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8:30:50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会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试读:

前言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心病分册》,是在2012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实际最新进展,对心内科常见病证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常规处理策略与方法,力图提高各级中医院心内科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及规范化意识。

本书编写充分考虑到目前全国各地区中医心内科从业人员状况,编写内容通俗易懂,尽量贴近临床,努力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原则,深入浅出,重点解释辨证依据,理、法、方、药应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亦对部分疾病的新证型、成熟治法和临证经验做了介绍。本书可作为中医心内科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书编写人员来自于全国十个省市地区,对目前全国中医心内科行业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即使如此,本书用于临床后的效果仍需要经过实践证实。恳请本专业人员将实际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编者,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胡元会2015年6月5日ZYYXH/T17-2008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释义

●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包括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不通则痛;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不荣则痛。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1.1.2 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释义

●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包括五大要素:①部位。胸骨体中下段,手掌大小范围,常伴放射痛。②性质。常为闷痛,发闷或紧缩感。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用力大便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诱发。④持续时间。一般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⑤缓解方式。一般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也能缓解。结合患者年龄≥40岁和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等,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即可确立诊断。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见ST-T改变,症状消失后心电图ST-T改变亦逐渐恢复,支持心绞痛诊断。未捕捉到心电图改变者可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或者是心电图负荷试验。

●心脏彩超检查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检查手段,但敏感性较低,特异性高,约半数冠心病患者检查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脏结构的观察和心功能的估测。

●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是冠心病诊断、病情评估、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检查手段。可用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的评估,存活心肌的估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应证的筛选和术后疗效的评估。

●冠状动脉CTA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特异性较高的无创检查手段。用于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钙化情况,对判断管壁内斑块分布范围和性质也有一定意义,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若未见狭窄病变,一般可不进行有创检查;但其对狭窄程度的判断仍有一定限度,特别是伴有明显钙化者。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诊断和确定冠心病治疗方案。1.2 鉴别诊断1.2.1 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1.2.2 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1.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释义

●胸痹心痛鉴别诊断时要重点询问患者胸痛发作的特点,并结合年龄、既往病史和辅助检查(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放射性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等),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协助鉴别。

●真心痛属于西医“急性心肌梗死”范畴,临床上要注意与心绞痛鉴别。急性心肌梗死胸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并伴有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动态演变过程。二者不难鉴别。2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2.1 实证2.1.1 痰阻心脉证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12g,薤白12g,法半夏10g,枳实12g,陈皮12g,石菖蒲12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3g。

加减:若痰蕴化热,咳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10g,天竺黄12g,竹茹12g以清热化痰;若因痰阻气机,气滞血瘀,胸部刺痛,舌紫暗者,加郁金12g,川芎12g,丹参15g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脉;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5g,竹茹12g以祛痰息风定眩。2.1.2 气滞心胸证

证候: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病机: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0g,郁金10g,延胡索10g,炙甘草3g。

加减: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0g,夏枯草15g以疏肝清热;若气滞日久,后下兼有血瘀,胸闷心痛甚者,加檀香5g,丹参15g,砂仁6g以活血化瘀止痛。2.1.3 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病机:血瘀内停,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2g,赤芍12g,当归12g,生地黄12g,包煎牛膝12g,柴胡6g,枳壳6g,桔梗3g,甘草3g,蒲黄10g,五灵脂包煎12g。

加减:兼气滞胁胀,喜叹息者,加香附12g,檀香5g以理气止痛;兼气虚,动则痛甚者,加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2g以补中益气;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10g,没药10g,延胡索12g,降香10g,丹参12g以增强活血止痛作用。2.1.4 寒凝心脉证

证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病机: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瓜蒌10g,薤白10g,桂枝10g,当归12g,细辛3g,白芍15g,通草3g,丹参12g,郁金12g,甘草3g。先煎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0g,干姜6g,巴戟天12g以温经散寒止痛;若瘀血较重,胸部刺痛,舌质暗滞者,加川芎12g,延胡索12g,桃仁12g,红花12g以活血止痛;若痰浊痹阻,咳吐痰涎者,加陈皮10g,杏仁9g以宣肺祛痰。2.2 虚证2.2.1 心气亏虚证

证候: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脉不畅。

治法:补益心气,畅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加减。

黄芪15g,党参10g,山药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3g,生姜3g。

加减:唇舌紫暗者,加丹参12g,当归12g以活血通脉;心阴不足,口渴咽干,心烦失眠者,加炒酸枣仁30g,麦冬15g,玉竹12g,黄精12g以益气养阴;心火上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10g,焦栀子10g,菊花10g以清心宁神。2.2.2 心阴不足证

证候: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心阴不足,心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心,润脉止痛。

方药: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2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黄12g,玄参15g,天冬12g,丹参12g,当归12g,茯苓12g,柏子仁12g,炒酸枣仁12g,远志10g。

加减:肾阴虚,腰膝酸软,加熟地黄12g,桑椹12g,女贞子12g以滋肾养阴清热;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者,加先煎先煎先煎珍珠母30g,磁石30g,石决明15g以重镇潜阳息风;胸闷刺包煎痛,痛有定处者,加五灵脂10g以活血通络止痛。2.2.3 心肾阳虚证

证候: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病机:心肾阳虚,失于温运,胸阳不振。

治法:补肾助阳,温通心脉。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加减。先煎

党参15g,附子10g,桂枝10g,干姜10g,炒白术12g,炙甘草6g。

加减:心痛较剧者,加蜀椒1g,荜茇10g,细辛3g,赤石脂12g,乳香10g,没药10g以温阳散寒,理气活血;水肿,喘促心悸者,加茯苓30g,猪苓15g,益母草15g,泽泻10g以活血利水消肿;四肢厥冷者,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以温阳益气,回阳救逆。3 其他治法3.1 单方验方3.1.1 三七琥珀散:三七粉3g,琥珀3g,研细末,和匀,口服,1次1.5g,1日3次。3.1.2 参七散:大三七、高丽参各等份,研细末,和匀,口服,1次1g,1日3次。3.2 针刺

主穴:心俞、厥阴俞、大椎、膻中、内关。痰阻心脉者,加丰隆、肺俞、间使;气滞心胸者,加中脘、足三里、太冲;心血瘀阻者,加膈俞、血海、三阴交;寒凝心脉者,加足三里、关元、太溪;心气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少府、太溪;心肾阳虚者,加关元、大椎、气海。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可灸。3.3 穴位贴敷

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敷贴心前区,1日1次。

释义

●痰阻心脉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轻。次症: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辨证要点:胸闷重,身重困倦。痰湿重者可见头重如裹,胸闷如窒。

●气滞心胸 主症: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次症: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苔薄或薄腻,脉弦。辨证要点: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气滞较重者可见脘腹胀闷或胸胁窜痛。

●心血瘀阻 主症: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次症:胸痛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辨证要点:心痛如刺,痛处固定。血瘀日久者可见皮肤甲错,面色黧黑。

●寒凝心脉 主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次症: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辨证要点: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寒凝重者可见四肢厥冷。

●心气亏虚 主症:心胸隐痛,气短心悸。次症: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要点:心胸隐痛,动则益甚。气虚甚者喘息抬肩,冷汗自出。

●心阴不足 主症:心胸隐痛,五心烦热。次症: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辨证要点:心胸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阴虚甚者可见盗汗,口渴欲饮。

●心肾阳虚 主症:胸闷心痛,神倦怯寒。次症:心悸怔忡,面色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辨证要点:胸闷心痛,神倦怯寒。心阳虚甚者见可见怔忡,肾阳虚甚者下肢肿胀,小便不利。

●《指南》中提供的胸痹心痛证型为单一证候,胸痹心痛病机复杂,临床上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复合证候多见,纯实证和纯虚证少见。临床辨证时应辨清标本虚实,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一般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治宜祛邪为主,扶正为次。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补虚为主,祛邪为次。不可拘泥于单一证候。

●《指南》提供的胸痹心痛的治法为最基本治法,临床上胸痹心痛多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之患。疾病后期往往见到虚实寒热错杂之候,临床应灵活掌握治疗原则,根据复杂的病机选择相应的复合治法。

●《指南》提供的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为基本方剂,临床应根据患者体质、主症、兼症和舌脉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药物及调整药物剂量和剂型。4 调摄与预防4.1 调情志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4.2 节饮食

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急过饱,不宜过食肥甘,饮食要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4.3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起居有规律,戒烟限酒,缓解期要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4.4 坚持药物治疗

胸痹发作时,患者应卧床休息、吸氧,并服用可快速缓解疼痛的药物,日常坚持药物治疗,以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释义

●心绞痛单方、验方、针刺和穴位贴敷疗法,作为胸痹心痛的辅助治疗手段,有一定疗效,但并不能取代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的地位,临床上配合中药处方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胸痹心痛的治疗,除了坚持终生规律服药外,不能忽视生活方式调节的重要作用。

●胸痹心痛的生活方式治疗主要包括: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保持情绪平稳,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等。ZYYXH/T18-2008 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释义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学认为,多由脾胃失司,运化失常,痰湿中阻或气郁化火,风阳上扰或气血不足,肾精亏虚,清窍失养所致。历代医家认为,多由风、火、痰、瘀、虚致病,临床以头晕、眼花,甚则恶心呕吐、昏仆为主症。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释义

●眩晕诊断以头晕、眼花为主症,具有一过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可有恶心、呕吐、目涩耳鸣等伴随症状,证分虚实,虚证多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致清窍失养,实证多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1.2 鉴别诊断1.2.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1.2.2 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状。

释义

●中风的诊断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㖞僻不遂或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眩晕发作严重者神志清醒,且无㖞僻不遂。

●厥证的诊断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痫症的诊断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症状。2 辨证论治

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释义

●眩晕的治疗首辨虚实,临床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中医药治疗要标本兼顾,根据不同的原发病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2.1 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病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后下先煎

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15g,栀子9g,黄芩9g,川牛膝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苓9g。后下冲服

加减:兼便秘者可加大黄6g,芒硝6g以通腑泄热;若阳亢冲服先煎先煎化风者,宜加羚羊角粉0.6g,牡蛎10g,代赭石15g以镇肝先煎先煎息风;若兼阴虚者,加龟甲10g,鳖甲10g,制何首乌10g,生地黄10g以滋阴潜阳。2.2 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血,健运脾胃。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12g,黄芪12g,当归15g,炒白术12g,茯苓12g,川芎9g,熟地黄9g,白芍9g,肉桂3g,炙甘草5g。

加减:兼大便溏薄者,加干姜6g,白扁豆10g以温运中阳;兼心先煎先煎悸者,加龙骨10g,珍珠母10g以宁心定悸;兼失眠者,加柏子仁10g,炒酸枣仁15g以养心安神。2.3 痰浊内蕴证

证候:头重如蒙,头目不清,胸闷少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痰浊内蕴,上扰清窍。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0g,陈皮10g,甘草6g。先煎包煎

加减:眩晕较甚,呕吐痰涎者,可加代赭石15g,旋覆花后下后下10g,胆南星6g以化痰降逆;胸闷者,加豆蔻10g,砂仁6g以化湿醒脾;兼耳鸣者,加郁金10g,石菖蒲10g以开窍;若属脾虚生痰者,可用六君子汤加竹茹10g,胆南星6g,白芥子10g以健脾化痰;先煎属寒饮内停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6g,附子6g,白芥子10g以温化寒饮;属痰郁化火者,宜用温胆汤加黄连10g,黄芩10g以化痰清热。2.4 瘀血阻络证

证候: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脑失所养。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2g,葱白10g,赤芍12g,川芎10g,甘草6g。

加减:兼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者,加黄芪10g以补气行血;兼畏先煎寒肢冷者,可加附子6g,桂枝10g以温经活络。2.5 肾精不足证

证候: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黧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病机:肾精不足,无以化气,脑髓失养。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

偏阴虚:熟地黄12g,山药12g,枸杞子12g,茯苓9g,山茱萸9g,女贞子9g,炙甘草6g。

偏阳虚:熟地黄15g,山药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杜仲烊化12g,肉桂3g,鹿角胶9g,炙甘草6g。先煎先煎先煎

加减:眩晕较甚者,可选加龙骨15g,牡蛎15g,鳖甲先煎先煎10g,磁石15g,珍珠母15g以潜浮阳;遗精者,可选加莲须10g,芡实10g,沙苑子10g,覆盆子10g以固肾涩精;阴虚兼内热者,加知母10g,黄柏9g以清虚热。

释义

●肝阳上亢证是眩晕常见临床证候,以眩晕,头痛,易怒,舌红,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气血亏虚证以眩晕,劳则加剧,气短,面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痰浊内蕴证以头重如蒙,胸闷少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瘀血阻络证以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为辨证要点。

●肾精不足证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为辨证要点。

●证候分类是眩晕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具有虚实夹杂、动态演变的特点,临床中不同证型互相交织,多证兼见,临证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具体进行辨证应用,不可拘泥。

●治疗眩晕还可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时要参照药品说明书标明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根据对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应用。肝阳上亢证可选用天麻素注射液、强力定眩片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活血化瘀;气血亏虚证可选用十全大补丸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痰浊内蕴证可选用安脑丸以醒脑安神、豁痰开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病情发展和病程演变,不同证型变化交织,治疗时需将药物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叠加。3 其他治法3.1 食疗3.1.1 五月艾(生用)45g,黑豆30g,煲鸡蛋服食。治血虚眩晕。3.1.2 羊头1个(包括羊脑),黄芪15g,水煮服食;或桑寄生120g,水煎服。治肾精不足之眩晕。3.2 针刺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悬钟。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行间;气血亏虚者,加气海、足三里;痰浊内蕴者,加内关、中脘、丰隆;瘀血阻络者,加血海、膈俞;肾精不足者,加肾俞、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3.3 灸法

艾灸百会穴,可治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4 调摄与预防4.1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对预防和治疗眩晕证均有良好的作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戒除烟酒。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4.2 眩晕发作要及时治疗,注意适当休息,症状严重者一定要卧床休息及有人陪伴,或住院治疗,以免发生意外。4.3 调摄生活及饮食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极为必要。

释义

●食疗与起居有常、调摄情志、体育锻炼等对眩晕患者的长期治疗有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使用。

●针灸在眩晕治疗中可发挥一定的作用,针刺治疗可改善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眩晕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ZYYXH/T19-2008 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常伴有胸闷不适、气短无力、神疲懒言、惊恐胆怯等症。本病可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引起,也可由饮食失节、操劳过度引发。其病机关键是心脉瘀阻,心气不畅,心失所养。主要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肝、胆、肾等脏腑。常见于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

释义

●心悸是多种原因致心脉瘀阻、心气不畅、心失所养,而出现以心中悸动不安为主症的疾病。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

心悸为主要症状,病人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疾脉、数脉、涩脉、缓脉、迟脉等。

释义

●心悸的诊断要点包括症状、脉象两方面。症状以心慌、心跳、不能自主为特点,脉象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疾脉、数脉、涩脉、缓脉、迟脉等,因人而异。1.2 鉴别诊断1.2.1 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刺激等因素也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1.2.2 奔豚:奔豚发作时,觉心胸躁动不安。其鉴别要点在于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1.2.3 卑惵: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而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并不避人。卑惵是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1.2.4 心下悸、心下痞:心下指胃脘,心下悸指胃脘惕惕然跳动;心下痞指胃脘满闷不适,按之柔软不痛。鉴别要点在于心下悸与心下痞病位皆在胃,而心悸病位在心。

释义

●心悸的鉴别诊断方面,不仅区分惊悸与怔忡,还要根据病位与症状特点与奔豚、卑惵、心下悸、心下痞相区别。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慌、心跳。轻者为惊悸,重者为怔忡。奔豚以气上冲胸为特点,卑惵以胸中痞塞为特点,心下悸、心下痞是以胃脘部的不适为特点,其病位在胃脘。2 辨证论治

心悸有正虚为主、邪实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者;有阳热证、阴寒证;有气虚、血虚、阴虚、痰浊、水饮、瘀血之异。但病机关键是“瘀阻”与“亏虚”。因此,辨证时要分清瘀阻的虚实因素及病邪种类、亏虚的种类和涉及的脏腑。

释义

●心悸的辨证根据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辨证,同时结合脏腑辨证进行综合辨证。要分清瘀阻的虚实因素及病邪种类、亏虚的种类和涉及的脏腑。2.1 心虚胆怯证

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数或虚数。

病机:心虚则神摇不安,胆怯则善惊易恐。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先煎先

党参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茯苓10g,磁石30g,龙齿煎冲服30g,琥珀粉3g。单煎

加减:心气虚损明显,以人参10g易党参,加黄芪30g以加强先煎益气之功;兼心阳不振者,加桂枝9g,附子9g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者,加阿胶珠12g,制何首乌9g,龙眼肉12g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心情烦闷,精神抑郁者,加柴胡12g,郁金12g,合欢皮15g,绿萼梅12g以疏肝解郁。2.2 心脾两虚证

证候:心悸不宁,动则尤甚,神疲倦怠,面色不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病机: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麦冬10g,远志10g,木香5g,大枣10g,炒酸枣仁15g,炙甘草5g。先煎先煎先煎

加减:若兼阳虚者,加附子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若阴虚者,重用麦冬12g,加生地黄12g,阿胶珠12g,北沙参12g,玉竹12g,石斛12g以养阴;纳呆腹胀者,加陈皮15g,谷芽15g,麦芽15g,神曲15g,山楂15g,鸡内金15g,枳壳9g以行气消食;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30g,夜交藤30g,五味子30g,柏子仁30g,莲子心9g以养心安神。2.3 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病机:心阴不足,心火独旺,扰动心神。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15g,北沙参15g,玄参10g,白芍10g,当归10g,丹参15g,茯苓15,天冬10g,麦冬10g,柏子仁10g,炒酸枣仁15g,桔梗3g,五味子6g。先煎

加减: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30g,熟地黄12g,知母12g,黄柏10g,或加服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若口燥咽干,口舌生疮者,酌加石斛12g,莲子心9g以增强养阴清心之效;汗多者,加浮小麦15g,麻黄根12g以养心敛汗;脉弱者,加黄芪30g以补气生脉。2.4 心阳不振证

证候:怔忡胸闷,面色白,体倦懒言,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病机: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先煎先煎先煎

桂枝10g,炙甘草6g,龙骨15g,牡蛎15g,附子6g,党参10g,黄芪15g。单煎

加减:形寒肢冷者,党参改用人参10g,重用黄芪30g,附子先煎单煎9g,加肉桂3g以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12g,黄芪30g,先煎先煎改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加山茱萸12g益气敛汗,或用独参包煎包煎汤煎服;兼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12g,五加皮9g,车前子12g,泽泻15g以利水化饮;夹瘀血者,加丹参15g,赤芍12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以活血化瘀;兼阴伤者,加麦冬12g,枸杞子15g,玉竹12g,五味子15g以养阴。2.5 水饮凌心证

证候: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或结、代。

病机:中阳不足,不能蒸水化气,水寒之气上逆。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单煎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30g,人参10g以补气;水肿较甚者,包煎加猪苓15g,车前子12g,泽泻15g以利水消肿;若腹中胀满者,加莱菔子15g,厚朴12g,麦芽15g以消滞行气;若肾阳不振者,酌加

先煎附子9g,肉桂3g以补火祛寒,温阳行水。2.6 痰火扰心证

证候:心悸胸闷,恶心纳呆,口黏痰多,头身困重,苔白腻或滑腻,脉滑。

病机:痰浊阻滞,心神被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9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0g,枳实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胆南星6g,甘草6g。

加减:痰蕴化热,大便秘结者,加栀子12g,大黄后下6g以通腑先煎先煎先煎泄热;心悸重者,加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以重先煎镇安神;若眩晕者,加白芍12g,代赭石30g,黄芩12g以清热平肝;嘈杂似饥者,加姜汁炒黄连6g以清热和胃。2.7 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不宁,胸痛时作,面唇色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病机: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神失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宁心。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6g,赤芍10g,丹参20g,郁金10g,枳壳6g,延胡索10g。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柴胡12g,改枳壳用量为9g以升降气机;络脉痹阻,胸部窒闷者,加沉香后下3g,檀香6g,降香6g;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12g,薤白9g,法半夏9g,陈皮12g包煎以通阳化痰;胸痛甚者,加乳香12g,没药12g,五灵脂12g,蒲包煎冲服黄9g,三七粉3g以祛瘀止痛。

释义

●证候分类是心悸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有时证候错综复杂,同一患者在不同情况下可呈现不同证候,具有证候个体化、动态演变的特点,临床中可不同证型互相交织,多证兼见,临证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具体进行辨证应用,不可拘泥。指南中提供的方剂为基本处方,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药味、剂型等,并参照相关法规和临床经验确定药物剂量。

●心虚胆怯证以心悸不宁为主症,同时可见善恐易惊、少寐、少食、脉细或虚数等表现。

●心脾两虚证以心悸不宁为主症,同时可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头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阴虚火旺证以心悸易惊为主症,同时可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等阴虚火旺的表现。

●心阳不振证以怔忡为主症,同时可见胸闷、面色白、体倦懒言、形寒肢冷等阳虚的表现。

●水饮凌心证以心悸为主症,同时可见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等水饮内停的表现。

●痰火扰心证以心悸为主症,同时可见胸闷、恶心纳呆、口黏痰多等痰热证的表现。

●心血瘀阻证以心悸不宁为主症,同时可见胸痛时作、面唇色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等瘀血征象。如中成药脑心通胶囊等3 其他治法3.1 单方验方3.1.1 紫石英10~15g,水煎服,适用于心悸偏于心阳不振者。3.1.2 珍珠层粉,1次0.9~1.5g,1日2次,适用于心虚胆怯所致心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