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7:35:52

点击下载

作者:安森垚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祖先4

祖先4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祖先4作者:安森垚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1ISBN:9787510879050本书由天津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当当数媒(武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从罗马帝国分裂,到十字军东征从唐“武则天时代”,到大蒙古国征服亚欧大陆一部更适合中国人阅读的《世界简史》光明骤灭,盛极而崩一 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的皇帝尊号是“则天大圣皇帝”,不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却在死前下遗诏,谥号免去自己“皇帝”二字,希望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和自己早死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这也就是现在多次被盗但仍固若金汤的唐乾陵。

描述武则天一生的书籍和电视剧太多太多,我们在这里也没必要着重描述她这一辈子各式各样的正史野史的记载。不过很多人应该都知道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立的无字碑,武则天自己希望全碑不着一字,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我七年前去过一次乾陵参观无字碑,这一看,可真是“由后人评说”——整个碑密密麻麻地刻着历代迁客骚人的题字。

武则天确实是个智慧的皇帝,因为她确实成了历史上评价最极端化的人物之一,甚至不亚于秦始皇。然而一边倒黑武则天的,一般都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宋朝以降对女性地位越发打压之后,攻击她找男宠之类行为的居多,甚至说她“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王夫之)。不过就算是司马光,也不得不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无字碑

按照现在的角度看,这位女皇其实不仅是“承前(贞观)启后(开元)”这么简单。我们虽然一直以为唐朝是一个寒门辈出、野鸡都能变凤凰的盛世,但其实无论隋还是唐,它们的立国之基都是从北周宇文泰时候就钦定的那些“关陇豪族”,这群崛起于大西北的汉人与鲜卑人的混合集团,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真正的贵族和中枢,世袭罔替。

随着武则天把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晟的儿子长孙无忌逐出朝廷导致他自缢而死,关陇贵族开始被武则天迅速扒皮。武则天酷似很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皇帝,她对自己屁股下面这把椅子极其看重——全天下都觉得我这皇位不正,我就敢把日月换新天。武则天号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弥勒佛可是佛教里的“未来佛”,她的意思很明显——你们说女人不能当皇帝,可能还活在旧时代吧?

为此,武则天在除掉一些关陇贵族大佬之后,必然要进行的就是扶植自己的庶族。皇帝和平民才是最好的朋友,因为他们都想对付那些讨厌的门阀贵族,这才有了司马光那句酸兮兮的话,说她虽然“滥用官位收买天下人心,然而不称职的就罢黜甚至下罪,明察善断,所以能人都愿意和她混”。而且武则天称“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瓦解了门阀的“天生高贵”,让更多的人“天生要强”。

武则天执政后期,建立起了复杂的特务机构,而这些特务机构往往还由她的男宠领导,权势熏天。不知道是不是她逼死了长孙无忌引起了长孙晟的灵魂诅咒,在对北方民族的军事行动上,武则天的道路其实是坎坷的。我们将从西、中、东三路来分析。二 三路危机

西路相对来讲是最顺的,但这是在李治还是皇帝时候的事了。那时候唐朝的对外军事达到了一个顶峰,不仅灭掉了一直以来最为头疼的东北强权高句丽,西突厥也被彻底打服。唐朝大将王方翼铲除了西突厥最后一股强硬势力阿史那车薄啜,两方大战伊犁河。

突厥本来战斗力很强,但是屡屡败于隋唐,多半是因为这阿史那家族根本就统治不好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突厥汗国,内鬼频出。就王方翼打阿史那车薄啜这一战来说,那些曾经被突厥人统治的粟特人——炽俟部,就当了这么个内鬼,他们的老大炽俟弘福,不仅屡次作为特务给王方翼递交情报,更是在和阿史那家族并肩战斗的时候临阵倒戈。唐朝一看你这真是够忠心,炽俟部就在唐朝大哥的帮助下迅速崛起,炽俟弘福更是平步青云,被封了一大堆官。

粟特人本是在中亚河中地区生活后来逐渐在丝绸之路上定居下来的游牧雅利安人,和欧洲人、波斯人一样都属于“印欧人”,中国称呼他们为“昭武九姓”,称中亚城邦布哈拉为“安国”,称呼撒马尔罕一带为“康国”。伊犁河流域,也被称为“七河地区”。这一地区是中亚最肥美的一片沃土,如今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凯克、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都在这里。河中地区,中亚另一片沃土,在七河流域西南边不远处。

炽俟弘福出身的家族,叫做“葛逻禄”,正是这个葛逻禄,说它彻底改变了历史进程也不为过。

在唐朝的支持下,炽俟弘福被封为“招慰三姓葛逻禄使”。“三姓”是啥意思呢?“姓”其实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是“部落”的意思,它本身和“性”“生”同源,是拥有某一女性亲族作为纽带的部落代称,后来演变为我们现在“姓”的含义。“三姓葛逻禄联盟”就是在唐朝的支持下,希望他们事实性地成为本来强硬的两个部落“突骑施”(七河流域)、“样磨”(喀什一带)的老大,然而突骑施一直以来并不怎么理会这一套,而更愿意做和唐朝友好的兄弟部落,不过这是后话了。

炽俟(葛逻禄)、突骑施、样磨这几个部落,其实都是被突厥化的白种人,所以“三姓葛逻禄”的名头从诞生起,就是一个以印欧部落为核心的白种突厥人联盟,主要活动于七河流域,也把势力横卧在大量中亚粟特城邦上面,因为葛逻禄人一直以来被黄种人的突厥人看成异类,地位很低,所以就更愿抱紧唐朝大腿,成为看似忠心的伙伴。

这一战也使唐朝彻底在中亚站稳脚跟,也就是在这个地方,王方翼大修重镇“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派大量汉人驻扎。碎叶城,也是传说中李白出生的地方。

唐高宗李治一死,等到武则天当政,因为王方翼是唐高宗王皇后的外戚,这位女皇就因别人的罪把王方翼连坐了,王方翼被流放崖州,在途中死去。由此足以看出武则天的手段之狠。

西突厥虽然平定,但是突厥的老家东突厥灭亡之后,王族阿史那骨咄禄以仅仅七百人占领黑沙城(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打回自己的老家杭爱山,也就是燕然山。骨咄禄取代没有当好领导者的回纥,重建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此时正是武则天称帝的时候,国内政局十分不稳,正忙于政治斗争的武则天杀了不少能打的将军,而很多有本事的人也不愿意为武则天卖命,而是忠于李唐。骨咄禄让弟弟默啜看家,自己亲征中原,打得唐军节节败退,北方疆土被大量蚕食。一直心甘情愿追随唐朝的回纥也毫无办法,而且回纥也很不爽——大唐咋变“大周”了?所以中线的情况可谓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不久之后,可汗骨咄禄死掉,他一直以来的好帮手、弟弟默啜成为大汗,猛攻唐朝的河西走廊,差点把这个细脖子扯断了。

武则天非常迷信,年号也极其奢华。公元696年,武则天改年号“万岁通天”,因为这个时候国家的外患更厉害了——东边的一个小民族“契丹”造反了。

契丹到底源于什么民族,史学界一直争议很大,我这里采取一个受支持比较多的观点,那就是契丹可能本来是臣服于鲜卑的乌桓人的一支。自从曹操在秦皇岛那边大败乌桓“东临碣石有遗篇”之后,乌桓这个和鲜卑渊源很深的民族就逐渐从历史上消失了。

然而到了隋唐的时候,可就是“萧瑟秋风今又是”了。契丹在南北朝北齐的时候,就见于史书了,大约居住在西辽河一带,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赤峰、通辽一带,原则上属于现在的东北。它先后跟随了柔然、突厥两位大哥,在唐朝不注意的情况下,迅速蓄力。契丹以“大贺氏”家族为首领,迅速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

但契丹没想到的是,唐太宗太能打了,看起来强大的东突厥很快就被灭掉了。于是贞观二年,契丹首领大贺摩会、大贺窟哥,反戈突厥归附唐朝,唐太宗很开心,赐给大贺氏“旗鼓”,作为汗位的象征。随后,唐太宗在现在通辽、赤峰一带设立“松漠都督府”,把大贺家族赐姓李氏。

等到唐高宗的时候,契丹首领的名字就很汉化了——大贺窟哥的孙子名叫“李尽忠”。契丹部的大致位置

可李尽忠确实有点对不起他的名字。万岁通天元年,李尽忠和小舅子孙万荣一起造反,攻破营州(现辽宁朝阳),并且自称什么“无上可汗”。武则天说你这口气太大了,和我一起改年号?我们知道武则天不仅爱杀人,也特爱给人改名,于是她怒而给李尽忠改名“李尽灭”,给孙万荣改名“孙万斩”。

显然这一行为有点无聊,像骂街一样——改名也改不死人家啊。武则天的军队面对契丹的攻击,大败亏输,这一战也成了契丹“立国”之后的第一次大胜利。

后突厥可汗默啜一看,这个曾经的小弟契丹很棒嘛,眼睛一转,想我要是假意向唐朝称臣,不仅可以免于和唐朝打仗,还能获得不少帮助,没准还能把小弟收回来。于是默啜可汗表示要帮大周征讨契丹,武则天竟然没多怀疑,认为这样一来既能免于北方作战,还能雪耻东北,以狄治狄,岂不美哉?

于是她派使者册默啜可汗为左卫大将军,不久后,默啜袭击契丹大胜,武则天很开心地赐予他“立功报国可汗”。

然而默啜说我要你改名干啥?我要的是地和钱啊!随后于神功元年(又改年号了),入侵如今宁夏、陕北等地,虽然没占到什么便宜,但武则天也着实头疼得很。

一年之后,武则天无奈,将大量谷种、杂彩、农器、铁交付默啜可汗,并允许其和亲,命淮阳王武延秀纳默啜的女儿为妃。

默啜可汗心说你这不对啊,把你武家人掺合过来是怎么回事?这我还真不稀罕。因此在这次失败的和亲之后,两方又打得不可开交。

最终在唐军多次失败并十分疲惫的时候,默啜请武则天把他的女儿嫁给皇太子——李显的儿子,武则天也只能同意了。此时的武则天或许也觉得,这天下很可能没法姓武了。

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水平确实不怎么样。李显有个外号,叫做“六位帝皇丸”,因为他爸是唐高宗李治,妈妈是武则天,弟弟是唐睿宗李旦,儿子是少帝李崇茂,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皇族中可谓“家世显赫”。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却夹杂在这么一群能人中碌碌无为,如果要给他一个历史评价,那就是活在三个女人掌控中的可怜人,而这三个女人,就是他最亲近的妈妈、妻子和女儿。

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老爸李治死后,因为遗诏,直接让他继了位,但这个时候的李显,还远远不了解自己老妈的手腕和野心。自以为是唐朝一把手的李显,在青梅竹马的老婆韦皇后的撺掇下,打算把他老丈人韦玄贞提拔为侍中,以巩固自己的权力。老妈那边派人施压,他不听,甚至还大放厥词说“朕并不介意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嘛,哈哈哈”。

武则天一看,这小子是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我有一千种方法让你混不下去;还有那个韦氏,老娘一看你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一怒之下把李显废为庐陵王,并让他弟弟李旦当太子。庐陵王李显和他老婆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是在逃亡的路上出生的,因为连包孩子的布褥子都没有,是李显用自己的衣服包裹才免于受冻的,所以被命名为“李裹儿”。李显在庐陵的时候,可以说是生不如死,每天随身携带三尺白绫等着自杀。我们知道,虽然李旦也当了几天皇帝,但他深知老妈武则天的目的,不久后武后就称帝了。

武则天在内忧外患中心力交瘁,尤其是全天下的人也并不心向她武家,她武则天自己还好,要是她那个侄子武三思,恐怕没过两天这家大企业就要黄了——儿子当皇帝还会祭祀自己的妈妈,但是哪个侄子会祭祀自己的姑姑呢?——所以,最终庐陵王李显复位太子。

晚年的武则天,对朝政越发不关心,整日和张易之、张昌宗两个小帅哥玩耍。而这两个小帅哥自然也不满意成天伺候一个老太太,所以仰仗武则天的喜爱,开始肆意插手政治。在忠于李唐的老臣看来,让则天女皇让位的日子也不远了。

神龙元年(705年)一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薛思行等人率领禁军500人发动兵变,李谌、王同皎等大臣跑到太子李显那里,表示这皇位本应该是您“六位帝皇丸”的,但却被你妈无故废黜,而且小人当朝,天下百姓都希望您恢复李唐江山社稷,给大家一个太平盛世。

李显想,你们这群人作死干啥?于是躲在宫里传话说:“小人该杀,但是皇上身体正不好,这不是让她担心嘛。”李谌一看,你这个扶不起来的窝囊废啊,你到底是有多怕你妈啊,于是说:“现在宰相将军们都已经这样了,太子你要是不逼宫,我们全都得死。你别躲在里面不出来,你得亲自出来解释一下。”李显一看没办法,只好出去。

没想到李显刚一出来,王同皎就把李显扛到马上,带他到了他爷爷曾经兵变过的玄武门,正好碰见张柬之他们在走廊砍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的脑袋,然后冲到了武则天的长生殿。

武则天知道出事了,但还是临危不乱地问道:“是谁作死?”张柬之答说:“张易之、张昌宗造反,我们已奉太子之令砍了他们,因为怕走漏消息,没有向陛下禀报。”

武则天一看,李显竟然站在人群里呆若木鸡,就说道:“这事儿是你让他们干的?现在这哥俩已经死了,你可以回去了。”

李显刚要答应,大臣们纷纷上前以武力逼武则天退位。武则天环顾四周,一看这一屋子的人,没一个不是自己提拔上来的,尤其是崔玄暐,更是她亲手扶植。她责问崔玄暐说:“你小子是我亲手提拔的,你就是这么报答我的吗?”

崔玄暐正色道:“我这样做,才真正是为陛下报恩啊。”

武则天早已立李显为太子,所以并非不想传位,但她或许真的不放心这个儿子去当皇帝,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赶鸭子上架了。两天后,武则天将帝位传给太子李显,复唐国号。

这一政变,因发生于武则天神龙年间,所以听起来非常霸气,史称“神龙革命”。

此时的武则天,很可能也看到了自己的孙子李隆基的才华了吧。三 四次政变,唐明皇帝

前面已经说了,唐中宗李显虽为皇帝,但是一生都没能逃脱自己最亲最爱的女人的掌控,就算是这场看起来畅快淋漓的“神龙革命”,李显也并未起到一个多么积极的作用,无非就是一杆大旗罢了,要不是被王同皎扛到马上,可能也就不存在这次政变了。

重新登基的李显,对那些帮他上位的大臣将军并没产生太大兴趣,他最心心念念的,还是一直和自己患难的老婆孩子。当年在逃亡的时候,李显就和韦皇后说“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咱们重见天日,你想干吗就干吗,我什么也不管。

可怜李显,还真就什么也不管了。

而韦皇后这个和唐中宗患难与共的女人,等重见天日的时候,她却不仅想以皇后身份把这么多年的苦补偿回来。或许是天生,或许是多年的迫害,总之这个野心越来越膨胀的女人,看着在母亲淫威之下颤抖的老公越发不顺眼,而自己却想成为她婆婆一样的、权倾天下的女人。

早在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敬晖就告诉他,你杀了张氏兄弟这俩小白脸,还不如狠狠心直接把武三思给杀了,否则你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可张柬之却认为,我们李显皇帝虽然看起来没啥主意,但很可能是韬光养晦,等陛下登基后亲自杀了武三思,岂不立威吗?

可怜李显,还真不是韬光养晦。

就这样,本来应该是死对头的武三思和韦皇后,反而一拍即合。经武则天头号特务头子上官婉儿引荐,韦皇后迅速和武三思勾搭在一起,李显皇帝不知是真傻还是装傻,总之全朝大臣都知道皇帝戴的不是黄帽子而是绿帽子,但李显自己却全然不知。不过朝廷大权基本全部由韦皇后一手操纵,李显也确实有可能是真不知道。

总之,韦皇后和陪着乐呵呵的李显一起掌控朝廷,而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是那个当年被称为“李裹儿”的安乐公主的驸马。安乐公主可能是遗传了她奶奶武则天和妈妈韦皇后的基因,同样一心想当另一个武则天。

因为李显和韦皇后唯一的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在李显被流放的时候被武则天给杀了,这就导致太子只能立并非韦后所生的儿子李重俊,所以李显对这位太子好感也并不大。李显曾经对安乐公主说,你妈要是当了女皇,你就是皇太女,照这个架势下去,估计李唐就回归母系传继了。皇室不安稳,人民也不太平,此时的唐朝,因为人口的增长,已经出现明显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的状况,加上外敌后突厥汗国的默啜可汗也不是吃素的,可以说唐朝此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安乐公主虽然嫁给武崇训,却也暗中勾搭他兄弟武延秀。武三思和他老丈人李显一样,不知是装傻还是真傻,反正一概不知。

总之,随着韦、武集团的权势熏天,当年那个把李显抱到马上的王同皎越来越坐不住了,打算诛杀武三思家族,没想到却被墙头草随风倒的诗人宋之问给举报了,最终落得一死。武三思大量架空、清除神龙政变的功臣,并唆使安乐公主向李显要那个“皇太女”。最终,太子李重俊坐不住了。

唐中宗景龙元年,李重俊带着一千三百多名禁军,冲入武三思的府邸,诛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闻讯逃走。事实上,这次被称为“景龙政变”的革命后来失败了,最终李显抓住太子,竟然砍了自己亲儿子的脑袋放在太庙,祭奠武三思、武崇训父子。

无论这一行为是李显的老婆女儿逼的,还是他的本意,总之这样一个皇帝,这把椅子也坐不了多久了。

公元710年,也就是景龙政变之后三年,中宗李显暴毙。按照《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因为韦皇后私通帅哥的事情败露,安乐公主又急于当皇太女,李显是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用毒饼给毒死了。但是《旧唐书》却并没有记载这件事情,而且李显死后,安乐公主也并未如愿当上女皇,而是由李显的四儿子李重茂(唐少帝)即位——虽然这哥们只是韦皇后的傀儡。

唐中宗李显驾崩仅仅三个多月,李显弟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就联合了一直看韦氏不爽的、武则天最喜欢的女儿太平公主,策划了诛杀韦氏的行动。

这次行动非常秘密,甚至李旦都是在事成之后才得知。李隆基本就颇有威望,更别说他姑姑太平公主,这样一来,禁军被大量策反,韦后被乱军斩首,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接连被杀,史称“唐隆政变”。

所以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李显是不是被韦皇后毒死的,但最起码可以证明,这两位女强人的政治手腕并不高明,准备也并不充足,而毒死先帝的话语,都是从李隆基嘴里喊出来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因此被贬“韦庶人”以及“悖逆庶人”。

安乐公主成了悖逆庶人,皇帝梦也做不得了。随后,李隆基把这次政变的事情告诉了爸爸李旦,并拥李旦复皇帝位,所以唐朝皇帝世亲表出现了很好玩的状况,那就是“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

和武则天一样,描述太平公主的电视剧、电影也非常之多,所以前面我也没用太多笔墨来描写这位公主。不过细细看来,太平公主才是武则天所有子女中最像自己的一个,无论是在武周还是韦皇后专权的时代,朝中都敬让太平公主三分,若没有这位公主,李隆基也很难顺利地削除韦、武势力,成为皇太子。

太平公主的这次兵变,本并没太把李隆基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她只是单纯觉得韦皇后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罢了。而皇帝李旦也和妹妹关系极好,这位皇帝对政治不太关心,所以每遇到事情,基本都要询问太平公主才决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公主越来越觉得这个李隆基不一般,他的才思以及政治手腕,甚至可以压过自己这个姑姑,不仅朝中大量人才唯太子马首是瞻,就连李旦也都开始先询问太子,然后再询问自己了。

所以,太平公主着急了,她失去了自年轻时以来一直静观其变的沉稳态度,开始打算先下手为强。她不断对哥哥表示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应该当皇帝。李旦也不是不知道这些政治斗争,一咬牙一跺脚,直接禅位于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你也别总在我这边吹耳边风了。

就这样,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极大压力下即位,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

玄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更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篡权行动,然而消息灵通的李隆基早已洞悉了太平公主的密谋。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孤注一掷,联系羽林军打算起兵夺权废掉唐玄宗。李隆基与郭元振、高力士等亲信先下手为强,假传召见太平公主的党羽宰相窦怀贞等人,在朝堂之上诛杀之。

顺便说一下窦怀贞,他可谓和宋之问一样,虽然溜须拍马厉害得很,但是战略眼光总有问题,老是站错队。因韦皇后他爸叫韦玄贞,他为了讨好韦皇后,特意改名为“窦从一”,表示不敢和皇帝老泰山同名,从一而终侍奉皇后。韦皇后很开心,然后就……把自己的老奶妈赐给了窦怀贞,窦怀贞不但不拒绝,还大肆宣扬,表示自己是皇后的“奶爸”。

韦后被杀后,这哥们立刻就砍了自己家老婆的脑袋,表示一心一意追随太平公主,唯她马首是瞻。所以太平公主的这次事变,窦怀贞也就首当其冲参与了进去。失败的时候,唐玄宗学习了他的改名大法,给“窦”姓这一支赐姓“毒”,方才痛快。

要说这一群人还真是乌合之众,太平公主一看我这后下手的遭殃了,逃入南山佛寺。李旦出面希望能宽恕太平公主的死罪,唐玄宗表示不可能,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家中。太平公主的亲信中,只有儿子薛崇简一直以来劝阻他妈,免于获罪,并被李隆基赐姓李。

因为此次政变发生在唐先天年间,又被称为“先天政变”。

至此,从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直到先天政变,唐朝从武则天死后的女强人争相夺权的混乱中走了出来,进入到中唐最为稳定的时期。为了庆祝革命成功,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我们熟知的开元盛世,就这样开始了。四 后突厥汗国的灭亡与回鹘、葛逻禄的兴起

我们前面说的唐中宗李显,虽说在宫廷斗争中不怎么样,但好歹也算是维持住了李家的江山。而且李显这个人虽然玩政治不如他妈,但是他在位期间,军事上确实捷报频传。中宗复位之后,唐朝的将士们也开始恢复上下一心,更加尚武有力。就在景龙政变的景龙元年,唐中宗大量招募人才士兵防备默啜。《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

广积粮、高筑墙的唐军遂大破突厥,默啜一看打不过唐朝,又跑去攻击名义上臣服唐朝的突骑施,唐大将张仁愿正是利用这次机会,用中华帝国一向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仅仅花了60天时间,在如今的河套地区构筑西、中、东三座坚城,随后又设置烽火台1800所,相互呼应,打好信息战。

就在李隆基继位的前一年,毫无办法的默啜可汗,只能请和,唐朝以金山公主许嫁默啜,默啜穿唐朝衣冠,向唐称臣。

不过,登上皇位的唐玄宗,却不想继续靠和亲过日子了,制定了对东突厥“加强防御,待机击破”的方针——开元元年,默啜表示你爹说要把金山公主嫁我这边,没想到玄宗反悔,非说要换个人。默啜怒了,让他妹夫石阿失毕围攻唐北庭都护府,也就是当时唐在新疆北部的重镇。北庭都护郭虔瓘大败后突厥军,领头大将石阿失毕因为恐惧,投奔了唐朝,没想到唐玄宗反而把金山公主赐给了这位降将。

此时的默啜已经有点输不起了,只好说无论啥人,只要嫁给我,咱还是维持友好吧。没想到玄宗断然拒绝,并和西边的葛逻禄、突骑施联系,打算彻底灭掉后突厥。

但葛逻禄此次表现极差,后突厥大破这群大鼻子突厥人,唐没办法,只能策划大军救援这群不成器的小兄弟。自认为很厉害的默啜,最终还是败在了轻敌上。此时的突厥汗国因为连年交战,突厥内部的诸多部落,如仆骨、同罗、拔野古、覆罗等,自然也厌恶阿史那家族的统治,转而和唐朝结盟,唐朝也派了不少人作为“政委”进入这些草原部落,指导他们对抗突厥。

自以为聪明的默啜,想要避开唐军,转而攻打弱小的拔野古部落,本来迅速取胜的默啜,却被一个叫颉质略的马仔结果了性命。后突厥的中兴之主,也是最后的雄主默啜可汗,就这么在阴沟里翻了船。

默啜一死,突厥可就没啥能人了,他儿子拓西非要自称可汗,这位小兄弟或许还想完成他老爸未竟的事业,没想到却被自己的叔叔、默啜的弟弟阙特勤所杀。阙特勤奉哥哥默棘连为可汗,这就是历史上的毗伽可汗。

毗伽可汗这个人,算是突厥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位可汗了。毗伽可汗击退了唐玄宗的征讨大军,但是却极其绝望,他料想自己如果和这么一个大帝国耗下去真的是没什么希望,所以选择做了一个大胜之后反而称臣纳贡的可汗,颇似三百年之后那个打败契丹却进贡的宋朝。

不过从中国的史书中,我们很难了解这位可汗的内心世界,只知道这位可汗“请父事天子”。就算后来强大的吐蕃和毗伽可汗约定夹击唐,毗伽可汗也转身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隆基。

公元731年(开元十八年),毗伽的左膀右臂阙特勤去世,唐朝表示非常悲痛,派画师、工匠去北方为阙特勤建墓立碑。

公元1889年,已经全面把爪牙伸向蒙古的俄罗斯,在那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他们在荒原上发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碑刻,这石碑一边刻着汉字,一边刻着突厥文,正是那个淹没在史书里一千多年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毗伽可汗鸟型王冠

此碑的汉文一面,是一个表达两族之间睦邻友好的文书典范:

受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载橐,尔无我虞,我无尔诈……沙塞之国,丁零之乡,雄武郁起,于尔先王,尔君克长,载赫殊方,尔道克顺,谋亲我唐,孰谓若人,网保延长,高碑山立,垂裕无疆。

而突厥文那一面,估计唐朝工匠根本搞不明白是啥意思,就给刻上去了:

在南方,中国人是敌人。在北方,九姓乌古斯(主要是回纥)是敌人。黠戛斯人、骨利干人、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全都与我们为敌。我父可汗(指骨咄禄可汗)征讨所有这些族群,他征战四十七次,打了二十仗,承蒙上天的恩宠,他夺取了曾经有国之人的国土,俘获了曾经有阙特勤碑可汗之人的可汗,他征服了敌人,他令强大的敌人屈膝、高傲的敌人俯首。(我父可汗)在创建如此强大的国家、取得权力之后,弃世而去……我叔可汗(指默啜可汗)任为可汗之后,重新组织和养育突厥大众,他使贫者变富,寡者变多……与我叔可汗一起,我们向东一直征战到绿河与山东平原,向西征战,则远抵铁门。越过曲漫山,我们曾征战到黠戛斯人之地……突骑施可汗(及其民众)本是我们突厥人,由于他们的愚蠢以及对我们的背叛,他们的可汗被杀了,他们的伯克(贵族)们也都被杀。原来的老爷成了桃花石(中国人)的奴仆,原来的太太成了中国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们放弃了突厥官衔,在中国的伯克们那里获得了中国人的官衔,并听从于中国人可汗,为他服务五十年之久……(中国人)给予我们大量的金子、银子和丝绸,他们的话语始终甜蜜,物品始终精美,利用甜蜜的话语和精美的物品进行欺骗,中国人便以这种方式令远方的民族接近他们。当一个部落如此接近他们居住之后,中国人便萌生恶意。中国人不让真正聪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获得发展。如若有人犯了错误,汉人决不赦免任何他人,从其直系亲属,直到氏族、部落。你们这些突厥人啊,曾因受其甜蜜话语和精美物品之惑,大批人遭到杀害。啊,突厥人,你们将要死亡。

说实话,正反面放在一起看有点讽刺,但再看碑文后面,怎么还感觉有点悲怆呢?不过我们也能从这段文字看出来,毗伽可汗为什么那么坚定地依附于唐朝。

阙特勤碑至今都是研究古突厥文的一个重要文物。非要冒称自己是古突厥人的土耳其,居然把这个碑文复制收藏起来。

中国人不让真正聪明的人和真正勇敢的人获得发展。如若有人犯了错误,汉人决不赦免任何他人,从其直系亲属,直到氏族、部落。

巍巍盛唐,在一片祥和之下,是否还隐藏着即将到来的巨大危机呢?

就在唐玄宗派人去立阙特勤碑的时候,安禄山还在幽州偷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了他,正准备乱棍打死。

安禄山大约出生在武则天执政末期,也是后突厥最为兴盛的时期。他老妈是突厥的阿史德氏,应该是个衰落的贵族,是一个突厥巫师,而他爸爸是个粟特人,只知道姓康,所以说从血统来讲安禄山是个粟特和突厥的混血儿。因为父亲早死,同样是粟特人的突厥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了安禄山他妈,这安禄山也就改姓了安。

所以不像很多电视剧那样,把安禄山拍成一个又黑又壮的大汉,这哥们年轻的时候,最起码是个“混血”,很可能长得还不错。

安禄山和他后爹安延偃关系一直不好,但是却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安思顺互相欣赏,因为生活在粟特人这种大家庭中,他很可能继承了这个族群一直以来的传统。史书记载,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成为边境口岸幽州的办事员(牙郎),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在体制内进行对外贸易的体面工作。

不过,不知道安禄山是因为工资太低还是天生顽劣,有一次他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逮住了,正要打死他的时候,安禄山大喊:“大人,您在这边混,难道就不想多消灭几个胡族吗?”张守珪一看这兄弟临危不乱,还很有底气,长得也很不错,就把他放了,反倒命令他和发小史思明对抗前来骚扰的胡虏。安禄山和史思明百战百胜,很快就擢升为偏将。张守珪觉得安禄山太胖,安禄山就为了减肥不吃饭,张守珪越来越喜欢安禄山,后来直接就把他收成了干儿子。

安禄山的起家之路,怎么看都有点像朱元璋,不过这个时候的安禄山,打死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以一个胡人的身份彻底搅乱了大唐的命脉。而此时的后突厥汗国,已经快完蛋了。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域的那个突骑施,就是阙特勤碑里面说本是突厥却反叛自己的那个。这个突骑施在唐朝眼里,其实一直都不是个多么忠心的盟友,因为这群兄弟虽然不爽突厥的阿史那家族,但也并不想一直作为唐朝的附庸。

事实上,突骑施在所有突厥人部落中,忠心程度应该仅次于回鹘,甚至作为一个西域部落,人家的钱币还是正经的中国圆形方孔钱。

我们知道,默啜可汗和唐朝打仗,突骑施也是作为唐朝一方冲锋陷阵的,没想到自己的老大娑葛都被默啜擒杀。危急存亡之秋的突骑施,在一个别部车鼻施首领苏禄的带领下,重新整理部众,在默啜挂掉之后,重新成为西域强权。突骑施货币

其实这个车鼻施,就是我们之前说的那个唐朝大将军、灭亡高句丽的大功臣契苾何力的契苾部,只不过在东突厥叫“契苾”,在西突厥变成了“车鼻施”,其实就是音译的问题。

苏禄这个人,看起来和契苾何力算是同族,但在行为上却和他这个远房亲戚不太一样。苏禄可汗被迅速向东扩张的阿拉伯帝国起了个“抵顶者”的外号,据说苏禄面对阿拉伯的军队百战百胜,大大延缓了西域被同化的进度。

苏禄在屡次击败穆斯林军队之后,趁乱包围了唐朝控制的阿克苏,并多次骚扰位于如今新疆地区的焉耆、轮台(库车)、喀什和于阗,占领了唐朝重镇碎叶城,也就是托克马克。毗伽可汗碑

但这些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首领,却不怎么懂得中原皇帝的组织术,他们往往都会引起部族之间的嫉恨。公元738年,苏禄被手下的首领莫贺达干杀掉,此后突骑施就开始一蹶不振。突骑施本来的老大娑葛的后代称“黄姓”,与车鼻施部落的苏禄后代“黑姓”互相仇杀,突骑施就这样逐渐衰落下去。而此时的唐朝又开始大力扶植葛逻禄,葛逻禄以炽俟这样的白人部落为核心,开始大量收编突骑施残余势力,再加上喀什一带的样磨,三姓葛逻禄联盟正式取代曾经的突骑施,成为西域霸主。

玄冥封域,乌丸苗裔。向化称臣,策名谒帝。纠纠龙骧,副临节制。昂昂武贲,式司羽卫。报国忠公,承家继世。上天不吊,哲人云亡。合祔元吉,终然允臧。鸾昔孤瘗,剑今双藏。寘铭翠石,颂德玄堂。古原之上,松柏苍苍。——葛逻禄贵族炽俟辿墓志(唐)

就在阙特勤碑立下之后不久,毗伽可汗就因权力斗争而死,此后就再也没出来什么能人可汗,就算有也一并被唐朝收买。公元742年,回鹘、葛逻禄、拔悉密三部联合击杀突厥可汗骨咄,共推实力并不强大的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鹘首领骨力裴罗和葛逻禄首领分别为左右叶护。此时,唐的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和三部一同绞杀后突厥的最后势力。

随后,回鹘的首领骨力裴罗又一次联合葛逻禄击败拔悉密的颉跌伊施可汗,把突厥人那些尊号全都加到了自己的脑袋上,自立为“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并建立以回鹘人命名的回鹘汗国,汗庭仍位于杭爱山。

当然,我们应该还记得他爷爷吐迷度的那句:回鹘汗国与葛逻禄联盟

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

公元745年,骨力裴罗杀掉了后突厥的末代可汗白眉可汗,他把白眉可汗的脑袋送到长安邀功,至此阿史那家族的“突厥汗国”统治正式结束在历史上。唐朝给骨力裴罗封官进爵,长期保持极度的友好。

位于如今蒙古的回鹘汗国,承袭了东突厥的所有地盘,却成为一个最为温顺的存在,他们和唐、突厥汗国打了太久的交道,深知如果自己有二心,大唐帝国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付自己。而回鹘(Uyghur),也就是“维吾尔”这个名字,也最终彻底留在了中国的历史上。

你会觉得有疑问,维吾尔人不是在新疆吗?这就是后话了。

但北方安定的唐朝、开元盛世的唐朝,却将要面临内外两个更大的敌人。五 从怛罗斯之战到安史之乱

北部安定之后的唐朝,就不得不面对自己西南方最大的敌人吐蕃了。

吐蕃在世界历史上,绝对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这个和汉人同源于羌人的部落,一直以来在青藏高原上相对默默无闻,但却随着松赞干布的励精图治,从邻国唐以及印度大量吸取先进文化,引入佛教代替本身相对原始野蛮的苯教,以吐蕃帝国的身份成为唐也不敢小觑的势力。

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唐帝国大将王忠嗣,不仅给了后突厥汗国最后一击,还成为唐玄宗极为倚重的对付吐蕃的大将,而王忠嗣的左膀右臂,正好是他在突骑施人里带来的哥舒翰和那个安禄山的好哥哥安思顺。

王忠嗣一直作为唐的河西节度使存在,主要目的是防御东北方向的突厥以及西南方向的吐蕃,但是随着突厥逐渐衰落,加上在河西方向对吐蕃的日益取胜,吐蕃便开启了另外一个方向的征服,那就是打通西部的帕米尔高原,绕到唐朝的安西地区。唐与吐蕃形势图(唐玄宗时期)

唐朝在河西地区多次取胜,加上后突厥的崩溃,吐蕃对西域的战略意义就变得更加重要,此时的吐蕃已经把领土扩张到如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大可以在南部夹住中亚。

在这一战略中取胜的,就是被称为“盛唐双雄”的另外一个大将高仙芝了。

这个高仙芝,听起来像个汉人,但其实他是当年唐军大败高句丽时归附唐朝的高句丽人。高仙芝从小生活在唐朝统辖下的西域,自小就表现得孔武有力、智谋超群,他在唐对突骑施的战争中屡立战功,等突骑施被灭的时候,已经是安西副都护了。

契苾何力作为一个突厥契苾部人,成为了攻灭高句丽的功臣,而高仙芝作为一个高句丽人,却一直参与攻灭契苾部苏禄可汗所统帅的突骑施,也真是对称。我们总提到的盛唐光辉,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如宋朝汴梁城那样的灯红酒绿,而是在西市的胡人驼队、大胡子的商户、妖艳的胡舞、动人的胡琴。所谓盛唐,其实是在游牧政权竞相崛起的年代,通过强大的武力和国力,以世界帝国的姿态登场的。

因为在西域的战功,高仙芝终于得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那就是去征讨吐蕃安插在帕米尔高原的小弟勃律。勃律大致位于现在的克什米尔,大体是一个以北印度人为主的古国,吐蕃把他们肢解成“大勃律”和“小勃律”,并和小勃律和亲,使之成为插在中亚的一个楔子。

高仙芝的这场战争,其实特别像“汉灭大宛”战争。勃律这地方作为吐蕃通往西域的重镇,如果一旦被唐军拿下,就可以让周边番国因为恐惧而争相依附,从而完成对吐蕃的重新包围。

这场战争的过程和800年前的那一场战争极为相似,高仙芝和唐军不畏艰险,又一次登上了干旱苦寒的帕米尔高原,取得大胜。高仙芝因此平步青云,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代御史中丞。

然而此时,纵使这些少数民族将领劳苦功高,又怎么能像火箭一样快速升官呢?

我们暂时回到李唐的政治中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张九龄,相信很多人都是听到了这首诗才开始认识到这位才子。实际上,唐朝很多有名的诗人,除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大神,基本上都是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开创了历史新高,除了奢华的长安城,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就是为了方便全国交通而修建的大量驿道。开元年间,唐玄宗恢复“道”作为最高监察机构,每道都设置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宰相张九龄建议选取中间的人才,定期外调作为地方监察官——刺史,同时又选拔地方的刺史入中央当官。

这样一个行为,看似是一个搞活地方的政策,实则是唐玄宗帝王术的极高体现,他不让中央、地方出现长期任职的官吏,又定期把各地官员放在自己眼皮底下,随时派亲信前往地方,可以说这是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张九龄是有名的贤相,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种,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无法避免恶鬼的出现。

李林甫,在历史上是一个评价和张九龄正好相反的恶相。史书记载他“柔佞”,大致意思是说此人有点娘娘腔。李林甫本身是李唐宗室,打小就和宦官嫔妃关系很好,所以为官不久,就和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打得火热。

这个时候还没有杨贵妃,这个武惠妃可谓是受尽宠爱。看到这个姓,大家应该猜到了,她正是武则天的侄孙女。李林甫利用宦官和武惠妃,在后宫积聚了自己的力量,官做得越来越大。

到了李林甫这个时代,朝廷仍然和武氏断不了关系。李林甫和重臣侍中裴光庭的老婆武氏异常亲密,而这个武氏又是武三思的女儿,加上另外一个大官高力士同样曾出自武三思门下,所以李林甫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党羽,他大力推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李林甫这么搞,不用想,正直的张九龄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但是因为武惠妃的受宠,再加上唐玄宗已经不是少年英雄的那个唐玄宗了,他已变成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张九龄的直言加上玄宗忌惮他在朝中过高的威望,不久之后张九龄就被以结党之名罢相。李林甫借着这个春风迅速排除异己。

此后李林甫快速爬上宰相之位,仍然劝说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玄宗不傻,他觉得忠王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更适合当太子。这么一来,李林甫的算盘就落空了。

这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对李林甫的仕途就更加不利,那就是武惠妃死了。

武惠妃死了之后,郁郁寡欢的唐玄宗,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杨玉环。

看到自己仕途越来越坎坷,加上那个怎么都看自己不顺眼的太子,李林甫开始越发强硬地使用自己的政治手腕。李林甫把先天政变时候的大臣挨个诬告铲除,甚至把矛头对准了和李亨关系极好的大将王忠嗣。

这个对突厥、吐蕃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军,被李林甫诬告,称他“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因此夺去王忠嗣兵权,因王忠嗣的左膀哥舒翰的苦求,李隆基“开恩”把他贬为汉阳太守,但王忠嗣于一年之后便郁结生病而死。

随后,李林甫开启了他的第二计划,也是直接改变了唐朝命运的计划——重用番将。他把自己兼任的、拱卫北部边境的朔方节度使让给了王忠嗣的右臂安思顺,而西北则是高仙芝,河西是哥舒翰,但是东北,他却选择了安禄山。

安禄山的官位,可谓是火箭式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辽宁朝阳)兵马使,主要作为防卫契丹而存在,随后被授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极为聪明的安禄山靠着唐朝动不动就往地方派官的机会,重金贿赂每一位官员,导致唐玄宗对这位边疆“战士”越发喜爱。

天宝元年(742年),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兼任范阳(河北涿州)节度使,李林甫仍没完没了地夸安禄山。安禄山在如今的河北早已称王称霸,他的职位虽然是为防御契丹而设的,但到了安禄山这个等级,也早就有了进入中央直接参与政事的权力了。

不过李林甫也想不到,自己的算盘打得太如意,他低估了这个他一手扶植起来的粟特人,而他的老对头张九龄,却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当年还是范阳节度使副将的时候,因安禄山讨伐契丹失败,被押到长安,请求死罪,然而李隆基却特赦了安禄山。张九龄表示:“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反之相,还是赶紧杀了以绝后患。”李隆基不听。

其实张九龄早已看出,安禄山这人办事实在太精明,而这次攻伐契丹失败是因为以极少兵力孤军深入,妄图以闪电战攻击契丹,是个亡命之徒。但张九龄不知道的是,安禄山在契丹那边早就做起了买卖,可谓是无底线。

安禄山最常干的事,就是杀良冒功。要知道就算是游牧民族,也不是全民皆兵的。因为契丹人发型清奇,安禄山会日常性地跑到草原上“游猎”契丹人,砍杀不少契丹牧民,然后摆下鸿门宴诱取朴实的契丹贵族大叔,表示要赔个不是,接着又是稀里哗啦一顿杀。最后将这些脑袋送给中央,号称“契丹犯边,末将反击大获全胜,取贼首和贼兵首级奉上”,这就又是一堆赏金。

聪明、勇敢、残忍的安禄山,张九龄绝对是没看错的。而到了这个时候,李林甫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得到了杨贵妃的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而她那个啥也不会的哥哥杨国忠,自然也鸡犬升天,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一开始李林甫根本就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觉得就这么一玩意能搞出什么大动静。奈何杨国忠先下手为强,靠着杨贵妃的关系多次诬陷李林甫,可谓是一报还一报。最终李林甫郁郁而终,杨国忠权势熏天。

后来进入中央的安禄山,更是荒诞至极。比杨贵妃大16岁的安禄山,号称要当杨贵妃的养子,而且每次先拜杨贵妃后拜李隆基,并和皇帝说:“我们胡人都是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和你们汉人是不一样的。”

安禄山和后来五代时期的儿皇帝石敬瑭,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谄媚的高峰。根据历史学家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以及叛乱基础》的说法,安禄山的“禄山”二字,很可能是粟特语“roxsan”,也就是“光”的意思。安禄山和他的发小史思明,作为混在突厥人里的中亚粟特人,很可能保留着那里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也就是拜光明神的印欧信仰。粟特人的生活方式全然没有中国人的道德教化,而是一直在突厥和汉人之间被相互利用,在夹缝中谋生存而已。

同样在夹缝中生存的,也有他们在西域的同胞,也就是以粟特人为核心的三姓葛逻禄。怛罗斯之战,就要打响了。

从阿拉伯帝国建国起,他们的内部就出现了两个家族(哈希姆家族和倭马亚家族)的巨大分歧。先知穆罕默德属于哈希姆家族,却依仗亲族倭马亚家族的力量崛起,但是因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因为内乱暴毙,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乃是倭马亚家族在大马士革“窃取胜利果实”建立的“倭马亚王朝”,而哈希姆家族却被逐渐边缘化。这两个家族也就是直到现在都存在的“逊尼派”(倭马亚)和“什叶派”(阿里)。

哈希姆家族从未放弃对哈里发尊位的渴望,而此时的波斯虽然逐渐被伊斯兰化,但骨子里却以“什叶派”自居,在暗处默默抵抗着倭马亚王朝的统治。

解决这一切问题的人终于出现了。

阿布·穆斯林,波斯人,什叶派的忠实追随者,出生于波斯呼罗珊,也是现在伊朗最东边的地区,曾经唐朝疆域最西边的地区。

一心搞革命的阿布·穆斯林,在麦加朝觐时,秘密联系到了在如今伊拉克的阿拔斯族人,而阿拔斯正是穆罕默德的叔叔,属于混得很不好的哈希姆家族。

如此,有了组织的阿布·穆斯林,参加了被称为“阿拔斯传道会”的秘密组织,成为传道人。公元743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二年,他被传道会委派到呼罗珊进行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秘密活动。

阿布·穆斯林在老家呼罗珊,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迅速得到了波斯农民的拥护。阿布·穆斯林全力宣传什叶派教义,以最大能力把伊斯兰信仰和波斯人风俗结合,不仅将一片迷茫的波斯人用统一的思想武装起来,还让波斯人对远在伊拉克的阿拔斯家族产生好感,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最好的朋友。

公元747年6月,阿布·穆斯林以阿拔斯家族的黑色旗帜为号令(中国称后来的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打响了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第一枪。

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古兰经》

阿布·穆斯林宣称,必须以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作为伊斯兰国哈里发,提出无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皆为兄弟,一齐推翻反动的倭马亚王朝。随后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很快,整个波斯被占领。公元749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八年,伊拉克首府库法被攻陷,倭马亚帝国全线败退,最后只能逃亡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

同年,阿布·穆斯林和自己的12个战友到库法拥戴阿拔斯家族老大艾布·阿拔斯为哈里发。阿布·穆斯林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手握大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银币黑衣大食军饷金币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非常有名,是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然,这个岑参也不仅是个诗人,而是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这位岑大诗人,很可能亲自参与过后来那场“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的导火索,就是昭武九姓粟特人的石国被强硬的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理由,远征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现在看来,应该是石国早已抱上了新崛起的阿拔斯王朝的大腿。

我们看之后的历史会发现,不防谁都可以,就是不能不防逃亡王子。逃命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知此事之后,开始主动进攻黑衣大食。有多年战斗经验的高仙芝知道,如果这一战输了,最起码中亚粟特人那里的阵地就算是丢了。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像当年打吐蕃一样,不惜翻越帕米尔高原,带领葛逻禄军队一共3万人(也有说2万人),来到七河流域的塔拉斯河(怛罗斯河)畔,遇上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然而高仙芝可能并不知道这打头的将军是谁,他只知道这人叫“并波悉林”。而这个“并波悉林”,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拔斯王朝实际开国者阿布·穆斯林。

此时的中亚已经不容乐观,昭武九姓里,康国、安国都已经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地盘。阿布·穆斯林从刚刚征服的安国(布哈拉)出发,受哈里发指派,带着10万以上的军队,冲到了高仙芝的面前。

就像800年前的李广利军一样,远道而来的唐军虽然疲惫,人数也远少于呼罗珊过来的凶悍军队,但依靠着弓弩这样的黑科技,加上骁勇善战的葛逻禄骑兵,百战名将阿布·穆斯林竟然也没占到便宜。

没想到这个大决战打到第五天的时候,杀千刀的葛逻禄突然倒戈,在两面夹击之下,唐军迅速溃败。最终阿拉伯军伤亡3万,而唐军仅剩数千人突围,阿布·穆斯林胜。

这一场战争,如果说意义,那就是唐和阿拉伯帝国这两个“中世纪大帝国”唯一的一次正面碰撞,说成是“二帝国时代”的高潮也不为过。突厥人这个生不逢时的内陆英雄,虽然在两个帝国的夹缝中生存,却实实在在左右了战局。如果单纯看这个战争的规模,比起阿拉伯帝国、唐的各种大型战争来讲,规模并不很大,然而两方的大将却又都是在本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封疆大吏。

阿拉伯帝国对这场战争的描写,细节并不多,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阿布·穆斯林这样的将军所领导的战争,本不应如此。所以我们不妨开个脑洞,那就是阿拔斯的哈里发很可能希望借用唐朝的力量除掉这个大功臣。

历史正是如此,仅仅四年之后,因阿布·穆斯林在波斯以及中亚势力过于强大,被哈里发猜忌并调他去埃及当总督。阿布·穆斯林不接受,随后被秘密召回巴格达诛杀。

对于唐朝来说,丢失了粟特势力范围固然痛苦,但更痛苦的是,这突骑施的苏禄还能力压阿拉伯帝国好几十年,没想到这个自己一手栽培的葛逻禄,就这么当了叛徒。

而且,葛逻禄在历史上蹦跶的时间,远远要比唐朝长。

正是阿布·穆斯林死的这一年(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造反了。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变得一手遮天。安禄山本认为,如果还像以前依附李林甫一样对待杨国忠,咋说也能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他和杨国忠合伙诬陷李林甫谋反,使得唐玄宗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把尸体放到小破棺材里以庶人的方式随便给埋了。

李隆基越来越觉得,自己这皇帝当得太聪明了,你看多少权臣都没能把我怎么样不是?

安禄山的谄媚并没有获得大舅哥杨国忠的信任,杨国忠多次和玄宗表示安禄山要谋反,希望玄宗铲除这个让自己睡不安稳的男人。安禄山的哥哥安思顺想得更长远,他知道如果这弟弟造反自己早晚被牵连,于是也多次向玄宗表示安禄山要造反,不得不防。

安禄山没办法,不论他想不想反,怎么看反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一如他当年孤军深入契丹内部一样。

李隆基听说安禄山反了,一开始居然都不相信,这种不相信或许并非是这个老狐狸对安禄山的信任,而是他觉得,我北有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西有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还有高仙芝,我会怕你吗?

安禄山以“清君侧”讨逆杨国忠为名,率领粟特、契丹、仆固等“多民族军队”杀向长安,因为身兼三镇节度使,又治军严厉,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杀到了中原大粮仓荥阳,也就是当年刘邦项羽划分楚汉的那个“鸿沟”。

荥阳太守崔无诐虽拼死抵抗但无力回天,最终殉国。不久之后,安禄山就杀进了东都洛阳。

唐玄宗把希望全都放在了高仙芝以及他小弟封常清身上。已经进了洛阳的安禄山,只要攻破陕城(现河南三门峡),就能长驱直入长安。高仙芝亲自守卫陕城而不成,只能被迫退守潼关。

然而正在此时,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给了高仙芝喘息的机会。

不过高仙芝英雄一世,没想到最后在阴沟里翻了船。他的监军边令诚当时给了他一些建议,高仙芝不采纳,这人就诬告高仙芝连连败退,还克扣军饷。玄宗这个时候真的是不复英明了,他开始怀疑一切,也怀疑这个给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就这样,“帕米尔的雄鹰”高仙芝被砍了脑袋,唐玄宗也算是自毁万里长城了。

安禄山虽然能打,但是他兄弟史思明是真的不怎么样。唐将契丹人李光弼、郭子仪大力征讨安禄山的老窝,史思明完全无法抵抗,搞得安禄山刚称帝就打算撤军了。此时的唐玄宗才想起来,高仙芝死了,我还有哥舒翰呀。

就这样,抱病在家的哥舒翰被拽起来抵抗安禄山。哥舒翰一直极为讨厌安禄山,更讨厌当时自己的战友安思顺,别看他俩是王忠嗣的左膀右臂,但其实互相看不顺眼。唐玄宗一直想让这哥俩好起来,但却未能如愿,成了一个大麻烦。不知道此时手握大权的哥舒翰是怎么想的,到了这个时候,他还顺便诬称安思顺和安禄山有勾结,唐玄宗信了,于是又把大将安思顺杀掉了。

搞了一圈,你唐玄宗赖以生存的三个大将,被杀了俩,就剩一个哥舒翰了。

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杜甫《潼关吏》

此时的安禄山一看这样,立刻满血复活。哥舒翰杀了安思顺,但是面对安禄山却一点办法都没有,20万大军快被杀没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潼关。没想到后来哥舒翰的部将突厥人火拔归仁造反,把哥舒翰绑起来送给了安禄山。

英雄一世的哥舒翰,见到安禄山竟然磕头如捣蒜,表示安皇帝天命所归,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唐平安史之乱

潼关失守,唐玄宗只能逃亡四川,这才有了马嵬坡杨国忠、杨贵妃被逼死的故事,也才有了《长恨歌》。

国际化的唐朝,不仅有一群“国际化”的将军和反贼打来打去,就算是逃命的唐玄宗,身边竟然还带着一个日本人。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阿倍仲麻吕,日本国最优秀的留学生,最高做到了从三品的官。不过相比于当官,阿倍仲麻吕更愿意和李白、王维这样的才子混在一起,无论是李白吹牛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是王维佛系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他都十分喜欢。

作为日本留学生,唐玄宗特准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回国招募日本人才,但这阿倍千不该万不该,非要上了去一次沉一次的鉴真大和尚的船队。

毫不意外,船触礁,飘到了越南。

李白以为他死了,结果竟然没死,还陪着唐玄宗跑到了马嵬坡,比李白见识得还多。

读到李白悼念自己的诗文,阿倍仲麻吕也写了一首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然而按照安史之乱之后来到中国求学的日本真言宗开山鼻祖空海法师的描述,“凡作诗智人,皆自摘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随身看卷子,以发兴也”。

我们现在看到唐朝诗人辈出,充满着那个荣光时代的浪漫,但是这个巨大的帝国是否也如盛行的唐诗一般,在农耕帝国的轮回中,程式化地陷入了孤芳自赏呢?

不过如果空海真的认识白居易,看过《长恨歌》的话,或许会别有一番感触吧。

安史之乱的结局很荒谬,安禄山因为年老加上肥胖综合症,不久之后便重病缠身,变得暴躁不堪,最终被儿子安庆绪和贴身宦官契丹人李猪儿谋杀。不久之后,史思明又攻杀了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又杀了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失败,虽然有李光弼、郭子仪这样的将军以及太子李亨的作用,但实际上却败于这群遵循丛林法则的胡人内部仇杀。

回到长安之后的唐玄宗,被迫传位于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玄宗和他的父亲一样,终于有了当太上皇的经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