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3:13:44

点击下载

作者:裴巍,常宇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指压治百病

指压治百病试读:

前言

指压疗法是一种以指代针,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相应的穴位,运用手指的指力,选择相应的手法,点压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指压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指压疗法的文献记载。

指压疗法与针灸疗法一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基础的,它是针灸疗法中一种最简便的治病方法。

指压疗法具有不用药物、不用器械、不花钱、不受条件限制和无疼痛、无出血、无毒副作用、便于掌握与使用的特点。在手法操作上,指压疗法主要是以手指为主;在同等作用力下,指压手法的刺激强度大,点穴时间虽短,但针感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比普通按摩疗法的疗效高;比针刺法好学易懂,病人痛苦少,而且可避免病源性交叉感染,容易推广,尤其对那些惧怕针刺的患者,应用指压更易接受。

指压疗法长期在民间流传与应用,值得研究和大力推广,为此,我们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编辑成册,奉献给广大读者学习,使用。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指压疗法的基本知识,作用原理,基本手法与注意事项等;下篇主要介绍内科、骨科、外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常见疾病的指压疗法配方以及美容、强身防病的指压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书籍,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指压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指压疗法是一种以指代针,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相应的穴位,运用手指的指力,选择相应的手法,点压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又因用指点压穴位,故又称“点穴疗法”,或称“指针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指压疗法是以中医针灸学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指压疗法具有以下特点:在手法操作上,主要是以手指为主,要求指力强、功力深、刺激面积小,因此在同等作用力下,指压的手法刺激强度大,此其一;二是从手法作用的时间分析,点穴的时间虽短,但针感持续时间长;三是指压疗法的治疗范围广,能治的病甚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诸多疾病均可用指压疗法治疗。由于手法以点穴为主,所以治疗的效果比普通按摩疗法的疗效高,见效快;四是比其他针刺法好学易懂,病人痛苦少而且可避免病源性交叉感染,容易推广,尤其对那些惧怕针刺的患者,应用指压更易接受;五是与药物疗法相比,无毒副作用。由此说明,指压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疗法。因为它具有不用药物、不用器械、不花钱、不受条件限制和无疼痛、无出血、无毒副作用、无病源性交叉感染、无抗药性,患者乐于接受,便于群众掌握与使用的优点,因此长期在民间流传与应用,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大力推广的防治疾病的医疗方法。

指压疗法的起源远远早于针灸疗法,可以认为指压是针灸的启蒙阶段。它是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渐从一些偶然的、一般的感性经验认识基础上,逐渐发展提高到理性上的认识,并不断发展完善成的一门独具传统医学特色的非介入性自然疗法。指压疗法,与其他民间疗法一样,内容十分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运用于民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简便有效的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因此,它能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使用,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的欢迎。

指压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由于科学知识缺乏,生产力落后,生活十分艰苦;与此同时,各种疾病流行猖獗,人们又不时被毒蛇猛兽所伤,或受时气侵袭,受伤或患病,限于无医无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健康,不得不在搏斗中利用割(割治)、击(棒击)、刺(刺血)、点(指压)、捏(捏治)、刮(刮痧)、摩(按摩)和自采百草口服外治等进行防病治病。当时,由于卫生知识的欠缺,也没有任何医疗技术和设备,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损伤或气候变化及自然界的意外袭击,使机体或机体局部发生疼痛,人们就有意识地用手按压某个部位,而发现有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例如,头痛,用两拇指重压两颧部(即现代的太阳穴)或眼眶之上缘,减轻了头痛;踝部挤压伤用两手环状捏住踝部,减轻了挤压伤的局部疼痛;腹痛,用手按抚上腹之一定部位(即中脘附近穴位)腹痛亦得以缓解等,常此以往,人们发现在不同部位用手指按压,可以解除不同部位的病情,指压疗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指压疗法最早见于文献《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意思是说,寒气停留肠胃之间,或者在联络脏器的黏膜之下,因为寒气的影响使血液凝结在此处而不能散开,则小的络脉收缩牵引,所以疼痛。运用指压手法,按压患处,则使凝结的血液散开,而小的络脉也能舒展,疼痛就此停止。这可能是对指压疗法原理的最早理解。后来,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有“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救卒死的记载。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的医案中,给许敬苍治腰痛,有“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取得疗效的记载。到了清代对指压疗法有了较具体的论述,但仍散在于各书之中。如清代《针灸传真》中记载:“指针无疏于金针,金针补泻,不外上下迎随,指压补泻,亦不外上下迎随。金针之进退补泻法,则为指针之进退补泻法,不过金针刺入也深,指针之按下也浅。”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指压疗法逐渐应用于实践,成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压疗法由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科研方面不断研究和提高,现已形成完整的独立治疗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能。直接指压机体的局部或某一经络的穴位,可消除肌肉的痉挛、萎缩或增强肌肉的伸缩力。以指压经穴,对末梢神经给以刺激,使脑中枢发生反射作用,以增强该支配神经末梢部的机能,在调节神经功能的同时,更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的进程,便其旺盛。

指压疗法之所以在治疗某些疾病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因为运用指压的独特手法,但有时也是因为借助于针灸及按摩手法中的技巧施以经穴或局部的结果。通过局部,来动员和调整全身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全部脏腑、器官的功能,使其平衡,促其康复。

指压虽不是百病皆可治,但针灸的治疗范围指压都适用。对于某些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崩漏、高血压、胃痛(慢性胃炎、胃痉挛)、遗尿、阳痿等,指压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为其他疗法所不及。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指压疗法,将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指压疗法在挖掘整理和提高过程中,通过医学界同仁和民间的共同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普及推广,并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造福于人民。

第二章 指压疗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指压疗法的作用原理与功能

指压疗法与针灸疗法一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基础的,亦是针灸疗法中一种最简便的治病方法。一、作用原理

指压疗法的治病原理与针灸相同,刺激部位也与针灸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针术刺入皮内,指压点于皮上,但所达到的刺激效应则是基本一致的。运用指压手法,可以引起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功能,平衡阴阳,消除病理因素,达到治疗的目的。正如《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所说:“指压疗法与针刺疗法的作用原理基本一致,亦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针灸取穴原则为依据,以指代针,通过切压相应穴位能产生与针刺相同的刺激效果,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虚泻实,散邪解肌,祛邪却病的治疗目的。”二、功能

指压疗法的作用(功用)是多方面的。根据古今医家经验和笔者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功用。(1)祛邪解表,调和营卫中医认为外邪袭表,营卫失和,因而发病。而指压在相应部位或穴位上,运用相应的指法,产生的良性刺激,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又因刺激而致神经反射作用,开泄汗腺,达到发汗,驱除外邪,使外入之病邪仍从外而解,从而达到祛邪解表,调和营卫之功效。(2)平衡阴阳,调节功能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说明一切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指压疗法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即具有调节某些器官功能的作用,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而能够治病。(3)行气活血,散瘀消积寒则气凝,气滞则血瘀;气郁则痰生,痰郁则气滞。由于寒、痰、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痰瘀壅滞之病理变化,或壅、或阻、或积,因而变生种种病变。而指压的良性刺激以及神经的反射作用,能振奋经气,促进血液循环的加速,使人体气血畅通,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消,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散瘀消积,治愈疾病的目的。(4)疏通经络,消肿止痛邪阻经络,形伤则肿,气伤则痛;不通则痛,壅阻则肿。而指压疗法,通过点压局部的相应穴位可振奋经气、疏通经络,加强血液和淋巴液的流通,使邪却还复,气血畅通,提高患部的新陈代谢。通则不痛,故可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5)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由于痰瘀气互结,壅遏局部,凝而成积,变生诸疾,如痰核、骨刺等。而指压点、压、击局部(患部)和相应穴位,所产生的良性刺激及神经反射作用,能振奋经气、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因而能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瘀散气行,其结自消。(6)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中医认为,饮食内伤,百病丛生。由于脾胃受伤,而导致运化功能障碍,升降失常,因而致生种种病变,故又有“脾胃为百病之源”之说。而指压通过点压脾胃脏腑及经脉之有关穴位,或辅之其他相应经穴,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使脾胃功能正常发挥。(7)宣通气血,理气止痛中医认为,气血运行于全身,健康者气血畅通,周流不息,有了疾病时,则气血失和,壅滞不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原则是疏通气血,舒筋活络。而指压疗法,则能使局部血管扩张,组织充血,加强血液循环,因而有疏通气血和经络的作用,达到理气止痛之目的。(8)理筋正骨,整形复位由于外伤跌打伤筋,关节脱臼,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而指压疗法通过分筋、理筋、点压按揉等操作手法,能使偏者顺,离者复,关节脱位及肌腱滑脱者复位,使神经、肌纤维、韧带微细错位者理正,因而达到理筋正骨,整形复位之作用。(9)疏通狭窄,剥离粘连患者局部瘀血、机化,而产生的硬结,粘连,引起患部长期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如肩周炎等。用指压手法可使粘连的组织分离,有止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10)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指压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局部的血管痉挛和反射的肌肉痉挛,并能使周围神经的高度兴奋降低,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11)开闭通窍,醒神复苏凡遇危急病人神智昏迷、人事不省、急需急救,指压疗法在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以切法操作,多可转危为安,醒神复苏。如指切“人中穴”,救治昏迷患者,多可立见其功。由此证明,指压具有开闭通窍、醒神复苏之效,指压是临床救急之良法。(12)滑利关节,恢复功能凡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屈伸不利、疼痛的患者,用指压并辅以活动关节手法,可以收到滑利关节,恢复功能的作用。(13)增强免疫,强身健体由于指压疗法能增强血液循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机体代谢旺盛,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整体素质和抗病力,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功能,达到强身健体之效用。(14)美容美发,减肥瘦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颜面色斑、雀斑、皱纹、脱发、白发而影响人的容貌美,肥胖、腹大腿粗易影响人体的线条美,用指压疗法,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旺盛的作用,故而能达到美容美发、减肥瘦身之功,能使人保持青春,延缓衰老。

以上所述14种功能作用仅是大概而言。指压疗法的功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较为复杂。如所取部位或穴位不同,指法之异,刺激强度不同,因而功用也不同;同一穴位,用不同的指法,或同一指法作用于不同的部位或穴位上,功用也不同;在同等情祝下,往往有多种功用的共同体现。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部位和操作手法。

第二节 指压疗法的基本手法

一、基本手法

指压疗法的基本手法可分为推、揉、扪、捏、切5种。

1.推法

推法,有指腹推压(分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推压),一指禅推法两种。(1)指腹推压(图1)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在选好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推压或分段推压。即指压某部位或穴位上,再向前推而压之。在推压时,速度宜缓慢,用力要稳要均匀。此法可适用于身体的大小部位与穴位。能提高机体的兴奋性,加强血液循环,有舒筋活络、散瘀消肿之功。(2)一指禅推法即用拇指指腹的桡侧面或指端进行快速的拇指关节屈伸动作(图2)。操作频率为100~160次/分。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初学时动作僵硬,反应不过来,可先慢后快,渐渐就能符合要求。图1 拇指推法图2 一指禅推法

2.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尖端,轻按选定的穴位,作环形平揉的一种缓慢手法。揉动时手指的尖端不能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手指连同皮肤及皮下组织作一小圆形转动,勿使手指与皮肤呈摩擦状态,否则便成了按摩中的摩法。揉法含有探按之意。

每平面揉一小圆周为1次,每穴位一般以120~180次为标准,约2~3分钟,但次数多少以病情轻重而定。更重要的是对主穴和配穴在时间上,应有显著区别。

用拇指作揉法时,首先将其他四指作握空拳状。四指尖微屈向掌心,指掌空虚,腕微屈和内收。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也可将其余四指伸直,使拇指端轻放在欲揉的穴位上。

用中指作揉法时,中指伸直,以指尖端抵穴位上,食指和无名指的尖端附在中指的远侧指间关节两侧。拇指端抵止在中指远侧指间关节的掌面,以辅助中指。

关于揉的面积,一方面取决于腧穴的部位,另外还要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但主要的是在腧穴的周围约1厘米远近作为揉动的中心范围。揉动范围的大小,虽然可以酌情增减,但手指尖端不能离开穴位中心,否则就失去手法的作用。所以,整个手指的运动范围,恰如画一个圆锥形,即手指尖端为圆锥尖,而指的上端则为较大的圆周范围(图3)。图3 揉法

揉法在指压中应用较广。施术时需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相对地施以轻重不同的指力。病重者指力需强,病轻者指力需弱,但体弱病重者宜用轻手法,病轻体壮者宜用重手法,反之亦然,否则不易收效。本法若与扪法配合使用则疗效尤佳。

3.扪法

扪法是用手指扪按腧穴或身体一定部位的手法。将手指端深深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同时根据病人体质强弱,施以轻重不同的指力,以感到酸麻胀痛为止,略同于针刺的得气。扪法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用于组织深部或脏器疾患。扪按的时间较其他手法稍长,一般一个穴位3分钟左右。此法有通经络,消积破结之功。

此法当指端按入时,必须逐渐施加压力,不可突然用力。在得气后,亦应逐渐减轻指力,最后停止。本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在扪法后可配合揉法,以缓和刺激后的反应。若在扪法前配合揉法,可使扪法较易达到组织深部。但在头部、手指及足趾等处,就宜单独使用。扪法可分为单指法和双指法两种。(1)单指法 一般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用中指时,中指伸直,食指和无名指的指端抵止在中指远端指间关节的两侧。拇指尖端抵止在中指远端指间关节的掌侧面。此法常适用于胸腹部的穴位,如气海、中脘等。亦可用于头颈部的腧穴。

用拇指指端按在腧穴上,拇指指间关节伸直(根据穴位不同或微屈),其他四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屈曲,拇、食二指分开约45°(图4),可将其余四指伸直(图5)。

此法常用于四肢部位,如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手的姿势根据腧穴的部位,使扪按既方便而又有力的情况下,可以改变。

单指扪法还可以在一定穴位上,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弹拨。穴位所在处的下面常有骨头衬垫,用食指、中指或拇指的指面,先在穴位上稍重压,随即离开穴位在皮肤上划过去,这叫做弹拨,即是用指面在穴面上稍加压力,然后在1、2个穴位上顺序一划而过。如小范围弹拨,弹拨时手指要灵活,每个穴位压的时间不宜长。弹拨的方向要按规则操作。现将有关穴位与其弹拨方向列为表1、表2。

头部和脚背的穴位较多。头部有多条体位线,每条线又可分为两段,从前头部划到颅顶部,再从颅顶部划到后头部,或在每条线上,每相隔3厘米左右,用指面向后弹拨几下;或用两手的拇指与中指在不同的两条线的穴位上,两指一起一落地向内弹拨。在脚背上横划和直划可分4道,大趾与二趾的趾缝处,指面稍压后往上直线弹拨,外踝下往内踝横划弹按,外踝下到脚背横划弹拨,外踝下到小趾直划弹拨。1.中脘;2.下脘;3.脐图4 拇指扪中脘穴一图5 拇指扪中脘穴二

扪法的弹拨操作,可以分部位进行,也可以从头面部开始到颈、肩、胸部和四肢的顺序进行。两侧同时进行的感觉和效果,除头面部外,都以先做一侧弹拨,然后再做另一侧弹拨为好。这种操作方法,可以教会患者自己进行,每天做1~3次。头面部的穴位,左侧的用左手,右侧的用右手。其他部位的穴位,左侧的穴位用右手的手指压,右侧的穴位用左手的手指压。常用于头面和四肢等部位或穴位,能祛邪解表、舒筋通络、理气活血、消肿止痛。这种单指压穴的弹拨操作,可以用来预防和解除肌肉的疲劳和酸痛。特别是在平时,结合针灸,用于老年和体弱患老,可以促进肌肉活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加强新陈代谢,因而对日常保健等方面很有裨益。(2)双指法即两个手指同时扪按两个穴位。此时可用两拇指、两中指、一侧拇指及中指或一侧拇指及食指等。用两手作扪按时,操作方法与前述单指法相同。但手指的指势,则因穴位而略有不同。如扪按风池、阳白等穴时,则两指尖略向内斜,其他四指伸直放在颞部(图6、图7)。双指法多用于风池、天枢等穴位(图8)。图6 扪风池穴图7 扪阳白穴

4.捏法

是用两个手指对称捏压穴位的手法。可用拇、食二指及拇、中二指,或者拇指与其他各指,在上下方或左右方对称地相向用力,捏压在两个穴位或一个穴位上,另一指或其他各指则在对称的地方。例如:捏合谷(图9)、曲池(图10)等穴。此外,治疗鼻炎时所用的捏项法亦属此类。图8 扪天枢穴图9 捏合谷穴(1)两指相捏的手法有4种①掐法,即两指相夹穴位后,一指作衬垫,一指尖作掐法。②揉按法即两指夹住穴位后,互相作衬垫,进行揉按。③弹拨法例如治疗虚脱,四肢厥冷和肢端麻木症,取手指端上的十宣穴和足趾端上的十井穴,两指夹住指、趾头末节,向尖端弹拨,每个指(或趾)来回弹拨几次。④升降法即两指夹住穴位手指尖按一下(降),松开一下(升),一紧一松。有的正骨科老医生称它为“升降法”。例如治呕吐和心慌等症,两指夹住外关穴和内关穴,夹紧十几秒钟松开几秒钟,或夹紧后揉按几下,再松开。如此反复进行,达到症状缓解或消除的目的。图10 捏曲池穴(2)二三指捏压法(图11)这种方法又称捏压结合法,就是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指三指在穴位上既捏且压。图11 二三指捏压法

此法可用单手操作,也可以同时两手操作。主要用于背部、臀部和大腿部等较大面积的部位,其次是臂膀和小腿等部位,这些部位取用的穴位比较有限,除了治疗年老体弱患者的肩、背、头、腰和腿的疼痛以外,还可用于不能作体力活动患者的辅助治疗,可以起到保健作用。肩、背部常用的是大杼穴配肩井穴,拇指捏压大杼穴,中、食两指捏压颈根部,由浅入深,三个指头逐渐夹拢,当患者产生感觉以后,拇指先适当地重压穴位,然后轻快向上弹拨,随即松开,这样算作1次,可以连续作二三次,但不宜过多。取膏肓、天宗和肩贞配穴,拇指捏压膏肓穴,中、食两指捏压天宗、肩贞穴区,三指同时较重地捏压,进行揉按并逐渐挤拢。最后拇指在膏肓穴弹拨松开。上肢前臂取正中线上的穴,从上往下作游夹式的升降操作,上臂取天泉、清冷渊穴区,二三指的操作只宜轻度捏压往上提。臀部和下肢可用双手并列操作,两个拇指捏压腿外侧,两个中指、食指扶持内侧,但不能捏压股骨和胫骨。取环跳、箕门、风市、中渎、阴市、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和下巨虚等穴,从上向下作顺序捏压,同时拇指向外弹拨,每到阴市、梁丘穴区和阳陵泉、足三里穴区,多弹拨几下。总之,此法刺激面积小,强度较大,为急证所常用。

适用部位:此法常用于四肢、头面部穴位。具体适用部位如上所述。能活血通络止痛,开窍提神。

5.切法

切法即是爪刺之法,属于单指法,用拇指甲切按腧穴。操作时用脱脂棉少许,覆以指甲上,防止切伤皮肤。指切时用力需要轻而缓慢,特别在压痛处更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切处剧烈疼痛。本法多用于部位狭窄的穴位。如切迎香、少商等穴(图12、图13)。图12 切迎香穴1.少商图13 切少商穴二、辅助手法

指压的辅助手法,大部为按摩中之手法,有一些手法是由实践中加以总结提高的。

1.循法

即是沿着经络线循按的意思。本法有散寒驱风、通经活络的功效,并可辅助其他手法进行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例如:肩胛痛而又延及全臂痛时,可循按大肠经用泻法,由肩髃穴起逐步循按达到合谷穴为止。操作法采用梅花指法或双指法。

梅花指法即拇指在上,以拇指腹按贴皮肤,其他四指在下,以指腹贴皮肤,上下手指一边辗转捏挤,一边沿经络线向前移动,而拇指同时又要揉压,倘遇穴位时,则以拇指对穴位进行扪按,扪按后又如上法进行操作,直至预定的穴位为止(图14、图15、图16)。

双指法即拇指在上,食指或中指在下,操作方法同梅花指法。图14 循法一图15 循法二图16 循法三

2.叩法

叩法是用手指端叩打腧穴的一种手法。叩打时腕关节用力,动作要轻巧有劲,又要有弹性、有节律,叩打的振动力要深达骨部。叩打时先把指提高,离皮肤3~4寸,将指端对准选定的穴位中心叩打,在叩打时必须将力量提到手上,使有弹性,这样才能使叩打有力,并能使叩打平衡。一打一提为1次,一般每个穴位叩打100~200次为标准。叩打的轻重与速度的快慢,要视病情而定。用本法操作后,在皮肤上出现微红微热的现象,可见本法有发热作用,故在四肢厥逆时宜用之。对于感冒,若配合揉法和扪法叩打合谷穴、足三里穴数小时后,即可发汗退热。此法对退表热效果较好,但对退实热,就不可用此法。

本法分中指叩法和梅花指叩法两种。(1)中指叩法中指做半屈曲状或伸直,其他各指做虚握空拳状,腕关节放松做屈伸动作,而使中指端叩击穴位上。此法适用于合谷穴或颅顶及穴位较狭窄的部位(图17)。图17 叩法(2)梅花指叩法手指并拢(但拇指除外),其他四指端要排列平齐,腕关节放松作屈伸动作,使各指端同时叩击穴位上,又称雀啄法。多用于前额各部位。

3.振颤法

振颤法是用中指或四指着力于体表穴位上或治疗部位上,前臂和手臂用力按压,一轻一重,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集中在手指端,手指不可离开体表。此法振颤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常为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可用于人体各部位和穴位。能祛瘀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和肠胃功能。

4.点穴法

操作方法即用拇指、中指指端,或食、中指的近侧关节;或拇指关节进行压放(图18)。根据按压时间的不同,又分间歇点穴法(压放法)与持续点穴法(镇定法)。此法的刺激面积小,刺激强度大,故又称为强手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能开通闭塞,祛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图18 点穴法

5.捏项法

在项部发际下约1寸许,即在哑门穴下约1寸处,先用食指按在项后正中线上,然后将拇、中二指各置于食指的两侧,令各指距正中线旁开5分,当拇、中二指恰成左右对称时,则以食指换下中指,但是食指必须仍置于中指的原位置,不可错位。用拇、食二指向深部且微向内用力捏扪该处的两个对称穴位。两指端用力的方向,恰如画成两条虚线,在颈中央处交叉。屈指捏扪亦有效,捏扪约2~3分钟。此两腧穴位于风池穴下2寸,哑门穴下1寸,旁开5分,第3颈椎下缘正中线旁开5分。此穴于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清脑、开窍、逐瘀的作用。暂时命名为“清脑穴”(图19)。

6.项侧降阳法

将右手拇指伸直,指腹按贴皮肤,其他四指伸开,虚置于项后面,右手拇指从患者左侧风池穴起,向下推至大椎穴,旁开1.5寸处,反复推7次,再用左手拇指同前法推患者右侧7次。本法有清脑明目作用,治疗高血压病以此为主要手法,效果十分显著(图20)。图19 捏项法图20 项侧降阳法

7.捏脊法

沿背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长强穴旁开1.5寸起向上至大杼穴止,以双手拇、食二指,捏住脊柱两侧皮肤及皮下组织,当捏提时,食指背侧先横位按压皮肤及皮下组织,指腹侧面向上,中指、无名指、小指紧靠食指向上助力,拇指微斜向内上方,用其腹侧面由上向下,与食指共同握住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向上并微向头侧提起;次则拇指放松抬起,食指则向下扪压不离开皮肤,而微微地向上推之(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仍助力)。约推至尚未捏起的部位,仍如上述方法,用拇、食二指捏提皮肤及皮下组织。以后则拇指又放松,食指又如上述方法向上推,至大杼穴止。当到腧穴部位时,根据病情用力提捏,由下向上推捏3次,皮肤可出现微红。治疗不寐症(神经衰弱)病人,多用此法。此法有调和阴阳,壮水制火,滋阴清热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有调节周围神经,促进内脏功能又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

8.点动法

即医者在应用点穴法的同时让患者根据病情运动关节,是一种医者与患者互相配合的方法。如颈推病,在点压颈部时,让其活动颈部。常用于骨外科和关节疾患的患者。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9.分筋法

又称拨筋法、刮法。即用单拇指或双拇指的指端成垂直方向深压病灶、韧带或肌纤维,并左右拨动。本法刺激较强,拨筋时用力不可过猛,防止再扭伤。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常用于肌肉、肌腱、韧带、骨膜的慢性损伤。具有振奋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分离粘连的作用。

10.理筋法

又称顺筋法,即用单拇指或双拇指的指腹压于伤部,顺着韧带、肌纤维或神经方向,自上向下地进行操作,保持平衡的指力,缓慢移动,舒展其筋。主要用于腰部和四肢损伤的软组织。具有舒筋活络,顺筋扶正的作用。

11.运动关节法

具体操作手法应随部位而定。例如:(1)颈部常用的有旋转复位扳法(椎动脉型禁用)和垂直牵引法。(2)肩部常用的有摇法和提拉法。(3)胸部常用推伸法。(4)腰部常用的有扳法(即斜扳、侧扳、后扳),旋转复位法(分坐位、卧位旋转复位法两种),牵引法,背上摇晃法。牵引法又有卧式牵引法(也可加整复手法),半悬垂直牵引推压整复法。背上摇晃法,即医者背上患者(背靠背),挽上患者两手,医者屈腰,立马桩左右摇晃数下。(5)髋关节摇法,仰卧位。(6)膝关节摇法,屈伸法。(7)踝关节摇法,屈伸法。(8)腕关节摇法,屈伸法。

运动关节手法操作时,用力应稳、准、狠,切忌蛮劲,防止加重伤情。

适用部位:用于运动整复颈部、腰部和四肢关节。

功效:滑利关节,恢复关节功能,顺筋整骨,整形复位。

12.呼吸法

患者自疗之用。当采用指压疗法时,如果患者呼吸不顺畅的话,会降低治疗效果,若能正确配合呼吸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3倍以上。

具体操作方法是:(1)按压时的呼吸即先吸一口气,一面缓缓吐(呼)气,一面进行指压操作,点压6秒钟时将手指离开穴位。反复进行。(2)叩击时的呼吸即先深吸一口气,在叩击的同时由鼻、口将气猛吐。(3)抚摸时的呼吸先深吸一口气,一面缓缓吐出,一面轻轻抚摸。图21 拇指练习法

第三节 指压手法练习

练习手法,主要练习腕力和指力。除一般练习外,可在自己的保健穴位上进行练习,如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合谷等。这样可以亲自体会指压的轻重感觉以及所引起的反应。一、拇指练习

用拇指在自己的合谷穴上练习,手指和手掌的姿势,与前述的手法中拇指姿势相同(图21、图22)。

另外,可在沙袋上练习,即用白布缝制成长6寸宽4寸的小布袋,内装细沙,不要过满,缝其口,便可使用。练习时要认真如实,气与力同时下注,应沉肩垂肘,上肢与前臂放松,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徐徐进指,缓缓退指。用力宛如梭形,即两头尖,中间粗。此乃形容气与力缓缓而入,逐步加强,到一定程度,再逐渐减弱而缓出。这样才能舒通经络,以达疗效。每次练习时间以半小时为度。每个穴位以不超过2~3分钟为宜。否则对身体及腧穴部位都有妨碍。二、中指练习

用中指练习指力时,可在自己的保健穴上练习,亦可在沙袋上练习。练习的方法与前法操作要领相同(图23)。图22 拇指扪合谷穴图23 中指练习法

第四节 指压操作与时间

一、术者的位置

术者的位置是根据病人所采取的体位而不同,也根据指压的部位而变化。例如:脏躁病人,为了便于取气海、中脘、内关等穴,术者宜于病人右侧操作。二、指压的方向

不论病人体位怎样,指压的方向都是对着病人的向心部位。例如:胃痛的病人,需取中脘穴时,病人宜取仰卧位,术者位于病人右侧施术,宜采取揉扪相济的手法。用拇指或中指先揉后扪,然后相互交替,但指尖的方向始终向着身体的中心部。三、指压手法的轻重

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病势虚实以及年龄、性别来区分手法宜轻或宜重。四、治疗的时间与疗程

治疗的时间长短:一般每个穴位以1~5分钟为宜;局部指压疗法10~15分钟左右;大部位或多个部位的治疗,则需20~30分钟左右;有的疑难病证,则需要稍长的时间,约为50分钟。实际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日治疗1次,或隔日1次。疗程要视病种和病情来定,轻症1~3次为1疗程,重症5~15次为1疗程,有的慢性疑难病证如半身不遂等,则以月或数月为1疗程。1个疗程未愈,可隔日再行第2个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第五节 指压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指压疗法不是万能的,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不能不加区别和选择。盲目应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必须加以说明的。一、指压操作的适应证

指压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泛,不仅能治慢性疾病,也可治疗急性疾病。不仅可防治疾病,还可用来美容保健。对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和五官科等临床各科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证以及美容保健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具体详见下篇)。二、指压操作的禁忌证和禁用部位

1.禁忌证(1)原因不明的高热病人,不治为宜,否则会增加体力的消耗。(2)急性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麻疹),皮肤病,肿瘤等皆禁止指压。(3)一切腹痛拒按的病人,新生儿及婴儿的头部禁忌指压。(4)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时不易指压。《针灸大成》曾记载:“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此亦适用于指压。(5)妊娠妇女禁忌指压合谷、三阴交及腹部穴位。

2.禁用部位

人体上有些部位,如项前区、上臂内侧、腋窝下、胸部侧面、乳房周围区、皮肤上有疮疖溃疡部位、小儿头部的囟门区、伤口出血处、骨折未愈处以及大腿内侧等敏感区部位,均列为禁用部位,不宜进行指压疗法。

第三章 患者体位与取穴方法

一、患者体位

在检查、取穴、施术(指压)时,患者应采取舒适、持久又便于医生操作,而且尽量做到少变换体位。现将临床常采用的体位分述如下。

1.仰卧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头面、胸部、腹部和上肢内侧、下肢前面及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2.俯卧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面及足底部等部位或穴位。

3.侧卧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一侧的面部、肩胛部和四肢及躯干外侧部位或穴位。

4.仰靠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头顶部、面部、颈前等部位或穴位。

5.侧伏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面侧部及颈侧部、四肢的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6.屈肘拱手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上肢外侧面等部位或穴位。

7.屈肘俯掌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上肢、手背面等部位或穴位。

8.屈肘仰掌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上肢、手掌面等部位或穴位。图24 俯伏位

9.俯伏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脊柱两侧、头颈部的后面、肩胛部、背部、腰骶部以及臂部等部位或穴位(图24)。

10.正坐位

用于取穴和刺激胸部、肋间的前面、腹部的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11.站立位

此体位用的较少。一般可用于刺激胸腹上部、头面、颈项部、上肢部,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条件限制等因素,可采用站立位。二、取穴方法

寻找腧穴的位置,称为取穴。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取穴准确,除了前面介绍某穴的具体位置外,还必须掌握中医经络学特定的骨度分寸折量法和体表天然标志。在取穴时要根据各经腧穴的具体情况,医生、患者各采用一定姿势和动作(如患者的坐、卧、屈肘、张口和医生的推、拉、翻、转等)将体位姿势摆好,再采用骨度分寸折量等取穴法,才能取得准确穴位。

1.骨度分寸折量取穴法

是将病人身体某一部位的距离,折作一定的寸数,按规定寸数取穴。《灵枢·骨度》曰:“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肥瘦,都是一样按“骨度法”折量。这种取穴法,头面四肢都可使用(如图25、表3)。图25 骨度分寸折量法

2.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指寸定位法”。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常用法有4种。(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屈曲,以中指中节内侧面,两端横纹尖之间距离,折作同一身寸(图26)。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拇指第1、第2关节处为准,折作一同身寸(图27),可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图26 中指同身寸图27 拇指同身寸(3)二横指(食中指)同身寸折作同身,1.5寸(图28)。(4)四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指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折作同身寸3寸(图29)。可用于四肢部、下腹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易有误差。只能作为其他取穴方法的补充,而不能替代其他定穴方法,否则有长短失度之弊,取穴不准,影响疗效。

3.人体天然标志取穴法

是一种以患者身体的天然标志定取腧穴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分为固定标志和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一种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凹陷和凸起、五官轮廓、头发边际、指甲、乳头、脐窝等。如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定阳陵泉,两眉之间定印堂,脐窝正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耻骨联合上缘定曲骨等。移动标志是一种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褶等。如耳门、听宫、听会应张口取穴,而取下关则应闭口,阳溪在拇长、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与肱骨粗隆之间会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定肩髃,后方凹陷定肩髎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使用简便,定位正确。图28 二横指(食中指)同身寸图29 四横指同身寸

第四章 指压常用穴位

找准穴位是正确指压的关键。按照经脉的循行,将人体的重要穴位介绍如下。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见图30)

◆中府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距前正中线6寸,平第1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图30 手太阴肺经穴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臂痛;现多用于治疗肺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颈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等。

◆天府穴【定位】在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简便取法:上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处就是本穴。【主治】气喘,咳嗽,鼻衄,瘿气,上臂内侧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鼻出血,鼻炎等。

◆侠白穴【定位】在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短气,心痛,烦满,干呕,鼻衄,上臂内侧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胃炎,心动过速,正中神经痛等。

◆尺泽穴【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心痛,胸部胀满,吐泻,肘臂挛痛,小儿惊风,乳痈;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急、慢性胃炎,肠炎,无脉症等。

◆孔最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头痛,肘臂挛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桡侧伸腕肌腱炎等。

◆列缺穴【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就是本穴。【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喘,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斜,齿痛,惊痫,手腕无力;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落枕,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太渊穴【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痛,掌中热,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百日咳,心绞痛,无脉症等。

◆鱼际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心痛,乳痈,肘挛,掌心热;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扁桃体炎,咽炎,乳腺炎,鼻炎,手腕部腱鞘病等。

◆少商穴【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热病呕吐,乳蛾,痄腮,小儿惊风昏迷,癫狂;现多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咽喉炎,肺炎,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昏迷等。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见图31)

◆商阳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端,距指甲角0.1寸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颔肿,耳聋,青盲,热病汗不出,手指麻木,昏厥;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腮腺炎,咽炎,口腔溃疡等。

◆二间穴【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主治】目昏,鼻衄,齿痛,口,颔肿,咽喉肿痛,嗜卧,肩背痛,热病;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炎,鼻出血,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图31 手阳明大肠经穴

◆三间穴【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主治】齿痛,目痛,鼻衄,咽喉肿痛,身热,胸满,腹胀,肠鸣,泄泻,疟疾,手背红肿;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等。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下取穴。【主治】头痛,发热,咳嗽气喘,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耳聋,咽喉肿痛,面肿,口眼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闭,经闭,滞产,疔疮,疥疮,隐疹,疟疾,小儿惊风,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指挛臂痛,痄腮;现多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咽炎,鼻炎,鼻出血,腮腺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便秘,细菌性痢疾等。

◆阳溪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端,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现多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结膜炎,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腕关节炎等。

◆偏历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主治】目赤,耳聋,耳鸣,鼻衄,齿痛,口眼斜,手臂酸痛,喉痛,水肿;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前臂神经痛,扁桃体炎等。

◆温溜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主治】头痛,面肿,口舌生疮,齿痛,咽喉肿痛,痄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疔疮;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溃疡,面神经麻痹,肠炎等。

◆下廉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主治】腹胀,腹痛,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乳痈;现多用于治疗乳腺炎,膀胱炎,肠炎等。

◆上廉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主治】头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肩臂酸痛,半身不遂;现多用于治疗膀胱炎,肠炎,肩关节周围炎,前臂神经痛等。

◆手三里穴【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失喑,瘰疬,腰背痛,腹痛,腹胀,腹泻;现多用于治疗胃炎,消化道溃疡,肠炎,腮腺炎,淋巴结结核,乳腺炎,肩、肘关节炎,偏瘫等。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主治】咽喉肿痛,齿痛,头痛,目赤痛,瘰疬,隐疹,疮疥,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热病,癫狂,半身不遂,疟疾;现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咽炎,荨麻疹,结膜炎,肩、肘关节炎,高血压,麻疹,痢疾,丹毒,月经病等。

◆肘髎穴【定位】以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肱骨前缘处。【主治】肩肘臂酸痛,挛急,麻木;现多用于治疗肘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手五里穴【定位】在臂外侧,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主治】肘臂挛痛,咳嗽,吐血,瘰疬,疟疾;现多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臂臑穴【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主治】肩臂疼痛,颈项拘急,瘰疬,目疾;现多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

◆肩髃穴【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主治】肩臂挛痛,齿痛,半身不遂,诸瘿,隐疹,瘰疬,肩中热;现多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肩、肘关节炎,肌肉萎缩,高血压等。

◆巨骨穴【定位】在肩上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主治】肩臂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现多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天鼎穴【定位】在颈外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喉结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处。【主治】咽喉肿痛,音哑,气梗,瘰疬,瘿气;现多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扶突穴【定位】在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暴喑,瘰疬,瘿气;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迎香穴【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鼽衄,面痒,口眼斜,面肿,喘息;现多用于治疗鼻炎,副鼻窦炎,面神经麻痹,胆道蛔虫症等。一般情况下不宜灸疗。三、足阳明胃经穴位(见图32)图32 足阳明胃经穴

◆承泣穴【定位】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眶下缘与眼球之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眼睑□动,口眼斜;现多用于治疗近视,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远视,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面神经麻痹等。

◆四白穴【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口眼斜,眼睑□动,面痛,头痛眩晕;现多用于治疗近视,结膜炎,角膜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鼻炎,鼻窦炎等。

◆地仓穴【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简易取穴法:口角向外旁开约0.4寸处取穴。【主治】口角斜,齿痛颊肿,流涎,眼睑□动;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

◆大迎穴【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面动脉搏动处。【主治】口眼斜,口噤,舌痛,舌强,颊肿,瘰疬,颈痛;现多用于治疗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颈淋巴结结核。

◆颊车穴【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主治】口眼斜,齿痛,颊肿,面肿,痄腮,口噤不语;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

◆下关穴【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斜;现多用于治疗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中耳炎等。

◆气舍穴【定位】在颈部,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喘息,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颈淋巴结结核。

◆缺盆穴【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处;或沿乳中线直上,在锁骨上窝正中取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瘿气,瘰疬,缺盆中痛;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结核,上肢麻痹等。

◆气户穴【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胸胁支满,咳逆上气,气喘,呃逆,胸胁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

◆库房穴【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咳唾脓血;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屋翳穴【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咳唾脓血,乳痈;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胸膜炎,乳腺炎。

◆膺窗穴【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腹痛,乳痈;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等。

◆乳根穴【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噎膈,乳汁少;现多用于治疗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不容穴【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胀,呕吐,心痛,胃痛,食欲不振;现多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胆绞痛等。

◆承满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处。【主治】胃痛,吐血,胁下坚痛,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现多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梁门穴【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胃痛,纳呆,呕吐,腹胀,泄泻;现多用于治疗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肠炎,痢疾等。

◆关门穴【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遗尿;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

◆太乙穴【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胃痛,心烦,癫狂,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粘连等。

◆天枢穴【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呕吐,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水肿,癥瘕;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胰腺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阑尾炎,肠梗阻,肠粘连,肠麻痹,子宫内膜炎等。

◆外陵穴【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主治】腹痛,腹胀,疝气,月经痛;现多用于治疗痢疾,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

◆大巨穴【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遗精,早泄;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梗阻,膀胱炎,输尿管结石,尿潴留等。

◆水道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月经痛,闭经,月经不调,阴挺,不孕;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脱垂,睾丸炎,尿潴留,腹水等。

◆归来穴【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阴挺,阴冷肿痛;现多用于治疗睾丸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前列腺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

◆气冲穴【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痛,肠鸣,疝气,外阴肿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髀关穴【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主治】腰痛膝寒,下肢痿痹,屈伸不利,股痛;现多用于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腹股沟淋巴结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伏兔穴【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处。【主治】腰痛,膝冷,下肢麻痹,腹胀,疝气,脚气;现多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膝关节炎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等。

◆阴市穴【定位】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底上3寸处。【主治】膝冷,腿膝痿痹,屈伸不利,腰痛,腹胀,疝气,水肿;现多用于治疗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炎,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梁丘穴【定位】在大腿前面,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上,当髌骨底上2寸处。【主治】膝胫痹痛,胃痛,乳痈,下肢不遂;现多用于治疗下肢麻痹,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乳腺炎,胃炎,胃痉挛等。

◆犊鼻穴【定位】在膝部,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中痛,脚气;现多用于治疗下肢麻痹或瘫痪,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足三里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中指)。【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噎膈,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腰腿酸痛,乳痈,水肿,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喘咳痰多,虚喘,虚劳,中风,癫狂,脚气,子痫;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子宫脱垂,面神经麻痹,下肢风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休克,产后血晕,白细胞减少症,虚弱症等。

◆上巨虚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主治】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胆囊炎等。

◆条口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主治】膝胫麻木酸痛,转筋,跗肿,肩臂痛,脘腹疼痛;现多用于治疗膝关节炎,急、慢性肠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中指)。【主治】小腹痛,泄泻,泄脓血,腰脊痛,睾丸痛,乳痈,下肢痿痹;现多用于治疗下肢瘫痪,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睾丸炎。

◆丰隆穴【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主治】头痛,眩晕,痰嗽,气喘,咽喉肿痛,肢肿,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耳源性眩晕,坐骨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解溪穴【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头痛,眩晕,面肿,腹胀,便秘,脚腕痛,下肢痿痹,癫疾;现多用于治疗咽炎,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下肢麻痹等。

◆冲阳穴【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口眼斜,面肿,上齿痛,胃痛,足痿,狂痫;现多用于治疗胃炎,齿龈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脉管炎,癔病,下肢麻痹等。

◆陷谷穴【定位】在足背,当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面浮,身肿,目赤肿痛,胸胁支满,腹痛,肠鸣,水肿,热病,足痛肿痛;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癔病等。

◆内庭穴【定位】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咽喉痛,口,鼻衄,头痛,胃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齿龈炎,急、慢性胃肠炎,三叉神经痛等。

◆厉兑穴【定位】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主治】面肿,口,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热病,晕厥,腹胀,多梦,癫狂,足胫寒冷;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喉炎,鼻炎,齿龈炎,肠炎,面神经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四、足太阴脾经穴位(见图33)

◆隐白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处。图33 足太阴脾经穴【主治】腹胀,泄泻,便血,尿血,鼻衄,吐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胸满痛,多梦,惊风,晕厥;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肠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休克等。

◆大都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的肉际凹陷处。【主治】腹胀,食不化,胃痛,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无汗;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炎,胃痉挛等。

◆太白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身重,肠鸣,呕吐,泄泻,便秘,痔漏,脚气;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公孙穴【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胃痛,胸胁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水肿,霍乱,疟疾,月经不调,足踝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商丘穴【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肠鸣,便秘,泄泻,黄疸,食不化,舌本强痛,身倦嗜卧,癫狂,痔疾,足踝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三阴交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经闭,阴挺,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脚气,头痛,眩晕,不寐;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高血压,下肢麻痹等。

◆漏谷穴【定位】在小腿内侧,风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缘后方。【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足痿,腿膝厥冷,足踝肿痛,脚气;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不良,癔病等。

◆地机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女子癥瘕,遗精,痛经,月经不调,腰痛;现多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胃痉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阴陵泉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主治】腹胀,吐泻,喘逆,黄疸,水肿,小便不通、失禁,遗精,膝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阴道炎,尿潴留,泌尿系感染,高血压,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血海穴【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成45°斜角,拇指尖下是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经闭,带下,隐疹,湿疮,腹胀气逆,小便淋沥,股内侧痛;现多用于治疗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症等。

◆箕门穴【定位】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处。【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股疮,阴囊湿痒,腹股沟肿痛;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性功能减退,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下肢麻痹等。

◆冲门穴【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髂外动脉搏动处外侧。【主治】腹痛,泄痢,疝气,带下,崩漏,小便淋沥;现多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尿潴留,股神经痛等。

◆府舍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腹痛,积聚,疝气;现多用于治疗附件炎,阑尾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鞘膜积液,脾肿大等。

◆腹结穴【定位】在下腹部,大横穴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绕脐痛,腹寒泄利,疝痛;现多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肠梗阻等。

◆大横穴【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主治】泄泻,大便秘结,腹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病,肠麻痹,习惯性便秘等。

◆腹哀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食不化,脐腹痛,便脓血,泄泻,痢疾,便秘;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细菌性痢疾等。

◆食窦穴【定位】在胸外侧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主治】胸胁支满,咳喘,腹胀,水肿,反胃,噎膈;现多用于治疗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腹水等。

◆天溪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4肋间隙处。【主治】胸中满痛,咳嗽,气逆,乳痈;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等。

◆胸乡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3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引胸背痛,卧难转侧;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胸膜炎等。

◆周荣穴【定位】在胸外侧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第2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不下,咳嗽,气喘;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肋间神经痛等。

◆大包穴【定位】在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处。【主治】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五、手少阴心经穴位(见图34)图34 手少阴心经穴

◆极泉穴【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胁肋痛,瘰疬,肘臂冷痛,咽干,烦渴。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麻痹,颈淋巴结核,乳汁分泌不足,心包炎,心绞痛等。

◆青灵穴【定位】在臂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中,极泉与少海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处。【主治】头痛,目黄,胁痛,肩臂痛,瘰疬;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肘关节炎,腋淋巴结炎等。

◆少海穴【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痛,手臂挛痛,手颤,头项痛,瘰疬,健忘,目眩,齿痛,癫狂,腋胁痛;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腋窝淋巴结炎,尺神经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灵道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处。【主治】心痛,心悸怔忡,抽搐,暴喑,舌强,喉痛,干呕,肘臂挛痛;现多用于治疗尺神经麻痹,腕关节炎,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通里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主治】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暴喑,舌强不语,崩漏,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心绞痛,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急性舌骨肌麻痹,尺神经痛等。

◆阴郄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胃痛,暴喑;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心律不齐,鼻出血,胃出血,霍乱等。

◆神门穴【定位】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证,痴呆,胁痛,喘逆上气,目黄,咽干,呕吐,掌中热;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癔病,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内、外膜炎,高血压,无脉症,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腕关节痛等。

◆少府穴【定位】在手掌面,第4、第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主治】心悸,胸痛,小指挛痛,掌中热,遗尿,小便不利,阴痒,阴挺;现多用于治疗癫痫,癔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炎,皮肤瘙痒症,子宫脱垂,肋间神经痛等。

◆少冲穴【定性】在小指桡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目赤,舌痛,吐血,昏迷,小儿惊痫,手臂挛痛;现多用于治疗脑出血,休克,阵发性心动过速,胸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肋间神经痛,咽炎,癔病等。六、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见图35)

◆少泽穴【定位】在小指末节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主治】头痛,热病,目赤,目翳,耳鸣,耳聋,项强,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疟疾;现多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神经性头痛,精神分裂症,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图35 手太阳小肠经穴

◆前谷穴【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在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目痛,目翳,耳鸣,咽喉肿痛,痄腮,咳嗽胸满,热病无汗,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癫狂,痫证;现多用于治疗乳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后溪穴【定位】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目翳,耳聋,耳鸣,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盗汗,癫狂,疟疾,腰背痛,手指、肘臂挛痛;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扁桃体炎,角膜炎,落枕,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等。

◆腕骨穴【定位】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状骨之间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主治】热病无汗,头痛,肩臂颈痛,指挛腕痛,胁痛,耳鸣,目翳,黄疸;现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腮腺炎,胃炎,胆囊炎,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

◆阳谷穴【定位】在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中。【主治】颔肿寒热,耳鸣,耳聋,头痛,目眩,目赤,肩臂腕痛,胁痛,癫狂,舌强口噤,齿痛;现多用于治疗腮腺炎,齿龈炎,结膜炎,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痛,癫痫等。

◆养老穴【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肘肿,腰痛,呃逆;现多用于治疗视力减退,落枕,急性腰扭伤,半身不遂等。

◆支正穴【定位】在前臂背侧面尺侧,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处。【主治】项强,寒热,头痛,目眩,肘臂手指挛痛,癫狂;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睑腺炎等。

◆小海穴【定位】在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耳聋,耳鸣,颔肿颈痛,肩肘臂痛,瘰疬,癫狂,痫证;现多用于治疗齿龈炎,过敏性结肠炎,高血压,尺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肩贞穴【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主治】肩中热痛,手臂不举,耳鸣,耳聋,齿痛,瘰疬,寒热;现多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上肢瘫痪等。

◆臑俞穴【定位】在肩部,腋后皱襞直上,当肩胛冈下缘凹陷中。【主治】肩肿,肘臂酸痛,颈项疼痛,瘰疬;现多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

◆天宗穴【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主治】肩重,肘臂痛,肩胛痛,气喘,胸胁支满,颊颔肿痛,乳痈;现多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

◆秉风穴【定位】在肩胛骨冈上窝中央,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主治】肩胛痛,肩臂酸痛,上肢酸麻,项强,咳嗽;现多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

◆曲垣穴【定位】在肩胛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肩痛,肩臂拘急疼痛;现多用于治疗冈上肌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肩外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肘臂冷痛。

◆肩中俞穴【定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项强,寒热,目视不明,肩背疼痛。

◆天窗穴【定位】在颈外侧,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主治】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头痛,暴喑,中风口噤,癫狂;现多用于治疗齿龈炎,肋间神经痛等。

◆天容穴【定位】在颈外侧,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主治】咽喉肿痛,耳聋,耳鸣,咽梗,颊肿,瘿气,咳喘;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等。

◆听宫穴【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癫狂,痫证;现多用于治疗中耳炎,外耳道炎,耳源性眩晕,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聋哑等。七、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见图36)

◆通天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承光穴后1.5寸处。【主治】头痛,头重,眩晕,项强,口眼斜,鼻塞,鼻渊,鼻衄,鼻疮;现多用于治疗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慢性气管炎等。

◆天柱穴【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图36 足太阳膀胱经穴【主治】头痛,眩晕,项强,鼻塞,鼻衄,咽肿,热病,狂痫,肩背痛;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视网膜出血,癔病,神经衰弱等。

◆大杼穴【定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头痛,目眩,项背痛,咳嗽,发热,喉痹,抽搐,脊强;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颈椎病等。

◆风门穴【定位】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伤风咳嗽,鼻塞流涕,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现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等。

◆肺俞穴【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吐血,肺痈,喉痹,胸满,骨蒸潮热,盗汗;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厥阴俞穴【定位】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心痛,心悸,胸闷,呕吐;现多用于治疗气管炎,胃痉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心俞穴【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盗汗,癫痫;现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心包炎,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等。

◆督俞穴【定位】在背部,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寒热心痛,胸闷,腹痛肠鸣,胸膈气逆;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内膜炎,心包炎,心动过速,膈肌痉挛,乳腺炎,毛囊炎,皮肤瘙痒等。

◆膈俞穴【定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胃脘痛,呃逆,呕吐,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胃炎,肠炎,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精神分裂症,颈淋巴结结核,小儿营养不良等。

◆肝俞穴【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鼻衄,目赤,目眩,雀目,月经不调,腹痛,癫狂,痫证,脊背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消化道溃疡,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耳源性眩晕,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胆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口苦,舌干,咽痛,胸胁痛,潮热,肺结核;现多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胃炎,胃痉挛,胃扩张,失眠,癔病,肋间神经痛等。

◆脾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胃痛,腹胀,黄疸,噎膈,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纳呆,背痛;现多用于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胃下垂,胃痉挛,胃炎,胃溃疡,肝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细菌性痢疾,肾炎,神经性呕吐,糖尿病等。

◆胃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胸胁痛,胃脘痛,腹胀,肠鸣,反胃,呕吐,泄痢,食不化;现多用于治疗胃下垂,胃痉挛,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糖尿病等。

◆三焦俞穴【定位】在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肠鸣,腹胀,完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小便不利,水肿,腰背强痛;现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肾炎,糖尿病,尿潴留,肝硬化,神经衰弱等。

◆肾俞穴【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尿频,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白带,肾虚腰痛,头痛,目昏,耳鸣,耳聋,喘咳少气,泄泻,水肿,消渴;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肾下垂,肾绞痛,泌尿系感染,尿失禁,尿崩症,慢性附件炎,不孕症,高血压,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神经性耳聋,腰骶部软组织损伤等。

◆气海俞穴【定位】在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痔漏;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肾炎,膀胱炎,腰骶神经根炎,腰肌劳损,下肢瘫痪等。

◆大肠俞穴【定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腹痛,肠鸣,腹胀,遗尿,脱肛泄泻,便秘;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前列腺炎,盆腔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等。

◆关元俞穴【定位】在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腰痛,腹胀,肠鸣,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遗尿,消渴;现多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盆腔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糖尿病,贫血,腰骶神经痛等。

◆小肠俞穴【定位】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处。【主治】小腹胀痛,痢疾,泄泻,遗精,尿血,遗尿,腰痛,白带,痔疾;现多用于治疗肠炎,盆腔炎,宫颈糜烂,功能性子宫出血,腰骶神经痛,淋病等。

◆膀胱俞穴【定位】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处。【主治】小便不通,遗尿,尿频,遗精,阴部肿痛,泄泻,便秘,腰脊强痛;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尿崩症,膀胱结石,前列腺炎,子宫内膜炎,糖尿病,坐骨神经痛等。

◆中膂俞穴【定位】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处。【主治】痢疾,腹胀,疝气,消渴,腰脊强痛;现多用于治疗肠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骶神经根炎,糖尿病等。

◆白环俞穴【定位】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处。【主治】遗尿,遗精,崩中,疝痛,白带,月经不调,腰髋冷痛;现多用于治疗前列腺炎,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等。

◆上髎穴【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正当第1后孔中。【主治】腰痛,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遗精,阳痿;现多用于治疗盆腔炎,睾丸炎,膀胱炎,肾炎,不孕症,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

◆次髎穴【定位】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中。【主治】腰痛,疝气,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小便不利,便秘,下肢痿痹;现多用于治疗阴道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睾丸炎,尿潴留,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中髎穴【定位】在骶部,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主治】腰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淋沥,腹胀,泄泻,便秘;现多用于治疗膀胱炎,前列腺炎,睾丸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下肢瘫痪等。

◆下髎穴【定位】在骶部,中髎下内方,对第4骶后孔处。【主治】腰痛,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痒;现多用于治疗前列腺炎,睾丸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不孕症,尿潴留。

◆会阳穴【定位】在骶部,尾骨旁开0.5寸处。【主治】泄泻,痢疾,便血,带下,阳痿,痔疾;现多用于治疗子宫颈炎,外阴湿疹,肛门湿疹,淋病,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等。

◆承扶穴【定位】俯卧,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中点处。【主治】腰骶臀股疼痛,大便难,痔疾;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下肢瘫痪等。

◆殷门穴【定位】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当承扶穴下6寸处。【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股后肿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重症肌无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浮郄穴【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臀股麻木,下肢挛急转筋,大便秘结;现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等。

◆委阳穴【定位】在腘横纹外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腿足挛痛;现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肾炎,坐骨神经痛,腰背肌痉挛,腓肠肌痉挛,痔疮等。

◆委中穴【定位】在腘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脊强痛,股膝挛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衄血,中暑,腹痛,吐泻,遗尿,疮疖,丹毒,癫痫;现多用于治疗腰扭挫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脑出血,胃肠炎,乳腺炎,湿疹,痔疮。

◆附分穴【定位】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现多用于治疗感冒,肺炎,颈部肌肉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膏肓穴【定位】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肺结核,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头晕,目眩,健忘,遗精;现多用于治疗贫血,肺结核,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

◆神堂穴【定位】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气喘,咳嗽,心痛,心悸,胸腹满,脊背强痛;现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膈关穴【定位】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饮食不下,胸闷胁痛,呃逆,呕吐,嗳气,脊背强痛;现多用于治疗胃炎,胃出血,膈肌痉挛,贲门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魂门穴【定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胸胁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背痛;现多用于治疗心内膜炎,胸膜炎等。

◆阳纲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胁痛,黄疸,消渴,饮食不下;现多用于治疗胃炎,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糖尿病等。

◆意舍穴【定位】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恶心,呕吐,饮食不下,黄疸,消渴;现多用于治疗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胃仓穴【定位】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腹胀,胃脘痛,痢疾,便秘,水肿,背脊痛,小儿食积;现多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贲门痉挛,肾炎,腰肌劳损等。

◆肓门穴【定位】在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现多用于治疗脾肿大,乳腺炎,胃炎等。

◆志室穴【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主治】遗精,阳痿,阴部肿痛,月经不调,遗尿,尿频,小便淋沥,水肿,吐泻,腰脊强痛,下肢不遂;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肾下垂,肾绞痛,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囊湿疹。

◆胞肓穴【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尿闭,阴肿,腰脊痛;现多用于治疗膀胱炎,睾丸炎,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等。

◆秩边穴【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大小便不利,外阴肿痛,痔疾;现多用于治疗睾丸炎,膀胱炎,痔疮,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合阳穴【定位】在小腿后面,委中与承山连线上,委中下2寸处。【主治】腰脊强痛,崩漏,带下,下肢酸痛,疝痛;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子宫颈炎,睾丸炎等。

◆承筋穴【定位】在小腿后面,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主治】腰背拘急,足膝酸重,腿痛转筋,脚气,痔疾,便秘;现多用于治疗腋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等。

◆承山穴【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腰痛,腿痛转筋,足痿无力,疝气,痔疾,便秘,便血,脚气;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或瘫痪,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脱肛等。

◆飞扬穴【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主治】头痛,目眩,鼻衄,腰背痛,痔疾,腿软无力,脚气,癫狂;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跗阳穴【定位】在小腿后面,足外踝后,昆仑直上3寸处。【主治】头重,头痛,腰骶痛,外踝肿痛,下肢瘫痪,脚气;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踝关节扭伤,下肢麻痹或瘫痪,癫痫等。

◆昆仑穴【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腰腿痛,脚跟肿痛,小儿痫症,疟疾,难产,胞衣不下;现多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高血压,心绞痛,内耳性眩晕,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申脉穴【定位】在足外侧,外踝直下,外踝下缘凹陷中。【主治】痫症,癫狂,头痛,失眠,眩晕,半身不遂,腰腿酸痛,脚气;现多用于治疗脑脊髓膜炎,颈、腋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内耳眩晕症,精神分裂症等。

◆金门穴【定位】在足外侧,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昏厥,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现多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膝、踝关节炎,腹膜炎等。

◆京骨穴【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癫痫,头痛,项强,目眩,目翳,鼻衄,腰痛,膝痛脚挛;现多用于治疗心肌炎,脑膜炎,神经性头痛,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束骨穴【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末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癫狂,头痛,项强,目眩,泄泻,腰背及下肢痛;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精神分裂症,肝炎,结膜炎,坐骨神经痛等。

◆足通谷穴【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狂;现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

◆至阴穴【定位】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胸胁痛,足下热;现多用于治疗胎盘滞留,滞产,神经性头痛等。图37 足少阴肾经穴八、足少阴肾经穴位(见图37)

◆涌泉穴【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咽痛,鼻衄,失音,舌干,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痛,中风,昏厥,癫狂;现多用于治疗下肢瘫痪,扁桃体炎,高血压,肝炎,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中暑,休克等。

◆然谷穴【定位】在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遗精,气喘,咳逆,咯血,咽喉肿痛,胸胁胀痛,黄疸,消渴,小便不利,泄泻,足跗肿痛,小儿脐风;现多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心绞痛,不孕症,糖尿病等。

◆太溪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咽喉痛,齿痛,耳鸣,耳聋,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脚气;现多用于治疗不孕症,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泌尿系感染,肾炎,肥大性脊椎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耳源性眩晕,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神经衰弱,下肢瘫痪等。

◆大钟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主治】咯血,咽痛,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二便不利,足跟痛;现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炎,支气管哮喘,膀胱炎,尿潴留,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水泉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处。【主治】经闭,月经不调,痛经,阴挺,腹痛,小便不利,目昏花;现多用于治疗近视,附件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闭经,子宫脱垂等。

◆照海穴【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缘凹陷中。【主治】经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便秘,不寐,癫痫,惊恐不宁,咽干,目赤肿痛;现多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前列腺炎,子宫脱垂,胎盘滞留,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等。

◆复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跟腱前方。【主治】水肿,腹胀,泄泻,痢疾,肠鸣,水肿,足痿,盗汗,热病汗不出,汗出不止;现多用于治疗睾丸炎,肾炎,泌尿系感染,脊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下肢瘫痪等。

◆交信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便秘,睾丸肿痛,疝气,小便不利;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尿潴留,肠炎等。

◆筑宾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腹痛,足胫痛;现多用于治疗肾炎,盆腔炎,膀胱炎,睾丸炎,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等。

◆阴谷穴【定位】屈膝,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主治】阳痿,疝痛,崩漏,月经不调,阴部湿痒,小便不利,膝腘酸痛,癫狂;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睾丸炎,胃痉挛,腓肠肌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大赫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在横骨上1寸。【主治】小腹及阴部疼痛,遗精,阳痿,带下,月经不调,阴挺,疝气;现多用于治疗尿道炎,阴道炎,子宫脱垂等。

◆气穴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经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阳痿,小便不利,腹痛,腹胀,泄泻;现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肠炎等。

◆四满穴【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腹痛,腹胀,泄泻,遗精,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净,疝气,水肿;现多用于治疗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阴都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多用于治疗肠鸣,腹痛,便秘,疟疾,不孕。

◆腹通谷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腹痛,腹胀,胸闷,呕吐,心痛,心悸,暴喑;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痉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

◆幽门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主治】胸胁痛,心烦,呕吐,腹痛,腹胀,积聚疼痛,泄泻,便脓血;现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幽门狭窄,贲门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神藏穴【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胃炎,胃下垂,肋间神经痛等。

◆俞府穴【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胃炎,胃下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九、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见图38)图38 手厥阴心包经穴

◆天池穴【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膈满闷,胁痛,腋肿,乳痈,瘰疬;现多用于治疗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心肌炎,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颈淋巴结结核等。

◆天泉穴【定位】在臂内侧,腋前缝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主治】心痛,咳嗽,胸胁支满,胸背痛,臂痛;现多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

◆曲泽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主治】心痛,心悸,热病,烦躁,口干,胸满,咳喘,胃痛,呕吐,泄泻,肘臂挛痛;现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等。

◆郄门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吐血,咯血,胸痛,五心烦热,痔疮,疔疮,癫痫;现多用于治疗心肌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胸膜炎,癔病,膈肌痉挛等。

◆间使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胁痛,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现多用于治疗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肝炎,胃炎,扁桃体炎,精神分裂症等。

◆内关穴【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胸胁痛,胃痛,呃逆,呕吐,癫狂,痫证,热病,肘臂挛痛,偏瘫,疟疾,失眠,眩晕,偏头痛;现多用于治疗心肌炎,心律不齐,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癫痫,肋间神经痛,胃肠炎,膈肌痉挛,血管性头痛,疟疾等。

◆大陵穴【定位】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腋肿,呕吐,吐血,癫狂,痫证,疮疡,疟疾,胸胁痛;现多用于治疗心内膜炎,心肌炎,休克,中暑,胃炎,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等。

◆劳宫穴【定位】手掌心横纹中,第2、第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是本穴。【主治】心痛,癫狂,痫证,呕吐,吐血,衄血,中风,昏迷,鹅掌风,黄疸,中暑,口疮,口臭;现多用于治疗口腔炎,咽炎,高血压,癔病,精神分裂症,休克,心绞痛,手足麻木等。

◆中冲穴【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的中央。【主治】心痛,心烦,热病,中暑,昏厥,耳鸣,舌强肿痛,小儿夜啼,惊厥,掌中热;现多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脑膜炎,咽炎等。十、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见图39)

◆关冲穴【定位】在无名指尺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舌强,热病,昏厥,心烦;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炎,角膜炎等。

◆液门穴【定位】在手背,握拳,第4、第5指之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痛,耳鸣,齿痛,咽喉肿痛,疟疾,手臂痛;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角膜炎,癔病等。

◆中渚穴【定位】在手背部,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图39 手少阳三焦经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肩背痛,手指不能屈伸,疟疾;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角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阳池穴【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主治】肩臂痛,腕痛,疟疾,头痛,项强,目赤,耳聋,喉痹,消渴;现多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结膜炎,角膜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糖尿病等。

◆外关穴【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瘰疬,胁肋痛,肘臂疼痛,手颤,手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肺炎,腮腺炎,角膜炎等。

◆支沟穴【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暴喑,头痛,耳鸣,耳聋,口噤,瘰疬,肩背酸痛,胁肋痛,呕吐,便秘,热病;现多用于治疗心绞痛,胸膜炎,急性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等。

◆会宗穴【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桡侧缘。【主治】耳聋,癫痫,臂痛;现多用于治疗胆囊炎等。

◆三阳络穴【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耳聋,暴喑,齿痛,头痛,手臂痛;现多用于治疗肘关节炎等。

◆四渎穴【定位】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耳聋,齿痛,痄腮,咽肿,暴喑,前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等。

◆天井穴【定位】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尺骨鹰嘴)直上1寸凹陷中。【主治】偏头痛,目赤,耳聋,颈项肩臂痛,疮肿,瘰疬,痫证;现多用于治疗气管炎,扁桃体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心绞痛等。

◆清冷渊穴【定位】在上臂外侧,屈肘,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穴上1寸。【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不举;现多用于治疗肠炎、肝炎等。

◆臑会穴【定位】在臑臂外侧,当肘尖与肩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主治】瘿气,瘰疬,目疾,肩臂痛,癫疾;现多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炎等。

◆肩髎穴【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肩髃穴后1寸许凹陷中。【主治】肩重不举,臂痛;现多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肩关节周围炎,肘关节炎等。

◆天髎穴【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肩胛骨上角处。【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闷,身热汗不出;现多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

◆天牖穴【定位】在颈侧部,乳突后方直下,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主治】头痛,头晕,面肿,目眩,耳聋,鼻衄,面肿,项强,喉痹,瘰疬;现多用于治疗鼻炎,结膜炎,乳腺炎等。

◆翳风穴【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口,口噤,脱颔,颊肿,齿痛,瘰疬;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炎,腮腺炎,角膜炎,结膜炎,中耳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

◆瘈脉穴【定位】在头部,耳孔后乳突中央,翳风与角孙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主治】头痛,目不明,耳鸣,耳聋,呕吐,泄痢,小儿惊风;现多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视神经炎等。

◆角孙穴【定位】在头部,折耳郭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主治】耳鸣,目翳,龈肿,唇燥,项强;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视神经炎,腮腺炎等。

◆耳门穴【定位】在面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眩晕,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现多用于治疗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十一、足少阳胆经(见图40)

◆瞳子髎穴【定位】在面部,目外毗旁,当眶外侧缘处。【主治】头痛,目赤痛,目翳,羞明,迎风流泪,青盲,口眼斜;现多用于治疗视力减退,近视,夜盲症,青光眼,结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三叉神经痛,喉炎等。

◆听会穴【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头痛,面痛,口歪,腮肿,癫疾;现多用于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下颌关节炎,聋哑,流行性腮腺炎,面神经麻痹等。图40 足少阳胆经穴

◆率谷穴【定位】在部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主治】偏头痛,眩晕,烦满,呕吐,小儿惊风;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角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天冲穴【定位】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主治】头痛,耳聋,耳鸣,牙龈肿痛,惊悸,癫疾,瘿气;现多用于治疗齿龈炎,癔病等。

◆头窍阴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耳痛,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心烦;现多用于治疗中耳炎,扁桃体炎等。

◆完骨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主治】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斜,齿痛,颊肿,喉痹,失眠,疟疾;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阳白穴【定位】在前额部,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主治】头痛,目痛,目昏,雀目,眼睑□动;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夜盲,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目窗穴【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内障,面肿,小儿惊痫;现多用于治疗青光眼等。

◆承灵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处。【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塞,鼻衄,鼻渊,喘息;现多用于治疗气管炎等。

◆风池穴【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头项强痛,眩晕,目赤痛,青盲内障,口眼斜,鼻渊,鼻衄,耳聋,耳鸣,瘿气,疟疾,癫痫;现多用于治疗感冒,青光眼,近视,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电光性眼炎,鼻炎,高血压等。

◆肩井穴【定位】在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痛,臂不举,中风,瘰疬,难产,乳汁不下,乳痈;现多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气管炎,乳腺炎,肩关节周围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高血压,偏瘫等。

◆日月穴【定位】在上腹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胃脘痛,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现多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

◆京门穴【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小便不通,腰胁痛;现多用于治疗肾炎,肋间神经痛等。

◆带脉穴【定位】在侧腹部,章门穴下1.8寸,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主治】经闭,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腹痛,腹胀,疝气,腰胁痛;现多用于治疗肠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等。

◆五枢穴【定位】在侧腹部,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便秘,腰痛;现多用于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

◆维道穴【定位】在侧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穴前下0.5寸。【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阴挺,水肿;现多用于治疗盆腔炎,子宫脱垂,肾炎,肠炎等。

◆居髎穴【定位】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月经不调;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膀胱炎,睾丸炎,肠炎等。

◆环跳穴【定位】在股外侧,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下肢瘫痪,腰胯痛,膝胫痛,水肿,脚气;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风市穴【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主治】腰腿酸痛,下肢痿痹,周身瘙痒,脚气;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股外侧皮神经炎,荨麻疹等。

◆中渎穴【定位】在大腿外侧,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主治】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现多用于治疗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穴【定位】在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下肢麻痹或瘫痪等。

◆阳陵泉穴【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股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便秘,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肝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破伤风等。

◆阳交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处。【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面肿,惊狂,癫疾,喑不能言,脚气;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脉管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癔病等。

◆外丘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处。【主治】胸胁支满,颈项强痛,下肢痿痹,惊狂,癫疾,呕沫,脚气;现多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胸膜炎等。

◆光明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主治】膝痛,下肢痿痹,目痛,夜盲,乳胀痛,癫痫;现多用于治疗偏头痛,白内障,青光眼,近视,视神经炎,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等。

◆阳辅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处。【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腋下肿痛,胸胁胀痛,喉痹,腰痛,膝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瘰疬,脚气,疟疾;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扁桃体炎,颈淋巴结炎,青光眼等。

◆悬钟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腹满不欲食,颈项强痛,胁痛,半身不遂,足胫挛痛,痔血,脚气;现多用于治疗气管炎,颈淋巴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落枕等。

◆丘墟穴【定位】在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胸满胁痛,颈项强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疝气,疟疾,脚气;现多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足临泣穴【定位】在足背外侧,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胁肋痛,乳痈,月经不调,遗尿,疟疾,足跗肿痛,足趾挛痛;现多用于治疗结膜炎,颈淋巴结炎,肋间神经痛,心绞痛,踝关节炎等。

◆地五会穴【定位】在足背外侧,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第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内缘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内伤吐血,胸满,耳聋,耳鸣,乳肿,腋肿,乳痈,腰痛,足跗肿痛;现多用于治疗乳腺炎等。

◆侠溪穴【定位】在足背外侧,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上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眩颔痛,目赤颊肿,耳鸣,耳聋,惊悸,胸胁支满,乳痈肿溃,经闭,疟疾;现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胸膜炎,乳腺炎,角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足窍阴穴【定位】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主治】头痛心烦,失眠多梦,目赤,目眩,耳聋,耳鸣,喉痹舌强,胸胁痛,月经不调,热病,疮疖;现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十二、足厥阴肝经穴位(见图41)图41 足厥阴肝经穴

◆大敦穴【定位】在足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主治】疝气,遗尿,尿血,阴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孕妇产前产后禁灸,现多用于治疗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行间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胁痛腹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雀目,口歪,疝痛,小便不利,遗尿,消渴,月经不调,崩漏,失眠,癫痫;现多用于治疗青光眼,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太冲穴【定位】在足背侧,第1、第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主治】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惊痫,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口,胁痛,黄疸;现多用于治疗乳腺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跖趾关节痛等。

◆中封穴【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解溪与商丘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主治】疝痛,遗精,阴茎痛,小便不利,脐腹痛,内踝肿痛;现多用于治疗肝炎,坐骨神经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蠡沟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阴挺,阴痒,疝气,足胫痿痹;现多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等。

◆中都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疝气,崩漏,恶露不净;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肠炎,肝炎等。

◆膝关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上髁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主治】咽喉痛,膝髌肿痛,寒湿走注,下肢痿痹,历节风痛;现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咽炎等。

◆曲泉穴【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主治】阴挺,阴痒,遗精,阳痿,头痛,目眩,小腹痛,小便不利,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疝气,癫狂,膝痛;现多用于治疗高血压,前列腺炎,肾炎,肠炎,癔病,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章门穴【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主治】腹胀,肠鸣,胁痛,痞块,黄疸,水肿,食饮不化,呕吐,神疲肢倦,泄泻;现多用于治疗肝炎,肝脾肿大,胃炎,肠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期门穴【定位】在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胸满腹胀,咳喘,短气,心痛,呃逆,吞酸,呕吐,泄泻,疟疾,胁下积聚;现多用于治疗心肌炎,胸膜炎,乳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胆囊炎,胆石症,膈肌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肠炎等。十三、督脉穴位(见图42)图42 督脉经穴

◆长强穴【定位】在尾骨尖下0.5寸,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痢疾,泄泻,便血,遗精,阳痿,腰痛,痔疮,脱肛,癫痫;现多用于治疗慢性肠炎,前列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腰俞穴【定位】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骨裂孔处。【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足冷筋挛,闭经,痢疾,淋浊,血尿,便血,痔疾,脱肛,月经不调;现多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慢性肠炎,盆腔炎等。

◆腰阳关穴【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与第5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痢疾,遗精,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现多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盆腔炎等。

◆命门穴【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耳鸣,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早泄,遗尿,虚损腰痛;现多用于治疗胃下垂,前列腺增生,神经衰弱等。

◆悬枢穴【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背酸痛,腹胀,泄泻,食欲不振;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下垂,腰背肌肉风湿症,增生性脊髓炎等。

◆脊中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胃脘痛,黄疸,泄泻,痢疾,便血,脱肛,癫痫;现多用于治疗感冒,病毒性肝炎,肠炎,增生性脊椎炎等。

◆中枢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背痛,腹胀满,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现多用于治疗近视,视神经炎,胆囊炎,神经衰弱等。

◆筋缩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癫痫,抽搐,脊强,胃痛,现多用于治疗破伤风,肝炎,胃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等。

◆至阳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平肩胛下角。【主治】腰背痛,胸胁胀痛,胃痛,咳嗽,气喘,黄疸;现多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胃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心绞痛等。

◆灵台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项强,背痛,胃痛,咳嗽,气喘,痈疽,疔疮;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蜂窝织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疟疾等。

◆神道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失眠,健忘,惊悸,心痛,头痛,脊背强痛,咳嗽,气喘,噎膈;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口腔炎,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增生性脊椎炎,疟疾等。

◆身柱穴【定位】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胸背痛,身热,咳嗽,气喘,衄血,癫痫,中风不语,疔疮,腰脊强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神经衰弱,癔病等。

◆陶道穴【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头项强痛,脊背寒冷,热病,疟疾;现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癫痫,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经闭,荨麻疹,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炎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咳嗽,气喘,癫痫,抽搐,上肢挛痛,热病,疟疾,骨蒸盗汗;现多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肝炎,齿龈炎,颈椎病,视网膜出血,荨麻疹,湿疹,小儿消化不良,疟疾等。

◆风府穴【定位】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主治】颈项强痛,眩晕,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现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脑户穴【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中。【主治】头晕,后头痛,项强;现多用于治疗高血压,视神经炎,功能性失语,癫痫等。

◆后顶穴【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处。【主治】头痛,头晕,目眩,癫狂,痫证,心烦,失眠;现多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百会穴【定位】头顶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主治】头痛,眩晕,健忘,耳鸣,鼻塞,脱肛,久泄久痢,痔疮,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现多用于治疗胃下垂,脑血管意外之失语,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压,低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休克等。

◆前顶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或百会前1.5寸。【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颜面浮肿,中风偏瘫,小儿惊痫;现多用于治疗高血压,低血压,感冒,鼻炎,脑供血不足,脑出血后遗症等。

◆囟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小儿惊风;现多用于治疗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失眠症,小儿消化不良等。

◆上星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热病,中风偏瘫;现多用于治疗感冒,过敏性鼻炎,角膜炎,近视,高血压,低血压,前额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额痛,眩晕,目翳,惊悸,失眠,鼻渊,鼻塞,癫痫,角弓反张;现多用于治疗鼻炎,泪囊炎,心动过速,神经官能症等。

◆水沟穴(又名人中)【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中风昏迷,急惊风,牙关紧闭,口眼斜,癫狂,痫证,腰痛;现多用于治疗中暑,晕车,心绞痛,休克,窒息,精神分裂症,癔病,急性腰扭伤。十四、任脉穴位(见图43)图43 任脉经穴

◆会阴穴【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的中间,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的中间。【主治】二便不利,痔疾,脱肛,遗精,月经不调,经闭,阴挺,阴痒,阴痛,惊厥,昏迷,癫狂,溺水窒息;现多用于治疗睾丸炎,阴囊炎等。

◆曲骨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主治】小腹胀满,疝气,小便淋沥,遗尿,阳痿,遗精,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现多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子宫下垂,尿失禁,尿潴留,尿崩症等。

◆中极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主治】小便不利,小便频数或尿溺,小腹痛,遗精,阳痿,早泄,遗尿,肾盂肾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阴痒,滞产,水肿,疝气;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肾炎,泌尿系感染,尿失禁,产后宫缩痛等。

◆关元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主治】体虚,眩晕,腹痛,吐泻,痢疾,大便下血,脱肛,遗尿,尿频,大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早泄,痛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部瘙痒,消渴,疝气,中风脱证;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蛔虫症,肝炎,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睾丸炎,休克,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石门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主治】遗精,阳痿,早泄,疝气,尿闭,遗尿,小便不利,经闭,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净,腹胀,泄泻;现多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肠炎,肾炎,高血压等。

◆气海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主治】脐周腹痛,泄泻,便秘,水肿,癃闭,遗尿,疝气,痛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净,阳痿,遗精,脏气虚惫,形体羸瘦,气喘虚脱;现多用于治疗胃炎,胃下垂,慢性肠炎,习惯性便秘,慢性阑尾炎,肠麻痹,盆腔炎,尿潴留,尿崩症,泌尿系感染,神经衰弱等。

◆阴交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脐周冷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净,阴痒,疝气,奔豚;现多用于治疗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神经衰弱。

◆神阙穴【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中风脱证,四肢厥冷,腹痛泄利,脱肛,便秘,水肿,小便失禁,不孕,偏身出汗;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消化不良,脑溢血等。

◆水分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1寸。【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水肿,小便不通,反胃吐食,腰脊强痛;现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胃炎,慢性肠炎,膀胱炎,肾炎,腹膜炎,腹直肌痉挛,腰肌劳损等。

◆下脘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泄泻,呃逆,呕吐,虚肿;现多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腹膜炎,消化不良,胃下垂等。

◆建里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3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消化不良等。

◆中脘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呕吐,反胃,纳呆,黄疸,腹胀,肠鸣,泄泻,便秘,产后血晕,虚劳吐血,喘促,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惊风;现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肠梗阻,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上脘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主治】胃痛,呃逆,呕吐,黄疸,腹胀,泄泻,虚劳,吐血,癫痫;现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肝炎,支气管炎。

◆巨阙穴【定性】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6寸。【主治】心胸痛,心悸,健忘,咳逆上气,反胃吞酸,呕吐,噎膈;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膈肌痉挛,腹直肌痉挛,肝炎,胆道蛔虫症,神经衰弱等。

◆鸠尾穴【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主治】心胸痛,心悸,烦闷,呕吐,反胃,腹胀,癫狂,痫证;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炎,心包炎,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偏头痛,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中庭穴【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主治】胸胁胀满,呕吐,小儿吐乳,呃逆,噎膈,心痛;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喘息,支气管炎,心绞痛。

◆膻中穴【定位】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心悸,乳汁少,呃逆,噎膈;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产后缺乳,肋间神经痛等。

◆玉堂穴【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处。【主治】咳嗽,气喘,喉痹,胸痛,呕吐,烦心,乳痈;现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喘息,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紫宫穴【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处。【主治】咳嗽,气喘,喉痹,胸痛,烦心;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咽炎,胸膜炎,食道痉挛等。

◆华盖穴【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处。【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喉痹,咽肿;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喉炎,肋间神经痛,声门肌痉挛等。

◆璇玑穴【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主治】咳嗽,气喘,咽痛,喉痹,胸痛,噎膈,反胃;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喉炎,食道痉挛,肋间神经痛等。

◆天突穴【定位】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咳嗽,咯血,气喘,胸痛,呃逆,噎膈,梅核气,咽喉肿痛,失音,瘿瘤;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炎,喉炎,膈肌痉挛,食道痉挛等。

◆承浆穴【定位】在面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主治】口眼斜,牙龈肿痛,流涎,面肿,暴喑,癫狂;现多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周病,舌炎,口腔溃疡,癔病性失语等。

第五章 操作方法

一、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就是确定刺激部位和配穴组方。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一般应遵循下列3原则。(1)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2)经验取穴与常规(理论)取穴相结合。(3)病变部位(或阿是穴)与邻近取穴相结合。

临床应用时,要根据临床经验和体表部位和穴位的主治范围来制订治疗选穴方案,具体要根据病种,病情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定。

1.头面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高血压、面瘫、麦粒肿、急性结膜炎、早期视力减退、过敏性鼻炎、牙痛等疾病,还可用于急救之用。

2.颈肩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颈部扭伤、颈椎病、肩周炎、肘腕关节炎或损伤、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腱鞘囊肿等疾病。

3.背腰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腰部扭伤、椎间盘突出症,肥大性脊椎炎,腰背部风湿症,腰肌劳损,椎体滑脱等疾病。

4.胸胁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肋软骨关节炎、冠心病、胸闷、心悸、慢性肝炎(非传染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5.腹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粘连,蛔虫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便秘,消化不良,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尿潴留及不明原因的腹胀、疼痛等疾病。

6.下肢部穴位

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腓肠肌痉挛、末梢神经炎、梨状肌损伤、半月板损伤、滑囊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关节扭伤等疾病。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的不同,选择好适宜的手法进行操作。若选择不当,用之不力,必然会影响治疗效果。二、术前准备

根据制定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必须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1.患者配合

为了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治疗前,应给患者做必要的思想解释工作,包括指压后反应、疗程及预后情况等,尤其对初诊患者更加必要。以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或不愿意接受本疗法的治疗,或治治停停,影响疗效。

2.修整指甲

术者事先要对指甲加以修整,保待适当长度,并加以磨平使之圆滑。指甲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则在进行扪、点、切等指法时,刺伤皮肤;过短又会影响治疗效果。

3.无菌操作

术者每次施术前,要洗手,保持清洁。同时对患者刺激部位,如为直接接触皮肤施术,应进行常规消毒(一般用75%酒精消毒);如为隔衣施术可不必消毒。

4.适当体位

术前要指导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以便于施术治疗。

5.端正态度

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除了仔细询问病情、详细检查、正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耐心治疗外,术者的态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态度,一要集中思想,全神贯注;二要耐心解释,有问必答,态度和蔼,切不可在语言上给患者一种思想刺激,引起反感;三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三、治疗时间与疗程

治疗时间的长短,一般每个穴位以1~5分钟为宜;局部指压疗法10~15分钟左右;大部位或多个局部的治疗,则需20~30分钟左右;疑难病症,则需要稍长的时间,约为50分钟。实际需要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日治疗1次,或隔日1次。疗程要视病种和病情来定,轻症1~3次为1疗程,重症5~15次为1疗程,有的慢性疑难病证如半身不遂等,则以月或数月为1疗程。1个疗程未愈,可隔日再行第2个疗程,直至疾病痊愈为止。

第六章 指压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一、优点

指压疗法是民间疗法中之精华,又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能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深受人民大众欢迎,因此指压疗法既具备针灸疗法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特点。其优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便易学

指压疗法比较容易掌握与应用,即使取穴稍有偏差,亦不离穴区范围,同样可以产生疗效。因此,诸多民间医生和普通群众都会使用,并且掌握了本疗法的一般知识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经济实惠

本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药物,不用医疗器械,不受条件限制,不花钱也能治好病。因此,在缺医少药的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山区,更适用本疗法。

3.治病范围广

指压疗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病,也能治疗急性病,临床各科都有适应病证。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临床学科的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证都可用本疗法治疗。

4.方便及时

由于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不仅医疗部门适用,而且可作家庭自疗和互疗之用。既可节省治病往返时间,又可尽早把病治好,即使到医院就诊,也可即到即治。

5.见效快,疗效高

无论是急性疾病,还是慢性疾病,是内科病或外科病,大多能用指压疗法治疗。同时指压疗法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美容保健,而且有较好的疗效,有的1次即可见效。即使对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人,只要耐心坚持治疗,亦多获奇效。

6.安全可靠

指压疗法无任何副作用,指压疗法比针灸疗法更加安全,它没有折针、弯针、滞针等的顾虑,也不会损伤皮肤。由于指压治病是在“十二皮部”体表部位或穴位上施术,不刺入皮下,故而安全可靠,无任何副作用。即使初学者指法不熟练、操作不规范,除给患者酸胀麻痛感觉外,绝不会有任何不安全的事故发生。所以,即使家庭自疗或互疗,也可放心大胆使用,不必顾虑。二、注意事项

在应用指压疗法治疗时还必须注意下列各点:(1)治疗前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明确诊断,防止误诊。(2)凡属前面所讲的“禁忌证和禁用部位”的患者,都不宜使用指压疗法。如根据临床经验,可用本疗法,也只宜用轻手法或配合其他疗法使用,以策安全。(3)根据病情制订好治疗原则与处方,选准穴位和应刺部位,选择好相应指法和操作方法。(4)施术者要注意手的消毒,以免交叉感染。指甲宜常剪,恐切伤病人皮肤,但剪的不必过短。(5)刺激强度要由轻而重,由重而轻。既要稳、准,又要刚柔相济,用力均匀、适度。手法:虚证宜轻,实证宜重;年老体弱(或小儿)者宜轻,体壮坚实者宜重。时间:虚证宜短,实证宜长。实证多用泻法,故手法宜重,时间宜长;虚证宜用补法,故手法宜轻,时间宜短。而虚实兼见之证,又宜交替使用。如此掌握和操作,方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6)施术时要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强弱和具体病情,灵活应用。对孕妇与禁针的穴位,也不可用指压。(7)施行指压后,若遇有被切过的部位有刺痛时,可用手指轻揉几下,即可以解除,不必紧张。(8)凡在冬季直接接触肌肤进行指压时,患者要事先温暖一下手指,以免患者受到冷刺激而感到不舒服。同时室内宜保持适宜温度,以免受寒着凉。(9)指压同针刺一样,也可以发生晕针,病人虚弱或疲劳过度,初次指压精神过度紧张,施术者手法较重等原因均可发生晕针。要随时注意病人的面部表情和面色的变化。如果不是昏迷的病人,应及时询问病人指压中的感觉怎样,是否舒适。如病人出现颜面苍白,头晕目眩,心烦或呕吐,严重时有晕厥、四肢厥冷、汗出等。此时切忌突然停针,须缓缓停针,安慰病人,解除顾虑,使病人静卧,然后给饮温开水,即可恢复。严重者按照治疗“晕针”、“昏厥”的穴位(如十宣、劳官、人中穴等),采用切法急救。(10)为了不断提高疗效,平时应加强练功,不断提高体力、臂力、指力和耐力,并不断进行手法(即指法)练习。这样在应用时方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1)患者与术者的体位要相适应,既要保持患者舒适,又要便于施术操作。患儿要由家长照顾抱好,以免因小孩哭闹而移动体位。术者也要随患儿体位变动而变换姿式(体位),以保证顺利操作。(12)对久治不愈的患者,应及时总结治疗方案、刺激强度、指法和诊断等是否正确、恰当,必要时可作调整或配用其他疗法,或改用其他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下篇 疾病的指压治疗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以外感风邪为主的四时之气(六淫)或兼夹时疫之气引起的一种外感发热性疾病,即现代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恶寒或恶风、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打喷嚏、脉浮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因春冬两季气候多变,春为风气,冬为寒气,风寒相合,更易伤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又因为病人感受的病邪及兼邪不同,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不同,所以在临床表现上也有伤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之分。【病因】六淫外袭,风为首领。“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善行数变,每多兼夹,尤以夹寒、夹热之邪为多,或夹时疫之气。尤以身体虚弱,每遇气候变化,寒热失调时易罹患。一般来讲,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且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症,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尤其年老体弱患者,一旦感冒,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症状】病邪有兼夹,病证有轻重。根据临床表现,凡外感以风邪为主的,称为“伤风”,症见头痛,鼻塞,流涕,怕风;夹寒邪的为“风寒感冒”,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而润为主;夹热邪的为“风热感冒”,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咽喉肿痛,微渴欲饮,咳嗽,痰黄稠,汗出而不畅,脉浮数,舌苔薄黄为主;若兼夹时疫,且发病急,病情比风热感冒严重,并有传染性,易引起暴发或大流行,称为“流行性感冒”,即古称“时行感冒”。【治疗方法】

疗法一

取穴: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两旁。

手法:用扪法。以拇指或中指指腹(面)强压上穴两旁区各1~1.5分钟,反复多次。每日1次,至愈为止。

疗法二

取穴:大椎。

手法:用扪法。以食指指腹强压此穴10~25次,每次压5~10秒钟,一压一放,反复进行。每日1次,未愈次日再治,至愈为度。本法适用于伤风,或风寒、风热感冒初起。

疗法三

取穴:分为2组,一为大椎、曲池(双);二为少商。

手法:一组穴用扪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先强压大椎,再以双手拇指指腹强压曲池穴,每穴压1~1.5分钟,然后以三棱针点刺少商穴(双)各放血少许(约1~3滴)。每日1次,至愈为止。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疗法四

取穴:合谷(双)、风池(双)、大椎。

手法:用扪法。强压风池,中压合谷,再轻压大椎。每穴压0.5~1.5分钟,每日1次。若指压后,再在大椎穴上加灸3~5壮,效果尤佳。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疗法五

取穴:风门(双)、合谷(双)。

手法:用扪法。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顺序,每穴压1~1.5分钟。风热感冒用强手法(强压);风寒感冒用中手法;流行性感冒用强手法,并配用少商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效果不显,则加点刺十宣穴放血。每日1次。

疗法六

取穴:阳池、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手法:用扪法,或一指禅推法、点穴法。上穴每次交叉各取1穴,大椎每次必用,也可首次全用,后再按上法取穴。每穴压0.5~1分钟,重复压2~3次。每日治疗1次,至愈为止。本法适用于感冒伴发热、头痛等症。

疗法七

取穴:分为2组,一组为大椎、上星、合谷、上迎香;二组为风池、前顶、迎香。

手法:用扪法。每次取1组,交替使用,用强压手法。其中上星、前顶用中轻压手法,上迎香、迎香用点穴法。每穴1~1.5分钟,重复作2~3次,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伤风感冒,头痛、鼻塞较重者。

疗法八

取穴:大椎至风门三角区。

手法:用扪法。按三角区沿线和三角区内,自上至下、由内向外,依次强压,每次压6秒钟,重复进行2~3次,然后再在3点(即3穴上)各压0.5~1分钟,每日1次。

疗法九

取穴:风池、尺泽、鱼际。

配穴:流鼻涕与打喷嚏加大杼。

手法:用扪法。每穴1~1.5分钟,重复作2~3次,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第二节 头痛

头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经络气血皆上会于头,因此无论外感或内伤都可通过经络气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头部而致病。头痛一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中。中医认为,头痛一证,急性为“头痛”,慢性为“头风”。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又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又因其病邪随经络而致,故又有前额痛、后头痛、巅顶痛和偏头痛之分。【病因】外感头痛,以风邪为多。因“风为百病之长”,为病每多兼夹,故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之分。内伤头痛多因七情内伤,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所致,故又有肝火头痛、气滞血瘀头痛,或阴阳气血各有偏虚而引起的血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和阳虚头痛。【症状】急性头痛多为外感,慢性头痛多为内伤,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主要有以下3型:①风寒头痛,症见头痛时作,遇寒则甚,痛走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鼻塞,苔薄白,脉浮紧。②风热头痛,症见头痛且胀,伴眩晕,甚则如坐舟中,面目红赤,发热恶风,有汗或尿短赤,便结,或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③风湿头痛,症见头痛而沉重,如遇阴雨天气时尤甚,或伴有肢体困重疼痛、腰膝酸胀,有下坠之感,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濡缓。不过皆以头痛为主,其他伴随症状一般较轻。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主要有以下6型:①肝阳(火)头痛,症见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②痰浊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心,呕吐,苔白腻,脉滑或弦滑。③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眩晕,苔少,脉细或沉弱。④瘀血头痛,症见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黯有瘀斑,脉细涩。⑤气血不足头痛,症见头晕目眩,乏力,面色白。⑥厥阴头痛,症见巅顶头痛,甚则呕吐痰涎,肢冷,脉沉细,苔白。【治疗方法】

疗法一

取穴:压痛点(患者取俯卧位,用10厘米高的枕头垫在前胸,使头低下靠床,医生双手中指沿少阳三焦经在颈项段,循行路线上左右对照查找具有凸起顶手的压痛点,一般多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约平下颌角处的天牖穴触到,然后用笔记上符号。

手法:用推法。医生先在三焦经颈项段轻轻推拿,接着用拇指尖对准顶手的天牖穴向健侧同名穴顶推,若压痛点消散,表明指压成功;若压痛点仍在,可再施指压1次,或者在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和阿是穴辅以指压亦可奏效。手法分轻、中、强3种,因病人体质不同而异。隔日1次,1~3次即可。本法适用于颈源性头痛。

疗法二

取穴:百会、头维、太阳等穴。

手法:用扪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依次在上述穴位区各按压1~1.5分钟,中刺激,重复按压2~3次,以痛止为止。隔日1次,至愈为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