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7:32:09

点击下载

作者:张才明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技术经济学

信息技术经济学试读:

前言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毕业论文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在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技术经济方法研究》(批准号:2009IM020400)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经济评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重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信息技术经济问题,最后形成《信息技术经济学》一文。

本书从现实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入手,分析提出和研究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回答为什么要提出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这个课题;然后再分析如何构造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析构造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学科体系;再根据技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特征,同时借鉴工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归纳并提出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大致组成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分析。在此信息技术经济学基础上,还对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和软件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进行专项实证性研究。

归纳起来,本书路径是:现实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构造(概论、理论、方法和应用)——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软件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异同分析。总体分为三部分:信息技术经济学提出背景、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实证体系,如图:

本书力图在以下几点做出一些尝试创新:

一是提出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及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流程和方法。本书详细地从科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客观发展规律上、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技术经济学一般体系、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从一般学科构建流程规律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的构建流程和方法。

二是努力提出了一个初步系统的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以及其基本构成内容:即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并把每一部分进行充实和丰富,使得初步有了一个系统的学科框架体系。

三是把一般技术经济理论引入到信息技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并结合信息技术特征讨论了八大信息技术经济理论:即信息技术与经济的矛盾统一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比较理论、信息技术时间价值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标准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和信息技术经济风险控制理论。其中在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理论和信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尝试创新:提出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理论模型和信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四是把一般技术经济方法引入到信息技术经济方法研究领域,结合信息技术特征,阐述了十大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即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经济比较计算方法、信息技术时间价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标准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价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风险控制方法等。其中在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计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方法上进行了努力创新:提出五种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系数的计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及预测方法;提出宏观和中观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模型和方法,并以数据校验。

五是参考一般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的特征,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即基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与资源评价、战略评价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一般技术经济定量评价模型方法,给出可定量计算模型。

六是对软件技术经济进行系统的研究,分别在软件技术的经济性分析上、软件技术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上和软件开发、比较和应用评价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软件技术的外部正效应及需求、成本、供给和市场均衡特征,以及盗版软件市场的修正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软件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并通过实证得出政策建议;提出了软件技术开发评价指标和方法。

本书除了上述创新的内容外,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首次探索,包括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上阐述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信息技术进行了软硬分类,对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进行了分析等。

毫无疑问,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的时间限制,离真正完全掌握信息技术经济学还有距离,期待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继续从事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继续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努力和尝试。张才明2011年8月15日于北京图索引

图3-1 学科构建流程

图3-2 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结构

图4-1 信息技术经济学中的信息技术分类

图4-2 硬信息技术的成本曲线

图4-3 软信息技术的成本曲线

图4-4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分类

图4-5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分类

图4-6 日本信息产业分类

图4-7 欧盟信息产业分类

图4-8 张守一教授的信息产业分类

图4-9 陈禹教授的信息产业分类

图4-10 胡继武教授的信息产业分类

图4-11 乌家培教授的信息产业分类

图4-12 软、硬信息技术产业分类

图4-13 信息技术发展规律曲线

图4-14 信息技术经济风险评估树模型

图5-1 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

图6-1 软件技术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趋势与关系

图6-2 外部正效用的软件技术市场均衡与社会效率关系

图6-3 外部负效用的盗版软件市场均衡与社会效率关系

图6-4 盗版软件效用修正——罚款或征税

图6-5 正版软件效应的修正——补贴

图6-6 边际效用递增的软件技术的消费者剩余

图6-7 边际效用递增的消费者剩余定价补偿

图6-8 软件技术市场需求曲线

图6-9 软件技术成本曲线

图6-10 软件技术边际成本曲线

图6-11 软件技术供给曲线

图6-12 竞争性垄断市场均衡行为

图6-13 2000年至2008年软件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年均值变化关系图

图6-14 软件开发流程——瀑布型表索引

表4-1 按人体信息器官划分的狭义信息技术分类

表4-2 宏观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校验数据表一

表4-3 宏观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校验数据表二

表4-4 1990~2005年中观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校验数据表一

表4-5 1990~2005年中观信息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校验数据表二

表4-6 1947~1992年美国计算机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表4-7 J&S和O&S对IT投资与经济增长数据表

表4-8 国外对IT生产率研究数据表

表4-9 J&S和O&S对IT投资与经济增长贡献数据表

表5-1 信息技术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与标准——以ERP系统为例

表5-2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评价指标与标准——以ERP系统为例

表5-3 信息技术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表5-4 信息技术的财务评价指标

表5-5 信息技术的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以ERP为例

表5-6 信息技术的社会质量评价指标

表5-7 信息技术的社会公平评价指标

表5-8 信息技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表5-9 信息技术的社会和谐评价指标

表5-10 信息技术的环境评价指标

表5-11 信息技术的资源评价指标

表5-12 信息技术的战略评价指标

表6-1 软件技术的分类表一——按功能

表6-2 软件技术的分类表二——按标准化程度

表6-3 软件技术的分类表三——按与硬件关联方式

表6-4 IDC对软件技术产业的分类

表6-5 2000~2005年我国软件市场规模信息表

表6-6 整理后我国上市软件公司HR资本数据

表6-7 Distances summary均值表

表6-8 2000年至2008年软件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表

表6-9 2000~2008年软件业上市公司MALMQUIST INDEX及分解指数均值表

表6-10 2000~2008年软件业上市公司MALMQUIST INDEX及分解指数年均值表

表6-11 人力资本模型回归结果

表6-12 软件开发成本构成表

表6-13 软件开发技术评价指标及标准1绪论1.1 背景及意义1.1.1 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碰到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多,人们要解决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拥有一般通用目的技术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通用目的技术。信息技术通常是通过作用于脑而产生经济效果,一般通用目的技术是作用于人的体力而产生经济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征使得有必要在基于一般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开展系统的信息技术经济研究,为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和丰富做出努力。

本人硕士、博士导师都是老一辈技术经济学者、中国工程院徐寿波院士。我从事研究的课题和学术方向都是技术经济,至今十多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做博士后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设立了一个由本人合作导师汪向东研究员主持的重大研究项目:《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该项目也是《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作为核心研究人员承担项目研究。2009年年底,国家科技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下达了重大专项课题《技术经济方法研究》(批准号:2009IM020400)。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其中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经济评价》部分。依托上述研究课题,本人博士后出站报告选定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一题,并形成了近30万字的博士后科研工作报告。

在上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和删改,形成本书《信息技术经济学》。1.1.2 意义

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和提出,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A.在理论方面:

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可以为人们创建一门新的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信息技术经济学面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探讨和揭示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形成有别于技术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扩大和延伸技术经济学的研究空间,有助于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领域的特殊问题,以及具有信息技术本身特点的信息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对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B.在实践方面:

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选出较优的信息技术方案,以便减少信息技术风险和不良后果,科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和方法,揭示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三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运用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解决各种信息技术经济评价和评估问题,从而平衡信息化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增进信息化应用主体的经济福利,并促进信息化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通过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有助于国家、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的各种宏观、微观信息技术上的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我国有很多信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家进行过一些有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上世纪末,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对信息技术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做过专门研究。例如,原邮电部电信研究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利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电信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原电子部的专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一般都有1∶4以上的“倍增”,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2000年,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技所的李晓东博士在其学位论文及后来出版的专著中,讨论了信〔1〕息技术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并且测算出我国工业间接信息产业部门的〔2〕感应度为7.4228,其基本含义是信息产业部门每提高一个点的产值,社会整体的经济产值将被拉动提高到7.4228点的水平,说明了信息产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和影响。2000年6月,《中国软科学》杂志刊登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子卯的文章《信息技术经济研〔3〕究现状与展望》。文章详细总结出了国内现有信息技术经济研究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生产力,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经济,信息技术项目组织形式、跨组织信息系统管理与竞争,跨组织系统与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六个方面,并介绍了这六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作者在信息技术经济研究展望中还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存的两大挑战:一是建立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方法、改变问题驱动的研究方法;二是准确测定或预测信息技术(项目)的价值及价值充分实现的途径。这六个信息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本书将要研究的内容有很大不同。本书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组成内容,而李子卯没有提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内容,但在文章的关键词中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字样,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特别是作者提到的两大挑战也正是本书研究的目的之一。2001年周先波先生公开出版了〔4〕《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一书。书中论述了信息与信息化指数测算模型和计量方法方面的进展和改进工作,讨论了信息需求及其弹性的经济计量分析;系统阐述了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并分析了通信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信需求量与价格弹性的关系以及长途固定电话的经济计量问题等内容。2002年吉林大学靖〔5〕继鹏教授出版了新的《应用信息经济学》,书中对信息、信息商品、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等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和方法、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等问〔6〕题。同年8月,张小蒂和倪云虎出版《网络经济》一书。书中以互联网应用为主的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介绍和分析了网络与网络产品、网络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市场均衡与正反馈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网络企业组织与行为分析等内容。2003年公开出版的汪向东研究员等著的《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研究了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互联网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和传统技术有极大不同,互联网经济或新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为“一高三低”: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财政赤字;在资源投入、技术特征、市场竞争、企业运行、组织方式、规制政等各个方面表现不同〔7〕

。该著作还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特点,“新经济”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2003年清华大学的王斌在其硕士论文《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研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2003年许晶华先生出版了专著〔8〕《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专著中从信息技术的内生性和外部性以及产业聚集问题入手,对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2003年,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国家行业标准工作组编著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从书开始发行,开始了企业应用软件商品化的技术标准方面研究。2005年马费成、靖继鹏〔9〕教授共同主编了《信息经济分析》,书中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方法对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市场进行经济分析,同时还提到了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信息技术的评价与选择等内容。

2006年笔者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第一次提出建立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2007年又在《中国国情国力》上发表了《应重视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思路和方法。2008年蒋训林发表文章《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成系统地运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列昂惕夫逆矩阵,探讨了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2008年笔者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研究》中正式提出了信息技术经济学框架内容:信息技术经济概论、信息技术经济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应用。同年6月笔者发表《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分类问题研究》,被《新华文摘》2008年10月转载。2009年1月,成红和张中培发表了《信息化战略及信息化对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论文分析了信息化对经济、管理和生产要求的影响;2009年3月梁水源发表了《北美企业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的内审评估》,介绍了加拿大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对企业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2010年张红历、周勤和王成璋在《中国软科学》上发表《信息技术、网络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视角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省域间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是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的空间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的结论。2011年3月,马艳和郭白滢在《经济学家》杂志中发表《网络经济虚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结合网络经济虚拟性的根本特征,对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征给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自1995年开始,在原国家信息办的主导下,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始进行信息化测评理论方法的探讨和实测工作,逐步形成一系列成果。世纪之交,国家信息化的测评被正式纳入信息产业部官方认可的信息化推进工作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测评机构。近十年,国内信息化的测评从国家信息化向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部门信息化等领域不断拓展,相关的理论方法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上述学者研究这些与信息技术经济有关问题时大部分都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笔者归纳这些成果大致如下:一是在信息经济研究领域,而且大部分是信息产业、信息商品、信息经济等有关问题的研究。这部分学者研究的方法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属性上入手。二是在信息管理研究领域,这部分学者涉及某些具体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比如信息技术的选择和评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和评价、企业信息化测评等方面的研究,有的还给出了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标准等。三是在信息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者,由于信息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问题。比如信息技术特点和特征、信息技术的技术评价指标和标准、信息技术的可行性、生命周期等分析。四是在情报图书管理学研究领域,这主要是由于情报图书管理学与信息经济学的交叉所造成。

以上研究成果都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一、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即使对同一个具体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叫信息经济问题;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叫信息管理问题;用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称为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上述学者的研究角度绝大部分是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而本书的研究角度是从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10〕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本书的着力点就是把一般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引入信息技术领域。二、从构建一个基于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上的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还处于学科体系的“混沌”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从文献调研来看,目前只查到李小卯在发表的文章中,把信息技术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关键词提出来了。站在技术经济学的角度看,作为一门成系统的专门学科体系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基本组成内容还未见于相关文献,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1.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比我国要快,在其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也比我国要大得多。因而早在上世纪就有专家进行信息技术的经济性问题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注重经济性分析。技术经济学是侧重于技术和经济并重的一个应用性学科。在国外无论是学科理论、方法,还是学科名词,都是没有〔11〕技术经济学这门中国特色的学科,也没有作为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信息技术经济学。国外学者研究信息技术经济问题都是采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具体的信息技术的经济性问题。近年来国外又出现了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的经济性问题。

1999年戴尔·W.乔根森(Dale W. Jorgenson)和凯文·J.斯提洛(Kevin J. Stiroh)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12〕献。他们还专门用美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例,来力图实证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倍增关系。2000年,第一本关于信息技术的经济性分析方面的书籍公开发行。琳达·罗(Linda Low)出版了〔13〕《信息技术和媒体的经济学》一书。书中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讨论了信息技术的市场结构、竞争均衡和产品定价、企业经营和人力资源策略以及政府政策等。2001年7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尔·R.范里安(Hal R. Varian)教授出版论文集〔14〕:文集中利用经济学中常用的价格理论、竞争理论和边际方法,讨论了信息技术的边际成本、收益和范围;分析了信息技术价格问题和市场竞争问题;解析了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与垄断的双重现实问题等。2003年,淳·阿克拉河(Atsushi Akera)和阿亚拉·迦南(Ayala Canaan)等运用管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讨论了信息技术的价〔15〕值和影响以及国家应该采取的管制政策。200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哈桑·卡乌索格卢(Hasan Cavusoglu)教授发表专著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s,提出了信息技术投资的回报计算问题,并且提出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值得投资,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不值得投资。2005年,著名学者埃里克·塞文特(Eric Thivant)和雷特·布齐迪(Laid Bouzidi)合作出版了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tandards,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标准问题,而不是仅仅从技术本身考虑。2006年5月,著名的信息经济学者哈尔·R.范里安和他的两位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同事约瑟夫·法雷尔(Joseph Farrell)和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一起重新出版了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16〕Technology,该书可以说是代表西方国家对信息技术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基本上包含了目前所有经济学界对信息技术经济的理解,涵盖了信息技术与市场结构、产品定价、边际成本与收益、规模经济、需求与供给、竞争均衡与信息技术标准、信息技术产业的聚集性、知识产权与产业规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国外对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成为主要热点之一。2008年4月,马塞洛·雷森迪(Marcelo Resende)在Latin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刊物上发表“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17〕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 Exploratory Sectoral Analysis”,分析并对比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组织实践变革对绩效的影响,他采用两组实证数据,一组反映采用的信息技术水平包括微机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另一组反映采用现代组织实践包括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统计控制、内部准时制和改进组等做对比分析,发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更容易实现组织变革和实践,绩效更为突出,且呈现正向且显著的相关性。2008年12月,罗伯特·尤魏勒(Robert Urwiler)和马克·弗雷利克(Mark N. Frolick)在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杂志上发表“The IT Value Hierarchy: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s a Metaphor for Gauging the Maturity Level of Information 〔18〕Technology Use within Competitive Organizations”,从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出发,推导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竞争力的组织成熟度模型,更好地解释和讨论价值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在广大企业内的使用。2009年12月彼得·E.厄尔(Peter E. Earl)发表了“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ics of Storing, Spreading and Generating 〔19〕Knowledge”,论文讨论信息技术在知识生产、扩散和存储中的价值作用,尤其是在线知识的零边际成本的扩散和出版,使得信息技术革命将为获取知识产生更大的平等,其效率影响也将更为广泛。同年,苏珊娜·佩鲁斯·洛佩斯(Susana Pérez López)、乔斯·曼纽尔·蒙特斯·匹昂(José Manuel Montes Peón)和卡米洛·乔斯·瓦兹奎斯·奥尔达斯(Camilo José Vázquez Ordás)等发表了“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nabler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20〕Analysis”,他们实证研究了162家西班牙公司,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工作发现能力有直接影响,工作能力绩效有赖于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生成、知识转移、知识编码和储存,而这些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2011年1月,洛克努扎曼(Rokonuzzaman)、M. 乔杜里(M. Choudhury)和基尔提·普拉萨得(Kiriti Prasad)在Journal of Software上发表“Economics of Software Reuse and Market Positioning for Customized Software Solutions ”一文,从经济学的成本与费用效率角度讨论了软件开发重用率中的共性和客户化市场需求的个性如何糅合以达到平衡的问题。

在国外,相关的学科还有工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和方法对研究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归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所有的有关信息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都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所有的研究领域和成果都可以看作是从属于信息经济学或经济学范畴。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专门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未见相关文献。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的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由于技术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技术经济学学科本身发展造成的。国外由于没有这门技术经济学,因而也不存在利用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信息技术经济问题,更谈不上它的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国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外,加上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兴起,造成了国内学者利用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信息技术经济问题的缺乏,相反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讨论信息技术经济问题却越来越增多。我国技术经济学学科本身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缓慢,客观上也造成了利用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来研究信息技术经济问题的不足。本书探讨的是利用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信息技术经济问题,并努力构建和阐述技术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及其组成内容。为了实证信息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本书还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评价和软件技术经济研究。1.3 思路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入手,分析研究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回答为什么要提出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这个课题;然后再分析如何构造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析构造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学科框架;再根据技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特征,同时借鉴工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归纳并提出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大致组成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分析。在信息技术经济学基础上,本书还将对信息技术经济评价进行研究,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承担〔21〕的科技部课题:技术经济方法研究,也作为承担子课题“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的研究成果,提出信息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模型。

归纳起来,本书总的研究思路是:现实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构造(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软件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异同分析—总结。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软件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都是从实证应用角度进行信息技术经济研究。

本书将主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案例法和实地访谈、逻辑推理和概括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将采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等方法来进行研究。在把握技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力图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经济学这一分支学科的特殊性,提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基本体系,并尽量充实和完善其组成内容。1.4 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

本书的内容结构一共分为8章。

第1章绪论部分,分5节。第1节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节介绍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第3节介绍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4节介绍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第5节是本章小结。

第2章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的提出,包括5节。第1节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第2节论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客观上和主观上能够促使技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第3节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第4节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阐述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必然性;第5节是本章小结。

第3章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4节。第1节从科学的发展规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技术经济学一般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其他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体系五个方面阐述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第2节阐述学科体系构建的一般流程和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的构建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及其基本组成内容的简单介绍;第3节论述信息技术经济学特点;第4节是本章小结。

第4章信息技术经济学。本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一共分为5节。第1节是信息技术经济学概论。第1节第1小节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的概念与分类、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分类、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概念与分类、信息技术的特征、信息技术的生命周期发展规律、信息技术的作用、经济与技术经济、信息技术经济的概念。本节重点内容落在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软、硬分类的必要性,分析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软、硬分类及其好处以及信息技术的特征和作用。第1节第2小节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1节第3小节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节第4小节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1节第5小节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等。第2节是信息技术经济学理论,包括8小节。分别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的矛盾统一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比较理论、信息技术时间价值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效果理论、信息技术经济标准理论、信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和信息技术经济风险控制理论。第3节是信息技术经济学方法,包括11小节。分别是信息技术经济效果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经济比较计算方法、信息技术时间价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标准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价格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增长计算方法、信息技术经济风险控制方法、信息技术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和其他计算方法等。第4节是信息技术经济学应用,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小节来介绍信息技术经济学的应用。第5节是本章小结。

第5章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分4节。第1节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评价原则。第2节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分别建立了信息技术经济评价的技术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环境与资源评价指标、战略评价指标五大评价指标体系。第3节介绍了信息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模型。第4节是本章小结。

第6章软件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也是本书重要部分之一,分7节。第1节是软件技术,阐述了软件技术的概念、分类和特征。第2节是软件技术产业,阐述了软件技术产业概念、软件技术产业特征和软件技术产业市场结构,并提出了软件技术产业市场结构特征是具有竞争性的垄断市场结构。第3节是软件技术经济基础理论,包括软件技术效用理论、软件技术外部性理论及外部性修正、软件技术消费者行为理论、软件技术需求理论、软件技术成本理论、软件技术供给理论和软件技术供求均衡理论。第4节软件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应用,该节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文献和模型计算,同时也回顾了软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状况,分析了本书使用的理论和模型,然后介绍了数据收集和变量说明,以我国上市软件公司为例,进行我国上市软件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并就得出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解析,最后本书在该节中还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第5节是软件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包括3小节。第1小节是软件开发模式与开发流程;第2小节是软件开发成本确定与方法;第3小节是软件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包括软件开发技术评价、软件开发过程评价和软件开发评价指标与方法。第6节是软件比较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包括单方案与多方案软件比较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两小节。第7节是本章小结。

第7章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分析,包括3小节。分别是信息经济学概述、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相同点分析和不同点分析。

第8章是本书的后记部分。阐述了本书完成后的不足部分以及未来继续开展研究的初步设想和展望。1.5 本章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出发,有必要专门研究关于信息技术经济问题的学科问题。本章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重大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开展本书课题的研究,同时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在信息技术经济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本书研究的必要性;本章还给出研究思路和方法、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

注释

〔1〕李晓东.www.people.com.cn财经\宏观[J].北京:2000年08月02日.

〔2〕感应度:是对于产业结构影响的一个参数指标,主要反映某一产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3〕李子卯.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中国软科学.2000年6月.第40~45页.

〔4〕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靖继鹏.应用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6〕张小蒂 倪云虎.网络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汪向东等.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第10~15页.

〔8〕许晶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马费成 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10〕[瑞典]埃里克·达克 李和译.中国的技术经济学[J].北京:数量技术经济译丛.1983年1月.

〔11〕[瑞典]埃里克·达克 李和译.中国的技术经济学[J].北京:数量技术经济译丛.1983年1月.

〔12〕Dale W. Jorgenson and Kevin J. Stiro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 [M]. USA: MIT Press. January 11.1999.

〔13〕Linda Low.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he Media [M]. USA: MIT Press. March. 2000.

〔14〕Hal R. Varian.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US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Atsushi Akera Ayala Cnaan Ken Fleischmann Chou Chun Bo Ma.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 USA: Simon Press. Spring. 2003.

〔16〕Hal R. Varian, Joseph Farrell, Carl Shapiro.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7〕Marcelo Resen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An Exploratory Sectoral Analysis [J]. Latin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Routledge(STJ D): 2008~04.

〔18〕Robert Urwiler; Mark N. Fralick. The IT Value Hierarchy: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s a Metaphor for Gauging the Maturity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within Competitive Organizations [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Taylor & Francis(STJ D): 2008~12.

〔19〕Peter E. Ear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ics of Storing, Spreading and Generating Knowledge [J]. Prometheus: Routledge(STJ D):2009~12.

〔20〕Susana Pérez López;José Manuel Montes Peón;Camilo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