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21:37:17

点击下载

作者:胡新林、王颜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

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胡新林,王颜刚

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2680-6

Ⅰ.①医… Ⅱ.①胡…②王… Ⅲ.①糖尿病—防治 Ⅳ.① R58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91914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医疗专家+护理专家教您战胜糖尿病

主  编:胡新林 王颜刚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北京欣博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8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2680-6策划编辑:刘彬责任编辑:苏晓曦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写在前面的话

2014年,我主编的第一本关于糖尿病的图书出版,令我欣慰的是,此书不仅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认可和赞誉,更得到了众多糖尿病患者及家人的信任和鼓励。有的患者非常遗憾地说:“可惜,我看到这本书太晚了,如果能早几年看到,也就不会出现并发症了!”。有的患者不无感慨地说:“这是我买过的最实用、最全面、最有价值的一本,如果没有比较,我还真不敢这么说!”。也有的患者说:“你写的书接地气,我能看懂,我连看了三遍,真好,就像在与我们拉家常!”。还有的患者似乎有点夸张地说:“看你这本书,能救我家三代人。我知道怎样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了;我也知道赶快让儿子减肥,预防糖尿病了;我还知道不能把我孙子喂得太胖,要从小保护他的小胰岛了”。部分患者还把我的书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同样,有的兄弟医院的医护人员将其作为提高对糖尿病认识的工具书;有的内分泌专业的护士,将其作为糖尿病教育的参考书。有的医院的同事、朋友,主动将它推荐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学等。

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和鼓励,经常有患者期待地说:“能不能再写一本关于糖尿病饮食的书、写一本关于妊娠糖尿病的书……我们太需要了!”

是啊,大家对糖尿病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激发了我们写书的决心,大家的信任和鼓励给了我们坚持完成的动力。毕竟在内分泌科临床一线工作了近30年,每天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心理、不同家庭的患者及家属朝夕相处,为他们提供治疗、护理和教育,理解他们的苦衷,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成功驾驭疾病;工作中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心里想什么,了解他们的担忧和顾虑,也清楚他们缺乏哪些知识。特别是每周的教育门诊,面对面地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够直接发现众多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存在的认识误区与错误行为,积累了较多真实而有价值的素材,找出了一定的规律。能够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变成文字帮助大家远离糖尿病的危害,造福于人,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于是,在广大同仁和众多患者的信任、鼓励和期待下,在每天忙碌而疲惫的工作之余,伴着繁星点点,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我们的新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如果这本用我们对糖尿病患者的爱心和对糖尿病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完成的心血之作,能够唤醒更多的同胞防治糖尿病的意识,远离糖尿病的困扰;能够帮助更多的幸运者早日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提高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能力;能够引领糖尿病患者走向平安、健康、幸福、长寿的生活之路;那么,这就是我们—工作在糖尿病专业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大的愿望和慰藉!胡新林2016年7月1日自测一下,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高?中国糖尿病风险评估表注 1.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2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判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是25分,故总分≥25分者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诊或排除糖尿病第1章 关于糖尿病,你真正了解多少

糖尿病是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有人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也有人将糖尿病比喻为温柔的杀手;还有人直接定论,糖尿病是一个沉默的杀手。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那就是糖尿病是一个公认的、杀人不见血的“杀手”。

这样来描述糖尿病其实并不为过,因为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正在以每年700多万的速度递增,全球每7秒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死亡。我国因糖尿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居于全球首位,约占全球因糖尿病而死亡人数的1/4,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糖尿病不仅与饮食密切相关,也与休息、睡眠、运动和心理等息息相关,所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无常,饮食不节。热量超标,喜食油炸。偏爱甜食,贪图安逸。不爱劳动,懒于运动。嗜好烟酒,压力过大。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科学饮食,营养均衡。搭配合理,习惯良好。适量运动,吃动平衡。戒烟限酒,情绪稳定。小贴士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比老年患者更危险近几年,临床上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新诊断的年轻糖尿病患者比老年患者病情更严重、发展更快、预后更差,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不同,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夜生活却丰富多彩。酒店、饭店的延时服务,使年轻人的进餐时间更晚;美味佳肴的不断诱惑,使年轻人的口味更重;热闹喧嚣的就餐气氛,使年轻人的胃口更大;电梯、汽车的普及,使年轻人的活动减少……以上这些因素均加速了年轻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进程。另一方面,年轻人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娱乐上,几乎不考虑自己的健康问题,体检意识淡薄,不主动去医院检查,导致疾病无法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但是,由于糖尿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很难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直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才如梦初醒。

临床上,不少患者往往对医生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错误地认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只要有医院、有专家,有坚强的经济后盾,就有办法治愈疾病。然而,无奈的现实却是医生永远不可能治愈每一种疾病,也不可能治好每一位患者。对疾病本身的不了解和对治疗效果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有一个并不知名的地方,称为撒拉纳克湖,静静的湖畔旁有一座坟墓,坟墓的主人是长眠于此的一位“无名”医生—特鲁多博士。墓碑上刻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这个墓志铭在全球各地流传极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墓志铭翻译成中文非常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医生在面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时一种无奈的现实。昔日的富贵病,今日的平民病

在中国古代,糖尿病绝对称得上是富贵病,因为它多发生于达官贵人、富裕人家,而在朝不保夕的普通劳动者中很罕见。《史记》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尝有消渴疾”。这里所谓的“消渴疾”就是糖尿病,根据司马相如后期优越的生活经历,可以推测他一定是食尽珍馐美味而疏于运动,得了糖尿病也不足为奇。

目前,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西方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等)的蔓延,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已显露出暴发流行的趋势。糖尿病人群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掌握七大法宝,轻松应对糖尿病

目前,全球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亦没有找到确切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如果有人说能够根治糖尿病,你就应该质疑其真实性。

但是,只要掌握了七大法宝,就可以轻松应对糖尿病。面对疾病,态度决定治疗的成败

很多患者因糖尿病收住院,入院后接受综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出院后血糖也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正常且平稳。于是,个别患者以为糖尿病已经治好了,又开始恢复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久便因糖尿病加重再次住院。

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目标是为了预防各种并发症而不是单纯为了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接受医生的规范治疗,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a注:,毛细血管血糖糖尿病防治得当,也能健康长寿

常常有患者抱怨说:“得了糖尿病,就像被判了死刑。”那么,糖尿病到底是不是一种不治之症呢?当然不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尤其是自胰岛素问世以来,不仅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

临床上,很多患者把治疗疾病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其实,在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患病历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患者本人,患者本人才是驾驭糖尿病最好的医生。如果患者能够及早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积极努力地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水平,保持与糖尿病相依为伴的平和心态,那么,糖尿病患者的未来依然是美好光明的。糖尿病分型1 1型糖尿病占5%。由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所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 2型糖尿病占90%以上,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3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被诊断的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不包括已经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时的高血糖状态。4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因相对比较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②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③胰腺外分泌疾病;④内分泌疾病;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⑥感染所致;⑦其他不常见原因所致。没有家族史,也能得糖尿病

很多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就提出疑问“我没有家族史,怎么会得糖尿病?”也有不少人,当医务人员告诫其要注意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时,他们会不以为然,“我又没有家族史,也要预防?”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认知,似乎没有家族史就不可能得糖尿病,理由是糖尿病通过遗传而来。

其实,糖尿病的发病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后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热量摄入超标而消耗减少,两者的共同作用是使体重超标,导致胰岛素抵抗,即使没有家族史,最终也能发展为糖尿病。有家族史,更要加倍小心

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姑姨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你就有了糖尿病家族史。一般父母中有一方患糖尿病,其子女的患病率可能为20%~30%;如果父母双方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高达50%以上。

有糖尿病家族史,如何预防糖尿病?那就是从小要注意保护胰岛功能,防止肥胖的发生。否则,既有家族史又伴有肥胖,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极大的。糖尿病初发症状,绝不仅是高血糖

多数患者并不能在糖尿病早期发现血糖高,而是当短时间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时,如半个月体重下降20余斤,此时,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也就比较明显了。只要一查血糖,往往不是一般性地升高,多在10mmol/L以上,甚至高达20mmol/L以上。毋庸置疑,从此以后,其一生都要与糖尿病相伴。病例1 自己发现尿液异常,查出糖尿病患者,女,43岁。小便后发现自己排在尿桶里的尿液混浊,尿臊味浓,且上面漂浮一层如油状的“薄膜”,到诊所求解,答复为饮水太少所致。于是,患者增加饮水,果然“薄膜”消失。过了一段时间,患者尿液再次出现上述情况,遂到当地一家医院检查,经查尿常规,尿糖(+++),进一步检测血糖,血糖也明显高于正常,之后确诊为糖尿病。病例2 单侧眼睑下垂不能睁眼,医院检查不是眼疾而是糖尿病患者,女,64岁。某日晨起洗脸时偶然发现左侧上眼皮下垂,怎么用力也不能自然睁眼,有时看东西重影,到医院眼科就诊,医生排除了眼部疾患;又到神经内科检查,也排除了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时患者会出现眼睑下垂)。在医生的建议下,患者来到内分泌科,之后确诊是糖尿病合并动眼神经麻痹,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表现。病例3 外阴瘙痒羞于启齿,反复发作忍无可忍患者,女,53岁。因外阴瘙痒,发现外阴左侧有散在红点,似蚊子叮咬状,如黄豆大小,高于皮肤,中心有黄色斑点,抓挠时有疼痛感,自行到药店购买消毒液擦拭略有减轻。数日后再次复发,破损后有液体溢出,加强消毒后会再次减轻。时好时坏,迁延不愈,长达半年之久。最后患者忍无可忍,告知家人。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检查,发现患者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病例4 欲要二胎却阳痿不举,到医院检查方知由糖尿病引起患者,男, 35岁。计划要二孩,却因阳痿不能如愿。患者既往体健,为了找出造成阳痿的确切原因,患者先后看过泌尿外科、心理科、神经内科等。后来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8.2mmol/L,尿酮体(+),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酮症,糖尿病伴神经病变(阳痿)。病例5 女孩睡后不醒呼之不应,送到医院抢救捡回性命患者,女,19岁。前一晚九点多钟进入自己房间入睡。次日清晨六点多,家长未见其起床,呼之没有回应。打开房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昏睡不醒。家人将其紧急送往医院。经医生检查,患者呈深昏迷状态。诊断为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肾衰竭。病例6 蚊子叮咬后皮肤出现红肿化脓,方知自己患有糖尿病患者,女,54岁。近半年来全身多处皮肤出现瘙痒不适,反复出现小脓包,直径0.5~1.5cm,瘙痒难忍时用力抓挠,直至挠破,流出淡黄色液体后瘙痒减轻,情况时轻时重。去年夏天,患者大腿内侧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红肿、化脓,用棉签探之溢出黄色脓液。自用碘酒消毒,多日不见好转,到医院检查,伤口深达2~3cm,查血糖确诊为糖尿病。抓住最后的时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从无到有需要经过一段比较漫长的中间阶段,这个中间阶段,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前期,特点是血糖高于正常人,却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是健康人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必经之路,更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后一个关口。此时,若能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正常血糖水平以及糖尿病、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偏爱哪些人

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为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调节受损史(曾查血糖高于正常值的最高限,如空腹血糖≥6.1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22

3.超重(BMI≥24kg/m)或肥胖(BMI≥28kg/m)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工作方式以静坐为主。

5.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妹等)中有人患2型糖尿病。

6.曾生育过巨大儿(出生体重≥4kg)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如服用降压药物)。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如服用调节血脂的药物)。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脑血栓等)。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曾有服用激素类药物后血糖升高的情况)。

11.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记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当医生怀疑患者患有或想要排除糖尿病诊断时,会建议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目前确诊糖尿病最准确的方法。注意事项1 早晨7~9时开始,受试者空腹(8~10小时)后口服溶于300ml温水内的无水葡萄糖粉75g。儿童则给予每千克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的无水葡萄糖粉。糖水在5分钟内服完。2 从服糖第1口开始计时,于服糖前和服糖后2小时分别在前臂抽取静脉血测血糖。3 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但也无须绝对卧床。4 试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5 试验前停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至少3~7天。小贴士 关于OGTT的三点注意事项1.OGTT主要针对血糖波动在接近诊断标准的患者,或怀疑有糖尿病但不能确诊者。对于多次查血糖均明显高于诊断标准者,可以直接诊断而不需要做此试验。2.试验前饮食不应刻意控制,否则无法真实反映病情,主食的摄入至少保证在每天150g以上。3.采血是从前臂血管抽取静脉血,而非指尖血。餐后2小时血糖更重要

很多人查空腹血糖未见明显增高,就以为自己血糖正常。我国的一项糖尿病调查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有46.6%是空腹血糖<7.0mmol/L,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尿病前期人群中70%是孤立的糖耐量异常患者。也就是说,在这些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空腹血糖并不高,只有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的占3/4。所以,如果仅查空腹血糖容易漏诊,延误治疗。

因此,查餐后2小时血糖更容易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当然,如果只查餐后2小时血糖,不查空腹血糖,又容易漏诊空腹血糖受损者。最好的办法是既要查空腹血糖,又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七大糖尿病治疗错误倾向1 重视治疗,轻视预防

一旦确诊糖尿病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一些患者才开始主动了解糖尿病。其实,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多数人因为没有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2 重视住院,忽视管理

一些患者住院时会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就忘了自己的患者身份,不注意自我管理,待出现严重问题时不得不再次住院。所以,住院治疗仅仅是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极为短暂的治疗时间,更多的时间需要患者在院外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3 重视药疗,淡化食疗

药物治疗仅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饮食治疗是首选的、基本的、长期的治疗,不注意控制饮食,即使应用再好的药物也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4 重视医疗,轻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如果不注意护理,容易发生很多问题,如不同部位的感染等。5 重视补充营养,忽视营养均衡

过分重视营养的供给,却从没考虑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带来了体重增加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支持不仅要重视“量”,更要重视“质”,营养均衡才是硬道理。6 重视看病,轻视教育

一些患者经常到医院复查,但却不愿意参加有关糖尿病的学习。其实,很多防病治病的方法都可以在学习中获得。7 重视治病,漠视检查

一些患者认为吃药打针才是治病,化验检查纯属浪费。然而医生需要借助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诊断,进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引起糖尿病病情恶化的十大因素1 气候因素天气寒冷,下雨或下雪天时。2 感染因素发生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并发其他疾病时,如肝脓肿等。3 精神因素精神受到刺激,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恐惧、愤怒时。4 生理因素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5 运动因素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或肌肉剧烈活动时。6 应激因素外伤或手术时,或一段时间内生活不规律等。7 血糖因素低血糖反应频繁发生时。8 饮食因素进食过多,大量摄入主食或含糖多的食物。9 药物因素漏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足以及胰岛素失效或注射部位的胰岛素吸收不良等。10 身体因素身体过度疲劳等。第2章 血糖监测,做自己健康的主人温馨提示 与血糖有关的数值1 血糖正常值:

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糖调节受损(IFG):也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IGT):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2)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2 诊断糖尿病的血糖值(1)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3)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4)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就可确诊为糖尿病。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于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这是调整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采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血糖情况不同,监测方法各异方法1 空腹血糖

未进任何饮食至少8小时以上,多指晨起空腹的血糖。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属于空腹血糖,除非确保测血糖前既没吃饭也没喝水长达8小时以上。方法2 餐后2小时血糖

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的血糖值。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仍不能达标者也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对餐后高1c血糖的治疗。方法3 餐前血糖

餐前半小时左右的血糖。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很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方法4 睡前血糖

晚上睡觉前9~10点的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以保证睡眠的安全。方法5 夜间血糖

凌晨3点的血糖。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清晨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方法6 随机血糖

不考虑进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所测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如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或剧烈运动前后应监测随机血糖。错过监测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时间,测随机血糖也能为患者的血糖情况提供参考。血糖监测方案因人而异

患者的病情、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不同,血糖监测方案也不同。方案1 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的需要来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理想的控制。方案2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1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七点血糖。方案3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情况。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监测频率可相对减少,如每周1天,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方案4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余同使用口服降糖药者。●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学会自己分析血糖升高的原因

出现血糖异常升高时,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分析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排除自己能够干预的因素后再找医生更为妥当。原因1 饮食原因

饮食量多不多?饮食的热量高不高?饮食中的烹调用油多不多?吃没吃油炸食品?吃没吃过量的水果?吃没吃自己不了解其热量高低的食物?喝水少不少?原因2 运动原因

今天运动没有?运动量大不大?运动时间足不足?运动强度够不够?是不是吃完饭就躺下了?原因3 血糖监测原因

测血糖的时间对不对?是否用酒精消毒?手是否洗干净?血糖试纸是否过期?试纸条码是否相符?原因4 黎明现象

因早晨黎明时段(早3~9点),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原因5 口服药物原因

今天的降糖药吃了没有?吃的量够不够?有没有漏服?服用时间对不对?原因6 苏木杰反应

是凌晨发生低血糖以后,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自行分泌一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原因7 其他原因

情绪波动:是否有焦虑、紧张、恐惧、生气等不良情绪。

身体生病:是否有感冒、发热、感染、腹泻等。

应激因素:是否有外伤、手术、拔牙等。

气候变化:是否有天气骤然变冷、风吹、雨淋等。

身体状况:是否有睡眠不佳、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疲乏等。

生理方面:女性患者妊娠期或月经期血糖也可升高。原因8 注射胰岛素原因

胰岛素剂型对不对?胰岛素剂量够不够?胰岛素保存是否正确,是否失效或过期?注射部位合不合理?有没有更换注射部位?注射前是否排气?注射后是否停留?操作攻略大公开,轻松驾驭血糖仪

家中备有血糖仪,可随时了解血糖情况,方便治疗。所以,对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拥有自己的血糖仪并早期学会血糖监测对于病情的掌握和控制至关重要。

血糖仪的操作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插入试纸取出并插入试纸,血糖仪开机,立即盖严试纸盒。2 消毒手指只能用75%的酒精消毒。不要用碘酒等其他消毒液。3 刺扎手指待消毒液自然晾干后轻刺手指。4 拭去第一滴血以免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5 虹吸血液用试纸吸血端吸取血液,只要0.6μl即可(此时血糖仪显示滴血提示)。6 用干棉签按压手指防止出血。7 读取数值在血糖仪的屏幕上读取血糖结果。

为了便于大家,特别是老年患者记忆,将血糖监测的过程简单概括为两句话:一插二消扎手指 擦血吸血压手指血糖仪选购的六大金标准

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可以帮你购买到满意的血糖仪。标准1 结果准不准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如果所测的血糖值不准,就失去了监测血糖的意义,甚至误导治疗方向。光化学法误差较大,电化学法误差较小。标准2 时间快不快有的血糖仪需要等待30秒才出结果;有的血糖仪只要5~6秒钟就出结果。如果测试失败重测时,使用30秒的血糖仪会浪费更长时间。标准3 用血多不多使用光化学法的血糖仪,必须要足足一滴血,如果血量不足,其结果就不准,甚至需要重测。使用电化学法的血糖仪,只要0.6μl血液即可测得结果,重复检测几率小。标准4 屏幕大不大屏幕大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正确读取数值,特别适合老年患者或视力较差的患者。标准5 操作难不难有的血糖仪要把血滴在试纸测试区再插入机器。有的是先插入再滴血,滴血量多了、少了都不妥当,多了血液流出测试区污染血糖仪;少了测不出。使用虹吸式采血的血糖仪操作相对简便。标准6 服务好不好售后服务好不好,出现问题有没有联系电话,能否随时购买到血糖试纸等也是需要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自我管理,记录血糖日记

记录血糖日记的好处:

1.为医生正确了解病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帮助患者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行为。(1)2月5日,患者发现自己午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升高,分析原因,与吃了油炸食品有关。提醒患者以后少吃油炸食品。(2)2月6日睡前,患者发生低血糖,分析原因与自己运动过度有关。提醒患者运动要适度,量力而行。(3)2月8日,患者午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分析原因与自己腹泻有关。提醒患者发生感冒、腹泻时,血糖会应激性升高,更要注意监测血糖,规律用药。(4)3月3日,晚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升高,分析原因与自己外出就餐漏注胰岛素有关。提醒患者尽可能避免外出就餐,严防漏注胰岛素。(5)3月6日,患者发生低血糖,与患者饮酒后没吃主食有关,提醒患者应限制饮酒且饮酒必须吃主食,以预防低血糖。和血糖有关的其他监测项目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反映患1c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为4%~6%。治疗初,一般3个月查1次,治疗达标后可6个月查1次。对于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如脾切除术后、活动性出血、尿毒症透析等)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结果并不可靠。糖化血清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的缺点可用糖化血清蛋白或糖化血清白蛋白(GA)来弥补。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可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适合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评价。尿糖—血糖监测的补充

尿糖监测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意义不如血糖监测,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能正确反映病情。但是对于没有条件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尿糖监测对于病情的了解还是有帮助的。定时化验尿液,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尿中有无酮体、蛋白等,以发现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除了血糖,还有哪些监测要加强

糖尿病患者只监测血糖远远不够,为了早期发现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很多方面的检查,如眼底检查、心脏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肌肉检查等,这些检查很有必要且很重要,主要用于正确评估病情和早期发现并发症。第3章 制订饮食计划,轻松控制血糖

饮食营养治疗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与药物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患者没有认识到饮食营养治疗在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健康饮食与糖尿病”,可见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控制而言至关重要。温馨提示 医学饮食营养治疗的目标1 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3~6个月减轻体重的5%~10%。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2 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3 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4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5 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的负荷。糖尿病患者饮食营养治疗十大原则

糖尿病饮食也是健康饮食,同样适用于正常人,但要做到终身坚持。饮食要定量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要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要合理控制饮食的摄入量。什么叫合理,即既能满足身体每天的生理需要,热量又不超标。吃饭要定时

糖尿病患者要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时间,两餐相隔5~6小时,至少4小时以上。每天要定时定量进餐,到了进餐的时间,即使不饿也要适量吃饭,以免出现饥饿感后进餐量难以控制而造成血糖波动。花样变着吃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避免单一,每一种食物其营养成分不同,任何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所有的营养素。粮有粗有细

粮食主要指主食,既要吃细粮,也要吃粗粮。经常交替着或互为搭配着吃。可以将粗粮、细粮混合制作馒头食用或一顿粗粮、一顿细粮。菜有荤有素

如果饮食中只有青菜,缺乏适量的蛋白质,患者会感觉体力不支,精力不足。如果进食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就会增加胰岛的负担,也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所以应以菜为主,肉蛋为辅。营养要均衡

每天的饮食中,既要有碳水化合物的成分,还要有蛋白质和脂肪的成分。营养均衡,搭配合理,主食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5%~30%。多餐次为宜

有的患者每天只吃两餐,吃两餐的坏处是,每餐吃的量相对较大,不利于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另外,一些降糖药的药效维持时间也是按照一天三餐设计的,所以糖尿病患者至少要一日三餐,这样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又可以防止餐后血糖升高。必要时,如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还可以在两餐间加餐或睡前加餐。但加餐的量要从每天的总热量中扣除,加餐不加量。烹饪有技巧

烹饪方法宜清淡、简单。不放糖、不勾芡、不油炸、少放盐、少放油。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如果能凉拌、蒸、煮、炖着吃,就不要炒着、煎着吃,更要避免炸着吃。吃饭八成饱

吃得太饱,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加重对胰岛功能的损害。注重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在不超过每天总热量的前提下选择食物,没有绝对禁食的食品。不能为了刻意控制血糖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还要考虑个体的感受和心情。例如,某大爷70多岁,隔三差五要吃几块猪头肉,突然让他一块不吃,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可以让患者逐渐减少每次吃得量,并延长间隔的时间,向其说明高热量饮食的危害,教会他热量换算,让患者自己学会调理生活。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10条黄金法则1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 果薯蔬菜,适当多吃,提倡多样。3 奶豆制品,每天吃点,不要过量。4 鱼肉禽蛋,各种适量,宜少而精。5 少油少盐,避免油炸,控制热量。6 天天运动,防止肥胖,保持体重。7 少食多餐,搭配合理,分配得当。8 适量饮水,主动饮水,防止缺水。9 烟酒嗜好,严格戒烟,科学饮酒。10 食物新鲜,色彩丰富,保证健康。吃饭的正确顺序

按照以下顺序吃饭,有利于减少和延缓热量吸收,防止血糖升高。吃饭做到这五点,血糖控制更轻松1 吃饭速度不宜快吃得太快,不容易产生饱腹感,会导致吃得过多。2 吃饭顺序要合理应先吃菜,后吃主食,这样更有利于血糖控制。3 饭菜温度要适宜饭菜温度过高,容易损伤胃肠道黏膜;温度过低,容易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不适。4 饭菜分别吃吃两口菜,再吃两口馒头或米饭,而不要将菜倒入米饭中搅拌食用。5 用筷子吃饭饭菜用筷子夹着吃,可有选择地夹取食物(如不夹肥肉),避免用勺子挖着吃。认识各种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微量元素等,被称为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且对于人体而言缺一不可。它们进入人体后分别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而被身体利用。这三大营养素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血糖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但是,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有一部分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而葡萄糖除了直接供应能量外,多余的部分也会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肌肉和肝脏,还可以转化为脂肪。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各种粮食中,如米类、麦类、面食、薯类以及各种水果、水果制品和部分蔬菜当中,是人类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糖类按照化学结构分为3种:①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②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③多糖:如淀粉,果胶、糖原、透明质酸和纤维素等,粮食中80%是淀粉。

以上三种糖类中,只有单糖能够直接吸收,双糖和多糖必须在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作用分解为单糖,才能够被吸收和利用。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少吃单糖,以免血糖迅速升高。双糖和多糖进入体内需要经过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会在短时间内升高血糖,所以提倡糖尿病患者主食以多糖为主。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和机体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肌肉、骨骼及内脏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成人体内蛋白质的含量约占体重的16%。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豆类、奶类、蛋类及肉类当中,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蛋白质的摄入宜少而精,占总能量的10%~15%。

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导致消瘦、贫血、抵抗力降低,甚至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提倡糖尿病患者选择优质蛋白。优质蛋白包括:畜肉、禽肉、鱼类、蛋、牛奶、奶酪和大豆。谷物类、坚果、蔬菜和水果属于非优质蛋白的食物来源。脂肪

脂肪几乎存在于所有食品中,如动物的外皮、内脏、各种油类以及蛋黄,甚至一些水果、蔬菜等都含有少量脂肪。脂肪的摄入占总能量的30%。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导致胆固醇增高而引起动脉硬化,故应限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植物性脂肪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有降低胆固醇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植物性脂肪应占脂肪总摄入量的40%以上。各类食物的脂肪含量续表小贴士 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反式脂肪酸是对植物油进行人工氢化处理后制作而成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称为氢化油,它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且有害无益。世界各地的健康管理机构已经建议将反式脂肪酸的摄取量降至最低。1.尽量减少摄入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到超市购物时,养成阅读食品成分表的习惯,凡是含有“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氢化菜油”“固体菜油”“酥油”“精炼植物油”“氢化棕榈油”“人造酥油”“代可可脂”“植物黄油(人造黄油、麦淇淋)”“雪白奶油”“起酥油”、肉酱粉、糕饼粉等成分者,均含有反式脂肪酸。2.少吃快餐食品:如汉堡包、炸薯条以及所有油炸食品,多含有反式脂肪酸。3.少吃甜点:烘焙甜点,如蛋糕、面包、甜甜圈、糖果和巧克力条等。4.少吃零食:一些零食可保存1~2年,保存时间越长,含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越大。5.少吃油炸食品:油脂反复加热会产生更多的反式脂肪酸,所以炸过的油不能重复使用。6.少在外面用餐:多数饮食业者和小贩等用来煎炸食物的油是经过氢化的固体油脂,尤其是反复使用的回锅油,因煎炸过程使脂肪结构发生改变,反式脂肪酸有增无减。在家做饭时,油烧七分热就好,不要等到冒烟才烹调食物。用新鲜的油脂,自己做新鲜的饭菜,多吃凉拌、炖煮菜,少吃各种加工食品。7.越是富含单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如橄榄油、菜籽油等),在高温或长时间烹饪时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因为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所以,这些油适合凉拌、炖煮或者制作不冒油烟的快炒菜。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可以减慢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另外,膳食纤维在肠道内的吸湿性,能软化粪便,具有通便作用,并增加饱腹感。

豆类、富含纤维的谷物类、水果、蔬菜和全麦食物均为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糖尿病患者达到膳食纤维每日推荐摄入量,即14g/1000kcal,约25~30g/d。

为了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达标,应该:①食品多样化;②增加全谷类食品摄入:如玉米饼子、荞麦馒头、杂面馒头、蒸南瓜、蒸玉米等;③身体条件允许,则每周吃2~3次豆制品;④保证每日至少500g的蔬菜;⑤血糖控制良好,每天吃200~400g低糖分水果。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会影响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量。调节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纠正代谢紊乱,防治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提倡糖尿病患者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采用食品多样化的方式预防微量元素缺乏,过分夸大微量元素缺乏的危险性和盲目补充某种微量元素都没有必要,前者会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后者会使某些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小贴士 地中海膳食地中海膳食(Mediterranean diet),泛指希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等处于地中海沿岸的人群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其特点是简单、清淡以及富含营养,有研究发现地中海膳食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减少30%。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

例如,陈先生的身高是175cm,实际体重是72kg

其标准体重(kg)=175-105=70(kg)

体重状况=(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属于理想体重,要注意保持。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的10%,属于偏胖,要注意控制体重增长。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的10%,属于偏瘦,要略微增加营养。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的20%,属于肥胖,要主动减肥。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的20%,属于消瘦,要增加营养。

例如,王先生的体重状况=(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72-70)÷70=2.8%,在±10%以内,属于理想体重。确定每天的摄入量小贴士 常用度量单位换算1两=50g 1斤=10两=500g 1安士(OZ)=30g 1磅≈450g1调羹=10g(面粉) 1调羹=15g(糖) 1调羹=9g(油)1啤酒盖=6g(盐)用于换算油、酒、水等液体类1两=50ml 1斤=500ml 1茶匙=5ml 1调羹=15ml1液体安士=30ml 1杯=240ml生熟食的换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书中所提到的食物均指生食,食物做熟后重量和体积会发生变化,所以,吃东西的时候要提前了解,做到心中有数。1两生面粉(50g)做成馒头蒸熟后就变成1两半(75g)。1两生大米煮熟后重量会增加两倍半变成2两半,约125g。1两生肉(50g)煮熟后重量变轻,只有35g。

根据自己的体型,找到相对应的表格,根据身高就能确定每天的摄入量。肥胖体型患者不同劳动强度每天的总热量及三大物质的量续表注:近年来,有专家建议,把肥胖者的碳水化合物的所占比例由50%~60%降低为45%~55%,同时,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比例,以达到减肥的目的正常体型患者不同劳动强度每天的总热量及三大物质的量续表消瘦体型患者不同劳动强度每天的总热量及三大物质的量续表举例 赵先生,身高181cm,体重95kg,会计。其标准体重=实际身高(cm)-105=181-105=76(kg)判断体型:目前体重状况= [(95-76)÷76]×100%=25%,属于肥胖。因赵先生是肥胖体型,所以从肥胖体型表格中查询,其身高181cm,与180cm最接近。赵先生是会计,属于轻体力工作者,得出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是3.8~5.6两;蛋白质是1.1~1.5两;脂肪是0.8~1两。赵先生看了这组数据,异常惊讶,我每天只吃这点饭能行吗?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

1 所有食物指的是可食用的部分,如鸡蛋要去掉皮;排骨要去掉骨头等。

2 主食类指的是生的,如生面,不是做熟的馒头。

3 蛋白质指的是纯粹的蛋白质,例如一个60g的鸡蛋只含有8g的蛋白质。食物分六类,营养各不同

这六类食物分别是谷薯类、水果类、鱼肉蛋豆类、乳类、油脂类、蔬菜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使用食品交换份时,所有食物均指可以食用的部分,不包括皮、籽、核、骨头、壳、刺等需要丢弃的部分。01谷薯类谷薯类主要指五谷杂粮,包括谷类、薯类以及含淀粉多的蔬菜等。这类食物为每日身体必需,定量摄取。提倡每天吃一顿粗杂粮,延缓糖的吸收,防止餐后血糖升高。02水果类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如钾),还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如果胶能够延缓糖的吸收。但是,由于水果中含较多的单糖(果糖),吸收快,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但要少吃。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者可以适量吃一点儿。03鱼肉蛋豆类是蛋白质的理想来源,鱼类食品除蛋白质外,还含有降血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应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可适量食用鸡肉(非养殖鸡)、兔肉、牛肉等含脂肪较少的肉类,并与蛋类、豆类搭配着吃,以保持营养的均衡。04乳类乳类及乳制品,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丰富的钙,可作为中老年人和青少年的补钙佳品。05油脂类包括坚果类和油脂类,脂肪含量高,要少吃。06蔬菜类有的蔬菜含碳水化合物较少,如芹菜等,可多吃;有的含碳水化合物较多,要少吃,如蒜苗;有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土豆,最好不当作菜吃。制订食谱,食物交换份来帮忙

食物交换份是一种糖尿病饮食的换算方法,是为了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在原有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变着花样吃饭。利用食物交换份,确定每天不同食物的量

1.计算标准体重并判断体型。

2.根据劳动强度,计算每天的总热量。

3.从下表中查出相应总热量中六类食物的量。不同能量饮食内容的交换份(单位)续表按餐次分配食物交换份

计算出每天的总热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供给量后,再将其换算成食物的用量进行配膳。

配膳步骤:①计算主食谷类用量(碳水化合物用量);②计算蔬菜用量;③计算肉、蛋、豆制品用量(蛋白质用量);④全日烹调油用量。

等值食物交换份表

第一类:谷类。富含淀粉的食品。每1交换份为80~90kcal热量,含碳水化合物19g,蛋白质2g,脂肪0.5g。等值谷类食物交换份表

第二类:蔬菜类。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每1交换份为80kcal热量,含碳水化合物15g,蛋白质5g,脂肪0.5g。等值蔬菜类食物交换份表

第三类:水果类。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果糖。每1交换份90kcal热量,含碳水化合物21g,蛋白质1g。等值水果类食物交换份表

第四类:肉蛋鱼类。包括瘦肉类、水产品、鱼类和部分豆制品,富含蛋白质。每1交换份80kcal热量,含蛋白质9g,脂肪5g。等值肉蛋鱼类食物交换份表

第五类:豆乳类。包括牛乳和豆浆。每1交换份80kcal热量,含蛋白质4g,脂肪5g,碳水化合物6g。等值豆乳类食物交换份表(含豆奶)

第六类:油脂类。包括烹调用油和含脂肪丰富的硬果类。每1交换份80kcal热量,含脂肪9g。等值油脂类交换表

从上面的几个表中可以看出,并不是谷类食物中只含有碳水化合物,也并不是鱼肉蛋类中只含有蛋白质,它们当中还混杂有脂肪或蛋白质等成分,确定三大物质的量时,也要注意。不同种类食物的营养特点和食用建议续表续表血糖生成指数,食物选择要科学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组成不同,使血糖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其影响血糖升高的程度可用血糖生成指数进行衡量。长期的高糖饮食是导致患者高血糖,引起胰岛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所以,正确选择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血糖生成指数(GI)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体食用含50g有价值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和相当量的标准食物(葡萄糖或面包)后体内血糖水平应答的比值,是衡量机体对一种食物引起机体餐后血糖反应高低的一个指标。

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GI):是指GI<55,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进入血液较慢,升高餐后血糖的速度也缓慢的食物。

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高GI):是指GI>75,进入胃肠道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进入血液快,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快的食物。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因素1

食物淀粉的类型;如豆类低于谷类;大麦低于小麦;苹果低于菠萝。还有食物的成熟度。因素2

加工方式:烹调时间、温度、水分;如食物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血糖生成指数越高;反之就越低。加工程度:如高压、高热、糊化程度等。因素3

进食速度。进食速度快,血糖升高的速度也就快;反之亦然。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进食速度,以使血糖缓慢平稳上升。因素4

食物中膳食纤维和脂肪的含量;膳食纤维越多,血糖生成指数越低;反之就越高。如小麦麸皮中膳食纤维比小麦粉中高,因此麸皮血糖生成指数就比面粉低。因素5

胃排空的速度;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食物中是否有阻碍消化吸收的因子等。不能单纯以血糖生成指数来选择食物

血糖生成指数仅仅是患者选择食物的参考,建议患者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但也不能只看血糖生成指数决定食物的种类。一般果糖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偏低;可溶性纤维也能降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如果胶),脂肪可延长胃排空和减少淀粉糊化,因此脂肪也有降低血糖生成指数的作用。

有的患者一看西瓜的血糖生成指数很高,就不敢吃西瓜,其实,西瓜是水果中对血糖影响较小的一种,是除了西红柿、黄瓜以外,首选的水果。因为西瓜所含的糖主要是果糖,果糖是产生低血糖应答的膳食要素,且西瓜中的水分很多,均影响血糖升高的程度。

全脂奶比脱脂奶的血糖生成指数低,这是因为全脂奶中脂肪的含量多,减慢了胃排空,从而降低了血糖生成指数。但不建议因为全脂奶血糖生成指数低就喝全脂奶,还是建议喝脱脂奶。因为长期脂肪摄入过多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花生、香肠也是这个道理,不能因为其血糖生成指数低就多吃。因其含油脂很高、热量高。另外,与加工方法也有关系,如马铃薯烤制后由于水分蒸发,淀粉含量明显增高,血糖生成指数升高。加工成马铃薯泥,因为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也比普通马铃薯血糖生成指数高。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吃马铃薯时吃块不吃丝,吃丝不吃泥。吃混合食物比吃单一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低

单一食物比混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高,若在混合食物中添加高膳食纤维食物或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若在粮食中加蔬菜或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加苦瓜、海带或木耳,整体血糖生成指数就会明显降低。但是,选择饮食仍然需要向专业人员学习,不可盲目生搬硬套,例如鲜肉月饼血糖生成指数很低,但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第4章 糖尿病你吃对了吗

饮食行为主要包括两方面,“饮”即是“喝”,“食”即是“吃”,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问题也就是关于“吃”与“喝”的问题。饮食不当是糖尿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当的重要影响因素。

下面这些病例,均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或到专家门诊进行糖尿病教育咨询的患者存在的错误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性,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借鉴,引以为戒。只有找出自己在日常饮食中存在的不当之处并加以纠正,才能达到饮食治疗的良好效果。糖尿病患者常见的25种饮食误区吃饭的时间不合理病例1 晚餐吃得太早,夜间容易加餐患者,男,工程师,57岁,在建筑工地工作,一日三餐均由工地食堂定时发放。单位三餐饮食清淡,限量发放,并无热量超标情况。唯一不足的是晚餐开饭时间太早,四点半左右开饭。患者有一个每天吃完晚饭外出散步的良好习惯,但是,散步回来就必须吃东西,否则,感觉肚子很饿。于是,他会有意提前准备甜点,散步后必定加餐,哪天不加餐就睡不着觉。专家点评 晚餐时间不要早于17点,不要吃夜宵。病例2 早饭吃得太晚,饭量吃得太多患者,男,33岁,血糖15.6mmol/L。患者因为经商的原因,每天凌晨3点起床工作,约九十点钟才能吃早饭。此时患者已经饥肠辘辘,两碗稀饭,两三个鸡蛋,几根油条,瞬间席卷一空。专家点评 早餐时间最好不要迟于7点,避免进餐过晚,造成人为热量超标。病例3 晚餐吃得太晚,吃完后马上睡觉患者,女,26岁,幼儿教师,独生女,怀孕15周。每天早餐、午餐均在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用餐,早、午餐食量正常,营养均衡。每天晚上要等其母亲下班回来做饭,患者每天吃饱饭就9点多了,吃完后马上躺下睡觉,天天如此。查体时发现血糖、血脂升高。专家点评 晚餐时间最好不要迟于19点,晚餐后要适当活动。三餐分配不均衡病例1 早餐、午餐好好吃,晚餐不吃患者,男,67岁,糖尿病病史10余年。患者听人说晚餐吃多了不好,于是把一天的饭多安排在早餐、午餐吃,晚餐吃得很少。专家点评 不吃晚餐容易发生低血糖,晚餐不仅要吃,而且必须吃主食。建议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三餐,甚至可以多餐,每餐必吃,但每天的总热量不能增加。病例2 早餐吃得特别多,午晚餐吃得相对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