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7:04:18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

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试读:

前言

人在世间生活,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能找到一种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

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真是最美好的一件事情。心安住处即是身安住处,这种身心同在的栖居方式中有莹洁浩瀚的星辰,有缤纷五彩的花草,有亲和善良的同伴,有鸢飞鱼跃的风光……

王尔德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然而,人们往往觉知到,能够找到这种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常感叹,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家庭的不幸福,事业的不顺利,伴侣的不和睦,身体的不健康……各种各样的烦恼如洪水、猛兽的侵袭,交错煎迫着我们的身心。因此,很多人觉得活着很痛苦,很彷徨,很纠结,很抑郁。人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力量,因此,还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叫做“给力”。这个词很有意思,可是谁能给予我们力量呢?看上去,乱自外作,实际上,乱由心生。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以智慧去观照它,解读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所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让我们终生依靠,这一点,我们必须觉知。

第一章 人这一辈子

多少公子王孙,少年时车马轻裘、一掷千金,突然有一天,家里树倒猢狲散,须经历多少苦痛方能自立成材。而这些家道中落的王孙公子中,又有多少能够重新振拔于世,用坚毅与智慧再度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亦有多少红粉佳人,妙龄时门庭若市、灯红酒绿,有一日依附于一个自以为可信的男子,以期终生有个依傍,岂知人心易变,沧海桑田,“与子偕老”的爱情大厦轰然倒塌之后,便饱尝到了人生的种种消磨与苦难,芳华凋零,红颜委顿,试问她们中有几人还能够自洁自爱,自珍自重,重新回归到心灵的宁静之中呢?是世界出了问题吗?不,这些变化都不过是无常的显现而已,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留心罢了,如果自己面对无常时心得到修证和升华,何须困扰,何须逃避。

一切都会在生命中经过,一切又如风过水无痕,所有从外部得来的东西都将从外部消解,只有充满于内心的坚定和信念才能够支持你度过今生。

经常会听到“众缘性空唯识现”,可能也只是听过而已,从来没有反思这句话的意思,更没有将其中可贵的思想精神灌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众缘性空,说的是佛教缘起性空的根本思想,指世间万有迁流不居、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没有恒定的自性,即其性为“空”;唯识,就是唯心,一切事物都由心始,而后被认识,众缘性空的道理本身也是通过心识来得以呈现。众生通过心识的力量,证得般若实相,而不再沉溺于表象世界之中浮沉周旋。从这句话中,人可以对世界,对自身进行最深刻的反思,从局限中解脱出来,找到一条最为开阔的人生大道。

有时活得很痛苦,很纠结,是因为自身的心识不明了,心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之中,犹如无光的暗夜里,人在绝望之中茫然行走、漫无目的。一些有觉知的人,已经开始焦灼地摸索光明的道路;而一些沉沦之人,仍在逃避或者挣扎。最为可怕的是,有一些人依然固执地认为黑暗就是世界的本质,而从未想到要把心灵的黑幕掀起,看看窗外的美丽世界。

光知道众缘性空的思想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到生活之中。

何谓众缘和合?比如,今天参加一个活动,一场活动需要有场地、老师、学员、主持人、赞助商等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些条件的综合,构成了今天的这场活动,这在佛教中就叫做众缘和合。世上的一切事物,莫不是如此形成的,由诸多因缘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寺院能走到今天也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来到香海禅寺,就是结下了一个缘,每一个人,每一片瓦,每一棵树,都是寺院的一个缘。

想要身体健康,也需要众缘的促和:健康的饮食,健康的作息,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基因等等都是健康形成的缘。有一本书叫做《脑内革命》,书上说,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各个器官的生长运行其实只占到一生中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类正常的寿命应是125岁。按照这种说法,现在看来高寿的80岁老人,如果只活到80岁,都只能算作“夭折”,正常情况下,人应当可以轻松达到125岁的寿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寿命呢?很大原因就是心态不好,生活方式不对。现在很多人晚上上网到三四点钟,下午一两点都还没有吃早餐,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和宇宙的运行规律是颠倒的,不符合宇宙运行变化的固有法则。

据说,现在每十人之中就有七人呈现出抑郁症倾向。审视一下自己,如果心情躁厉,难以入眠,食之无味,容易抱怨,看到别人怀有敌意等等,无不是抑郁症倾向的表现。健康的四个向度中,有一个是“社会适应”,如果总是觉得怀才不遇,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草芥,只有自己鹤立鸡群,其实不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灵在适应社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从自身去进行调整。

修行,希望能够将佛学的智慧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中:学习、工作、家庭、人际,都用佛陀圆融的智慧来省觉自己,使生活符合于天地大道,既达成此生的辉煌,又寻得最究竟解脱之路。但是不管人生怎样辉煌,最终共同的结局是什么呢?——永远地睡过去。很多人甚至连睡过去都是最奢侈的享受,不是吗?想想看,有多少人由于想蕴太重,夜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又有多少人缠绵于病榻之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为了彰显孝悌之道,拼命地拖住长辈的生命,哪怕床上的病人再痛苦,也要全力奋争到最后一刻。大家知道吗?一个人如果身上插着五六根管子,其实就像用刀子时时在剮他身上的皮肉一般,实在非常痛苦。我一再地劝诫身边的朋友说,如果身边的长辈真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长时间地休克、昏迷或陷入植物人的状态,那真的可以考虑适时放弃,因为他们那时真是想叫苦却叫不出来,所有的口都被管子堵住了,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一旦自然的生命走向尽头,就是因缘已然离散,此时尽管痛苦,尽管悲伤,还是要尊重生命随流而去的事实,而不要做过多人为地挽留,那种过度的挽留造成病者的痛苦,也造成家人的悲伤。

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记得尊重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佛家指的就是众缘和合。

人活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有的时候需要众缘和合,与更多的人共处。不仅要和相同磁场的人共处,更要和磁场不同的人和谐共存。这样,世界才能够花花相应,叶叶相当,在爱与

慈悲

中人人都能够得到生长。很多的人生苦难,应当抱着不迎不拒的态度,不用避讳它,不用畏惧它;遇到苦难,迎头而上的勇者,会在汗水与血水中得到坚韧如竹般的成长,这是一个温室之中长大的人终生难以想象的。

我们是“被抛”的吗?

事物的理往往是辨证的,一个人如果一帆风顺,在最快的时间内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有可能将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跌落人生的谷底。何故?积累不足之故也。月亮趋向圆满要经历一个月的积累,但这一个月的积累仍旧不足以永恒圆满,它总是要经历月盈而亏,月亏而盈的反复运转过程。这个过程看上去是“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但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积蓄和释放能量,才使其自身的生命形式走向成熟。

人呢?人要注意警惕圆满、成功之后的落寞与失败,也要省觉成败乃是因缘自然运作的过程,是最自然的事情。《老子》中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话真是千古不易之真理,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太少太少。我认识一个朋友,事业上一路顺遂,做到了风投集团的总裁以后,却在适当的时机选择辞去一切职务,出国去照顾妻子。他与我对谈,我发现,他十分懂得功成身退,因缘和合的义理,这是一个生活中的智者。

世上之事,好坏高低都没有绝对。比如,很多人跑来我们香海禅寺做义工。义工和义工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中午偷偷溜去房间吹空调睡觉,有的人却在烈日的炙烤下去坡上清除杂草。也许,有人会觉得,前者聪明绝顶,后者愚不可及。但真是这样吗?在空调中呼呼大睡的人可能明天就患感冒了,甚至因为体力不足,上吐下泻;在烈日下勤苦劳作的人却正因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而有所醒悟,人生也在此刻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与成长。

我童年时期住在伯父的寺院里,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劳作。夏天四十多度的高温,他把我赶到田里去清除水稻下面的杂草。八九岁的少年,皮肤那么细腻光滑,可水稻的叶子却锋利如刀,轻轻一碰手臂上便是一道血痕。拔完草晚上回去时,整个手臂都是血淋淋的。当时我感到十分痛苦,现在却万分理解并感激伯父,因为他给我以历练,让我面对一切苦难,增加坚毅的勇气,使我遇到任何困境都毫不退缩,也不畏惧。

有一次我去深圳参加了一个BSE总裁班,八天八夜,每天学习培训达十个小时之久,如果在上课途中睡着了,一次就罚款五百元,有许多学员在八天之内,被罚掉四五千元,而我却没有被罚过一分钱。在这八天时间内,白天大家一起上课,晚上一起练习运动。游泳就是当时课程中的一个竞技项目,哪一个小组如果能够在最后的游泳比赛中胜出,将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奖金。那时班上的同学都是清一色的总裁,为了荣誉,都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胜出,并得到奖金。有一些人甚至半夜三四点去游泳池加紧练习,希望在比赛中能够有最佳表现。我也就在这三天之内被强制学会了游泳。我们团队的十二个人把我按下去、拉起来,再按下水、再拉起来,就是那样很快学会了游泳。

很多的人生苦难,应当抱着不迎不拒的态度,不用避讳它,不会畏惧它;遇到苦难,迎头而上的勇者,会在汗水与血水中得到坚韧如竹般的成长,这是一个温室之中长大的人终生难以想象的。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其实,这话很是可笑。在时间中流动的生命,却不住在时间之中,那除了时间之外,又拥有什么呢?多去墓地走走,你会知道自己的抱怨是多么的荒诞;多去看看青山明月,你会知道岁月其实一直未曾抛弃过我们,一如明月悬临于我们生命的上空。当能够将有限且珍贵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时,人生才会显现出最为美好的状态。

大家是否周详计划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要读完几本书;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要完成几件事情,并依照自己的计划去实施呢?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计划,或者仅有计划而无所行动,那么你会很容易被拖入到琐屑、纷乱的世俗生活中,而使心灵和身体渐渐蒙上尘埃。有的人一到晚上就去唱歌、喝酒,直到半夜方归,第二天昏昏沉沉,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样的世间生活岂不是在浪费生命吗?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的,这个“被”字就是一种生命的无奈,而“抛”字就是生命的沉重与苦难。

第二章 一念万年

渊源于生活的想象,有时候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如果能够在某种机缘的灌溉中成长为行动,那么,想象就会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一个贝壳里的世界

想象,这种具有源泉性意义的创造力不仅对于小说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今天,就从想象谈起。

渊源于生活的想象,有时候也会反过来主宰生活。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如果能够在某种机缘的灌溉中成长为行动,那么,想象就会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据他说,佛罗里达就是因为想象的力量而被发现的:

中世纪时,有一个年老的西班牙小贵族,晚年在卡斯蒂利亚的领地上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住在阴森的、如同囚室一般的砖房里,身边只有一个老迈的、记忆力严重退化的保姆负责照顾他。他整天坐在尖拱形窗户下的一张破沙发椅上看书,只有书脊中干透了的糨糊的哔剥声,打破屋里的寂静。窗外耸立着一棵像铁一样黑不溜秋的枯树,单调枯燥的高原台一直伸展到天际。西班牙的这个地区一片荒凉,让人腻烦,但是小贵族却已经习惯了。他终日在幽闭中独处,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有过甚为相得的妻子和美丽的女儿,不过她俩都在同一年、同一月生鼠疫死去了。从此他就杜门不出,偶尔有过路人由于天黑或碰到坏天气来投宿,他也不怎么乐意接待。

有一天,有个披着粗呢斗篷的风尘仆仆的人,把一头老毛驴系在那棵黑不溜秋的树上,前来叩他的门。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吃晚饭时,那人给小贵族讲述了自己危险至极的航海经历。在向西而行的探险中,他们的船曾经听到过海妖塞壬的歌声。在经历了一场关乎生死去就的哗变以后,他们继续航行,终于见到一片闻所未闻的海域。海上布满水草,草中开着一朵朵硕大的蓝莲。于是他们就在此地举行了弥撒,开始环海而行。不知经过多少天,水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片新的大陆,这是一个神秘而美好的黄金国,在这个国度里,漫山遍野都是宝石和金银。

小贵族默默地听完了这个故事。那人临走时,从皮囊里拿出一只由黄金国带来的玫瑰红色的海贝,赠给年老的小贵族。那人走的当晚,下起了滂沱的大雨。闪电在满是沙砾的台地上空缓缓地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贝壳就放在小贵族床边的桌子上。他醒来时,看到被天火的闪光照亮的贝壳。在贝壳深处时明时灭地出现由玫瑰红的光泽、浪花和云霞构成的那个奇异之国的幻景。在闪电一次次明灭之间,他不断在贝壳中见到那个传说中的黄金国:无数大瀑布,水珠飞溅,浮光耀金,从突兀峻拔的海岸上倾斜到大海中。整晚,小贵族都沉浸在由贝壳和闪电之光影带来的奇幻世界中,他相信,这个贝壳的奇异产国,是真实存在的。

当天小贵族就去马德里,跪在国王面前,恳求国王恩准他自费装备一艘轻快帆船,西渡大洋,去寻找那个神秘的国度。仁慈的国王允准了他的要求,但当他走后,大臣们纷纷议论这个痴心妄想的疯子,不知上帝将会为这样的疯人指出一条怎样的道路。

经历了数月的艰辛与磨难,在数度生死之劫、屡次煎迫身心的焦灼与绝望之后,终于,在一个黎明的光华中,有个横断大海的国度展现在航海者的面前。岸上重峦叠嶂,祥云纷呈。群山掩映出绮丽多姿的色彩。无数条清澈的河流,由这些山上直泻到海洋之中。在郁郁苍苍的森林上空,欢乐的鸟雀翔集。这个国度好似天和光的妙龄女神遗忘在海角的一条钻石腰带,光华熠熠,璀璨夺目。

小贵族跪下来感恩上帝,感恩上帝在自己的暮年,用奇异的贝壳幻境激发了他追求新事物的意念。他用自己爱女的名字佛罗伦西亚命名这片幸福之地……

在这个奇特的航海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贝壳所带来的光影竟然可以激发出人心之中无限的动能,促使人无所畏惧地去探求枯淡生命之外的种种可能。这不正是意念的力量,想象的恩赐吗?从众心理、人云亦云,总是不能够在人生中活出自己的光彩,既然无法成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个体,又如何能够获得人生成就呢?

冲破惯性思维的樊笼

学习的过程,首先从摹仿开始。夙慧者毕竟是绝少的,在这一期人生中,人们不得不通过不断重复的摹仿,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艺。无论是学习书画、烹调、缝纫、冶炼、种植还是管理,无一不是从摹仿中蹒跚而来的。

以学习书法为例,最开始时,要做的就是临帖,仔细观察字帖中字的笔画与结体,严格摹仿古人所写的字,但这只是学书的第一步。好比是小树刚刚种下去时,用许多支架将它固定,使其能够存活下来,站立起来。但是,不能永远依靠支架生存。

而后,用“背临”的方法,也就是把字帖拿开,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书写经验尽量将字帖中的字背下来,古人是怎么行笔的,每一个字的结构关系是什么样子,都可以被“背临”下来,这就好比由读诗过渡到背诗一样,然而仅仅能够背诵而不能够创作,便还是难以成为诗人。

所以,学书的第三步就是要在实践经验积累和艺术感觉培养的基础上自立自度,逐渐发展出独具一格、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字体,这就好比师傅教会做衣服的基本工序,可是有的人只会做粗糙的布衣,有的人能够和师傅做到一样的水平,极少数人则能够突破师傅的教习,通过各方面的研练和提升,做出美轮美奂的华服来。从匠人到艺术家,靠的就是这最后一步的跨越。

可以说,决定学习成败的并不是模仿得好不好,而是能否向上一击,得到最终的超越。想要师法古人,而又不堕入前人的泥淖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凝神想象”。

如果相声演员总是想着要抖多少包袱,以引观众发笑,那么在搜肠刮肚找“包袱”时,相声中最自然的精神和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就大打折扣了。同样,老师讲课时,如果总想着还有多少条知识点没有讲,还有多少书袋没有掉,还有多少前人的见解没有引用,这就伤了老师传道的天真。

最好的状态就是凝定住自己的心神,以内心冲决而出的想象为奔马,自然而然地传授天地的精神与宇宙的光华。当然,这种凝神想象的状态还是基于苦修与积累的。但只有冲破那些陈见,才有可能达到自己,找回自己,感动自己。也只有首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去感动和影响他人。正如写字时,手只是一个工具;讲话时,口也只是一个工具。而真正的灵魂在于心。之所以强调凝神想象的作用,首先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的各种场域和境况之中,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心智,不拘泥于陈见,而能够独辟蹊径。

人的思维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惯性之中,统一的教育和相似的人生经验会使人陷入到某种定见之中。一旦陷入定见,则非常容易遭遇种种瓶颈。为什么在商业竞争中,总是会落于人后呢?为什么在日常工作中,总是不能够有所突破呢?这都是因为高度趋同的知识理性和行为方式在起作用。如果市场的竞争压力很大,那么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尽量地排挤自己的竞争对手无疑,但是这样的定向思维却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上海某商圈中,一家百货大楼由于生意不好,所以就把通向其他商场的后门全部关闭,使顾客只入不出,但长此以往,生意反而更坏了。后来,有人对他们说,想要提高业绩,就必须打开通往其他大厦的门,不仅要打开它们,而且还要做好明显的导引标志,惟其如此,顾客才会认为来这家商场购物非常便捷,很容易从这一家寻到另外的商家。果然,大门打开以后,商场的营业额节节攀升,顾客非常乐于来到这家商场购物,因为他们认为,这家商场是坦诚的,是经得起比较和考验的。

只要愿意深入反思自己每一个念头的由来,仔细区分它们是来自于他人的影响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渐渐地,就会发现那些借自于外部世界的思想很容易让人陷入到一种可怕的异化之中,而只有来自本心的念头才能够获得助益。

有一个关于财神的故事:

村里的人家在新春迎财神时,总是习惯给财神准备最好的供品,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希望财神能够来享用这些供品,从而为自己的家族祈祷来年的财运。有一户人家非常穷困,但对财神却十分尊重,由于家里的经济实在拮据,拿不出任何像样的食物可以作为供品,情急之下,只能用家中最好的一盘咸菜来供养财神。那一年,财神来到了这个村庄,他感到饥饿,想要享用一些供品。于是就沿路观察每户人家的菜肴,准备选择其中最有新意的一家前去,也把来年的财运带给这户人家。他发现,每户人家的菜总是千篇一律的酒肉荤腥,看多了便觉得恶心、反胃。唯独那一家穷人的咸菜看上去清爽可喜。于是财神就来到穷人的家里,享用了他们准备的咸菜,十分满意地离去。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户人家竟然倚靠着财神的恩典,发了大财。

乡人知道财神降临到他家,就纷纷前去取经,七嘴八舌地问那户从前赤贫而今巨富的家人说:“告诉我们,财神喜欢吃些什么东西呢?”这家人非常忠厚,就实话实说:“我们去年只是准备了一碟咸菜而已啊。”乡人听了,都以为自己已经获取了天机,来年迎财神时,家家都只准备了一碟咸菜,希望财神能够眷顾。但是那一户富起来的人家却认为,既然财神曾经降福于我们,就应该用最好的菜肴款待他。从前没有钱没办法预备,但是如今有钱了,就应该准备上好的酒菜。于是,他们精心准备了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要一酬财神的美意。

那一年,财神又来了。他还是四处转悠,看了看各户的酒菜。当他发现人人都用一盘咸菜来敷衍他时,财神感到十分生气,而只有那一户准备了丰厚佳肴的人家使他感到了娱神的诚意。于是他再一次眷顾了这户人家,使他们在下一年中又发了大财。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总是不能够在人生中活出自己的光彩,既然无法成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个体,又如何能够获得人生成就呢?若想要改变人生,冲破惯性思维所造成的局限,就必须通过独立的思维和想象寻回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禅修为人们提供的这条通道,一旦与各行各业的技术对接起来,便能够使形形色色的人从术的层面达到道的层面,它能使喜茶的人找到茶道,喜花的人找到花道,经商的人找到商道。

把内在的心神凝聚起来

汪曾祺曾在《礼俗大全》中叙述过一个丧仪情节——“点主”。葬礼“开吊”以后,就要进行“点主”。“神主”枣木牌位上原来只写某某之“神王”,主字上面的一点空着,经过一“点”,显考或显妣的灵魂就进入牌内,以后这小木牌就成了先人的象征。“点主”要请一位官大功高的人,当礼生高唱:“凝神——想象,请加墨主!”点主的人就用一枝新笔舔了墨在“神王”上点了一个瓜子点。“凝神,想象,请加朱主。”就会有人用白芨调好的朱砂,盖在“墨主”上。于是礼成。汪曾祺评价这一礼俗说:“‘凝神——想象’这是开吊所用的最叫人感动、最富人情味的最艺术的语言,其余的都只是照章办事,行礼如仪而已。”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一民间礼俗中,凝神——想象,这四个字中包含了子嗣对先人最为深切的追思与怀念。凝神是为了把散乱在外的心神全部召唤回来,召唤到慎终追远的情绪之中。一旦把内在的心神凝聚起来,过去亲人在世时对自己,对家人的种种温情与亲切就自然地浮现于目前。想象什么呢?想象先人进入了木牌之中,过去亲人的灵魂寄居在一个躯体当中,现在他的肉体虽已腐坏,但灵魂却完好地移入了灵位之中。这样一来,亲人的灵魂便还时刻盘桓在家宅之中,子嗣们会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从前的恩情也没有离开,而是恒久地留存于家人们的心中。

凝神——想象,这一思想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冷漠的黄泉转移到温情的人世之中,把人们的感受从对死亡的畏惧与哀伤转移到对生命的护惜和珍爱之中。可以说,在想象中,冷漠而残酷的现实遭际消失了,敬意与柔情从这一期生命中生长起来。如同这一祭仪所宣告的一样,我们需要时刻敛聚心神,学会“凝神——想象”。刚才已经说到,讲课时最好的状态就是把自己身上所有纷零在外的思绪全部凝聚于一点,从这一点出发,通向语词所触及的所有时间、空间,通向语词所能含摄的人、物和情感,让身体中每一个具有灵觉的细胞都能够从一种凝聚的状态之中绽放出来。

禅修中最为注重的就是“觉”——觉受、觉察、觉醒。觉是一种开显的过程。禅修时,我们首先会请大家坐着不动,把眼睛闭起来,这是对于杂乱念头的摄受,教人把散逸浮躁的心念一个个攻克下来,沉潜下来,达到空无的状态。但如果执著于这样的寂灭状态,这种寂就成为了死寂,因此在静中,禅修又要求动。从静坐中起来,无论是行住坐卧,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一种觉受力,只有把这种觉受的能力运用到动态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这种“觉”才是鲜活的、长久的、究竟的。

在六祖慧能以前,禅宗在中国仅仅是一个一人传一人,形同密法的教派。但为什么经过六祖慧能大师后,禅宗在中国众多佛教流派中能够成为主流,以至于达到无禅不寺、无寺不禅的盛况呢?因为他要求人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寻常的举动中去感受禅的妙谛。做设计的人能够从禅中感受万物的谐和,做企业的人能够在禅中领会人心的奥秘,为人师者能够在禅中聆听心灵的絮语……这样,禅就成为了一条通达的大道,这条道路无论与哪个向度对接,只要能够接续上去,心灵便能够达到调畅与清灵。

禅修为人们提供的这条通道,一旦与各行各业的技术对接起来,便能够使形形色色的人从术的层面达到道的层面,它能使喜茶的人找到茶道,喜花的人找到花道,经商的人找到商道。

举例而言,托尔斯泰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却拥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原因杂沓歧出,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不幸所包含的具体范围。有一对伴侣,他们在进入婚姻以前,想要用理性和智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去总结出婚姻失败的种种可能,比如婚姻中的嫉妒、不信任、金钱、亲人的介入、孩子的教育、门第的悬殊、人生信仰的不同等等,他们想要通过这些失败的前车之鉴提醒自己,尽量在婚姻中规避这些负面因素的出现,走向幸福的婚姻。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听到周围的人对于婚姻的种种抱怨,才突然间惊觉,其实婚姻中的每一个盘子、每一粒尘土、每一杯水的温度、每一丝气味、每一个细小的举动都有可能会造成争端。这也就是说,要通过趋利避害的方式,仅仅用智性去经营婚姻,还是远远不能够达到幸福的。为什么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呢?因为在幸福的家庭中,找到了一条道路,这条正确的道路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无尽的包容。

推而广之,身体的健康、企业的发展、人际的交往,都要找到这样一条道路,使自己和智慧对接,和慈悲对接,和天地万物运化的规律对接,惟其如此,才能自由畅快地生活,而不被无明所牵引,不被世俗言论所绑缚。

中国企业要想未来腾飞,也应该找到这样一条通达的道路。作为企业家所要学习的,并不是其他企业成功之表象,比如其他企业是如何装饰的,如何设计自己的品牌图案的,而是要尽量去学习别人成功背后的那一条道路,那一个理念。

香海禅寺重修前,我们去海外考察了许多不同宗教机构的建筑、运营模式。他们的文化并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断层,因此在很多方面领先许多。但是我们并没有想去照搬照抄别人的成功经验,因为,所有的建筑和运营形态无一不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按照自己的个性生长起来的。移植和摹仿,无法使得文化长期留存于自己的土壤之上。这就是“学我者死”的道理。

做任何一件事,总有可学和不可学的部分,一些涉及终极关怀的理念,比如真、善、美,这应当学习,但别人的具体运作方式,别人的外在形态,却没必要偷师学习。只有从表象的背后找到隐藏的理念,从理念背后找到通达天地的大道,才能够时刻拥有创新的灵感与行事的先机。每当感受到自己的思维被蒙上尘埃之时,就应当打开窗子,去看看

春天里的树

,树梢上的嫩芽。这种凝神想象的过程正是涤去心上埃尘之过程。春天里的树

凝神想象,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实践的功夫。

比如静坐在院中,看春天里,一棵树被上帝之手渲染了无限鲜美、柔嫩的颜色,不断地向天上伸出俊美而秀颀的线条,仿佛用世间最温存的语言一路生长,一路低吟。它似乎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世界一样,充满了惊奇和爱意,它用纯净和生机点化着世界的性灵,唤醒着万物的消沉。这时候,我们想到一个婴儿,他也像春天的树一样柔软,一样洁净。婴儿被带到这个世界上,被孕育成长,既有生命的春天,又有寒冬的历练,也一定会走过华发秋霜、齿牙动摇的岁月。然而在生命的起点时,他却是那么欣悦、那么温和,四肢如此柔软,甚至可以随意地将粉嫩的、胖乎乎的小腿扳到他的头顶。然而,为什么长大以后就失去了柔软而变得渐渐僵化了呢?再进一步思考,僵化的只有肉身吗?难道思维不曾因为沾染世俗的尘埃也变得越来越失去自性,越来越如同他人的传声筒一般吗?思维一旦僵化,人生的苦难就要真正开始了。因为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他人的幻影,说着别人说的话,做着别人做的事情,穿别人都穿的衣服,住别人都住的屋子,还要像别人所期望的那样去生活。

每当感受到自己的思维被蒙上尘埃之时,就应当打开窗子,去看看春天里的树,树梢上的嫩芽。这种凝神想象的过程正是涤去心上埃尘之过程。

有一次,我在杭州飞往台湾的飞机上,突然想到了两个字——慈悲。什么最慈悲?大地最慈悲。它孕育万物的生长,使万物在其身上不断轮回。在上古女娲以土造人的神话中,人被认为是由泥土塑造的,人类来自于土,这就说明人如同树木一样,始于大地,又归于大地。大地负载着万物却从无怨言,即使泼上最为肮脏的水,她也一样会用无限的温情去将那些污垢净化。

由此,我又想到了《易经》中的坤卦。坤卦象征着大地,象征着女性,象征着阴柔,象征着宁静,象征着柔顺,象征着包容。我认为,女性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慈悲,像水一样的慈悲,宁静、安和、宽容、秀美。水是一切生命的来源,女性也是人类生发的源泉。

有些道理,看起来荒诞,但实际上却符合自然的规律。比如古代说父母之丧要守孝三年,很多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其实,其中却包含着自然的道理。母亲孕育一个孩子,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哺育他,教会他学习走路和说话,又需要两年的时间。守孝三年的古礼,实际是对于父母生养之恩的报答。从前弘一法师发愿出家,他离开了最亲近的夫人、最慈爱的母亲,但当有一次他听到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是何其不易、何其痛苦时,如此坚强的他,也难免泫然泪下以至嚎啕大哭,几乎动了要还俗照顾母亲的念头。

桐乡濮院有一位女企业家,她每次来到寺院与我谈话时,都觉得她的身上带着一种柔和如水的气息。这种温柔而暗蕴刚强的气息使她的企业发展得非常迅速又十分平稳。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她说,当她刚刚嫁给自己的先生时,发现两人在生活习惯上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她先生白天睡觉、晚上起来活动,还喜欢把电视机开得震天响,她就每天劝说自己要包容先生,尽量地对他好,尽量地原谅他。因为她明白,如果不能够包容和欣赏自己的另一半,两个人的心就会越走越远。对于企业的员工她也是同样地慈悲,员工们要买房、娶妻,她总是尽量给予最好的福利,只要经济允许,一定竭尽全力去帮助身边的人。所以,当她的业绩有了提升的时候,连公司里的司机和扫地的阿姨都会为她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她的成长就是所有人的福音。一直以来,她就是坚持用如水一般的精神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她爱他们,疼惜他们,包容他们。她知道,人性是有其限度的,因此她能够尽量宽宥每一个人的行为。

自然中蕴藏着许多要妙幽微的道理,等待着人们用澄明的灵台去观照和思维,难道女人不能从大地的象征之意中去反思自己的德行吗,难道男人不该从女性的柔顺中去提升自己的阳刚吗?

正如天地运行的法则一样,在上的天,也就是男人,对女人要充满宠爱,正如天降甘露滋润大地一般;而在下的地,也就是女人,对男人要充满崇拜,正如大地仰望蓝天一般。男人如果不能去宠爱女人,就失去了作为男人的本分,女人也不会对你有所尊崇。因为男人就如同是苍天一样的虚空和广大,作为男性,应该用自己的雄强与关爱去对待女性。女人不能崇拜男人,就违背了坤卦的卦德,不能仰望天空,不能温柔和包容地对待男人,就自然会起争端。这就是两性相处的基本规律。如果女性的刚强超过了男性,这就会导致天翻地覆,家庭也就无法和谐幸福。

这符合宇宙运行规律的道,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找到这条道路,人就和天地四时的运化结合在了一起,也就和洞明的心性对接了起来。

这就是由凝神想象而来所领悟的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这就是由一个思维的点出发,去引领整个心神的静悟与洞察,这种如同白日梦一般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从心念上去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对治人生道路中的种种无明。

一次,有位朋友对我说:“一个男人让一个女人欣赏和喜欢,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若一个男人能使男人同样欣赏和喜欢你,这才真正体现了男性的魅力。”的确,真正完美的人格中,有一半是男性化的,另一半是女性化的。一半刚毅而勇敢,另一半柔和而坚韧。一半能够如山一样给予孩子稳健的父爱,另一半又能够如水一样给予孩子细腻的母爱。这样的人,性格中含有周遍而统一的因子,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都能够从容应对。

秦汉之交时,留侯张良就是这样的人,他是韩国的贵族,为了收复韩国的失地,光复韩国,他非常勇敢刚强,曾在博浪沙刺杀秦王,虽然没有成功,却一战成名。后来,他来到高祖刘邦幕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取得了大汉的江山。然而同时,他又深谙黄老之学,深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旦江山克定,便不生居功之心,飘然远引,因体弱多病,反而数次度过政治上的劫难。这位大英雄胸怀天下,太史公却记述他的相貌时说他“相好如妇人”。在他身上,刚柔和谐并存,阴阳与时运化,这样兼美的智慧使得他一生通达而又旷达。

由凝神想象所开启的思维,与世俗世界的普遍感知非常不同,它要求转入天地之道的高度,沉思静虑,重新唤回心灵的清净与轻安。在凝神想象之中,转变思维,洁净心灵,修证人生,乃至用一己之力为世界平添一份新的光彩。记住,起航的帆,海洋的源,泥土中的种子,永远都只在心间。

第三章 利他的力量无法想象

利他

奉献,在佛教来说,就是布施。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七十多岁的年纪还接手了日航公司。这个公司在此之前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但是在稻盛和夫的经营下,短短五个月,日航便实现了扭亏为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将企业管理的精髓归纳为简单的几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

正念就是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违背规律的事情。

利他,就是奉献。一个能奉献的人,收获才是最大的。

常常听说一些动物利他的故事。比如有一种叫汤姆逊瞪羚的动物,当它们中的任何一只首先发现天敌时,所做的不是逃跑,而是马上不断地原地起跳,以自己的身体为目标提醒周围的伙伴:有天敌,快跑。但是那只起跳的瞪羚就会成为豹子的目标,被天敌吃掉。这种瞪羚一直都是以这种利他的生存法则在草原上生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同伴的安全。

动物尚且如此,而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读到,地震中、起火的手术台上,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和医生不顾学生或病人的安危,首先逃离现场,这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行为,应当谴责。从舆论的一片声讨中也不难看出,奉献之人受人尊重,利己之行人人唾弃。

比如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交了好运,大家会说那是因为他祖上积德。这种说法乍一听有点迷信色彩,实际上却是值得思考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因为祖上善良、平和的人生价值与信念在无形中得以传承,这才是家族兴旺的真正缘起。一个家族越是行善,周围的善人就会越多,正面的能量也就越大。记住,积德比积财永远重要得多。

我认识一个从商的朋友,年轻时没有什么钱,是开拖拉机的。当他开始想做一点生意时,身边就有几个朋友一直帮助他。他心里想,等自己有了钱一定要回报他们。等他有了业绩以后,真的开始回馈给以前帮助他的人。他越是付出,身边的推动力就越大,久而久之,他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兴旺。他说,现在之所以自己的企业能够做那么大,完全不是因自己的意念所成,而是旁边的人无形中成为他的推动力,不断地推助他前进。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善念的延续呢?

中国人为什么要建一个祠堂供奉自己的祖先?除了具有纪念的意义外,每当祭拜时,就会想到他身上某种优点值得学习。久而久之,祖先就成为我们的榜样,在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用圣人的品质来对照自己,见贤思齐,这就是祭祖祭天的内涵所在。

佛学的智慧也一样。我们拜佛菩萨不是拜一尊木像,而是拜他们的精神。拜佛最终还是要反求诸己,依靠自我

觉知

,自我提升。

奉献、布施并不是非得用金钱给予别人,孩子、老人、穷人也一样可以布施。孩子可以用纯真的笑容来布施,老人可以用人生的经验来布施,穷人可以用自己的力气来布施。如果能够以布施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就会发现一切圆满。

人往往纠结于失去,认为失去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但是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有正反两面,有失去才会有得到的喜悦,不是吗?有人对我说:“我最近身体不好,感到非常苦恼。”我对他说,身体不好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身体不好,我们才能够感受无常,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使自己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有一位朋友说,他是做家装生意的,一年的营业额有两个多亿,但是净利润只有五百多万。他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客户不断和他交涉,觉得烦不胜烦,生意简直做不下去。我说,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想呢?客户找你交涉,说明你所做的东西与他所想要的还有距离,这个距离越大,你努力的空间也就越大,利他的空间也越大。

境随心转。遇到麻烦时转变一种观念,改变一种思维,更正一种态度,变换一种角度,人生就自然洞明豁达,左右逢源。幸福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幸福的,在别人看来却是痛苦。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幸福感,需要觉知,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觉知

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找幸福感,需要觉知。

因为幸福本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幸福的,在别人看来却是痛苦。比如大家一起来这里听课,有人觉得可以放下工作来学习,非常开心,相信今天所听到的能够改变他的人生;有人则认为还有那么多工作没做完,那么多事情没处理,他又不想出家,特地过来听一个和尚讲课,就会觉得如坐针毡。在这个过程里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觉知。

又比如一个叫杰米扬的人,他做的鱼汤很好。朋友来做客时,每个人都夸奖他做汤的手艺。于是他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汤天下无敌。他是一个好客的人,以后每个朋友来就做鱼汤,而且给每个人准备很多很多鱼汤,喝得大家都反胃了。他却浑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艺很好。这也是由于觉知不足造成的。

有一次,我给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硕士讲课。他们多是一些年轻的公务人员,工作繁忙,学习背景优秀。我开始上课时,马上感到他们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听得非常仔细,全神贯注,这种氛围令人感动。我并不认为自己讲得有多么动人,但是他们对于未知知识的学习力和吸收力却非常惊人。他们对于知识的高度觉知力使我感到,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种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让他去扫地,他就觉得扫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我怎么可以去做呢?于是地就扫不干净。连地都扫不干净的人,如何去扫天下?转变觉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当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马上让自己去接受它,喜欢它。只有喜欢一件事,才能将它做好。大家是做建筑的,能够在一片平地上盖起摩天大楼使人们有地方可以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变世界。这样的人生多么有意义。

当如是看待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就展现出来。人生就喜乐富足,无所怨怼。这种快乐,需要觉知,需要不断地观照自己的内心。内心柔软的时候,别人与你交流都会感受到慈悲,你的笑容因为真实而让人感到柔美动人,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帮助你,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能够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慈悲

我们的小册子上有《日诵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条是:“我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我赞美敌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我爱自己,用清洁与节制来珍惜我的身体,我用智慧和知识来充实我的头脑。”这就是爱,就是尊重,就是付出,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爱的升级。都知道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以慈悲称著,她对待每一个人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离开苦海以后,依然愿意寻声救苦,倒驾慈航,以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样子示现,来帮助大家。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无声的包容和理解。

内心柔软的时候,别人与你交流都会感受到慈悲,你的笑容因为真实而让人感到柔美动人,每个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帮助你,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能够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慈悲:大海上有两艘船。如果两艘船上都没有人,即使撞到,也不会有冲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没有人,撞到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但如果两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后,必然爆发口舌之争。双方都会指责对方的过失,这时没有法律来仲裁,那以什么来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样。生活并不常有绝对的对错,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导致。我们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不要总是去指责对方。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就是要进行自我反思,把自己变成一艘空船,把自己变空、变无,把一切矛盾化作无形,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只有当心打开时,才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被局限,此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会提高到另一个更高层面上。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角落,应该要学会打开,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体验。

悦纳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里面,因为他在科学实验里得到了许多乐趣,忘记了时间,所以创造的业绩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不喜欢坐在这里,即使只坐半小时也会受不了,如果不喜欢寺院,让他在这里呆一天,就会度日如年。吃的是白饭、青菜、豆腐,不能吃肉、吃荤,不能打电话,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甚至不能说话。

当内心在抵触的时候,最痛苦的是谁?是自己。去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新年祈福法会,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个企业家,我在中间教他们念六字大明咒,念了半个小时,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念的过程中为自己祈福,为自己的事业祈福,为世界祈福。第二天我到义乌参加一个聚会,有位小姑娘他告诉我她是天主教徒,家里几代人都是。昨晚在上海跟我念六字大明咒时,感到晕头转向。我首先说真的很抱歉,然后她告诉了自己的经历。我以前到欧洲去,参观那边的教堂,感觉很喜欢,教堂很清净很漂亮,坐在里面,听他们的唱诗班唱诵时,觉得很舒服。这是因为什么?不正是自己打开了心量来悦纳这些与我们文化相殊异的东西吗?我们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时候,比如第一个字吽,当你发出声音时,有没有感觉到脑部在震动?如果你长期受这些震动,便会开启智慧,这个字不仅仅佛教有,瑜伽也有。性灵方面的教法经常借用这些语言。我跟她讲,当你的心打开,能够完全接受时,就会体验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还有一次,我参加培训课程的时候有个休息的环节,建议大家打坐。参加的人里面有个基督教徒,他说:“我是基督教徒怎么能像佛教徒那样打坐呢?”我说:“没关系的,你打坐的时候,观想上帝正在和我合而为一,观想神我合一的状态,身体的形式完全不重要,你就专注地感觉自己内在的宗教体验。”打坐以后,他显得很高兴,跟我分享说:“我要介绍我的牧师参加这个课程,还要把牧师带到你的寺院和你交往。”其实只要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每种体验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历程。如果心在排斥在拒绝,有成见,最难受、最痛苦的恰恰是自己。

有人会说我是什么宗教的,你们佛教的道场我不进去;我是党员,这种宗教的书我不看。当这样认为的时候,人的知识结构就很狭窄,思想会很封闭。所以我除了对寺院的同修讲佛教思想外,也要求他们了解其他宗教的思想,就算不学佛也不要紧,只有通过了解,通过对比,才能了解什么思想是最究竟的,什么才是值得一生去学习的。

我的书房里有《圣经》,也有《古兰经》,我从来不拒斥其他宗教的思想,也不拒斥任何一个哲学派别。只有当心打开时,才发现自己的思维不会被局限,此时,思维就会变得非常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会提高到另一个更高层面上。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角落,应该要学会打开,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体验。禅修就是觉察,觉察自己的身体,心灵,自己的种种情绪。比如和家人吵架的时候,就可以马上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那个嗔火会把自己牵引住,为什么情绪波动那么大呢?

开心悦纳并不意味着就不可以表现出威严的样子。佛教主张慈悲与智慧的统一。就像从寺院的山门殿进来,中间是笑呵呵的弥勒佛,代表着慈悲;旁边则是怒目金刚,威武震慑,象征一种智慧。这是相辅相成的。怒目金刚看似威严,但是他的心中并没有嗔火,他即使笑着,也是怒目圆瞪的样子。弥勒教人放松自己的情绪,金刚教人生起肃穆之心。都是同样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感受不同的人生历程,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心怎么去解读他,他就是怎么样的人,世界就是怎么样的世界。

第四章 心向阳光 万物生长

“此心光明”乃明朝大儒王守仁留下的人生格言。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乃历史上不世出的“真三不朽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在哲学上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讲授的“王学”影响甚巨,不仅门下许多弟子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且影响远播海外,流衍至今。

阳明幼名云,相传其祖母在他出生前夕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梦醒时阳明刚好出生,因此祖父便叫他王云。王云到了五岁都不会说话,家里非常着急,后来来了一位高僧,摸着孩子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这才明白名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于是,为其改名为守仁,从此以后,孩子开口说话了。

王守仁一生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临终时留下千古绝唱:“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生命如岩中花束,在悬崖绝壁之上绽放出惊人的美好与绚烂。第一次听到这句格言时,我当时就愣住了,感受到一种力量,促使去领悟其从内至外的灿烂与光明。

每个人都想找到宇宙大道,找到天地间最高的智慧,找到世界运行的根本法则。何处寻觅?归根到底,在于自心的无上清净、无上光明。只有自身光明到没有一处幽暗的角落时,才有可能照亮一切。如果心中还存有阴暗,如何去照亮别人呢?所以,佛陀说“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首先做到自利自度,才有帮助他人、化解心灵郁结的可能。就像太阳光明无限,才能照亮世间的一切。

西藏密宗所供奉的最尊贵的佛是大日如来佛(毗卢遮那佛)。“大日”是指除去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无限光明,不生不灭,其无上智慧之光遍照一切处,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皆得受恩惠。根据《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因此,他是光明与理智的象征,其遍照处,能使“阳春布德泽,遍地生光辉”。

人们所想要寻找的宇宙最重要的能量实际上就是这种光明。如果能与宇宙中正面的能量产生感应与对接,光明就能够遍布身心。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这样的光明呢?为什么企业总是会遇到瓶颈,家庭总是矛盾重重,人与人之间总是充满着误解与责难,而难以达成信任与宽容呢?因为身上的负能量干预了正能量接收的渠道,使光明没有办法来到身边。《道德经》中强调的赤子之心,就是一颗充满光明的心,孩抱中物,野兽不会去毁灭它,毒蛇也不会去咬伤它,其原因就在于柔弱的孩子,身上充满了正向的光明。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要保持“童心”,在创作上主张“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实际上也是在召唤人心中的真诚与光明。

在主张顿悟的惠能法师看来,人心本来清净。所以其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看到了人心中本来具足的佛性,也就看到了通过顿悟达到光明清净的可能。但是,顿悟毕竟需要极大的机缘与根器,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渐修未必不是一条同样通向光明的道路。因此,神秀的偈子言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如果能够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念头,不起邪念,只向着光明的路上去走,同样能够见道。

其实,王阳明所主张的“省察克治”的功夫,更接近于神秀的渐修法门。他曾这样述说这种专治起心动念的功夫:“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义。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念,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

临终前,王阳明只讲“此心光明”四字,除此之外没有赘言。所以又说:“亦复何言?”其实,“此心光明”四字,难道还不充沛,还不圆满吗?真正的道,不一定是洋洋洒洒的议论,也不见得要“花烂映发”的语言,几个字,甚至无字的拈花微笑,也许就是全部的义理,全部的教法,全部的生命呈现。讲出这四个字后,这里也无需赘述,节省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闭目冥想,各自领悟个中道法,或各自过各自的生活,然后在生活中实践心灵的光明,岂不更妙?言语能够道断的机缘未必最高明,最高明之处,语言只是可有可无的工具;最高明之处,心灵的力量足已使语言“即说即扫”,完全不留痕迹。中国的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最为空灵高妙。它的特征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歌中的文字实际上已超越了文字本身,而化成一颗颗温润而光华四溢的真诚心灵。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会希望有一个外在的先知或高人给予现实或神秘的指引。而实际上,唯一能够真正起到帮助作用的,只有自己。通过省觉,感悟世间,与宇宙的正面能量对接。惟其如此,才能够从困难和逆境中振拔出来,重获新生。

“觉”的境界

在静定的状态中才能不断接收到宇宙能量,才能澄明地洞见问题的本质,不再为种种表象和细节所迷惑。充分接纳了宇宙能量,才能用这种光明、正面的能量影响到更多的人。汇聚了宇宙正能量之人,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魅力:语言会非常智慧;思想会非常灵透;心念会非常慈悲;能够时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冷暖;能够根据对象的不同应机说法,给对方以帮助……

我曾对一位学者说,只有能够洞见对象心灵需求时,才能真正用学识和涵养帮助他们,启迪他们。授课并不是为了炫耀博学多识,也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为了心灵与心灵之间能够达成一种能量的对接,从心灵上、从根柢上使人受到感发。的确,每一个学生,灵魂的深浅不一样,根器利钝也不同,只有自己首先能够很好地吸收宇宙能量,并从心到心地用思想去开示时,对方才有可能接收到你所发射出来的信息能。《易传·系辞》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真正有德行的人,说话往往是慎之又慎,三思而言。《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数十年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佛教也把华而不实的绮语,假而非真的妄语,搬弄是非的两舌等视为过失与罪责。由此可见,说话须谨慎才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说。在开口之前,务必先问问自己:“这话说了到底有没有价值?能不能产生正面的宇宙能量来帮助和启迪别人?”如果不能,就少说甚至不说。可能会带来负面能量,给人造成困扰的话尽量不要去说。真正有能量的话语,甚至能够使周围的花草树木,四周的精灵与善神都受到影响。

当吸收宇宙正面能量的人能够将这种能量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时,天地都能与之感应。《读佛即是拜佛》一书中描述了关于玄奘法师的一则故事:玄奘法师向西取经时,在路途中遇到许多从长安逃出来的饥民。有一位母亲因为女儿已经饿昏过去,抱着女儿正嚎啕大哭。玄奘法师见到这样悲惨的情景,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干粮给了她们。他自己因为没有食物,饿着走了三四天,走到了一条河边,就汲水而饮。这时,他见到水上有一条很大的鲤鱼被水草所缠绕,无法脱身。面对这样的境遇,普通人一定会认为鲤鱼就是上天赐给的礼物,把鱼吃掉以救活自己的性命。但是,玄奘法师却没有这样做。他在极度困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释子无量的慈悲。他把鲤鱼从水草中解救出来,像从前千万次所做的那样,放生了。但是实在太饥饿的他,刚把鱼放走,就饿晕在地上。这时,一位四川的弟子正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突然见到那边的天空中有一道明亮而耀目的闪光,他被亮光所吸引,来到了水边,见到老师玄奘法师躺在地上,于是,就将其扶了回去,用稀饭救活了他。法师醒来以后说:“我刚才梦见观音菩萨现身在我的面前。她身上的光非常明亮,一直指引着我,后来,我就慢慢醒了过来。”弟子对他说:“师父,我并没有见到菩萨。但是我看到了河边有一束光,我循着这道光找到了您,发现您晕倒在那里。于是就把您扶回来,给您吃了些稀饭,您才慢慢苏醒过来。”

类似的神迹在玄奘取经的路上比比皆是,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比较详备的记载。这本书详细记载了玄奘法师取经沿路所亲历和见证的城池、民俗、地理、文化等等。印度本国的历史有很多都是根据这本《大唐西域记》所重新恢复的。在印度人的心中,玄奘法师是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