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5:06:23

点击下载

作者:张美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推拿学

推拿学试读:

编写说明

《推拿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 ‘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适应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发展需求,突出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由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具体组织,全国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合编写,供中医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力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崇尚一技之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学以致用。本教材编写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对接”为宗旨,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教学适用性,在教材内容结构、知识点、规范化、标准化、编写技巧、语言文字等方面加以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材质量,力求编写出“精品教材”。

本教材可供中等职业教育中医、中医护理、中医康复保健、中药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推拿爱好者自学使用。

全书分为五个模块,十三个单元,208幅插图。第一模块(基础部分)分为两个单元,介绍了推拿学专业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推拿功法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推拿发展源流,推拿分类,推拿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推拿的体位、力度、时间、顺序,推拿介质,推拿异常情况处理;练功对人体的影响及练功原则、身体素质训练及传统功法训练。第二模块(手法部分)分为三个单元,介绍了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及特定穴。主要包括推拿基本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和复合手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和特定穴位。第三模块(推拿诊断及治则治法)分为三个单元,介绍了推拿四诊合参、常用检查方法和推拿治则治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骨伤科特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推拿治疗原则和推拿治法。第四模块(临床治疗部分)分为两个单元,介绍了骨伤科疾病和内、妇、五官、小儿科疾病。主要包括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10个骨伤科常见疾病;头痛、痛经、近视、小儿肌性斜颈等14个内、妇、五官、儿科常见推拿适应病症。第五模块(保健部分)分为三个单元。介绍了老年人和儿童的保健推拿技术。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人的体质辨识、老年人的保健推拿技术;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的保健推拿技术。

本教材主要特点:①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着眼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推拿专业人才。在内容上充分遵循“基本、必需、实用、够用、精炼”的原则,并加强了与该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相关课程编写人员的沟通协作,精简、融合、优化历版中职推拿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避免了简单重复,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②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年龄特点,根据该专业课程的内在特性采用了“模块、单元”的编写体例来把握教材架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本教材增加了传统功法技术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及老年人保健推拿、小儿保健推拿技术等以适应健康服务业(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健康服务等产业)的发展需求。

编写分工:模块一、模块五由张美林、李川、杨雪艳编写;模块二由张明丽编写;模块三、模块四由尹百顺、廖建东和李小琴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全体编写人员密切合作。同时,本教材还参阅借鉴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部分推拿适宜技术。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虽经主编统稿,集体研究,会议审定,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中职教育的形势和要求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对产业、专业、职业、课程等相互之间的对接、中高职的衔接和沟通尚不充分,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教师、学生和读者批评指出,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推拿学》编委会2018年1月模块一推拿基础单元一推拿学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1.掌握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以及推拿的体位、力度、时间、顺序等基础知识。

2.熟悉推拿的分类、介质及异常情况处理等内容。

3.了解推拿的发展源流。扫一扫,看课件项目一推拿发展源流

推拿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外治法的范畴。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在与自然界抗争及人类间的相互争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扭挫伤、跌仆伤等损伤,原始人会本能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本能动作逐渐发展成为医疗行为,成为推拿的起源。“推拿”一词出现于明代。汉代以前有“按摩”“按”“摩”等称谓,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明代以后多将“推拿” “按摩”并称。目前, “推拿”多用于医疗领域,“按摩”多用于保健领域。但两者在基本手法等领域,框架相同,也有学者将其统称“推拿”。现在的“推拿”是融会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一门医学学科,与生命科学、物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是安全、生态的自然疗法。一、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朴素唯物的阴阳学说得到发展,早期医学模式得以整理继承、总结完善,并奠定了中医学术体系,推拿按摩也随之形成。史载的第一部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佚)即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另外,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有“膏摩”的记载:“若人能养慎……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书中还记载了抢救自缢的方法:“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首创了以手法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等危急症,并与其他方法相结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导引图》,共有导引图像44幅,不仅描绘了自我抚胸、捶背、按腰等各种导引姿态,还注明了所防治疾病的名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图绘资料。二、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的推拿疗法已有较高地位,不仅成为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已经应用于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为推拿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颞颌关节脱位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该方法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书中还记载了用爪切人中治猝死、按心下宛宛中治卒心痛、抓脐上3寸治腹痛等简便方法,使推拿更广泛地应用于急救。书中另记录了小儿推拿的捏脊疗法。在隋唐时代,推拿疗法颇受朝廷和民间的重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隋代的医疗制度中,推拿疗法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学科被提出,如《隋书·百官志》记载:“太医署有主药二人……按摩博士二人。”唐代沿用了该医疗制度,把按摩推拿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等不同等级,并出现了专门的按摩教学机构,如《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院掌医疗之法……三曰按摩,皆以博士教习之。”

这一时期的医籍中还记有很多其他成就。唐·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许多按摩手法,如拔、揣、摸、伸等。并且该书将推拿引用到骨伤科,对以后的伤科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作用。该时期,膏摩也得到很大发展。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有以“膏摩”法治疗“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多种小儿病证的记载,再次延伸了推拿的治疗范围。 《大唐六典》中明确提出了按摩可治“风” “寒” “暑”“湿”“饥”“饱”“劳”“逸”等因素所致的疾患,充分显示了推拿治疗的发展水平。

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对外文化交流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中医这种按摩疗法已开始传往朝鲜和日本,在国外有很大影响。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医学等科学受到一定冲击,推拿不如隋唐时期盛行,国家医疗机构也不复设推拿专科。尽管如此,该时期的医学仍有一定发展。宋代末年官方组织编纂了一部大型医籍《圣济总录》,里面有独立成篇的推拿内容记载,可视为对此前历代成就的一次系统总结。《圣济总录·治法门》中说:“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剽悍者有所归宿。”对按摩推拿手法作用与导引的关系进行了精辟阐述,为后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宋代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腹部推拿手法催产,这是世界上首例产科手法助产病案。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了“摆摇”“屈伸”等新手法,对推拿手法有不少创新,还记载了推拿手法对关节脱位、扭挫伤、骨折等骨伤疾患的治疗方法。金·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提出推拿具有汗、吐、下三种作用,对推拿治疗提出了新的认识。朱丹溪则将摩腰膏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至清代不衰。元代《回回药方》记载有“脚踏法”“擀面杵于脱出的骨上”等骨伤疗法,在正骨推拿史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四、明代

在明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产生,社会科学文化经过沉淀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推拿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推拿重新被列入医学分科之中。“推拿”一词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该名称的出现为后世推拿学科立名奠定了基础。推拿不仅具备了以前各代的成就,而且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明·徐用宣《袖珍小儿方》的“秘传看惊掐筋口授心法”,可谓是小儿推拿体系的雏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以及《小儿推拿秘诀》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专著的出现,使小儿推拿独立和完善,形成小儿推拿分支。推拿的高速发展也使民间按摩医生比较活跃,如《香案牍》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所谓摸先生就是指民间按摩医生。此外,明代的《医学入门》《保生秘要》《古今医统》等大量文献也涉及了推拿内容,可见推拿的广泛应用和兴盛场面。五、清代

清代的太医院未设推拿专科,但推拿的理论、手法和临床应用都有很大发展。如清代医学全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宋以来的骨伤推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提出了八大骨伤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还指出:“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该时期还产生了其他很多推拿专著,如《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广意》《小儿推拿直录》《厘正按摩要术》《保赤推拿法》 《推拿易知》《推拿指南》《小儿推拿术》 《推拿图解》 《推拿抉微》等,对后世推拿手法总结、儿科杂病治疗、伤科疾病治疗等产生重大影响。另外,汪启贤的《济世全书》对脊柱病分类和推拿整脊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在膏摩的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和提高。唐元瑞的《推拿指南》对各种目疾的推拿治疗及操作方法进行了说明。从以上著作中可以看出,清代时期的推拿不仅在理论上日益丰富,而且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发展。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使传统医学备受歧视,并且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随之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对我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推拿的发展陷入了低潮,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在此期间,推拿出现了地域特征的流派: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上海的法、四川的经穴推拿等。另外,西方医学的进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丰富了推拿学的发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传统医学,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推拿学迅速发展,重现光彩。1956年推拿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系,1958年在上海成立了推拿专科门诊部,同年还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开始了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许多省、市级医院开设了按摩科或推拿科,推拿治疗范围扩大到内、外、妇、儿、伤、五官等各科病证,对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原理也有了初步的探讨,同时推拿界开始了对推拿历史和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的上半期,在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队伍,开始了推拿作用机理的现代实验研究,研究了推拿对正常人脑电波、血细胞、局部温度、消化液分泌及皮肤电阻的影响。此时,推拿已被应用于急腹症的治疗,如扭转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尿路结石、锑剂中毒等。推拿麻醉也在这一时期获得初步成效。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国内的中医学院相继出现了推拿专业、推拿院系及推拿相关的科学研究。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了针灸推拿系,1982年北京中医学院也成立了针灸推拿系。随后,全国有条件的中医院校相继开始筹建针灸推拿系,有的省市还设置了针灸推拿按摩专科学校。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学会成立,同时期,卫生部组织编写了《推拿学》统编教材。199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将该学科命名为“按摩推拿学”,代码为360.1051。1997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推拿博士生,各院校相继开展推拿硕士、博士生教育,200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200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学》。

2000年以后,随着海内外的频繁学术交流,推拿疗法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中国的按摩推拿开始走向世界。世界许多国家也开展对中国传统推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目前,中国推拿作为人类最古老又安全有效的绿色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项目二推拿的分类一、根据应用目的分类

1.医疗推拿 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的推拿治疗方法。治疗范围涉及骨伤、神经、内、外、妇、儿等科疾病。医疗推拿具有自己独特的治疗优势。

2.保健推拿 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推拿方法。医者可用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的适当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产生刺激信息,并通过经络和脏腑的表里络属关系、局部反映整体的关系调节人体,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健美缓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3.运动推拿 旨在消除运动员紧张、缓解疲劳、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一种推拿方法,在提高运动能力、调整比赛心理、发挥运动技能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4.康复推拿 是针对残疾人、慢性病者、老年人、某些疾病的恢复期等,采取推拿手法调节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推拿方法,在康复医学治疗手段中有重要价值。

5.美容推拿 是通过特定的推拿手法,对皮肤产生良性刺激,从而改善皮肤的弹性、干湿度,进而使皮肤得到更多营养,并迅速消除皮肤疲劳的推拿方法。美容推拿具有延缓皱纹形成、抗皮肤衰老和减肥的作用。二、根据治疗对象分类

1.小儿推拿 主要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小儿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使其有特定的手法和特定的穴位,自成体系。

2.成人推拿 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成人疾病为主要对象的疗法。三、根据治疗病种分类

1.整骨推拿 是采用推拿手法和功能训练来治疗骨伤、脱位、伤筋等骨伤疾病的推拿方法。

2.小儿推拿 是中医儿科学和推拿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防治儿科疾病,保健儿童身心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3.急救推拿 是在第一时间,迅速应用推拿疗法急救病人的一种方法。项目三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学习掌握推拿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推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医患关系和谐,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一、适应证

1.骨伤科疾病如落枕、颈椎病、寰枢椎关节紊乱症、颈椎间盘突出症、前斜角肌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胸胁迸伤、肋软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后关节突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半脱位、骨盆移位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尾骨挫伤、强直性脊柱炎;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颞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桡尺远端关节分离症、髋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挫伤、肘关节扭挫伤、腕关节扭挫伤、半月板损伤、关节脂肪垫劳损、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跟腱损伤;以及其他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部腱鞘炎(掌指关节腱鞘炎)、腱鞘囊肿等。

2.内科疾病如感冒、头痛、不寐、眩晕、咳嗽、肺胀、哮病、胃脘痛、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中风、消渴病、癫狂等。

3.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

4.儿科疾病如小儿脑瘫、咳嗽、发热、腹痛、泄泻、呕吐、疳证、夜啼、遗尿、惊风、小儿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斜视等。

5.五官科疾病如近视、目倦、伤风鼻塞、鼻窒、喉痹、功能性耳鸣等。

6.急症类如中暑昏迷、休克、晕针等。二、禁忌证

1.各种急慢性传染病。

2.可疑或已经明确诊断有骨或软组织肿瘤、结核。

3.烧伤、烫伤及其他溃疡性皮肤病的局部。

4.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等,如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5.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6.各种血液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便血、尿血、软组织损伤早期瘀肿,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和中风等出血性疾病。

7.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

8.醉酒者、严重的(不能合作的)精神病患者。

9.经期、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和腰骶部。

10.年老体弱不宜重手法刺激者。

11.极度疲劳、久病体虚、暴怒后、大量运动后、空腹饥饿及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推拿。三、注意事项

1.推拿室应保持安静、卫生等。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

2.推拿医师的手、指甲要保持清洁,指甲要每天修剪,手腕不戴装饰品,防止损伤患者的皮肤。冬季手要保持温暖,夏天手要保持干爽。

3.医者治疗前应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排除推拿禁忌证。同时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排除顾虑,以便医患配合。

4.医者在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适时地调整手法的轻重及作用时间。对老人、儿童应掌握适宜的刺激量。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局部疼痛肿胀瘀血较重,待病情缓解后,再行局部操作。

5.关节活动的幅度要由小到大,切忌粗暴,以免超越病情适应度和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项目四推拿的体位、力度、时间、顺序

推拿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位和手法特点等因素随时改变医患的体位和姿势。体位和姿势是否合适,与手法的施展和治疗效果都有密切关系。选择体位时,既要让患者舒适、安全,肌肉得到放松并能保持很长时间,又要利于医生手法发力、操作方便、节省体力、持久操作。一、推拿体位(一)患者体位

1.仰卧位 患者仰面朝上,头下垫薄枕,双下肢伸直,双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亦可根据治疗需要,令患者一侧上肢或下肢外展、内收、上举、屈曲等。在颜面、胸腹及四肢前侧等部位实施手法时常选择该体位。

2.俯卧位 患者背部朝上,前额、胸部垫薄枕,双下肢伸直,双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或屈肘向上置于头部两侧,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或根据治疗需要,令患者一侧上肢或下肢外展、内收、上举、屈曲等。在背部、腰臀及下肢后侧实施手法时常选用该体位。

3.侧卧位 患者面部朝左或右,两下肢自然屈曲,或一屈一伸,上侧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上侧,下侧上肢置于床面或屈曲置于面部前方。向左侧卧的体位称左侧卧位,向右侧卧的称右侧卧位。在臀部、下肢外侧及腰部斜扳法时常选择上述体位。

4.端坐位 患者端正而坐,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地面平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膝上,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在头、颈、肩、上背部实施手法时常选该体位。

5.俯坐位 患者端坐位后,上身前倾,两肘屈曲支撑膝上或桌椅上,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在项、肩及上背部实施手法时常采用该体位。(二)医生体位

在推拿过程中,医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体位,步态、姿势要有利于医生发力和持久操作。由于操作时医生手法的改变,左右手转换或患者体位需要改变时,医生原来的位置步态和姿势就不能适应,需要随时注意调整。医生的姿势要进退自如,转侧灵活,做到操作过程中各部动作协调一致。二、推拿力度

在推拿操作治疗时要求医生手法具有一定的力量。力量越重,刺激性越强;力量越轻,刺激性越弱。临床上不是手法越重越好,力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情况灵活掌握,且必须符合人体组织的力学与生理特性,使手法作用于人体之后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刺激和感应。一般来讲,形体健壮者,手法力量宜重;形体消瘦者,手法力量宜轻。年老体弱、妇女儿童,手法力量宜轻;年轻体壮者,手法宜重。针对一个疾病完整手法治疗过程,一般应遵循“轻-重-轻”的原则,即手法治疗过程前后两头宜轻,中间的针对性治疗时手法宜重。另外,在同一部位手法操作时应注重手法的轻重交替,以及点、线、面的结合使用,切不可在同一点上长时间、持续性使用重手法操作。三、推拿时间

在推拿治疗疾病时,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所选用手法的类别及力度等,来确定手法达到治疗效果所需的治疗时间。时间过短,往往达不到疗效;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每次治疗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对内科和妇科疾患的治疗可适当增加时间。四、推拿顺序

推拿手法治疗遵循一定的操作顺序,一般自上而下,先左后右,从前到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依具体病情适当调整。项目五推拿介质

推拿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或者为了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可在推拿部位或穴位上涂些液体、膏剂或洒些粉末,这种液体、膏剂或粉末样物质统称为推拿介质。其中,古人把各种药物配制成膏作为推拿介质,利用这种介质所做的推拿称为膏摩。目前,推拿介质种类颇多,如水剂、膏剂、汁剂、酒剂、油剂、粉剂等。现将常用推拿介质分述如下。

1.常用推拿介质(1)葱姜汁 葱白和生姜洗净,捣碎取汁(或将葱姜用酒精浸泡)。其性味辛温,能解表散寒,通阳,温中止呕。如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蘸汁揉风池、大椎、迎香、太阳等;若寒邪中胃,腹痛、呕吐,蘸汁揉中脘、天枢、神阙等。(2)冷水 一般的洁净食用冷水即可。有清凉肌肤和退热作用。常用于小儿热证。(3)蒜汁 将蒜剥皮捣泥取汁。蒜性味辛温,有凉润肌肤、解毒杀菌、温中健胃的作用。如治疗感冒咳喘,取汁推拿肺俞、膻中、中府等穴。(4)薄荷水 取少量薄荷,用开水浸泡后放凉去渣即可应用。有清凉解表、清利头目的作用。如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发热,取汁推拿印堂、太阳等。(5)滑石粉 医用滑石粉即可。有滑润皮肤、减少皮肤擦伤和吸水的作用。(6)爽身粉 有吸水、清凉、增强皮肤润滑的作用。(7)食用油 如麻油、香油、菜油等均可应用。有加强手法透热的作用。(8)冬青膏 将冬青油、薄荷脑与凡士林混合称冬青膏。有加强透热和润滑的作用。(9)蛋汁 将鸡蛋穿一小孔,让其蛋清流出取用。有清凉去热、消积消食的作用。常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消化不良等。(10)医用酒精 有退热作用。(11)药酒 如风湿活络酒、五加皮酒、独活寄生酒等,常因浸泡药物不同而作用各异,可视病情选择应用。

2.推拿介质的选择

临床上常根据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季节等因素来选用介质。(1)病情 根据各种介质的作用,视病情予以选择应用。如软组织损伤、关节扭伤等所致瘀青、瘀肿,可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介质,如红花油、冬青膏等;小儿肌性斜颈多选用润滑作用较好的滑石粉、爽身粉等;小儿发热多选用清凉作用较好的酒精、冷水等。选择介质,还可以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不同症状而异。寒证,多选用具有温热散寒作用的葱姜汁、冬青膏等;热证,多选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酒精、薄荷水等;实证,多选用具有清泻作用的蛋清、红花油等;虚证,多选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药酒、冬青膏等。(2)年龄 小儿常用的介质主要有爽身粉、滑石粉、蛋汁、冷水、薄荷水、酒精、姜葱汁。成年人使用的介质种类不受限制。老年人常用的介质主要有油剂和酒剂。(3)季节 春夏季节常用的介质主要有葱姜汁、冷水、薄荷水、滑石粉、爽身粉、蛋汁、酒精等,秋冬季节常用的介质主要有冬青膏、食用油、药酒等。项目六推拿异常情况处理

推拿治疗疾病安全有效,但当对疾病诊断不准确或手法操作不当时就会对患者产生损伤,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一、晕厥

晕厥是在推拿过程中病人出现眩晕、全身无力、出虚汗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倒、昏厥的现象,又叫“晕推”。

1.症状 患者突然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发凉、出虚汗,甚至出现惊厥和昏倒症状。

2.原因 病人过于紧张、体质虚弱、疲劳、过饥过饱,或者手法过重、时间过长等。

3.处理 当发现病人晕厥时,立即停止推拿治疗,将患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采取足高头低位,即头部不用枕头,腿部抬高约30°,并对患者松解衣带,安静休息,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水或糖水,休息后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配合掐人中、按涌泉、拿肩井、拿合谷、掐十宣等方法,促其苏醒。特殊情况下,及时送往相关科室治疗,必要时,还应进行现场急救。

4.预防 当病人紧张时,做好医患沟通,消除患者对推拿治疗的恐惧感;对体质虚弱、疲劳、过饥等患者,手法不宜过重,时间不宜过长;注意室内环境舒适,空气流通。二、皮下出血

推拿时除了特殊手法(如拧法等)外,一般无皮下出血现象。若皮肤出现瘀青、青紫等现象,说明皮下出血。

1.症状 推拿部位出现疼痛、瘀青、瘀肿、青紫。

2.原因 推拿手法过重或推拿方法不对。

3.处理 对轻度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面积瘀青,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青紫面积较大,肿痛明显,可先制动、冷敷或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出血停止后,可在局部使用按、揉、摩、擦等手法治疗,手法宜轻,同时加湿热敷,以消肿止痛,促进瘀血消散、吸收。

4.预防 正确掌握各种手法的动作要领,推拿手法不宜过重。适当使用介质。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慎用推拿治疗。对于已经出血患者,忌早期使用手法干预或湿热敷,应在出血停止后再配合使用。三、脱位、骨折

推拿时手法不当或手法粗暴,可引起患者骨折或关节脱位。

1.症状 骨折和关节脱位部位疼痛剧烈,软组织肿胀、出血,功能活动受限。

2.原因 推拿手法不当或手法粗暴,对正常关节活动度认识不清,超过患者骨骼或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

3.处理 出现骨折或脱位时,应及时进行整复及固定。

4.预防 治疗前,应明确诊断,排除某些推拿的禁忌证,如骨结核、骨肿瘤等。医生应熟悉各个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其正常运动幅度。手法要柔和,不可暴力。关节运动幅度应由小而大,循序渐进。四、破皮

使用擦法、推法等手法时会出现皮肤破损现象。

1.症状 皮肤表面不同程度破损、出血。

2.原因 手法使用不当,没有使用介质。

3.处理 皮肤破损,不应在破损皮肤处继续操作,要保持伤口清洁,并做相应处理,一般不要包扎,数日后可痊愈。

4.预防 使用擦法、推法等手法时,把握手法力度、时间等因素,防止手法过重。可以适当使用介质。单元二推拿功法扫一扫,看课件项目一练功对人体的影响及练功原则一、练功对人体的影响

推拿练功是推拿医生掌握好专业推拿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是按照推拿操作技术和技能的特殊要求,以提高操作者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的独特练功方法。在练功时,主要训练肌肉的等长收缩来提高医生的指力、臂力、腰力和腿力,从而提高手法动作的技巧性。医生也可指导患者进行功法锻炼,达到扶正祛邪、强壮身体的作用。二、练功原则(一)因人制宜

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个体特点,应根据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自己的练功计划。只有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练功内容和方法,才能安全、有效、长久。(二)循序渐进

练功要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度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难度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不应过早去练习自己力尚不及的高难度动作,以免损伤身体。(三)长期坚持

练功伊始,初学者常感觉新鲜、好奇,但之后,练功人员可能会感到枯躁、逐渐失去兴趣。练功需要毅力,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避免伤害练功的积极性。另外,练功者应端正心态。练功进步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练功的心态,练功越是深入,心态对于练功的影响就表现得越明显。

练功时,要求做到动作明确,全面锻炼,动静结合,意气相随。练功可以锻炼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还可以提高身体灵敏度和柔韧度,又可提高力量、耐受性。长期坚持练功,受益匪浅。(四)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练功前的准备活动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还能使肌肉、肌腱、韧带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其弹性和伸展性。因此,做好练功前的准备活动,可防止心肺等器官在活动中出现的不适,还可预防肌肉、韧带、关节在运动中出现损伤。准备活动包括走、跑、跳、徒手操等,准备活动时间要充足,强度大小应适宜。

整理活动是功法结束后进行的,可以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练功结束后,呼吸和心跳仍然较快,整理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运动状态更好地过渡到安静状态。若练功结束后突然静止,这就妨碍了此时所需较强的呼吸动作,影响氧气的补充,同时也影响了静脉血的回流,心脏的输出量因而减少,血压降低,身体就会出现不适感。因此,练功后的整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整理活动包括呼吸运动和较缓慢的全身运动。运动量要适当,强度由大变小。同时还应注意及时补充营养。项目二身体素质训练一、徒手训练(一)跑步

跑步是一种最普遍的运动项目,方法很多,包括短跑、中长跑、接力跑等。推拿工作人员可选择中长跑、高抬腿跑等方法。

1.中长跑 特点是距离长,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经常练习,能提升耐力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还能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2.高抬腿跑 练习时,身体需保持正直或稍向前倾,两肩和双上肢放松,足尖着地,前脚掌进行缓冲,脚跟始终不落地。蹬地时腿要伸直,身体重心提高。此项运动可强化腰髋肌群的力量和腿部的力量,增强肌肉耐力,提高身体素质。(二)纵跳

1.蛙跳 蛙跳是一种剧烈的下肢运动,是提升体能的一种好方法。它要求上身稍前倾,双手交叉背后,两腿用力蹬伸,充分伸直髋、膝、踝三个关节,身体向前上方跳起,然后用全脚掌落地屈膝缓冲。该运动对下肢的冲击力非常大,练习者应该小心谨慎,以免受伤。

2.屈膝下蹲 练习者两手平举,胸挺背直,两眼前视,屈膝下蹲,然后迅速蹬地,身体向上跳起,双腿伸直。这项运动对下肢肌肉力量的锻炼极佳。(三)仰卧起坐

练习者仰卧,两腿并拢,双手交叉抱对侧肩,利用腹肌收缩,上身用力离开地面,弯腰坐起,成坐姿。练习时,下肢不能离开地面,练习者也可让人帮忙按住两下肢。这项运动主要是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四)俯卧撑

要求练习者身体保持从肩膀到脚踝成一条直线,双臂放在胸部位置,双手间距略宽于肩膀。首先,练习者应该用2~3秒时间来充分下降身体,最终胸部距离地面应该是2~3厘米距离;然后用力撑起,回到起始位置。俯卧撑主要锻炼的肌肉群有胸大肌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等。二、器械训练

器械训练是借助于训练器械有侧重地锻炼肌肉的一种方法。推拿医生的器械训练项目的多数动作姿势与现代体育、健美运动相同,但不等同于体育、健美锻炼,其训练的针对性、内容、重点不同,主要训练与推拿相关肌肉的肌力,增强与推拿相关关节的柔韧性,避免推拿人员长期从业发生劳损。推拿临床操作过程中,上肢的力量要求比下肢高,手指的力量要求比前臂高,而拇指、食指、中指的力量要求更高些。因此,重点选择指力、腕力及前臂肌力的训练。同时,还应注意意念和呼吸的配合,达到意、气、力相合的要求。(一)指力锻炼

本内容主要介绍握力器锻炼法。握力器是一种主要锻炼大、小鱼际和手指肌肉肌力的小型器械,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使用时不受限制的特点。训练时,手臂不要动,掌或手指用力,握至极限停顿3秒钟,放松,再握紧。具体可分为掌握法和指握法。

1.掌握法 以大鱼际与其余四指进行一紧一松的握放动作。一握一放为1次,20~50次为1组,根据个人情况增减次数,共练习3组,以局部疲劳、酸胀感为度。

2.指握法 以拇指与其余四指进行一紧一松的握放动作。一握一放为1次,20~50次为1组,根据个人情况增减次数,共练习3组,以局部疲劳、酸胀感为度。(二)腕力锻炼

本内容主要介绍杠铃、哑铃锻炼法。该器械规格较统一,能调节重量,锻炼范围广泛,主要锻炼前臂后群伸肌、伸指肌和前臂前群屈腕肌、屈指肌的肌力,增强手腕的力量。

1.反握 屈腕屈臂,两脚自然分开站立,两手下垂与肩同宽,手背向前握持杠铃或哑铃(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选择适合重量),然后身体直立,前臂屈曲至胸前,稍停,沿原路返回为1次,重复上述动作。杠铃10~12次为1组,哑铃15~20次为1组,根据个人情况增减次数,分3组进行练习。

2.正握 屈腕屈臂,坐于凳上,两脚分开。掌心向前握持杠铃或哑铃,将前臂放于大腿上,然后进行前臂的屈曲,稍停,沿原路返回为1次,重复练习上述动作。杠铃10~15次为1组,哑铃15~20次为1组,根据个人情况增减次数,分3组进行练习。(三)臂力锻炼

1.拉力器锻炼法 拉力器是利用弹簧或橡胶等物品的回弹力进行肌肉训练。常见的是弹簧钢丝拉力器,可装1~5根弹簧,训练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装卸。(1)双手水平拉开 两脚平行开立,双手抬起与肩平行,左右手分别握住拉力器两端手柄,双手反向用力,水平拉开,使双上肢呈一直线,然后逐渐减力,使拉力器还原为1次。10~15次为1组,分3组练习。主要锻炼肱三头肌等伸肌群的肌力。(2)前臂背后伸 两脚平行开立,右手(或左手)从上在颈后屈臂握住拉力器的一端手柄,另一手伸直,掌心向后置于对侧身后握住手柄的另一端。然后右手(或左手)用力向上拉开拉力器放松还原为1次,10~15次为1组,分3组两手交替练习。主要锻炼肱二头肌的力量。

2.哑铃、杠铃锻炼法(1)正握屈臂 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双手握住哑铃或杠铃(重量以个人承受能力来选择),掌心向前,身体直立。然后屈臂至胸前,稍停,按原路返回放下为1次。主要锻炼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等屈肌群。(2)侧屈臂 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双手持哑铃,拳心向上,向身体两侧平举至与肩相平,上肢伸直。然后屈臂,使哑铃至双肩上方,稍停,按原路返回放下为1次。主要锻炼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等屈肌群。(3)侧平举 两脚分开,自然站立,双手持哑铃,掌心向下,向身体两侧平举成一直线,上肢伸直,稍停,按原路还原至体侧为1次。主要锻炼上肢外侧三角肌等外展肌。项目三传统功法训练一、易筋经

易筋经是骨伤和推拿医生常练的功法之一。“易”有改变之意;“筋”指与骨关节相连的组织结构;“经”是方法的意思。易筋经具有强筋健骨、增强内力的作用,深受练功者的喜爱和重视。历史上易筋经流派较多,本节内容介绍的是一指禅推拿流派沿用的易筋经十二势,具有多数动作与呼吸(自然呼吸、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配合密切、静止性用力训练、不屏气的特点。(一)基本要求

1.练习时,需宽松衣带,穿练功鞋或软底布鞋,活动四肢,排除干扰,专心一致。

2.练习时,要求松静自然,不急不躁,顺其自然,使用腹式呼吸,意守丹田。

3.中间休息或练习结束后,不可当风。

4.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式每次练习一般不超过30分钟,以练习后微微汗出为度。

5.过饥、过饱、喜怒过度及身体过度疲倦时,不宜练功。(二)预备式

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足尖向前,膝关节微屈,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头部端正,口微闭,舌舔上腭,上下齿轻叩,目平视或目视鼻尖,全身放松,心平气定,神情安详。(三)易筋经十二势

1.第一势:韦驮献杵(图1-1)图1-1 韦驮献杵【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与肩同宽,两膝微挺,五趾着地。两臂同时外展至手与肩平,掌心向下。肘、腕自然伸直,不可耸肩。(2)掌心向前,两手缓缓向胸前合拢,屈肘90°左右,两臂与腕徐徐内收,腕、肘、肩相平,十指朝天。(3)两臂内旋,指尖对胸(与天突穴相平)。(4)两肩向两侧慢慢拉开,双手在胸前成抱球姿势,肘略垂,十指微屈,掌心内凹相对,距4~5寸,身体微前倾,双目平视前方,呼吸自然,意守丹田。(5)结束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呼出,并慢慢放下两手至身体两侧,恢复到预备姿势。【动作要领】(1)两脚间距离与肩等宽。(2)头部端正,口微闭,舌舔上腭,上下齿轻叩。(3)两手上提腕与肩等高。(4)沉肩,垂肘,松腕,两手臂合抱成球形。(5)全身放松,心平气定,神情安详。

2.第二势:横担降魔杵(图1-2)【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与肩同宽,两手掌心朝下,指端向前,肘挺直,两目平视。(2)两手翻掌,指尖相对,缓慢上提至胸前,拇指桡侧着力,徐徐向前推出,与肩相平。(3)两臂同时向左右分开,以拇指桡侧着力为主。两臂伸直,手与肩同高,两臂与肩成一直线,手指自然伸开。(4)翻掌,臂直,掌心向下,两膝挺直,足跟微提起,以足趾支撑身体,身体微前倾,两目圆睁注视前方,牙齿紧咬。(5)结束时,先深吸气,然后慢慢呼出,同时两手放下于体侧,收左脚,恢复预备姿势。图1-2 横担降魔杵【动作要领】(1)两手左右分开,与肩、肘、腕一字相平。(2)两臂前伸时呼气,向左右分开时吸气。(3)足跟微提起,身体要微前倾。

3.第三势:掌托天门(图1-3)【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与肩同宽,两目平视前方。(2)两手掌心向下,上提至与乳头相平时,旋腕转掌,四指并拢,手掌心向上,内凹,两手指端相距1~2寸。(3)两手翻转掌心上举过头顶前上方,掌心朝上,两手指端相距约1寸,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臂成一圆拱形。(4)头略后仰,两目注视掌背,挺膝,足跟提起,足趾着地,蓄腹敛臀。(5)结束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同时两手放下于体侧,收左脚,恢复预备姿势。【动作要领】(1)上身微前倾,不可挺腹。(2)两目上视掌背,应从天门观两手背,不宜过分仰头。(3)足跟缓缓提起,足趾着地时,要求足跟提起至最大限度。

4.第四势:摘星换斗(图1-4)【动作姿势】(1)右脚前跨半步,脚尖外撇,右足跟与左足内缘中点相隔一拳,成前丁后八式。两膝微屈,重心在左腿上,右足尖着地,足跟提起离地约2寸,蓄腹敛臀。图1-3 掌托天门图1-4 摘星换斗(2)双手同时动作,左手屈肘、前臂内旋、握空拳,置于第二腰椎旁;右手拳松开,五指自然并拢弯曲如钩状,前臂微外旋,从躯干右前方上抬至头部右前方,于额右前方约一拳远,掌心对头,沉肩,略屈肘,头转向右侧,目视右掌心。(3)结束时,紧吸一口气,慢慢呼出,同时还原至预备姿势。左右交换,姿势相同。【动作要领】(1)上身正直,蓄腹敛臀,勿挺腹凸臀。(2)沉肩,肘稍高于肩部,尽量内收,前臂垂直于地面。(3)前足尖着地,足跟提起,重心在后足跟,前虚后实。(4)头转向右侧,两目要注视右掌心。(5)舌抵上腭,口微开,呼吸自然,使气下沉丹田。

5.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图1-5)【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平跨一大步,间距比肩略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护腰,拳心向上。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两目前视。(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同韦驮献杵)。沉肩,垂肘,屈膝,头端平,两目前视,胸部微挺。(3)旋转两掌,使掌心各向左右,坐腕。然后徐徐向左右分推,至肘直。沉肩,挺肘,腕背伸,肩、肘、腕相平。(4)身体向右转侧,成弓箭步,面向右方,身体重量大部分落于右脚,左腿挺直。两上肢同时动作,右前臂外旋,屈肘成半圆状,双手五指端捏拢成勾拳,上举,指尖向外上方平额头,屈肘略大于90°,腕屈,目视右手劳宫穴。左上肢同时下落内旋向后伸,掌心朝后外方,指尖向上。(5)持续一段时间后,右足撤回,两手放胁肋下,然后行左势,动作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动作要领】(1)旋转两掌,向左右分推坐腕时,要求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2)马步屈膝屈髋须在45°以下,膝不过足尖,挺胸直腰,头端平,两目前视。(3)上身正直,塌腰收臀,呼吸自然。(4)弓箭步前跪达45°以下,后腿膝关节伸直,两脚踏实。

6.第六势:出爪亮翅(图1-6)图1-5 倒拽九牛尾【动作姿势】(1)两手握拳提至腰侧,拳心向上。(2)两拳变掌,掌心向上,缓缓上提至胸前两乳旁,上臂略外展,然后内旋前臂,使掌心向前推出,掌侧相距约6厘米,高与肩平。(3)两手缓缓旋腕翻掌,掌心向下,拇指相接,四指并拢,肩、肘、腕、掌相平。两手腕背伸,两手十指用力上翘外分,贯于指端。两目平视前方。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收回胸前,蓄势后再推出。反复收推7次。(4)两前臂外旋,握拳,屈肘,收回至胸侧。两拳变掌,慢慢落下两手回预备式。【动作要领】(1)握拳护腰,掌心向前推掌,缓慢向前推出,高与肩平。(2)推掌时,呼气,意念两掌推山,推至极点时倾力推出,这时要挺胸拔背收腹,两膝挺直,双目睁开,集中注意力于两掌。收回时,吸气,用力收回。图1-6 出爪亮翅图1-7 九鬼拔马刀

7.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图1-7)【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与肩同宽,目视前方。(2)左前臂内旋向后背下按,掌心朝下,指端向右。(3)右臂从体侧上举过头,掌心朝上,肘关节伸直,指端向左,屈肘置于左侧耳上,各指自然伸展、分开。目视左上方,头略向前俯,背后五指紧按。(4)结束时,深吸气,慢慢呼出,返回预备姿势。左右交换,动作要求相同。【动作要领】(1)身直气静,两膝立直勿屈。(2)抱头之手使头面尽量转向对侧。(3)仰掌时掌心放平,手掌心向上,目视掌心。

8.第八势:三盘落地(图1-8)【动作姿势】(1)左足向左横开一步,两足距离略较肩宽,足尖略内收。屈膝下蹲,两手叉腰。(2)前臂外旋翻掌,两掌心向上,两手相距30厘米左右,如托重物,沿胸前徐徐上抬与肩相平,高不过眉。(3)两掌翻转,掌心朝下,慢慢下压,五指自然分开,虎口相对,如握重物,掌悬于膝上,或虚掌置于膝盖,上身微向前俯。(4)上身正直,两肩松开,两肘内裹,两目圆睁,收腹提肛。(5)结束时,深吸气,后慢慢呼出,缓慢收回两手,返回预备姿势。图1-8 三盘落地【动作要领】(1)动作过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两肘略向里向内旋,头若顶物,两目直视前方,舌抵上腭,上下齿轻叩。(2)练习时要呼吸下按,意守丹田,待丹田气足,再以意引气上臂贯指,两手上托。

9.第九势:青龙探爪(图1-9)图1-9 青龙探爪【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方跨出一步,两脚与肩等宽,两手握拳,置于胁肋下,拇指在里,拳眼朝外。(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出,边伸边内旋前臂,至顶点时掌心向右前方,指尖向上,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左掌,松肩直肘,右拳仍仰拳护腰。两脚踏实勿移。(3)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注视拇指。(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后向左滑动,俯身弯腰,随势推掌至地,过膝后握拳,随上身直立提起放于胁下,拳眼朝下,双目前视。(5)结束时,深吸气,再慢慢呼出。右势同前,惟左右相反。【动作要领】(1)双手握拳在腰侧,出拳化掌,高勿过眉,拇指内屈,四指并拢。(2)身转约45°,足跟勿离开地面。(3)俯身弯腰,推掌至地,掌要按紧,膝应挺直,勿屈,抬头,目向前视。

10.第十势:卧虎扑食(图1-10)【动作姿势】(1)左足向左前方跨出一大步,成左弓箭步。(2)身体前俯,两手前伸,掌心向前,十指成虎爪状,前扑有力,五指端着地,掌心悬空,右足跟微提起,足尖着地,头向上略抬,微挺胸,目视前方,似卧虎扑食动作。(3)前足收回,膝部伸直,足背放于后足跟之上,胸腹略收,向上抬头。(4)全身后收,身体下俯,臀部向后上方提起,上身不抬起,两肘挺直,头抬起目视前方,身体向前上方运行,屈肘,臀部下降,约离地6厘米。成波浪形往返动作。(5)结束时,深吸气,后深呼气,徐徐起立。左右交换,要求相同。【动作要领】(1)头向上抬,不可过高或过低,两目应注视前方。(2)臂伸直,身体后退时吸气,收腹;屈肘,身体下俯前扑时呼气,意念老虎双目注视前方,欲扑之感。(3)动作力求平衡,往返动作,切勿屏气。呼吸要求紧吸慢呼:吸气时肌肉要用力收缩,呼气时肌肉要相对放松。图1-10 卧虎扑食

11.第十一势:打躬击鼓(图1-11)【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脚尖内扣,与肩等宽。(2)两手仰掌徐徐外展,成左右平举势。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掌心向上,腕勿屈曲,松肩直肘,头如顶物,目向前视。(3)屈肘,使十指交叉抱于后枕部,勿挺腹凸臀。(4)屈膝下蹲成马步。后缓慢挺直双膝,同时上体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向两腿之间,两膝不得屈曲,足跟不能离地。双目后视,呼吸均匀。(5)直腰站起,两手十指相对,掌心掩耳,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叩击风池穴24次,耳中可闻及“咚咚”的击鼓声,称“鸣天鼓”。(6)结束时,深吸气,慢慢呼出,两手落下,返回预备姿势。【动作要领】(1)两手抱头,十指相握,用力压头,颈部微用力使头后伸与之抗衡。(2)手指交叉相握,抱持枕后,两肩尽量外展并扩胸与胸成水平,目前视,头如顶物。(3)弯腰时,头尽量压向裆下,打躬前俯,两膝挺直不得屈曲,脚勿移动。图1-11 打躬击鼓

12.第十二势:掉尾摇头(图1-12)【动作姿势】(1)两手仰掌由胸前慢慢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缓慢移动。身立正直。(2)十指交叉相握,翻掌,掌心朝天,两肘伸直,两膝挺直,目视前方。(3)身体后仰,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双目上视。(4)俯身向前,两掌随上体前俯下推掌,掌心贴地,向左脚和向右脚方向各推7次,昂头,目视前方,膝直,脚跟勿离地。(5)结束时,先深吸气,后慢慢呼出,同时直腰立起,两手落下。立直后两脚跟上提、放下,反复21次。返回预备姿势。【动作要领】(1)十指交叉相握,两肘要伸直,身向前俯,掌心须直推至贴地,以膝直、肘直为关键。(2)直立时,上身保持正直,勿挺胸凸腹。(3)身体后仰时,腰后伸不得小于30°,同时,双膝伸直勿弯曲。图1-12 掉尾摇头二、少林内功

少林内功原是武术练功方法,内功推拿流派将其引进推拿练功之中,并逐渐成为推拿练功的重要功法之一。少林内功锻炼讲究以力贯气,运用“霸力”,即肌肉的静止收缩力,达到“炼气不见气,以力带气,气贯四肢”的境界。(一)基本要求

1.预备时,由中裆势,屈肘,两手放于胸胁两侧,掌心相对,拇指伸直欲翘,余四指伸直并拢,指尖朝前。两目平视,呼吸自然,全神贯注。

2.动作协调,呼吸自然,呼吸和动作协调。

3.一般先练裆势,后练上肢。

4.本功法体力消耗很大,训练量应逐渐增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二)基本裆势

1.站裆势(图1-13)【动作姿势】(1)并步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略宽于肩,足尖略内八字,十趾着地,脚跟踏实,劲由上贯下注于足。(2)前胸微挺,拔背,微收腹,臀内蓄,两臂后伸内旋,挺肘,伸腕,四指并拢内扣,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全神贯注,自然呼吸。【动作要领】(1)做到三直四平,即保持臂直、腰直、腿直;头顶平、两肩平、手掌平、脚底平。(2)两足尖内扣,运用霸力。夹肩、挺肘、伸腕、翻掌、立指,挺胸收腹,舌抵上腭,呼吸自然,两目平视。

2.马裆势(图1-14)【动作姿势】(1)并步站立,左脚向左平开一步,间距约为肩宽1倍半,屈膝半蹲,大腿与地面相平,两膝和脚尖微向内扣,两脚跟微向外蹬,成内八字形。(2)挺胸收腹,微微前倾,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后伸内旋,挺肘,伸腕,四指并拢内扣,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全神贯注,自然呼吸。【动作要领】(1)沉腰屈膝,大腿与地面相平。(2)挺胸收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目平视,呼吸自然。图1-13 站裆势图1-14 马裆势

3.弓箭裆势(图1-15)【姿势动作】(1)并步站立,身向右旋,右足向右前方跨出一大步,距离可根据自身高矮调整;在前之右腿屈膝半蹲,膝与脚垂直,脚尖微向内扣;在后之左腿膝部挺直,脚略向外,脚跟着地,成前弓后箭之势。(2)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两臂后伸内旋,挺肘,伸腕,四指并拢内扣,拇指外分,两目平视。或两手叉腰,虎口朝内,蓄势待发。【动作要领】

前弓后箭,用劲后沉,挺胸收腹,后腿挺直,呼吸自然,全神贯注。

4.磨裆势(图1-16)【动作姿势】(1)右弓步,上身微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两手仰掌护腰。(2)左手化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动缓慢向左方磨转,身体随之向左旋转,右弓步变换成左弓步,左手变仰掌护腰。(3)右手化俯掌屈肘向左上方推出,掌根及臂外侧运动缓慢向右方磨转,身体随之向右旋转,左弓步变换成右弓步,右手变仰掌护腰。【动作要领】

前弓后箭,重心下沉,上肢蓄力,缓慢磨转,以腰为轴。图1-15 弓箭裆势图1-16 磨裆势

5.亮裆势(图1-17)【动作姿势】(1)弓箭步,双手自腰间向前上方缓慢推出亮掌,指端相对,掌心朝前上方,目视掌背,上身略前俯,重心下沉。(2)换步时身体后转,两掌收回由腰部向后,左右交替,动作相同。【动作要领】

双手蓄力向前上方缓慢推出亮掌,双目注视掌背。换步后转时,双掌收回后伸。

6.并裆势(图1-18)【动作姿势】(1)并步站立,两脚并拢,脚跟微微向外蹬,脚尖并拢微内收,十趾着地,脚跟踏实,劲由上贯下注于足。(2)前胸微挺,拔背,微收腹,臀内蓄,两臂后伸内旋,四指并拢内扣,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动作要领】除两足并拢外,其他同站裆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