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9:23:05

点击下载

作者:谈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

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坤壶撷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谈勇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770-0

Ⅰ. ①坤… Ⅱ. ①谈… Ⅲ. ①中医妇科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7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1315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坤 壶 撷 英——夏桂成妇科临证心悟

主  编:谈 勇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770-0/R·19771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伏案写作白求恩奖获奖照诊疗工作照周 序

一位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医就能铸起一座丰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名医则名,故曰先有名医而后有名科、名院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委命姑苏名医叶橘泉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开创国家兴办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先河,中医药界群情振奋,豪情万丈,一时引得江苏各地多少名医、大家纷纷来附,同心协力,旨在振兴中医大业矣。承淡安、邹云翔、张泽生、施和生、童葆麟、曹鸣高、马泽人、周筱斋、颜亦鲁、沙星垣、马云翔、邹良材、邱茂良、江育仁等一位位地方名医、大家,携家带口,义无反顾,纷至沓来。他们或来自吴门医派、孟河流域,或为世医之家、御医后代,或秉承家学、享誉一方。群英汇聚钟山脚下、扬子江畔,石婆婆庵8号开门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医学术之新风,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为新中国各地开办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有效的经验与全新的模式,更为新中国的中医药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可磨灭的贡献。“逝者如斯夫”,一个甲子春秋转眼过去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薪火传承,中医药学在这片沃土上已经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江苏省中医院已飞越嬗变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切荣耀与辉煌,与我们后来诸多名医们继续高举“大医精诚”的旗帜指引作用密不可分,与诸多名医们的持之以恒地辛勤耕耘和传承创新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名医们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仍然不忘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且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因此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医院60周年庆典之际一次性地看到这部丛书,一部涵盖今日江苏省中医院里的27位名老中医的个人学术经验的丛书。他们中既有内科的名医,也有消化科、老年科、肛肠科、骨伤科、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肾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血管外科、眼科、儿科、推拿科、风湿科、神经科的名医,因此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现代中医临床各科学术经验总结的丛书。“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盛世修典,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名家学者的学术经验总结与传承。我们在感恩于这些名医们诲人不倦“仁心”之时,更应悉心学习研究他们的“仁术”,让更多的患者早日享受他们的“仁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继承,繁荣中医学术,积极开拓未来,不断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手段,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福泽天下苍生。午马年秋于金陵朱 序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省乃至全国中医院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医院在筹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邀集了当时省内著名的中医大家,如邹云翔、叶橘泉、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马云翔、沙星垣、江育仁等名医专家(马、沙二位后因军区需要而调出),随后又有邱茂良、邹良材、许履和等名家的到来,可谓高贤毕至、群星灿辉,极一时之盛,学术气氛浓郁,仁者之风熏陶,患者慕名云集,青年医师纷来求教,声誉鹊起,名扬四海,充分显示了“纯中医”的优势、特色,令人赞不绝口。几代人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医主体,保持“纯”的真谛,默默奉献,拯济群黎,培育新人,弘扬岐黄,振兴中医。这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优势特色,“纯”的味道。迄今还保持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应跟上新的形势。当前中医药工作是形势大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浮躁,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医现代化研究”已成为风气,诊疗、科研、著书立说均套上许多新名词,片面的实验数据,看似新颖,却少实用,由于脱离中医原理、临床实际,收效不著。个人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也就是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匡调元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因为中医学不是从解剖室和实验管理分析出来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老友顾植山教授曾指出:“将被淹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了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这是很正确的。这在江苏省中医院就得到明确的印证,如今拥有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徐福松等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近百名之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2014年是江苏省中医院创建60周年的诞辰,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螺蛳壳里做道场”(李国光院长语,意为房屋虽窄,人才众多)的环境,变为高楼耸立、雄伟壮观的大厦,而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成为当代省级中医院的典范,为广大病员解除疾苦,为繁荣中医学术,作出卓越贡献,始终保留着“纯中医”的元素,“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医院领导为了向60周年院庆献礼,就有策划《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共27册)的编写,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梓行。院里专家精心撰写,每册都传递着“纯中医”的元素,闪烁着继承创新的光芒,将是一份高雅珍贵的纪念礼品,值得大家珍藏和应用,为回归中医,弘扬岐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愚有幸先睹为快,赞赏不已,乐而为之序。方 序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其明清以来,更是医家众多,问世医著影响极大,因而有了“江南医术最盛”之赞誉。回顾江苏省中医院建院60年的历程,名医云集,学术流派,继承创新,蜚声杏林。如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全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邹云翔先生;孟河四家之一、清末御医马培之之曾孙马泽人先生;孟河医派传人、脾胃病学家张泽生先生;吴门医派代表、六代中医世家、清代御医曹沧洲之嫡孙曹鸣高先生;中医眼科学家童葆麟先生;骨伤推拿学家施和生先生;肝病学家邹良材先生;中医外科学家许履和先生;针灸学家邱茂良先生;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先生等。现仍有中医耳鼻喉科学专家干祖望教授、中医内科学专家周仲瑛教授、中医脾胃病学专家徐景藩教授、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等近百位中医药学名家正忙碌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为患者解疾除厄,繁荣中医学术,促进学术流派发展。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资料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江苏省中医院组织编撰了《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丛书共载我院名中医27位,均为全国和省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这是一套汇集诸位名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案精华的专著,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愿本套丛书的出版,能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愿我院中医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造福于民。江苏省中医院2014年7月前 言

江苏省中医院经历了六十载风风雨雨,发展至今拥有2500张床位,培育了一批批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家。近20年来有两名白求恩奖获得者,其中一名即是本书的主人翁——著名中医妇病专家夏桂成教授,他与医院共成长。经历了六十年行医路的夏老,现在仍然每月4次门诊,接诊远道慕名而来的患者,求医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他被誉为“送子观音”。为了庆贺医院的建设历程,为今后培养更多的好医师,夏老除诊疗病者,教育学生之外,他还笔耕不辍、撰写学术著作,从临床诊治女性疾病的体会中,对不孕症、月经失调等疑难病症均有心得,他的临床著作实用而易读,药物书籍有常用方药、也有用药心得,有集中医妇科理论大成的著作,也有代表夏老学术思想的名论,总而言之他的书籍不胜枚举。今特将夏老医学之路的医论、医案、医话编纂起来,向院庆六十周年献礼!

医论,是他六十年来钻研妇科理论,深入研究女性生理特点,对传统的中医妇科理论补充、创新,并经长期亲临第一线的医疗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升华认识,其中对女性月经周期的认识,天人合一,圆运动节律与月经周期节律的高度吻合,创新地提出“经间期学说”,健全周期的演变,故对脏腑功能的认识,五脏分层地研究,经过反复论证,将中医妇科传统的肾、天癸、冲任、子宫理论拟定为“心(脑)—肾—子宫轴”理论,以心肾平衡阴阳为主轴,肝脾气血为枢纽的气血调节理论,构成新的女性生殖调整系统,演绎生殖节律变化。在临床实施医疗过程中创建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作为调治女性月经周期的基本治则。在这些具有创新理论指导下,临床转化医学取得拓展运用,攻克疑难病症,这样构成本书的医案部分;非诊疗之时,他经常会有想法、建议等,又形成他的诊余漫话。

他是中医大家,不仅是临床,对学科的建设、医院的人才培养,积极献计献策,为医院、科室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当这本书要问世之时,我们有些困惑,冠之何名?左右思忖,夏老亦在冥思之中。一个清新的早晨,老人迈着敦厚的步伐来上诊,抽出纸条,“坤壶撷英”像是一道闪亮的光彩呈现在眼前。“坤”者指“女性”,即指研究女性之意,“壶”出“悬壶济世”之意是行医之旅,“撷英”不言而喻,用自己取他六十年的临床经验、医学论著、诊余漫话、治疗经验等随笔中的精华部分献给后学,为医院的发展,中医学的创新奠基,有望振兴中医研究之路,让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行医的硕果与现代的发展擦出炽热的火花、绽放出绚丽的奇葩!夏桂成名老中医工作室 谈勇2014年4月18日上篇 医 论第一章 创立“经间期学说”,完善月经周期的理论一、源于临床提出经间排卵期

历代的古医籍中,凡记载有妇科疾病的,都有行经期、经前期、经后期的论述,唯独没有“经间期”的说法,在中医妇科学中原本没有这一概念,可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有经间期出血、腹痛,甚至有头痛、烦躁、吐衄,更加严重者出现精神障碍病理等症状。上世纪80年代,夏师在临床发现这些病症后仔细分析,认为经间期是月经周期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不可忽略,“排卵期”虽是西医学的概念,但在月经周期的中就是同样的阶段。夏师根据临床实际,首次提出“经间期“学说,不仅是指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而且主要是指重阴必阳所出现锦丝状带下,以及氤氲状活动的时期,具有特殊意义。

经间期与排卵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间期是中医周期学说中的一个特定时期,排卵期是西医妇产科学中的一个生理名词,二者名称不同。夏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生殖功能健康的女性,大多数的排卵均发生在经间期,这与排卵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夏师把两者连在一处,提出了“经间排卵期”的概念。

夏师对经间排卵期阶段判定的认识。1.以基础体温(BBT)为观察经间期的阶段,把握关键环节

前人提到过经前、经后、经期3个时期,而对于经间排卵期缺乏具体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葛秦生教授将基础体温预测月经周期及其排卵知识传授来以后,夏师认真学习并开始通过观察基础体温曲线的不同表现,来了解月经周期的变化。体温曲线低温相反映经后期阴长情况,高温相反映经前期阳长情况。而低温相与高温相的交替以及高温相上升的速度则是反映这一时期女性卵巢排卵过程气血的剧烈变化。夏师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亦发现,2次月经的中间时期,月经周期节律变化产生强烈变动,这一特征与经前、经后、经期均不相同,揭示了经间排卵期在月经周期气血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们对女性周期中这个关键阶段的认识。借助BBT,有助于我们制定更加恰当的促排卵助孕方法,以便在宏观整体分析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与微观局部辨证结合、处理经间期排卵的问题,为中医妇科学增添重要的内容,为更好地辨治月经病,更好地认识女性月经周期规律,更好地制定有效的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调整月经周期。2.刷新传统调经思想,健全对月经周期规律活动的认识

圆运动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普遍形式,前人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以取类比象的方法看待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现象,如《本草纲目·论月水》中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月信、月水、月经。经者,常也,有常机也,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及:“月以三旬一盈,经以三旬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经,又谓之月信。”将月经的周期与月亮的盈亏规律等同起来,指出了月经周期与月节律变动具有同样的规律可循。随着对月经周期及生殖节律认识研究的深入,夏师发现,月经周期中四期变化与阴阳消长转化有关,且周期变化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经间排卵期是月经圆周期运动整个环节中的一环,经后和经前期为两个阴阳消长阶段,行经期和经间期为两个阴阳转化阶段,与太极所勾勒的阴阳鱼图、八卦图所示意的相吻合。基于上述认识,夏师提出了“经间排卵期”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然后再转回到行经期的4期分类,既有每一阶段特点,整体上是个循环无端的圆运动规律。“经间排卵期”概念的提出,使中医妇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她给人以全新的周期认识,对生殖周期规律变化客观掌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二、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特点1.重阴必阳,氤氲状活动排出精卵

经间期排卵期表面上看是气血活动的外在表现,其内涵主要还是阴阳的变动。最主要的生理特点是重阴必阳,氤氲状活动排出精卵。“重阴必阳”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重阴必阳……”。夏师认为,所谓“重阴”,包含重叠、双重两种含义。“重叠”是指含有两倍以上水平的一种性质之阴,主要是癸水之阴,正如《女科经纶》引陈良甫所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癸为壬癸之水……癸为阴水。”阴长至重,实质上是癸水之阴长至两倍以上的高水平,发挥其生理作用;“双重”是除一种阴之外,还包括其他类似阴的物质,既包括高水平的癸水之阴,也包括成熟之精卵,丰厚之血海内膜,脏腑之津液充盈,周身之水液代谢。又由于阳生阴长,低水平的阳不可能保证阴长达重,或者偶尔达重,那是无根之重阴,将迅速退降返回到经后期,谈不上转化。故重阴必须包含近重的阳。所以重阴者,在癸阴即雌激素达重,精卵发育成熟的前提下,血海即子宫内膜盈满,津、液、水的充盈外,尚需有旺盛近重的阳,较旺的血气在内。由于女性的禀赋不同,环境差异,气候变迁,营养、生活、工作、情绪,甚至种族等不同,其重阴水平是有差异的。高水平的重阴,即锦丝状带下完全符合要求,血中雌激素也符合高标准,B超探查示卵泡发育成熟健康,血海内膜较丰厚,预示重阴转阳顺利,转化后阳长迅速,容易受孕,且机体免疫功能较强,呈现出健康的生殖功能状态。

所谓“氤氲状”,是指经间排卵期特有的血气生理活动,在外则表现为分泌出一定量的锦丝状带下并维持一定时间,BBT由低温相较快地上升到高温相,两者相差0.4℃以上,可伴有少腹胀痛、胸闷烦躁、乳房或乳头胀痛、夜寐较差、性欲较强等反应。氤氲状较强,则重阴转阳顺利,排卵亦顺利;若由于外界精神刺激,或工作学习紧张等因素,干扰了氤氲状气血活动,影响转化与排卵,则属于病理。

阴长达重,阴阳的不平衡已发展到顶点,按太极阴阳钟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转化。将有余之阴让位于阳长,从而纠正这种不平衡已达极限的状态,重新趋向相对性的总体平衡,开始新的消长运动。没有“必阳”的阶段,自然无法推动周期及生殖节律的正常演变。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首先取决于重阴——癸水之阴,成熟精卵,但也取决于阳——癸水之阳,脾肾阳气,其次取决于氤氲血气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阴阳圆运动生物钟的生殖节律。

时相规律指时间上的阴阳运动规律,以日相而言,日中午时是再阳的时间,半夜子时是重阴的时间。因此,重阴转化排卵的时间应在半夜子时。《灵枢·营卫生会》说:“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与天地同纪。”《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据统计,2/3以上的女性LH峰出现在午夜至上午8点之间。夏师在临床上观察亦发现,大多数女性排卵在夜间发生。《类经·脏象类·本神》指出:“两精者,阴阳之精也,媾者,交结也……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清楚地说明父母之精,交媾结合,从而能受孕生殖。《广嗣纪要·协期篇》亦云:“夫男女未交合之时,男女精动,彼此神交,然后行之,则阴阳和畅,经血合凝,有子之道也,若男精已至,而女精未动,则精早泄,谓之孤阳,女精已至,而男精未动,女兴已过,谓之寡阴。”说明男女之精的结合,需要掌握时机,掌握性兴奋的时间,使之易于受孕。夏师认为,女精者,实即卵子也,乃生殖之精。卵子与排卵,是现代医学的名词,而女精与排精,乃中医学的名词。夏师立足于中医生殖医学,把精与卵结合在一处,阐发中医学理论,提高治疗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为临床服务。2.氤氲状动态中动静、升降、藏泻三大矛盾

经间排卵期动静、升降、泻藏三大矛盾的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

其中一是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经间排卵期的氤氲状活动是绝对的、主要的,只有动,才能促发排卵,达到受孕的可能。但没有静,就不可能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能保障动之正常。经间排卵期动态反应包括心脑活动、冲任厥少活动、子宫活动和精卵自身活动。

心脑活动是排卵活动的主要方面。肾藏精而司生殖,天癸与肾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殖之精(卵)的生成和发育成熟依赖于肾阴癸水;心为君主之官,藏神而主血脉,脑为元神之府,与心密切关联。经间排卵期,在重阴的冲击下,心脑出现阴阳气血旺盛的氤氲状活动,几经升降迂回螺旋式的冲击与下达促发排卵。

冲任厥少等活动是排卵活动的基本方面。冲盛任通则月经来潮,反之则月经不能来潮;厥者,足厥阴肝之经脉也,少腹部属于肝经脉的所在地;少者,少阴经脉也,主要为足少阴肾,亦包括手少阴心,肝、肾、心三脏经脉。卵巢、输卵管均在少腹部,排卵时卵巢、输卵管活动,卵子从卵巢表面突破而排出,输卵管蠕动以助卵子受孕而种植于子宫内,故精卵的游移、受孕和种植,亦需肝肾厥少经络的支持。

精卵自卵巢表层突破后,自身亦存在着一定的活动力,必然游移活动,当从卵巢上排出后,被输卵管伞部捡拾,进入输卵管,一旦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经输卵管蠕动推进之力送入子宫,种植于宫腔内。

其中二为升降结合,以升为主。重阴者,阴盛极也,极则必反,由阴转阳,故由降而升。所谓上升为主,有两种含义:一是重阴的冲击状态,二是阳长时的上升运动。阴本主降,但重阴者,阴极似阳也,降极而升也,肾(卵巢)居于下焦,心脑神明居于上焦,脑居于最高处。重阴癸水几经上升,上承于心脑最高之处,心脑神明在重阴触动之下,呈亢奋状态,亦如一种阳升状态。心脑神明下达指令,肾(卵巢)才能排卵。重阴的同时,已开始必阳的上升运动,排卵时与排卵后,BBT迅速上升呈高温相,远较阴降运动快速迅猛,反映了“必阳主升”的形式和特点。

其中三为泻藏开阖,以开泻为主。子宫在经间排卵期,一面行“泻”的作用,开放宫颈口,排出黏液,使重阴下泄,让位于阳长;一面行“藏”的作用,固纳受精卵种植于子宫内,促进孕育。泻为了藏,泻之利,藏之好;反之亦然,藏为了泻,藏之好,泻之利。3.“7、5、3”奇数律在排卵转化中的特异性

女性生殖节律运动与自然界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联,既有共性,又因为个体差异而复杂多变。夏师经过多年观察发现,“7、5、3”奇数律,基本上概括了所有女性的生殖节律特点。所谓7数律者,行经期排尽经血需7天,经间排卵期所排出的锦丝状带下亦需7天,代表7数类女性生殖功能正常者;5数律者,行经期排尽经血需5天,经间排卵期所排出的锦丝状带下亦需5天,代表5数类女性生殖功能正常者;3数律者,行经期排尽经血需3天,经间排卵期所排出的锦丝状带下亦需3天,代表3数类女性生殖功能正常者。这里要说明的是,尽管重阴必阳的转化一般需5天,长则7天,短则3天,但真正排卵只有1天。行经期和排卵期具有平衡一致的特点,然而由于阴静阳动的特点,重阳必阴的行经期所排出的经血较为迅猛或畅利一些,而重阴必阳的经间排卵期所排出的锦丝状带下相对更少一些。三、经间排卵期的病理特点

排卵失常是经间排卵期最主要的病理特点,包括排卵困难和排卵不协调两个方面。1.排卵困难

排卵困难主要与重阴不足,血气活动欠佳,氤氲状活动不良以及其他因素干扰有关。(1)重阴失常,癸水失调:重阴失常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阴虚癸水不足。精卵的发育,全在乎肾阴癸水的滋养。肾阴癸水不足,必然影响精卵发育成熟。重阴不足,势必给阴阳转化活动带来困难,或转化乏力,或转化延长,或转化后阳长不力等;二是重阴偏盛,可见锦丝状带下过多过长,水湿状带下亦多,反影响阴阳转化及排卵。重阴有余,还常易刺激乳房组织增生,子宫痰浊蕴结,形成癥瘕等器质性病变;三是阳弱阴虚。阳在经间排卵期时有三大作用:一是阴阳互根互用,阳生阴长;二是阳主动,经间排卵期的氤氲状显著活动,需要大量阳的支持;三是重阴转阳,必然需要阳长。在阳弱的情况下,不仅阴长不足,氤氲状的显著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导致排卵转化困难。(2)氤氲状失常:氤氲状失常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氤氲状不足,二是氤氲状过强。氤氲状不足存在虚实两种情况:虚者,气血不足,活动欠佳,常与重阴稍差有关;实者,有肝郁气滞、瘀血内阻,以及与痰、湿、郁、瘀、寒五大干扰因素有关。氤氲状过强、过早、过频,一是重阴不足,转阳不利,但排卵势在必行,因而需加强血气活动,氤氲状显著;二是干扰因素的存在,必须加强血气活动,才能使转化排卵顺利。2.排卵不协调

排卵不协调是指排卵的或早或晚,没有一定的规律,首先表现为排卵或先或后,月经周期紊乱,如月经先期,排卵提前,一般与阳热有关;月经后期,排卵落后,一般与阴血虚或血寒有关;月经前后不一,排卵或前或后,一般与肝郁化火有关;其次是“7、5、3”奇数律的失常,反映出癸水之重阴下,卵泡、血海内膜、津液水湿下的不一致。再次是卵泡发育成熟程度失常,未成熟的卵泡被迫排出,或卵泡发育过大而不易排出等。3.五大干扰因素

夏师临床长期观察发现,痰、湿、郁、瘀、寒是对排卵干扰较大的五大因素。痰者,痰浊、脂肪也,主要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肾阳虚,肾阴亏虚,久必及阳,阳虚则气化不利,津液凝结为痰浊,进而凝结成脂肪;二是肾虚肝郁,肝为肾之子,肾阳命门火衰,肝气亦疏泄失常,肝郁凝痰,痰浊脂肪蕴阻,闭塞子宫,不仅影响排卵,而且还将影响整个月经周期中的阴阳消长转化,导致月经周期延长或致闭经;痰脂凝结在卵巢局部之处,导致卵巢多囊样改变,或形成卵巢囊肿,酿成癥瘕;三是脾肾阳虚,阳气虚则津液水湿不能输化,津液凝结为痰脂,水湿不得转输则壅聚为水肿。

湿者,湿热、寒湿也。女性疾病大多在下腹盆腔部位,湿性趋下,下部阴道感染外邪者,均以湿邪为主。脾肾气阳有所不足,水湿容易滞留,必然下犯任、带脉,以致不能约束。湿浊化热,蕴阻于盆腔厥少之经络,阻滞脉络血行,成为炎症类癥瘕疾患,或湿浊久蕴,反过来转变为湿浊阳虚,每于经间排卵期时,水湿偏盛,必然要干扰排卵活动,影响孕育。

郁者,气郁也,主要指精神情志的因素,有肝郁、心郁之别。女子以肝为先天,是以情志因素的刺激,首先激动肝,导致肝郁气滞。肝有协助排卵排经、分泌乳汁的作用,肝郁气滞,势必影响排卵。此肝郁。心郁,如《素问·阴阳别论》中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又如《素问·评热病论》中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心气不得下通,胞脉闭塞,冲任厥少经脉不得活动,氤氲状无法形成,是以排卵转化也无法形成,故干扰排卵心郁较之肝郁尤为明显和重要。

瘀者,血瘀也。《女科经纶·月经门》引楼全善言:“妇人经闭,有污血凝脂胞门。”胞门至关重要,前人认为,胞脉经血不得下行,则闭经。实际上诸多因素导致瘀血,影响卵巢功能,瘀浊阻塞,影响排卵才导致月经不得来潮。心(脑)的部位的血瘀阻滞,直接引起心肾子宫轴的功能失常,干扰排卵,引起月经后期量少,甚至经闭。

寒者,有虚实内外之别,外寒多实,内寒多虚。前人重视风寒、风冷等致不孕,如《妇人大全良方》云:“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说明外寒入侵。必将凝滞血气,犯于胞门,干扰排卵。经间排卵期忽然外感发热,病毒侵害,不仅干扰排卵,而且有影响排出卵子质量的可能,导致胎儿体弱,出生缺陷。内寒者,多与阳虚有关。阳虚则阴亦弱,阴阳水平均有所不足,卵泡发育欠佳,是以排卵期有困难,转化不顺利。4.三大矛盾的病变

矛盾一为动静失常。动静失常主要可以出现三种病变:一是动之不足,静之有余,是主要病变,也是排卵困难的主要机理。究其原因,一是心脑(神)的活动欠佳,包括排卵信号上冲和下达的失常,以致排卵困难;二是冲任厥少活动欠佳;三是精卵活动不良。

二是动之过甚,静之不足。动之有余者,气火有余也;静之不足者,大多阴虚程度较重。动之有余,一般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动,即动之力量大范围广;一种是假动,即动的力度范围小,但频度增加,动而无力,反致排卵困难,转化时节律失常。

三是动静失调,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动之有余为主,少数出现动之不足;二是动之不足为主,少数出现动之有余;三是有余与不足相间。

矛盾二为升降失常,表现为升之不足,降之有余,或降之不足,升之有余两个方面。升之不足,降之有余:动与升是一致的,一般升之不足与动之不足有关联。所谓升者,亦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重阴冲击心脑不够,因而影响排卵,此乃降之有余升之不足所致;二是冲任厥少阴经在排卵时的升动不足,因为排卵时上升运动进入腹腔,动升不及,不仅影响排卵运动,而且影响孕育。降之不足,升之有余:升动剧烈,必将促使排卵过早,排卵过剧,带来腹痛、出血、月经先期、不孕不育等病症。或者由于升之过剧,引起头疼、乳头乳房胀痛、心烦失眠、情绪不宁等病症。

矛盾三为泻藏失常,表现为藏之有余,泻之不足,以及泻之有余,藏之不及两方面。藏之有余,泻之不足,锦丝状带下偏少,津液水湿排出亦少,影响排卵,轻则滞留为湿浊,甚则侵害脏腑胞络而为囊性癥瘕;泻之有余,藏之不及,不仅排泄过多,耗伤重阴津液,同时亦将损耗阳气。更为重要的是藏之不及,不仅影响排卵,而且影响受孕及受孕后子宫的固藏,导致流产甚则滑胎。四、经间排卵期的治疗1.调节心肾子宫轴以促排卵

经间排卵期的治疗,主要是围绕促进顺利排卵进行,必须建立在调节心肾子宫轴的前提下,既有整体性,又有局部性。整体性者,以心肾阴阳,主要是重阴转阳的失调为主,涉及肝脾冲任血气的活动;局部性者,以冲任厥少等血气活动为主,涉及心肾之重阴,包括诸多的病理物质。

经间排卵期的具体治疗方法,首先在于活血通络,以促进局部的冲任厥少等血气活动,形成氤氲状,排出精卵。夏师临床观察发现,中国育龄女性在经间排卵期时,大多重阴有所不足,因而必须运用补肾促排卵的方法,重在补肾提高属于肾范围内的癸水阴阳水平,才有可能推动正常的排卵活动。(1)活血通络以促排卵,重在调心:该法适用于氤氲状血气活动欠佳、排卵有所困难者,或重阴稍有不足、锦丝状带下稍有减少者,或卵泡尚未发育成熟,但排卵势在必行者。夏师自拟“夏氏促排卵汤”(当归、丹参、赤芍、泽兰叶、红花各10g,茺蔚子15g,香附10g),本方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于血分,所用药物几乎全是血分的活血通络药物,丹参一味,功同四物。赤芍、五灵脂、红花是常用的活血通络药物。心主血,经间排卵期的血气活动与心有着很大的关系,排卵是有形物质从卵巢表层突破,是以从血从心,是活血通络的特点之一;二是注意部位,卵巢、输卵管处在少腹部,而心脑部的较强活动,才有可能导致少腹卵巢输卵管处活动。方中赤芍、五灵脂专为肝经少腹部的活血通络药物,丹参、柏子仁、红花发挥活血通络作用,且与心气阳活动有关,必要时尚需加入川芎以助之;三是注意以升为主的升降特点,方中用荆芥、川芎之升,复用川牛膝、柏子仁之降,且升降药物的归经及作用趋势重点在于心脑。(2)补肾燮理阴阳,佐活血以促排卵:该法适用于重阴有所不足、锦丝状带下有所减少,或转化时延长、“7、5、3”数律失常,或伴有明显的肾虚症状,或转化过程中阳升缓慢,BBT示高温相上升缓慢,或迟上升者。夏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丹参、赤白芍、山药、山萸肉、熟地、炒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鹿角片(先煎)各10g,五灵脂12g,红花6g,或加川芎6g,荆芥5g],本方药亦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阴阳并重。就升、动来说,阳起主导作用,特别是上升的冲击状活动,更需阳起主导作用;其次是转化后阳长运动,也需要大量阳药;二是稍加活血通络的药物。经间排卵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故方中加入赤芍、五灵脂促排卵,以应这一时期的需要;三是以升为主的升降运动特点。经间排卵期升降运动的形式是以升为主,故方中加入荆芥,或稍加川芎以符合要求,并照顾到肾阴阳包括癸水阴阳的特性。2.五大兼证的处理

五大兼证,即五大干扰因素,即痰、湿、气、血、寒五者,均有其复杂性和特点,有的兼治照顾到即可;有的急则治标,反客为主,需作主证论治;有的还要从这类干扰因素的根本原因方面着手治疗,才能收效;有的还要从这类干扰因素所致癥瘕积聚方面去治疗;有的尚需配合心理疏导,放下思想包袱,抛弃所存在的一切忧虑,才能获取效果,巩固疗效。(1)痰脂证的处理:夏师常选用越鞠丸或越鞠二陈汤随证加减。同时由于经间排卵期有重阴和氤氲状活动两大特点,且重阴者与痰脂稍有碍,而血气活动则必须保证,故需加入五灵脂、赤芍、川续断、川芎、荆芥等1~2味;若痰脂证显著,当从主因论治,必须考虑到肾肝而顾脾,一面用补肾促排卵汤合越鞠丸,同时加入防己黄芪汤一类药物;若痰脂日久结为癥瘕,当从化痰消癥着手,体质壮实者,当从攻消为主,经间排卵期、行经期均可选用桂枝茯苓丸、防风通圣丸因势利导。(2)浊证的处理:夏师常于排卵汤或补肾促排卵汤中,适当地加入制苍白术各10g、苡仁15g、陈皮6g、车前子10g、泽泻9g等。如偏湿热者,加入黄柏9g、马鞭草10g等;如属湿热偏甚者,当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红藤败酱散合四妙丸;湿浊偏甚者,带下甚多,当以蠲湿利浊,常用止带方、四苓散等方药,必要时需配合熏洗方药;寒湿明显者,当治以温阳利湿,可用五苓散、温经汤加味等。(3)气郁证的处理:治疗心郁,夏师常用远志菖蒲饮(炙远志6~9g、石菖蒲6~10g、丹参10g、赤白芍各12g、合欢皮10g、广郁金10g、茯苓神各10g、川芎6g、川续断10g、荆芥10g),舒解心郁,促发排卵;治疗肝郁,常用加减柴胡疏肝饮(柴胡5g、广郁金10g、制香附9g、炒枳壳6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川续断12g、川芎6g、陈皮5g),疏肝解郁,助促排卵。(4)瘀证的处理:若仅仅是血瘀者,夏师常加重排卵汤的药物用量,或扩充活血通络的药物组成,或者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强活血通络的药物组成或用量;如发展为湿性瘀阻者,如盆腔粘连,可选用红藤败酱汤加入利湿通络之品,或健脾助阳之品;如发展为干性血瘀者,如盆腔附件组织机化,则需选用大黄䗪虫丸、银甲散一类方剂。(5)风寒证的处理:夏师常在补肾促排卵汤中或兼用荆防桑菊饮,或兼用桂枝汤,根据病情可酌加板蓝根、贯众等品;如风寒证很明显者,当根据急则治标原则,用疏解法先治邪毒外感,或麻黄汤、桂枝汤等,同时适当兼顾排卵期的特点,加入川断、五灵脂、赤芍等品。3.三大矛盾的处理(1)动静矛盾的处理:经间排卵期动静矛盾方面的病变,主要在于“动”之乏力,或有静无动,或动之失常,导致排卵障碍,甚则无排卵。为此,促“动”以促排卵,最为重要。促动促排卵的含义有二,方法有五。

含义有二,一是指母体的子宫冲任的血气活动,通过血气的有力活动,排出精卵,前人称之为“氤氲乐育之气”;二是精卵的自身活动力。精卵的排出,亦即精卵排出后的游移活动,一方面固然依赖母体冲任子宫的血气活动,另一方面尚需精卵自身的动力。

其方法有五:一般(轻度)促动法,属于轻的一种促排卵方法,常用补肾促排卵汤,也可采用耳针、小剂量穴位注射法等。中度促动法,即使用稍强的补肾活血通络药物,来促进子宫冲任等血气活动力加强,达到促发排卵的目的,一般将补肾促排卵汤合活血通络的促排卵汤合为一方使用,也可采用针刺疗法或复方当归注射肌注。冲击疗法,即以重剂促发排卵,所谓重剂,指药物药量大,服药次数多,或用较多的复方当归注射液,或集合中西促排卵药物等。补肾助阳法,在滋阴药物中加入较多的助阳药物,意在于动,常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鹿角片、鹿角胶、仙灵脾、巴戟天、海狗肾、锁阳等1~2味。动静结合法,经间排卵期如动之过者,在处理上既要保证动,又要以静制其过动。肾虚而心肝郁火明显者,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二至丸、丹栀逍遥散,动静结合,补理兼施;肾虚偏阴,兼夹湿热,出现阴痒者,加入四妙丸、黑山栀、碧玉散等清热利湿方药;若动之过甚或过频,引起的症状颇多,反而导致排卵功能不良者,当以静制动。情志异常,失眠、头痛、烦热口渴等极为明显者,当予滋阴降火,或滋水清肝法治之。滋阴降火者,除用大补阴丸或知柏地黄汤外,尚需加入钩藤、青龙齿、莲子心等镇静安神之品。郁火明显者可用滋水清肝法,除用滋水清肝饮外,亦当加入钩藤、莲子心、炒枣仁等安神清心之品。但毕竟处于经间排卵期,仍当静中稍动,静中稍升,加入五灵脂、赤芍、荆芥等品;若经间排卵期已到来,气血活动亦十分明显,但动而乏力,应静中求动,以补天种玉丹加入炙龟版、炙鳖甲、合欢皮、钩藤等或以二甲地黄汤加川断、菟丝子、杜仲等。以静为主,先静后动,待B超探查见排卵发育成熟后,予以补肾促排卵汤促其排卵。(2)升降矛盾的处理: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阴本下降,极则反升,而且必上升冲击心脑才能顺利排卵,故上升状的活动是主要的。升、动不利,升、动乏力是主要的,但如升之太过,升之过频,有升无降,亦为病变。故当促动促升,促发排卵,在活血通络以促排卵的方药中均须照顾到上升状的特点,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加减排卵汤中所用当归、川芎等药均有上升性;补肾燮理阴阳以促排卵的方药中亦当加入上升的药物,如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荆芥、川芎等品,以适应这一时期的要求。

脾肾不足,阳虚气弱,在经间排卵期时更需升动,才能达到顺利排卵的目的。一般在健脾补肾促排卵汤或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荆芥、川芎、省头草、防风、黄芪等品,最为合适。

阴虚者,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偏少,卵子发育不够成熟,或卵子虽大而不壮实,以致排卵有所困难,是以动之乏力,升之不足,故不得不用滋阴补肾,降中求升的方法,可取益肾通经汤,加入杜仲、荆芥等品促之,但应着重经后期治疗。

阴虚火旺者,体内呈现升、动现象,反而影响排卵的升、动,治当滋阴降火,欲升先降,方取知柏地黄汤或杞菊地黄汤加入钩藤、青龙齿(先煎)、川续断、菟丝子等品。(3)泻藏矛盾的处理:子宫之藏泻是统一的,泻中有藏,藏中有泻。经间排卵期主在于泻,若泻之不利,泻之不及,抑或泻之太过,皆为病态。处理方法有二,一是促泻为主,意在孕育。子宫之泻受制于心,因而降心气安心神,才能使子宫泻之顺利。泻者,不仅排出过多的阴液水湿,且子宫开放亦有利于精卵种植于子宫内,促进孕育,夏师常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柏子仁、合欢皮、丹参、怀牛膝等品;若心气不舒,精神思想上压力过大,紧张过度,致使排卵障碍者,常选用疏解心郁而又有促排卵作用的远志菖蒲饮,再加入生茜草、茺蔚子、怀牛膝等品。二是泻中寓藏,开阖有度。如泻之过度,子宫开放过早过快过甚者,将会导致出血、滑胎等病证,治疗上不得不以泻藏结合、泻中寓藏的方法治之,常用补肾促排卵汤加二至丸、大生地、五味子等品;如出血较多,带下质稀,量甚多者,必须加补肾固纳之药,如补肾促排卵汤加入三甲、阿胶、水陆二仙丹等药以藏之。五、经间排卵期是妇科未病论治的最佳时期

中医学的最大特点,除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外,更重要的是“论治未病”的观念。就治未病而言,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根据病证的演变规律,切断传变途径,使病证无法传变而愈;二是根据圆周运动生物钟节律论治未病;三是根据大生物钟规律,运用推导的方法,科学地预测疾病。

夏师认为,经间排卵期是论治妇科某些病证未病治疗的最佳时期,如崩漏、痛经、月经前后病证以及妇科的器质性疾病。1.崩漏

崩漏的病程机转常常是有阴无阳,阴长不利,不能达重,但血海盈满,子宫内膜增生过厚,不能排卵,阴不转阳,谈不上阳长,因而阴浊内结于子宫,此乃出血之源,中医学谓之瘀血占据血室。前人多从肾虚、脾气虚、血热、血瘀论治,依然不能有效地控制出血。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治疗,调整恢复月经周期节律,恢复排卵功能,是从根本上调治、控制出血的方法,谓之治本之法。2.痛经

痛经与血瘀有关。化瘀止痛,通则不痛,是治标的方法。而瘀浊的产生,与阳长不利有关。重视经间排卵期的治疗,使重阴必阳转化顺利,则阳长顺利,阳转化阴,瘀浊蠲除,经行通利,气血运行顺畅,子宫内无瘀浊组织物,不会形成痉挛性收缩,从而不会形成痛经。是以经间排卵期为治疗痛经的最佳阶段。3.月经前后病证

经行乳房胀痛,从表面上看病由肝郁气滞而致,实际上是与肾虚阳弱有关。肾阳虚则肝气不发,自然形成肝郁,此也反映出经间排卵期补肾调气血治疗的重要性。经间排卵期虽无症状发生,但确是治疗的重点时期;但如已形成肿块者,尚须加入疏肝通络,软坚化瘀,除痰利湿,消散局部肿块的药物为最好。

行经出血量多,经期延长,其根本的原因还在“血瘀子宫”所致,而血瘀的原因与肾虚偏阳有关。这类膜样血瘀不清除,不溶化,是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主要原因。行经期需用化瘀脱膜、缩宫止血等方法,虽有较好的疗效,但有时并不理想。因此,着重经间排卵期的论治,使重阴转阳良好,阳长水平较高较健康,阳长则瘀浊化,使膜样血瘀溶化而排出,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4.妇科器质性疾病

子宫肌瘤的形成,虽与血瘀有关,血瘀属于阴邪,与阳相对立,但与阳又相关联,或阴邪过盛,或阳之不足,阳不足则必显阴之有余,实非阴之过盛也,阴盛或阳虚,致阳长不利,从而使瘀浊增生,久而结为癥瘕。从经间排卵期论治,加强补肾促排卵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入化瘀消癥之品,助阳抑阴,阳长则阴消,阴浊消散,才能有效地控制子宫肌瘤的发作及其生长,达到真正的治未病。

子宫腺肌病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由于子宫内膜样血瘀组织,流注于子宫内腔之外的肌肉腺体之内,随阴长而长,阳长而消,故一半从痛经论治,着重在行经期的论治,或者加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方药,效果虽有,但不理想。以着重经间排卵期转化论治,补肾促排卵,扶助阳长,使BBT高温相稳定,符合阳长健康标志,较行经期治疗效果为佳。

慢性盆腔炎或盆腔输卵管积水积液,采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湿等方法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稳固。本病证的形成,虽与“湿热瘀浊”有关,但之所以经久不能祛除者,又与脾肾之阳气不足有关。经间排卵期补肾促排卵,扶助阳长,增强气血活动,使生殖免疫功能增强,才能较好地控制症状,巩固疗效。不治已病,注重扶正,在于增强气血活动,或者加入活血通络,清利湿热,通过坚持治疗,达到理想的疗效。第二章 创立“心—肾—子宫轴学说”以脏腑统辖生殖节律的变化

女性健康的性周期活动的建立,按照《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之说,当月经的初潮来临,就标志进入青春发育期。月经来潮,说明性周期的活动开始建立,这一期间持续大约35年至40年左右,到绝经年龄,月经停闭、性周期活动逐渐消失。这一生命阶段担负着生育繁衍的重任,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于子宫结果,而月经主要表现为血气的流畅,定时蓄溢,同时需要脏腑配合。五腑之中,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肺主气,气帅血。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血脉运行的动力,气血调和,则经候如期。这其中脏腑功能是保障气血充盛、调畅的根本。概而论之,五脏之中,肝气条达,定期疏泄,则经候如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得以化生血气,使血海充盈,则经血有源;肾气盛、天癸至,促使冲任二脉通盛,心主血脉,主神明,唯有五脏配合,协调气血,协同冲任、子宫的共同作用以完成女性周期功能活动。夏师尤为注重脏腑功能对女性周期活动的影响,他精心研究脏腑之间关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不断深入,提出心—肾—子宫生殖轴学说,以这一观点为指导,在更深层次,辨别妇科病症间的特殊性、复杂性,进而把握关键,有效地进行治疗。一、心—肾—子宫轴的理论依据1.经络之间直接联系奠定基础

子宫排泄月经,妊育胎孕的生理功能是由脏腑的支持而实现的,其联系的基础是与经络上有着一定关联。如肝与任脉交会于“曲骨”,与督脉交会于“百会”,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脾则与任脉交会于“中极”,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肺则“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与督脉、任脉相通,并借此与子宫相联系;但是五脏之中心与子宫有一条直通的经络联系,早在《素问·评热病论》所云:“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骨空论》又有督脉“上贯心入喉”,心经督脉与子宫相联系;另一直接的经络通途是肾,《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又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所以肾通过冲、任、督三脉与子宫直接相系,可见与子宫具有直接通络的脏腑主要是心与肾,经络上的联系,为脏腑功能活动奠定了基础。2.心肾对诸脏功能活动具有统领作用,是生殖轴的核心

肾是阴阳之宅,主髓而出伎巧,心主血脉而藏神明。心肾相济,对调节阴阳极为重要。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和衰退,如《校注妇人良方》所说:“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既盈,应时而下”。马元台在《女科经纶》亦云:“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也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天癸来自肾之精气,先天即有,天癸充足,月经才有可能来潮。到50岁左右,天癸竭而经断。整个女性的发育过程,肾气、天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月经来潮后,一月一次很有规律,与冲任血气阴阳的消长有关,均依赖于肾。行经期与经后期,主要是血与阴的不断滋长,经前期,主要是阳气的不断旺盛(长),由于不能受孕,经血来潮。这是奇经阴阳在肾的支持下消长转化的结果。故有肾为奇经八脉之本,以及八脉皆属于肾之说。

其次,肾阴阳与肝脾血气之间密切有关。肾藏精而生髓,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所在。肝为藏血之脏,冲脉之本,司血海而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流的作用。肝藏血的功能,依赖于肾,乙癸同源,滋水涵木,母子之藏。同样肝气的条达,生理状态下也依赖于肾气抒发才可调达、肾之气阳、命火为元阳,如张景岳说:“命门为之元气之根……五腑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命门余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升降之枢纽,又有统血及运化水湿的作用。但其必得肾阳命火而运化不衰,同样肾阴的濡润协助脾胃阴精化物,因此,归根到底,肝脾之气血依赖于肾之阴阳。

肝脾之间,也必须处于协调状态。肝对脾,有着疏泄以助运化的作用,脾对肝,也有着生化以供藏血的作用。这种相互间的协调关系,能够调节任何一方的有余和不足,从而也就调整了血气之间的有余和不足,维持着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矣,与肝脾之间有调节血气的作用,通过胞脉与子宫有直接的联系,与冲任是奇经亦有直接的关系。《妇人大全良方》作者陈自明认为:“盖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为表里,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校注妇人良方》)。

必须指出的是,心肾相济,对调理阴阳在月经周期中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女科经纶》曰:“胞络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心肾与胞络(胞脉)紧密相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而主骨髓,脑为髓之海,神明伎巧出于心脑,而源于肾,肾中阴阳平秘,心肾相交则精神、神志活动正常,从而对月经妊娠的生理活动起主导的作用。

月经来潮及其周期性的演变,正是在这种心肾交济、肝脾协调的整体配合下周而复始完成的,心肾燮理阴阳,肝脾协调气血,气血阴阳在演变过程中,心(脑)在上,统一管辖下方诸脏腑,其首先必须得到肾元阴、元阳的呼应,心肾相交,阴阳平秘,精神乃治;肝疏泄以调达、脾运化以摄藏,加以奇经之调节,集气血下注胞宫血,调摄有度月经周期圆运动节律适常,所以,心肾驾驭阴阳,肝脾调于气血,冲任督带共同作用,已完成月经周期、生殖节律的调控。正是由于这种肾阴有涵养肝血(阴)的作用,肾阳有暖土运脾的作用,同时肾阳亦能够抒发肝气,肾阴亦可滋养脾土,濡润化物。反过来,脾血亦有培养肾阴(精)的作用,脾气又有培护肾阳的作用,以及肝气对肾阳,脾胃之阴对肾阴亦均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联系与制约,维持了月经及生殖的自然调控,构成女性生理核心组成。二、心(脑)—肾—子宫轴对月经周期及生殖的影响

肾为生殖之本,藏精之脏,内寓真阴真阳,在五行上属水,居于下焦,为足少阴经脉,肾气、天癸亦与肾有关,任督冲带等奇经八脉亦属于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也;脑为元神之府,实际上亦概括心神的功能在内,主宰一身之血脉,在五行上属火,居上焦,为手少阴经脉,在经脉上与足少阴肾相联系相贯通;子宫为育子之腑,是月经胎孕的场所,具有藏的作用,又有泻的功能,亦藏亦泻,定时开合,似脏似腑,非脏非腑,故谓奇恒之腑,借胞脉胞络与心肾相连,所谓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因此形成了心肾子宫之间的密切关系。

子宫与心肾相连,受心肾所主宰。因此,子宫的藏泻功能亦与心肾有关,子宫之藏,实乃肾之封藏也,故经后期、经前期阴阳消长的活动与肾之阴阳有关也,子宫之泻,实乃心气之动也,故行经期经间排卵期阴阳转化活动亦与心神心气有关也。子宫之藏,肾主之,子宫之开(即泻),心主之,子宫之藏泻(即开合),由心肾所主,在月经周期中由于阴阳消长,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运动,又必须建立在心肾交合的基础上,心肾交合,才能推动阴阳消长的正常活动。心肾的交合活动,如《慎斋遗书》中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水性就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心,则生心中之火;心属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亦随阴降至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合一,亦即阴阳升降运动的统一,同时贯通子宫,形成月经周期生殖的节律。当阴阳消长到一定阶段时,即达重阴重阳时,由子宫反馈到心肾,特别是心,主宰子宫之泻(开),排出卵子或经血,实际上是排泄达重的阴或阳,纠正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状态,以维持动态的平衡,起到一个总统管辖的作用,所以称之为生殖轴。

在女性周期的演变过程中,当月经一次行止,进入经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行经期、排泄月经,必会耗损一定的血液,所以此时子宫呈空虚之状,经脉之间亦呈血虚状态。女子以血为主,血藏之于肝,生化于脾胃,汇聚于血海冲任子宫、排泄月经之后,体内呈现血少气多现象,需依赖阴精以化生,而阴精源于天癸,为无形之水,实与肾阴(水)相一致,《傅青主女科》在月经病证之中,强调“经水出诸肾”,“肾水足则月经多”,“肾水少则月经少”,经水之多少与肾阴(水)密切相关。西医学认为,行经后,性周期又开始从卵泡发育开始,卵巢分泌雌激素以供养,并随雌激素分泌的峰值升高,卵泡渐发育充盛至排卵前状态,这与肾阴(水)与天癸的泌至作用相一致的。由于天癸的分泌,促进阴长,通过血以养精,此“精”亦包含卵泡卵子,“精卵”在阴长基础上发育,成熟而能顺利进入经间期而排卵。这一过程亦需要脏腑之协调,比如肾水为元阴,因乙癸同源,故肾阴(水)涵养肝木,肝疏泄适常,肝血藏泻有度;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神宁谧,心主血行,溉于百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管辖全体,因此经后期,阴长阳消运动,必须建立在心肾交济前提下,反之则心火偏旺,或者肝火上亢,心肝之火相煽或阴虚火旺,反过来影响心肾的水火交济,前人谓“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心动则精泄”,心肾不交,心肝火旺,不仅使阴阳失衡,而且耗损阴精,使得经后期阴长不利。

临床上夏师立足于心肾的关系,对月经病中闭经、崩漏、月经前后的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甚至先兆流产类疾患,尤其注重心肾水火之交济作用,对阴精肾水的顾护。大凡见有烦躁,精神紧张,容易激动,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症状者归属于心肾失济范畴,在治疗上,以补养阴血为前提,宁心养血或宁心敛精为法,在根据前贤方药记载,夏师多用清心莲子饮、坎离既济丹、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等基础,自拟宁心敛精汤,选药如炙龟板、煅牡蛎、山药、山萸肉、炒枣仁、莲子心、五味子、夜交藤、干地黄、钩藤等味,动态观察治疗后性激素水平都能够由原本的低、中度上升到较高程度,并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到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更好的效果。因此,从心肾交合立法,不仅能调理阴阳,恢复、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并且达到藏精敛阴,保护精卵健康发育之目的,说明肾者藏精而不泻;心者藏神为君主,神驾驭于精,心神妄动必泄其精,心火妄动,心神失宁必耗其阴精,所以宁心安神,对肾之元阴,元精固藏有重要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及子宫,西医学合称为HPOA轴,现代中医学将肾包揽下焦的范畴,其功能范围属于泌尿生殖系统,囊括了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心位上焦主神明,实属脑之功能,相当于下丘脑、垂体的作用。心与肾的关系历以水火既济理论来阐明相互协调,西医学强调来自中枢对下级器官性腺、子宫的主导作用,以及子宫等靶器官对上级中枢的正、负反馈作用,下丘脑、垂体与卵巢激素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调节着正常的月经周期,而其他内分泌腺与月经周期的调节也密切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