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者天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1:49:34

点击下载

作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自助者天助

自助者天助试读:

第01章 自助者天助

“天助自助者”,自助精神是个人得以成长的关键所在,这则古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流传至今。法律再严厉也不能让懒惰之人变得勤勉,也不能让浮华之人变得节俭,更不能让嗜酒之徒懂得自我克制。美好的生活和积极的天性通过强大的权力是实现不了的,良好的习惯才是根本。“国家的价值,从长远来看,在于组成这个国家的社会个体价值的实现。”——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我们对体制寄予太多厚望,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能力。”——本杰明·迪斯累里“天助自助者”,自助精神是个人得以成长的关键所在,这则古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而流传至今。它不但体现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根源。就显示出来的情况看,让人愈加脆弱的是外界的扶助,而使人获得恒久激励的是自助。不管你为某一个人或某个团体做了什么,某种意义上,你是在削弱他们为自我而奋斗的积极性和必要性。那些引导过度和监管严苛的地方,人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制度不能带给人们积极的天性,哪怕这个制度再完美。它的优势不过是可以给予人们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的空间。可是人们却相信自己幸福和成功的概率是依附在所处的制度上的,而非自己的行为。立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它的价值往往也被过度地拉高。人们热衷于每隔三至五年,选举一到两个立法者,搭建立法机构上层的政治体系。

这项攸关人们幸福生活的义务被认真贯彻至今,它却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生活或培养出积极的天性。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的功能并不是那么积极和有效的。政府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保护性上——保护国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安全。在律法能够公正严明地执行下,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他们各方面的劳动成果。但是,法律再严厉也不能让懒惰之人变得勤勉,也不能让浮华之人变得节俭,更不能让嗜酒之徒懂得自我克制。美好的生活和积极的天性通过强大的权力是实现不了的,良好的习惯才是根本。

至于国家、议会等法规力量,那也不过是一种普遍的迷信。威廉·达刚这位伟大的爱尔兰爱国者,曾在首届都柏林工业博览会的闭幕式上讲道:“说真的,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听到我的同胞提出过独立一词。我听得更多的是,怎么从这里、那里或其他别的地方去获取独立,应该将希望放在我们身边的外来人身上等论调。当我极大地想通过衡量这种交流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时,我会常常深刻感到,我们工业的独立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我坚信,只要认真做到勤奋刻苦和精益求精,我们势必会迎来比任何时期都好的机遇和光辉的前景。我们已经勇敢地跨出了这一步,但更大的动力还是来自坚忍不拔。只要我们充满着热情前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上升到一个共享舒畅、美满和独立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

事实上,更多的经验同样证明了国民的天性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富强,而不是它的制度。国家,只是社会个体的集合;文明,自身也不过是构成社会的男人、女人、孩子完善自身的问题罢了。一切事情的内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因所产生的影响较小一些。那些自己在道义上无知、自私和邪恶的奴隶,才是最大的奴隶,而并非是那些被暴君所统治的奴隶——尽管这种统治本身就是最大的罪恶。

一个充满着奴性的民族也是想获得自由的。仅仅寄希望于统治者或制度改变而实现,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就是政府掌控了自由。坚实的自由基础来源于人的天性,它不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也是国家进步的基石。正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如果我们允许个性存在,专制主义也能产生恶果,但凡毁灭个性的东西,都是专制主义,而不管它以何种形式出现。”

国家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人的勤奋、努力和正直,而懒惰、自私和邪恶正是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我们总是谴责社会的邪恶,殊不知这所谓的“邪恶”正是源于自身不断堕落的生活。虽然我们通过法律手段尽可能地去减少,甚至是想去根除它们,但是,如果个人生活和民族天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够彻底改善,那么一切都将是徒劳,多数时候他们又会在其他途径上重新复苏。可以说,最高的爱国主义和博爱主义不在于改变法律和修改制度,而在于帮助和激励人们通过他们自己自由且独立的个人行为来提高自我。

在民族进步上,时常会听到呼唤恺撒式的救星、呼唤国家作为救星、呼唤议会法令等古老的谬论。我们在期待恺撒,然后我们得到了“谁承认并听从于他,谁就幸福”。这条教义说白了,就是凡事都由不得人们自己做主。而这样的教义一旦被视为方针政策,被破坏的就是社会的自由良知,并且迅速成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专制主义的铺路石。人类偶像崇拜中最极端的形式就是对权力绝对崇拜的恺撒主义。其产生的结果和对财富的绝对崇拜产生的结果一样。与之不同的则是教义那对人们起谆谆教导作用的独立精神。只要它能被完全领悟并将其付诸行动,恺撒主义必将灰飞烟灭。正如雨果论述笔和剑的关系,“其中一个定将歼灭另外一个”。独立精神与恺撒主义就是这样的对立体。

任何国家的现状都是其数代人民思想与劳动的结晶。土地的耕作者、矿山勘探家、发明家、探险家、制造业工人、机械工人、手工业者、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任何阶层及条件下的坚忍不拔的劳动者们都为缔造自己的国家作着贡献。通过数代的努力终于不断地将劳动成果增新和提高。这些世代相传的伟大劳动者和文明的创造者在混乱的工业、科学和艺术中创造出秩序。因此,地球上现存的各个种族,在他们自然的演变进程中,传承着先辈们的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在我们的手中继续传播,并留给我们的后继者,在整个延续过程中,它非但完好无损,更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自立精神,是衡量国家实力的真正标准,它彰显在任何时代任何一个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并且充满着活力。

通常一些极其优秀的人,在成为人民的领袖之后都非常受人尊敬。但是,那些普通劳动者同样为我们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次战役,士兵们发挥的英勇作风和敢死敢拼的精神都是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虽然得以流传千古的是那些将军,但谁又能磨灭士兵的功勋呢?

同样,生活也是一场“士兵的战斗”。人类无论何时都是最伟大的劳动者,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绝大多数的人终生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对人类文明和世界的发展的影响力显然不能同那些永垂青史的伟人相比,但是,只要他勤恳、节俭和在生活上秉承着公正诚实的态度就足以成为同胞效仿的典范,那么,他就对他国家的美好生活起到了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他的生活和德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并为以后的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与来自我们家庭、社区、超市、生产车间、织布机坊、耕地间、财务室、手工作坊和喧嚣人群的日常生活教育相比,初高等的学校教育真的只能算是最简单的文化启蒙。前者才是更加具有影响力的。这些日常经验说明,真正的实效教育和更能影响他人行为的是充满活力的个人主义。即席勒所言的“人生历程的教育”,它表现在人的行为、德行、自我修养和自控力等方面,所有这些都在于正确地引导人们在人生责任和事业上作对选择,有所成就。这种教育从任何书本或大量学术研究中都不可能获得。培根就曾说过,而他的话总是充满着智慧和给人启迪的,“学习教不会人们如何去使用它们,它只能通过亲身的观察和实践来获得,那是一个属于学习之外并高于学习的智慧”。

在给予他人帮助、指导和力量等方面,那些德行兼备的伟人传记仍然是最能影响人和最有效的。它带给人类和世界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崇高的思想和充满活力的行为。这些传记上所记载的事实,总能强有力地证明自尊和自助的效力,引导学习它的人为自己赢得社会地位和崇高的声誉,包括那些地位最卑微的人。

那些科学、文学、艺术界的伟人,或是伟大思想的传播者,或是宽宏心灵的使徒。他们从未脱离社会阶层,他们同样来自校园、工厂和农舍,来自贫民窟或庄园,哪怕是上帝的最神圣的使者也不例外。权威的人并非只出自那些“大家族”,穷苦人中拥有鸿鹄之志的也比比皆是。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些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无数次地挑战并战胜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战胜的困难,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文豪莎士比亚,谁又能断言有多么了解他呢。不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父亲是屠夫兼牧场主,成为一个梳毛工人便是莎士比亚年幼时的梦想。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邻人们觉得他会做学校的门卫,或者顶多成为一个文书代写员。然而事实上未来的他被人们形容为“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人类的缩影”。他的一生从事过很多种不同的职业,丰富着他的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一位海军军官断言他以前肯定是个水手,因为他描写海洋的措辞是那么的精确,某个有名的鉴马师坚持认为莎士比亚从前一定是个马贩子,但一位神职人员通过对从莎士比亚作品的研读,则认为他应该曾是为牧师工作的文员。他是一个用心去学习的学生,一个勤勉努力的工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如此。他的著作对英国人品格的形成至今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层中,布兰德雷、爱德华兹和德尔福特成为了工程师,库克成为了航海家,伯恩斯更成了一位诗人,休·米勒成为了地理学家,阿兰·卡林汉姆不仅成为了作家还是一位雕刻家,伊利戈·琼斯成为了建筑师,哈里逊发明了天文钟,琼·亨特成为了生理学家,罗姆雷和欧比成为了画家,李约瑟成为了一位东方学专家,约翰·吉卜生成为了雕刻家。在纺织业工人里,有成为数学家的西姆森,成为雕刻家的培根,成为鸟类学家的弥尔纳、亚当·沃克、约翰·福斯特和威尔逊,成为传道士博士的利文斯通,成为诗人的唐纳西尔。鞋匠出身的有伟大的海军上将克劳德斯雷·肖威尔爵士、电力学家斯特金、散文家塞缪尔·德鲁、《季刊评论》的编辑吉福特、诗人布莱姆菲尔德和传教士威廉·卡雷。班佛的鞋匠托马斯·爱德华兹更是位资深的博物学家,还有以他姓氏命名的新物种,“普拉尼茨·爱德华兹”——一种细小的甲壳虫。

裁缝出身的人当中,最杰出的要数安德鲁·约翰逊了,这位美国总统——一个品质超常和才华出众的人。当他在华盛顿的就职演讲中说到他的政治生涯开始得很早时,听众里突然有人喊道:“他以前是个裁缝。”他平静而坦然地回答:“曾经是裁缝的事情根本不会使我感到难堪。当我做裁缝时,我总是能得到赞美,因为我做的衣服总是那么合身。对待顾客,我也总是热情和周到的,裁缝的工作我做得很好,我还享有好裁缝的美誉。”裁缝中的佼佼者还有经营着服装贸易的约翰·斯通,后来的历史学家;小裁缝杰克逊,后来的画家;曾经为伦敦裁缝的小徒弟约翰·霍克斯伍德,是后来的约翰·霍克斯伍德爵士。

铁匠纽卡门、数学仪器制造商瓦特和灭火器制造者斯蒂芬孙,都是发明蒸汽机的创造者之一。

事实上,出身卑微家庭相对于出身富贵之家更加有助于人的成长。天文学家哥白尼是一位波兰面包师的儿子,物理学家牛顿是农民的儿子,数学家拉普拉斯是一位贫苦农民的儿子。而天文学家兼数学家拉格朗日是都灵战时财务主管的儿子,虽然出生时含着“金勺子”,但后来由于父亲的投机活动,他的家庭也沦为贫困。于是,成名后的拉格朗日总是说:“如果那时我很富有,我很可能就成不了一名数学家。”——他总是把现在的声望和幸福归功于这种困苦的环境。

尽管生不逢时,但他们从未放弃过理想,依靠着天赋和努力获得了光辉而永恒的荣耀,那是任何的人间财富都无法换来的。

外国人中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扭转厄运的人数也并不比英国人少。在艺术界,克劳德是糕点工的儿子,吉福斯是面包师的儿子,利奥波德·罗伯特是钟表制造商的儿子,海顿是车轮制造工的儿子。格雷戈理七世,锯木匠的儿子;萨克特斯五世,牧羊人的儿子;阿德利安六世,平底货船船员的儿子。机械师霍特菲勒,面包师的儿子;数学家约瑟夫·弗雷尔,裁缝的儿子;建筑学家德兰特,鞋商的儿子;博物学家格斯勒,皮革商的儿子。

在军队中,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克勒伯、拉费耶尔、舒谢特、维克多、蓝纳斯、苏尔特、马斯纳、赛特·塞尔、德隆基、穆拉特、沃戈洛、巴斯叶赫和列伊等人,都是普通士兵出身的高级将领。“成功的道路时刻为那些能干的人敞开着”这一真理早已成为现实,并且在现今的法国军队中延续下来。法国军队中从低级军士上升到最高将领的成功事例相当普遍。

出身低微又如何?看看上述这些成功者的境遇吧,早年遭遇到的人生艰难和困境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磨炼!只要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拼搏,那么成为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永远不是什么无稽之谈的事,这种情形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法国如此,在英国如此,其他任何国家也是如此;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如此。

对一个追求最高教养的人来说,安逸的生活并不是必需的,在任何时代,那些小人物都不曾给这个世界增添过一丝丝的负担。贫穷不是不幸,更不是痛苦。它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敢地去战斗,通过坚持不懈的实干,它将升华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也许培根的话能对此作出最好的总结,“人类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财富和自身的实力:财富,总被人们信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而自身的实力,人们总是因太缺乏自信而不把它当一回事。事实上,只有征服自我和自力更生才能教会一个人,从自身能力的水池中吸取动力,通过自己的实力去品尝甜蜜的面包,学会正确地劳动以养活自己,并认真地认识好事物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安逸和奢华的生活带不来艰苦奋斗的品质和敢于直面艰险的勇气。只有朝气蓬勃的行为才能在生活中焕发出巨大力量。

奋斗的过程总是充满荆棘的,意志薄弱者会自甘平庸或选择堕落来享受眼前的安逸,意志坚忍的人则会从中获取力量、自信和成功。

对贪图享乐和自我放纵的人来说,富裕总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对那些容易被欲望操控而缺乏自制的人来说更是一个险境。所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大富翁们都不是懒汉。他们尽心尽职地服务于这个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更是无私付出。这一代的富人绝大多数还在发愤图强地工作,“生活在辛勤劳动的时光里,而不是贪图享乐”,这句话是他们的生活写照。众多的贵族同胞们,他们虽然早已享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可为了服务于祖国他们仍然甘于冒险甚至是牺牲自我。比如,在帕尼苏拉战役中那个骑兵团,在陆军中尉的带领下穿过了湿地和沼泽,在塞巴斯托波尔荒芜的斜坡和燃烧的印度土地上,诞生了一批具有自制力和奉献精神的绅士阶级。

上层社会的人们在哲学和科学的和平探索活动中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培根,这位大名鼎鼎的现代哲学之父;科学家沃塞斯特、波伊勒、卡文迪希和塔尔波特;罗斯望远镜之父——罗斯。不过,政治和文学领域才是上层社会中最勤奋的人们乐于奋斗的地方。

这些人本来可以根据《十小时工作法》享有工作不超过十小时的权利,然而,当繁忙的议会召开后,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上着“双班”,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

比如说早已成为大家榜样的布莱汉姆勋爵。他在为社会服务的60年时光里,科学、文学、法律和政治等众多领域他都工作过,而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据说他从不让自己的空闲时间超过一分钟。塞缪尔·罗米利爵士就曾经跟那些要求他从事某种新的工作的人说:“抱歉我没有时间。但是你可以去找布莱汉姆,他总是有办法挤出时间做事。”他的精力总是异常旺盛,即便是在退休后的花甲之年。当他大多数的同辈人坐着太师椅,悠哉地打发他们的晚年,享受他们前半生辛勤打拼所得的闲暇时,布莱汉姆勋爵仍然对有关光线规律的精确研究展开着一系列的活动,其研究结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来自巴黎和伦敦的众多科学读者。不仅如此,他还在新闻界发布了他的《科学的人和乔治三世统治文献》的论文草稿;在上议院按时履行着他的法律工作和政治辩论职责。如此地钟爱工作、习惯连续地工作、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他从不放在话下——这就是布莱汉姆。

能够同时享有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政治家称号的作家巴威尔·利顿爵士也是一位勤奋而本身社会地位就很高的人。为了不断超越自己,他总是那么饱含热情,充满斗志;总是脚踏实地地工作着,从不把时间浪费在享乐上。他的作品不仅多产而且品质都很高——从勤奋这个角度上来说,英国仍然健在的作家中无人能及。巴威尔的勤奋,值得享有任何赞美之词。当和他具有同样财力和地位的人们,在活跃的社交季节去乡间度假、狩猎、射击、安排海外旅行、游览名胜,享受各类休闲娱乐时,巴威尔却在追求过一种文人的生活,那种享乐的生活方式是他所排斥的。巴威尔先后努力创作的诗词《杂草和野花》和小说《福克兰》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像意志薄弱者那样遇到困难就放弃创作,他仍然坚持创作,在广泛阅读和不断努力下,终于由一个失败者变成了一个成功者。

决定成功人生的因素包括了各个方面,个人的勤奋和实干是一个方面,就像上述大段列举的实例和下述篇幅还要引用的例子那样;另一方面,得到别人的帮助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些事物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他们合理地结合起来却会变得很完美,自助和受助就是这样的典型。”诗人沃兹沃斯说得对:人的一生多少都要仰仗别人的恩惠,那些光明磊落的君子和成功者通常都是愿意接受这种帮助和乐于承认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人生历程就是很好的佐证。他的成功同样归功于自身拥有的独立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毅力。同时,他也充分地肯定人的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需要并接受别人的帮助或支持。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努力。无论是内在的努力还是外在的努力,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若非如此,我们所增加的就只有自己的年龄,而非成熟的智慧。很多人的灵魂充满病态,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了对抗这种病态的灵魂,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要与生活或事业中的志同道合者互助互励,共渡难关。”

因此,托克维尔总是对他的两个好友充满感激之情。一位是在精神上和人生阅历上指导他的德·克尔格雷。他在给德·克尔格雷的信里这样写道:“你是我灵魂的伴侣,如果还有谁值得我唯一地信赖,那就是你了。我受过很多人的影响,唯有你对我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那些基本理念的形成和行为规则。你的影响终其一生都将伴随我。”另一位是一直在情里给予他支持和理解的斯托菲尔。托克维尔的妻子是一位秉性和品格都值得尊敬的夫人,也是他所深深感激的人。托克维尔能够毫无顾虑地进行他的研究,与他的妻子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使他确信,女人心灵和气质的高贵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她丈夫的品性;反之则只会败坏丈夫的心灵。

总之,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对人类品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影响有来自周围生活环境的,比如朋友的、邻居的、榜样的;还有来自生活上的名人名言;还有文学上的事例。总之是举不胜举的。祖先们优秀的品德和言行更是在影响我们的同时应被继承下来的。当然,对别人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的同时,我们更应明了,自己才是生活和促使行为积极的真正主导者,外来的帮助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最好的救世主就是我们自己。

第02章 勤奋者得天赐

即使是再平凡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获得最伟大的成就。那些勇敢的开拓者,生活总是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机遇和可以不断发展的空间;那些废寝忘食去工作的人,成功也往往伴随着他们。勤劳就是财富。谁能把握时间——就像一粒粒种子那样,不断从大地母亲那儿吸取营养,辛勤耕耘,持之以恒,谁就能成就大业。——达维隆

即使是再平凡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获得伟大的成就。尽管生活看上去总是那么平淡无奇,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琐碎和抛不开的责任或是义务,但它还是能为人们的人生经验增添快乐和美好。就像那些勇敢的开拓者,生活总是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机遇和可以不断发展的空间;那些废寝忘食去工作的人,成功也往往伴随着他们。沿着先辈们的光荣道路一直奋斗下去不正是人类所谓的幸福之路吗!

人们因为自身对目的性有时并不是那么明确,所以总会在天平的两端摇摆。却又总是将这盲目性责怪在命运的头上。善于观察和审视生活的人都明白,命运总是眷顾那些勤奋的人,正如最优秀的海员总会在晴空下远航。人类在求知历程中的研究表明,决定人们事业成就与否的是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这类的大众品质,而非那些可遇不可求的天资。事实上,那些伟人恰恰是最不相信“天才”的,他们相信和依赖的是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和想要成就伟业的毅力。波芬说“天才就是耐心”,约翰·福斯特则认为天才就是要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

世界超群的科学家牛顿算是个天才了。但当人们问他是如何发现那些非凡的成就时,他总是谦卑地回答说:“就是不停地思索它们,由最初的第一缕曙光到豁然开朗。”如此的勤奋、专注和毅力使牛顿获得了那样了不起的盛誉。伟大的哲学家开普勒也曾说:“正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所研究的东西勤于思考才能逐步深入。”

化学家道尔顿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勤奋和知识的积累。翻一翻那些著名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能工巧匠等伟人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那样的珍惜生命和惜时如金,并把自己的成功绝大部分归功于不屈不挠的努力和专注。英国历届的首相中,年轻的迪斯累里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他认为对所学科目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倾心钻研才能掌握并精通它,最终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可以说推动世界进步的,是那些资质平平却勤奋异常、不知疲倦的人,是那些不论干哪一行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人,而非那些天资卓越、才华横溢的天才。意大利有句谚语就说:“走得慢但能坚持的人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中国古语有云:“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良好的工作品质才能使任务变得相对简单,如果缺少这种品质,即使是最简单的技术工作也会变得难以完成。多雷顿·马诺在议会中以精彩绝伦的口才而著称。他总能漂亮地驳倒对手,令人叹服。而他在辩论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力就是他父亲从小对他严格训练的结果。当他还是个小孩时,他父亲就经常让他站在桌子边练习即兴背诵或即兴作诗。虽然,最初并没有多大长进,但长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和训练,使他在日后不仅能熟练背诵几乎所有的训诫,还锻炼出了超众的口才。

拉小提琴似乎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一个年轻人问卡笛尼学会拉小提琴需要多长时,卡笛尼却说:“每天12小时,连续12年。”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要达到超凡的境界,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任何伟大的业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和勤奋、坚持不懈一样,耐心也是一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德迈斯特就说过:“成功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等待。”播下的种子只有满怀希望地耐心等待后才能收获。最甜的果实总是最后成熟的。正如东方的一句格言,“耐心和时间能将桑叶变成云霞般美丽。”

那些为大众谋福利的人,他们需要的耐心和等待往往要比别的人多很多。那些伟大的成果不那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发挥应有的影响。他们播散的种子有时会在寒冬积雪下深埋许久,人的生命有时是如此的短暂,冬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春天的脚步也还在遥远的地方,辛勤播种的人却已长眠于地下了。罗兰·希尔是幸运的,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伟大思想能够开花结果。这份幸运对于那些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们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在古老而又黑暗的格拉斯各大学为自己的《国富论》奠定基础而精心耕耘多年的亚当·斯密,他为社会改良播种下了伟大的思想种子,却要在70多年后,才收到一些实质性的成果,然而还远不是全部的。

在富有耐心坚守的同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愉快能使人身心愉悦,更好地调节自我。“性格是基督徒的精髓。”一位基督教的主教曾经这么说过。愉快和勤奋是幸福的源泉,是智慧的精华,更是取得成功的核心和灵魂。塞迪·史密斯是约克郡弗士顿勒克区的一个牧师。当他最初接下这个牧师工作时,他并不认为这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过还是以乐观的心态干了起来,并决心全心全意地去做好它。他这样说道:“我已下决心要喜欢上这份工作,去努力做好它。这远比只会埋怨工作无聊透顶、说那些个废话要更像个男人做的事。”霍克博士去进行一项新的研究时也总是说:“我以上帝的名义起誓,无论我在哪儿,在做什么,我都会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工作,即使没有工作可做,我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份。”

希望一旦破灭,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的。这种破灭性甚至会改变一个男人的性格。不过传教士卡瑞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他是乐观而富有勇气的,从不放弃希望。

卡瑞有两个助手,分别是韦德和马塞,一个是木匠的儿子,另一个是织布工的儿子。当三个人初到印度时,卡瑞自己工作繁忙且需要亲历亲为,他根本想不出该给他的两个执事助手安排点什么工作。但是经过一番努力后,他们三个人不仅在塞尔姆波建起了一所庄严肃穆的神学院,还开办了16个分站,更把《圣经》翻译成了16种文字,就这样,一场道德革命的种子在英属印度被悄然播种下来。

卡瑞是一个自信的人。他从不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觉得羞愧。有一次,当某个官员故意当着总督的面大声询问旁边的人,卡瑞以前是不是个鞋匠时,卡瑞立即自己答道:“是的,先生,我以前就是一个鞋匠。”

而他小时候的倔犟性格,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轶事。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一次爬树的时候不慎摔断了腿。当他在床上休养了几周到走动不用别人搀扶时,他去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再去爬那棵树。

卡瑞做事雷厉风行,总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身上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勇气,是成为一名伟大的传教士所必需的。

只要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决不会因任何事而退缩。拥有这种坚定而果敢品质的人,还有哲学家杨格博士。他的名言是:“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据说,他第一次骑马时,陪着他的是巴克里先生的孙子——一个著名的马术运动员。当这位骑术精湛的马术师驾马从一道高栅栏上一跃而过时,杨格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但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杨格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言不发地跨上马背继续尝试,第三次,他就成功地做到了骑马一跃而过。

蜘蛛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身处困境的鞑靼人将其完全学了过来,这个故事现在家喻户晓、众所周知。而美国鸟类学家奥多本所讲述的一段亲身经历与之相比也足够让人感到惊奇。他讲道:“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差一点让我离开了毕生从事的鸟类学研究工作,这与我所保存的200多幅鸟类原画有关。我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并讲出,只是想证明勇气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的关键——我不能用别的任何方法宣告我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我之所以讲出来是为了帮助环保主义者摆脱萦绕在他们心中的种种牵绊。我曾经在俄亥俄州肯塔基的一个名叫哈德逊的村子里住过几年。有一回要去费城办事,在临走前我将绘制的草图小心翼翼地装到了一个木制的盒子里面保存起来,交给了住在当地的一位亲戚,并且再三地叮嘱他千万不要弄坏了里面的这些草图。过了几个月,我回到了哈德逊,开始的几天,我忙着和家人团聚,几乎忘记了箱子的事情。可是我终究是挂念着我的那些“宝贝”的,于是我问起了我的箱子。亲戚把木箱拿了出来,可打开来一看,一对挪威老鼠已经在里面安了家,在充满碎纸屑的箱子中哺育它们的后代,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可它们就好像已经在我的箱子里面居住了上千年一样。这件事令我怒发冲冠,接下来的几天我都非常的烦躁,只觉度日如年,每日都用睡觉来打发时光,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满胸的怒气也渐渐消散了,烦恼也便无影无踪,于是我又重新鼓足了勇气,背上猎枪,带上铅笔和笔记本,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兴高采烈地又向山林进发了。我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不到三年的光景,我就完成了自己的新作,而且比以前的更加优秀。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只名叫“钻石”的小狗,可就是这只可爱的小狗有一次把他桌子上的油灯打翻,这使牛顿通过多年勤奋计算所换来的研究成果一瞬间化为灰烬。这则趣闻妇孺皆知,自不必说,但也有人说这次意外事件让牛顿痛苦异常,从而感知力和记忆力衰退。无独有偶,《法国革命》的作者卡利里先生在写作这本书的第一卷时,也遇到了差不多的“杯具”。他想把手稿拿到一位才华横溢的邻居处让其品评指正,却由于疏忽莫名其妙地把手稿扔到了邻居客厅的地板上,有意思的是卡利里竟然还忘记了此事。几周之后的一天出版商来催稿,他赶紧派人去邻居家取,搞得邻居不知所以。一番仔细调查之后,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邻居家的佣人认为客厅地板上的这一捆东西是“废纸”,就把它丢到客厅和厨房的壁炉里烧掉了!当作家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他已无力回天,只有瞠目结舌、手足无措的分了,稿子已经烧掉,没法补救了,卡利里只好下定决心从头再来。但是原稿已失,只能从尘封的记忆里重新搜索原有的事实和论点。如果说作者在初创某一著作时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乐趣的话,而重写时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了。然而他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度过了这种煎熬,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任务,而这种顽强的精神却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许多杰出的发明家也用他们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一生来诠释了顽强的意义。乔治·斯蒂芬孙在给年轻人演讲时通常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观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位发明家用了15年的时间改进蒸汽机车,最后终于在莱希尔取得了重大成就;蒸汽机的发明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同样感人的事迹还存在于科学、艺术和实业界等各个行业中。尼尼微大理石碑刻的发现或许要算其中最有趣的了。我们知道,自从马其顿征服波斯以后,楔形文字便已失传了,而这种刻在碑石上的箭形书写符号的发现,使楔形文字得以重见天日。

说来有趣,碑刻的发现非常偶然,波斯的克曼莎附近有许多古怪的楔形铭文和碑刻,这些铭文和碑刻十分的古老,任何人都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东印度公司有一位聪明的实习生,他将岩壁的文字描摹了下来,在他描摹的碑刻中,人们发现有一块名叫比斯顿岩壁的巨石平地拔起1700英尺,这块巨石非常的陡峭,波斯语、亚述语和锡西厄语三种文字写成的大量碑文布满了其下部300英尺的范围内。这些碑文令世人惊奇但无人能够识别。那位实习生对这些符号进行反复的比较和揣摩,试图发现已知的和未知的、消失的和存在的之间的某种关联和规律,终于,他掌握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自制了一个楔形文字的字母表。这个叫罗里逊的实习生(后来称做亨利先生)把描摹好的楔形文字寄到家中托人考证,但任何大学的教授都不能给出结论。然而,一个叫罗热斯的原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对楔形文字略有研究。于是罗里逊又把这些描摹拿给他看。罗热斯果真有两下子,尽管他从来没有见过比斯顿岩壁,但他却断言罗里逊的描摹并不十分准确。于是罗里逊又来到了比斯顿岩壁附近,把描摹的版本与原迹仔细地比较了一遍,终于证明罗里斯的判断是准确无误的。此后,两人又经过反复比较和大胆假设,终于在楔形文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出于配合他们研究工作的考虑,英国政府认为有必要给这两位自学者配备一个助手并供给研究所需的原料。于是奥斯汀·莱亚德自告奋勇,加入了他们的团队,奥斯汀以前的工作地点在伦敦,他原来的职业是律师事务所的文员。令人无法想象的是,一个实习生,一个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一个律师,这三个人竟然成为失传文字的破译者和古巴比伦历史遗迹的发掘者。而那年的莱亚德还是个年仅22岁的毛头小子,他当时正在东方旅行,幻想着穿越神秘的幼发拉底河地区。那时他只有一个同伴,他们手无寸铁、赤手空拳,但由于莱亚德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再加上他身强体壮、孔武有力,就这样他顺利地穿过了一个个危险的部落和恐怖的地带,要知道这些部落之间是经常发生野蛮的战争的,或许这也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吧。白驹过隙、弹指一瞬,几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并没有掌握多少技术的莱亚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大的热忱挖掘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其中的许多文物还是同行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正是由于莱亚德的努力工作,许多珍贵的文物得以重见天日,有些还是寥若晨星的珍品。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许多在不列颠博物馆展览的珍稀文物,不仅准确记载了3000多年前发生的许多历史重大事件,还与基督教圣经所记载的内容相吻合,如同新启示录突然驾临凡间一样,让人目瞪口呆,难以自已。面对这些稀世珍宝的发现,莱亚德曾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尼尼微碑刻从此会永远铭记着令人惊叹的巨大功绩,它包含着人们执著的进取精神、勤劳的美德和生命的活力。”

勤奋就是天才,在自然史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孔德·德·布芬穷其一生证明了这一道理。如同许多科学家一样,年轻时的他并没有什么过人的资质,相反,他才智平庸,甚至有些愚钝,而且,天性慵懒的他刚一出生就继承了一大笔财富,人们都以为他会沉溺于享乐之中,无所作为地过完他纸醉金迷的一生。但布芬显然不想成为这样的一个酒囊饭袋,也不愿一生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想要的是科学上的成就。

时间就是金钱。布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常常为自己早上睡懒觉的坏习惯而苦恼,于是他痛下决心,要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想要改正谈何容易。布芬与自己的坏习惯着实斗争了好一段时间,却没有任何起色,到了早上自己还是无法按时起床。布芬无奈了,只好向他的仆人约瑟夫求助。他答应给约瑟夫一克朗的奖励,条件是只要约瑟夫能在早晨6点钟之前把他叫起来,但当每天清晨约瑟夫叫他的主人起床时,布芬或以生病为借口,或以打扰他睡眠而假装生气,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赖床不起。但每当他最后起床之后,却又大声地责备约瑟夫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于是这位忠心耿耿的男仆下定决心要赚那许诺已久的一克朗了,面对主人可怜巴巴的恳求,他也无动于衷,面对主人的威胁,他也不为所动,于是“狠心的”约瑟夫一次又一次地迫使布芬在6点之前起床。其中一次,约瑟夫使出浑身解数,无论如何布芬都不肯起床,约瑟夫想,这次不玩真的是不行了。于是他端来一盆凉水把它全部泼到了布芬被窝里,这招立竿见影,布芬一骨碌身便爬了起来。就这样,在约瑟夫严厉的监督下,睡懒觉的坏习惯终于被布芬克服了,所以他对忠诚的约瑟夫一直心存感激,还经常对别人说他还欠约瑟夫三四卷自然史没有完成呢。

从此以后,布芬每天在他的桌子前从早上9点一直不间断地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再从晚上5点工作到9点,40年如一日。他的传记里是这样描述他的:“工作只能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兴趣则在于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当他达到事业巅峰的时候,他还经常这样说,自己是多么希望还能再为伟大的科学事业奉献几年啊。”他总是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把他最宝贵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个读者,此外,他还是一位善良的作家,他从不虚伪做作地无病呻吟,要知道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他对于自己著作中的每一个字都详加斟酌,毫不马虎地润色每一段文字,直到认为满意为止。《自然史的变迁》这部书先后进行了11次修改,他才感到满意。事实上,他冥思苦想地构思自己的每一部著作,任何细节都不放过,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坚持了50年之久。他还经常这样说,天才其实并不存在,天才只是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工作。伟大作家布芬的成功是建立在像蜜蜂一样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之上的。正如迈登·勒克所言:“有些人之所以能被称为天才,就在于他们能够把全部的精力专注于特定目标,布芬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布芬在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后,早已疲惫不堪的他强迫着自己重新回到原始的文本上来,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直到自己彻底满意。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快乐,而不再是痛苦。他的成功就是这样得来的。”

还有许多作家的身上也同样具有这种超凡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品格。瓦特·司各脱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最初只是一个在律师事务所从事抄写工作的文员,并且一干就是好几年,众所周知,这种工作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但瓦特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抄写是他的本职工作,他有责任将这一工作全心全意地做好。这样一来,他白天埋头书案进行抄写,晚上的时间则用来读书搞创作。他曾半开玩笑地说,正是经年累月的抄写工作使他告别了轻浮焦躁的态度,培养了他踏实稳重的工作作风,这正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所必不可少的。每抄一页可以赚3分钱,有时他一天就能抄120页,那样就能够赚到3元6毛钱。有时他还能用这点微薄的收入买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果不是辛勤地工作,他怎么可能买得起书?

晚年的瓦特依然为自己有这样一门职业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同许多诗人的荒谬观点不同,他认为天才不是那种愤世嫉俗、不遵守社会规则与生存法则的人。恰恰相反,瓦特觉得一个人用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做好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是有助于他在事业的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这对于那些经常好高骛远的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担任爱丁堡议会议员时的瓦特,每次都能够准时到达议会,签发各式各样的文件,办好自己职责之内的事情,而每日里早餐前的时间便完全被他用来进行文学创作了。洛克哈特曾经说过:“即使是瓦特创作的高峰期,他也得花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这份工作,他从来都是认认真真,毫不懈怠。这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瓦特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那就是必须靠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不是靠“文学创作”来谋生。有一次他这样解释道:“文学是我的最爱,但不应成为我生活的来源,文学创作的收入也不应该为我的日常生活开销服务。文学创作是件严肃到神圣的事情,只有在心灵与情感的浇灌下才能产生富于感染力的作品,这种由心而生的感染力不会与金钱产生任何的关联。”

此外,瓦特还非常懂得时间的宝贵,决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所以他非常遵守时间,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百忙之余写出许多惊世骇俗之作。他严格地执行自己定下的规定,就是除了必须要随时回复的质询和评议外,其他的所有信件,都在统一的时间里回复。毋庸置疑,这样做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也使得他在创作时思想如激流涌动,大开大阖。瓦特坚持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6点钟的时候便准时坐到桌前开始写作。桌子上和地板上井井有条地摆放着种类齐全的参考文献,这个时候任何人都不会打扰到他,只有一只可爱的小狗陪在他的身边,瞪着清澄如水的眼睛望着他伏案奋笔疾书。而当9、10点钟家人们围在饭桌旁吃饭时,瓦特已经完成了他一天工作中最艰苦的环节。尽管瓦特一生都在兢兢业业地拼命工作,尽管他满腹经纶、博闻强识,尽管他成就非凡,为世人景仰,但每当谈到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也总是谦逊地认为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他有一次这样说:“我这一生,无数次地苦恼于自己的无知和浅薄,经常会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瓦特在说这句话时,字里行间让人觉得无比的真诚,同时也是那样的耐人寻味。

是的,智慧是与谦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拥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准则。曾有一名三一学院的学生向他的老师辞行,因为他认为老师的本领自己已完全掌握,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习下去了,但这个学生究竟何种水平他的老师最清楚不过,面对这位自傲的学生,老师慨然叹道:“在学问方面我其实也是刚刚入门啊。”老话说得好:“一桶不满半桶摇。”知识浅陋的人总会自以为是,而高识远见的人却总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牛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碰巧拾到几个贝壳的孩子,象征真理的大海他还从未曾接触到。

还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更是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美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一书的作者约翰·希顿便是成功的典范。出生于威尔特郡金斯敦的他从小便生活在一个穷苦的家庭。他的父亲由于禁受不起破产的打击,在希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疯了,希顿也因为家庭的不幸早早地便失去了他应有的美好童年。他差不多没有念过书,整日里过着衣食无着、四处游荡的生活。并且游手好闲的他还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所幸这些恶习并没有完全毁掉这个年轻人。他不得不去叔叔开的小饭馆里干活,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混口饭吃。他的工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是把酒装到瓶子里,然后塞好瓶塞,再把瓶子放入箱子。可这个活他一干就是五年。身体日渐羸弱的希顿干活越来越吃力,终于有一天他被叔叔赶出了小饭馆,只得又开始了到处流浪的生活。看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想想自己孤单的处境,还有已经疯掉的父亲,希顿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这五年以来他只挣到了可怜的两畿尼。可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人世间的苦辣酸甜又让他尝了个够。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18便士够我租一间屋子住了,那是一间潮湿阴暗的小屋,冬天的时候我生不起火,只能躲在被窝里一边取暖一边读书。”后来希顿又步行到了巴思,在那里当一名酿酒工,可干了没多久他又回到了伦敦,这时的他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了。幸运的是,伦敦一家餐馆的工作又眷顾了他,他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在黑暗的地窖里干活。但是他依然庆幸自己得到了这样一份工作。地窖里暗无天日,繁重的体力劳动终于将他拖垮,希顿又被辞退了。不久之后的他又得到了一份代理人的工作,每周可以拿到15先令的薪水,要特别指出的是希顿的字写得很漂亮,这也让他很轻松地当起了代理人。下班之后,他完全把自己泡在了书店,可是由于买不起书,他就强迫自己把看到的东西背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他就积攒了大量的知识。后来他被调到了另外一个办公室,在那里每周他可以挣到20先令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学习,28岁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比泽奇遇》终于发表了。从第一本书的发表到希顿逝世这漫长的55年中,他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从没有停歇过。他一共写了87本书,《英格兰大教堂古迹》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该书长达14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也是希顿辛勤劳作的见证,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两个字:勤奋。

洛顿是一个园艺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热爱工作的人。洛顿从很小的时候就热爱劳动,这与他出生于爱丁堡一个农民家庭是分不开的。他天赋异禀,尤其是在规划蓝图和描景状物方面,所以洛顿的父亲发誓要把他培养成未来的园艺专家。他通往园艺专家的道路也是从做学徒开始的,可他还是抽出两个晚上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学习,白天干活时也从不偷懒。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法语,不到18岁的他就成功地翻译了《阿贝尔德的一生》这部百科全书。他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20岁时就当上了英格兰的园艺师,他把这一时期的经历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下来:“我20岁了,占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也许就这样过去了,我为这个社会又曾经做过什么有益的事呢?”这是一个特别的年轻人真实的生活写照。从法国归来后,坚持不懈地学习又使他精通了德语。他租了一个大农场,他又从苏格兰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久就赚到了一大笔钱。这时战争刚刚打完,百废待举,他曾两次出国,学习外国的园艺和农艺生产技术。并把每次考察的结论刊登在大百科全书上,这是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作品中体现的信息真实有效,因此被许多业内人士收藏,要知道这是不多见的。

萨缪尔·德鲁所经历的一切和本书前面所提到的几位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样值得大书特书。他的父亲是圣·奥斯特的苦工。贫苦不堪的他还是全力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兄弟俩却不尽相同,哥哥杰伯兹学习相当刻苦。而弟弟萨缪尔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的父亲只好让8岁的萨缪尔去锡矿厂干体力活,每天挣那将近4便士的微薄薪水。十多岁时,他又跟随鞋匠学徒,这也使他饱尝辛酸,正像他后来说的那样:“生活对于我来说就像犁地下的癞蛤蟆。”如此痛苦的生活,他也想过逃避,当个海盜或是其他什么,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让他越来越鲁莽了。每一次抢劫他几乎都是头目,偷猎或是走私也是他喜欢的。修鞋的学徒期还没有过完,17岁的他便不辞而别。他又尝试着去当一名军人,每晚都睡在野外的干草堆里,由于禁受不起寒冷,无可奈何的他只得又回去重操旧业。

随后他来到了普里茅斯经营制鞋生意,又在卡莎德幸运地获得了一场棍棒比赛的奖金,在那次比试中,他很轻松地获胜。他无法满足每周8先令的收入,他梦想着挣到大把的钞票,加之生性喜欢冒险,他又一次决定铤而走险,那就是走私,这次走私萨缪尔并不幸运,反而差一点一命呜呼。据说当天晚上,消息传遍了整个卡拉福特,当走私船快到岸时,那个地方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来装运货物,参与走私。船刚靠岸,一部分人留在岸上放哨并装运货物,另一部分人则在海上操纵船只,萨缪尔属于后者。那一晚乌天黑地,真可谓伸手不见五指,刚刚开始装货,一时间狂风怒号,惊涛骇浪直往船上打来。留在船上的人决心咬紧牙关,渡过难关。萨缪尔待在其中的一条船上,恰巧这条船上的一个船员的帽子被狂风吹跑了,在大家为他抓帽子的时候,船被打翻了,甲板上的人也全部被卷到了海里,有三个人很快就让海浪冲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余的人则紧紧地抓着船求生,这时却发现船正向大海深处漂去。大家只好弃船逃生,但是他们距离岸边还有很远的距离,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游了整整3个小时后,萨缪尔和其他两三个同伴终于游到了岸边的礁石,他们躺在礁石上,感觉全身都麻木了,天亮时有人发现了他们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这次海难只让少数人幸存了下来。一个好心人搬出了一桶白兰地,给每位幸存者各倒了一满碗,萨缪尔他们喝过了酒,才觉得好了一些。之后,缓过神来的萨缪尔才在齐膝深的雪中又步行了两英里,回到自己的家。

萨缪尔人生的前半段可以说是毫无希望的,什么事情他几乎都做过,飞檐走壁,偷鸡摸狗,修理皮鞋,舞枪弄棒。然而,命运的安排使萨缪尔在成年后成为了一个牧师,很多优秀的作品出自他的手笔。用“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萨缪尔决心洗心革面,用浑身的力量使自己走入正途。他跟随父亲重新回到了圣·奥斯特,他又操起了制鞋的老本行,这次是计日领取薪酬的。或许是上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不久之后,他便深深地迷恋上了爱姆·克拉克博士那充满说服力的布道。哥哥杰伯兹这时离开了人世,这个打击更加使得他悲痛不已。萨缪尔痛下决心要开始刻苦学习,可他远离书本已经很多年了,曾有一位朋友开玩笑地说,萨缪尔写的字就像是掉到墨水瓶的蜘蛛在纸上爬过一样,由此可见他的字当时写得有多么难看。后来,萨缪尔感慨道:“书读得越多,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样的无知;越觉得自己无知,就越想读书,于是我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总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读书。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有时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看五六页书。洛克的《论知识》终于让我恍然大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和超脱油然而生。从此以后,从内心里,我彻底地抛弃了以往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

于是,萨缪尔开始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意,只可惜缺少本钱,他只好四处筹款,一位善良的磨房主见他勇气可嘉,答应借给他一笔钱,萨缪尔立即把这笔钱投入到生意的运营当中,并且苦心经营,费尽心机,到年底时他就还清了贷款。萨缪尔不打算再欠任何人东西,因此在生活上十分克制自己,决不乱花每一个铜板,甚至经常不吃晚饭便上床睡觉。他向上帝发誓要靠勤俭自立,不依赖于任何人,事实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地做到了这一点。另外,工作之余,萨缪尔也不忘记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宇宙学、历史学和逻辑学的书籍他也不忍释卷。他后来所从事的布道工作也离不开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当然是一条荆棘之路,但一旦我下定决心,就决不回头。”他这样勉励自己。

除了制鞋和哲学研究以外,萨缪尔还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传道者。热衷于政治的他把自己的小店变成了一个沙龙,当地的政客云集于此,即使他们不来,萨缪尔也会亲自去找他们商讨大事。当然,这种活动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为了把花掉的时间补上,他又经常工作到深夜。他的政治热情还闹出了不少笑话,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有一次深夜的时候,他还忙着在店里工作,一个小孩透过鞋店的灯光看到了他,就大声地对他喊道:“制鞋工,制鞋工,白天瞎逛,晚上补工。”后来萨缪尔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朋友,朋友问:“你怎么不抓那小子?”“没那个必要,现在就算是天崩地裂我也不会感到一丝惊恐,当时我停下了手中干的活,告诉自己,‘是的,是的,他的话的确有道理,可是我不会让他再那样说我了,哪怕一次。’对我来说,孩子的嘲讽仿佛当头一棒,永远都会存留在我的心中。那件事给我的启示是,今日事今日毕,决不可拖到明天,而且要惜时如金。”

之后的萨缪尔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把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政治生活不再打扰他了,空闲的时间全部被用来学习和研究。他甚至放弃了许多休息的时间来学习,但决不为此而耽误工作。他很明确地知道工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坚定地把工作放到第一位。结婚之后,到美国定居的萨缪尔还是没有放弃学习。最初,他的作品主要局限于诗歌方面,他的诗歌中蕴涵了他对于人类理性精神的深深思考,在今天看来尤其显得弥足珍贵,而且人们可以在他的诗歌中感受到激昂慷慨的奋发之气。厨房变成了他的书房,他的书桌则是妻子的管风琴风箱,伴随着孩子们的吵闹声,萨缪尔昼夜伏案,奋笔疾书,当时潘恩那引起轰动的《理性时代》已经出版。萨缪尔却写了一本小册子来批驳他。他认为正是由于《理性时代》的出现才使他开始独立地、认真地思考,因此才能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作家。此后的他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出版小册子。可他仍然坚持着一边制鞋一边写作,他的成名作《论人类灵魂的不朽》终于在几年后的一天出版发行了,足足卖了20英镑,在当时这已经是不小的一笔数目了,该书后来又一版再版,广受好评。

萨缪尔也像其他的年轻作家一样,在功成名就后迷失了自己。在他获得成功后,你可以看到他在门前扫马路,也能够看到他在冬日里帮学生们搬煤。文学创作已不是他赖以谋生的职业。他所关心的是能够过上踏实安稳的生活,在文学方面的成功在他看来不过是幸运女神的青睐而已。可到头来他还是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卫理公会的文学事业中,萨缪尔负责监督和管理卫理公会发行的宗教教义杂志方面的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在《折衷主义论坛》上发表文章,关于他家乡科恩威尔地区珍贵史料的书籍他也编辑出版过。在事业行将终结之时,萨缪尔不胜感慨地说道:“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我,体会到的是下等人的苦难,但我靠着勤劳、节俭和美德,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让自己的家庭拥有了如今的社会地位。但我的勤奋并不会白费,勤奋让我获得了成功,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

和萨缪尔相比,约瑟夫所从事的职业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尽管他才智平庸,但他勤奋刻苦、朴实真诚。他人生的座右铭是“百折不挠”,而且一直身体力行。休谟早年丧父,母亲只能靠开一个小的店面养家糊口,千辛万苦地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后来,母亲让休谟去学医。毕业后的他以外科大夫的身份到过印度几次,并且在东印度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休谟忘我地工作,人缘也不错,因此很讨上司的欢喜,上司认为他可当大任,不断地提拔他。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后,休谟随从鲍威尔将军参战了,翻译人员在战斗中牺牲了,休谟便当上了翻译,后来又当上了医疗队长。他还兼职出纳员和投递员,但是这些工作并不是他所期许的,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休谟都干得如鱼得水。另外,提供军需品的事也由他来管,这是一个美差,部队和他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十年后休谟回到了祖国,这时候的他已经腰缠万贯,他这时想要做的就是帮助其他人。

但是,休谟并不是那种坐享其成的人。对他而言,快乐和幸福完全建立在工作和劳动之上。他走遍了英国的每一个村镇,只是为了掌握社会和同胞们最真实的情况。英国的手工制造业久负盛名,但休谟还游历多国,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1812年,他回到了英国,当上了国会议员。除了短期的中断,他连任了34年,根据史料记载,他在国会上的第一篇演讲是有关公共教育问题的。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公众教育等社会问题一直为休谟所关注,例如,改善监狱的刑法改革、银行储蓄、自由贸易、发展经济与扩大民权等问题,任何对公众有益的问题,他都会积极参与,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遗余力地做任何事情。演说虽然并不是他的强项,然而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能够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心。

沙佛兹伯里曾经说过:“嘲笑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这句话来形容约瑟夫·休谟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没有人能像休谟那样承受如此众多的方方面面的嘲笑,他对于这一切置若罔闻,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他经常遭到反对派的攻击,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力量和作用,可就是在如此两难的境地下,金融改革被他提上了日程。他工作量之大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他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起床之后马上就要回复信件并准备上午的工作,早餐一过就开始接待来访的客人,最多的时候要接待20人,议会的会议他几乎每次必到,有时会议延迟到下午的两三点,他也从不早退。在他从政的这几十年来,无数次以压倒性的票数当选议员,尽管不断地遭受到打击、排挤和冷嘲热讽,更多的时候他都形单影只、腹背受敌。他以顽强和刚毅从容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挫折和失败,从不灰心丧气。而当自己重要的举措冲破层层阻挠而付诸实施时,休谟老泪纵横,难以自已。这和休谟传记里写到的一样,他是人类坚忍不拔品质的完美刻画。

第03章 力量和勇气

在人所有的财富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与坚定果敢并驾齐驱。即使一个人努力奋战最后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他也会为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感到欣慰和骄傲。生活在碌碌无为之中的我们,如果看到一个困苦的人勇敢抗争,如果看到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高歌猛进,我们都会为之动容,觉得欢欣鼓舞,甚至为之手舞足蹈。一颗勇敢的心能无所不为。——雅克·邱维埃对于他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他都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就成就斐然,硕果累累。——《编年史》第二部,第31章第21页

曾有一位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在他的一篇著名演讲中这样描绘了条顿人的性格特征。他说:“偶像,不是我所崇拜的;鬼神,也不是我所信奉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是我唯一相信的。”“要么遵循别人走过的路,要么我自己另辟蹊径。”这一古老的智慧格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耳曼人特立独行的性格特征,就是如今,这也仍然是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显著区别。其实斯堪的纳维亚神话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他们的神总要带着榔头。正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从些许小事便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从一个人使用榔头的方式中,就能推断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一个人向他的朋友讲要到某地定居和购买土地时,他的那位大名鼎鼎的法国朋友准确精练地告诉了他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他说:“你在那做买卖可要加倍小心,那里的人我太了解了,那里的巴黎兽医学校的学生,在解剖实验中不会用力地敲击动物的骨头,他们缺少的就是力量。在那投资,你别指望能得到满意的回报。”这是一段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说出的话,反映出说话人透过敏锐的洞察力所剖析出的准确评价,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个体力量强大才能使国家的力量强大,就像每一个人把他的价值赋予土地一样。就像法国人所说的那样:“人类的力量就是土地的力量。”

土地质量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人类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中,百折不挠的决心是一切伟大品格的基石。力量能使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完成枯燥单调的工作,忍受琐碎粗糙的细节,顺利地完成人生中的每一个环节。天才正是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才被人称为天才的。想要达到成功,更多的是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杰出的才干,这适用于任何的理想追求过程中。目标可以造就实现它的能力,还可以激发激情四射、坚定不移的意志。因此意志力是人们性格当中的核心力量,换句话说,意志力构成了人本身。它是人类一切行动的支点,是人类奋发图强的灵魂,是人类现实希望的源泉。它的存在使生命变得花香四溢。战争修道院的一顶破头盔上一直铭刻着这样一条格言:“希望就是我的力量。”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赛亚克的儿子说:“懦弱,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东西。”诚然,在人所有的财富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与坚定果敢并驾齐驱。即使一个人努力奋战最后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他也会为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感到欣慰和骄傲,因为他已经尽了全力。生活在碌碌无为之中的我们,如果看到一个困苦的人勇敢抗争,如果看到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高歌猛进,我们都会为之动容,觉得欢欣鼓舞,甚至为之手舞足蹈。

对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如果不能马上达成现实的话,他们的精神就会慢慢地走向消沉。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想要获得成功,需要的不仅是平心静气的等待,“从平凡的布鲁彻到最后成为普鲁士的元帅”,如同那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一样,成功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和坚忍不拔地拼搏的。所确定的目标要立即付诸实施并坚定不移地执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候,满怀愉快的心情去从事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被看做是最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磨炼。阿雷·谢弗尔说过:“只有精神或肉体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努力,努力,再努力,生活就是如此;我能无比自豪地宣告,我做到了这一点;任何事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心和勇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高尚的目标,那么它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休·米勒说过,唯一能够让他得到全面教育的学校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这所学校,在那里,艰难困苦才是美丽而又崇高的老师”。纵容自己而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要成为失败者。如果我们把任何工作都当成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去看,我们就能够愉快而迅速地完成它。瑞典的查尔斯九世甚至在年轻的时候就信奉意志力了。每当他的儿子遇到困难,他总会抚摸着儿子的头并鼓励说:“让他去做,他会去做的。”勤奋用功的习惯也是可以慢慢养成的,这与养成其他的习惯是一样的。所以,即使能力再平庸的人,如果在某一时间段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某一项工作当中去,他也肯定会得到很多收获。成功来源于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不停歇的勤奋刻苦,福韦尔·柏克斯顿坚信这一点。他深信《圣经》上所写的训诫:“无论你干什么,你都要全力以赴”,对于他的成功,他完全归功于“在一定的时间内竭尽全力地做一件事”。

真正的、有价值的成就是建立在勇敢地拼搏之上的。人们通常把自己成功的原因算到坚强意志和积极奋斗之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努力”。许多看起来绝对无法实现的目标,可经过了人们的努力之后,竟然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现实,这确实让大多数人感到吃惊。人们做事之前可能会先产生强烈的预感,预兆着可能也许会变为现实,拥有希望往往就预兆了事情将要成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预兆变为现实。从另一方面来讲,胆小懦弱的人和犹豫不决的人总是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总是从表面去看问题。据说,曾经有一名法国军官在自己住所附近散步时经常喊道:“我要成为法国的元帅,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我们可以认为他强烈的愿望是他成功的预兆;而不久的将来,这位军官确实成了一位著名的司令,他死的时候就是法国的元帅。《怪人》一书的作者沃克先生也坚信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有一次他生病了,他对自己说要尽快地康复起来,结果很快他就战胜了疾病。也许这仅仅是个巧合,但你不得不承认它比药方更加安全,虽然它不是每次都灵验。意志力能够超越本身的抗体,当然十分宝贵。可如果身体垮掉,精神也会随之崩溃。摩尔人的精神领袖莫利·摩鲁克得了绝症后,卧床不起,气若游丝,而此时他的部下正和葡萄牙军队浴血奋战。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摩鲁克从病床上一跃而起,重新带领他的部队与葡萄牙人决一死战,并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而他也因劳累过度而离开了人世。

一个人强大的意志力可以帮助他实现确定的目标,而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信徒总是虔诚地说:“不管你要的是什么,你都可以得到,这就是我们的意志给予我们的力量,上帝与我们同在,不管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一丝不苟地去做,我们一定能称心如意。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谦虚谨慎、耐心细致或者悠然自得的话,那么,他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据说曾经有个木匠在给一个当官的修椅子的时候,十分认真仔细,别人问他原因,木匠这样回答:“我希望我修的这把椅子能够经久耐用,直到有一天我成为官员坐在上面。”说来也怪,这个木匠后来真的坐上了这把椅子,成为了一名官员。

无论逻辑学家从理论上怎样解释意志自由问题,任何人都会这样认为,他都能自由自在地在善与恶之间选择其一。意志,不是一根在水中判断水流方向的稻草,而是一位能够乘风破浪的游泳高手,能够掌握自己的前进方向。任何事物都无法束缚我们的意志,当我们做某事的时候,我们能够轻松地感知和认识我们的意志没有受到任何的束缚,就好像是魔法。可如果我们不这样想,我们所有的良好愿望都会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变成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与家庭准则、社会制度和公共关系相关联的,但是意志从来都是自由的,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没有意志自由,就没有责任可言。教育、劝诫、传道、谴责和更正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法律如果不能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人们如果不能共同地来遵守这一契约,那么,法律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良心可以证明意志是自由自在的。它是唯一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也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来决定,不管我们选择的方向正确与否。习惯和蛊惑不能成为我们的主人,恰恰相反,我们是它们的主人,如果我们屈服了,良知也会告诉我们不要放弃,而如果我们下定决心要成为他们的主人时,我们也不需要拥有超越自我的强大意志。

有一回,莱蒙内斯是这样对一个年轻人说的:“现在,该是你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候了,否则,终将会有一天你会在为自己挖好的坟墓之中痛苦地哀号,那时的你已经无力推开自己的墓门。”对我们来说,意志是比较容易形成的,但一定要锻炼出坚强果敢的意志,别让自己的生活像落叶般随风飘零。

柏克斯顿觉得年轻人总是意气用事,随心所欲,除非已经痛下决心,否则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柏克斯顿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此时此刻,对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现在的你已经到了独立地作出选择的时候了,你必须培养出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还应具有不受外界影响的品格。否则,在无所事事和漫无目的的习惯性格中,你会一步步地沉沦下去,再想振作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是的,年轻人总是意气用事,随性所至,我也曾经这样……但是我在与你们现在年龄相仿时作出了改变,这个改变使我获得了生活中的乐趣和成功。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勤奋而用功的人的话,现在就要作出决定,这个决定会影响你们整个的人生,你们会感到无比的愉快和欣慰,因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你们付出了实践。如果不考虑方向的话,意志就是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和百折不挠地去拼搏。”显而易见的是,任何事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方向和良好动机的引导。一个人如果只追求感官的快乐,那坚强的意志也许是可怕的魔鬼,聪明才智也只能是其卑微的奴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善良与美好,那坚强的意志则是造福于人类的君王,聪明才智就成了人类幸福与快乐的侍臣。

有一句毋庸置疑的谚语叫“有志者,事竟成”。讲的是如果一个人下定决心做某事,凭着他勇敢的决心,披荆斩棘之后,成功是终将可以实现的。往往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成功,决心代表了成功本身。因而,决心具有难以想象的巨大的力量。苏瓦诺性格的力量就在于他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大多数性格坚强的人相同,他也极力地推崇意志的力量。他总是对失败者说:“你没有下定决心。”在苏瓦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单词,在这一点上是与黎塞留和拿破仑一样的。苏瓦诺憎恨“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和“不可能”这几个词,他通常大声地说:“去学习,去做,去尝试。”为他写传记的作者说他是世人的一个光辉的典范,证明了活力和能力给人生带来的重大影响,而活力与能力是萌芽于人心的。“最真实的智慧就是果断的决心”,这是拿破仑的一个座右铭。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生动地展示了强大的意志会无所不能到什么地步。他总是满怀热忱地投入工作,一个个无能的君主和国家在他面前一一崩溃。有一次,部下向他报告说阿尔卑斯山挡住了大军前进的路线,他却这样回答:“我没看见阿尔卑斯山。”于是一条通往西普隆德岛的道路开凿了出来,在以前看来那地方几乎是不可穿越的。“不可能”这个词对于他来说是只能在无能之人的字典中才能找到的字眼。他还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最多的时候有四个秘书在他身边待命,每个秘书通常都会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包括他自己的所有人都不会闲下来。其他人都会为他的精神所感染,他也给其他人带来了新的活力。拿破仑说过:“我的将军们是从泥潭里锻炼出来的。”但是,拿破仑极度的自私自利还是毁了他自己和法兰西,法兰西成了无政府主义的牺牲品。他的一生一直在警醒着人们,权力如果不是用来造福人类,那不管掌权者多么意志坚定,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说都是一种灾难。同样的道理,缺少才智的美德也只是恶魔的化身。

备受世人崇敬的惠灵顿将军是位当之无愧的伟人。拿破仑那坚毅果敢、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一样都不缺少,并且还具有拿破仑所不具备的自制力、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荣誉”是拿破仑的最终目标,但惠灵顿将军的口号和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是一样的,那就是“职责”。据说惠灵顿将军的命令中从未出现过“荣誉”一词。而“职责”一词常常出现在他的命令中,其他行业的人从不提及“职责”这个词。任何苦难都不能让惠灵顿感到畏首畏尾。相反,他的力量与困难成正比。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中,他摆脱了苦恼的境地,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惠灵顿将军的耐心、毅力和决心成了彪炳千古的奇迹。在西班牙的战役中,惠灵顿不仅是个具有军事天才的将军,更是个综合能力很强的政治家。尽管他脾气暴躁,但基于强烈的责任感,他能够克制自己,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也表现出足够的耐性。他有着豪情满怀的雄心壮志,他的伟大人格也因之而光芒万丈。伟大的人物通常都个性极强,但你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在许多方面他们都超凡脱俗。拿破仑正是这样,作为将军的他,和克莱夫一样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作为政治家的他,和克伦威尔一样睿智聪慧,像华盛顿那样品格高洁。惠灵顿将军之所以伟大到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在艰苦卓绝的战役里保持着英勇无畏的坚韧精神,毫不动摇地指挥战斗,坚毅顽强。

力量通常可以在敏捷果断的决策中展现。非洲协会询问勒德亚德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就绪向非洲进发,他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明早。”布鲁彻能在普鲁士军中获得“先知元帅”的绰号,完全是因为他反应机敏。约翰·杰维斯,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圣·文森特伯爵,别人问他何时回归舰队时,他也回答道:“立刻动身。”克林·坎贝尔在被任命为印度军队最高统帅后,也有人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他回答说:“明天。”这些都是他们后来能够建立功勋的坚实基础。要知道战争的胜利往往是利用敌人的失误,果断判断之后采取行动才能获得的。拿破仑说:“在阿科纳时,我用25个骑兵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抓住敌人疲惫的战机,我给这25人每人一个喇叭,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吹。两军交锋就像两个人交战,彼此都妄图在气势上占得先机。我抓住了敌军短暂惶恐的有利时机。”还有一回,他指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延误战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他说他之所以能打败奥地利人,完全是因为奥地利人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他们还在慢慢吞吞的时候,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他们。

自上个世纪起,英国人把印度当成了他们展示国际力量的舞台。无论是印度的立法还是战争,无论是克里夫,哈夫洛克,还是克莱德,总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伟大的人物,比如韦尔斯利、梅特卡夫、奥特伦、爱德华和劳伦斯。沃伦·黑斯廷斯则可以说是一个声名狼藉的杰出人物。坚持不懈的意志和不知疲倦的精力他都不缺少。出身名门望族的他,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并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家族日渐衰败。虽然德勒斯福德做了几百年的庄园主,但最后房产地业还是落入他人之手。沃伦·黑斯廷斯的祖父则是在德勒斯福德居住的黑斯廷斯家族的最后一代,在他的推荐下,二儿子成为了教区牧师。多年之后,沃伦·黑斯廷斯出生在祖父生活的这所宅子里,在庄园学校读书时,他与农民的孩子同坐一个凳子学习,在先人们耕种过的田野上玩耍嬉戏,在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忠诚和勇敢开始萌生了出来。雄心勃勃的想法占据了他的心灵。黑斯廷斯还不满7周岁的那个夏天,他躺在一条流经庄园的河流的岸边上,暗暗地发誓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祖业。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孩子天真的幻想,但终于有一天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从此,他的生活中充斥着这种梦想成真的喜悦。从小到大,他都是用这种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去追逐理想的,这是他与别人明显的不同。他以孤儿的身份恢复了家族的昔日荣光,赎回祖产,重建庄园,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历史学家麦考来如此评价他:“在热带的阳光之下,他统治着5000万的亚洲人。他极其关心战争、金融和立法方面的内容,他对德勒斯福德念念不忘,他多年的政治生涯同样使人捉摸不定,时善时恶,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最后他终于告别了政坛,回到了德勒斯福德安度晚年。”

有着过人胆识和非凡意志的查尔斯·纳皮尔爵士也曾在印度执政。在谈到一次他在战斗中遇到的困难时,他说:“它们只不过让我的脚在泥土里陷得更深了一点而已。”他指挥的米亚利战役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之一。他的部队只有区区的2000人,其中有400个是欧洲人,而敌军则多达35000人,并且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比罗基军队。显而易见,这是一次极为英勇的指挥,英勇得甚至有些莽撞。但是,顽强的纳皮尔相信自己,在率领部下冲入敌阵后,迅速地占领了一块高地,以此为基础与敌人浴血奋战。这是一场惨烈的战役,持续了3个小时,在纳皮尔的鼓励下,全军上下一心,气势如虹,虽然敌人是他们的20倍,但结果出人意料,强大的敌人反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纳皮尔正是靠着这种英勇无畏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才赢下了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其实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的。战争中往往是占得先机就能获得胜利,多一次行军就大获全胜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往往5分钟的拼杀就事关全局的得失。或许你的力量远不如对方强大,但只要你再加一把劲儿,就有可能和对手势均力敌,甚至击败对方。当斯巴达的年轻战士抱怨手中的剑太短时,他们的父亲会这样说:“你往前一步,剑不就长了一尺吗?”

纳皮尔用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精神来鼓舞士气,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正确的。他和其他的军官一样努力地工作。他说:“作为一个领导,他的最伟大艺术就是和他人平等地分担工作。而作为一名将军,如果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争中去,那他是永远不会取得胜利的。面对的困难越多,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面对的形势越危险,就表明要调动出更大的勇气,直至彻底地解决问题。”一位曾在卡奇山战役中跟随他战斗的年轻军官这样评价纳皮尔:“每当我看到这位老人马不停蹄地在疆场上纵横驰骋时,我就想年轻力壮的我怎么能浪费时间呢?即使他命令我钻进装有炮弹的加农炮炮口,我也绝不会有一丝的犹豫。”后来,当纳皮尔听到这句话时,他颇感欣慰地说他辛勤的劳动终于没有白费。

还有一段是有关纳皮尔和印度魔术师的故事,这则趣闻展现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让你觉得他的性格是那样的淳朴和诚实。印度战争后的一天,印度一位著名的魔术师来到纳皮尔的军营表演节目。其中有这样的一个节目:魔术师将树枝或柠檬放在助手的手上,然后用剑把树枝或柠檬劈为两半,助手则毫发无损。纳皮尔觉得这是魔术师愚弄观众的小伎俩。虽然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托的传奇作品《法宝》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但纳皮尔依然认为这一剑是绝不可能的。为了弄个水落石出,纳皮尔伸出右手,要用自己的手做实验。魔术师仔细地打量着他的手,认为他的手不适合做这个实验。“我现在已经揭穿了你们。”纳皮尔大声地说道。“先生,请不要着急”,魔术师说,“让我来看看你的左手。”纳皮尔于是又伸出了左手,魔术师看过后,坚定地说:“你的手不要动,我可以来表演了。”“为什么能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呢?”纳皮尔这样问道。“因为你的右手手心向里面凹,这样大拇指就有被割掉的危险;而你左手的手心向外凸出,就不会那么危险了。”这句话让纳皮尔感到不寒而栗。他说:“我被吓坏了。我这一刻才明白这位剑术精湛的魔术师表演的是实实在在的节目。如果不是当着部下的面,我想我会诚挚地向他表示歉意,请求他的原谅,然后结束这次会面。但当时的我只能把树枝放在手上,然后伸出胳膊等待着魔术师举剑来砍。那魔术师稍微调整了一下,举起手中宝剑猛然劈下,树枝霎时一分为二。我感受到了剑刃,就像一丝寒冰从我手心中轻轻滑过。原来在米亚利被我们打败的印度剑客们竟是如此的勇敢。”

印度最近发生了许多冲突斗争,表明了这个民族具有的坚强意志和自力更生的性格,这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显得清楚。官僚主义的英国尽管总是会愚蠢地犯错,但印度人民总是用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去探求属于自己的民族解放道路。1857年5月的一天,终于爆发了惊天动地的印度人民起义,与此同时,驻印英军的数目少得可怜,并且分散于各地,其中的大部分还驻扎在边区。孟加拉人民也积极开展了反政府的斗争,他们纷纷冲向印度的德里,支持这里爆发的起义。印度其他的省市也相继发生暴乱,整个国家笼罩在恐慌之中。几乎所有的英军都无力抵抗,被包围的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对英国人而言,此时此地的他们已经屡战屡败、一蹶不振。英军的失败已经确定无疑,就像人们以前说过的那样:“这些英国人从来不清楚他们什么时候会被打败。”按道理来讲,他们接受失败的命运是确定无疑的。

当战斗还远没有结束时,英国王子霍尔卡就向一位占星学家请教英军将何去何从。这位占星学家说道:“只要还有一个印度人活着,他就会不断战斗并最终夺回属地。”

这时的英国处境十分糟糕,就是在卢克罗这样的地方,印度武装也把少数英军、平民和妇女包围在城市和郊区里。但这些英军却没有绝望,他们从没有想过放弃。虽然他们与大部队的联系几个月之前就被切断了,虽然对外界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但他们仍然坚信会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他们具有英勇顽强的毅力和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认为只要所有在印度的英国人团结起来,就不会轻易地被击败,反而能摆脱困境并得到最终的胜利。必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利益。在这儿有必要提及哈夫洛克、英格里斯、尼尔和奥传等人,他们都是值得一提的勇士,他们每个人都恪守着骑士信条,具备殉道者的可贵品质。蒙塔伦伯特曾说他们是人类的荣耀。同样,这场可怕的战争也说明了妇女、平民和士兵也同样的伟大。他们只是一些普通人,没有经过任何的筛选,普通到就像我们在家里、街道上、车间里、田野上和俱乐部里遇到的人一样。但是当面临灾难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力量,他们一样可以成为英雄。蒙塔伦伯特说:“他们没有一个踌躇不前、缩手缩脚。无论是军队还是平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所有人都坚强不屈,临危不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能够做到从容不迫。公众教育的价值也在这种背景下完全发挥了出来。正是由于公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每一个英国人自小就知道要用力量和自由去团结同胞,无所畏惧地通过努力拯救自己。”

德里被占领以后,印度是靠着约翰·劳伦斯爵士的人格力量才得以保存的。在印度西北的每个省份,“劳伦斯”象征着力量。他工作十分努力,此外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工作热忱,这使得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激励。有人说劳伦斯的人格力量足以抵得上整整一支部队。劳伦斯的弟弟亨利爵士或许也同样适用这句话,他在旁遮普组织起了一支军队,在攻克德里的战役里居功至伟。兄弟两个正是用他们的爱心和信心激励着周围所有的人,他们既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因此可以配得上英雄二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正像科尔·爱德华所说:“诚实守信和丰富经验在他们的施政中尽显无遗,即使是今天这也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年轻人把他们当做榜样来看待。”此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团结在约翰·劳伦斯的周围,如蒙哥马利、尼科尔森、科顿和爱德华等人,这些人也同样的反应敏捷、决策果断和精神高尚。约翰·尼科尔森就是这些人中最优秀、果敢和高贵的人。国人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位十分可靠的学者。”路德·德尔豪斯也这样描绘他:“他在许多所涉猎的领域里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一群骗子做了坏事遭受到了尼科尔森的惩罚,但他们仍然对他十分崇敬。许多事例证明了他那旺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有一次,军队中有55个印度兵叛变了,他为了追赶他们,在马不停蹄地奔波了20个小时之后又行进了70多英里。就在敌人占领德里的时候,旁遮普的人民已经极为信任和敬仰劳伦斯和蒙哥马利了,劳伦斯和蒙哥马利在人民的支持下竭尽所能维持好自己的辖区,并且治安良好;他们还召集了欧洲军队和印度锡克教徒,向德里发起总攻。当尼科尔森的军队迫近德里时,他写信汇报给指挥部,“必须在德里城前紧紧地牵制住叛乱者”。后来,一个一直追随他的锡克教徒在尼科尔森的墓前放声大哭,并说:“那时可以在数英里之外就能听到他那清晰的马蹄声。”

英勇的英格里斯终于能够指挥军队对勒克瑙展开全面反攻了,那是在与20万敌军对峙了6个月之后的事情,英军只有32人的伤亡数字,还不到一个团的人数,尽管这次战斗意义重大,但在全局中最辉煌的战果仍然是对德里的包围和进攻。英军在表面上看来是围攻者,但实际上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被包围者。英军人数少得可怜,这在一些开阔地带尤为明显,总兵力不超过3700人,并且每天都要受到叛军的不断偷袭。最严重的一次叛军的人数多达75000人,叛军曾经接受过英军军官的欧式训练,并且拥有接连不断的军需品供给。而英勇无比的英军只能死守在城下,伤亡、疾病和烈日炎炎都不能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志向。他们可以打退敌人具有压倒性人数优势的进攻,这样的情况足足有30次之多。哈德逊上校是战场上的勇士,他说:“恕我直言,如果世界上别的民族也妄图这样做的话,他们是无法坚持到底的,也难逃失败的厄运。”英勇的战士们鼓起勇气面对艰难的处境,是他们的韧性支撑着他们一直战斗下去的,直到冲过了“逼近死亡的突破口”,见到德里上空又重新飘扬起了大不列颠的旗帜,他们才得以稍事休息。不仅是将军,大小将领和士兵也是那的英雄。无论是出身贫寒习惯于吃苦耐劳的士兵,还是拥有高贵出身并娇生惯养的年轻军官,都经受住了同样残酷而无情的考验,他们也同样的光荣,毫无分别。有着良好训练和严明军纪的英国军队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力量与顽强,英国人也同样值得尊敬。这一历史篇章的书写,人们为之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可如果后来人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话,即使要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但在印度和东方的人民战争中,人民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逊于英国人。并且他们在其他的方面较之英国人更具有仁爱精神。英勇的斗士和真理的传播者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他们的形象能够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从泽维尔到马蒂和威廉斯,一大批勤奋的传教士在那里忘我地工作着,他们不为显名,只为救赎堕落的世人。他们正是凭借着巨大的勇气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经受住了无数次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辛酸尝遍之后,依然沿着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前进着。弗兰西斯·泽维尔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出身名门的他,手中握有权力和荣誉,本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但他以生命证明了他拥有更高的目标要去实现,告诉人们志存高远的抱负是比积累财富更为高尚的。真正的绅士泽维尔在礼貌和情操方面做得同样不差,他慷慨大方而又令人可亲可佩,颇具领导能力而又善于领导,拥有极富感染力的口才,是一个极富耐心、意志坚强而又精力旺盛的人。他21岁的时候就成了巴黎大学的一名哲学教师。在那,作为罗约拉的朋友和同事,泽维尔带领第一批新教徒到罗马去朝拜圣地。

葡萄牙的约翰三世想要把基督教推广到印度以扩大他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波巴迪纳成为了他首选的传教士,可由于波巴迪纳病魔缠身难当此任,约翰三世不得不考虑其他人选,于是他看中了泽维尔。泽维尔只是将破烂不堪的法衣略作缝补,就带着祈祷书向里斯本进发了,从那里坐船开启了前往东方的航程。还有总督和赶赴印度增援的1000人官兵也在他所乘坐的前往印度果阿的轮船上。扎维尔可以自由支配船上的一个小舱室,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他都头枕缆绳睡在甲板上,和水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他还帮着看护病人,所以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到了果阿后,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堕落让泽维尔惊呆了。肆无忌惮的邪恶想法由外来者带来,但当地人却竞相效仿。泽维尔每日里摇着手铃走遍果阿的大街小巷,他恳求人们让他来教育他们的孩子。不久之后,他就招收了一大批学生,并认真地教导他们。他还四处走访麻风病人和生活困苦的人们,在缓解他们痛苦的同时,也把真理带给了他们。他关注着每一个人的困苦生活。他还经常去看望生活悲惨的马纳采珠渔民,通过他的手铃一次次地发出仁慈怜悯的召唤。他给人们做洗礼,开导人们,可惜的是他不懂当地的语言,只能通过翻译来讲解。他的引导对身处悲惨境地的人们来说非常有帮助,也十分令人感动。

泽维尔走遍了整个科摩罗海岸,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庙堂还是集市,都能够听到他那悦耳的铃声,当地人被他召集起来听他布道。《教义问答集》、《使徒教义》、《戒律》、《主祷告文》和其他方面资料的翻译本他都随身携带。为了让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记住教义,他一次次地诵读,直到他们牢牢记住为止,在此之后,他又让孩子们把这些道理传播给家人和邻居。他还在科默隆海角任命了30个牧师管理30多个教堂,但这些教堂都十分简陋,很多是在农舍的屋顶上装个十字架。然后,他又到特拉凡格尔给人们做洗礼,一路上不断地摇着手铃,有时候累得连手腕也抬不起来,不停顿地布道常使他喉咙沙哑。泽维尔自己说,这里的传教效果远超他的期望值。他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他总是用行动来代替言辞,因此他所到之处,人们纷纷皈依教义,目睹过他风采的和聆听过他所讲教义的人纷纷被他的热情所打动。

正是带着“报酬丰厚,而耕耘者何等之少”的想法,泽维尔又来到了马六甲和日本。在那里他发现自己又置身于语言不同的新的种族之中,所以他更多的是进行哀叹和祈祷,照顾卧床不起的病人,偶尔还会把自己的白色法衣浸湿,从中挤出水滴来为死者洗礼。泽维尔总是满怀希望地去做任何事,从没有一丝的畏惧,他一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凭借的正是坚定的信仰和超人的力量。他曾说:“只要能拯救一个灵魂,我愿意千百次地忍受死亡和痛苦的折磨。”因此他能够忍饥挨饿地历经千辛万苦,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知疲倦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经过11年的辛勤工作后,这位勇士又来到了中国,不幸的是在海南的三亚他得了热带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也许,他拥有的高贵品质和纯洁心灵是这个星球上独一无二的。

在这一行里,还有很多传教士追随着泽维尔,如施瓦兹、卡雷和马西门在印度,古兹拉夫和莫里森在中国,威廉斯在南西兹,坎贝尔、穆法特和利文斯坦在非洲。爱尔蒙加的传教士约翰·威廉斯,曾经是一个家具铁器商的学徒,他自小就被看做是一个笨孩子,但在工作方面却展示出了过人的天分,所以师傅也总会把一些特别精细的活计交给他来做。此外,摇铃铛等其他的店铺工作也是他喜欢的。一次偶然的布道改变了他的初衷,他当上了主日学校的教师,他将自己的传教注意力集中到公众集会上,并决心为之献身。他的工作得到了伦敦教士协会的认可,五金商也同意他可以在合同到期之前离开商店。于是他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太平洋诸岛上,塔希提岛、雷亚堤岛和拉罗汤加岛成为重中之重。与最初的传教士一样,他身体力行,打铁、种植、造船都一手包办。他还引导岛上居民过上文明的生活,传递给他们宗教的福音。在他依然忘我地工作时,惨遭爱尔蒙加海岸野蛮人的杀害。他是当之无愧的殉道者之王。

利文斯坦博士的传道生涯也同样让人颇感兴趣。他以自己特有的谦逊讲述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祖先是十分诚实但贫苦不堪的苏格兰高地人。据说一个以智慧和谨慎著称的人在临死之际,把儿子们叫到身边,说他不得不给他们留下一笔遗产,他说:“我在一生中非常细致地研究了我所能发现的我们这个家族具有的传统,我发现我们的祖先毫无例外地都是诚实的人,即使诚实不是天生地流淌在你们的血液之中,你们也不是自然而然地拥有诚实,但是,你们和你们的后代都必须要做到诚实,诚实就是我给你们留下的规矩。”

利文斯坦十岁时就被送进了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棉花厂做“穿孔工”。第一个星期挣到的部分薪水被他用来买了一本拉丁语法书,他开始自学起拉丁语,然后又在一所夜校里学习了好几年。为了把所学的内容完全掌握,他通常每天要熬夜到12点或是更晚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母亲的催促下才上床睡觉,因为转天早晨6点钟他就得起来上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他在这时通读了一遍,还涉猎了许多其他的作品,除了对小说感兴趣外,自然科学和游记散文也是他的爱好。尽管他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可他还是一门心思地扑到了植物学的研究上,还经常到附近的地方采集植物标本。他甚至可以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读书。书本被放到了旋转的机器上,当机器转动时,他就可以逐字逐句地阅读了。这位执著的少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当他成年后,他决定要做一名传教士。为了实现理想,从而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他开始学习医学。他勤俭节约、省吃俭用,只是为了能负担得起学习医学、希腊文和神学所需的费用。他还趁格拉斯哥冬天的假期到纺织工厂去当工人。就这样他读完了大学,他完全靠自己打工挣钱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接受任何人的资助。他很坦诚地说:“回首往事,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如此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早期教育。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愿意从卑微的生活开始,经受这种艰辛的考验。”终于,他修完了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还写出了拉丁语的论文,各种考试他都一一通过,还拿到了内外科的行医执照。他的初衷是来中国传教,但那时的中国正遭受英国的侵略,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想法。他于1840年被伦敦教士协会派往了非洲。他也曾想过用自己的方式到达中国,他说他在前往非洲时内心十分得痛苦,那是因为“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而目前的这种工作方式取决于别人。”他到达非洲之后就把满腔的热血交给了这里,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由于没有他原本想象的那么多工作,他就从事建筑业的手工劳动并制作了很多工艺品。当然,传教依然是他的首要目的,他曾说:“传教让我变得筋疲力尽并且不能适应生活,这种感觉如同我当初白天做工、夜晚学习。”

除了传教,他还和博茨瓦纳人一起劳动,他们一起挖掘沟渠,一起建造房舍,一起耕田种地,一起饲养家畜,他不仅教给了当地人宗教信仰,还教会他们如何劳动。有一次他和当地人步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无意中他听到了当地居民对他长相和力量的议论。他们说:“这人非常瘦弱,一点都不强壮,他只是因为穿了一条肥大的裤子才显得壮实,他很快就会筋疲力尽了。”这一席话使来自苏格兰高地的传教士热血沸腾,他立刻把疲惫丢到了九霄云外,咬紧牙关,接连几天都没有掉队。终于,他听到了当地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利文斯坦的作品《传教士之旅》中得知他在非洲都做了什么。这本书在公开出版的游记类作品中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本。晚年的他用一个尽人皆知的举动将他的性格特征表露无遗。“柏肯哈德”号汽艇被他从国内带到非洲,但由于汽艇年久失修已无法使用,所以他就在国内又定做了一艘价值2000英镑的新汽艇。他从《传教士之旅》的稿费中支付这笔费用,在此之前他是打算把这笔钱留给他的儿女们的。“子女们应该自己去赚钱。”他说。事实上他这句话是在说他的钱另有用处。

约翰·霍华德也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意志的巨大力量。他证明了:即使一个人的身体再虚弱,只要在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就能产生惊涛骇浪般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霍华德的大脑中一直想着要如何去改善监狱囚犯生活条件,这让他时常带有一种疯狂的激情。再多的磨难和险阻也无法改变他伟大的人生目标。他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但他意志坚定、品格高尚。所以在那个时代里,他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那巨大的影响不会因他生命的终结而消散,他不仅对英国的立法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其他文明国家的立法也影响至今。

乔纳·亨利更是一位富于耐心、百折不挠的人,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使英国拥有如此的成就,英国人形成了如今的这种性格特征:在有生之年里心满意足地做好上帝指定好的工作,当任务完成后,能够心存感激地与幸福长眠。“不要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是要通过努力给后人留下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