有地盘,幽州罗艺善战,洛阳王世充挟持隋朝王室后人,巴陵萧铣为梁朝皇家后裔……当时的武将文士们相时而动,希望能跟随自己拥立的领导打下天下,在新的王朝中占据一席之地。而社会底层的商人,也在掂量着局势,期望有朝一日改变自己的地位。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是这样一位商人。

武士彟的父辈、祖辈都是官员,既有文臣武将,也曾封公封侯。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家境一般,幸而武士彟有天生的商业嗅觉,才能撑得起家业。武士彟的两个兄弟在朝廷为官,而武士彟却打着赚钱的主意,隋炀帝喜爱大兴土木,武士彟专门贩运木材,因此发家致富。

在隋朝为官时,武士彟就与李渊结为好友,相传李渊下定决心起义,还是因为武士彟的劝说。李渊的军队能够驰骋南北,进逼长安,武士彟在幕后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武士彟虽不是卓越的文臣武将,却也是大唐开国功臣,并在唐武德七年(624)被封为一品应国公,一生都深得李渊的信任。

人生并不能一帆风顺,运气比一般人好很多的武士彟也有苦衷,他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和他的原配妻子先后逝世。看到老朋友、大功臣武士彟晚年凄凉,唐高祖李渊亲自做媒,为他聘娶一位贵族之女做续弦,这位杨姓女子为他添了三个女儿,二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史书上对这位武夫人记载得并不多,对武则天的童年生活,后人知之不详,只知道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是福,是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的一生都在福与祸的变换中,品尝着人生的个中滋味,武则天也是如此。在她的天性中有一种达观,即使处于劣势,落于困境,屈于人下,她依然秉承着一股执着的劲头,咬着牙挺过考验,相信一切都会好转。武则天能够屡屡取得胜利,靠的就是智慧、毅力,也是这样一种精神。

武则天出生之时,大唐朝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故。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李渊退位,而李渊信任的武士彟当时正在扬州为官,从此失去了回长安的机会。

余生,武士彟辗转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都督,武则天的童年教育,就在一路的风尘颠簸中完成了。而她的母亲杨氏毕竟为贵族后代,通诗书文史,这些知识耳濡目染,都给武则天以深厚的影响。她从小读书多,见的世面也多,自然比寻常女子多了见识和胆略。

63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去世,此时李世民登上帝位已有九年,史称“贞观之治”的清明政治已经呈现出它的成果,大唐子民安居乐业,庙堂之上君臣祥和。但太平的氛围不能感染武士彟,他被李渊病逝的消息打击得一病不起,不久呕血而死。

武士彟对李渊的感激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古代,商人虽聚敛大量财富,也可以像权臣一样住有华宅,行有豪车,家有美眷歌妓,但他们却始终受到权力阶层的打压,地位连耕地的农民也不如。在秦朝,商人被规定不能穿丝绸制的衣物……

商人勤劳致富,却在各个方面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一个折射。而李渊使武士彟一跃成为人上人,且长久以来信任有加,都令武士彟铭感于心。武士彟的死讯上报到朝廷,太宗李世民褒奖其功绩与忠心,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他的灵柩,也由当时的并州都督护送。

中国人喜欢用“缘分”二字界定人与人的关系,陌生人一见如故,是谓缘分;陌生人再三碰面,是谓缘分;在人生关口出现同一个陌生人,恐怕是缘分中的缘分。武则天与当时的并州都督无疑是有缘的,这个人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却在她的生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这位并州都督不是寻常人,此人原名徐世勣,是隋末起义中的英雄人物,艺高人胆大,胸中有韬略,为人重情义,处世有分寸。他在瓦岗军首领翟让、瓦岗军首领李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皆被委以重任。

起初,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故主李密的赤胆忠心。李密曾向李渊投降,被封为魏公,徐世勣就将自己攻占的土地全部记录下来,报告给李密,而不是自己上表向朝廷邀功;后来,李密再次反唐,被杀,徐世勣不避嫌疑,上表要求厚葬故主李密,李渊是爱才之人,对他的忠义很是感叹,同意他厚葬李密。后来,李渊赐国姓,将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李世勣为唐朝一统立下赫赫战功,他打败王世充,并跟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还曾平定刘黑闼、徐元朗、辅公祏。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他谨守臣子之责,不偏不倚,在李世民一朝因避讳改名李勣,继续受到器重,破突厥,征高句丽,当他卧病时,李世民心急,听说民间偏方须以龙须下药,连忙割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煎药。唐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怀念功臣,在凌烟阁悬挂24幅功臣肖像,李勣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比肩在列,可见李勣不论为谁效力,都是大红人。

花无百日红,李勣能一路走红,靠的是天性的忠诚和后天磨炼的智慧。务实又知分寸,是李勣的两大特点,他从不参与朝廷斗争,只一心一意干皇帝交代的任务,不论打仗也好,做都督也好,帮人操持葬礼也好,都能做到恪守本分。武家顶梁柱一夕倒塌,家里乱作一团,李勣奉皇命安排葬礼,慰问武家人,守寡的杨氏和武士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将他的到来视为荣耀。在礼教不那么森严的唐朝,想必李勣也见过年纪尚幼的武则天,但那时候的武则天已经尝到了人世的艰辛,无心去观察这位深具智慧的老人。

武士彟一死,武家的主人变成了他原配夫人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继室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在他们眼里很是碍眼,想到今后还要为三个妹妹准备嫁妆,把家产分与她们,兄弟俩不由得心生厌恶。于是,母女四人在武家不得不小心翼翼,时刻看人脸色。武则天这个一向很受父母喜爱的娇小姐突然变成了小可怜,比起丧父之痛,境遇的改变更让武则天刻骨铭心。

不但同父异母的兄长,就连她的堂哥也对她动辄欺侮,其中,最令她咬牙切齿的当属武惟良和武怀运,他们身为武氏宗亲,对年幼的妹妹没有同情和仁慈,倒是一味作践,这让原本就泼辣的武则天磨炼出坚毅的个性,也造就了在若干年后,她面对任何困境都不自怨自艾,而是冷静果敢地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武则天那位记载不多的母亲。杨氏出身世家,嫁给武士彟的时候,已经四十有余,武士彟想要娶体面的妻子,杨氏想过尊贵的生活,两个人可谓一拍即合。如今随着丈夫逝世,生活变得坎坷,杨氏并不一味抱怨,而是想办法寻找出路。自己年老色衰,也无意再嫁,至少要给女儿寻一个好前程。

杨氏毕竟是世家,在朝廷颇有些曲曲绕绕的关系,后宫里也有几位老相识,杨氏拿出自己的嫁妆,再拿出历年攒下的积蓄,托人上下打点,“武士彟有个漂亮女儿”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一向广纳后宫,听说父亲的老臣还有这么一个漂亮女儿,当即下旨,命武则天进宫,封五品才人。

当时武则天只有14岁,她的姐姐也是个美人,但杨氏却将二女儿送入后宫,想必是看好二女儿不但风姿卓然,更有头脑、有胆略,将来能成大器。临别时,杨氏想到女儿从此身在深宫,吉凶未卜,而李世民只给了她一个五品头衔,显然不甚重视,心中不禁为女儿担忧,流下泪来。武则天却爽气地劝告母亲:“见天子庸之非福?”杨氏见女儿神采飞扬,终于将高悬的心略放了放。一句“庸之非福”,可以看出武则天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不但与母亲离别不流眼泪,新旧唐书也少有女皇落泪的记载,其性格之刚毅可见一斑。

武则天踌躇满志,学识、阅历、教养,都让她颇为自诩,而且,以唐朝人的标准,武则天是个美女,她身材丰满,额头宽大,还有一股妩媚的气质,若品评武则天的资质,算得上佳人,她当然不甘心嫁给凡夫俗子,当个村妇或是小官吏的夫人,她想要的是人前人后的尊荣,让欺侮她的兄长们再也不敢小瞧她。

迎接武则天的车马一路兼程,奔赴长安。武则天不禁幻想未来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少女绮思在进入长安后得到证实,武则天激动不已。长安城纵横30条主干大道,条条都与她走过的山林小径、偏城陋巷截然不同,高大的坊墙,随着报晓晨钟逐一打开的坊门,远处的寺庙,近处的店铺,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宽达150米的大街上丝毫不拥挤。

车驾进入重重宫门,深宫内院别有一番气象,琼楼玉宇透露着帝王的尊贵,奇花异草点缀其中,间有身穿齐胸彩裙,捧着金银器皿的美丽侍女穿梭其中,武则天被这番景色深深迷住,这才应该是她生活的地方,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她才能一展所长,她的血液中有商人的冒险因子,此时已经跃跃欲试。

唐贞观十一年(637),14岁的武则天被母亲推上了属于她的舞台,人世的莫测与炎凉,长安城的生机与躁动,后宫的残酷与风光,都在她尚显稚嫩的眼中,映得五光十色。你是我的传奇

古代女子早熟,十几岁便为人妻、为人母,从记事起,母亲便教导妇人之道,14岁的姑娘已解人事,对未来都有自己的主意。14岁的武则天初入李世民后宫,需要应付的远比寻常嫁妇多得多,她是自信之人,明白自己美在哪儿,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正因为如此,她也是不知收敛、锋芒外露的,这让她遭到人生第一次败北。

起初的路是平顺的,闺门娇女,青春靓丽,李世民看到眼前一亮,亲自赐名“媚娘”,武媚娘初尝得宠滋味。能够得到一个“媚”字为名,说明这个姑娘就算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也别具风姿,是中上美女。

若好奇武则天的长相,可以参看洛阳龙门石窟那一尊卢舍那佛石像。这尊石像按照武则天的长相雕琢,的确如史书记载的那样“方额广颐”(方额头宽下巴),在唐代丰满、健康、活泼的女性,才称得上真正的美丽,这是那个朝代特有的审美。武则天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美女,“蛾眉耸参天,丰颊满光华”,眉眼间便有雍容大气,仪态端方。

不过,后宫美女如云,而武则天又不是李世民欣赏喜爱的女性类型。没几天,李世民对“媚娘”的热情就淡了。武媚娘失去了君王的宠爱,只有一个低等才人的身份,有时候还要和宫女一起去侍候皇帝和那些高等嫔妃,再一次尝到被冷落的滋味。

武则天没有得到李世民特别的宠爱,但在她的内心世界,却对这位帝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崇拜与依恋之情,这种依恋并不是男女情爱,综观武则天的一生,她一直都在李世民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

可以说,李世民是武则天的教科书。

武则天初入后宫,李世民年近四十,并不是垂老的年纪,如此文才武略、纵横捭阖的帝王,怎能不让一个初初成长的小女孩心驰神往,在武则天眼中,李世民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传奇,即使后来她代有天下,提起李世民,仍会带着恭敬向往的口吻,甚至为她曾被李世民夸奖而沾沾自喜。

武则天对李世民那带着崇拜色彩的向往,首先来自李世民的传奇经历,早在李渊起兵打天下之前,16岁的李世民就率兵到雁门关为被突厥兵围困的隋炀帝解围,那是隋大业十一年(615),秦王的军队不少,这位少年显得尤为突出,一举成名。后来,李渊起事,李世民跟着父亲东征西讨,不但建立了赫赫战功,也招揽了一批雄才大略的人才———这完全符合一个普通人对传奇人物的期待。

而武则天恰恰是一个憧憬传奇的女人,她希望自己能在他人心中有一个独特的位置,所以,她事事争先,表现欲极强,为的就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固然来自她那张扬的个性,也是后宫苦闷的生活所致。在后宫这种地方,每一位女子都在挖空心思吸引皇帝的注意,她们会为衣着、首饰、妆容、言辞、步态等细节反复琢磨,为的就是脱颖而出,与众不同。武则天常年被这样的环境浸润,让她对出人头地有了更迫切的愿望。

登基后的李世民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他始终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爱惜臣民,鼓励生产,恢复经济;对外,手下的大将李靖、李勣、侯君集、张亮等人不断驱逐外患,捷报频传,初步树立国威;朝堂上,他善于纳谏,与魏徵的君臣关系传为佳话;他仍然注意选拔人才,提拔寒门出身的子弟,为“天下英雄入我彀中”而得意……

武则天在深宫数载,虽未目睹,却也耳闻了李世民的种种政绩。武则天不断思索李世民的种种作为,由此学到知识,日益累积着自己的学识。学习这些的时候,她是籍籍无名的“媚娘”,一个风华正茂的寂寞女孩;应用这些的时候,她是天子宠妃、当朝国母、一代女皇,其间的风雨坎坷,百味杂陈,难以尽述。

应该庆幸,武则天在成长之时将李世民作为一种憧憬。而一个人的命运格局,与她成长时的憧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成熟后的武则天做事喜欢从大处着眼、不于细节费心神,都隐约看到李世民的影子。娇媚但不受宠

李世民不喜欢武则天,原因很简单。

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主,一生诸多风光,但到了晚年,却接连发生几件大事,令他身心疲惫。他立的太子李承乾虽聪明却不务正业,二子李泰仗着父亲的喜爱整天笼络群臣培植势力,逼得李承乾铤而走险,想要效法当年玄武门之事。然而,李承乾不是李世民,李世民也不是李渊。李承乾的阴谋失败,李世民忍痛流放了两个儿子。而谋反的名单中,赫然有为他出生入死的老臣侯君集,李世民悲痛欲绝,对侯君集说:“吾为卿不复上凌烟阁矣。”还有,他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与和尚辩机偷情,李世民腰斩辩机,也斩断了父女情分,从此父女二人形同陌路。

而且,陪伴自己建功立业的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去世,也让李世民接连受到打击。然而岁月不饶人,李世民当初少年得志,他的老部下们个个比他年纪大,此时不是病就是死,更让李世民感到人世无常。

所以,晚年的李世民诸事不顺,很需要温柔女性的抚慰,而刚入宫的媚娘后宫生活可谓寂寞至极,她与李世民唯一一次被史书记载的沟通是这样的:

唐朝人爱马,男人女人都会骑马,皇室女子保持着关陇彪悍的风俗,长安城也有不少女性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四处游逛。李世民年轻时过惯戎马生活,到老也对这种忠诚烈性的动物很有感情。这一天,李世民得了一匹好马,带着嫔妃们一起观赏。此马名为狮子骢,毛如雄狮,性子暴烈,无人能驯服。若是年轻时候,李世民当然会上前尝试一番,让这匹马臣服在他熟练的骑术之下,而今年老体衰,只能感叹道:“马是好马,可惜无人能驯服。”

武媚娘灵机一动,表现的机会来了,她悠然上前,对李世民说:“臣妾能驯服此马。”李世民一惊,问:“你用什么方法制伏它?”媚娘胸有成竹地说:“只需要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臣妾先用铁鞭抽打它,若它不服,就用铁锤敲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结果它的性命。”

一番话不但让李世民的妃嫔们花容失色,也让李世民本人沉默不语,一个小姑娘用如此血腥的方法驯马,真让人瞠目结舌,不过,小姑娘毕竟是小姑娘,纸上谈兵想要邀宠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李世民释然一笑,还夸奖了媚娘几句,令媚娘扬扬得意。若干年后,她贵为太后,还搬出这段往事警告群臣。

媚娘不得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与李世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相去甚远。

李世民是人中龙凤,麾下英才猛将如云,就连他的另一半,也是位十全十美的女性。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典范。野史记载长孙皇后芳名长孙无垢,小名观音婢,出身大家,才貌兼备。玄武门之变还曾亲自上阵慰问鼓励军士,成为皇后后不时劝诫李世民要为君有道。

魏徵屡次进谏令李世民不耐烦,私下里愤愤说:“我早晚有一天杀了魏徵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后嫣然一笑,命侍女为自己换上皇后正装,跪拜李世民口称“恭喜皇上”,并阐明“主明则臣直”,救了魏徵一命。长孙皇后30岁去世时,不忘劝告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既保全娘家,又为夫君着想,不使外戚干政。皇后去世,满朝文武感念其大德,就连一向铁面无私的魏徵也为屡次解救自己的皇后伤感不已。

但长孙皇后并不是一个只知劝诫夫君的木头人,她同样会为李世民写“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一类的情诗,显示出她的青春与娇柔。所以,李世民对她恩宠不衰,直到她逝世。后世的皇后只知仿其贤良淑德,却失其妩媚风情,可谓东施效颦。

李世民对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之妻,始终怀有一份深挚的感情,以致他后来宠爱的女性,也会有长孙皇后的影子,例如才女徐惠,不但写得一笔好文章,对国家对朝廷都有自己的见解,经常劝谏李世民,李世民也很重视她的意见。李世民死后,徐惠想到李世民待自己情深,不吃不喝,追随李世民而去。

媚娘显然不是这种类型的女性。她有文才,但她更愿意思考如何驯马驯人,研究铁鞭铁锤;她有美貌,但她更希望丈夫听自己的话,而不是柔顺地依偎在丈夫身边做贤内助。

转眼间,媚娘在深宫寂寞了十几年,她不再是俏丽的少女,而显出成熟的风韵,更加妩媚动人,而李世民依然无法欣赏她,没有重视她。何况,李世民的头风病一天比一天重,也没有心力再去宠爱嫔妃。风烛之年的帝王搬到终南山翠微宫养病,媚娘跟随他做些端茶倒水的工作,她的心一天比一天焦急。

如果她的夫君李世民就这样一命归西,等待她的将是最凄惨的结局。在唐朝,一位皇帝去世,有儿女的嫔妃可以由儿女照顾,没有儿女的只能出家为尼。想到自己的一生可能要在尼姑庵里度过,媚娘心急如焚。但是,即使李世民身体好转又能如何?他根本注意不到媚娘。何况,李世民年事已高,又能活多久?长安城的喧哗已经打动不了她;内宫的台阁楼池再美,也不属于她;即使她光华满面,妩媚多娇,也不能让皇帝青睐于她,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当武则天的心沉到谷底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机会,既安慰了她的寂寞,也重新燃起了她的斗志。

也许是缘分使然,在侍奉重病的李世民之时,她看到了太子李治,李治也看到了她。风波起

李治是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也是她一生最重要的男人。

李治是一个善良、善感、软弱、有教养的男人,他一生都对武则天有深挚的爱恋之情。

各花入各眼,武媚娘得不到李世民的喜爱,却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最心动的类型。

先说说李治这个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育有三子四女,三子为李承乾、李泰、李治,四女为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早,李世民亲自养育年幼的晋阳公主和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聪明可爱,李世民常把她抱于膝上接见群臣,但对幼子李治,李世民却没那么宠爱,他认为李治资质平平,性格懦弱,而李治也没什么雄心大志,安于享受皇子生活。虽然没有母亲教诲,但他与妹妹李明达感情深厚,嬉笑玩耍,很是快活。

平静的童年生活与少年生活一闪而过,妹妹李明达去世,令李治初尝人世不如意。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娶了贵族世家之女王氏,夫妻生活平淡如水,并未让他感到甜蜜。他原以为他的一生就这样无风无浪,安然闲适,但一场风波将他推上浪尖,改变了他的命运。

唐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告一段落,李承乾被废。而一心想要夺嫡的李泰也因太过张扬而失宠。李世民欣赏的另一个儿子吴王李恪,则因母亲为隋朝王室后代而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除了血统问题,长孙无忌的反对也是李世民不得不放弃李恪的原因。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决定立仅剩的嫡子李治为太子,并亲自教导他为君之道。

长孙无忌会竭力扶助李治,并不是因为他疼爱妹妹的小儿子,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打算。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一旦驾崩,新上任的皇帝自然有自己的亲信,他这样的老臣只能退休。长孙无忌希望将来的君主能够依靠他,性格软弱又年轻的李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对李世民的心事最为了解,劝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一番话打动了李世民,让他正视到李治的优点。李世民打心底里期望皇家子孙们和睦友爱。至于李治的资质,他只是不如哥哥们聪明,却并不笨,何况还有长孙无忌等人忠心耿耿地辅佐。在治国问题上,一群好的大臣才是最重要的,李世民对自己留下的这些大臣有绝对的自信。于是尘埃落定,李世民、长孙无忌都安下心,为李治择良师,开始培养帝国的接班人。

没有野心的李治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太子,没想到自己也有得到父亲重视的一天,即使这重视是无奈的。如今他成了天之骄子,父亲和朝臣们殷切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他也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实践,证明自己也是美玉良材。可是,他的两个哥哥虽然下场可悲,毕竟都是天才人物,大哥李承乾从小就聪明绝伦,说起诗书典籍能让饱学多才的老学究们连连称赞;二哥李泰也是才华横溢,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皇子。比起这两个人,李治一再努力,也不过得到一句“太子仁孝”的评价,肯定了他的仁义与孝心,其余略去不谈。而李世民,始终认为这个孩子“仁懦”,一面写下一本《帝范》教导儿子,一面忧心忡忡。

李治从小就不断听到老师们说起自己优秀的哥哥们,不论他如何用功,他都无法得到老师们更多好的评价,因为珠玉在前,他显得平庸。连老师们都无法过多称赞他,李世民更不会重视他。幼小的李治明白父亲对自己的怜惜,不过因为自己是母后遗留的幼子。他那得不到重视的童年,既没有母亲温柔慈爱的爱抚,也没有父亲严厉有力的督促,这让他的性格愈发软弱,总是希望能有个人做自己的依靠。

李世民生病后,对李治有了新的认识。太子的表现令李世民欣慰,他终于相信这个重情义的孩子不会为难兄弟姐妹,也不会为难自己留下的那些元老大臣———李世民是个够义气的皇帝,即使生了重病,也希望那些一直为自己尽忠的人能够在自己死后仍然享受富贵与尊荣。

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好,李世民一日不见李治,就要写封信给儿子,李世民一笔好书法,信写得赏心悦目,但若说到信的内容,与今人理解的李世民大相径庭。在今人的印象里,李世民是庄重而明朗的,而事实上他是个活泼外向又直率的人,给儿子的信里没有想象中的耳提面命,庄重严肃,而是“忆奴欲死” (李治小名雉奴)、“不知何计”,翻译一下就是“好儿子我想死你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可见,他们之间的亲情。

那时20岁的李治享受着父爱,也想努力做个孝子,每天都要亲自侍奉李世民,一心希望父亲的身体尽快好起来。这固然是因为他对父亲一片挚诚,也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好成为一国之君的准备。父亲重病,他又急又怕,急的是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怕的是没有父亲的扶持,他不知如何面对一个国家的千头万绪。父子间的感情一日比一日好,李治的担忧与惧怕也一日比一日深。

就在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武媚娘,很多个陪伴在父亲身边的日子,这个大他四岁的女人也在病榻前服侍,似乎察觉到他的不安,每每温言安慰,让他觉得温暖。而且,这个女人如此妩媚动人,与自己的妻子、妾室大不相同,别有一种风韵,让他难以抗拒。

李治喜欢独立的女性,他的性子软,做事需要别人从旁推动,他常常觉得没主意,出了大事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希望身边有一个能出主意的、有决断的人,而媚娘处处显得果敢,说话做事高人一等,令李治刮目相看。

李治喜欢泼辣的女性,一直以来,他的生活都如井水般平静,即使是被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也由父亲和舅舅做主,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等待和接受,他也渴望刺激,渴望生活多一抹亮色,武媚娘正是那块打破平静的石头,让他的人生顿时多了色彩。

每当与武媚娘眉目传情,李治便觉得甜蜜,但想到媚娘是父亲的才人,自己的后母,他便如冷水浇头,闷闷不乐,也知道自己离谱。不过,年轻人的恋爱,如果听之任之,大多随着时间淡去,自然离散;但若有人从中横加干预,反倒激起逆反心理,死活偏要在一起,李治的爱情夹杂着危险和不得已,更是让他欲罢不能。

这段私情瞒得密不透风,没有任何人察觉,不成熟的李治显然没有这份周密的心思,必然是武媚娘步步为营,保护着这段关系。

对李治来说,这段关系虽然甜蜜刺激,但他也万万不敢让父亲察觉。父亲重视自己的地方,不外乎孝顺和循规蹈矩,与武媚娘的关系,既是不孝,又是不伦,一旦曝光,媚娘固然危险,自己的太子之位,恐怕也会动摇。孰轻孰重,身为皇储的李治自然会掂量。而媚娘顾全彼此的筹谋,又让李治叹服,进而言听计从。

事情总要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办法似乎只有一个,如果李世民开口,将媚娘赐给李治,可谓万事大吉。父亲将自己的嫔妃赐给儿子,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在汉朝,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就曾是刘奭的父亲汉宣帝的低等侍妾,由汉宣帝赏赐给刘奭。可是,李治既有妻子又有妾室,李世民不会格外再赏赐女人给他,李治也没那个胆子提这个建议,武媚娘也知道这纯属痴心妄想。她和李治,都希望老天会格外开恩,让事情能有转机。但老天没有开恩,一切按部就班,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第二章重回宫中重燃旧情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在臣民们的哭泣中,李世民走完了他的一生。

李世民为儿子、为大唐想到了方方面面: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两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前者是李治的舅舅,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也是唐朝数一数二的人物,有他在,李治的皇帝之位就不会动摇。李世民在病榻前,指着太子和太子妃王氏对他们说:“我这一对佳儿佳妇,就交给你们了。”

武将方面,他看中李勣,对李勣说:“当年你对李密尚且忠心耿耿,我相信你决不会辜负我。”把儿子也把大唐的安全托付给这位老将。为了让他更能效忠李治,李世民还耍了个心眼儿,特意把李勣降职,对儿子说:“我现在把这个人降职,你继位后,要马上将他召回朝廷,给予高官,他才会对你效忠。”

具体事务方面,李世民将贞观之治的领导班子完整地留给了李治,还要加上他在位数年积累的粮食、财富和对外的国威,李治只需要沿用从前的班子和路子,就能一帆风顺。

后宫方面,李世民看到儿媳妇王氏端庄贤淑,一派大家闺秀风范,举止更是透出国母之像,就算李治今后有了宠爱的嫔妃,料想也出不了大问题……

李世民去世后,武媚娘走出宫门,和所有没能生育的嫔妃一道,被马车分送到长安城的寺院,削发为尼,迎接她的是青灯古佛,是简陋的房屋,极度伤心的李治无从顾及一个女人,她的人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登基后,李治无暇顾及武媚娘。但这不是因为喜新厌旧,而是面对父亲留下的江山,他不知该如何打理。直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天,李治仍然不太相信自己真的继承李唐大统,从此君临天下。而朝臣们早有准备,也不需要他做出英明决定,他们都认为,自己比李治更英明。李世民的本意是希望大臣们悉心辅佐新皇,但在新皇眼中,大臣们似乎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治也想提拔自己的亲信,但提拔幅度有限,朝廷大臣仍旧牢牢地掌握在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老大臣手中,不过,李治性子软脾气好,他还要倚仗舅舅,这些事他都能忍。

做皇帝毕竟不是做太子,每日上朝,左一个大臣报告某某地有地震,右一个大臣报告某某地有外患,这些切实的重压都压在了李治的肩膀上。恰好李渊当年起兵的晋州也发生了地震,更让流言四起,认为李治这位皇子登基大不吉利,不然龙兴之地怎么会发生地震?

父亲曾经的教育,让李治有了初步的事业心,明白一个仁明的皇帝对国家的重要性,他也立志要效仿父亲,做个万民称颂的贤君。他没有父亲东征西讨积累的名声,也没有父亲举重若轻的英雄气概,他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摸索着,下诏赈灾,下诏修律,下诏节俭,但也只是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心中难免失落。他并不是遇到挫折能鼓起勇气的坚毅之人,而他的身边,也没有一位能安慰他的女性。

李治身边的嫔妃不少。他的皇后王氏与他感情平平,而且性子含蓄,只知贤良淑德,不是李治喜欢的类型;还有一位妃子萧氏,同样出身名门,容貌既美,性子张扬,很合李治心意,也是他最宠的妃子,很快被封为正一品淑妃。可这位萧淑妃虽然活泼美丽,却少了能帮李治排忧解难的政治头脑,李治在她身上同样找不到真正的安慰。

李世民喜欢有头脑的女人,他有足够的主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不需要女人多插嘴,却可以用这个头脑帮他留意细枝末节,在他大意麻痹时提醒一声,在他得意忘形时督促一下;而李治和李世民正好相反,他性子软,年纪轻,习惯了听父亲的,听舅舅的,还没学会自己拿主意,他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女人,帮他出主意,帮他担责任,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武媚娘,希望她就在身边,像当年与他谈烦心事一样,和他一起谈谈国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思念,一年后的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忌日,李治选择了在感业寺为父亲进香。这个决定让大臣们不解,因为感业寺是长安城一个不起眼的小寺庙,而之前皇帝要进香,都会选择那些既有高僧,又有门面的大佛寺。不过,谁也没把这个决定放在心上,李治也顺利地见到了心上人,只见她一身缁衣,容颜憔悴,梨花带雨,他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感业寺的生活无疑是武则天生命中最低谷的一段时期,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李治对她的感情,她不知道这份感情是否牢不可破,是否经得起考验。她不是天真的女子,清楚地知道就算李治有心与她再续前缘,大臣们也不会同意新皇将先帝的才人收入后宫。但是,年轻男女的爱情,越是分离越是热烈,武则天仍然有争取的机会。她给李治写了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袁憔悴支离为忆君遥不信比来常下泪袁开箱验取石榴裙遥

仅仅一首诗,就能体现出武则天那种对爱人的思念、对分离的无奈直透纸背。明代钟惺曾这样评价:“‘看朱成碧’四字本奇,然尤觉‘思纷纷’三字愤乱颠倒无可奈何,老狐甚媚。”

即使与李治重燃旧情,武则天依然心事重重,她不知该如何突破难关,成为李治身边有名分的女人———如果无名无分,一旦年老色衰,自己的结局依然悲惨。李治也希望武则天能时时在自己身边,可是,想到物议人言,即使贵为天子,他依然一筹莫展。没想到,这个问题被他的皇后解决了。大喜过望

一天,王皇后与夫君李治恳谈一番,她体贴地表示自己知道皇帝的心事,而她本人也喜欢武媚娘的聪颖,想要媚娘当她的侍女,希望李治把武则天接到宫里。

这真是峰回路转,绝处逢生,李治不禁对皇后很是感激。

王皇后自有她的打算。她虽然是李治的正妻,却并没生下一子半女,而萧淑妃在后宫恃宠而骄,对皇后不甚恭敬,也让王皇后如鲠在喉。她思索着如何才能选个可靠的女人帮自己争宠,恰好宫里纷纷传闻李治与武则天在感业寺之事,王皇后心中一动。

王皇后认为武则天是个理想的人选:一来碍于身份,她只能做个低名分的嫔妃,永远爬不到自己头上;二来自己让武则天脱离尼姑庵,武则天必然心存感激,对她效忠;三来让武则天进宫称了丈夫的心,丈夫从此对她另眼相看。于是,王皇后命人悄悄嘱咐武则天蓄起头发,将养身体。然后,她以皇后的身份劝李治接武则天回宫。

新皇接先帝的才人入后宫,原本会闹得满城风雨,但因开口说情的人是皇后,倒是塞住诸臣和后宫诸妃之口。而且,王皇后考虑得仔细,她让武则天在自己身边当侍女,名分上让人挑不出大错,一件大事,竟然就这样风平浪静地结束,这让李治和武则天大喜过望。

回宫后的武则天收敛了从前的锐气,在王皇后面前低眉顺目,视王皇后为再造父母,凡事都听皇后的话,凡事都为王皇后着想,即使李治宠爱她,她也不肯去分王皇后的恩宠,反而经常在李治面前称颂皇后的女德。王皇后见这个女人不但知道感恩,还处处摆正自己的身份,即使受到李治的宠爱,凡事仍然以皇后为尊,不由大为满意。而武则天入宫后,萧淑妃的气焰果然被打压住,这让王皇后喜上加喜。在武则天回宫初期,李治的后宫可谓和美。

武则天对王皇后恭顺,一来是因为自己羽翼未丰,需要借助王皇后的扶植;二来李世民去世未久,她不敢太张扬。她极力让自己显得微不足道,以躲过外朝的眼目。而她的母亲杨氏也来到了长安,时不时帮她打点关系,让她在后宫能够安稳积蓄力量。这时候的武则天总是带着恭顺的笑容,对任何人都礼让有加,让人心生喜爱。《资治通鉴》记载,她一边对皇后极尽忠心,一边观察皇后的所有举动,发现皇后对哪个人不好,就一定会笼络这个人。如果得到了赏赐,她全都分给大大小小的宫女们。渐渐地,后宫大大小小的事,武则天全都能掌握,兼之李治凡事喜欢与她商量,对她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信服和依赖,武则天的地位一日比一日高。

向而立之年迈进的李治,在经过严肃的国事演练后,更感觉到内心的焦虑和疲惫。有太多的事需要他去处理,有太多的情况需要他的思考,他每天面对的公事如一团乱麻,每天有太多人对他提出意见,使乱麻更乱。他希望自己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让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但他性格软弱,始终无法在他人面前真正地摆起天子的架子。而武则天,刚好是一把快刀,每当他将烦心的国事吐露给武则天,武则天微微思索,随即拿出主意供他参考,这些主意又都得到了朝臣们的赞同。渐渐地,他对武则天由爱到敬,更加希望将更多的荣宠回报给这个女人。

唐永徽三年(652),武则天最盼望的事终于成为现实,她为李治生下一个皇子。有了这个孩子,武则天才终于彻底放了心。从此以后,即使有人拿出她的身份说三道四,也不得不顾忌她是李治的皇子的母亲。而且,靠着她对王皇后的“忠心耿耿”,即使她有了皇子,王皇后对她依然赞不绝口,并怂恿李治给武则天一个正式的名分。

几个月后,李治封武则天为正二品昭仪。李治很满意这个结果,他终于能给心爱的女人一个较高的名分;王皇后很满意,她相信武则天会感激涕零,今后更加忠于自己,她甚至想自己没有孩子,武则天有了孩子,也是自己的一个强助;后宫上下多数人都满意,因为这位昭仪会做人又大方又和蔼,和死板的皇后、骄纵的淑妃大不相同……

从感业寺的尼姑到后宫的昭仪,武则天苦心经营,终于她在后宫站稳脚跟,拥有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她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有李治的宠爱,如今她地位牢固,有便向着她的目标更进一步。转变

没有任何预兆,王皇后发现一直对自己唯唯诺诺的武则天像是变了一个人,不但不再对自己言听计从,反而充满挑衅。而且,后宫上下竟然布满了武则天的亲信,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围住了这个不得宠的皇后。养虎为患,王皇后后悔莫及,但她也不甘心就这样被武则天打压,她也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

武则天的翻脸无情,终于引起外朝官员的注意。官员们可不像王皇后那么天真,他们立刻意识到这个女人工于心计,将来恐怕是个祸害。其实,早在武则天生子之前,就有官员防微杜渐,提出李治应该尽早立下太子。在大臣们的再三劝说下,李治立长子李忠为太子,这才让大臣们放了心。如今她的资本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是一位皇子的母亲,外朝的官员就算着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办法,而且,他们和王皇后一样,同样不相信李治会立父亲的才人为未来的皇后,给她个正二品,已经算是格外优待。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种“放心”,才给了武则天翻身的机会。这时,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帮她出了一个主意。

柳奭是当时的中书令,在外朝很有地位,和长孙无忌等人关系也不错,他和元老大臣们都认为,绝对不能让武则天这个女人得势。于是,柳奭劝王皇后将太子李忠认为养子,国本在手,地位多一重保障。王皇后立刻采纳了这个主意,马上去找李治商量,李治为人温和,虽然对这个皇后不甚在意,但结发夫妻毕竟不同于其他人,他对她一向尊重,再加上外朝的大臣都赞同,他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

儿子有了,后宫却还是武则天的天下,王皇后深深觉得自己需要个帮手,她和萧淑妃很快走到了一起。这两个女人从前水火不容,此时却成了难友,深感自己需要对方的力量。她们一致行动,不断在李治耳边说武则天的缺点,说这个女人多么有野心;武则天呢,却经常在李治面前夸奖皇后的贤淑、淑妃的直爽。李治是个耳根子软的人,一开始还被皇后和淑妃说得摇摆不定,时间久了,见武则天从不说她们二人的坏话,不由心里有气,认为皇后和淑妃忌妒武则天得宠,联合起来排挤武则天,于是对武则天更加信任。武则天以退为进,赢下一局,皇后和淑妃只能在背后骂这个女人着实狐媚。

后宫女人最要紧是要有后代。萧淑妃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李素节出生时,正值李治与她浓情蜜意,李治对这个儿子很是重视。但世易时移,如今这个儿子在李治心目中,显然没有武则天的儿子来得重要;而王皇后虽然认了李忠做养子,却知道李治对李忠并无太多感情。更让王皇后与萧淑妃揪心的是,唐永徽五年(654),武则天又生了一个儿子。有了两个皇子,武则天从此高枕无忧,皇后与淑妃更加寝食难安。

654年,这一年,武则天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阖宫上下都很喜欢这位小公主,就连王皇后也经常来看这个尚在襁褓的小女孩。一日,王皇后来到武则天的宫殿,逗小公主玩了一会儿,随即离开。没多久,李治也来看女儿,却发现女儿的身体已经冰冷,这个孩子竟然无声无息地死了。李治大惊,连忙责问宫女,宫女们无不失色,纷纷表示方才只有王皇后一人来过。此时,武则天姗姗来迟,失声痛哭。

小公主的离奇死亡,成了后宫的疑案,没有任何人证能证明凶手究竟是武则天还是王皇后,双方各执一词,只能敷衍了事。李治也没有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但是,他对武则天一往情深,武则天在他面前又温情脉脉,楚楚可怜,他的心理天平,已经倒向了武则天。

而王皇后,虽然有惊无险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却越来越绝望,她终于明白自己的对手是一个阴毒到什么程度的女人。如今,她连丈夫的信任都已经失去,只能希望那些一直支持自己的大臣们帮自己保住位置。

但这种希望,又恰恰是李治的心病。王皇后缺乏政治智慧,缺乏远见,所以才在与武则天的交手中,处处落在下风,如今,她仍然没发觉,她所倚重的大臣们已经成了李治的眼中钉。而她是这些大臣极力维护的人物,也让李治愈发难念夫妻旧情。武则天一直站在李治这一边,王皇后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走到了李治的政治对立面,她的一败涂地已成定局。第三章冲击皇权僵局

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心意已决。

最大的阻力当然来自李治的舅舅,顾命大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有多年治国为官的经验,与太宗同打天下。他认定武则天其人不但狐媚,还有弄权的野心,一旦让武则天得势,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李治无疑会听凭一个女人摆布,高祖太宗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就会落到一个女人手里。不但长孙无忌这样认为,褚遂良对武则天在后宫崛起也有高度的警惕,他还记得太宗的嘱托,不论为了自己的地位,还是为了先帝的信任,他都决心要保护李家江山。

最初,武则天小看了这种决心,她以为长孙无忌是个不择手段维护自己地位的普通臣子,这样的人,只要给他尊荣地位,终究能够说服,她决定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她甚至梦想着取得了老臣们的首肯,再与他们和平共处,让她未来的皇后之位更加牢固。再下一步,想要改立太子也能顺理成章。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带着大批金银去长孙无忌府上求见,希望能够收买这位老臣。没想到,长孙无忌见都没见杨氏,直接命人将她轰出大门。

武则天是皇帝面前最受宠的妃子,受到如此待遇,心中的记恨自不必说。但是,多年的磨炼令她善于忍耐,她知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由长孙无忌点头,长孙无忌,代表着去世的李世民,只要能收服长孙无忌,其余大臣就算再反对,也没有多大作用。但是,长孙无忌下定决心,联合褚遂良,宰相韩瑷、来济等人,不断上书反对。

对舅舅,李治即使忌惮,仍然怀有一丝感激,毕竟,当年倘若没有舅舅,他就不可能成为太子。他仍然希望这件事能取得舅舅的首肯。于是这一天,他和武则天将长孙无忌请上了饭桌,希望用中国最传统的方法,喝酒谈心,达成共识。李治先赐给长孙无忌很多宝物,又许诺为舅舅的子孙加官晋爵,还加上许多恭维话,可是,长孙无忌铁了心,就是不同意立武则天为后。从此,李治对舅舅更加抵触,过去的感激之情就这样一点点被消磨。

君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扩大、一触即发,一次,李治在朝堂上向众位大臣提出皇后无子,应改立武氏,结果,大臣们群起反对,褚遂良的反应最大,他首先对李治动之以情,说起太宗去世时曾拉着李治与王氏的手,将这一对“佳儿佳妇”托付于他,他不能辜负先帝的信任;然后晓之以理,说武氏身份尴尬,不宜立为皇后,请皇上就算改立,也改立一位大家闺秀;情与理都说不通,他干脆拿出赌命的态度,将手中的笏板扔到地上,跪在殿前拼命磕头,额头磕得血流不止。

正在群臣左求右劝,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朝堂的帘子后面传来武则天怒不可遏的声音,只听她大喝:“怎么还不杀了这个乡巴佬!”

这一喝,让满朝文武都领教了武则天的泼辣,也领教了李治有多怕他的老婆,武则天一句话,本来就气得全身发抖的李治像是接到了指示,立刻叫来侍卫。长孙无忌见状,连忙大声说:“褚遂良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就算他犯了罪,也不能加刑啊!”这才唤回了李治的理智,保住了褚遂良的性命。一场闹剧终于怏怏而散,君臣各有不满。

这时的局势就像一场进行到白热化的拔河赛,谁也不能退出。平心而论,李治并不希望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他不明白自己对这些大臣一再忍让,为何这些大臣就不能让自己顺心一次。

贤明的君主能在耿介的大臣身上看到正道所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而平庸的君主则无法做出这样准确细致的分析,昏聩的君主更是对耿介大臣敬而远之,甚至杀之以后快。所以,如何对待大臣的忠言,很能看出一位君主的个人素质。立后一事,不单褚遂良反对,如此多的大臣集体反对,李治却只认为这是大臣们在和他作对,不愿,也想不到其中的深层原因,这是李治远远不如李世民的地方。

在古代,休妻再娶是一件大事,并不像古诗《孔雀东南飞》里描述的那样简单,昨天还是夫妻,第二天就坐辆马车回娘家,夫妻关系宣告结束。男人想要休妻,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要知道,古代妇女没有经济能力,一旦被丈夫休弃,生计都可能成问题。所以,男人可以纳妾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喜新之情,却不能轻易休掉自己的妻子,否则就会背上严重的社会舆论压力,成为遭人唾弃的负心汉。

即使在现代,男人想要离婚,很少有老人愿意支持,而会劝导男人顾念夫妻之情,不要鬼迷心窍。原配夫妻,难得的是一份相濡以沫,一份年少相依的情怀,一份患难与共的真情,所以才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说。王皇后没有大错却要面对被休弃的下场,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这是人们反对的原因。何况皇家的夫妻,关系到朝廷大局,更不能任意妄为。

这件事不可能如李治所期望的那样,以和平方式顺利解决。李治不是昏君,不会因为自己不能遂心就胡乱杀人,他希望培植自己的亲信来对抗“反武集团”,李治急于寻找自己的支持者,而在朝廷之上,长孙无忌的势力无处不在,想要寻找支持者谈何容易。他越是心急,越是想不到解决的办法,唯一确定的是,他不会对元老大臣们妥协。那些支持者

真正打破僵持局面的人不是李治,不是武则天,而是一直对此事沉默不语的元老大臣李勣。因为他太过沉默,起初,所有人都忽略了他,李治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才想到问问他的意见,且对他的回答并不报以希望。没想到,李勣却说出了他最想听的一句话,一下子树立了他废王立武的决心。

李勣反问李治:“这是陛下的家事,为什么要问外人?”

李勣会说出这样一句话,符合他一直以来的处世态度。李勣身为三朝老臣,战功赫赫,受到高祖、太宗的重视。他的少说话,多办事,不得罪旁人,更不得罪皇帝,这才有了如今的地位。绝大多数事情在他眼里,都是看看而已,不予置评,只在上阵杀敌时才显示出他的英勇果敢,坚毅刚强。因此,他才更让当皇帝的人放心。

况且,对于武则天当皇后一事,武将们的反应本来就不像文臣们那么强烈。武将们大多是粗人,不懂文臣们那些文绉绉的道理,讨老婆也只以合心意为标准,皇帝想要换个合心意的老婆,他们不认为是一件大事。他们每日忙于操练,忙于战事,更不会留意皇帝的后宫发生了什么,完全不想理会,皇上身边的人是圆是扁,他们也从不关心。这也是为什么李治、武则天一直在争取文臣们的支持,从未过问武将意思的原因。

李勣身为武将,即使隐约觉得此事不妥,但也不像文臣们那么担忧。只是一个女人而已,能有多大的作为?为什么要为一个女人和皇帝过不去?李勣看得更清楚的是朝中的局势,皇帝对老臣们已有明显的不耐烦,这个时候不明哲保身,还要谆谆劝诫,无异于以卵击石———对方就算再软弱,也是皇帝,伴君如伴虎,做大臣的怎么能自恃宠臣身份———身份是皇帝给的。于是,一件闹得朝堂大乱的大事,被李勣轻描淡写地简化为“陛下家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治终于找到了重量级的支持者。更惊喜的是,他们终于发现支持者一直存在,只是从前的自己一直在考虑如何与长孙无忌和谈,忽略了朝堂上的另一部分人。这些人一直被元老们压制,不得施展抱负,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他们渴望有机会获得高升,而获得高升的办法,就是取得皇帝和未来皇后的欢心。

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拥护高宗立武则天的人叫李义府,李义府的官职是中书舍人,一着不慎得罪了当朝一把手长孙无忌,被从京城打发到偏远地区为官。任命书还没下达,李义府仍想挣扎。讨好长孙无忌是不可能的,他的朋友王德俭为他出了个主意: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一直害怕群臣反对,你可以面圣对此表示支持,也许能把祸端转为福气。

李义府当即上书李治,表示他支持李治,支持武则天当皇后,并且表示,他这样的支持者大有人在。这封奏折李治看得心花怒放,他很快撤销了李义府的调职令,还升了李义府的官。不过,李义府这个人并不是省油的灯,李治选择他做亲信,也给自己的将来带来了不少麻烦。在看人和驭人这件事上,李治不如他的父亲李世民,也不如他的妻子武则天,但在这个时候,李治又有多少选择呢?

李义府并不是一个君子,成语“笑里藏刀”就是由他而来。一个表面恭敬礼貌谦和,背后不知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小人,就是当时的人们对李义府的评价。这样一个人,急功近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然不会如长孙无忌等人那样,顾虑皇家的体面,顾虑大唐的将来,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升官发财,能不能争取皇帝的欢心。

他也一如所愿地由中书舍人升到中书侍郎,除此之外,李治还赏赐了他不少珠宝。那些在皇帝和老臣之间犹疑的官员很快认清了形势,特别是那些急于晋升的官员,更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皇帝一边。“立武派”的声势一天大过一天,老臣们还在抵抗,但连老臣中,也有人支持李治,这个人就是许敬宗。

许敬宗也不是一个君子。他的年纪与长孙无忌等人相仿,是隋朝的官员后代,父亲许善心是礼部侍郎,他本来已经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官衔。偏偏生于末世,天下大乱,他和父亲都被叛乱的宇文化及抓住,宇文化及杀掉了许善心,面对杀父仇人,许敬宗没有义愤填膺,而是“蹈舞求生”,这件事很快传开,在那个注重人伦和义气的年代,这是许敬宗的一大污点,也让很多人因此轻视他。此外,这个人贪财好色,人品上劣迹斑斑,经常受人诟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