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哈萨克斯坦的兴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19:10:25

点击下载

作者:赵常庆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主义在哈萨克斯坦的兴衰

社会主义在哈萨克斯坦的兴衰试读:

“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总序(修订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慎明“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套普及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理论读物,又是我们集中院内外相关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精心写作的严肃的理论著作。

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每册书的字数一般限定在4万字左右。这有助于读者在工作之余或旅行途中一次看完。从2012年7月开始的三五年内,这套小丛书争取能推出100册左右。

这是一套“小”丛书,但涉及的却是重大的理论、重大的题材和重大的问题。主要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及重要观点的创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领袖人物(其中包括反面角色),各主要国家共产党当今理论实践及发展趋势等,兼以回答人们心头常常涌现的相关疑难问题。并以反映国外当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兼及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论普及读物更难撰写。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极有限的篇幅内把立论、论据和论证过程等用通俗、清新、生动的语言把事物本质与规律讲清楚,做到吸引人、说服人,实非易事。这对专业的理论工作者无疑是挑战。我们愿意为此作出努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制度和价值观的危机,是推迟多年推迟多次不得不爆发的危机,这场危机远未见底且在深化,绝不是三五年就能轻易走出去的。凭栏静听潇潇雨,世界人民有所思。这场危机推动着世界各国、各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开始进一步深入思考。可以说,又一轮人类思想大解放的春风已经起于青之末。然而,春天到来往往还会有“倒春寒”;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类社会也有可能还会遇到新的更大的灾难,世界社会主义还有可能步入新的更大的低谷。但我们坚信,大江日夜逝,毕竟东流去,世界社会主义在本世纪中叶前后,极有可能又是一个无比灿烂的春天。我们这套小丛书,愿做这一春天的报春鸟。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而又坚强的领导下,我们更加充满了信心。

现在,各出版发行企业都在市场经济中弄潮,出版社不赚钱决不能生存。但我希望我们这套小丛书每册定价不要太高,比如说每本10元是否可行?相关方面在获取应得的适当利润后,让普通民众买得起、读得起才好。买的人多了,薄利多销,利润也就多了。这是常识,但有时常识也需要常唠叨。

敬希各界对这套丛书进行批评指导,同时也真诚期待有关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各级领导及各方面的人士为我们积极撰稿、投稿。我们选取稿件的标准,就是符合本丛书要求的题材、质量、风格及字数。2013年3月18日

卷首语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西部邻国,面积达272.2万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达1771万,是中亚地区的大国之一。该国曾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底苏联解体,该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制度在哈萨克斯坦已经不存在,但社会主义思想仍有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作为原苏联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在这里的变化对从苏联版图上独立的15个新国家来说,具有典型意义。它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实践不会一帆风顺,其兴衰有其内在原因,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其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一 苏联社会主义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

哈萨克斯坦在苏联近70年,社会主义制度给该国既带来了很多好处,又带来了不少伤害。哈萨克斯坦不少人因为从这种制度获益而对苏联念念不忘,但也有人因为受到苏联错误政策的伤害而对其心存怨恨。苏联已经解体了,哈萨克斯坦独立已25年,但迄今哈萨克斯坦国内对苏联社会主义曾给本国带来何种影响仍存在观点分歧。目前欲使哈萨克斯坦人能够形成统一的看法还很困难,但哈萨克斯坦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国发展的自豪感仍并没有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对苏联时期取得的发展和成就,对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和捍卫祖国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仍时刻牢记,并写入了本国的历史。苏联社会主义究竟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苏联民族政策使哈萨克斯坦构建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世居在哈萨克斯坦土地上的哈萨克族和其他民族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别是哈萨克族在1465年建立的“哈萨克汗国”曾繁荣一时。19世纪60年代该汗国被俄国征服,从此哈萨克斯坦成为沙皇俄国的一部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红色政权。哈萨克工人、农牧民和士兵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也积极投入反对资产阶级和封建领主的斗争,在哈萨克斯坦这块土地上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哈萨克斯坦是列宁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众所周知,列宁主张以三点原则解决沙俄遗留的民族问题,即把坚持民族平等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赋予各民族以民族自决权;建立联邦制国家,以使行将分裂的沙俄能作为统一的国家存在。列宁之所以将解决民族平等问题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在沙俄历史上民族关系极为不平等,沙俄政府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政策,视少数民族为“异族人”,对其进行残酷的压迫和蹂躏。列宁曾经说过,沙俄政[1]府在民族压迫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列宁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为恶疾。因此,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他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立法形式废除了所有民族特权,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列宁还提出,出于历史等原因,苏联还存在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将消除民族间的“事实上不平等”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任务。苏联执行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政治上使少数民族享有建立民族国家和实行民族自治的权利;经济上为少数民族建立赢得平等地位的物质基础;语言文化上使少数民族取得享有法律规定的平等发展的条件。

1922年12月30日,根据列宁的主张成立了苏联。这是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4个已经宣布独立的共和国组建的联邦制国家。这种联邦制形式是列宁的创造。为体现列宁主张的平等、自愿、民主原则,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2]中明文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而且没有规定退盟的条件。

根据列宁的思想,1920年8月26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吉尔吉斯(1925年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俄罗斯联邦,首都设在奥伦堡。同年10月4~12日,在奥伦堡召开了哈萨克苏维埃成立代表大会,通过了《吉尔吉斯(哈萨克)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哈萨克斯坦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存在,隶属俄罗斯联邦。不过,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还不是完整的、具有主权的国家,其地位相当于俄罗斯的一个州。1922年12月苏联成立时,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像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一样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苏联,而是作为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苏联自治共和国的地位要低于加盟共和国。在1922年通过的苏联成立条约中规定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却没有给自治共和国这种权利。1924年,苏联政府决定在中亚地区按民族构成对中亚进行重新划界。1925年,哈萨克斯坦恢复了历史名称,也即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哈萨克自治共和国退出俄罗斯联邦,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即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随即加入苏联。

哈萨克斯坦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件大事,对该国来说相当重要。因为根据苏联的宪法,加盟共和国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自己的国家管理机构,更为重要的是拥有可以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利。虽然在苏联存在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自由退出苏联只是一种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并没有提出这种要求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正是这条规定为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加盟共和国提出退出苏联提供了法律依据。

哈萨克斯坦在1991年独立之前,曾先后于1937年和1978年两次通过了《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宪法(根本法)》。这两部宪法的立宪原则和宪法框架基本上与《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一致。宪法肯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哈共是国家唯一的政党和领导力量。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成、各部门的权限,与联盟中央政府的关系等。独立前的哈萨克斯坦,除不具有国防权和外交权以外,已经拥有作为现代国家所具有的基本框架。

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力量。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哈萨克共产党也是苏联共产党的组成部分。哈萨克共产党拥有的权限与俄罗斯联邦各州的共产党权限相似。共产党拥有完整的机构,从共和国中央到地方都有自己的组织,对行政机构拥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

正是由于哈萨克斯坦作为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加盟共和国的存在,哈萨克族干部逐渐成长起来,在党政各级管理机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当时这一点是被认作社会主义民族观和苏联民族工作的成就加以肯定的。

(二)经济和社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1.经济

在哈萨克斯坦成为苏联自治共和国前夕,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影响,经济本不发达的哈萨克斯坦蒙受了重大打击。1920年,大工业产值只相当于1913年的1/2,采油量只相当于1913年的1/4,交通运输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内战结束后,哈萨克斯坦和全苏联一样转入经济恢复时期。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恢复工作较全苏联要慢。到1925年工业产值只达到1913年的2/3,只有60%的冶金企业恢复了生产。哈萨克斯坦根据苏共中央的方针,即由封建主义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路,对生产资料实行了国有化。192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国有化比重达到64%,在大工业中占到97.2%,而其他生产部门发展不快。

由于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发展采油、采矿、煤炭工业。1926~1940年,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拔地而起,如著名的希姆肯特铅厂、巴尔喀什铜冶炼厂、阿奇萨多金属联合企业、杰克里多金属联合企业、热兹卡兹干铜联合企业、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铅锌联合企业、卡拉干达煤田、恩巴油田等。这些企业基本上属于生产能源和原材料性质的,它们的建成对苏联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希姆肯特铅厂的铅产量占苏联的73.9%。此时,哈萨克斯坦的有色金属产量已占苏联第二位。化学、电力、轻工、食品工业也有较快发展,但远不如重工业发展快,大量日用消费品仍靠其他加盟共和国供应。这种经济结构一直延续数十年不变,直到独立后仍是一个以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国家。

1926~1940年,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发展速度要快于全苏联的平均水平。根据哈萨克斯坦历史学家提供的数字:“1913~1940年,全苏采油数量增长3倍,哈萨克斯坦则增长5.9倍。相应的煤炭为5.7倍,电力为23.7倍,新建铁路为1.4倍。”

农业发展却不像工业那样顺利。内战期间,由于局势动荡,特别是受错误政策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发生饥荒,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1921年,俄共(布)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改行新经济政策。如同全俄一样,这一政策变化对哈萨克斯坦农业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在一些传统粮食产区,如乌拉尔省、阿克莫拉省、塞米巴拉金斯克省,粮食生产已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1922年,哈萨克斯坦粮食产量为460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1925年则达到9200万普特。畜牧业情况也明显好转。1925年大牲畜存栏数较1922年增长一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萨克斯坦由于远离战区,成为苏联的大后方。当时,苏联西部地区约220家企业迁移到哈萨克斯坦,使哈成为苏联军队后勤供应基地之一,从而带动了哈机器制造、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

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工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工业方面,埃基巴斯图兹煤田、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水电站和一批大型热电站、额尔齐斯化学冶金企业、卡拉干达钢铁联合企业等一批大型企业建成和扩建投产,使哈萨克斯坦工业实力大增。1960年,该共和国工业产值为1940年的7.32倍。1954年苏联政府做出了垦荒的决定,哈萨克斯坦是主要垦荒区。垦荒使哈萨克斯坦耕地面积扩大了76%,谷物产量增加3倍,其谷物产量占到全苏的12.1%,成为苏联东部的粮仓。

1970~1985年,哈萨克斯坦和全苏联一样,经济仍在发展。此间在工业领域又有数百家企业建成投产,农业也在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哈萨克斯坦粮食年产量基本上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1971~1975年年平均为2166万吨;1976~1980年为2750万吨;1981~1985年为2132万吨。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这使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哈萨克斯坦学者曾这样描述独立前夕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按经济规模,即按国内生产总值(574.72亿美元),1990年,哈萨克斯坦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排第3位。但同时出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工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由“九五”计划期间(1971~1976年)的8.4%降至“十一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的3.8%。同期,国民收入则由4.4%降至1.4%。“九五”计划完成87.4%,“十五”(1976~1980年)计划完成75%,“十一五”计划完成96.4%。2.社会

大型工业企业的建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1922年,哈萨克斯坦城市人口只占8.9%,而到了1991年,即苏联解体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57%。与发达国家相比,它的城市人口比重虽不算高,但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工人很少。30年代,工业化政策使工人数量迅速增加。1939年,工人占全国人口的34.8%,到1979年增加到68.8%。农民由1939年的47.5%降至1979年的6.5%。职员由1939年的16.4%增加到1979年的25.5%。30年代后期,哈萨克斯坦和全苏联一样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

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变化很大。十月革命前,哈萨克斯坦是文盲充斥的地区,哈萨克人中识字者只占2%。当时这里没有高等学校,也没有像样的科研机构。苏联政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也惠及哈萨克斯坦。该国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普及了七年制教育,60年代普及了八年制教育,80年代初普及了十一年制的中等教育。70年代初,9~49岁公民中文盲只占0.3%,主要是农村的老人。苏联解体前基本上消灭了文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该国在1936年就建立了哈萨克大学。此后又在各州中心陆续建立了各类高等学校。到90年代各个州中心和一些大城市都有了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多了,培养的人才也随之增多。仅1978年和1979年两年培养人才的数量,就相当于整个50年代10年培养的人数。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国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量达到176人,这个数字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之上,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例如,已超过英、美、德(西德)、意、日等发达资[3]本主义国家的水平。

苏联时期,各类学校皆由国家创办和管理,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哈萨克斯坦的教育基本按苏联统一的社会政策进行。

苏联的民族政策在哈萨克斯坦民族干部培养方面也有所反映。由于哈萨克斯坦政府注意培养当地民族干部,教育和科研部门哈萨克族的比重明显提高。1950~1990年,高等学校中哈萨克族青年学生的比例由36%上升到54%。至1989年11月15日,在教育界工作的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学历的哈萨克族人有16.65万,占教育界工作人员的44%。在科学界工作的哈萨克族人占32%。

科学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沙俄时期,该国只有几座气象站、农业试验站和一个地理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事业是在苏联时期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起一批科研机构。1926年建立了肥料与农业土壤研究所,1932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哈萨克斯坦研究基地,此后陆续建立了哈萨克农耕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和一系列农业试验站。1938年,哈萨克研究基地改为苏联科学院哈萨克分院。1940年建立了苏联农业科学院哈萨克分院。在社会科学方面,陆续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所、哈萨克民族文化研究所。1946年7月1日以苏联科学院哈萨克分院为基础组建了哈萨克科学院。至20世纪50年代末,哈萨克科学院已经有19个研究所、13个研究室、2个博物馆、3个植物园、8个科研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工作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50年代以后,一些部和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研究机构,到60年代末,哈萨克斯坦已经拥有200多个科研机构,2.7万名工作人员,其中有420名博士和6000多名副博士。仅科学院就有25个研究所、2个研究室,约3000名研究人员,其中哈萨克人占1/3。哈萨克斯坦逐渐形成门类齐全且具有本国特色的科研机构网。1988年,哈萨克斯坦共有科研机构233个,科研人员4.14万人,其中博士989人,副博士1.47万人。哈萨克科学院拥有核物理、激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航天、仪器制造、高能物理、应用数学、矿业、地理、地质、水利、冶金、选矿、化学、生物和社会科学等各方面人才,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很大进展。沙俄时期,哈萨克斯坦缺医少药。1913年只有医疗机构98个,1800张病床,每万名居民只有3.2张病床。当时共有240名医生,400名中级医务人员,每万名居民平均拥有0.4名医生和0.7名中级医务人员。当然,这个统计并不包括民间医生在内。为数不多的医疗机构也集中在城市。居住在农村和牧区的居民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均寿命也很短。进入苏联时期以后,该国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医疗机构和医生人数显著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全国基本上形成了城乡医疗网。1990年,全国拥有1788个医疗机构,22.8万张病床,每万名居民拥有病床136张。全国拥有医生6.98万人,中级医务人员20万人。每万名居民拥有医生达41人,中级医务人员124人。此外,还有3268所各类专业门诊部分布于全国各地。苏联时期执行的是免费医疗制度,绝大多数人生病可以得到及时的医治。

形成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在苏联,哈萨克斯坦执行的是联盟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为低水平、全覆盖、国家化。当时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已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还是基本上有保证的,这一点在目前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中老年人中仍有较深刻的印象。

(三)社会主义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与苏联生活在一起的近70年,列宁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在该共和国得到广泛传播。当时哈萨克斯坦像全苏联一样,大力对全民进行上述各种与社会主义关系密切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学校、媒体广泛宣传这些思想,起到一定的效果。哈萨克斯坦广大民众热爱苏联和自己的共和国,能为建设和捍卫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付出汗水甚至生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萨克斯坦人民积极参加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当时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共有人口620万,而直接参战的有119.6万人,被动员参加军事工业劳动的还有67万人。在战争中死、伤、被俘、失踪的哈萨克人达41万人,约占上前线者的1/3。约80万人受奖,497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也给哈萨克斯坦民众留下痛苦的回忆

虽然社会主义给哈萨克斯坦国家带来进步,给人民带来很多福祉,但是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民众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和信心。迄今经常为人们所诟病的话题和问题有,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肃反扩大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忽视加盟共和国的存在和利益等。

首先,20世纪30年代苏联强行推进的全盘集体化政策对哈萨克斯坦造成巨大的伤害。当时苏联政府不顾哈萨克斯坦作为农牧业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已经面临自然灾害的实际,强行推行全盘集体化,造成严重的后果。1928~1932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畜牧业遭受严重损失。此间,牛从650万头锐减至96.5万头;羊从1860万只减至130万只;马从350万匹减至30万匹;骆驼从100万峰减至6万峰。在这次大饥荒中有170多万人死亡;100万人迁居国外,其中60万人没有返回哈萨克斯坦。这一段历史给哈萨克斯坦人民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其次,肃反扩大化使很多哈萨克斯坦干部含冤死去。苏联历史学家罗·亚·麦德维杰夫在其所著的《让历史来审判》一书中描述了这段历史:哈萨克斯坦的镇压活动也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1937年,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常务局的全体成员(共和国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的)无一例外地都被捕和被枪决了。牺牲的人有:哈萨克斯坦中央书记Л.И.米尔佐扬和С.努尔皮伊索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У.库鲁姆别托夫,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议主席У.Д.伊萨耶夫,哈萨克斯坦中央常务局成员、著名科学家和理论家И.Ю.卡布洛夫。同时被捕的还有:哈萨克斯坦中央多数委员,州党委书记和州执委会主席,几乎所有的市委书记和区委书记。在牺牲的人中有许多老革命家,他们都是哈萨克斯坦苏维埃政权的创建者。他们是:У.К.姜多索夫、С.谢基兹巴耶夫、Ю.巴巴耶夫、А.罗兹巴基耶夫、А.М.阿瑟尔别科夫等。后来这些共产党员全部都得到平反。

最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劳动分工”制度使共和国缺乏经济自主和积极性,经济结构畸形。苏联时期对国家企业实行三级管理。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归联盟部管理,中型企业归联盟—共和国部管理,小型企业归共和国部管理。由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企业大多数是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也就是说,哈萨克斯坦政府所管辖的只是一些小企业。这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人事管理和生产计划都由莫斯科确定,产品由莫斯科调配,甚至连一个国营农场的场长也要由莫斯科任命,使哈萨克斯坦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积极性。苏联推行的“劳动分工”政策,规定该国主要发展以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高科技产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产品生产量少,致使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对俄罗斯的依附性很大。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业设备得不到更新,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除能源和原材料外,其他产品尤其是机器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经济逐渐显露疲态。工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由“九五”(1971~1976年)计划期间的8.4%降至“十一五”(1981~1985年)计划期间的3.8%。同期,国民收入则由4.4%降至1.4%。“九五”计划完成87.4%,“十五”(1976~1980年)计划完成75%,“十一五”计划完成96.4%。农业方面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仅相当于非洲一些国家的水平。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尽管存在很多缺陷和错误,但给哈萨克斯坦带来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因此,哈萨克共产党在该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社会主义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20世纪70~80年代初是苏联社会主义处于鼎盛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在哈萨克斯坦最为兴旺的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为哈萨克斯坦独立创造了条件

1985年3月,米·谢·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不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调整中央和加盟共和国的领导班子,将所谓“改革不力”的人换掉。在哈萨克斯坦,1986年10月16日,根据苏共中央决定,撤销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哈萨克人津·库纳耶夫的职务,任命俄罗斯人Г.科尔宾担任这一职务。据后来披露的信息,这次换人很匆忙,并没有与哈共领导层协商。而库纳耶夫在哈萨克斯坦工作了很久,已经成为利益链条的一环,因此,这一决定引起哈萨克斯坦上层人士的不满。10月17~18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反对苏共中央的决定。这种情况在哈萨克斯坦极少发生。苏共中央对这种情况思想准备不足,下令派军队驱赶和镇压,发生了流血事件。这是在苏联当局声称苏联已经“解决”了民族问题的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引起苏联和世界的震惊。后来人们称这一事件为“阿拉木图事件”。这个事件起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苏共历来对共和国共产党颐指气使,连换哈共中央第一书记这样的大事事先都不与共和国商量;二是在苏共推行所谓“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形势下,哈萨克斯坦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有所表露,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

同在全苏联一样,戈尔巴乔夫推行的经济改革在哈萨克斯坦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遵照苏共中央的决定,哈萨克斯坦开始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为推行自己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开路,大讲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其矛头直指斯大林和多年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将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说成“兵营式社会主义”,对苏联长期执行的民族政策也予以否定。更为严重的是,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的执政地位,直到1991年8月24日宣布苏共解散。

苏共的变化对各加盟共和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处于尴尬的地位。长期执政的哈共也面临如何看待本共和国的历史、评价本党在共和国的工作以及如何跟随中央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此时,由1989年6月开始担任哈共中央第一书记的纳扎尔巴耶夫领导的哈共,并没有像苏联某些加盟共和国那样猛烈抨击社会主义,但同样面临抉择问题。1990年2月,哈共中央召开第19次中央全会,讨论哈共的地位问题。3月,哈共第20次中央全会做出改革哈共地位的决定。4月,哈共第21次中央全会做出了修改哈萨克斯坦宪法第6、7、9条的决定,即取消哈共领导地位的条文。这意味着,哈共一方面面临共和国内在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大小反对派的挑战,另一方面党内也压力重重、观点纷纭,存在分裂的危险。在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将苏联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的情况下,哈共也不再提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实际上已经在考虑共和国的独立问题。哈萨克斯坦绝大多数民众对苏联的存在并不表示反对。在1991年3月进行的一次“是否愿意留在苏联”的民意调查中,有90%以上的被问卷人投了赞成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被问卷人赞成苏联的社会主义,但同意苏联作为统一国家的存在就是表示愿意留在苏联,就是对苏联的肯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哈萨克斯坦也像苏联一样在进行国家体制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总统不久,1990年4月24日,哈共中央第一书记纳扎尔巴耶夫当选共和国总统。在他的领导下,1990年10月25日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通过“国家主权宣言”,声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在本共和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哈萨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计算时间”应从通过该宣言时算起。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1991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将国名由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去掉了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表述。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最高苏维埃宣布国家独立。同年12月21日,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苏联存在多年,身在其中的哈萨克斯坦并没有谋求退出苏联和独立,但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苏联剧变的情况下,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不失时机地领导共和国走向了独立的道路。

这里还要指出一个细节。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24日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对共和国的共产党怎么办并没有考虑,只让各共和国共产党自行决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有的宣布解散,有的更名,有的发生分裂。哈共并没有解散,而是更名为哈萨克社会党,但不同意哈共更名和坚持原共产党主张的部分党员则分裂出来,仍称自己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员。

[1]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56页。

[2] 《苏联民族问题文献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第79页。

[3] 根据《1922~1982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纪念版)》资料,1980/1981学年,各加盟共和国万名居民拥有的大学生数分别为:哈萨克斯坦176人、吉尔吉斯斯坦155人、塔吉克斯坦138人、乌兹别克斯坦172人、土库曼斯坦125人、格鲁吉亚171人、亚美尼亚185人、阿塞拜疆172人,而英国则为165人(1977/1978年)、美国98人(1978/1979年)、意大利122人(1981/1982年)、西德106人(1979/1980年)、日本152人(1978/1979年)。

二 独立初期围绕政权和发展道路的斗争

(一)独立初期哈共产党人曾在政权机构中拥有一定力量

1991年底哈萨克斯坦独立。独立前,1991年9月7日,哈共召开第19次代表大会,宣布党改名,新党称作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并声称它是哈共的继承者,纳扎尔巴耶夫退出哈共后没有参加该党。与此同时,另新组建的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同样声称自己是原哈共继承者。这本是两个同根同源的政党,不过由于哈萨克斯坦社会党与当局关系很好,很快获准登记,而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由于不符合当局的理念,成立后一直处境艰难,合法地位也时存时无。

新组建的哈共公开声明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党、工人阶级的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开展活动,近期目标是使国家重新回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目标是达到共产主义。由于该党的主张被当局认为有与宪法不符的内容,因此长期不被允许在司法部注册,不被认为是合法政党。直到1994年2月28日,该党才获准登记,成为哈合法政党,后在政党重新登记时又有一段时间不被允许登记。

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1994年以前,苏联时期选举出来的最高苏维埃仍然存在,并继续行使职能。因为这是苏联时期的产物,最高苏维埃中很多代表都是原哈共党员。尽管国家独立了,但这些最高苏维埃代表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苏联时期形成的,因此,对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方针并不完全认同。1993年时期的最高苏维埃主席是阿布季尔金,他是原哈共党员,后来又成为新组建的哈共的领导人。

哈萨克斯坦独立最初几年,国内始终存在最高苏维埃和总统的权力争斗,也就是作为共产党人的阿布季尔金和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谁对国家大政方针说了算的问题。最高苏维埃坚持苏联时期执行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信条,认为国家的主要权力应该由最高苏维埃掌管。而作为总统并一心想抛弃苏联时期做法的纳扎尔巴耶夫不甘示弱,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势力博弈的局面。而当时国家刚刚独立,国家经济很困难,国内政治局势也不稳定,两种势力的斗争加剧了国内的紧张。应该看到,当时出现的这种斗争,既是权力之争,也是国家发展道路之争。当时国内存在三种发展方向选择:一是回到苏联时期的制度;二是推行部落式管理;三是采用西方民主制度。在最高苏维埃和地方各级苏维埃中,三种主张都存在,但相比之下,持第一种主张的人数比较多。正因为如此,在哈萨克斯坦制定独立后第一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过程中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时,涉及改革的法律由于各方意见相左,几个月都不能通过。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2005年出版的《哈萨克斯坦之路》一书中就披露当时不同势力斗争的情况。他写道:“议员们由于惯性继续坚持以前的思想观点和刻板的工作方式,阻止我们所有改造国家和社会的行动。结果,过时的经济结构被保存下来,[1]而所有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倡议则被搁置一边。”当时的最高苏维埃主席正是阿布季尔金。纳扎尔巴耶夫说,阿布季尔金认为应该由自己“牵头解决所有的问题”,对此,纳扎尔巴耶夫认为,“依旧是[2]‘苏联时期的’最高苏维埃力图保留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妨碍总统和政府进行改革。而1993年哈萨克斯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则保留了最高苏维埃作为立法机构。纳扎尔巴耶夫说,1993年宪法“是社会上两种势力妥协的产物。一种势力是反对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人,另一种是认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必须要向民主文明国家转型的人”。当时,哈萨克斯坦共产党是第一种势力,即力图维护苏联式社会主义的突出代表,而纳扎尔巴耶夫则是第二种势力,即主张向西方模式过渡的代表。由此可见,独立初期围绕国家向何处去哈萨克斯坦的斗争很激烈,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官员、学者和普通民众,仍眷恋苏联社会主义,对国家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迷惑或不解。这就导致在制定独立后第二部宪法(1995年宪法)时,纳扎尔巴耶夫没有再请一些哈萨克斯坦资深的法律专家参与,而是任用一些年轻人和外国专家,即西方国家专家参与宪法起草工作。

然而,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如果继续执行苏联后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因苏联解体造成的原有的经济联系的中断,国家经济已经没有出路。必须寻找新的经济模式代替原有的模式,以使国家摆脱困境和走向发展之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继续信守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的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