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古希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3:11:36

点击下载

作者:《文明探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明探索:古希腊

文明探索:古希腊试读:

彩插

第一章 文明火炬的升起与熄灭

琴海上散落着数百座岛屿,如同点点星火一般,终于孕育出了欧洲文明的火炬。海洋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正如母亲与爱儿女、乳汁与生命的关系。季风带来的海上气息抚慰着贫瘠的土地,也抚慰着历经磨难的希腊人。抵抗外敌的入侵与进行内部的争霸占据了古希腊历史的大部分内容,而亚历山大大帝则以创立帝国的方式,将希腊文明之火撒播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所谓“希腊化世界”,正是希腊文明的世界。

1.古希腊与爱琴海

初的古希腊文明区并不是今天的希腊共和国。这片文明区由一片广阔的山地和浩瀚的海洋组成,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中最的各个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沿海区域都是它的陆地部分。前面两者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希腊共和国,后者则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一部分。

希腊半岛是这一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林立的群山将这里分割成许多天然的小地区。按照自然形势,希腊半岛可以划分为北希腊、中希腊和南希腊。北希腊包括伊庇鲁斯山地和狄萨利亚平原;中希腊包括了众多小地区,其中阿提卡地区是著名的雅典城邦所在地,自古以来始终是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连接中希腊和南希腊的是科林斯地峡,它附近有麦加拉和科林斯两个重要的城邦。南希腊又被称为伯罗奔尼撒半岛,重要地区有东部的亚格里斯和南部的拉哥尼亚。爱琴文明时期的迈锡尼和梯林斯城产生在亚格里斯,著名的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就位于拉哥尼亚。爱琴海还在,克里特岛还在,只是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的希腊文明已容颜不再。只有这些兀立的石柱和残立的墙垣在无言地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小亚细亚的西部沿岸和希腊半岛的东部沿岸同样属于地中海气候,都具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形成许多天然的港湾。小亚细亚与希腊半岛之间就是爱琴海,碧蓝色的海水中散落着483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克里特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的形状像一艘长船——东西长约250千米,南北宽12~60千米,横卧在爱琴海的最南端,成为护卫这一区域的大门。克里特岛的东部地势平坦,河流众多;中部有全岛最高的伊达山;西部密布着丘陵和山地。远古的人们驾驶着小船从这里出发,南可以至埃及,北可以达希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人类最早期的贸易与交流。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克里特岛成为爱琴文明的发源地,出现了许多早期的城市国家。希腊岛屿古迹众多,提洛岛也不例外。提洛岛由39座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从遗存到今天的古希腊时代的城垣和石狮身上,我们能看到文明也曾在这里孕育。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调节器,为古希腊人吹来了湿润的海风,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气候。这里的冬天多雨而湿润,夏季晴朗而干爽。它不像北部的欧洲大陆那样有寒冷的冬天,也不像南边的非洲大陆那样有酷热的夏季。由于山地众多,土壤也不肥沃,所以粮食产量也不高,只有少量的平原地区可以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山坡的梯田上种植着许多葡萄和橄榄。这里的阳光充足却不炽热,非常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古希腊的人们热衷于航海和运动,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公元前776年,这里举行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揭开了人类竞技体育活动的序幕。

2.文明的曙光

海洋和岛屿是古希腊人的家园,而港口则是他们的命脉。克里特岛南岸的康摩斯港一度是米诺人最繁忙的港口,古希腊繁荣的贸易在此可见一斑。旧石器时代开始,古希腊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北希腊的卡尔息狄斯地区曾经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头骨。南希腊阿哥利自斯地区的弗朗克提洞穴里有大约公元前7000年的遗址,当时的人们还只会使用黑曜石制成的工具,以捕食海鱼为生。公元前6000年前,希腊爱琴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了飞速的进步,希腊本土和爱琴海的许多岛屿上都出现了他们的足迹。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这可能是他们互相交流的结果。他们开始种植大麦、小麦和豆子,驯养了绵羊、山羊和猪作为新的食物来源。吹奏双管笛子的石偶。吹奏者仰首望天,看样子是已经陶醉在迷人的旋律之中。

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古希腊人开始用简单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神和自然力的崇拜,象征丰收的泥塑女神像就是一个证明。这时的人们已经在海上开始了早期的交流活动,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黑曜石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时代的各地居民经常使用黑曜石打造成的具有锋利边缘的石器,但是这种黑曜石只出产于爱琴海上的米洛斯岛。这些矿产是怎样流传到古希腊各地去的呢?应该就是海上往来的结果了。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间,爱琴海上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海上贸易。罗得岛是希腊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希腊神话讲述了太阳神获得罗得岛并以他所爱的神女罗得为此岛命名的故事。左图中弹奏竖琴的石偶的各部分皆以管状构成,仿佛能使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充满着朦胧幻想的氛围。这种氛围正与遥远的神话气息暗合。

石器时代在古希腊的土地上缓缓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到公元前3000年,青铜文明的曙光终于在陆地和海洋中显现。爱琴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是一个铜石并用的时代,石器并没有一下子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石器和青铜器一起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促进着爱琴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口数量明显增长,商业往来日益频繁,为了维护贸易正常进行,使积聚的财产不受侵犯,人们在靠近海洋的地方修建了大型的建筑物和城防设施。宗教与艺术随同经济一起继续发展,泥塑的神像如今已经变成了大理石材质,在基克拉迪斯群岛出土的大理石“大地女神”像和奏琴吹笛者像显示了更高的艺术水平。一切迹象都表明,爱琴地区的人们正在向着文明越走越近。不久之后,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等地分别出现了早期的文明,甚至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城市国家。这些闪耀着人类早期智慧光芒的青铜文明被统称为爱琴文明,它们的出现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尚处于石器时代的爱琴海和希腊半岛。

克里特岛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岛上的铜器和青铜器逐渐增多,生产和贸易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分布在北部的克诺索斯、南部的法埃斯特等地。这一时期的文明已经颇为繁荣,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地区修筑起了宏伟的宫殿,岛上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工商业、航海贸易和艺术创作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富足的经济引来了外族人的入侵,城市和王宫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最终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迈锡尼人占领。自此之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半岛的迈锡尼地区。

公元前20世纪后期,希腊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派罗斯等地都出现了相当发达的青铜器文化,其中以迈锡尼为主要代表,被称为迈锡尼文明。本页图和右页上图意在说明:在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贸易中,腓尼基人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腓尼基人都是一些优秀的航海家,他们的航海经商活动在当时远近闻名。

大约从公元前12世纪初开始,迈锡尼文明逐渐走向衰败。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爆发,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诸国组成联军,东渡爱琴海,攻打小亚细亚的富庶城市特洛伊城。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然攻下了特洛伊城,但是自己也元气大伤。不久,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南下,攻占了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的迈锡尼等国,迈锡尼文明自此灭亡。

虽然多利亚人和迈锡尼人同属于希腊民族,但是他们一直居住在内陆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都很落后。毁灭了迈锡尼之后,他们也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国家。只破不立,致使希腊地区的文明断绝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300年,各地又重新回到原始社会的黑暗时代。

由于《荷马史诗》是反映这一时代历史情况的主要文献,后人便将此时期命名为“荷马时代”,又称其为“黑暗时代”或“英雄时代”。

3.铁器与城邦

荷马时代,古希腊处于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虽然早期文明已经被终结,社会出现了回复倒退的现象,但是从在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铁器的广泛使用无疑是一大进步。公元前10世纪~前9世纪,希腊各地已经普遍使用铁器,雅典成了一个冶铁中心。到了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已经被铁器改造得一派繁荣。人们用铁锄、铁铲和装有铁铧的重犁开拓了贫瘠的山地,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制陶、冶金、造船等手工业发展显著。希腊各地之间,希腊和亚非各国,甚至和西地中海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加剧,终于导致了国家的产生。于是在爱琴文明消逝300余年后,希腊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久违的国家。这些国家以一个城市或者市镇为中心,结合了附近的若干村落成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城邦之间往往有山岭河湖作为天然边界,一城一邦,小国寡民,因此被称为希腊城邦。除了斯巴达和雅典,伊庇鲁斯也是当时一个实力强大的城邦。伊庇鲁斯王皮拉斯曾带领希腊人击败罗马军队。伊庇鲁斯还曾试图征服斯巴达,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些城邦大小不一,小的如厄齐那只有100平方千米,大的如斯巴达有8500平方千米。当时雅典的面积为2650平方千米,最繁荣的时候人口达到了40万。斯巴达的士兵们都十分勇猛善战,而且当时斯巴达在对外征战中熟练使用军事方阵。战斗一般都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在步兵方阵中,通常是每列8人,每行200列。这种方阵适合在平原地区展开战斗,在多山地带就不能发挥优势了。战斗开始前,他们将自己最优秀的士兵放在最前排,所有士兵都保持着一种战斗姿势;战斗开始后,他们勇猛直冲,捣入敌阵。当接近敌阵时,士兵们就高唱圣歌,一个个斗志昂扬。右图为雅典的胜利女神雕像,像这样的艺术品在斯巴达是不可能找到的。这也正好证明了一个事实:在短期的力量对比中,注重精神以及政治体制建设的雅典相对于崇尚武力以及军事建设的斯巴达来说难免会处于下风,而雅典所创造的文化却在绵长的岁月中对人类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斯巴达远不能和雅典同日而语。

4.雅典的政治改革

为希腊的两大城邦,斯巴达城邦因为过分重视武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文化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与其形成鲜作明对照的是雅典,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的近百年间,这个位于阿提卡半岛的城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进而成为希腊世界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城邦。早期的雅典实行贵族统治,到了梭伦所在的时代,雅典城邦里出现了一大批平民出身、靠经营工业和贸易致富的奴隶主,阶级矛盾开始出现。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的阶级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不堪承受债务负担的下层平民们甚至开始准备暴动。在这种情况下,雅典出现了梭伦改革。神话与现实在这里相互融合。在这幅体现雅典民主政体的瓶画里,传说中的希腊武士正在雅典娜的监视下用石子进行投票表决。

梭伦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曾经营贸易,和商人们一起远游海外,因此对双方阵营都有很深的了解,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新兴的平民奴隶主。他于公元前594年被选举为首席执政官,在雅典开始了宪政改革:他将平民的债务一律废除,并永远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他还按照财产的多少将全体雅典自由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以此作为获得政治权力多少的依据;另外,他限制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提升了公民大会的作用。梭伦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以后的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刻有铭文的柱石

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以武力夺取雅典政权,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他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并在经济和税收上对他们进行扶持。与此同时,庇西特拉图还大力发展贸易、建筑、文化等各项事业,在他的温和统治下,雅典度过了一个黄金般的政治时代。狄庇隆双耳瓶是几何样式时代的典型作品,各式各样的几何纹饰布满瓶身。瓶肩的几何纹饰之间的图案描绘的是一幕葬仪的场面。

大约在公元前508年左右,克利斯提尼掌握雅典政权,在前两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三次民主改革并取得很大成就。到公元前500年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雅典也成为希腊世界中最繁荣的城邦。

5.“伯里克利时代”

里克利的贵族身份无可质疑。他的父亲克赞提普在反对波斯人的战争中屡建战功,他的母亲阿加丽斯特则是克利斯提尼的侄伯女。这种家庭环境对伯里克利政治才能的培养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伯里克利与哲学家安那克萨哥拉斯、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艺术大师菲迪亚斯等人过从甚密,这对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演说才能自然是大有裨益。这是伯里克利明媒正娶的妻子阿斯帕希娅的塑像。阿斯帕希娅以自己的聪慧和政治上的精明而闻名,她闯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妇女来说一个被认为是无拘无束的天地。

公元前5世纪60年代,伯里克利和厄菲阿尔特一道扩大雅典民主机构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权力,积极反对贵族派首领西蒙,剥夺贵族会议的许多特权,成为民主派的领袖。西蒙死后,伯里克利努力确保雅典在希腊文化和希腊政治中的领导地位。他竭力扩大雅典的殖民体系,为日益增长的雅典人提供新的土地。当时雅典的领导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当选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连任15年,在雅典内政、外交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的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正是他,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推进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伯里克利时代”。这件雅典娜的雕像是罗马人用大理石摹制的复制品,原件为菲狄亚斯所作。复制品尚有强烈的崇高感,则其原件在当时定然令人惊为神迹而顶礼膜拜。

伯里克利废除选举官职的财产资格限制,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为了使贫穷公民可以出任官职,伯里克利创制了“公职津贴”制度。当时的选举法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10天召开一次,讨论和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雅典卫城北面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为古希腊建筑家菲迪亚斯等人所建,以其中的女像柱而闻名于世。

伯里克利执行发展工商业和奖励文化的政策,典型的事例是给一般公民发放“观剧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他还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卫城,雄伟的帕特侬神庙矗立于卫城中央。

在对外政策上,伯里克利竭力维护雅典对提洛同盟各城邦的控制和剥削,领兵镇压了萨莫斯岛的起义。他利用提洛同盟贡金大力扩建舰队,曾率舰队远航黑海,扩大雅典声威。他完成了雅典城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防御“长墙”,使雅典成为可以与外界隔绝的“安全岛”。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他拟定和执行了反斯巴达战略。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他采用陆地退守、海上进攻的策略,把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的居民移至雅典城内避难,以致城里人口过度集中发生瘟疫,居民大量死亡。因战事不利,公元前430年伯里克利落选将军。公元前429年再度当选,不久,因染瘟疫病逝。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代替雅典而成为全希腊的霸主。帕特侬神庙为伯里克利时代的建筑杰作,亦是这个辉煌时代的象征;而宙斯神庙(24-25页图)则早在公元前515年即开始兴建,经历伯里克利时代,直到公元124年,这项宏伟的工程才最终完成。

6.外患与内忧

希腊各城邦迅速发展的同时,波斯帝国也在东方兴起。到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帝国的疆域范围已经东起印度河、西达小亚在细亚沿岸。他们控制的腓尼基商人活跃在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双方的冲突日渐激烈,一场为捍卫生存和贸易利益的大战一触即发。斯巴达国王里奥尼达斯是希腊英雄。公元前480年,他率300勇士抵抗波斯军的入侵,在温泉关战役(28-29页图)中英勇牺牲。希腊士兵的头盔和甲胄,用于裹装盾牌兵的头、胸和背部。

公元前492年,第一批波斯军队从海路和陆路分别进攻希腊。海军在途经亚陀斯海角时遇到了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陆军在色雷斯遇到了当地人的抵抗,损失惨重,只得返回波斯。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的10万军队和600艘战舰开始了对希腊的第二次进攻。他们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附近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当时雅典的军队只有1万名重装兵和1000名援军,实力差距明显,但雅典军士气高昂,远胜于被强征入伍、又经过了长途跋涉的波斯士兵,加之将军米太雅得采取了正确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第三次入侵希腊。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1个城邦组成了全希腊同盟,并决定由斯巴达人担任同盟的最高指挥。此后斯巴达国王率领300士兵扼守中希腊的温泉关以抵抗波斯人的进攻,直至全部战死。雅典在温泉关失守后将全部居民撤至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特洛伊,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入伍,准备在萨拉米湾决战。公元前480年9月,海战在狭窄的萨拉米湾内爆发,希腊的小型战舰灵活穿梭,大败波斯的大型战舰,波斯海军在损失了300艘战舰后撤回本土。依然留守在希腊的波斯陆军也于公元前479年被希腊联军击败,希腊本土全部被收复。这幅图片是一场战争的缩影。图中,一名希腊士兵用盾牌护着自己,正举刀向一名倒地的波斯士兵的头部砍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亚西比得原是雅典主战派的重要将领,但是由于雅典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被迫投降斯巴达。在斯巴达他屡立战功,但因遭到斯巴达人的猜忌而只得离开,后来在小亚细亚被人刺死。

此后希腊人乘胜追击,相继收复了小亚细亚和爱琴海上的希腊诸城邦。公元前449年,大伤元气的波斯帝国同意与希腊缔结和约,保证不再派军舰进入爱琴海,持续了几十年的希波战争至此终于划上了句号。

战争之后,希腊获得了安定和平的独立空间。由于海洋的阻隔和战争的消耗,双方都没有能力向对方发起下一轮进攻,这使得它们分别所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朝着各自的方向蓬勃发展。此后的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波斯土地上的伊斯兰文化也广为传播。

战后的希腊各城邦继续发展,雅典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但雅典势力的向外扩张引起了与科林斯等其他城邦的利益冲突,斯巴达和它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也成了雅典的敌人。于是,一场为各自利益而争斗的战争又开始了。这幅塑像表现了受伤的希腊战士在临死前痛苦挣扎的情景。

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希腊的土地和海洋上出现了一场混战,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前后共持续了27年,不但希腊的众多城邦被卷入其中,就连波斯帝国等外部势力也介入了这场争斗。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人在波斯的帮助下击败了雅典,取得了全希腊的霸权。从此之后,希腊不停地爆发战争,各种同盟不断成立又不断解体,许多城邦走马灯一样轮流成为希腊的新霸主。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这些纷乱的战争消耗了各城邦的实力,最后造成了所有城邦的衰落,终于使希腊落入新兴的马其顿势力控制之中。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两个最重要的城邦,也是这个古老国度里一对传统的冤家,它们的同室操戈、连年拼杀终于使希腊走向衰落。下图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形势示意图。

7.马其顿统治和亚历山大帝国

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个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西部的高原山区,只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马顿是东部濒临爱琴海的肥沃土地,也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本属于同一个民族,在公元前2000年的青铜文明时,一大批人南下进入希腊半岛,其余的人一直留守在北方,马其顿人就是从其中演化而来的一支。

马其顿人的文明发展远远落后于定居在南部的希腊人。大约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当希腊半岛上已经遍布富足繁荣的城邦时,马其顿人才刚刚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此后的马其顿日渐强盛起来,他们向希腊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阿拉伯人心目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形象

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统治下的马其顿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腓力二世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政和经济措施,削弱了贵族的势力,将权力集中到国王手中。随后马其顿的势力开始向希腊各城邦扩张,军事威胁和金钱拉拢政客的做法十分有效,各城邦内很快就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亲马其顿势力,反马其顿一派和他们的斗争也愈发激烈。

马其顿的扩张对海上贸易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直接损害了希腊各城邦的利益。公元前338年,中希腊各联邦结成了反马其顿联盟,在喀罗尼亚与马其顿军队展开了决战,最终以希腊联军大败而告终,希腊城邦至此也彻底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城召集了全希腊会议,建立同盟,并使马其顿掌握同盟的政治、军事大权。腓力本人成了同盟的最高领袖,并准备领导希腊进行对波斯的战争。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头像。腓力二世通过对希腊同盟的控制,为日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幅画出土于庞贝古城的“农牧神殿”,是罗马时期根据古希腊作品创作的一件仿制品。图画颂扬并喜剧性地再现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胜利。

然而,就在大军准备东进的前夕,腓力二世却突然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腓力二世的意外死亡引起了马其顿和希腊各地的骚动,但20岁的亚历山大迅速平定了动乱,加强了手中的权力,使境内重新稳定。此时的希腊经济已经衰落,大量破产的自由民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生存,他们纷纷加入雇佣兵的行列,只有战争才能使他们远离国土,到海外去寻找出路。同时,贵族们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更多土地、财富和奴隶,商人们希望扩大与海外的贸易,获得更加廉价的原料和更大的市场,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战争成了排解国内危机的最佳途径。

同希腊一样,此时的波斯帝国也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国王大流士三世远不具备亚历山大那样卓越的政治和军事天才,宫廷内部的争斗和各地区的独立运动使得这个面积庞大的国家日趋衰落,中央集权的统治再未能像全盛时期那样发挥巨大的作用。面对着新兴而富有朝气的马其顿的威胁,波斯帝国已经陷入不可逆转的分崩离析的命运。

亚历山大所率领的3万步兵和5000骑兵于公元前334年春天越过海峡,在小亚细亚与波斯军队展开了战斗。此时的波斯军队已经和他们的国家一样暮气沉沉,在亚历山大率领的精锐军队面前溃不成军,小亚细亚的各希腊城邦也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亚历山大率领军队继续前进,于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城外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大军交锋。结果波斯军队大败,大流士三世逃走,亚历山大随即向南征战,攻占了腓尼基之后又进军北非,于公元前332年进入埃及,并被尊为法老。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返回,东渡幼发拉底河,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再次展开决战。虽然人数远少于对方,但由于亚历山大采取了避开正面、攻其两翼的正确战术,使得对方的长刀战车未能发挥重大作用,波斯军大败而归,大流士再次逃跑,从此再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波斯战败后,大流士三世举家被俘,王者尊严已不复存在,他们被迫俯伏在亚历山大——这位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天赋,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庞大帝国的帝王——的脚下,接受宣判。

亚历山大军向东追击,迅速占领了波斯首都巴比伦、苏撒、帕塞波里斯和埃克巴坦那,夺得大量金银,并将众多波斯建筑付之一炬。大流士三世在逃亡过程中被下属杀死,波斯帝国自此灭亡。此后亚历山大在中亚转战三年,在许多地方遭到当地人的顽强抵抗。在北上的计划受挫后,又转而向东南方进军,于公元前327年进入印度西北部,利用诸国家之间的矛盾,相继攻克了许多地区。亚历山大还想继续东进攻打恒河流域,却受到厌战的部下的反对和当地气候及病疫的影响,只得撤回巴比伦。两部波斯文手稿,分别为“亚历山大传奇”和“印度王后接见亚历山大大帝”。

如果当时的亚历山大继续东进,这支似乎已成为强弩之末的军队可能在几年后越过山区和丛林,进入战国时代的中国疆域。那么,他在中国遇到的第一个庞大对手很可能就是刚经历过商鞅变法,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军事实力都正在蒸蒸日上的秦国。当时的中国群雄逐鹿,正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与朝气的年代:孟轲和庄周正在进行着哲人的思考,赵武灵王正在筹划着胡服骑射的改革,屈原的文词开始散发出璀璨的光辉,张仪穿梭在各国之间进行着政治斡旋……如果亚历山大军遇到了白起、王翦和蒙恬的先人们,这个横扫欧、亚、非大陆的不败神话是否会从此终结呢?历史并没有给这两种文明一次较量的机会,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带着辉煌的战绩凯旋之后,正在踌躇满志地准备改造被征服的土地时,一场恶性疟疾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所建立的帝国也随之解体,一场围绕着继位权进行的争斗从此持续了20多年。亚历山大城(下图)是一个建筑上极完美的港口城市,建此城主要是为长期征战的部队提供补给;隽秀挺拔的亚历山大灯塔(右图)在给航海者指明航向的同时,也是在给整个帝国映照着辉煌;38-39页和40-41页石棺上的浮雕则记载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8.古希腊的灭亡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期间的历史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死从后,他所建立的帝国分崩离析,在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陆续形成了一系列希腊化国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王国以及以马其顿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古希腊一位勤劳的妇女正在用纺锤纺线。对称性与韵律感都十分完美。战争在这里似乎成为一门艺术,而战士们似乎是在踏着音符展开搏斗。(下图)

公元前277年,安提柯·贡那特建立了安提柯王朝,马其顿本土和希腊城邦都处在它的统治之下。南部希腊一直存在着反马其顿的势力,埃托利亚同盟和阿哈伊亚同盟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罗马向地中海东部扩张时,曾经利用各城邦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互相攻击,并使其分别衰落。酒会是古希腊人常见的聚会方式,人们在酒会上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图中一位客人正躺在床榻上听一位年轻人吹奏乐曲。白地彩绘式陶瓶也是希腊艺术的一部分。此件橄榄油瓶画属于自由风格时期的作品,用线和色彩来表现人物,而其长颈、无把手的造型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城邦内部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危机更加剧了各城邦的经济衰落。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斯巴达城邦曾经尝试着进行社会改革,但终因内外阻力重重而宣告失败。与此同时,新兴的罗马共和国的势力侵入巴尔干半岛,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实力。公元前168年,罗马人占领了马其顿本土,到公元前146年,希腊全境都处在罗马统治之下。此后塞琉古王国也渐渐被罗马人吞并,直到公元前30年,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王朝被罗马消灭,古代希腊的历史宣告终结。

第二章 灿烂的青铜时代

铜时代不仅仅只有美妙的传说,更有着真实而灿烂的历史。克里特岛上的迷宫,迷宫的建筑与壁画,承载着那个青时代的历史与意识。青铜之光又从岛屿照射到三面环海的半岛,迈锡尼人则用黄金诠释着青铜时代的辉煌。即使是青铜时代的终结,也并不显得那么落寞:特洛伊战争在现实与传说之间进行了10年,人与神,英雄与美女,带着愤怒与缠绵,一起唱出了时代的挽歌。

1.迷宫与公牛的传说

3000多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焦急的雅典老国王站在海滩边翘首远望,天边缓缓行来一片黑帆,老国王的目光黯淡了,在他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死在了克里特岛,死在居住着牛头人身怪物的可怕迷宫里。

黑帆渐行渐近,老国王终于绝望了。他走下海滩,慢慢走进大海里,海风吹动着他浸湿的衣角,他茫然的眼睛如海水一般碧蓝、深沉而澄澈……

其实他的儿子提修斯并没有死,这位年轻的王子靠着心上人的帮助,在克里特岛上的迷宫里杀死了怪物米诺牛,现在正凯旋回朝。但是由于疏忽,他忘记了将代表噩耗的黑帆换成代表喜讯的白帆,从而断送了他父亲的性命。

正因为此,这片碧蓝的海水从此以老国王的名字命名,即为爱琴海。这是件喷洒用具,牛角后有手提把手,牛嘴处有许多小洞。对克里特人来说,公牛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他们将巨大的石雕牛角放置在神庙和宫殿的周围,以表明该地是神域圣地。

这座传说中的迷宫就位于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它的简单情况在第一章里已经作过介绍。荷马在《奥德赛》中写到:“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浮现着一个岛屿,那就是克里特……米诺斯王住在岛上的克诺索斯城。”古代的希腊人曾经这样描述克里特岛:“如果我们有一条船,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大海里开过去,我们这条船漂啊漂,第一个碰到的岛就是一个狭长的小岛,这个岛就是克里特岛。”这座长船形的小岛静静地安卧在爱琴海的水里,与它相伴的是来来往往的船只和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传说。许多人曾经被传说打动,但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神秘的迷宫和可怕的公牛,广阔的土地和浩瀚的海洋中都不曾留下它们的一点痕迹。图中描绘的是提修斯的英雄事迹,正中央表现的是他除去米诺牛的情景。

然而,和世界上许多失落的古老文明一样,曾经存在过的史实总是和千奇百怪的神话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真伪。直到3000年后的一天,这段遥远的文明才从神话里走出来,成为一个轰动世界的伟大发现。

1882年的一天,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些古老的印章和陶片,其中有一些来自克里特的三边和四边形的小石头,上面雕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的符号,印章上还有章鱼的图案。伊文思敏锐地注意到,这些和他以往见到的文物非常不同,似乎是一个来自海洋文明的符号。此后发现的种种线索将他的思维引向了克里特岛北海岸那片传说中的王国旧址,他似乎听到了一个尘封几千年的未知文明向他发出召唤。

1900年,伊文思先生根据线索来到了克里特岛,在那里他发掘出了一片古老建筑的遗址,这正是传说中藏着凶暴牛怪的迷宫原型——米诺斯王宫。英勇的雅典王子提修斯,手持利刃,杀死了半人半牛的怪物——米诺牛。

在古希腊神话中,米诺斯王是宙斯与他的情人欧罗巴所生的儿子。宙斯曾将欧罗巴变成牛以躲避天后赫拉的加害,因此米诺斯从不使用牛作为对神的祭祀。这种举动触怒了神灵,于是他们让米诺斯的王后与牛相爱,并生下了牛首人身的怪物米诺陶(俗称米诺牛)。为了处理这个奇怪的私生子,米诺斯王邀请了当时希腊最杰出的建筑师代达罗斯在王宫的地下修造了一座迷宫,用来隐藏米诺陶。由于当时的雅典是克里特的附属国,所以米诺斯便命令雅典王每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放入迷宫中喂养米诺陶。

雅典王子提修斯决心为民除害,于是跟随童男童女一起来到克里特岛,准备伺机杀死公牛。临出发前,老国王与他约定:倘若平安回国,船上就升起白帆,否则挂黑帆以代表噩耗。提修斯到达米诺斯王宫后,遇到了公主阿里亚娜,两人一见倾心,公主便赠一柄魔剑与一个线团给他,用以杀死怪物并走出迷宫。提修斯在进入迷宫时将线团散开,沿路放线作为标记,经过殊死的搏斗,终于杀死了米诺陶,并循原路离开了迷宫。这件双耳陶杯是王室用品,用来饮酒,杯身以传统的墨斗鱼红绘装饰。瓶画表现的是提修斯已经除掉米诺牛,得胜离开克里特岛的情景。

杀死了公牛的提修斯兴奋不已,很快启程回国。但是他却忘记了将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结果使得老国王误以为他已经遇难,悲痛之下投海自尽,从而使这个本应光明的故事有了一个黯淡的结局。

2.克里特文明

伊文思先生发现的宫殿废墟正是当年显赫一时的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被盛时期时,米诺斯王统一了全岛,并以岛北的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克里特岛的文明在此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学者们称这个建立在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王国的宫殿遗址位于克岛中部的北岸,也称克诺索斯王宫。以它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组成了希腊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并被统称为爱琴文明。米诺人通常将食物贮存在这种巨大的陶罐中。

伊文思先生在遗址里发现了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壁画,它们和埃及古墓中爱琴海居民的形象很相似,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克里特与埃及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贸易往来。由于与古埃及王朝的联系有着可以查证的各种线索,考古学家们便根据遗址中的埃及文物来确定克里特文明的各期年代,并据此将其发展历程分成了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前1450或前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前1380~前1100年)。

在古王宫时期,克里特岛的中部和东部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其中有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札克罗等。大概在古王宫末期,克里特岛上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它们开始时是图形状的象形文字,后来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体,并向音节符号演进。人们称它们为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解读。这件“持蛇女神”雕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500年的克里特岛,当时的克里特文明正处于极盛时期。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繁荣的年代,各种特色产品远销海外,与周围的各处陆地居民进行着贸易往来。克里特岛的主要农产品是谷物、橄榄和葡萄,盛产橄榄油和葡萄酒。这里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传说中米诺斯王曾拥有强大的海军和海上霸权,看来并非虚言。克里特人拥有高超的制陶工艺,彩陶和蛋壳陶尤为突出,陶器上的图案着重表现自然花草和海洋生物,许多以章鱼、海星、贝壳为主题的图案都是克里特的特有文化现象。这里还有发达的金属制作工艺,出产的青铜匕首和金银日用器物、工艺品都非常精美。人们对女神和蛇似乎极为崇拜,克里特岛的许多神殿里和印章上都有持蛇女神的形象。岛上曾出土粘土制作和牙雕的女神像,她们双手持蛇或者让蛇绕在手臂上,栩栩如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克里特人与海的亲密关系体现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公元前16世纪那些丰富的维妙维肖的具有原始风格的壁画中。在这幅图中,艺术家捕捉到年轻渔夫的优雅侧面,渔夫拎着丰硕的猎物,画面描绘得如此细致,甚至能辨别这是一种大鲭鱼或者小金枪鱼。

3.米诺斯王宫

克里特文明以宫殿为象征,各城市国家大多都是围绕王宫修建的。米诺斯王宫的废墟是克里特文明中最有价值和最具有代表克性的遗存,它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大量艺术成就。伊文思先生曾经对王宫遗址进行了修复,希望能够尽量还原出它的本来面目。从残缺的米诺斯王宫遗址中,似乎仍能看见它昔日的恢弘气势。

由于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王宫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但每一次破坏之后,它都被修复得比以前更加富丽堂皇。今天看到的这片遗址,是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传说中居住着牛怪的迷宫。王宫的总体呈长方形,以长方形的中央庭院为中心倚山修建,是一组多层楼房建筑群,周围没有围墙和望楼,有一条大路通向法埃斯特方向。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所以王宫西侧的宫殿有两层和三层,东侧的宫殿则有四层和五层。宫殿的总建筑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分布着各种层次的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共计1500多个房间。这些房间的高度很低,连接其间的道路迂回曲折,非常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迷路。传说中将这儿描述成神秘的迷宫,可见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后来的考古学家们考察出这些错落有致的小房间各有用途,比如西侧的房间用以办公集会、祭祀和储存财物,东侧的房间则作为寝宫、客厅、学校和作坊使用。

王宫内部的结构更加精致,到处都能看见装饰着艺术品的房间。这里的建筑布局巧妙,阳光能直接照射到每个庭院。柱子都上粗下细,造成一种独特的平衡感,使人抬头仰望时不致于觉得压抑。王宫的地面上铺着平滑的白色结晶状石头,每层各处都有楼梯相互连接。王宫东侧的大阶梯宏伟壮丽,被誉为王宫建筑最杰出的纪念物。它梯道宽阔,有天井采光,三面构成柱廊,左侧绘着鲜艳的壁画,右侧则是一道低低的栏杆。旁边的大厅里悬挂着双头斧,因此被称为“双斧大厅”。它分为内外两室,外厅里悬挂着巨大的“8”字形盾牌,这种盾牌在荷马史诗中曾经提及,可以将战士的整个身体掩住。内室与外室之间用列柱分隔开来,列柱上的凹槽里曾经安装着一扇扇折叠门,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打开或者关闭,用以调节室温与空气,充分显示了建筑的灵活性。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的给排水设施齐全,在王后寝宫的外间配备着浴室、冲水厕所和水管引进的干净水,下雨时雨水会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干净,由于下水道入口很大,工匠还可以进入到里面进行维修。这种卫生设备在其他地方的遗址里还没有见到,西方在19世纪时才达到这种水平。在克里特人所有的宗教象征物中,双头斧是最为神圣的一种。在祭祀母神的仪式中,祭司用标准尺寸的双头斧宰杀献祭的公牛。和这个金模型一样大小的双头斧用来供奉在克里特人的家中或王宫的神龛上。米诺斯王宫的各宫室都以长廊、门厅、暗道、阶梯相连,曲巷暗堂,千回百转,扑朔迷离,恐怕即使当时的王室人员也难以自由出入,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迷宫。56-57页为克诺索斯宫殿的一幅壁画。画面上的人看起来酷似底比斯壁画上的手执礼品者。

遗址西面的正厅被称为“御座之室”,因房间里有一个高背的石膏“宝座”而得名。室内地上的中央位置被涂成了红色,宝座两边还靠墙放着长长的石膏长凳,说明这里可能是国王召见下属或者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房间四周的壁画以深红色为背景,画着一些奇异的花草,花丛中蹲伏着两只鹰首狮身、长着翅膀昂首挺立的怪兽。有考古材料称古代克里特人对于宗教礼仪极为重视,因此在做出重大的决策之前,同时担任祭司职责的国王首先要沐浴净身,在石板祭坛上向神供上祭物。这个宝座正前有一个祭坛,它为学者们的猜测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绘有海豚的壁画表明克里特人的生活与艺术的主题与海洋有着紧密联系。

王宫里到处是绚丽多彩的壁画,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这里壁画的基本色调是红、黄、蓝,明快的色彩使整座王宫更加艳丽夺目,也使许多阳光不足、半明半暗的宫室透出轻松活跃的气氛。当年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保护壁画的技术,待灰泥干后再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液汁以防止褪色和龟裂,所以时隔几千年,残存的壁画依然闪发着昔日的光彩。壁画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比如白颜色的原料是生石灰,深红色的是赤铁矿,黑色的则来源于岩片。壁画的内容和形式活泼生动,包含着各类题材。王后寝宫里有一幅主题为海豚的壁画,表现的是众多小鱼簇拥着漂亮可爱的海豚们,在珊瑚和海绵间宛转游动的场景。整个画面表现出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气氛。

在人物题材的壁画中,最完整的是中央庭院南侧宫墙上的一幅着色浅浮雕。它表现的是一位戴百合花的国王,或者是国王兼任的祭司,正在百合花丛中行走或主持祭祖活动的场景。画中的年轻国王和真人一般大小,头上戴着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头发向后飘拂过肩,胸前挂着金色百合串成的项链,左手握着麾标,右手握在胸前,身上穿着短裙,系着腰带,身边的百合花和蝴蝶典雅华丽,衬托着气宇轩昂的国王,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整个壁画的背景是大面积的红色,烘托出祭祖活动豪华与神秘的气氛。修饰克诺索斯宫殿的最著名的壁画就是典雅的年轻国王形象。画中的国王和真人一般大小,正在主持祭祖仪式的他,头戴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右手握在胸前,左手握着麾标,气宇轩昂。

克诺索斯宫壁画中有不少女子的形象。其中一幅被称为“交谈中的女士”,画面中的女子们穿各种颜色的衣裙,秀发卷曲着垂下肩头,衣饰华丽,神情优雅地交谈着。还有几幅壁画也都与其类似,她们的装束穿越了时空,看起来如同19世纪末法国贵族沙龙里的巴黎女郎。看来服饰的样式确实会出现流转轮回的局面,青铜时代克里特女子的流行装束和言谈表情竟会与几千年后的人们如出一辙。根据米诺斯王宫遗址和相关资料而想像复原的王宫图,可以让人们真切体会到当初米诺斯王宫的恢弘与华丽。

除此之外,宫殿中还有许多表现牛形象的雕塑,甚至连高墙上的城堞都制成牛角的形状。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或许与米诺斯及迷宫的传说有关,但是迷宫里藏有公牛的神话又从何而来呢?伊文思先生在经过了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之后,认为这可能是出于对地震的恐惧和崇拜。克里特是一个地震频繁的海岛,先前几次王宫的浩劫很就可能就是由地震造成。一天晚上,伊文思先生亲身经历了克里特岛上的一次地震,他发现地震发生时从地底传来的轰鸣正像是公牛的怒吼声。联想到传说中地震女神的祭祀,以及《伊利亚特》中说到的“地震之神以戏弄公牛为乐”,伊文思先生作出了判断,认为频发的地震就是公牛传说的原始依据。至于提修斯与公主相爱并杀死公牛的传说,则很有可能反映了一次外来者对克里特岛政权的获取,而这些外来者很可能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到岛上的。还有那些作为向公牛献祭的年轻男女,有可能是古老的克里特文明里祭祀现象的遗存。这里也曾经发现过将儿童或者年轻人用来献祭的遗迹,它们都以神话的方式被保存到了古老的传说之中。在这幅被称作《斗牛图》或者《戏牛图》的壁画里,有3个似乎是杂技演员的人物,他们身材修长,穿着紧身的服装,手腕和臂膀上戴有环状饰物。和他们在一起的是一头长着长长的角,正低头欲向前方猛冲的牛。一名演员堵在牛前,用力按住牛角,牛身后的演员双脚离地,双手扬起,将一名红装演员弹向空中,这名演员随即稳稳倒立在牛背之上。这种极其危险的绝技应该具有很高的难度。有人从物理学的角度证明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其实是很难完成的,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没有人将这种表演付诸实践。

此后伊文思先生又注意到了在希腊本土出现的两件和牛有关的文物。它们是两只带着精美浮雕的金杯,出土于斯巴达附近的村庄瓦非俄里一座公元15世纪的墓葬。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金杯认定为迈锡尼风格的作品,但是伊文思先生却认为这两只金杯的艺术造型和内容、风格都属于克里特文化,它们和王宫壁画等处的公牛形象有很大的相似性。第一只金杯上的内容是猎人用系在树上的网猎捕公牛,结果撞进网里的公牛在狂怒之下将骑在它背上的猎人摔了下去,另一个猎人为了避免被牛角刺伤,便用胳膊紧紧抱住两只牛角。另一只金杯的内容是一头公牛被母牛诱惑,猎人趁此机会用绳子将牛腿套住,公牛愤怒咆哮的场景。

与牛相关的图像在米诺斯文化的遗物中随处可见,但是迈锡尼文化里却并不多。他们创造的艺术形象以狮子为主,比如著名的狮子门。伊文思先生据此联想到了米诺斯王宫里空荡荡的储藏室遗址,它们似乎曾被抢掠一空,并被火焚烧过。储藏室里的黄金器物流散无踪,如今却在远隔大海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被发现,这为考察米诺斯文明的覆灭提供了线索。在迈锡尼古墓中发现的一只金杯。杯上的刻纹图案描述了一头公牛被母牛诱惑,猎人趁机用绳子将牛腿套住,公牛愤怒咆哮的生动场景。

迈锡尼的手工业与商业并不发达,本不该有大量的黄金出现,但荷马史诗里却将其称为“黄金的迈锡尼”。他们有着坚固的城墙、堡垒和青铜兵器,一切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视武力的国家。将所有的线索综合起来考虑,也许就在几千年前的某一天,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之后,惊魂未定的克里特人又发现迈锡尼人已经渡过大海来到了自己身边,他们抢掠并焚毁了米诺斯王宫,使这里的文明从此一蹶不振;许多金银器皿被入侵者带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此后辗转流传,其中的两件在15世纪时被陪葬进了坟墓,直到被人发现的那一天才重见天日。

随着米诺斯王宫的被毁,爱琴文明的中心也从克里特移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希腊本土上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些地区,从此之后它们成为古希腊青铜文明的中心地带。

4.考古狂人的梦想

狮子门是迈锡尼卫城的主要入口,上图表现的是门的过梁上方的一对石狮,守护着象征宫殿的克里特式柱子。狮子头现已遗失,但仍不失其威严。它起到城徽的作用。锡尼文明的发现是从荷马史诗和特洛伊开始的。自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民间流传,文字的魅力和英雄的传说就吸迈引了世世代代执着的读者。但是在没有实物资料证明的情况下,多数考古学家对史诗中的传说持怀疑态度,比如19世纪英国杰出的希腊史学家乔治·格罗特在他12卷巨著《希腊史》的序言里写道:“从现在研究的观点来看,(荷马史诗)根本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如果有人问道,是否真的没有过这样的某个历史上的特洛伊战争,我们的回答肯定是这样:正如它的可能性不能被否定,它的真实性也不能被肯定。除开没有任何独立依据的古代史诗本身外,我们一无所有……”

然而,在20余年后,有关这段传说的实物资料就被业余考古者谢里曼发现了。谢里曼是一位德国商人,他从小就对荷马史诗中有关特洛伊的记载深信不疑。尽管当时的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他患有严重的幻想症和偏执狂,但他还是带着狂热的信念来到土耳其,找到一个据说是特洛伊旧址的地方,募集了大批工人,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遗址一锹一锹地挖了出来。无论当初是荣耀还是耻辱,如今这里都已成为一片废墟,在特洛伊城的遗址上,人们想到更多的还是那个遥远的传说。

出于对荷马史诗的迷恋,谢里曼从这场战争的发生地特洛伊旧址开始了发掘。他的发掘是极其疯狂而具有破坏性的,带领工人们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城墙之后,由于上层遗址的年代较近,而他想象中的特洛伊城又是被埋在最下层的,所以就不顾上层遗址一直向下挖掘,直到最底层。结果上层的许多遗迹遭到破坏,挖出来的城墙砖石和土块被成吨成吨地抛弃到他处,以至于当时有人讽刺说谢里曼不是在考古,而是在开挖苏伊士运河。就这样,谢里曼一直挖出了比特洛伊时代还要早的遗址,而真正的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却被他忽略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

谢里曼在特洛伊遗址的发掘取得了很大成果,此后他又来到大海对面的迈锡尼,寻找阿伽门农留下的足迹。这次他又获得了重大成功,找到了藏有大量黄金制品的墓葬,这使谢里曼兴奋得几乎疯狂。他确信自己发现了阿伽门农的坟墓,然而这次和上次一样,他发现的是一座更早的遗迹,使又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露出了神秘的面目。

虽然谢里曼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找到心目中的英雄遗迹,但是他却意外地发现了深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爱琴文明。此后的学者们经过不懈的研究和整理,终于使爱琴文明的面目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5.黄金的迈锡尼

锡尼文明因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它是希腊本土迈锡尼、梯林斯等地青铜文明的总称。在考古学上,希腊迈本土的青铜文化被称为希腊的文化,它由希腊本土的新石器文化发展而来,同时又受到了巴尔干、小亚细亚等地区的文化和移民影响。希腊的文化在早期时与克里特文明同步发展,但由于克里特是一个独立的海岛,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安全,且具有优越的对外交流条件,所以当地的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而希腊的文化却处在一个开放的地理环境中,经常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且周围没有更先进的文化能用以交流发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克里特文化。但是克里特的文化辐射已经达到了希腊本土,迈锡尼的发展也受到了米诺斯文明的很大影响。当米诺斯文明走向黯淡后,受其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迈锡尼文明成为它的延续,同时成为爱琴文明的第二阶段。迈锡尼遗址壁画上的一个女子,姿态优雅,手执用象牙雕刻的盒子。

根据迈锡尼王族墓葬的不同形式,考古学家们将迈锡尼文明划分成“竖穴墓王朝时期”和“圆顶墓王朝时期”。前者的时间跨度大约是公元前1600~前1500年,后者则是公元前1500~前1100年。这座有着蜂巢式拱顶的阿托罗斯王墓室,今天依旧十分壮观,墓门上有三角形辅助拱。

竖穴墓的特点是在地下挖掘墓室并用石块砌成方形,墓室上方覆盖石板或者圆木,地面上有隆起的土堆,并树立刻有人物车马等图案的墓碑。墓内先后葬入的人数不确定,但是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家族。目前发现的竖穴墓年代不同,墓主人有早期的部落首领也有晚期的国王,从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文明发展的痕迹。后期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黄金制品,面具、角杯、指环等一应俱全,为荷马史诗中称颂的“黄金的迈锡尼”作了最好的注脚。谢里曼在发掘一座墓葬时认定其中的一位墓主就是传说中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在揭开覆盖于逝者脸上的黄金面具后,他不能抑制住自己狂喜的心情,向希腊国王拍了一封电报,电文中说:“我凝视着阿伽门农的脸庞。”这是一把在典礼上佩带的宝剑(迈锡尼时期),剑上镶嵌着金、银、黄铜,剑柄上有4颗铆钉。

陪葬的文物中有一些体现出了很典型的克里特风格,还有一些表现出了埃及和小亚细亚的风格,应该都是当年海上贸易往来的成果。当然也有许多体现出了迈锡尼自己的特点,比如石刻上的马拉战车,带有胡须形象的黄金面具,以及野猪牙形式的头盔等。

当圆顶墓出现的时候,迈锡尼文明已经走向了辉煌。这种墓不再将墓室置于地下,而是在地面上开凿或者堆砌岩石成圆形墓室,在上方修建圆锥形的屋顶,前面砌有墓道,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蜂巢,所以又被称为蜂巢墓。这种墓的外面覆盖着厚厚的土层,使得整个墓冢高大威严,显示出一种新兴强盛文明的逼人气势。事实上,在这段时期里,整个迈锡尼文明确实表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已经走进了米诺斯文明的势力范围和覆盖区域。也许正是因为海上利益的争夺和原有势力范围的调整,公元前1450年前后,迈锡尼人占领了米诺斯文明的标志——克诺索斯王宫,从此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地位。

迈锡尼人进入克诺索斯王宫之后,开始用米诺斯的文字记录迈锡尼的语言,从而发明了另一种线形文字,被称为线形文字B。此后迈锡尼人将线形文字B带回希腊本土,在各地广泛使用。现在这种文字已经被成功破译,并可以据此确定迈锡尼语言是属于希腊族的一支。线形文字B主要用来记录一些仓库数据和贡品文书,对研究当时的经济生产颇有用处,但是可能由于用来记载政治与文化的线形文字A尚未被破译,爱琴文明的真实面目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许多情况还不能真正了解。

在迈锡尼文明的辉煌时代,出现了许多今天依然可见的宏大城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迈锡尼和梯林斯两处。

经过公元前1400~前1300年间的几次扩建,今天人们看到的迈锡尼城堡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米。它座落在亚格里斯平原的高丘上,周围有群山环绕,城墙高大而宏伟,用巨石堆砌,石块之间没有采用任何粘合材料。城墙高8米,厚5米,环绕着城堡所在的山丘修建,城堡的大门就是著名的“狮子门”,位于城堡的西北侧。门楣上方立砌着三角形石雕,表现的内容是两只雄壮的狮子拱卫着一根石柱,仿佛它们就是这城堡的守护者。城堡中央的高处是王宫所在地,这座王宫体现出了近似于米诺斯文明的特色——拥有众多的房间和曲折的过道,立柱上粗下细,绘饰着华丽的彩色壁画。但它的希腊本土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央大厅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种大厅以4根圆柱支撑,内厅呈方形,大厅前面有门廊,厅内设有神坛,靠墙的位置还有宝座。装饰精美的迈锡尼王国王宫的中央大厅,里面到处都是这个城市统治者权力的标志。

与迈锡尼一样,梯林斯的城堡也被筑得坚固异常。这座城堡大约有300米长、60~100米宽、9~15米高,它用巨石砌成,每块重达10吨。城墙平均厚7.5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达到了17米。古代作家波桑尼阿斯曾经描述说,梯林斯城墙用未加工过的石头砌成,即使是最小块的石头,用一队骡子也不能把它拉动分毫。传说城墙是梯林斯国王召来七位独眼巨人修建完成的,所以被后人称为“独眼巨人墙”。

海岛克里特凭借着海洋的天然隔离,没有修筑任何城墙与防卫措施,或许这正是将它引向最终覆灭的致命缺陷。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人们却时刻准备着投入战斗,梯林斯人甚至在墙里还设置了通道、武器库和兵房。时刻不忘保持战备状态的迈锡尼人在城里设置了6米深的地下秘密蓄水池,通过长长的陶管将附近的山泉引入山中,保证了非常时期的饮水供应。

6.特洛伊战争

考古学家们研究,荷马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前1170年间,而希腊传说中的特洛伊城破时间据是公元前1182年。此时正是迈锡尼文明的末期,埃及等国的衰落造成了迈锡尼文明海上贸易的萎缩,经济的倒退促使伯罗奔尼撒半岛政局动荡,许多国家的政权都出现了更迭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特洛伊战争,而战争的起因恐怕也并不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是由于绝世美女海伦而起,它更有可能是一场对财富和海洋贸易势力范围的掠夺。这幅《特洛伊的掠夺》,描绘了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场面,死者萨皮顿被长着翅膀的“睡眠”之神和“死亡”之神从战场上抬走。画面中间的人物是灵魂守护神赫米兹,它正举起右手示意死亡之神动作轻一点。

特洛伊城位于小亚细亚的东北海岸,地理位置优越,恰好处于从爱琴海以及整个地中海进入黑海的交通咽喉要地。它坐落在沿海的平原上,土地肥沃,富庶而繁荣,发达的农牧业和商业引起了海洋对面迈锡尼诸国的注意,他们远渡重洋,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终于在10年后攻克了特洛伊城。后来也有学者认为传说中的木马并非巨大的模型,而是一种巨型海船。但无论如何,特洛伊都是毁灭在战火之中了。希腊勇士们一个个爬进木马里,准备用木马计进攻特洛伊城。图中站立的女子是传说中的美女海伦,传说特洛伊战争就是因她而起,另一位老者是特洛伊国王普里安。当时发掘出的被认为是阿伽门农的黄金面具。后来证明,面具是公元前1550~前1500年间由迈锡尼王室家族成员制作的,但面具的名称被保留了下来,这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肖像工艺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