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3:32:14

点击下载

作者:张羽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

底层逻辑(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试读:

前言

无论何时,思维和行动都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格局与价值观则影响着一个人的成败,而这正是底层逻辑的核心。

现实中,有些人宁愿碰得头破血流,输得一败涂地,也不愿意改善他的底层逻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见到了太多这样的人,而我们有时也犯下了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在职场上不断跳槽又从不满足的人各有各的理由。

他们将自己跳槽的原因归于客观,用旁枝末节的因素使自己心安理得,以安慰自己其实已经犯下的累累错误。他们有的人不认同工作是人生的目的,也不认同工作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仅视为一种利益至上的谋生手段。

具体表现在,他们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脚踏实地与全力以赴的心态,也不想为了一份事业便废寝忘食并永不言弃。当然,他们也拿不出不可替代的真本事。

工作中遇到障碍时,他们的第一念头是跳槽、反抗、推卸责任。

在采取这些行动前,抱怨早已脱口而出:“同事不理解我,老板不支持我,关我什么事呢?”想来想去,还是换工作吧。因为在他们的逻辑体系中,不是自己没能力,是没有碰到喜欢的工作、待遇好的公司和有一双慧眼的老板。

这类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不断地从头再来。

学习底层逻辑,是为了让我们在陷入困境或发展不佳时拥有开放的视野、无尽的想象力、强大的学习力与直透本质的能力。

思维层次越高,你的价值就越高;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发展机会就越多,成就也就越大。chapter one定位逻辑底层逻辑的第一步,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你”是你最大的后台

你的定位是什么?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谁?

第二,我能干什么?

第三,我应该怎么干?

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和某位管理层成员沾亲带故,把简历递给我看,谦虚地请我多指教。他是来公司试用的,看简历还挺不错,并不需要动用关系才能到我的公司上班。

所以他特意强调这一点:“老板,您看我的学历、经历,应该达到我们公司所要求的水平了吧?”

我没有和他兜圈子,直接告诉他:“从你的工作经历看,你是一名职场老手,文凭不错,说明知识储备很好,同时还是关系户,那我对别人要求60分,对你的要求就必须85分,以免同事觉得你是依靠关系搞特殊对待。别人只要干得不差我就得表扬和鼓励,你干得好了我说不定还要批评和更严格地要求!而且你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会马上指出来,不会像对其他员工一样给你太多调整的时间,你不管工作表现多好,也不能提前转正,必须踏踏实实做满试用期。可以吗?”

这名新员工痛快地答应了。

除了你自己,没人是你一生的依靠

有位著名银行家曾经说:“假如一个人既无阅历又无背景,只有他自己可以依靠,那么他最好的起步方法是:一、获得一份工作;二、珍惜他的第一份工作;三、培养勤奋敬业的好习惯;四、认真地学习和观察,获取经验;五、努力成为不可或缺与举足轻重的人;六、成为一个谦虚、有修养的人。”

这六个步骤的核心是围绕自己做好价值定位,为形成正确的底层逻辑打下坚实的第一步。人要生活得好,工作得好,最大的靠山是自己,不是别人。“你”是你最大的后台,除此之外没人是你一生的依靠。

我对新员工讲那番话的目的就在于,他在管理层的关系可以把他引进门,但他能否在公司获得发展空间甚至成功留下来的唯一条件是他的表现,他要靠自己把工作做好,别人谁也帮不了他。

觉得命运不公,是因为你只想求助命运

做事的底层逻辑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人向下看,去看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比如命运、运气、时运这样的词便代表了一种飘在表面的浮躁心态。许多职场新人一旦遇到挫折就抱怨命运的不公,总觉得自己是一匹千里马,可是怀才不遇,没有伯乐赏识他。这种思想的有害之处,是他将希望寄托到了虚无飘渺的伯乐身上,被动地等待,环目四顾,希望有人发现他的才华,希望有人赏识和提拔他。

他的定位中没有他自己的位置。

事实是,命运的主宰者一直是我们自己,求助于别人拉一把,无异于自卑沉沦。工作中你是自信奋发,是怀才不遇,还是主动抓住机会,这些完全不同的状态全由你来决定。你的未来取决于自己,也100%地倚仗于自己。别梦想一步登天

不管哪个领域,总有人想平步青云。

我的秘书小田十分真诚地咨询过一个问题:“老板您教教我,在职场混怎么才能最快地平步青云?”

我说很简单,要么成为老板,要么成为老板娘。

小田瞪大眼睛看着我:“可是,您已经结婚了啊!”

我心中一惊,她还当真了?马上正色道:“你想积极进步是好事,但是你要学的可比成为老板娘难多了!”

我对小田讲了下面四条工作原则:

对工作,学习基础知识,熟悉岗位职责,理清工作流程,抓住工作重点;

对客户,累积客户信息,了解客户诉求,牺牲自我时间,完成客户愿望;

对老板,深谙老板好恶,配合老板节奏,完成老板任务,达成老板目标;

对同事,摸清同事秉性,善于利用关系,控制友善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这四条缺一不可,不是一步登天,而是万步登天。能沉下心来走上万步,将工作、客户、上级和同事四个维度的事情处理好,提高能力,强大自己,那就能平步青云,成就自身。没谁能躲开这四条,你看到有人好像轻轻松松就成功了,那是你没看到他背后做这些事情时的辛苦与投入。

成功不是让大风把你吹上去,是你凿山为梯一步步爬上去。

做好信心定位,也要做好思想准备

被称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说过四句话:不断树立高目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严酷地锻炼自己。

总结起来,就是要针对自己做好信心的定位,也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然后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逐步锻炼和提升能力。

信心是第一步,吃苦是第二步,最后一步才是成就自我。

从来没有捷径,必须循序渐进

所以,平步青云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有的话,那它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不管你是初入社会的普通员工,还是已锤炼多年的职场老人,只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想在工作中做成一些事情,就不能梦想一步登天。

第一,要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学习和工作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让能力慢慢成长,要合理而不是激进,要成熟而不是天真。

第二,当然要有雄心壮志,但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先将眼前的事情一件件做好,做到位,实现厚积薄发。这才是成功的本质。工作最不需要的是“私心”

我在走廊遇到公司管理层的李总,李总开门见山:“新来的员工表现怎样?比如那个小赵。”

我马上明白新人小赵嘴里的关系就是李总,便笑道:“看来小赵来历不小,你这个老总还亲自关心,不会是想给他点特殊照顾吧?”

李总赶紧说:“我只是关心他能不能适应,他的能力应该不错,根本不需照顾,相反我还要严格地要求他,希望您不要误会。”

我说:“这是自然,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照顾,包括你我,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谁如果需要照顾,不仅是给公司找麻烦,也是在给他自己惹麻烦。所以我早交代了下面的部门经理,一碗水要端平。”

生活中我们要有私心,比如关心亲人,照顾孩子,赡养父母,这都是人人要具备的私心。但工作中不行,我们的心可以去感受到工作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为公司做多大的贡献,我们能提供哪些帮助,衡量这些有公正的标尺,有统一的标准,人们在看着,也会效仿,因此不要让私情与私欲蒙蔽自己的眼睛,主导自己的行为。“心”也是我们内在的动机。

当人的动机掺杂私欲时,必然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他会投机取巧,忙于攀拉关系,靠领导亲戚的庇护上位,在团队中制造不公平竞争。在他的逻辑中,他所依赖的不是他自己,是想靠傍大腿获得成功,最后必然影响企业的工作成果,也影响他自己的声誉。

我向小赵和李总点明了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是对小赵和李总的尊重,一视同仁,也是把潜在的问题扼杀在源头。

只要没有私心,我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相反,如果工作中有私心,不但员工难成长,公司也难有发展。

希望我们都不要争着去做一个聪明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踏实和专注的人。干不好就去创业?

现在总有一些人在工作不顺或心情不爽时,便萌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比如去创业。

公司的小宋因工作问题被我狠狠地批评一通后,一出会议室便嘟囔:“受这气,还不如去创业自己当老板!”

我说:“你等等,跟我说说看,怎么有了这么危险的冲动?”

我接着对他讲:“我不是妨碍有能力的人去创业,是阻止没能力的人去送死。”

小宋说:“还不是因为您老是骂我,说我业绩不好,还说我干活粗糙,总之您总是挑我的毛病!”“哦。”我说,“那你的业绩好吗,干活是不是老出错误,同事有没有提意见,考核表上的数据是假的吗?”

小宋嘴硬:“您说得对,可我是年轻人,总要给点进步的时间嘛!谁一生下来就是老板就是高手啊?我觉得自己知道挺多的,也有了经验,就算创业危险大,也未必失败吧?”

看到他这么固执,我只好继续批评他,否则他真有可能辞职创业,然后三两个月便因创业失败而深受打击,失去对未来的信心。

我说:“小宋啊,你在公司上班是在用老板的薪水培养自己,犯错的成本由公司背。就像这几个月你业绩不好,公司在你身上是赔钱了,可仍然给你发工资,你的基本生活未受影响。但是创业完全不同,是你自己花钱为一切的错误买单,赚了是你的,可赔了也是你的,倒是没人骂你了,不过第一,薪水没有了,第二,所有花钱的地方你都得自己来。如果赔掉的是借来的钱呢?到时你身负巨债又无偿还能力,还会像今天这么想吗?”

其实,也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普通的民房都盖不好,就有本事去盖高楼大厦了?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人有很成熟的底层逻辑,他能立刻想明白这个道理——能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负责一个项目;能负责好一个项目,才能管理一个部门;能管好一个部门,才有机会管理一家公司。

能力的提高是由下至上,饭要一口一口吃,力量要一点一点积累。当不好一名优秀的员工,也就不可能创业成功。做不好价值的定位,也就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先做最好的自己

小晶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员工,她对公司也很热爱,提了不少建议。有一次她又向我提意见,而且表明是跟我谈判,上来就列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1.公司的某一些规定有点不人性,平时大家经常都是早到的,所以偶尔晚到一次不应该算作迟到;

2.别的公司下午或中午都会给员工发一份水果,咱们也应该这样,提高一下福利;

3.只要合同签成了,除了给奖金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带薪假期,让员工有放松休息的时间。

她滔滔不绝地说完,用一种无比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好像她的建议能让公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说:“你凭什么认为我会同意?”

她说:“老板,您不是一直都说要人性化管理么,这样做,会让员工感觉咱们公司是中国最好的公司。要知道谷歌受人崇拜,正是由于它的个性化福利政策,是世界范围内人们最想进的公司,我希望咱们公司也能有这一天!”

她说得有道理,但却毫无可能。

第一,这不是她能跟公司谈的问题,她的任务是把本职工作做好,是搞好具体的项目,完成我交代的任务,而不是指引公司未来的方向。

第二,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福利政策不是取决于谷歌的标准,是由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环境决定的,所以即便她讲得对,公司也不可能现在采纳。

我给她的回复是——你要先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为公司作出很大的贡献,再跟老板商谈如何让公司变得最好,甚至变成“中国最好的公司”。

先做最好的自己,体现的是一种专注的定位,是对自身的聚集,是强有力的起飞点。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认知,那么他的生活和工作都能不断地前进,飞快地成长。

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去改变环境,影响别人,乃至改造世界。我相信,谷歌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也是这么想的。如果真的没有大志那就去挣钱吧

我最头疼的一类员工,就是既不想升职,又对钱没有兴趣。

公司的小晶最近工作一直都不积极,不像过去那样整日想着升职了,也不再积极地建言建策,变成了一个闷葫芦。

我找了个机会给她做思想工作,她一开口便让我震惊:“其实我没想过升职什么的,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挺好的,我也没想过要当什么职场精英。我对赚多少钱也没概念,够我买点化妆品就挺好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她对工作丧失了上进的动力。

我说:“你有没有理想,是不是胸怀大志,实际上公司是不会真的在意的,作为老板我只会在意你能不能为公司挣钱,让公司从你的工作中受益。如果一份工作你不喜欢,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努力工作上面,那就把注意力放在赚钱上面,在不违背公司的利益和你个人原则的前提下,尽情地去挣钱吧,也许你就能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了。”

小晶略感意外,反问:“您的观点和网上流传的老板的想法不一样,马云啊什么的都拼命给员工洗脑让员工不要谈钱,您反而让我为钱奋斗。”

我说:“听好了,这是建立在你胸无大志的前提下,让你为了赚钱努力,是给你一个不要浪费光阴的机会。这是为你好。”

奋斗,就要有一个基本目标。

志向是很宏大笼统的概念,它可以包括任何东西,比如钱。

马云喜欢对员工谈理想,但我从不反对人们在工作中多谈钱,因为工作的基础目标就是帮我们赚钱养家糊口。毕竟,我们大部分人的理想不是做成一件多么影响世界的壮举,而是有钱吃喝、有钱买房、有钱养家、有钱旅游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其实也就是,为钱工作并用钱实现自己不工作的理想。

第一,如果你没有其他志向,为钱工作并不丢人。工作不敢谈钱,才是一种有问题的心态和表现。

第二,如果你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进取心,也就很难找到接地气的定位。

第三,如果你失去了上进心,到最后便只能沦为龙套,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所以为钱奋斗也比毫无志向要好。可以不聪明却不能不得体

客户张总的项目马上开始,我安排了小王去负责。

一直在等机会的小晶又不高兴了:“张总的项目您怎么让小王去?他的经验少,能力也没我高,我认为您应该让我去。”

我说:“你是比小王聪明,但做事太毛糙,说话太不小心,招待张总免不了要喝酒,我还真不敢放你出去,小王虽然经验少,但是他谨慎,不知道该不该说的宁愿少说不说,你要知道,有时候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你的确表现得很能干,可未必能在客户那里留下好的印象。”

小晶问:“聪明一点难道不是工作需要的吗,老板您总不会喜欢笨员工吧?”

我说:“做事无关聪明和笨,做对、做到位才是你应该思考的,要改变头脑,要好好优化一下自己的逻辑。我不看你是聪明还是笨,我只看你做事是否得体,这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你是一个做事得体的人吗?”

小晶赶紧表态:“老板我知道了,我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

聪明人太多,得体的人却太少

我们十分清楚,职场上人人都想变得聪明,成为一个聪明人。

职场充斥着明争暗斗,同事之间多有竞争关系,但又必须要维持表面上的一片祥和,保持团队的和谐,所以不少人管这种能力叫聪明。但是这一类的聪明人如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比如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假如两个同事有矛盾,经常吵架,便会严重地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也影响公司的项目进度和业绩。这两个人的出发点也许并非是要伤害公司,而是在竞争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为了升职加薪。

这种情况,我的定义就是“聪明但不得体”。我们要首先成为一个得体的人,先为大局着想,其次再考虑自己的地位、收入。

笨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对

我在指点下属时,一有机会便告诉他们,工作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底层逻辑是统一的:先做对事情,然后做好事情。这跟智商无关,跟情商有关。不聪明可情商高的人顶多显得笨拙一些,事情做得慢一些,可他们每一步走得都比较踏实。他们不会伤害公司和同事,不会给客户留下不安的印象,也让老板觉得放心。所以要改造固有的思维,在自己的大脑中删掉“聪明”这两个字,让自己从思考到言行都以得体为目标。发挥专长要看环境

公司设计部的小黄想调换部门,递上了申请表。

他不想再干设计了,想到市场部大展身手。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好市场部的工作。

我的批复是:不行。

原因很简单,小黄固然在3D、视频制作方面水平很高,设计能力挺厉害,还懂世界上最新的设计理念,但这种能力只在设计部有发挥的空间,到市场部他能干什么呢?市场部这边的人天天做项目,谈业务,陪这一家公司的老板喝酒,陪另一家公司的采购经理吃饭,是与设计完全不同的环境。小黄一身的设计才能来市场部毫无用武之地。

我对他说:“小黄,你是设计高手,工作的领悟力也强,但不代表你懂市场。人要务实,要专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把最擅长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不是总想尝试陌生的领域。这对你不是好事,如果你到了市场部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只能再回去干老本行,这些失去的时间也已经找不回来了。所以记住我的忠告:在熟悉的领域中做你擅长的东西,别乱跨界!”

一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定位,还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定位——“我会干什么”是第一步,“我在什么地方发挥这种能力”是更重要的第二步。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就必须适合环境的需要,懂得选择与自己的特点相匹配的环境。脱离了环境的需要,人的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即使再有野心,也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做出多大的成绩。机会一直在,但你准备好了吗?

还有一周,公司的新产品就要上线,我对这次的项目很重视,便把第一次在项目中实战的小宋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让我听听。

小宋拍着胸脯说:“放心吧老板,这么好的机会,我肯定好好表现,虽然具体怎么做我还没想好,但一定会努力把握这次机会,不辜负公司的信任!”“没了?”“恩,没了。”

我生气了:“早在半个月前公司就定好了这个产品的宣传组成员,你的名字也在那时列了进来,专门叮嘱你,让你没事先琢磨着。都说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但这准备二字,并非说一说而已。你看看同组的小郝,他前天就给了我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比你心里有数,我看他肯定行,你肯定不行。”

小宋的脸像被什么抽了一下,瞬间变得涨红:“老板我立刻回去写计划书,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啊。”表完态马上就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区。

没有准备,给你机会也没用

你的内心可能有无数种关于工作、未来的闪闪发光的想法,对如何做好一件事早就思考了无数遍,也想象了很多成功的场景。可是,你的思维仅仅停留在一种“浅思考”的层面,未落实到可行性的方案,未形成书面或系统化的计划以及步骤。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除了重复地欣赏别人的成功案例之外,你在该领域的经验和技能仍然未做好准备。即便机遇降临,你也会再一次错过。

作为现代的职场中人来说,我们的能力不足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如果对待机会的态度和行动出了问题,就会在不断错失机遇的打击下消磨掉自己的士气,变得越来越平庸,也就失去了上司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

很小的机会,也要及时抓住

小机会的背后常意味着大机会。

工作中并非时时充满了大机遇,相反每天是平常无奇和流程化的工作,还有一些重复枯燥的事项,但即使是打印、复印这类的小事情,也会因为你的工作态度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工作结果。

你连复印一份合同的任务都完成不好,领导怎么可能把整个项目交给你?

我有时候会给下属开玩笑,只需要看一下文件打印出来的格式、排版、装订就知道这个事是谁干的,因为有人订书钉的位置是歪的,一个钉子在左,一个钉子在右,十分不整齐,且经常这么干。他连小机会都抓不住,说明他并未准备好承担大任,他对自己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甘作平庸”,没有上进心。

因此,即使是一份材料这么平常的任务,你的上司也在考察你。

公司要重用一个人,必先观察他的工作习惯,乃至思想准备情况。如果你尚未准备好,那就不会给你机会。所以要时刻准备好,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才能在机会来临时赢得上司的信任,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chapter two结果逻辑让工作落地生根先完成工作,再谈利益

在优化工作的底层逻辑时,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用结果去落实。

结果总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好结果还是坏结果,做事都得有始有终,用最终的成果说话。就是说,只要开启一件工作,就得让它落地生根。这是工作的本质,也是我们通过工作使能力获得成长的需要。

你所获得的回报,不是由你的期待决定的,是由你提供的结果制造的。

公司与客户在谈一个手机项目,已经谈得差不多了,我让小晶汇报一下进度和下面的计划。

小晶早有准备,开口便说:“老板,除了向您汇报该项目的进度外,我打算多申请一成的奖金,然后看看能不能给大家一天的带薪假期,还有商家送的样品能不能直接给咱部门,还有……”“你给我打住。”我叫停,“怎么着听你这口气,这个项目已经拿下了?”“没啊,这不还差一点么。”

我笑了:“项目没完成,你就敢跟公司要利益?”“我这不是想先跟您谈好再去做嘛。”

我说:“项目没完成,你跟老板要什么都是浮云,项目完成了,你跟老板要一家公司玩玩,没准老板都能给你,懂了么?”

与希克曼合著有《创造卓越》一书的著名学者席尔瓦说过一段话:“在任何一个能和对手博弈的场合,胜利总是属于在思想上、计划上以及行动上比对手高出一筹的一方。”剖析这段话,席尔瓦的重点是——最能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是他的思想、计划及行动所创造的效果。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都要先出了效果再谈,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打个比方说,小晶可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员工,她的创造力卓越,文案能力出众,说起工作头头是道,但这只能说明她的思想和计划上是优秀的。我表示赞赏,却不能认可。假使不能拿出同样优秀的行动和结果,她就称不上卓越,对公司而言在利益的分配上便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工作和利益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不是大脑中的思维,是行为结果。

作为员工一定要勇于主动和优先地做事,不仅把工作做完,还要做得漂亮。当你能够在老板过问之前就将一个完美结果准备好的时候,你想要的利益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能赚钱就是有担当

公司的金秘书好管闲事,整天担心哪件事又出了问题会让我骂他一顿,所以他喜欢向我透露一些员工在工作中的问题。说好听点,他有责任心;说难听点,他喜欢打小报告、挑别人毛病来转移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他又来报告:“老板,小宋那个方案您没仔细看一眼就签字啦?我之前看过,老觉得他的方案有漏洞,建议您还是详细研究下,否则出了差错您可别怪我啊!”“知道了,你回去吧。”我说,“我才不管他的方案是否光鲜亮丽完美无缺,我只知道小宋这个方案一定能给公司赚钱。记住了,能赚钱就是有担当,结果是好的,其他的我不需要多管。”

我们的工作哪个地方最值钱?就是在这个环节:

第一,说得好听,不如做得好看,计划完美与否没关系,结果才是评价标准!对此我们应该都有体会,有的人字写得好看,话说得漂亮,方案也逻辑严谨毫无漏洞,可就是结果令人侧目,创造不出好的成绩,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能赚钱的不一定是好员工,但好员工一定能给公司赚钱!在事业上不要羞于谈钱,谈钱不是坏事,尤其是要算一下自己能帮公司赚多少钱。这是你的命根子,公司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担当,就看他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而不是他有多少奇妙的想法。

这两条是员工优秀的底层逻辑的行为标准,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是评估员工是否称职的铁律。

金秘书站在自己的角度所思考的,其实也遵循了这两条标准,他要保证自己的工作可以给公司带来利益,因此必须承担防微杜渐的义务。同时,我也告诫他用这两条标准去看待自己的同事。公司招聘你来干什么?

马云说过:“公司请你来是干什么的呢?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所以我们要让解决问题的人高升,让制造问题的人让位,让抱怨问题的人下课。”

这句话清清楚楚表明,员工的行为逻辑是遇到问题就要拿得出解决方案,否则就不是正确的员工思维。

公司与客户的项目在开展中遇到了一点问题,负责人小周为此忙得焦头烂额,向我提意见。他认为关于这个项目的问题已经向我汇报两次了,问题他也都说了,可我只是听一听,并不告诉他怎么做,这让他感到迷茫,不知道这个项目该怎么完成。如果我再不发话,他认为项目就要黄了。

他说:“您不发话,我心里没底。”

我问:“公司为什么招聘你?”

他一愣,然后答:“因为我专业能力强?”

我说:“公司招你进来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都让老板自己解决了,那么公司花钱招聘你干什么?难道只是让你提出问题吗?工作出了差池很正常,你可以跟我汇报,但一定是带着解决方案来的,如果你只提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公司要你何用,我自己去干不好吗?”

小周只能羞愧地离开。

有句话说:“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你就坐多高的位子;你能解决多少问题,你就能拿多少薪水。”

老板和员工的区别在这件事上有明显的体现,老板的逻辑是:“我要安排任务让人做好,分配好任务就是我的责任。”员工的逻辑则应该是:“我要把老板安排的任务做好,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能带着问题去找老板汇报。”既然承担了一项任务,就要让它落地生根,而不是只负责挖坑,然后让别人去填。

如果一个人只能发现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他本人就成了一个问题。别让厉害停在嘴上

有的人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都习惯了光说不做,比如公司技术部门的佳佳。

同事都觉得佳佳很厉害,因为她硕士毕业,英语六级,还报了很多培训课程,有机会就认真充电,是公司出了名的学霸,也是“考证狂魔”,许多员工都羡慕得想和她一样去参加几个资格考试,多拿几个证书。但问题来了,佳佳在公司两年了,为什么还是一名普通员工呢?

她在工作中并没犯什么错误,但她每个月的业绩是最低的。她水平很高,说起理论来也头头是道,可是光嘴上厉害,无法学以致用,是嘴上的高手,行动的矮子。对一家公司而言,老板总是需要员工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厉害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公司也不是学校,不看学分评价人,就算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如果没有业绩也得靠边站。

第一,评估员工能力的最大标准,是你所负责的工作成果,而不是你写在纸上的想法。挂在嘴上的厉害是虚的,能动手的厉害才是实的。管理者可以只动动嘴,员工一定要学会跑腿。就是说,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实干派。没有技能证书并不影响工作的质量,只要你的动手能力强。

第二,好的结果要先从小事做起,不要一次目标太大。凡是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要一件件努力做好。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嘴上不说,公司也能看到,老板也会记在心里。有成绩的加班才是加班

员工小宋每天发朋友圈向人晒他的加班照片,同时写上“加油、努力”之类的词语。有时他晚上11点了还在公司忙碌,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干出了多大的成绩,其实他和同事 8小时的工作量差不多。

我看不下去了,便批评他:“小宋,你天天晒加班,想干什么呢?”

小宋说:“老板,我这不是想让大家看看我有多努力么,特别鼓励一下同事,也给客户留个好印象,希望他们认可我。”

我说:“你的项目没谈好,没有业绩,还晒加班是会让我讨厌的,我是该给你加班费呢还是该装作没看见呢?还有客户,你负责的项目搞定了吗,客户打电话催我,说你已经严重耽误进度了。你让他看见这些加班的照片,他一定不会赞扬你,而是会嘲笑你无能,说那么点活你整天加班都干不出来,哪儿来的认可呢?”

小宋明白了,5分钟后就删了自己的朋友圈。但愿他是真的明白。

评估能力,需要综合判断

公司对一个人能力的评估是立体的,不是单靠某一项的分数,比如加班的时间,而是需要综合判断。例如,在你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公司看的是你的工作效率,是对于时间的利用质量,而不是看你这一周加了多少班。

效果永远是第一位的,花费的时间则不重要。所以,在上司对员工的评价逻辑中,加班并不是一种加分项,相反当你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完不成规定的任务时,加班还是减分项。

加班不是目的,出成绩才是目的

对于加班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人们坐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加班时,究竟是否记得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当你深夜11点仍然忙于工作并自我感动时,有没有计算过自己从加班中获得了多少成绩?事实是,多数人的加班只是在弥补白天疏忽、偷懒的过失,而不是为了多干出点成果。

加班从来都不是目的,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是。所以永远不要无效加班,要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表现不对等于瞎表现

有一次我找小宋找不到,最后发现他帮兄弟部门搬产品去了。

他放着自己手里的项目不跟,工作不做,却去忙着帮与自己无关的人搬东西,目的是为了表现一下,让人力资源部门的人看看自己有多勤奋,想多挣一点考核分。

我批评他:“你一个销售部门的业务精英,上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面前表现你搬东西的体能?”

小宋还有所不满:“您的意思是我不该在他们面前表现吗?”

我说:“表现没问题,但你表现不对就是瞎表现,你表现出对于销售技能的精通,拿出公司认为很棒的销售成果,公司一定给你奖金;如果你能表现出对于财务的专业,我也会放心地把钱交给你;如果你能表现对于公司的忠心,我会高兴地培养你。上面这些是可以表现的,但你偏偏想展示体力活,怎么着,你是想去库房上班了吗?记住这次教训,要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然后在这上面多表现,不要去你不擅长的领域瞎表现!”

现在不少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他们好像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时时刻刻在领导面前表现,比如经常性地加班到深夜,每次上司看到他时,他都在忙。但是细究他的工作,你会发现他的效率很差,正事没做几件,闲事做了一堆。这其实不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工作的心态不对。尽管忙忙碌碌,造成了一种他很勤奋的印象,实则没出几件像样的结果。

很多人问过我应该如何提高效率,以便能做更多事情的问题。我的员工也曾向我请教:“老板,我怎么表现才是对的?”

我一般会这么回复:人的时间有限,就以时间尺度而言,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真正得到突破性提高的。精力再厉害,他也只能将一天的1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潜力挖掘出来。精力有上限,效率自然也有天花板。因此,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无关的事情,多在与自己有关并且重要的工作上下工夫。

表现对了,工作效率才能提高,结果才能更好。没有功劳,苦劳再多也无用

正如上面所说,表现再多却没有结果,就是一种苦劳。

没有功劳的苦劳值得赞赏吗?显然,这样的苦劳在公司的眼中不值一文。

企业只认功劳,管理者也只看成绩。所以千万不要觉得我是一个基层员工,只要表现得十分勤奋就可以了,反正我人又没闲着,流血又流汗,公司不会不奖励我吧?如果你这么想,早晚是要失业的。

不久前公司淘汰了蜂蜜的项目,负责人小晶不甘心:“老板,我们可是连加了一个星期的班啊,还自掏腰包付了招待费,而且辛苦了这么长的时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就这么下马了,我不服气!”

我答:“那又怎么样,项目没谈下来,没有功劳,苦劳就是白劳,知道吗?”

小晶:“这也太不人性化了。”

我说:“在公司里面,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们觉得忙了半天没有功劳,心里委屈,其实我也没有任何回报,项目没做成,公司的损失更大。不过如果你觉得委屈,就去给大家买一份下午茶吧,这个费用我出。”

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结果”的评价。到底,是结果(功劳)重要还是过程(苦劳)重要?

听一听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是怎么说的。

他在一次节目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有一个项目,分别由两个团队实施,到了年底,第一个团队完成了任务,拿到了事先约定的高额奖金,另一个团队没有完成任务,但他们很拼很辛苦,全都尽了力,只是没有完成任务,你会奖励这个团队吗?”

不少人觉得应该给予奖励以鼓舞军心,但史玉柱却说:“我不会给任何奖金,有功劳才是对公司有贡献,苦劳对公司的贡献是零,我只奖励功劳,从不奖励苦劳。不过,我会在发年终奖的当天请他们吃饭。”

人们也常问:究竟什么才是执行力?在我看来,能够拿出结果的能力才叫作执行力。在成功人士和精英人才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中,我们从中归纳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底层逻辑,就是“时刻关注结果。”

要想把事情做成,我们唯一的兴趣点就是结果。你要疯狂地追求结果,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是次要的。

只有结果是好的,才能回过头去关注过程,否则过程便毫无意义。chapter three学习逻辑再优秀也需要积极努力、不断学习优秀,也要努力

公司有一名新员工小吴结束了试用期,被提前转正了。小吴在试用期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工作能力和上升潜质,是这一批的20名试用员工中表现最好的。不过,我在把他提前转正的同时,也拒绝了他提出的加薪和升职的要求。

小吴说:“我也觉得我有能力提前转正,谢谢老板,没有加薪升职……也是应该,我资历太浅,尚需时日。”

我说:“你的话对了一半,前面很好,后面有问题。能从 20个人中脱颖而出,说明你是优秀的,能力过硬,符合公司的录用要求。但是加薪升职和资历没什么关系,现在不满足你这个要求,是希望你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要骄傲,等真的干出成绩了,公司自然给你对等的回报。”

这个世界优秀的人到处都是,有天赋者亦不乏人,优秀和天赋并不是稀有品质。但为什么一些起初很优秀也有天赋的人却最终未能有所成就,而是闪光一段时间后便突然默默无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满足于自己的天赋和起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记住这句话——优秀的人如果不够努力,必然竞争不过天赋一般却十分勤奋的人。

我们知道扎克伯格很优秀,是软件天才,在大学时便创办了脸书。但你知道他平时的状态吗?在别的同学去参加聚会、尽情娱乐时,扎克伯格一个人躲在宿舍策划他的网站页面,琢磨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交友网站容纳更大的访问量。一行简单的代码他也要认真和反复地研究好几遍,有时到凌晨四五点。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才保证了自己能使脸书从创立起便风靡美国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

比尔·盖茨在大学时也曾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苦学7个小时,勤奋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强大推动力。

所以,有的人越来越优秀,是因为他在优秀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和不断学习,让自己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而不是他本身的天赋、家庭背景或人脉关系。在天分的基础上比普通人更努力,便迅速拉开了差距。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正循环,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你还在“表演努力”“表演努力”是什么呢?就是有的人看着特别勤奋地工作,埋头苦干,一分钟也不闲着,其实碰上关键问题的时候,他却解决不了。他的努力更像是一种演出,根本没有深入工作之中以求获得成效。

像演员一样在“表演努力”的人,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

有一天小宋很难为情地找我帮忙:“老板,这个案子我实在没思路,您帮我出个主意,或者给我个方向呗?”

我说:“我可以自己做,然后安排开工交给客户,不过这样跟你就没什么关系了。一个、两个案子我忍了,你总是这样,你说是你自己离职好,还是我把你开除好?”

小宋急了:“别别别,老板您是知道的,我是一个特别好学的人,我真的一直很努力,这个大家都看在眼里。”

我说:“是吗,可是我不知道。公司有几十号人,每个人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没跟我说自己有多努力,只有你一直在表演努力,但是工作总是完不成。你今天找这个帮忙,明天找那个帮忙,你甚至还找到了我的头上,我看这间办公室也让给你好了。”

小宋的脸顿时又红又肿:“老板我知道错了,我回去再仔细研究研究。”

这个例子很具代表性,你和其他人一样一天在办公室坐 8个小时,加上加班有时要12个小时;你忙得连饭都吃不上,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可到了交结果的时候,其他人比你快一倍,业绩比你多,效率比你高。那么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没有成效的忙碌,是低品质的勤奋,意味着你应该提升自己的学习逻辑了。

比如像小宋这样所谓的努力,好看不中用,其实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表演。

现实中不少人都有这种特点,他们为了感动自己,也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说服自己,制造一种心理安慰。其实,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把自己虐得更惨,也不是比谁花得时间更多,而是做对事,做好事,用有效的行动让每一天都看得到效果。机会需要争取,也需要储备

今天这个世界人人在谈论各种“机会”,但“机会”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觉得,机会是老板给予的职位,是创业者突然遇到的市场风口,是自己的项目有幸拿到的一笔巨额融资;还有人认为,机会是自己努力付出争取来的一飞冲天的好时机。但不管什么观点,人们都觉得机会就是可以“立刻变现”的东西。这是十分功利的看法。

公司最近有两个去深造学习的名额,我建议小宋申请一下。

小宋一脸不自信:“老板,大家都说名额已经定好了,一个是秘书小刘,一个是赵经理。从评核成绩看,确实也只有他俩合适,我的成绩不如他们。”

我说:“你填写申请书,是表明一个愿意学习的态度,我一高兴加一个名额也有可能,就算这次不能加上,让我知道你有积极进步的愿望,总不是什么坏事吧?下次我也会想着你的。”

有小宋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觉得反正我是陪太子读书,干吗还让我参与竞争?索性我知趣不凑这个热闹。或许正是这样的想法,阻碍了我们在工作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你看来,如果公司提供的机会就那么点,比自己优秀的人在前面排队,可能心里已经打了退堂鼓,连竞争都没敢。还有人觉得,这只是去学习而已,又不是升职加薪,也不是让自己负责大项目,算得上是好机会吗?

那么认真想一想,这些问题是你拒绝学习和提升的真正的理由吗?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这些理由真的能成立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阻碍一个人成功的,不是机会来了他没抓住,也不是交代给他的工作他因能力有限而没有做好,更多的是他内心的懒惰以及安于现状的思维方式。当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来并左右自己的行为时,从源头便决定了一个不如意的结果,将来机会来了他也抓不住。

第一,我们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机会并不能立马变现,但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储备。事实上,储备非常重要,让自己时刻准备着,才能在关键时刻爆发。这样的好机会你不去争取,未来就没有能力竞争可以变现的机遇。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今天不学习和充电,明天连升职加薪的考核名单都进不了,因为老板觉得你不努力,不够格。

第二,人必须逼自己一把,给自己一个与强者竞争、向更优胜者挑战的机会。有调查显示,凡是为自己设置更高目标的人,他们就算实现不了这一目标,也往往比那些目标较低的人取得的成就更大。这是因为,在挑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储备,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最高的水平。

所以我喜欢那些敢挑战不可能的员工,上进的勇气比现有的水平重要。即使挑战失败,你的表现公司也看在眼里。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胜利!人前显贵,背后受罪

有一天田秘书向我请教问题:“老板,我发现有的人经常迟到早退,为什么您作为老板都视而不见呢?他们的业绩确实好,可不能因为业绩好就不遵守公司纪律吧。”

我说:“你这是典型的只看到了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你看到他们迟到早退,还有不来上班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在外面见客户、谈生意。”

田秘书十分惊讶:“这是真的么,为什么我不知道呢?”

我放下工作开始教育她:“没有哪个人的业绩是从天下掉下来的,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你的注意力都在他们怎么迟到早退上,是不是心里很羡慕,所以来告状?你应该仔细地关注一下他们一单单签下来的合同,研究一下他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做到这一点的。”

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

现实中有的人看上去并未做多大的努力,便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比如一位从不熬夜学习的同学,一名从不加班的同事,成绩和业绩却出奇的好。你对此感到纳闷:这是怎么回事,他们一定是有贵人相助,或者受到了老板的偏袒吧?不客气地说,之所以有这种怀疑,是因为你并未看到他们在背后所做出的种种艰苦的努力。

就像有首歌唱的:“没有哪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你早晨还在睡懒觉时,你的同学已经悄悄去操场某个安静的地方复习功课去了。当你在办公室百无聊赖地玩着游戏,又要混过这一天时,你眼中迟到早退的同事此时可能正在这座城市的某一个地方跟客户一遍遍地磋商合作的细节,甚至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背后受罪。

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出人头地,获得成功并且让别人高看你一眼,那么就要通过无数的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上升之路。

你在人前有多风光,取决于你在人后有多辛苦。即使你有过人的天赋,也要具备这样的决心和意志力,要在背后多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受人钦佩的高手。学习比面子更重要

小宋忙活好几天了,公司安排的客户的产品计划书还没写完。

我问他进度,他好像还挺有理:“老板,产品推广这一块我不太熟啊,没什么头绪,自然就会慢一点了。”

我紧皱眉头:“小玉对这方面熟悉,你可以问问她。有她帮忙,我想你的速度能快一点。”“不好吧。”小宋摇头,“这个小玉一进公司就跟着我,算是我徒弟,我去问她怎么写计划书?那多没面子啊!”他耻于下问。

我也摇摇头:“既然如此,我体谅你一次,我记得隔壁部门的小刘这方面也比较擅长,你去问他,他肯定乐意帮忙。”

小宋还是不情愿:“老板,小刘是个新人,我去问他,这不更没面子吗?”没想到他还耍资历,倚老卖老。

我只能生气,把脸一拉:“向他们俩学习,只要能把工作做好,都不会让你没面子,也没人嘲笑你,因为工作中就是要互相帮忙,今天他帮你,明天你帮他,谁也不是全能战士,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只有当你交不出计划书要受公司惩罚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没面子。现在你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去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请教;第二,等计划书写不好的时候我狠狠地惩罚你,让你知道什么叫不学习的代价!”

向比自己资历浅的人学习就很丢面子吗?我相信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

老员工在公司待得时间长了,虽然有资历,有威望,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和优秀的新人相比,也未必就能事事做好。许多新人比老员工锐意进取,掌握的最新的工作技能也更多,这是老员工需要学习的,也是要勇于向他们请教的。

其实,我们不仅要向公司的同事学习,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向客户学习,从实战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死抱着面子不放。当你有一天把“学习比面子更重要”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原则时,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

学习力是什么?

学习力首先不是学历体现的能力,而是对未知的知识主动汲取和积极上进的能力。总有人在工作中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比如用学历的高低评价别人的能力,也以自己的高学历为荣。比如自己是复旦毕业的,就瞧不上普通院校生;自己在哈佛进修过,就目空一切觉得凌驾于国内大学出来的同事之上。可事实上,一份光鲜的学历只是说明你的过去有比较高的起跑线,却根本代表不了你的未来。

躺在学历上睡大觉,早晚都会闪了腰!

秘书小田对一件事感到不解:新来的小王学历那么高,我却不让他把黄总的项目接过来。因为从学历看,小王的专业正好对口,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客户对他的背景和理论水平也一定满意。

虽然时代已经很进步了,可仍有不少人把学历当饭吃。

我问小田:“学历高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小田强调:“他可是名校毕业的,是我们公司中学历最高的人了。”

我又问:“名校毕业的谈客户就能成功?出去办业务人们就给面子?”

小田说:“听说他在学校里时便是学霸,肯定有能力啊。”

我接着问:“公司的业务培训,哪一次他参加了?公司的技能考核,哪一次他拿第一了?”

小田还要继续张口:“他会好多……”

我马上打断她:“小田啊,怎么回事,他是你亲戚啊还是你发小啊,你这么替他说话?你可能不明白他的条件这么好,我为什么不选他是吧?那我告诉你,高学历、毕业于名牌大学等只能说明他的过去是出色的,起点较高,而我看重的是现在和将来。他来公司两年了,不参加任何培训,有新业务了也不学习,他的学习力是很差的。这样的员工,就跟电视剧里的花瓶一样,只是好看而已,未必中用,明白了吗?”

具体解释起来,学习力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的动力。你不想学,没人能逼你。所以学习力首先是自己有强烈地想进步的动机,这是提升工作能力最大的前提。

比如,热爱学习的人可以做到天天早晨五六点起床,不热爱学习的人则在温暖的被窝抱着闹钟睡到太阳晒屁股。有没有足够的动力,决定了你是前者还是后者。

第二,学习的毅力。坚持就是胜利,我们都听过这句话,但你能坚持学习多久?这才是个问题。许多人小有所成便自满自得,稍遇挫折便中途放弃,这都是缺乏毅力的表现。在人类所有的品性中,毅力是最富有力量、也最难获取的一种。

一件事你坚持10天,什么成果都不会有;坚持100天,初见成效;坚持1000天或更长,才能见到大的成果。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有坚持学习一生的觉悟和意志力。

第三,学习的能力。愿意学,坚持学,这还不够,你还要会学,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得比别人更大的进步。现在有个流行词叫“高品质勤奋”,讲的就是勤奋的效率。

不是说你付出了时间和汗水便能有回报,而是要提高效能,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成果。我们要让自己充分具备这种能力。

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强壮自己、超越他人的核心能力,也是人在社会的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一个人有了优秀的学习力,他就能比较有效地把知识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资本,进而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收获实战经验。

凡是学习力强的人,在长时间的竞争中总能笑到最后。你拒绝学习,但你的对手不会

公司有了新的培训计划,我安排小郑去。

这次培训与新媒体有关,我希望员工能了解和学会使用新媒体工具,这对将来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在小郑眼里却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的部门正跟小王争业绩,在他看来当前的业绩可比学习重要。

似乎也应该能理解。在现实中,绝不止他一个人作如是想,恐怕多数人都会这么选,觉得这才是务实。

我说:“培训就三天,不耽误你回来跟小王在业绩上厮杀。”

小郑却说:“老板,咱们公司的培训每个月都有,三天的时间我不如多找点客户了,要知道我们部门的季度业绩现在还差上百万才能完成基本目标呢!”

我说:“公司接下来还有好几个项目都和新媒体有关,你拒绝学习,可你的对手却不会,我看了下培训名单,里面可是有小王的。他去学,你不学,即使这个季度的业绩你赶上了他,下个季度可就不一定了,而且我敢肯定,将来你和他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为未来的新媒体项目你肯定不如他懂,到时有你哭的!”

小宋的态度马上变了:“老板您甭说了,我马上去!”

在各行各业,拒绝学习的反面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当摩托罗拉还沉醉在经典机型V8088的时候,它不知道诺基亚已经迎头赶上。但当诺基亚也沉醉于自己的成功时,苹果公司却悄悄地走在了前面。失败者都是拒绝学习和改变的结果,成功者也都是有强大的学习力和危机意识的人。

就像通用电气历史上最伟大的 CEO杰克·韦尔奇说的:“未来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过去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既是资产,也是负债;未来的学习对我们来说既是投入,同时也是无比宝贵的资产。在过去能让你成功的经验如果今天不通过学习加以改进,现在和未来很可能便会成为你失败的原因。

对手是不等人的,你必须时刻不停地学习,才能跟上强大对手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公司上一个月的考核结果出来并且公示了,不出半小时,小宋便心急火燎地找了过来:“老板,上个月的优秀员工没有我啊!这是为什么?”

我说:“你自己想想是什么原因。”

小宋挠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我不知道,我平时工作挺认真的,您每次交给我的任务都能按时完成,业绩不错,考勤也不错,我自认为在上个月是可以夺得头名的,没人比我更棒了。”

我说:“如果你觉得做好公司交给你的基本工作就OK了,那么你工资的增长还有职位的提升肯定会比那些不只完成本职工作的人要慢,原因不是你不够好,而是在于你没有超出我的期望值,想要脱颖而出,只拿 100分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对自己有极高要求的人来说,100分是个耻辱,明白吗?你要争取120分,才能跟公司的尖子勉强打成平手。”

满足于预期,其实是退步的开始

大部分人在刚从事一项工作时都会努力地工作,上班不迟到,培训认真参加,对公司交给的任务兢兢业业地完成,从工作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工作技能越来越熟练,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以达到公司的考核要求。想想看,有哪些人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但是当他们能够应付日常性的工作之后,成了公司的老员工,情况就突然发生了变化——有的人觉得自己已完全度过了考核期,便开始安于现状,只完成规定的基本工作。

比如,秘书给上司起草文件,起初很认真,后来觉得只要文字通顺没有错字就行;销售员为顾客服务,起初拼命想多卖出几件商品,后来觉得只要完成每月规定的任务就行。一旦对自己的工作开始随便,人的惰性就会膨胀,满足于一个预期的刚好及格定位,对更好、更强不感兴趣,对多余的工作敷衍塞责。

这便是退步的开始,不仅在工作上如此,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会慢慢地随意敷衍起来。

只要给自己设限,你一定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而且还无比适应。你不再有野心,不再有梦想,也不再有强烈的上进的欲望。

不要自我设限,要让明天比今天更好

我们之所以在加入社会竞争和参加工作上走向一条与当初的梦想相反的道路,变得缺乏上进心,安于现状,大多数不是因为社会和其他人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自我设限”造成的。

由于自我设限,我们会对自己的要求下降,不再想过问工作以外的事情,不想再解决那些看起来与当下的工作无关的问题。

这时我们多数人的想法是这样的:

1.既定目标完成了,我要好好休息,其他事与我无关;2.干得再多老板也看不见,为何多此一举呢;

3.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对自己很满意,要对自己好一点;4.钱是赚不完的,但时间是自己的,享受生活吧!

你看,这些全是听起来冠冕堂皇极有欺骗性的理由,可这么做造成的结果总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要工作中不出什么大的纰漏便心满意足。久而久之,他们即使很优秀也渐渐地能力退化,成了平庸员工中的一员。

他们不再主动努力,起初那种奋斗的激情也消失了。到最后,他们甚至开始嘲笑像当初的自己一样努力的人。

只是,成了这样的结果,可悲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