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辩论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0:34:3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辩论技巧

实用辩论技巧试读:

内容提要

“成功的辩手不应该成为一架单纯的逻辑机器,而应该努力地以情动人,以丰富的感情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理性、逻辑和感情的协调来俘虏听众和评委。”清华辩论的冠军们这样告诉我们。

第一章 清华辩论中的智力体现

“成功的辩手不应该成为一架单纯的逻辑机器,而应该努力地以情动人,以丰富的感情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理性、逻辑和感情的协调来俘虏听众和评委。”清华辩论的冠军们这样告诉我们。

理智加之情感则万事便可享通。清华辩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指导,同时注重丰富的情感,处处显示其过人智力。清细细嚼读:

一 把握逻辑尊重规律

讲话做学问,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辩”的万分。“辩”折射着人的逻辑思维智慧之光。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或文章达到雄辩的效果,逻辑、条理一点也不能含糊。否则,哪怕你在场上色厉内荏,声泪俱下,你说的话也不会有人听,更没人为你动容。

逻辑和条理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不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违反逻辑,抑或难有条理。在辩论中,表现的是双方唇枪舌剑的智慧交锋。在这种交锋中,惟有尊重客观规律,把握逻辑原则者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把握了逻辑也就把握了立场和驳论的坚实基础,使自己的论点牢不可破,不至于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的逻辑不严谨,就很容易露出破绽,而对手所露的破绽正是为你提供驳论的依据,此时你就可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戳穿对手的谬误所在。

下面我们看看如下这段辩词——

正方四川联合队:如果对方辩友看了《北京晚报》,那应该注意到,每个招聘的第一条,都说要有我单位适用的专长。刚才对方一辩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如果鱼儿不会游泳,鸟儿不会飞翔,怎么跃得起来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反方清华队: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那是它们的天性,怎么是专长呢?那人会走路也是专长吗?至于刚才对方同学说,女大学生要找个男的,这是基本条件,不是首要标准啊。

上例辩词中,正方的悖论在于釜底抽薪,企图一下子将反方引用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句驳倒。这一段辩词,若不进行深究,还颇有“一锤定音”的分量。好在反方很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思辨,将“鱼跃”、“鸟飞”重新框定于“天性”之中,而且,以反问句“人会走路也是专长吗”进行类比。这样的反驳,倘若离开了逻辑与条理的搭配,是很难辩出来的。

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是严谨逻辑的前提;思维敏锐,应对自如,这是严谨逻辑的主线。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算是真正的把握厂逻辑思辨的辩手;把握了逻辑思辨,就掌握了辩论的主动权;掌握了辩论的主动权,你的辩词便能使你的立场观点宛若金城汤池一般难以攻克了。

逻辑来自哪里呢?逻辑来自辩手在参辩前对辩题的破解和己方观点的定位,做到胸中有数,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在对手面前夸夸其谈,说一大套不得要领的话。无数的教训可以表明,在辩论中吃亏的,往往是那种不痛不痒地陈腔滥调的卖弄口才,实际上却是既无逻辑思辨又五条理脉胳的人。

缺乏逻辑思辨,也就缺乏对己方观点的认识;缺乏对己方观点的认识,也就不知道辩论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说,缺乏逻辑的辩手在辩场上是控制不了局面的;控制不了辩场局面者,如何能成为辩坛的赢家?

不过,辩论中的逻辑思辨的终极目的是为己方观点服务的。同样一种逻辑,运用得好,可以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演;若运用失误,则可能向不利自己的方向推演。如果运用逻辑的结果是对己不利的,那便是一个辩手十分悲哀的事。辩论的目的是要使己方的论点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当你将逻辑的思辨和对方见面后,接下来就要根据思辨中精要之处精心研究辩论的论题,在确立己方观点的基础上推向极致,使“真理”与“荒谬”明显地表达出来。雄辩家在这方面往往能占得先手,所以他才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从精神上拖垮对方,从观点上摧毁对方。比如在《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这个辩题的辩论中,作为反方,如果不对辩题进行逻辑性破解,是很难攻克正方的堡垒的。在破题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变通二者各自的特性,这样,辩起来进攻点就多了。现举两种反方驳论例子供参考——

1.按照正方的逻辑,只要把经济抓好了,即使没有人去搞文化,文化也会自然而然地繁荣起来,这岂不是把经济和文化人为地建立在从属关系上吗?

2.根据正方的逻辑,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文化一定是不会繁荣的,那又怎么解释古希腊的文化是在其城邦经济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呢?另外18、19世纪的德国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为什么在哲学文化上却成了世界第一把手呢?

上面两种驳法都是未及辩题所涉及的“才能”二字,却也同样也能明白,题中所指即是“才能”。正方的逻辑错误本来是不明显的,但一经反方以反推理代反证的归纳渲染,就使其错误明白地摆出来,从而能诱发观众迅速地判明对方的逻辑错误。

逻辑蕴含着条理,条理需要逻辑论证。这个原则把握住了,即在辩论的对抗中增加了致胜的筹码。所以,对雄辩家的思辨策略稍经推演,便会发现,他们组织的辩词的框架总让人觉得在防御时有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而在进攻时却可以令对手伤筋动骨。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考虑辩词时,不无运用逻辑的头脑。灵活运用逻辑辩论术,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华辩论的逻辑思维强调以下三点:

1.要求辩者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思考一切与辩题有关的参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论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不要忽略一切细微的但又是重要的细节。

2.要注意切入点,尽量通俗易懂,不要太深奥,以免造成曲高和寡,让观众乃至对手均不明其意。

3.要从大处着眼,全局思考,尽可能做到不露破绽;若反之破对方抓住要害,则很难挽回局面了。

二 胸有新招,揣于股掌

一个真正的雄辩者在论辩过程中不应把理论讲在已被人们早已认识到的事理的表层,而应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自己的逆向思维,另辟蹊径,论出新意,辩出新的火花。

要达到这种程度,首先就要求雄辩者在参辩之前对辩论的话题要吃透悟透理解透;其次是要对对方的逻辑思辨作充分的估计。这样,才能使自己做到视辩论形势的各种变化而灵活运用相应的辩论战术,做到胸有新招,变于股掌。

一个成熟的辩手之所以在各种辩论场合面对各种辩论对象都能应对自如,就是因为他经历了诸多辩沦的磨砺,积累了形形色色的辩场经验,并将所有经验都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失败或胜利均铭心刻骨,以此作为日后参辩的指导依据。由此看来,没有辩坛上成败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胸有新招的;一个胸无新招的辩手,辩理自然匮乏,又如何应变于股掌呢?

全国职工辩论成都邀请赛中有这样一个题目——《门当户对是美满婚姻的基础》。乍看此题好像对正方不利,因为“门当户对”之词可以说是多年来“挨批”的观点,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平反”。但是正方显然在参辩之前早已未雨绸缪,在胸中已埋伏下变换话题的新招,所以,正方辩论员在陈述观点时道出了如下让人动容的辩词——

所谓门当户对是一种比喻(这就埋下了一层意思,既然是比喻,就可以这么比也可以那么比)。比喻缔结婚姻的双方在各自的家境、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大体接近或趋于一致。

此段辩词立意较新,将辩题的不利因素进行化解,把约定俗成的词语解义注上了新时期意义。如此一来,这个辩题所辩的范围已完全跳出“门”与“户”的话题,而权当是正方股掌之间的人的素质话题了。

在此基础上,正方似乎得理不饶人,第二位辩手又继续说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鹏和小雀不能结伴,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古人就提出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

此段机智的“释义”妙语绝能,它以其独到的陈述方法,既感动了反方,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嘉宾,无怪乎言犹未了,却已赢得满场的掌声。

胸有新招,辩论场上不但能心不乱意不乱,更能使辩者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增强说服力。

需要借此一提的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西安交大两个辩论队在初赛中相遇,谁都知道这是两支实力相差最大的对手之间角逐,此前西安交大的准备自然比较从容,所以,在辩论中哪怕新南威尔士大学辩手再怎么故意“捣乱”,也没有使他们落人陷阱。像这种的情况,应当说西安交大队从教练到辩手都是始料未及的,但他们的思辨仍然能够做到从一而终,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西安交大辩手尽管面对的是屡出“怪招”的辩手,可是他们如果自己胸中没有对付“怪招”的新招,能辩得如此从容吗?

清华辩论认为辩者必须注意到这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新招而制敌。

1.要求辩者有较渊博的知识,惟有如此,才能标新立异。如果脑子空空,也想玩弄新招,那样的“新招”不但无法变于股掌之上,反而只有出漏洞的份儿了。

2.胸有新招关键在于“新”字,不要把平常人们生活中用于调侃的“怪谈”也集为辩坛的“新”招,否则,就会有玷污辩坛尊严之嫌。

三 把握论机先发制人

古语讲:宁可我先下手去打击敌人,不让敌人先下手来打击我。此意即指当人与人形成对立面的时候,为了制敌而率先出手,抢占有利阵地,从而争取把握战局的先机。兵法上将此称之为“先发制人”。

有人将辩论戏称为“舌战”,既然有“战”,自然就有“争”。要争得赢家之誉,把握论机,先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就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就能取得辩论的主动。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则可以迫使对手陷于被动,屈于自己的论证。

前面说战场上的争夺以抢占有利地形为上,致使整个战局倾斜于你方,这样,对手若想攻下你来,不花双倍的力量是不够的。辩论的道理也是一样。

且以下段辩词为例——

正方:对方辩友,我想问你一个事实问题,贵校马毅南(音)教授说,一些承包企业以女工怀孕、哺乳为理由辞退女职工,这是不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要不要保护啊?

反方:这种平等就业权,既属于女性又属于男性,怎么能属于对方所谈的特殊权益呢?

正方:女性受到了伤害,我们应该不应该保护?

反方:如果自由竞争也能够使女性利益不受损害的话,那么对方同学凭什么说这叫保护呢?那么,自由贸易跟贸易保护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掌声)

正方: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6条明明指出,不得以怀孕、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对方辩友作何感想呢?

反方:《妇女权益保障法》起草小组已经指出,这一条属于对妇女工作权和劳动权的保护,属于第四类问题,而教育权利属于第二类问题,对方同学怎么能把这两类问题混为一谈呢?

正方:对方辩友,我很奇怪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开除女工,是劳动权利呢,还是就业权利?(掌声)

这段辩词显然是正方从一尖锐的问题两个问号的形式打开了辩论的闸门,这就是先机,把握了这个先机,你就显得无比的从容,而对手就只能忙于答辩,自然就显得被动多了。

辩论中的先发制人,有时可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人的心理,常常以先听到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听到的另一方话或意见假如不是很精彩或辩词不突出,就会本能地产生排斥心理。

先发制人战术显著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该战术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论机的把握。论机把握得好,则可势如破竹,制敌于防不胜防;论机把握得不好,则无伤对手皮毛,其结果就只有自取失败了。

清华辩论认为运用先发制人战术时需掌握如下要点:

1.先发制人术应在时间上抢在对手之前,迅速集中论证力量加于对手命题的要害,抓住瞬间出现的时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趁敌方未加防范时,使对手失去平衡,一经交手,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先于对手而展开攻势,往往创造论战中的精神优势。先下手为强,才能占得先机之利。

2.思路清晰,脉胳流畅,具爆发力,全力向对方要害处进攻,切勿做徒劳之功。

四 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但凡先辈留给后人的思想文化遗产都是经典。它沉积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之真、涉及领域范围甚广。

人们崇尚经典,那是因为经典的语言,常被后人视作明辨是非的指导;经典的人物,常被后人当作效仿的楷模;经典的故事,能给后人留下一部部助益无限的读本。人们崇尚经典之余,还喜欢运用经典。有了经典这种武器,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便都有了充实的依据。

有许多人在和别人说理时,为使自己的“理”能服人,便以引用经典的方法来补充自己的观点立场正确性,增加对手辩驳的难度。辩论也不外乎如此。我们将这种办法俗称为“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所谓引经据典,就是在辩论中根据情况巧妙地引用典故警句、成语、歇后语、故事等形式,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人胜、生动幽默的辩论效果。

任何一个辩手都希望自己的辩词能比对方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自发散型逻辑思维和妙语如珠的雄辩的有机组合。引经据典正是以此来增加己方雄辩辩词的分量。这种分量,在言简意赅地明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更坚定自己的取胜信心。

辩论中引经据典最常见的有引用典故、引用警句名言两种手法。

□引用典故

引用典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某种道理。众所周知,历史常常和今天的现实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历史的经验也常常被今天的人们所用。

引用典故进行辩论,就是引用与现实有联系或相似的典型的故事或传说、寓言、神话等带情节性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辩词,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假若在辩论中能将多种典故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多点”的“连线说理”,其攻击力定是妙不可言。93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的最佳辩手姜丰同学在为《人性本恶》阐述观点时就有如下一段十分精彩的话——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3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一段还不足二百字的辩词,竟引用了两个典故外加两条引语,而两条引语其实质上也蕴含了典故的意味,这样的造势,一般辩手是很难做到的。姜丰同学在此辩词中更让人回味的是为《人性本恶》而辩,但始终没有提出这句话,但辩词前整条脉胳却已足够证明她的观点了。这就是引用典故的成功所在。

由于是在辩论会场,故引用典故要力求简练,说理明了;但其他场合如日常事务中,就可较形象地进行说理,这会更具说服力。

据《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长期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无病而暴死,太宗大怒,要把马夫杀掉。

这时,公孙皇后劝谏道:

从前,齐景公因为鸟死的原因要杀鸟夫,晏予控诉鸟夫的罪行说:“你把鸟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国王因为鸟的原因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邻国诸侯知道这件事,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结果齐景公赦免了鸟夫。陛下读书曾见过此事,难道你忘记了吗?

唐太宗听后,怒气全消,遂赦免了马夫。

现实是,唐太宗的马死了,太宗要处死马夫;历史上齐景公的鸟死了,要处死鸟夫,这是何等相似的事。公孙皇后巧妙地引用晏子谏齐景公这一史实,使唐太宗从愤怒中清醒过来,改变了自己错误的决定。

由此可见,在辩论中引用典故是纠正对手、巩固自己观点的一种绝妙的手法。通过引用典故,让古人替今人说话,让经验为探求者开道。这种手法的妙用,不但能使对手心悦诚服,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地沿着自己所持的正确想法去拓展。

□引用警句名言

人们之所以将前人留下的好句子称之为警句,是因为这类句子对现实生活乃至观点立场的确立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辩论中,合理地引用警句,不但能对对方起警示作用,而且具有借力服人的功用。辩论要尽力做到说服人、打动人。要说服人、打动人,就要讲究说理方法,现实生活乃至社会芸芸众生,往往是能者之上有能者,谁也不敢轻易地妄称自己的言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征服人,警句的妙用就不可小觑。因为,当一个人在辩论中缺乏论据的时候,用警句出招,正是一种绝妙的弥补。

妙引警句,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辞更有力量。

妙引警句时,不但要会引用前人留下的启迪性好句,也要留意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警句若能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效果会更好。

以下是分别出于‘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钟姻嫡和’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樊登的辩词——

钟: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

樊登: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无美不自美,因人而张”,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辩友还不相信的话,那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任何线条、颜色本身并不具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情感和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伞斑斓的美的世界。

两人的这段辩词中引用了警句名言,在展示其才华的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雄辩的效果。尤其是他们通过前人的话,引发出真正的“话外音”,那就是对己方观点的阐述论理。所作的结词,无不令人动容,故均可称之为精彩的辩词。

由此可见,辩论中,工于用警句、巧于用名言,就能发挥经典词句中“幽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的雄辩威力。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辩论中,善于引经据典的人定有丰富的知识底蕴,所以,他定是辩坛赢家;而那些缺乏知识底蕴者,则因“经”与“典”的匮乏,在论辩中总难免要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引经据典时,清华辩论的观点是:

1.必须熟悉历史知识。历史似乎常常是漫不经心地重复着。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我们总可以探寻到许许多多与现实相联系的史实。

2.无论运用哪一种方式引经据典,都必须注意针对性,切不可牵强附会。

3.事例或语句要典型,不要生造或凭想当然进行虚构,否则,就很容易给对方形成误导或被对方驳倒。

4.引经据典术,要求辩者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大量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来增强本方的雄辩力度。

5.在引经据典时,不宜过多引用政治人物的政治话语。否则,容易给人造成仗势欺人的感觉。

五 理藏于胸,不“背”而来

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泛指辩论它有可能是无任何辩前的准备,而辩论赛则是不同,每个辩手都在赛前做好了充分准备,用复旦大学队的话说要使出“狮子搏兔”的力气。

从某种角度讲,辩论赛和足球比赛很相似,只不过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一个是思维语言的对抗。在比赛开始之前,足球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一套有效的整体攻防方案,这些,都和辩论赛有很相似的地方。

但是,足球比赛是激烈的身体对抗运动,在比赛的过程中,队员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赛前的训练比赛那样来踢,他们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多年积累所形成的运动素质。

从理论上讲,辩论赛也应该是这样,既然是比赛,就应当有激烈的对抗。但是,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各类辩论赛中,大段大段背书的情形并不少见,人们不禁会问:如果真的是一场比赛的话,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组织好这么美丽的文章?

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这段发言:

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干线上,聆听到世纪文明的涛声,我们思考的绝不仅仅是知与行的难易问题,而是人类如何继往开来的命运抉择……当今中国,科技兴国发展教育已是基本国策,环顾宇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是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新的科技革命的号角已经奏响,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须孜孜不倦地求知,我们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如何永保和平,让那只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限制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知是艰难的伟业,求知更是永恒的挑战,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杠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篇文气流畅的好篇章,但它绝不是能在辩论观场上所能立组织发挥出来的。如果是事先写好的话,这和现场辩论会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既然是对抗赛,你就必须根据对方发言或批驳,或立论,而我们通常看到的却是先用一两句话来反驳一下对方,紧接着马上开始声情并茂的背诵,这并不是辩论赛的初衷,也将辩论赛引入了死胡同。因为,它不真实。

真实的辩论就是雄辩,要运用强大的逻辑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去征服对方,征服评委,征服观众,而真正强大的逻辑是无法被攻击的,它能够激发人心底的共鸣,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比如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的辩论中,关于“网络使人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这个命题,双方均没有在“更”字上展开讨论。试想一下,如果反方的逻辑是这样的:假定有两个人,原来互不相识,通过网络建立起联系,这当然比先前的状态更亲近,可是,如果以后两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比起他们通过网络来联系,这后一种状态是不是比前一种状态更亲近呢?这样的逻辑,正方就很难正面进攻了。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一般说来,如果赛前经过充分的讨论,将辩题的各个方向都了然于胸,真正优秀的辩手在场上是完全不需要背诵写好的文字的。背书,反而会限制住他发挥的空间,影响他思维的活跃程度。

95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林正疆就是这样一个队员。赛前,他从来不会事先拟好稿子去背,也不会刻意去记住内容,在陈述时也不低头去看稿子,因为他手上的纸本来就是一件道具,根本就是空白的。他曾说过:惟有透过自由自在的辩论方式,方能训练出真正迅速的反应,否则,大家都用事先背好的稿子来参加辩论,那不是好像机器人对阵一般了吗?

说得何等好哇!人是有思维的,辩论的魅力就在于短短几十分钟里我们看到思维撞击的火花,享受到智慧交锋时的美丽。人们并不希望看到在辩论场上的是一种没有思维,只会背书的机器,人们希望看到的是鲜活的、敏锐的年轻人的思想,而不希望看到他们成为专家智囊团的代言人。

在这方面,我们大陆选手和其他地方的选手是绝然不同的。大陆学校参加辩论赛,往往倾尽一校之力,不光调最好的学生,还要最权威的教授,最充分的资料,基本会为选手们写好辩词,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呢,往往只是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纲教练,而这些教练,往往都是先前参加辩论赛的学长,他们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学生们自己讨论出来的。这样的队伍,也许在理论的缜密、逻辑的完美、语言的华丽上不如内地的学生,但他们却是真正的大学生辩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谁见过一个人拿着事先写好的东西来辩论的呢?不都是根据对方的表达来迅速组织自己的应对吗?单就这一点,就应该说:辩论赛,请让背书走开。

清华辩手们说,当我们在辩论场上拒绝背书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下要点:

1.尽管我们不提倡背书,但在辩论开始之前一定要进行精心准备,要做到己方的立论、逻辑、观点、论据都烂熟于胸,不打无准备之仗。

2.在根据对方的表达做出应对时,切记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要牢记已方的框架,随时掌握主动权。

六 通俗晓畅以浅寓深

辩论同写文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为辩论用于语言交流,所以要求它在表述上要通俗晓畅。如何晓畅?当然要从通俗性语言上下功夫。北京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在一次点评辩论会中就提到过,辩论的语言要求表述到位,准确即可,不要只求华丽的词藻,而丢失了真正的说服力。看来,语言的质朴才是让大众所喜欢听也乐意接受的辩论风格,而那种无思辨无逻辑只会一味地搬弄词藻,哪怕再能表现也无人愿意恭维。故此建议辩手们别忘了辩场上适当运用通俗语言。

运用大众化语言表述自己立场观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语言。通俗语言既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能使听众和评判者乐于倾听和接受。在通俗中造势,在通俗中确立己方的影响力,这就是雄辩致胜的一种不可低估的方略。

97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马来亚大学(正方)和首都师范大学(反方)就《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辩题展开的讨论中,反方一辩就有一段十分通俗的辩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德国人也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就连法国人也说:“我是为了真理呀!”大家都各言其说。结果我们发现真理是什么?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呀!

这一段辩词意在对真理越辩越明的反驳。这位一辩思辨空间的广阔,并不表现于逐条逐理娓娓道来,而是以二战期间两个“为真理而战”的口号来由彼及此。其通俗就在于人人皆知英法两国在二战中实际上所扮的角色。所以,这位一辩的高明显而易见。辩词超越的时空,却足能证今,晓畅于“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

使用通俗语言不但能自然表露出真情实感,易打动人心,而且可以达到以浅寓深,由近及远的效果。这种说法早就得到诸多文界高人的认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但丁曾专门写了一篇《论俗话》,阐述了通俗语言的种种优点。他将人们合理使用通俗语言的好处罗列出像“自然”、“优美”、“清新”、“流畅”、“流通广”、“感情色彩强烈”等等。

古希腊大学者兼辩论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修辞学》一书中就指出:“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词汇。”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雄辩家、演说家都是运用通俗语言的大师。原因就在于通俗语言的朴实感。因为朴实,大众都接受;因为朴实,便能增加语言的可信度。所以,通俗语言术是能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抵触情绪,沟通双方感情,使辩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乐于接受的立场观点的好方法。

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人与人间,正常的人际交流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办的《实话实说》中,有一段主持人崔永元和周孝正、侯耀文之间极为通俗的辩论词——

崔永元:(对侯耀文)您抽烟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意识:觉得既害自己也在害别人?

侯耀文:我?我没这概念。(笑声)

崔永元:只觉得是在害自己?

侯耀文:我觉得对我自己都没有什么影响,对别人又会有什么影响?(笑声,掌声)

崔永元:周先生是不吸烟的,那么侯先生这种观点你同意吗?他认为既没有害自己也没有害别人。

周孝正:我认为他这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笑声)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旗帜鲜明。他说就因为有写作,搞创作的解困,那么我认为这有前提,就是他上瘾了后,才有这种事。你像我从不抽烟,我也写作,我也熬夜,那么我就没有这种情况,假如说……(被打断)

侯耀文:因为他没有抽烟的历史嘛,你现在开始抽烟,抽五年之后,您看您写作还抽不抽烟。(笑声,掌声)

周孝正:所以他这原因,是一种上瘾以后的原因。假如说要是吸毒上瘾,那不吸毒,什么也干不了啦!所以这个并不是什么正当理由。(掌声)

这纯粹是一段很“家常”的谈话。为什么一再地引发出观众的掌声、笑声?道理很简单,崔、周、侯三人都采用了通俗的对话形式,使观众既明白了三位各自的观点,又觉得各有各的理。谈话结果,谁也没有屈于下风。这不能说明他们三位修养不高,相反的,只能说明他们太了解观众所需要的真正的电视对话应该是何种品味了。

辩论的语言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也必须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所需;所以,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精神所需的通俗语言在辩论场上没有理由拒绝。

在运用通俗语言辩论时清华辩论提醒您需注意掌握如下要点:

1.通俗语言忌讳落人俗套而变成庸俗。如果语言庸俗了,就失去辩论的意义了。

2.通俗语言在辩论场合只能适当应用,不能太随意,太随意了就会降低辩论的质量。

3.要做到辩论语言通俗化,就需要在乎常自觉加强文化修养的熏陶,注意锻炼自己语言发挥的能力,并做到持之以恒,即可达到目的。

七 抑扬有致妙寓其后

抑扬有致指的是为抑而先扬或为扬而先抑。也就是说,在辩论中,根据对对方的性格特征、语言水平的预先分析和估测而做出的一种应对策略。比如知道对方有某种兴趣,辩者则以他的兴趣入题进行“物”说,这样容易给对方带来某种的亲和力以及尊严上的满足,从而缩短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自觉地解除戒备心理。辩论本来都要对对方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的,但假如你能将对方对你的戒备心理消除殆尽,那么,或抑或扬还不是你随心所欲的事?

先抑后扬即为了肯定某种观点或立场,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贬低和否定它,这样为扬而抑,抑的目的在于扬。在有备的前提下,抑得越深,扬得越高。

先扬后抑即为了抑制和劝阻别人,先采用褒扬的方法和支持的态度。为抑而扬,扬的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抑。也就是说,在抑的指令下,扬是不可少的手段。先扬后抑和如前所说的先承后转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先承后转是以反为目的,而先扬后抑大都是以说服为目的的。

有个人对朋友说:“我为女儿所付的钢琴学费已经得到偿还了。”按通常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那就是这个人的女儿学钢琴已经学有所用,通过弹钢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看来,这是他对女儿学钢琴取得成绩的一种肯定。但是接下来的话却是:“我的邻居听了我女儿的琴声后,就赶紧把他的房子以市价的三分之一卖给了我。”仅从买房子获得的好处来看,此君所说的“报酬”确实是真的,印证了“所付的钢琴学费已经得到偿还了”之说;但是这种报酬是以对女儿弹钢琴的一种否定出现的。这样,先扬后抑,使言谈话语产生了一种无尽的魅力。

抑扬妙用战术的特点在于:扬是为了抑,抑是为了扬,抑扬间在手法上是统一的,只不过在表达的形式上是通过转折将前后两个对立体连接起来的。

一位女顾客上照相馆取照片,她很不满意自己照的照片,于是,她和商店营业员有如下一段对话——

顾客:我以前在这里照得很好,怎么现在在这里照得那么难看?

营业员:太太,以前你来照相时,我比现在年轻十多岁,现在照得不好看,因为我有点老了。

营业员巧用自己为例,抑得既有分寸,又不失后扬的韵味,以此术堵住了对方的嘴,令对方被“扬”得无可辩驳。其手法不可谓不妙哉!

如上的对话若不经推敲,看似简单得很。但也请读者都在此对照一下自己,倘若你也遇到此类的问话,你的回答是让自己平衡还是能让对方惬意?

与此相反的抑扬法是先扬后抑。先扬后抑的关键就在于为了有效的抑而以扬率先出招,扬到一定时刻,也就是到该“收”的时刻,再“重拳”显抑,将对手归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反方)和北京科技大学(正方)在就《信息社会仍须还是无须读书破万卷》辩题进行辩论中,二辩就有过如下一段先扬后抑的精彩辩词——

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我方同学认为在信息时代无须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早巳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用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储存、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能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第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发展社会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今天电脑的运用、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知识,因此,对方同学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而照对方同学那样通过读万卷书的方式取得知识,恐怕随对方同学成为年迈老翁的同时,而你所得的知识已成为昨日黄花了呀!一边是“读书破万卷”的事倍而功半,一边是现代科学的事半而功倍;一边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辛苦与汗水,一边是网络科学的精彩与纷呈。何去何从,难道对方同学还不明白吗?还要用陈旧的观点去改造社会,建设新时代吗?请对方同学三思而后行!

显而易见,这段辩词的发挥是以一句“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而引发的,这就是扬。扬其先,便有了转换的主动,抑其后就显得自如多了。

运用抑扬有致战术需注意掌握如下要点:

1.无论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转折过渡都要明快,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不要和稀泥。

2.前言后语的抑扬转化时机要掌握好,转折过渡要把握好,否则,你的辩词就会前言不搭后语。

八 快言快语豁达见理

人与人的交流自然离不开对话。通过言语的沟通,就可大致看出对方性格特征,以便更好的交谈。在对话中,人们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喜欢慢条斯理,有的人喜欢瓮声瓮气,有的人喜欢半说半隐,有的人喜欢快言快语。不管如何,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喜欢快言快语的人。因为快言快语中能反映出辩者豪爽豁达的性格,从而给人留下信任感,所以,在辩论中,有很多辩手乐于采用这种战术来包装自己,并为自己其他方面的短处打掩护。

快言快语以“快”见长,故应在要求反应敏捷,不留把柄给别人抓的前提下,更重于说话不转弯抹角,以豁达大度、豪放直爽的个性,痛快利落的语言来解决矛盾,说服对手。

假如你走下辩场融入生活大潮,你经常会为自己为智辩为主导的快言快语感到吃惊。在我们身边,真不难发现有些本来不是好解决的难题,甚至出现扯皮的事往往会在一个人“痛痛快快宣泄一通”中得以解决的事例。

1949年9月,陈毅作为上海市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由于住房紧张,他主动从豪华的饭店搬了出来,把房间让给了傅作义,自己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

这件事在上海部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同志想不通,其中,有一位资深的老干部对陈毅发起牢骚:“对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了,凭什么住高级楼房,坐小卧车?”

陈毅听了,十分生气,在会议上谈开了:“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高级饭店,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半个小时话,长沙就起义两个军。为了减少我们的伤亡,让傅先生住上高级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讲越激动,用指节冬冬敲着桌子:“我把高级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十部小汽车,你能让国民党也起义两个军吗……怎么没人吭声?”

他大气出完了,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嘛,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嘛,不要长着周瑜的细肚肠嘛!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陈毅一番掷地有声的快言快语,把道理说得晓畅明白。大家不但没有怨气,反而很信服。假如换别的方式,也许没有这种效果。

不过,快言快语战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的。有一种人压根儿就不会用这种战术也不知此战术内涵在何处。这就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城府极深的人,他们成天都在算计着别人,谋划着如何损人利己,这种人即使给他一万条真理,到头来也会被他的“阴柔”折腾得精光。所以,我们足有理由说只有心怀坦荡的人,才能说出能有召感力的快语。

有人认为快言快语太容易不过了,其实这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真正能够表里如一讲个性化的语言是不容易的。气度豁达、性格豪爽者虽难以语出华章,但细品之下,那朴实无邪、伸张正义的精神则尽在其只言片语间。

在辩场上,辩手除了需具备如上的条件和心理素质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如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西安交大三辩回答对方二辩的一个问题就是快言快语——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我美不美?

反方三辩:对方二辩非常美,但这个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有没有人认为对方二辩不美呢?如果有人胆敢说对方二辩不美的话,我们是不是要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呢?如果美的标准是客观的话,那你何必问我你美不美,你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你美不美呢?

快言快语术,能扛千斤鼎,排除万难,制服对手,能很有效地说服对方,是一种直爽的辩论方法,赛场乃至现实生活都离不了它。

清华辩论认为运用快言快语术需要注意如下要点:

1.语言要适度,不要因为说得太直而无意中伤人。

2.生活中的快言快语要视对象而定,古语有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九 针锋相对当仁不让

辩论最终是为了获取胜利。如果双方实力势均力敌,骑虎相当,就要看谁能最先抓住战机了,那他就是赢家了。把握先机的一种直接办法就是从对手“口”中取。也就是说,为了要据理力争,面对对方难缠的论点不但不予躲闪,还要有充足的理由向对方发起正面的攻击。这样的辩论,才能说是真正的观点的碰撞,我们将辩论中正面碰撞称之为针锋相对,当仁不让。

清华辩论总结出采用针锋相对法辩论有以下两点好处:

1.辩论中的针锋相对术,给论敌以尖锐有力的正面反驳,能有力阻遏对方的攻势。

2.在论战中,抓住对方的要害,揭露其言论或行为的实质,在正面强攻中可显示很强的威力。

有一次,英国保守党议员乔因森·希克斯在台上演说,看见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一时又拿不出办法挖苦丘吉尔。须臾,俩人终于发生了不是对话的对话——

希克斯:我想提请尊敬的评论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自己的头。

既然一方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自由,另一方当然也可以有同意的自由或不同意的自由。所以,丘吉尔采用针锋相对的反唇相稽,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让对方无话可说。

针锋相对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实力较量,无论是逻辑对逻辑、幽默对幽默,还是事例对事例、语言对语言,采用此法者没有清醒的头脑是绝对不行的。

但是,仅仅有清醒的头脑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料敌智辩的能力。否则,随便玩弄此法者反倒要作茧自缚。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明代的解缙小时候名气就很大。当时有位曹尚书很不服气,想在大庭广众下用自己拿手的对对子形式来刁难解缙。如下便是他俩上演的一段“好戏”——

曹尚书:小龙无知嫌路窄。

解缙: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曹尚书: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落汤螃蟹着红袍!

上例对的对子中,曹尚书本意是要让解缙难堪的,所以,所出的上联全是怪联,而且“怪”中还掺入了些许对解缙乃至贫穷人家的嘲讽。对于曹尚书的无理,解缙在对下联中一一予以针锋相对的驳斥,不但有礼有节有风度,而且还充分展示出少年者知书达理的风貌。霎时在座的哄笑声四起,连连感叹后生可畏,而曹尚书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呆呆地伫立在一边许久说不出话来。

从对抗的意义来说,辩场上的辩论和战争一样,是力量的竞赛。针锋相对的论战需要对自己论点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加上唇枪舌剑的雄辩力量,才能取得辩论的胜利。主观认识错误,即使能说会道,也将徒劳无功。

针锋相对还有一种妙招就是反唇相稽。即指受到对方无理责难时,发现其中有谬点,便抓住对方的谬点做文章,并在做此文章中将自己的长项展示出来。

这种手法用于针锋相对时,一般是承接对方的讲话内容,秉对方的错误逻辑,抓住其中的某些悖论性语句,反戈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使其气馁。

法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巴斯德有一次在巴黎参加学术会议,他所下榻的旅馆招待员见他衣着普通,所带行李很简单,很瞧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一个偏僻而又潮湿的小房间里。后来,招待员得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斯德教授时,立马满脸堆笑地跑进来道歉——

招待员: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他携带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我把您老认错了,实在对不起。

巴斯德:不,我认为一个人摆阔和他的无知是成正比的。

巴斯德针锋相对的反唇相稽,用人木三分的深刻语言点出对方以貌取人的虚伪的本质,既具哲理又具条理,既简明扼要又不乏战斗力。可见巴斯德的思辨能力真是非同一般。

在辩场上,反唇相稽的思辨技巧更见长于即兴发挥。但其难度还在于既得一针见血,又不能出格。且引一场关于《癞蛤蟆能吃天鹅肉》辩题的模拟辩论为例——

正方:天鹅固然飞得很高,癞蛤蟆无法接近。但天鹅也有歇脚的时候,癞蛤蟆并非如对方所言,其对天鹅无机可乘。

反方:请允许纠正对方,天鹅歇的是翅膀,不是脚。能够亲近,就一定能吃吗?再说,癞蛤蟆那么小的嘴能吃那么大的天鹅吗?

正方:蛇不是能,乞那么大的海鸟吗?

反方:癞蛤蟆是蛇吗?按对方的逻辑,一只蚂蚁也能吃掉一头大象喽?再者,蛇那不是吃,是吞。

正方:对方学富五车,不会不知道蚂蚁啃骨头的意思吧。我们倒要请教对方,吃和吞有何区别?

反方:难道您吃药不是吞下去的吗?

正方:对方将吃等于吞,那中国人见面时的招呼语:您吃过了吗?不是要改为:您吞过了吗?

反方:让我们回到辩题上来,就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天鹅也不可能束手就擒。

正方:活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并不意味死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聪明伶俐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并不意味呆若木鸡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

反方:对方的癞蛤蟆能吃天鹅肉,原来是吃呆或死的天鹅肉噢!

正方:呆或死的天鹅就不是天鹅喽?

反方: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的环境里,即使呆的或死的天鹅也等不到癞蛤蟆下口,蛇早已捷足先登了。

上段辩论虽带着较浓的游戏的色彩,但双方的言语间均透着浓郁的讥讽的色彩,好在双方的度都把握得很好,尽管针锋相对,但彼此谁也不伤害谁。

这是说辩场上的例子。倘若在生活中,运用针锋相对的反唇相讥就要视对手的动机而定了。通常,生活中的反唇相稽战术是出于迫不得已的“自卫反击”。在政治斗争、外交谈判,乃至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常有一些出言不逊的人。诸如对那些因政见不同而以恶语挑衅,以尖酸刻薄的话攻击他人人格,他人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人格的尊严,运用反唇相稽术针锋相对地给对方以迎头痛击是必要的。

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无所顾忌。有一天,一个喜欢无事生非的年轻人嘲笑他——

年轻人: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你帽子底下那个玩艺儿是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对付不怀好意之人对自己的敌意攻击,就是迎头敲击,别无可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在考虑如何忍耐之类,对方便会更肆无忌惮,更不把你当回事,更想着如何将自己的恶欲变成恶果了。针锋相对地抓住对方辩词或言说中的谬误要害,反过头来对其进行严厉的责问和深刻的讽刺,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致被侵犯、侮辱。

清华辩论提醒你运用针锋相对的战术进行辩论时需注意如下要点:

1.要突出针对性和用词的准确性。针对性越强,战斗力就越强;准确性越高,取胜机率也越高。尤其遇到难缠的对手,你不用针锋相对的办法与其抗衡,就不如趁早退避三舍。

2.辩者必须始终贯穿一个原则,万万不可露出破绽给对方,否则,被对方抓住来个反针锋相对,那可就惨啦!

3.要注意适度。辩场上辩场下的对象要作不同的对待。尤其是辩场上的对手完全是为辩论而辩,千万别玩过火了下场后伤了和气。

十 张扬个性兼顾团队

既然是一场比赛,那么参赛队员就不是自己一个,就象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只有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力,讲究配合方能获胜。有时候,这样的配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产生默契,从而形成整体的作战能力。可以看到,如果一支球队只拥有个别出色的球星而没有整体有效的合作,或者虽然整体配合得很好,但缺乏天才的射手,都一样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大凡优秀的球队如巴西队、阿根廷队等在这两方面都树立了经典的战例。

如同一支球队有前锋、前卫、后卫、守门员一样,一支辩论队的几个辩手之间也应是各司其职。在新加坡的辩论赛中,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得主复旦大学队曾经按照中国古代八股文的程序,确立了一套经典的辩手定位即起、承、转、合顺序,或者说采用逻辑、理论、事实、价值的分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导演潘跃也曾针对一、二、三辩及自由人的职责做出过精彩的说明。这表明,一支优秀的辩论队的各个队员之间应当弄清楚有效的分工。

这种分工的基础就是每个队员的个性特征。仍以复旦大学队为例,当时的一辩姜丰是一个很甜美的女孩,她在场上的风格就是亲切感人,大家闺秀;二辩季翔的风格是情绪稳定,说理透彻;三辩严嘉的热情、活泼与机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四辩蒋昌建的高屋建翎、价值升华则直逼人性深处,将辩论赛推向了高潮,他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要用它寻找光明”,曾经震憾过多少人的心灵!

充分考虑每个辩手的长处,显于合适位置,以利于特长的发挥,给辩手提供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因为所运用的都是他们极熟悉的武器,再加上比赛的高度紧张,往往极大地刺激起他们的思维兴奋点,有时候会产生出一些连他们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使辩论更加好看,也更加精彩。

再以复旦大学队严嘉为例,在选拔赛第三场辩论中,作为“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中持正方观点的严嘉,因为陈述了因汽车而造成的公害时,对方攻击说,是不是要用毛驴来代替汽车呢?严嘉一本正经地说:“难道毛驴就没有污染了吗?”全场哄堂大笑,掌声不绝,幽默效果奇佳。

有人会说,位置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优秀的辩手来说,不是在哪里都能发挥出作用吗?说这句话的人不明白,千里马只有在驰骋的时候才能成为千里马,否则,让它去拉车,也许连驽马也不如。试想一下,让马尔的尼去充当前锋,他还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吗?

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中,马来亚大学的出场顺序曾经做过调整,就是把原来的一辩调成三辩,把自由人调成一辩,而让原来三辩胡渐标充当自由人,因为一辩××进入角色较慢,把她调成三辩,使她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兴奋起来,自由人的特点是沉稳有余,犀利不足,因而把他调成一辩。这样的调整就是根据辩手的个性所做出的正确调整,但对原来的三辩胡渐标的使用就有些问题。胡渐标是一个辩论素质很高,反应很快,攻击力很强的一名队员,把他放在自由人位置固然使本队这一阶段的战绩不错,但根据规则在最关键的自由辩论阶段,自由人是不发言的,这样就使得马来亚大学的攻击力大为减弱。如果胡渐标能够参与自由辩论,或者马来亚再有一位胡渐标式的选手,最后的战况很可能会改写,也许这是马来亚大学在人才缺乏的状况下所做出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吧。

一般说来,正如天才的球星一样,一位个性鲜明的辩手往往是一支辩论队的灵魂,他的个人表现,会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人们已经记不得某场辩论说些什么,但是那些优秀的辩手和他们的表现,却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蒋昌建、林正疆不都是这样的天才辩星吗!反过来,一个辩手的最大弱点就是没有个性,让人感受不出他的独特来,甚至让人感到他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他们没有用脑子,只是在复制自己和别人,他们处在一种不积极的状态之中。

但是,正如上面所说,辩论赛是一个集体对抗项目,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而言。所以,在赛场上,任何一个辩手的发言好坏都会影响全队的水平。人们平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辩手们的最起码要求就是既要勇于挑大梁,又不能缺乏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在辩论赛中一切从整体利益出发,也就是从己方观点出发,立论、论证要统筹一盘棋,一个辩手被攻,别的辩手要想方法“救”。这叫围魏救赵。

讲求团队精神,并不是要求几个辩手都以同一面目出现,事实上,志趣相投的人未必能组成一支最好的辩论队。由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特长的人组成的队伍方能五光十色,异彩纷呈,而这就更要求把张扬个性与发扬团队精神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个性鲜明的人往往独立性较强,尤其在观点与他人相对的时候更容易固执己见,难以与他人合作。但是正如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而一捆筷子要想折断会很难一样,只有形成了整体的作战能力,才能形成互动的、互补的局面,否则,个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发挥出太大的效果。这就要求各个队员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在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辅仁大学以二比三惜败南京大学队,当时荣获最佳辩手的林正疆凌驾于所有辩论成员之上,而南京大学的四位女生则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整体配合上表现了特殊的成就,并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在兼顾团队与个人时清华辩论也从历届辩论赛上吸取经验,认为需要注意如下要点:

1.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本方队实力较为平均,就要以团队为主;如果本方有一位实力特别突出的选手,就要以这位选手为主,其他人紧随其后。

2.要注意团队与个人之间的有机配合,这个有机,就是时机。要善于根据时机的变化实际转换。

十一 揭穿诡辩保持同一

诡辩是辩场之一大忌,谁都不喜欢。但又有许多人对诡辩者似逻辑非逻辑的言论束手无策。此情景可谓之恨敌无理反占理,怒己据理无力争。

其实,当你发现对方在诡辩时,不妨在摆正自己心态的同时,运用保持同一的战术来应对,你就不会抓耳挠腮找不出应对的辩词了。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某个思想必须保持同一,不能偷换它的含意,这就是同一律。同样,在一个辩论过程中,辩手的某个思想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刻意改变其含意。由于如今搞辩论赛的组织者所出的辩题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无论哪一面被辩圆了,另一面则成了谬误,这就形成了辩手们在辩论中并不是为探寻真理而辩,仅仅是为辩倒对方而辩的现象。也正由于此,诡辩也就随之而生了,倘若诡辩者以“一己之理”无限发挥,就很容易将整个辩论的规则搅浑。但凡诡辩者,正是通过故意违反同一律,偷换含意,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的。要揭穿他们,必须掌握同一律这一锐利的武器。

要运用同一律对论敌进行反驳,就要分析对手违反同一律的类型。在双方观点交锋时,清华辩论总结出的类型有如下两种:

□偷换论题式诡辩

对手预先设好圈套,有意将本来要讨论的某个论题通过巧言令色偷换成他设置好的论题,并引发你鬼使神差地上他的钩,致使你思辨脉胳被冲乱,无奈之中和对方去打混战。而他的目的是在混战中混水摸鱼,一旦你乱中出错,他便扑上去咬你一口,这一口会咬得你很惨。这就是偷换论题式诡辩的最恶劣之处,这种“辩者”,不但在辩场上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遗憾的是,许多人对这种人却毫无办法,本来有理,反而被人家辩得体无完肤,狼狈不堪。

偷换论题式诡辩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对对方的论点不进行正面辩论,而是自己“另开炉灶”,在其“炉灶”中炮制出似是而非的东西吊你的胃口,实际上是为了转移你本来应有的攻击点。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诡辩者还不惜对对方施行人身攻击,以人身攻击代替对问题的讨论。请参见下面辩例——

甲:你不能损坏公共财物啊!

乙:你蹲过监狱,还是撒泡尿照照你自己吧!

甲蹲过监狱,并不能证明乙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正当。但乙却因为甲自己有“前科”,而且此“前科”比之损坏公物自然要“龌龊”得多,于是心里的直接反应是:“你说我还差远着呢”。甲由于被揭了老底,心里发虚,自然不敢再行“抵抗”,如此一来,乙损坏公物倒可以心安理得了。

玩弄偷换论题式诡辩的人还有一种手段是用公平原则打掩护,为自己的悖谬解脱。这一手往往是明知错还不认错者最毒的一招。因为即使对法律来说,也要以人人平等为前提条件的,而人人平等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公平原则。所以,经常有犯人被抓了心里还很不服气。比如有一个被捕的盗贼声嘶力竭地喊叫:“除我之外,还有那么多盗贼,为什么只抓我一个?”

事实上,还有没被捕的盗贼并不能证明他是无罪的,可以不受拘捕;今天抓了这个盗贼并不意味着昨天没有抓盗贼或明天不再抓盗贼,这样违反同一律的空喊自然是没用的,也不会引发别人对他的同情。但是,这些最起码的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你都说不出来,反被犯人说“傻”了,你的嘴还用之于何处?

偷换论题式诡辩还表现于移花接木、节外生枝等“歪理正辩”方式。这类人通常在辩论之前自知理屈,但死不认错,便生造出仿佛与论题相关的言论来向对方发难,为的是能使自己从中得以解脱。如下是一个警察和一个违章者的对话——

警察:你不遵守交通规则,应该受到处罚。

违章者: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警察:人人都不遵守,马路上就要乱套了。

违章者:好嘛,依着你说的做,那么你给我背一背什么是交通规则?

如上辩例中,违章者不是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以“什么是交通规则”来代替原来的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的论题。这就是十足的偷换论题的诡辩。这样的诡辩正所谓“歪理正辩”。本来受指责的是违章者,而违章者却节外生枝躲避问题,还抛出了一个新问题难住警察。

在辩场上,双方是对等的,也就是说,当一方的诡辩被另一方洞穿时,只要施展雄辩,倒霉的当然就是诡辩者了。还以西安交大(反方)对清华大学(正方)辩论为例,请欣赏如下辩词——

反方:对方辩友,我想请问,我们并不是足球迷呀,你是足球队员三句不离本行呢,还是欺负我们这三个足球的门外女根本不懂得足球呢?事实上我可以告诉你,电脑裁判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电脑来做裁判,用电脑来做主宰,用电脑来做足球场上的新的上帝。明白吗?

正方:对方同学到底说的是电脑上帝还是电脑裁判呢?我没有听清楚,如果对方辩友连电脑到底应该怎么样运用都没有搞清楚,就得出一个结论,说它的运用是弊大于利的,这是不是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呢?

反方:我们当然知道电脑它不是上帝,因为电脑它只是工具。我们也相信足球比赛引用了摄像机或是电脑监控器,当然会对足球事业的发展有利的,可是我们绝对反对用电脑裁判,因为如果电脑成了裁判,那我们真正的裁判又立足于何地呢?现在我们想请问对方,你们口口声声说电脑裁判利大于弊,用的是什么衡量标准,那请问利与弊又是否可以量化呢?

正方:这个标准我方一辩在发言里边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其实电脑裁判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如果电脑来帮助家政,可以叫作电脑管家,如果电脑来做秘书的工作,可以叫作电脑秘书,电脑来做裁判的工作,为什么就不能叫电脑裁判呢?

这段辩词的辩题是《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反方就是企图将“裁判”的定义和“上帝”、“主宰”等同起来,倘若正方没有及时回驳,定上被偷换论题之当。此其一回合。第二回合,反方“认错”反又续向正方加压,一下子问了一堆的问题,企图让正方释题中出现语失,然后再行无限扭曲,好在正方的回答有理有节,实在找不到破绽,反方无奈只好再度施展“电脑推销员”、“打广告”之类的诡辩了(辩词下略)。

□偷换概念式诡辩

汉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一语双关。许多人利用这种特点,发挥自己的口才专长,得到不少的好处。比如一语双关可以用于含沙射影,可以指桑骂槐。当这种办法用于诡辩时,正是典型的违反同一律的手段。这类辩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谓俯拾即是。

一位又饿又渴的旅行者走进一家小商店,和店老板发生了一场对辩——

旅行者:老板,有面包吗?

老板:有,先生,两角钱一个。

旅行者:请拿两个。

老板:两个四角,请拿着。

旅行者:啤酒多少钱一瓶?

老板:四角钱一瓶,你要吗?

旅行者: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这两个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老板:当然可以,请稍等,先生。(旅行者接过一瓶啤酒一饮而尽,然后背起背包就要出门,老板拦住了他。)

老板:先生,你还没付啤酒钱呢?

旅行者:可我是用面包换来的啤酒啊!

老板:可是你的面包钱也没有付啊!

旅行者: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付面包钱呢?(店主无言以对,旅行者扬长而去。)

用没付钱的面包换没付钱的啤酒,还是等于没有付啤酒钱。这位旅行者故意偷换没付钱的面包和付了钱的啤酒之间的含意。

这样的逻辑要驳起来得先从面包从何而来说起。旅行者换啤酒的面包并没有买,用没有买的物品换另一种等价的没有买的物品,归根结底,还是等于什么也没买。这样,旅行者该付啤酒钱则是天经地义的,和吃不吃面包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旅行者在这方面的思辨逻辑完全是违反同一律的。遗憾的是店主自己本身缺乏思辨能力,就只得白白地让那位旅行者讨去便宜了。

由此,我们知道,在进行交换过程中,如果所属权显现颠倒,就会导致不平等现象的产生。旅行者偷换了交易的前提概念,使得他不出钱就轻而易举地成了那两块面色的拥有者,这样的诡辩,有点近乎于狼的逻辑,但许多人恰恰在类似的“狼”的逻辑面前被窘得无言以对。这不能不说是常人的一种伟大的欠缺。

偷换论题也好,偷换概念也罢,诡辩者其最大的特性就是四个字,叫无理取闹。因为无理,就要强词夺理;因为无理,就一惊一乍地用手段搅浑对方的思辨。对于这种情况,雄辩家是不悚的。他们自有对付诡辩的良方,那就是保持同一律,戳穿诡辩者破坏同一律的企图。

清华辩论告诉你用保持同一律制服诡辩者时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1.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弄清自己为何而辩的前提下,保持前后概念同一,前后论题同一,不要因对手搞些伎俩而陷入歧途,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导致因小而失大。

2.使用保持同一律时必须注意,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对象、同一方面的认识必须保持同一。如果不是同一时间或不是同一对象、或不是同一方面,则不适用。

第二章 清华辩论应变之术

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爱听一些赞美的语言,如果一开始便针锋相对地指责对方的弱处,绝不会有好的结果,此术适用于辩论场合,也有其类似的合理性,这便是先承接后转移,抚中藏刺之道。本章能领略清华众多应变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辩论。

本章向朋友介绍清华辩论应变之术,才领略清华应变之术之智的同时,更多地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 先承后转抚中藏刺

谁都渴望被赞美,无论他是一个堂堂的公司总裁,还是一个队伍默默无闻的弱者,假如开口便指出它的弱错之处,是很难令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采用先肯定对方成绩,冉指出成绩中的不足之处,料想谁也好受得多。将这种道理用在辩论场合,也有类似的合理性。为此,我们将此称作先承后转,抚中藏刺。

所谓先承后转,就是先把对方的话题承接下来,表示一定程度的赞同,以缓解对方的强硬态度,然后再进行转折,指出对方的谬误。

只要是以辩论为前提的对话,先承后转无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都能适用。如果你是下级或晚辈,当你面对既顽固又保守的上级、长辈时,这种办法一定比什么都好用。合理使用先承后转法既尊重了对方,使对方心情有所平和,又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

在辩场,当双方观点碰撞形成难以调和的余地时,为避其锐利,采用假承对方的手段正是一种机智的表现。这种假承从兵法意义上说可理解为“缓兵之计”。亦即拖缓对方的火力,使对方自觉或不自觉间放松对你的攻击,当你认为时机成熟,形势出现利己的转机时,突转词锋,直指对手要害之处,必能得到奇效。至此,亢承后转用于辩论中时也堪称抚中藏刺。“转”字,是先承后转的关键。用其转,能变被动为主动,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转中见智,从转中取胜,这就是雄辩家们制敌的一种思辨手法。

举一个发生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里的辩例,请大家品一品:

主持人:周先生抽烟要躲到什么地方去抽呢?

周孝正:我从来不抽烟。

主持人:根本不抽烟?

周孝正:对,根本不抽烟。

主持人:您看刚才这三位谈了抽烟,饥饿的时候可以抽烟,经不住引诱就抽了烟。您看,我觉得您跟他们是同龄,为什么您就可以出“烟泥”而不染?

周孝正:我反潮流。

主持人:因为反潮流,所以不抽烟?

周孝正:对。周围的同学都抽烟了,我觉得我应该反潮流,我说,你们都抽,我就不抽。而且我看不起抽烟的人,都同化了,没有个性。

主持人:您意思是说抽烟就没有个性。

周孝正:对,抽烟没有个性。如果人家都不抽烟了,就他抽烟,我认为他有发明创造精神;人都抽烟了,他再抽烟,这就是一种人云亦云,没什么个性。而且明明知道坏,还要抽,这就让人不能容忍的了。

主持人:就是您为了保持个性所以就不抽烟?

周孝正:对,最开始就是这样。

主持人:嗯,喝酒吗?

周孝正:最开始也不喝酒。(笑声)

主持人:那么现在喝得还很厉害。

周孝正:现在喝,有的时候喝一点,但决不酗酒。

主持人:别人喝酒,我也喝酒,这对个性也是一种破坏啊。

上一段对话中的周孝正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学者,对抽烟的人看来有“刻骨铭心”的“仇恨”,所以言语间就流露了一些较极端的情绪。而主持人崔永元则抓住他说抽烟的人“没个性”一说进行先承后转,把他转到喝酒话题上,再来看“同化”与“个性”是否有逻辑上的联系。

可想而知,如果周先生真是“反潮流”的,他认为大家抽烟他才不抽是展示个性,那么,大家喝酒,他也应该不喝才是,可是他却又被崔永元的“先承”之下说自己“有时喝”,这就给崔永元“后转”提供了绝妙的战机,故一句“别人喝酒,我也喝酒,这对个性也是一种破坏”,将周先生回驳得哑口无言。

由此看来,用先承后转法与人辩论,只要把握了战机,是能收到极好的雄辩效果的。

在使用先承后转法时,清华辩论告诉你需注意如下要点:

1.承是为了转。所以,在承中要时时把握好转的战机,在一定程度上以麻痹对方为佳,切不可承过了头,让人发现或警觉,那样你的承就难以反转了。

2.在转的时候要注意突然性和简练性。切不可拖泥带水,以至给对方提供心理上的缓冲。要有一气呵成的气度,直至对方气馁为止。

二 幽人一默能补十过

辩论自然是一种逻辑思维。但作为一个出色的雄辩家,除了逻辑思维外,还应当掌握好用理性的语言逻辑进行演绎的办法。演绎语言逻辑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就是合理利用幽默语言。

幽默辩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制胜术。辩论中的幽默,直接体现了辩者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高下。辩论中多采用幽默来阐述或批驳对方观点,会产生极好的辩论效果。

清华辩论中的幽默战术通常分造势法和调侃法两种。

□造势法

幽默感该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呢?就像所有的表达一样,了解基本规则并不保证就能说出精彩的话,写出动人的文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好的表达,就是适合此时、此地、此景的话,换了别的话不行;适合此次条件的话,下次不一定行。

幽默也是如此,此时幽默,彼时会索然无味。貌似平淡的语言,用得适宜则妙不可言。怎样运用幽默武器,即怎样幽默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根本没有统一模式;幽默语言能否可以通过语法、逻辑、修辞、语意表达等多种手段表现出来,能否像运用计算机一样编出程序来,现在条件还不具备。目前人们更多以幽默的表达原则作为指导,去随机运用。研究者认为:“利用人们熟知、因而在读听时思路必然循之发展的用语规则,既遵循而又时时有所偏离,可以说是幽默语言表达的一条总规律。”这样就能创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生活中每个人对不同的幽默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嘲笑别人的错误,对方也能欣赏自己的可笑行为,结果令人分享笑;在生活中发掘幽默,犹如将幽默从特定的情境中扩展出来;嘲笑自己的愚昧、缺点,能增进幽默的感觉;用笑来应付生活中的烦恼,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等。这几种对幽默的反应,都是培养幽默感的标杆。

如果你是一个极具幽默感之人,别人也会乐于主动与你沟通。

一个辩手能不能运用幽默法充实辩词,给观众及对方留下的感觉大不一样。幽默一方面既可以鲜明地表达观点,又可使别人在舒畅的心情中接受辩者的观点;另一方面还可以营造辩论场上的气氛,获得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压力,造成紧张,同时又可以鼓舞自己,使自己情绪高涨,越辩越有自信心,越战越有激情。“幽默炸弹”在赛场上的轰炸,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造势效果。请欣赏如下辩例——

正方:对方辩友,今天讨论的不只是要女性就业,而是要使女性平等地就业。(掌声)

反方:要想使女性平等地就业,就必须要先解决女性的性别成本问题。

正方:生育基金社会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方辩友是不是不知道呢?

反方:这恰恰是社会保障,而不是对方所说的就业保护啊!

正方:对方辩友为什么总是要指着自己的妈妈说“这不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母亲”呢?

幽默辩论战术要与一定的场景结合起来,要适时地了解对方的心态反应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社会、文化、风土、时事等等各个方面,有时可取材于熟悉的事情,如地名、歌名、人名或掌故、材料等等。

93国际大专辩论会中,复旦大学队(反方)在为论述《人性本恶》的己方观点时就有一段很幽默的辩词——我们多次问对方,善花里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的罪行横行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恶的人做一个潇洒的“吻别”呢?

这段辩词多处运用了幽默的形象比喻,给人以快乐轻松感。比如取了香港歌星张学友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吻别》,使双方的辩论以此开始打起“幽默”战,煞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再来欣赏接下来的台湾大学(正方)所做出的反应——

照对方辩友那样说的话,人性本恶,我们要教育干什么?否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早就不成立了,应该是“师傅领进门,教鞭跟你一辈子”了。

不由分说,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在此处都运用了幽默战术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造势,无论哪方造势的效果更胜一筹。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他们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将评判团嘉宾逗乐了。于是,场上出现了两波长时间的掌声也就不足为怪了。

□调侃法

恰当的幽默而发人深思的事例比比皆是,很多思想巨匠的幽默趣事之所以能成为文化遗产的——部分,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刻。

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日寸空的《实话实说》节目中,主持人崔永元和一位观众之间就曾有过一段十分风趣的调侃幽默——

崔永元:(对一观众)你是怎么处理和她们(指保姆)的平等关系?

观众:平等就是说,对她们的人格首先要尊重。刚才我已经说了。

崔永元:就是你家里的事她是不是必须得完成?

观众:不见得。

崔永元:今天的事她可以推到明天,明天的事可以推到后天?

观众:也不见得。

崔永元:就是说你们可以不干的事儿,她也可以不干?

观众:也不是。(笑声)由于互相尊重的结果,她应该干的,我也可以干;我应该干的,她也可以帮我干。我们是互相帮助的,因此,这……(被打断)

崔永元:我还是不明白你说的这个平等,请你具体地说这个平等和别人家有什么不同?

观众:和别人家不同首先有一个前提,我认为我们之间是雇佣关系,但是是平等的。

崔永元:平等的雇佣关系,她跟你的工资平分吗?(笑声)

观众:那当然不能平分。我工资的一部分给她,是分了,是分了一部分工资给她,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完成家庭的任务。

这段对话如果说是主持人在讽刺那位观众,那必是言过了。尽管话说得有些咄咄逼人,但整个是以调侃的语气出现,这样,非但不会让对方紧张,而且还制造了场上活跃的气氛。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幽默进行辩论是雄辩家们必不可少的制敌手段之一。

但在运用此术时,还需注意如下要点:

1.幽默是为论辩服务的,所以,在施以幽默时不能毫无目的,也不能哗众取宠,否则,则会适得其反。

2.运用幽默辩论战术辩论时,要求雄辩者具备临场的机智和应变能力,能在适当的时候用幽默的语言打动别人的心;或把锋芒隐藏在幽默中,从而在笑声中给对手以沉重打击。

三 反戈一击变守为攻

清华辩手们常说:“辩论好似打仗要讲究攻防战术,亦即根据敌我力量的分析对比、权衡利弊,该进攻时进攻,该退守时退守,不能一味地按自己的某一种意愿盲目出击,否则,出击不到点子上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在辩论攻守战术中,反戈一击,变守为攻一计是常被雄辩家们借用的。

所谓反戈一击,变守为攻,就是指在辩论中有目的地先退让。或故意卖出破绽诱敌进攻。这种手法在程序上和先承后转虽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不同的是:先承后转是以先赞成对方为先导的,而反戈一击则是以退让为先导的。退让就是“败”的表示。以“败”作诱铒,“败”就是为了反攻的前奏曲。用战争规律说,就是指只要是有预谋有目的的,退守也就意味孕育着越有力的进攻。对辩论来说,有备而守是驳斥对手、确立己方观点立场的一种“非常”手段。

反守为攻的战略一旦得逞,你就会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变他控为控他。所以,巧妙运用反戈一击战术来指导辩论的思辨,是优秀的雄辩手必须具备的一种谋略。有了这种谋略的指导,无论你是在场上还是在场下,你都可以在危急的情况下找到退敌的信心。

辩论中,当自身力量不足时,为防止对手攻击己方要害之处,故意将火力引开,致使对方用重火力攻你(故意卖出的)的轻微之处,又使其在攻击时卖出真正的破绽,此时,就是你反戈一击,变守为攻的契机了。有道是四两可拨千斤,当对手悖谬暴露无遗时,何需你用重炮轰击,只要稍微一点(要点得准确),对手便一无是处啦!

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反动派法庭上受审时,对反动派的法官何林丰的审训就有一段很精彩的反戈一击的辩词,现摘录如下——

何林丰:李大钊你听着,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时期就不老实。天生一副反骨,处处与政府作对。

李大钊:你这些说得有部分对。

何林丰:我怎么只有一部分对?我更多对的还在后呢!你踏上社会之后,一天也没有消停过反政府的演说……

李大钊:(打断)法官大人,你说的都是些虚夸不实的词儿。什么反骨啦,消停啦,这算什么犯罪事实?我要审问你们,可有根据?你,主审法官何丰林,曾伙同张作霖,一次就谋杀了376人,犯有十恶不赦的杀人罪……

何丰林:(气急败坏地)不准你胡说八道!你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在军法会审的法庭,哪有犯人反来问法官的道理……

从李大钊反击审讯法官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反守为攻战术的转折点在于时机的把握。时机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李大钊——经察觉对方的审讯词空洞无物,便认定这是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条件,立即列数主审法官何丰林铁证如山的罪状,作为反攻的炮弹,改变原来被审地位,并对何林丰进行反审讯。正由于此,李大钊的这段辩词才会被人们传诵至今。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当单纯防守并不足以保存自己时,雄辩者能展示出雄辩风采的,正是在此类似的危急关头做出更大的退让,但此退让是要对方的进攻付出惨痛代价的。其奥妙之处就在于他的退让是一种假象,是一种陷阱。

运用变守为攻法进行辩论清华辩论认为需注意如下事项:

1.要变被动为主动,就要制造能棒喝对手的威慑力。如果此两项缺一项,就仿佛那些气急败坏时总是用枕头砸丈夫的女人一样,只见其威不见其力。

2.变守为攻的“守”有“退”的意味,反戈一击的“反”有转的意味。所以,在运用此法时切莫忘了时机的把握。

3.此法通常用于己方被动情势下为转移敌方的攻击点而用,所以,当你已处于主动时,用此法就不是法,而是傻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