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和:天和、地和、人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4:24:25

点击下载

作者:长辰子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生三和:天和、地和、人和

一生三和:天和、地和、人和试读:

前言

人在这个世上出生,是不需要谋取的,没听说有哪一个人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才来到这个世上的。但是被动出生的人却一定要主动谋取才能在这个世上存活下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命运。于是——生存维艰!这一声浩叹就从远古洪荒一直响到今天,恐怕要一直响下去的。

迎着这一声浩叹,你会看到数不胜数的人,其身不能立世,其家不能承养,其国不能为继,诸如拮据、尴尬、困窘、酸辛等种种惨境,影子一般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终生与其结缘。然而,自有成功者在一旁辉煌,他们祥云罩顶,风光萦面,一路凯歌,让霄与壤、峰与谷、天堂与地狱、清风与浊泥形成巨大反差,引发了人们“千古人间路不平”的无限慨叹。其实风光绝不是专利,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享受,只要觅得要领,贫与富、贵与贱即可轻松易位。要领何在?人生三和——和天!和地!和人!即奉天和以占天时,承地和以取地利,谋人和以结人缘。

人生三和,是人类生存大典。遍观所有生存典要,没有任何一种像人生三和这样能从大处着眼、切中要害的。而且,它又绝不是只适用于定国兴邦之类的大业,而是小大由之,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出生不能选择,生存必须谋取。谋取之途,惟有做事。小到糊口持家,大到经国济世,都在做事之列。不做事,无以为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混得了一时,混不了长远,更不要说安享百年。而做事之道,则必须仰观天时,俯察地利,中结人缘,否则,任何事情都休想成功。因为时机不适、地理不宜、关系不洽,每一项都足以让事情开局不畅,或中道受阻,甚至功亏一篑。反之,乘天时、秉地利、结人缘,即可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做生意财运享通,建功业吉星高照,立身根基稳,持家门户旺,治国天下昌,纵有危难,也将东风吹得阴霾散,云破日出霞满天。

人生三和,内涵深邃丰厚、要领简明易行。譬如天时,至少包括时运、时势、时机,宏观的历史命运、微观的变化之机、局势的未来走向尽在其中。奉天和以占天时,需要慧眼识机,需要见微知著,需要洞若观火。能够从盛世中看出危机、从衰世中窥到转机者方为慧眼。机会不到,能够静观其变,以待天时;机会一到,能够一跃而起,乘势而上;风险在前,能够胆识过人,果敢刚毅;大厦将倾,能够巧手斡旋,因势扶起。譬如地利,无非指适合发展的空间因素。因此乘地和以取地利,就是要择地求生。其前提是识地,贵地、宝地固然是好,更多的则需要从弃地、废地、荒地、贱地、险地、远地中看出它的潜在价值,从而英明决策,变不利为有利。不仅需要因地制宜,还需要借地发展,更需要拓地图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空间因素有利与否,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盛衰;但是心灵的经验也同样提醒我们:境由人造,这意味着,还必须勇于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环境,而且更应该像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那样,从小小的住宅中开拓出无限深邃的人性化空间。譬如人和,当然是指人际关系和谐。而谋人和以结人缘,则是谋人心所向,借他人之势、合众人之力以成功业。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运昌隆,单位和了出干部,都从各个角度道出了和的巨大功用。而忍以致和,微笑求和,诚能动人,宽则得众,冷庙烧香,同舟共济则为千秋不废的谋和之道。

人生三和,功德无量;人生三和,功力无穷。背离三和,春雨偏落邻家,浇开梨花千万朵,香风不向这边刮;拥抱三和,旭日独照当头,映出金辉满地锦,风水不竭度年华。三和出富贵,三和出功业,三和出明星,三和出人杰。人生难买是自由,觅得三和方潇洒。三和是脱离苦海之舟,三和是超越平庸之翼,三和是安身立命之本,三和是改写人生之径。有人风华绝代,辉映古今,有人黯淡无光,凄寂终老,明晦相照,判然有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天地人三和这一人类的生存大典。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我们闻道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去死,而是要改善我们的生存。闻道有先后,不争早与晚,关键在于前耳闻道,后脚即行,让三和之道在眼前的实践中为我们营造出锦绣前程。编者2012年2月于北京

第一篇 天和:奉天和以占天时

这里所谓的天,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时代趋势等等。天,代表着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故欲有所成者,必顺天而行,即顺自然之道,顺应天时,把握天机;奉天承运,推波助澜。惟有如此,方可顺风顺水,顺理成章,和美遂意,无往不利。而违背此规律者,必将迭受挫折,进退维谷。所以说:天和者得天助则兴,逆天者失天助必败。

识时务,则可觅得天机

所谓天机,实为事机,亦为时机。事机与时机统归于时务的涵盖之下。所以,自古以来便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之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寻找到最恰当的时机入手,这个“时机”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古修道之人在被问到深奥之处,便常常以“此乃天机,不可泄漏”来置答。我们且不去管彼之天机到底为何物,但却有必要弄明白世俗中的天机。其实,俗世中的天机不过是事机和时机的紧密结合,是天地人事的合和之理。合于天时、合于地利、合于人和、合于事机,即可觅得天机之妙。这样的人便是所谓“识时务”的俊杰。识时务者大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如何防患于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对识时务者往往感到不齿,这缘于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特别是在考验一个人是否识时务的关键时刻,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有了这样的生存适应能力,人生往往能够平稳地走下去。

何谓时务?时务是指事态的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根据这趋势和规律把握自己的行为举止,决定自己何去何从。

时务学理论认为,任何世事的构成或运动变化都是由系统内外条件和多种因素决定的。当某些条件和因素达到一定的排列组合和结构状态时,只要从系统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质,整个世事就会发生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而身处局内之人可能就会因此而被卷入这一变化之中。即将发生变化的这一转折点可以称为“世事”。“世事”的事机对应着的时间数轴上的某一点,被称为“时机”。事机和时机统归于时务的涵盖之下。时务在事机和时机之上更具有待选择、决策和行动的意味。抓住时机和事机选择、决策和行动,能出现更高的工作效率,不仅时效高,效能大,运动的势能强,而且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最大。任何世事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时机和事机,尤其对人生选择、经营决策、计划实施等至关重要。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时机和事机的到来,并据此做出人生抉择,即为识时务的俊杰。

时务中最重要的是时机问题,即天时问题。准确地把握天时,便能事半功倍;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生意人、创业者的天时,适天时者无不有成。

审时度势是识时务最基本的功夫之一。看透世事发展的趋势,并顺应世事发展,及时采取应变之策,才是识时务、奉天和的要义之一。

古人说:成者王侯败者贼。而历来古今中外之“成者”,无一不是识时务的俊杰。“识时务”、“奉天和”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的哲学。“穷则变,变则通”,变则是适于时。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听从谋士的建议,从时务中得到发展的良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拥兵自立,刘邦沉缅酒色,谋士张良力劝刘邦以大局为重,不要贪图享受。刘邦可谓善识时务,并及时对天下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巧妙驾驭能人志士,终成大业。

孙中山、鲁迅,早年都是学医的,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各自都先后进行了人生大目标的调整。

孙中山后来投身政治,为推翻清王朝,创建中华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鲁迅毅然弃医从文,以手中笔做匕首标枪,与旧势力和反动势力做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先驱。

要成功卓越,就要审时度势,奉天和以占天时,不断进行人生步伐的调整,不断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合于天时、合于事机,这样才能在小环境中头角峥嵘,在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天和物语:合于天者合于道。所谓奉天和以占天时,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与客观规律相抵触、相对抗,这样才能占有事物发展的先机,谋得个人成功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偏执地改变客观,而要学会改变主观,让自己的主观适于客观环境,合于客观规律,尔后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和飞跃。

说话办事讲究一点时机

大多数将要发生的事都是由正在发生的事所决定的。相对来说,很少有人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来设计今后的自己;所以,要学会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并在实际中照此行动,就显得非常重要。《旧约全书》中说:“世上万物都有适逢的季节,而尘世间的每一项意图也都有一个合宜的时机。”

一个人如果要想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需要的是什么?大脑?精力?还是教育?这些东西都可以帮助你获得成功。但是有一件事更为重要,那就是: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行动——或者按兵不动;说话——或是缄默不语。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把握时机,顺天承运,切合事物的潜规则或显规则。

时机问题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位民事法庭的审判员说:“哦,这些吵闹不休的夫妻们!他们只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时候一个人受不了唠叨或批评——即使是善意的劝告!只要夫妻双方肯于了解对方的心情,知道什么时间去诉苦,什么时候去流露感情,那么离婚率就会下降一半。”

这位审判员说的也正是时机问题。有一次,一位朋友以忏悔的态度问他的妻子,自己的哪点行为最使她气恼。“你的脾气,你的不分场合便随意暴发的脾气!”妻子不假思索地说,“总是在我们要走进宴会厅时,才抱怨我的头发乱七八糟或者衣服穿得不合适。”

良好的风度和成功的形象,经常需要的也只是看准合适的时机而已。还有什么比兴致勃勃的谈话被打断更令人扫兴的呢?有谁没有遇到过一个从来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离去的不知趣的人呢?这个人会使你觉得像被他纠缠了一辈子似的。他的不识眉眼高低,正是他不善选择时机的表现。

若要掌握好时机,必须牢记五个条件。

首先,要经常不断地提醒自己,掌握好时机在待人处世成功学上的重要意义。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如果把握住潮头,就会引你走向好运。”一旦你明确了“看准时机”的全部重要意义,你就朝着获得这种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其次,和自己订一项条约,虽然你会多次违反这个条约,这就是当你被愤怒、恐惧、嫉妒或者怨恨的漩涡所驱使时,千万不要做什么或者说什么,这些情绪的破坏力量可以毁坏你精心建立起来的“观时机制”。有一次,一位管理者在一次员工大会上大发脾气,并且说了一些刺耳和挖苦的话。他所支持的建议当场就被否定了。他的父亲当时也在场,什么话也没有说。然而在当天晚上,他在枕头旁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著名的话:“任何人都会发火的——那很容易;但是要做到针对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目的,以及按适当的方式发火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第三,加强自己的预见能力。未来并不是一册关闭上了的书本。大多数将要发生的事都是由正在发生的事所决定的。相对来说,很少有人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来设计今后的自己,预测未来的可能性并照此行动。

预见能力在商业活动中显得更加重要,许多的公司都把它作为工作取得进展的主要尺度。

第四,学会忍耐,你不能不信服爱默生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置于天分的土壤中,并且坚定不移的话,巨人般的世界也会向他让步。”获取这种耐力没有灵丹妙药,它是一种智慧与自制力的微妙的结合体。但是一个人必须明白,过早的行动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最后,也是最难学的一条,就是学会做一个局外人。我们的每时每刻都是与所有的人共享的,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真正地掌握时机就包括了解其他人是怎样看待问题的。

只有正确地分析和了解了周围人的想法,你才能选准恰当的时机并付诸行动,它能使你的计划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

天和物语:如果你能学会在时机来临时识别它,在时机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大大简化了。那些反复遭受挫折的人经常面对毫不留情的世界而感到沮丧,他们几乎永远意识不到: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着恰当的努力,但却未能赶上恰当的时机。

驾驭局势是强者本色

人人都仰慕英雄,崇拜强者,以为乾坤任其颠倒,云雨随其翻覆。岂不知,英雄和强者都善于驾驭局势、因势利导、慧眼识“天时”,进而造就非凡事业,成就成功人生。

说到天时,我们往往会想到云开日出,风行水上,却不愿去想黑云压城,恶浪滔天。其实,天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越是沧海横流,越是需要慧眼识“机”。这“机”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因素,是尚且被迷雾重重封裹的天时,只有拨开迷雾,才能窥见它的头角,只要及时抓住,因势利导,就会创下挽狂澜于既倒的伟业,成就驾驭局势的强者本色。

乔治·大卫·伍兹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1918年,伍兹因父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学业。为了赡养母亲,他到纽约华尔街当了一名小职员。

伍兹在一家名叫哈利斯·福比斯的股票经纪公司工作,工资较低,工作很繁重。但年仅17岁的他却很有志气,决心自学成才,在金融界闯出一条自己的路。他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还利用晚间进入一家金融财政夜校学习金融知识。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加上工作努力,老板开始器重他了。他被任命为公债推销员,由于成效显著,1925年又被提升为这家证券经纪行的副总经理。当时他只有24岁,成为美国金融史上最年轻的高级经管人员。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陷入大危机,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与其他地区的股市一样,萧条不堪,许多银行纷纷破产倒闭,不少金融巨头因不堪负债压力而跳楼自杀。但此时的伍兹却独具见解,认为这正是金融创业的大好时机。1934年,他与别人合作创立了一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公司,叫第一波士顿公司。由于当时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处于衰退或破产状况,无心亦无力开展业务,而伍兹乘机而入,加上他经营有方,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有名的金融公司,伍兹也成为金融界的杰出人物。

1962年,世界银行(属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行长布莱克因到龄退休,需要找一位有金融才能和业绩的人接替行长职务,经过世界银行董事会的物色和充分研究,选中了伍兹承担这个重要职务。他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到1982年去世。

伍兹由一个小职员“升”到了世界银行行长的高位,与他事业心强分不开,但更与他善于驾驭局势有直接关系,而驾驭局势的前提恰恰是慧眼识机,因势利导。

驾驭局势是强者的本色。强者依靠的则是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目光,在纷乱复杂的局势中找准位置,看准时机准确出手。

天和物语:强者引导潮流,智者顺应潮流,弱者被潮流卷走。正因如此,弱者招人同情,智者使人钦佩,强者则令人景仰。不过,离开慧眼识机,离开因势利导,强者也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不能称其为强者。

抢占先机,改写人生

采写新闻强调倚马以待,建功业更需要伺机而动。这动不是向后,是向前,是一跃而起,是马快枪急,一瞬间势能转化为效能。这一着得手则来自于体内长久积蓄而源源不绝的力,而那时刻不疲的警觉恰是这力伸向前沿的触须。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的生存早被投入到竞争的漩涡之中。这让人不无悲哀地想到:生存即竞争,他人即对手。是的,要生存,就要竞争,竞争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而竞争就必须捕获天时,寻觅机会。机会无时不有,却又稍纵即逝。因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机会往往会引来很多角逐者,如果在关键时刻不能先发制人、抢占先机,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机会被别人抢走利用,而自己却痛失良机。这样,想改换一种生活环境做人做事的机会也将随之丢失。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一副时刻蓄势待发、充满张力的心灵。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具备了建功立业、改写人生的资本。因为这样的心灵永远蹲踞在现实的最前沿,就像整个人置身于现实的土层之内,只把眼睛探出地表,这眼睛离地面最近,几乎是零距离,哪怕是一丝风息,一茎草动,都逃不过它的警觉。采写新闻强调倚马以待,建功业更需要伺机而动。这动不是向后,是向前,是一跃而起,是马快枪急,一瞬间势能转化为效能,兜囊里颗颗硕果,这一着得手则来于体内长久积蓄而源源不绝的力,而那时刻不废的警觉恰是这力伸向前沿的触须。

佐佐木是日本神户的一位大学毕业生,他毕业后在一个酒吧打短工时,遇到一位中东来的游客,二人说话很投机,于是游客慷慨地送给他一只很有特色的奇妙打火机。

这只打火机妙就妙在:每当打火,机身便会发出亮光,并且随之出现美丽的图画;火熄,画面也就消失。

佐佐木反复摆弄、玩味,觉得十分美妙、新奇。于是他向游客阿拉罕打听这种打火机是哪里生产的,阿拉罕说是在法国买的。佐佐木灵机一动,心想要是能代理销售这种产品,一定会受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欢迎,肯定能赚一大笔钱。他一面想,一面迅速行动起来。他想办法找到法国打火机制造商地址,写信给他,十分恳切地要求代理这种产品。最后他花了1万美元获得了这种打火机的代理权。

当佐佐木“搞定”打火机代理权时,日本也有几个商人想获取法国打火机的代理权,结果让名不见经传的佐佐木捷足先登取得了。如果佐佐木没有“抢占先机”,他很可能竞争不过其他有代理商品经验的商人。在推销打火机的过程中,佐佐木不停地想想这,想想那,受这种神奇打火机的启迪,他的灵感再次被触动,想到了成人玩具,于是下决心发展成人玩具事业。

他从探究法国打火机的诀窍入手,先掌握其窍门,再进行改造,并由打火机推及到水杯等,设计制造了能够显示漂亮画面的水杯产品,大受日本人欢迎。

佐佐木积累资金后开办了一个成人玩具厂,专制打火机、火柴、水杯、圆珠笔、钥匙扣、皮带扣等带有奇妙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市面上不是没有,但佐佐木总是先人一步,在某项功能或某种款式上下工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总之,要做到优先于他人。他凭着才气和灵活的头脑,赤手空拳闯天下,终于由一个穷侍者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

从佐佐木发迹的表象上看,是奇妙的打火机引导着他,而更深层的因素即是佐佐木善于适应“天时”,又善于行动的结果。

在残酷的竞争中,需要保持警醒,时刻准备对即将出现的大好时机一跃而上。抢占先机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利用其机其势为自己创造改变人生的环境和财富。

天和物语:抢战先机就是“快打慢”。但怎样打法就得看看要打的是什么人,要打的环境又当如何。由于时机不会等人,别人不会对你谦让,所以你必须主动出击。无论做人做事,只有抢先一步,才会在新的环境空间里海阔天空地大展身手,使自己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想赢,就得把握时机

我们发现,把握时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时机的寻找与捕获,其次才是一跃而起,出奇制胜。由此可见,胜者有时胜在自身的强大,有时则胜在恰逢其时和恰乘其隙。

生存即竞争,这是一条铁的定律。竞争制胜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而把握时机就是奉天和的根本要义。一个人改写人生,离不开把握时机,一个民族转弱为强,更需要奉天和以占天时。我们发现,把握时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时机的寻找与捕获,其次才是一跃而起,出奇制胜,在这方面,日本汽车工业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不过,这是一场对手明确的竞争,因此寻觅时机,就变成了寻找对方空隙,把握时机就变成了乘隙出击。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汽车工业作为开发日本出口潜力的关键行业之一,并把美国作为进攻的主要目标。可是,当时日、美汽车生产和技术水平差距极大。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汽车生产的第一大国,“底特律汽车城”名闻天下。日、美汽车大战的背景就是这样在极不平衡的情形下展开的。

但是,日本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美国人偏爱大型的、豪华的汽车,但由于美国汽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越来越拥挤,大型汽车转弯及停车都不方便,加上油价上涨,人们感到大型汽车耗油多,因此,美国人的偏爱已转向价廉、耐用、耗油少、维修方便的小汽车。于是,日本丰田公司针对美国人喜好的转变,制成了一种小巧、价廉、维修方便、速度快捷、乘坐更舒适的小汽车,具有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这种车型一投放市场,果然受到美国人的欢迎,终于打进了美国市场。接着,日产公司在研究了美国汽车的制造技术、设计优缺点、消费者口味以及市场环境后,于60年代初推出“蓝鸟”牌汽车,也成功地进入了美国市场。

日本小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并未引起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关注。即使是在1960-1969年日本小轿车销量猛增时,底特律还是在忙于生产大型豪华轿车;既没有防御,也没有阻击和迎战,这就为日本生产的小型汽车让出了市场。日本汽车业充分利用这一空隙,乘隙出击,扩大战果,从而赢得了对美国汽车战的胜利。

但要探究起日本汽车能在美国立足的原因,每一步决策无不是利用机缘的结果;而且肯定地说,日本汽车企业在任何一个时期错过了哪怕是一个小小机会,都会导致自己的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把握好时机是所有竞争中强硬与高效的有力结合,不容有丝毫的犹豫和退步,错过良机就是置自己于必败之地。

天和物语:不要看对手如何强,也不要看困难有多大,重要的是要看准时机和场合,只要适机、适时,敢于出手就可出奇制胜。而看准时机的要点则是时时关注事态,时时审视局势,一经触动,迅速抓住时机,展开攻势,决不放松。

在逆势中顺势而为

经济复苏,有势可顺,经济萧条,也同样有势可顺。如果说前者的选择需要眼光,那么后者的选择,则既需要眼光,更需要胆魄。

也许顺势发展是奉天和以占天时最常规意义上的内涵。这里提到的所顺之势通常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宏观走向,是不可逆转的大势,顺应这种时势,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就是所谓的奉天顺势。应当说,洞悉和预见这样的大势,也许不算是难事,难在如何顺势上。就是说选择什么,做什么才算顺势是需要眼光的,而成功的秘密往往就潜藏在这里。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

此时的卡耐基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返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龙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同时,卡耐基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必略铁矿。

上天赋予了卡耐基绝好的机会。

美国击败了墨西哥,夺取了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在那里建造一条铁路,同时,美国规划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

几乎没有什么比投资铁路更加赚钱的了。

联邦政府与议会首先核准联合太平洋铁路,再以他所建造的铁路为中心线,核准另外三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线。

美洲大陆的铁路革命时代即将来临。“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路、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卡耐基这样思索着。

不久,卡耐基向钢铁发起进攻。

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矿炉,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熔矿炉,对它的建造,投资者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将本投进去后不能获利。

但卡耐基的努力让这些担心成为杞人忧天,他聘任化学专家进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检测系统化。

同时,卡耐基买下了英国道兹工程师的“史弟钢铁制造”专利,又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

不久,联合制铁厂炼出的优质钢铁源源不断涌向全美的铁路线,使卡耐基一举跃上富翁宝座。

卡耐基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了机会,在美国战争刚一结束,就预料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事业中心,抓住机遇,使自己的事业一举成功。

经济复苏,有势可顺,经济萧条,也同样有势可顺。如果说前者的选择需要眼光,那么后者的选择,则既需要眼光,更需要胆魄。

1873年,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不期而至。

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山及煤矿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卡耐基断言:“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不可失之交臂。”

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卡耐基却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个钢铁制造厂。其实这也是一种顺势,只不过是被掩埋在逆势中的顺势。

同年,卡耐基以他自己的三家制铁企业为主体,联合许多焦炭公司,成立了卡耐基公司。卡耐基兄弟的钢铁产量居全美的七分之一,并逐步向垄断型迈进。

1890年,卡耐基兄弟吞并了狄克仙钢铁公司之后,一举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名称也变为卡耐基钢铁公司。不久之后,又更名为钢铁企业集团。

卡耐基的成功在于他善于从逆势中捕捉时机。

有人把机遇称为运气,不管称谓如何,有一点是绝对正确的,善于利用机遇比怨天尤人更为重要。卡耐基就是在社会发展僵滞时,借这个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需要超人的智慧和胆识的,在别人看来不是机会的时候,他看到了机会,结果,他成功了。

天和物语:顺势而上固然重要,而反向思维于逆势中发现并实现顺势也同样重要。这种在逆势中的顺势而为需要极其冷静的头脑,以及预见未来的敏锐和超人一筹的胆识,在这种特殊的“势”之中要使自己不为暂时的挫败而失去必胜之心,不为眼前的困境而放弃奋斗之志。

因为叫机会,所以它是有时效性的

机会降临眼前,很多人都会不经意地让它从手上溜走,一旦发觉时才追悔莫及。机遇悄悄来临时,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并且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

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企盼机会降临,可是机会来了,你如不马上抓住,机会是不会等你的,它会随着时间而流逝,而且很少有回头的时候。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渴望发财到了几乎发疯的地步。每每听到哪里有财路他就不辞劳苦地去寻找。有一天,他听说深山中有位白发老人,如果有机缘和他见面,讲述自己的要求,仁慈和蔼的老人就会帮助他,一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到深山去。他在那儿苦苦等了6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请求赐珠宝给他。

老人就对他说:“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从东边升起的时候,你就早早地到村外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所有的石头都是冷的,而惟独那颗‘心愿石’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你所祈祷的东西都可以实现。”

年轻人很感激老人,就赶快回村去。每天清晨,那年轻人便在沙滩上捡拾石头,发觉不温暖也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年轻人在沙滩上寻找了几年,始终也没找到那颗温暖且会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捡石头。1粒、2粒、3粒……突然,“哇……”年轻人哭了起来,因为他刚才习惯性地将那颗“心愿石”随手丢下海去后,才发觉它是“温暖”的!

机会降临眼前,很多人都会不经意地让它从手上溜走,一旦发觉时才追悔莫及,当机遇悄悄来时,它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并且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成功地完成了一项新发明的办公室设备,当时被人们称为“爱迪生口授机”。然而,爱迪生的业务员对这个“爱迪生口授机”都不是很看好。他们认为这种机器实在是很难推销。可是想成为爱迪生的合作伙伴的巴纳斯却认为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是悄悄地爬进来,藏匿在外表非常怪异的机器内的。当时,除了巴纳斯和发明家爱迪生两个人之外,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机器感兴趣。

巴纳斯心想,自己一定可以把外表非常怪异的“爱迪生口授机”卖出去。

于是,他打定主意,向爱迪生毛遂自荐,他站出来说:“我可以把它卖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巴纳斯得到了这份销售的工作。

获得了这个机会之后,巴纳斯立即积极地行动起来,他用为爱迪生做杂工的薪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整个纽约城,进行艰苦的推销。一个月之后,这次机器销售得非常成功,他卖掉了十几部“爱迪生口授机”。

当巴纳斯抱着满腹的全美销售计划回到爱迪生的办公室时,爱迪生接受他成为“爱迪生口授机”的合伙人,还和他订立了一份“爱迪生口授机”的总代理合约,让他将机器行销到美国的各个州。

在那次的合伙关系中,巴纳斯不只为自己赚取了高额的财富,更做了一件意义非常深远的事,就是证明了一个人真的可以“勇于梦想,追逐财富”。

巴纳斯最初的欲望实际究竟值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为自己赚进了两三百万美元吧。但是,这和巴纳斯搞销售所获得的更大知识资产相比较来看,所获得的钱数多少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巴纳斯所获得的知识资产我们称它为“无形资产”。他善于利用机会的能力,能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合作本身就是一个良机,别人拒绝了,但他把握住了,最终他成功了。

机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过了这个时间段,就是抓到了机会也会一事无成,机遇的时效性讲究的是适时准时,而不是过时和误时。

天和物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捕捉到了机会就不可轻易放弃。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自己没有遇到机遇,而不是用心注视并捕捉随时随地出现的机遇,我们只能在空等中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成功,而自己永远也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与时俱进,广种博收

与时俱进,广种博收。我们看到:与时俱进就是奉天和,因为天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尽可以马不停蹄地拥抱天时。而广种博收就是待天时,在天地之间撒下机会之网,只要你播种了,就必然有机会被你网住。

我们常说人生苦短,实际上是在为人生的有限而苦恼,因此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突破有限、追逐无限的冲动与梦想。只是这种梦想在庸人那里永远不会有实现的可能,相反,杰出人士却另辟蹊径,找到了超越有限、拥抱无限的实现方式,即让短暂的生命之火充分燃烧,燃烧到足以辉映古今,照亮无限的地步。美国人洛克菲勒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与时俱进,广种博收。我们看到:与时俱进就是奉天和,因为天时无处在不,无时不有,人尽可以马不停蹄地拥抱天时,于是,在他那里与时俱进,不是进一辄止,而是永远前进,因此他与时俱进的密度空前增大,于是就有了广种博收的成效。

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厄亚洲首次打成了一口油井,不久各地就出现了许多小型炼油厂。商人约翰·戴维斯·洛克菲勒见石油有利可图,就在1863年与人合资开设了一家炼油厂。两年后,这家厂成为当地最大的炼油厂。

1870年,洛克菲勒将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即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到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已控制了美国炼油生产能力的80%,另外还控制着与铁路相连接的输油管,操纵着铁路运价。从此确立了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石油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19世纪末,洛克菲勒感到金融业的重要性,他又感到有机会了,于是,他首先在纽约花旗银行进行投资,把它变成了美孚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石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有更强大的金融支柱。1929年,洛克菲勒财团取得大通国民银行的控制权。20世纪30年代,洛克菲勒又夺得了都会、公平两家人寿保险公司的控制权。1934年,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和大通银行所属的投资银行实现了合并,成立了独立的投资银行——大通国民银行,其实权操纵在洛克菲勒手里。

洛克菲勒财团在大力扩张石油势力的同时,还把它的触角伸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加紧向其他财团、其他行业渗透,以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军事工业方面,它控制了麦道公司、兰德公司等著名军工企业;在橡胶工业和化学工业方面,它控制了美国四大橡胶公司,垄断了美国的橡胶生产,它还与第一花旗银行财团共同控制联合化学公司,与摩根财团共同控制塞拉尼斯公司和美国氰氨公司等;在摩根财团的传统控制部门公用事业方面,洛克菲勒在争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控制权上也取得了胜利。

二战前,由于摩根财团实力雄厚,许多财团如梅隆、杜邦、芝加哥和波士顿等都依附于它。战后,洛克菲勒财团随着自身实力急剧增长,不断把它的势力伸向其他财团,与摩根财团进行激烈的争夺。经过几十年的争夺,美国东部财团进行了重新组合,原来依附摩根财团的一些财团,纷纷转向洛克菲勒。洛克菲勒财团的影响力空前提高。美国《前卫》杂志曾说:“如果在美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名字能够象征最有力和最富有进取性的美国精神的话,那么这个名字就是洛克菲勒。”

如果说洛克菲勒最具有进取性的话,倒不如说他最善于捕捉“天时”更准确。

捕捉“天时”与关注时代的发展不无关系,用战略眼光审视时代变革,不失时机地扩大自己的空间,给自己创造一个大展身手的大环境。

天和物语:紧跟时代潮流,与之同步,才能保持先进性;在保住根本的前提下,多方面渗透,拓展自己的势力,才能更加巩固和壮大。所以,既要明白什么是大势所趋,又要知道怎样才能因势应对。

有危机感才有发展

预测危机,进而防范甚至化解危机,到任何时候都是积极意义上的奉天和以占天时。因为预测危机的意义也同样是为了洞悉事物前景,也就是把握天时,何况防患于未然更是驾驭天时的卓越表现。

天时包括正反两方面内涵,事物呈上升趋势,无疑是具有正面价值的内涵,事物呈下滑趋势,自然是具有负面价值的内涵。但是,预测危机,进而防范甚至化解危机,到任何时候都是积极意义上的奉天和以占天时,因为预测危机的意义也同样是为了洞悉事物前景,也就是把握天时,何况防患于未然更是驾驭天时的卓越表现。我们常常称道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格罗夫善于预测危机,化险为夷,我们更应该看到格罗夫为防范危机而采用偏执这一手段的价值。格罗夫说:“只要事关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狂的严格与执著使得英特尔在格罗夫领导下一步步走向辉煌。

格罗夫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感觉使他能够预见到危险并先危险一步采取行动,带领英特尔成功地完成三次战略转移。

英特尔的第一次战略转移发生在1985年。上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的存储器几乎享有90%的市场占有率,而到了1985年前后,英特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快下降至两成以下。而且公司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公司40%的营业额与100%的利润都来自微处理器,但80%以上的研发费用却花在存储器上。毋庸置疑,英特尔出现了严重的策略失调。格罗夫力排众议,坚决地砍掉了存储器生产而把微处理器作为新的生产重点。到了1992年,微处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超过了当年曾在存储器业务中打败自己的日本半导体公司。

英特尔公司的第二次战略转移是在1991年。这时全球通信产业正悄悄地发起一场革命,各种线上服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个人电脑的多媒体风潮也正方兴未艾。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格罗夫就在1991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以个人电脑表演影像沟通,当场与散居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视频会议,让所有员工体验个人电脑在通讯与图形影像处理能力上的进步,以了解公司转型的必要性。

英特尔公司的第三次战略转移发生于1997年。计算机制造商和软件公司(尤其是微软)开发的新功能和程序,要求更加强大的计算机功能,英特尔就不断生产出新的芯片以满足需求。英特尔用其利润再投资开发生产新的芯片,为进入下一个周期做好准备。看上去这个循环完美无缺,可一旦这个趋势停止,人们不去买拥有更多功能的芯片,就没有资金开发下一轮的新产品。忧心忡忡的格罗夫意识到把生产建立在别人为其创造的需求上无异于自杀。于是在1997年前后格罗夫又迈出了激进的一步,他要把英特尔由产品的供应商转变为世界领袖和主导潮流的公司。为了向新世纪生死攸关的战略转移,格罗夫实行了看似与制造芯片无关的一系列计划。他投资于与微处理器没有多少关联的项目,却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我们推崇格罗夫,更是推崇他善于把握天时,又善于跟进的果断性和预见性。在危机中激发创新意识,用危机感鞭策自己,果敢上前,这是成大事者与众不同的风度所在。

天和物语:格罗夫的“惟有偏执才能生存”,韦尔奇的“变在变化之前”,张瑞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都包含了深深的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要有危机感和前瞻性。而且防范和化解危机,还必须敢于剑走偏锋。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待时只会让事态的发展更不利于己,乘势而为却能化解这一矛盾,使事态稳步发展,有利于己,其要义就是势在事里,事理也在势中发展。“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胡雪岩这句话的核心并不是否定机遇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乘机遇之势。在我们的生存世界里不是也不止一次地遇到是待时,还是乘势的艰难选择吗?

胡雪岩作出了明确的选择:待时不如乘势。是的,功业绝不是在等待中完成的。时不我待一语,它凝结多少我们的祖先对教训的反省和对经验的认同啊!因此多少成功恰恰就是在对“待时”论坚决否定后,坚决地乘势而上的结果,就如障碍不除,就不能前进一样。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这里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且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1000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1000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又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时势有其时效性,但运用时势的方法却没有时效性,古人能用,今人亦能用。如何利用,就在我们自己对乘势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上。

天和物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至关重要,这可以说是“乘势”的灵魂。借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可以使决策最终转化为功效。

世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天下之许多具体事物,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

在多变的社会里,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在于认识不到变化,或不能把握变化的规律。一个发展节奏加快、组合形式复杂的社会,在不同的人们中产生了不同的际遇:对于那些适应力强的人来说,多一扇门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种变化就多一个机会;对那些适应力弱的人来说,多门等于没门,多机会等于无机会。《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而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

孟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

孟家父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

最后,孟老也把两个儿子送出去游说去了,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他施以宫刑,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砍去他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孟家两个儿子都成了残疾人,父子相见,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此解释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即使像孔子一样渊博,像姜太公一样多才,也难免四处碰壁。”

孟氏父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示。谁能最及时地正确洞察社会变化,并能最迅速地做出反应,谁就将走在前头。而头脑封闭、反应迟钝、因循守旧、不知变化的人一定会到处碰壁。

天和物语: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最灵活、最敏捷的应变能力,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改变,善于适应,善于与时俱进。

审时度势,决胜人生

审时度势是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的意思。综观历史,举凡一切成功的英雄豪杰,都是审时度势的非凡人物。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有其时,都有其势。作为我们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也自有其特定的时空。因此,无论大小,都有一个审时度势的问题。特别有几则古例较典型地演绎了审时度势,决胜功业的道理。

诸葛亮早已被我国人民看做智慧的化身,传说为神人降世,但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好。当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后,曾经感叹地说:“卧龙适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适得其主”是说诸葛亮遇见了刘备这个仁德之君;“不得其时”,是说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不利于他建功立业,但即已出山,则身不由己。说诸葛亮是“卧龙”并不夸张,他的不同凡人之处就在于能审时度势,在不利之中寻找有利时机来利用,他提出的总体战略:争取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他审时度势的才艺展现。

后来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才以“无处安身”为由,向孙权借了荆州栖身。荆州在今湖北襄阳,刘备就是借了孙权的荆州而赖着不还,最后才以荆州为据点,四面展开杀伐,最后从另一个刘姓皇族刘璋的手里拿下了四川,建立了蜀国,借此方能与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鼎足而立,前后达60年之久。

因此,应该公正地说,诸葛亮是审时度势的历史英雄。审时度势是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的意思。综观中国历史,举凡一切成功的英雄人物,都是审时度势的非凡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创立宋朝,朱元璋创立明朝,他们所赖以成功的基本经验,也就是“审时度势”四个字。

越匡胤所处的时候正是混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战乱频频,百姓背井离乡,生不如死,整个社会一片萧条。赵匡胤时任后周禁军首领,手握军权,且皇帝幼小无能,赵匡胤与其部下看出有可乘之机,于是,演出了历史上有史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和尚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漫长年月里,经常处于被众敌军围困的局面。因为是乱世出英雄,大家都想凭自己的实力一统天下,最后登基称帝。当时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陈友谅与张士诚的力量都曾一度超过朱元璋的力量……但朱元璋最善于审时度势,该打则打,该逃则逃,直到最后力量强大了,才把所有的政敌各个击破,逐个歼灭,一统了中华,创建了明朝帝国。

历史上的这几个人物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波遂流获得的,而是找到利于自己发展道路的结果,是善于把握天时、审时度势的结果。

天和物语: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善于审时度势,方能决胜人生。“审时度势”要求我们在竞争中,密切关注适合自己发展的时机和道路,壮大自己的实力,拓宽思路,掌握技巧,事事与时势保持一致。

偶然的机会,必然的准备

成功的秘密在于,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把握住它的准备。对于那些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遇,也是一文不值;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再大的机遇,也只会彰显他的无能和丑陋,使他变得荒唐可笑。

在人的一生中,机会可能会以多种方式降临到我们面前,有时候可能会以偶然的方式不期而至。要抓住这些机会,捕捉这些偶然,获取成功,就需要在平日里付出劳动,有能够捕捉这些机会和偶然的各种准备。

你肯定听说过这个故事: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恰好掉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也正是由此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是有一次在稻田里,突然发现了一棵自然杂交的水稻。由此,他想到目前我们人类所认定的水稻不能杂交有可能是个错误的结论。于是,他成功了,成为了改变人类生活质量的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牛顿、袁隆平所以能在看似偶然的机会中有了创新发明,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原因不在于他们碰上了那次偶然,而在于他们平时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必然。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从很大程度上讲,人是机遇的产物。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以及他的成就时,我们不能完全忽略机遇的重要性。有些时刻比几年都要重要,在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之间没有均衡。一个出乎意料的5分钟就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但是,人不是靠偶尔撞在木桩上的兔子获得成功的。事实上,通常我们所说的命运的转折点,只是我们之前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所集成出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校训就精辟地诠释了勤奋、机遇和成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

偶然的机会只对那些勤奋工作的人才有意义。

流传甚广的奥尔·布尔的一件轶事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个道理。这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练习拉琴。通过不断地练习,他的技艺早已成熟到后来他出名时的那个程度了,但是他始终还是默默无闻,不为大众所知。

不过,他的运气迟早会到来。

一次,当这个来自挪威的年轻乐手正在演奏的时候,著名女歌手玛丽·布朗恰巧从窗外经过。奥尔·布尔的演奏使她如醉如痴,她从来没有想到小提琴能够演奏出如此优美动人的音乐,她赶紧询问了这个不知名乐手的姓名。随后不久,在一次影响力极大的演出中,由于她突然与剧场经理发生了分歧,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自己的节目。在安排什么人到前台去救场时,她想到了奥尔·布尔。面对聚集起来的大批观众,奥尔·布尔演奏了一个多小时,就是这一个多小时,使奥尔·布尔登上了世界音乐殿堂的巅峰。对于奥尔·布尔而言,那一个小时便是机遇,只不过,他早已为此做好了准备。

成功的秘密在于,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做好了把握住它的准备。对于那些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遇,也是一文不值;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再大的机遇,也只会彰显他的无能和丑陋,使他变得荒唐可笑。

谨记哈佛校训: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

天和物语:机遇是检验我们是否具备成功实力的最佳方法。给你一个机遇,需要平日的充足准备、练就的本领和艰辛的劳动,没有这些,再好的机遇也会白白失去。

运气就是把握机会

上帝总把机遇和好运送给勇敢的人,怯懦的人就没有运气接受上帝恩赐给人的财富。有不少成功的犹太商人,在别人问到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会说这么一句话:我运气好。其实,他们所说的运气就是把握了机会。

有些人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当机立断,不能勇敢上前,往往是在机遇面前怯而止步,以致望而生叹。勇敢的人则不然,抓住机遇就大胆追求,奋斗拼搏,轻松自如地得到成功。

著名的美国犹太实业家、政治家和哲人伯纳德·巴鲁克,20多岁就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百万富翁。同时,在政坛上颇为得志。他被总统威尔逊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和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时隔不久又被政府任命为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的政绩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他有幸成为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在70多岁的高龄时依然雄风不减。当年,他曾提出过建立一个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原子能设施的国际权威的著名计划——“巴鲁克计划”,这就是国防原子能机构的雏形。

起初,跟很多创业者一样,在创业伊始,巴鲁克也历尽千辛万苦。

巴鲁克28岁那年,他从家中的广播里忽然听到一个消息:联邦政府的海军在圣地亚哥消灭了西班牙舰队。这意味着持续了很久的美西战争即将告一段落。

巴鲁克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大把吃进股票,那么就能大赚一笔。

然而在19世纪末惟一能跑长途的只有火车,但火车晚上停止运行。为了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机遇,巴鲁克用天价在火车站个人承包了一列专车,火速赶到自己的办公室,黎明前做了几笔让人羡慕的生意,上午,他的股票价值就翻了好几番。

上帝说把机遇和好运送给勇敢的人,怯懦的人就没有运气接受上帝恩赐给人的财富。有不少成功的犹太商人,在别人问到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会说这么一句话:我运气好。其实,他们所说的运气就是把握了机会。巴鲁克在事业上的一路攀升就是能不失时机地接受了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就是因为抓住了机会而一举成功的。

1956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三涧堡镇东泥河村一户农民家庭。他读书不多,仅初中毕业。他有着不错的木匠手艺,并略懂畜牧知识,因此在70年代中期被招为三涧镇畜牧助理员。1984年韩辞职下海,创业本金为从亲友处借来的3000元,圈养蛋鸡50只;同年底,他从银行贷款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养鸡专业户,同时亦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此举所冒风险极大,而最大风险在于银行。他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出如此一笔巨款,原因在于当时大连市正在大搞“菜蓝子工程”,他的鸡场扩建计划正是“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支持下,他很快又贷款集资20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从这一点说,韩伟不愧为一个顺时而动,把握政策机遇的弄潮儿。韩伟白手起家,其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210万元,这也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他目前个人身价据估计达4.5亿元。

机遇是随机出现的、影响我们成功与否的偶然因素,但有时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缺少像成功者那样的机遇。尽管机遇从其本身来看,并不是一个能够人为地加以控制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努力用心去把握一些机遇,迎接运气的到来。

天和物语:运气不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时来运转”之类的观念消磨了一些人的意志。但运气绝对可以改变,那就是紧紧把握机遇,用机遇创造运气,运气自然会应声到来。

驭时乘势,大智大勇

“时势造就英雄”,但同处一个时代,英雄就只有那么几个。是什么原因呢?翻开英雄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出类拔萃,卓尔不凡,无不是因为他们既胆魄过人,敢于乘势而上;又胸怀韬略,举措惊人。

奉天和以占天时的意义在于:机会随时有,只候慧眼人。而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却是机会主动找人的特例。于是一幕驭时乘势,大智大勇的精彩剧目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1978年11月,美国洛杉矶市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一月后市议会立即通过一项不准挪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这无疑是给市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向美国政府求援,也许是对奥运会的蔑视,也许是已经意识到美国举办奥运会将会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政府对求援置若罔闻,明确表示分文无望。

于是,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开始“物色”一个能在市政府不贴一分钱的情况下办好奥运会的人选。他们拟定的理想标准是,这个人年龄在40-55岁之间,在洛杉矶地区生活过,熟悉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环境,喜欢体育运动,具有从经济管理到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

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筛选,计算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犹太人彼得·尤伯罗斯。于是筹备组向尤伯罗斯发出了邀请。当筹备组的人谈起所谓“理想人选”的标准后,尤伯罗斯情不自禁地说:“哦,这有点像我。”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但是,奥运会的巨额费用常常使承办者苦不堪言,想承办者也知难而退,庞大的开支是承办奥运会的关键,筹集资金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但尤伯罗斯毕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果没有很大把握,他也不会接受这个任务。

犹太人说:“只要你是用心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商品。”

他们还说:“能驾驭时势便能成大气候。”

这些话对尤伯罗斯来说恰如其分,毫不夸张。很快的,尤伯罗斯开始了他的工作。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整个洛杉矶已呈现出浓郁的喜庆气氛。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体育设施已焕然一新,洛杉矶市也装点得十分美丽。“功夫不负有心人”,尤伯罗斯用自己的“杰作”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之后,拉住尤伯罗斯的手,非常满意地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无懈可击的。”

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运动会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整个奥运会期间,由于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到位,观众十分踊跃,场面热烈,门票销路大畅。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以前在美国属于冷门的足球比赛,而在此次奥运会上,观众总人数竟然超过了田径,就连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观众几乎挤满了过道。

同时,几乎全世界在第一时间里都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令人眼花缭乱的闭幕式现场直播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奥运会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尤伯罗斯宣称,本届奥运会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大约有1500万美元左右。一个月后组委会统计的详细数字表明本届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以其财政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榜样,这一结果证明尤伯罗斯确实算得上一个经营天才,当然这个天才也只有在奥运会这样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场合才能显露出本色。他成功地把一届政府都不敢染指的大事办成,而且也攫取了丰厚的回报。

机会主动上门,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更需要具备不同凡响的眼光,与众不同的心计和驭时乘势的果敢,掌握时势,用智用勇,机会才会造就成功。

天和物语:雀翔低空,鹏飞九天。雀一脸茫然,鹏则微然一笑,左右瞧望一眼自己的两翼:一翼写着大勇,一翼写着大智。在这个世界上,凡获得机会垂青的人都是智勇双全的战士。

借“天机”创造商机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经营者如果能够善于借用各种自然的机缘,也能创造出商机,在貌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星宿更叠,阴晴变幻,本是自然之象。可是许多时候却被人们视为“天”机,兵家借此创造战机,商家借此创造商机。这不仅再一次印证“天时无处不在”的道理。

英国有家保险公司,曾开辟了一项新业务:在五至九月的多雨时节,进行下雨保险。这是该保险公司专为从伦敦到加那利群岛和地中海沿岸旅游者开办的险种。游客只需支付10英镑的保险金,在此后的一个星期内,如果有两天的下雨时间超过4个小时,投保的游客就可得到200英镑的赔偿。而这家保险公司已从气象部门得到数据,五至九月的下雨时间大大低于每周8小时。结果这家公司靠“下雨保险”大大赚了一笔。英国人的“下雨保险”就是充分利用了“天”时。

无独有偶,1983年,广州南方大厦也靠老天猛赚了一把。一天,管业务的黄伟泉翻看一本杂志,上面的一篇关于广东省气象变化情况的报道,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用可靠的数据,预测广州地区来年春天雨季长,雨量多。他看到这里,合上杂志,静静地想,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在脑际——明年春天雨伞将是畅销货。

黄伟泉把杂志递给经理,接着讲了自己的想法。恰好,深圳一家公司,积压了二十万把雨伞,想作为处理物资推销,价格便宜。如果把这批货买进来,雨季一到,雨伞畅销,这笔生意绝对有利可取。

得到经理的批准后,黄伟泉立即派人去深圳,买下了这家公司的二十万把雨伞。

天气预测果真应验,一开春,天气就变化异常,小雨一场接一场,连连绵绵,难得见到一个晴天。在冷雨霏霏的日子里,广州大街小巷的来往行人,都要买一把雨伞,有雨防雨,无雨备用。特别是外地旅客很多,雨伞更成了必备的畅销货。本来别的家认为是滞销品,但他们却利用“天时”把它变成了畅销品。

以上的例证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

哈雷彗星经过76年的周游,于1986年三四月间回归,消息传出,许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天文观察时机。那么在精明的商人眼里,这会不会是一次难得的商机呢?

可是正当人们在1985年满怀希望做有关“哈雷”产品热的种种预测时,巴西的两位年轻人——广告专家马罗和前南美网球冠军卢伊斯,早在1984年就意识到“哈雷”回归的价值,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引发了一个创意:先以“哈雷”进行商标注册,然后再开发“哈雷”产品或出卖“哈雷”商标许可权。

当人们想起这个创意时,他们早已捷足先登。1986年初,各种哈雷背心、哈雷图像笔记本、哈雷变形玩具等400多种新产品,伴随哈雷彗星回归日期的临近而全力向市场发售,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998年的夏天,中国南方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

这时,中央电视台为表达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举办了一台大型的赈灾晚会,并向全国现场直播。台上所有演员都穿着印有“CCTV”和“风雨同舟”字样的文化衫,以表明晚会的主题。这时,有些精明的个体户乘机大批购进白色的文化衫,然后印上“CCTV”和“风雨同舟”字样,抓紧时间投入市场,结果被抢购一空。一件白色的文化衫批发价只有2-3元,印上文字只增加5分钱成本,而精明的商人则巧借“天机”,及时抓住商机,狠赚了一把。借助“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机会创造商机,“天机”的力量可见非同一般,为智者所用也在情理之中。

天和物语:诸葛孔明借东风,也许只是出于小说家的杜撰。但是,古今中外的兵家、商家巧借自然天象所创造的奇迹却并非神话,它一再提示我们:在我们的生存世界,匮乏的不是天时,而是对天时的把握。

把握时势,动静自如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应该有孤军深入的胆略,不能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真正的善于乘势者,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

做事离不开把握时势。时势是什么?就是格局,就是态势,也可以把它们称做一种特定的机会。它是变动的。审时度势,是兵家必须恪守的一项原则;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敌国还没混乱,而要攻取它,则必劳而无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而不乘机攻取,便是坐失良机。

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审时而动,乘势攻伐。所以,敌国未乱之时,应该安抚民心,养精蓄锐,以待其弊;敌国已乱之时,应该果断举兵攻伐,切勿延误时机。古人云:“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三国时代,姜维屡次征讨魏国,劳民伤财,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其关键就在于他不能把握时势。周文王政宽养民,富国强民,于是能以少取多;越王勾践抚恤民众,最后也是以弱胜强,其关键在于他们能正确地把握时势。

唐太宗时,颉利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使者来唐求救。唐太宗便向众大臣征求意见:“我与突利是兄弟相称,关系不错,现在他眼前有急,我不能不救。但是我们和颉利之间却有盟约在先,互不侵犯。这该如何是好呢?”众大臣窃窃私语。兵部尚书杜如晦说:“皇上,戎狄无情,终当负约,我们不能拿盟约来约束自己。如果当今我们不乘其乱而攻取,今后我们就会后悔莫及。而乘乱取胜,乃是古之道也。”接着,张公瑾也认为可以攻取,并且具体陈述攻伐的理由。第一,颉利纵欲肆凶,横行霸道,专横独断,谋害善良,昵近小人,是一位昏君。由此,君臣关系不顺。第二,颉利属下的同罗、仆骨、回纥、廷陀等部自立君长,不服颉利,意欲反叛,内部混乱。第三,颉利被别人怀疑,他现在出兵征讨,必兵败无疑。第四,北方正值霜旱,天气寒冷,而粮草却又匮乏,不能久战。第五,颉利疏远突厥,反而亲近诸胡,而胡人本性反复,变化无常,大军临近时,其内部必然发生叛乱。第六,汉人在北方很多,他们结屯而聚,占据山隘,都有归附之心,王师出击之日,必然望风响应,可以里应外合,打败颉利。种种情况足以说明,颉利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正是乘乱攻取的好时机。

李世民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便决定派兵进攻颉利,援救突利。出兵不久,唐兵攻破定襄,大败颉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讨伐敌人时,往往率兵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窦轨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息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敌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乘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

李世民的这一决策就是把握时势。这个时势应该是对敌不利而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在这个时候争取行动就会增强制胜的把握,而在这个时候不乘机攻取,就很难再等到这么好的机会了。我们要成就一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趁好时机努力,把握不住时势,是不太容易成功的。

天和物语:宜静则静,静若处子;宜动则动,动若脱兔。静与动,皆取之于“宜”,而“宜”的灵魂,在于把握时势。时势不等人,不以个人好恶为准,时时变化,时时隐匿。我们则要随其静而静,随其动而动,不管它隐匿在什么地方,都能准确捕捉,及时把握,应付自如。

机遇与挑战是“双胞胎”

一个人要想成功,总得有个立世的本领;一个企业要发展,总得有个像样的产品,如果仅靠雕虫小技,小打小闹,那就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机遇不会是绣球,在你低头走路的时候,会冷不防砸到你头上。机遇只关照那些倚马以待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早就睁着焦灼的眼睛,张开警觉的耳风,一俟机遇来临,便会翻身上马,冲锋陷阵,不管前面有地雷阵还是深水潭,都绝不会停下他们进攻的脚步。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起步的小农机厂产品五花八门,犁头、轴承、铁耙、万向节,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修什么,船小掉头快,瞅准了行情就干。但这样做,鲁冠球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身心疲惫。鲁冠球认为:一个企业要发展,总得有个像样的产品,老是这样敲打,打不出天下。于是他就在报刊杂志上注意搜索有用的市场信息。终于,有一条消息触动了他的神经:国家在安排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时,汽车的货运指标要达到5.4亿吨。有些专家还建议要缓解中国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再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这样,汽车肯定要增加许多,修理汽车需要万向节,而全民厂都不愿生产这种精确度要求高、利润薄的汽车零件。

人无我有,乘虚而入,何不专业生产万向节呢!鲁冠球深邃的目光里透出了他的自信。但生产什么型号的万向节呢?尽管有的大型全民厂不生产万向节,但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国生产万向节的大小厂有56家。于是,鲁冠球到北京中汽公司,申请生产万向节的计划指标。中汽的领导摇摇头说,乡镇企业下达计划难呀!经鲁冠球再三恳求,中汽的领导才慢吞吞地告诉他一个消息,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这种进口车型号多、批量小,质量要求高、工艺精、利润少,许多厂不愿要这个计划。国家每年要花一大笔外汇去国外买。只要鲁冠球能生产,他们就把计划下给鲁冠球。鲁冠球一口应承,只要给他6个月时间,他一定把国家需要的各类进口型汽车万向节全部拿出来。对方却又摇摇头否决,不相信一个乡镇企业能生产各种进口车型万向节。鲁冠球又斩钉截铁地保证:“搞乡镇企业,就得避开‘热门’、找‘缺门’,为国家拾遗补缺,不论哪个国家的哪种型号的汽车,只要在国家公路上跑的,他就能把它的万向节生产出来。”中汽的同志看他有如此决心,也就这样定下来了。鲁冠球回厂以后,就把已有70万元产值的其他产品全部调整下马,立即办起了萧山万向节厂,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市场缺口较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搞批量生产,并以此带动了大批量的国产车万向节的生产和销售,一举抢占了市场。后来发展为杭州万向节总厂,鲁冠球任厂长。1990年创建万向集团公司。

在2000年9月举行的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鲁冠球当选为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直接由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家出任全国性行业协会的会长,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万向集团已成为国务院试点企业集团和全国重点企业之一,也是我国上市公司中能连年稳步发展的少有的几家公司之一。2001年,万向集团还兼并了广州万向节厂,终使“万向”商标落入万向集团的囊中。总结鲁冠球走过的成功之路有两点可值得借鉴:一是有做大事的气度;二是善于把握机会。

机遇永远属于善于发现并创造机遇的人,也惟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轻易认输,不为艰险所阻,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胜利的信心。

天和物语: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危险的,但也是最先品尝美味的人。机遇与挑战是“双胞胎”,同生并存,但事业要发展,就必须争取成为第一个。惟有冲在前面,才能感到机遇的可贵和挑战的激情,成就的大事业才有其辉煌的一面。

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

“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其含义就在于冬天卖冰淇淋,生意清淡,必定促使卖者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那么,夏天来临时,就会比其他后来者拥有更多的、明显的优势。

商业行情有涨有跌,经济状况同样有繁荣也有萧条。这一些都不是任何人有能力改变,或者花点钱就能未卜先知的。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你跟上潮流大捞一笔。但是等到经济萧条的时候,你又闭紧门户度过黑暗期。在这样的时候,没有人想要探索机遇,因为市场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有一些人认为经济萧条期正是探索机会的理想时机。他们的理由是,正因为都没有人这么做,所以当景气再度复苏的时候,他们将能获取比以往更多的利润。王永庆就是在经济萧条把握机遇的杰出代表。

1953年,台湾将五大企业放开给民营,王永庆雄心勃勃,决心一搏。恰巧这时台湾政府引导私人发展石化工业,王永庆审时度势,觉得大有可为,便同上海商人赵廷箴联手,投资塑料业,生产塑料原料,从此,王永庆走出了他宏伟事业的第一步。

首先,他以120万美元的价格,从日本购买了生产聚乙烯化合的技术。1957年,他又以50万美元开办了台湾塑料工业一公司。这在台湾虽属首家,但生意并不好做,究其原委,乃是当时台湾对聚乙烯化合物树脂的需求量太少,台塑首期年产100吨,而台湾年需求量只有20吨,更何况台湾还有几个加工厂获得了日本人供应的更廉价的聚乙烯化合物树脂,这对台塑打击很大,几乎倒闭。面对这一现实,王永庆经过反复分析研究,作出了令人吃惊的大胆决策:继续扩大生产!他认为与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创造市场。只有大量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压低售价,从而使产品不受地区限制,吸引更多的顾客。

在将台塑产量扩大6倍的同时,王永庆又创办了一个加工台塑产品的公司,即南亚塑胶工业公司,专为台塑进行下游加工生产。按王永庆的说法,“当时真是骑虎难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台塑和南亚的业务开始好转。王永庆也领悟到了许多经营决窍,从而奠定了他在塑料工业的基础。

当时,台湾合板工业欣欣向荣,王永庆从木材起家,经营合板当然驾轻就熟。随后,他又创立了“台湾化纤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织公司”等一系列塑料化胶工厂,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台塑企业集团。

王永庆的经营谋略,曾震动美国商界,连日本化工界也对他的经营攻势大为恐惧。日本神户大学教授安定宪一称王永庆为“经营之神”。

对于投资者来说,怎样把握投资的时机、投资的地区和投资的方向,的确是一个大难题。王永庆在从一个徒工、小米商、木材商,最终成为世界塑料大王的奋斗生涯中,以其独特敏锐而缜密的思考与推理,作出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投资决策。就是这些令人惊讶不已的决策,推动着王永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

王永庆曾说:“当经济不景气时,可能也是企业投资与展开扩展计划的适当时机。”他认为,凡是在产品滞销与市场萧条的时刻,正是企业锻炼拼搏的最好时机。经营者要沉着冷静,咬紧牙关,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有余力的话,可以拟定一个完善的投资计划,掌握适当的时机,做有效的前瞻性的投资,化危机为契机。王永庆曾说:“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其含义就在于冬天卖冰淇淋,生意清淡,必定促使卖者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那么,夏天来临时,就会比其他后来者拥有更多的、明显的优势。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建厂成本较低,可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这是王永庆的又一观点。同时,他还认为,经济形势的好坏,大都有一定的周期,在不景气的时候建厂,在景气的时候完成,岂不是刚好赶上好的时机!

对投资方向,王永庆以为既要顺应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又要配合政府发展策略性工业政策,还要创造更高的利润。从这三方面考虑,王永庆认为投资高附加值的尖端的资讯产业属于上策。另外,生产镀锌钢板与烤漆钢板也有利可图。他的这些观点都已在投资活动中付诸实施。

目前,台湾塑胶关系企业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企业集团。1988年生产值达新台币1500亿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总额的4%。王永庆不断拼搏,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世界超级富豪,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塑料王国。

足见在经济萧条时探索机遇有可取之处,同样是具有超前思维的人送给世人的宝贵经验,为更多的人打造成功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天和物语:能从冷门中发现商机,需要慧眼,需要逆向思维,更需要超凡脱俗的胆识。而王永庆只消一句话,就将它表述得十分经典:“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

回头不是风景

俗语说“白手也能打天下”,对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来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无分文”。金庸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则是源于这次重大的机遇,正是借助这次机遇,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机遇像万里长城上的一座座望敌楼,只要爬上长城一路前行,它们就会不断地在前面迎候你。也许,第一座望敌楼是你略不经意、例行公事般闯入的,而接下来每一座望敌楼都必经以勇毅前行、坚韧不拔为前提,你必须坚信:回头不是风景,风景永在前方。

4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金庸在上海《大公报》任兼职编辑,“主业”则是在东吴法学院学习国际法。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设立了一套班子,金庸被调往香港,事后证明,正是这一机遇成就了金庸日后的盛名。但在当时,金庸并没有把这次调派看成机遇:这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相反,他对远赴香港倒是犹豫不决的。他把去留的利弊作了一个对比:

劣势:放弃学业,并有可能断送自己想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在香港自己人生地不熟,完全是孤家寡人一个,前途未卜。

优势:国共两党交战正酣,局势动荡,自己向来不关心政治,远赴香港正好可以置身局外;年轻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大公报》刚刚在香港创刊,正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在经过比较之后,金庸服从调派,启程去了香港。

有趣的是,在飞机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飞机起飞后,金庸忽然发现自己身边连1分港币都没有!这样又怎能坐船、计程车去《大公报》报到呢?他急出一身汗,好在同行——香港《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借给金庸10元港币,金庸才摆脱了困境。

这件小事颇有传奇性。俗语说“白手打天下”,对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来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无分文”。就这样,金庸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转折,“例行公事”般地利用了这次机遇,从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金庸来港后,先后在《大公报》、《新晚报》任职,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在这样平淡的生活里,金庸时刻留意着社会的变化。50年代初,接连发生了两件引起香港市民极大兴趣的事儿,金庸意识到机遇来临了。

第一件事是1953年香港的两位武师比武。1953年,香港太极拳和白鹤派掌门人互不服气,约定在澳门以打擂的方式一分高下。比武过程并不精彩,几分钟就分出了胜负,但这件事本身造成的冲击波却在香港市民中持续了好长一段日子,一时间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谈论它。

第二件事是梁羽生的一炮走红。梁羽生是金庸的好友,两人几乎同时抵港,又都在《新晚报》供职。在武师比武后为满足市民的“武瘾”,梁书生在《新晚报》连载其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不但使《新晚报》销量激增,而且开创了新武侠小说的先河,梁羽生本人则一时间家喻户晓,一炮走红。

这两件事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但很少有人把它看做是一次机遇,香港的小说家更是反应迟钝。而从未写过小说的金庸却从中悟到了许多:人们对于“武”的偏爱,证明武侠小说存在着潜力巨大的市场;梁羽生一炮走红,但鲜有人跟上,武侠小说必然“供不应求”,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更何况自己本身就是个武侠迷,论笔力,论才气自己都不逊于梁羽生,为什么不试一试?

在金庸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刚巧《新晚报》主编罗军找上门来,盛邀金庸“加盟武林”,正所谓“万事俱备,东风已到”,金庸爽快地答应了。很快,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在《新晚报》上连载。值得指出的是,其故事的可读性超过了梁羽生的作品。由此金庸不但也一炮走红,而且后来居上,风之健压过了梁羽生。

这之后,金庸写武侠小说一发不可收拾,20年间写出了10几部作品,每部作品都被奉为经典,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派宗师”的地位迄今尚无人能撼动。曾有人作过统计,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金庸的作品在其知名度方面仅次于《红楼梦》而名列第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是成为公认的评语。由此可见金庸的成就之大。

除了写小说金庸还自立门户创办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明报》。最初的日子苦苦支撑,艰难地把报纸维持下去。为了摆脱困境,他时刻留意着新的机遇。

1962年,由于发生了3年自然灾害,又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大陆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处境。大批的广东沿海居民涌到香港谋生。对此,香港当局采取了强硬政策:一律遣返,并加强阻拦。即使这样,仍有大量的人员涌入,一时间弹丸之地的香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香港的各大传媒如《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等均怕“引火上身”,而对“逃亡潮”不予报道。

一贯“不问政治”的金庸最初也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式,只在《明报》上发了几篇轻描淡写的消息。但随着局势日益严重,金庸作出决定:“真实地报告……至于后果如何,全由我负责!”

金庸作出这一决定,一方面是由于作为一个报人的良知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对于这样一件大事,各大报均保持沉默,而《明报》正好利用这次机遇提高知名度和销量。

不但大量地报道、充分利用这次机遇,金庸还为《明报》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遇,那就是让《明报》直接介入到此事中去,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一幕:

金庸亲自带人到偷渡者被阻的地点,亲身体验实情,然后赶写评论,呼吁有关方面火速救援……《明报》每天送一车食品到紧急地点……《明报》刊登向市民募捐的倡议书,并把自身作为捐款、捐物的中转站……

这次“创造”出来的机遇所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明报》不但以出色的报道而且以其亲自的介入增强了消息的真实感,吸引了大量读者,《明报》成为香港市民的首选报纸。在此之前,《明报》每天的发行量只有1万多份,而这之后每天销量达到4万份。名声大噪之下,惨淡经营的《明报》终于出现了转机。

既然选择了上前,就不要回头。回头时,大好时机又从眼前溜走,而回头只会让人沉缅往事,不思进取。回头看不到风景,茫然之极,失落之极。惟有永不回头,阔步向前,才有好风景等你分享。

天和物语:偶然闯入机遇之门,仅仅是一个开始,向前走,路迢迢,阳光总是迎头照。砥砺目光,锤炼意志,锻打果决,这是从未写过小说的金庸终成一代宗师所给予我们的启发。

让发现成为思维习惯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套用罗丹的这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纷扰繁复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存在着商机,处处存在着商机。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

不需要磨砺你的牙齿,需要保持锋利的是你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经想出的方法,然后试着想出比他们更好的主意。

有这样一个故事:欧洲人涌入澳洲开拓殖民地时,有一个冒险者在澳洲奋斗多年,一事无成,以至于穷困潦倒,流落街头。一天,他偶然在海边钓到一条大鲨鱼,发现鳖鱼肚子里有个小皮包,包内有一张50天以前的英国报纸,报上报道说英国和另外一个国家爆发了战争。他从这条信息想到,战备物资需要大量羊毛,羊毛价格肯定会上涨,而当时澳洲羊毛严重滞销,价格极低。而从英国开来澳洲的船,至少要再过一个星期才能到达。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羊毛。一星期后,消息传来时,许多经商的人都转而做羊毛生意,羊毛价格直线上升。这位冒险者靠这条信息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鲨鱼肚子里一张旧报纸上不起眼的消息,竟然蕴藏了巨大的商机。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套用罗丹的这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纷扰繁复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存在着商机,处处存在着商机。涛走云飞里,花开花谢时,都可能孕育着商机。而要觅得商机,把握商机,就必须善于在多变的世界里的洞微烛幽,见微知著,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不断地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

1982年2月,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遮天蔽日,经久不散。敏感的美国学者判断来年要出现气候异常,世界许多地方将发生更多的自然灾害,并且预测全球的农作物将歉收,世界范围内粮食的价格要上涨。由于美国上年储有大批粮食,因而他们决定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刺激粮食价格的上涨。次年,异常气候造成世界粮食产量严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的粮食出口国。由于粮价上涨了1.6倍,迫使前苏联不得不削减军费,用大量外汇去购买粮食。美国这招可谓一箭双雕。

陈家和是新加坡著名的“玻璃大王”,他从玻璃学徒成长为“玻璃大王”,正是由于他能正确地对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及时把握住了商机。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扩大城市建设的“大新加坡计划”,听到这个消息,陈家和自信地说:“我的机会来了!”因为他知道,现代建筑设计的变化,使城市建筑逐渐由“水泥丛林”变成了“玻璃丛林”,这里边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开始,陈家和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半边店面,起了个派头不小的店名:“和兴镜庄玻璃工程”。两年后,又改名为“和兴玻璃工程有限公司”。1973年,这家公司企业建厂生产玻璃。由于经营有方经济收入节节上升,于是,他又成立了“和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自任公司董事长。同时,他还是和兴玻璃工程有限公司等八大公司的负责人,成为新加坡玻璃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企业家。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里都有成功者,虽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善于开动脑筋,勤于观察的思维方式都是一致的,没有一个善于思维的头脑,没有把发现当做思维的习惯,任何机会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天和物语:不善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思维是成大事者的力量源泉,也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要运用大脑,积极思考,你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胆有识,创造时机

每当上天风调雨顺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他们失去了活力。而成功者却在这个时候去发展,不断的奋斗,去创业,去开拓新的领土。

能在冷门中创造财富,绝对需要过人的胆识,更需要用胆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利于自己成功的时机。就像每个人都向往财富,向往成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胆识。而胆识和时机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年出生于土耳其西海岸的伊密尔,1922年全家迁到了希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阶段,很多人没有摸准市场的脉搏,拼命地扩大再生产。不久就出现了市场过剩,物价迅速下跌。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的资金流动起来,特别是那些资金比较少的人,都纷纷将自己的产品降价销售。那些手里稍有积蓄的人,都在考虑买点儿什么不会赔钱的东西,以免自己手里的钞票贬值。在这种时期,善于经营之道的人却在研究干什么事情可以赚更多的钱。

奥纳西斯就是想赚更多的钱的人。他想,生产过剩、物价暴跌之后,经济必然再次繁荣,商品的价格一定回升,有的还会暴涨。毫无疑问,现在买过便宜的商品,到那个时候就会获得成倍的利润。

可是买什么呢?股票、房屋、黄金……

这些东西,他都不买,他买的是经济危机之中最不景气的海上运输工具——轮船。他是这样分析的:世界经济一旦复苏,运输必须先行,他投入的钱就会像植物一样疯长,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有了这种认识,他马上把全部财产都投了出去,用12万美元买下了原本是200万美元才能买下的加拿大国营运输业卖出的6艘货轮。

在此后的几年内,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当时就有很多人认为奥纳西斯干了一件蠢事,可是奥纳西斯却整天笑眯眯的,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奥纳西斯的运气终于来了,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到处都需要美国的各种各样的物资。这时,谁有能力在太平洋、大西洋运输货物,谁就可以赚到大笔的钱。一时间,奥纳西斯的6艘货船成了6座浮动的金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奥纳西斯已经成了拥有希腊“制海权”的商业巨头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经济的发展刺激石油运费猛涨,运输石油带来超额利润。此时,奥纳西斯发现机会又来了,他把牙一咬:投巨资建油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油轮的载重量是1万吨,而到了1960年,就发展到10万吨了。1975年,奥纳西斯拥有油轮达45艘,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超级油轮就有20艘。这一艘艘大大小小的油轮,就像一台台造钱的机器,源源不断地为奥纳西斯制造出大量的财富。

1975年,奥纳西斯去世,享年69岁,他的资产高达十几亿美元,拥有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创办了好几家造船厂,买下了爱奥尼亚海岛上的斯斜紫奥斯岛,兼营着一百多家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有办事处,他的矿山、土地等财产,没有人说得清楚……

对于奥纳西斯的成功,很多人都归功于他惊人的魄力和精妙的思考力,认为他能够很好地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个人,和这些人友好地相处,因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

他的好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与奥纳西斯是无话不说的朋友。奥纳西斯曾对丘吉尔说过:“我是通过机遇艰苦奋斗创下基业的,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惊人的本领,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您知道,每当上天风调雨顺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他们失去了活力。而成功者却在这个时候去发展,不断的奋斗,去创业,去开拓新的领土。“说实话,我就是在贫穷中发奋图强,我就是在困境中不断前进的。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会在轻轻松松中就可以取得胜利的。“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信心,我从来不怀疑自己。一个人只有突破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据说丘吉尔听了这段话后极为欣赏,认为十分深刻。奥纳西斯没有怀疑自己的判断,当然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原因就在他说的这段话中,如果细细地品味奥纳西斯的这段话,不难发现他的成功奥秘:把握时机、胆略过人、认真思考、努力奋斗!

这些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奉天和以占天时的最好诠释,也道出了走向成功的秘诀。

天和物语:凡事都要认真思考、积累思考,敢于尝试让别人怯步的机遇,审时度势,以过人的胆识挑战人生,挑战自己,适应时代的步伐,把握机会果断出手,就会登上成功的彼岸。

适应生生不息的变化

就大部分的变化而言,往往都有很多事先的信号。如果你是一个睿智的人,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能够感知并了解这些信号,那么你就能预测到将会发生的变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自己减小损失甚至获益。

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涯中,事业都是一个旋转的万花筒,它的图案一直在随时改变,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改变。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变了怎么办?首先要正视环境的变化。要明白一个道理: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社会才会发展,你才不会在事业中停滞不前,而且你还可以享受生活中变化的乐趣,抓住变化中隐藏的机会。如果一切都静止了,那世界就失去了魅力。

就大部分的变化而言,往往都有很多事先的信号。如果你是一个睿智的人,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能够感知并了解这些信号,那么你就能预测到将会发生的变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自己减小损失甚至获益。

号称“塑胶花王”的亿万富豪李嘉诚在他的塑胶花生意正处于顶峰的时候,就预感到塑胶花很难再有大的发展,最后必将被真花市场所取代,于是,他毅然投资房地产,成功地避开了市场危机,建立了自己的“李氏王国”。而那些坚持生产塑胶花的老板,后来大多亏损,有的甚至破产。

一旦你能够识别变化来临前的信号,你就应该去仔细分析这种变化的方向,弄清事情将以什么方式变下去,你要懂得在变化的形成阶段看出它的趋势和形态,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你的事业的趋势和形态。你还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发展趋势,哪些是虚张声势,从而趋利避害,等到变化发生了,便能够善加利用。

如果你有能力,那么你可以自主地让变化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创造变化就更能占据主动,也可使对手处于不利位置,制造敌弱我强的优势。

亿万富豪邵逸夫刚在香港开办“邵氏影城”时,香港还是西方影片的天下,对国产片不屑一顾。邵逸夫不仅拥有扭转乾坤的决心,而且还具备洞彻未来的眼光,他能透过眼前的迷雾,看到国产片的市场前景,看到这种变化迟早都会到来的天机,于是他排除万难投巨资拍成了优秀的国产影片《江山与美人》,一改西方影片独领风骚的局面,使观众对国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邵逸夫也因此真正打开了香港的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为一个老板,也可以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好的搭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企业内部环境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

世界瞬息万变,任何人、任何公司只有在变化中寻找契机,才能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天和物语:要正视环境的变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社会才会发展,你才不会在事业中停滞不前。而且还可以享受生活中变化的乐趣,抓住变化中隐藏的机会,辨别应变化而来的种种“假象”,果断出手,从中受益。

眼光独到,胆略过人

按着哲学的观点,矛盾的双方,是有条件地向相反的方向相互转化的。对于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来说,善于发现这种转化和苗头,把握它们转化的时机和方向,就等于是看到了金钱的流向,就更容易得到它。

独具慧眼,有胆有识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独到之处。以慧眼发现时机,抢先他人一步;以胆识创造财富,发他人不敢发之财。让“天机”成为最好的时机。

许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都呈现出一片百废待兴的局面,新加坡丰隆集团董事长郭芳枫精明地意识到,战争结束后马上就会有一个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和平家园的高潮到来,各种建设物资在短时期内一定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根据自己的判断,他立即投入大量资金,收购战争期间留下的剩余物资,如钢材、水泥、建筑模板等。果然不出所料,五金建材在战争结束后的市场交易上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不到半年价格就翻了一倍。

战争剩余物资的转手交易,给丰隆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到1948年为止,丰隆集团已经发展成新加坡实力最雄厚的龙头企业。

按着哲学的观点,矛盾的双方,是有条件地向相反的方向相互转化的。对于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来说,善于发现这种转化和苗头把握它们转化的时机和方向就等于是看到了金钱的流向,就更容易得到它。

郭芳枫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经营战争剩余物资的喜悦之中,而是又开始策划今后的发展方向,他预计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大众生活水准的提高,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需要占用大量地皮,因此地价将会大幅度上涨。于是,他迅速将经营战争剩余物资所获得的利润转移投资到地产经营上。

他把那些商业中心黄金地段的地皮一块块买进来。当时战争刚结束不久,制造业、服务业、商业都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商业竞争也显得非常疲软,因此这些地段的地皮当时并没有表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使郭芳枫能以十分廉价的价格买进这些地皮。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起飞,这些地皮价格上升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十年之内上涨了十倍。面对不断升温的地价,郭芳枫又及时把单一的地皮买卖发展成房屋地产开发事业,并建立了丰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早期收购的地皮进行了投资经营,陆续建成一批批现代化的花园别墅和公寓。地价很低,所以他开发这些房地产的成本也就低,这给丰隆集团的房地产开发事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这些花园别墅和公寓的价格比其他所有房地产价格都低,但丰隆集团在房地产开发事业中所获得的利润是没有哪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能够相提并论的。

如今,丰隆集团有几十家分公司分布在日本、马来西亚、英国、法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营范围包括制造、贸易、酒店、房地产、造船、金融、保险等。1983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杂志《投资者》评选世界上最富有的银行家,郭芳枫名列第二。

可以说,郭芳枫的成功还是得益他独到的眼光,把握时机的胆略的确过人。能在看不到商机之时挖掘到最大的商机,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天机”。

天和物语:和平之时,地皮永远是增值的产品。用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把握趋势,就能让自己的“宝地”得到更高价值的实现。 做别的事亦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认清方向,主动出击,善于在势态中寻求改变人生的机遇,大胆行动,把握“天机”,成功总会降临的。

因势而变,点石成金

因势而变,就是能够认清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能够跟着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不拘常态。因而无论中外古今,因势而变的人大都成为时代的俊杰。

顺着情势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做法,是成大事者不同常人的地方。可见,因势应变要有非凡的眼力,才能重新布署,周密安排,做到有险不惊、游刃有余。

蔡志勇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到美国读书。他的兴趣很广,尤其对金融学下的功夫最多,因而走出校门没有多久,就加入一家股票行,担任证券分析员,对买进卖出股票做起了“评判”工作。也许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工作,为他在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之战中敢冒风险、大获成功打下了扎实的金融实践基础。

蔡志勇起初可以说是个没有多少本钱的学生,一开始只能凭着扎实的国际金融知识功底,先后在3个公司供职,取得不俗的业绩。但他仍然难以发挥潜在的能量,于是辞职自立门户,1965年他出资200多万美元办起了“蔡氏公司”。3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他突然把“蔡氏公司”卖掉了,个人财富增至3000万美元。蔡志勇的非凡举动让人咋舌之余,免不了又要问:他是靠什么来获得高额盈利的呢?

1978年,蔡志勇根据金融形势变化,又投入220万美金收购了“联合麦迪逊公司”。这是一家财务公司,很适合他的口味,他认为只要财务管理得法,发展不成问题,于是招兵买马,扩展证券业务,一下就影响到华尔街的一些有声望的金融机构。这时蔡志勇注意到美国制罐公司主动向他接近,他认为是好机会又来了。经过一番谈判,居然以1.4亿美元将“联合麦迪逊公司”卖给了美国制罐公司。这一招被美国人称为“点石成金”之术。

卖公司并不是目的,蔡志勇瞄准的是更大的目标。过了不长时间,他反过来又收购美国制罐公司近67万股的股票,价格是1800万美元,占该公司全部股权的35%。这个比例表面上看起来不大,但美国制罐公司的股份是很分散的,他占有的份额已使他登上这家公司的副总裁的位置。蔡志勇上任后,就像一个带兵多多益善的“将军”,接连收购了另两家公司的部分股票,3年内增值10亿美元。制罐公司原来在财务处于被动的地位,让他这么变戏法式地一翻手,也变成大赢家。

利用金融手段低进高出的融资手法,争取持股者增强投资信心,使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一年比一年高,这是许多有限公司的经营者惯走的路子。蔡志勇同样是利用这种手段,但他却敢于收购亏损企业,敢于卖掉业绩不俗的盈利公司,在买与卖的交替中“点石成金”。当然这种做法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从蔡志勇买卖企业股份的眼光,足可看出他有着对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过人眼光,这也是他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法宝。

因势而变要求我们的思维不能局限于已有的做法和态势,应随着态势改变而调整思路和战略,方可常立不败之地。

天和物语:洞若观火方可“点石成金”。而“点石成金”需要一种冒险精神,于取舍间勇于选择,更要具备过人眼光和胆略,还要有相应技能,在众多石头中点出可“成金”之石。

借势发展,树立形象

势在那里?势有时在人那里,有时在事那里。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派克公司仍然致力于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自身特点找途径,借“天时”之便树立形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优胜法宝。在这点上,美国派克制笔公司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1888年,乔治·斯·派克在美国创建派克制笔公司,经过多年努力,派克制出高质量的派克金笔,投放市场后很快受到消费者喜爱。到20世纪20年代,派克制笔公司已在美国制笔行业中名列榜首。

派克制笔公司在最初的发展中,为了开拓和占领市场,除了不断地改进笔型设计,经常推出新品种、新款式吸引顾客以外,往往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机会和利用重要人物的活动来扩大派克制笔的影响范围,提高声誉和知名度。

1943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艰苦对峙阶段的时候,派克制笔公司赠送给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一支派克金笔,这支笔上镶有四颗纯金制作的星,代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四星上将军衔。两年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法国用这支笔签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约。派克笔因此名扬四海,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销量成倍增长。

到1945年,派克制笔公司已在14个国家设有子公司,世界上有120家经销店和专营经销商经营派克金笔。派克制笔公司年产500万支金笔,笔芯3200万支,雇员达6800多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档金笔生产企业。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派克公司仍然致力于借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1962年2月20日,美国太空宇航员约翰·格林上校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在太空绕地球飞行3圈。为了纪念和庆祝人类航天史上这一重大突破,派克公司决定以“友谊七星”助推火箭的太空材料制作一支派克笔,赠给格林上校,并在笔身上刻着“美国进入太空”的字样。当然,此举被新闻媒体报道后,派克公司和派克笔在人们心中又树起了良好的形象。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当时,尼克松总统赠给毛泽东的礼物就是一对特制的派克笔,笔身上的用料中含有“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月球取回的尘埃。派克笔的名字随着新闻媒体对这件重大的国际事件的报道而名扬四海,又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加之巧借“天时”,派克笔终于树立起了高档金笔的形象。它成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人都以拥有一支派克笔而感到自豪。因此,不能不说借“势”发展是企业壮大的不藏之秘。

天和物语:与个人发展而言,借助“天时”,借助他人力量,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能借助他人的优势为己所用,是有效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开发自身潜能的便捷之路,为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独具慧眼,挖掘商机

善于捕捉“天时”的人,能在“垃圾”中发现可观的经济价值,并能用奇妙的手法来表现。的确,商机无处不在,就看人们如何来挖掘和利用了。

当又一个机会降临时,很少有人看出其中的玄妙,于是,商机只能被别具卓识的慧眼发现。

美国德州有座很大的女神像,因年久失修,州政府决定将它推倒,只保留其他建筑。这座女神像历史悠久,许多人都很喜欢,常来参观、照相。推倒后,广场上留下了几百吨的废料:有碎渣、废钢筋、朽木块、烂水泥……既不能就地焚化,也不能挖坑深埋,只能运到很远的垃圾场去。200多吨废料,如果每辆车装4吨,就需50辆次,还要请装运工、清理工……至少得花25000美元,而州政府所给的劳务费也不会超过25000美元多少,没有人赚不了多少钱而愿意揽这份苦差事。

斯塔克却独具慧眼,竟然在众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况下,大胆将差事揽在自己头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废物”真正是无价之宝。他来到市政有关部门,说愿意承担这件苦差事。他说,政府不必费25000美元,只需拿20000美元给他就行了。他可以完全按要求处理好这批垃圾。

合同当时就定下。斯塔克还得到一个书面保证:不管他如何处理这批废物垃圾,政府都不干涉,不能因为看到有什么成果而来插手。

斯塔克请人将大块废料破成小块,进行分类: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把废铅废铝做成纪念尺;把水泥做成小石碑;把神像帽子弄成很好看的小块,标明这是神像的著名桂冠的某部分;把神像嘴唇的小块标明是她那可爱的嘴唇……装在一个个十分精美而又便宜的小盒子里。甚至朽木、泥土也用红绸垫上,装在玲珑透明的盒子里。

更为绝妙的是他雇了一批军人,将广场上这些废物围起来,引来了许多好奇的人围观。大家都盯着大木牌上写的字:“过几天这里将有一件奇妙的事情发生。”

这就足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了,人们都在等待着。

有一天晚上,士兵松懈,有一个人悄悄溜进去偷制成的纪念品,被抓住了。这件事立即传开,于是报纸电台广播纷纷报道,大加渲染,立即就传遍了全美。斯塔克和其制造的纪念品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

这时,斯塔克就开始推出他的计划。他在盒子上写了一句伤感的话:“美丽的女神己经去了,我只留下她这一块纪念物。我永远爱她。”

斯塔克将这些纪念品出售,小的1美元一个,中等的2.5美元,大的10美元左右。卖得最贵的是女神的嘴唇、桂冠、眼睛、戒指等,150美元一个,都很快被抢购一空。

斯塔克的做法在全美形成了一股极其伤感的“女神像风潮”,他从一堆废弃泥块中净赚了12.5万美元。斯塔克的成功正好说明人们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一双独到的慧眼。

天和物语:能把“垃圾”看做金子和把金子看成“垃圾”,都在提醒我们时时刻刻不要轻视“发现”的力量。我们之所以一再重复眼光独到的重要,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机遇都是隐藏在成功的背后,发现它就能成功。可惜的是,“发现”始终是我们平常人的一种缺陷。

勇于让“思维”跳槽

有时势态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特别的思维方式,打破常见的思维方式。勇于让“思维”跳槽是每一位成功者都具备的本事。

在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妨尝试着改变方式、方法。特别在遭遇非常事情时,一定要拿出非常智谋,摆脱旧思维的束缚,从而找出新的方法和途径。创新需要打破思维的常规。对于有关事物要从多方面思考,正面想了侧面想,侧面想了反面想,近处想了远处想,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定式,这样才会有很多好点子被你想出来。

1793年,守卫土伦城的法国军队叛乱。叛军在英国军队的援助下,将土伦城护卫得像铜墙铁壁,前来平息这次叛乱的法国军队怎么也攻不下。土伦城四面环水,而且有三面是深水区。英国军舰就在水面上巡逻,只要前来攻城的法军一靠近,就猛烈开火。法军军舰的威力远远不如英军军舰,所以根本无计可施。法军指挥官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在平息叛乱的队伍中,年仅24岁的炮兵上尉拿破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立即用鹅毛笔写下了张纸条,交给指挥官:“将军阁下:请急调100艘巨型木舰,装上陆战用的火炮代替舰炮,拦腰轰击英国军舰,以劣胜优!”指挥官一看,连连称妙,按照他的提议进行重新安排。果然,这种“新式武器”一调来,英国舰艇无法抵挡。仅仅两天时间,原来把土伦城护卫得严严实实的英军舰艇被轰得七零八落,狼狈逃走。叛军见状,也就很快缴械投降。

经历这一事件后,这位年轻的上尉被提升为炮兵准将。也是这个拿破仑,以一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征服了所有的军人,他自己也成为法兰西的骄傲。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要经历无数的选择,在每一个决定人生的转折点上,都是思维的灵活运用。如果你能突破墨守成规的教条,让“思维”跳槽,换一个角度去想,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之路,如果选择原地不动,就等于放弃,等于失败。只有走出去,才会有收获,才会进步。我们要生存,要前进,就要选择,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努力。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建筑业迅速发展,处处可以见到张贴的广告,大量召募砖瓦工。砖瓦工人的行情看涨,因此待遇也不断提高。

一位曾经当过砖瓦工的青年,听说城里以高薪招募砖瓦工,于是,就由乡下进城找工作。“这么多人需要砖瓦工,到哪里找最合适呢?”当他看到四处的广告,心中起了疑问,脑筋一转,他忽然跳了起来,“对啊!我何必去应征砖瓦工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