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0:14:30

点击下载

作者:李麟 等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试读:

智慧银行——未来银行服务新模式李麟 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目 录第一章 智慧银行的起源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一、ICT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兴现代服务业兴起二、新兴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即将来临三、人工智能对高端服务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四、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蜕变五、智能化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共享经济:智慧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一、共享经济的兴起二、共享经济的定义及特征三、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四、共享经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共享金融的兴起二、共享金融是构建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方向三、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第四节 FinTech技术使共享理念成为可能一、“端”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界面二、“云”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基础三、“智能”是商业银行实现共享的动力第二章 智慧银行的内涵

第一节 智能和智慧的关系一、人类智慧的评价标准二、人工智能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智慧银行的界定及评价维度一、智慧银行的内涵界定二、智慧银行的评价维度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特点一、智能感知:“认得见”二、智能交互:“听得清”、“说得出”三、智能分析:“读得懂”四、智能推断:“猜得准”第三章 智慧银行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外智慧金融的发展现状一、金融产品的智能化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三、管理支撑的智能化

第二节 国内智慧金融发展现状一、金融产品智能化二、渠道服务的智能化

第三节 智慧银行的主要形态一、革新的银行二、全新的银行三、聚合型银行四、平台型银行第四章 全新交互方式感知客户需求

第一节 无线定位技术一、无线传感器技术二、WiFi定位技术三、蓝牙定位技术

第二节 人机交互技术一、多点触控技术二、AR/VR/MR技术

第三节 生物特征技术一、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二、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三、行为特征识别技术第五章 高效IT系统重构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云计算技术一、云计算技术概述二、云计算技术的架构模式三、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四、云计算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二节 区块链技术一、区块链技术概述二、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节 物联网技术一、物联网的概述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银行的应用

第四节 量子通信技术一、量子通信技术的概述二、量子通信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三、量子通信技术在智慧银行中的应用第六章 智能决策机制塑造思维能力

第一节 大数据技术一、大数据概述二、大数据分析的核心技术三、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一、人工智能的概况二、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三、人工智能在智慧银行的应用与展望第七章 智慧银行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模式构建一、建立以FaaS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二、建立“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模式三、建立“集约化、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四、建立“合作、开放”的生态模式五、建立“共赢、共享”的盈利模式

第二节 “云+智能平台+端”的智慧银行体系构建一、底层:打造云基础架构二、应用层:打造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智能应用平台三、界面层:打造面向使用者的一站式智能终端

第三节 智慧网点的实施方案——示例一、智慧网点的实施路径二、智慧网点的实施重点第八章 智慧银行集团的跨业态融合

第一节 传统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面临的难题一、分业监管使跨业态的融合联通受到限制二、跨业态的系统数据共享难以实现三、跨业态的统一调度缺乏中枢四、跨业态的客户服务零散分割

第二节 智慧银行与其他金融业态融合的思路一、建立互联互通生态二、积累挖掘数据资产三、打造智能智慧中枢四、形成一站式客户服务简单界面

第三节 智慧银行跨业态经营措施一、打通数据与信息系统,构建跨综合化经营基础二、打造大运营体系,提供客户综合化体验界面三、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促进综合化销售四、联合产品研发,提升综合化产品水平五、促进体制机制文化整合,打造智慧集团战车第九章 智慧银行生态的发展与演进

第一节 生态视角下的ICT产业链分析一、ICT行业的产业链结构二、ICT产业链的发展特征三、ICT产业的经济特性

第二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构成及功能一、智慧银行生态系统构成二、子系统和产业链环节的协同

第三节 智慧银行生态的演进模式一、通过强化主业与合理并购,获取有机增长二、通过产业系统分工与协同,实现生态化发展三、通过分离外包与平台运作,优化业务边界第十章 智慧银行的风险管控框架

第一节 智慧银行新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一、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智慧银行的新型风险控制框架:基于“云+智能平台+端”三、智慧银行风控体系构建

第二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识别一、数据隐私、算法歧视及开发者局限二、金融科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三、金融科技对监管带来的风险挑战四、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凸显

第三节 新兴金融科技的风险管控框架一、应对思路:保证安全前提下最大化社会效益二、分级监管:根据人工智能系统的不同智能等级分类监管三、实时监测:实时反馈技术过程,建立安全漏洞响应和修复机制四、监管科技(RegTech):创新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自身风险防范水平五、技术边界:纠正技术错配,优化机器自学习模式和知识面六、人机规制:用人类智慧应对人工智能挑战七、行业规制:合理完善的规制框架是人工智能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八、小结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 课题组成员简介后记第一章 智慧银行的起源

随着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正在面临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当前,智能化正逐渐成为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律师、智能咨询、智能投顾等新的服务模式相继出现,它使金融服务的门槛大幅降低,普通大众也能享受这些昂贵的服务;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也在蜕变,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正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的效率,对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加大金融业的开放与共享正逐渐成为主流,以Uber、Airbnb、Lending Club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被迅速学习、复制、推广。基于对新兴信息通信技术(ICT)及其对银行业影响的持续跟踪,我们认为智慧银行将是继传统银行经互联网改造之后,运用新兴技术打造的又一新型服务模式,也是未来银行实现“共享+智能”模式的必经之路。创建智慧银行既是目前我国银行适应信息化和数字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服务业在改造升级,新兴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兴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高端服务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探讨未来银行发展趋势以前,首先需要探讨未来服务业面临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智慧银行诞生的真正起源。一、ICT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兴现代服务业兴起

传统的服务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现代服务业则具有高知识、高技术性、动态性、高附加值及产业集群等特征(孙永波、付广旭,2016)。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还呈现出两种新的特征: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打通。每个人都变成了产消者(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美国经济社会理论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指出:在过去10年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亿万消费者转变为互联网“产消者”(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比如,运用3D(三维)打印技术生产自己需要的商品,建立大型开放式虚拟网络课程,等等。这些产品或服务虽然前期生产成本比较高,但如果按照指数曲线增长趋势,则未来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几乎为零,可以近乎免费地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制造和服务打通。目前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新的产业特征,彼此融合与互动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此趋势下,融合而成的新兴产业所产生的增值服务将呈现叠加效应,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更加广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也更加明显,并呈现“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特征。二、新兴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即将来临

近年来,新兴服务业市场日趋成熟。以前该市场主要是小众市场,并未获得市场的关注,但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大众市场。一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带动下,技术的外溢效应进一步扩大。早在2015年3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目前,“互联网+”概念已经逐渐从金融行业衍生到其他各类行业。比如,法宝网将互联网和法律进行了融合,建立了国内首个第三方法律服务平台。它基于通讯及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解决国内传统法律服务行业当事人找律师难,律师找用户难、律师费用高昂等问题。以B2B2C的商业模式为通讯运营商、银行、保险、航空、电商等领域的会员提供法律相关的服务。在这种新模式下,该平台大幅度降低了法律服务的行业门槛,每年能为1.18亿中国人提供法律服务,并使未来公共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二是在技术演进的趋势下,企业服务的技术成本和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如果再配上制度创新,则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将使新兴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即将到来。这些新兴服务业将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优质的服务,获得新的盈利空间和增长空间。目前,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虽然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但之所以没有发生核爆,关键是由于制度创新没有跟上,导致一系列的违法违规案件出现,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服务将更加关注人性,服务的本质将更加突出。未来,企业提供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服务。三是新兴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来临以后,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利用信息的对称性挣钱。以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企业通常是利用信息的非对称挣钱,但新兴服务业市场的核爆点来临以后,企业更多的是需要利用信息的对称性挣钱。一方面,随着政府对市场信息的治理和整顿,信息将更加真实和规范,包含的价值更高。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企业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和成本大大降低,信息爆炸的时代即将来临。另一方面,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可选择的产品也日益丰富。只有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三、人工智能对高端服务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对服务业带来巨大挑战,智能化将逐渐成为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人工智能大幅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传统昂贵服务开始逐渐向普通大众进行开放。以智能投顾为例,2012年到2014年,美国智能投顾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从几乎为零快速增加到140亿美元。而且,据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 T. Kearney)预测,到2020年,资产管理规模将超过2.2万亿美元。近期,高盛投资1500万美元以支持金融数据服务商Kensho正在进行的数据平台开发计划。该平台可以快速、大量地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分析工作,并且能够实时回答投资者所提出的复杂金融问题。此前,这些专业知识仅仅只有一些顶尖的对冲基金和银行等机构能够使用这些专业知识赚取大量利润,但该平台想要将金融市场的一些专业知识交到大众手中,向普通大众开放。一旦该公司的产品研发成功,它将撼动整个金融分析行业,就像当初谷歌给搜索引擎领域所带来的冲击一样。二是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将大大提升。未来,人类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做更多复杂的工作。2016年3月,Google旗下的DeepMind公司运用深度学习开发出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并在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以4:1获胜。随后,AlphaGo在2016年底化身神秘网络棋手“围棋上帝”和Master,在两个围棋在线平台连续战胜数十位中日韩围棋高手,获得全胜。AlphaGo的胜利,点燃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多年以来的期待,精准理疗、在线教育等领域可以通过移植AlphaGo的方法,迅速发展出对生活有用的应用,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到2025年,预计将有25%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支付宝推出的“芝麻信用评分”也是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该模型结合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客观呈现个人信用状况的综合评分。当分数达到一定标准时,个人便可以享受各种信用借贷、免押服务、实名社交服务等。四、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蜕变

一方面,从国际上看,伴随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FinTech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对全球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这些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金融科技公司正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的效率,撼动着传统金融业的根基。一是从投资规模来看,大量的资金正在快速流入金融科技领域。2016年,麦肯锡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获得的资金投入超过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有超过2000家金融科技公司正利用新兴技术进入银行的传统领域,并建立了新的业务模式。二是从资金分布的领域来看,据花旗银行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如图1-1所示,全球投入FinTech领域的资金大约73%投向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10%的资金投向资产管理业务,10%的资金投向保险业务,4%的资金投向投资银行业务,3%的资金投向大型公司业务。其中,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的利润占比达到46%(见图1-2)。比如,Lending Club专注于P2P贷款,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累计撮合了190亿美元的贷款,却没有一家网点;Wealthfront专注于自动化个人资产配置,为追求低成本便捷性的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截至2016年2月,其管理资产规模近30亿美元;Square专注于移动支付,为中小企业、个体零售商提供低成本的支付解决方案,2015年第四季度单季度交易额就达到102亿美元。图1-1 全球FinTech领域的投资资金配置图1-2 全球银行按部门利润分布

面对上述趋势,全球商业银行业开始纷纷研究FinTech概念,探讨应对的策略。花旗银行的研究报告(2016)指出,传统银行业正在快速接近“自动化拐点”。在2015—2025年间,银行业将出现30%的裁员,从业人数将比危机之前的高点低40%~50%。巴克莱前CEO Antony Jenkins也认为,面对金融科技的挑战,银行业将出现50%的裁员。

另一方面,从中国银行业来看,面对上述冲击,中国银行业也不能置之度外,并且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正受到巨大挑战。以前,中国经济是投资驱动型,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是重抵押、重资产,喜欢平台和房地产,对企业现金流、盈利性和成长性重视不够,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并不高。在经济上行期,由于企业盈利能力增加,房地产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增加,银行的抵押品盈利模式能够实现正向循环。但在经济下行期,由于实体经济困难,资产价格面临下跌的风险,传统的抵押品盈利模式可能会产生负向循环,加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此外,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传统盈利模式也不足以顺应负利率时代,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趋势。目前,“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一大批新兴现代服务企业快速兴起。这类企业大多数属于轻资产型企业,没有大量可质押的资产,对商业银行更关注企业安全性、稳定性、抵押品,不注重企业现金流、盈利性和成长性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在新的趋势面前,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商业银行必须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特别是要加大对新兴技术的运用。未来,金融发展的目标是要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让更多的人平等地享受到金融的服务。但目前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服务成本高,有效覆盖难;二是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加大对技术的运用,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提升金融的覆盖率、可获得性,使以往没有办法服务的人群有机会获得服务。这既是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也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路。五、智能化是未来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服务业智能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也在向这个方向进行尝试,并开始加大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产品、服务、渠道、管理等领域,智能化都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以智能化为突出特征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比较典型的是近期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在加快建设智慧网点,运用了大量的智能化设备。实际上,智慧网点不是智能机具的简单堆积,而是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流程优化的系统化实施方案,更需要跟中台和后台系统进行无缝衔接。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还在网络贷款、智能投资顾问、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都开展了积极探索,在网络贷款等部分领域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领域,促进商业银行实施新一轮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在前端可以用于服务客户,在中台可以对授信管理、金融交易、绩效分析等方面提供集约化的决策支撑,在后台可用于风险防控和动态监测。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将显著改变金融行业的现有格局,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化、定制化与智能化。例如,美国智能投顾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快速识别、筛选用户的功能,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用户界面,进而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创新型的金融理财产品组合和相关增值服务,能够切实提高客户满意度。

我们认为,按照现有趋势,智慧银行将是未来银行实现智能模式的必经之路。通过运用ICT等新兴技术和智慧技术,中国银行业还可以实现弯道超车,引领下一个行业发展的潮流。第二节 共享经济:智慧银行构建的理论基础

共享经济是一种技术驱动型的新型模式,目前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在概念上说的比较多,成熟可行范式非常少。实际上,共享经济与智慧银行发展的逻辑在理念上是一致的。本书的智慧银行是试图将概念上的共享转化为在金融领域技术框架上可实现的共享。一、共享经济的兴起

共享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催生出的一种全新形态。它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产权交易制度安排,改变了我们传统上注重“拥有”、“产权”等核心观念,转而强调“使用”、“信任”、“合作”、“共享”、“人人参与”等理念。目前,以Uber、Airbnb、猪八戒网等为代表的共享模式被迅速学习、复制、推广。研发被引入“众创”思维(TechShop),办公地点被颠覆(We-Work),供应链的非核心设备可以共享(Floow2),金融服务被互联网改变(LendingClub)。就私人拥有的资源来看,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以后,盈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果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共享,则有助于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增进社会福利。

共享经济虽然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但其形式早已存在,包括租赁、易物、交换等在内的所有权共享形式在一定意义上都可划为共享经济模式。就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曾经的互联网免费模式创造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猴数钱、牛买单”的新商业逻辑。从百度百科等信息层面的文字交互形式,到全媒体时代的大众点评式的餐饮评价体系均允许使用者免费使用,但向广告主用户收费,这种使用者免费、利用者收费的平台共享模式可看作是共享经济的初级形态。未来,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思维将逐渐走进现实生活领域,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产生由越来越分散的个体组成的强调人人参与的众多新兴服务业态。

据腾讯研究院初步测算,分享经济2015年在全球的市场交易规模估测8100亿美元。但从各国的发展情况看,中国分享经济的规模仍然较低,总规模约为1644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1.59%,而美国分享经济的规模2014年已占到GDP的3%。因此,对比来看,中国发展共享经济的空间仍然较大,并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当前共享经济主要体现在C端领域,但向B端发展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趋势。对于B端共享者来说,基础不再直接是信任,而是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这意味企业必须使用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方式,为消费者开发生产更好、更及时的强调“私人定制”的产品,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李麟、冀相豹,2015)。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以C发端为主的社会,B2B的模式将逐渐消失,企业只有直接穿透到2C端,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二、共享经济的定义及特征

目前,共享经济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共享经济进行了定义。维基百科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围绕人力资产和实物资产共享而建立起来的可持续经济体系,包括不同人及不同组织之间就创造、生产、分配、贸易、商品及服务消费等方面的共享。这些体系形式各异,但都利用信息技术为个人、公司、非营利性机构以及政府提供信息,促使商品及劳务的分配、共享及过剩产能再利用。彭文生(2015)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租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姚余栋(2015)认为,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渠道,使公众更加平等、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经济红利。亚历克斯·斯特凡尼(2016)认为,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能使社会团体通过互联网利用未充分利用的资本,进而减少对这类资本所有权的需求。具体包括五个层面:具备互惠的经济价值、资产未充分利用、网络易访问、需要在社群内部流动、降低所有权需求。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共享经济说到底就是要创造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市场平台。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

我们认为,共享经济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个体之间闲置资源所有权交易和共享的一种互惠互利的新型经济形式。具体包括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占有权与使用权暂时性分离,重在使用权的共享或更深层次的风险分担。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不确定性,是从成本角度解决共享经济发展面临问题。制度则是从规则方面来促使真正的共享经济能够实现。在资源盈余的背景下,共享经济具有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循环使用以满足多方需求的基本功能。共享经济的使用者注重的是高质量、低价格的服务,使用者更愿意只为资产使用的时间买单。在这种模式下,弱化了对资源无限追求和占有的欲望,更加注重使用权的共享或更深层次的风险分担。在这种新的制度安排下,不仅是利益共享,共享的内容还可以多元化,比如模式共享、客户共享、价值观共享、知识共享等。

第二,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之上,交易或分享成本接近于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中认为,由通讯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融合而造就的物联网革命将彻底颠覆人类经济社会。他描绘道:“物理网的运用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使整个经济体内生产和分销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降至趋近于零,造就零边际成本社会。”李麟等(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好以后,其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近乎于零,因而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具有很高的效率。

第三,强调的是以点对点交易方式进行,交易双方完全平等、自愿撮合与成交。共享经济的实质是平台调度,精准匹配供给和需求,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社会效率。该模式给供求双方更自由选择、更自由供给、更个性化定制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自由人”联合意味。从共享的英文Sharing的时态也可以来看,共享经济也体现出即时的、动态的和自组织的特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个体之间建立契约的成本很低,能够即时性地达成交易;同时又能适时进行调整,自由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实现即时分解;并且还可以自分散,具有无限拆解的动态性。

第四,个体在供需中间发挥的主导权越来越大。传统的由技术进步带来供给能力提高从而满足客户需求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过时,居民需求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碎片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小众“长尾”需求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并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端拥有的资源如人力、时间、物资等出现相对盈余,在一定程度上对B端供给产生有效性替代,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主导权开始发生转变。旅游租房网站Airbnb联合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认为:共享经济就是首次赋权于人,让他们去创造各种服务、产品、经历以及活动。以出租车市场为例,滴滴、Uber等共享平台的出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使出租车个体户能够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更高效、更优质服务,对原有依靠行政垄断生存、市场意识差的出租车公司带来巨大影响。

第五,具备互惠的经济价值。亚历克斯·斯特凡尼(2016)认为,大多数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都融合三种要素:一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有利于实现更高的效率,并且能为线上市场买卖双方都创造经济利益。二是共享平台能够为线上市场买卖双方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三是共享经济中的买卖双方以及初创公司本身都拥有共同的愿景。用户相信共享平台背后的运行原则,并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支持其发展。

根据普华永道2015年的一份报告,在未来五年内,共享经济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旅行、汽车、金融、人力、音乐视频五大行业,预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将突破3350亿美元。三、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共享经济时代,使用权开始超越占有权,循环经济开始取代过度消费主义,产消关系由竞争变成合作,共享价值覆盖了交换价值,这颠覆了已有生产关系,打破了传统经济秩序,对现有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利益既得群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挑战。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由共享带来“自由”的另一面是不断加剧的、来自“传统势力”的打压,是长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也注定了共享经济的发展道路并非总会是一路凯歌。根据共享经济的特点,可将影响乃至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突围、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概括为生产力、互联网技术、产权保护制度、信用评价体系、生态环境。(一)物质有相对剩余是基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高级社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很难想象,对于自身尚且缺乏充足资源保障、长期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群体来说,可以有什么多余闲散的资源去实现“共享”?即使有又能够产生多少持续性的正向价值?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发展进步到一定高度,物质产品与精神财富实现了极大丰富或相对剩余时,交易双方才会有条件和意愿把某些多余资源的使用权拿来共享,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存在剩余才会进行共享,这是共享经济产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互联网技术是支撑

杰里米·里夫金(2014)提出了共享经济打造“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新观点,他认为零边际成本、协同共享将会给主导人类生产发展的经济模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人类即将迈入一个超脱于市场的全新的经济领域,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则正是共享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互联网技术大大减少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让交易或共享的成本接近于零,使传统经济模式下不可能大规模进行的所有者暂时让渡使用权以获取收入的经济模式成为可能,是共享经济产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首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数据挖掘、储存、处理和分布式计算能力,增强了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效率,实现了供求双方的快速匹配,达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其次,物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点对点的性质,便于参与者形成协同共享体系,实现了产消合一,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共享资源,是推动打造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核心技术平台。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交易双方能够依靠查询、支付、评价等体系迅速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约关系,构建出广泛安全可靠的共享化移动网络。(三)产权保护制度是前提

新制度经济学指出,市场交易的前提是产权的清晰界定与严格的保护制度。这样既能给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激励和预期,激发长期投资的热情;也有利于保护和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实现市场竞争和产权自由转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交易或分享成本接近于零的共享经济时代,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完全平等、自愿撮合与成交,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是利益共赢者,而非买者与卖者的对立关系。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得到严格保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每一个人都会将闲散资源的使用权拿来互换共享,在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亦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这正是共享经济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四)信用评级体系是关键

作为高度依赖信用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信任评价问题。欧盟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共享经济最大的挑战在于信任,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信任感的消费者会放心地去乘坐陌生人的车或者住到陌生人的家里。在共享环境下,依靠互联网技术平台进行交易的双方,缺乏真实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导致对个人或机构真实身份和信用能力的误判,诱发诸如Uber司机强奸女乘客、Airbnb房客盗窃房东财物等恶意欺骗、人身财产伤害等风险问题发生。因此,一套合格的、可以保证双方进行安全交易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共享经济的入场券和通行证,共享经济的活跃程度完全取决于信任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培养机制的完善。同时,与传统的信用评级数据来源大都是单向的、缺少与应用场景充分结合的特点不同,共享经济具有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这要求信用评价体系必须与具体特定的应用场景建立互融互生、相互促进的动态协调机制,为交易双方提供及时、安全、高效的信用评价服务。(五)新型支付体系是突破

当前共享经济的颠覆性主要更多地体现在那些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的方式提供产出的行业中。彭文生(2015)认为,共享经济强调“自由人”式的联合,不仅能为供求双方提供自由选择空间,亦能自下而上推动制度变革,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增强经济运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支付技术或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另外,在共享经济时代,伴随P2P等交易模式的发展与延伸,交易去货币化逐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然趋势,这为数字货币和虚拟账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不依赖中央银行、政府、企业的支持或者信用担保,而是依赖于共识算法驱动而形成的网络协议,具备去中心化、自我完善功能的货币体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六)安全、守信、文明的生态体系是保障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范式,目前共享经济的营商环境并不成熟,存在游离于正规监管渠道之外、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必要的行业自律、生态环境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导致共享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逃避了正规经济应负担的税收、社保等义务,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充足的信息积累而无法甄别供求双方的信用度,导致消费者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无法对消费者的私有产权、个人隐私进行必要保护等隐患的出现。因此,企业的服务平台体系搭建、行业的文明建设和自律监管以及政府的立法规范等多重协调管理体系的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监管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的设立,是打造安全、守信、文明的共享经济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是共享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切实保障。四、共享经济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看作是一种新型的产权交易制度安排。共享经济本质是对所有权的明晰界定与准确分割,即在确保所有权的情况下,对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四种权利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割,进而实现使用权的交换与共享。姜奇平(2015)认为,共享经济对应的是以租代买,其理论实质就是产权革命。在以租代买的模式下,产品支配权免费,但是使用、服务收费,由此带来“互联网+”的业态变革。在互联网技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背景下,一些具有高交易成本特征的传统领域,将会借助互联网技术来突破信息不对称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逐利的便利化。目前常见的共享经济模式是一种被称为互联网租赁经济的新兴模式,即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本质是占有权和使用权的暂时性分离,强调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模式为Uber和Airbnb。

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对于信息的传递、甄别、处理等方面具备快速、准确、便捷等优势,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进而催发新的商业模式(李麟等,2015)。此外,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相对于市场而存在的必要性是由交易成本决定的,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架构和模式。科斯定理认为,如果权利的界定是清晰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则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共享经济模式就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首先,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共享经济在更低的交易成本上实现了对已有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循环使用,构建出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包容性的生产关系,达成了社会、经济、个体的发展平衡。其次,共享经济通过提高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率、提升未来新增产能利用率等途径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释放出新的增长潜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包容式、共赢式发展。最后,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由于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较低,在需求侧方面,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增加总需求;在供给侧方面,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总供给,促进收入增长。(二)现实意义

从实际运用来讲,运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二是把闲置资源调动起来,三是通过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实现共享。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方面,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介机构或场所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传统商业银行所特有的支付中介、融资中介职能也会慢慢弱化。未来,银行的服务将成为所有用户“共享的基础设施”,“人人是银行”的概念将得以实现。银行必须转而向类似Uber、Airbnb的信息中介功能升级,成为融资交易的撮合者和代理者,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及增值服务。金融资源的供求个体可以直接通过商业银行构建的现代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实现金融资源与服务的直接交易,真正实现金融的融合和共享。

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来看,伴随大量新兴技术的运用,金融服务也不再只是少数高端客户的专利,大量小微客户和草根客户也能获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共享和金融普惠,与共享经济的理念也具体一致性。以前,受制于数据及风险管理能力的局限,商业银行只能更多关注大企业、大项目,忽视小微和草根,导致金融服务高门槛,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没有完全覆盖等。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一格局。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为更多以前无法获得信贷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和效率。第三节 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决定金融,技术决定模式。金融创新总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伴随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金融也开始逐渐兴起,并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共享金融的兴起

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精神的出现,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中介功能、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体系规模也快速增长。但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与痛点。互联网金融的革命性创新,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和中小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使“平等参与金融”、“公平共享金融”有了现实可能性。(一)P2P网络借贷

P2P(Peer to Peer Lending)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和渠道,以点对点的方式完成借贷的模式。这一模式把资金出借方和借款人直接联系起来,消除了许多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金融资源与服务配置效率,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借贷资金的门槛较低,互联网借贷可以通过小额分散投资控制风险。而商业银行由于成本较高、网点覆盖不足等因素,服务的客户群基本集中在资信较好的优质客户、大型客户。个人和小微企业在消费、投资的过程中的贷款需求,能够通过P2P获得解决。因此,P2P通过合理分担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体现出金融的民主化和普惠化,符合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也表现出典型的共享金融特征。

在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在2009年,国内P2P借贷平台只有9家;截至2015年12月底,已有3769家P2P借贷机构,较2011年增长了75倍,成交量增长了273倍,贷款余额更是增长了近333倍(见图1-3)。具体来看:

一是从参与者状况来看,P2P投资人数和借款人数显著增加,但人均投资额和人均借款额显著下降,表明新进入者都是收入相对较低的群体,反映了P2P网贷具有普惠金融的特点,如表1-1所示。表1-1 2013—2015年P2P网贷市场参与者状况资料来源:网贷之家。图1-3 我国P2P行业近年来井喷发展

二是从负债端的客户定位看,P2P信贷投资者目前主要集中在资产净值为10万元以上的互联网人群,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二线城市。线上投资人主要为“80后”等,互联网接受度高的群体。资金来源主要是中高资产净值的投资者,1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占60%以上。累计投资额在百万元以上的投资者的占比显示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同时,1万元以下小额投资者也较多,这类投资处于尝试阶段,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三是从资产端的客户定位看,核心借款需求是小微企业主的短期资金需求。借款人主要是小微企业主、电商商户,个人消费贷款只占很小的比例。人均贷款金额较小,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借款期限主要半年以下,用途多为短期周转。由于客户质量比不上银行,逾期水平高于银行,部分平台的借款逾期率在3%以上。

四是从P2P平台的运营模式来看,初步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中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是成立于2007年8月的拍拍贷。2007年10月,宜信网贷平台上线。2011年,平安集团投资4亿元成立了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目前,国内成交量排名前10的P2P平台成交情况如表1-2所示。表1-2 成交量排名前10的P2P平台成交情况注:截至2016年4月11日。资料来源:网贷之家。

P2P业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近一段时间以来,P2P平台倒闭频现,部分网贷平台出现跑路、恶意携款潜逃等违法现象。市场上常见的涉嫌违法的P2P经营行为主要有:一是采用理财—资金池模式,将借款项目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或者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这些做法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二是一些P2P平台未尽到借款人身份的真实性核查义务,发布虚假的借款信息,有的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转投高利贷赚取利差。三是P2P经营者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模式,募集资金用于自身生产经营,甚至卷款潜逃。

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监管措施,对P2P行业也进行了规范。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P2P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不得提供增信服务和非法集资。同时,明确由银监会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网贷内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网贷监管体制,明确了网贷业务规则,对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提出要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信息披露监管等。在自律组织方面,2016年3月2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成立。在142名理事候选人中,网贷平台共有16家。可以预计,伴随监管的逐步规范,P2P行业也将逐步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二)众筹

众筹是指项目发起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募集资金的模式,具有低门槛、高分散、高互动的特点。按照互联网众筹的模式,其主要参与者包括项目发起人、众筹平台网站和投资人,如图1-4所示。图1-4 众筹项目资金募集模式

目前,按项目回报方式,主要有四种众筹模式,包括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奖励众筹和公益众筹。近两年来,网络众筹市场的平台数量,筹资金额和参与人数均出现了加速增长。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2015年全国众筹行业年报》数据显示:一是从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数量来看,2012年只有7家,但到2015年已经达到283家,其中,股权众筹平台占比最高,达到46%,有130家。二是从筹资金额来看,2015年共成功筹资114.24亿元,比2014年增长429.38%。三是从众筹新增项目数量来看,2015年共新增项目4.9万个。其中,奖励众筹项目最多,占比68.9%;其次是公益众筹和非公开股权融资项目。四是从参与者数量来看,2015年投资人数达到7231万人次。公益众筹投资人次最多,占比为54.72%;其次是奖励众筹,占比为45.14%;非公开股权融资投资人次仅占0.14%。这是因为公益型项目和奖励型项目风险小、门槛低,更容易吸引投资人参与。相比之下,股权众筹的资金门槛和风险更高,较难吸引投资者的青睐。

进入2015年以来,监管层在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互联网金融发展应该在规模、有序的前提下进行。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元年。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股权众筹融资的定义、参与人的类型、参与方式、监管机构等进行了界定。此外,2015年8月,证监会下发《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使众筹行业进一步规范。(三)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由银行在供应链上打通上下游,开展金融服务的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化应用,供应链金融也由“线下手工处理”转向“线上多系统集成”转变。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合作,能实时掌握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管理效率。商业银行通过在线深度整合对公业务平台与企业ERP系统,将对公业务的传统结算、支付等业务同企业的融资、现金管理等业务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参与到核心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这种模式较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更“前”一步,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共享色彩,是对整个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共享式重构。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银行转型推出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中国银行业最早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银行是深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其业务模式是“N+1+N”,即“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中小企业”。该模式首先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敲门砖,然后渗透到核心企业,最后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拓展。中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是“1+N”,即直接利用对公业务优势,抓住核心客户,然后扩展其上下游客户。民生银行的模式是“一圈两链”,“圈”是指一个商圈,“两链”是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为了实现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民生银行还进行了事业部改革,成立了专门的贸易金融事业部。平安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平台橙e网,将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传统优势推向更纵深的全链条、在线融资服务。

二是B2C综合电商发展供应链金融。运用电商供应链数据,向供应商与平台商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比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分别推出了阿里金融、苏宁供应链金融、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三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京东依托B2C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沉淀的供应商行为和信用数据,基于其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从2012年开始,面向供应商和平台商试水供应链金融业务。2013年7月,面向京东自营供应商,京东推出了以贸易和物流活动为基础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京保贝”,目前发展速度迅猛。

三是B2B电子商务平台(垂直行业资讯门户网站)与商业银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供应链金融。传统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定位是信息服务型平台,通过提供供求信息,促成企业线下完成交易。在融资业务上,由于牌照和资本的限制,B2B电商多采用与商业银行合作,向商业银行推荐客户。同时针对小额的融资业务,B2B电商也可通过成立小贷公司的模式,开展融资业务(见表1-3)。表1-3 B2B供应链融资

四是传统公司转型升级。目前,互联网金融对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变革也产生了推动作用。通过新技术高效整合大宗交易供应链,打通大宗商品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降低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成本。比如,孟家港国际储运有限公司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典型代表。该企业1993年开始从事煤炭贸易,在煤矿的开采、铁路运输、海港仓储、海洋运输、江港配送、终端销售整个全产业链上全程参与。但是在2012年前后,该企业盈利状况出现重大转折。为此,该企业开始主动调整盈利增长结构,创新业态,积极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孟家港公司建立了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发展理念的新型煤炭产业链,通过“上海煤炭交易网+孟家港国际储运中心”的“线上+线下”的新型商业模式,构建集煤炭贸易、储运、金融一体化服务平台。其中,线下部分即孟家港国际储运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功能是“仓储+加工+中转”,具有筛分、洗选、均化、仓储、交易五大功能,港区还将与煤矿、海港联盟,共同推出物流全程可视化监管服务,有利于银行等各方进行物流监管。线上部分即孟家港长江电子商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运营的上海煤炭网为买卖双方提供线上交易、清算和融资服务(见图1-5)。图1-5 孟家港公司为供应链上客户提供的经营解决方案二、共享金融是构建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方向

我们认为,共享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科技+共享”精神的融合,即依托金融理论和共享思维,用科技的手段实现金融机构更好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建设。姚余栋、杨涛(2015)认为,共享金融涵盖了金融市场化、金融服务实体、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金融演进方向和理念,是适应后工业时代和消费者主权社会特点的“小、众、美”金融。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我国当前面临“新常态”的发展格局,金融资源的供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共享金融则提供了一条解决金融资源误配难题的可行性途径。二是共享金融模式有利于促进各类金融主体公平地参与金融活动、公平地进行金融交易、公平地享受金融福利,切实践行普惠金融的精神。三是伴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进程的不断推进,现有金融模式面临着各种更高的要求,共享金融拓展了传统金融的服务边界,构建了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共享性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综合效率。四是共享经济时代亦是创客时代,涌现出大量“小、众、美”的企业与产业形态,模糊了个人、企业的功能和职责边界,改变了传统的雇用和就业模式,并由此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定制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新要求,而这正是强调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实现金融共享的共享金融的职能之一。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一是“高大上”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加复杂,并由此带来金融脱离实体的困境。共享金融有利于促使金融活动公开透明,使公众更容易参与整个金融的互动过程,并从中受益。二是共享金融符合金融发展由“供给决定需求”向“需求导向”的转变趋势,能够进一步打破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薄膜”,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三是共享金融理念改变了“丛林法则”支配下的金融资本过度追求超额利润的竞争原则,突出市场经济的伦理性,对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进行“补救”和“调节”。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降低金融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提升投融资双方的匹配效率,带来对等的金融资源网络化效应。因此,共享金融的特征更体现了深层次的金融模式与功能变革,更加注重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助共赢,是构建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方向。三、共享金融的兴起为智慧银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P2P网贷平台、互联网众筹等为代表的新金融模式在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更具优势。共享金融业务模式的兴起是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基础上的迭代与创新,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可助力商业银行提供直接的投融资对接服务、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模式、覆盖大量被商业银行忽略的客户等诸多业务实践。商业银行应该主动融入金融科技带来的变局,吸取优势、弥补短板,开启商业银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一)提供直接的投融资对接服务

在共享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极大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了金融业务的参与度和透明度。资金供需双方可以使用搜索平台,发布和寻找资金信息,并由双方自己完成融资交易或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共享经济让金融市场成为一张去中心化的“扁平”网络,极大挤压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生存空间,导致商业银行与非金融机构在信贷融资、吸纳存款、投资理财等领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使其在资产、负债等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脱媒”趋势。例如,P2P网贷、互联网众筹等共享金融模式,将资金方与需求方匹配起来,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起来,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联系起来,客户只要一部移动通讯工具就可以完成贷款的申请、接收、偿清过程,完全不需要银行参与,形成了无中介化的金融市场。(二)提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管控模式

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中介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Benston和Smith, 1976)。但1997年,Allen和Santomero(1997)认为,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中介在投融资过程中对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作用在持续弱化。相反,风险管理业务才是金融中介的核心业务。姜建清(2016)认为,银行至今作为社会信用中介而生生不息,其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未来银行要想成功,就必须善于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来提升对客户的认知,获取潜在的客户价值。谁能拥有海量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谁就把握了未来。

在共享经济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