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宁夏经济蓝皮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2:29:27

点击下载

作者:段庆林,杨巧红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宁夏经济蓝皮书

2017宁夏经济蓝皮书试读:

总报告

宁夏经济新方位研究——2016—2017年宁夏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段庆林

十八大以来,中央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政策体系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还是脱贫攻坚开局之年。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年初担心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问题,各项经济指标已经开始向好;年初担忧的房地产库存过高,年中也演化成为房地产市场泡沫。我们应该看到,尽管经济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加快,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房价和煤价上涨拉动,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转型升级依然是长期任务。

国内外机构对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估计较为乐观,中国经济经历6年的回调,目前已经接近筑底阶段,市场出清还需要一个过程。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认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宏观调控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组合。应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进行。

2016年,宁夏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宁夏经济新常态形势分析(一)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对我国及宁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经历了三次世界经济危机。

1989—1991年治理整顿时期。随着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1989年底日本股市暴跌,加上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我国价格双轨制改革失败,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工农业关系比例严重失调,全国发生抢购潮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开始实施治理整顿政策,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主要采取压缩社会总需求和整顿流通秩序的方式,但很快又陷入市场疲软,开始清理三角债。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重新明确了我国市场化改革开放方向,开始实施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中国经济在外商直接投资和下海潮中开始新一轮复苏。

1997—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景象。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大陆和香港的冲击。中国还开始实施反经济周期政策,1998年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改革,1999年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2005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能源和重化工业发展,中国经济在内需和外需双重拉动下出现了将近10年的高速增长。

2008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形成房地产泡沫和互联网泡沫。2007年开始出现房贷危机,2008年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金融危机开始向欧洲和日本等地区蔓延。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政府立即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但发现却助长了房地产泡沫。十八大以来,中央采取不刺激政策,开始实施加强“五位一体”建设。2016年初,正式确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表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三次世界经济危机情况(二)需求侧面临危机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没有复苏迹象,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底部确认阶段。但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味。

一是全球化逆转。1978年,中国开始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以美国为主的现代国际体系,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获益者。2008年以后,WTO长期难以达成谈判结果,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新趋势,美国企图利用TPP、TIPP等形成以其盟友为核心的新体系和新规则,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欧美经济危机打击了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国则提出“一带一路”愿景来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一体化。中国企业和投资大规模“走出去”,但短期内还难以获利。

二是消费难当大任。每当经济危机之际,总是寄希望于扩大内需,甚至提出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型。居民消费已经从排浪式向个性化分化,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从传统型消费向新业态消费过渡,消费对中国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居民的消费热点,如旅游、购房、教育、医疗等,越来越拉动着国外经济增长。政府消费过去实际上包含一部分合理的职工福利,中央“八项规定”在群众中改善了干部形象,并且部分转化为社会保障和扶贫资金,但没有完全转化为职工收入和消费,主要沉淀在单位账户,对餐饮业等冲击较大。

三是不刺激政策倒逼改革。1989年国际经济危机以后,我国借鉴西方经验初步确立了现代宏观调控体系。在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政策影响下,我国成功地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应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政府接管公司等。欧盟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而十八大后中国却拒绝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从关注短期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转向了更加关注长期增长和结构转型的新供给主义,通过短期危机倒逼改革和开放。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是宁夏进出口情况,2009年进出口额下降36.2%,而当时宁夏的投资和消费在传统增长模式下依然高速增长。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消费增长速度又下降了3.9个百分点,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7.7个百分点,2015年更是下降到10.4%。宁夏进出口额在2013年、2014年因异地法人外贸企业统计范围变化而呈现出高速增长,实际上已经开始大幅度萎缩,2015年更是下降30.3%。宁夏需求侧“三驾马车”均出现了下降趋势,致使经济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表2 宁夏需求侧“三驾马车”增长率

宁夏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稳增长仍然是2017年的主要目标,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在中央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届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宁夏特别是山区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人均资本存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消费不足以单独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和宁夏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不能把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对立起来。应该积极培育大消费和消费升级热点,寻求“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扩展发展新空间所形成的新投资方向,从而打造宁夏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二、对当前宁夏经济供给侧问题的新认识

权威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供给体系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二是我国长期外向型经济供给结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疲软,供给体系与扩大内需、开辟新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三是劳动力等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过快,而科技等对经济贡献率还仍然较低,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四是随着收入阶层分化,过去排浪式消费已经转化为多样化需求,供给结构难以适应。五是投资拉动型经济遭遇投资效益下降,政府投融资体系面临改革,私营投资规避风险,供需新平衡动力不足。

供给侧改革应该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四大供给侧要素进行改革。(一)劳动力

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劳动力供给开始紧缺,劳动力价格过快上涨打击着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20岁左右进入劳动年龄,将扩大或者收缩国民经济劳动力投入的规模,进而对投资和消费产生一系列影响。通过图1我们发现,全国1975—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与1995—2015年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相关关系。而宁夏从1993年以后也具有这种相关关系。表明劳动力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是近年来宁夏经济增长率降低的影响因素之一。

宁夏总人口从2000年的55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67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步下降。特别是2013年宁夏劳动力资源达到最大值494万人后,已经开始绝对减少,实际从业人员人数也开始有减少迹象。即使在目前经济不够景气之际,一些工厂和餐饮业也很难招到农民工,新一代农民工追求体面的职业,就业市场供给减少,更加速了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工厂机器换人成为趋势,服务行业的中老年就业比重会逐步上升。图1 宁夏GDP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表3 宁夏人口和劳动力变化情况

解决劳动力供给问题,一是人口政策。目前已经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应该尽快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三是新型城镇化。四是加强人力资源投资。五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二)资本

我国广义货币量M2从2001年的1.58万亿元增加到151.95万亿元,增长约96倍。过去,人民币对外以美元为锚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发了大量基础货币,对内房地产交易活跃通过货币乘数创造信用货币。十八大以后这两个货币放水过程双收缩,但市场上资本存量依然巨大。从2016年9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开始收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上年的“灵活适度”转变为“稳健中性”,从上年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转变为“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发生巨变,流动性拐点可能出现。“钱太多”对各阶层的影响。低收入阶层,吃穿等最低需求有保障,尤其是青年人没有体面职业不愿意就业,一些工厂和餐饮业招不到工人,造成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中产阶层,有钱后改善生活质量,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供给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消费升级需求。高收入阶层,充分利用人民币高估,积极在全球配置资产,企业走出去兼并优质资产,家庭通过购房、孩子上学、旅游、购物等追求高品质生活。资本外流可能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由于供需结构矛盾,企业缺乏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致使大量资金没有获得合理回报的投资方向,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试图保值增值。“钱太多”可能是产能过剩、库存过剩、高杠杆率和成本高的原因,也是投资边际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

宁夏投资效益系数从2001年的1.212提高到2007年的1.814,然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迅速下降,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拉动下,2011年恢复到2.178,但随后下降到2015年的0.481,即目前新增加1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能获得不到半毛钱的GDP增加额。表4 宁夏投资效益系数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和速度双下降形势下,投资来源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中央对宁夏投资占宁夏投资总额比重从2010年的26.8%下降到2015年的12.3%,中央已经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硬化了地方政府投资责任。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从2008年的35.2%下降到2012年的26.2%,又提高到2015年的34.5%。从不刺激政策到微刺激政策,目前高铁等基础设施投资在快速增加。2008—2015年,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比重从37.1%下降到20.7%,私营投资比重从19.2%提高到2013年的41.5%,又下降到2015年的39%。在2016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断崖式下降之际,宁夏民间投资仍然保持了29.6%的增速,实属难能可贵。

投资可以划分为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三大类。2008—2015年,工业投资额从424.7亿元增加到1648.2亿元,年均名义递增21.4%,占总投资比重却从57.7%降低到46.7%。产能过剩使得工业投资比重下降,但2015年对电力、热力投资大幅度增加使比重比上年略有提高。而房地产投资额从134.3亿元增加到822.7亿元,年均递增30%,比重从2008年的18.3%提高到2013年的28.9%,又下降到2015年的23.3%。基础设施投资从2008年的176.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62亿元,年均递增29.2%。基础设施占总投资比重呈现出2007—2011年和2012—2015年两个逐步提高的阶段。投资仍然是拉动宁夏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做好项目库储备,积极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二是要在扩大项目投资上下真功夫。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

如何优化资本配置效率是关键。一是降低显性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继续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尤其是电力成本等,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财税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实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二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坚持去产能方向,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产能,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在特色优势产业的话语权。三是深化要素改革,激发投资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私合营模式(PPP);改革融资体制,促进直接融资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供给侧改革应该把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008—2015年,宁夏资源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从19.7%下降到16%,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从47.1%提高到58.3%,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从32.4%下降到25.8%,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从0.8%下降到0.7%。宁夏高技术产业比重微乎其微。表5 宁夏按各要素密集型产业变化情况

近些年来,宁夏产业结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煤电化为代表的重工业比重下降,而轻工业比重上升。2008—2015年,宁夏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84.2%下降到80.4%,以如意、恒丰等为代表的棉麻生态纺织企业投资宁夏,与宁夏羊绒工业一起形成纺纱、织布、成衣等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方面,小巨人机床、舍弗勒汽车轴承、共享铸钢水轮机等产品打入欧洲高端市场,共享3D设备铸造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盐池中民投新能源综合示范园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项目。还有宁东基地的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生物基纤维等项目,中卫的云计算基地,银川的iBi中心,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

宁夏产业发展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二是金融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是电商园区、城市综合体建设热潮。应警惕虚拟经济泡沫,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四)土地

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20世纪80年代,随着联产承包变革,剪刀差方式难以为继,政府开始收取使用费,导致农民负担问题突出。1994年分税制,特别是1998年房改后,土地财政开始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资金来源。充分利用土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将土地增值收益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原始资本。在“经营城市”中房价和低价成为不同城市发展潜力的“股价”,“土地财政”具有融资性质。

应该正确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宁夏曾经是吃饭财政,许多战略不能落实。后来利用土地财政、资源换投资、城投公司等抓手,才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目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财政支出刚性增加,政府对资源的动员能力依然是重要的治理能力。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土地财政”尽管存在拉大贫富差距、占用大量资源、金融风险等弊端,但从“土地财政”到“税收财政”、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变,应该采取“积小改为大改”方式,每一次改革对象只占整个社会的很小部分,尽量把改革成本分解到数十年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的升级与退出。一是区分房地产的投资市场(商品房)和消费市场(保障房),在投资市场防止泡沫破裂,在消费市场确保居者有其屋。二是在消费市场采取保障房“广覆盖”“先租后售”等方式。“广覆盖”即所有无房户均可以以成本价格获得首套小户型住宅。“先租后售”则允许保障房住满一定时间后,可以购买具有完整产权的住宅。从过去“土地财政”通过补贴低价来直接补贴企业,转变为“先租后售”通过补贴劳动力间接补贴企业。解决人的城市化,并使居者有其屋,缩小财产差距。三是在房地产投资市场上控制数量放开价格,在消费市场上控制价格增加数量。将商品房和保障房规模挂钩,并控制商品房供地规模,防止房地产市场崩盘。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方向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近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试点”,农民进城后,不仅可以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就业机制等公共服务,还依然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近些年,城市化进程减慢,并非户籍制度制约,主要是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具有土地等更多的社会保障。2015年,宁夏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23%,其中山区工业化率、城镇化率较低,银川、石嘴山市比重较高,对提高城镇化率不应该具有太高期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是城乡居民追求的更高生活目标。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意味着未来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打开,也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加速房地产去库存。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成为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家园,农业经营规模也难以扩大,一些偏远农村甚至出现凋敝状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对交通、水利、医疗、教育、文化等投入,结合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二是精英下乡。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我国过去有官员叶落归根的乡贤文化传统,应该允许退休干部职工返乡继承直系亲属耕地、宅基地等财产以及居住的权利,重建新乡贤文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技术、金融、商贸等人才到农村企业就业。三是适当控制资本下乡。近些年,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经营对提高农产品供给贡献较多,但其对小农经济的挤压等负面效应也不应该忽视。我国经历多次世界经济危机都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农村家庭经营制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失业农民工能够返回农村依靠土地保障,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的底线。与长治久安相比,农业规模效益微不足道,何况日本、韩国等依然是小农经济。应该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并鼓励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三、宁夏经济面临的三大新矛盾分析

中央政府把“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宁夏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变化,也面临新形势、新选择。(一)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如何去产能

煤炭、钢铁产业去产能是2016年全国的重点经济任务,但上半年我国煤炭去产能仅完成任务的29%,5月底财政部出台《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煤炭行业去产能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情况的通报》,要求在11月底完成全年任务,9月底,国家发改委已经向26家违规煤企下达限期整改通知。结果去产能加速,到9月底就完成了80%的煤炭去产能任务。由于年终需求回暖,产量不足,截至10月24日,国内市场的钢材和煤炭价格比年初分别上涨了32%和55%以上。国家发改委也由于担忧冬季煤炭供应不足、价格过快上涨,转而要求进一步释放先进产能。未来去产能政策何去何从成为难点。

煤电化是宁夏传统主导产业。2015年,宁夏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和重化工行业占比在80%以上。煤炭和电力过剩是经济紧缩时期的暂时现象,虽然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需要优化,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未来随着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加也是大趋势。煤炭去产能依据机械化程度、资源利用率、安全指标、能耗和环保、产品质量等标准。宁夏在21世纪初就已经完成煤炭行业整合,产业集中度高,神华集团主导的宁煤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产业集中度明显高于许多煤炭主产区。从近期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来看,保护煤炭先进产能应该引起重视。煤炭行业去产能,不能陷入计划经济老路,不能简单采取行政手段,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为关闭“无效供给”致使价格上涨,也将不利于宁夏高载能企业降低成本。2017年,宁夏去产能不能仅仅关注煤炭和钢铁领域,去产能要扩围,要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二)房地产政策调整:保增长、调结构与去杠杆

房地产业对建材、家电、家具、装修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居民消费、地方政府收入与投资等也有重要影响,是2016年经济反弹的重要支持。

2015年,宁夏房地产投资下降3.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9.3%,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1207万平方米。2016年,全国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带动宁夏房地产市场复苏。前三季度,宁夏房地产投资额、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6%、11.7%、6.5%。

目前,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风险点,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具有不可持续性。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最近国家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又一次将“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目前,许多城市已经重启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

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在保增长和调控之间玩跷跷板,关键是天量发钞和收紧银根。目前,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是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诱致购买力向少数大城市集中,而大城市却采取限制人口流入、严格限制土地供应的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房价上涨压力过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特大城市加快疏散部分城市功能。既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又要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认识到房价过快增长是对城市竞争力的削弱,特别是资产泡沫化对实体经济的打击。

中央重点支持解决三、四线城市库存过多的问题。宁夏房地产市场中过去一半以上购买力来自周边地区居民,随着煤炭价格暴跌,购买力已经大幅度萎缩,存在大量房地产库存。宁夏必须把去库存同农业人口市民化、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住房租赁市场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应该通过改善与大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尽管一些地方经过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创造了一定的需求,消化了一部分库存,但去库存、防风险依然是主要方向。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整体降温,甚至出现拐点也是未来大概率事件,房产作为增值和保值工具存在风险。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调节阀”,必须保持保增长、防风险、调结构的平衡。近5年内,宁夏固原市除了原州区之外,其他县都是总人口持续减少。缺乏产业支撑,人口不断流出的地区,慎提大县城建设,不要追求县城的“大”字上,要重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

防风险是2017年关注的焦点。防风险不仅仅限于房地产领域。2017年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基础上,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的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对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的约束等。(三)人民币汇率影响:投资“走出去”与商品“走出去”

2005年,中国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的8.277降低到2014年的6.143,2015年开始平均价升值到6.398,2016年11月3日汇率是6.759。

人民币汇率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调节工具之一。充分利用人民币汇率较高之际,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化布局,加快对国外优质资产兼并。目前,我国外贸形势严峻,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也有利于鼓励外贸企业出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增强汇率弹性同时,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预计2017年人民币汇率仍有贬值空间,贬值有利于降低出口企业压力。从传统国际收支及购买力平价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

2016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全国下降7.5%,宁夏下降25.7%;进口额全国下降8.2%,宁夏增长28.4%,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应充分利用人民币贬值给外贸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坚持全方位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发展优进优出的对外贸易。

近年来,我国迅速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宁夏必须把握从产品贸易向投资服务贸易迈进的战略机遇。宁夏企业“走出去”也已经形成中国—阿曼产业园、中国—沙特产业园、迪拜中阿食品产业园等平台,鼓励宁夏相关企业转移产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如中东石油采掘成本较低,靠近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市场等。应该注意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止本土产业空洞化,积极做好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有机统一。四、宁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供给侧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中央首次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供给侧而是需求端,是需求刺激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点关注补短板和降成本,把创新驱动、转换动力、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更多地依靠市场手段处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任务。(一)把补短板作为宁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所谓短板就是长期积累的复杂利益关系的主要矛盾,就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补短板就是扩大有效供给。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提倡“供给自动创造自身需求”,通过刺激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并在供给与需求新均衡变动中,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目标。

一是补基础设施的短板。针对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密度、距离、分割三大劣势,实施空间发展规划,把宁夏按照一个大城市规划建设,努力提高沿黄经济区的经济和人口密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交通、水利等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好项目库建设,在扩大项目投资上下真功夫,加快高铁、城市综合管廊、农村配电网建设改造、光纤入户、集中式充换电站、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加大对特困地区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宁—固原城际铁路建设、兰州—固原—庆阳客运专线建设,尽快改善贫困地区与西兰银大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条件,激活山区发展活力。

二是补产业升级的短板。产业发展水平低是欠发达地区最大的短板。宁夏工业依能倚重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要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板。积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发展高端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有大突破。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现代金融等产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扩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

坚定不移地加快宁东基地发展。宁夏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煤炭、电力等基础型产业应该积极争取市场,保护先进产能,改变单纯卖煤路径依赖,加大电力体制改革。煤化工、金属铝等产业应该积极延伸产业链。煤炭和电力等能源只是短期经济波动下需求减缓,应该深化煤电体制改革,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积极延伸新型煤化工等产业链。

积极寻求新主导产业。宁夏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较弱,应该积极围绕工业4.0实现产业发展的“弯道超车”,加强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尽量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速动力转化。

走循环经济之路。像大地化工那样通过企业内部循环经济降低成本,或者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之内形成大循环,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零排放。

走产业集群之路。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如羊绒产业和生态纺织业、精细化工产业、铝镁新材料型材等,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融链工程,加强产业配套,强化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等薄弱环节。

走品牌化之路。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品牌认可度和企业诚信度,以品牌化求竞争力。

走全方位务实开放之路。积极吸纳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开辟欧美市场;融入“一带一路”,稳妥推进跨境中阿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最后,宁夏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有所松懈,一些地方缺乏新项目新投资,应该恢复招商局,从干部全员招商向产业链选商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深化“三权分置”土地改革,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产业链整合的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加大对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发展酿酒葡萄、枸杞等特色农业,形成品牌化经营,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补共享发展的短板。补短板既要补硬短板,也要补软短板,重视补制度短板。经济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配关系失衡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要积极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努力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也应该积极关注城市贫困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破解农民增收“天花板”制约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根本上还是需要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业补贴,反哺新农村建设。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劳务输出,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等。(二)把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对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改革,放松供给约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打破生产和销售的僵局,让市场通过成本价格传导机制快速消化过剩产品,逐步恢复市场供需均衡,并通过生产要素从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移来优化供给结构。

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重要任务。8月,国务院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从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等8个方面降低成本。一是放松高行政成本约束。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步推进。二是放松高税费成本约束。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小微企业免征范围。三是放松高要素成本约束。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合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掉了“降低财务成本”的说法,意味着将不会采取货币宽松、债市走牛等措施降低融资成本。

宁夏已经选择宁东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正在打造6个低成本化园区。一是通过改革降低行政审批、各项评估、税费等成本。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二是通过产业集群和集聚,发展循环经济,羊绒工业、生态纺织业应该向研发设计和市场网络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争取通过全产业链来降低成本。三是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技术水平、鼓励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三)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涉及转变发展方式问题。2001—2012年,中国经济借助加入WTO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提高,而2008年以后传统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在维持欧美传统市场同时,积极开辟“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发展已经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新常态出现新问题。一是发展目标转变问题。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在中国模式中,政府对资源动员能力被认为是核心,张五常教授也认为县际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过去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下,却往往使得GDP主义盛行,权力与资本结合,偏离政府共同富裕的目标,现在需要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发展动力转换问题。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过去面向欧美市场的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已经越来越丧失比较优势,必须增加面向新兴市场的有效供给。从中低端分工中努力降低成本来生存到追求中高端分工地位中以创新价值来获利。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重新确立比较优势,消化无效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模式转变问题。发展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既在低收入国家面前逐步丧失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又难以迅速在高新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资源环境压力接近极限也是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必须将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四是发展协调性失衡问题。宁夏突出的是山川协调问题和城乡协调问题。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回应了重大发展问题。

创新发展方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既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也要重视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必须把提高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目前中央已经出台许多政策,但宁夏转发和落地比较滞后,存在政策“看得见、摸不着”现象。

协调发展方面。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必须改变过去非均衡发展战略。应该做好宁夏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协调区域发展,加大对贫困山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降低对投资拉动的过分依赖,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扩大消费,“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三次产业,改变倚重依能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纺产业、第三产业、现代农业等。

绿色发展方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中央已经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宁夏争取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应该立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等特色。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宁夏应该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和零排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财富。

开放发展方面。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开放已经从面向发达国家的从属地位到面向“一带一路”的主导地位的转变,宁夏已经在跨境中外产业园区方面找到了融入“一带一路”的契合点,应该充分用好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这两个金字招牌,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共享发展方面。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共建促共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通过教育等实现机会平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逐步改变宁夏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现象,缩小收入差距,使各阶层群众能够有获得感。(四)把抓关键主体作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十八大以后淡化GDP主义,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目标多元化、发展协调性无疑是正确选择,近年来提出“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了改革的顶层设计,但实施过程中必须防止改革空转,抓住改革发展的“牛鼻子”,以重点带动全局,“既抓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人又是决定因素。在抓关键主体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目前,发展的各种红利在减少,而工作难度和职业风险在增加,对各级干部激励不足。有的面对新形势不知如何去干,有的怕风险缺乏担当,有的得过且过。应该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允许改革失误。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推动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企业家是宁夏稀缺人才,他们最懂市场规律,能够敏锐把握投资机会。现在经济紧缩时期,企业家承担着很大压力,应该稳定企业家信心,在困难时期更应该关心企业发展。过去钱权交易害了一些干部,现在干部见了老板躲着走,应该建立正常的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技人才发挥主体作用。现在科研工作已经市场化运作了,而科研管理制度还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在选人用人、成果处理、薪酬分配等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一些地方政府也前后出台了类似的政策,旨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宁夏应该尽快出台地方相关配套政策。

四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发展的社会共识。当前的改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许多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必须坚持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理念,不能只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子,让老百姓承担过多的改革成本,应该更好地凝聚发展的合力。

综合战略篇

宁夏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研究报告

白华 吴灵捷 梁多勇

开展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是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2016年4月,中央召开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宁夏开展空间规划省级试点,这是继海南省之后,中央在全国开展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的第二个省区,也是宁夏唯一的一项中央级、全省域改革试点工作。一、“三规合一”是空间规划的最早雏形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这为初步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4年8月,宁夏为落实中央精神,着力解决目前“多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对土地和空间资源整体管控能力,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全面启动“三规合一”工作,通过整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土资源保护需求、城市功能完善需求,采取对项目梳理、建设图斑调整、项目落地实施等措施,消除规划差异,将各自为政的规划管控进行“合一”安排,达成“目标、指标、坐标”的三统一,提高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整体管控能力,形成规划合力。

在推进“三规合一”的时候,又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和矛盾,“三规合一”不仅是3个规划整合的问题,还涉及其他类规划,与其他规划也存在互相“打架”、重叠、交叉现象,因此中央又提出了“多规合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从而掀起了“多规合一”的序幕。

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在厦门、浙江德清县等28个市县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的具体思路和实践,探索完善市县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十三次深改会议,研究同意海南省开展第一家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从而开启了从“三规合一”到“多规合一”的深度改革之门。会议要求空间规划试点工作要大胆探索,发挥好试点对规划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特别关注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听取了海南省“多规合一”试点汇报,深入实地视察,并做了重要指示。可见,中央对“多规合一”试点是很重视的,是很关注的。二、生态文明是空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先,提出了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其次,提出了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省级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开发边界,以及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保护边界,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最后,提出了整合目前各部门相关的各类空间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多规合一”,为空间规划改革进一步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是区域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空间规划可分为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机制,不仅是规划技术和编制方法的改变,更是规划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落实“五位一体”发展要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

空间规划主要是以行政边界为规划区界限,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全空间,即空间规划具有全地域性,不仅涉及城镇建设区域,还包含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大量非建设用地。二是全要素,即空间规划要考虑全地域范围内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要素,实现空间发展与资源承载、产业驱动、基础保障、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和系统性布局。三是全方位,即空间规划是以物质空间利用为手段,从建设要素到非建设要素、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有机整合和系统规划的新方法。三、空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空间规划是最高层次、最全面、最系统的规划,它是所有规划中的上位规划,具有基础性、宏观性、长期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较空间规划来讲,则是低一个层次的规划,它是一个战略性、框架性规划,它隶属于空间规划。《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解决了全区城乡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发展的大格局,但没有落实到具体地块上,操作起来没有具体标准。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需要不断完善和具体化、发展和提升,经过提升可以升级到空间规划的层次;空间规划经过精简、细化,具体到战略层面后,即成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多规合一”是空间规划的手段,是编制“空间规划”的必然途径;而“空间规划”是目标,是“多规合一”的重要载体,是“多规合一”的“一”,是一本规划的重要表现形式。编制“空间规划”,就是采用“多规合一”这一手段,通过理顺规划体系,统筹“多规”,达成共识,形成行政辖区范围内“一本规划”。“空间规划”,并不是指通过空间规划,取代其他所有的规划,而是要运用“多规合一”的协同工作方法,明确其他规划在空间管制上的可作为和不可作为的内容与范围。

宁夏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为主攻方向,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资源承载为上限,以控制线体系为抓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各类空间性规划,将多个规划科学合理地整合到一起,以“多规合一”划定的“控制线”,如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生态、基本农田、产业区块和基础设施空间走廊等,作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和底线的,推进空间规划体系创新和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一体化、高效率的空间管控体系。解决空间发展的定位、方向、规模、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多规合一的目标。实现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规划文本和较高精度的规划图,是自治区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依据。四、空间规划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一)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规划多、规划乱、规划实施难,既有执行层面的原因,也有规划本身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法规和体制层面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涉及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超过60余部,80%的规划都是依据相关法规来的,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规划矛盾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是规划期限不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限为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为15年,城乡规划期限为20年,规划期限普遍存在差异,规划目标很难一致。因此,没有国家授权,“多规”在编制期限上难以“合一”。

二是编制主体和程序方面的矛盾。依据法律规定,各类规划都有不同的编制主体和编制审批程序,横向不沟通、纵向不对接,由于规划编制主体众多,审批主体不一,造成规划层级不清、缺规少规、重复编制等现象严重,规划“打架”问题十分突出,规划难以落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十二五”以来,宁夏共编制空间类规划1300余项,但实施不足20%。

三是规划范围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范围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城乡规划的范围一般不覆盖全域。

四是规划内容及审批要求不同。不同行业对规划的管控内容、编制深度、审批层级都有不同的规定,大多都有相对成熟的编制、审查、审批办法,省级层面难以擅自更改。因此,宁夏在推进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改革实践中,需要全国人大、国务院或有关部委授权,才能解决上述诸多问题。(二)规划标准方面的问题

一是坐标体系不同。各类规划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分别由对应部委统一确定,坐标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规划信息共享、叠加分析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

二是用地分类标准不同。空间性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林业规划分别有不同的用地分类标准,由不同的部委牵头制定。不同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差异大,规划范围和管控重点各不相同,坐标体系多种多样,造成规划之间内容上难以统一。全区城乡规划和产业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差异达到260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林业用地的现状林地面积差异达10770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0.7%。海南共发现各类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互有冲突的矛盾、重叠图斑72.1万块,图斑矛盾面积1587平方公里。

三是入库标准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全国统一的入库标准,城乡规划以及林业、环境保护、交通、水利等规划没有统一的数据成果标准,难以实现“一张图”管理和监督,规划信息共享、叠加分析和差异比对也存在障碍。各类法律法规关于规划坐标体系、分类体系、入库标准等方面存在矛盾,造成规划“打架”问题十分突出,规划难以落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推进“多规合一”,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同意宁夏探索统一空间规划编制标准、用地分类标准、成果入库标准,进行空间规划编制管理。(三)规划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规划之间不考虑衔接,造成规划数量庞大、层次不清、体系不明、重叠交叉。

一是规划体系庞大。“十二五”以来,宁夏已编和在编规划有1300多项,仅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的规划就有40多个,临港经济区面积不大,但规划就有20多个。规划虽多,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部门之间的规划各自为政、多头重复,互相打架现象严重。

二是规划领域缺位。促进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跨区域性规划不足,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严重缺陷,如产业布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专项空间规划缺乏。

三是规划实施性差。由于规划审查、论证和批准全过程,基本上由一个部门完成,缺乏监督和约束,规划的随意性也很强,大量的规划严重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据统计,在众多的规划中,10%的规划完成之后,即束之高阁,只有不足20%的规划能够落地实施。

四是规划随意变更。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各部门、市县各有一套规划体系,大部分规划都是自己编制、自己审查、自己执行、自己监督,规划编制主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造成规划之间互不衔接,规划的科学性难以保障,规划实施自由度较大。在发展冲动和政绩形象的影响下,个别地方领导随意调整规划,往往是“领导一换,规划就变”。

五是规划无序扩张。在土地财政带来的巨大利益支配下,有些地方政府基本不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高预期城市发展速度,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画格子”,忽视“填空子”。规划沦为地方政府的获利工具,争取项目是“敲门砖”,拒绝项目是“挡箭牌”,不中意时又成为“绊脚石”,往往被扔到一边。五、构建科学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