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启迪书:犹太人的教育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4:08:18

点击下载

作者:柯友辉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启迪书:犹太人的教育思维

智慧启迪书:犹太人的教育思维试读:

有了教育就会有发展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宗教和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的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位于首位的是教育子女。《圣经·申命记》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王,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你要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还是行在路上,都要谈论它们。”犹太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试图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以后,以色列历任国家领导人对教育都很重视,前总统纳冯教授就在卸任以后又当上了教育部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著名科学家卡齐尔1978年卸去总统职务之后,毅然来到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经常给学生们授课,三尺讲坛成了他的又一个工作平台。尽管以色列各届政府所面临的客观大环境不尽相同,施政纲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教育上的政策却始终不变。他们都“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教育制度的目标,是把儿童造就成这个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处的民主和多元社会中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正因为犹太人重视教育,才使得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神话”:经济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的工、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首,并有很多种农产品大量出口。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社会,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几乎扫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

现在,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就是财富

犹太人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由此便产生了对知识这种财富近似贪婪的欲望。犹太人四处漂泊,没有家园,散居在世界各地,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只有依靠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用知识去创造财富,从而通过财富来为自己争得一条生路,一方生存发展的空间。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识却会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有了知识,财富也会随之而来。这正是犹太人流浪数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在犹太人的眼里,有知识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来引导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贵的,他的地位比国王还要尊贵。

他们认为,父亲值得尊敬,但拉比比父亲更值得尊敬,因为在整个群体中,拉比是最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学识和智慧都很高的人。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不会选择一个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的青年,而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

犹太就是这样的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统治者都要让位。在以色列,这个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以色列建国之后,由于著名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以色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以色列人民向他发出了邀请,请求他来做以色列的总统。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因为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根本无心插足政治。

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总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身份是那样的尊贵,科学家怎么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在他们的眼中,谁拥有知识,谁就是最聪明的人,这些人掌握着宇宙的真理,把国家交给他们管理,一定会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知识的崇拜和热爱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大船上,有很多大富翁,但船上还有一个犹太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着财富的多少,拉比听后说:“我认为最富有的人应该是我,你们信不信?”这些富翁听后,大笑起来,认为他是在说梦话。

船在航行的过程中,遭到了海盗的抢劫,富翁们的财产都被抢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泊,大船好不容易才抵达一个港口。拉比以他高深的学问赢得了港口人民的欢迎,他开始在学校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在路上碰到了和他一起坐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每个人的处境都很悲惨。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你以前说得对,你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你拥有知识。”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来勉励后人——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知识胜过钱财,它会让人受用一生。

犹太人对知识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无知的人不可以做商人。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容易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买卖的犹太商人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伙伴:“你能告诉我大西洋底部有多少种鱼吗?”合作伙伴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大西洋底部的鱼类和做钻石生意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他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特殊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如果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更何况是他熟悉的钻石行业呢?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赢利。

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会拥有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拥有智慧的人做起生意来,必将如鱼得水,大量的财富也会随之而来。

学校与犹太民族同在

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学校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18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便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冲突愈演愈烈,但这并不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

伟大的拉比约哈南曾说过这样的话: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公元68年,耶路撒冷正陷于罗马军队的包围之中,城内的犹太人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这危急关头,犹太人内部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主张和平解决的鸽派,另一派是主张以武力相拼的鹰派。

两派互不相容,形成了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形势。最后,鸽派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鹰派把约哈南关押在耶路撒冷的监狱中,各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这时,约哈南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躺在床上装病,很多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来探望他。

没过多久,从监狱中传出了约哈南死亡的消息,并且很快传遍了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

信徒们把约哈南的遗体装进棺材,这样约哈南以下葬为名,逃出了鹰派的看守,来到罗马军队驻守的阵地前。

罗马守兵准备用刀刺棺验尸,约哈南的信徒们纷纷跪地求情说:“如果你们的皇帝死了,你们是不是用刀验尸?我们手无寸铁,难道还能做出危害罗马军队的事吗?”

最后他们一行人终于闯过了罗马军队戒备森严的防线,来到了罗马统帅部。

这时,约哈南从棺材里走了出来,要求拜见罗马军队的统帅。

得到应允后,约哈南走进了统帅部,见到了司令官韦斯巴罗。他看着这位司令官,沉着冷静地说道:“我对阁下和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约哈南想说的是,韦斯巴罗不久将会成为罗马帝国皇帝。

韦斯巴罗对这位长者所给的头衔摸不着头脑,并怀疑约哈南在羞辱他,因为这时他的职位还离帝国皇帝很远。

约哈南此时看出了韦斯巴罗的不悦,极为冷静地解释道:“我说的话一定会应验。阁下必定会成为下一位罗马皇帝。”

韦斯巴罗看到约哈南认真的样子,怒气消了一大半,说道:“你的话我似乎已经明白了。那么,今天你来拜见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约哈南回答说:“我只有一个愿望,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10个拉比的学校,并且永远不要破坏它。”

韦斯巴罗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并且向他保证说如果他能到耶路撒冷,约哈南保存学校的愿望就会得以实现。

没过多久,罗马帝国皇帝遇害,韦斯巴罗作为帝国最有贡献的将军成为帝位继承人中的备选者,这时他自称国家元首。元老们也认可了他的帝位。

韦斯巴罗当了罗马皇帝以后,也许是为了感谢约哈南拉比对他作出的预言,也许他还没有认识到一所学校对一个正在沦落的民族所起的精神作用,当耶路撒冷遭到罗马军队的洗劫时,他发出了一道命令: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学校。这样位于沿海平原小镇亚布内的圣经学院才得以幸存。

学校留下了,还留下了学校里的几十个老年智者,维护了犹太的传统、犹太的知识。战争结束后,由于这所学校的存在,犹太人的生活模式也因此得以继续保存下来。

约哈南拉比以保留学校这个犹太民族成员的塑造机构和犹太文化的复制机制为根本着眼点,无疑是极富历史意义的远见卓识。

一方面,在异族统治者眼里,大多不是把犹太民族作为地理政治上的因素考虑,而是文化上的吞并对象。犹太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之所以为反抗世界帝国罗马而起义,其直接起因首先是异族的文化统治,也就是异族的文化支配和主宰,而不是民族的政治统治。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是在后天的文化内涵上,而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在犹太人的名称下,有黄种人、白人和黑人,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至今仍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开放大门,因为他们认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尽量把整个犹太文化的精髓和犹太生活的传统保留下来。

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拉比

拉比是犹太教教职的一种。在古代犹太教中,原指精通经典律法的学者,故其原意为“老师”,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在犹太社会中,拉比们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他们身兼学者、传道者、教师、咨询者、评判者等角色。

在犹太人心目中,拉比就是圣言的倾听者,是代表上帝向世人宣传圣言的使者,是守护犹太教的功臣,是犹太人心灵不死的指引者,是犹太人的精神领袖。

在罗马人统治犹太人时期,罗马统治者对犹太人极端仇视。为了毁灭犹太民族,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例如封锁学校、禁止做礼拜、焚烧书籍、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禁止培育拉比,等等。

罗马统治者发出布告,如果有人参加拉比的任命仪式,无论是任命的一方还是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判处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城市或村庄,也将会被毁灭。

对于各种压迫手段来说,这是罗马统治者采取的最残忍的一项措施。没有人愿意背负毁灭城市、乡镇的责任,所以这种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恐吓的作用。

但犹太人并没有就此屈服,因为对犹太人而言,拉比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拉比,就等于社会宣告瓦解。拉比是犹太民族的领导者,代表犹太人社会中的一切权威。如果没有了社会事务的解决人,没有了精神领袖,犹太民族必将陷入诚惶诚恐的慌乱中。

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位出色的拉比看破了罗马统治者的险恶用心,于是他率领他最赏识的五名弟子,溜出城镇,来到荒凉的大山上。因为这里比较安全,可以避免被罗马人捉住,即使被罗马人捉住,受刑罚的也只是自己,不会牵连到整座城镇的同胞。

他们在距离城镇两千米左右的地方停下来,这位杰出的拉比为他的五名弟子举行了拉比任命仪式。

但是,他们的活动还是被罗马人知道了,于是派军队来抓捕他们。老拉比说:“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死而无憾。但你们应该尽快逃离这里,因为我们需要有人继续承担起拉比的任务!”

五名弟子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于是迅速离开,并安全逃离了抓捕。最后只有年迈的老拉比被罗马人抓住了。恼怒的罗马人把老拉比处死。老拉比死了,但是五名年轻的新拉比开始了新的斗争。老拉比虽死,但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却岿然不倒。

在犹太人心目中,雅基巴拉比是最受人尊敬的拉比。他是一位为正义、为国家捐躯的民族英雄。

雅基巴原来只是一个仆人,替一位有万贯家财的大富翁干活儿。他爱上了富翁的女儿,后来两人不顾家庭的阻挠,结为夫妻,富翁一怒之下,与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

雅基巴没有读过书,不识一个字。妻子深情地对他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能学习文化知识。”在妻子的鼓励下,雅基巴远走他乡踏上了求学之路。

经过12年的潜心苦读,雅基巴终于成为一名学者,赢得了当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并且承担了《塔木德》最初的编纂工作。他曾经对医学及天文学做过一些研究,并通晓数国语言,学问广博而精深,而且曾以犹太人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陪伴“纳西”或“长老”前往罗马与哈德良皇帝进行交涉。

公元132年,为反抗罗马人的残暴统治,摆脱他们的奴役,犹太人揭竿而起,举行起义。雅基巴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起义。但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很多犹太人被杀害。

罗马统治者为了彻底摧毁犹太民族的精神,禁止进行犹太教活动。但雅基巴不顾当局的禁令,继续讲学,并对他的犹太同胞讲了这样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

一天,有一只狐狸在湖边走。它看到小鱼在湖里快速地游着,就很想吃掉它们。

它问道:“小傻鱼,你们为什么游得这样快啊?”

鱼儿回答:“我们刚从渔夫的网下脱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像你们的父母那样上岸来,让我们像兄弟一样住在一起?”狡猾的狐狸说。

小鱼哈哈大笑:“哦,你这个狡猾的东西!尽管有那么多人都认为你聪明,但你说话却像个傻瓜。你给我们的是什么蠢建议啊?如果我们害怕现在生活的地方,你会以为我们就能到无法生存的陆地上去吗?好啊,你就等到死吧!”

对犹太人来说,信仰便如同水,如果离开水而上岸,唯有死路一条。不论遭受怎样不公平的待遇,犹太人都不能离弃民族信仰。这便是雅基巴至死仍奉行不渝的主张。

没过多久,雅基巴被罗马人逮捕,并很快押往罗马。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罗马帝国统治者决定对雅基巴处以严酷的烤刑,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由于雅基巴是犹太人的领袖,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在行刑当天,罗马司令官也亲临刑场。当时旭日东升,正是做晨祷的时刻,这位伟大的拉比在被烧红的铁块炙烤全身之时,仍不忘虔诚而平静地进行祈祷。

罗马司令官看到这个情景,非常吃惊,忍不住问道:“你现在正遭受着十分严酷的刑罚,难道还不忘祈祷吗?”

雅基巴平静地回答:“我敬爱神,所以我不会错过任何一次与神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在我即将被杀之际,我很高兴地发现我是如此忠诚地敬爱着神,至死仍能与神交流,所以我将无所遗憾。”

说完这几句话之后,伟大的拉比雅基巴便在朝阳的照耀下慢慢地倒下去了。

犹太人拥有杰出智慧就是因为拥有了聪慧绝伦的拉比们。犹太精神不灭,拉比们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犹太人的心灵不死,是拉比们精神指引的结果。犹太拉比用上帝之言广泛传播犹太教,才使得它最后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尽管拉比们经历了犹太社会不同的动荡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但他们的精神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打造并完成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教有着积极、永恒的意义。

无论快乐或苦难,犹太人都紧紧团结在拉比们的身边,用屈辱去谋求生存,用真理去战胜谬误。因此,犹太人在遭受杀戮后能够重新聚在一起,不断向命运抗争。

犹太拉比们在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伟大的犹太民族,在拯救宗教、发展宗教的同时,也形成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

尊敬教师

早期的犹太社会中,并没有专职教师这一职业,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是由父亲和拉比分别完成的。在家里,父亲不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学识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教给自己的子女,因此,父亲与教师的概念是相同的。

其实在希伯来语中,“父亲”一词本身就具有“教师”的含义。如今在西方语言中以“Father”(父亲)来称呼教师,正是延续了希伯来习俗。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含义就是“教师”。

因此,现实中的拉比是各地犹太学校(早期的学校往往与教堂合二为一)的负责人与专职教师。他们被称为智慧的化身,要为学生解答难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仅如此,人们遇到了不能理解的难题时,往往也会向拉比求助。

公元6世纪,学校逐渐独立,教师与父亲、教师与拉比的二位一体化也随之慢慢分离,实际意义的专职教师也应运而生。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犹太人一向都认为双亲和教师都像巍峨的高山,比普通人高出许多。

拉夫曾到过一个城镇,命令那里的人斋戒、祈祷来求雨,但却并不奏效,雨还是没有下。

于是,集会的诵经师便大声念诵祈祷书上的话:“上帝让风吹。”话音未落,风立即吹了起来。“上帝让雨降下来。”诵经师接着念道。

刹那间,雨便下了起来。“你做了什么特殊的事而获得如此丰厚的奖赏?”拉夫问诵经师。

诵经师答道:“我教育孩子们,对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要一视同仁。对于付不起学费的人,我会免除他们的费用。而且,我有一个鱼塘,如果有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我就给他几条鱼,然后再想办法赢回他手中的鱼。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变得好学了。”

因为师德崇高,垂范后世,也因为上帝奖赏有知识的人,所以犹太民族无比崇敬师长。

在犹太人中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了。在一次出海的时候,父亲和教师同时落入水中,情况非常危急,而他一次只能救一个人,这个孩子的选择是先救出教师,再救出父亲。《塔木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位检察员受拉比之命来到一个镇上,要求拜见守卫这个小镇的人。镇上的警察局长闻讯后赶忙出来迎接,检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不是你,而是守卫这个小镇人民的人。”这时,守备局长又跑出来迎接,检察员依然摇着头说道:“警察局长与守备局长都不是我们想要见的,我们想要见的是学校的教师。教师是真正守护市镇的人,警官和部队都会破坏市镇。”

可见,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教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

长期以来,各地犹太人都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犹太人在婚姻嫁娶问题上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学者的敬重。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尤其是中欧的犹太人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同有学问的教师或拉比的女儿结合的婚姻是最幸福的婚姻。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教师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

孝敬父母

上帝、父亲和母亲是人的三个伴儿。一个人应该孝敬父母,不仅仅因为他们给予了你生命,更因为他们教会了你怎样做人。每一个真正的人都要尊敬父母。

要孝敬父母,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怎么做。

一个人可能因让他的父亲在磨坊里做工而去伊甸园,一个人可能因给父亲吃肥鸡而下地狱。

一个人怎么可能因让父亲在磨坊里做工还能去伊甸园?

有个人在磨坊里工作。国王下了一道命令,每一户出一个男人给他干活儿。

这个人对他的父亲说:“父亲,你待在磨坊里替我工作,我要去给国王干活儿了。因为如果要受辱的话,我不愿让你承受,而宁愿自己承受。如果有责罚,希望挨打的不是你而是我。”这样的人让父亲在磨坊里工作,但他却能够去伊甸园。

为什么给父亲吃肥鸡的人还要下地狱?

有一个人常常给父亲吃肥鸡。有一次父亲对他说:“孩子,这些鸡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他回答说:“老不死的,问那么多干吗?只管吃吧,就像狗吃东西时一样安静。”这样的人虽然给父亲吃肥鸡但却要下地狱。

一个人不能在言辞上不尊敬父亲。如果父亲上了年纪,早晨想早点吃饭,就像一般的老人那样,他要儿子去弄点儿早点吃,儿子说:“这么早就想吃早饭,你看看,太阳还没升起来呢。”

或者父亲说:“孩子,你给我买的这件衣服、这些吃的花了多少钱啊?”

儿子说:“这不关你的事,你就不要再问了,反正我已经付了钱!”

或者他自己想:“这个老东西怎么还不死啊,如果死了,我就可以解脱了。”

如果父亲不小心违反了《律法书》,孩子不能斥责他说:“父亲,你犯法了。”

他也不能说:“父亲,《律法书》是那样规定的吗?”

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父亲的侮辱,所以不能这样说。

他应该这样说:“父亲,《律法书》是这样规定的……”

然后他把原文引用出来,让他的父亲自己得出结论——自己错了。

这里就有一则犹太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有一次,代表整个部落的一块玉丢失了,于是拉比说:“这块玉对于我们很重要,谁有与这块玉相似的碧玉?”“达玛有。”有人告诉他。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达玛家,请求他将那块碧玉卖给他们。那块玉石的售价是100个第纳尔。达玛上楼去取玉石,他发现父亲正在床上熟睡,并看见宝石盒子被父亲的脚压着,而且开盒子的钥匙也在父亲手里。

达玛马上下楼对来人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将玉石给你们。”

来的人怀疑达玛嫌价钱低了,于是便将价钱抬高到1000个第纳尔。正在这时,达玛的父亲醒了,达玛上楼,取出玉石交给了来人。正当来人要给达玛1000个第纳尔时,他非常生气地说:“我刚才不愿将玉石卖给你们是因为我不愿意打扰父亲睡觉,并不是嫌价钱低。”

有此发财机会,却因不愿打扰熟睡中的父亲而放弃,这是多么值得人敬佩的事啊。

在犹太人的世界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一次,拉比塔福恩的母亲在乡间走路时,不小心弄坏了鞋带,为了不让母亲的脚踩到地上,塔福恩把自己的两只手伸了出来,放在地上,让母亲踩着走过去。

一天,塔福恩病了,许多长老都来看望他。他母亲对这些长者说:“我的孩子对我尽了最大的孝道,请为他祝福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长老们问道。

这位母亲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我们要为这样孝敬母亲的拉比做祈祷,愿他永远平安、幸福。”长老们激动地说道。

犹太人认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是赡养父母。只要对造物主的敬重还没有消失,赡养双亲的律例将永无止境。《圣经》上说:“孝敬你的父亲和母亲。”《塔木德》这样告诫人们:“不论你是遵纪守法的臣民,还是十恶不赦的罪犯,都得把孝敬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哪怕你是个落魄天涯、衣食无着的人。”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和善行。这是犹太社会流传的一句极为睿智的格言。这里所说的人类指的是犹太民族。

犹太人是以文化立族的,对于他们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存在同在,才能使它成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借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最终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犹太人为什么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神圣、崇高感的情感。犹太人之所以赋予孩子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那是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当孩子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已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怀孕的妇女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必须让她吃得好。在穷苦的家庭,即使大家都饿着肚子,也不能饿着孕妇。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里人就会找孩子交谈,讨论问题,有时甚至还同他们一起嬉闹,这是犹太人采取的一种很特殊的教育方式。这种风格的教育风行于犹太人的各个阶层,他们在培养孩子思考和论说能力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颗犹太心灵。这种培育犹太心灵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塔木德》时代,犹太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们的母亲一定会把蜡烛点上,父亲则把手放在孩子们的头上念诵祝福词。犹太人家里都设有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蜡烛点燃以前,父母会引导孩子往小箱内投硬币,作为捐献。到安息日的下午,富人家的父母不会把钱直接交给穷人,而是让孩子把小箱子里的钱拿出来送给穷人。

犹太人认为,这些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慈善之心,让孩子知道去爱人。

教育要从学童抓起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决定一个孩子终身的是他的童年,这是犹太人公认的名言,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人的一生当中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际遇与偶然性。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一个命题,在许多民族中存有争议: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在犹太社会里,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爱因斯坦是犹太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而且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曾被老师要求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使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孩子天赋高,就能够取得成功;孩子天赋不高,就不会有所作为,这样就不能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

许多教育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但是,人们却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的任务是吃饭,而不是学习。事实上,孩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就是从出生到三岁前。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最快,方式最直接。

一位犹太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小时候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会变成有用之才,而有的人则会平庸一辈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给他很好的教育,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如果所有的孩子受到的教育都一样,那么他们的命运取决于禀赋的多少。

大多数犹太教育家认为,婴儿在零至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即模式学习;后者是有意识学习,即主动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其实天才并不神秘,他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科学家研究得出,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力,它在人体内秘密地潜藏着,表面上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这就是潜能。

很多人说每个人都有潜能,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很多犹太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高智商的人不一定会有所作为,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高的人肯定比较自由、快乐,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乐,而早教是决定智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犹太母亲爱莎说:“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把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拿给他看,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这与很多国家的人永远只用一种颜色的奶瓶是不一样的。我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的食欲总是非常好。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总是试图把这只奶瓶抱紧。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的奶瓶给他喂奶时,他就会表现得非常不开心,头会不停地摆动,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表示他的抗议——皱着眉头。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摆动小鼓就会发出声音。孩子会感到非常开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不同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很快就会把这些颜色记住。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犹太母亲海可华丝格说:“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把粗糙、光滑等形容词教给孩子。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总喜欢往嘴里送,这时,家长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有些东西是不能往嘴里放的。”

一个犹太母亲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在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年龄小的孩子的玩具应该是线条简单而色彩明快的那种。这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识别颜色的方法,这种办法很快就被大多数犹太母亲所接受。因为犹太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她们总是在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以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发现了一种好的方法,她们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她们认为每一个犹太母亲的责任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一个母亲所应承担的民族责任。

拥有知识就拥有一切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

在犹太人看来,学习知识最甜蜜。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们第一次去学校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都是用蜂蜜写成的,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将石板上的蜂蜜舔掉。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一些甜果。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有甜头。从这种正式的风俗仪式上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在《塔木德》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

在以色列,有一个富翁的儿子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他的父亲最后对他彻底绝望了,只教他《创世记》一书。后来,他们居住的城市遭到了敌军的攻击。敌人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国王来到了这个城市,并视察了男孩被囚的监狱。国王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自己有一本书不会读。“这好像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本书有没有人会读?”“有一个人会读,他现在正关在这个监狱里,我这就带他来见您。”典狱官说道。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现在国王那里有一本书,如果你不会读的话,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你要是死在这儿的监狱里,总比被国王砍掉脑袋的好。”

男孩说道:“我父亲只教我读过一本书。”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将他打扮了一番,然后把他带到了国王那里。国王把书拿给他,男孩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国王听他读完后,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只是要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国王赏给男孩一些钱,并派人送他回家。

圣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后,说:“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唯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费尽心血教他的孩子《圣经》、《圣徒传记》和《密西拿》,那他该接受多大的奖赏呀!”

为此,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贫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贫穷,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且不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