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5:05: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喜富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根据物流技术及其信息化需求,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技术体系,分析了物联网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建立了现代物流物联网技术结构及业务体系,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模式;通过对基于物联网的新型物流业务流程的研究,构建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及系列关键技术,对我国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的实施条件与基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现代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我国物流行业提供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综合解决方案。

本书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将物流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实际应用及运营管理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物联网技术普及与物流产业发展。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物流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要参考书。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王喜富,苏树平,秦予阳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

ISBN 978-7-121-19166-4

Ⅰ.①物… Ⅱ.①王…②苏…③秦… Ⅲ.①互联网络-应用②智能技术-应用③物流-物资管理 Ⅳ.①TP393.4②TP18③F2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93159号

责任编辑:徐蔷薇

印  刷:北京天宇星印刷厂

装  订:三河市鹏成印业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 100036

开  本:787×1092 1/16 印张:17 字数:372千字

印  次: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服务热线:(010)88258888。前 言PREFACE

21世纪,人类社会正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是物联网,物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感知物质世界的能力,也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一直积极倡导推进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支持。2010年3月,物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为五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这为物联网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发展物联网技术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多门学科更进一步地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实现促进物流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支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现代物流作为物联网最具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模式十分必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势在必行。在物流领域内应用物联网技术,一方面,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品信息实现自动、快速、并行、实时、非接触式处理,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与服务链高效管理的效果。物流领域利用物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增值业务的拓展,主要体现在,通过获取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来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因此,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将是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中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物联网贯穿了物流的各个业务环节,使得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联,将会形成高度集成的物流服务链。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具有规模性、广泛性等特征,实现框架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3个层次:通过感知层获取物品的各项属性与物流信息,通过传输层将信息传输到网络中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最终实现信息的泛在化智能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物联网技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会带来物联网环境下智能化物流的业务模式与技术体系的创新。

作为我国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最早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之一,作者从2003年起针对现代物流领域信息资源分割独立、信息孤岛大量存在、资源获取与可用性差、信息交换及共享十分困难的技术现状,开展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综合信息集成技术研究”的相关课题工作。在有关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技术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开发了现代物流信息资源的分类、收集、组织、描述、管理、维护、分析、显示、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了面向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系统,从而提高了物流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性、集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支持了现代物流业务的高效管理与运营优化。

本书作者正是围绕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变革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研究。本书中提出了物联网环境下以“智能运输、自动仓储、动态配送和信息控制”等共同构成的新型物流业务体系,并且对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出包括基础环境、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支撑、企业级应用4个层次的信息平台架构模型。同时,对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协同管理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本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8个方面:(1)物联网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现状。(2)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体系。(3)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业务体系及业务流程。(4)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架构设计。(5)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协同管理。(6)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应用。(7)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探索。(8)物联网在相关物流领域的实现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物联网已经从单纯的技术上升为一种经济形态——物联网经济、物联网产业。而在我国物流业中,传统的物流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抓住历史机遇,正确地认识物联网,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借助物联网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

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多次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业务调研,同时综合了众多行业技术人员和该领域专家的意见。在此向相关企业领导和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的热情帮助和对作者研究提出的宝贵意见。本书撰写的分工如下:第1~第3章,由王喜富、秦予阳、李丽、陈潇尧、朱婷婷撰写;第4~第6章,由王喜富、苏树平、沈喜生、张文瀛撰写;第7~第10章,由王喜富、苏树平、秦予阳、刘溪、王梦婕和李栋撰写。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有限,加上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相关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翻新,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第1章 绪 论1.1 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1995年提出的,它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感知手段将物的属性转化为信息,在相关标准规范的约束下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控制与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 ,而无须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如图1-1所示。图1-1 物联网发展历程

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力,被世界各国当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物联网的发展将使人类迈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1)美国物联网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将物联网列为6种2025年可能影响美国的国家实力的技术,美国已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 ,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把信息通信技术充分应用到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全球每个角落,例如,电网、交通(铁路、公路、市内交通、相关设备、工具)等物体上,并通过云计算、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利用网络和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做出分析和给出解决方案。

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生效的《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批准推进“智慧地球”中两个领域的发展——智慧的电网和智慧的医疗,前者批准投资为110亿美元,后者为190亿美元;同时批准宽带网络投资72亿美元。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出投资数百亿美元支持物联网发展,支持IBM的“智慧地球” ,目前美国在射频识别技术上已取得主导地位,而国防部开展的“智能微尘”更是在军事、民用两大方面对物联网进行了全面控制。 “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追捧。物联网在美国的典型应用如图1-2所示。图1-2 物联网在美国的应用

工业、国防等领域成为美国物联网的重点投入和发展方向,美国在争取继续完全控制IPv6的同时,也在全球推行EPC标准体系,力图主导全球物联网的发展。

2)欧洲物联网

欧盟物联网发展历程如图1-3所示,早在1994年欧盟提出了“欧洲之路”计划,旨在加速开放电信业。此后,为了推进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了“e-Europe”全民信息社会计划,此后欧盟又推出了为期五年的“e-Europe2005”计划作为后续。作为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系统提出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计划的机构,欧盟于2005年4月公布了未来50年欧盟信息通信政策框架“i2010” ,计划整合不同通信网络、内容服务、终端设备,发展面向未来型、更具市场导向及弹性的技术。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CERP-IoT)成立于2007年,研究重点为RFID技术;翌年由欧洲委员会资助成立了GRIFS全球标准互用性论坛,目标是提高协作,使全球RFID标准互用性最大化。GRIFS项目发起的论坛,在项目结束后通过全球在RFID领域主要活动的标准组织之间的谅解备忘录继续建设性的工作。此外,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一直致力于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将物联网定义为ETSI委员会战略政策题目,目前正在制定M2M的标准架构。图1-3 欧盟物联网发展历程

2009年欧盟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研究项目(物联网欧洲研究项目) ,提出了2010—

2020年物联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路线图。根据该路线图,现在已经确定的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食品的可追溯性、环境监测、保险等18个领域。与此同时,欧盟还指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物联网相关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软件和算法、硬件、安全和隐私技术等13项技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欧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从最初的信息化战略框架到物联网产业逐渐成熟起来后出台的一系列行动计划、框架计划、战略研究路线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欧洲地区的物联网政策已陆续出台了涵盖技术研发、应用领域、标准制定、管理监控、未来愿景等较为全面的报告文件。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政策实施,推动产业发展,欧洲还设立了专门的项目机构,比如,欧盟电信标准化协会下的欧洲RFID研究项目组的名称也变更为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致力于物联网标准化相关的研究。而欧盟第七次框架计划研究系列则通过设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来进一步促进欧盟内部在物联网技术研究方面的协同合作。

3)日本物联网

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 “i-Japan”战略。战略名称“i-Japan”中的i代表两个意思:一个i是指像用水和空气那样的应用信息技术(Inclusion) ,另一个i是指创新(Innovation) 。日本IT战略本部指出,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通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 ,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 ,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的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三级跳”战略(见图1-4) 。图1-4 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的三级跳

在相继提出并实施“e-Japan” 、 “u-Japan”和“i-Japan”战略后,日本于2010年5月17日发布了“智能云研究会报告书” ,制定了“智能云战略” ,目的在于借助云服务,推动整体社会系统实现海量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与共享。日本政府十分重视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当前的应用给予政策上的积极鼓励和支持,对长远的规划,则制定了国家示范项目,并用资金等相关扶持方式吸引企业投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4)韩国物联网

2009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 ,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了“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四大领域和12项详细课题。韩国物联网发展阶段如图1-5所示。

目前,韩国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支撑力度明显日趋增强,并将智能通信与RFID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对象。图1-5 韩国物联网发展阶段

5)中国物联网

在中国, “物联网”最早被称为“传感网” 。中国的传感网发展起步较早,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传感网络、智能微型传感器、现代通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电信物联网平台从2007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并且在2008年通信展上展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家居” ,以及与“广联”合作推动家电统一接口,为物联网在未来的数字家庭、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扫清障碍。2009年9月,无锡市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201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并主持了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研发的“无线物联家居系统”项目技术鉴定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鉴定,并确定该项目是国内首次推出的无线物联家居系统解决方案,而且在家居控制系统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标志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开始进入无线连接系统化应用发展阶段。

6)其他国家物联网

新加坡于1992年提出“IT2000”计划,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并于2005年2月发布“下一代I-Hub”的新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处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网络联接。加拿大在物联网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了智能电网和智能社区,例如,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就将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支点放在了智能电网建设上,从政策、研发、企业、用户等各个方面加以扶持;加拿大魁北克的绿色城市项目则注重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社区中的运用,以构建绿色城市。

总体而言,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物联网的目的都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互联网的各种限制,实现无处不在的物联网络。如图1-6所示为世界各国物联网发展特点。图1-6 世界各国物联网发展特点

当前,国外物联网发展较迅速。从垂直市场发展来看:飞利浦、西门子等半导体厂商基本垄断了RFID芯片市场;IBM、HP、微软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Alien、Intermec、Symbol等公司则提供RFID标签、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从技术标准制定来看:目前,国际上基本形成了RFID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从具体应用推广来看:欧美地区技术应用较成熟。美国的RFID应用已经从军事应用为主,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和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欧洲地区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等RFID产业发展领先国家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关环节迅速聚合联动之势,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在食品安全监测、远程诊断等方面小有收获。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1.2 现代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21世纪,世界经济形势的走向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作为经济领域的“黑大陆”及“第三方利润源泉” ,现代物流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30多年来,国外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不断地跟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创性地提出了和研究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等,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理论的研究领域。

1)运输物流

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运输方式的选择直接会影响到物流成本的高低。目前,国外十分重视由传统单一的运输方式向多式联运转变的研究,多式联运相关理论在国外也备受青睐。美国多式联运研究起步比较早,2003年Y.M.Bontekoning,C.Macharis和J.J.Trila三位学者首次提出将多式联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认为在多式联运的过程中,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要尽量实现时刻同步,以完成不中断、无缝的运输,转运时要提高效率,协调各个运输部门、环节间的合作。美国的研究者还从运营商的角度研究多式联运,其中主要的运营商包括短途运输公司、车站/港口操作方、网络运营商、多式联运经营人。

根据欧洲运输白皮书,到2020年,多式联运是首要选择的运输方式,会占到整个货运量的40%,并指出,多式联运将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是满足欧洲经济增长、增强欧洲在世界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白皮书还提到,2020年的多式联运网,将会是许多子网的组合,每个子网有中心站,各个子网通过铁路或者深水港码头实现无缝连接。届时,整个欧洲的铁路网将比较完善,港口货物主要通过铁路和驳船集疏运,公路只占很小一部分。多重运输方式的内陆枢纽站将为铁路、公路和内河运输之间的转运提供高效的服务,相似的枢纽同样存在于空港,提供航空与公路、铁路之间的高效转运。

2)仓储物流

国外对物流的重视程度较早,因此仓储物流业发展时间较长,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较多。一方面是仓储设施选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物流管理中的选址问题。另一方面,国外对仓库设置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在仓储技术上,关于自动化立体仓库及其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较多,也比较深入。美国学者主要研究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控制、货位存储优化、建模、仿真及RFID、Bar-code在立体仓库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配送物流

国外在物流以及物流配送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早,目前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货物配送的合理化的研究。为了在流通领域提高作业效率,美国学者重视配送中心研究及信息技术在配送领域的应用。组建多功能化、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实现实时配送已成为美国配送研究的重点与趋势。由连锁店共同组建的配送中心,包括批发型、零售型(沃尔玛公司) 、仓储型(福来明公司) ,有利于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配送领域,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美国物流配送作业的效率。美国物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如图1-7所示。图1-7 美国物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从欧美等地引进物流相关的技术,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物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于日本的人口密度大,商业网点多,大小超市及其连锁店星罗棋布,但是城市交通拥挤、堵车现象严重的问题,为了保证货物配送的及时性,日本学者在配送管理、汽车装车、外包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并开发了相关软件。日本的配送企业也都十分重视研究探索物流实时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4)第三方物流

自20世纪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物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第三方物流理论及运作方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第三利润源” 、物流冰山说、黑大陆说、效益背反说、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和战略说等理论学说。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1970年)教授提出了“第三利润源”理论,他认为,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同时,西泽修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 。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F·德鲁克曾经讲过, “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 ,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 “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说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是指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亦然。

成本中心说是指在整个企业战略中,物流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搞合理化、现代化,也不是为了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是为了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与成本中心说相对,利润中心说是指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说法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Logistics)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战略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任务。应该说这种看法把物流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企业战略是什么呢?是生存和发展。物流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在哪个环节搞得合理一些,省多少钱。将物流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战略说的提出,对促进物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企业追求的不是物流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是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把物流本身战略性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战略性的规划、战略性的投资和战略性的技术开发是近些年促进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自由化,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TPL)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在全球物流市场上已占据很大份额,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代表。与此同时,TPL理论的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有许多学者对TPL的概念、特征、存在的意义、服务的类型等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但对TPL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

5)精益物流

精益物流是运用精益思想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从系统的角度,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需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的物流活动。

事实上,用针对顾客服务的7R标准来给精益物流下定义,即上游供应商应该向下游顾客在合适的时间(Right Time)和合适的场所(Right Place) ,以合适的价格(Right Price)和合适的方式(Right Way) ,向合适的顾客(Right Customer)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Right Produce) ,使顾客的个性化需求(Right Wish)得到满足,价值得到提高。

这个新型概念来自“精益理念”在物流理论中的分析与应用,而“精益理念”则出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和丹尼尔1990年所著的《改变世界的机器》和后来著的《精益思考》的研究成果。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消除物流中的非增值消耗,开发出新的产品,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1)精益物流思想理论

精益物流思想是通过消除浪费来追求完美的循环路线,以此来增加客户价值。最终客户不应该承担供应网络中因为流程浪费而引发的成本、时间和质量方面的损失,精益物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准时、精确、快速、高效的物流服务,精益物流的基本原理如图1-8所示。图1-8 精益物流的基本原理

① 明确价值。明确价值是从客户角度出发。从最终客户的角度来看,随着原材料逐渐从初级原材料变成最终客户所购买的产成品,价值也随着供应网络逐渐得以增加。另外,从营销和销售的角度来看,波特(Porter,1985年)的价值链概念认为,有两种活动会影响客户的价值:第一种是将原材料转变为产成品,然后对其进行分配、销售和服务的主要价值活动;第二种是主要活动所必需的支持活动,如产品设计、制造和配送流程。

② 明确价值流。精益思想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是可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的活动。精益思想将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叫做浪费,明确价值流就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

③ 创造价值流。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的“流动” 。 “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流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思想将所有停滞作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单件流等方法在任何批量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④ 拉式生产计划。只对客户(下一流程)发出的需要更多产品的信号做出响应。它的潜在假设是,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是可获得的。只要有可能,就要从生产中供应产品而不是从仓库中提货。只要有可能,企业就要利用客户订单而不是预测。(2)精益物流管理成功的条件

① 严格拉动的概念。精益物流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拉动的概念,以最终需求为起点,由后道作业向前道作业按看板所示信息提取材料(商品) ,前道作业按看板所示信息进行补充生产。在生产流程的安排上,要求生产制造过程(可推广到整个供应链)保持平准化,即生产制造过程安定化、标准化和同步化。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实现低水平的库存,降低成本。

②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利用。精益物流管理方法要求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包括对员工的培训使其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多能工。同时要求给予作业现场员工处理问题的责任,做到不将不良品移送给下道作业,确保产品的质量,做到零缺陷。精益物流管理要求从局部优化到系统优化,企业的所有员工要具有团队精神,共同协作解决问题,造就一支致力于不断改善和革新的团队。

③ 小批量生产。小批量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减少在制品库存,降低库存,维持成本,节约库存空间,易于现场管理。当质量问题发生时,容易查找和重新加工。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允许有一定的弹性,可按需求进行调整,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做出迅速及时的反应。同时,小批量生产要求在变换产品组合时,生产线的切换程序简便化和标准化,进而使生产切换速度加快,为此要求供应商能小批量、频繁、及时供货。

④ 与供应商长期可靠的伙伴关系。精益物流管理方法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进一步要求供应商能对订货的变化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具有弹性,因此,必须选择少数优秀的供应商,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信息情报,共同协作解决问题。从分“蛋糕”到一起做“蛋糕” ,实现合作伙伴间的双赢。丰田的精益物流供应商数目与西方汽车厂商数目比较如表1-1所示。表1-1 丰田的精益物流供应商数目与西方汽车厂商供应商数目比较

⑤ 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运输方式。精益物流管理方法要求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运输装卸方式,要求供应商小批量、频繁运送。但是小批量、频繁运送将增加运输成本,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精益物流管理方法要求积极寻找集装机会(Consolidation Opportunity) 。进货集装运送(Inbound Consolidation Delivery)是指把来自多个供应商的小批量货物集中起来作为一个运输单位进行运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保证按时交货,还可节约运输成本。另外,需要采用使小批量物品的快速装卸变得容易的设备。

6)逆向物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壮大,简单的对废弃物的处理已经无法满足物资流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同时更多更好地节约资源,理论界从最初治理废弃物到将部分废弃物分类分拣出来返回生产部门重新利用,形成了逆向物流理论。

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在企业物流过程中,由于某些物质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将被当做废弃物抛弃。但在这些物资中还存在的潜在的使用价值可以再利用,企业应为这部分物资设计一个回流系统,使具有再用价值的物品回归到正规的企业物流中来。逆向物流包含正向物流中的各项活动,但以相反的方向运作。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废旧产品或包装的回收利用,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废品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缺陷产品召回或维修退回处理,以及由于产品过时、过期、不合格、错发、多发等原因引起的退货处理。

逆向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的供应链系统。企业通过这一过程中的物料再循环、再利用,使其在环境管理方面更有成效。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如图1-9所示。图1-9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相对于“正向物流”的“逆向物流” ,最早是由詹姆士·R·斯托克提出的。他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此后,逆向物流研究在欧美国家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的相当重视,有影响的学者包括罗杰斯、蒂贝·兰勃格、瑞劳格、斯托克、考皮克等,但是,研究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斯托克撰写的《逆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这两部著作针对产品缺损、过期、发货差错、以旧换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反向流动过程,比较系统地探讨了逆向物流的理论问题。

7)绿色物流

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为了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环境共生型的物流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的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1994年,著名的物流专家詹姆斯·考帕教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库存策略和运输工具选择以及JIT(适时制)战略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8)供应链物流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可以理解为: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譬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协作方式中就将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协调。这就是向前延伸。后延是指将生产活动延伸至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因此,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Plan) 、获得(Obtain) 、存储(Store) 、分销(Distribute) 、服务(Serve)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Interface) ,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供应链与市场学中销售渠道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供应链包括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所有参与供应、生产、分配和销售的公司和企业,因此其定义涵盖了销售渠道的概念。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 、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 ,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如图1-10所示。图1-10 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

在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物流理论、基于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理论、物流供应链中的价值链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1983年和198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Kraljic Peter:Purchasing must be comesupply management和Shapiro Roy D.:Get lever age from logistics)开创了供应链研究的先河。但他们只是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个说法,并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定义,供应链管理(SCM)最早的出处是源于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是第一个提出企业价值链思想的,约翰·沙恩克(John Shank)和菲·哥芬达拉加(V.Govindarajan)对价值链的概念进行了扩展。他们认为任何公司的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此后,波特在其《竞争战略:工业与竞争者分析技术》一书中又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即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生产者、直到消费者使用的和在运输途中的最终产品。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供应链的概念被提出来以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在各个行业迅速的普及起来。1997年,Lee等人提出“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并提出建议和对策——通过改善供应链中的沟通,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共享,渠道整合,库存管理与合理定价,来提高运作效率。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国家,例如爱尔兰、荷兰、德国等的学术机构和企业界也积极开展与供应链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他们研究能够使多个公司像一个公司一样有效地运作的供应链技术。 Supply Logic总裁Dean Strausl提出了供应链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供应管理;第二阶段是供应链管理;第三阶段是供应链集成管理;第四个阶段是需求/供应网络协同(Demand.Supply Network Collaboration) 。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管理科学界著名学者Erenguc提出了供应链发展的4个方向:第一,供应链中供应、制造、销售3个环节具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例如,重新评估传统多级库存问题,对比全局最优解和局部最优解,建立更为有效的供应链;第二,供应链中所有环节的库存管理决策集成化方法;第三,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及其作为生产运作标准的问题;第四,供应链中供应、制造、销售3个环节的集成化模型问题,这是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研究了生产销售模型,在动态领域中研究了供应链模型等,但他们仅做了些初步工作。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Martin Christopher)曾经预言: “21世纪的竞争将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 “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这预示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扩展的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983年在西德举行的第四次国际物流大会提出了物流一体化概念。1985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五次国际物流大会再一次重点强调了物流一体化的思想,强调了采购、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包括运输网络合理化、共同的物资代码和数据库的创新、配送和库存管理能力的集中安排等。1997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上,日本专家介绍了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用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情况,强调原材料采购,加上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回收等整个物流过程的管理,而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的运输、保管、装卸和包装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先进企业将物流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物流专家先后探讨了物流一体化问题。概括而言,物流一体化是预测(Anticipating)顾客的愿望和需求,获得(Acquiring)满足顾客愿望和需求所必需的资金、物资、人员、技术和信息,优化(Optimizing)实现顾客需求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网络,利用(Utilizing)这些网络及时地实现顾客需求的整个过程。Harrison(2002年)提出了时间窗口的概念,他认为,时间竞争是对顾客需求的及时响应。由于在供应链中,物流支持着对时间和地点的承诺,所以在成功的物流中,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应属于提前期,其中运输时间窗口和服务时间窗口尤其重要。良好的物流运作应当是在接收到订单以后,供应链运作的累积时间周期应不超过顾客服务时间窗口。另外一些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时间窗口进行了研究,主要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