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疗法学(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2:59:28

点击下载

作者:金宁, 主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体疗法学(第二版)

文体疗法学(第二版)试读:

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第二版)组织委员会与编写委员会名单

组织委员会

顾   问 吕兆丰

主 任 委 员 李建军

常务副主任 董 浩 线福华

副主任委员 王晓民 高文柱 张 通 梁万年 励建安

委   员 李义庭 付 丽 张凤仁 杨祖福 陆学一

      马小蕊 刘 祯 李洪霞编写委员会

学术顾问 卓大宏 周士枋 南登昆 吴宗耀

主  审 纪树荣 王宁华

主  编 李建军

副 主 编 董 浩 张 通 张凤仁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江钟立 刘克敏 刘 璇 纪树荣 华桂茹

     朱 平 乔志恒 李建军 李胜利 陈立嘉

     陈小梅 陈之罡 张 琦 金 宁 赵辉三

     恽晓平 贺丹军 桑德春 敖丽娟 傅克礼

办公室主任 杨祖福 副主任 李洪霞

《文体疗法学》(第二版)编委会名单

主 编 金 宁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编 委 张大荣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赵瑞霞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田 罡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张 红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再版序言

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第一版是由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联合组织编写,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有开创精神的老教授和康复医学工作者参与了教材的创建工作。本套教材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为推动康复治疗学专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自2002年以来的各届学生使用后,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又组织在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第一线的中青年教授、学者,尤其以康复治疗学专业一线的专家为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内外康复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对本套教材进行修订和改编,力争使修订后的第二版教材瞄准未来康复医学发展方向,参照国际PT和OT教育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为基本点,在阐述康复治疗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加强了教材建设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体系。

二版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在对教师和学生广泛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和汲取了第一版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成果,尤其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创新性,并考虑其在全国范围的代表性与在本土的适用性。

●第二版教材坚持了“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以“三基”为重心、以临床应用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在继承和发扬第一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保留经典且注重知识的更新,删除了陈旧内容,增补了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第二版教材的内容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展示了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的目的。因其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并且做到了五个准确——论点准确、概念准确、名词术语和单位符号准确、语言文字准确、数据准确且材料来源可靠,所以属于现阶段的精品教材。

●第二版教材共计19种,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要求,新增《职业关联活动学》1种。

1.《康复医学导论》由李建军教授主编,主要介绍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康复医学的基本方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康复专业人员教育和培养,以及残疾人康复事业等相关问题,是学习康复医学的入门教材。

2.《人体发育学》由江钟立教授主编,是国内第一部以新的视角论述人体发育与康复治疗理论的专著。

3.《运动学》由刘克敏主任医师和敖丽娟教授主编,是康复治疗理论的基础教材,内容包括:生物力学、正常人体运动学、运动障碍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运动心理学。

4.《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由桑德春主任医师主编,主要介绍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特点及学习、运用的基本方法。

5.《康复疗法评定学》由恽晓平教授主编,全书系统介绍康复评定学概念及理论、相关基础知识、评定原理、评定所需仪器设备和方法,以及临床结果分析,理论与临床操作相结合,兼顾学科新进展,是国内外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全面、详尽论述康复评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著作。

6.《运动疗法技术学》由纪树荣教授主编,是国内第一部运动疗法技术学专著,详细介绍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7.《临床运动疗法学》由张琦副教授主编,根据国际上运动疗法发展的新理念,结合国内运动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编写而成,是国内目前内容最全面的临床运动疗法学教材。

8.《 文体疗法学》由金宁主任技师主编,主要介绍利用体育、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是PT和OT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国内第一部文体康复治疗的专著。

9.《理疗学》由乔志恒教授和华桂茹教授主编,内容包括物理疗法概论、各种电疗法、光疗法(含激光)、超声疗法、磁场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10.《基础作业学》由陈立嘉主任医师主编,主要介绍现代作业疗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也是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

11.《临床作业疗法学》由陈小梅主编,国内和日本多位具有丰富作业疗法教学和临床治疗经验的专家共同撰写,涵盖了作业疗法的基本理论、评定和治疗方法等内容,并系统地介绍了脑卒中、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及精神障碍等不同疾患的康复特点和作业治疗方法,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2.《日常生活技能与环境改造》由刘璇副主任技师主编,是我国国内有关残疾人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及患者住房和周围环境的无障碍改造的第一部专著。

13.《康复心理学》由贺丹军主任医师主编,从残疾人的角度入手,论述其心理特征及康复治疗手段对康复对象心理的影响,将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心理康复,是国内第一部康复心理学方面的专著。

14.《假肢与矫形器学》由赵辉三主任医师主编,内容包括:与假肢装配有关的截肢,截肢者康复的新观念、新方法,常用假肢、矫形器及其他残疾人辅具的品种特点、临床应用和装配适合性检验方法。

15.《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由陈之罡主任医师主编,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在临床中常用且比较成熟的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16.《言语治疗学》由李胜利教授主编,借鉴国际言语康复的现代理论和技术,结合国内言语康复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是国内第一部内容最全面的言语治疗学教材。

17.《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研究》由刘克敏主任医师主编,是国内第一部指导PT、OT专业人员进行临床研究的教材,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实例分析,实用性强。

18.《社区康复学》由付克礼研究员主编,是PT、OT合用的教材,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社区康复的最新理论、在社区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社区康复管理知识;中篇主要介绍社区实用的物理疗法技术和常见病残的物理治疗方法;下篇主要介绍社区实用的作业疗法技术和常见病残的作业治疗方法。

19.《职业关联活动学》由朱平主任医师主编,主要介绍恢复和提高残疾人职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本套教材的修订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写者都本着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原则,力争达到精品教材的水准。但是,由于编写时间有限,加之出自多人之手,难免出现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三版时修订。

本套教材的编写得到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编委会2011年6月

《文体疗法学》再版前言

本教材自2005年第一版出版至今已经6年了。近年来残疾人康复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将残疾人体育推到了一个高峰。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总结了经验,修改教材中的不足、补充新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为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残疾和一般常见疾病的体育、娱乐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医学在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文体疗法作为康复治疗学中的一个内容,与PT、OT疗法相比开展得还不够广泛。文体疗法是康复医学与体育和娱乐活动相互交叉、融合的一个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康复医学先进的国家已经将体育、娱乐项目作为一种康复训练手段对残疾患者进行治疗。因为体育、娱乐活动具有娱乐性和竞争性,而且要求患者主动参与,所以患者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中进行训练,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他们身体的潜能。文体疗法在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负性的心理状态以及促进残疾患者尽快地适应社会和回归社会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以作为PT、OT疗法的一种延续和补充。

本教材分为八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介绍了文体疗法的概述,文体疗法的作用特点和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运动素质训练,文体疗法的评价和运动处方;第六章介绍了常见疾病损伤的治疗原则;第七章为文体疗法注意事项;第八章介绍了文体治疗的训练方法、竞赛规则、医学和功能分级等内容。

文体疗法虽然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在我国系统性地开展文体疗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而且开展得不够普及。编者这次通过学习、参阅有关资料和总结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再版了这部康复治疗专业的体育、娱乐康复治疗教材,使教材更加有先进性和针对性。

我国有人数众多的残疾人,如何指导残疾人开展体育康复和娱乐活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将残疾人的群众性康复健身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本书的再版也为生活在基层的广大残疾人开展群众性康复与健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方法。另外,本书对于高等体育院校康复保健专业和我国各级从事残疾人体育的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学习和掌握文体疗法,使文体疗法在我国的康复治疗领域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令广大的患者从中受益,编者将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遗漏和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学者同仁批评指正。金 宁2011年6月第一章 概 述学习目标1.掌握文体疗法的定义、文体疗法的内容。2.熟悉体育手段的分类、康复体育的发展和现状。3.了解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娱乐的起源和发展、娱乐活动内容。

康复医学中的文体疗法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本章首先介绍文体疗法的定义和文体疗法中的内容,并对体育、娱乐与现代康复体育的起源发展作了简单叙述。第一节 文体疗法概况一、文体疗法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对于文体疗法有几种提法:适应性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娱乐疗法(recreation therapy)、体育运动治疗(sports therapy),我国将其称为文体疗法,也称康复体育、娱乐疗法。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和娱乐项目作为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疗法,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起着PT、OT疗法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文体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体现自身价值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二、文体疗法的内容(一)体育项目

1.现代体育项目 其中主要有体操、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硬地滚球、盲人射门球、保龄球、射箭、举重、射击、击剑、滑雪、自行车、登山等。

2.传统健身项目 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练功十八法等。(二)娱乐项目

娱乐性体育活动(其中包括体操、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台球、高尔夫球、保龄球、门球等),各种游戏活动,旅行、游览(公园游玩、野营、徒步旅行、驾车郊游、自行车旅游等),音乐(唱歌、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消遣活动(划船、骑马、飞镖、飞盘、钓鱼、放风筝等),棋牌活动(各种棋类、扑克、麻将等),舞蹈(民族舞蹈、交谊舞、迪斯科等),观赏各种比赛、节目和展览,手工制造(制陶、雕刻、剪纸等),园艺活动(种植花木、盆景、修剪花草等),绘画、书法等。(三)轮椅技能训练

文体疗法的轮椅训练的动作由简单至复杂分为:轮椅基本技术动作训练—轮椅技巧训练—轮椅体育运动—社会实践检查等4个阶段。(四)带领患者走出医院去适应社会的情况

比如:去商场购物、游览名胜古迹、欣赏戏剧、观看体育比赛。(五)组织活动

定期组织住院患者运动会、联欢会。第二节 体育、娱乐的概念一、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根本源泉。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古猿不得不离开森林到地面生活。生活环境的变化迫使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获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古猿也由四肢行走逐渐变为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岁月,随着使用木棒、石块等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了自己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生活技能,改造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发展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动作既是生活和生产劳动技能,又是构成各体育项目的基础。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都是从这些基本动作发展而来的。从今天的体育动作中也可以看到人类祖先生产劳动的痕迹。可以说人类最初的生产劳动中含有体育的因素,孕育了萌芽状态的体育。

人类对于身体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强身祛病、延年益寿作用的认识,是体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自身认识的深化,经验的积累,大脑也逐渐完善起来,这时便产生了最早的意识。人类逐渐意识到身体活动对于人类自身的作用。

我国自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了用于强身健体的“消肿舞”。据《吕氏春秋·适音》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身体活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后来的导引术、吐纳术和五禽戏等也是在这种原始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身体运动是原始舞蹈的基本形式。原始人的舞蹈表现了人们打猎、种植、战争的情景,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心愿。作为原始文化娱乐活动的舞蹈是我们现在游戏、竞技运动、休闲娱乐运动的源泉。这也表明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人类的祖先就认识到身体运动的娱乐价值。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语言、文字的发展,人类对于非生产性身体活动的表述方式也日益增多。西方称之为“体操”、“游戏”、“竞技”,我国则称为“导引”、“角力”、“养生”等。从这些可清楚看出非生产性身体活动的强身、健体、娱乐等特征,并且从最初的自发、无意识转变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

近代是体育发展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速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作为表述体育现象的体育概念也日益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并且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体操、运动和体育。这是一个从身体操练向身心全面发展、娱乐等方面转化的时期。随着现代人对体育认识的提高,人们对复杂体育现象的认识走向统一,并分别从不同方面揭示了非生产性身体运动的本质。概括起来有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竞技运动(sports)、休闲娱乐运动(recreation)等基本概念。几个概念互相联系,但又有不同。联系在于都要通过身体运动,不同在于它们反映了不同过程。体育侧重于健身、教育,即身心全面发展;竞技运动侧重于显示自我以及群体的力量;而休闲娱乐运动侧重于生活、休息和恢复。

国际竞技与体育联合会(Intenational Un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对sport的定义如下:“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

我国学者周爱光认真研究了许多国家学者对竞技概念的表述,在汲取各学说之所长的基础上,对竞技运动(sport)的概念作如下定义:“竞技运动是一种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

按照上述观点,可将竞技运动进一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结构划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根据竞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业余竞技运动”、“职业竞技运动”。

第二,根据竞技目的不同,可分为“娱乐性竞技运动”、“康复性竞技运动”、“健身性竞技运动”、“夺标性竞技运动”。

第三,根据竞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工厂竞技运动”、“农村竞技运动”、“机关竞技运动”、“学校竞技运动”、“家庭竞技运动”、“街道竞技运动”。

第四,根据年龄不同,可分为“中老年竞技运动”、“青壮年竞技运动”、“少年儿童竞技运动”。

第五,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普通人竞技运动”、“残疾人竞技运动”。二、体育手段的分类

将为完成体育的某项任务时所采用的具体步骤、内容、措施称为体育手段。体育手段的分类是指把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按其性质、作用、形式以及使用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区分,归纳为不同的类别。下面主要介绍按体育手段的作用分类。

1.健身类 这类手段的特点是动作一般比较简单、轻缓,强度不大。比如一般的走、跑、太极拳、气功以及各种徒手的和轻器械的体操练习等。运用这类手段的目的是健身、康复和预防疾病。

2.娱乐类 这类手段的特点是富有趣味性、轻松愉快。如游戏、体育舞蹈、垂钓、弈棋、郊游等。这类活动除了活动身体之外,还可调节心情、改善精神状态。

3.竞技类 这类手段的特点是按规定的条件(规则、场地、器材等)进行智力、体力、心理、技术、战术等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发挥各自的潜能,取得好的成绩。三、康复体育的发展和现状

在文体疗法中康复体育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须了解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自古以来体育就作为治疗或娱乐的一个内容存在。为了改善不良的状态或维持、增进健康的状态,身体的锻练是必不可少的。体育在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康复体育的起源

作为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1880年在伦敦就有截肢者拄拐进行走步比赛的照片和记载。

20世纪,教育、医学、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大量因战争、工伤和交通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残疾的现患率大大增加,引起了社会对残疾人问题的重视,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也开始转变。残疾人的康复事业受到重视,康复医学技术迅速发展,残疾人回归社会的概念开始建立,残疾人的权利被广泛认可。与此同时,残疾人体育事业也开始发展,因为残疾人体育在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回归社会和享受与健康人平等的权利方面都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造成了许多军人脊髓损伤。英国伦敦市郊的英国国立脊髓损伤中心stokemandevill医院住着许多这样的军人。神经外科专家Ludwig Guttmann清楚地认识到,要根治脊髓损伤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他采用了强化残存功能的训练手段,把体育引入康复训练之中。训练效果令人满意,85%的患者从受伤至出院回归社会仅用了半年,大大缩短了脊髓损伤患者的住院时间。

1948年7月28日,第八届奥运会在伦敦召开。同一天,在Guttmann的指导下医院举办了世界首次轮椅比赛,共有16名患者运动员参加(男14人、女2人)。1952年,由于荷兰队的参加,从此演变为国际性的轮椅运动会。Guttmann的功绩在于他利用体育训练使残疾人在身体康复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并且向社会显示了残疾人重返社会的可能性。由此带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种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相继成立。

同一时期,德国,在一些残疾人士的努力下,残疾人体育在医师的监督下可作为医疗手段的提议得到认可,为国家法律所承认。1958年奥地利、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残疾人体育协会。1957年国际残疾人福利协会世界大会召开,在会上Guttmann先生作了《体育运动在残疾人康复中的重要性》的讲演,其中有几句名言,如“体育运动是残疾人取得胜利最合适的手段”,“下肢不行可以用上肢行走”,“不要为失去的部分叹息,重要的是发挥剩下部分的功能”。1958年国际残疾人康复会议上“为残疾人的体育运动”作为其中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此后,许多国家将体育运动应用于康复训练之中。在规模较大的康复设施中设有康复体育训练专用训练场馆和适合残疾人体育训练的器材,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进行训练的康复体育中心,康复体育受到重视。(二)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

1.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轮椅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 Stokemandeville Wheelchair Sports Federation,ISMWSF) 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英国,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行运动会,参加者为乘轮椅的残疾人运动员,其中大部分为脊髓损伤者。

2.国际身体残疾人体育组织(International Sports Organization for the Disabled,ISOD) 成立于1959年,总部设在瑞典。参加者为各种身体残疾者,每隔四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3.国际脑性瘫痪者体育娱乐协会(Cerebral Palsy International Sports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CP-ISRA) 成立于1978年,总部设在荷兰。参加者为脑瘫、偏瘫和其他脑性疾病的残疾人。

4.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Special Olympiad) 成立于1968年,总部设在美国。每四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参加者为智力残疾人。

5.远东及南太平洋身体残疾者体育联盟(Far East andsouth Pacific Federation for the Disabled,FESPIC) 成立于1974年,总部设在日本的大分县。每四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6.国际聋哑人体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Silent-Sports,ICSS) 成立于1924年,总部设在法国的巴黎。

7.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nternational Blind Sports Association,IBSA) 成立于1983年,总部设在挪威。

8.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Paralypic Committee,IPC) 成立于1989年,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之后一周左右,在举办奥运会相同的地点进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三)我国残疾人体育状况

我国是以上各个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的成员。

1957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聋哑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比赛。同年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

1959年举办了首届聋哑人篮球比赛。

1983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分别于1984、1987、1992、1996、2000 和2003年在合肥、唐山、广州、大连、上海和南京举办了6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2007年第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昆明举行,2011年第8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杭州举行。我国曾于1994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FESPIC运动会,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残疾人奥运会。承办国际残疾人体育运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使我国人民对于残疾人体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残疾人体育比赛和残疾人奥运会上取得优秀成绩,获得许多奖牌,为祖国争了光,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残而不废,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四)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构成

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构成有多个层次,如:

1.最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残疾人奥运会、国内残疾人运动会)。

2.竞技体育(国际、国内体育组织)。

3.娱乐性竞技(国际、国内体育组织)。

4.娱乐体育运动(国内俱乐部)。

5.康复体育运动(康复中心)。康复体育运动是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基础。四、娱乐的起源和发展

Recreation(娱乐),可以追源到拉丁语的recreare,这个词是再修复的意思,对于人来说,是使疾病治愈,进一步引申为消除疲劳恢复到原来的精神状态。

1657年捷克哲学家库曼斯基首先在教育方面采用了recreati。n(娱乐)这个词。他在他编写的《大教授学》一书中明确了娱乐在学校中的效用和地位,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在一段紧张的脑力学习后,安排一些使精神放松的游戏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19世纪末,美国由于都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贫困、卫生差、暴力、道德丧失、青少年不良倾向等社会问题。1885年,妇女们为使孩子们免受不良影响,开展了“开设游乐场”的运动,不久就普及全美国,娱乐首次作为明确的社会运动的形式出现。

在这个社会娱乐运动的背景下,德国教育家普列贝尔编著了《游戏论》。他强调幼儿期是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游戏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是善良的源泉,人的价值可从游戏中产生。普列贝尔根据城市中游乐场的功用将其应用到教育之中。津达卡特以此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幼儿园,这样的设施从此在世界上普及开来。

1906年,美国各地的社会娱乐活动家成立了“全美游乐场协会”,游乐场被美国的行政部门接受。从此之后,游乐场的服务对象从幼儿、少年逐渐扩大到青年和成年人。这样,娱乐从游戏、玩耍发展为体育、文化和学习等内容,包括着很广的范围。由于对象和内容的变化,“全美游乐场协会”更名为“全美娱乐协会”。这个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生产停顿、失业率高,社会不安因素很多,美国实施了扩大公共事业政策以刺激当时的经济,包括动员青年整修公园和野营场所等,这样不仅解决了青年失业的问题,而且起到了使青年热爱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的作用。美国的娱乐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欧洲各国也出现了许多失业者,导致犯罪率上升。为此,欧洲各国政府提倡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健康的生活。德国提出了“欢乐运动”的口号,主张通过体育娱乐活动获得民族的活力,政府提供价格低廉的娱乐活动,推进大众体育和旅行事业。意大利也大力开展工作后文化、体育活动。

1936年,法国在劳动法中规定每年有2周的带薪休假,给劳动者闲暇时间以享受娱乐活动,并且成立了“体育、闲暇利用部”。

1932年在美国洛衫矶举办了奥运会,全美娱乐协会倡议召开了世界娱乐大会,在会议上提出了“国民与游戏相结合”的口号,签订了振兴世界娱乐运动的协议。

1948年日本成立了“日本娱乐协会”。五、娱乐活动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的意义逐渐转化为通过娱乐活动,消除紧张的情绪、愉悦身心、充实生活、增加人际之间的交流。

娱乐活动项目参照文体疗法的娱乐活动内容。(金 宁 赵瑞霞)思考题

1.文体疗法的定义是什么?

2.文体疗法的内容包括哪些?

3.简述康复体育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 文体疗法的作用、特点和基本原则学习目标1.掌握文体疗法训练的基本原则。2.熟悉文体疗法的特点、文体疗法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文体疗法对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文体疗法治疗的基本原则。还将文体疗法与PT、OT疗法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进行了比较。第一节 文体疗法的作用一、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残疾情况,制定出运动处方进行训练可以使病情得到治愈或缓解,改善功能状态。如对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等疾患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二、对残疾的改善作用

通过文体疗法可以使残疾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进行各种医疗体操练习,如:偏瘫体操、轮椅体操、脑瘫体操和太极拳等项目的练习可以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平衡能力等得到提高。三、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现在,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将残疾人视为需要帮助的人,是值得同情及永远依赖于他人的人。实际上,与以上观点相反,残疾人需要平等、自立、独立,有消费需求。

残疾人体育使人们能够应对目前社会及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改善身体功能与健康,提高个体适应性,使残疾人不但在生活上独立,而且能贡献于社会。(一)为回归社会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打基础

通过在医疗机构进行体育、娱乐训练,使患者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且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可以为他们出院后继续进行体育锻练,为他们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基础。(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娱乐训练,使患者的操纵轮椅能力和行走移动能力得到加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体育、娱乐训练可以激发出残疾患者身体内潜在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理。如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丧失行走能力,需要依靠轮椅代步。在训练中采用强化上肢、躯干力量和练习各种轮椅技能,使他们能够灵活地操纵轮椅克服各种路况障碍,便于他们回归社会。(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文体疗法是采用集体训练的形式,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聚的场所。在训练时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在休息空闲之时,他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情、信息,畅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交流,他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还可以通过集体训练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当新来的患者加入到这个集体之后,可以很快地被周围同伴的良好情绪所感染,逐渐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他们孤独、悲观的情绪很快得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康复体育、娱乐训练,在提高身体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仍然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向自己身体的生理极限发起挑战,努力提高运动成绩。这样可以使他们树立对今后生活的信心,感觉到自己是残而不废的人,还可以为社会作贡献。在医院治疗期间,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住院期间的治疗训练,并为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克服身体残疾所带来的困难和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病残者身体残疾,生活中诸多不便,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和回归社会能力下降。体育娱乐活动是集体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训练给残疾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环境,集体训练使患者可以很快地改变自己孤独的境况,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逐渐融入集体之中,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四、对生理功能的积极影响(一)对神经系统的积极影响

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器官、脏器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它又需要不断地接受来自外周器官的刺激而保持其紧张度和兴奋性,从而维护其正常功能。

运动就是重要的生理刺激。缺乏体力活动可降低大脑皮质的紧张度,引起相应调节能力的减弱,形成内在的平衡失调,甚至导致某些疾病;又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某些脏器的功能,形成恶性循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增进了大脑皮质的暂时性联系和更多条件反射的形成,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大大提高。在运动时要求迅速做出判断和分析,各部肌肉要及时完成非常精细的动作,也要求心脏、血管、汗腺和呼吸器官发挥出最高能力,从而强化了对全身各器官功能的调节。(二)对运动系统的积极影响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新陈代谢可以得到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骨变得粗壮和坚固。经观察,胸段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轮椅体育运动可使损伤平面以下脊椎的骨密度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关节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维持和改善关节功能,促进形态的恢复;使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增加关节的稳定性;还可以使关节囊和韧带、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加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肌肉组织的化学成分可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红蛋白等含量增加,使肌肉收缩能力和持续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安静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开放的毛细血管在80条左右,激烈运动时,肌肉每平方毫米开放的毛细血管可达到2000~3000条。肌肉在运动时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运动结束后,经过适当休息,肌肉内的营养物质又很快地得到补充,并且补充的数量要比消耗的多,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叫“超量恢复”。另外,体育活动时必须有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所以肌肉就会变得粗壮有力。(三)对循环系统的积极影响

运动使肌肉的活动加强,开放的毛细血管增多,需要的血液量也加大。心脏为了保证供应充分的血液,就必须增加每搏输出量。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不断地加强,使心脏收缩有力,心排血量增加,冠状循环改善,心率减慢。

依赖轮椅群体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增加。脊髓损伤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耐力训练可促进轮椅依赖群体心血管健康,增加其对运动的兴趣。

轮椅依赖者必须依靠上身肌肉进行运动,这样对轮椅使用者不利,因为上身肌群(相比腿部)较小而使活动受限。脊髓损伤(四肢瘫痪)更是减少了可操作轮椅的上身运动骨骼肌数量,并且脊髓损伤可损害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对于控制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改变皮肤血流量进行体热散失及体温调节性出汗均有重要功能。因此,轮椅依赖者往往必须使用相对较小的上身骨骼肌群和受损的心血管和体温调节系统推动自身和轮椅前进。

经过上身肌群训练的轮椅依赖者,发展的上肢运动相当于腿部蹬车运动最大吸氧量的90%。而久坐不活动者只能达到近60%。(四)对呼吸系统的积极影响

站立位平静呼吸时,横膈活动大约1.5cm,胸廓活动1cm。当运动及深呼吸时横膈活动可增加至10cm,胸廓活动增加至8cm。因此体育活动可以使肺通气量明显增加,呼吸肌增强,肺活量增大,呼吸加深。一般人每分钟大约呼吸12~18次,而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可减至8~12次。由于呼吸器官功能的提高,使肺内的气体交换得更加充分。(五)对消化系统的积极影响

缺乏运动和长期卧床会导致食欲减退、胃肠黏膜及腺体萎缩,吸收变差,厌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从而导致营养性低蛋白血症,并有便秘症状。体育活动后,由于需要,反射性加强消化功能,加强消化道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另外,由于运动,横膈膜上下移动和腹肌的活动可对胃肠起到按摩的作用,所以体育活动对胃肠的消化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可预防便秘。(六)对泌尿系统的积极影响

体育活动后,肾脏排泄代谢废物增多,以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体育活动还可以增加肾脏重吸收的能力。运动时排汗增加,身体内水分就会减少。为了保持体内水分,肾脏便增加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减少。排汗时也大量丢失盐分,肾脏也增加对盐分的重新吸收,以减轻体内缺盐。

体育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使血液得到净化。大量排汗,可把体内致癌物质,如亚硝酸、丙酮、氯仿、铝、锶、铍、砷等排出体外(人体汗液排出的有害毒素有100种以上)。(七)对免疫系统的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给予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只有在“适量”时才能实现。据报道,在运动量过大时,T淋巴细胞接受儿茶酚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可的松的受体在与这些分子相结合时处于饱和状态,其增殖与分泌功能受到阻碍,免疫功能随之减退。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大的运动量之后容易患上感冒以及已有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看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少患疾病。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冒和因感冒继发的扁桃体炎、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以及因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等。五、体育、娱乐活动对心理的良好影响(一)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

负性情绪是焦虑、烦躁、怨恨、悲愤、伤心和恐惧的统称。如果负性情绪超出健康人体调节的临界点,就会引发各种疾病。经常出现负性情绪的人,如果负性情绪无法排解,会使人体交感神经亢奋,并释发出大量导致疾病的活性物质,如焦虑、烦躁可产生大量肾上腺素,精神过度紧张可产生大量去甲肾上腺素。这些物质使人体代谢旺盛,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于是便会引起心肌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易于急躁、发怒、焦虑,有攻击性情绪的人,易患高血压。长期情绪紧张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实验研究证明,人在焦虑、恐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在愤怒时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高血压者对于情绪的变化也更敏感,任何情绪的波动均可以导致血压的波动。

美国威克福雷斯特大学老年病学家布伦达·彭宁斯对2847名年逾55岁的人,其中一部分是心脏病患者,追踪研究了4年,探讨抑郁对心脏的影响。结论是:严重抑郁者死于心脏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倍以上;即使只是轻微抑郁,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出50%。彭宁斯认为抑郁能导致精神压力增大,而精神压力增大会使皮质醇的分泌增加,引起心搏率增加和血压上升。其他原因可能是:抑郁的人往往运动少,饮食也不正常。

有人分析过227名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现65%的人在发病前曾极度悲伤,大多数人性情暴躁,易于激怒。有人还观察到,情绪波动大者比遇事冷静者心脏病的发生率要高6倍,长期沉浸于负性情绪的人,血液中胆固醇的值也远比正常人为高。

人的负性情绪与癌症等肿瘤的发生更有密切的关系。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对35名已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心中的苦闷能发泄出来,能正确对待疾病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2.8月;而苦恼、压抑、克制,整天闷闷不乐,不能正确对待疾病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仅有8.6月。

紧张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诱发内分泌失调;抑郁、消极的情绪可使催乳素分泌过剩而导致乳腺癌;紧张、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抗体的生成,造成免疫力缺损而引起肿瘤,甚至普通的感冒也与情绪有关。

纽约的一位心理学家花了3年的时间探求这个问题。他研究了10名患者。这些人一年里要患2次以上的感冒,总的感冒次数为25次,除1例外,其他的人感冒前都有过情绪抑郁的情况。老年病中常见的致死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而这些均与负性情绪有关。

近年来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发现,心理、神经和免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状态的情绪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发生生物化学变化,进而作用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二)体育、娱乐活动对负性心理的调整

适度运动之可以使人欣快、振奋,使人获得良好的情绪。这是因为运动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心理“愉快素”——β-内啡肽,是大脑分泌的30余种肽类物质中生物活性最强的一种。它能调节心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使血管有弹性,还具有止痛作用,、有利于人体的发育。近来又发现它还具有充当心理-免疫之间的传递介质的作用。它可以与脑循环中心细胞相结合,使免疫细胞因心理活动而获得一种特殊信息,进而获得更大的免疫活性,同时能使这些免疫细胞聚集在体内某一局部。在把心理效应转化为免疫“能”的过程中,β-内啡肽的作用更加令人瞩目。

通过研究观察发现,有氧运动可有效地降低心情的焦虑程度。如果练习者性情急躁,可进行动作缓慢、运动持续长久的项目,比如下棋、射击、射箭、太极拳、散步、慢跑和游泳等。如果练习者不善于与人交往,可进行一些集体性的运动,比如集体性的球类活动、健身操、交谊舞等。对于一些容易紧张的人,则可进行一些激烈、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这样可培养他们对待事物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所以,进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

美国研究人员证实,短暂的剧烈运动能减轻忧愁情绪,增强活力。一项针对抑郁患者所做的研究发现,短暂而剧烈的运动,那怕只有8分钟,就能改善身心状态,减轻忧虑。研究人员以前的数项研究曾显示,持续运动可减轻正常人的抑郁症状。这项针对临床上的抑郁患者的研究同样显示剧烈运动对他们具有奇特的功效。研究人员针对55名年过50岁的受试者的研究发现,在跑步机上尽全力走动14分钟,就能减轻抑郁、压力、愤怒和思路不清的程度达82%,而且不论一开始症状有多么严重,都有明显的效果。这一发现对那些既想控制身体的多种毛病,又想限制药物的老年人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残疾人由于伤病造成了肢体的残疾,他们的各种行动受到限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性情绪,认为自己这一生没有前途,继续活着只能给自己和家属增加麻烦和痛苦,对于社会是累赘。这些不良的情绪还会逐步转化为孤独感、悲观和绝望的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常常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健康,导致精神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困难、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等。对于残疾患者来说,体育、娱乐活动可消除孤独,提高适应能力,激发活力,完美形体,是改善他们负性心理状态的一副良药。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于2000年2月在上海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筹备会上说:“对于残疾人来说,参加体育运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他自身来说是一个突破。比如说一个残疾人,他在家里,不出门,人们常说他残了,废了。但是一天,人们告诉他,你残了但是不废;虽然盲了,聋了,肢体残疾了,但是只要克服困难不是不能。这样他就参加了运动会。他虽然没腿,但是他能跳;他虽然看不见,但是他能跑。在他面前是一个新的天地,对他来说,是克服了一个极大的心理障碍,这对他的人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给他的人生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同样,他参加了体育运动,同时他又参加了运动会,在参加运动会的时候,他和许许多多的残疾人交往、共同竞技。在运动会上,他开始了社交,开始展现了除家庭以外、单位以外更广阔的天地,增进了感情的交流。在运动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关心他,爱护他,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他也感受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在运动会上,所有的运动员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用最大的努力突破生命的极限,用最大的努力做到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就是残疾人用自己的这种精神,用自己参与运动的形式,向社会表述自己的心声,同时向社会展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我想这些都是残疾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充分交流,在这种交流的机会当中,他是用肢体的语言,用意志的语言,用精神的语言和大家交流:我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残疾人。”

残疾患者进行康复体育、娱乐治疗时,由于训练内容充满了竞争性和趣味性,他们在训练时兴奋、活跃,竞赛中你争我夺,欢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热烈而又愉快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会忘掉烦恼,调整了情绪。

体育运动是从游戏发展而来,游戏的特征是发自内心的、表现自我的活动。在体育运动时可消除紧张、不安和压抑,可将不良的情绪释放出去。(三)音乐的作用

我国有关音乐、歌咏对人体影响的记载很早。《吕氏春秋》有多篇关于音乐的论述。《侈乐》篇说:“乐之有情,辟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适音》篇说:“故乐之为务,在于和心。”那时古人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具有感化人情性的功效。医生将音乐引入医学领域,探讨对于人的防病治病和养生益寿可从医书《内经》中得到发现。宋朝欧阳修曾描写过他用学琴以治疗忧郁之疾的体验。元朝刘郁《西使记》中也有以琵琶新曲治异国首领顽固性头疼的记载。

现代音乐治疗的确立并为全世界所承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一些医生和音乐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成果,1944年在密执安州组织了一个音乐疗法的协会,1950年成立了全美的音乐疗法协会,195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音乐疗法协会,1959年澳大利亚建立了音乐疗法机构,1969~1971年间,德、法、丹麦、挪威先后成立了音乐疗法机构。1979年以来已经多次召开世界范围的音乐治疗学术会议。我国于1984年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这种疗法。

科学家研究发现,音乐对于人体生理的作用过程与药物有相似之处,不过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调整脑电流、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从而调整机体生理和精神状态。音乐可通过一系列激素物质来调节人体:多巴胺可使人欣快感上升,痛苦感降低;肾上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呼吸加速、肌肉紧张,在听节奏激烈的音乐后,人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会大大升高。舒缓的音乐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并可降低血压及肌电水平,引起人体的松弛反应。

众所周知,人体的某些肌肉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而内脏的平滑肌却不能靠一般的锻炼方法改善功能,唯有声音可以到达这些肌肉。喉也是一种特别的器官,人在听别人说话或唱歌时,喉部的肌肉会不由自主地随之运动。通过练习唱歌可以改善体质。声音相当于健康恢复剂,因为声音能引起振动,而振动可以净化身体。

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可以对神经系统起兴奋或抑制作用,对于调节精神状态有很好的效果。残疾人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他们的负性心理状态起到调节作用。还可以组织患者进行卡拉OK演唱和集体演奏乐器,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和烦恼,同样可以起到对心理的治疗作用。

研究证明,音乐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结构有直接影响。因乐曲的旋律、速度、音调的不同,可以表现出镇静作用、兴奋作用、镇痛作用、情绪调整作用、降压作用等不同效果。

在运动中,音乐能够帮助训练者建立良好的音响韵律,促进练习者身心健康,使身体更加放松、协调,能准确地完成动作。

音乐对于消除疲劳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赏音乐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分析能力集中在左脑,而感情和直觉则属于右脑功能。人们工作时需要思考,这主要依靠左脑;而欣赏音乐主要依靠右脑,因而左脑就获得了间歇和休息的机会。听音乐对于大脑其实是一种积极性休息。在训练后用音乐来消除疲劳也是可取的,一般应挑选优美轻柔的音乐,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曲子。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在生活中有乐趣、社会交往、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获得成就感的需要,体育、娱乐活动正是满足了这些需求。体育、娱乐活动等闲暇活动是一种享受和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活动,也是生活质量较高的一种表现。

现在康复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针对患者的身体残疾了,残疾人需要与正常人一样在各个方面平等参与。体育、娱乐活动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残疾人与正常人相比更需要这样的活动。他们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娱乐活动,使生活更加充实,生存质量得到改善。

我国经济的腾飞使我国在各个领域均有很大的发展,残疾人的康复也必然上一个新的台阶,文体疗法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文体疗法的特点一、主动性、竞争性、趣味性

体育、娱乐活动的特点在于主动性、竞争性和趣味性。人都是喜欢胜利的,而且喜欢有趣的活动。所以患者在进行体育、娱乐活动时就会表现得兴高采烈、跃跃欲试,训练时的兴奋性和注意力随之提高。因此,他们在训练时不会感到枯燥,即使运动量较大也不会感到疲劳。在这样的条件下训练,患者的体力增强,身体活动范围扩大,因伤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负性情绪得到转化。二、全身性、综合性、应用性

患者在急性期后经过PT、OT的一些基本治疗之后就可以进行体育、娱乐训练。因为体育活动是全身性、综合性的一种运动形式,在患者能够完成一些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训练可以使其运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训练中经常有对抗的、反复持续的运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各种球类活动练习时可以使反应能力、灵活性和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体操、太极拳等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动作往往超出日常生活动作的难度,所以经过体育训练的人都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各种日常生活动作。三、集体训练

文体疗法不同于其他的训练治疗,治疗方式经常采用集体训练,如球类活动,体操、田径练习以及娱乐活动等。许多患者聚集在一起训练会形成一种欢快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训练时是非常重要的。要利用集体训练所形成的良好氛围,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才会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另外,在集体训练时,患者不仅是自己活动,还要对同伴及对手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和配合,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才能互相协调配合好,对于人际交往大有益处。四、文体疗法与PT、OT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见表2-1。表2-1 文体疗法与PT、OT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节 文体疗法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超负荷原则

如前所述,在体育训练中,使练习者既有一定程度的疲劳,又有一定的负荷耐受力,此时机体即产生超量恢复,这种状态下的运动训练有利于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但机体适应某个运动量后,如长期按原来的运动量进行训练,身体的反应会越来越小,工作能力(体力)也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为了不断增强体力,就要经过一定时间不断提高运动量,这就是超负荷原则。二、按需训练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运动障碍找出主要问题,突出训练内容。比如:截瘫患者要改善坐位平衡能力、强化上肢和躯干的力量、提高身体耐久力和轮椅技能。下肢装假肢的患者练习应以立位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各种方向移动的灵活性为主。三、循序渐进原则

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较肢体运动有一定的惰性,因此在身体训练及学习技能时,运动量要由小渐大,技术要求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从而使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机体随运动量的不断增加总是处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再适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